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中学语文教科书微观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中美母语教材的写作部分比较研究——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为例的开题报告

中美母语教材的写作部分比较研究——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为例的开题报告

中美母语教材的写作部分比较研究——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为例的开题报告
背景:随着中美交流的日益增加,中美母语教材的需求也逐渐成为
了一个热门话题。

对于中学生来说,中文和英文都是他们的母语之一,
因此中美母语教材的编写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和分析《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两套中美母语教材的写作部分,探究两种教材的写作教学目标、教
学方法、文本类型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异同,为中美母语教材编写和教
学提供参考。

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首先分别对《人教
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的写作部分进行文本分析,包括文本
类型、文本结构、语言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特点;其次,将两套教
材的写作部分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两种教材的写作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文本类型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异同,探究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背景。

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对《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两套中美母语教材的写作部分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其异
同之处;(2)分析两种教材的写作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文本类型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特点和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背景;(3)为中美母语教材编写和教学提供参考。

中美中学母语教材微观比较研究——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

中美中学母语教材微观比较研究——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

中美中学母语教材微观比较研究——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吴张梅(永德二中,云南临沧677601)摘要:本文从范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导读系统四个方面对中美中学母语教材中的相同篇目之一——《我有一个梦想》进行了微观的比较和分析,力求揭示不同的编写理念。

以期对我们的语文教材建设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教材美国版人教版比较近年来,随着对国外语文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美国母语教材脱颖而出。

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而当我们将我国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教材放在一起时。

都惊奇地发现对方是如此的新鲜,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在看完美国中学的语文教材后,我们发现在两国的语文教材中竞有些课文是相同的。

特别是一些经典篇目,《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仅就这篇课文在两国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微观比较和分析。

一、选文特点在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审美情趣。

都要以课文为凭借。

因此,选文的选择和加工,将决定整部教科书的质量。

美国版《我有一个梦想》选自高军编译的《美国读本:全美著名中学文学教育名篇选读》,金城出版社,(以下简称美国版)。

人教版,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丰十(以下简称人教版)。

就两篇课文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从《美国读本》和人教版教材中反映出的两国语文教材在选文上的异同。

每种语言的精髓和魅力都存在于经典名篇中。

我国历来就是文章大国.“文质兼美,适合教学”是多年来选文的标准。

翻开我们的语文课本.古今中外,名家经典作品数不胜数。

而在美国。

其文学阅读选篇也异常广阔.美国的语文教材所选的篇目也都是在英语世界中举足轻重、意义非凡的作品,如《假如给我i天光明》、《我有一个梦想》等等。

由此可见,中美两国的语文教材都较重视名家经典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重业教育.到遍布全国的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学习。

技术与继续教育分为三个教学层次即:证书、文凭和高级文凭班,入学要求及学费比本科学士专业要低一些,时间为6个月到3年不等。

对中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与反思比较中美中学语文教材

对中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与反思比较中美中学语文教材

对中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与反思比较中美中学语文教材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随着全球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对中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研究和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不仅传递着知识,更塑造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深入研究,结合中美两国中学语文教材的对比分析,探讨两国教材在价值取向上的异同,以期为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global educ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research and reflect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middle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education, textbooks not only convey knowledge, but also shape students' worldviews,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is article aims to conductin-depth research 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in middle schools, combined with a comparativeanalysis of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value orient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extbook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xtbooks in middle schools in China.本文首先将对中学语文教材价值取向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重点。

中美中学母语教材微观比较研究——同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

中美中学母语教材微观比较研究——同以《我有一个梦想》为例
不仅 贴 近 学 生 的 实 际 生 活 ,将 学 习 内容 建 立 在 学 生 已

范 文系统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传 授 语 文 知 识 ,美情趣 ,都 要以课文 为凭 借 。因此 ,范 文的选择 和加 工 ,就显得 尤为重要 ,它
维普资讯
第 1 卷第 3 7 期 28 7 0 年 月 0
临沧师范 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
Ju n lo icn a h r' o e e o r a f Ln a g Tec es C l g
Vo .1 1 7 No. 3
J120 u.O 8
示 范得 好 ,那 么 教 学 效 果 就 好 ;反 之 ,效 果 就 差 。要
级 中学教 科书( 修)《 文 》第 一册 ,人 民教育 出版 必 语
社 ,( 以下简称人教版) 。就两棠 谭寸 、 争 专太大的 差别 ,但值得 我们关注 的是从 《 国读本 》中反 映出 美
的两 国语 文 教 材 在选 文上 的异 同 。
能力 ;语言 、文章 、文学等知识能力 。。
《 我有 一个梦想 》是~篇 演讲 词 ,那 么相关 的语 文知识就包 括 :什 么是演讲词 ,演 讲稿 的写作 ,怎 样 演讲 等等。 人 教 版 :在 单元 的开 篇对 演 讲词 作 了 简 单的 介 绍: “ 演讲 词是 为准备演讲而 写的文 稿 ,它除具 有议
三 、作 业系统
语 文教学 的基本任务 是培养学 生正确理解 和运 用 祖 国语 言文字 的能力 。这 种能力 ,光靠教师 “ ”是 讲 培 养不起来 的 ,得靠学 生实实在在地 动 口 、动手 、动 脑去 “ ”。 “ ” ,要有 目标 ,要有计划 ,也要有 练 练 指 导 ,需 要 按 照 一 定 的 目标 有 计 划地 设 计 出 一 套

