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18年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数量日益增多,然而,财务造假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秩序。

本文旨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其成因、手段及后果,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概述财务造假是指公司通过虚构财务数据、隐瞒重要信息等手段,误导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以达到特定目的的行为。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影响了公司的声誉,还对投资者的决策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三、案例分析(一)案例选择本文选取我国近年来一起典型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分析。

该案例涉及某知名上市公司,因涉嫌财务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

(二)造假手段该上市公司主要通过虚构收入、成本及关联交易等手段进行财务造假。

具体来说,公司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虚假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同时,通过调整成本和费用,降低税负,进一步提高利润水平。

此外,公司还通过操纵会计估计和变更会计政策等手段,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

(三)造假后果该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被揭露后,股价大幅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同时,公司声誉受损,业务合作受到严重影响。

此外,公司高管和相关责任人还面临法律追究和刑事处罚。

四、成因分析(一)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根本原因是利益驱动。

为了获取更多的融资、提高股价、满足业绩考核等目的,公司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

此外,一些中介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因利益驱动而参与其中。

(二)监管不力监管不力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监管机构在执行监管职责时存在漏洞和不足,导致一些公司得以逃避监管和惩罚。

此外,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也存在监管重叠和盲区。

(三)企业治理结构问题企业治理结构问题也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存在利益输送、权力失衡等问题,导致内部监管失效。

此外,一些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也给了财务造假者可乘之机。

财务造假识别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识别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然而,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误导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秩序。

因此,识别和分析财务造假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财务造假案例的分析,总结识别财务造假的方法,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参考。

二、财务造假案例分析1. 雅安三友财务造假案2015年,雅安三友财务造假案震惊市场。

公司通过虚构业务、夸大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净利润近2亿元。

此案暴露出企业财务造假手段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2. 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2018年,康美药业财务造假案被曝光。

公司通过虚构业务、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净利润近900亿元。

此案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财务造假案之一,对市场产生了严重影响。

3. 新华联财务造假案2019年,新华联财务造假案被揭露。

公司通过虚构业务、虚增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净利润近30亿元。

此案暴露出企业财务造假手段的多样性和普遍性。

三、财务造假识别方法1. 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识别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中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异常现象。

以下列举几个常用的比率分析指标:(1)盈利能力比率:如净利润率、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等。

(2)偿债能力比率:如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

(3)运营能力比率:如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

2. 结构分析法结构分析法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中各项指标占总额的比重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异常现象。

以下列举几个常用的结构分析指标:(1)营业收入结构:分析各业务板块的收入占比,可以发现虚构业务的现象。

(2)成本费用结构:分析各成本费用项目的占比,可以发现隐瞒费用的现象。

(3)资产结构:分析各资产项目的占比,可以发现虚构资产的现象。

3.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异常现象。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威胁之一。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中频繁出现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影响了资本市场的公信力。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其背景、手段及影响,并提出防范和治理措施。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背景及手段(一)背景我国资本市场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上市公司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采取财务造假等手段来粉饰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

此外,监管机制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以及信息披露不透明等因素也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二)手段1. 虚构收入和利润:通过虚构合同、伪造发票、提前确认收入等方式,虚增公司收入和利润。

2. 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足:对不良资产不进行充分计提减值准备,以保持资产的高估值。

3. 关联交易非关联化:通过复杂的交易结构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掩盖真实的交易关系。

4. 操纵现金流量表:通过操纵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改变现金流量的结构。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一)案例一:某科技公司财务造假事件某科技公司通过虚构合同、伪造发票等方式,虚增收入和利润,导致其财务报表严重失真。

此外,该公司还通过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操纵现金流量表等手段,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

最终,该公司被证监会查处,相关责任人受到法律制裁。

(二)案例二:某地产公司财务造假事件某地产公司为了维持高估值,对不良资产不进行充分计提减值准备,导致其资产质量严重下滑。

此外,该公司还通过复杂的交易结构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掩盖真实的交易关系。

最终,该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投资者损失惨重。

四、财务造假的影响及危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严重影响资本市场公信力,损害投资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

具体影响及危害如下:1. 误导投资者决策:财务造假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真实的财务信息,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2. 损害公司信誉:财务造假会使公司信誉受损,影响其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数量日益增多,然而,一些公司为了追求短期利益,采取财务造假等手段,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和市场信心。

本文将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监管部门和投资者提供参考。

二、财务造假背景及现状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包括:一是部分公司为了达到融资、保壳、提高股价等目的,采取不正当手段进行财务操作;二是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等第三方服务机构未能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甚至参与造假;三是监管部门对财务造假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违法成本较低。

三、案例分析(一)案例一: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某上市公司为了实现股价炒作和融资目的,通过虚构收入、调整利润等方式进行财务造假。

经过调查,该公司存在严重的财务报表虚假问题,涉及金额巨大。

该案例暴露出的问题包括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第三方服务机构失职、监管部门审查不严等。

(二)案例二:另一起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另一家上市公司通过虚增资产、隐瞒债务等方式进行财务造假,导致公司财务报表严重失真。

