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及对策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全5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全5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全5篇)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引言: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以来,传统课程与新课程背景下应该呈现的课程模式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而在对比中发现:传统课程的“满堂灌”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严重背离,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传统课程与新课程倡导下的教学理念,进而发现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和策略。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为问题意识。

①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以及在提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思想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传统课程与新课程的对比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由于参与性不够,学生常常充当听者的角色,在课堂上自主发言的机会不多。

加上学生自身年龄因素的影响,知识水平有限,在课堂上,学生是配角,课堂提出的问题多数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的思维基本是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展开,这样的课堂组织性较强,容易展开教学活动,但往往也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长久下去,学生的依赖性会加强,易造成“等”和“靠”的局面,从而扼杀小学生爱问的天性,故很难做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没有问题的具体表现可概括为:(1)没问题,是因为害怕提问不当引来老师的冷谈或忽略,或者被同学嘲笑,产生胆怯,形成不敢问的情况。

(2)没问题,是因为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又不善于思考,所以发现不了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内容提要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

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开发并训练批判性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语新课程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批判性思维语文教学韩愈在《师说》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和意义。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而现实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我深深感到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问题意识。

笛卡儿说过:“要追求真理,我们必须把一生中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这种怀疑的精神。

新课程教材的编排是否合理?课程资源能否充分利用,是否需要增删?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中有关的说法是否存在漏洞?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受学生欢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某些风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切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别人的做法,是否可以依葫芦画瓢,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不能照搬照抄的,那又如何改进?……凡此种种,教师都应事先有问题意识,进行存疑、思考,这样才会不断地去反思、回顾,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自己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激励自己学习、提高,尽快融入到新课程的改革中去。

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美国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也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

“学始于疑”,所谓“疑”就是困惑或不知,通俗讲就是问题,是探究活动的起点。

我国历代的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比方孔子提出了“每事问”的主张;宋代朱熹云:“读书无疑者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创造始于问题”,生动的概括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以下倾向:一问一答。

从满堂灌到教学提问是教学的一大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采用教师提问学生答复的形式,教学内容仍然围绕教师重点难点而展开,其结果是教师在教“教材”,很少顾及学生实际需求,无视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你,造成课堂上教和学的别离。

问题设置缺乏科学性。

“提问教学”在教学中的价值大家已有认识,但在教学中却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科学性。

详细表现在:(1)针对学生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教师没有足够重视,在教学中仍按准备的教案进展教学,无视学生存在问题;(2)脱离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围绕教师重点难点质疑,逼着学生提假问题;(3)无视知识的生成过程,不管有没有思维训练,无端发问,一味求异,以求外表热闹。

,问题结果单一化。

不同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差异,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很多教师却习惯于用统一的答案去要求不同的学生,习惯于听到一种声音和一种答案,把一个个富有个性的甚至不乏创造性的答案扼杀在萌芽状态。

为此,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完全由学生提出问题是不现实的,切实可行而且效果良好的方法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集中和优化学生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浅谈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我的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个很多教师达成共识的问题,那就是在课堂中提问的人越来越少。

我认为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尤为重要。

我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很多教师都有感触,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的现象越来越少。

追溯原因,有的学生怕丢脸,不好意思问;有的学生胆子不大,不敢问。

因此,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非常重要,只有这样,学生才敢大胆思考,才能做到敢想,敢说,敢问。

上课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的微笑,尽可能的做到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到学习是轻松、愉悦的。

对于那些积极提问的学生,不论问题水平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于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高度评价,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成就感;对提错问题的学生,教师也决不能一味的批评,要启发他们换位思考,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从而让每一个质疑的学生都消除顾虑,获得成就感。

二、循循善诱,使学生好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一些发现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自己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作为一名成功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充分发挥“问题”的神奇作用,不仅自己要领悟提问的技巧,更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技巧与解答的方法。

(一)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挖掘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不要把每一课时都安排得紧紧的,否则,学生就没有时间去思考。

教师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有时间,让学生在思索中发现问题,提出有水平的问题来。

有时,为了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也可以在预习时布置预习,请学生把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写在专门的本子上,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这样效果更明显。

