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诊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布鲁氏菌病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具备以下3项者:
1.发病前2-4周病人与家畜或畜产品(如皮毛工业等)、
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与生活在疫区的居
民,与布病疫苗的生产、使用密切接触;
2.出现持续数日乃至数周发热、多汗、肌肉关节酸痛,
肝、脾、睾丸肿大等可疑症状和体征;
3.布氏菌玻片或虎红平板凝集反应阳性或可疑或皮内
反应24小时后红肿浸润超过2.5×2.5厘米以上。
二、确诊病例:
1.病原分离、血液、体液培养出布鲁氏病;
2.试管凝集反应1:100-1:160++以上(目前国内定
1:100++,但国际定1:160++)。
对半年内有菌苗接触
史者,虽达1:100-1:160++,过2-4周应再次检查,
效价升高1倍以上方能确定,最好用补体结合试验检
查;
3.补体结合试验1:16++以上;
4.抗人血球蛋白试验1:160++以上;
5.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阳性。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2、3、4之一。
【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牧民接羔、剪毛、挤奶、剥皮,兽医治疗
病畜,实验室人员接触染菌动物血、尿、分泌物等标
本及工人加工畜产品时,均可由破损或无破损处皮
肤、粘膜而感染。
2.消化道传播:食用染菌饮水、生乳、未煮熟的畜肉等
均可感染。
3.其他:病原菌也可通过呼吸道粘膜、眼结膜和性器官
粘膜而发生感染。
【消毒】
对光、热及常用消毒剂敏感。
日光照射10-20分钟,100℃
3-5分钟可杀灭。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控措施思考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控措施思考栾淑娟(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古岘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山东青岛266707)病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其防控成败不仅关乎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更会影响养殖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
本文对布病流行病学、人畜间布病现状、发病特点及临诊诊断进行了分析,提出布病防控应坚持预防为主的策略,科学开展布病防控,推进综合防治,为维护畜牧业稳定发展和广大民众健康奠定良好基础。
;布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公共卫生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成效显著,助力振兴三农事业。
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种动物疫病的发生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关注。
近年来,狂犬病、结核病等常见的人畜共患病,特别是布鲁氏菌病给人畜健康造成危害不断加重,做好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关乎养殖业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以家畜为主要传染源的人兽共患传染病。
布鲁氏菌宿主范围极广,对人、家畜、野生动物以及海洋动物均具有很强的致病性[1-3]。
牛、羊、猪是动物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也是人间布鲁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中羊种布鲁氏菌毒力最强,对人体的致病性最强,危害最为严重。
布病主要损害人、畜的生殖系统和关节,同时对当地的畜牧生产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
1布病流行病学概况布病病原为马耳他布鲁菌、流产布鲁菌、猪布鲁菌、绵羊布鲁菌、沙林鼠布鲁菌和犬布鲁菌。
最近10年又从海洋哺乳动物中分离到不同于上述分类的布鲁菌,暂被列为两个新种,海豚布鲁菌和海豹布鲁菌(表1)。
布病广泛地分布于全球各地,能侵害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
家畜的感染总体上可分为两类:单一感染型和交叉感染型。
前者指家畜感染本种病原菌,后者指由于牛羊共同放牧,通过相互间接触造成羊群感染羊种布鲁菌又感染牛布鲁菌,或牛群既感染牛种菌又感染羊种菌等[4]。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伤口、皮肤和呼吸道、眼结膜和生殖器黏膜感染。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
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氏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
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
布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一、临床表现及分期潜伏期一般为l-3周,平均为2周。