该案例中,公司高管与第三方服务机构勾结,共同进行财务造假。

此案例揭示了公司高管道德沦丧、第三方服务机构丧失独立性以及监管部门审查机制存在漏洞等问题。

四、财务造假的影响及危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对投资者、市场和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首先,投资者因受到误导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导致损失惨重;其次,财务造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损害了其他诚信公司的利益;最后,财务造假还可能导致社会资源错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五、应对措施与建议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应对措施与建议:1. 加强公司内部治理。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董事会、监事会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加强内部控制,防止财务造假行为的发生。

2. 强化第三方服务机构的监管。

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机构等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严格监管,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防止其参与财务造假。

企业财务造假的分析报告(3篇)

企业财务造假的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财务造假现象也愈发普遍。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本报告旨在分析企业财务造假的原因、手段、危害及防范措施,为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企业财务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动:企业为了实现业绩增长、融资、上市等目的,不惜采取财务造假手段,夸大收入、隐瞒费用,以达到误导投资者的目的。

2. 监管不力: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力度不够,部分企业利用监管漏洞进行财务造假。

3. 内部控制薄弱: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可乘之机。

4. 道德风险:部分企业负责人和财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缺乏职业操守,为了个人利益而进行财务造假。

5. 市场竞争压力: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包括财务造假。

三、企业财务造假的手段1. 虚增收入: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隐瞒退货等方式,虚增企业收入。

2. 隐瞒费用:通过推迟确认费用、虚构费用支出等方式,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利润。

3. 虚构资产:通过虚构资产购置、隐瞒资产处置等方式,虚增企业资产。

4. 操纵利润:通过调节折旧、计提减值准备、变更会计政策等方式,操纵企业利润。

5. 关联交易: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将关联方交易作为收入或费用处理,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四、企业财务造假的危害1. 损害投资者利益:财务造假误导投资者,导致投资者决策失误,造成经济损失。

2. 扰乱市场秩序:财务造假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影响了市场秩序。

3. 损害企业声誉:财务造假一旦被揭露,将严重损害企业声誉,影响企业长远发展。

4. 影响金融市场稳定:财务造假可能导致金融机构风险暴露,影响金融市场稳定。

五、防范企业财务造假的措施1. 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查力度,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

2. 完善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防范财务造假。

财务舞弊事件分析报告(3篇)

财务舞弊事件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财务舞弊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虚构、篡改、隐瞒等手段,故意操纵财务报表,误导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务舞弊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市场秩序和投资者信心。

本报告将对一起典型的财务舞弊事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提供参考。

二、事件背景(一)企业概况某上市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

公司上市以来,业绩一直保持稳定增长,市场份额逐年扩大。

然而,在2018年,公司被爆出涉嫌财务舞弊,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事件起因据调查,公司涉嫌通过虚构收入、隐瞒费用等手段,虚增利润。

具体表现为:在销售业务中,公司将部分销售款项计入其他业务收入,从而虚增收入;在工程成本核算中,公司将部分工程成本计入其他业务成本,从而虚减成本;在财务报表编制过程中,公司将部分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其他业务损失,从而虚增利润。

三、事件经过(一)调查过程2018年3月,公司被监管部门发现存在财务舞弊嫌疑。

随后,监管部门启动了调查程序,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了全面审查。

经过调查,监管部门确认公司存在财务舞弊行为。

(二)事件发酵事件曝光后,公司股价应声下跌,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同时,监管部门对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要求公司进行整改。

四、事件分析(一)舞弊手段分析1. 虚构收入:公司通过虚构销售合同、虚增销售收入等手段,将部分销售款项计入其他业务收入,从而虚增收入。

2. 隐瞒费用:公司通过隐瞒工程成本、虚减成本等手段,将部分工程成本计入其他业务成本,从而虚减成本。

3. 虚增利润:公司通过虚构资产减值损失、虚增利润等手段,将部分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其他业务损失,从而虚增利润。

(二)舞弊动机分析1. 财务压力:公司上市以来,业绩一直保持稳定增长,但近年来,公司面临市场竞争加剧、融资困难等问题,财务压力较大。

2. 利益驱动:公司部分管理层和员工存在利益驱动,希望通过虚增利润,提高公司业绩,从而获得更多利益。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研究》篇一一、引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威胁之一。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应运而生,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财务造假现象。

这些造假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破坏了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原则。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手段及后果,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概述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屡见不鲜。

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包括万福生科、绿大地、金亚科技等。

这些公司通过虚构收入、虚增利润、操纵财务报表等手段进行财务造假,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以万福生科为例,该公司通过虚构合同、伪造单据等手段虚增收入和利润,最终被证监会查处。

三、财务造假的原因及手段(一)财务造假的原因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一些公司为了获得更好的市场表现和更高的股价,追求短期利益,通过财务造假来虚增收入和利润。

其次,一些公司内部管理不规范,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此外,一些外部因素如市场环境、监管政策等也会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财务造假的手段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手段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虚构合同、虚增收入、操纵财务报表等。

其中,虚构合同是最常见的手段之一,通过伪造合同、伪造单据等手段来虚增收入和利润。

此外,还有一些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手段进行财务造假。

四、财务造假的后果及影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首先,它会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破坏资本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原则。

