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鉴藏印考

合集下载

印学史[沙孟海]

印学史[沙孟海]

印学史沙孟海第一章印章的起源印章,无疑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产物。

它最先出现的是作为奴隶主压迫奴隶的一种工具,又是奴隶主与奴隶主之间作为交接凭信的一种手段。

这种印章,无论在文献资料或实物资料中,都已没有迹象可寻。

甲骨文、金文有"印"字,但它是"抑"字的初文,不是印章的"印"字。

于省吾《双剑簃古器物图录》著录的安阳出土的三件铜玺(图丨一3〕,形象接近铜器图徽,应该是早期作品。

但如定为商代作品,还缺乏科学根据。

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解放前做了十五次,解放后也一直在做,但在殷商文化层中从来不曾发现过一件玺印。

三玺的出土情况不详,很可能出自上层堆积中。

我们为对历史负责,暂不肯定它的时代。

根据文献记载,《周礼》书中说到"玺"和"玺节"共有三处。

地官司布条下有"凡通货贿以玺节出入之"的话。

掌节条下也有"货贿用玺节"的话。

郑注: "玺节者,今之印章也"。

秋官职金条下有"辨其物之【"女”十"微"右部分】(美) 恶与其数量褐而玺之"的话。

郑注:"玺者;印也。

既褐书捕其数量,又以印封之。

" 《周礼》,大家承认是战国时代的书,所记周代官制应有所本。

三处说到的玺和玺节,都与"货贿"、"物"联系,应该是比较早期的资料。

这里可看出印章的起源与社会经济有密切的关系。

另外有两处文献资料:《礼记丨月令》孟冬之月"坏(益也〕城郭,戒门闾,修键闭,慎管籥,固封玺,……〃。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国语’鲁语》所载大致相同〕。

《月令》中说的"固封玺",封的当是公有财物,也可能是库房门户,总之都属于经济方面。

宋本

宋本

• 還有唐代李翰編撰的兒童啟蒙課本《蒙 求》,新發現的遼版是該書現存最早的版 本,也是目前僅存的除佛經以外的遼刻本 圖書。
• 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八《壽隆年號 誤》中說‚遼人謹于避諱‛,這在新發現 的遼刻本中得到瞭證實。 • 1、在61件雕版印刷品中,有7件是避帝諱 的。其中光字避遼太祖耶律德光諱;明字 避穆宗耶律璟諱,因為他后來改名為明; 賢字避遼景宗耶律賢諱,因為他小字明扆, 故亦諱明。真字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
• 从引文中可以看出北宋国子监刻书,委著 名书法家写样,经过专家反复校勘,才付 雕版。国子监这样做当然会对宋代刻书事 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2)宋代的家刻本也非常的注重校勘。 • 清钱泰吉《甘泉乡人稿》卷七《曝书杂记》云: “宋岳倦翁刊九经三传,以家塾所藏诸刻,并兴 国于氏、建安余仁仲本,凡二十本。又以越中旧 本注疏,建本有音释注疏,蜀注疏合二十三本, 专属本经名士,反复参订,始命良工入梓。其所 撰《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于书本、字 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皆罗列条目, 详审精确,不可不家置一编也。”
• 這乃是從文物的角度來肯定宋本書的價值。 也是我們所贊同的。宋本情況及其可貴之 處大體如此。
四 遼、金、元本
• 1、關于遼本 • 1974年7月28日,國家文物局等單位在山西 應縣佛宮寺木塔內釋迦塑像中發現了遼代 珍貴文物160件,其中有遼刻經47件;寫經、 雜抄共30件;刻書與雜刻8件;繪畫、版刻 印刷佛像7件。這批遼代文獻的發現,使我 們窺見遼刻本的大概。
• 一般認為魚尾都刻在版心,是供摺葉用的, 而《燕臺大憫忠寺新雕諸雜贊一策》中的 兩個魚尾不在版心而被分別刻在兩行乌絲 欄中,其作用是為了醒目和美觀。《燕臺 大憫忠寺新雕諸雜贊一策》係細黑口,這 對我們研究細黑口產生的時間頗有參考價 值。

翻译文字Word

翻译文字Word

三、辽代官印(公元916—12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五代时,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契丹族建立起辽国。

契丹族原住在今内蒙古辽河上游一带,以游牧和渔猎为主,唐时在这里设立了松漠都督府。

以后由于与中原汉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生联系,社会形态发生了激烈的变化。

在印章艺术上,受唐宋时影响,产生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印章艺术,成为中国印章艺术史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官印制度上的特点,是分辽官与汉官两大系统。

辽官称北面官,汉官称南面官,辽官是契丹自立的特殊制度,汉官则是入关内以后仿唐、宋制度而设的。

在北面官(辽官)之中又有北面南面之分,北面掌官卫、部族、属国之事,南面掌境内汉人州县之事。

有时官印中夹脸契丹语名词,或全用契丹文字的的。

1.“清安军节度使之印”(图17),印面10厘米见方,铜质,钮质,钮无款,厚1.5厘米,通高5.2厘米。

吉林大学文物室藏。

《辽史。

地理志》有:“景州清安军下刺史,本蓟州遵化县。

”此印化节度使,与志有异,而同书《百官志》节度使条下无清安军。

或清安军先为刺史,后改为节度使。

2.“安州绫锦记”(图18),印面长5.7厘米,宽5.4厘米,厚0.7厘米,通高2.8厘米,铜质,无款。

瞿氏《集古官印考》定为辽印。

传说此印得于盛京开原地方,即今辽宁省开原。

安州当时属东京道绫绵院,是专掌禁中及皇家的婚娶衣着之绫锦制作,属少府监。

同属少府监还有染院、裁造院、文乡院81处。

3.“契王面”,1965年在内蒙翁牛特旗桥头公社河南营子大队辽遗址出土。

铜质鎏金,印面长9厘米见方,通高4.8厘米。

印文为契丹九又叠篆,前三字似为汉字,边款为行书本。

4.“口口口口口之印”(图19),印面长7.1厘米,宽5.8厘米,铜质。

1957年在内蒙古哲盟奈曼旗城址出土。

为契丹文官印,末两字为“之印”,其他字不识。

(见《文物》1961年9期)四、金代官印(公元1115—1234年)金代是我国东北长白山和黑龙江地区女真族建立的一个朝代。

宋代花鸟画

宋代花鸟画

马远白蔷薇图页
• 《白蔷薇图》页,南宋,马 远绘,绢本,设色,纵 26.2cm,横25.8cm。 • 画中的白蔷薇花朵硕大,枝 叶繁茂,光彩夺目。画家以 细笔勾出花形,用白粉晕染 花瓣,以深浅汁绿涂染枝叶, 笔法严谨,一丝不苟,画风 清丽活泼,颇具生气,代表 了南宋画院花鸟画的典型风 貌。
《李迪鸡雏待饲图》页,宋,李迪绘,绢本,设色,纵 23.7cm,横24.6cm。 图绘两只雏鸡一卧一立,面朝同一方向,屏气凝神,仿佛听 见母亲觅食的召唤,正欲奔去。画面描绘传神,将雏鸡嗷嗷 待哺的情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反映了温馨的农家情调。 画家用黑、白、黄等细线密实地描绘出雏鸡毛绒的质感,生 动地绘出鸡雏幼小可人的生动神态,体现了深厚的绘画功力。 此图为李迪晚年所画,构图极其简洁,无任何背景相衬,却 捕捉住了鸡雏回眸的刹那间神情,动人心弦。
赵佶梅花绣眼图页
• 《梅花绣眼图》页,宋,赵佶绘, 绢本,设色,纵24.5cm,横 24.8cm。 • 图中梅枝瘦劲,枝上疏花秀蕊, 一只绣眼俏立枝头,鸣叫顾盼, 与清丽的梅花相映成趣。此图虽 然景物不多,却颇为优美动人。 所绘梅花为宫梅,经过不断剪枝, 人工修饰痕迹较重。此种梅的画 法精细纤巧,敷色厚重,自有一 种富贵气息,这样的风格趣味为 宫廷所好尚,显然代表了皇家的 审美意味。
画面作对角线构图,主体禽 鸟雄鹰置于左上角枯枝巅, 俯首下视,紧盯着右下角的 锦雉。雉鸡张口鸣叫,正向 草丛中窜逃。斜线的呼应关 系和雉鸡奔向画外的动态, 营造出强烈的紧张气氛,扣 人心弦。画家着意刻画苍鹰 的眼、喙、爪三个关键部位, 目光圆瞪,钢喙如钩,爪尖 扣进树皮,既突出了鹰的凶 猛矫健秉性,又强调出捕捉 猎物时的力之凝聚和意念之 专注,可谓真实传神。雉的 形象也逼真如生,仓惶奔逃 的姿态,惊惧的目光,乍开 的羽毛,尤其是蹬出后腿又 收缩脚爪的动作,准确地刻 画出急于逃命又难脱厄运的 情状,可见作者体察生物及 其捕捉瞬间之动态的敏锐洞 察力和写生传神的高超表现 力。

解析隋、唐、宋、金、元印章

解析隋、唐、宋、金、元印章

解析隋、唐、宋、⾦、元印章 隋代统⼀南北,年代虽短,印章制度却产⽣了⾮常⼤的变动,印章以实⽤为主,印⾯变⼤,朱⽂印增多,印⽂线条开始缠绕折叠等等。

⾃此,随着⽂⼈的参与,官印与私印开始彻底地分化了,并产⽣了许多全新的印章类型。

1、官印。

这⼀时期的官印以实⽤为⽬的,⼀般⽤铜质印材,并以印⾯的⼤⼩来区分官吏的等级。

所不同的是⼤凡少数民族⼊主中原后,官印中有的会加⼊本民族的⽂字。

⼀般⽽⾔,唐代官印的印⽂线条较为均匀,与边框线条的粗细的差别不⼤,显得疏朗、空灵,它作为⼀种古代实⽤印章的新的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朱⽂印式发展的先河。

