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画舫录》中关于如皋的史料

合集下载

扬州菜肴发展史概述

扬州菜肴发展史概述

扬州菜肴发展史概述淮扬菜是中国最著名的菜肴风味流派之一,与鲁菜、川菜、粤菜被人们并称为“四大菜系”。

认真研究扬州菜的发展过程,对于了解淮扬菜系的历史大有裨益。

据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期,现扬州四边地区的先民们就已食用稻谷、干果及一些禽兽了。

势必有烤鱼、烤肉之类,但详情已不可知了。

又,在古代,“扬州”为九州之一。

《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

”那时的扬州东南临大海,北边至淮河,西部到荆州,所辖范围极大。

古扬州的人们,吃淮河中的鱼,吃海中的贝类、吃竹笋、吃桔、柚、不过具体的菜肴仍然不得而知。

历商,周而至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长江北岸出现“邗城”,为今扬州建城之始。

后几经变迁,直至隋朝,今日扬州市区方才被定名为扬州),扬州所在的长江下游的饮食生活主要是“饭稻羹鱼”(《史记》)。

菜肴原料中鱼类较多。

而菜肴品种则有“鱼炙”、“鱼脍”、“鱼羹”、“炙肉”、“胹鳖”、“酸羹”、“蒌蒿齑”等等。

汉代,扬州菜肴有所发展。

在西汉人枚乘所作的《七发》之中有一段吴客劝楚太子品尝美食的话:客曰:“刍牛之腴,菜以笋蒲;肥狗之和,冒以山肤。

楚苗之食,安胡之饭,抟之不解,一啜而散。

于是使伊尹煎熬,易牙调和,熊蹯之月需,芍药之酱,薄耆之炙,鲜鲤之鱼会,秋黄之苏,白露之茹。

兰英之酒,酌以涤口。

山梁之餐,豢豹之胎。

小饭之啜,如汤沃雪。

此亦天下之至美也。

太子能强起尝之乎?”文中写到的菜肴有这样几种:配以笋和蒲菜的小牛的腹部肥肉,盖有石耳菜的肥狗肉羹,炖熊掌,五味调和的酱,烤兽脊肉片,鲤鱼鱼会,秋日色已变黄的紫苏(可能作调味用),白露之后的蔬菜,雉(野鸡)做的菜,豹胎做的菜。

关于这几种菜是何地的,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有认为是楚地菜,有认为是吴地菜,也有认为是淮扬菜的。

总的说来,辞赋有夸张,所写食品未见得全存在,但是,文学作品又得反映生活,不可能全部凭空捏造。

故《七发》中所写的菜当是有一定依据的。

考虑到《七发》的作者是淮阴人,而他又做过吴王刘濞的郎中,吴王之都设在广陵,《七发》可能就是在吴王宫中所作,因此,说《七发》中所写的菜肴是淮扬菜肴似乎是讲得通的。

如皋史话(上)

如皋史话(上)

城市文脉一、如皋平原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叫如皋平原历来介绍如皋的文字,总会说是长江下游江海平原长江下游左翼最早见诸史册的古邑。

又名南通平原、如皋平原。

西起靖江孤山,北(现属如东)“古长江口”,大致在靖江孤小洋口连成的弧线以东。

南面长东延至启东圆陀角。

因所以也称之为南通平原;因为最早成陆的是如皋,所以又称为如皋平原。

我想,如皋人更愿意称之为如皋平原。

这条连线的西面则是里下河平原。

更大范围则统称长江下游冲积平原。

靖江孤山与天目山、黄山(江阴)同出一脉,是天目山的余脉,成陆距今约250万~7000年。

原先是长江江面上高耸的一块礁石,后因江水冲击,泥沙不断在山脚下淤积,到东汉前后,渐渐形成陆地。

陆地不断延伸、扩展,明弘治元年(1488),孤山全部登陆,海拔55.6米,周长1.5千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成为这片平原上独特的山峰。

城市文脉如皋先民的人类活动已有6000年如皋平原最早成陆的地方位于扬泰古沙嘴最东端的海安、如皋一带。

青墩新石器遗址的发现及随后的研究证实,距今6000年前,如皋周边今南通西北部已经成陆,并有人类活动。

春秋时期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吴侯会卫侯于郧(今立发桥),建发繇亭以示纪念。

1978年发掘的青墩村青墩遗址,经考古界专家学者实地论证,青墩遗址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江淮东部先进水平。

由此证明,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海安沙岗青墩一带已有人类居住,是南通地区成陆最早的地方之一。

海安立发桥旧址建有发繇亭,错讹颇多。

江左最早的古邑为什么在这里同作用,与南通地区诸沙洲连接而成。

如皋平原地形地貌“状如覆釜”,高,最高处在如皋古城老县治处,高程6.0米(程)。

海安县治以东一般高程由3.5到5.0米,河地区则低至1.6至3.5米;如皋南部沿江一般在2米。

这就不难理解,因为这里是“水边的高地”。

如皋文明属于江南板块从青墩遗址的文化遗存分析,处长江北岸,石器时代遗存相类似,时代遗存区别较大。

文化层的遗存,宁、镇地区更接近于崧泽中层的文化遗存(距今约5800~5000年)。

写如皋的诗句

写如皋的诗句

写如皋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写如皋的诗句及其意思和出处:
- “如皋雉水通王气,第一江山拥碧流。

