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资料
马哲期末复习资料
马哲期末复习资料
马哲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马哲对
于广大中国学子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一份关于马哲期
末复习资料,旨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哲的核心内容。
第一部分:马哲概述
1. 马哲的起源和发展:简要介绍马哲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2. 马哲的基本原理:阐述马哲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法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实践论等。
第二部分:马哲研究重点
1. 马哲的社会主义本质:深入解析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和特点,介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
2. 马哲对共产主义的构想:介绍共产主义的概念、特点以及实
现条件,分析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
3. 马哲的人民群众观:阐述人民群众在马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 马哲的实践论:详细阐述实践在马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5. 马哲的科学社会主义: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和主要特点,分析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
第三部分:马哲研究方法
1. 马哲的辩证法:详细介绍马哲的辩证法思想和方法,包括矛
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
2. 马哲的历史唯物主义:深入解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
方法,包括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3. 马哲的实证研究:分析实证研究在马哲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介绍实证研究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第四部分:马哲的当代价值
1. 马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述马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哲复习资料(终极版)
一、填空题:填空题: 1. 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 2.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 人类社会的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实现共产主义 4. 空想社会主义第一部代表作:乌托邦》。
《乌托邦》 5.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6. 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7.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柏拉图:理想国托马斯:乌托邦、太阳城黑格尔、柏拉图:托马斯:乌托邦、太阳城。
黑格尔 a)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威廉·佩利大卫·李嘉图亚当·威廉·大卫·亚当斯密、威廉佩利、大卫 b) 空想主义:法国圣西门、傅立叶英国:欧文法国圣西门、英国:法国圣西门 8.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德意志意识的形成德意志意识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德意志意识的形成 9.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10. 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实现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1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哲资料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社会理想。
5、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他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7、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第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第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的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8、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9、联系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0、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1、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唯物辩证法的体系。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12、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3、规律的特性:一、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二、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三、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四、规律是客观的14、意识的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
马哲相关复习资料
绪论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马哲复习资料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马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规律的科学,它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静止相对静止,是指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或者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任何联系都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反对唯心主义和诡辩论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的真实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规律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既不能人为创造,也不能人为消灭;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创造规律发生作用的具体条件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形式。
矛盾的共性矛盾的普通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
矛盾普通性与特殊性这种“互相联结”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共性是不同事物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
现象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多变的东西,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
抽象抽象既是思维成果,又是思维方法。
作为思维成果,抽象是指经过分析抽取出来的思维规定,它是客观对象某种因素、关系在思维中的反映;作为思维方法,抽象通常是指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因素、关系抽取出来,而暂时舍弃其他因素、关系的逻辑方法。
真理的相对性绝对性和相对是真理的两个属性,真理的相对性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任何真理都有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或人类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做的正确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
马哲资料
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1、马克思主义对于黑格尔批判,尤其是宗教思想的批判2、认识论的意义,注意马克思的观点是本体论的意义。
3、从人的本质角度联系1844年手稿,和费尔马哈提纲,费尔马哈提纲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4、异化劳动,注意人和人相异化是一切异化的根源。
5、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交往、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世界历史性否定的思想、===联合起来可能吗,探讨,唯物主义历史观,历史不外乎感性的人、客观的人,人的再生产分两方在,物资资料再生产6、《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的贡献7、1854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联系看: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注意两个绝不会:绝不会出现,绝不会灭亡8、卡夫丁峡谷:不是超越资本主义,而是借鉴资本主义经验,社会财富积累不能跨越。
一、马克思主义对于黑格尔批判,尤其是宗教思想的批判基督教文化深刻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宗教的学说和观点比任何其他理论都更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的文化,在西方,马克思的时代,无论你是不是一个基督教徒,无论你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你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基督教的事件、基督教的语言、基督教的观念以及基督教的情感。
宗教观念都不仅是历史性的东西,而且同样是现实性的东西。
因此,马克思理论这样一个对改变西方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不可能回避基督教的影响。
1、马克思宗教批判由于在当时的德国,宗教涉及现实生活各个方面,且宗教批判又相对安全一些,因而马克思的批判理论是从对宗教的批判开始的。
他们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活动,首先是从宗教批判开始的,他们在哲学世界观上的转变,是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影响下,以其宗教观的转变为起点的。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
