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申报模板:5120-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初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

合集下载

农村初中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研究报告及实践

农村初中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研究报告及实践

农村初中生自主管理与发展研究结题报告蓬安县诸家初级中学[主研人员]勇唐亚军荣辉熊曙光乔均[关键词] 初中生自主管理研究一、课题的提出1、实行自主管理,是唤醒对教育中“人性”的埋没高度重视与反正。

在我们的教育管理中常常形成无“人”的现象,全面发展的教育转化为片面地追求文化知识;最应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成为技能的演练场;管理者只重视任务的完成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忽视了人的情感需要。

于是我们看到了多不应看了多不应看到的现象:学生的道德滑坡,责任感淡化,以自我为中心,精神空虚等。

2、实行自主管理,是改变学生自主能力差提升情商的有效途径。

我校是一所地处僻远的农村初中,多年来,学校致力于对学生的有序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上级领导、兄弟学校的肯定。

但冷静地分析,我们发现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由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大多仍停留在刚性地管理,柔性管理不足,即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不够,因此在不少学生中有时会出现“老师前后不一”、“校外不一”的现象,影响了学校工作成效的巩固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近年来,我们摸索着以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发展为主题,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核心培养目标,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培养途径,进一步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保证了每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成,学校真正实现了主动涵式发展。

这是我们申报本课题的原因,也是课题创造性所在、价值所在。

3、实行自主管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在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占有重要地位,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和动力以及保证的作用。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工作按照培养“四有”新人的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积累了多宝贵的经验,但是,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要求相比较,还存在差距,德育的实效性不高。

4、实行自主管理,是市场经济对教育的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正当的个人观、自强自立的主人观、艰苦创业观等被重新提上了日程。

课题《农村初中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研究》 科研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课题《农村初中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研究》 科研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课题《农村初中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研究》中期报告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价值(一)、课题提出背景1.曾经“优秀”学生为何不再优秀我校有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以高分考入了重点高中。

可是后来到了高中,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许多事情都不会做,适应能力较差,读了一年后竟然辍学了。

而与他一起去读高中的另一位同学,初中时成绩远不如他,而到高中后,却较快地适应了那里的生活,生活自治能力强,高中毕业考上了一本。

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们发现了以前教过的一些十分“优秀”的学生,他们走上社会后,却并未显现出他们的优秀,有的甚至十分的失败。

而一些在学校中并不“优秀”的学生,他们走上社会后,却做得十分成功。

除了生活中的机遇、多元智能和社会转型期等因素影响外,我们更深地体会到生活能力对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的重要性。

同时,也使我们对当前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2.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初中学生的生活能力日渐下降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加上农村家庭家长文化层次相对不高,缺乏对教育孩子的科学认识,不能正确地对待“爱”,而且普遍是三代同堂,多位老人呵护一个小孩,隔代长辈普遍对子女较为溺爱,长辈们对孩子在物质上百依百顺,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缺乏科学和有效的引导,从而造成现在农村初中学生自私、懒惰、孤僻、不合群、依赖性强、意志软弱、缺乏竞争意识等不良性格的人数逐年增多。

还有不少学生生活能力弱、适应能力差、缺少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这些已成为制约学生健康成长和步入社会后走向成功的主要因素。

这些学生一旦离开父母,面对独立的学习、生活、激烈的竞争,往往败下阵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质量。

3. 应试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还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审视我们当前学校教育现状,且不说应试教育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淹没在书堆题海中而枯燥乏味,即使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由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仍有较为严酷的升学竞争,多数老师和家长还是把学习成绩看成是学生最重要的,所谓一俊遮百丑。

核心素养下农村初中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下农村初中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核心素养下农村初中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策略研究作者:姚育芽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2期【摘要】学生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所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其核心是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让学生能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全面型人才。

基于核心素养的提出,农村初中教育教学也在发生着重大的变革和创新。

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深入学习和研究核心素养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方向,坚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挖掘学生自主管理潜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管理习惯,推动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 ;自主管理 ;以生为本【基金项目】该论文为泉州市教育“领航团队”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农村初中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QLHKT-050。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2-0190-01初中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生自主管理意识较薄,自主管理能力相对较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逐步提高自主管理能力。