”这句诗出自清乾隆《过如皋》,意思是如皋有着帝王之气,好的风水使得如皋有着第一江山的美誉,并且还有着碧水长流。

- “雉水淮南第一州,滨淮雉堞接扬州。

”这句诗出自清钱谦益《次韵答雉水秀才时行之》,意思是雉水是淮南的第一大州,靠着淮河,城墙高大,与扬州相接。

- “如皋好,信步冒家桥。

流水几湾萦客梦,楼台隔岸似仙遥。

不独雉皋饶。

”这句诗出自清吴绮《鹧鸪天·如皋冒家桥作》,意思是如皋真是个好地方,在冒家桥漫步十分惬意。

流水蜿蜒曲折,围绕着客人的梦境,河对岸的楼台仿佛仙境一般遥远。

雉皋这个地方真是富饶美丽。

南通如皋简介PPT

南通如皋简介PPT

特点
• 在如皋,主要旅游产品类型有长寿文化旅 游产品、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旅游节庆类 旅游产品、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娱乐消 闲类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观光型旅 游产品等旅游产品类型。我们的旅游主题 是“长寿之乡”。如皋有很多的长寿老人。 从景观资源与旅游服务中心地布局的格局 看,如皋市是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分布的集 中地。如皋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有范仲 淹,董小宛,李渔等。
林梓潮糕
• 林梓潮糕选料讲究,以当年产优质糯米、粳米舂成米粉,拌和绵白糖、 金桂花、松仁及红绿瓜丝,用荷叶垫底,制成圆形糕坯,精工刀切, 水蒸而成。刚出笼时不粘手,弹性如海绵,米香、桂香、荷香,沁人 心脾,香而不浊,甜而不腻,柔润爽口,风味纯正。既是可口的点心, 又是馈赠亲友的上乘礼口。
休闲度假背景
白蒲茶干
• 白蒲“三香斋”茶干(简 称白蒲茶干),始于清朝 康熙丙子年,“公元1696 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 史了,是如皋久负盛名的 传统风味土特产。“白蒲 茶干”选用优质大豆,多 种香料精制而成。内含易 于人体消化的优质蛋白质 及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B1 和B2和钙、磷、铁等,还 含有动物性食品所缺乏的 不饱和脂肪酸,能弥补动 物菜肴的缺陷,对增补人 体和营养极为有利。
水绘园
水绘园位于如皋县城东北隅,是国内著名的古园林之 一。水绘园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为冒一贯的别墅, 历四代到冒辟疆时始臻完善。明朝灭亡后,冒辟疆心 灰意冷,于是把水绘园改名为水绘庵,决心隐居不仕。 其特色蝻北东西皆水绘其中,秋峦葩卉,一一掩映, 若绘画然"。加之明末才子冒襄(字辟疆)与金陵名妓 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在海内外广为流传,水绘园亦名声 远播。冒辟疆将旧园重整,赋予思想,精心增饰,在 园中构筑“妙隐香林”,“壹默斋”,“ 枕烟亭”, “寒碧堂”,“洗钵池”,“小语溪”,“鹤屿”, “ 小三吾”,“波烟玉亭”,“湘中阁”,“涩浪 坡”,“镜阁”, “碧落庐”等十余处佳境。

如皋历史典故

如皋历史典故

如皋历史典故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御以如皋射雉”相关的历史故事。

《左传》“昔贾大夫恶,取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

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

故名,如皋、雉皋”
意思为:昔时有一位贾大夫贾大夫(贾南屏)原是贾国的上大夫,晋灭贾国以后,仍封他为大夫,他拒绝接受,并且连夜逃走,逃到了如皋这里。

当时这里还属于黄海之上的“荆蛮之地”。

贾大夫就落户在这的东陈镇,(如皋是先有东陈镇,后有如皋城的)。

他的妻子雷氏,是当地一大户人家的女儿,非常的漂亮和聪慧。

妻子见丈夫貌丑,个子也不高,整日郁郁寡欢,三年不说不笑。

从这只故事有了如皋的地名。

贾大夫驾车陪着妻子,来到水面的高地,就是如皋的意思,如皋在古文中的意思:“如”是动词,是“到”的意思,就像我们到厕所说是“如厕”;“皋”是指近水处的高地,“如皋”就是到水面的高地。

后来人们就将贾大夫当年射雉的地方取名为“如皋港”,港边的村庄则定名为“如皋村”。

东晋义熙七年建县时,据此定县名为“如皋”。

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百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根据贾大夫射雉的故事,如皋又别名“雉水”、“雉皋”。

西晋文学家潘岳《秋兴赋》中有佳句“耕东皋之沃壤兮”,故如皋历代文人为赞美家乡的美好,又常借用赋中“东皋”一词作为家乡的雅称。

如皋得名的第二张说法,则以如皋位于长江北岸沙咀上,平畴弥望,取《荀子·大略篇》中的“望其圹,皋如也”之义为名。

如皋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如皋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如皋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如皋,位于中国江苏省南通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地方。

如皋凭借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传承,展示出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如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左右的东周时期,拥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

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节点,如皋一直扮演着军事、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

在历史的长河中,如皋曾多次更迭政权,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在如皋的城区内,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址和文化景点。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如皋文庙,建于明代,是一个古老而庄严的文化圣地。

文庙内供奉着孔子和四配祀,是如皋崇尚儒家文化和教育的象征。

每年的孔子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学习。

此外,如皋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园林景点。

比如,古城区内的各大街巷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石板路、老式建筑、青砖黛瓦,给人一种宜居而又古朴的感觉。

其中有许多民居改造成了古色古香的客栈,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体验当地文化的机会。

此外,如皋的园林也是独具特色,比如凤凰山庄和东方园林等,以其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和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吸引了大量游客。

如皋的文化特色也表现在其民俗风情和传统节庆上。

如皋的民俗文化深受渔民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影响,例如渔家灯、船歌等民俗活动常常在节假日举行,吸引了众多游客。

此外,如皋还有独具特色的传统节庆,如寿春节、苏州水乡艺术节等,这些节庆活动集中展示了如皋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为人们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除了历史文化,如皋还以其特色产业而闻名。

作为长江三角洲的沿海城市,如皋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渔业资源。

渔业是如皋的传统产业之一,这里的海鲜产量丰富,以蟹类、鱼类和贝类为主,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每年的蟹类季节,如皋的蟹类市场繁忙起来,成为美食爱好者的天堂。

此外,如皋还以农业发展和特色农产品而著称。

这里的农田肥沃,土地适合种植水稻、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

如皋的大米和蔬菜品质优良,受到广泛认可。

如皋史话(下)

如皋史话(下)

城市文脉五、如皋城河水系按照如皋龙游河的传说,如皋内陆河道是可以通江入海的。

1995版《如皋县志》记载:如皋地处江淮之间,河流分属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

其中长江流域面积占88%,淮河流域面积占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境内有焦港、龙游河、通扬运河3条通江大河;之后又新增如海运河等16条通江河道。

大致说来,长江,是如皋人的生命之源。

如皋内外城河如皋内外城河与通扬运河、焦港、龙游河、如海运河、如泰河,均能沟通。

长江丰水期,沿江各口门均可自流引水。

历史上,内城河上的东水关和北水关,均与通扬运河(含如泰河)相通。

1960年,在北水关新建幸福河闸;20世纪80年代末,在东水关内侧(现水绘园风景区内水系),新建排灌两用的东水关提水闸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旧城改造中,拆除了北水关,保留了涵闸使内城河与通扬运河相连,平常处于关闭状态,只在必要时可以开启闸门,向外泄洪;使用中,排灌自如。

