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企业造假,浅谈中国市场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引发的思考
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引发的思考摘要:中国股市发展进程中的造假案给经济社会带来了极大损失,同时给人以思考。
文章从会计诚信、证券监管等问题出发,进一步探讨了前进中挫折给今后发展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银广夏;安妮股份;财务造假一、时代背景,发现问题前不久,安妮股份这支上市仅三年的股票再度陷入诚信危机:经查,其2008年虚增营业收入6900万元,虚增营业成本5292万元,虚增利润1609万元。
在该公司随后召开的网络致歉会上,公司高管向公众草草道歉,却并未谈及根本问题。
这不禁让人陷入思考:自银广夏事件以来,关于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件层出不穷,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据相关媒体调查,87.1%的中小投资者认为,财务造假现象在中国股市中普遍存在。
曾备受投资者追捧的银广夏,1998至2001年间屡次虚增利润,瞒报亏损,制造虚假财报。
负责对银广夏进行审计的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却由于工作流于形式,对外发布多份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之前曾对银广夏做出财务状况无问题结论的证监会也不得不再次介入调查。
这一事件使广大的投资者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并对会计行业乃至政府丧失了信心。
其掀起的风波至今仍未能完全平息。
银广夏之外,琼民源、东方锅炉、红光实业、郑百文到今天的安妮股份,再到中国境外上市公司因财务造假引发的退市潮,那些曾光彩夺目的“绩优股”相继陨落,成为了中国股市及上市公司成长过程中一个个挫折。
这些挫折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呢?我们可以看到公司治理结构、会计诚信、证券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将指导我们的未来之路。
二、回顾历史,分析问题第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首先,许多公司存在内部人控制。
如银广夏高层队伍基本都是围绕着陈川而渐次成形的。
陈川是银广夏的创始人,1984年曾南下深圳创业。
公司发起人之一为宁夏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而曾任银广夏总裁的张吉生,即担任过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后任银广夏总裁的李有强曾与陈川合作创业,而身兼财务总监、总会计师、董秘等多职的丁功民则常驻深圳。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康美药业是中国国内知名的制药企业,成立于1996年,业务涵盖制药、医疗设备、生物技术等领域。
然而,2024年11月,康美药业卷入了一起严重的财务造假案件,这起案件震惊了整个中国资本市场。
该案件最早是由一家名为“雷诺贝斯”(Renovalinde)的美国独立研究公司揭发的。
根据雷诺贝斯的调查报告,康美药业存在大规模的财务数据造假,涉及金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造假行为主要包括虚增收入、虚假销售、伪造贸易商、滥用融资手段等。
首先,康美药业通过虚增收入的方式,将没有实际发生的交易计入财务数据中。
这使得公司财务报表上的收入看起来非常高,给股东和投资者创造了一个假象,进而提高了股价。
其次,康美药业还通过虚假销售来夸大公司的业绩。
公司将产品销售给不存在的客户,用空头订单来填充销售额。
这些虚假销售额也被计入财务报表中,使得公司的利润增长看起来非常迅猛。
此外,康美药业还伪造了一些贸易商,将原本属于公司自营业务的交易,通过“贸易商”来掩盖。
这样一来,公司就可以通过调整价格或者交易结构来获取更多利润,并掩盖实际销售情况。
最后,康美药业还滥用了融资手段,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来填补公司的财务缺口,并用于偿还之前的负债。
这样一来,公司的借款额度得以扩大,进一步扩大了虚增的销售额。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件的发生对中国资本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首先,股价一度暴跌,使得大量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
其次,投资者对整个资本市场的信心受到了严重破坏,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产生了怀疑,使得整个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降低。
此外,监管部门也受到了严厉批评,因为他们没有能够及时发现和阻止康美药业的财务造假行为。
为了应对这起财务造假案件,康美药业成立了特别调查组,并雇佣了国内外的专业机构进行深入调查。
公司同时宣布,将对财务数据进行自查,彻底清理造假行为,并推行一系列的内部控制措施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康美药业还表示,将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并做出相应的赔偿和补偿。
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的思考一般来说,公司通过会计信息向外界反映本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收支状况、现金流量等问题。
上市公司是我国资本市场当中一个很重要的经济主体,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证劵市场的发展,所以上司公司会计信息做到真实、可靠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近几年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却屡禁不止。
本文就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现象的现状、根源、解决手段等几个方面做了简要探讨。
标签: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一、引言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现象愈演愈烈,虚假的会计信息已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社会活动,破坏了正常的市场交易秩序,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因此,解决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问题势在必行。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乱象1.挂牌上市,伪造财务报告,吸引资金后消失2012年广西的信德投资公司诈骗案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这家公司经过贿赂手段得到了上市资格,上市后立即增发股票融资金额已达到了3200万人民币,人们之所以相信这家公司,是因为在此公司的年终财务报告中,既有注册会计师的签字又有相关主管部门的签字,就这样,在筹资到一定规模后,这家公司消失了。
在此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会计造假的威力,所以,整治会计造假现象已经迫在眉睫。
广大的投资者对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特别关注的,因为通过会计信息可以从正面和侧面反应出企业的经营状况,从而给投资者指明一个正确的投资方向。
对于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更应该重视,因为它直接关系着股市,股市关系到经济的流畅程度,这一连串的反应,会导致经济秩序的极大混乱,所以我们有理由去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