部分病例潜伏期更长。
(一)临床表现1.发热:典型病例表现为波状热,常伴有寒战、头痛等症状,可见于各期患者。
部分病例可表现为低热和不规则热型,且多发生在午后或夜间。
2.多汗:急性期病例出汗尤重,可湿透衣裤、被褥。
3.肌肉和关节疼痛:为全身肌肉和多发性、游走性大关节疼痛。
部分慢性期病例还可有脊柱(腰椎为主)受累,表现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4.乏力:几乎全部病例都有此表现。
5.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多见于急性期病例。
6.其他:男性病例可伴有睾丸炎,女性病例可见卵巢炎;少数病例可有心、肾及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二)临床分期1.急性期: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病程在6个月以内。
2.慢性期: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
二、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1.血象: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少数病例红细胞、血小板减少。
2.血沉:急性期可出现血沉加快,慢性期多正常。
(二)免疫学检查1.平板凝集试验:虎红平板(RBPT)或平板凝集试验(PAT)结果为阳性,用于初筛。
2.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为1∶l00 ++及以上或病程一年以上滴度1∶50 ++及以上;或半年内有布鲁氏菌疫苗接种史,滴度达1∶100 ++及以上者。
3.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1∶10 ++及以上。
4.布病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l∶400 ++及以上。
(三)病原学检查血液、骨髓、关节液、脑脊液、尿液、淋巴组织等培养分离到布鲁氏菌。
2020布病诊疗及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
3. 补体结合试验(CFT)滴度为 1:10++及以上。 4. 抗人免疫球蛋白试验(Coomb’s)滴度为 1:400++及以上。
PCR技术
实验室检查
针对IS711或IS650,16S-23SrRNA 片段,BCPS31和omp2a基因 的PCR可以用作培养产物的菌种鉴定,也有直接用于临床标 本鉴定。该方法快速、敏感,但由于PCR尚未标准化,在临 床上的应用还需验证,尚不适用常规检测。但对中枢神经 系统感染或者局灶感染可发挥特别作用。
5、布病与其他疾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布病急性期还应与败血症等鉴别,慢性期 还应与其他关节损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 鉴别。
误诊原因分析
① 早期症状不典型: 多以发热、关节疼痛、肝损 害、乏力、肌肉疼痛为首发症状,容易误诊为其 他相似疾病; 个别患者出现全血细胞减少、重度 血小板减少症、甲状腺危象等少见情况。 ② 流行病学改变: 目前布鲁菌病流行范围由牧区 向非牧区转移,呈小范围、点状、分散的形式流 行,有向非职业人群扩散的趋势。临床医师对该 病流行病学特点认识不足,首诊常忽略本病可能, 导致误诊。
临床表现
5.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可发生睾丸炎(6.67%)、附睾炎、 前列腺炎、卵巢炎、输卵管炎及子宫 内膜炎。 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表现为乳腺 浸润性肿胀而无压痛。 有少数患者可发生肾炎、膀胱炎等。
临床表现
6. 乏力
这一症状为全部病人所具有, 尤以慢性期患者为甚,患者 自觉疲乏无力,能吃不爱动, 故有人将此病称为“懒汉 病”、“爬床病”。
布鲁菌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布鲁菌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布鲁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状热。
是由布鲁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病理改变是肝、脾、骨髓、淋巴结的炎性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菌血症及变态反应。
其临床特点是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大。
人群普遍易感。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注意患者的职业情况及与病畜及皮毛接触的程度,尤其是与流产的动物接触史。
2.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1~3周,最短3d,最长达1年。
起病大多缓慢。
①发热、多汗,开始为低热,以后逐渐加重,以弛张热多见,也可表现为不规则热或持续低热。
发热数周后,体温逐渐消退,经数日或1~2周的缓解期,症状重新出现,反复发作,可迁延数月而形成波浪热型。
多数患者于每日热退时常伴有大汗,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②关节痛,多数患者表现为游走性肌肉和关节疼痛,多见于大关节及脊柱。
③肝、脾、淋巴结肿大。
④生殖系统症状,男性患者可发生睾丸炎、附睾炎。
多为一侧睾丸肿大;女性患者可有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可致流产。