在农村初中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创新教学观念,研究分析核心素养的目标和要求,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够学会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进而全面提高农村初中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能动作用,激发学生管理潜能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教学培养的重点。

在农村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丰富的自主管理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在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出一个团结、和谐、高效的班级共同体。

从而让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有效地唤醒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激发学生自主管理潜能,推动学生逐步由“他律”转换为“自律”,由被动的受管理者转变为主动的自我管理者。

中学课题项目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农村初级中学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中学课题项目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农村初级中学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农村初级中学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在国际上世界各国纷纷将核心素养放在教育改革的首位,高度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基础教育的改革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曾经有人这样解释素养:所谓素养,就是当你把教师教的知识都忘掉后,剩下的就是素养。

实践创新观念能够让学生借助亲身的实践及认知这些行为以收获能力、品德及知识,这一观念的构成是一个重复的、长时间的自动形成过程,还是一个持续的自己体悟的过程,实践创新观念只要产生就一定会凸显出长时间的、优良的成效。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创新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创新性的学习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方法。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注重课外的延伸和运用提高,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内,贯彻十八大精神,落实教育根本任务的需要,因此,提升初中阶段学生本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可以极大地增强其数学基础能力,这不单是最后促使本身价值得以实现的要求,还是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数学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给数学这一学科的革新指明了方向。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小学教育课题申报书: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

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核心素养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核心素养是个人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需的素养的集合,这些素养是现代民主社会中,为儿童和成人过上有责任感和成功的生活所需要,也为社会应对当前和未来技术变革和全球化挑战所需要。

2014年3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针对课改的关键领域、主要环节和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意见》明确提出了“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审视当前我区中小学目前教育的现状,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素质教育并还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集中表现在学生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片面发展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在学生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发展上,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较重,睡眠严重不足,身体发展受到损害;在学生的精神层面发展上,忽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比较突出。

学校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建设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过度的知识教学直接导致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受阻。

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1.农村中小学:农村即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人口居住的地区,是同城市相对应的区域,具有特定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经济条件,亦称乡村。

“农村中小学”是指办学所在地地处农村,招生生源来自农村的中小学。

2.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3.农村中小学学科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是紧密结合农村教育环境特点,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有机整合学科核心素养,积极开发发展性课程,构建一种跨学科的适合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素养框架和目标并着力培养的应用研究。

农村初中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研究一、课题背景1、陶行知教育思想中的自动主义有三部分:一智育注重自学;二体育注重自强;三德育注重自治。

所以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是自主主义贯彻德育的结果,是我们传统的保育主义、干涉主义、严格主义的反应,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甚广。

学生自治自理究竟应包括哪些范围?学生应该自治自理的事体,究竟有哪几种?规定学生自治自理的范围,又应有何种标准?施行学生自治自理,又应应用何种途径和方法?这几个问题,都是我们要研究的。

总起来说,就是学生自治自理问题。

2、学校德育的需要传统德育过分强调学校、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管理,管学习、管纪律、管生活,时时事事处处对学生能力与自觉自理采取不放心的态度。

不容许有丝毫的主见,更不容许学生尝试自己管理自己,学生的一切皆由学校、老师严加看管、包办,传统的教育模式大部分政策是以学校和教师为管理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管理,其主要形式是“管”、“卡”、“压”、“整”,有些方法已不再适合现代教育形势,在大力加强普法宣传的情况下,家长、学生的法制意识提高了,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得由单纯的“人治”向“德治”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的改革中逐步推进学生自治,体现管理的人性化和个体化。

3、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学生的生长发育到这个时期已经日趋成熟,这种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能力,感到自己有足够的潜力可以发挥,因而他们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独立自主的好强心理,要求自治自理,自己管理自己。

他们这种独立自主、自治自理、自己管理自己的心理特点,首先表现在学习上。

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一般来讲,都能比较自觉地来进行学习,对学习更加主动和专心,能自觉地去掌握所学习的内容和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有计划地安排复习,认真地、独立地去完成各种作业。

