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晓明:哲学与我们的时代
哲学发展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哲学发展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078ca03f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9.png)
哲学发展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吴晓明】哲学发展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长期以来,哲学的地位和作用似乎是不成问题的。
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我们开始面临着这样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即:在改变了的历史条件下,哲学如何求生存、求发展?虽然一切看起来都还照常,但内在的紧张和不安已开始活跃涌动了。
哲学研究者们自己发问:我们的职业是否有前途?我们的工作是否有价值?我们所探讨的那些课题在未来的发展中是否还有意义?一种颇为执着的看法认为,我们可以不顾及外面的所有变化而把哲学当做一种单纯的学术坚持下来;而另一种较为悲观的看法则认为,虽然我们仍可坚持,但这毕竟只是一种不幸的“命运”,因为哲学本身已经过时—一无论是它的问题还是它的方法都已不再具有什么现实的意义或价值了。
不管这些看法具体说来怎样,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对于哲学之地位和作用的坚定信念正在让位给某种不稳定的动摇,让位给对于哲学之意义和价值的怀疑态度。
这种信念和态度上的改变并不是可以简单地用“好”或“坏”、“对”或“错”来标识的,正象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并不是可以用一两个词令就轻易地打发掉一样。
必须认识到,正在出现的怀疑和动摇实际上包含着某种“历史上非常真实的东西”,因而即令要对此做出概括的评判,也只有以对问题的认真分析为前提,才可能是有意义的。
以下我们想就目前哲学发展的主要之点提几个问题,并尝试作一些相应的评论。
1.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的哲学一直居于知识领域的王座,成为理论界“合法的宠儿”。
然而现在这种地位却似乎发生了某种动摇。
问题在于:这种地位动摇是如何发生的?它意味着什么?又当怎样去评价?就某种较为一般的意义来说,哲学地位的动摇显然是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改变相联系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切近的实践要求提出来之后,我们的经济生活已经有了极大的发展,而我们的社会生活也正在发生并且还将继续发生巨大的变革。
哲学是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
![哲学是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https://img.taocdn.com/s3/m/150a6b635acfa1c7aa00cc65.png)
哲学是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作者:郭霞来源:《商周刊》2014年第11期是时候“停下来动动脑子”了商周刊: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纷繁复杂,变化日新月异,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有许多新课题需要去研究,而您为什么认为现在最需要的是哲学?吴晓明:近100年,我们向外部世界学的东西非常多,但是思考的东西很少。
我们常常以为把西方的思想拿来用,就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了,但是现在发现,恐怕不行。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西方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近,英国首相来中国,说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的速度比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还快了好几倍,不管这话有没有恭维的成分,但是至少说明,我们在发展速度上,是十分领先的。
但另一方面,在理论层面上,我们没有提出自己的思考来回答时代的问题。
最近一次我遇到张军教授,我问他:“中国经济最近30年的快速发展,得几个诺贝尔奖合适?”张军笑而不语,我说:“得3-5个不算多吧?但是我们一个都没得到。
”如果是“诺贝尔经济奖”,那么中国无疑是最应该获奖的,但是“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恐怕就缺乏这方面的理论和思想了。
商周刊:那么,这种理论和思想的缺乏,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吴晓明:不仅是经济上,当前在政治上、法制上,我们都面临着这样的思想困境。
以法制为例,现在很多人一谈法制,就认为要“法治”,不要“德治”,法治和德治是对立的,要建设法制社会,就不需要道德。
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里面就论述过抽象法、道德法、伦理法,实际上抽象法是最低层次的法,一个好的立法,必须要首先了解这个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
比如现在比较突出的医患矛盾问题,有些专家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办法竟然是一个医生配一个保镖,医院加强安保措施等,诸如此类的办法,完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可以说,现在社会科学整体状况水平非常低,这个低不是在于学的东西少,而是在于完全没有脑子,学来的东西不会思考,不会批判。
我们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学习,发展到现在的阶段,现在是时候我们停下来动动脑子,来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吴晓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吴晓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141461005f0e7cd184253619.png)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纪念马克思逝世130周年吴晓明一百三十年前,在马克思逝世的时候,某些粗疏无头脑的学者和意识形态家们还倾向于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被驳倒,并且已经在海格特公墓被永远地埋葬了。
然而事情看来远不是如此。
正像马克思在往后的历史进程中一次次“复活”一样,马克思主义在时至今日的世界中依然显示出深刻而恒久的重要性。
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的论敌、马克思主义的“职业批评家”,也无法否认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意义。