中美文学教材比较及对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中美文学教材比较及对我国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语 法 知 识 ;二 是 《 写 》 , 注 重 单 词 的 拼 写 训 练 ;还 有 一 文 化理念 ,消弭着 自身的文化特色 。我们 教材 的编写者 是 拼 部 就 是 《 学 》 。 语 音 、语 法 和 文 学 教 材 分 列 , 语 言 和 文 不 是 应 该 摆 正 心 态 、摆 正 位 置 ,使 我 们 的教 材 真 正 的涵 盖 文
旗 号 下 ,价 值 引导 日渐 淡 漠 。 怀 疑 传 统 , 否 定 传 统 似 乎 成 个 时代 专 题 选 择 若 干 篇 代 表 性 的 课 文 , 组 成 相 对 完 整 的 单 为 一 种 时 尚 。我 们 的 教 材 始 终 站 在 工 具 性 和 人 文 性 之 间羞 元 。每 个 单 元 的 前 面 设 有 背 景 介 绍 “ 时代 的 故 事 ” 。 “ 时 综 历 本 羞 答 答 , 甚 或 有 意 无 意 的否 定 着 我 们 的 传 统 价 值 观 ,抑 或 代 的 故 事 ” 由 “ 述 ” 、 “ 史 背 景 ”和 “ 时 期 的 文 是 迎 合 着 西 方 的价 值 观 。_ 方 面 ,我 们 在 国 外 兴 办 孔 子 学 学 ” 构 成 ,而 后 是 课 文 。 编 者 极 少 对 作 者 、对 课 文 进 行 武
二 、清 晰 的 文 学 史脉 络 ,
美 国的 文学教 材 ,选 文 内容 丰富 ,体 裁 多样 ,几乎
处在工 具性与人文 性 的论 争之 中,语 文教材至今 仍是大 杂 涵 盖 神话 、 小说 、戏 剧 、散 文 、诗 歌 、 日记 、游 记 、 随
烩 ,语 言 训 练 和 文 学 教 育 、 写 作 训 练 并 举 。语 法 、 修 辞 、 逻 辑 被 大 大 淡 化 , 导 致 了学 生 语 言 运 用 的 能 力 日益 滑 坡 。 笔 等 美 国 文 学 的所 有 样 式 。选 文 似 乎 有 一 个 约 定 俗 成 的 标 准一一 着 眼 于过 往 的 时代一一 代 表 一个 时代 的精神 ,

人教版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教版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人教版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目的与意义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对比分析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变得越来越重要。

其中语文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中美两国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人教版语文教材和美国《美国语文》教材,探究其教学内容、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加深对两国语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选取中国人教版语文教材和美国《美国语文》教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阅读教材,并结合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教学评析等信息,对比分析两者在以下方面的异同:1. 教材内容比较两种语文教材的教学内容,探究其在语文知识、文学作品等方面的差别。

2. 教学方法比较两种语文教材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包括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参与度、教学评估方式等方面。

3. 文化背景比较两种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探究文化差异在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如何在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等。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等方法,分析教材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归纳总结,提取文本特征,并通过问卷调查、实验教学等方法对比分析两种教材在教学效果上的不同。

三、预期研究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人教版语文教材和美国《美国语文》教材,本研究预期得出以下结论:1. 在教材内容方面,中美两国教材存在明显的区别。

例如中方教材强化了古诗文的学习,而美方教材则更加注重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

2.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外教材的教学方法也有所差异。

例如中方教材中教师的作用更为强调,而美方教材重视学生的参与和能动性。

3. 在文化背景方面,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对教材的编写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研究结果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对中美语文教育差异的理解,为中美教育交流提供参考依据。

四、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于2022年2月开始,预计研究时间为六个月,具体研究进度安排如下:1. 2022年2月: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2. 2022年3月至4月:收集教材资料,分析教材内容3. 2022年5月至6月:开展问卷调查、实验教学等研究,收集数据4. 2022年7月:整理数据,撰写论文初稿5. 2022年8月:论文修改,准备答辩综上,本研究计划对比分析中国人教版语文教材和美国《美国语文》教材,力求探究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异同,为中美语文教育的交流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美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对比研究