长江枯水期,引水以通扬运河、焦港为主。

扬运河、焦港,相对于龙游河、如海运河,游,所以,在长江枯水期,引水以通扬运河、又因为通扬运河与淮扬运河(邗沟)相连,淮河的水位、水量等不同,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通扬运河、如皋史话(下)◎ 杨建军 水绘园全景 严明/摄外城河在定慧寺放生池与内城河相通 (续上期)城市文脉工业发展迅速,生态环境和水源保护压力增优先从龙游河、如海河引水入城。

引排水规划,最初确定单一的“南引北排”方案。

引南来的龙游河水,从如皋市第一中学西侧,注入具体实施时,由于清淤出来的土方量超出预于是有人提议,填下埋输水管道,改用这一方案最终得以实施。

但是,时隔不久,认为断了龙游河的龙脉,不是外城河的北端,东西两侧均为半开放系统河道与北部过境的通扬运河(如泰河)直接相通。

内即米(国家85高程,下同)。

在河道出口内侧增设了滚标高略低于警戒水位,控制常水位在3.35米。

这一设计的好处是可以有效保障城河的库容,可以水量;但是,在极端天气情况下,外难免出现倒都安排了泵外城河与内城河考虑两处互通一是在定慧寺玉莲池东,以方一是在水绘园园预留由灵威观门前往东,但至今尚当城河补水时,外城河水而内城河水流则由东向北。

江苏南通如皋神仙传说

江苏南通如皋神仙传说

江苏南通如皋神仙传说*导读:根据《如皋县志》和《稚水神仙录》记载,从东汉开始至清代,如皋境内出过很多神仙,其中乐子长真君,时道阳真君,徐神翁以及吴兰……根据《如皋县志》和《稚水神仙录》记载,从东汉开始至清代,如皋境内出过很多神仙,其中乐子长真君,时道阳真君,徐神翁以及吴兰坡真人最为注目。

下面就简略介绍一下,四位真人的传说故事。

*乐子长真君:东汉乐子长是如皋先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道仙,也是如皋灵威观供奉的第一位祖师。

作为活到180岁而登仙的乐子长,他生活的年代几乎涵盖了整个东汉时期,不但修道者引以为豪,就是普通的如皋人也会引以为荣的。

于是,千年来关于东汉如皋乐子长的传说也就越来越绚丽多彩了。

*1、遇仙姑相地建道观相传麻姑仙子都会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给西王母祝寿。

一次,她飞越天外滚滚而来的波涛,看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于是她掷米成珠,给江淮人带来福祉。

至今,这江河湖海的蚌壳里还孕藏着她撒落的颗颗珍珠。

这一天麻姑又从这里经过,在云端欣赏满目青翠的江淮美景,并为之陶醉。

仙姑一个声音在高喊。

麻姑连忙降下云头,看见一位老者。

你就是黄眉老翁吧?仙姑迎面招呼。

我叫乐子长。

这位老人答道,我想在这里修座宫观,仙姑以为如何?这里状若覆釜,海潮三次泛滥都没有被淹。

麻姑说完便飘然远去。

老者沉吟半晌,又在此处转了几遍,久久不肯离去。

这位老者叫乐子长,原是天上的黄眉仙翁,因犯了天条堕入凡间。

原住古石桩村的竹排岭,史料记载,东汉那段时间伏日万鬼行,三伏天,农民不能下地种田,官衙的人不能上班,官府便有尽日闭衙,不干他事的规定。

那时,因地球变热,海水升高,江流逐渐北移,石桩村被淹没,乐子长全家便迁到春秋时得名的如皋村。

乐子长在如皋村,目睹这里水患过后瘟疫流行、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凄凉景象,便想修宫观,为万民祈求福址。

可择地是件大事,今天他听仙姑这么一说,就对如皋的地形认真审视再三,发现在如皋村东北一里多路的地方地势高亢状如覆釜、水势环绕高地向东归于大海。

如皋市的地名介绍和历史

如皋市的地名介绍和历史

如皋市的地名介绍和历史如皋市位于江苏省南通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东临黄海,南濒长江,北界通州区,西接海安市。

如皋市地名源于其地理位置,因位于长江入海口,故得名“如皋”,意为“如同皋水一样”。

如皋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市内有沪通铁路、沪通高速公路、204国道等多条交通干线贯穿全境,与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距不远,交通十分便捷。

同时,如皋市还拥有丰富的水资源,是江苏省内水运交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如皋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如皋市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皋市境内有众多的历史名胜古迹,如皋古城、如皋博物馆、如皋文庙等,这些古迹见证了如皋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

如皋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近年来,如皋市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市区内高楼林立,商业繁荣,各类现代化设施齐全,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同时,如皋市还注重保护环境,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

如皋市是一个富饶的农业区。

市内农田肥沃,农产品丰富多样,以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等为主要农作物。

如皋市还以渔业闻名,是江苏省内重要的渔业基地之一。

市内的渔港和渔船数量众多,每年都有大量的海产品出口到国内外市场。

如皋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区。

市内拥有众多的工业园区和企业,涵盖了机械制造、化工、纺织、食品加工等多个行业。

如皋市还积极引进外资,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如皋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成为江苏省内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如皋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旅游胜地。

市内拥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如皋市的海滩、渔港、古镇等景点备受游客喜爱。

同时,如皋市还举办了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如皋渔民节、如皋蟹文化节等,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如皋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艺术之地。

《扬州画舫录》中关于如皋的史料

《扬州画舫录》中关于如皋的史料

《扬州画舫录》中关于如皋的史料《扬州画舫录》中关于如皋的史料黄天铨《扬州画舫录》,清李斗撰。

李斗字艾塘,又字北有,江苏仪征人。

著有《永报堂集》三十卷,其中包括《扬州画舫录》十八卷。

《扬州画舫录》是作者家居扬州期间,考索志乘碑版,咨询故老通人,采访舟人市贾,根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积三十多年时间,陆续写成的。

其内容涉及扬州区划、运河沿革、工商渔盐、园林寺观,风俗戏曲、文人轶事等。

有乾隆六十年(1795)初刻本和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印本刊行。

其中包含了不少关于如皋的史料,现摘录部分于下,略加按语,以供研究如皋历史文化之需。

一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如皋人。

父宗起(起宗),崇祯末以吏部郎出镇郧襄。

襄以明经为司李,不就,以气节尚。

与陈定生、方以智、吴次尾善,称“四公子”。

家有水绘园,园有逸园、梅塘、湘中阁、洗钵池、玉带桥、寒碧堂、小三吾、小浯溪诸胜。

乙巳春,文简有事如皋。

与邵潜、陈维崧、许嗣隆、毛师桂修禊于是,歌儿紫云捧研于湘中阁。

杜濬后至,不及会。

按:此条十分重要,它可证“明末四公子”之说的演变及乙巳水绘修禊事。

“四公子”之称究竟何指,又起于何时?查《辞海》,其中关于明末“四公子”之说有二:一是将冒襄、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合称“四公子”;一是将方以智、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合称“明季四公子”。