当《资本论》第三卷出版的时候,桑巴特得出结论说:“我们对马克思的批判不是即将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时隔八十多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海尔布隆纳在《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一著中写道:“马克思主义是现代世界中一个令人时刻感到惊悸的精灵,是激起人们最热切的希望和恐惧、使人产生种种大相径庭的见解的根源。
”确实,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的学说一样,对于现实的历史进程产生过如此切近而深远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起了如此广泛而持久的争论。
这种影响和争论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如果说追究的主题毕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替,那么马克思主义所涉及的重大问题却始终在争论中不断浮现,并实际上成为当代思想之关注的重点和争论的核心。
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取决于这一学说与当代世界的本质关联,其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学说,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为根基的。
这一方法,不仅锻造出把握社会—历史的伟大认识工具,而且构成马克思主义学术的内核与生命线。
作为基本的思想方法,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要义在于:揭示并切中当下的社会现实。
在这里,“现实”决不像粗率肤浅的观点所设想的那样,是简单的“事实”,即能够在知觉中直接给予我们的东西。
“现实”决不是这样的,按黑格尔的说法,现实是实存与本质的统一,是在展开过程中表现为必然性的东西。
因此,如果无法深入到社会—历史的本质性之中并把握展开过程中的必然性,那么,“现实”就还根本不可能被揭示着前来同我们照面。
哲学与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
![哲学与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https://img.taocdn.com/s3/m/99db2a56336c1eb91a375db8.png)
居 的城 市 , 成 都 当选 。记 者 带 秒 表 到街 上 看 成 都 人 每 分 钟 走 几 步路 , 并与上海人 、 香 港
人、 纽 约 人 比 较 。 结 果 发 现 成
代 所急 需的 思想? 首先要 了解 今 天 阻碍 思想 的最 大障碍是 什
么?我认 为 ,这 一 障碍 就 叫做
有 学问 的 。但 却是 无 头脑和 无
思想 的 。所 以 黑格 尔把 只 知 道
外部 反 思 的人 叫做 门外 汉 , 叫 做 现代 诡辩 ,只表现 出浪漫 主
义的 虚 弱 本 质 。
因此 , 要 积极 地开 启思 想 。
都人 走得 非常慢 。记者 追 问一
位 老 太太 , 你 们 成都 人 好像 走
仰 以及 对 教 会 则 ,他 说
一
没 学过物 理 学 , 他 不懂 物理 学;
没 学过 经 济学 , 他 不 懂经 济 学; 但 一个人 没学过 哲 学 ,你 能说
他 不懂哲 学 ,说他 没有 世界观
人 生观 价 值 观 吗 ? 这 绝不可 能。
但 可 以彼 此补 益。因此 . 我们把
有 关 系,而且 可 以说 有 深
刻的 关 系。哲 学是把 握在 思想
中的 时代 , 是 有 时代 内容 的。 笛 卡儿 非常 著名 的命 题 , 叫“ 我 思
故我 在” 。听起 来很 玄 , 但 却 反 映最 深刻 的时代精神 。当时 , 占 主导 地位 的原 则是 对上 帝 的信
第一原 理 。这一原 理说 出了
新 时代 的新精 神 :理 性 的思
想是 第 一 位 的 ,从 今 往 后 所
有 事物都 必 须在理 性 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https://img.taocdn.com/s3/m/16e46d7e69eae009591bec27.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值此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的第十八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18年4月21日至22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学者共计200余人与会。
本届论坛围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与境界进行了多维研讨,旨在通过回顾、反思人类社会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史,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合理前瞻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和指引当代社会实践,深度透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仅仅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品格在于深度地“介入”现实问题并以“改变”世界为宗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融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在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转换与交融中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检视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意蕴及其当代价值有助于在新时代深化和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视域。
1.重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旨趣。
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忽视的理论视角。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张曙光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上的实践观,指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对历史上的实践观的批判性继承,并对马克思的实践观进行了深度透析。
吴晓明:哲学与我们的时代
![吴晓明:哲学与我们的时代](https://img.taocdn.com/s3/m/de05eef35ef7ba0d4a733bb7.png)
吴晓明:哲学与我们的时代作者:来源:《商周刊》2014年第11期哲学是思想的事情,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领导干部要学一点哲学。
这次五四青年节他访问北大的时候,到了北大哲学系,又谈到了哲学对于我们这个民族的重要性。
实际上,哲学是什么,哲学对我们这个时代有什么意义和价值,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亟须厘清的。
博学不等于智慧一讲哲学,大家可能会觉得非常深奥晦涩,没什么用处。
事实上,哲学跟我们的时代和每一个人,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哲学在西方叫做Philosophy,意思是“爱智慧”。
智慧是什么东西,我们现在好像很陌生,智慧和一般知识是有很大区别的。
