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

合集下载

新工科建设内涵解析及实践探索

新工科建设内涵解析及实践探索

2、学科基础:设置学科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 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3、专业核心:设置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专业的核心知识和 关键技术,强化专业能力和工程素养。
4、实践训练:通过实践教学、项目合作、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背景
新工科是指不断涌现的新的工程学科和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 人、新材料等。这些新工科领域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 有力的支持。然而,当前新工科领域的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培养模式单 一、实践环节薄弱等。因此,建立适应新工科发展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二、建设目标
一、新工科建设的内涵解析
新工科建设是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代表,以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为特征,推动传统工科专业转型升级,培养适应新时代需 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系统工程。其核心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跨学科融合。新工科建设强调打破传统单一学科的局限性,推动多学科 交叉融合,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
为推动新工科建设,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些高校积极探索“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设置创新实践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此外,一些高校还开设了交叉学科专业,加强跨学科课程整合和项目合 作,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界创新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培养一批 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
1.学科交叉。

新工科建设要求不同学科之间要有更多的交叉融合,形成跨学科的交叉课程和研究方向。

这有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工科人才。

2. 产学研融合。

新工科建设要求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要
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

这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3. 人才培养。

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
工程素养的工科人才。

这需要高校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而要实现新工科建设的目标,需要采取以下行动:
1. 推动学科交叉。

高校应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跨学
科的平台,鼓励学生选修跨学科课程。

2. 加强产学研合作。

高校应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和科
研机构合作开展科技创新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

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强化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工科人才。

4. 建立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新工科建设取得的
成果进行科学评估,为新工科建设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总之,新工科建设是当前工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需要教育部门、高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新工科建设思路

新工科建设思路

新工科建设思路
新工科建设是以适应新时代、新需求、新挑战为目标的一种教育改革措施。


核心思想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跨学科综合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科人才,以推动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首先,新工科建设需要强化跨学科教育。

传统的工科教育往往注重技术的培养,而忽视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新工科建设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专业间的交叉学习与合作,培养他们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思维方式,以应对多领域的挑战。

其次,新工科建设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传统的工科教育注重理论与
实践结合,但在实践环节上仍然存在不足。

新工科建设应该加强实践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实践创新,并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和资源,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此外,新工科建设还需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
展的重要驱动力。

新工科建设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创新实践等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面对未知挑战时能够灵活应对、迅速解决问题。

最后,新工科建设的成功需要产学研结合。

教育、产业界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
作能够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转化与更新。

新工科建设应该促进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新工科建设的思路是强化跨学科教育、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
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加强产学研结合。

这样的新工科教育模式将有效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科人才,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环境、困境与路径

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环境、困境与路径

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环境、困境与路径作者:周玲黄珍樊丽霞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21年第05期摘要:伴随着智能科技、数字经济和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承担着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符合区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

地方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抓住机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现实的制度障碍和条件约束等困境。

为此,从群体认知的提高、应用情境的强化、教学体系的完善、评价标准的建立等方面探索突破困境的路径则尤为重要。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困境与路径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拓展、再突破、再出发,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教育体系,建设工程教育强国,教育部组织开展了两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地方高校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力量,它们植根于区域经济,在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和现实、政策和条件等多方面原因,新工科建设也面临困境。

地方高校如何通过反思实现超越,进而抓住新工科新一轮建设机遇,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实现突破与超越是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然环境2017年以来,地方高校以新工科建设为转型升级与发展的契机,积极参与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并通过积极申办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专业,举办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形式推动新工科建设,[1]地方高校因具有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支撑而成为新工科建设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1.经济发展与国家战略推动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应对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国际竞争的挑战,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程专业,提升工程教育支撑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迫切需要地方高校主动布局工程科技人才培养。

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以全球视野前瞻布局前沿技术研发,不断催生新产业,重点在空天海洋、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核技术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高度关注颠覆性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掌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战略储备、拓展战略空间”。

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内容

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内容

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内容
1. 跨学科融合,新工科建设强调工程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例如结合工程学、信息技术、管理学、设计艺术等,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 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等,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获得经验。