而李斗却以冒、陈、方、吴称“四公子”,究竟是何缘故,这一说将侯方域除去,是否合情合理。

弄清这些问题,对研究冒襄的交游及时人对他们的评价的取向都有相当的价值,冒襄的生平,方志中介绍颇多,这里不再赘述,现将其他四人简历列之于下:吴应箕(1594-1645),字次尾,贵池(今属安徽)人。

崇祯贡生,为复社中坚人物。

崇祯十一年秋,吴应箕、黄宗羲等会同复社140余人(冒襄也在其中),联署《留都防乱公揭》,发动了驱逐魏忠贤阉党余孽阮大铖的斗争。

弘光时,吴应箕看望被阮大铖下狱的同党人,大铖急遣人捕之,吴逃去。

南明隆武元年(1645)六月,清军南下,吴应箕毅然投笔,率众起义,明唐王朱聿健闻吴战绩,授以池州推官之职。

如皋历史典故

如皋历史典故

如皋历史典故
如皋的得名,源于《春秋左传》中的一段故事:“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

”古汉语中的“如”意为“往”,“皋”意为“泽”,“御以如皋”意为“驾车前往泽地”。

无名泽地由此得名,并获“雉水”“雉皋”别名。

“贾大夫射雉”的典故亦成为后人诠释如皋悠久历史文化的经典注解。

如皋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14年,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如皋市是一个县级市,其建县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公元441年。

如皋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北翼,地处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的交汇处。

如皋市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十分丰富。

关于如皋的资料和历史有哪些

关于如皋的资料和历史有哪些

关于如皋的资料和历史有哪些如皋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北翼,北纬32°00′~32°30′、东经120°20′~120°50′,南临长江,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北与海安县、东与如东县、东南与南通市通州区毗邻,西与泰兴市、西南与靖江市接壤。

全市总面积1477平方公里(不含长江水面),人口142.26万人(2012年)[1];其中市区面积80平方公里,港区城市面积30平方公里。

境内拥有长江岸线48公里,通扬运河、如海运河、如泰运河、焦港船闸等主要河流纵横全境,总长180.8公里。

[2]如皋市被国际自然医学会评为世界六大长寿乡之一。

截至2011年底,如皋145.28万人中百岁老人高达270多人,其总数位居中国县(市)之首,此外,如皋市9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多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40000多人。

地名来源“如皋”之名可追溯到《礼记》的木牍和《左传》的竹简。

据《太平寰宇记》载:“县西北五十步有如皋港,港侧有如皋村,县因以为名。

”如皋港、如皋村的得名取自《春秋左传》:“昔贾大夫恶,娶妻而美,三年不言不笑,御以如皋,射雉,获之,其妻始笑而言。

”《十三经注疏》:“是皋为泽也,如,往也,为妻御车以往泽也。

”西晋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苏轼等曾以此为题材吟诗作赋。

“如皋”的意思是:到水边的高地。

“如”:往也,“皋”:水边的高地。

如皋别称雉皋、雉水、东皋,前两名源于射雉说,后者出自西晋潘岳《秋兴赋》“耕东皋沃壤兮”句。

简称别称“如皋”之名源于春秋时期。

历史上如皋还有一些别称、简称,兹一并辑考如下:“如”,如皋的简称之一,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史料中不乏“如棠”、“如齐”、“如莒”等辞,战国列御寇《列子、夭瑞》中也有“望其圹,皋如也”之句。

如,古作“往”训,是动词,今用作如皋的简称已是名词。

[5]“皋”,如皋的简称之一,最早亦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荀况《荀子大略》中有“望其圹,皋如也”之句。

家乡人文历史

家乡人文历史

家乡人文历史我的家乡如皋——美丽富饶的江海平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积淀着华夏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金色福地。

她,得天独厚、别具神韵。

说她古老,这是因为:据青墩遗址考古鉴定,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目口有人于此栖养生息。

方志中记载,如皋又名“雉皋”、“雉水’,夏代隶属扬州之域,周朝为海阳之地,西汉更地名为“海陵”,三国时为吴国领地,西晋统一后,改称海阳县,东晋义熙七年(411)如皋正式置县,迄今已有1590多年历史。

现仍扎根于西部地区的那株历经1500多年沧桑的参天银杏就是如皋古老历史的见证。

说她神奇,原因在于:“如皋”之名,源于《左传》中一个优美的历史故事——“贾大夫射雉”。

正是这个动人的故事,引得西晋潘岳、唐代杜甫、北宋苏轼等文人雅士为之吟诗作赋;更为令人惊异的是,如皋这片沃土竟是中国沿海平原地带唯一的人口长寿福地,按联合国确定的长寿之乡的标准,每百万人口中应有75位百岁老人,而如皋2002年145万人口中百岁老人已达172位。

中国长寿之乡的标准是每10万人口中百岁老人应达到3位,如皋在全国六大长寿之乡中百岁老人总数遥遥领先,位于榜首。

综观世界以及中国长寿之乡的区位分布,或处高寒地带,或处偏僻山区,或处茫茫草原,或处名山大川,唯独如皋处全国人口密集之区,居江海一马平川之地,而登世界人口长寿之巅,岂不神哉!奇哉!说她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依据有二:一是如皋人才荟萃;二是如皋人文景观丰富。

如皋历代名人辈出,三国时期有东吴名将大司马吕岱,宋代有理学先驱、大教育家胡瑗、龙图阁学士王觌、大词人王观、钦点状元王俊乂,明代有“开国功臣”朱显忠、抗倭名将郭师古、邱陛,有吏部主事“天(启)、崇(祯)五才子”之一的李之椿,有复社名士、明末“四公子”之—的冒辟疆,清代有被誉为“东方莎土比亚”的大戏剧家李渔,还有官居礼、兵、吏、工四部尚书的戴联奎等等。

市中心如城镇东的冒家巷,古称集贤里,就在这条不足300米长的小巷内,“金龟压钮,代产伟人”。

如皋古代及近代的乡土历史资料

如皋古代及近代的乡土历史资料

如皋古代及近代的乡土历史资料如皋是位于中国江苏省东北部的一个县级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本文将从如皋古代及近代的乡土历史资料出发,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而生动的描绘。

古代的如皋,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如皋就是一个繁荣的城市。

那时的如皋,城市规模不大,但却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市内有繁华的市场,有繁忙的商贸活动,还有鳞次栉比的街巷。