宋代及宋以后,官印的边栏⽇渐加宽,⽂字则以“九叠篆”为主,显得繁琐造作,少有天趣。

⽽有⼀种低下职位的官印——“朱记”印,由于不拘成法,⾃然真率,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独树⼀帜。

2、私印。

隋唐私印传世极少。

唐宋时期,由于皇帝雅好书画,富于收藏,出现了专门的书画鉴藏印。

⽂⼈⼠⼤夫也开始使⽤并介⼊印章的制作,他们既不属于⼀般官印的“板”,⼜不⽢于⼀般私印的“俗”,当然也不满⾜于先前印章的形式与使⽤⽅法,从⽽逐渐产⽣了许多全新的印章形式。

除了姓名印外,还出现了收藏印、斋馆印、字号印、词句印等等。

这些印,在形式上⼤致存在两种追求,即对唐阳⽂官印的模仿和对汉⽩⽂印的效法,前者与唐代篆书的复兴有关,后者则与⾦⽯学的兴起有关。

作为实⽤的私印,唐宋以后,特别是到了元代,⾪书印、真书印愈来愈为⼈们所使⽤,并逐渐演化为最简朴的“元押”,它作为私印以极端简单的形式表现,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

隋唐官印 隋唐⾄宋元,乃⾄南北朝,是中国印章艺术的相对低潮时期。

隋唐官印存世极少。

隋朝短祚,唐代制度据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规定要上缴废印。

⼀律送⾄礼部员外郎,先在厅前的⼤⽯上碎其字然后在销毁,故传世唐印更少。

清以前甚少有这⽅⾯的资料,清⼈瞿中溶《集古官印考》收录了唐以来的官印⼀百多⽅,但只有考证,不见印⽂。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六(精)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六(精)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六三、误定篇章名和图名书法中偶有将原来未经书者自己注明的文章篇名误定别称的比较少见。

但题错图名的还不少,大都是在人物故事画上。

这类问题虽无关真伪、是非的鉴定,但对记录、标名不便,因此也必须给予辨明。

(一)误定篇章名书法家有时抄录前人的文章,可以不注明篇章名,因为他们的目的不过是借这文字来表现自己的书法而已。

下举两件黄庭坚的书卷,可作印证。

(1)书《懒残和尚歌》。

此歌曾见于敦煌莫高窟洞中发现的唐抄本,亦载于宋僧子升、如佑合编的《禅.门诸祖偈颂》卷三。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录》著录此卷时,还没有弄错,清代顾夏作《平生壮观》开始误称为《梵志诗》。

以后高土奇的《江村消夏录》、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顾文影《过云楼书画记》等,全都误称此名了。

懒残名瓒,唐天宝年间人,《续高僧传三集》卷一九有他的小传。

梵志姓王,生隋文帝时,不是僧人,有《太平御览》引《史遗》可证。

(2)书《韩愈送孟郊序》,后有黄氏自跋。

此文是山谷于元符三年写给他的外甥张大同的,见于《山谷年谱》任渊注。

但在元王恽著书画目以前已经是文与跋分开了,因此后人就不知道跋前还有一文(也根本不知道这是后跋),于是就都称此跋为《送张大同入再僰道序》了。

(二)错定绘画图名题错图名的大都是人物故事画。

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那卷所谓李公麟画《李密迎秦王图》,据清人王杰等题跋说,原定为五代人摹南齐谢赫画《晋明帝步辇图》,他们以为不对,因改后名,但结果不但作者姓名没有改对,连图名也依然走错了。

徐邦达先生根据南宋曹勋《松隐集》考出此图是曹勋举使去金国接韦太后和徽宗等灵榇南行纪事的《迎銮七赋图》之一《回銮图》。

因此也根本不可能是李公麟所作。

凡此种种,大都是粗心大意所致。

我们如果碰到类似的问题,暂不定名为好,切莫效法王杰等人随意乱定。

至于对无款书画之被误定作者或名称的重新订定时,更要有充分的证据,否则以不改为好。

有些作品,前人题为某某人作品但不知有无根据,现在若没有更多的正反旁证,不得不依从旧说。

宋版书之鉴别

宋版书之鉴别

宋版书之鉴别作者:刘芙蓉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年第11期关键词:古籍版本;古籍鉴定;古籍研究摘要:文章从古籍整理角度对宋版书的刻书、板式、纸张、鉴定等方面进行了阐释,探讨了宋代古籍鉴别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法。

对从事宋代古籍的研究和鉴定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图分类号:G25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4)11-0136-02收稿日期:2014-10-9作者简介:刘芙蓉(1962-),开封市图书馆馆员。

宋朝历经18代皇帝,共有300多年的历史。

宋朝政治开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文人墨客层出不穷,读书之人众多,书籍浩如烟海,此时,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已臻成熟。

宋版书无论书写还是刻印都相当精美,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这种独具特色的刻印技术为书籍的广泛流传和普及创造了条件。

如今,处于承前启后位置上的宋版书流传至今,因其珍稀、昂贵,更因为它刊印精美,装潢考究,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文献学价值,在中国古籍乃至世界古籍史中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宋代的刻书地我国的雕版印刷(即木刻印本)术,始于唐代,到了宋代更加完善,被誉为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

了解图书的刻书地,对于正确确认版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历史史料记载和宋史研究来看,宋代的刻书地主要集中在汴梁、浙江、江西、四川、福建五大刻书中心。

其中,汴梁是北宋的雕版、印刷和发行中心。

1127年,靖康之变后,书版被金人掠取,所以北宋印本书已非常罕见,后来大都是南宋刻本。

除上述5个地点外,广东、江苏、安徽、湖北等地也有零星刻书,但流传较少。

因此,牢记上述五大刻书中心,对于鉴别宋版书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2宋代的刻书版式所谓版式,也就是一书的版面格式。

宋代古籍版式大致包括版框、界行、版心、鱼尾、象鼻、天头、地脚、书耳等。

从板式看,宋代早期刻书多白口,多半是四周单边,后来演变成左右双边,上下单边,少数四周双边,左右栏外精里细,行宽,字疏,白口,单鱼尾,版心多刻有刻工姓名和字数,或下鱼尾下方镌刻斋、堂、室名。