其次,财务造假会导致公司股价下跌,投资者信心丧失,进而影响整个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财务造假还会导致公司面临法律责任和刑事责任,对公司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极大的损害。

五、防范措施及建议为了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象的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关键。

公司财务造假调查报告

公司财务造假调查报告

公司财务造假调查报告一、背景分析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接到了一份关于公司财务造假的举报信。

根据举报人的指控,公司存在财务数据的篡改和虚报行为,这严重影响了公司的声誉和信誉。

为了查清真相,我们组织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并制作了本次报告。

二、调查过程1. 数据审核我们首先对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了全面的审核。

通过比对原始凭证和财务报表,我们发现了一些异常迹象。

具体来说,某些重要数据存在不符合财务原则的处理,而这些数据对公司的经济状况和业绩有重大影响。

2. 调查访谈在了解了数据情况后,我们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访谈工作。

我们与公司的财务人员、管理层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收集了大量的证言和信息。

这些访谈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关于财务数据造假的细节。

3. 财务业务流程审查为了确定财务造假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我们对公司的财务业务流程进行了仔细审查。

通过与相关人员的沟通和文件材料的比对,我们成功地发现了一些存在风险的环节和可疑的操作行为。

4. 外部证据收集为了更完整地了解公司财务造假的情况,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外部证据的收集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与一些专业机构合作,对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了独立核查。

这些外部证据有力地佐证了财务数据篡改和虚报的存在。

三、调查结果通过对上述调查过程的分析和整合,我们得出了以下调查结果:1. 公司存在财务数据的篡改行为。

部分财务人员在核算过程中,有意将一些损失进行掩盖,以便美化公司的业绩和财务状况。

2. 公司存在虚报收入的行为。

为了提高业绩和股价,公司一些管理人员通过合理和非法手段进行收入的虚报,给投资者造成了误导。

3. 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财务数据篡改和虚报是在公司内部控制不严格的情况下发生的。

公司应当加强内部控制,规范财务业务流程,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建议措施基于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措施,以避免类似的财务造假事件再次发生:1. 加强内部控制。

公司应当制定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项财务业务流程的责任人和审核人,并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

企业财务造假案件调查报告

企业财务造假案件调查报告

企业财务造假案件调查报告【企业财务造假案件调查报告】一、调查概况本报告是对某企业涉嫌财务造假案件进行的调查报告,旨在深入分析该企业的财务情况,并揭示其中的造假行为及其影响。

二、背景介绍被调查企业为某上市公司,涵盖多个行业,其财务报表在近期遭到质疑。

本调查报告基于调查团队对该企业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以及取证等工作,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三、造假手段分析1.虚增收入通过制造虚假交易、伪造销售收入等手段,该企业虚增了财务报表中的收入数字。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量交易存在虚假交易凭证、客户信息不真实等问题,明确指向财务人员的造假行为。

2.资产贬值调整为掩盖真实盈利能力的下滑,该企业将部分负面资产贬值的损失转化为一次性费用,从而减少了利润损失的呈现。

这种操作在企业内部存在利益输送和暗箱操作的嫌疑,同样指向了高管层的不端行为。

3.虚构费用该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如虚构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等,将部分实际支出转化为费用,在财务报表中呈现为真实的费用支出,以此来缩小利润规模,掩盖真实运营水平。

四、造假影响1.误导投资者企业财务报表的造假行为误导了投资者对企业业绩的判断,导致投资者根据虚假信息进行投资决策,而无法获得真实的财务状况,承担了无法预计的风险。

2.破坏市场秩序造假行为扰乱了市场秩序,损害了诚信经营的形象,给其他企业造成了不正当竞争的影响,造成市场机制的扭曲。

3.挫伤员工士气企业财务造假给员工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其职业道德产生了冲击,破坏了员工对企业和管理层的信任,挫伤了员工的士气。

五、合规建议1.加强财务监督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对财务报表的审核,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对重要财务岗位的人员的选拔和培训,确保公司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3.加强监管力度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财务造假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检查制度,提高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力度和水平。

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以北大荒为例

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以北大荒为例

Industrial Economy产业经济1402018年3月 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以北大荒为例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李英瑞摘 要:资本市场财务造假事件频繁发生,然而农业上市公司却成为造假重灾区。

为何该类公司如此偏爱造假,又如何治理?本文以有着“农业第一股”之称的北大荒为例,揭示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并提出治理对策,从而维护投资者利益,促进农业和资本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 财务舞弊 动因分析 治理对策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3(c)-140-02去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报道,国内13家企业因财务造假在2016年被证监会处罚,其中农业公司多达6家,占据受处罚公司的半壁江山。

目前农业类上市公司有46家,因此2016年农业上市公司因财务舞弊被处罚的比例高达10.87%。

早在2000年前后,银广夏、蓝田股份的财务造假轰动一时,近几年又出现绿大地、万福生科、新大地等典型重大造假案件,近日獐子岛的扇贝再次引发业界关注。

众所周知,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然而农业上市公司却频发财务造假。

因此,通过探索其背后隐藏的原因并寻求治理对策来杜绝该类公司造假频发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农业第一股”北大荒为例,对造假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1 北大荒公司的前世今生前世的北大荒为黑龙江北部三江平原的广阔荒凉之地。

