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1、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
2、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3、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面前时,医务人员应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罩、隔离衣或围裙。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中,特别注意防止针头、缝合针、刀片锐器刺伤或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以防刺伤。
6、认真执行安全注射制度,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刀片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徒手分类操作污染物品(器械、针头、刀片等锐器)。
7、高危科室医务人员定期体检和预防接种,医务人员发生感染性疾病细菌、病毒职业暴露后,立即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防保科。
HIV、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如发生8.职业暴露应逐级上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医院感染管理培训制度医院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与考核。
1、医务人员参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学术活动等每年不少于6学时。
2、工勤人员每年不少于3学时。
3、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年应接受培训的学时不少于15学时。
4、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成员应不少于9学时。
5、对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学时,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6、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年至少接受一次市级以上专业培训。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和评分标准1、根据院感工作计划,要求院感办公室做到:每周随机查、每月专项查、每季度全面的计划督查。
2、督促、检查各级医护人员认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3、加强消毒与隔离技术的质量管理,不定期到科室进行消毒质量检查和督查。
4、对使用的一次性无菌物品每月定期抽查。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
5.6、认真执行手卫生规范、正确掌握医务人员“七步洗手法”.7、定期召开院感质控小组会议,各科存在问题,院感质控小组提出整改意见。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置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置制度
1.医务人员预防感染的防护措施应当遵照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病原物质,医务人员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对择期手术的患者应进行血源性传染病标志物的检测。
3.当HIV初筛实验室检测出阳性标本后,应及时向相关科室反馈报告,临床科室接报告后应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和防护工作。
4.各科室应根据专业特点,配置合格的防护用品,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5.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防止被锐器刺伤或划伤。
6.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帽回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锐器。
7.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局部处理措施,按“挤血一冲洗一消毒”的步骤进行。
8.局部处理后,立即向科室主任或护士长及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填写《医院职业暴露报告卡》交感染管理科。
9.感染管理科根据暴露情况对暴露者进行评估,对其进行本底检测和交医院指定医生实施预防性用药。
10.医院感染管理科对职业暴露人员提供随访和咨询服务,并建立
健康档案。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应急预案
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保障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确保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成立职业暴露后应急管理小组,并制定职业暴露后应急工作预案、流程。
一、职业暴露的概念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意外被某种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粘膜,或被含有传染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职业暴露的预防原则(一)医护人员应当遵守标准预防原则,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接触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
(二)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三)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感染性物质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隔离衣。
(四)医务人员在处理针头、缝针、刀片等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受伤;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
(五)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感染性物质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六)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复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三、各部门职责与工作流程(一)医务科、防保科、院感科、护理部:负责组织职业暴露后的评估及预防性用药。
(二)防保科、护理部:负责检查、落实临床各部门有关预防职业暴露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
(三)检验科: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的检测工作。
(四)药事办: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预防用药的保管和发放。
(五)设备科、后勤保障部:负责落实职业暴露后临床有关防护用品与物质准备。
(六)防保科、院感办:1、立即及时查找原因,总结经验,制定防护措施。
2、接到职业暴露报告后,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服药、定期随访”的原则,进行暴露者和被暴露者的检测确认工作。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概念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occupational exposure)是指在医疗卫生
工作中,接触到患者体液、血液及其他感染源后,可能造成自身感
染的卫生事件,其中最常见的是职业性暴露感染(occupational exposure infection,OEI)。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不仅危害职业者自
身健康,而且有可能向他人传播疾病,从而构成公共卫生风险。
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主要风险因素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风险因素是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和其
他感染源。
其中,感染源包括但不限于:临床患者、病人家属、科研、实验室等项业务中的感染源等等。
三、防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方法
1、加强职业健康教育培训。
医务人员应通过系统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并掌握职业暴
露发生的原因、表现及防范措施,提高职业暴露防范意识和自我保
护能力。
2、人员配备。
医疗机构应根据工作性质和风险分析,在人员配置上科学合理
安排,鼓励对医疗安全有经验和充分培训的工作人员参与有关工作,以确保业务操作和安全愈加有序。
3、规范操作程序。
1。
HIV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HIV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HIV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
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在医疗工作中,由于与HIV感染者接触的
机会较多,医务人员经常面临HIV职业暴露的风险。
为了有效防止HIV的
职业暴露,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制定了HIV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1.个人防护
首先,医务人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戴好医用口罩、手套和护目镜,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粘膜,减少HIV传播的可能性。