2.收买政府监察主体,虚假的会计信息变成真的会计信息信德投资公司财务主管在伪造了财务报表后,通过贿赂手段,收买审理上市公司管理人员,让一家不大的企业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上市公司,这种转变不只是名字上的变化,而是随之产生的经济利益有了隐形的提升,这提醒我们在公司上市的问题上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审批,这同时还要求国家公职人员要各司其职,对于那种违反规定的审批人员要从严依法惩处,要守住上市公司这一方净土,当然,各个经济部分只有充分合作才能使经济更好更快的得到发展。
康美财务报告造假分析(3篇)
第1篇摘要:康美药业作为一家知名的中药企业,其财务报告造假事件震惊了整个资本市场。
本文通过对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事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造假的原因、手段、影响及防范措施,以期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引言2018年12月,康美药业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2019年4月,证监会发布了对康美药业的处罚决定,认定其存在虚增收入、虚增货币资金等违法行为。
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财务报告造假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的原因、手段、影响及防范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二、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原因分析1. 盈利压力康美药业在上市初期,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和盈利压力。
为了满足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业绩的期望,公司管理层可能存在虚增收入的动机。
2. 会计政策选择康美药业在会计政策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为财务报告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3. 内部控制缺陷康美药业内部控制存在严重缺陷,导致财务报告造假行为难以被发现和制止。
4. 会计人员素质问题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业务素养,为财务报告造假提供了条件。
三、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手段分析1. 虚增收入康美药业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销售收入。
2. 虚增货币资金康美药业通过虚构银行存款、虚构资金往来等手段,虚增货币资金。
3. 虚增固定资产康美药业通过虚构购建固定资产、虚构折旧政策等手段,虚增固定资产。
4. 虚增存货康美药业通过虚构购进存货、虚构销售成本等手段,虚增存货。
四、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影响分析1. 市场风险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事件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降低了市场信心,加剧了市场风险。
2. 监管风险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事件暴露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足,增加了监管风险。
3. 企业信誉风险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事件损害了企业信誉,降低了企业竞争力。
4. 社会道德风险康美药业财务报告造假事件引发了对企业道德风险的担忧,加剧了社会道德风险。
我国市场中假货现象博弈分析
我国市场中假货现象博弈分析摘要:本文从我国假货泛滥现状入手,试图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假货产生的背后原因,利用博弈论相关理论,对假货市场中供需双方、第三方政府行为的决策进行分析,探索出缓解假货现象主要途径。
关键词:假货;博弈;政府一.前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电子商务逐渐壮大,发展势头如火如荼。
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中国的假货现象愈演愈烈,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山寨大国”,对外形象大打折扣。
在激烈的竞争中,低廉的成本、高额的利润以及不健全的监管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越来越多的厂商制假售假,甚至以之为荣,在我国,假货以极强的生命力应运而生并疯长,它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日常的生活用品到高端科技产品都无处不在,苹果、三星等手机花上1000、2000元就能买上,耐克、NB各种各样的款式只需花上不到100块的价钱。
其中制假者、售假者、买假者等构成的利益共同体从不同角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利益。
如果假货再这样持续泛滥,后果将不堪设想,不仅严重侵犯正牌商家的相关权益,而且威胁着整个市场经济秩序的平稳健康发展,动摇着社会的公平和信用基础。
因此,面对假货的泛滥,需要相关部门完善监管制度、增强社会各方的打假意识,运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努力缓解假货现象的发生。
二.假货的定义根据假货相关学术专著《假货研究》的描述,假货指以下商品:第一和客观事明显不符;第二与得到世界上2/3以上政府承认的国际组织颁布的标准,以及2006年人均收入在1500美元以上国家政府颁布的标准不符,前者以承认该标准的地域为准,后者以所在国为准;第三如果二者都不存在,则以销售地相当于我国省级以上法院得到半数法官认可的司法判决标准为准。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假货则指的是那些为欺骗顾客而制造的仿制品。
根据实际中假货的特征以及上述描述,可以对假货定义进行总结,即假货指假冒别人商标生产的或者劣质的产品。
三.假货市场主体分析(一)假货需求方分析目前我国假货现象盛行,有需求才会有供给,这正好说明我国的假货市场需求旺盛,购买假货的人群也较为庞大。
对市场假冒伪劣现象的调查与思考
对市场假冒伪劣现象的调查与思考对市场假冒伪劣现象的调查与考虑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别断规范和宏观调空,市场经济进展的主流浮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但由于市场初放型经济的进展和掺和,私营经济的加盟,市场上浮现了别尽人意的假冒伪劣现象。
由于少数的别法分子,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利欲熏心,大肆搞制假贩假的别法行为,给市场经济带来了严峻的妨碍,所以,广阔消费者纷纷召唤市场诚信、市场公平。
为此,笔者对市场浮现假冒伪劣现象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与考虑。
一、当前市场假冒伪劣现象的要紧现状在对市场进行调查中感到,当前市场假冒伪劣的现象要紧表如今以下几方面:1、食品和营养品格业中的假冒伪劣。
一些厂家在食品生产中,制假贩假或生产劣质的食品。
如市场浮现了假冒伪劣的月饼、饼干、奶粉、果冻、麦片、脑白金、白糖等,有的甚至加工生产劣质有毒的大米、面粉、食用油等。
2、肉类制品中的假冒伪劣。
如用老母猪肉制作的劣质肉松,用死猪肉灌制的香肠和制作的劣质火腿肠,用农药泡制的火腿,用沥青拔过毛的鸡、鸭、鹅和注水的牛肉、猪肉等。
3、海鲜产品的假冒伪劣。
如用甲醇泡制的有毒的海鲜水发产品等。
4、调味品中的假冒伪劣。
浮现了假冒伪劣的酱油、无碘食盐、味精、淀粉等。
5、烟酒产品中的假冒伪劣。
浮现了屡禁别鲜的各种假烟、假酒等。
6、“三农”产品中的假冒伪劣。
如浮现了假种子、假化胖、假农药、假薄膜和劣质的农机等。
7、有关证件的假冒伪劣。
浮现了假毕业证、假身份证、假军官证、假驾驶证、假工作证、假学历证、假结婚证、各种假牌照、假介绍信、假房产证、假产品证、假合格证等。
8、服装产品的假冒伪劣。
以劣质服装冒充名牌服装,浮现了假冒伪劣的西装、羽绒服、皮装、西裤、内衣、婚纱、鞋帽、手套、被装等。
9、电器产品的假冒伪劣。