中美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对比研究

中美初中语文教科书助读系统对比研究语文教科书的助读系统,本质上是教科书使用的一套学习策略。

该策略可以帮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好的教科书中应有好的助读系统,而有效的助读系统从而实现语文教材向语文学材的转变。

论文选取了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和格林版七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的助读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对两套教科书的助读系统中知识链接、注释、插图、作者简介等助读版块进行分析比较,主要包括各版块的组成内容,形式以及作用进行整体比较。

研究发现:第一两套教科书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学生为本。

第二两套教科书在语言特色方面人教版的语言较为优美,格林版较为严肃。

第三在助读系统的构成及目的方面,人教版在于让学生理解文本,格林版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四在助读系统版面设置方面,人教版比较整齐,插图较少;格林版教科书助读系统较为灵活多变,插图与结构图较多。

本研究又选取两套教科书相近的组元方式——动物单元,进行对比研究;以及对教科书附录部分等助读资源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两套教科书的对比,从而得到对人教版教科书编写的启示:一作者简介可由“信息单一”转向“内容丰富”,二旁批由“略读独享”转向“全书涉及”,三注释由“杂糅”转向“分类”,四插图由“单一”转向“多元”,五课后习题由“思考”转向“检测”,六推荐阅读有“单调”转向“丰富”。

同时中学语文教师运用助读系统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全面使用助读系统,由只重视注释到关注整体。

另外教师与学生发展需要相配合自己动手开发助读系统。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过程,一套好的策略不见得有好的效果。

教师的利用与开发,与学生的互动学习,教师的激发鼓励等都密切相关,都会影响教育效果,因此,本研究正是基于此,利用划线笔记提问等助读策略,考虑了师生的能动因素,作了为期一学期的对比实验研究。

结果发现,两组学生的成绩均有所提高,但通过SPSS数据分析,这与所采用的助读策略无明显关系,这与实验的时间较短,教师指导不够以及学生整体素质不高等有关。

中美中学生语文教学对比

中美中学生语文教学对比

中美语文教学对比班级:高20XX级13班学生姓名:杨承业日期:20XX年2月(一)语文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

教学不止于教材,例如七中的教学就有相当多的补充,但教材是教学的框架。

为此我找到了《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美国语文)》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进行对比。

●编排体系中国语文教材的编排多以体裁、内容分类。

例如:高一上第一单元为诗歌,然后两个单元是与人物有关的文言文,散文,第四单元是新闻。

结构清晰,知识点集中。

美国中学语文教材以时间为主线,类似于一部美国社会与文学发展的编年史。

下面是《美国语文》的目录:第1部分文明的交会开始—1750 第2部分国家的诞生1750—1800第3部分国家的发展1800—1870第4部分分裂、和解与扩展1850—1914第5部分不满、觉醒与反抗1914—1946第6部分繁荣与保护1946至今每个单元又分为小的版块,分别讲这个时代的不同流派的作者,包括神话、日记、演讲、小说、散文、戏剧等。

每一个部分把这个时代的作家们串联在一起,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展现这些作品。

我认为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帮助大于中国的教材中每一课只有一个简短的背景介绍的方式。

例如,在《记念刘和珍君》的学习中,我们并不清楚段祺瑞政府上台的具体背景,也不了解与鲁迅同时代的文人都是哪些,在干什么,这时的中国文学是什么样的局面。

在课后练习题的最后一题,要求学生查找三一八惨案的其他资料,“其他作家描写和议论这场青年学生请愿运动的文章”,“与同学交流、讨论”。

但是,据我了解,没有学生做了这道研讨题,老师也没有引导学生去做。

于是,我们在这篇文章中学到的大多是几个生词,几句警句,和一些缺乏感染力的概括出来的主旨。

●课后问题《美国语文》的课后问题主要培养学生解释、分析、推断、联系、批评的能力,前四项中国的教材类似,但“批评”的能力是中国的教材所没有注意的。

例如,在讲哥伦布的航海日记时,教材要求学生设想这篇航海日记如果是一位船员写的会有什么不同,并提示哥伦布为了获得下次航海的赞助必须将美洲写得更富饶,所以这篇航海日记并不是完全真实的。

中美语文教材之比较

中美语文教材之比较

中美语文教材之比较导读:2004年8月,同心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美国语文一一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以下简称《美国语文》),共三册。

它是中国大陆第一套系统引进的西方中学语文教材,是一本较权威的、适合12岁至18岁学生学习的文学读本。

这套教材是以美国历史为线索,按照编年体形式编排,取材于不同阶段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及文学代表意义的文章,体现文学参与时代变革、反映时代风貌的特点:而它的问题设置又紧贴生活,重视引导,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美国语文》是一套融综合性、创新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开放性教材。

它的引人为我国语文教材的编排提供了新的思考,本文将这套国外教材与中国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人教版)进行比较分析,从异同中找到我国教材存在的不足,以期对以后语文教材的编写和教材教法的改进有所禅益。