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和希望。

然而,古代的如皋并非一帆风顺。

在历史的长河中,如皋也曾多次遭受战乱的蹂躏。

明朝时期,如皋曾多次成为军阀的争夺对象,城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不过,即使在动荡的战乱中,如皋的人民始终保持着对家园的热爱和坚守。

近代的如皋,是一个经历了繁荣与苦难的城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如皋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当时,如皋的乡民踊跃参与到中国的民主革命中,为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而奋斗。

他们组织起来,积极参与各种抗议活动和示威游行,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一时期,如皋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化进程加快,新兴产业的兴起使得如皋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城市内涌现出了许多新的企业和工厂,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工业化进程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的问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了如皋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皋的乡土历史资料中还记录了许多关于当地人民生活的细节。

例如,如皋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每年的农历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

传统的婚礼、葬礼等仪式也流传至今,成为了如皋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此外,如皋还是一座渔业大县,渔民们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使得如皋成为了一个富饶的地方。

在如皋的乡土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历史画卷。

这里有古代的繁华和苦难,有近代的革命与发展,有人们的喜怒哀乐,有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变迁。

如皋的历史是如此丰富多彩,让人们不禁为之动容。

如皋

如皋

七战七捷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集中了五个整编师(相当于军) 约12万人向苏中解放区进犯。

我华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在司令员粟裕、政委谭震林的领导下,根据军委“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指示,决定先在苏中地区痛歼国民党军。

在苏中人民的支持下,我军在一个月内,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七战七捷,歼敌5万3千余人。

这一胜利,对于扭转整个华中解放区南线战局的形势起了重大作用。

历史上称为“苏中七战七捷”。

其中在我县境内就有三次战斗,即皋南战斗、丁堰、林梓战斗和如黄线战斗。

在华中野战军取得宣家堡、泰兴战斗的重大胜利后,国民党发觉我军主力集结在宣、泰地区,便急令整编49师北返白蒲,企图乘虚占领如皋。

7月17日,敌左路一个旅进抵宋家桥、杨花桥地区,右路由师部率1个旅进驻鬼头街新庄地区,准备在第二天合击如皋城。

我华中野战军结束了宣泰战斗的当天傍晚,挥师东进,一夜强行军50多千米,于18日拂晓到达白蒲、林梓地区,截断了敌人的退路;随后分别向鬼头街、田肚里、宋家桥、杨花桥地区发起攻击。

18日,我军攻击敌左路军,把敌人围困在宋家桥、杨花桥地区。

19日晚,我军全歼敌右路军一个旅和师部的大部于田肚里,仅师长铁汉率百余人逃往杨花桥地区。

到20日,敌左路军也大部分被歼。

由于东援敌军已与该旅部靠拢,我军决定撤出战斗。

这次战斗,我军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共歼敌1万余人。

当海安、李堡战斗结束后,我军调整,就根据中央军委“苏中分散之敌利于各个击破”的指示清神,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深入敌后腹地,对敌军兵力较薄弱的丁堰、林发起攻势,以此打开缺口,诱敌出援,于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8月21日晚,我军攻打丁堰,敌军1300余人以街南纱厂为核心,以东头及西北角的庙宇为支撑点,负隅顽抗。

我军从东北、西北两面展开攻击。

经过激战,首先攻下东头大庙,至23日10时,全歼了守敌。

林梓方面,我军于21日晚向守敌交警第11总队的两个大队发起猛攻。

如皋旷世神迹

如皋旷世神迹

如皋旷世神迹来源:如皋网 按照清代嘉庆年间编纂的《如皋县志》记载:元末移居如皋的冒氏河西派始祖冒致中任职“盐运司丞”,在两淮地区“兴利除弊,颇得民心”。

后因病返乡,聚书数千卷,勤学好修,勉教子孙,诵朗经史,“示诗文为传家之风,扬书香门第之望。

”及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冒氏十一世祖宇文公兄弟分家搬运草垛时,发现一条奇特的白蛇。

当时大家都认为是始祖的“征兆”,于是连夜堆积草,让白蛇“入草为安”。

宇文公兄弟以此教育后代务必勤俭持家,以吃陈粮烧陈草置为荣,草只可加高不可妄取。

打这以后,冒氏族人义务献草上,从不间断。

上顶加草,下底沉降,历经风吹雨打,日晒霜露,形成一座直径20多米,高20多米,下细上粗的巨大草跺,也成了冒氏后代心目中最神圣的“古迹”。

我市具有250多年历史的陈草置,我相信就算是如皋人,大多也并不太了解。

如皋之子网将带领大家近距离触摸陈草置这一旷世神迹,洞悉它与冒姓的关联,揭开了神奇的面纱。

近几年陈草置景点获得市委、市政府,以及丁堰镇当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更加雄伟壮观,数里以外都能见到,同时还在附近修建了一座冒氏纪念堂。

堂内悬挂着始祖身着蒙古服的原始画像,以及冒氏先祖中享名全国的十多位精英,诸如冒桧、冒辟疆、冒广生等生平简略。

此外,如皋在上海冒氏文化研究会、连云港冒氏后代,以及我市相关人士资助下,兴建了纪念楼台亭阁,以及长寿门等景观。

去年4月还雕塑了一座始祖半身像。

玉石洁莹,庄严肃穆。

此乃冒氏后代尊祖敬宗的历史见证,也是德高望重的清官丰碑。

在隆重的揭幕仪式上,一位相关专家赞誉陈草置为全中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古迹。

就此我请陈草置管委会主任冒福进先生作了诠释。

冒老讲,甘肃天水农民将麦草堆积多年,远望如山,故以“麦积山”而著名,成为海内外旅游胜地。

陈草置与麦积山相比,不是“多年”而是“二百多年”的堆积,且有无数版本,万千传说,既有文献史册,又呈原生状态,具有古、土、奇的特点,其文化内涵和人文景观,实属世间罕见。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如皋船介绍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如皋船介绍

扬州大运河博物馆如皋船介绍嘿,各位朋友们,今儿咱们聊聊扬州大运河博物馆里头那艘宝贝疙瘩——如皋船。

你一听这名字,是不是就觉得特别有韵味,像是穿越回了古时候,那江面上悠悠荡荡的景儿?一踏进博物馆,那氛围就不一样,古色古香的,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

拐过几个弯儿,嘿,眼前一亮,就看见了那艘如皋船,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时间都为它停滞了。

这船啊,可不是一般的船,它是咱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运河边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你瞧那船身,线条流畅得跟啥似的,就像是个技艺高超的画师,用画笔轻轻勾勒出来的一样。