2.工作环境防护
医务人员在工作环境中应保持清洁、整洁,定期消毒工作台面、器械
和工具,减少污染源,防止HIV的传播。
3.规范操作
医务人员在处理HIV感染者时,应遵循规范的操作程序,正确使用消
毒器械和工具,避免手术操作中的不当用力、溅射和划伤,减少感染的风险。
4.暴露报告和处理
5.接种疫苗
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接种HIV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
HIV感染的危险。
6.心理疏导
对于暴露HIV的医务人员,应及时接受心理疏导和支持,缓解心理压力,降低恐惧和焦虑感,保持心理健康。
总的来说,HIV职业暴露防护原则是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和规范,旨在减少医务人员在处理HIV感染者时的感染风险,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医务人员应始终遵循这些原则,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预防HIV的传播,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健康。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守则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守则1.引言医务人员在从事工作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潜在的感染风险,包括直接与患者接触、处理污染物品、处置废弃物等。
为保障医务人员的个人安全以及疾病的防控工作,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控制及防护制度守则是非常必要的。
2.职业暴露感染控制2.1医务人员培训医务人员应接受有关感染控制和防护的培训,了解各种感染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感染风险的评估,以及防护设施和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
2.2暴露风险评估医务人员应及时了解暴露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对事件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暴露时间、暴露方式、暴露物质的种类等。
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及时报告。
2.3事故报告与处理医务人员在发生暴露事件后,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尽快进行相应的处理。
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保证事故的及时处理和整改。
3.防护措施3.1个人防护装备的使用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工作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同时,应做好相关防护设施的清洁和消毒工作,确保其正常使用。
3.2患者隔离措施医务人员应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隔离,包括单间隔离、呼吸道隔离等。
同时,应做好隔离区域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控制病原体的传播。
3.3废弃物的处置医务人员应合理分类和妥善处理医疗废弃物,包括感染废弃物、化学废弃物等。
同时,应建立健全的废弃物管理制度,确保废弃物的安全处置,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危害。
4.工作场所管理4.1通风设施和消毒制度医疗机构应配备良好的通风设施,并定期清洁和消毒工作场所,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与卫生。
4.2职业卫生检查和健康监测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并参加职业暴露感染监测。
医疗机构应健全健康监测的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职业健康问题。
5.结束语。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
在医疗行业中,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各种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如感
染传染病、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问题,因此保护医务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风险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风险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可能接触到各种传染病,如结核病、流感、艾滋病等。
此外,他们还有可能接触到有害化学品、辐射等危险物质。
这些风险对医务人员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来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
防护措施
个人防护
•戴口罩:在处理可能存在飞沫传播的疾病时,医务人员应该佩戴口罩,有效阻止呼吸道传播。
•戴手套:处理可能接触传染源的工作时,医务人员应佩戴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等污染源。
•佩戴护目镜:在处理可能飞溅血液等体液的过程中,应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不受污染物侵害。
•着防护服:需要接触高风险传染病患者时,应穿戴专业的防护服,全面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环境防护
•通风良好:医疗机构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有助于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传播疾病的风险。
•定期消毒: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设备、工作区域等进行消毒,降低传染病传播风险。
•分类管理医废:严格按照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处理,避免有害化学物质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结语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保护医务人员的健康是医疗机构管
理者和从业者共同的责任。
通过遵守健康安全规定、科学合理地使用个人防护装备以及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健康。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制度一、标准预防的概念: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二、标准预防的原则: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三、具体措施包括:⒈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⒉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⒊一旦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⒋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⒌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刺伤;⒍对病人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四、职业暴露后处置方案(一)现场处理:职业暴露一旦发生,应做好暴露部位紧急处理。
完整的或有破损的皮肤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体液溅到,应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清水充分清洗;粘膜暴露用大量流水冲洗;扎伤或割伤,应及时挤出污血,同时流动水下清洗伤口后涂上消毒药水如0.5%碘伏或75%酒精。
(二)报告:对暴露部位紧急处理后立即向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报告院感办和保健科,院感办详细了解暴露的发生过程,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等上报医务科或护理部备案。
班外时间由科室负责人报总值班,由总值班报告院感办及保健科。
(三)预防性治疗(Post—Exsposure Prophylaxis,PEP):由专家评估决定是否实行。
一旦决定实施PEP,原则上越早越好,最好在1~2小时内开始,尽量不超过24小时。
感染危险性很高的暴露者,即使时间已达1-2周,也应考虑预防性用药。
(四)血清学监测:血清学监测统一由保健科开具化验单,血样送检验科。
根据情况开具具体监测相关内容:⒈ 暴露当时: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HIV 抗体,CD4细胞。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
护士职业防护制度护士职业防护制度「篇一」一、职业防护原则1、基本防护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
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
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二、基本预防控制措施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4、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1、工作中应当严格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做好自我防护:认定所有病人的血液、
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应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可能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自己手上有伤口或皮损时,则应戴上手套。
脱手
套后认真洗手或手消毒.