小说《基督山恩仇记》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船长,叫邓蒂斯,他非常聪明,学习知识的能力非常强,物理、化学学得非常快,几个月就大有成就。
他在监狱碰到法利亚长老,法利亚长老问他:“年轻人,你怎么会年纪轻轻没有犯什么事,就被抓到监狱里呢?”邓蒂斯说:“我不知道,我也搞不清楚这个事情。
”这时候法利亚长老说了一句话,叫“博学不等于智慧”。
同样的,我们今天比较熟悉的东西是知识、学问,但不是智慧。
法利亚长老的话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点,“博学不等于智慧”,一个人也许非常有知识,非常有学问,但是他未必是有智慧的。
中国古人也区分这个问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知识、学问,思是智慧、哲学。
即使你有很多知识,但是不用智慧、不用哲学,那么你这个人实际是糊里糊涂,所以是学而不思则罔。
反之,思而不学则殆,假如你只是有智慧,只是有哲学,但是没有知识、没有学问,每天想也只能是空想,所谓“知行不远”。
所以思和学这两样东西,按照中国古代的见解也是有区别的。
所以,哲学是智慧之学,思想之事。
并不是我们通常得来的知识和学问就能够叫智慧、就能够叫思想,就已经是哲学了。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和时代是息息相关的。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说哲学就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
马克思也说过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与我们的时代
![哲学与我们的时代](https://img.taocdn.com/s3/m/ff4742afb14e852459fb5715.png)
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 :哲学与我们的时代2 月 22 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文汇报联合主办、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协办的“东方讲坛·文汇讲堂 -哲学与我们的时代”演讲季第一期开讲。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作了《哲学与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的演讲,来自机关、企业、高校等各行业的近400 名听众分享了思想大餐,其中,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三所高校的哲学学院师生组成了专业观察团,专业提问使整个活动既有现实追问又有学术深度。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哲学与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
其主旨可概括为两句话:哲学是思想的事情;而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哲学为什么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哲学?它的含义包括在什么是哲学当中。
哲学,西方人叫做 philosophy,即爱-智慧。
智慧与一般所谓知识或学问不同,如《基督山恩仇记》中法利亚长老所说,“博学不等于智慧”。
中国的哲学家也很早把握了这种差别。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和思被区别开来。
学就是知识或学问,思就是智慧或思想。
这两者相当不同,但可以彼此补益。
因此,我们把哲学叫做“智慧之学”或“思想之事”。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提起哲学,人们就觉得很悬很高深莫测,离我们很远。
的确,哲学家大多擅长于沉思,并且到极深奥怪癖的地方去沉思。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喜欢站在雪地里整夜沉思;近代的笛卡尔则喜欢呆在叫“火炉”的暖房里沉思。
他们的沉思与时代有关系吗?有关系,而且可以说有深刻的关系。
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是有时代内容的。
笛卡儿非常著名的命题,叫“我思故我在”。
听起来很玄,但却反映最深刻的时代精神。
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原则是对上帝的信仰以及对教会权威的认可。
笛卡儿提出了全新的原则,他说一切都可以怀疑,数学可以怀疑,逻辑学也可以怀疑,上帝存在不存在也可以怀疑。
但我越是怀疑,有一件事情就越是确定,即我在怀疑;我在怀疑意味着我在思想,我思想意味着我存在,因此,“我思故我在”乃是哲学上的第一原理。
“后现代科学”如何成为可能
![“后现代科学”如何成为可能](https://img.taocdn.com/s3/m/a0c5d72cb4daa58da0114aec.png)
(乙)这样的考察在一部分当代文献中得到了表现,但仍然有不少批评家是以拒斥现代性的名义而停留在空论的满足中的。确实,抽象理智(或理性)长期以来一直是现代世界观的主导原则,然而这决不能成为拒绝进一步思想的理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曾把理性称作思想的顽固敌人,同时要求由击破这一敌人而使我们重新开始思想比理性主义者更深刻、更严谨的思想。而为了在这一主题上本质重要地展开思想,必须更加有效地消化当代的(区别于现代的)哲学和科学。只有伴随着真正的消化(而不是一般地挪用和比附),后现代的科学才实质性地开始展示自身。除开怀特海和哈茨霍恩所论述的心身相关的宇宙,还有一些重要而深刻的当代本体论是需要非常认真地对待和开掘的。至于当代科学的发展及其成果,确实有不少人物十分敏锐地从中见到并抓住了科学的返魅迹象及其初露端倪的后现代意义,但对于它们的哲学消化则显然还有待大踏步地推进和充实。
这样的怀疑和追问在本世纪稍后的年代中并未止息。虽然大体说来,现代性的原则立场仍然支配着大多数人的观念,支配着人们基本的和主要的活动,但后现代的种种愿望和要求,却不断作为异端(用哈曼的富有表现力的说法后现代的异端)涌现出来。正是在这样的气氛和背景中,我们看到了各式各样对科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现代性的批评。这些批评的所指和内容往往是纷乱驳杂的;但其中确实包含着某种深刻的东西。我们在这里无法去详细讨论这些批评的具体内容;但作为一种多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意见,也许可以举出汤因比和池田大作的著名对话《展望二十一世纪》。如果我们同意大卫格里芬对后现代主义的概括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任何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那么,我认为,《展望二十一世纪》是与这种超越现代性的要求相契合的;而且,这两位当代人物的对话也许能比其他思想形式更好地表现它作为情绪而不是共同教条的一面。
阐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阐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2cd3dd3960590c69fc3764a.png)
阐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吴晓明,男,1957年出生于上海。
1975年高中毕业后赴海丰农场务农。
1978年恢复高考后首届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学习。