(二)积累固定的句式,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提问也是有规范的途径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在课堂教学中,从教材出发,逐步引导学生积累经常遇到的提问句式,提高提问的水准,如:可以用“为什么……”,“是不是……”等句式进行提问。

初中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范文

初中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范文初中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论文范文在新课程施行中,许多老师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并试图从教学上加以改进。

但是新的问题又产生了——课堂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问题大都出自老师之口,或出自教科书上,缺乏真正的问题的现实感、鲜活性,学生仍然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的问题意识仍然没有培养起来。

新课程标准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倡导“发现性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原有的过分强调单一的“承受性学习方式”,按照新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教材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把发现、讨论、研究等认识过程突显出来,让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原那么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传统课程的“满堂灌”与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严重背离,由于参与性不够,学生常常充当听者的角色,在课堂上自主发言的时机不多。

加上学生自身年龄因素的影响,知识程度有限,在课堂上,学生是配角,课堂提出的问题多数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学生的思维根本是围绕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展开。

这样的课堂组织性较强,容易展开教学活动,但往往也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长久下去,学生的依赖性会加强,易造成“等”和“靠”的场面,从而扼杀他们爱问的天性,故很难做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表达为孩子们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为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引导学生提问,要特意为学生们的“疑”创设空间。

课堂不再是老师一味地设问,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饶有兴趣地提出问题,并在一个个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学生也不再表现为没有问题或不敢提出问题。

让学生学会主动地提出问题,这是他们学会学习的第一步。

惟其如此,才能充分挖掘孩子们的潜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心理学研究说明,学生提问是学生个体获取知识的心理才能的外部表达。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教育论文.小学语文农村小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讷河市龙河镇康庄学校李福眼下,新的课程标准,使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课程标准》使教师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教师们焕发了生命力,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质疑,乐于质疑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特点之一,语文教学尤其注重这一点。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了这种心理状态,就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

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质疑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因此,我认为要使在没有现代教学设备的农村小学语文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进行创造性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下面谈谈我多年来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一、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问题意识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精神生活过程,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而且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畏惧的心理,在平等和谐中让他们充分披露灵性展示个性,调动学生参与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

在实际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仍然起着主导作用,学生见了教师仍有点“怕”,害怕自己说错做错,受批评或指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尊重学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一个有着自己意识的主动活跃的人,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是一个可积极合作的对象,教师要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信任多于批评,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决不能用语言或行动挫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如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或答题不严密、不完整,允许补充说明,允许学生想好再说,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必要时甚至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对学生提问或不同意见都应表示欢迎,尽可能给予表扬。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_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_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通用版一、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产生提问的欲望学习兴趣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能给小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要积极利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语文教学氛围中产生提问的欲望。

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引导小学生学习。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它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

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可借用多媒体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滚动的文字、动听的声音等来向小学生展示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这些东西对小学生的感官能够产生强烈的刺激,它们能够吸引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使小学生在内心产生提问的动力,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鼓励小学生阅读,让小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无论是一个怎样的学生,只要他能够坚持去读一些有用的书籍,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他的脑海中就会涌现出很多问题,逐渐形成很强的问题意识。

但是,如果一个天生聪明的学生不去读书,他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平庸的人。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让阅读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小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而且还要鼓励小学生在课外去阅读大量的书籍。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列出一些好的书目推荐给让小学生去阅读,经过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朗诵,讲故事等方式去和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这样就会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使小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问题意识,长久地坚持下去,读书就真正地成为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小学生也就形成了很强的问题意识。

三、培养小学生提问的习惯,让小学生勇于提问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鼓励小学生进行提问,要尊重小学生,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学生的问题。

如果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好,老师既不要随意地对其进行批评,也不要对其表现出失望的表情,而是要鼓励学生下次提问时能够问得更好。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要】“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学生产生了问题意识,就会形成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调动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着力点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播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

在课堂上,教师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会消除学生难以开口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学习主动。

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提出的问题简单、肤浅或不合逻辑的时候,教师应该在学生思维的探索性、条理性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在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方面给予拓展和挖掘。