3、医护人员要安全处置锐利器具,不要直把用过的锐利器具传递给别人。
在
进行侵袭性操作时,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并尽量减少创口出血.缝合创口时,要特别小心被意外创伤。
4、有可能发生喷溅时要戴护目镜、口罩等,必要时穿隔离衣.
5、使用后的锐器(针头、刀片等)利器放入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
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利器具。
6、任何地方物体表面污染到血液或体液时,应就地消毒后再做清洁处理.
7、当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严格按照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措施
进行紧急处理:
(1)用流动水和肥皂液在流动水下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对伤口的局部挤压。
(3)伤口冲洗后用0。
5%碘伏或碘酒进行局部消毒,并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对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8、发生职业暴露实施局部处理措施后,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进行登记.
9、院感科向主管领导报告,并尽快与有关专家取得联系,由被暴露人直接向专
家讲叙暴露的具体细节,由专家根据其暴露的程度决定是否采取预防性用药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职业暴露预防处理措施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订本制度。
一、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要求1.建立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度和相关措施,发现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医务科。
一旦发生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和医务处。
2.重点科室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进行必要免疫接种。
工作人员患传染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期间应暂时离开直接触病人和无菌物品的工作岗位。
进行消毒工作的相关人员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防止因消毒操作不当可能造成的人身伤害。
(1)热力灭菌:干热灭菌时应防止燃烧;压力蒸汽灭菌应防止发生爆炸事故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的灼伤事故。
(2)紫外线、微波消毒时应避免对人体的直接照射。
(3) 气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有毒有害消毒气体的泄露,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检测消毒环境中该类气体的浓度,确保在国家规定的安全范围之内。
环氧乙烷灭菌及低温等离子灭菌对还应严防发生燃烧和爆炸事故及操作不当造成的伤害事故。
(4)液体化学消毒剂:应防止过敏和可能对皮肤、粘膜的损伤。
(5)使用和处理锐利器械和用具时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人体的刺、割等伤害。
3.医院应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
各类人员均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做好个人防护,严禁工作时间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和外环境。
4.放射性防护要求:相关科室工作人员应该具备放射性防护有关知识,按照国家《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做好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防护。
一旦发生放射损伤或事故立即报告科室主任,按照医院关于“放射事故医学应急预案”要求进行处置。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登记报告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登记报告制度首先,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在医务人员从事日常工作中可能遭受到有害物质、有害生物等职业暴露的情况下,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其受到伤害的风险。
职业暴露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接触患者体液、受到化学药品或放射性物质污染、受到传染病病原体感染等。
医疗机构应以保证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为首要目标,制定相应的暴露防护措施和规范,确保医务人员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工作。
其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防护设备和物品的提供:医疗机构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设备和物品,如口罩、手套、防护眼镜、防护服等。
这些物品应符合相关标准,并且在必要时应更新更换。
2.防护程序和培训: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暴露防护程序,并将其纳入医务人员的培训内容。
该程序应包括职业暴露的预防、应急处理、事后处理等环节。
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暴露防护的知识和技能。
3.暴露事件的记录和报告: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应的记录和报告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事件后立即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并进行相应的记录。
暴露事件的报告应包括事件的时间、地点、具体暴露情况和处理情况等内容,以便后续的跟踪和处理。
4.暴露事件的跟踪和处理:医疗机构应及时追踪和处理职业暴露事件。
对于因职业暴露导致的职业病病例,医疗机构应提供相应的治疗和康复服务,同时进行疫情调查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最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登记报告制度的实施需要医疗机构全面的配合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和自我保护意识。
医疗机构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设备,为医务人员提供全方位的防护。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防护规程和程序操作,自觉保护自己的职业健康,并及时报告职业暴露事件,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
总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及登记报告制度是医疗机构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制度。