有假冒伪劣的电视机、电冰箱、空调、电脑、洗衣机、微波炉、电风扇、电熨斗、电吹风、收音机、油烟机、随身听、电须刀等。
10、建造和装饰材料的假冒伪劣。
试论市场经济与假冒伪劣现象
试论市场经济与假冒伪劣现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也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程度越来越大,有越来越多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其中假冒伪劣产品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且,这个问题从出现之日起一直困扰着我们经济发展的脚步,虽经多次打击,却一直无法根除。
其实,假冒伪劣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光中国有这个问题,世界各国都深受其扰。
下面,本文将就市场经济的几个基本原理来论述我国当今条件下的假冒伪劣现象。
一市场经济对我国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在建国初期曾经借鉴苏联的经济模式,同时严格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来比照自己,从一直以来的自然经济转换到苏联的计划经济,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自然经济时期人们大多自给自足,以物换物,就算在商品出现并流通之后,也是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假冒伪劣等于自断生路;而到计划经济阶段,由于一切生产高度集中于国家,生产、流通、销售都依靠国家,假冒伪劣产品没有可钻的空子也没有获利的财路,自然也很少出现假冒伪劣现象。
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的地位越来越大的同时,市场的作用使得生产、分配、消费分离,制假贩假开始出现,正如上文所说,假冒伪劣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我国步入市场经济后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那么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又有哪些呢?在依靠计划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工业化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得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却也存在动力不足、经济结构僵化、经济效率地下的弊病,同时我们知道,没有商品货币和个人利益的刺激,社会经济想要长远的发展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领导人脱离窠臼,高瞻远瞩,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指出一条明路,那就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杠杆,这就需要多元化的主体,主体的自发性同时导致了盲目性与滞后性,这些都可算作市场经济的属性。
浅谈市场经济中的假冒伪劣现象
39浅谈市场经济中的假冒伪劣现象张 迪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随之浮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假冒伪劣产品是市场规律的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如何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的。
本文从经济角度,结合一些专家的观点阐述了假冒伪劣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政府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使之能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假冒伪劣;经济利益;地方保护;法律意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导致了经济体制中的不少疏漏和空隙都显现出来,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问题被投机者所利用,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而假冒伪劣现象的出现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
因此,我们应积极研究探索假冒伪劣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制止假冒伪劣的猖獗现象,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假冒伪劣商品产生的具体原因分析关于假冒伪劣产品产生的原因,人们有很多种分析。
一些专家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分析了制假售假存在的原因,另一些专家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假冒伪劣产品存在的原因,还有一些学者从法治的角度探讨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
综合以上学说,我认为假冒伪劣产生的原因有:(一)人们追求利益的意识加强。
经济利益是保证人的社会生活所必要的前提条件,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利益的行为应该是以公平竞争为前提的。
但是,因为改革开放把压抑已久的自我利益意识彻底释放了出来,加上对国家政策的曲解,使想方设法发财致富成为了人们努力追求的最终目标,于是出现了无视市场规则,甚至无视法律,不择手段赚钱的混乱局面,制假贩假就成了一些人的生财之道。
根据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各生产者和销售者“只要能在竞争的市场中蒙混过去,便会把沙子掺进食糖里去”。
假劣产品的制售者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他们充分利用手中的“劣币”,违背经济交易活动中的公平、正义、合理等原则,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使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探讨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的探讨一、引言财务造假是指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时,通过虚构或隐瞒财务信息,以达到误导投资者、骗取投资、违法逃税或获得其他利益的行为。
在中国上市公司中,财务造假问题已经日益凸显,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就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背景、成因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相关部门及公司提供参考。
二、背景我国股市风起云涌,不断刷新最高点。
然而,股市背后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却层出不穷。
在中国股市中,出现财务造假的案例不断,例如2019年企业年报财务造假案,2019年乐视网财务造假案,2020年保利地产财务造假案等。
这些案例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而且也破坏了市场的公正、公平和透明的机制。
三、成因1.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往往采取各种手段来拼凑财务数据。
这些手段包括虚增营业收入,账外减值,虚构费用等。
2.成长压力由于上市公司要面对股东的压力,要求企业不断提高业绩并缩短利润回报期,为快速实现企业增长,企业采取赚快钱的方法,如高杠杆、高负债,不合理地调节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和存货等,以及虚构利润等财务报表。
3.管理体制不完善一些上市公司由于管理薄弱,企业治理不规范,审核程序不严格和内部人员的极端贪婪,使企业纵容和产生了财务造假行为,从而造成管理体制的腐败。