⑤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痛,以腰骶神经痛及坐骨神经痛多见,亦可引起脑膜炎。
轻型病人只有低热、乏力、食欲缺乏等。
如病程迁延而进入慢性期,则有消瘦、贫血、关节及肌肉痛,甚至出现关节强直。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增高、血沉增快,提示病情活动。
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等细菌培养可获阳性结果。
血清学检查:血清凝集试验,多在两周出现阳性反应,1:160以上有诊断价值。
补体结合试验,1:16以上即为阳性,对慢性患者有较高的特异性。
皮肤试验,方法是以布鲁菌抗原做皮内试验,阴性有助于排除布鲁菌感染。
阳性仅反映曾有过感染,接种疫苗者可呈阳性。
【防治措施】1.病原治疗急性期及病情活动时采用抗菌治疗,需联合用药:多西环素200mg/d,分2次口服,加利福平600~900mg/d,空腹分2次服,疗程6周,复发率15%。
亦可选用多西环素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或利福平联合氟喹诺酮类药物。
布鲁菌病PPT课件
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
易感人群
主要是患病的羊、牛、猪等家畜。患 病动物的组织、血液、乳汁、尿液等 均含有大量病原菌。
人群对布鲁氏菌普遍易感,但感染后 发病者较少。从事畜牧业、屠宰业、 兽医等职业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如接触患病动物 的皮毛、肉类、乳制品等。此外,还 可通过呼吸道吸入含有病原菌的气溶 胶而感染。
诊断依据
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 分析。实验室检查包括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 测等。
鉴别诊断
布鲁菌病需与其他引起发热、关节痛和肝脾肿大的疾病进行鉴 别,如风湿热、结核病、伤寒等。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 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手段进行鉴别诊断。
02
布鲁菌病实验室检测
布鲁菌病PPT课件
• 布鲁菌病概述 • 布鲁菌病实验室检测 • 布鲁菌病治疗与预防 • 布鲁菌病案例分析 • 布鲁菌病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布鲁菌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 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发病机制
布鲁氏菌为细胞内寄生菌,主要侵犯淋巴系统和循环系统。病原菌进入人体后,被 吞噬细胞吞噬并带入淋巴结,有时可在其中存活并生长繁殖,形成局部病灶。病原 菌在细胞内寄生,不易被清除,可导致长期感染。
补体结合试验
利用补体参与抗原抗体反 应的原理,检测血清中布 鲁氏菌抗体。
ELISA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检测血清中布鲁氏菌特异 性抗体。
分子生物学检测
PCR检测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扩增 布鲁氏菌特异性基因片段,提高
检测灵敏度。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正文:---------------------------------------------------------------------------------------------------------------------------------------------------- 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1988年10月25日)一、诊断方法和标准(一)人间布病诊断方法和判定标准1.人的布病诊断是综合性的,主要依据:(1)流行病学接触史:密切接触家畜、野生动物(包括观赏动物)、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等或生活在疫区内的居民。
(2)临床症状和体征应排除其他疑似疾病。
(3)实验检查:病原分离、试管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皮内变态反应试验仅供初诊用)。
凡具备(1)、(2)项和第(3)项中的任何一项检查阳性即可确定为布病病人。
对已确诊的慢性布病病人和接种过菌苗的人,应以临床症状为主要依据,血清学试验效价高低,皮内变态反应强弱仅供参考。
2.实验检查阳性判定标准(1)病源分离:检出布鲁氏菌。
(2)试管凝集试验:1∶100(++)及以上,即100国际单位/毫升及以上。
(3)补体结合试验:1∶10(++)及以上。
(4)抗人球蛋白试验:1∶400(++)及以上。
(5)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0.03毫升,检查出现可见凝集。
(6)皮内变态反应:皮试后24、48小时分别各观察一次,皮肤红肿浸润范围有一次在2.5×2.5厘米及以上(或6.25平方厘米及以上)。
(二)畜间布病检验方法和判定标准1.家畜布病的诊断是综合性的,主要依据:(1)流行病史(2)临床症状(3)实验检查:A、病源分离B、血清学及其他试验a、初筛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平板凝集试验、全乳环状试验(牛)、皮内变态反应(羊)、任选一种或多种进行初筛。
布鲁氏杆菌病-PPT精美课件
一次(以48H结果为准)。 判定反应标准:阳性反应局部红肿达
04
2x2cm或面积4cm2
皮内变态反应注意事项
保存:布氏菌素于4-10℃冷 暗处.