船头微微翘起,像是随时准备乘风破浪,去往远方。

走近一看,船上的细节更是让人惊叹不已。

船板上的每一根木头,都打磨得光滑细腻,仿佛能照出人影来。

船舱里,虽然空荡荡的,但你能想象到当年船家们在这里生火做饭、谈天说地的情景。

还有那船帆,虽然现在只是静静地垂挂着,但闭上眼,你仿佛能听到风穿过帆布的呼呼声,感受到那股子乘风破浪的豪情。

说到如皋船,就不得不提它的历史了。

想当年,大运河可是咱们国家的黄金水道,南来北往的船只络绎不绝。

而这如皋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不仅造型美观,而且结实耐用,是船家们的心头好。

不管是运货还是载人,它都能游刃有余地完成任务。

走在如皋船旁边,我仿佛能听到船工们有力的号子声,看到他们挥汗如雨的身影。

那些日子虽然辛苦,但他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和自豪的笑容。

因为这条运河,这条船,就是他们的生命线,就是他们通往幸福生活的桥梁。

如今,如皋船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却以另一种方式活了下来——在扬州大运河博物馆里。

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向每一个来参观的人讲述着过去的故事,传递着那份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每次来博物馆看到如皋船,我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

它不仅仅是一件展品那么简单,它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的记忆。

每一次凝视它,都能让我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让我勇往直前的力量。

所以啊,朋友们,下次有机会来扬州大运河博物馆的时候,别忘了去瞧瞧那艘如皋船。

如皋十大遗存

如皋十大遗存

如皋十大遗存成陆遗存如皋是与河姆渡、马家滨、良渚具有同等文化意义的长江下游新石器人类文明发祥地,青墩文化说明了5000多年之前,如皋北部地区就已成陆,古代如皋人在得天独厚的扬泰岗地,从事农耕、渔猎、饲养、纺织等生产活动,创造了最早的江海文明。

古代如皋,地涵今海安、如东两邑,中部地区屡受淮河泛滥影响,称之为淮土河漫平原,有九十九弯龙游河遗迹和1969年马塘出土的麋鹿头骨为证。

东部地区为海相、河相沉积,称之为江土河漫平原,有1986年前桥儿头和建设出土的鲸鱼脊椎为证。

平原之南为古横江,有1973年白蒲出土的唐代九舱木船为证。

古横江之南为诸多沙洲,直至唐代以后,如皋南部以及通州、南通、海门、启东地区才逐渐成陆,有宋《舆地纪胜》可证。

水系遗存如皋滨江近海,水网纵横交错,众多湖池点缀其中,使古如皋蕴藏了丰富的水文化。

龙游河是如皋人的母亲河,古代成陆时自然形成,民间有关于龙游河的传说故事上百篇。

古运盐河是如皋人的致富河,汉初吴王刘濞开凿,自扬州直通如皋。

后东延掘港,南延白蒲,日本圆仁和尚入唐求法,记录过沿河两岸“金如皋”的繁荣。

内外环城河是如皋人的智慧河。

明成化年间疏浚县治四周港汊河池为玉带河,嘉靖年间筑城时又开挖护城河,形成双环城河格局,至今保存完好。

此外,如皋尚有洛麻河、焦港、长甸河、碾砣港四条南北纵向的百年骨干河道直通长江,另有若干东西向古河道与之串联,形成了排灌通畅的水网,解放后水利事业更为兴盛,宋庆龄、陈毅、郭沫若都曾专门为如皋题词。

城池遗存东晋建县,如皋无城无濠。

明嘉靖十三年,于玉带河上6座桥梁堍内筑城门6座。

嘉靖三十三年,朝廷拨银3万两筑城御倭,城墙周长1296丈,高2丈5尺。

辟城门4座,外凿濠河,宽15丈,深1丈2尺,总长3360丈。

另设东、北二水关。

从此得名内外城河,1930年,因玉带河北段淤塞,填平为中山路,1951年,城墙拆除,仅留东水关。

原城墙位置大部分在现外城河内环路中心。

清代因人口增多,形成城外大街。

东皋印学研究,乾隆年如皋吴彬与随山印稿,亦名醉石阁印谱

东皋印学研究,乾隆年如皋吴彬与随山印稿,亦名醉石阁印谱

东皋印学研究,乾隆年如皋吴彬与随山印稿,亦名醉石阁印谱近日于友人处得观《随山印稿》,作者为乾隆年间如皋吴彬。

查《白蒲镇志》,“吴彬,原名九叙,字随山,亦字厜珊,号涌岺,又号拥城。

早弃举业,专务临池,真行篆隶,靡有不工。

以铁笔驰名。

雅不喜临摹旧印,恐没前人之真也。

遨游越东、西,风雅士倒屣迎之,浙中诗人何小山学博为作《吴厜珊竹根图章歌》。

倦游隐居学耨山庄,冻石芝泥相依为命。

撰《醉石阁印谱》,南徐茅耕亭为之序以行世。

遘暴疾卒。

”谱前有张宗艺、茅元铭、吴经元三序和吴彬自跋。

原来,《随山印稿》亦名为《醉石阁印谱》。

《随山印稿》序一序一乃乾隆五十九年(1794)张宗艺所作。

张宗艺,字同九,号潄亭,晚年号紫竹杖者,白蒲镇南人,老明经,一生以课徒授业。

其人身材修长,相貌奇异,所以见之者都不以为文人。

据《白蒲镇志》载,张宗艺享年八十九岁,庚午(1810)之年为七十九岁,由此可知其生卒年为(1732-1820),为《随山印稿》作序时六十三岁。

吴彬深恶倣古作伪之风,力倡“共返于笃实肫诚”,故张宗艺在序中写道:“子之志大矣,子之所见远矣,不可不叙数言于首,以表其用意之所存。

”《随山印稿》序二序二乃亦为乾隆五十九年所撰,作者南徐(镇江)茅元铭,嘉庆年间名士,乾隆三十七年进士,累官詹事府詹事、礼部侍郎、广东学政。

茅元铭写道:“昆刀落处,即看垂金屈玉之纷拏;丹粉塗来,无非螭纽龙文之宝贵。

搜奇珍于玉海,体有千家;缀粉本于芸编,裘非一腋。

允堪寿世,追乡贤童许之踪;聊且成名,出昭代沈潘之右。

”茅元铭认为吴彬在印学造诣上前追童昌龄、许容,而后超沈凤、潘西凤。

《随山印稿》序三序三乃为乾隆五十八年(1793)如皋吴经元所作:“予再从姪随山,于金石篆籀法童而习之,日摩挲不稍辍迄今。

弱冠之年,即已得之心而应之手矣”。

“今之摹印者往往昧六书之艺,至以虫鱼科斗之文杂之,大小篆并混,大小篆为一,其所见者寡,宜乎为识者所讪笑也。

嗟夫!铁笔之重,得其人甚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画舫录》中关于如皋的史料黄天铨《扬州画舫录》,清李斗撰。