[2]这个观点来源于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从宗教是人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世界和世俗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马哲资料(仅供参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是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形式: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两个基本条件: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b.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15.货币成为资本条件是什么?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货币可以是资本,但货币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
7.什么是真理,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真理的相对于绝对的关系?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基本特征: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真理与谬误。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可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其次,真理反映可观对象的正确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第二,,具有绝对的真理和具有相对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总而言之,绝对的真理和相对的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他们相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马哲资料
一、基本概念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来源和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核心,纲领)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静止的基本形式,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不变。
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时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在绝对的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在相对的静止中有绝对的运动。
4、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基本特征: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是事物的个性,是相对的。
6、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区分标志。
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一方面,在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区分标志:事物变化是否突破度的范围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生动的,形象的,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马哲考试复习资料大全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的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C.《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D.多样性的物质统一3、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观点是B.矛盾的观点4、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A.实验和工业5、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对立统一的基础是B.劳动6、区分各种经济时代的客观物质标志是C.生产方式的性质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在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8、“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A.时间的一维性9、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最积极的成果是奠定了( )的基础B.劳动价值论1 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 1、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C.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1 2、在认识过程中,割裂反映和创造的关系会导致B.消极直观反映论13、生产关系的本质是B.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1 4、唯心主义在意识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表现为D.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1 5、国家是代表( )D.统治阶级利益的1 6、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是()A.生产劳动的发展史17.新经济政策最主要的内容是( )C.通过发展商业建立市场经济18、民主社会主义是( )D.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1 9、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人们( )B.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 0、社会进步根源于( )C.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二、多项选择题l、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标志是A.唯物史观的发现C.剩余价值的发现E.无产阶级政党的创立2、1 9世纪4 0一9 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批判和清算了A.蒲鲁东主义B.工联主义C.拉萨尔主义D.巴枯宁主义E.杜林的假社会主义3、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是A.机械性 C.不彻底性D.形而上学性4、在对外开放中,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同对也要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这体现了(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B.实事求是的原则D.辩证否定的原理E.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5、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会导致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教条主义6、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在于它是A.毛泽东思想的灵魂B.党的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C.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D.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7、下列哪些说法不科学( )A.知识价值论B.经理阶层主体说C.科技史观 D.历史人学E.社会经济制度趋同论8、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主张A.世界的可知性B.认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D.物质第—性,意识第二性量9、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是( )B.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的物质根源C.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10、共产主义是指( )A.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体系B.人类社会最合理的社会制度 D.共产主义的运动和实践一、单项选择题:1、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C.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2、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这是C.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承认的命题D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经济地位4、把事物的运动绝对化会导致( )A.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5、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本质上体现了C.人与人的关系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性质取决于它B.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的愿望7、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看作是人脑的分泌物,这是(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8、主观与客观、理沦与实践的统—应是C.具体的9、发展的实质是(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0、在下列成对的理论中,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立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11、唯物史观考察人的本质的出发点A.社会关系12、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这是A.唯物辩证法的命题13、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D.对立统—规律15、“自然从来不飞跃”,这个命题表现的是D.夸大事物变化的间断性16、对科学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社会生产17、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足C.人类社会发展像自然界发展一样是有其客观规律的18、国家的实质是( )D.阶级统治的暴力机构19、认识的本质在于( )A.能动的反映20、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B.客观性二、不定项选择1、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有( )A.政治学 B.文学 C.道德 D.宗教2、以下观点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C.同一就是与差别对立并排斥差别的同一D.一切斗争都是不可调和的、你死我活的斗争E.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由外力推动和引起的3、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A.动中有静,静中含动B.否极泰来,物极必反C凡是存在的都是要灭亡的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E.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 A.颠倒了理论和实践的关系B.把理论当成实践的来源和动力C.揭示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D.规定了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意义E.