一、中美语文教材的相同点1.两者都很注重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我国自古以来讲究文以载道,语文教材作为宣扬主流文化的重要渠道,当然处处都体现了民族性和本土性。

在我国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语文课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在我国《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大量古文和诗词就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

《美国语文》就编辑思想和整体布局而言,张扬民族个性的特点也非常明显。

它的整套教材分为六个部分,标题依次是文明的交会国家的诞生国家的发展分裂、和解和扩展不满、觉醒与反抗繁荣与保护。

从纲目中就能看出这套教材是力求以点带面,让语文学习与历史演进、文明传承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傲视世界。

2.两者都很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我国向来很重视学生的写作能力,古代八股取士时,一篇文章就成为判断你语文能力的标尺。

到现在,写作仍然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中美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研究

中美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研究

中美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研究我国语文教科书进行过多次改革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美国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创新、独立、实践是其公民身上最显著的品质。

《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是我国最早引进的一本西方语文教材,在美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和权威代表性,一出版就深受瞩目并引发了学界对它的关注和对我国语文教科书的反思。

标准是“灵魂”,教材是课程的“肉体”,选文是教材的“思想”。

本文对两国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系统的比较主要是以人教版和《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语文精选》为研究对象。

文章主要包括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选题缘由、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第二部分为中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比较,从教育理念、课程目标、对选文内容的具体要求等角度对比分析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与美国国家课程标准《英语语言艺术标准》的差异,进一步明确了两国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第三部分为中美高中语文教材选文价值取向的比较,中国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教育价值观上集伦理本位、社会本位和教育本位为一体,强调道德修养,重视群体利益,重视教育的工具性,而美国则在个人主义的文化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教育价值观,主张教育应该围绕人的兴趣和需要来开展。

通过比较分析,中美两国语文教材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生命价值的关注,但在自由民主、宗教情怀上,两者则有较大的差异。

第四部分为教材选文编排方式的比较,从宏观结构分析得出,人教版选文主要是以“文学体裁”为编排依据,《美国语文》是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时代主题为统领来编排文章;在内部具体结构上,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则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采用螺旋上升、逐步扩展的排列形式来安排同一类体裁的文章,而《美国语文》则是以时代主题为统领,在主题之下又以“课”为单位进行划分,选用多样文学体裁的文章,两者存在着很大差异。

第五部分为中美高中语文教材选文内容的比较分析,两版教材的选文都有大量生活化和政治化的内容,美国教材的选文相比较而言更具生活化和实录性,内容也更符合学生的接受水平。

中美语文教材比较分析

中美语文教材比较分析

综观中国语文教材与美国语文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有相同之处,又有诸多不同之处。

一、两者相同的地方1.都较重视“义理”教育。

“义理”教育,即“道”的教育。

“文以载道”是我国语文教材一个鲜明的特色。

不过,近年来,我国语文教材已由“义理”本位逐渐过渡到“语言”本位,但渗透“义理”的选文在语文教材中仍占较大的比例。

美国语文教材同样重视“义理”教育。

例如,六年级文学教材第二单元主题为“英雄”,教材的选文有,生活中的英雄:小说《勇敢点,戴纳》、《儿童英雄:救人者、幸存者和有才能者的真实故事》、诗歌《抢救》;勇敢和善良:小说《卡罗琳的第一百件事》、小说《数星星》;杰出人物《狂人玛吉》、小说《泽利》、诗歌《妇女》。

教材通过这些英雄人物的介绍,旨在教育学生要像他们那样沉着冷静、不畏困难、勇敢地挑战困难。

2.两者都很重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

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高低是美国衡量语文教学质量的一把重要标尺。

因为,若阅读能力低就不能理解诸如历史资料、科学报告和经济技术文件之类的重要资料,就无从下手进行研究性学习。

同样,在美国人看来,写作水平差,也势必影响学术研究、经商和专业工作等。

所以,美国语文很重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我们从六年级教材《文学宝库》中就可以窥见一斑。

教材除了课堂阅读外,每个单元还开列了“书架”,用于推荐书目,简要介绍书目的内容。

如第一单元的“书架”推荐了五本书:(1)《整天》(大卫.麦考德),(2)《代王子受罚的男孩》(悉德.弗莱喜曼),(3)《弗瑞斯比夫人和涅姆鼠》(罗伯特.C奥布赖恩),(4)《六年级借宿生》(伊芙.邦庭)(5)《聪明人范西利莎》(约瑟夫.谢尔曼整理)。

这些文章指在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同样,我国的语文教材也很注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对国内的语文教材,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就不进行分析了。