李斗字艾塘,又字北有,江苏仪征人。

著有《永报堂集》三十卷,其中包括《扬州画舫录》十八卷。

《扬州画舫录》是作者家居扬州期间,考索志乘碑版,咨询故老通人,采访舟人市贾,根据“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积三十多年时间,陆续写成的。

其内容涉及扬州区划、运河沿革、工商渔盐、园林寺观,风俗戏曲、文人轶事等。

有乾隆六十年(1795)初刻本和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印本刊行。

其中包含了不少关于如皋的史料,现摘录部分于下,略加按语,以供研究如皋历史文化之需。

一冒襄,字辟疆,号巢民,如皋人。

父宗起(起宗),崇祯末以吏部郎出镇郧襄。

襄以明经为司李,不就,以气节尚。

与陈定生、方以智、吴次尾善,称“四公子”。

家有水绘园,园有逸园、梅塘、湘中阁、洗钵池、玉带桥、寒碧堂、小三吾、小浯溪诸胜。

乙巳春,文简有事如皋。

与邵潜、陈维崧、许嗣隆、毛师桂修禊于是,歌儿紫云捧研于湘中阁。

杜濬后至,不及会。

按:此条十分重要,它可证“明末四公子”之说的演变及乙巳水绘修禊事。

“四公子”之称究竟何指,又起于何时?查《辞海》,其中关于明末“四公子”之说有二:一是将冒襄、陈贞慧、侯方域、方以智合称“四公子”;一是将方以智、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合称“明季四公子”。

而李斗却以冒、陈、方、吴称“四公子”,究竟是何缘故,这一说将侯方域除去,是否合情合理。

弄清这些问题,对研究冒襄的交游及时人对他们的评价的取向都有相当的价值,冒襄的生平,方志中介绍颇多,这里不再赘述,现将其他四人简历列之于下:吴应箕(1594-1645),字次尾,贵池(今属安徽)人。

崇祯贡生,为复社中坚人物。

崇祯十一年秋,吴应箕、黄宗羲等会同复社140余人(冒襄也在其中),联署《留都防乱公揭》,发动了驱逐魏忠贤阉党余孽阮大铖的斗争。

弘光时,吴应箕看望被阮大铖下狱的同党人,大铖急遣人捕之,吴逃去。

南明隆武元年(1645)六月,清军南下,吴应箕毅然投笔,率众起义,明唐王朱聿健闻吴战绩,授以池州推官之职。

同年因叛徒出卖,吴兵败灌口,在贵池泥弯山口被俘。

清兵将他押送府城,后接上司指令,恐吴应箕进城激起民变,改为就地行刑。

吴应箕闻知行刑处名叫石灰冲,吟诵于谦的《咏石灰》诗一首:“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然后昂首感叹:“此处甚好”,并叱清兵动手。

吴慷慨就义,清兵割首而去。

噩耗传来,举城哀戚。

《池州府志》载“(吴应箕)头入郭门如生,三日不变”。

著作有《楼山堂集》、《读书止观录》等。

我们说,吴应箕是明末知识分子中最有气节的人物之一,其事迹堪与陈子龙、夏完淳比美。

陈贞慧(1604-1656)字定生,宜兴人。

明末诸生,又中乡试副榜第二人。

父亲陈于廷是东林党人,官左都御史、太仆少卿等职。

明史说陈于廷“端亮有守”,特别是他召拜左都御史时:“以巡方责重,列上纠大吏、荐人才、修荒政、核屯盐、禁耗羡、清狱囚、访奸豪、弭寇盗八事,请于回道日核实课功”。

后来宜兴周廷儒当政,作为同乡的陈于廷“无所附丽”,更显示出他的君子风范。

陈贞慧为复社重要成员,文章风采,著名于时。

曾与吴应箕共草《留都防乱公揭》声讨阮大铖,受到阮大铖迫害,一度入狱,被送至镇抚司百般折磨。

后来虽然得脱,但已是九死一生。

明亡后,他隐居家乡,十余年不入城市。

他念家门世受国恩,而恢复无术,一时同志又半登鬼录,就在宜兴城外筑土室,坐卧其中,以《十三经》、《二十一史》及友人吴应箕,陈子龙,侯方域,吴伟业等的诗文为伴,朝夕吟诵,寒暑不辍。

他所撰写的表彰抗清志士的文章,感情深沉悲恸,催人泪下。

有《陈处士遗书》。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人。

为复社领袖之一。

其父方孔炤任湖广巡抚时被杨嗣昌弹劾下狱,方以智怀血疏讼冤,方孔炤这才得释,一时传为佳话。

方以智毕生以气节、学问自许。

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选为庶吉士。

崇祯召对时,方以智“语中机要,上抚几称善”。

此后,得以出入宫禁,有机会结交了为明朝廷修订历法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受“西学”的影响。

1644年国变时,方以智在东华门被农民军俘获,始终不降。

不久,乘乱南逃。

南明弘光政权立,方以智本想有所作为,但党争再起,复社人士受到迫害。

方以智更因曾被农民军所俘的经历,百口莫辩,不得已流落岭表,卖药为生。

不久,隆武帝以原官庶吉士相召,方以智不应。

顺治三年(1646),桂王称帝于肇庆,由于父执瞿式耜的引荐,方以智官拜礼部侍郎。

但他发觉桂王政权朝不保夕,朝廷内门户纷争,奸人当道,朝廷外同室操戈,兵戎相见。

他心灰意冷,遂挂冠离去。

漂泊岭南时,在平乐为清军捕获。

清将放置清朝官服于其左,放置钢刀一把于其右,让方择抉。

方立奔右侧,表示宁死不降。

清将敬其气节,释之,听其出家为僧。

方更名弘智,字无可,别号药地。

康熙十年(1671年)赴吉安谒文天祥墓,卒于道中。

方以智博学多识,他还是明清之际的一位有进步社会思想和唯物主义观点的哲学家。

对方以智的死,历任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的余英时(1930-)先生著《方以智晚节考》一书,作了详尽的考证,提出了新的说法,即方最后自沉于惶恐滩(文天祥诗有“惶恐滩头说惶恐”,即其处)。