6
制品浑浊,有摇不散的沉淀,
有异物,安瓶有裂纹,标签 5
不清,过期失效者不可使用。
面积计算:浸润、伪足都属 于测量范围
4
1
部位:要皮内注射,切勿皮下 注射
急性期患者可以产生极 度的毒血症,血小板减 少,心内膜炎。
慢性期患者有精神抑郁不振、表情淡 漠,失眠,烦燥,畏寒喜暖,四肢发 冷,阳萎,遗精,自觉手足发烧。
食欲不振,腹泻,便秘。
主要体征
皮疹:充血性皮疹,出血性紫斑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炎,化脓 骨关节变化:关节肿大,关节粘
连,脓肿 肝脾肿大,黄疸 软组织肿胀:筋膜、健膜、关节
3型
3
牛种布氏菌(Br abortus) 1、2、
3、4、5、6、7、9型
4
猪种布氏菌(Br suis)
1、2、
3、4、5型
5
沙漠森林野鼠种布氏菌(Br
neotomae)
6
绵羊附睾种布氏菌(Br ovis)
7
犬种布氏菌(Br canis)
三、布病的发病机理
感染过程:感染过程的形成及临床表现特点,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布氏菌侵入途径、菌量、菌型、毒力和人体的生理状 态。
○ 凡具备1、2和第3项中的任何一项检查阳性即可确定为布病病人。 ○ 对已确诊的慢性布病病人和接种过菌苗的人,应以临床症状为主要依据,血清学试验效
价高低,皮变反应仅供参考。
实验室检查阳性判定标准
病原分离:检出布氏菌
01
试验凝集试验: 1:100(++) 以上
布氏杆菌病治疗共识
布氏杆菌病治疗共识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布氏杆菌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病情况。
目前,对于布氏杆菌病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因此需要制定一份布氏杆菌病治疗的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本文将从病理生理特点、治疗策略、药物选择和临床评估四个方面对布氏杆菌病的治疗进行论述。
第一章病理生理特点布氏杆菌病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袭淋巴系统、肝脾及骨髓等器官。
布氏杆菌株具有强大的存活力和抗药性,因此对于布氏杆菌的治疗需要长期而适当的抗生素应用。
第二章治疗策略布氏杆菌病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根除感染源、改善症状和预防复发。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其中,抗生素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联合应用的抗生素如多西环素、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等。
第三章药物选择对于布氏杆菌病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是至关重要的。
青霉素类药物是布氏杆菌病的首选药物,常用的有肌酸盐,口服吸收良好且有较高的组织浓度,对淋巴系统和多器官感染有效。
另外,四环素类药物也是常用的治疗药物,可以与青霉素类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第四章临床评估布氏杆菌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临床评估,以判断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
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体温、疼痛程度、体征消失情况以及实验室检查等。
在治疗过程中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关注患者的情况变化。
布氏杆菌病的治疗共识应该是多学科协作的结果,结合临床实践和科研成果,以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病死率。
未来,我们还需要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和药物,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在布氏杆菌病治疗的共识中,还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源的根除:布氏杆菌病的传播常常是通过动物的接触或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
因此,在治疗中应该注重寻找和根除感染源。
对于家庭或农场集体感染的患者,应该进行全面的调查和防治,以避免疾病的再传播。
2. 准确的诊断和分型:对于布氏杆菌病,及早准确的诊断对于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 (2023 年版)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 ,简称布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 )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主要在北方地区流行,近年来南方地区的流行强度亦有所增加,局部地区时有疫情发生。
布鲁氏菌病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治工作,在2012年原卫生部印发的《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试行)》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制定本诊疗方案。
一、病原学布鲁氏菌属是一组微小的球状、球杆状、短杆状细菌,共有12个种,包括羊种、牛种、猪种、犬种、沙林鼠种、绵羊附睾种、鲸种、鳍种、田鼠种、人源种和赤狐种。
其中羊种、牛种、猪种和犬种布鲁氏菌可造成人感染。
电镜下羊种布鲁氏菌为明显的球形,大小约为0.3 ~ 0.6μm ,牛种和猪种布鲁氏菌多呈短杆状或球杆状,大小约为0.6~2.5μm.布鲁氏菌没有鞭毛,不形成芽胞和荚膜。