周密生平新考

周密生平新考

第43卷第4期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Vol.43No.42023年7月Academic Forum of Nandu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Jul.2023收稿日期:2023-01-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宋以后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及现代转型研究 ,项目编号:22BZS038㊂作者简介:邱志诚(1973 ㊀),男,四川省巴中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史㊁农学史㊁文献学研究㊂㊀㊀①吴荣光著㊁李宗颢补遗㊁林梓宗点校‘历代名人年谱“卷7㊁8,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㊂按:‘历代名人年谱“是合谱体例㊂㊀㊀②冯沅君著有‘草窗年谱拟稿“‘草窗朋辈考“‘草窗词学渊源“等,参见袁世硕㊁张可礼主编‘陆侃如冯君合集“第12卷‘冯沅君早年文史论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㊂按:该书编者将‘草窗年谱拟稿“改题为‘周草窗年谱“,兹从原题㊂又,‘草窗年谱拟稿“1927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第1卷第4号发表时作者署名为 沅君 ㊂㊀㊀③如‘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全宋诗“㊁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㊁周密‘癸辛杂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点校本,及研究周密诗词㊁笔记㊁交游㊁文学思想的诸多学位论文均采其说㊂周密生平新考邱志诚(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温州325035)㊀㊀摘要:周密是南宋文史巨擘,因史㊁志记载阙如,故生平事迹不彰㊂自清万斯同以来,勾稽史料为作谱传者甚多,夏承焘‘周草窗年谱“后出转精,详细地梳理了周密的家世㊁生平㊂嗣后学者虽续有订补,但仍有未及㊁未确及错讹之处㊂本文根据新刊‘国家图书馆藏稿本 珊瑚木难⓪“,综合其他各种史料对相关问题辨正驳误㊁探赜索隐,勾稽出了周密的翔实仕履,以期对其获得更加准确的了解㊂关键词:周密;生平;‘珊瑚木难“;‘癸辛杂识“;夏承焘中图分类号:K245;I209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6320(2023)04-0030-06㊀㊀周密,字公谨,安吉州(治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是宋末词坛四大家之一,又与吴文英并称 二窗 ;其笔记‘武林旧事“则与‘东京梦华录“‘梦梁录“等同为研究两宋社会生活史㊁城市史的珍贵史料,允称一代文史巨擘㊂入元后自居遗民,道德文章为世标表,有 宋代完人 [1]494之誉㊂但因史乘㊁方志记载阙如,故生平事迹不显㊂明清之变,知识分子面临的历史局势颇类宋季,继之则考据之风盛行,遂多有学者勉力勾稽史料,考述其人其事为作谱传㊂如万斯同‘宋季忠义录“㊁陆心源‘宋史翼“㊁柯劭忞‘新元史“均立专传,吴荣光①㊁刘毓崧[1]494-496㊁顾文彬[2]为编年谱㊂20世纪以来,对周密的研究更趋深入,冯沅君②㊁夏承焘是为代表㊂尤其是一代词宗夏承焘先生所撰‘周草窗年谱“,爬罗剔抉,详实揭显了周密的家世㊁生平,故多为学界采信而影响垂至今日③㊂后肖鹏㊁何忠礼㊁陈邦炎直到最近的刘静等虽有订补,但仍有未及㊁未确及错讹之处㊂学术永无止境,在前哲奠定的基础上有所推进才是对其最好的继承,故笔者不揣谫陋草成此文,以期为准确了解周密生平㊁仕履增添助益㊂㊀㊀一㊁‘珊瑚木难“所载‘弁阳老人自铭“的可靠性㊀㊀关于周密生平仕履,除‘癸辛杂识“的吉光片羽外,最原始㊁最完整的材料当为‘弁阳老人自铭“㊂既曰 自铭 ,当然是周密自撰(弁阳老人为周密别号之一)㊂该文仅见于明朱存理编‘珊瑚木难“一书㊂朱存理(1444 1513),字性父,号野航,长洲(治今江苏省苏州市)人㊂作诗有句 万2023年第4期邱志诚:周密生平新考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 [3]翁方纲‘题记“,7,性似较超脱,而于书实有执: 闻人有奇书,辄从以求,以必得为志㊂或手自缮录,动盈筐箧㊂群经诸史,下逮稗官小说,山经地志,无所不有,亦无所不窥㊂ [4]‘珊瑚木难“就是其辛勤探访抄录而成的一部珍稀文献㊂朱氏于此自知之,故以珊瑚㊁木难(产自大秦的碧色珠)名书㊂‘珊瑚木难“成于弘治(1488 1505)年间,所收诗文题跋均自书画原作抄录(周密亦书画名家,故自书之铭被人珍藏而见录),文后并记得自某氏 如杜琼㊁沈周㊁黄云㊁文征明㊁沈云鸿(沈周子)㊁王云松㊁赵思式等著名书画家㊁收藏家 及借录月日㊂这既是编者严谨态度的表现,更是所收文献真实性的保证㊂同时,据书前后收藏者题识[3]4-8㊁跋文[3]440-446㊁鉴藏钤印可知,此稿本‘珊瑚木难“收藏传承有绪:朱存理ң文征明(1470 1559)ң文嘉(1501 1583,文征明次子)ң王穉登(1535 1612)ң王腾程ң王广(王腾程子)ң顾渚ң翁方纲(1733 1818)ң杨继振(1820 1901)ң周叔弢(1891 1984)ң国家图书馆㊂这当然是‘珊瑚木难“所收文献真实性的又一重保证㊂因此,虽然‘弁阳老人自铭“不见于周密传世著作集中(周氏著述亡佚者大半),但其真实性㊁可靠性则无可怀疑㊂故翁方纲评骘该书云: 盖自宋末及明初百有余年,文献之征皆揽结其间,岂徒艺事云尔哉! [3]8确为卓有见地之论㊂‘珊瑚木难“在流传过程中主要以8卷本传世,如四库本㊁‘适园丛书“本㊁周星诒跋清抄本等㊂诸本虽同为8卷,然多有抵牾㊁阙异之处①㊂另外,朱存理又编有‘铁网珊瑚“(赵美琦补)一书,二书均以国家图书馆藏‘珊瑚木难“不分卷稿本为祖㊂对此,此稿本早期收藏者即为断语,如王广云: 盖即‘铁网“初易稿也㊂别以 木难 ,小异同耳㊂ [3]443翁方纲比对两书不同版本后亦云: 今世所传,有刻本‘铁网珊瑚“十六卷,又有写本‘珊瑚木难“八卷㊂此本则四册未分卷,盖即二书之初稿也㊂今以刻本对之,其相同者四十种耳㊂ [3]7换言之,国家图书馆藏‘珊瑚木难“稿本不仅可以据之以正补四库本㊁‘适园丛书“本之错讹阙佚,亦可据以校订‘铁网珊瑚“,则新刊‘国家图书馆藏稿本 珊瑚木难⓪“的价值可想而见㊂稿本‘珊瑚木难“价值既明,下文即以所收‘弁阳老人自铭“为基础对周密生平仕履研究中的错讹阙遗加以纠补㊂㊀㊀二、仕履探赜对于自己的仕履,周密在‘弁阳老人自铭“中有简单介绍:㊀㊀大父讳珌,刑部侍郎,赠少傅㊂先君讳晋,知汀州 (余)娶杨氏匠监伯岩女 以大父泽,初调建康府都钱库㊂廉勤自持,或以为材㊂自是六上辟书,畿漕㊁京阃幕府㊂由丰储仓氏改秩升朝,出宰婺之义乌㊂[3]249可见,周密是以祖父周珌恩荫入仕的, 初调建康府都钱库 ㊂建康府城内有两个都钱库,一在大军库西廊,隶淮西总领所;一在府签厅之北,隶建康府[5]1697,1694㊂‘景定建康志“载: 都钱库监官,嘉定年间置,一员,以司出纳㊂吏部注差,任满照条格推赏 [5]1779;‘宋会要辑稿“亦载: 嘉定元年三月九日,诏行在瞻军激(卖)[赏]酒库㊁都钱库监官,令吏部侍左㊁侍右通行差注,依条使阙㊂如同日有文武官指射,先差选人㊂ [6]3526两相对照,可知周密所任监当官具体名称是 监建康府都钱库 ㊂其寄禄官品则由其 以大父泽 入仕可推知:周珌官终刑部侍郎[6]6491,寄禄官为通奉大夫;南宋时太子少师至通奉大夫可荫补子孙及期亲为承务郎[7]4096,因此周密初官必为承务郎(从九品)㊂周密初仕时间夏承焘‘周草窗年谱“未考,笔者认为当在宝祐六年(1257)㊂其时周密丁父艰服除,他作为家中唯一男性必须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出仕为必然选择㊂同时,惟其如此方能纳之入其仕履中,否则凿枘难合不可安置㊂如刘静‘周密研究“放在宝祐元年或二年,并云: 周密以门荫入试秋闱,并以吏部铨试十三名的骄人成绩步入仕途㊂ [8]26,29然宝祐三年周晋 守鄞江 时周密随之入闽[9]19,四年七月周晋致仕不久卒[10],周㊃13㊃①此可参见王允亮以‘适园丛书“为底本㊁以四库本通校的点校本校勘记(朱存理纂辑㊁王允亮点校‘珊瑚木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㊂南都学坛2023年第4期密才返回两浙㊂依刘说则周密必然出仕后又停官数年(随父入闽)方再仕,此显然与‘弁阳老人自铭“ 以大父泽,初调建康府都钱库 所表明的周密仕途未曾长时间中断过相矛盾,因此刘说是不正确的㊂其误在于将周密参加铨试的时间等同于出仕时间 宋人考中进士后也有不出仕者(如著名水利学家郏亶),何况荫补通过铨试而已㊂周密监建康府都钱库秩满后应该未得到新的职务,因此遂有景定元年(1260) 客辇下 [11]357之行,应即谋职也㊂由于周密在监建康府都钱库任时 廉勤自持 ,人 以为材 ,次年遂为马光祖所辟,开始了长期的幕僚生涯㊂对于自己的幕职官经历,‘弁阳老人自铭“以 六上辟书,畿漕㊁京阃幕府 一语概括之,已有论著均未能详究,以致周密仕履较为模糊,兹考详如下㊂辟书 指征召僚属的文书,是上级对下级的, 六上辟书 之 上 字当为 下 字之误( 上辟书 不辞,且上㊁下二字行草相类,朱存理‘珊瑚木难“当抄误),如他书 辟书始下 屡下辟书 用例然㊂刘静‘周密研究“ 通过 六上辟书 自荐入其(指知临安府马光祖)幕府 [8]29的说法显然是把 辟书 理解为自荐书了 如果要六上自荐书才能入其幕,还有什么好特别指出的呢? 畿漕 指两浙路转运司,盖因南宋行在所在临安,故将两浙路视同京畿㊂据楼钥‘户部员外郎黄黼直秘阁㊁两浙运判“可知: 部使者之职重矣,而畿漕视他路尤剧㊂ [12] 阃 本 门 义,引申指军门,再借为军事机构的代称㊂在宋代,制置使司称制阃,安抚使司称帅阃,沿江制置使司称江阃,则 京阃 指京师所在地两浙西路安抚使司㊂ 六上辟书,畿漕㊁京阃幕府 这句话就是说两浙路转运司㊁两浙西路安抚司长官曾六次征召周密加入其幕府㊂因此夏承焘所谓周密 为临安府幕僚 [13]351的说法当然是错误的㊂据‘宋史“记载,景定二年(1261)十一月马光祖 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㊁浙西安抚使 [7]879,次月 除同知枢密院事,依旧兼提领户部财用,兼知临安府㊁浙西安抚使 [7]5642㊂故周密‘癸辛杂识“所云 余时为帅幕 [9]84即为以马光祖为使的两浙西路安抚司幕职官㊂马光祖次年五月调任 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 [7]881,继任者为魏克愚㊁吴革㊁刘良贵,至景定五年十一月,赵与时任两浙转运使㊁权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和浙西路安抚使[14]㊂两浙路转运司㊁浙西路安抚司既统于赵与时一人,两司幕职自可方便调动,周密应于此时自两浙西路安抚司转任两浙路转运司幕职官㊂但赵与时次年即咸淳元年(1265)三月致仕,继任者为任期至五年五月的赵崇贺[15]㊂从马光祖到赵崇贺六位帅臣㊁漕臣,与周密自述的 六上辟书,畿漕㊁京阃幕府 合,则周密两浙西路安抚司㊁两浙路转运司幕职官的任职经历始自景定二年(1261),终于咸淳五年(1269)㊂因此夏谱据袁桷言周密与陈厚等在 咸淳初为运司同僚 [16]语得出的 咸淳元年 (周密)为两浙运司掾约在此时 [13]355的推测是较准确的(上一年即景定五年更为可能),有研究者驳云: 咸淳共十一年,袁桷所说固不必坐实为咸淳元年,三年㊁四年也未尝不可以称为 咸淳初 [17]285,看似有理,实则指误反误㊂周密‘癸辛杂识“云: 余为国局,尝祠,充奉礼郎兼太祝㊂ [9]47国局即惠民和剂局,时称京局㊂奉礼郎职掌是 奉币帛授初献官,大礼则设亲祠板位 ,太祝职掌是 读册辞,授抟黍以嘏告,饮福则进爵,酌酒受其虚爵 [7]3885㊂奉礼郎㊁太祝在熙丰改制前均为文官京官迁转官阶,待遇优渥,通常太皇太后㊁皇太后㊁皇后及宰执子弟方能得之[7]3724-3725;改制后迄南宋为太常寺职事官㊂因此,刘毓崧 奉礼㊁太祝皆恩荫初任之官 [1]495的说法当然是错误的㊂奉礼郎㊁太祝,寄禄官阶为承奉郎(正九品),而据前揭周密初仕寄禄官为承务郎(从九品),因此陈邦炎据刘毓崧说得出的 监国局㊁充奉礼郎等,应为其(指周密)初涉仕途时所任的官职 [17]284之结论,当然也是错误的㊂不仅 监国局㊁充奉礼郎等 不可能是周密的初任官职,周密在 国局 所任官职也不可能是 监国局 :因为出任监惠民和剂局一职,文官须是京朝官,武官须是大使臣[6]2969,周密当时还是选人,尚未改官㊂按惠民和剂局内部 制药有官,监造有官,监门又有官 出售则又各有监官㊂皆以选人经任者为之,谓之京局官 [9]225,则周密所任当是此四者之一㊂其‘癸辛杂识“记云: (惠民和剂㊃23㊃2023年第4期邱志诚:周密生平新考局)弊出百端,往往为诸吏㊁药生盗窃,至以樟脑易片脑㊁台附易川附,囊橐为奸,朝廷莫之知,亦不能革也 [9]225,‘志雅堂杂钞“‘齐东野语“又录有多个验方,据此来看,他在惠民和剂局担任的可能是监造之官①㊂至于任职时间,夏谱云 未详何年 [13]352,据该职务任职资格(以选人经任者为之)及周密仕履轨迹看,必为其任浙漕幕职官之后事㊂周密景定五年(1264)或咸淳元年(1265)始任浙漕幕职,大约止于咸淳五年 因其幕主赵崇贺于该年五月罢任㊂倘周密任期展至赵崇贺罢任之后,则与其自言 六上辟书 不符 故可肯定周密惠民和剂局任职时间必不早于咸淳五年㊂周密下一个任职机构是丰储仓,‘癸辛杂识“云: 咸淳甲戌(十年,1274)之春,余为丰储仓 [9]124, 咸淳甲戌秋,余为丰储仓 [9]6㊂丰储仓是南宋绍兴末年始设的备荒粮库, 置监官二员,监门官一员 [18]㊂周密自言其在丰储仓任上改为朝官,四库本‘珊瑚木难“原文作 由丰储仓Ѳ改秩升朝 [19]142,‘适园丛书“本同,笔者颇疑缺字为 监 ㊂今览国家图书馆藏稿本‘珊瑚木难“,虽略有模糊,但明显为一 氏 字[3]249㊂言 丰储仓氏 者,盖因古以官为氏②,故翻转其意以氏为官,即 丰储仓监 也㊂此种表达法宋代并不鲜见,如 历仓氏㊁庾氏之职至于再三 [20]㊁ 仓氏一官宁久困,禁途供奉政才难 [21]㊂‘癸辛杂识“ 咸淳甲戌之春,余为丰储仓 下继有数语: (余为丰储仓,)久以病痁不出㊂忽闻贾师宪丁母忧而出,凡朝绅以至各局皆在唁奠,送之江干㊂同官曾昭阳来问疾,因及此事云㊂ [9]124其既可久休病假,亦可见所任官为监官(全称是 监行在丰储仓 ) 因其病休仍有另一员监官(当即所言 同官曾昭阳 )厘务,故于公事无碍㊂倘为监丰储仓门,该官只有一员,则不可如此也㊂对于周密此职,陆心源据‘癸辛杂识“ 闽人刘裒然毅然自诡,遂以丰储仓所检察除太常丞 [9]285语推测其所任为 丰储仓检察 [22],柯劭忞继之直书 (周密)累官丰储仓所检察 [23];夏承焘亦从之,又进一步指出监某仓㊁监某仓门 殆皆指检察 [13]363㊂ 检察 是监督㊁审计之官,不惟诸仓库场务有,如赡军激赏酒库所检察;一些军政机构也有,如四川总领所检察㊂显然,周密所任既非 丰储仓检察 , 丰储仓检察 亦非丰储仓主管官员监仓㊁监门的合称,陆㊁柯㊁夏三人皆误㊂监丰储仓周密咸淳十年(1274)春既已久病,其始任该职的时间必在此年之前㊂按前揭周密在咸淳五年赴惠民和剂局任,秩满即咸淳八年迁监丰储仓,则十年已为任期之末,因此夏谱谓十年周密始为 丰储仓检察 [13]363的说法亦误㊂在监丰储仓任上,周密 改秩升朝,出宰婺(州)之义乌 ,这是周密一生所担任的最后一个官职㊂前揭周密初官时寄禄官为承务郎(从九品),属于选人㊂选人须历三任六考,并用 奏荐及功赏,乃得升改 为京㊁朝官[7]3694㊂京官是从八品以下的低级文官,朝官是正八品以上的中高级文官㊂选人改京㊁朝官后的首个职事官须为知县[24],所以周密改官后为知义乌县㊂据前揭周密 咸淳甲戌秋,余为丰储仓 语,可知咸淳十年(1274)秋,周密仍在杭州监仓;又据王沂孙‘淡黄柳“序,可知同年冬有其与周密相别于西湖孤山之事[25]㊂换言之,直至咸淳十年冬周密依然在杭州,因此可以肯定其出知义乌必在德祐元年(1275)㊁二年(景炎元年)两年间㊂周密知义乌到底是哪一年,自元末明初夏文彦㊁清厉鹗诸人以来岐说纷出,或云淳祐(1241 1252)中,或云宝祐(1253 1258)间,夏谱逐一辩驳,定为景炎元年(1276,德祐二年)[13]367-368㊂然德祐元年十二月元兵入平江府(治今江苏省苏州市);除夕夜元兵入安吉州(治今浙江省湖州市);景炎元年正月十八日元军进至杭州近郊皋亭山,南宋奉玺㊁表归降;二月五日元人入杭州,封府库㊁收图书㊁罢宋官府及侍卫军,次日元军进驻杭州城外钱塘江上;三月十二日,宋室离杭赴上都入朝[7]936-938㊂以此历史㊃33㊃①②‘齐东野语“卷4 经验方 云: 辛酉夏,余足疡 涉秋徂冬,不良于行 友人俞和父见 笑曰: 吾能三日已此疾 用(惠民和剂)局方驻车丸 (第67页)辛酉年即景定二年(1261),周密上年自监建康府都钱库代归 客辇下 ,本年底始入马光祖幕㊂换言之,此条周密不知局方与笔者推断不仅不矛盾,还是一个有力证据:周密初不明医药,及入惠民和剂局任监造官,乃渐为熟知,故晚年笔记多记方药及和剂局药品生产奸弊㊂如所任为监门㊁出售监官,其知识结构恐不能有此改变㊂‘汉书“云: 以官为氏,仓氏㊁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 (卷86‘王嘉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90页)㊂南都学坛2023年第4期情势计之,且在德祐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知建德军(治今浙江省建德市东北)方回㊁知婺州(治今浙江省金华市)刘怡㊁知处州(治今浙江省丽水市)梁椅㊁知台州(治今浙江省台州市)杨必大皆已投降元朝的情况下,周密必无尚于次年赴任义乌(婺州属县)知县之举,则其获知义乌的时间应是德祐元年,亦可知其虽获任命但并未实际赴任㊂㊀㊀三㊁早期经历补苴已有研究对于周密早期经历亦有二误,兹辨正如下㊂周密生于绍定五年(1232),入仕之前随父周晋宦历各地㊂其‘长亭怨慢“序云: 岁丙午㊁丁未,先君子(指其父周晋)监州太末 [26];‘癸辛杂识“云: 丁未岁,先君为柯山倅㊂ [9]168夏承焘据此得出 淳祐六年丙午(1246),(周密)十五岁,侍父衢州 淳祐七年丁未(1247),十六岁,随父离衢州,赴柯山 [13]345-346的结论㊂实际上, 太末 为衢州辖县龙游古称,故周密用以指代衢州, 监州太末 即衢州通判之义; 柯山 即王质遇仙之烂柯山,为衢州境内名山,周密亦以代指衢州, 柯山倅 仍衢州通判之义㊂并且,‘长亭怨慢“序已明谓周晋丙午㊁丁未两年即淳祐六㊁七年都在 监州太末 即在衢州任通判,因此,夏承焘淳祐七年周密 随父离衢州,赴柯山 的说法显然是错误的㊂周密研究新成果刘静‘周密研究“沿夏氏之误不察,又增注云: 淳祐七年(1247),周晋离衢州赴任柯山(今江苏淮阴) [8]5,是误上加误矣㊂周密‘齐东野语“云: 甲寅(宝祐二年,1254)春,往桐川炷香,得签云 不堪疾病及东床 云云㊂是岁外舅捐馆㊂ [11]240刘静据此认为 宝祐二年,杨伯岩卒,周密奔丧桐川 [8]26,这也是错误的㊂周密岳父杨伯岩先世籍贯代州,自其曾祖抗金名将㊁死后追封和王的杨存中以来即为杭州人,且杨伯岩未在桐川居官,因此他的丧事不可能在桐川举行,周密不可能有 奔丧桐川 之举㊂细审周密原话,他只是说宝祐二年春曾到桐川烧香,抽到了一支预兆性的签,当年内他岳父的确就去世了,并未言及 奔丧 ㊂至于周密为何去桐川烧香,则是因为其地有香火神张浡行祠,当时前往烧香乞灵的人多如 蚁聚 [27],周密未能免俗而已㊂ 桐川 是什么地方呢?夏承焘注云 未详 [13]348,实即今安徽省广德市,宋时为广德军治所广德县㊂因其县 西北二十五里 [28]有桐水(又名桐汭水),人们遂以 桐川 指代广德㊂著名的宋淳熙三年张杅刻本‘史记“就是广德军学所刻,故常被称为桐川郡斋本㊂㊀㊀四㊁结语最后,将本文新揭周密生平仕履稍加提要,以清眉目㊂淳祐六年(1246)至七年,周密一直随父在衢州㊂宝祐二年(1254)春,曾赴广德进香㊂六年以祖父周珌荫补为承务郎㊁监建康府都钱库㊂此为周密出仕之始,时年27岁㊂景定二年(1260)为马光祖所辟,任两浙西路安抚司幕职官,五年底转为两浙路转运司幕职官,共历马光祖㊁魏克愚㊁吴革㊁刘良贵㊁赵与时㊁赵崇贺六位幕主㊂至咸淳五年(1269),周密入惠民和剂局任职,所任很可能是监造官㊂任内曾于祭时充奉礼郎兼太祝㊂八年迁为丰储仓的监行,任上得改为朝官㊂德祐元年(1275),命知义乌,时宋政权已崩溃在即,故未赴任㊂除去义乌知县一职,周密在宋宦历18年,担任的都是幕职官㊁监当官低级职务,这和他非进士出身有很大关系㊂[参㊀考㊀文㊀献][1]刘毓崧.通义堂文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670册.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M].柳向春,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41-50.[3]朱存理.国家图书馆藏稿本‘珊瑚木难“[M].影印本.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4]文征明.文征明集[M].周道振,辑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656.[5]周应合.景定建康志[M]//宋元方志丛刊:第2册.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90.[6]徐松.宋会要辑稿[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1957.[7]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㊃43㊃2023年第4期邱志诚:周密生平新考[8]刘静.周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周密.癸辛杂识[M].吴企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8.[10]胡太初,赵与沐.临汀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120.[11]周密.齐东野语[M].张茂鹏,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12]楼钥.楼钥集[M].顾大朋,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615.[13]夏承焘.周草窗年谱[M]//唐宋词人年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7.[14]李昌宪.宋代安抚使考[M].济南:齐鲁书社,1997: 406-407.[15]李之亮.宋代路分长官通考[M].成都:巴蜀书社, 2003:802.[16]袁桷.清容居士集[M].王颋,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813.[17]陈邦炎.周密[M]//吕慧鹃,等,编.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8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18]马端临.文献通考[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 1986:508.[19]朱存理.珊瑚木难[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20]洪适.盘洲文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8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596.[21]葛胜仲.丹阳集[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27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31.[22]陆心源.宋史翼[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 1991:366.[23]柯劭忞.新元史[M]//元史二种.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16.[24]王栐.燕翼贻谋录[M].诚刚,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1:30.[25]王沂孙.王沂孙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103.[26]周密.苹洲渔笛谱[M].邓乔彬,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6.[27]董嗣杲.西湖百咏[M]//中国风土志丛刊:第51册.影印本.扬州:广陵出版社,2003:32.[28]乐史.太平寰宇记[M].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205.A New Research on the Life of Zhou MiQIU Zhicheng(College of Humanities,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 Zhejiang325035,China)㊀㊀Abstract:Zhou Mi is a literary and historical gian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Due to the lack of historical records,his life story is not manifest.Starting from Wan Sitong in the Qing Dynasty,many scholars have made chronicles and biographies for him.Among them,Zhou-cao-chuang-nian-pu(周草窗年谱)by Xia Cheng-tao is the most accurate,which reveals the family and life of Zhou Mi in detail.Subsequently,although scholars continue to make supplements,but there are still unreached,not true or even wrong details.This paper,based on the newly published The Manuscript of Shan-hu-mu-nan in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combines various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correct relevant errors in order to gain a mor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Zhou Mi.Key words:Zhou Mi;life experiences;Shan-hu-mu-nan(珊瑚木难);Gui-xin-za-shi(癸辛杂识);Xia Chengtao[责任编辑:孔永红]㊃53㊃。