4.信息沟通不畅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关系中,信息传递环节与交流方式没得到足够重视,投资者往往被关于企业信息不真实或虚伪的报道误导,而又缺少有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独立评估,导致了以较低价值买进提前收益的公式化项目。
四、应对措施1.强化监管和法规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专项检查和审核,完善投资者权益保护和追责机制,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财务透明度。
为防止财务造假等问题,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行为的追究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者。
2. 提高财务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将公司的核心财务数据和业务情况及日常经营情况,以必要的形式上报各种管理部门,并向社会公开。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博弈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的博弈分析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频频曝光,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思。
会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对市场信任和金融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角度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分析,探讨其动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一、会计造假的动因1. 盈利压力:上市公司追求高额利润,以提高股价和吸引投资者,从而增加自身的融资能力。
然而,一些公司面临市场需求疲软、产能过剩等问题,利润增长缓慢,导致了盈利压力。
为了保持高额利润,一些公司选择采取会计造假手段。
2. 激励机制:我国上市公司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是会计造假的一个重要动因。
短期股价和利润表现成为公司高管薪酬和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导致了一些公司高管为了获取更高的薪酬和激励,不惜使用会计手段来美化财务报表。
3. 考核制度:部分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绩考核指标,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干预。
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利用各种手段,如政府补贴、财政资金注入等,迫使上市公司进行会计造假,以满足相关考核指标。
二、博弈分析1. 信息不对称的博弈:在上市公司会计造假行为中,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虚增利润、隐瞒负债等手段来提高股价,吸引投资者。
而投资者只能依靠公司公开的财务报表来进行投资决策,缺乏对公司实际运营情况的全面了解。
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上市公司在会计造假行为中处于相对优势的位置。
2. 利益博弈的博弈: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之间是一个典型的利益博弈关系。
上市公司通过会计造假来获取更高的股价和融资能力,从而增加自身利益。
而投资者则希望通过投资上市公司获得更高的回报。
双方的利益往往存在冲突,导致了会计造假行为的出现。
3. 规则约束的博弈:会计造假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有效的监管和制度约束。
然而,我国相关监管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漏洞和不完善,使得上市公司在会计造假行为中往往能够找到一些“法律空隙”。
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也成为会计造假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原因之一。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分析及审计防范探讨论文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分析及审计防范探讨论文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层出不穷,给投资者带来了严重的财产损失,也给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重大隐患。
本文旨在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审计防范措施。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现象分析1.动机:造假主要源自公司追求财务指标的短期效益,以及经营者个人私利等方面。
比如,为了实现公司财务指标的要求,上市公司可能会采取虚增收入、突出利润等手段。
此外,为了满足股东、投资者等的期望,上市公司也可能通过造假来提高公司的市值和股价。
2.手段: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虚增收入、隐匿负债、披露不完整、虚增资产、变相数字游戏等。
其中,虚增收入是最常见的手段之一,通过虚构销售收入、伪造合同等方式来增加公司的营业收入。
3.后果: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不仅会给投资者带来财产损失,还会对我国资本市场的信誉和稳定性造成重大威胁。
当投资者发现上市公司存在会计造假行为时,通常会选择抛售股票,从而导致股价暴跌,整个资本市场也会受到冲击。
此外,会计造假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审计防范探讨1.加强审计监管:加大对上市公司的审计监管力度,建立审计监管机制,严格审计人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
同时,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漏洞和失误。
2.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上市公司应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来预防会计造假行为。
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合理的岗位分工和权限设置等。
3.加强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应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时、真实、完整地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
同时,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提高披露质量和透明度,增强投资者的信任和依赖。
4.加强监管合作: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作,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
各监管部门应共享信息,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置会计造假行为,形成合力,共同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现状的分析及看法
对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现状的分析及看法_________摘要:假冒伪劣商品在我国市场上的盛行,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制假售假者的肆意妄为,不法、非法厂商过度的追求利润、消费者贪图小便宜,积极去购买,以及政府治理的力度不够,成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根除不掉的原因。