布鲁氏菌形态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呈现多态性,细胞壁可增厚,也可变薄,或者脱落。
布鲁氏菌对湿热、紫外线、常用的消毒剂等比较敏感;对干燥、低温有较强的抵抗力。
55湿热1小时或者60湿热10 ~ 20分钟、75%酒精、0.1%新洁尔灭和含氯消毒剂可将其灭活。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感染的羊、牛、猪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鹿、犬、啮齿动物等。
(二)传播途径。
L接触传播:主要通过皮肤黏膜直接接触带菌动物的组织(如胎盘或流产物等)、血液、尿液或乳汁等感染,也可通过间接接触污染的环境及物品感染。
2 .消化道传播:食用含菌的生奶、水及未加工熟的肉制品等食物感染。
3 .呼吸道传播:可通过吸入病菌污染环境中的气溶胶感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农牧民、兽医、皮毛加工及屠宰工的感染率比一般人群高。
三、发病机制布鲁氏菌侵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在局部淋巴结生长繁殖并形成感染灶,约2 ~ 3周后突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产生菌血症,表现出发热、乏力等感染中毒症状。
布鲁氏菌病诊疗2019
目前发热常见,但波状热较为少见 多数累及骨关节
患者通常感觉症状晨轻暮重
并发症
• 可涉及任何器官
– 骨关节炎最为常见 – 其他: 呼吸系统,生殖系统,肝胆系统,胃肠道,泌
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神经系统等
•
人布病的诊断
• 流行病学史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测
• 实验室初筛: •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 • 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GICA)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gG-ELISA 或IgM-ELISA) • 布鲁氏菌培养物涂片革兰染色
布鲁氏菌属 (Brucella)
犬种布鲁氏菌(B.canis) 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B.ovis) 沙林鼠种布鲁氏菌
(B.neotomae)
布鲁氏菌属
型
最适宿主
1、2、3 绵羊、山羊
1、2、3、4 各类牛
5、6、7、9
1、3
猪
2
野兔(欧洲)
4
鹿
5
野鼠
无
犬
无
羊(主要是绵羊)
无
沙林鼠
灭活及消毒
• 在高湿、低温及无日照情况下,该菌可存活数 月
• 无并发症患者(不推荐3联方案)
– 首选2联方案:
• 多西环素+氨基糖甙类(链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 糖 甙类需注射使用)
• 或者口服方案:多西环素+利福平;或者多西环素+复方新 诺明;
– 替换方案可选包含喹诺酮类的2联方案
• 喹诺酮类+多西环素/复方新诺明/利福平(联合任一) • 喹诺酮类(氧氟沙星或环丙沙星等)
多西环素
庆大霉素 链霉素
利福平
庆大霉素 链霉
布鲁菌病诊疗专家共识,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7年
布鲁氏杆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布鲁氏杆菌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病例检查1. 确认病史。
在病例检查中,首先要确认患者的病史,包括与动物接触史、生活环境等相关信息。
布鲁菌病临床实践诊疗指南
布鲁菌病临床实践诊断路径布鲁氏菌病被称为“伪装大师”,因为它可酷似任何疾病,影响任何器官或系统。
曾经报道本病可影响生殖泌尿系统、胃肠道系统、肝胆管系统、网状内皮系统、心血管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以及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
如果临床特征主要与一个器官系统相关,称为局限性或局灶性疾病。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布鲁菌病在某些国家/地区是需要申报的疾病。
病史通过问诊获知曾经接触过动物及其制品、食用或吸入可能受到感染的物质(例如未经巴氏法灭菌的牛奶、奶酪和其他奶制品、生肉)和/或前往疫区旅行史,是诊断布鲁氏菌病的必要条件。
一定要询问前往疫区的旅行史,并且应当特别询问来自疫区的移民是否食用进口奶制品。
还应当确定是否密切接触过感染者;在疫区,多达50% 的病例中,家庭成员有相似症状。
职业史特别重要,因为农民、动物管理员、屠宰工人、兽医、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生感染的风险高于一般人群。
症状的持续时间和类型可以帮助确定局灶性病变的部位以及指导进一步检查。
发热或恶寒是最常见的症状,见于53% 至100% 的感染病例,如果不治疗,症状可能起伏。
还常见大量出汗,尤其是在晚上。
非特异性全身症状(例如昏睡和体重减轻)极为常见,会影响多达97% 的患者。
关节痛见于20% 至83% 的感染,尤其影响髋关节、膝关节或脊柱。
幼儿可能有行走困难,像易激惹髋。
胃肠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便秘、腹泻。
少数患者有肺部症状,例如干咳。
男性可能表现为睾丸疼痛。
尽管罕见局灶性中枢神经系统(CNS) 受累,但经常发生轻至中度神经精神症状,包括头痛、疲劳、抑郁。
体格检查90% 以上的患者体温升高。
患者通常看起来很痛苦,可能有明显的抑郁,但罕见脓毒症。
由于基础性贫血,他们可能面色苍白。
骨关节异常见于40% 至50% 的患者,包括关节肿胀和压痛、滑囊炎、关节活动度减小,罕见情况下,有关节积液。
脊柱或骶髂关节可能压痛,但严重畸形不常见,如果有,更多是提示结核病。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