侯方域(1618-1655)字朝宗,河南商丘人。

其父侯恂,曾任明朝户部尚书。

叔父侯恪,任国子祭酒。

朝宗少年聪颖,行文奇特,落笔气势不凡。

崇祯五年考中秀才,时年15岁。

因其读书甚多,又博闻强记,少时即能辨识忠奸,赢得了“日后必为国家栋梁”之美誉。

他与当时名士登高赋诗,激浊扬清,臧否人物,并加入了复社,深得张溥等人的赏识。

侯方域曾参加乡试,因其文章锋芒毕露,批评崇祯用人不当,为主考官所不取。

但他落第后,文名更盛。

他在秦淮河畔结识了“四方才士,争一识面以为荣”的名妓李香君,引出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后来孔尚任据此创作了《桃花扇》)。

李香君死后,朝宗极度悲伤,随父返回商丘。

当时明亡清立,清政府为巩固政权,举行会试。

汉族知识分子大都不予理睬,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寄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杨文聪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但侯方域却耐不住寂寞,他自忖以己之才,应试决不在他人之下,便参加了顺治八年(1651)的乡试。

尽管侯的文章见解不凡,但主考官嫉其文名,将他降为副榜。

侯得知后,羞愧无比。

加之他这次的应试,引起了许多非议,侯方域对此颇有后悔之意,乃将其室取名为“壮悔堂”,他的好友方以智当年曾以“美才而豪,不耐寂寞”评点其文,不想后来果然应验。

侯方域还曾向清总督出谋献策,企图消灭农民起义军,这更成了他一生中的重要污点。

他的著作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等。

综观侯的一生,虽说他是一代才子,但生于乱世,既不能叱咤风云、扭转乾坤,又不甘自处寂寞、保持名节,无法承受外界的诱惑和打击,自讨其辱,盛年而逝,应属于“晚节不忠,不足为训”的典型。

吴伟业《梅村文集·冒辟疆五十寿序》说:“阳羡陈定生、归德侯朝宗与辟疆为三人,皆贵公子……其好名节,持议论一也,以此深相结义。

”此序作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其时侯已出山应试,“好名节”一说用在他身上其实是不准确的。

但吴说也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即在顺治十七年时,人们似乎不便提及吴应箕与方以智二人的事迹,因为吴方二人在坚持民族气节上影响颇大,这在当时是不能不忌讳的事。

而到了李斗《扬州画舫录》成书的乾隆后期,满清政权已经稳定,上述的忌讳就要小得多了。

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冒、陈、方、吴都是有气节的,值者肯定;而侯方域不能保持晚节,因此将前四人合称为“四公子”,而将侯一人排斥在外。

这就是明末“四公子”第三说产生的原因。

关于水绘修禊事,王士禛时任扬州府推官,他即席成七言律诗八首。

有材料说,在因树楼上歌童紫云为王捧砚。

这一说法有意为王士禛写诗的情景刷色,可惜只说对了一半。

据《同人集·水绘庵修禊记》,王确实在“枕烟亭之左因树楼”。

但从李斗的“歌儿紫云捧研(砚)于湘中阁”看,紫云捧砚与王士禛并无关系,因为在湘中阁作诗的为毛师柱和许嗣隆。

二邵潜,字潜夫,号五岳外臣。

江南通州布衣,侨居如皋。

工诗。

年八十,苦徭役。

文简以按部至县,屏从造访,与潜饮酒赋诗而还,立除其役。

著友谊录、循吏传。

按:邵潜(1582-1665)为通州著名诗人,清代南通词人李懿曾在《望江南·通州好》中写道:“通州好,名士国朝初。

红豆词人陈散木,白头诗老邵潜夫,大雅倩伊扶。

”词中的“白头诗老”指的就是他。

邵潜自幼聪敏,博览群书,工诗文,精籀篆。

因性格耿介,不肯随俗,郁郁不得志。

邵潜婚后三载,妻子就离开了人世,通州诗人汤有光在《为邵潜夫悼亡》中写道:“为妇空三载,曾无一日欢。

”说明邵潜的妻子婚后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她确实在是因为家庭的艰难而离开人世的。

邵潜晚年逢明清鼎革之变,家产荡尽,流落到如皋。

因此李斗写他“通州布衣,侨居如皋”。

关于邵潜侨居如皋之事,王士禛(渔洋)笔记《池北偶谈》中有《邵潜》一篇记其事,其中写道:“(邵潜)南通州人,性傲僻不谐俗,好嫚骂人,人多恶之。

”“年五十无子,娶后妻成,久之,嫌其贫老,弃去。

一婢又为势豪所夺,遂只身客如皋城西门,年八十矣。

”至于王士禛造访之事,笔记中是这样写的,当时王士禛任扬州推官,他因事来到如皋,首先就去拜访邵潜,他摈弃车马随从,大清早只身一人徒步来到邵潜住处。

邵潜问他:“有酒一斗,能饮乎?”王士禛答言“能饮。

”邵潜立即给他斟满了一杯酒,王士禛一饮而尽。

就这样两人边饮边谈,一直谈到太阳偏西,才依依不舍地拱手告别。

王士禛还描述邵潜的像貌和他的家境说,邵潜住宅为茅屋三间,室内光线极差,黝黑如漆。

主人这时虽然年已八十,但筋骨如铁,白发披于衣领,双目炯炯有神。

看来诗人在如皋时,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欠佳,但精神状态还是相当良好的。

当时如皋县的赋役比较繁重,王士禛还让县令免除了邵潜的徭役,这件事在《池北偶谈》中也有记载。

三水明楼本杜工部“残月水明楼”句而言之也。

图志谓仿西域形制,盖楼窗皆嵌玻璃,使内外上下相激射,故名。

联云:“盈手水光寒不湿(李群玉)入帘花气静难忘(罗虬)”。

按:要防止张冠李戴的是,李斗所记的水明楼并非如皋水明楼,此水明楼在扬州西园内,西园中有濯清堂,觞咏楼。

水明楼,新月楼、拂柳楼诸胜景。

水明楼后,即西园后门。

但扬州水明楼与如皋水明楼两者之间并非风马牛不相及,这一条至少可以说明两点:一、以杜诗中“水明”二字名楼者并非一处;二、清代的扬州有水明楼,如皋也有水明楼,如皋文化与维扬文化确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又,扬州西园系“张氏黄氏先后为园,继归汪氏”,如皋水明楼则为盐商汪之珩建,不知此汪与彼汪是否有某些关联,这个问题就有待进一步考证了。

四五司徒庙在西峰。

南史王琳传云:琳赴寿阳,城陷被执。

陈将吴明彻杀之城东北二十里,传首建康,悬之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