建国后,国家开始对“北大荒”进行大规模的开发、经营,使当时的北大荒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如今的北大荒为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大荒),创立于1998年,并于2002年在上交所上市。

主要从事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产品的生产,目前是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种植业上市公司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并被列入“财富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

北大荒以“北大荒精神”著称,由北大荒成为北大仓,而连年的财务造假却着实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慌”。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在中国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频繁出现,这不仅损害了股民的利益,也对整个资本市场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寻找解决之道,已成为当下的急迫课题。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表现形式1. 虚假销售收入部分上市公司利用虚假销售合同等手段夸大公司的销售收入,以此来提高公司的业绩表现,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这种行为往往会使公司的财务报表呈现出一种虚假的繁荣景象,实际上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

2. 虚增利润为了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一些上市公司会采取虚增收入、减少费用等手段来夸大公司的盈利状况。

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会计准则,也严重扭曲了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给投资者和股东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3. 资产减值不当为了掩盖公司实际经营状况的恶化,一些上市公司会通过不当减值、资产转移等方式来掩盖公司的亏损状况,从而误导投资者对公司的价值形成错误的认知。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分析1. 利益驱动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再根本原因在于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公司可能会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夸大业绩表现,从而满足股东和投资者的预期,获取更多的投资和融资机会。

2. 管理层诚信缺失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缺乏诚信意识,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了长期良好的公司发展和稳健的财务状况,从而导致了财务造假问题的频繁出现。

3.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存在监管不力的情况。

一方面是因为监管部门的监管手段和技术手段的滞后,另一方面是因为监管部门在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进行监管时存在盲点和漏洞。

三、解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的对策1. 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进行监管,严格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编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虚假信息,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2. 完善内部控制上市公司需要加强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增强公司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和控制机制,提高公司内部诚信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引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在中国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成为了市场经济的中流砥柱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动力。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随之增加,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

财务造假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还损害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整体经济的稳定。

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原因和应对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目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随着中国股市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情况层出不穷。

财务造假使得投资者无法获得真实的信息,导致市场信任降低,投资风险增加。

财务造假不仅危害股东、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影响了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股市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1. 利益驱使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根本原因是公司管理层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采取了不正当手段,在财务报表上做手脚。

公司管理层可能利用虚假销售、夸大利润等手段来掩盖实际业绩,从而获得更高的股价和获利。

利益驱使是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管理层的道德风险一些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放弃了对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的考虑,将公司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导致财务造假问题的发生。

管理层缺乏道德约束和责任意识,对股东、投资者和整个市场不负责任,是造成财务造假的重要原因。

3. 监管不力监管部门在监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存在疏漏或监管不力也是导致财务造假问题的重要原因。

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通过对监管部门的欺骗和操纵,规避监管,从而达到财务造假的目的。

三、应对措施1. 完善监管机制强化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监管力度,加大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检查频率和力度,严厉打击财务造假行为,防范和遏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发生。

对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提升违规成本。

2. 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加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监督,规范公司治理行为,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真实度,提高公司对外部监管的适从性和合规性。

财务造假十年分析报告(3篇)

财务造假十年分析报告(3篇)

第1篇摘要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频发,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本报告通过对过去十年财务造假案例的深入分析,旨在揭示财务造假的动机、手段、影响及其防范措施,为我国金融监管和企业治理提供参考。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日益繁荣,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财务造假事件却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

本报告通过对过去十年财务造假案例的梳理和分析,旨在为我国金融监管和企业治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财务造假案例概述过去十年,我国财务造假案例层出不穷,以下列举部分典型案例:1. 长生生物:2018年,长生生物被曝出疫苗造假事件,涉及产品包括狂犬疫苗、百白破疫苗等,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2. 康美药业:2019年,康美药业被曝出财务造假,虚增利润近300亿元,涉及公司高管和关联方。

3. 神雾环保:2018年,神雾环保被曝出虚增收入、虚减成本,涉嫌财务造假。

4. 欧菲光:2018年,欧菲光被曝出虚增收入、虚减成本,涉嫌财务造假。

5. 安踏体育:2019年,安踏体育被曝出财务造假,虚增利润约8亿元。

三、财务造假动机分析1. 盈利压力:企业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市场份额,往往需要通过虚增利润来满足投资者和市场的预期。

2. 融资需求:企业在扩张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为了获得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企业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来美化财务报表。

3. 领导层私利:部分企业高管为了追求个人私利,通过财务造假手段来虚增业绩,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

4. 遵循行业惯例:部分行业存在财务造假现象,企业为了保持行业地位,也可能盲目跟风。

四、财务造假手段分析1. 虚增收入:企业通过虚构销售合同、提前确认收入等手段,虚增收入。

2. 虚减成本:企业通过虚构采购合同、提前确认成本等手段,虚减成本。

3. 虚增资产:企业通过虚构资产、隐瞒资产减值等手段,虚增资产。

4. 虚增利润:企业通过上述手段,虚增利润,美化财务报表。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上市公司逐渐成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事件不断涌现,给我国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带来隐患。