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一、临床表现二、实验室检查诊断布鲁氏菌病主要依赖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培养、骨髓培养、淋巴结培养、关节液培养等。
同时,还可以检测布鲁氏菌的特异性抗体,包括凝集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三、治疗方案1.常规治疗方案盖帕妥:每日口服100mg两次,连续6周。
力奇霉素:每日口服450mg一次,连续6周。
链霉素:每日肌肉注射1g两次,连续3周。
2.替代治疗方案如果患者对盖帕妥过敏或无法耐受,可以使用替代药物如环孢霉素(co-trimoxazole)或利奈唑胺(levofloxacin)。
环孢霉素:每日口服960mg两次,连续6周。
利奈唑胺:每日口服500mg一次,连续6周。
四、治疗监测在开始治疗前,应进行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
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血清学检查。
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五、追踪观察治疗结束后,应对患者进行长期追踪观察,以避免复发和慢性感染。
追踪观察期一般为1年,包括月度随访和半年度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
六、预防措施预防布鲁氏菌病的关键是防止人畜接触,包括减少生活在疫区的人与动物的接触,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同时对动物实施有效的防疫措施。
总结起来,布鲁氏菌病的诊疗指南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治疗监测、追踪观察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这些指南将有助于提高对布鲁氏菌病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
布鲁菌病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布鲁菌病诊疗专家共识(全文)布鲁菌病,简称布病,也称"波状热",是布鲁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人以及牛、羊、猪、犬等动物。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该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可造成严重的健康和社会经济损失。
为规范布鲁菌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形成了《布鲁菌病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布鲁菌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
一、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特征全球有近17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畜中存在布鲁菌病。
20世纪50至60年代,我国布鲁菌病严重流行,70年代疫情逐渐下降,曾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得到基本控制,但自90年代中期起疫情持续快速上升,布鲁菌病成为报告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1]。
2016年报告47 139例,发病率达3.44/10万。
报告病例最多的省份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和黑龙江省,集中于北方。
但处于南方非牧区的广东省、广西省近年也出现布鲁菌病暴发事件,河南、福建等省的发病率也持续上升。
目前疫区分布广泛,变化趋势体现为由牧区向半牧半农区甚至农区转化,由聚集暴发向散在发病转化。
每年该病高峰发生于春夏之间,与动物产仔季节有关[2]。
布鲁杆菌属由6个种、19个生物种组成,其中引起人类疾病的有羊、牛、猪和犬布鲁杆菌(B. canis)。
在我国流行的有羊布鲁杆菌(B. melitensis)、牛布鲁杆菌(B.abortus)、猪布鲁杆菌(B. suis)3种,以羊布鲁杆菌最为常见。
羊布鲁杆菌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的急性感染与慢性感染,最常见的动物宿主是羊、骆驼和水牛。
牛布鲁杆菌感染分布范围最广,但引起的疾病往往较轻。
猪布鲁杆菌感染率较前两者少,但血清型1/3都能导致严重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鲁菌病诊疗专家共识(最全版)布鲁菌病,简称布病,也称"波状热",是布鲁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感染人以及牛、羊、猪、犬等动物。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病情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该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可造成严重的健康和社会经济损失。
为规范布鲁菌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传染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多次深入讨论,形成了《布鲁菌病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旨在帮助临床医师在布鲁菌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
一、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特征全球有近17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畜中存在布鲁菌病。