二、两者相异之处1.两者编排体系不一样。

美国的语文教材包括语言和文学两大类。

语言类的内容主要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包括语言技能、实用写作、有效交流等;而文学类的内容主要有美国和英国各主要历史时期著名作家的作品以及欧洲和非西方著名作家的翻译作品,包括当代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等等。

中美初中语文教材比较研讨——戴前伦的《中美语文教育比较研究》网络交流

中美初中语文教材比较研讨——戴前伦的《中美语文教育比较研究》网络交流

改革 的具体借 鉴 。 第五板 块 为“ 构 想论 ” , 由第九章 构成 ,
主要 提 出加 快 中 国语 文 教 育 现 代 化 进 程 的 建 议 , 主 要 勾 勒 了中关合 璧 的现 代 语 文教 育 理念 和 重 新 编 写语 文 教
材 的 构 想。
本 次 网络 交流 主-  ̄ e 针对《 中 关语 文 教 育 比 较 研 究 》 的 第 五 章 内容 。 参 与研讨 : 幽 空 闲鹤 璀璨 百 变语 文 柳 暗 花 明 星 光
“ 绪论 ” 中说 : ‘ 中外 语 文教 育 比较研 究 ’ 是 一 个 育》 ,作 者 以 一 个 中 学 语 文 教 师 的 学 的 异 同 点 , 又 有 了 一 番 新 的 感 “ 眼 光 和 视 角 ,从 科 学 研 究 的 角 度 , 悟。 极 其 广 阔 的 领 域 。国 家 教 育 部 颁 发
总 结 我 国语 文 教 育 的成 败 得 失 , 借 呢 ?
幽 空 闲鹤 : 美 国 没 有 全 国 统 一
鉴 各 国的母 语 教育 改 革 的经验 , 遵
幽 空 闲鹤 : 概 而言之 , 有 三 大 的语 文 教 材 , 语 文 教 材 都 是 由各 州
循语 文 教育 的规律 , 努 力 建 设 与 现 亮 点 。 ① 联 系 生 活 , 指 导 思 想 富 于 自 行 编 写 , 由 书 商 公 司 负 责 出 版
‘ 典 型性 ( 即代 表性 ) 可 比性 ’ 和 过 语 文 实 践 , 以 逐 步 加 深 对 学 习 语 议 论 的 表 达 方 式 来 编 写 , 每种 表达 ‘ 借 鉴性 ’ , 否 则 便 会 失 去 比 较 研 究 文 与 生 活 的 关 系 的 认 识 。 这 是 初 中 方 式 3章 , 每 章 3个 单 元 , 共计 1 2 的 价 值 和 意 义 。 在 目前 世 界 范 围 三 年 语 文 教 育 的 一 条 主 线 。 “ 联 系 章 。 这 套 《 语 言》 的主 要特 点 是 : ①

通过中美教材比较看中国语文教材

通过中美教材比较看中国语文教材

通过中美教材比较看中国语文教材作者:徐春香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11年第03期中美教材对比之下的优劣,可以说各家有各家的说辞,不过对经历了十几年应试教育折磨的学生来说,不管是美国教材也好,美国教育制度也好,都是隔山望风景,江山无限美,俗话说“老婆永远是别人的好”,很多同学对待中美教材估计也有这样的想法。

难道中国教材在美国教材前真的如此不堪一击么?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必然性。

下面我们就谈谈中国教材的必然性。

一、历史的悠久文化的厚重决定了中国语文教材内容的广泛性个人觉得,美国建国短短的两百年,较之中国的历史来讲,其建国时间充其量无非仅中国的一个朝代,它的文化历史与中国相比,可谓是九牛一毛,美国历史的短暂决定了美国语文教材所能教学生的内容大大缩小,远不及中国来得厚重而庞大。

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有更充裕的空间让学生去做研究,深入教材。

从纵向看,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从横向看,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军事等领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成就,而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含义深刻,以上总总使得中国语文教材需要灌输给学生的内容太多太多,这样的情况下,像美国一样对一篇课文做如此深入的剖析,恐怕学完一册语文书,要花上更长的时间。

语文让学生掌握的内容太多,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它缺乏一定的深度,但这并不能断定中国语文教材就远不及美国语文教材。

只能说,美国教材更注重学生的深入研究能力,而中国教材更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二、中国的大一统及政治国情决定了中国语文教材的统一性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都有自己的法律和制度,因此在美国同种科目的教材具有不同的内容,其多样性的特征既是必要也是必须的。

美国教材的多种多样让学校以及学生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性。

然而这么优越的教育环境下也有它的盲点,由于教材的多样性,教育机构很难保证每本教材的质量,这就让很多选错教材的学校遭遇了悲剧。

教材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一个学校的教育水平。

不同州用不同教材,不同的学校也用不同的教材,全国各地使用不同的教材,教材的不同步性也让各地和各学校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国家也很难在第一时间掌握各地的教学水平,这给教育的共同进步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中美中小学语文教材比较