为此,本文将主要探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成因以及对策。

一、成因分析1.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一些上市公司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其财务管理层面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其中,一些上市公司财务人员缺乏职业精神,直接导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较大的舞弊风险。

同时,公司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监控不够,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缺乏严格的要求。

2.不规范的业绩考核制度为了保证股票价格、股价的持续上涨,上市公司在业绩考核方面设定一些不规范、不科学的指标,导致管理层为了完成业绩承诺而选择虚增业绩。

另外,为了满足高额业绩提成,一些公司领导或财务人员也会选择舞弊手段。

3.金融市场法规监管不到位在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着相关监管法规的不严格执行和不完善制定的情况。

一些上市公司依靠财务舞弊来瞒过监管人员的审查和监管。

在这一方面,我国政府参与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监管,拓展监管渠道、强化监管法规,促使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对策建议1.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应加强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完善公司财务管理体制,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管理水平,规范财务管理行为,增强社会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信心。

2.加强公司治理加强对公司的监管和控制,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内部的职业道德和合规意识,严肃处理违规行为。

3.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打击力度,制定更为严格的法规、规章制度,同时建立起健全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促进上市公司的合规经营。

4.做好诚信建设通过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从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开始,取缔重重罚案,加强对失信主体的惩戒力度,强化对其在市场中的排斥力度。

总之,解决上市公司报告财务舞弊的问题,需要政府、监管机构和市场监管等多方合力协作,综合施策,以树立诚信建设为出发点,推进上市公司规范合规经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报告题目: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摘要: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是近年来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对投资者、市场和整个金融体系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

本文将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为例,分析该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后果以及相关监管和法律措施,旨在提供对类似情况的认识和启示。

第一部分:案例分析本部分将简要介绍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案例及其具体细节,包括如何做假、隐藏负面信息以及欺骗投资者等。

同时还将分析造成该公司财务造假的原因,如盲目追求短期利润、高管个人动机等。

第二部分:影响与后果财务造假对于公司、投资者和市场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本部分将详细分析该公司财务造假对各个方面的影响,如股价暴跌、投资者信心受损、市场不公平竞争等。

同时还将探讨造假行为对该公司自身的影响,如公司声誉受损、业务受限等。

第三部分:监管与法律措施为了防止和打击财务造假行为,监管机构和法律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部分将分析该案例中监管机构和法律系统的作用,如何监督、查处财务造假行为。

同时还将探讨现有监管和法律体系的不足之处,如对事前预防、处罚力度不足等,并提出改进建议。

第四部分:启示与建议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本部分将总结财务造假的警示和启示,并提出一些针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建议,包括加强内部控制、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加大监管力度等。

结论: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的分析,阐述了财务造假行为的原因、影响以及监管与法律措施,同时提出了一些针对这一问题的建议。

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重视,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护市场的公平和投资者的权益。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分析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财务报表作为上市公司向投资者和公众披露财务状况的重要途径,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市场稳定和投资者信心的基石。

因此,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行为进行分析和检测至关重要。

一、背景介绍造假行为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公司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为实现公司的市场价值最大化而采取的手段。

造假行为主要包括虚增收入、利润或资产,虚减负债或费用等操作手段。

造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掩盖公司经营的真实状况,误导投资者,从而获得不当利益。

二、财务报表造假的原因1. 管理层的动机:管理层为了追求个人或公司的利益最大化,往往采取财务报表的造假手段。

他们可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例如市场竞争激烈、资金紧张等,这些因素促使他们采取不当行为。

2. 审计问题:审计公司在审核财务报表时可能存在监管不力、盲目相信管理层的问题,导致财务报表中的错误或虚假信息无法及时发现。

3.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一些国家的法律法规对财务报表的监管不够严格,监管机构的执法力度不够强劲,这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造假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和机会。

三、财务报表造假的常见手段1. 虚增收入:通过虚构交易、做空期权或其他形式,将本来并不存在的收入计入财务报表,从而增加公司的营收和利润。

2. 虚增资产:通过将未经确认的资产计入报表或高估资产的价值,提高公司的净资产总额。

3. 虚减负债:通过故意漏报或低估负债的额度,减少公司的负债总额,从而改善财务状况。

4. 虚减费用:将本应计入财务报表的费用进行减少或推迟计入的操作,从而提高公司的净利润。

四、如何发现财务报表造假1. 审计师的角色:审计师在审核财务报表时应持审慎态度,应具备独立性和专业判断力,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错误和虚假信息。

2. 监管机构的监督:监管机构应提高执法力度,加强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监管和审核,及时发现和处罚财务报表造假行为。

3. 投资者教育:投资者应该加强对财务报表的理解和识别能力,学会分析财务报表信息,监督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披露。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范文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分析报告范文可编辑版造假是需要成本的,要多交税,要封口费,配合造假的公司要给好处费。