它对于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病风险、提高医务人员的工作安全和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3. 手消毒指征: (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 (2)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 (3)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 4.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发生的 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 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 染。 5. 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 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其中感染症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 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 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 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
三、任何医护人员发生血液、体液职业暴露(刺伤、割伤、粘膜接触 等),应迅速报告预保科(感控科)。 四、预防保健科(感控科)应迅速了解患者的情况、发生职业暴 露的经过,指导医护人员填好血(体)液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
五、对发生职业暴露风险较大的情况,在诊治前应对患者进行相关 检测。 六、检验科发现HIV初筛阳性患者,应立即通知临床科室、与市疾 控中心联系送标本到内蒙疾控中心进行确诊检测,并负责及时得到确诊 报告。 (一)、医务人员接触病源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 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2、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如需盖帽只能用单 手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手术中传递锐器建议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4、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中,以防刺 伤。 5、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和实验 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并且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6、在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 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 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 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一、总则1.1 为了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保障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和安全,制定本制度。
1.2 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中所有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可能面临的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工作。
1.3 医疗机构应贯彻“预防为主、控制到位、及时报告、合理处理”的职业暴露管理原则。
二、职业暴露定义及分类2.1 职业暴露是指医护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感染性物质,可能导致感染或其他健康风险的情况。
2.2 职业暴露分为:①直接暴露;②间接暴露;③空气暴露;④其他暴露。
三、职业暴露预防与控制3.1 医疗机构应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PPE),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并指导医护人员正确使用。
3.2 医疗机构应加强消毒、灭菌工作,定期对医疗设备、环境进行清洁和消毒。
3.3 医疗机构应开展职业暴露预防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四、职业暴露处理流程4.1 发生职业暴露后,医护人员应立即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如清洗伤口、消毒等。
4.2 及时向所在部门负责人报告,并提供详细信息,如暴露类型、暴露程度、暴露源等。
4.3 医疗机构应根据暴露情况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医学干预措施,如接种疫苗、服用预防药物等。
五、职业暴露报告制度5.1 医护人员应按照医疗机构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向相关部门报告职业暴露事件。
5.2 报告内容应包括暴露事件的基本情况、暴露源信息、暴露者健康状况等。
5.3 医疗机构应建立职业暴露事件档案,对暴露事件进行记录和跟踪管理。
六、职业暴露处理与评估6.1 医疗机构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职业暴露事件的处理与评估,确保暴露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6.2 评估内容包括暴露风险、暴露程度、感染可能性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七、职业暴露的跟踪与监测7.1 医疗机构应对职业暴露者进行跟踪监测,了解其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问题。
7.2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保障其职业健康和安全。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管理标准
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护和血源性疾病的卫生管理标准一、在以下情况时小心防止外伤:当使用针头、刀片或其它锐器时,当操作后整理锐器时,当清洗使用后的器械时,当丢弃用后的针头时。
二、不得套上用过的针头,不得对用过的针头做任何处理,无论用手还是任何器具,不得将用过的针头指向身体的任何部位。
三、如果必须套上用过的针头,使用单手“上挑”的动作,或用专门持针头的器具。
不得用手从用过的注射器上取下针头,不得用手折断、毁坏、或处理用过的针头。
四、将用过的锐器放入防刺的容器内,此容器应尽量靠近操作的位置。
一、医务人员必须自觉遵守手卫生管理制度和手卫生实施规范,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二、医务人员应当加强无菌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知识,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方法,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三、各科室必须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备和设施,为医务人员执行手卫生措施提供必要条件。
重点部门必须安装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
四、取消肥皂块洗手,改为洗手液洗手。
禁止将洗手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洗手液容器中或在洗手液中添加水。
洗手液和手消毒剂、干手纸巾等手卫生用品必须由医院统一购买,保证产品合格。
五、手消毒剂的包装和洗手后的干手物品(毛巾)或设施应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六、院感办每月对重点部门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当怀疑流行爆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七、院感办负责对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的指导,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并每月对重点部门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的监测,当怀疑流行爆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八、对不执行手卫生管理制度及规范,手卫生监测不符合要求的医务人员要及时整改。