古今印则

古今印则

古今印则古今印则古印谱录。

明代程彦明摹刻并辑。

四卷。

朱之蕃、屠纬真、张纳陞序,归昌世、董其昌、顾起元、陈继儒、张凤翼、王穉登等跋。

约万历(1573-1620)时成书。

凡例五则,每页四至十二印,下载释文。

开本高26厘米,宽17.5厘米。

集古印谱鉩印谱录。

明代顾汝由、顾汝修等藏辑。

六卷。

黄姬水序。

隆庆五年(1571)成书。

每页及页背一至十六印,全书收集铜印一千六百余方,玉印一百六十余方。

黄纸原印钤本,册首盖有每本白金十两木戳一方。

选择精审,为明时印谱之冠,流传绝少,极为名贵。

开本高28厘米,宽17.7厘米。

印薮古印谱录。

明代王常辑。

六卷。

系摹刻,顾从德等序六篇。

万历三年成书,附凡例,本版硃印,每页及页背共十六印,不载释文钮制。

开本高28.5厘米,宽18.7厘米。

宣和集古印史古印谱录。

明代来行学摹刻并辑。

八卷。

辑者自序及屠纬真序。

万历二十四年成书。

凡例十五则。

卷末附印则十二章。

每页一至六印,印下载钮制及释文。

开本高27.1厘米,宽17.5厘米。

范氏集古印谱古印谱录。

明代范大辙藏印,范汝桐辑。

十卷。

杨德政、俞经训序,蒋学镛跋。

万历二十五年成书。

每页及页背共十六印,印下载释文及钮制。

全书共收三千三百余印,极宏富,是稀有善本。

开本高26厘米,宽16.6厘米。

松谈阁印史古印谱录。

明代郭宗昌藏辑。

三卷。

辑者自序。

万历四十三年成书。

每页六印,下载释文及钮式。

开本高29.6厘米,宽19.5厘米。

承清馆印谱明代各家刻印谱录。

张夷令藏辑。

四卷。

黄元、张寿朋等序,李继贞、陆献明、王在公等跋。

万历四十五年成书。

每页八印,下载释文及印质。

开本高26.6厘米,宽16厘米。

师意斋秦汉印谱古印谱录。

清代程从龙藏辑。

六卷。

周铨序并辑者自序。

乾隆三年成书。

每页六印,全书辑录秦汉官私印一千二百方。

抉择精审,颇值参考。

开本高29.5厘米,宽19.4厘米。

西京职官印录印谱。

清代徐坚刻并辑。

二卷。

隶书扉页,沈德潜、谢淞洲、陈撰及辑者序。

乾隆十一年(1746)成书。

从《宝真斋法书赞》看宋代书法的鉴藏与酬酢

从《宝真斋法书赞》看宋代书法的鉴藏与酬酢

《仁宗皇帝净字御汉体书》跋曰:“春宴前一日,上言谓,久旱非宴乐时宜,罢宴祈雨,仁宗从之,翌日,驾回中途,雨作,二十三日,召先臣预宴;诣宝文阁,刺汉体御书清静帝佛,兵火散失只藏净字一轴。

”这是对宫廷生活中皇帝曲宴赐书经过的记述。

此段仁宗皇帝欲罢宴求雨,中途雨作,便召宴赐字“清净帝佛”,一来是欣悦祈雨愿成,二来也是粉饰风调雨顺的风雅之资。

正是赐书的增加,使得宋代帝王书法得以充盈《法书赞》,而岳珂在跋与赞中不乏对“御书”“宸翰”的赞誉,尤其是对明主宸笔的谀辞,在宋民眼中“仁宗盛治”远过“开元盛世”,仁宗此例罢宴求雨之举录入其中,不仅是对此帖来历的说明,也是岳珂在赞扬明主的贤举。

此外还有多例关于皇帝赐书的记载,又如《仁宗浓风二字御书》,此帖为钱惟演收藏仁宗书,跋曰:“翰林学士臣钱惟演以左戚进,因得而藏,上具钱氏三印,及末缝半印臣嘉定戊寅三月,钱氏孙持以求售敬赎而取之。

”达官皇戚得皇上赐书后多在其上盖有他们的鉴藏章,如此帖钱氏三印,成为岳珂鉴定的重要依据。

二、从《宝真斋法书赞》看宋代民间收藏风气的盛行赵宋朝廷对文化事业的大力提倡,对重视文化修养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从达官显贵到士人群体,再到民间爱好者,对艺术品的嗜好都达到了相当的程度,“好事者”在《法书赞》中出现频率极高,这些“好事者”是将书画作品带入流通领域的重要群体。