中美中小学语文教材比较

中美中小学语文教材比较摘要:教材是教师将期望的教学效果付诸于实践的中介桥梁。

本文通过中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比较,以发现两者在教材编写、教材内容以及教材价值取向三方面的区别,从而借鉴美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价值与可取之处,将其优势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避免“水土不服”,提升中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实用性、问题意识以及严谨性。

关键词:中美;语文教材;教材比较一、问题的提出教材的内涵有其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材可以从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进行解释,也可与大众传播、学习科学等角度进行联结。

狭义的教材就是单指从课程视域出发进行阐述。

从课程角度出发,教材是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使用而设计的资源或材料,这些资源往往是印刷并出版的,也称作书面课程。

[1]教材是教师将所期望的课堂效果等落实成为实际课堂的中介桥梁。

本文所提及的“教材”仅指狭义层面的教材。

美国中小学语文教材无论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还是编排的序列上都有着本国的特色,读《美国语文》,不仅是在读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文学作品,更在读美国的历史与文学,政治与经济,甚至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2]美国语文教材如此编写有什么意图?这样的编写又带给我国什么样的启示与经验?教材的比较研究在历史上也推动着教材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自世界大战结束,长期以来重视教材的比较研究,这样的研究形态和成果为教材修订与改革提供非常有意义的参考。

[3]二、中美中小学语文教材差异体现通过对比不同国家的语文教材,利于总结各个国家在编写语文教材中规律和经验教训,从相同或者不同的文章中参透不同的编写意图,更容易看出不同国家的编辑差异,本文将从教材编写、教材内容以及教材价值取向三方面阐述中美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差异。

(一)教材编写上的差异体现1.编写单位中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是由国家教材编写委员会统一编写而成,教育部审定,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统一出版、发行。

而美国由于“三权分立”等国家制度,没有统一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其教材都是由各个州进行编写,再由不同的出版社公司进行出版发行。

中美中学语文教科书微观比较研究

中美中学语文教科书微观比较研究

中美中学语文教科书微观比较研究作者:于惠来源:《现代语文(理论研究)》2006年第02期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从中美两国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各自选取一篇课文进行微观比较,尝试探讨不同的编写风格与特色。

《斑马》选自美国EMC公司于2001年出版的教科书《探索文学》。

这套教材在哥伦比亚市的李察德中学、哈林顿市的哈林顿中学等诸多学校使用,并受到任课教师的普遍好评。

《最后一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

这两篇课文都编排在七年级的课本中,体裁为短篇小说,将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

下面将两篇课文中所呈现的内容从四个方面来比较一下,力求揭示不同的编写理念,希望为教科书的编排提供一个参考,以使我国的教科书日趋完善。

一、范文系统:《斑马》具体编排于第一单元《在世界中找准你的位置》中的第一篇课文。

文章描写了一个残疾的越战老兵,帮助塞伯拉(一个小男孩)战胜伤痛,同时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启示, 最终两人都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

《最后一课》则是着重描写韩麦尔先生给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形。

二、知识系统:在《斑马》一课中出现在正文之前的部分是“读者工具箱”,为学生提供了有关短篇小说的两个知识要素:1、冲突,2、描写,“描写是用语言来为人物、事物和景物描绘一幅图画。

描写运用感官的详细描述─—用单词和短语来描写事物的外表、声音、气味、味道和感觉。

在《斑马》中作者利用描写创造了生动形象的人物、事物和景物图画。

当你阅读故事的时候,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方面来找出描写的例子。

”在向学生说明描写的特点时,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找出描写的句子”,同时提供了寻找的方法。

达到了“课程内容必须教材化的要求”,操作起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当然这与美国的国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最后一课》没有提供相关的知识说明。

三、助读系统:《斑马》一课在正文之前提供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第一次战败的战争,58,000人死亡,300,000人受伤,75,000终身残疾。

中美中学语文读本比较研究

中美中学语文读本比较研究

中美中学语文读本比较研究在我国,语文读本研究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

进入20世纪,伴随着教材研究的兴起,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开始重视读本,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出现了《开明国语读本》、《开明文言读本》、《高中国文补充读本》等一系列读本,为传统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全新的面貌,也使读本逐渐摆脱了原来“教科书附庸”的地位,发展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语文学习材料。

作为中国语文读本的优秀代表,《新语文读本》以其深度的思想内涵与系统的体系结构而著称于世,在当代语文教育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新语文读本》的“新”是针对传统工具训练主义的语文教育观而言的,其意在弘扬人文精神,彰显一直压抑在科技工具主义语文教育观之下的人文素养。

整套中学语文读本选文兼具时代性与经典性,力求打开文学的深度世界,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步实现精神成长。

在文体方面,《新语文读本》力求全面,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均有涉猎,意在综合全面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以“读”为中心的独立系统,这是有开拓意义的。