肯定了理论应走在实践的前面5、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在于( )A.它是事物分化形成多样性的条件B.它是人们理解事物运动的前提C.它是认识和区别事物的基础D.它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E.它是辩证法革命本质的根本体现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同—性和斗争性不可分离B.同—性是斗争性的基础C.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E.斗争性重要,同一性不重要7、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因为( )A、它批判继承了以往哲学的积极成果,克服了它们的缺陷B.它在实践基础上科学地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C、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D、它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E、它开辟了绝对真理的时代8、“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E.历史规律作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9、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 )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C.评价和被评价的关系 D.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E.审美关系10、质变量变的复杂性体现在( )A.质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B.量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C.质变中有量的扩张E.量变中包含部分质变一、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C 3.A 4.A5.C6.B7.D8.C9.D 10.B 11.A 12.A13.C 14.D 15.D 16.A 17.C 18.D 19.A20.B二、多项选择题答案1.ABCD2.ACDE3.ABC4.CE5.ABC6.ABCD7.ABCD 8.ABE 9.BCD 10.ABCE一、单项选择题: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根本对立在于B.对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2.承认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的观点A.是一切哲学的观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组成部分是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D.社会实践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6.承认自然界对人类意识的根源性是B.唯物主义哲学的前提7.“物质是永恒的”和“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
大学马哲课考试重点复习资料
马克思课件整理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开展,一方面大大开展了生产力,另一方面,导致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锋利化2、阶级根底: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P3),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创立起来的,尤其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其理论的直接来源。
4、科学前提(自然科学):19世纪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5、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理论体系,而是解决时代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不断开展到科学。
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开展的理论体系。
P136、马克思主义的涵1〕从创造者看,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从继承者看,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毛、邓等人的理论。
3〕从马克思主义的标准看,列入马克思主义畴的理论,必须是在根本观点、根本立场、根本方法和马恩相一致。
4〕从它的容看,马克思主义是不可分割的科学体系,其中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经是理论根底,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社。
7、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根底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革命性:1、彻底的批判精神2、鲜明的政治立场〔为无产阶级革命效劳〕2〕科学性:1、认识并利用规律2、深刻性3、经受实践检验并随实践开展科学性和革命性都以实践性为根底: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点8、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并不是所有的新提法、新论断、新举措、新形式都可以称为与时俱进,必须表达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才是与时俱进。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最高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近期理想〔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0、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P251〕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3〕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立中的实际问题。
马哲资料
1.哲学的基本问题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3.规律及其客观性与意识的能动作用4.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与它的物质性。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3)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4)运动与静止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与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注意:1、2两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物质的关系 3、4两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的特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时间和空间的是物质运动的形态方式:(1)时间是物质运动的连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2)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3)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社会物质性:(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2)人类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试用世界物质统一原理,说明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任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马哲基本资料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把握唯心主义的两个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①阶级性---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没有认为世界统一)②实践性---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③革命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和旧唯物最主要区别:唯物史观。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共性与个性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多选把握)(一)(1)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提供思想武器。
唯心不是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2)为我们认识社会提供了辩证法原则,我们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社会。
(3)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马哲的资料哲学体系
专题一哲学概论含义: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与世界观:区别(含义、特点)、联系(研究对象相同、世界观是哲学形成的前提)世界观与方法论:决定与体现、互不脱离区别: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与具体科学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基本问题:思维(意识)与存在(划分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不可知论)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哲基本观点唯物基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进步性基本主义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学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唯心基本观点主义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产生的历史条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理论来源基本特征(第一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第一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主义哲学体系辩证唯物主义:辨证唯物论、唯物辨证法、辩证唯物认识论构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毛泽东思想:精髓(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最新成果中国化的重邓小平理论:主题、哲学思想(改革、科技)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三个代表”主题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本质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主题、是的集中体现专题二唯物论(世界本质、什么存在)含义: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固有属性:运动物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自然界的本质、人类社会本质都是物质的质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运动中都遵循固有的规律规律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