岳珂所藏的许多宋代文人官员信札,多来自“好事者”的收藏。

《钱文肃家书三帖》跋曰:“帖字萧散朴雅,不类近时书,岂学有根柢然耶,宝庆乙酉五月,予婿陈天泽,得之中都好事家,以见归。

”《张安国书简帖》:“后八帖,难得之诸好事家。

”《米芾临右军玉润帖》:“羲之玉润帖世旧有石刻流传,好事之家,多有双钩摹本……”宋朝其他文献中对“好事者”的记录更是多如牛毛,可见书法爱好者这一群体的庞大,也可见书法收藏已成为宋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

由于市面上流动的书画作品纷杂,有的书法收藏者并非“好事者”,甚至存在“不别书”者手中藏有书迹珍宝却浑然不知的现象,这导致许多佳作惨遭荼毒,岳珂在《法书赞》中记录了他亲眼所见皇帝御批误作废纸裹药之事。

异形“花押印”考

异形“花押印”考

异形“花押印”考□ 王红波上海博物馆藏高闲《草书千字文》卷,故宫博物院藏沈周《卧游图》册、倪瓒《梧竹秀石图》等几件作品中都出现了一枚“花押印”,这枚印章(图1)较为特殊和神秘。

首先,形制特殊。

不属于长、方、圆、菱形等任何一个规矩形制,亦不是“葫芦形”这样可以直观命名的异形,几乎是一个无法准确形容的形制,权且称之为“异形印”。

其次,印文不可辨认。

印文非字非图,笔者曾请教过多位书画鉴定、印学研究的老师均表示无法辨认,一些研究花押印的书籍也未将此印收录。

因其接近于惯常认知的花押印一类,暂且称之为“异形花押印”。

再者,归属不明,信息零散,没有共识。

有人将其定为“元押”,有人认为是明代,也有人认为是清代的印章。

目前已知的钤盖有此花押印的书画作品数量不足十件,没有任何关于此印系统解读的文章,对其认知颇有盲人摸象之感。

本文试图通过对这枚花押印的全面考察以期寻找到此印的归属者、年代等线索,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钤盖此花押印的作品概况目前,已知钤盖此花押印的作品共有七件(套):1.故宫博物院藏倪瓒《梧竹秀石图》(画心左下)。

2.故宫博物院藏沈周《卧游图》册(十余处)。

3.上海博物馆藏高闲《草书千字文》卷(画心左侧骑缝)。

4.美国佛利尔美术馆藏吴镇《仿东坡风竹图》(画心左下)。

5.台湾石头书屋藏董其昌《行书三和诗》卷(多处)。

6.苏宁艺术馆藏吴镇《野竹图》(画心右下角)。

7.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6年拍品—清王武《溪边花容》(左下骑缝半印)。

这七件作品中,有六件是完整印形,一处是半印。

显而易见,这枚花押印是一枚鉴藏印,而不是作者的自用印,因为这七件作品分别从属于不同的作者。

既然是鉴藏印,我们就从这几件作品的鉴藏者入手寻找线索。

另,目前已知此花押印曾出现在清代的作品上,那么此印“元说”“明说”的猜测也就不攻自破了。

二、对倪瓒《梧竹秀石图》中鉴藏印的考察《梧竹秀石图》(图2)共钤印二十四方,可考的鉴藏者有张雨、梁清标、安岐、乾隆、庞元济等五人。

历代名印欣赏︱宋元印(79)

历代名印欣赏︱宋元印(79)

历代名印欣赏︱宋元印(79)——————————————————宋代官印——————————————————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钤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携刻的印章已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级作用,为书画所喜爱。

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未无初的书画家赵孟頫对篆刻艺术人力提倡,由于书法上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产生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一“圆朱文”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宋代官印的尺寸也较大,这是沿袭隋唐以来官印的特点。

因文多九叠篆,也叫上方大篆,九叠的“九"字在中国古代常常是代表多的意思,并非九的确数。

一般小篆书体,往往有疏有密,结体不易布满。

所以就把篆字笔画来回弯曲盘绕,使得四面充实,布白对称饱满,产生均匀整齐,具有装饰性的美感。

另外,这种繁复重叠的印文又使人难以辨认,有防奸辨伪的作用,加上巨大的形制,配以比印文宽出三至四倍的粗边栏,显示出官府衙门的庄重整肃、森严而不容轻视的气势。

另外“九"为数之终极,也有“乾元用九"的含义,以此暗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久远”,这种带有封建文化背景的印章形式,迎合了封建统治者的心态。

所以,从宋元到明清时期的官印,一直沿用九叠篆印文。

宋代的官印,字形清晰,易于辨认,从其叠篆格式看,虽较唐代进了一步,但却远未达到金元时期叠绕环曲,不留空隙的地步。

这种官印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艺术气质,加上当时铸印的匠师们以此为职业,在无数次的制作中,必然要发现盘曲环绕的文字的艺术美(其实任何一种形式都有其内在的艺术魅力,关键在于作者是不是善于去发掘和展示)再综合自己的艺思浸润进去,使美的东西得以升华,更有一些职位较低的官印,如“军资库印”等篆字极少盘曲,线条圆润浑厚、自然流畅,甚为可爱。

因此宋代官印所具有的篆法自然流畅,讲究线条丰润圆通的独特风貌,蕴藏着无数工匠不自觉的审美情趣和追求,蕴藏着他们在长期实践中迸发出的艺术火花。

南京图书馆古籍线上展(之二):10部宋版,含镇馆之宝和北宋孤本

南京图书馆古籍线上展(之二):10部宋版,含镇馆之宝和北宋孤本

南京图书馆古籍线上展(之二):10部宋版,含镇馆之宝和北宋孤本下面的是第二期,共有10部宋刻本(包括递修本和配抄本),这其中有被誉为古籍界重大发现、海内外孤本的北宋刻本《礼部韵略》,该书于2013年通过竞拍入藏南图,为南图镇馆之宝;以及孤本存世、宋刻宋印,字体秀美、纸墨精良,为南宋浙本之上品的宋绍定三年俞宅书塾刻本《乖崖张公语录》。

01礼部韵略五卷(宋)丁度等撰北宋刻本(卷一、五有缺叶)丁度(990-1053),字公雅,今河南开封人,官至端明殿学士。

训诂学家。

北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丁度等人奉敕编撰《礼部韵略》,作为审音定韵标准的权威韵书,以供参加科考的士子使用。

此书共五卷,去声、入声两卷保存完好。

根据书中避讳,李致忠先生断定刊刻时间为北宋仁宗景祐四年至英宗治平三年之间。

字体古朴,刀法古拙,应为当时坊间刻本。

框高16.4厘米,宽12.7厘米。

半叶十行,行大小字数不等,左右双边,黑口,双或单鱼尾。

国家名录号12355。

02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宋)朱熹撰宋嘉定十年(1217)南康道院刻元明递修本(卷八至十、二十三配明抄本)存三十六卷(一至十四、十六至三十七)丁丙跋此书为朱熹及其弟子历经二十余年,汇集诸儒学说注解而成的著作,是礼学的代表作,分家礼、乡礼、学礼、邦国礼、王朝礼、丧礼、祭礼七部分。

框高19.4厘米,宽14.2厘米。

半叶七行,行十五字,小字双行同。

线黑口,左右双边,双鱼尾。

钤“汲古主人”、“毛晋”、“太原叔子藏书记”、“莲泾”、“懽稼邨翁”、“八千卷楼藏阅书”等印。

国家名录号00259。

03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唐)韩愈撰宋刻本(卷十八配另一宋刻本)王棻、丁丙跋宋元时期刊刻的韩愈文集有百余种,流传至今的仅十三种。

此前一直认为其中的池州本正集四十卷只存七卷(卷十二至十八),为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的配补卷。

南图此藏本存三十九卷,其版式、刻工等与国图池州本完全一致,且此本以宋刻配宋刻,殊为难得可贵。

西泠八家伪印考-明清流派印章辨伪探暗

西泠八家伪印考-明清流派印章辨伪探暗

西泠八家伪印考-明清流派印章辨伪探暗“西泠八家”是指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这个篆刻群体的活动年代贯穿了大半个清代,是篆刻史上的重镇。

其治印宗汉法常参以缪篆之意,善用切刀表达笔意,苍劲质朴,古拙浑厚。

其篆刻风格又被称为“浙派”,直接开启了近代篆刻,对篆刻史的影响极为深远。

由于西冷八家在篆刻史上的重要地位,学术界与收藏界对于他们的印作一直非常关注,其印章实物不仅具备重要的学术价值,收藏价值也非比寻常,因此仿冒的赝鼎也极多。

鉴于西泠八家的名声与影响,往往作者下世数十年即有伪品出现,于是在历来的八家印谱中也会混入伪品,这些伪作的存在,在篆刻史研究中,对于考核作者的生平经历和艺术特色起到了混淆视听的不良作用。

今以部分实例,略作考辨,以供学者方家借鉴。

这里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本文所指的伪印考辨,包括对印章实物的辨伪和传世印谱中印蜕的辨伪两个方面。

明清篆刻中的印章辨伪,是一项非常艰巨却又琐碎的工作。

其困难首先在于明清篆刻的遗存数量浩大,其次则是需要相当的篆刻学知识,不仅是篆刻史方面的知识如对流派风格的了解,更需要对于篆刻技术的精通,比如对篆刻章法、刀法、用字的了解,有的时候还必须用到文物鉴定的知识,其鉴定难度并不在书画鉴定之下。

在印章实物的鉴定方面,韩天衡《鉴印散记》-文,记录古玺印与明清篆刻鉴定实例六十余条,皆为经验之谈,韩先生是篆刻名家,更是篆刻史研究专家,获观名刻极多,自然别具只眼。