特别是,尽管自己对某些所学的内容,对某门学科没有直接兴趣,但也能刻苦学习,自觉地去追求知识。

初中课题项目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农村初中学生构建生物概念框架行动研究

初中课题项目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农村初中学生构建生物概念框架行动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农村初中学生构建生物概念框架行动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生物概念概念框架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选题的理论意义: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必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制定了相应的核心素养,就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必须具备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大学科核心素养。

教育部2011年颁布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根据《湖北省名师工作室评选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指出名师工作室要加强课题研究、指导培训教师、提供对口帮扶,尤其是要加强乡村教师的支持和帮扶。

本课题的实施:一方面可以搭建学生的思维梯度,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其二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效果;其三可以通过学生构建生物学概念框架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科理性思维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升生物学科课程教育价值目的。

其四,通过工作室课题研究,指导培养中青年教师,帮扶农村教师,为乡村学校学科发展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

2、关键词界定:(1)生物学概念:是在生物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生物学知识和学科思维的基本单位,它包括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的理解和解释,是初中生物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2)生物学概念框架:是将有关某一核心概念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一定的载体之中(方框、圆框或特定的符号中等),再以各种形式将相关的概念连接起来形成围绕该核心概念的信息传递网络,将零散的概念知识系统化。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评选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更是核心素养引领下的价值诉求。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2014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都把“实践能力”作为我国基础教育必须重视的四大关键能力之一。

但时至今日,我国并没有明确研制促进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位和实践教育体系的缺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

(2)课题界定基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理论分析,借鉴国内外实践教育的经验,从“核心素养目标的定位”、“实践教育内容的明晰”、“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的建设”、“关键能力的培养”着手开展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行动研究。

(3)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①关于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傅维利教授是国内较早论述实践能力的本质及其结构的教育学者,他认为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有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是“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上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并认为实践能力的内在结构包括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和专项实践能力。

在后续的研究中,傅维利教授在阐述了实践的内涵的基础上,丰富了关于实践能力要素构成的研究,又增加了“情境实践能力”,认为实践能力包括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并罗列在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表现指标维,开展了有意义的质性研究。

显然,这种观点聚焦“个体解决问题”来理解实践能力有其合理性,但把“个体生理特征”也归入实践能力的范畴是值得商榷的。

《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和干扰,目前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手段的滞后和陈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思想深入人心,课堂教学必须在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及时作出回答,以适应现实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及条件1、具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

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理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理论的普及运用,更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富有指导意义和时代特征的理论资源。

2、具有丰富的经验作基础。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了学生主体作用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学校在进行“九五”课题研究时,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

同时国内外知名学者在这方面也形成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3、具有良好的研究环境。

课堂教学一向受到普遍的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向“45分钟要质量”已成为共识,听课、评课活动经常开展,不少教师进行参加苏州市、张家港市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这些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国内外教育界已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形成了丰富的课堂教育理论,构建了各具特色的课堂教育模式,其中影响较大并能为我们所提供借鉴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及其模式。

他反对把现成结论教给学生,提倡经过发现进行学习,要求学生利用教师与教科书所提供的某些材料,亲自去发现应得的结论和规律,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课题申报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课题申报

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课题申报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

本研究计划将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研究主题,探究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其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将以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深入探讨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特征,以及其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二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和案例分析,深入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现状和问题,探索有效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研究的成果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同时,研究成果还将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可参考的教育实践经验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

- 1 -。

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题研究中期论证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题研究中期论证报告

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课题研究中期论证报告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更加关键。

由于他们的经历和见识相对较少,因此需要老师们认真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努力提高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为他们将来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新世纪初积极申报了《农村初中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培养的探讨》这个课题,并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研究活动进行课题研究。

我们遵循著名教育家___的教导,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努力培养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动性,向“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努力。