要治理这一现象需要政府的支持,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找出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集中治理这一现象。
关键词:假冒伪劣危害产生原因措施一、引言当前,我国市场中假冒伪劣商品的盛行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
凡是以假产品冒充真产品,质量差的产品冒充质量好的产品,档次低的产品冒充档次高的产品,以及盗用他人的品牌,或者名义进行生产或者销售的商品均属于假冒伪劣商品。
在我国,虽然已经制订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来预防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并且充分运用法律法规去规范市场销售,经营主体的行为,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但假冒伪劣商品在我国仍然较为猖獗,除了因为我国仍处在市场经济初期阶段以外,还因为存在一些其他问题,不仅政府方面的问题,也有社会方面的问题。
二、假冒伪劣商品的概念“假冒伪劣商品”是指那些含有一种或多种可以导致普通大众误认的不真实因素的商品。
假冒伪劣商品可以分为假冒商品和伪劣商品两种类型。
假冒伪劣商品是假冒伪劣的物质产品,不包括精神产品,具有不真实性因素和社会危害性的特征。
1、假冒商品:是指商品在制造时,逼真地模仿其他同类产品的外部特征或未经授权,对已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进行复制和销售,借以冒充别人的产品。
在当前市场上主要表现冒用、伪造他人商标、标志;冒用他人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厂名厂址;冒用优质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和生产许可证标识的产品。
2、伪劣商品:是指生产、经销的商品,违反了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其质量、性能指标达不到我国已颁布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所规定的要求,甚至是无标生产的产品。
三、假冒伪劣商品盛行的原因1、中国经济市场现状。
打假对中国的影响
打假对中国的影响在中国,假冒伪劣商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大量出现,已成为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给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一是严重地损害企业的利益,使相当一批名优产品不同程度地遭受假冒伪劣商品的冲击,造成企业产品销售额和利润明显下降,信誉受损。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第四季度对283家企业问卷结果表明,其中182家企业每年用于的费用共达2.42亿元,222 家企业1676人从事打假工作,平均每个企业从事打假的就有7-8人;160家企业遇假冒伪劣商品侵害,在1998年损失产值95.75亿元,占当年总产值的11.12%,年利税损失13.16亿元,占当年总利税的7.85%;这些数据仅是对200多家企业的调查。
据估算,全国一年因假冒伪劣商品所造成的损失约有1300多亿元;二是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
不仅使广人在经济上、精神上受到损害,也对他们的健康安全造成威胁,影响了社会稳定;三是严重影响国家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政策,危及基础设施、住宅和重点工程建设的质量,假冒伪劣建筑材料导致房倒桥塌的事故屡有发生;四是假冒伪劣商品采取非法的市场销售,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也败坏了出口商品的信誉:假冒国外的名牌产品还损害了国家形象,也影响国外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中国的,失去了一部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的机会;五是为其他犯罪团伙提供财源,长期制假售假的多发地区往往带有黑社会的背景,干部腐败严重,毒化了社会环境。
从总体上看,假冒伪劣商品虽然只占社会商品总量的一小部分,但是,它发展和蔓延的势头如果得不到遏制,将会造成祸国殃民的危害。
因此,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严肃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放任假冒伪劣,国家就没有希望。
可以说,今天,民族著名品牌企业已被假冒伪劣逼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品牌经济时代,驰名和的多少,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创名牌、保名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对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改革的路径启示
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对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改革的路径启示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对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改革的路径启示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
然而,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监管困境也日益显现。
2019年4月2日,国内知名咖啡连锁企业瑞幸咖啡宣布其涉嫌在财务数据中大规模造假,涉及金额高达超过22亿元人民币。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我国资本市场监管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路径启示。
首先,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揭示了我国资本市场监管的薄弱环节。
在这起事件中,瑞幸咖啡的造假行为并未被及时发现,财务审计失职,监管执法不力等问题凸显出我国资本市场监管存在严重的薄弱环节。
尽管我国有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在实际执行中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责划分不清晰,监管部门之间协作不顺畅,导致监管盲区的存在以及监管的不及时和不全面。
其次,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暴露出信息披露的不透明性。
在资本市场中,信息披露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中,投资者面临着信息获取困难以及信息真实性的质疑,投资者保护意识的不足也为瑞幸咖啡的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因此,加强信息披露的透明度,提高投资者保护水平,是解决资本市场监管薄弱环节的重要举措。
第三,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提示了加强财务审计的必要性。
财务审计作为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发现企业财务数据异常和造假行为的功能。
然而,在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中,虽然公司经过了多次财务审计,却依然未能发现问题。
这反映出现行的财务审计存在盲点,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受到质疑。