先后获哲学学士、硕士学位,并于198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嗣后又在职攻读博士,于1994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
主要学术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西方哲学的比较研究。
主要学术兼职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等。
问:大约十多年前,你在学界率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质和当代意义的问题,并始终不渝地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能否请你谈谈这一问题是如何形成的。
吴晓明(以下简称“吴”):我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之所以选择这一专业,是因为它符合我的理智兴趣——既能专注于学术,又能藉此思及重大的现实问题。
在这方面,我的导师胡曲园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的最初专业是德国文学,又曾花大力气研习过中、西哲学,但最终是转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上去了。
他说是重大的时代问题引导了这一转向,对此我是深为认同的。
然而,当我成为教师并且在课堂上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却开始面对青年学生们的种种疑惑了。
这些疑惑的主要之点是:时代已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诞生于15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能有多少价值和意义呢?虽然我们很容易指证这种提问方式对于思想价值的评判来说是不恰当的,但问题显然不止于此。
如果说真正的哲学无非是体现在思想中的时代,那么,重要的事情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质和当代意义作出积极的阐明。
问:要在理论上作出这种阐说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你能在这方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思想经历和学术感想吗?吴:对我的思想经历影响最大的是某种理论上的对立——我想说的是:第二国际理论家和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过程中形成的那种尖锐对立。
完整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晓明哲学及我们时代
![完整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晓明哲学及我们时代](https://img.taocdn.com/s3/m/57170cd9a32d7375a5178023.png)
哲学是一种思想很多人经常把一个人懂不懂哲学跟他的智商联系起来。
本质上,哲学最初的含义是爱智慧,智慧我们现在谈得其实不多,我们更多地谈知识,但是智慧和知识生怕是有区其余。
一个人的知识能力平时被说成是智商,就像小说《基督山恩仇记》中的主人公邓蒂斯,遭人诬告被关进牢狱后,牢狱里法利亚长老教他好多知识,他智商甚高,很快便学会了多种语言、好多知识。
但他还是想不出是谁诬告他。
法利亚长老就此说了一句名言,“博学不等于智慧”。
知识和智慧其实不完好部是一回事,它们是有区其余。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禅宗大师六祖慧能,有出名的短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哪处染尘埃”,继承了五祖的衣钵。
听闻慧能是不识字的,别人问他时,他说“佛学妙道,没关文字”。
现在的学校主若是教授知识,而哲学则是智慧之学、思想之事。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只有把学和思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解决重要问题。
哲学存在于大众生活中成都人为什么走路慢悠悠这样说来,忧如哲学是很高明的学理,是大学里研究的东西,跟大众没啥关系。
但本质上,众多学科中独一哲学与大众关系最亲近。
道理很简单,因为哲学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人也许不懂数学、物理学或经济学,但却不会没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是每个人都有的,在学院里学了哲学的人,未必必然比一般人的哲学高明。
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评选最适合人居的城市。
评出来的是成都,我很同意,因为成都的确是个优美、酣畅、有文化积累、丰厚和休闲的城市。
有很多媒体去那处采访,他们用秒表掐出不一样城市市民步伐的快慢。
成都人走路比较慢,而香港人、上海人走路就快好多。
有个记者采访一位老太太,问她为什么成都人慢悠悠地走路。
老太太回答说:人都在走向死亡,你走那么快干嘛?听得我目瞪口呆,这岂不是哲学嘛,而且还是挺透彻的哲学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而且生活中随处都有哲学.不一样的哲学造就不一样的人诸葛亮为什么难胜司马懿不一样的哲学意味着不一样的人和不一样的文化,也造就不一样的人和不一样的文化。
“原子个人”还是分思维——读《哲学与我们的时代》有感
![“原子个人”还是分思维——读《哲学与我们的时代》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eee0b030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d0.png)
“原⼦个⼈”还是分思维——读《哲学与我们的时代》有感
复旦⼤学哲学系吴晓明教授在题为《哲学与我们的时代》的演讲中提出了⼀个概念——“原⼦个⼈”。
这个概念显然来源于还原论。
原⼦,是西⽅思维“分”的最终产物,事物分到原⼦,就不可能再继续分下去了,因为它是没有内部结构的。
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正是如此。
所以逻辑⽭盾是两个原⼦之间的⽭盾,⽽辩证⽭盾则是⼀个整体内部两个⽅⾯的⽭盾。
因此,辩证⽭盾中的两者之间才会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逻辑⽭盾则绝对没有这种可能。
由此推出的“原⼦个⼈”概念,也是不考虑内部结构,只研究外部关系。
故,契约、利⼰主义、不讲⼈情、科学技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制社会……等等西⽅特⾊,即由此⽽⽣;
反之,东⽅⽂化的个⼈不是“分”出来的,⽽是“⽣”出来的,是阴阳相交的结果,因此就不是原⼦式的,⽽是有着内部复杂结构的,所以不仅仅要考虑外部,还更要重点研究内部。
这个内部不仅是个⼈内部,还包括家庭内部、集体内部,以⾄于国家内部,故,东⽅的⼈情味很重,家庭、集体观念很重,契约不严格,科学不严谨,民主难以实现,集体主义思想根深蒂固,个⼈利益要让位于集体利益。
⼈权观念⾮常淡漠。
“分”和“⽣”的区别,在这⾥完全上升到了整个东西⽅⽂化思维层次上了。
(精选)哲学与我们的时代
![(精选)哲学与我们的时代](https://img.taocdn.com/s3/m/e2668666f705cc1754270955.png)