20世纪50至60年代,我国布鲁菌病严重流行,70年代疫情逐渐下降,曾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得到基本控制,但自90年代中期起疫情持续快速上升,布鲁菌病成为报告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1]。
2016年报告47 139例,发病率达3.44/10万。
报告病例最多的省份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和黑龙江省,集中于北方。
但处于南方非牧区的广东省、广西省近年也出现布鲁菌病暴发事件,河南、福建等省的发病率也持续上升。
目前疫区分布广泛,变化趋势体现为由牧区向半牧半农区甚至农区转化,由聚集暴发向散在发病转化。
每年该病高峰发生于春夏之间,与动物产仔季节有关[2]。
布鲁杆菌属由6个种、19个生物种组成,其中引起人类疾病的有羊、牛、猪和犬布鲁杆菌(B. canis)。
在我国流行的有羊布鲁杆菌(B. melitensis)、牛布鲁杆菌(B.abortus)、猪布鲁杆菌(B. suis)3种,以羊布鲁杆菌最为常见。
羊布鲁杆菌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的急性感染与慢性感染,最常见的动物宿主是羊、骆驼和水牛。
牛布鲁杆菌感染分布范围最广,但引起的疾病往往较轻。
猪布鲁杆菌感染率较前两者少,但血清型1/3都能导致严重疾病。
犬布鲁杆菌可导致犬类感染,但人感染病例极少。
布鲁杆菌是胞内生长的革兰阴性多形球状杆菌,无芽孢形成。
对光、热、酸以及常用化学消毒剂等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 min、湿热60℃10~20 min,3%含氯石灰(漂白粉)澄清液等数分钟即可将其杀灭。
布鲁杆菌在外界环境的生活能力较强,在4 ℃奶油中可存活6周,冰冻奶制品中30 d,新鲜奶酪中50~100 d,在干燥土壤、皮毛和乳类制品中可生存数周至数月,在水中可生存5 d至4个月[3]。
布鲁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动物食品,即羊、牛和猪等,其他动物如犬、麋鹿、骆驼、马等也可成为传染源。
细菌可在哺乳动物生殖道黏膜细胞上生长,因此容易出现流产、死胎,其阴道分泌物特别具有传染性,其皮毛、各脏器、胎盘、羊水、胎畜、乳汁和尿液也常染菌,排菌可达数月至数年,接生者容易发生感染。
患者的血液及组织器官也是潜在的传染源。
该病亦可通过与病畜密切接触传播。
病畜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环境后,细菌也可经消化道、体表直接接触和呼吸道传播至人。
而在城市中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食用病畜的乳制品或肉制品。
人与人间水平传播罕见。
人群对布鲁杆菌普遍易感,青壮年男性多见。
与家畜接触频繁的职业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农民、牧民、屠夫、兽医等。
实验室人员培养布鲁杆菌时防护措施不当也容易感染。
故给动物接生或接触过程中需做好个人防护,同时做好动物预防接种工作。
二、发病机制布鲁杆菌自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后,中性粒细胞聚集以杀灭细菌。
存活的菌体随淋巴液到达局部淋巴结。
根据人体免疫力和菌体的数量及毒力的不同,可在局部被消灭或在淋巴结中繁殖生长并形成感染灶,增殖达到一定数量后,即突破淋巴结屏障而侵入血液循环,人体出现菌血症、毒血症等急性症状。
进入血液循环的病菌易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形成新的感染灶,后者中的病菌又可多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症状加重,使发热呈波浪状。
该菌为胞内寄生菌,细菌感染细胞后,可限制补体系统和TLR信号通路,其脂多糖的结构有利于减少DC的激活以及向T淋巴细胞的抗原呈递,并且可抑制自噬和凋亡以避免免疫系统的清除,造成慢性化的病程。
发病机制于急性期时为细菌及毒素起主要作用,慢性期则以迟发型变态反应为主,可出现由上皮样细胞、巨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组成的肉芽肿。
在肝、脾、淋巴结和骨髓中均可有类似病变,也可波及肝、脾、脑、肾等的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导致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脏器的浆液性炎性反应和坏死等,各个累及器官系统的变态反应导致了相应症状。
三、临床表现与分期人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因感染的病原体、病程的阶段和累及器官系统不同而异。
羊型和猪型布鲁菌病大多症状较重,牛型较轻。
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4周,平均为2周,但少数患者可在感染后数月或1年以上才发病[4,5]。
1.急性期:指病程6个月以内的感染。
起病相对急,表现为发热、多汗、厌食、乏力、头痛、肌痛、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热型以弛张热最多,波浪热虽仅占5%~20%,但最具特征性。
多汗常见于深夜或凌晨,当体温急剧下降时出现大汗淋漓,且常伴特殊气味。
肌肉疼痛多见于两侧大腿和臀部,可见痉挛性疼痛。
体检常非特异性,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
约30%布鲁菌病患者会出现局部感染病灶,并可累及全身任意器官或系统。
其中以骨关节累及最为常见,特别是骶髂关节炎,关节疼痛常累及骶髂、髋、膝、肩等大关节,呈游走性刺痛。
其余表现还包括脊椎炎、周围关节炎、骨髓炎等。
累及生殖泌尿系统占所有病例的2%~20%,如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肾小球肾炎、肾脓肿等。
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占2%~7%,包括周围神经病、脑膜脑炎、精神症状、颅神经、舞蹈症等。