大家为何还拼命造假事实上,财务造假都是目的性很强的造假,上市公司绝不会一味的把利润做高而造假。

IPO 要包装,上市前三年利润要递增,否则保荐机构无法交待,后续融资会受到影响。

增发有指标,股权激励有指标,不能连续三年亏损等等。

审核者之所以没有发现企业粉饰业绩及财务造假,其根原归纳为二:一是无知(即缺乏知识),二是无能(即有知识而不为),无知之错可以补救原谅,无能之错绝不姑息。

这其中的要害是态度问题,审核者要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干这项工作的要求标准是什么,惟有端正态度,才干谈得上杜绝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可以得到巨大的利益,现列举如下:1.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不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获得上市“圈钱”资格;2.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一些获得了上市资格的公司能够以更高的发行价格来发行新股; 3.通过财务造假,可以让上市公司顺利地取得再融资的资格并以更高的价格进行再“圈钱”;4.通过财务造假,可以推高上市公司股价,可以让大小非顺利高价套现,远走高飞。

因此,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动力非常大,那是宛如“力比多”失调般的冲动。

此外,目前的现实环境对造假者处罚都非常轻,其造假成本之低已到难以想象的地步:比如,对于通过财务造假的上市者,法律只是对其予以罚款了事,而且罚款金额不超过募资金额的 5%,这可比银行的贷款利率还低得多。

比如,对于匡助财务造假的事务所和 CPA,几乎没什么处罚,事情败露后,不少时候是这些造假所主动被合并到更大一点的事务所去了,人还是那些人。

Word 完美格式可编辑版比如,对于保荐人出具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保荐书,《证券法》规定可以没收业务收入,并处以业务收入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暂停或者撤销相关业务许可。

但这样的法律规定从未得到贯彻执行。

正因为处罚如此之轻,中国股市造假盛行也就不足为怪了。

6、2018年A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大起底

6、2018年A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大起底

2018年A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大起底据统计,2018年共有5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60多条收到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出具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的公告。

被处罚主体有的是上市公司本身或其子公司,有的是实控人、高管,还有的是控股股东或持股5%以上股东。

其中联建光电连续四年财报虚假记载,*ST圣莱虚构财政补助,*ST上普三方贸易造假。

纵观这些被处罚的事由,东方证券、中原证券和国信证券是因保荐业务或财务顾问业务违反《证券法》相关规定,其他是因为操纵股价、内幕交易、信披违规等遭到处罚。

在涉嫌信披违规的案件中,涉嫌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值得特别关注,本报记者盘点了2018年11家因虚增收入等财务造假行为而遭到处罚的A股上市公司(昆明机床因已退市未盘点)。

11起财务造假案处罚落地一、*ST华泽:无效票据入账2018年1月31日,*ST华泽收到证监会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其存在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担保事项等行为,其中,为掩盖关联方长期占用资金的事实,*ST华泽将无效票据入账充当还款,因此2013年年报、2014年年报和2015年半年报存在虚假记载。

证监会处罚决定:一、对华泽钴镍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二、对王涛给予警告,并处以90万元的罚款,其中作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罚款30万元,作为实际控制人罚款60万元;三、对王应虎、郭立红、王辉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罚款;四、对芦丽娜、赵强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20万元罚款;五、对宁连珠、朱小卫、阎建明、陈胜利、金涛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10万元罚款;六、对雷华锋、赵守国、吴锋、朱若甫、陈健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5万元罚款;七、对程永康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罚款。

随后,证监会认为*ST华泽涉嫌构成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等违法犯罪行为,于2018年7月27日将该案移送公安机关。

二、*ST上普:三方贸易造假2018年3月20日和24日,*ST上普发布3条公告披露了上市公司、管理层合计收到上海证监局送达的19份《行政处罚决定书》,经证监局查明,上海普天为弥补2014年度利润缺口、完成利润指标,2014年9月至11月通过3笔虚假的三方贸易,合计虚增2014年度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4261.75万元和998.4万元,占上海普天2014年度合并财务报表利润总额1354.96万元的73.68%。

财务造假调研报告

财务造假调研报告

财务造假调研报告财务造假调研报告一、引言财务造假是指企业或个人通过操纵财务数据、隐瞒重要信息以获得非法收益的行为。

近年来,财务造假事件屡见不鲜,给企业运营和股市稳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本报告旨在对财务造假现象进行调研研究,以期提供对该问题的深入了解,并为投资者、监管机构和企业提供相关意见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了解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法和原因;同时,选取几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财务造假的具体表现和后果。

三、财务造假的常见手法1.收入操纵企业通过虚构销售或将费用账目归类为收入来增加营业额,提高业绩表现。

2.利润操纵企业通过虚构收入或减少费用、财务成本等方式来夸大利润,提高利润率。

3.资产虚增企业通过虚构固定资产、存货、账户应收账款等方式,增加资产净值,提高公司估值,以达到欺骗投资者的目的。

4.负债错漏企业通过离岸公司、关联方交易等手法,隐藏债务,使债务负担显得相对较低,增加企业信誉。

五、原因分析1.利益驱动财务造假往往是为了个人或特定群体获取巨额利益,如高额薪酬、股价推高等。

2.市场压力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激烈,投资者对企业表现的高期望,导致企业为了满足市场预期而不得不采取财务造假行为。