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哲学与我们的时代2月22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文汇报联合主办、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协办的“东方讲坛·文汇讲堂-哲学与我们的时代”演讲季第一期开讲。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吴晓明作了《哲学与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的演讲,来自机关、企业、高校等各行业的近400名听众分享了思想大餐,其中,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三所高校的哲学学院师生组成了专业观察团,专业提问使整个活动既有现实追问又有学术深度。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哲学与我们时代的当务之急》。
其主旨可概括为两句话:哲学是思想的事情;而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哲学为什么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哲学?它的含义包括在什么是哲学当中。
哲学,西方人叫做philosophy,即爱-智慧。
智慧与一般所谓知识或学问不同,如《基督山恩仇记》中法利亚长老所说,“博学不等于智慧”。
中国的哲学家也很早把握了这种差别。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和思被区别开来。
学就是知识或学问,思就是智慧或思想。
这两者相当不同,但可以彼此补益。
因此,我们把哲学叫做“智慧之学”或“思想之事”。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一提起哲学,人们就觉得很悬很高深莫测,离我们很远。
的确,哲学家大多擅长于沉思,并且到极深奥怪癖的地方去沉思。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喜欢站在雪地里整夜沉思;近代的笛卡尔则喜欢呆在叫“火炉”的暖房里沉思。
他们的沉思与时代有关系吗?有关系,而且可以说有深刻的关系。
哲学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是有时代内容的。
笛卡儿非常著名的命题,叫“我思故我在”。
听起来很玄,但却反映最深刻的时代精神。
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原则是对上帝的信仰以及对教会权威的认可。
笛卡儿提出了全新的原则,他说一切都可以怀疑,数学可以怀疑,逻辑学也可以怀疑,上帝存在不存在也可以怀疑。
但我越是怀疑,有一件事情就越是确定,即我在怀疑;我在怀疑意味着我在思想,我思想意味着我存在,因此,“我思故我在”乃是哲学上的第一原理。
政治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与吴晓明教授商榷
![政治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与吴晓明教授商榷](https://img.taocdn.com/s3/m/18b6313d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9f.png)
学术争鸣政治哲学、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唯物史观——与吴晓明教授商榷文/段忠桥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在一篇题为《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唯物史观基础》的文章中,对当前我国一些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学者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的研究使得“唯物史观在政治哲学中的运用往往遭到严重阻碍,并因而使马克思政治哲学的诸多要义陷入重重晦暗之中”。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他在文中对马克思政治哲学及唯物史观作了尽其所能的论证。
在我看来,吴晓明教授捍卫唯物史观的初衷无可非议,开展学术批评的做法更值得提倡,但他在文中提出的许多批评和论证却难以令人信服,因为它们都是基于他本人对“何为政治哲学”“何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和“何为唯物史观”的理解,而他的理解有值得商榷之处。
为了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本文将就吴晓明教授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谈一些不同的看法。
吴晓明教授写这篇文章的主旨,是批评当前国内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学者往往致力于探讨马克思关于“自由”“正义”“平等”“公平”等的观点,并试图使研究能够与当代政治哲学的某些议题相契合以形成理论上的对话。
这样说来,他首先应表明政治哲学在这些学者的研究中指的是什么,当代政治哲学又是指什么,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他在文章第一部分的开头却先讲了这样一段话:在德国哲学语境中,政治哲学属于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或一般而言的法哲学)。
在马克思看来,由于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是"唯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alpari]上的德国历史”,又由于这种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所以,迄今为止德国政治意识和法意识的"最主要、最普遍、上升为科学的表现正是思辨的法哲学本身”。
由于他在文中的其他地方再没对“何为政治哲学”作出说明,这段话就成了我们理解他讲的政治哲学的唯-依据。
在我看来,他对政治哲学概念的界定——“在德国哲学语境中,政治哲学属于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存在诸多问题,因而难以成立。
吴晓明哲学讲座观后感
![吴晓明哲学讲座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2f58f9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0f.png)
吴晓明哲学讲座观后感前几天去听了吴晓明教授的哲学讲座,那感觉就像是在思维的宇宙里来了一场超级刺激的冒险。
刚走进讲座现场的时候,其实我心里还有点小忐忑,毕竟哲学这玩意儿在我印象里,总是有点高深莫测,像藏在云雾里的山峰,看着就很神秘。
但是吴教授一开口,就像一阵清风,把那些云雾给吹散了一些。
吴教授讲的内容那叫一个丰富。
他把哲学和我们日常生活里的东西联系起来讲,这可太酷了。
我原本以为哲学就是那些老掉牙的、书里的晦涩理论,和我每天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
可他举了好多例子,像讲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啊,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怎么体现哲学思想之类的。
比如说,我们平常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吴教授就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这不仅仅是事情多的问题,还涉及到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对自我价值的追求等哲学层面的东西。
我当时就想,原来我每天的忙忙碌碌背后,还有这么一套高大上的解释啊。