最新报道也可引起脑脓肿。
累及皮肤时可出现斑丘疹、囊肿、Stevens-Johnson 综合征等;呼吸系统受累可发生胸腔积液、肺炎;血液系统病变可有白细胞升高或降低、血小板缺乏、贫血等。
心血管系统受累相对少见,可表现为心内膜炎、血管炎、心肌炎等。
其中神经系统累及和心内膜炎虽不常见,却是病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4]。
2.慢性感染:指病程超过6个月仍未痊愈的感染。
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有固定或反复发作的关节和肌肉疼痛,还可有抑郁、失眠等精神症状。
病情可有活动,伴临床表现的反复发作或加重。
因为抗感染治疗不规律所致的复发和持续性的深部局灶感染(如骨关节、脏器脓肿等)都是造成慢性感染的原因。
另有一部分患者血清抗体效价已经下降甚至消失,无发热等客观感染依据,症状仍持续,有类似疲劳综合征样表现。
临床分期尚无统一标准,WHO将病程<12个月定义为急性或亚急性感染,病程≥12个月为慢性感染,但由于临床表现的异质性较大,根据病程划分临床分期目前较少采用。
四、实验室检查(一)一般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有时可出现异形淋巴细胞,少数出现红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
可出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升高等,累及肝脏者肝功能可有异常。
(二)细菌培养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脓性分泌物、关节液、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等均可作细菌培养,其中血液最常用。
该菌专性需氧,生长缓慢,在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18~24 h,出现较湿润、灰色、针尖大小菌落,48 h后形成圆形、凸起、光滑、较小的灰色菌落,72 h后逐渐增大。
因此布鲁杆菌培养应注意延长时间,以获得更高阳性率。
国外推荐Ruiz-Castaneda双相培养法。
国内常用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
可参照《WS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操作[6]。
自动化培养系统的应用缩短了培养时间,可提高培养的敏感度。
仪器阳性报警,在取培养物涂片染色时,推荐革兰染色和瑞氏染色法,若镜下见紫色球杆状、形似血小板样、多位于破坏细胞内的细菌,则可初步诊断。
若未见细菌,应延长培养时间或重新送血培养。
血培养阳性直接涂片疑似布鲁杆菌时,即可取培养物行脲酶反应。
由于布鲁杆菌的致病性以及既往实验室感染的报道,所有标本处理均应在二级以上的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疑似布鲁杆菌的涂片染色前要用甲醇固定(以杀灭布鲁杆菌)再行涂片。
培养的敏感性取决于标本种类、培养方法和疾病分期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
骨髓培养比血培养更加敏感。
急性发热患者的血培养阳性率高于亚急性以及慢性患者。
应该指出,由于培养的低阳性率,阴性结果不能排除布鲁杆菌感染,治疗决策不应受阴性结果影响,应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史及血清学等各方面综合判断,给予诊断和治疗。
(三)血清学检测即检测机体对菌体细胞膜上的光滑脂多糖(smooth-lipopolysaccharide,S-LPS)产生的抗体。
发病初期IgM效价上升,约1周后IgG效价升高。
在治疗有效的患者中,抗体水平逐渐下降,然后可长时间维持在一定的水平。
复发时,布鲁杆菌特异性IgG和IgA可升高。
由于抗原的共同性,血清学检测会对某些革兰阴性菌种(如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O∶9、大肠埃希菌O∶157、霍乱弧菌以及弯曲菌属等)产生交叉反应。
由于产生抗体种类和效价随病程的变化而不同,且流行区背景效价的存在,抗体检测界值的确定是难题,难以顾全灵敏度和特异度。
需要对所在地区的人群行背景效价的调查,建立正常区间。
由于假阳性和假阴性的存在,建议同时采用两种以上血清学检测方法。
国际上应用较广的血清学方法如下:1.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RBPT):方便快捷,可在5~10 min内获得结果,呈现为阳性或阴性,推荐用作快速筛查试验。
该方法基于S-LPS,在非暴露人群中敏感度高,假阳性率低。
但流行区高背景抗体效价会影响其诊断价值,且由于与其他革兰阴性菌的交叉反应,可出现假阳性结果。
布鲁杆菌慢性感染和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出现较高的假阴性率。
阳性结果须由其他血清学试验确认。
我国有平板凝集试验(plate agglutination test,PAT),操作原理类似,亦用作初筛。
标准化操作参见《WS269-2007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6]。
2.血清凝集试验(serum agglutination test,SAT):检测所有针对布鲁杆菌S-LPS抗原的凝集性抗体(包括IgM、IgA、IgG)。
对产生症状的急性感染患者更加敏感,WHO建议判断标准定为1∶160。
对于流行区患者,由于高背景抗体效价,建议定为1∶320。
然而假阴性也可能出现在某些病程(如起病的超早期或慢性期),且根据WHO的报道,约有29.2%的确诊患者效价<1∶80。
特别是,由于抗原表位的不同,犬布鲁杆菌可以表现为SAT阴性。
因此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诊断。
灵敏度随病程时间延长而下降,在复发患者、流行区或暴露者中特异度较低。
SAT存在与其他菌种抗体的交叉反应,如结肠耶尔森菌O∶9、大肠埃希菌O∶157、兔热病杆菌、霍乱弧菌等,可导致检测假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