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课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2.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知识点。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和力的合成原理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第7章第1节后的练习题,重点在于力的合成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概念和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合成原理。
3.设计丰富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提高自我梳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并能正确测量力的大小。
3.掌握力的合成原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力的合成问题。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
(二)教学设想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力的概念,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设想:通过视频或现场演示,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
-设想:使用动画或实物模型展示力的合成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力的合成原理。
5.注重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和问题。
-设想:为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力的分解应用题;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基础巩固练习。
6.加强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测量和合成。
-设想: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方向的力,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力的合成原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学会画力的示意图,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2. 重点: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型。

2. 学具:作业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

2. 讲解力的概念:力的定义,力的单位(牛顿)。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

4. 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画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5. 学生动手练习:画出给定力的示意图,如拉力、压力等。

6. 讲解力的示意图的应用: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实际问题,如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分析。

7.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并解答。

8. 课堂小结: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作业设计(1)拉力:2N,向东(2)压力:5N,向下(3)摩擦力:3N,向北2. 答案:(1)箭头长度为2,箭头方向向东。

(2)箭头长度为5,箭头方向向下。

(3)箭头长度为3,箭头方向向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上还需要加强练习。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课程教学设计

物理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情分析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

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

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

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全面地描述力了。

再引导学生分析常见的事例和实验,发现各实例毫无例外地都涉及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同时会对这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说明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这样学生对力的概念就有了一个初步较完整的认识。

●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用直角三角尺、乒乓球等。

●教学过程:活动一、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物理学中的力学。

同学们首先看图片中是什么运动?(学生:攀岩。

)徒手攀岩者在往上时需要用力。

我们常提到“力”这个字。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1.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力的三要素的认知。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学生在数学运算和单位换算方面的掌握程度,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进行力的计算。
4.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5.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力的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动画、示意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实践过程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计算。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动画展示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课堂练习: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
6.课后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2.计算题:设计一些简单的力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实践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力的实践题,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第1节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第1节力}

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引导学生学会画力的示意图,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板。

2. 学具:学生用水彩笔、直线、箭头等绘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开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需要用力才能拉开弹簧?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2. 概念讲解:3. 示意图绘制:教师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强调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练习绘制力的示意图。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力的例题,如:一个力的大小为10N,方向为水平向右,作用点在物体的中央,请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并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绘制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绘制一个大小为8N,方向为垂直向上,作用点在物体左下角的力的示意图。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方面仍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力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它是理解和表达力学概念的重要工具。

然而,很多学生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时,常常出现表示不准确或者难以理解的情况。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力、压力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拉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每组给出自己的例子和解释。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的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概念和二力平衡条件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完成。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

(1)用力拉弹簧,弹簧就会变长。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3)物体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另一个力为15N,第三个力最大值为20N,求物体可能的平衡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因此,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设计出既符合孩子们认知发展水平,又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

这次的活动是我设计的一节幼儿园科学课,主题是“力的作用”。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以“力的作用”为主线,通过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如气球、木块等,引导他们感受力的存在和作用。

我希望通过这节课,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感受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力来改变物体的状态。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感受力的作用,能够用语言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力的概念,感受力的作用。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力来改变物体的状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气球、木块、绳子、滑轮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气球,一张纸,一把剪刀。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戏,让孩子们感受力的作用。

我会拿着一个气球,让孩子们用手挤压气球,感受气球因为力的作用而变形。

2. 讲解:我会向孩子们解释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我会用教具演示力的作用,如用绳子拉扯木块,让孩子们看到木块因为力的作用而移动。

3. 实践: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用力的方式改变物体的状态。

例如,让孩子们用剪刀剪开纸张,感受力改变物体形态的效果。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理解力的概念,感受力的作用。

难点: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力来改变物体的状态。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感受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力来改变物体的状态。

同时,我也会根据孩子们的表现,适时地进行拓展延伸,让们在生活中感受力的作用。

总的来说,我相信,通过这节课,孩子们能够对“力的作用”有更深刻的理解,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我的教案设计意图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为主,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力的变化,来理解力的概念。