是物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本是人脑的机能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质是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产生的反映意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活动有目的性、计划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四个特点)识意识活动有主动创造性、自觉选择性意识的作用对改造客观世界正确意识会(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有指导作用错误意识会改造世界对人体生理活动高昂的精神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萎靡的精神物质决定意识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与意识辨证关系意识有能动作用:两重性方法论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客观规律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是什么是两个原理的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是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方法论)怎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做到把与结合起来,把同结合起来,反对、专题三认识论(怎样了解存在)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客观物质性:构成要素(主体、对象、手段)、活动过程及结果特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社会过程中实点社会历史性: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践(第一个特点是坚持了唯物论,第二、三个特点是坚持了辩证法)类型: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作用:对认识有决定作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积极参加实践具有反复性:原因(认识主体、客体)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特点具有无限性:原因、体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具有上升性: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认识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最基本的属性):真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空间):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某一领域、层面)是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新问题、新要求)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决定实践的发展促进认识发展(新工具、提高认识能力)实践与认识原因认识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辨证关系如何检验:把认识与结果加以对照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造世界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真理或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专题四辩证法(思想方法、怎样存在)总特征(基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概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论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具体主张的分歧、根本分歧(是否承认、)*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资料
简答题1、哲学的定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它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批判继承了以往哲学遗产,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使哲学变成科学。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3、列宁的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4、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关系是不可分割的.(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世界中的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2)物质也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物质自身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3)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想象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因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5、在主体的能力结构中存在的基本要素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指物质世界的现象及其在思维中的反映具有普遍的相互联系的根本特性。
联系作为一般哲学范畴,通常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
马哲复习资料整理
马哲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5、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区别与联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6、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存在何为第一性或世界本原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的标准。
(2)思维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7、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区别:(1)用联系还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发展的观点还是静止的观点。
(3)是否承认矛盾。
9、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唯一特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0、意识的本质: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两者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1、物质与运动两者关系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1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马哲资料
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科学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了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5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
6规律: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7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减缓作用。
8客观真理:客观真理又称真理的客观性,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包含两重含义:其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检验真理的标准即实践也是客观的。
9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0唯物主义:唯物论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11唯物主义反映论:它认为人的意识不是来自天分的观念,不是来自头脑本身,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3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14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马哲资料
不同时期的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重点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包括社会的物质性的含义)。
对物质概念的理解“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理第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意识观: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3、矛盾观:同一性和斗争性(分别从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关系和作用的理解p43~46)矛盾的同一性(统一属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两个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对立属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发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马哲资料
马哲资料2010年下学期我希望你们在接近期末的日子里,努力复习,预祝你们在期末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注意:本资料可能存在不完善之处,请同学们自己校对马哲教材改正,否则后果自负!一、基本概念: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本答案来自教材30页)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本答案来自教材30页)3.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本答案来自教材32页)4.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相对运动的稳定状态。
(本答案来自教材32页)5.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本答案来自教材32页)6.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展性,特点是三维性。