3. 创新创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科研和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 国际化视野,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技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5. 社会责任感,强调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6. 产学研结合,鼓励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项目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

7. 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新工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内容涵盖了跨学科融合、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国际化视野、社会责任感、产学研结合和个性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旨在培养适应未来工程技术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促进工程技术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

新工科建设理念

新工科建设理念

新工科建设理念新工科建设理念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根据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工科教育模式。

核心思想是注重创新、跨学科、实践教育,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工程素养、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级人才。

一、注重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新是未来社会的发展引擎,也是新工科建设的核心要素。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人才,能够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新工科建设中,需要通过专业科研平台和工程实践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科研能力和技能水平。

同时,培养创新型人才还需要加强创新教育,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文化等方面的培养。

二、跨学科融合,培养综合型人才跨学科是指在不同领域、学科之间进行融合、互动、交叉,产生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和新的应用。

跨学科融合是新工科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要求培养综合型人才。

这些人才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各领域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力和素养。

为了实现跨学科融合,需要采用交叉学科、跨界合作等方式,促进不同领域之间产生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建立多元化的学术团队,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三、实践教育,培养实践型人才实践教育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关键所在。

实践型人才是指具有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团队协作和领导力的人才。

新工科建设强调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实践教育还需要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革新。

四、国际视野,培养全球化人才国际化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方向,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全球化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级人才。

在新工科建设中,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国际一流学科平台,吸引国际优秀学生和科研人才。

同时,还需要加强语言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丰富的跨文化经验,为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作出贡献。

五、社会责任感,培养全面型人才社会责任感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理念之一,要求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和公民素质的高级人才。

浅谈关于新工科的建设性发展

浅谈关于新工科的建设性发展

浅谈关于新工科的建设性发展王辉毕丽萍李伟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主的发展战略,提高了社会效率,彰显了理论知识与科学技术的直观转换,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财富的直接转换;也为高校培养社会人才指明了方向:建设新工科。

新工科的建设为实现理论知识转换成科学技术提供了保障,为解决当前社会对所需人才的短缺性问题提供了可实施方案,为未来高校培养人才提出建设性方案。

结合当前高校的实际基础,未来高校将为新工科建设做出适当转型,扩大高校实验设施的建设,教师将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授课方法转换为以“理论+实践”为主的授课方式,凸显知识实践性的授课方案。

新工科这一理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不同的学科领域有着不同的效果。

需要注意,杜绝新工科思想在传播过程中出现理论扭曲的不良现象。

1 新工科提出的社会背景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主的发展策略,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了推广与实施;例如,消费购物行业中,以电子商务最为凸显;教育行业中,网校课程的推广;交通行业中,如滴滴约车等,这一政策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的发展速度,增加了社会效益,彰显了理论知识与科学技术的直观转换,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财富的直接转换;“互联网+”这一技术的推广引起了社会的变革,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这再一次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性。

科技兴国战略再次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科教兴国无疑成为社会的关注点。

在这样的社会被背景下,明显地为高校培养社会人才提出了要求,为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目标,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认定了612个项目为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这意味着高校新工科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2 新工科的描述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首先推进“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的教育理念,其中,支撑服务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创新型服务,用于服务经济的发展。

新工科建设指南

新工科建设指南

新工科建设指南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工程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抓住机遇,推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我国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新工科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旨在引导高等工程教育主动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工科建设不仅是工程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实施的必然要求。

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指南》的精神实质,对于推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对《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包括新工科建设的背景、目标、原则、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

我们还将结合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在新工科建设中实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创新,以推动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与要求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新型人才,其核心内容与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工科建设要求深化工程教育改革。

这包括优化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推动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新工科建设需要构建多元化、创新性的工程教育体系。

这包括完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教育平台。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工程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工程教育新模式。

第三,新工科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六大理念

新工科六大理念

新工科六大理念新工科六大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工科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工科应运而生。

新工科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跨学科融合和产学研结合,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

在这个背景下,新工科提出了六大理念。

一、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新工科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传统的工科教育中,教育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割线。