因此,加强财务审计的标准与力度,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是加强资本市场监管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给资本市场的投资者警示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更加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和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过度追逐短期利益和高收益的投资心理容易掩盖对风险的敏感性,从而为诸如瑞幸咖啡这样的欺诈行为提供机会。
试论上市公司造假及相应对策
试论上市公司造假及相应对策本文试图探讨一下关于目前上市公司日益出现的粉饰造假行为及其对这些造假行为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以期引起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对此种行为予以关注,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降低和控制审计执业风险。
一、关于上市公司的造假行为尽管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还处于不断建设和发展完善过程中,但是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日益出现的粉饰造假手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相差多少。
由于我国目前的财务分析侧重于分析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资产治理效率、获利能力等方面,因此尽管目前上市公司粉饰造假的手段很多,笔者仅从上述几方面来对其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并对上市公司在获利能力方面的粉饰造假行为进行具体描述:(一)在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方面粉饰造假公司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到期偿债。
公司为了扩大生产规模或维持经营周转,一般会借进款项;国家为了维持市场经济正常秩序,通过立法规定公司必须清偿到期债务,否则破产偿债。
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特别是债权人一般很关心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和本金的安全程度,会利用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以判定债务人的偿债能力。
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为了博取贸易信用和获得信贷资金,往往会利用各种手段来粉饰公司的会计报表,美化偿债能力。
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的评价多体现在象活动比率、速动比率等一些静态指标上,而这些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变现偿债能力。
上市公司利用这些指标本身的缺陷和不足以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把握的会计信息的不均衡性,在期末采用各种手段达到其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
其典型做法有:年度结帐前将有价证券出售或将应收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以清偿债务;对残、损、冷、背的存货长期搁置不处理;短期投资当市价低于本钱时不处理也不表露;逾期应收账款长期挂帐等等。
(二)在公司的营运能力方面粉饰造假营运能力是对公司在资产治理效率能力方面的一种评价,所以也称运营效率能力,它是用来衡量治理者运用公司资产赚取收进的能力。
企业作假原因分析报告
企业作假原因分析报告概述企业作假是指企业在财务报表上编造或篡改数据,以达到误导投资者、隐藏真实经营状况或追求短期利益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
作假行为的泛滥不仅会严重损害企业形象和投资者利益,还会破坏市场秩序和信任,因此值得深入研究企业作假的原因,以便从根本上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
市场压力企业作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来自市场的巨大竞争压力。
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获利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企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一些企业不惜编造虚假数据,追求高额利润。
此外,一些上市公司为了维持股价稳定和吸引投资者,也常常通过虚报业绩等手段进行作假。
缺乏监管和惩罚机制缺乏监管和惩罚机制也是企业作假的原因之一。
尽管国家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和监督,但一些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薄弱,导致财务报表审计不严格或存在很多漏洞,容易被企业利用。
此外,一些监管机构的执法力度不够,对于作假行为的惩罚不够严厉,企业没有足够的法律风险意识,从而增加了企业作假的动机。
利益冲突和道德缺失企业作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内部的利益冲突和道德缺失。
一些高层管理人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常常不择手段地进行财务造假,以提高自己的奖金和职位。
此外,一些企业缺乏道德操守,没有对外界负责的意识,更关注短期利益而忽略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审计和监管机制不完善企业作假的原因还可以归结为审计和监管机制的不完善。
有些审计机构的审计能力较弱,容易被企业欺骗,无法及时发现和防止企业作假行为。
此外,企业作假行为的检测和追责也存在困难,一旦发生作假,监管机构往往需要耗费很长时间和精力才能查清真相和追究责任。
结论和建议为了预防和打击企业作假行为,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力度,提高审计机构的专业能力,确保财务报表的真实可靠。
加大对企业作假行为的惩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增强企业的法律风险意识。
2. 完善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计与管理。
2024年业务经营弄虚作假专项治理心得体会样本(2篇)
2024年业务经营弄虚作假专项治理心得体会样本标题:业务经营弄虚作假专项治理心得体会一、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不断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一些企业不法经营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采取各种弄虚作假手段,严重损害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为了加强对业务经营弄虚作假行为的治理,我们开展了一次专项治理活动。
在此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供参考。
二、治理措施的科学制定在进行业务经营弄虚作假治理之前,首先需要确立明确的治理目标和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
我们通过充分调研,了解弄虚作假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明确了关键环节和风险点,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同时,还与各级政府、行业协会、专家学者进行深入交流,借鉴国内外治理经验,形成了一个科学有效的治理方案。
三、加强制度建设治理工作离不开严格的制度建设。
我们通过修订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规范行为规范,确保各项业务活动的合规性。
同时,还加强对制度的执行和监督,建立相应的激励和惩戒机制,推动制度的落地和执行。