这些努力得到了肯定,我们的两位老师结合课题上的公开课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高度评价。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经历了以下几个研究过程:1、课堂教学上,让每一个教师明确导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研究目标。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研究目标,使他们自主地把握研究方向。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求老师在导入新课之时就将研究内容的重点、难点、达到的要求及注意的地方,清楚地告诉学生,让学生的研究有针对性。

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在每一个研究的小环节上都给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明确研究的途径。

教学结束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反刍”,加深印象。

教学目标的定量也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定量,以便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自学时间内完成。

如果教师的目标定得过高、过难,学生完成目标的期望就低,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小,激发的力量也就显得较低,反之,如果教师制定的目标太低,那么目标的价值就显得较低,也无激发力量可言。

此外,教学目标还应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自主研究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形成班集体良好的研究氛围。

2、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研究的机会。

研究表明,80%的研究困难与过重压力有关,解除这些压力,明显有助于研究效率的提高和创造潜能的开发。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中小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问题的提出核心素养理论体系明确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实现自我价值与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

现有核心素养框架下的研究多是基于教学经验的课程改革策略研究,鲜有结合理论针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因此,如何将核心素养体系从一套育人的理论框架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去是目前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1.2课题界定核心素养是学生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领域、六项核心素养指标。

实践、创新能力在核心素养的框架下具体表现为劳动意识,问题解决和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以实践能力为重要内容和载体,实践能力培养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方向(何万国,2012)。

行动研究是指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研究人员共同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与教育实验法相结合,既能融合教育的社会现实,又使研究具有科学严谨性。

因此,本课题拟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基于认知行为科学理论,以教育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依托武汉市小学和中学实体单位开展行动研究,构建科学、合理、可行、有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目前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多以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为主(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2016)。

如姜宇、辛涛、刘霞(2016)提出要基于核心素养改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师教学方式;喻平(2017)、肖广德、魏雄鹰和黄荣怀(2017)等提出要发展学生具体的学科核心素养,细化教学目标、策略和课程评价体系。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农村中职学生自主管理创新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农村中职学生自主管理创新研究

农村中职学生自主管理创新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中职学生自主管理创新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1、课题的提出本课题基于国家关于加强中职生管理方面的政策导向和农村中职学校实际而提出。

根据中央两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等文件精神,广大中职学校加强了学生管理工作。

农村中职学校具有特殊性,大部分学生是学困生,很多是留守生,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相对普高生欠缺,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带来较大的管理难度。

如何促进农村中职生更好地成人成才,便成为广大农村中职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课题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力求探索出符合农村中职学校实际的学生管理方法,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

2、课题界定农村中职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是指农村中职学生在教师积极引导下,自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确立自我发展目标,形成适应社会发展和推动个体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的一种教育管理模式。

加强和创新中职生的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教育工程,需要中职学校进行有效的实践和探索。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在欧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被作为经济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就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即企业与非全日制职业学校合作进行职业教育的模式。

在瑞士,职业教育不是“后进生”的归宿,而是国家经济链条上重要的一环。

瑞士的职业教育由现代“二元制”向更加适应本土特点的“三元制”发生改变,即企业、职业学校、行业培训中心。

国外先进的中等职业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模式和方法,对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国内大批职业教育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对我国中职学生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当前我国中职学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管理观念和管理方法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初中课题项目申报书: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乡镇初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

初中课题项目申报书: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乡镇初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

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乡镇初中学生关键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教育均衡乡镇学生关键能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我们正在无可逆转地步入一个新的时代。

世界变化、社会转型呼唤着教育的深度变革。

21世纪,学校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我们认为,成才的关键已不再是知识的储备,而是你是否具备关键能力。

何为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最初由德国著名职业教育学家梅腾斯提到,指在现代社会中,对于每个人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至关重要的能力,是实现自我、终身发展、融入主流社会和充分就业所必须的知识、技能、态度之集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提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自我发展、学会适应改变”等五大关键能力。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