当学生提出教师没有预想到甚至是超出教师认识范围的新问题时,教师也要学会随机应变,在与学生共同探讨中,巧妙、合理而准确地加以回答,使课堂气氛更加宽松和谐,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鼓动学生创新求异,挖掘其可贵之处。

只有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焦虑感,才能使他们在与教师的平等对话中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释放,真正成为敢想、敢说、敢问的学习的主人。

二、优化课堂提问,教给学生提问技巧1.优化课堂提问。

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还学生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娴熟地组织课堂教学,更要善于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教师可以从三方面提出要求,反复训练:一是不要为提问而提问。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摘要:一直以来,在教学体系中,无论是哪一学段,语文教学活动都拥有着超然的地位。

可以说,语文学科是我们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学科。

而对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发展来讲,探求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提升语文素养,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的努力和思考。

在本篇文章中,我以小学阶段的语文学科为例,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主题,结合教学中阻碍学生意识培养的因素分析,来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来更好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关键字:问题意识;小学语文;培养策略引言:对于高效率语文课堂的构建来讲,其不只是语文老师一个人的职责,语文课堂应该是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组成的。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体,老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来发现语文问题,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语文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现阶段,我国小学语文老师仍然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其并没有意识到学生问题培养的价值,也没有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上日程。

在本篇文章中,我从小学语文老师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阻碍因素。

并立足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积极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阻碍因素分析1、学生被动性的学习参与阻碍了其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发展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发现,学生在小学语文活动中大多都是被动的参与。

而小学生的被动语文参与主要是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学思维的影响。

对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讲,其仍然存在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习惯由自己一个人来掌控语文课堂的话语权。

有些语文老师认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大多都是活泼好动的,这一阶段的学生没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都喜欢玩闹和新奇,而要想让学生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必须要对其实施高压控制和“恐吓”。

试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

试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

试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问题意识崔文芳问题是启动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没有问题就没有人类的创造和社会进步。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通过强烈的问题意识,驱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探究、创新的技巧与方法,从而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不断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使我们的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把学生当成真正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力求做到学生的事学生自己办,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课堂上,教师要静下来,学生要动起来,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把整个教学过程变为教师指导之下的学生独立思考,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教师启发诱导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积极探索,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基本方式。

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思维的结果,尤其要重视思维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容忍学生幼稚的甚至荒诞的想法,善于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思维轨道,善于把学生引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浮想联翩的思维佳境,真正使课堂成为发展思维、激发情感的自由王国。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在空洞的议论和动听的口号中进行的,而主要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

创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创造才能是“做”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只重言论,不重行动,只重思维,不重操作,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一事无成。

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把实践操作活动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拿出实实在在的创造性“产品”,尽管这些“产品”不一定完美,而且绝大多数可能是“丑小鸭”,但它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很大的,甚至终生受益的。

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4篇-初中语文论文-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4篇-初中语文论文-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4篇-初中语文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在目前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传统的“教师中心论”。

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我们的思想也应该跟随这一潮流不断地向前迈进。

早在古时,先人对此就有着独到的见解,“师者,所以授道传业解惑也”。

在那个时期,这种思想显然是具有越时代性的,以至于在今天仍备受推崇。

然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落实方面却有一定的难度。

作为教师,想要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力难免会变得严肃起来,这就给学生带来了距离感,使他们不敢接近教师,遇到学习或者生活上的问题时不是及时地向教师反映,而是盲目地做出判断和选择。

而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又不具备很好的处理事情的能力,这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作为学生,尤其是不够成熟的孩子,考虑事情时往往容易情绪化,并且对待教师的态度也不够正确。

由此看来,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何等的重要。

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学生以足够的安全感、自信心,使他们敢于提出疑问,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二)语文教育侧重的偏差应试制度下,教师往往一味强调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纵向发展。

自我国教育制度建立以来,就产生了笔试这一筛选人才的方法,并沿袭至今。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成绩并不能代表什么,在学生成才之前要先学会做人。

在这一点上,语文教师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

她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简单的文学常识,还要致力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纵深发展,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成才前学会做人。

(三)作文被忽视作文是一门艺术,不是单靠死记硬背就能提高的,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往往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这是因为这些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很大。