通过制度的约束,有效遏制了业务经营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四、加强监督和检查治理工作需要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查。
我们在治理过程中,成立了专门的监督检查组,对各个岗位和部门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同时,还加强了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对业务经营弄虚作假的认识和风险意识,增强其合规意识和道德观念。
通过加强监督和检查,有效控制了业务经营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
五、加强宣传和教育治理工作需要加强对企业内外部人员的宣传和教育。
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了宣传活动,向社会大众普及业务经营弄虚作假的危害和后果,增强社会的监督意识。
同时,还通过组织各类培训班、讲座等形式,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
通过宣传和教育,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治理的氛围。
六、建立信用体系治理工作需要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市场经济中的假冒伪劣问题分析
市场经济中的假冒伪劣问题分析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也日益猖獗,在损害了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对正常得市场经济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针对中国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的现状及其给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通过分析我国假冒伪劣商品的成因,提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对策,从而维护市场的公平、合理竞争,建立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加强品牌保护,促进市场良性循环。
关键词:假冒伪劣品牌品牌保护一、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在企业的品牌经营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假冒伪劣问题。
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已经对品牌商品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假冒伪劣产品由于不用支付研究开发费用,广告费用,在生产中使用廉价、低劣的原材料,并逃避税收等因素,因而在价格上与知名品牌相比具有相当的优势。
只有这些尚不足惜,大多数制假售假企业,往往为了经济利益,不惜损害生命健康,“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个典型。
假冒伪劣问题的结果是品牌商品的市场份额受到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挤占。
更为严重的是,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和泛滥使得企业的商誉和品牌受到损害,给企业长期经营积累下来的无形资产造成了无法计量的损失。
面对假冒伪劣产品的频繁侵害,饱受伪劣商品侵害之苦的多数企业不得不成立专门的打假机构,展开打假行动,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造成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
红塔山集团每年的打假费用高达数千万元。
宝洁公司也同样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代价。
如果某个品牌的假冒伪劣现象严重,即使消费者非常信任该品牌,但由于担心自己在购买的过程中购买到产品是假冒伪劣产品,出于自我保护意识,便会转向其他品牌的购买。
其结果是该品牌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红火一时的“太阳牌”锅巴,正是由于大量假冒产品的出现而迅速衰落。
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不仅影响着国内市场的公平、合理竞争,导致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
影响了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打击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而且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败坏了我国商品信誉和国家声誉,影响了国内的投资环境。
试论中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
试论中国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摘要通过介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造假的现状,指出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危害性。
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出现的原因,系统讲述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的常用手段,最后就在当前的证券市场中如何治理上市公司会计造假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造假会计信息造假会计信息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行为人违反国家、法规、制度的规定,采取欺诈手段在会计财务中进行弄虚作假,伪造编造会计事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从而为小团体或个人谋取私利的违法犯罪行为。
近几年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了较多的上市公司业绩骗局,如琼民源1996年年报中所称的5.71亿元利润中有5.66亿元是虚构的,占总利润的99.12%,并虚增资本公积6.57亿元;银广夏紧随其后,造假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1999~2000年间该公司通过造假手段,虚构巨额利润745亿元。
因此,治理会计信息造假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已经刻不容缓。
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是灾难性的,其危及到会计信息固有作用的发挥,以及对整个行业诚信的怀疑,威胁到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和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1 造成信息使用者决策失误和社会资源的无效配置在市场条件下社会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之间的分配主要是通过资本市场来完成,资本的趋利性,使得资源总是流向效益好的企业,而效益差的企业必然会在资本市场上无法筹集到所需资金。
投资者究竟投资于哪家企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依赖的会计信息所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由此不难看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投资者做出正确决策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条件和保障。
不实的信息势必导致投资者决策上的失误,利益受损,严重的还会引起整个社会资金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个亿的错误流向。