手卫生考核结果与医疗质量挂钩。
一、手卫生设施(一)一般洗手设施1、采用流动水洗手,医院的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部门应当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2、采用洗手液洗手,取消肥皂洗手,禁止将洗手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洗手液容器中或在洗手液中添加水。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职业暴露(Occupational exposure)中的目标是预防医护人员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体,防止疾病在工作场所进行传播。
医护人员在接触病人的时候,可能会面临到病人身上携带的疾病病原体,因而需要加强防护。
下面是关于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介绍。
1.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医护人员在接触患者或处理危险材料时需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鞋套等,防止血液、体液、呼吸道等分泌物飞溅造成交叉感染。
2.注意手卫生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需要经常用双手进行操作,因此手部是感染病原体的主要途径。
定期洗手,并在不同环境下进行正确的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或消毒剂可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3.正确处置医院感染医务人员需要注意好医院感染的处置,包括标识和分类管理医院感染区域,治疗感染疾病的患者分隔加以处理,同时在医院内颁布各种受控措施,以正常协调疾病防治。
4.提高职业素养医生护士在诊疗患者时,需要进行严格的医疗操作,减少手术、注射等操作中感染病毒、细菌等的风险,提高职业素养,使医护人员具有更好的防范、控制医院感染的技术、能力和方法。
5.严格执行规范操作医务人员在职业禁止操作中需要严格执行规范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和外源性感染,如按照标准穿着外科手术衣,橡胶手套,帽子等,透明覆盖着口鼻的口罩,保障病人、护理人员的健康不安。
6.定期接受职业状态考试医护人员需要参加定期接受职业状态考试,了解预防医院感染的知识并须按照相应的标准操作,学习消毒剂的使用和处置,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最后,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中应该做到防患于未然,坚定信念,树立预防医院感染意识以及保护自己的注意。
通过合理的防护和合理的操作方法,医务人员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和医院,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制度为维护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特制定以下预防与处理程序。
第一部分总则一、原则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
二、工作原则(一)预防为主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大力开展职业暴露知识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加强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知识的培训。
加强报告制度,发现职业暴露个案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二)严格管理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报告、评估和处理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省及我市制定的有关制度执行。
(三)部门协调医务处、护理部负责医疗部门职业暴露应急处理工作的医疗服务和技术支持;公共卫生处开展职业暴露应急处理的管理、调查和随访等工作。
第二部分机构职责一、医疗机构(一)公共卫生处做好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个人防护,建立医务人员锐器伤档案。
(二)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流行病学调查、随访等工作。
(三)负责暴露者和被暴露者就诊时的伤口消毒处理,进行初步的危险性评估。
(四)做好有关卫生宣传教育和职业暴露者的心理辅导工作。
第三部分应急处理一、立即进行局部处理:(一)用肥皂和水清洗沾污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二)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冲洗。
(三)受伤部位的消毒:伤口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0.5%碘伏等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干净。
二、立即向科主任、护士长及公共卫生处报告。
三、如患者为乙肝、丙肝、梅毒、HIV阳性患者,或无乙肝、丙肝、梅毒、HIV检测结果,公共卫生处应立即安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安排免费抽血检查;如患者无乙肝、丙肝、梅毒、HIV检测结果,经与患者沟通同意后,主管医生应立即给患者进行乙肝、丙肝、梅毒、HIV检测。
四、被乙肝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处理原则详见预防用药方案(附表2)。
五、被丙肝阳性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处理原则详见预防用药方案(附表2)。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保障医护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暴露风险,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技师、药剂师等。
三、职业暴露的定义职业暴露是指医护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检验、药剂等工作过程中,因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病人物品等可能含有病原体的物质,而使自身受到感染的风险。
四、职业暴露的预防1. 医护人员应接受职业暴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2. 医院应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
3. 医护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诊疗、护理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暴露。
4. 医院应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消除职业暴露风险。
五、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1. 发生职业暴露后,医护人员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暴露部位。
(2)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暴露部位。
(3)如有伤口,用无菌纱布包扎。
2. 医护人员应在暴露后30分钟内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应在2小时内向预防保健科报告。
3. 医院应立即启动职业暴露应急预案,采取以下措施:(1)对暴露者进行隔离观察,避免传播病原体。
(2)对暴露者进行抗病毒治疗,降低感染风险。