3.监管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制度,使得一些企业得以隐瞒真实情况,为财务造假提供了机会。

六、案例分析1.中梁控股(002037.SZ)中梁控股因虚增项目销售数额,被证监会诉讼,涉嫌财务造假。

该案例反映了企业为追求高增长而夸大业绩的典型行为。

2.罗玉平案罗玉平是一位著名的财务造假者,他通过各种手段在资本市场获得了巨额利益,并最终被捕。

这个案例揭示了个人利益驱动对财务造假的影响。

七、对策建议1.加强监管力度加大对上市公司、财务从业人员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违法成本,严惩财务造假行为。

2.完善内部控制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2018年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调查报告摘要】财务造假问题,一直以来是众多学者以及财会方面人员研究的重点。

华北地区在我国是经济繁华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发展程度首屈一指,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存在较多的财务造假事例。

本文调查了18年来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状况,并通过图表辅助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以解释造假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从而能够探索出这些上市公司一个总体特征,并且也能够侧面解释当地的监管部门或者事务所之类的审查机构存在漏洞,提出一些适当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财务造假华北地区调查报告上市公司中图分类号:DF4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20)05-074-05一、绪论(一)研究目的随着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经济发展日益繁荣,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常有发生,对市场环境、投资者以及企业自身造成了很多不良的影响。

企业的财务执行者网络技术以及财务知识学得好,能够为这些企业达到"欲盖弥彰"的目的,同时也能够"收益匪浅",但是同时也是一把"双利剑",用得好为企业带来无限"好处";用的不好就是"粉身碎骨"。

如19年初的康得新公司财务造假案件,也是让人咋舌,不仅公司冠冕堂皇的进行财务造假,而且连国内八大事务所之一的瑞华会计师事务所也是没查出丝毫问题。

究竟是康得新手段高明,还是事务所草草简单地进行审计,没有尽职,我想两者都脱不开关系。

再如北京神雾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虚增货币资产式财务造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为了企业利益,避免企业走向滑坡,从而用不正当的手段来避免风险的例子,而这种手段在诸多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

本文就是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来分析那些在财务上造假的上市公司造假的原因,以及公司造假前后的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等分析比较,归纳财务造假的预防建议。

(二)研究意义财务造假问题,一直以来是众多学者以及财会方面人员研究的重点。

华北地区在我国是经济繁华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更是发展繁荣,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调查了18年来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状况,并通过图表辅助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以解释造假问题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后果,并为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提出相合理应的治理建议。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Fanyi Li,QiJie Jiang,Fan Ke(2017)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企业经营现状无法满足权力机构的需求和预估目的的公司,公司管理层会担心自己的职位会因为自己差的业绩而被权力机构罢免,为了保全自己的职位,向权力机构和投资者呈现公司优良业绩的虚假现象,管理层往往会因此铤而走险,进行财务造假。

Yeonkook J (2016)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利益最大化是造成财务造假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企业高管经常会因为己私从而实施财务造假,他们会根据公司治理结构中存在的缺陷或漏洞,来选用相应的手段实现财务造假。

COSO(1999)的研究报告就对当时企业财务造假所用的手段进行总结梳理,认为公司进行财务造假的手段无外乎是虚构收入或篡改收入,虚增资产以及转移成本费用这几种手段。

贝尔和卡赛罗(2000)使用逻辑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证明了大多数的财务造假公司都存在治理结构不合理、处于高速成长期、过于注重盈利等特征。

2、国内研究现状陈凌(2005)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来推出上市公司是否有财务造假行为。

黄世忠(2006)对当时所发生的财务造假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2000年以前财务造假的手段多是虚构或篡改收入、资产,转移费用,调节应收应付款项来进行财务造假。

李金津(2018)在研究中认为上市公司之所以用财务造假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经营效绩,大多数是为了获取高额的银行贷款、降低税金,而致使企业财务造假行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治理制度存在着较大的漏洞。

3、研究现状述评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可知,财务造假案例层出不穷,而这些专家学者所总结研究出来的方法,大致都是虚增收入、资产,虚减费用等,而这些所总结出来的造假手段,对我们了解企业财务造假的行为有很好地帮助。

本文的调查报告虽然不能够从一些细节上分析某个企业情况,但是却能够很好地分析其通性诟病,进行概括总结并且能够得到很好的成果。

二、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调查对象概览近十九年以来(2000-2018),华北地区共有将近150家上市公司(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据不完全调查国证监会公告,以及今融道和东方财富的数据资料,在这些华北地区上市公司中,共调查到有16家公司财务造假。

表1 华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情况概览在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事例中,不法公司不仅利用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提高经营业绩、粉饰财务报告,甚至有的为了让企业能够更好的存立于竞争市场,人为编造出原始凭证出具极具欺骗性的财务会计报告来欺骗监管部门和广大投资者等。

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00年到2018年间,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共有16家上市公司财务造假。

造假者如此猖狂和肆无忌惮,究其原因还是违法成本太低以及惩戒力度不够大,即便是被查获,证监会对公司罚款也不超过58万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罚款不超过29万元,这相比财务造假动辄获利成千上亿元而言,可谓"小巫见大巫"。