文中对于浙派印作、吴让之、黄土陵等人的作品特征均有着精辟的见解,究其方法,主要从篆法、结字、刀法、气格诸方面人手进行鉴别。

同样精于印章鉴定者还有孙慰祖,在为上海博物馆鉴定藏品的过程中,其过眼印章实物不止万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提出“鉴定明清篆刻作品,同样依据印文书法、构图、刀法以及质料等四个方面的特征”,“明清文人篆刻作品在书法、章法、刀法等方面既有不同时期的时代风貌,又因不同流派和个性而呈现各自的特殊风格”。

宋版书之鉴别

宋版书之鉴别

宋版书之鉴别
1.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已臻成熟,无论书写还是刻印都相当精美,形成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为后代所推崇仿效。

从版式看,北宋刻本大都是白口,左右双栏或四周双栏,也有一些早期刻本采用四周单栏。

南宋中叶开始流行黑口,多见于建本。

版心中往往标出书名卷次、页码及刻工姓名,有的还标出字数。

官刻本卷末一般镌刻有校勘人衔名,坊刻本则多有书耳和牌记。

2.宋代造纸技术较为发达,印刷用纸品类繁多,大致有竹纸和皮纸两类,建本多用竹纸,色黄而薄,时间长了还会变黑,浙本、川本多用皮约纸.即以桑树皮和精树皮为原料制成的纸张,白而厚,两面光洁。

此外,不少地方还用麻纸印书。

末代刻本中还有用公文纸背面印书的,如黄不烈《菱围题跋)所记,《北山小集》用乾道六年等籍印成,《芦川闻》用收粮案牍印成。

这种公文纸本流传较少,但较易鉴别。

篆刻印章知识大全,讲的太好了,一定要收藏!

篆刻印章知识大全,讲的太好了,一定要收藏!

篆刻印章知识⼤全,讲的太好了,⼀定要收藏!查看篆刻知识技巧古代印章的起源中国的雕刻⽂字,最古的有殷的甲⾻⽂,周的钟⿍⽂,秦的刻⽯等,凡在⾦铜⽟⽯等素材上雕刻的⽂字通称“⾦⽯”。

玺印即包括在“⾦⽯”⾥。

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今尚⽆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

起初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

秦始皇统⼀中国后,印章范围扩⼤为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为当权者掌握,作为统治⼈民的⼯具。

战国时期,主张合纵的名相苏秦佩戴过六国相印。

近⼏年来,出⼟的⽂物⼜把印章的历史向前推进了数百年。

也就是说,印章在周朝时就有了。

传世的古代玺印,多数出于古城废墟、河流和古墓中。

有的是战争中战败者流亡时所遗弃,也有在战争中殉职者遗弃在战场上的,⽽当时惯例,凡在战场上虏获的印章必须上交,⽽官吏迁职、死后也须脱解印绶上交。

其它有不少如官职连姓名的,以及吉语印、肖形印等⼀般是殉葬之物,⽽不是实品。

其它在战国时代的陶器和标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诸侯国的⾦币上,都⽤印章盖上名称和记录上制造⼯匠的名姓或图记性质的符号,也被流传下来。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称。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多是战国古玺。

这些古玺的许多⽂字,现在我们还下认识。

朱⽂古玺⼤都配上宽边。

印⽂笔画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

⽩⽂古玺⼤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竖界格,⽂字有铸有凿。

官玺的印⽂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动的物图案。

印章的历史与鉴定⾛过你征我伐、割据政权多如⽜⽑的南北朝,历史终于⼜⼀次挣脱窄狭的瓶颈,豁然开朗。

但古代印章艺术并未随历史的前进⽽再度辉煌。

以典淳平正的缪篆为基础的秦汉印风在劲吹印坛800年后,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九叠⽂主宰了公印,公印也因之丧失了管领印艺风骚的地位,⼏百年在实⽤道路上机械盘曲,终为明清兴起的⽂⼈篆刻的光焰所掩盖。

隋唐印章的创新隋代继秦代之后,开启了中国古代印章制度与风格的⼜⼀新的历史阶段。

印章

印章

印章.txt18拥有诚实,就舍弃了虚伪;拥有诚实,就舍弃了无聊;拥有踏实,就舍弃了浮躁,不论是有意的丢弃,还是意外的失去,只要曾经真实拥有,在一些时候,大度舍弃也是一种境界。

印章相关图片编辑词条专家发言消歧义参与讨论所属分类:办公文具办公用品印章工艺汉字理论雕刻雕塑印章印章一种雕刻和书法融合的艺术,是和中国书法、绘画密不可分的艺术样式。

由于印章独具特色,所以在古玩鉴赏领域古玩市场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印章名称很多,不下十几种,主要有:玺、宝、图章、图书、图记、钤记、钤印、记、戳记等等。

古时候,印章通称为玺。

到秦统一中国后,只有天子之印称为玺,其余的都称印。

到了汉代,诸侯王称玺,将军称章,其余称为印。

后来到了清代,皇帝之印称为玺,变叫宝,亲王以上的印叫宝,郡王以下的官员的叫印,私人的叫图章等等。

印章的称谓已无关紧要,也无限制,但仍以印章为最普通。

目录? 概述? 作伪? 价值? 种类? 起源? 概述? 作伪? 价值? 种类? 起源? 历史与鉴定? 夏辽金元公印的样式? 明清公印的特点? 鉴赏? 印章历史及种类? 现代印章? 参考资料[显示全部]印章-概述玉玺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

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种称呼。

先秦及秦汉的印章多用作封发对象、简牍之用,把印盖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验。

而官印又象征权力。

后筒简牍易为纸帛,封泥之用渐废。

印章用朱色钤盖,除日常应用外,又多用于书画题识,遂成为我国特有的艺术品之一。

古代多用铜、银、金、玉、琉璃等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宋鉴藏印考两宋鉴藏印考兼驳《功甫帖》所铃“义阳世家”印宋代说李路平清初金石家、书画鉴赏家周亮工论及宋代印学尝言:“此道与声诗同,宋元无诗,至明而诗可继唐;唐宋元无印,至明而印章可继汉。

”清人陈克恕所著《篆刻箴度》亦延此说。

三百年后的傅抱石先生在《中国篆刻史述略》有“隋唐以后的朱文印,则面目全非,是以’诎曲盘回’为主,偏重正齐和对称的。

”三家论说举此而遗彼,几近偏废。

印学盛于秦汉,明清篆刻流派的发展更是对“印宗秦汉”观念性突破,但舍去宋印而割断历史,将无法诠释明清文人篆刻所依托的风格来源。

宋初开国后出于对唐末以来武夫横行这一积弊的痛切认识,倡导以德治国,文治天下。

两宋江山三百余年,于文艺类足可媲美盛唐,宋诗虽不及唐诗,但远在明清之上。

词更成了两宋标志性文学体裁。

文学成就最高的唐宋八大家,唐代只有韩柳,而宋占据六家。

两宋宫廷设立了完整周密的翰林图画院,书画艺术更是灿烂完备,而两宋印学置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岂有不兴之理。

宋徽宗、高宗偏爱书画,内府书画鉴藏印记更是蔚为大观。

皇帝迷恋书画更成了一种风尚导向,文人学者参与实践则是将印学向前推演的关捩使两宋成了印学史上无可替代的转折点,更影响了“元朱文”印风的形成,可谓柳暗花明。

一、两宋内府用印隋唐人鉴定书法时很少有铃盖鉴藏印的先例,只是在法书字迹上或副页上签署姓名,表示经其过眼鉴定过,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叙自古跋尾押署》记载:“前代御府,自晋宋至周隋,收聚图书,皆未行印记,但备列当时鉴识艺人押署。

”“押署”,顾名思义即花押署款是也。

如王羲之《丧乱帖》右下旁徐僧权押署,王徽之《新月帖》后满鶱、姚怀珍押署,王羲之《二谢帖》“良不”与“再拜”之间姚怀珍“珍”字押署,特别《奉桔帖》押署有隋代的诸葛桢、柳顾言、智果以及宋代的欧阳修、韩琦等十多人。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押署无疑会污损古人法帖,但古代鉴藏制度尚未完善,检历代印记可知,直到北宋以后才逐渐以鉴藏印代替了押署。

王羲之《奉桔帖》宋沿袭南唐旧制,于内侍省下设翰林院,总天文、书艺、图画、医官四局,复兴了书画也丰富了内府的收藏。

据南宋邓椿《画继》所载,宋太宗端拱元年(988 年)法书名画已蓄数千卷,及至徽宋朝历经七朝141年的搜集庋藏,内府所藏书画充牣填溢,百倍先朝。

宋徽宗广收天下书画珍玩,扩充翰林图画院,内府庋藏历代名迹,达到了前所未见的丰赡,并诏文臣编纂《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与《宣和博古图》。

宣和内府不仅荟萃天下之珍,宋乔年、米芾、蔡京、梁师成、蔡卞等倾力于内府所藏的书画保护和整理,重新装裱编成卷帙,宋徽宗亲自题写标签,分级入藏。

从现有传世书画名迹获观鉴藏印记有:1.“御书”葫芦形印一枚;2.“双龙”圆形印一枚;3.“宣龢”连珠印一枚;4.“政和”长方形印一枚;5.“宣和”长方形印一枚;6.“政龢”连珠印一枚;7.“内府图书之印”九叠文大方印一枚;8.“双龙”方形印一枚;9.“宣和中秘”长圆形印一枚;10.“御书”长方印一枚;11.“御书之宝”印;12.“大观”印;13.“重和” 印。