”并进一步指出要培养四种关键能力即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

结合华中师大一附中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标,华师一附中校长周鹏程2014年7月首先提出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华师一附中经过3年多的多方研讨、论证、实践,明确了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主要有4种,即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其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将来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不盲从、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心,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是一种思想品质,也是中国学生普遍比较缺乏的一种“态度”,其核心是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是学生成才之魂;当今社会是“合作协同”的社会,“单打独斗”的时代一去不返,有效沟通能力既包含基本的语言(尤其是母语)表达能力,也涉及认识他人和自我的能力,是与人相处、协同合作的必备能力,是学生成才之翼;自主学习是以学习研究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借助多种资源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并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模式,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成才之本;自我管理能力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目标、思想、心理和行为等进行控制的能力,包括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健康管理、财务管理、基本的生活管理、生涯规划等能力,是学生成才之力。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研究

中小学课题申报书:核心素养引领下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研究

核心素养引领下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核心素养乡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四、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要求逐项填写,限4000字以内)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随着对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不断深入研究,本研究团队对国际组织有关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的报告有所关注,在文献阅读和科研实践中,也了解到一些学校,尤其是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学校教育改革和创新实践,己经开始涉及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我国也有不少学者对这一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但主要以介绍国际组织的研究成果、强调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介绍本校课程建设框架的形式展开,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和个案分析比较少,特别是乡村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比较薄弱,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在学校层面具体能够如何设计、如何实施?实施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参考又存在哪些问题?学校为何要基于核心素养建设自己的校本课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是如何开发和实践的?等等这些疑惑都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2)课题界定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国家课程框架规定的限度内,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的性质、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和学校为参与主体,有课程专家、校外团体或个人共同参与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如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背景下农村初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研究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问题的提出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9月,课程改革的“关键”、中高考评价的“风向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

它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自我管理”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6大素养之“健康生活”素养中的要点之一,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培养的关键能力之一。

可见,培养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由于学习内容的不断丰富、生活环境不断扩大和改变,其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日渐増强,呈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

由于农村初中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学生,缺少父母的关爱引导,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常常表现出过分主观、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和自控能力,不能实现自我监督,做事无计划,一旦遇到困难,便垂头丧气或选择逃避,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生活上缺乏自信。

因此,面对当今社会的挑战,应该注重培养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逐步做到由“他律”到“自律”,而不是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硬性管理,使自我管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我行为,从而学会自我发展,做自己、家庭、学校的主人。

目前初中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都相当繁重。

学生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其余时间,如早读、课间运动、午间休息、晚自习等都要求教师到场监督管理。

教师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掌控管理学生的运动、自习等,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休息,去钻研专业技能。

这种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大包大揽,既增加了教师教学工作的负担,又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可见,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控,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又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把教师和学生都从“管理”和“被管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这无疑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双赢”。

课题的界定农村初中生:从地域上讲,是指远离城市,文化和教育都不够发达的农村乡镇中学的学生;从受教育的环境讲,由于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正确的育人理念,而又有些放任自流的学生。

自我管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学生的“自我管理”素养包括:“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因此,“自我管理”可以理解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决心和努力,正确地了解、认识和评价自己,并对自身的观念、想法和行为习惯进行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舒解,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全面发展,不断地规范自身行为的过程。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国内相关研究自我管理早在80年代就被引入了我国的教育领域,但一直停留在对自我管理的描述和解释水平上。

我国学者董奇和周勇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是一个从他控向自控、从意识到自动化、从单维到多维的渐进过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著作《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中认为,在日常学校管理中,学生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同时还是管理的主体。

而我们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硬性给学生强加规章条例,但实际往往适得其反,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郑其绪教授在其著作《柔性管理中》提出了柔性管理的理念,他强调的是在以人们一般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从而将组织的意志内化为人们自觉的行动。

庄惠玲老师也在班级的自主管理方面提出了“弱化”的主张,其“弱化”是通过改变班主任绝对主导的管理方法,寻求一种新的彼此联系、彼此和谐、彼此互助、彼此推动的解决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提升,增强农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些关心农村学生教育的学者、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学生自我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1.从农村学生的自我管理现状来看,隆卫芸在《立足自我责任心,培养提高农村高中生自主管理能力》一文中指出农村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相对于社会的发展,独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强,生存能力差,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郑世坚在《在农村小学中推行班级自主管理的探索》中指出随社会发展,学生学习条件有提高,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