(来自教材32页)7.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本答案来自教材34页)8.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本答案来自教材40页)9.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本答案来自教材41页)10.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来自教材46页)11.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和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来自教材46页)12.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本答案来自教材46页)13.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本答案来自教材66页)14.感性认识:使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本答案来自教材68页)15.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和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本答案来自教材68页)16.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形成的论述(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成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
使它和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
这首先意味着,工人自已也只是表现为商品的出售者,因而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这样,劳动就表现为雇佣劳动。
……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当事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本身不过是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体现者,人格化,是由社会生产过程加在个人身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是这些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
——马克思:《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93-996页。
(2)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或者说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协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58页。
(3)正如协作发挥的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一样,协作本身表现为同单个的独立劳动者或小业主的生产过程相对立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有形式。
这是实际的劳动过程由于隶属于资本而经受的第一个变化。
这种变化是自然发生的。
这一变化的前提,即在同一个劳动过程中同时雇用较大量的雇佣工人,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马克思:《协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72页。
[思考题]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的因素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论述(1)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
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
因此,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
因此,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
——马克思:《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2-783页。
(2)商品生产的地基只有在资本主义的形式上才能担负起大规模的生产。
所以,单个商品生产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资本积累,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的前提。
因此,在从手工业到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中,我们必须假定已经有这种积累。
这种积累可以叫做原始积累,因为它不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的历史结果,而是这种生产的历史基础。
——马克思:《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84-685页。
(3)大家知道,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但是在温和的政治经济学中,从来就是田园诗占统治地位。
正义和“劳动”自古以来就是唯一的致富手段,自然,“当前这一年”总是例外。
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马克思:《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2页。
(4)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但是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
——马克思:《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84页。
[思考题]为什么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论述(1)如果一个人生产一个物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直接需要,是为了供自己消费,那他所创造的就是产品而不是商品。
他作为一个为自己工作的生产者,与社会没有任何关系。
但是,一个人为要生产一个商品,他就不仅要生产能满足某种社会需要的物品,并且他的劳动本身也应该是构成社会所耗费的劳动总额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的劳动应该服从于社会内部的分工。
没有其他部分的劳动,这种劳动就不能存在,而这种劳动之所以必需,又是为了补充其他部分的劳动。
——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1时172页。
(2)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
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5页。
(3)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
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
实际上,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
——马克思:《商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2页。
(4)价值规律正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从而也就是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
在目前的社会中,它以经济规律在私人生产者的社会里唯一能为自已开辟道路的那种方式,即作为存在于事物和关系中的、不以生产者的愿望或努力为转移的、盲目地起作用的自然规律来为自己开辟道路。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1页。
[思考题]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什么?[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所有制和雇佣劳动的论述(1)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
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2)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
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愈来愈感觉到自己的力量。
机器使劳动的差别愈来愈小,使工资几乎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因而无产阶级内部的利益、生活状况也愈来愈趋于一致。
资产者彼此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愈来愈不稳定,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愈来愈没有保障;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愈来愈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
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
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一旦起来反抗在生活上有所保障。
有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260页。
(3)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
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
在徭役劳动下,服徭役者为自己的劳动和为地主的强制劳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明显地分开的。
在奴隶劳动下,连奴隶只是用来补偿他本身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的工作日部分,即他实际上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也表现为好象是为主人的劳动。
他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无酬劳动。
相反地,在雇佣劳动下,甚至剩余劳动或无酬劳动也表现为有酬劳动。
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
——马克思:《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9O -591页。
[思考题]为什么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导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剩余价值生产、分配和交换的论述(1)我们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下述两点。
第一,他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要生产用来出售的物品,商品。
第二,他要使生产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购买它们,他已在商品市场上预付了真正的货币——的价值总和。
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马克思:《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1页。
(2)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个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如果我们把分配上的偶然变动撇开不说,只考察分配的调节规律,分配的正常界限——是作为一份份的股息,按照社会资本中每个资本应得的份额的比例,在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的。
在这个形态上,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应得的平均利润。
这个平均利润又分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并在这两个范畴下分归各种不同的资本家所有。
——马克思:《三位一体的公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927页。
(3)当我们在这里说利润是归资本所有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时,我们所指的是平均利润(等于企业主收入加上利息),它已经由于从总利润(在数量上和总剩余价值相等)中扣除地租而受到限制;地租的扣除是前提。
因此,资本利润(企业主收入加上利息)和地租不过是剩余价值的两个特殊组成部分,不过是剩余价值因属于资本或属于土地所有权而区别开来的两个范畴,两个项目。
它们丝毫也不会改变剩余价值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