但正如《新语文读本》的主编钱理群所意识到的一样,《新语文读本》带有明显的“理想学生”以及“精英教育”的色彩,体系上偏重于模仿文选型的教科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读本的读者范围,影响了读本功能的发挥。

作为当代的教育强国,美国也较为重视语文读本的编写与研究,《美国语文读本》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与我国的语文读本不同,美国语文读本一向以重视学生的阅读兴趣著称,选文简明轻快,以有趣的故事为主,这为我们比较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切入点。

本文尝试从编写体系,选文系统以及助读系统三个方面入手,对二者进行详细的研究,重点探求《美国语文读本》是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怎样引导和保持阅读兴趣以及这种方法是否可以应用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中国语文教育实践。

具体来说,论文分为五章,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简要叙述了研究的现状与进行读本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第一章,从读本的发展历史入手,全面系统地了解读本的编写历史以及当代语文读本的发展趋势,并详细介绍了《新语文读本》与《美国语文读本》两部读本。

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综述

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研究综述

摘要:目前,我国跨国中学语文教材代写论文的研究存在以下问题:一、在对本国语文教材各个系统的研究中存在着研究层面混乱的现象;二、我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在总体上缺乏理论的指导;三、跨国语文教材比较研究处于抽象的观念形态之中,研究以零散的形式呈现,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

关键词:中关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内容;问题本文所研究的“语文教材”特指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材编写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的形成。

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对2000年至今的关于中国中学语文教材、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和中美中学语文教材比较方面的相关研究作一个综合的评介。

而笔者之所以选择美国语文教材作为研究点之一,是因为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和影响最大的国家,研究美国中学语文教材对于我们汲取、借鉴国外语文教材设计的经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材,有着非常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研究的基本走向本文所收录的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文献主要来自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共统计到有关文献19篇。

其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从纵向发展来看,2000年关于中美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文献有37篇,2001年有24篇,2002年有35篇,2003年有48篇,2004年有39篇,2005年有16篇。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是此类研究的第一个高潮,其原因主要是:2000年秋,全国的初高中开始陆续使用名为“试用修订本”的新教材。

其中的高中语文教材,无论从装帧设计、版面,还是从编排体系、提示系统、选文内容、作业设计上都较原来的语文教材作了大幅度的改变,被称为“建国以来编得最好的一套高中语文教材”[1]24。

这套教材的出版和使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对象、视野、范围和方向。

从2001年到2003年,此类研究呈现出一个递增趋势。

呈现递增趋势的原因主要是:2001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2003年4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出版,这两本语文课程标准的出版为我们语文教材的编制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指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美中学语文教科书微观比较研究
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教材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从中美两国中学语文教科书中,各自选取一篇课文进行微观比较,尝试探讨不同的编写风格与特色。

《斑马》选自美国EMC公司于2001年出版的教科书《探索文学》。

这套教材在哥伦比亚市的李察德中学、哈林顿市的哈林顿中学等诸多学校使用,并受到任课教师的普遍好评。

《最后一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

这两篇课文都编排在七年级的课本中,体裁为短篇小说,将描写作为教学的重点。

下面将两篇课文中所呈现的内容从四个方面来比较一下,力求揭示不同的编写理念,希望为教科书的编排提供一个参考,以使我国的教科书日趋完善。

一、范文系统:《斑马》具体编排于第一单元《在世界中找准你的位置》中的第一篇课文。

文章描写了一个残疾的越战老兵,帮助塞伯拉(一个小男孩)战胜伤痛,同时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启示, 最终两人都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

《最后一课》则是着重描写韩麦尔先生给小弗郎士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形。

二、知识系统:在《斑马》一课中出现在正文之前的部分是“读者工具箱”,为
学生提供了有关短篇小说的两个知识要素:1、冲突,2、描写,“描写是用语言来为人物、事物和景物描绘一幅图画。

描写运用感官的详细描述─—用单词和短语来描写事物的外表、声音、气味、味道和感觉。

在《斑马》中作者利用描写创造了生动形象的人物、事物和景物图画。

当你阅读故事的时候,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五方面来找出描写的例子。

”在向学生说明描写的特点时,也明确提出了要求“找出描写的句子”,同时提供了寻找的方法。

达到了“课程内容必须教材化的要求”,操作起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当然这与美国的国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最后一课》没有提供相关的知识说明。

三、助读系统:《斑马》一课在正文之前提供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越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第一次战败的战争,58,000人死亡,300,000人受伤,75,000终身残疾。

”在文章结束后还编入了作者的生平简介,以及对小说创作的说明。

再来看《最后一课》编排在课文前的助读系统,“这篇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形。

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


助读系统中《斑马》最突出的特点是,编写了读中提示,贯穿全文有22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使用what、where、how 来提问,因此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可以引起学生更多的思考。