孩子生活单一,缺乏监督,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2.从影响农村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发展的社会因素来看,吴荣霄在《试论农村初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中指出社会不良诱惑的影响,农村缺乏必要的社区教育组织,阻碍了农村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和心理的发展。

魏晓娟在《农村中小学生问题行为探究》中指出农村教育管理观念的陈旧和滞后,法制、公民教育等关系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导致农村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伴随农村社会变革的深入呈加重、扩散之势。

国内有关农村初中生自我管理研究,对提高农村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并提出了具体可操作性的方法或途径。

为农村中学加强学生自我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但是大多数研究成果侧重于理论方面的研究,在实际的操作中运用理论取得成效的实证研究较少。

国外相关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元认知理论,个体从对自己或他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与自身比较和结合,同时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自觉的监督、控制和调节。

社会学习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和阿德勒的创造性自我个体心理学理论,都强调以自我为核心,这些理论在我们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为发展学生个性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初期,芬兰开创了“无班级授课制”,学校不再有固定的班级,毎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根据自身的智力、需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课程和教师,同时有充分的时间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如今的荷兰己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行这种制度,还增设了指导员制度、学生自我管理制度等,实现了多元化的有效管理。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中认为:自我管理是个人为取得良好的适应,积极寻求发展而能动地对自己进行管理,自我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个体社会适应效果和活动绩效的重要因素。

国外现有的研究成果都丰富了自我管理能力的内涵和外延,为以后培养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但是,国外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渗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中的,专门针对普通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不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很少。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选题意义:选择本课题是中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更有利于教师、家长管理理念的转变,更好的培养具有较强自我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选择本课题有助于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会自我管理及自我发展,将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渐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找到新路径。

2.研究价值: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索培养农村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系列策略,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己制定目标、计划,自己监控、激励自己的行为,培养高素质人才。

同时,也为学校管理和家庭教育提供具有参考与借鉴价值的培养策略,对推动培养具有较强自我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研究有着积极的应用价值。

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理论依据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

青少年学生正是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肯定,硬性的指派或要求只会令他们压抑反感甚至对抗,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要注意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2.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戴尔•申克、瑞恩等人认为“内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将来自外在的实践的控制转化为内在的控制;是一个由外在控制、投射控制、明确的控制、综合控制四水平组成的连续体”3.社会认知理论。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认为:“个体的活动是人、行为和环境三个变量不断相互作用的函数。

”个体会对外在影响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外在的环境也会因个体的反应而改变,这种相互影响为个体自身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提供了可能。

由此来看,自我管理即为个体、行为与环境三个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主张要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实现自我,其重点在于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实际,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研究目标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针,促进教师提升教育观念,重视农村初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研究提升农村初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系列策略,不断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调控,自我约束,不断规范自我行为,为自己健康全面的发展而努力。

研究内容1.对农村初中学生自我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明确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2.进行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水平研究。

3.按照核心素养理念的要求,针对现状,进行研究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系列策略。

(1)改革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学校策略研究。

(2)开展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班级策略研究,构建学生自我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

(3)开展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家校联系策略研究,家校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学生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研究假设1.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针,明确农村初中学生自我管理现状,是课题研究的基础。

2.促进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提升教师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认识与能力,是课题研究的关键。

3.围绕核心素养理念,探索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系列策略,是课题课题研究的重点。

拟创新点1.本研究主要是选取农村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初中生自我管理方面的现状入手进行行动研究,我国类似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的。

2.本研究将以班级为主阵地,在立德树人的思想引领下,探索新时期学生自我管理的系列策略。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研究思路首先课题组成员深入班级及部分家庭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访谈,调查中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然后组织课题组搜集有关学生自我管理研究的文献、理论,进行学习,形成研究假设,制定出研究实施方案;再结合当前学生自我管理方面的经验成果,针对存在的问题,分别从学校、班级、家庭等方面展开行动研究,实施系列的指导、培养活动,在活动中反思总结出有效的培养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