而在新工科中,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共同开展研究和开发项目,并将这些项目融入到课程中来。

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问题,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二、跨学科融合传统的工科教育通常只注重单一领域内知识的传授,而在新工科中,跨学科融合被视为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

这种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具备更加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更加灵活的思维方式。

同时,跨学科融合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三、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新工科中另一个重要的理念。

在传统的工科教育中,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缺乏对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在新工科中,创新教育被视为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通过开展各种创新项目和竞赛,以及提供各种实践机会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四、全球化视野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全球化视野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在传统的工科教育中,通常只注重本国国情和本地区特色,并缺乏对全球化趋势的深入了解和把握。

而在新工科中,全球化视野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通过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项目,以及提供多语言教学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全球化素质。

五、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新工科中另一个重要的理念。

在传统的工科教育中,往往只注重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而缺乏对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的关注。

而在新工科中,社会责任被视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目标。

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项目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新工科建设六个问题导向

新工科建设六个问题导向

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新工科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六问:问家产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

一问家产需求建专业学科专业和人材培育种类构造问题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要增强工程科技人材的需求调研,掌握家产发展最新的人材需乞降将来发展方向。

要做好增量优化,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

着重专业设置前瞻性,踊跃设置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兴工科,提早布局培育引领将来技术和家产发展的人材。

要做好存量调整,加快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升级。

指引高校联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学科交错交融的新趋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拓展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要点,形成新课程系统,打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升级版,服务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家产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要推动学科专业交错交融,增强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材培育。

二问技术发展改内容目前,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公司的技术发展日异月新,工程教育一定主动适应。

要面向家产需求深入教课内容与课程系统改革。

踊跃探究综合性课程、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课程、交错学科商讨类课程,以学科前沿、家产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课内容更新,把内容陈腐、轻松易过的“水课”变为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教育的全过程。

进一步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详细要求,充足发挥工程教育在师资队伍、实践平台、行业共同样方面的优势,宽泛搭建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专业化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创建创新创业教育气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方向贯串、深层次融入专业教育,着力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建能力。

三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高校是新工科建设的责任主体。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立项,既是研究课题,要搞清楚新工科的内涵与规律,也是实践项目,不可以坐而论道,要付诸人材培育的实践行动之中,更是改革方案,要不断创新人材培育模式和体制系统,激发活力。

新工科的十大特点 -回复

新工科的十大特点 -回复

新工科的十大特点-回复新工科(New Engineering)是指新工科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工科教育模式,它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与协作,突破传统工科教育的边界。

十大特点是该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下面将逐一介绍。

特点一: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教育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突破了传统工科教育中学科之间的壁垒,强调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这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拥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创新能力。

特点二:实践导向新工科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课程中将接触到真实的工程问题,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解决。

这样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点三: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学生将通过创新项目和创业实践,了解创新创业过程中的挑战和机遇。

这样的培养方式有助于学生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特点四:团队合作新工科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完成项目,通过协作互助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样的合作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团队意识。

特点五:全球视野新工科教育鼓励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工程问题和挑战。

学生将接触到全球范围内的工程案例和经验,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程实践。

这样的全球视野有助于学生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

特点六:人文关怀新工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

学生将接触到人文社科学科的课程,了解社会和人类问题对工程实践的影响。

这样的人文关怀有助于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

特点七:开放式课程新工科教育推崇开放式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

学生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课程中自由选择,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这样的开放式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发展。

特点八:社会实践新工科教育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学生将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实践活动。

新工科理念下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教与学的探索

新工科理念下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教与学的探索

新工科理念下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教与学的探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新工科理念应运而生。

新工科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问题导向、实践创新和工程素养培养,致力于培养具有广泛的工程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

在这样的背景下,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教与学的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探索。

本文将探讨新工科理念下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教与学的探索,以期为相关领域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新工科理念对工科专业教与学的影响新工科理念提出了一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工科专业教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工科专业教育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单一学科的深造,重视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而新工科理念则更加注重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工程素养提升。

新工科理念强调跨学科融合。

传统的工科专业课程设置相对封闭,各个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的机会,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往往只能运用本专业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而新工科理念倡导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运用各学科知识,培养出更具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新工科理念注重实践创新。