例如“塞伯拉的手怎么了?”这些问题大多为复述性质的问题,对文章中重点的情节给予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

《最后
一课》没有编排读中提示。

通过比较可以明显看出,美国教科书的助读系统比较全面,并且重视课前的指导部分,提供明确的学习方法和较多的背景资料。

读中提示的编入既有利于教师教也有利于学生学,是变“教本”为“学本”的一个很好方法。

但是这些读中提示形式单一,全部都为提问的形式,内容也单一,仅仅涉及到课文情节的描写。

这样老师教授和学生学习起来难免单调枯燥。

而中国课本在课前提示中,仅仅向学生介绍了小说的历史背景,文中也没有编入读中提示,而在我国的另外一些教材中,例如,由王尚文先生主编的浙江师大版《初中语文课本(实验本)》,则采用了这种编排方式。

四、训练系统:“训练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训练题是教材编写者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练习质量反映编者的功底和水平”。

由此可见,有必要将两课的练习题充分地比较一下。

(一)、《斑马》一课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简单列举其中部分题目:
1.调查、询问和想象:
回忆:事实收集→ 解释:找出原因
当塞伯拉出车祸以后,他不能做什么了?当塞伯拉知道自己失去他的天赋的时候他有什么感觉?
分析:将事情分开来考虑→综合:将事情合起来考虑
遇到了约翰以后,塞伯拉在哪些方面有了变化?你觉得塞伯拉会继续变化吗?
解释你的理由。

2.课文理解:
再次向学生介绍描写和冲突,围绕这两方面的知识提出相关问题:“找出小说中描写的句子?小说的主要冲突是什么?最后这个冲突是如何化解的?”
3.分类写作:
假如你是塞伯拉,正在华盛顿旅行,给安德瑞写一张明信片,告诉他你参观越战老兵纪念馆的事情。

4.技能建构:
这一部分最突出特点是设计了有关跨学科学习和多元智能活动的练习。

“假设你所在的州要征集关于越南战争纪念馆的设计方案,你来设计一下,要有设计图,设计图的描述和设计思路。


1.2两项主要侧重于阅读技能方面的训练。

不仅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还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正如杜威所说的“思维也就是方法,就是在思维的过程中明智的经验的方法”。

第3项侧重于写作技能方面的训练。

从写作的题目可以看出其中暗含了三方面的要求,首先是要注意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写文章,其次要注意特定的对象,最后要注意特定的目的。

这符合了美国《英语语言艺术标准》中的要求:“针对不同的目的和听众调整书面的和口头的表达(例如规则,风格和词汇)以达到有效的交流”。

要完成第4项练习必然要求学生去了解有关越战的知识,这就与历史学科有所联系。

学科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多种技能和综合思维的培养。

我国的语文教材像这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还比较缺乏。

(二)、在《最后一课》中课后练习由两部分组成。

1.在第一部分中第一题为“诵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第二题为“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

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2.第二部分的“读一读,写一写”的内容是在课文中出现的常用字词。

第一部分中第一题与《斑马》中第一部分的题目类似,但对学生提供的学习方法指导有所差别,前者提供的方法是“诵读课文,想一想”后者则是“回忆:事实收集;解释:找出原因”不难看出后者更具有可操作性。

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想一想”,更进一步具体地指出“怎样想”,美国语文教材重视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指导,学生可以根据文中讲解,分步骤地进行操作。

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同样,《最后一课》中的第二题这里也存在这个问题,可以具体指导学生从哪方面来思考,体会。

而不仅仅是“思考,体会”。

第三题是关于人称转换的改写训练。

第四题“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课文编写者试图将其设计成一道开放型的题目,让学生和文本在母语这一点上相遇,激活学生的思维。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它既在课文之中,又在课文之外;既是语文的,又是人文的,把人文修养寓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之中,使二者得到同步的提高。

通过上述比较可见,人教社的编写理念在于:
1.教材内容的研讨性,每一篇课文后都编有“研讨与练习”,设置开放性的题
目。

以前的教科书总是习惯于板着面孔说教,“是”或“不是”全由它说了算。

而这本教材则努力做到少一点定论,多一些研讨,让学生的意见参与进来,靠自己的思考寻求结论。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最后一课》以“语言”为关键点,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感情。

而美国EMC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则主要显示出以下的编写理念:
1.教材内容的综合性,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整合。

2.教材体例的科学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例如,读中提示的编写,提供了必要的自学条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活跃的学习者。

3.课堂教学的实用性,例如,课后练习题的设置,编入精深的阅读策略的指导,既有利于教师教,又有利于学生学。

综上所述,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各国的教材各有特色自是理所当然之事。

本文尝试从两篇课文入手将这两者进行比较,并非“妄自菲薄”,只是期待我们的语文教材,扬长避短,更趋成熟。

(于惠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