而前七方印近代称“宣和七玺” ,特指“宣和装”手卷上恒定钤盖七枚鉴藏印,印文只在钤“政和”印处偶尔调换“大观”、“重和”、“双龙”印,而钤印位置不变。

有荒谬者提出“宣和十几玺”说法,殊不知不能以用印多寡曲解“宣和七玺”之义。

宣和手卷格式为标准的五段式:青绿色绫天头,黄绢前隔水,书画本幅,黄绢后隔水,白宋高丽笺尾纸。

传世的宣和旧物中,保存相对完好的作品有北宋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堪称宣和内府装池之标准件。

清代高士奇在其《江邨消夏录》对“宣和装”格式、材料纸绢、签署等记载甚为详尽,徐邦达先生亦深有研究(附图)。

甚多书画巨迹经南渡后,通过裁割、拼配甚至将原有的宣和题印割弃改成了南宋“绍兴装”式,如唐怀素《论书帖》卷、唐杜牧《张好好诗》卷、五代杨凝式《韭花帖》卷、五代卫贤《高士图》卷等例。

南宋至明清,多数著录并不把“内府图书之印”记入宣和诸玺之列,如周密《云烟过眼录》、顾复《平生壮观》等。

高士奇《江邨消夏录》卷一宣和七玺与宣和装铃印排列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靖康之变后,高宗朝对书画的重视不逊前朝。

内府鉴藏印记可见的有:“建炎”连珠印一枚、“绍兴”连珠印六枚、“干卦”卦象圆印一枚、“御书之宝”九叠文大方印一枚、“内府书印”九叠文大方形印一枚,“御府法书”大方形印一枚、“德寿宫书籍印”九叠文大方形印一枚、“德寿”连珠印一枚、“紫霄殿御书宝”大方形印一枚、“睿思东阁”大方形印一枚、“睿思东阁”九叠文大方形印一枚、“奉华堂印”九叠文大方形印一枚、“损斋书印”大方形印一枚、“机暇清赏”大方形印一枚、“内殿秘书之印”大方形印一枚、“御书” 白文印一枚、“睿思东阁”白文印一枚、“机暇清赏”满白文印一枚、“真阁”白文葫芦形印一枚。

宋理宗时内府尚有“缉熙殿宝”大方形印一枚、“缉熙殿书籍印”、“内殿文玺”、“御府图书”(《文苑英华》宋刻孤本,中华书局影印本)。

据徐邦达先生考证,“绍兴装” 内府印大部分铃于本幅末后下半部,绝无例外。

其部位不合常规的,必为后人作伪。

宋高宗《赐岳飞手敕》台北故宫藏两宋内府收藏印:宣和殿宝宣和中秘双龙印御书葫芦印睿思东阁睿思东阁政和紫霄殿御书宝绍兴二、两宋私家鉴藏印《宋史•印制》云:“两汉以后,人臣有金印、银印、铜印。

唐制,诸司皆用铜印,宋因之……大中祥符五年诏,诸寺观及士庶之家所用私记,今后并方一寸,雕木为文,不得私铸。

宋代私印传世的实物极少,这与诏令私家印章材料只能用木质有关,而木质印章易腐、易烧、易破损,很难传世。

有趣的是在宋以前木质印章是作为明器用来殉葬的。

禁止私铸印章从客观上也促使了其他材料的运用,如玉石、象牙、玛瑙等硬质材料,但这种材料的昂贵自非庶民可据有。

由于北宋文人们喜好风雅,拓展了印章的使用范围,书画名款下铃盖姓名印章,书画名迹上铃盖斋馆别号印逐渐兴起。

如果说东坡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强调诗书画三合一,那么宋徽宗、米芾倡导画家具款铃印,这诗书画印综合一体的独特性,更将文人画推向了崭新的唯美形式。

私家鉴藏印肇始于北宋。

由于书画庋藏的兴盛,印章频繁使用于鉴藏活动之中,内容样式或取郡望、或取官职、或重在审定、或旨在收藏,初具大略,亦有铃盖斋馆别号印充当鉴藏印记性质的。

北宋书画鉴藏印记已经成为了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

欧阳修《致端明侍读书》、《尚恩帖》尺牍上所钤“六一居士” 朱文印,是宋代私家用印最早的,据《宋史•舆服志》记载,治平三年(1066年)皇帝曾命欧阳修篆写印文“皇帝恭膺天命之宝” 。

则“六一居士”印应为其自已篆写,另找工匠镌刻的晚年用印,成印应在宋仁宗嘉佑年间。

欧阳修平时所用的“修”字印和“醉翁子孙其永保之”都为鉴藏印。

早期的私家收藏印还有苏舜钦家钤盖于《自叙帖》的“佩六国相印之裔” 、“四代相印”、“许国之裔”、“墨豪”、“武功之记”朱文印。

两宋书画鉴藏印迹甚多,徐邦达先生过眼的有韩侂胄“绍勋” 朱文葫芦印,张澄“西秦张澄” 、“西秦张澄之印” 、“西秦张澄家藏之宝” 朱文印,贾似道“似道”、“贾似道子孙永宝之印” 、“魏国公”、“秋壑图书”朱文印,“悦生”、“葫芦印”、“秋壑珍玩”白文印,以及一些不知姓名和但知姓氏或名字而无考的鉴藏家印记:“审定真迹”朱文印、“为善最乐” 朱文印、“宝俭斋”朱文印、“清白传家”朱文印、“吴兴开国”朱文印、“缙云叶氏” 朱文印、“?印黄裳” 朱文印、“晋之”朱文印、“爽轩珍玩”朱文印、“珍绘堂记” 朱文印、“强父图书”朱文印、“通行世守”朱文印、“毗陵开国”朱文印、“鉴古堂印” 朱文印、“张氏图书”朱文印、“正献之裔”朱文印、“莆阳傅氏” 朱文印、“清叔玩府” 朱文印、“双桂方氏”朱文印等等。

六一居士秋壑图书三、两宋鉴藏印风格1. 叠篆形式:据《宋史•舆服志》,“太祖诏重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使印。

先是,旧印五代所铸,篆刻非工。

及得蜀中铸印官祝温柔,自言其祖思言,唐礼部铸印官,世习缪篆……悉令温柔重改铸焉。

”宋初官印沿袭了唐代印章风格又稍作改观,这种格式其实是“缪篆”的“屈曲缠绕”形式。

后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徽宗“大观元年,又得玉工,用元丰年中玉琢天子、皇帝六玺,叠篆” 。

因此,至少是从北宋末年起,叠篆就应该已被用于铸造这种宽边大印了。

如“内府图书之印” 、“宣和殿宝” ,笔画屈曲盘叠,随字的笔划多少而折叠不等。

屈曲程度由少向多过渡,至元代已发展成了九叠篆,清代甚至出现了十三叠,这图案性装饰效果,沙孟海先生在《印学史》中述其呆板得好象编织物,也象门格花窗,整齐划一,绝少天趣。

北宋的私印有时也套用官印模式,如米芾“祝融之印”(非鉴藏印),不过图案美化了许多。

内府图书之印祝融之印2. 小篆入印:宋太宗继位之后,深悉“以为文字者,六艺之本,固当率由古法” ,诏令徐铉等校定《说文解字》。

徐铉为南唐入宋官僚文人,为宋初诗坛盟主,影响甚大。

欧阳修《徐铉双溪院记跋》评说:铉与其弟锴皆能八分小篆,而笔法颇少力。

其在江南皆以文翰知名,号二徐,为学者所宗。

由此可见宋初篆书崇尚小篆。

黑龙江省博物馆藏徐铉《篆书千字文残卷》(宋摹本),结构平稳,笔力则如欧阳永叔所评,稍有不逮。

两宋官印文字不仅为“缪篆” ,而且通变了小篆。

有些鉴藏印是杂糅籀篆、缪篆、小篆于一体,尚存错讹。

值得注意的是,像苏轼“赵郡苏氏” 、薛绍彭“清閟阁书”印文秀美雅致,元朱文其实是承其衣钵。

宣和中秘四代相印(非鉴藏印)清閟阁书周公堇(谨)父3. 籀篆入印:宋太宗提倡恢复礼制,宋代公私对古器物之收集、整理方兴未艾。

内府编纂《宣和博古图录》将所藏彝器绘辑成书印行。

刘敞搜访先秦鼎彝十多件,考订文字,请工匠摹勒刻石、绘像,撰成《先秦古器记》。

嘉祐六年(1061 年)欧阳修著《集古录》,对所藏先秦古器铭文释义。

赵明诚《金石录》、黄伯思《法帖刊误》、翟耆年《籀史》、姜夔《绛帖平》等相继问世,对古代彝器、铭文籀篆文字深究,为金石学之发端。

篆籀古文奇字入印备受士大夫所推重,如“绍兴”、“宣龢”、“真阁”葫芦印、“贾似道图书子子孙孙永宝之”诸印即是以籀篆或古文奇字入印样式。

真阁宣和4. 取法汉印:金石学的兴起,使得文人普遍热衷于对古印中蕴藏的历史进行考证。

《集古印谱》应运而生,汉印首次以印拓的形式示人,从而使文人们认识到自然典雅朴素之美迥异于官印图案式的花哨,对印章审美情趣得以探求,如“秋壑珍玩”白文印,印章的大小、入印文字的篆法和印面的章法处理上,皆直接取法于汉印。

秋壑珍玩两宋公私鉴藏印审美倾向与风格是有所变化的,如贾似道“秋壑珍玩”白文印在南宋后几乎不见,宽边印已变细,繁琐几何叠篆向简明小篆过渡。

常与皇帝诏对的米芾在《书史》中明确记载:“我祖秘阁图书之印,不满二寸,圈文皆细,上阁图书字印亦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