传统工科专业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科能力的培养,很少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的机会,使学生很难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而新工科理念注重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倡在课程设计和教学中融入实际工程项目和实践性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工科理念强调工程素养培养。

传统工科专业教育忽视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经常出现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的情况。

而新工科理念提出要培养工程实践中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能够具备全面的能力和素养,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教与学的探索在新工科理念的指导下,普通高校工科专业教与学的模式也在不断进行着调整和探索。

新工科建设标准

新工科建设标准

新工科建设标准一、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建设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单一学科的局限性,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融合,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

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科之间的互动和协同,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二、创新能力培养新工科建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校企合作协同新工科建设应注重校企合作协同,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应注重产学研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

四、社会需求导向新工科建设应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根据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制定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同时,应注重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五、国际交流合作新工科建设应注重国际交流合作,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同时,应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标准制定等活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

六、人才培养模式新工科建设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混合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应注重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质量评价体系新工科建设应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实践成果、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评价,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

同时,应注重质量评价的持续改进和反馈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八、师资队伍建设新工科建设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青年教师等方式,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对策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这也促使了新工科教育的兴起。

新工科教育强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而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工科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专业设置滞后等。

急需制定有效的对策,推动新工科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应用型人才做出贡献。

本文将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对策进行探讨和分析,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高校教育领域,新工科建设正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工科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如何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新工科建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进行新工科建设时,我们面临着一些挑战与问题。

当前工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与产业需求脱节等方面。

传统工科教育模式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元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要想在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新工科建设,需要克服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设备落后等问题,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推动新工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急需解决的课题。

通过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源,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将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

2. 正文2.1 新工科的概念新工科是指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和新模式发展需要的工科教育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工科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新工科教育旨在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工科教育强调综合性、创新性和国际化,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
新工科是指以信息技术为主导,面向现代化、高效化和智能化的工程教育改革。

新工
科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追求创新:新工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非传统教育中的知识掌握能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从实践出发,探索需求、解决问题、实现创新。

2. 跨学科融合:新工科教育涉及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如信息技术、机器人、
智能制造等,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和技能,提高技术融合的能力。

3. 教育国际化:新工科教育注重开放性和国际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去国外交流学习,推动全球化合作与创新,追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4. 培养实践能力:新工科教育不仅注重理论知识,更强调实践操作。

学生要进行许
多实验、设计、制造等实际操作的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新工科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创新性:新工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视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强调创新思维
和创新方法。

4. 国际化视野:新工科教学注重国际化视野,向国外学校派遣学生、开展课程国际
化等,推动教育国际化与交流。

5. 产学研结合:新工科注重培养学生具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的能力,与企业和
社会密切合作,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实践,实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6. 人才选拔: 新工科教育中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靠谱高素质的人才,对学生
进行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以保证学生在选修课中能够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作者:姚敏刘岚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17期摘要“新工科”是新时期国家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战略,它是我国新经济时代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迫切需求。

“互联网+”、“工业制造4.0”、“中国制造2050”带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新材料、虚拟现实以及现代生物技术等新科技迅猛发展,相关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需要一大批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纵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与“新工科”对应的新兴产业,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电子信息类专业,如何在新工科建设和发展之路上完成电子信息类专业的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是我们亟待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工科” 地方应用型高校1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模式关于工程教育的概念,学术界一直在商讨之中。

早在1925年,工程教育一词在美国开始出现并得到使用,主要指对技术、工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

随着工业逐渐发展,工程教育的涵义也逐步得以补充。

美国大学以培养高质量的现代工程师为目标,强调工程教育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市场和产业的实践需求相联系。

德国大学以培养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并重的综合性工科人才为目标,侧重于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澳大利亚大学以培养多层次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宗旨,将工程教育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紧密联系。

英国大学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综合人才为目标,采用开放的培养模式,将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系放在第一位。

2“新工科”建设内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欧美发达国家先后提出重振本国工业的战略,尤其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和德国的“工业4.0”计划,力求恢复本国经济并寻求未来产业升级的策略。