2018年中,虽然监管层推出了《上市公司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加强了上市公司造假惩罚力度,但在利益驱使下,依然有很多上市公司或机构合谋,有意或无意中去造假。

所以在此等环境下就更加需要监管部门严格把关,对造假公司绝不姑息养奸,也更需要我们投资者能在发现企业猫腻的同时,积极反馈给监管部门。

18年来,16家上市公司的分布情况,例图1:图1 2000-2018年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数(数据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图1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从2000年到2018年,这18年以来,华北上市公司造假的个数虽然每年不多,但对于经济发展繁荣、监管力度大的华北地区来说,也时常会冒出造假公司,究其为何会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三、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原因分析(一)内部控制结构失衡根据调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数据,华北地区共有2家公司,因内控失调,从而产生数据造假,而内部控制结构不合理化现象是致使公司财务造假的关键因素之一。

海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河环保就是这样的例子,因内部股东,财务决策者的滥用,导致内部控制逐渐形同虚设,各大中小股东看似对公司的重要事项有着一定的决策权和话语权,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公司的各中小股东只是一个摆设,他们只能够获得一些企业利益所得,比如自己投资股利的获取,以及一些红利的小额度分配,而在公司的重要事项的决策过程中,完全没有提议的权力。

(二)中小企业出于税收的考虑中小企业一般资金流受限比较大,且资金不够充足,然后又因为企业的规模不是很大,市场上竞争又大,难免会碰到亏损比较严重的情况,之后资金会受限阻,于是企业的第一负责人为了能将企业的利益"最大化",难免会从税收上做手脚,为了能够将利润留下来,于是就为了避税、逃税,就实行账外账的方法。

北京城建集团进行财务造假和骗贷得到的利益,其中一部分就是出于税收考虑,最后谎报利润,达到一定程度的减少税收。

(三)企业实现成功上市融资的需要我国华北地区的上市公司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企业本身存在先天不足,甚至其上市目的纯粹只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声望,从而获取更高额的利润。

由于自身企业资金的问题,为了成功上市,想尽各种办法通过造假以达到上市要求。

之前的"北京嘉寓门窗幕"、"北京三聚环保"融资贷款会计造假,再到近年被查处通过虚构收入、虚增企业资产等手段上市的天津磁卡内部控制财务造假等等,他们都是为了将企业推上市场,让企业能获取更多利益成功上市,而进行造假。

华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比例,如表2表2 动因比例(数据来源:今融道)由上图可知,在华北地区,造假动因中"维持经营业绩及市场地位"排行最高,已经超过90%,而"税收考虑"只有20%,所占比例最低。

对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来说,经营业绩及市场地位,也就决定着公司未来的走向,正所谓"现金流是企业的命脉",这句话一点也没错。

如何能向公共大众展现出自身企业的魅力,让企业在现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获取最大利益,不会倒闭?那就是将维持经营业绩,让自身公司的市场地位不会出现一落千丈的绝境。

而税收考虑,基本是属于公司资金较少的企业所考虑财务造假的手段,毕竟每次的税收,也是一笔可观的数量,这些有歪想法的公司必然会从税收上下手,使企业能够获取"不必要"流失的钱财。

剩下其他的内部控制40%、上市融资将近60%的高比例,也是企业冒险走财务造假的重要手段、还有外部监督的45%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

四、华北地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分析根据不完全调查显示,一般来说,在华北地区的上市公司造假主要为:收入类造假、成本费用类造假、资产类造假和关联交易造假四大类。

这四类已经成为造假手段的"鳌头",绝大多数企业造假都是采用此些方法。

(一)收入类造假收入类造假主要有虚构或篡改收入、提前、推迟确认收入两类。

这是最严重的财务造假行为。

1、虚构或篡改收入虚构或篡改收入是华北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中最常用的一种造假手段。

所谓虚构,就是从无到有,凭空捏造未有的事物,只有虚名未有实质性的东西。

所调查的16家公司中共有八家公司是虚构收入,增加资产。

可以所见,收入类造假乃是诸多上市公司造假的共点,也是造假中最为严重的手段。

虚构收入的主要手段有对开发票、虚开发票等。

这些都是公司内控不健全的表现。

尤其是较小型的公司,常使用这些方法来逃避税负。

2、提前、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收入和推迟确认收入都是财务报告编制者利用跨期这个会计确认特点进行操纵的行为。

在调查的公司中,共有4家公司进行提前、推迟确认收入造假。

北京三聚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公司从2010年4月份上市以来,六年间,收入暴增41倍,净利润暴增28倍,股价实现了5年30倍涨幅。

王亚伟持股近四年,收益暴涨10倍,此等惊人的现象不禁让人咋舌,此等"荣耀"的背后,在证监会等官方的检查暴露下,才得知,三聚环保之所以有此等巨大收入,正是采取了不正当的提前确认收入,将预收账款作为销售收入,才使得企业有如此景象。

在调查的造假公司中,收入类造假比例,可谓是一个"常态",而收入确是衡量一个企业繁荣与否的重要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