(3)对暴露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心理负担。
六、职业暴露的记录与报告1. 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及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详细记录暴露时间、地点、暴露原因、处理措施等信息。
2. 护士长应在2小时内向预防保健科报告,预防保健科应在24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医院预防保健科负责解释。
3. 医院应定期对职业暴露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标准与规范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标准与规范一、局部处理措施:(一)锐器伤:1、依靠重力作用尽可能使损伤处的血液流出,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0.5%聚维酮碘(碘伏)进行消毒。
(二)黏膜暴露: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污染的黏膜,直至冲洗干净。
二、报告: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室主任报告,护士和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然后向院感科报告)。
2、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科室负责人签字后送院感科。
三、评估与预防:院感科接到报告后应尽快评估职业暴露情况,并尽可能在24h内采取预防措施。
1、立即给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开具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HBs(乙肝表面抗体)、 ALT(谷丙转氨霉)、抗-HCV(丙肝病毒抗体)、抗- HIV(爱滋病毒)、TPHA (梅毒)检查单。
2、若患者HBsAg、抗-HCV、抗- HIV、TPHA检结果未知,主管医生应立即给患者开具这些项目的检查单。
3、患者HBsAg(+):(1)医护人员抗- HBs<10MIU/ml或抗- 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400IU,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一针乙型肝炎疫苗(20u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二针和第三针乙型肝炎疫苗(各20ug).(2)医务人员抗- 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3)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HBsAg、抗-HBs、ALT。
4、患者抗-HCV(+):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抗- HCV(-),暴露后3个月,6个月应检查抗-HCV、ALT,并根据复查结果进行相应抗病毒治疗。
5、患者抗-HIV(+):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评估与预防指导,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决定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暴露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应检查抗HIV。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感染控制
医院感染防控措施
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报告
监测:对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报告:对监测到的医院感染情况来自时向上级报告,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重要性:及时监测和报告医院感染情况,有助于及时采取防控措施,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安 全
监测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对医院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如病历审查、流行病学调查等
目的:减少医护人员手部携带的细菌,降低感染传播的风险。
方法:采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洗手,定期对洗手设施进行清洁和维护,确保其正常使 用。
重要性:医护人员的手部卫生对感染控制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地减少细菌传播,降低患者感 染的风险。
防护用品的使用
手套:使用后应立即丢弃,避免重复使用 隔离衣:应使用一次性防护服,避免交叉感染 护目镜:保护眼睛免受飞溅物伤害 口罩:过滤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污染物
减少暴露:采取 措施减少暴露时 间、距离和剂量, 例如使用防护服、 手套和面罩等
定期监测:对暴 露源进行定期监 测,确保防护措 施的有效性
培训和教育:加 强医护人员的培 训和教育,提高 他们对放射性物 质的认识和防护 意识
医护人员感染控制
手卫生规范
定义:手卫生是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者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 致病菌的过程。
消毒伤口:用碘伏或酒精消 毒伤口及周围皮肤
包扎伤口:用无菌敷料包扎 伤口,注意不要回套针头
挤压出血:用流动水冲洗伤 口
报告上级:报告上级医生或 护士长,进行进一步处理
疏散人员
化学物质泄漏应对流程
向上级报告
启动应急响应程序
紧急救援及处理
放射性物质接触应急处理流程
立即脱离现场 脱去污染衣物 清洁暴露部位 观察病情变化 就医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
原则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原则
1、工作中应当严格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做好自我防护:认定所有病人的血
液、体液及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应视为具有传染性的物质,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可能接触到血液或体液或自己手上有伤口或皮损时,则应戴上手套。
脱手
套后认真洗手或手消毒。
3、医护人员要安全处置锐利器具,不要直把用过的锐利器具传递给别人。
在
进行侵袭性操作时,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并尽量减少创口出血。
缝合创口时,要特别小心被意外创伤。
4、有可能发生喷溅时要戴护目镜、口罩等,必要时穿隔离衣。
5、使用后的锐器(针头、刀片等)利器放入利器盒,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
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利器具。
6、任何地方物体表面污染到血液或体液时,应就地消毒后再做清洁处理。
7、当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严格按照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局部处理措施
进行紧急处理:
(1)用流动水和肥皂液在流动水下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对伤口的局部挤压。
(3)伤口冲洗后用%碘伏或碘酒进行局部消毒,并用无菌敷料包扎伤口;对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8、发生职业暴露实施局部处理措施后,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并进行登
记。
9、院感科向主管领导报告,并尽快与有关专家取得联系,由被暴露人直接向
专家讲叙暴露的具体细节,由专家根据其暴露的程度决定是否采取预防性用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