作文虽然也是必考的,但是学生之间的写作水平相差不多,提高的空间不大,所以就容易受到语文教师的冷漠对待。

二、针对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分析以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产生的问题,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一、引言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能够敏锐地察觉和关注,能够主动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语文学习涉及到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逻辑能力等多方面的要素,而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研究,力求提出一些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

学生对于学习中的问题缺乏敏锐的察觉和关注,他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导,而缺乏对于问题的主动提出和思考。

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缺乏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可能会选择逃避或者依赖他人,而并不会主动去解决问题。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思考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挖掘。

学生的问题意识整体上存在比较明显的不足,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源泉,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引人入胜的教学活动和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兴趣和好奇,从而引发他们的问题意识。

比如在教学中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和问题,让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中产生疑惑和问题,从而引导他们去思考和解决。

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问题的存在和产生,从而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前预习问题和课后复习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疑惑和问题,并积极主动地提出来。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支持,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及时的回应和解答,鼓励他们勇敢地提出问题,并在学习中不断地追问和深入思考。

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在中学语文这块园地里,新课改之花开遍了大江南北,它从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不断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

特别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差慢费低”一直是困扰着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

为此我借这股课改之风,就如何培养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做了粗浅的尝试。

一、培养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意识的基石——自觉意识这里提到的自觉意识仅是指教师的自觉意识,是一种建立在对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学生认知和实际科学把握基础上的自觉。

教师只有形成强烈的自学意识,才可能设置更多的空间给学生,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1)全局把握的自觉意识怎样讲才最好,是摆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认识上要有强烈的全局把握的自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明确在什么时候预留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大纲》对新教材诗歌、散文和文言文部分的教学作了明确的指导性规定:“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这里对“感受”“品位”和“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强调“诵渎”和“背诵”。

(2)教学指导上的自觉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把学生的“学”看得比教师的“教”更重要,注意他们学习方式的改善和学习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健全发展。

同对,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

(3)文本理解上的自觉意识阅读教学是否到位,是否精彩,取决于教师在文本理解上的自觉意识,包括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思维的敏捷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

例如:我在教读《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几句时,便提山以下问题:“东、西、南、北”四字有怎样的含义呢?它与汉乐府《江南》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中的“东、西、南、北”有何不同?它们与徐渭题写在青藤书屋的对联“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凋人”中的“东、西、南、北”有什么差异?它们与王实甫写在阳关的对联“悲欢聚散一杯酒,东西南北万里程”中的“东、南、南、北”又有什么差别?这一连串的提问不仅点亮了课堂,而且诱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自然而然地从想问到会问、善问。

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摘要: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在实际教学中不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还能使其高度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勤问、会问、乐问。

关键词:问题意识创新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人类的发展源于创新,而创新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是人类智慧的钥匙,没有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活动则成了无源之水。

所以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先决条件,是创新精神的基石,是学生思维的动力。

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要有发展性的变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所以对创新精神的源头之水——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成了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何谓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敢问、勤问、会问、乐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一、不再只唱独角戏——让学生敢于提问传统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师抛出问题,然后指名回答,不允许自由回答,更不允许插话,学生回答错了可能还会遭到批评。

这样学生怎么还敢主动提问题呢?所以教师一定要精心呵护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

特级教师宁鸿彬在长期语文教改实践中,提出了“三不迷信”:第一不迷信古人,应当对古人的观点有所补充和发展;第二不迷信名家,可以提出与名家不一致的看法;第三不迷信老师,勇于发表不同于老师的意见,和老师争论。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摘要: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石,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想问、敢问、爱问、会问,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和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教师和课本的权威性,学生只有一心听教师的话,努力学习并提高成绩;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味灌输,把学生视为承载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参与,不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导致学生不敢或不愿提问,从而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受到了抑制,这些都迫切需要改变。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初中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遇事总喜欢问为什么。

但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与渴望。

没有一定量的知识的积累,学生就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而且担心所提的问题过于肤浅,怕遭人讥讽,顾虑重重。

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学习,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二、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气氛课堂上学生不能积极提问,是因为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用一种是与非的判断对学生的问题和答案做出反馈,这种泾渭分明的界限留给学生发挥的余地极其有限。