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且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且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

同时,我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活动,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力的变化,来理解力的概念。

这个活动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

为了进行这个活动,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实验器材,比如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来观察力的作用。

在课后反思中,我会思考这个活动的效果,看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是否能够通过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

如果学生对这个活动感兴趣,我会在课后进行一些拓展延伸,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实验来验证力的作用。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力的概念,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这个活动,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我需要重点关注的。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来理解力的概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我希望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力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力的定义。

在实验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力的方向和大小,并且让他们亲自操作弹簧测力计,这样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力的作用。

我需要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

我会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力的变化,并且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在实验结束后,我会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这样可以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另外,我还需要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在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实验器材时,我会强调正确的操作方法,确保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不会受伤。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1节教学设计
新课讲授观看图片,引导学生
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
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
谁用力了?
谁受了力?
(其他分析略)
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
体施力……
展示图片,引导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
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

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
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

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用符号 F 表示。

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

找同学来掂一下鸡蛋,感受1N的大小
关于力,老师这有几个问题,我们一起讨论一
下?
学生思考,并回答
有、
人、
车、
磁铁。

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
举出示
例,归纳
分析
练习施
力物体
和受力
物体的
识别。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但有的同学说,我按桌子,就没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呀?
演示实验(或播放实验视频)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
归纳
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 第一节《力》 教学设计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 第一节《力》 教学设计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力的分类:按照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按照效果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等)。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力的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会力的作用效果,如拉伸弹簧、推动小车等。

4. 例题讲解:讲解几个有关力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并说明理由。

(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本。

(2)悬挂在墙上的电灯。

(3)推动前进的自行车。

2. 答案:(1)处于平衡状态,因为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处于平衡状态,因为受到的重力和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3)不处于平衡状态,因为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大小不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本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绳子,橡皮筋。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提问: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讲解: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示例讲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5.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什么是力?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简述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完成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观察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然后将测力计固定在支架上,将被测物体挂在测力计的挂钩上,读取测力计的示数。

(3)学生实验手册上的相关实验结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
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第1节《力》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能够说出力的三要素
5、熟练画出力的示意图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教学难点: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2、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讲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
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
1。

2019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案

2019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案

2019年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我设计了一节生动有趣的力的主题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让他们感知到力的存在,了解力的作用,并初步掌握力的基本概念。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以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实践、探索等方式,引导他们认识力、了解力,并学会运用力。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孩子们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点的理解,力的方向的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力的小游戏道具,如弹力球、拉力器等;力的作用效果的实物展示,如压缩的气球、被吹起来的纸杯等。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力的小游戏道具,如弹力球、拉力器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扔球、拉绳等,引导他们感知力的存在,并激发他们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简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实践探索:孩子们分组进行力的小游戏,如弹力球、拉力器等,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4. 实物展示:展示力的作用效果的实物,如压缩的气球、被吹起来的纸杯等,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力的作用。

6. 课后作业: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并画出力的示意图。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作用点的理解,力的方向的表示。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在力的作用点的理解和力的方向的表示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7.1《力》教案

7.1《力》教案

第七章第一节力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三、实验仪器: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弹簧、三角板,四、教学方法:演示法,交流法,观察法。

五,课时安排:2 小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力”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那么谁来表示出来自己的力气最大呢?(请几位同学看看他们怎么做,不同的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自己的力气最大。

)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就是力,板书:第一节力(二)进行新课让学生仔细观察课本15页图7-1的五幅图,并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可能有: 都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都有作用………及时给说得好的学生以鼓励。

总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推、拉、提、压、吸引和排斥等作用,都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我们将这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板书:一、力1、定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做力。

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板书:2、力离不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7.1《力》教学设计

7.1《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二、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新课程提倡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情感体验,据此我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亲身活动,有意识地感知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力的概念,并通过参与活动来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2、设计理念教学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应注重科学、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我尽量选择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很重。

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上必须详略得当,做到在内容完整的前提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

4、学情分析: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

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

“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而且生活中学生的有些说法也不够科学,他们有时用“力气”或“劲”表示力,有时甚至把力和“功”混为一谈。