讲座过程中,我发现吴教授特别擅长引导我们思考。
他不会直接把答案塞给我们,而是像个聪明的导游,带着我们在哲学的花园里自己去探索。
他提了好多问题,有些问题乍一听好像很简单,可细想起来,就像个迷宫,拐来拐去能把人的脑子绕晕。
不过这也正是有趣的地方,就像解谜游戏一样,大家都在那绞尽脑汁地想,整个讲座厅里弥漫着一种紧张又兴奋的气氛。
而且啊,吴教授的演讲风格特别有感染力。
他说话的时候,眼睛里好像有星星,充满了对哲学的热爱。
这种热情就像会传染一样,让我这个原本对哲学有点打怵的人,都忍不住被吸引进去了。
我看着他在台上手舞足蹈地阐述那些哲学概念,就觉得哲学不再是冰冷冷的文字,而是有了温度、有了生命力的东西。
听完这个讲座,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都有点不一样了。
以前走在路上,看到的就是些花花草草、车水马龙,现在呢,我就会不自觉地开始想,这些东西背后是不是也隐藏着什么哲学原理呢?比如说路边的一棵大树,它的生长、它在这个环境里的存在意义,从哲学角度看又是什么样的呢?这感觉就像是突然被赋予了一种超能力,能够透过表面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
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路向_吴晓明
![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路向_吴晓明](https://img.taocdn.com/s3/m/05f8cbce4028915f804dc2ca.png)
似的。我们所说的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路向, 是就哲学在其 根本性质 上之彻底的 到这样一种程度 , 以至于马克思是大体上把它理解为 在 尼采的呼声 哲学的终结
而言。因此, 这一路向的生成首先意味着哲学史上的一个事件或变故, 这个事件或变故重大 的; 或者 , 如海德格尔 的 腐烂 或 中所听到的消息那样 , 这个事件或变故乃是 超感性世界
学样式, 换言之 , 它既不能作为一个哲学部门与其他部门 如存在论、认识论、逻辑学等 等 相并举, 亦不是称谓某种多少与 生存 一词有牵连的哲学样式, 如 生命哲学 或 存在主义 等等, 尽管这样的哲学样式完全可以是生存论路向的。其次, 它也并不是意指 生存论哲学 乃是研究 生命 或 生存问题 改弦更张 特定的哲学研究的对象或问题领域, 仿佛
全面发展 的新的时代精神。这正是我们可以把当代哲学的重大变化称之为 所蕴含的根本性的价值取向。
生存论转向
当代哲学的生存论路向
复旦大学哲学系
时下多有谈论 庭。那么我们所说的 生存哲学 或 生存论哲学
吴晓明
的 , 或者与我们的所指相类 , 或者大相迳
生存论路向
究竟何谓呢 ? 首先, 它并不是指一个哲学部门或一种哲
形成对待或对照的哲学之根本性质 , 称为 知识论路向
的 ) 。何谓知识论路向 ? 何谓生存论路向 ? 两者的区分何在? 这个问题很难明确 给定义乃是知识论路向上的方式。然而我们还是应当给出一个扼
要的本质性描述 , 以便把两者的对照富于特征地提示出来 : 知识论路向的性质是概念的 、逻 辑的 和反思的, 而生存论路向的原则却要求自身达于使得概念的、逻辑的和反思的世界得以 成立的更具本源性的领域 , 因而其性质是前概念的、 前逻辑的 和前反思的 。 即使是从这一扼要的描述中我们也能领会到 , 在这里生存论路向与知识论路向的 照 或 并不是二者之间的对立。正如海德格尔在 活动着的参与 ( 真理的本质 一文中并不推翻 符合论 于真理之为符合的 事实性 , 而是更加切近也更加本源地把真理的本质揭示为 对 关
从哲学存在论基础来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蕴——吴晓明教授访谈录
![从哲学存在论基础来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蕴——吴晓明教授访谈录](https://img.taocdn.com/s3/m/9ba37fc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dd.png)
从哲学存在论基础来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蕴——吴
晓明教授访谈录
金瑶梅
【期刊名称】《晋阳学刊》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访谈时间:2011年3月10日下午访谈地点: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609号采访人:金瑶梅(以下简称金)被采访人:吴晓明(以卞简称吴)文史哲往往都是相互贯通的金:吴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我的访谈,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回到母校再次聆听您的教诲!吴:欢迎你们这些已经毕业的同学有时间多回来看看,也十分感谢《晋阳学刊》提供这个学术交流的平台.金:多年来您一直孜孜不倦地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您的探究与付出成就了您在当今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面的权威地位.
【总页数】7页(P3-8,110)
【作者】金瑶梅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历史深处的哲学心语--陈先达教授访谈录 [J], 陈先达;臧峰宇
2.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的探索历程——刘放桐教授访谈录 [J], 刘
景钊;金瑶梅
3.文化哲学当代意蕴的开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哲学》读后 [J], 孙德忠
4.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是存在论或实践存在论吗? [J], 董宏
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二十年——黄楠森教授访谈录 [J], 宫敬才;黄楠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哲学的时代课题与使命
![哲学的时代课题与使命](https://img.taocdn.com/s3/m/8fa3bd68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fb.png)
The Contemporary Theme and Task of Philosophy 作者: 吴晓明[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200433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页
主题词: 哲学;时代课题;主观意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现实
摘要:当今哲学的时代课题与使命是一项由我们的历史实践所必然唤起的思的任务。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这项任务首先是从主观意识的哲学中解放出来。
主观意识的哲学不仅表现为无批判的实证主义,而且表现为浪漫主义的批判主义。
对主观哲学的批判同时意味着充分揭示和把握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为此必须吸收黑格尔哲学的遗产,必须彻底地转向历史唯物主义,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地开展出精神领域的建设工作。
论坛对话扬国学魅力哲学大咖在宁探讨当代中国精神重建
![论坛对话扬国学魅力哲学大咖在宁探讨当代中国精神重建](https://img.taocdn.com/s3/m/a3f29af6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e.png)