学生的问题遭到否定后,积极性受到挫伤,久而久之,便不敢提问了。

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环境,让学生想问。

语文教育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探析及培养策略

语文教育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探析及培养策略

语文教育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探析及培养策略语文教育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探析及培养策略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然而,目前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存在淡薄的现象。

这种问题意识淡薄的出现与多种原因有关,本文将从教育背景、教师角色、课程设置以及家庭环境四个方面探讨原因,并提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首先,教育背景是导致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教育系统过度注重分数,追求知识的数量,忽视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生只关心高分,而忽视了对问题本身的思考。

此外,一些学校的教学目标过于功利化,重视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导致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的欠缺。

其次,教师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的角色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引导学生提问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能力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深入发展。

另一方面,教师本身对问题意识的认识水平也存在不足,对问题认识不够深刻,难以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再次,当前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也局限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针对分科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一些专业课程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应用,难以对问题本身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

此外,一些教育教材内容过于乏味,缺乏趣味性和启发性,难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

最后,家庭环境也是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往往重视灌输和听从,鼓励孩子乖乖听话,而缺少培养孩子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意识。

很多家庭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学生个性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性,家长过多干预学生学习的过程,剥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针对学生问题意识淡薄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培养策略。

首先,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教学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问题意识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如何培养问题意识作者:周艳概要:为了顺应新课改的要求,不少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受到广大教师的重用,这也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这个时代的要求所造成的。

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始终。

可以说语文学习是与作者之间的美妙旅程,因而问题的提出,有助于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动态,全面彰显文章的内涵,由此使学生切身享受语文学科所带来的乐趣,促进问题意识的大幅度提高。

当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依旧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为主,使得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得不到质的提升。

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分单调,课堂上的角色分配十分明显,教师在课堂中承担的责任就是对知识的讲解,缺乏与班级体的互动环节,这就使课堂气氛始终处于低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不高,也很难谈得上对知识有所渴望,这直接影响到了学习的成效。

其次,由于语文这个学科的特点就是强调字词的运用,追求深层次语境的挖掘,这就使不少学生觉得语文的学习十分繁琐,很难提起兴趣。

最后,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以一种较为被动的身份参与学习过程,这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路会有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学生横纵向思维的交错发展。

1 影响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因素一方面,教师观念陈旧,与学生建立不了平等的和谐关系,不给学生自己思考提问的机会,对话环境不好,对学生积极性有不利的影响。

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够高,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随着课改的加快,社会在不断进步,教师往往会忽略一些进步的思想和方式,对于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无法提出有水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

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科是件很枯燥的事,尤其在长篇文章的学习中,根本没有信心去全部看下去,所以学生的语文阅读量相对来说并不多,而且文章的种类也不能很好的选择。

同时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技巧性,理解能力差,习惯不好,马马虎虎的就学完一篇文章,这样教师就无法顺利完成语文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便无法得到培养。

2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效策略2.1 注重课前预习课前的预习对问题意识的提高有重大的意义,所以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预习。

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34小学叢学祈究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中心小学宗洁【摘要】语文课程一直是各个阶段教学的重点。

小学阶段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问题观,引导学生敢于发问、主动发问、善于发问,掌握提问技巧。

在语文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动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和策略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问题意识培养策略随着新课改的提出并逐步深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课改要求在课堂上要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语文兴趣的激发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o然而如今部分语文教师教学观念没有及时更新,还在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

对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奠定基础。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为小学语文课堂迎来了创新,其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环节不仅要传递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掘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提升质疑能力。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教师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合理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敢于针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提问,将自己的疑惑表达出来,这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兴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研究和思考课本中的知识点。

从第二个方面来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文本的内容,继而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展现,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一个重要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及对策【摘要】新课改规定: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参加业务培训学习,笔者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教学工作中,笔者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尝试运用新方法来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对策
一、引子
现在实行新课改和新教改,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参加业务培训学习,我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教学工作中,我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尝试运用新方法来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常遇到这类问题:考试有了这样的新题型,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设计一个问题并回答;上课时我也曾这样问学生:“读了课文,你会产生哪些疑问?能提出一些问题来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不知所措,觉得很惊奇,说:“老师,我们从来都是回答问题的,哪懂提问题?”
二、思考
显然,从课堂学生的反应来看,学生缺乏一种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遇到疑惑的、难以解决的实际或理论性问题所产生的一种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缺乏问题意识,自然也缺乏了创新的精神。