所以,从本节课开始就要给学生逐步建立起“力”的科学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③知道力的三要素。

④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观察、实验、图片或视频等,使学生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亲身活动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知力的作用及其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演示、观察和亲身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四、教学重点:力及力的作用效果五、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演示法、启发法七、教学器具:气球、橡皮筋、钉子、泡沫板、弹簧、铁架台、激光笔、镜子八、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新课引入观看视频,举例生活中力的词语,引出力的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1节力课程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力》教课方案教课7.1 力内容主备上课教师教课课时教师知识与技术:1.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力所产生的成效: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教1.经过察看图片,能简单描绘出所察看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点,进而对力学形成初步认识。

目2.经过研究活动、视频资料和生活经验感觉力的作用成效,并能解说有关现象。

标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察看和研究活动,培育学生乐于研究平时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察看、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的兴趣。

教课要点教课难点教材分析1.力的观点的形成。

2.力产生的作用成效。

1.力的观点的形成;2.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成效)。

本节课教材上安排的内容太多,再加上力的观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必定的困难,所以,我把本节教材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学习力的观点、单位;力的作用成效;而把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力的三因素和力的图示放在第二课时学习。

第这节课,我尽量选择一些与现代科学、技术、社会生活亲密有关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力的观点比较抽象,尽量让学生多活动、多感觉,使他们获取更多的感性认识,为观点的理解打好基础。

学生对力既“熟习”又“陌生”。

此中的“熟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学以前已经有大批对于力的“前观点”和知识,生活中也有大批与力有关的事例,学生仿佛对力是很”熟习”的。

“陌生”则是重申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情观点,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分言又是陌生的;也缺少对力的互相性的认识。

所以教课从“熟习”下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渐断察看、实验、剖析、归纳,经历析一些科学研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成科学意义的“熟习”。

这节课,我第一经过播放“神舟十一号”的发射照片和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课题“力”,而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有力存在的实例,感教受力的存在,再经过赏识8 幅插图,总结卖力的定义。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7.1 力 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 7.1 力 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3)能利用力的概念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的活动,学生能够体验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通过对力的学习,学生初步体会到“概括”的科学方法,知道物理概念就是从大量具体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学生提高了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形成了相互配合、协作精神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中,抽象概括出力的概念。

难点:对力的概念的理解,研究力的作用效果。

三、学法指导1、授课思想(1)教师根据学生熟悉的典型事例,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力的定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力的作用效果。

(2)教师通过设疑提问,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力的定义,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运用事例得出力的作用效果。

2、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磁铁、铁钉、磁针、玻璃杯、回形针。

(2)学生操作:拉力器、磁针、铁钉、弹簧。

四、教学过程1、设置情景、引入新课师:同学们想成为科学家吗?生:想。

师:那么我们就要大胆想象、大胆提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新知识,预祝我们的探索成功而鼓掌。

生:拉动桌子上的拉力器。

师:刚才同学们的鼓掌和拉拉力器时都需要什么呢?生:用力。

师:那么我们今天探索的问题就是有关力的现象——《怎样认识力》(板书)。

2、讲授新课师:刚才的两种演示情况都是人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板书到黑板的侧边)师:同学们有没有新的想法呢?生:物体对物体是否产生力的作用呢?师:问题提得很好,同学们用桌上的器材做一个试验验证猜想。

生:磁铁吸引铁钉。

师:请同学们举出物体对物体作用的事例。

(板书事例)生:通过上述演示的三个实例及列举事例,分析归纳出力的定义。

A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板书)师:同学们通过分析定义发现了什么问题?(可讨论,让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生:力的产生离不开物体,且需两个物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力
第1节: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三、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7.1-2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②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位置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交流运动员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向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
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交流射箭运动员在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


2.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

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

(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的作用力)
(2) 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3) 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的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4) 看课文第5页图7.1-8,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

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2.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后巩固练习
一、达标自查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
A、一头小牛
B、一块砖
C、九年级物理课本
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
(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二、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
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
会改变吗?
11.力的另外一个作用效果是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么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