论坛对话扬国学魅力哲学大咖在宁探讨当代中国精神重建龙虎网讯(记者周才芸)今天(7月22日)下午,由南京市全民阅读促进会指导,集贤元典会主办的《儒道互补与当代中国精神》国学高峰论坛在钟山宾馆黄埔厅成功举办。
此次论坛邀请了两位在国内具有声望的哲学教授,南京图书馆馆长、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小跃和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王德峰教授联袂为现场的近400位来自社会各界的读书爱好者们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思想对话。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经历了自先秦以来的又一次社会大变局,现在正是到了重新寻找民族安心立命之本的时候。
面对当下的种种困局,王德峰教授认为:“一个具有文化精神的自觉和自信的民族,能够不停留于舍本逐末的应对之举,而去开启一条在新时代实现民族生活新提升的光明之路。
当此全球化与逆全球化趋势并存的世界格局展开之时,中国文化精神的返本开新是使中华民族在当代自立于各民族之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以其各自的方式共同构建了中国的人文精神,并形成相互补充之势,从而最终铸就了中国人灵魂的两面。
”徐小跃教授从儒道两家各自主要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细细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及互补。
儒家的价值取向是“入世有为”;道家的价值取向是“超世无为”。
儒道的思维方式虽都主“天人合一”,但所合之“德”有异。
社会文明需要“名教”,但社会文明亦需要“自然”。
关于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调和、融合以及对儒道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问题,徐小跃教授表示,以往的“自然即名教,名教即自然”以及“虽在庙堂之上,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也”的“以超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当可以做为这种转化和发展的资粮。
儒家与道家如何互相补充?“儒家与道家可以互相补救,又可以相得益彰,它体现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上。
”王德峰教授表示,儒家是关怀,道就是要顺应天道,尽可能减少来自人这方面的因素,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是一种思想不少人经常把一个人懂不懂哲学跟他的智商联系起来。
实际上,哲学最初的含义是爱智慧,智慧我们现在谈得并不多,我们更多地谈知识,但是智慧和知识恐怕是有区别的。
一个人的知识能力通常被说成是智商,就像小说《基督山恩仇记》中的主人公邓蒂斯,遭人陷害被关进监狱后,监狱里法利亚长老教他很多知识,他智商甚高,很快便学会了多种语言、很多知识。
但他还是想不出是谁陷害他。
法利亚长老就此说了一句名言,“博学不等于智慧”。
知识和智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它们是有区别的。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禅宗大师六祖慧能,有著名的短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继承了五祖的衣钵。
据说慧能是不识字的,别人问他时,他说“佛学妙道,无关文字”。
现在的学校主要是传授知识,而哲学则是智慧之学、思想之事。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只有把学和思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解决重大问题。
哲学存在于大众生活中成都人为什么走路慢悠悠如此说来,好像哲学是很高深的学理,是大学里研究的东西,跟大众没啥关系。
但实际上,众多学科中惟独哲学与大众关系最密切。
道理很简单,因为哲学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个人也许不懂数学、物理学或经济学,但却不会没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哲学是每个人都有的,在学院里学了哲学的人,未必一定比普通人的哲学高明。
我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评选最适合人居的城市。
评出来的是成都,我很赞同,因为成都的确是个优美、舒适、有文化积累、丰厚和休闲的城市。
有不少媒体去那里采访,他们用秒表掐出不同城市市民步伐的快慢。
成都人走路比较慢,而香港人、上海人走路就快许多。
有个记者采访一位老太太,问她为什么成都人慢悠悠地走路。
老太太回答说:人都在走向死亡,你走那么快干嘛?听得我目瞪口呆,这岂不是哲学嘛,而且还是挺透彻的哲学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而且生活中随处都有哲学.不同的哲学造就不同的人诸葛亮为何难胜司马懿不同的哲学意味着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
叔本华说过,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哲学。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说,哲学是个非常奇妙的东西,虽然不能用来烤面包,但却有“兑现价值”。
他举了两个例子,他说你如果是一个房东,你在把房子租给别人时,不仅要注意房客的钱包,而且要注意房客的哲学。
意思是说,你不仅要知道租房者的收入状况,还要知道他的哲学是什么样的。
美国学生去租房子,房东说1000元一个月,他说没问题;中国人则讨价还价,“800行不行”,最后或许是900元成交。
但到了收房租的时候,美国房客是一拖再拖,而中国房客往往是按时交房租。
这就是不同的哲学。
詹姆斯又举一个例子。
说打仗的时候,不仅要了解对方的军力、配置和布阵,还要了解对方将领的哲学。
大家看过《三国演义》,诸葛亮用兵奇诡,但司马懿很了解他的哲学,所以后来诸葛亮率兵与司马懿对阵时,颇难取胜,六出祁山,所得甚少。
不同哲学和不同文化也有关。
有个经济学上的经验系数,研究的是不同民族的人多赚一元钱时会花掉多少钱。
数据是:美国多花2元,而英国人却只多花几毛钱。
从中可以分析出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哲学,它们对价值的领会方式不一样。
影响中国房价的哲学因素租来的房子不是我的家房价问题近来一直是人们讨论热烈的话题。
其实它也牵涉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学对房子的领会方式。
如果我们向中国的年轻人证明:一辈子租房子,你只需花费100万元,而买房子则需花200万元,那么,你究竟是租还是买?我相信很多人会回答:买房子。
但美国人的回答往往是租房子。
因为两者对房子的领会和理解不同。
对中国人来说,房子不只是一个居住空间,而且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独特象征和独特氛围的家。
有位学者曾经在电视节目中劝大家不要买房子,毋宁去租房子。
立即有两个年轻人站起来反驳,其中一个男孩说,买房子是我能力的证明。
女孩说,我的父母不会让我嫁给一个租房子的男人。
我们系里有位年轻老师一直没买房,涨到最高点时买了个房子,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老婆要生了,我不能让我的孩子生在租来的房子里。