Freeman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认为历史上技术领先国家的追赶超越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演变。

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

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

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新工科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六问:问产业需求建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

一问产业需求建专业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问题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要加强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调研,掌握产业发展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

要做好增量优化,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

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积极设置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兴工科,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

要做好存量调整,加快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升级。

引导高校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拓展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形成新课程体系,打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升级版,服务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要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强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二问技术发展改内容当前,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企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工程教育必须主动适应。

要面向产业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课程、交叉学科研讨类课程,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把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

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教育的全过程。

进一步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工程教育在师资队伍、实践平台、行业协同等方面的优势,广泛搭建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专业化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专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高校是新工科建设的责任主体。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立项,既是研究课题,要搞清楚新工科的内涵与规律,也是实践项目,不能坐而论道,要付诸人才培养的实践行动之中,更是改革方案,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体制,激发活力。

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思考

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思考
以美国工程教育的主要措施为例
01
02
6.我校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应用型大学建设思路》,
基于校企合作成立组织机构
二级教学机构 理事会
重要事业单位
龙头、骨干企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建设委员会
政府知名管理者
企业高管人员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应 用 型 人 才
教材体系
原理教材
操作教材
前景教材
2)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设计主要取决于学什么 教学过程主要取决于怎么学 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学得怎样 这是成果导向教育的使然
以教师为中心 教学设计主要取决于教什么 教学过程主要取决于怎么教 教学评价主要取决于教得怎样 这是学科导向教育的必然
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学质量管理处于监控的初级阶段, 初步具备了监督、调控功能,但缺乏改进功能。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质量管理体系应该具备“闭环”特征,即通过监督功能发现偏差,通过调控功能纠正这些偏差,再通过改进功能分析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并对系统进行改进。也就是说,这三个功能是首尾搭接,互为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从而实现如下功能: 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 能够持续地改进毕业要求,以保障其始终与培养目标相符合; 能够持续地改进教学活动,以保障其始终与毕业要求相符合。
05
2022
我校的新工科建设与发展
06
主要内容
1. 新工科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
01.
新工科建设的内涵: 以立德树人为引领, 以应对变化、 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 以继承与创新、 交叉与融合、 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 培养未来多元化、 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新工科建设宣言

新工科建设宣言

新工科建设宣言
我们身处一个科技不断进步、变革不断加速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地面临着新的挑战,而工程技术更是紧密联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工科”教育思想,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创新型、拥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郑重宣言:
一、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践能力。

新工科建设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具备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优秀人才,从而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新工科建设要强调人才培养和人的发展,注重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全面发展,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三、坚持合作创新,注重学科融合。

新工科建设要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工科与其他领域的交叉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培育具备领导力、跨界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四、坚持开放包容,注重国际化办学。

新工科建设要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吸引和培养具有国际化背景和国际化素质的高端人才,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我们深知,新工科建设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我们坚信,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发展思路,以人为本,注重实践,发挥集体智慧和团队力量,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为我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工科建设的六个问题导向
新工科建设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六问:问产业需求建
专业,问技术发展改内容,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问学生志趣变方法,问内外资源创条件,问国际前沿立标准。

问产业需求建专业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问题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要加强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调研,掌握产业发展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

要做好增量优化,主动布局新兴工科专业建设。

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积极设置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兴工科,提前布局培养引领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人才。

要做好存量调整,加快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造升级。

引导高校结合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趋势、科学研究的新成
果,拓展传统学科专业的内涵和建设重点,形成新课程体系,
打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升级版,服务钢铁、石化、机械、轻工、纺织等产业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要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强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二问技术发展改内容当前,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企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工程教育必须主动适应。

要面向产业需求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积极探索综合性课程、多视角解决问题的课程、交叉学科研讨类课程,以学科
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把内容陈旧、
轻松易过的“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
课”。

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工程教育的全过程。

进一步落
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工程教育在师资队伍、实践
平台、行业协同等方面的优势,广泛搭建创业孵化基地、科技创业
实习基地、专业化创客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全方位贯穿、深层次融入专业教育,着力培
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
造能力。