大教育家陶行之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是教育的生命,没有
了问题意识,何来探究性学习,又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没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的教育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呢?那么,是什么造成了学生发问精神的缺失呢?我想最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

现如今,实行新课改虽然已有四五年了,但应试教育的形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甚至比以往更看重分数。

为了分数,我们大多数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最多的是由过去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

而我们这里所教的学生是来自农村的,他们具有知识面窄、不善言谈、缺少合作、性格内向的特点,也给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很大的难度。

所以纵观当今课堂,提问似乎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只需“作答”而无需“发问”,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请学生注意听讲”,而不是“请学生注意多问”,甚至还怕学生提出问题。

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问题意识,思维也处于惰性状态。

相反,如果教师能建立一种新的课堂模式,将“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问”的主体,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的激发,因为,“发问”总是以积极思考为前提的。

它需要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等,是在原有知识上的再创造。

从教学意义上来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已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

学生也只有了“问”的自由,才有可能在头脑中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学生才是问题发现的主角,将自已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播者改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
者。

三、对策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常规教学中有意识的加以渗透和培养。

1.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使学生敢于发问。

我们的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好问是他们的天性,可为什么一到了课堂上就提不出问题呢?不敢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学生心理上有所顾虑:一是怕自已提问会打乱教师的教学安排而遭到老师的批评;二是怕自已提的问题过于简单或不恰当会遭到同学的嘲笑。

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

并经常性地使用“你敢于提出问题,真勇敢”、“你提的问题真棒!”、“要勇于做问题的发现者”等激励的语言,帮助学生装消除心理顾虑,树立自已提问的信心。

教师要用自已的耐心和宽容逐步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重视,及时作出合理的评价。

多表扬,少责备,帮助学生摆脱精神束缚和心理负担,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想说就说,想问就问,这种课堂氛围会有强化其问题意识和提问兴趣。

2.提供问题范例,让学生模仿发问。

敢问并不意味着学生能问,学生受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一下子提不出问题,怎么办?但学生好模仿,可塑性强。

要引导学生发问,可以从模仿入手。

外国研究表明:学生提问也喜欢教师的行为的方式,如果教师倾向于问能增强高水平思考的问题,学生同样会以教师为榜样。

因此在教学中,
老师要以问题为核心,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在引问过程中学生提供高质量问题的范例,并向学生暴露产生问题的思维过程,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问的潜移默化中学会这些问题的发现以及思考的方式,从而缩短自已产生有创造性问题的时间。

3.教给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发问。

“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与渔”。

要使学生善于发问,必须“教以渔”,即学生提出深刻有创造的问题来。

学生毕竟还小,要想抓住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是有困难的。

学生有时提的问题会太简单,没有价值,或者不着边际等。

这时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如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联系与矛盾冲突中提问,从新知识的意义、性质、特点提问,从自已不理解、不明白外提问,抓住课题提问等等。

4.改革评价制度,倡导学生自主发问。

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什么样的评价制度,就决定学生会采怎样的学习方式。

传统评价倾向于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察,所以,考试成绩就成了教师衡量学生的硬标准,包括学生自身,也视分数为自已的命根子,以分数的高低来论英雄。

因此,我经常教导学生分数并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在当今世上,许多发明家之所以能成功,都源于他们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发问的精神。

所以,我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发问,努力让自已成为问题的发现者。

同时,调整评价方法,把评价向“发现问题”方面倾斜。

在平时课堂中,我都会腾出一些时间给学生发问,并对积极发问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四、反思
实施上述教学策略后,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有较大的改观,主动提问的意识强了,上课提问的人多了,提的问题水平也高了,学习兴致也浓了……有的甚至延伸到了课外,延伸到生活中,如从课文中学到的道德情感或人生哲理,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对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重要的帮助。

但可喜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一些学生为了问问题而问或一遇到疑问就问,问题是多了,自已思考也少了等等。

所以教师要注意引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