”不少同事就说:“你的想法怎么那么中国?”其实,在这里起作用的是一套哲学,是一套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
还有一个例子。
1987年,我在英国利兹大学学习,上海有个代表团到英国去购买考勤机。
到了企业,经理介绍了考勤机的功能和特点。
一个随团人员就提问:如果我不去上班,让同事带去打卡,你这个机器能识别出来吗?当时,翻译翻了三遍,那个英国人还是没听懂:不是因为语言障碍,而是他完全没有这种理解预期。
他无法理解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哲学和批判的方法切蛋糕的“形式公平”自康德以来,德国哲学特别地发展起来一种批判的方法。
康德写过三部最主要的著作,叫“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在这之后,德国哲学便牢固地掌握了所谓批判的方法。
德国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后来说过,什么叫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就是掌握了批判方法的思想。
批判的原则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澄清前提,划定界限。
《纯粹理性批判》的问题是人类的知识有没有前提,如果有,前提是什么?人类的知识有没有界限,如果有,界限在哪里?康德的哲学是为知识划定界限,并从而为信仰留出地盘。
为了能更方便地了解批判的方法,我们可以来考察一下“形式的公平”。
伦理学上曾经谈论过一种公平,叫“形式的公平”,意思是无前提无界限的公平。
比如说有个蛋糕,如何能够在分蛋糕时达到形式的公平呢?我们可以指定一个人来切蛋糕,并同时指定他最后拿自己的一份,这样就能建立起形式的公平。
我们来设想一下,这个人会怎样来切蛋糕呢?他一定会尽可能平均地来切这个蛋糕,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他所能得到的最大一份。
如果说有100个人来分蛋糕,那么,切蛋糕的人至多可以拿到1/100,不可能更大,但倒是可能更小(只要他切得不平均)。
这看起来似乎是毫无疑问,理所当然的。
但现在让我们来对它进行批判,也就是澄清其前提并划定其界限。
我们很快会发现,这样的公平是有前提和界限的。
其前提就是“利己主义个人”和“原子个人”。
利己主义个人毋需解释,原子个人是指具有独立人格性的个人,亦即在血缘的、伦理的、宗法的、裙带的关系已经解体的地方产生出来的“个人”。
只有以利己主义个人和原子个人为前提,才可能需要这种公平,才可能建立这种公平。
对于一切看起来似乎是理所当然、绝无问题的理论和观点,必以批判的方法对待之、审查之,如此方始有自由的思想。
猎人和渔夫是如何交换的思想已成为当务之急马克思做过一项重要的工作,叫政治经济学批判。
当亚当李嘉图完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这门学问的教科书便设立了猎人和渔夫两个角色,这既意味着他们有不同的职业,又意味着他们是自然状态和原始状态的人。
猎人打野兔子,渔夫捕鱼,不久他们便开始交换了。
经济学家发现,他们不是任意交换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交换的。
比如说,3条鱼换1只野兔,那么6条鱼便换2只野兔。
为什么是这样呢?回答是,这两者包含等量的抽象劳动。
这个规律叫等价交换。
这看起来同样理所当然。
但马克思批评说,构成前提的那两个人不是猎人和渔夫,而是两个现代资本家。
自然状态的原始人,他们的交换方式也许是馈赠,也许是争夺,但肯定不是等价交换。
等价交换是在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上才成为可能的。
只有到商品生产发展起来,并有发达的流通的时候,等价交换才伴随着交换价值的成立而开始起作用。
这就是说,经济学的规律是依赖于一定的历史前提的,也是有一定的历史界限的。
我认为中国最近30年做了很多事,但在理论观点和学说方面更多的是学习和模仿,这固然很有必要。
但到了今天的发展阶段,必须以批判的方法来消化和反思各种外来的模式、路径和知识,并从而开始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可能真正应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哲学是思想的事情,而思想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有一个笑话,说有一位哲学教授老是被学生问这个问题,最后教授被问烦了,十分愤怒地反问学生:你有什么用?问这样的问题时,实际说已经隐含了一个问题,就是这里的用是指具体的用。
因为大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都是有具体的用的,所以推而广之,认为哲学是有具体的用的。
其实哲学的用是与科学不一样的用,不是指具体的用。
冯友兰有一本书,叫做《中国哲学史》。
他在上册《序》里写了一段话:哲学有什么用?哲学没有用。
但无用之为大用。
正是因为它无用,所以它大有用处。
这句话,我认为是十分深刻的。
Weeee 不能对哲学的用处作急功近利的理解。
哲学的用处就在于帮助你建立一个新的世界图景,让你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观察这个世界,站在全新的角度上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因为人只有从老的条条框框里跳出来,才可能重新考虑他的生存状态,分辨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
所以我认为最重要的修养是理论的修养,哲学的修养。
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大家不能老是用实用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用”。
今天我们提出要振兴中华,使中华文明在世界上重放光彩,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学习别人的科学技术固然十分重要,但我认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要使我们的理论思维走到世界前列去。
我甚至于认为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振兴中华只能是一句空话。
中国的古人讲“学识”,学就是知识,你们要学很多很多知识。
但是光有学还不够,还要有识来引领。
这个识就是智慧,就是我们对基本问题的领会,它要我们通过哲学来达到。
所以,我想中国古人讲“学识”非常好,我想作为一个理想推荐给大家。
我们的学问知识应该培养得深厚,但是同时我们要有自己的识见,要能够知人论世,能够对我们民族的传承担负起更重大的责任。
在华中科大编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中,杨叔子校长引用外国物理学家的一段话:“现在的问题并不是获取知识,重要的是发展思维的能力。
素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忘光之后,所留下来的东西。
”这就给我们理解“素质”奠定了一个朴实的、很深入浅出的定义。
哲学有没有用,有什么没用等等,实际说要看对谁而言,只有认为哲学有用的人才能体会到哲学的用。
同一个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用处的,那么,哲学对什么样的人有用呢?简单点说,就是说你生活实践的层次越高、理论思维的层次越高,哲学对你越有用:你的生活实践和理论思维层次越低,哲学对你越没有用。
你看人类历史上,很多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军事家等等,他们的思想都进入了哲学。
显然,对于人的“有用”不仅是物质之用,精神上之用同样也是用,往往比一时一物之用,要更大、更长远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