1.2 打击股民信心,引发股市震荡,造成经济运行不稳定上市公司提供虚假会计信息,严重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使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结果使得投资者对股市望而生畏,谈股色变,严重地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使证券市场不能很好的发挥其功能和作用,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企业造假,浅谈中国市场
摘要;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当然,对商品的需求也明显地增加,随之,各种商品接踵而来,这些商品有的昂贵,有的廉价,其中,也有看似昂贵但却很便宜的东西,这些商品无疑是仿制的,也就是企业造假的产品。
这种产品到处都能看到,这并不奇怪,在我们这个社会上,企业造假似乎成了一种“风气”,我们会为这个到处泛滥盗版产品的市场感到无奈。
但是这是不可避免的,有竞争就会有造假,我们也许会问,企业为什么会造假,我们在看到造假的时候,大多数会把矛头指向企业,但是追根究底,这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这还涉及到各方面的原因,企业只是造假的执行者,这其中有好多推动者。
不管怎样,企业造假都给我们以及这个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对中国的市场也有很大的冲击。
关键字:工业明胶老酸奶事件
正文:最近网上有个流行语是:你要是饿了,舔一舔你的皮鞋,你要是渴了,舔一舔你的皮鞋,你要是生病了,舔一舔你的皮鞋。
这就是现在大家普遍关心的皮鞋制老酸奶的事件。
在制作老酸奶的过程中需要一种食用明胶。
食用明胶是胶原的水解产物,是一种无脂肪的高蛋白,切不含胆固醇,是一种天然营养性的食品增稠剂,是国家规定的合法添加剂。
食用明胶被广泛应用于肉冻,罐头,糖果,香肠,粉丝,
方便面,雪糕等食品行业。
但有记者声称,有的企业用旧皮鞋熬制成的工业明胶来代替食用明胶,严重地威胁到了消费者的健康。
这消息一发出来立即引起了消费者的注意,想不到自己扔的旧皮鞋搞不好哪天进了自己的肚子里,这就使得消费者严重恐慌,对老酸奶产生了质疑,也引起了老酸奶销售量的严重下降。
没过多久,果冻也使用工业明胶的消息也发了出来,这更加使得本来就有质疑的消费者更加对中国市场没了信心。
最后生出的药品市场也用了这种工业明胶,也快让中国的药物市场接近了崩溃。
连药都有毒,还有什么可以食用的吗? 这一起事件不免让我们想起了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
三鹿集团就是因为在奶粉中加入了三聚氰胺,造成了婴幼儿患有肾结石,对婴幼儿的健康造成了威胁,导致了三鹿集团的倒闭。
不仅仅是这些,有的还说中国的茅台里也有造假的成分,里面不是纯酿的酒,其中加入了水的成分,因为我们很少会喝这种酒,自然我们也不知道。
还有很多企业造假的例子,我也就不一一阐述了,针对这些企业造假现象,我们一般都考虑是企业的过错,但是我们应该从各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从企业自身来说,这也许是不可避免的。
每个企业都是为了利益才产生的,当利益受到威胁时,企业家们会迷失方向,做出违背道德的事。
有人说在企业面前,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道德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但道德
是一种自律。
企业在竞争中,不能仅仅追求眼前的利益,还要有自己的准则,不论怎样,都不能超越自己的底线,道德是不能被忽略的。
那些造假的企业应该多想想如果自己企业造假,买了他商品的人使用了会有什么后果。
比如假的充电器,消费者购买了假的充电器,使用其充电的话,可能会引起爆炸,这会给人身带来极大的危害,有可能还危机生命,近年来,由于充电器爆炸导致的伤亡不在少数。
还有假的烟花爆竹,如果小孩子使用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过年发生这种事,谁都不好受。
当然,发生造假事件,表面看是为眼前利益驱使,实质上是在竞争激烈、没有硝烟的商战中陷入了迷茫,是在用错误的竞争手段削弱自己的竞争能力。
其根源,就在于缺乏诚信,丧失了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的基本道德准则。
这种地地道道的短视行为,可以混过一时,但混不过一世,最终是蒙羞于天下。
市场经济的特性决定其需要法律的保障,政府的监管。
然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法规的完善总是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作为执法者和监管者的政府,具体工作人员不同,其管理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这是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出现问题的机会条件。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企业造假也有外在的推动。
根据消费者行为来说,每个人都想以最便宜的价格买到自己最理想的商品组合。
还有就是,只要这个商品没有什么大的伤
害,买些假的也是可以的,那样既能省钱也能使自己的需求的到满足,最常见的就是书了。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很多参考书都是盗版的,但我们很乐意去买,因为书的内容都一样,只不过纸质差了点,但还是可以看的,并且节省了大量的金钱。
一般来说需求促进了生产,人们需要什么,企业也就生产什么。
部分企业也就是抓住了人们的这种消费心理,才愿意生产出一些假的产品。
这也就促进了造假行为的出现。
整个社会并不是完美的,有真的就有假的,这是不可比避免的,是社会自然发展的准则,也是衍生物。
既然造假行为不可避免,我们就要想办法将这种行为的次数降到最低。
这就需要政府等有关部门进行监管和整治。
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政府的监管,这种现象也许会泛滥。
有的企业会发出“企业不造假,就不能生存”的声音。
他们认为,别的企业造假了,大大减少了他们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自己的利润,自己老老实实本分做生意反而收益不大。
那些企业也许只看了一方面,造假的企业只看到了暂时的利益,造假的行为不可能永久隐瞒下去,造假又一次,就会有第二次,这是人为利益驱使的正常的心理。
一旦造假的行为曝光,带来的是什么,他们有没有想过。
企业的破产,信誉的全失,社会的谴责,政府的追究,这一系列问题他们有没有想过。
而且造假的行为严重体现了竞争的不公平性。
这就需要政府来维持这种市场
的公平性。
严格的监管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我国的监督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了企业造假的现象屡生不断。
更有些还官官相互包庇,更加促使了企业的造假行为。
我们在广告上也看到了一些产品是免检产品,这些产品真的是免检的吗?是政府对企业过度信任,还是企业自身就有较强的自我监管能力,这不为我们所知。
在这方面,政府应该取消所谓的免检产品,做到精确监管到各个领域。
关于企业造假的现象也给我国带来了深远的的影响。
(1)企业造假行为引起消费者的恐慌,消费者在
购买国产产品的时候多了份谨慎,大大减少
了产品的销售量,相对来说外国的产品有机
可乘,占据中国市场的很多份额,对国企带
来了很大的冲击,国企面临危机。
(2)大大影响中国的出口。
中国企业的造假使得
中国在出口上面临很大的问题,很多国家在
进口中国产品时,严格加强监管,对中国的
产品提出各种苛刻的要求,还趁机增加关税,
这对中国的国外市场大大的不利。
中国出口
也会减少,贸易失衡现象可能会出现。
(3)企业的造假行为也会使中国的股票大跌。
致
使中国和外国的投资商撤资,不利于企业的
进一步发展。
大量的资金流出中国,减少了
中国的国内的资金储备。
企业经营不下去,
必然导致政府破资,政府财政赤字也会出现。
借贷问题可能也会出现,信誉对银行来说很
重要,企业信誉丧失贷款也很麻烦。
(4)国家的信誉会受到影响。
企业的所作所为,
尤其是发展到国际上的企业每一步都会关系
到国家的形象。
企业造假出现也会使外国认
为中国是不讲信誉的,在合作上很难达成一
致,影响两国的交际和商业往来。
所以说,政府要加强管理,严厉打击造假行为,这对市场的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市场公平。
不但还给我们一个健康的市场,也还给我们健康的生活。
对于中国的信誉也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加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我国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