三问学校主体推改革高校是新工科建设的责任主体。

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立项,既是研究课题,要搞清楚新工科的内涵与规律,也是实践项目,不能坐而论道,要付诸人才培养的实践行动之中,更是改革方案,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体制,激发活力。

要增强新工科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从历史规律来看,每一次工业革命都要求工程教育的内容与模式发生转型。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我们必须布局新工科建设,从而获得未来竞争优势。

要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高校要做好学科专业的整体规划,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和自我更新机制,在新工科建设过程中大胆实践,探索学科专业设置管理的新范式。

要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推进学校综合改革。

改革只争朝夕,落实重在方寸。

高校要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充分利用好“新工科”这块试验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适应高校教学岗位特点的内部激励机制,探索高校教师与行业人才双向交流的机制;紧跟产业变革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让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在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得已经不存在障碍,但
学习动力、注意力变成了稀缺资源。

必须根据学生志趣调整教育教
学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要坚持并全面落实以学生为
中心的理念。

尊重学生自主选择,推进高校学分制改革,探索建立
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课程设置、学籍管理、质量监控、考核评价等教
学管理制度,方便学生跨专业跨学校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加快管
理者本位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

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
改革。

借鉴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向学力”。

要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建设一批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课程应用与教学服
务相融通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方法
变革。

五问内外资源创条件为促进学校发展,必须优化配置校内资源,积极获取社会资源,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好条件。

现在,高校面向社会汇聚优质资源的动力和能力还是不足。

大学是开放的,要把办学视野打开,推进校企协同、科教协同,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教学资源,主动联系和挖掘行业部门、科研院所、企业优势资源,积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统筹安排学生到实务部门、生产一线实习实践。

要推广“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经验。

要推广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要探索建立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学院。

鼓励有条件的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一批国家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学院,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建设一批协同育人、共建共享的实践基地或工程创新训练中心。

六问国际前沿立标准要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由大到强的根本
性转变,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实现全面超越,必须站在国际前沿来考量我们的人才培养,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体系。

要加强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建设。

要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要关注世界前沿科技进展和发达国家经济转型战略,如未来将在以下领域开展全面竞争:石墨烯技术、全面破解人脑、重组基因组、会学习的电脑、商用太阳能飞机、智能飞机、永不停止的太空竞赛,再如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再工业化,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形成一批新的增长点,特别是实施工业战略,重新树立国家竞争优势。

我们要把这些国际前沿转化成我们的培养标准。

新工科建设体系要体现“五个强化” 我们要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形成新工科发展体系,新工科发展
体系要充分体现五个强化: 第一是强化新工科人才质量的核心定位。

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定位是质量。

第二是强化一流工科教育教学的评价导向。

我们的评价导向是在各自领域办出特色、办出一流水平。

第三是强化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

既要服务国家战略需要,也要支撑区域发展需求,要有这样的责任担当。

第四是要强化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价值追求。

新工科建设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项行动,这项行动的价值追求是为国家、为社会
多做贡献。

第五是强化面向未来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弓
领。

新工科最终要引领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
大经济体,但不是经济强国,经济强国要靠制造业强国支撑,制造业强国要靠我们现有的制造业和未来的先进制造业来支撑。

因此,新工科要面向未来,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

“六问”最终体现在“五个强化”上。

近期,为推动新工科建设和发展,我们将组建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专家组,提供理论指导和战略咨询;根据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面向高校征集项目,在评审之后正式立项。

条件成熟时,考虑增加部分新工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点,并通过多种形式支持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项目不是牌子,不是帽子,而是要切实地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上,在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上有所体现。

建设发展新工科要因时而动,
时”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性交汇,是国家产业发展的新形态,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同时要返本开新,“本”是中国教育的特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未来和挑战。

返本才有根,新工科的“新”要立足新经济的新,要面向当前急需和未来发展培养新工科人才,把握由来、坚守本来、吸收外来、开创未来。

相关高校要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勇于创“新” ,从而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一大批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新工科人才,为建设工程教育强国作出贡献,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 END - 作者:张大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