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竽充数》读后感10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b9a149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5.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滥竽充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滥竽充数读后感1女生宿舍起先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被窝半遮面”;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爸爸把最美的食物用手机拍下来,拍完我和爸爸妈妈就走了。
在我家有一本厚厚的集邮册,在所有邮票当中,我最喜欢的是一张龙形邮票,因为我十分崇拜它,也因为我就是一条龙?再摸摸,毛茸茸的。
故事讲诉了南郭先生自作聪明,混水摸鱼,获取报酬,靠骗人来赚钱,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悲哀,如果南郭先生学会了吹竽,不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留在了皇宫了呀?我以前也没有体会到这个道理,还自己做了一回“南郭先生”。
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去萧山图书馆看书,路过金惠路时,发现桥的两边一字型站满了人。
定睛一看,原来都是在钓鱼。
后来,我把这件事跟老爸老妈说了,我也想去钓鱼。
爸妈还真的同意了,并为我物色了一个叔叔,让他带着我去。
我一蹦三尺高。
第二天,阳光明媚,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随叔叔来到了大浦河的桥上垂钓。
我在叔叔的指导下,驾起鱼竿,鱼竿的顶端穿上尼龙线,我在尼龙线下端的钩子上小心翼翼地穿上一条小蚯蚓。
最后,拿起鱼竿,把鱼钩放进河里,等鱼儿上钩。
这鱼可真难上钩,都老半天了还没动静。
眼看其他人钓的鱼越来越多了,尽管没有大鱼,他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我心里开始着急,便趁别人不注意,在他们的鱼桶里捉了几条放进自己的水桶里。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总觉得有些忐忑不安。
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做“南郭先生”是暂时的,是不长久的。
只有真才实学,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滥竽充数读后感2《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不用我说,都应该是人人皆知了吧!在我细细品读完后,深有体会!这个故事讲的是齐国的齐宣王喜爱听吹竽,尤其爱听合奏。
他手下有300个吹竽乐师,每次他听吹竽的时候,都会让他们合奏。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4278678ca98271fe900ef952.png)
You pretend to work hard, you are the only one who deceives yourself. Never use tactical diligence to cover upstrategic laziness.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滥竽充数》读后感1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
学习也一样,绝不能华而不实,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滥竽充数》就告诉人们,做人要虚心,不能不懂装懂,必须有耐心,才能学到本领。
这篇寓言,记叙了这么一件事。
话说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竽,并且要300人合奏,他对每位乐师都有重赏。
一天,南郭先生也申请入队,齐宣王答应了。
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势,蒙混过关。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位,他也喜欢听竽,但却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跑。
《滥竽充数》似乎描写着我往日的行为。
每次音乐合唱时,我便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应付一下就算了,因此每次独唱我总是名落孙山。
《滥竽充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学而无术,经不起考验,这种人始终会被时代淘汰。
正所谓眼望高山,脚踏实地。
我明白要成为明日的栋梁,一定要有真才实学,绝不能有半点虚假,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努力付出,何愁登不上知识高峰。
《滥竽充数》读后感2南郭先生狼狈的逃到家里,闭门思过,他想:我在齐宣王那混了十几年了,没有一次出过差错,每天大鱼大肉享受,想干啥就干啥,啥事都不愁,如今只齐泯王倒真是的,呀,真咽不下这口气!这时,南郭先生的老婆走进来了,看了看南郭那垂头丧气的样子,一下子就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事,她心平气和地对南郭先生说:"南郭呀,我早就和你说过,这样是没有好下场的,你却不听.好了,你呢,去学一门真本领,好好过日子吧!"南郭先生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来到了齐泯王那儿,他对齐泯王说:"大王,齐宣王原本喜欢听大家一起合奏吹竽你却喜欢听大家一个一个吹,是否对齐宣王不敬呢?"齐泯王听了,不作声,把南郭先生轰了出去.南郭先生回到家里,心里更不是滋味了,一心想要过以前那种幸福的生活.齐泯王叫手下的人查出了南郭先生以前是在吹竽乐队里的,后来逃走了.齐泯王想了想,知道了事情.他大怒,把南郭先生抓了起来,南郭先生一直都不知道齐泯王为什么要把他抓起来.《滥竽充数》读后感3这个寒假,我读了许多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的300字读后感10篇
![滥竽充数的300字读后感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0e892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5.png)
滥竽充数的300字读后感10篇《滥竽充数》讲的是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人,他不会吹竽,骗吃骗喝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滥竽充数的300字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滥竽充数》有感《滥竽充数》讲的是一个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去装模作样地混在吹竽队里。
后来,齐湣王继位,他喜欢听人一个一个的吹,可南郭先生不会吹,他在吹竽队里实在呆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的逃跑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为南郭先生感到可悲,如果南郭先生会吹竽的话,可以堂堂正正的呆在吹竽队里,可南郭先生却耍小聪明,靠骗人来混日子,那是不会长久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人一定要诚实,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
不会了,可以找人问,找人学,没有什么丢人的。
如果不会,却说自己会,让人发现,才是可悲的。
只有真才实学,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读《滥竽充数》有感读了滥竽充数后,使我对孔夫子的那句话倍有感受:“知之为知之,不只为不知,是为知也。
”寓言中,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了索取钱财,混在行家里充数,但是不会还是不会,被迫离开了皇宫大院。
我刚读这个与寓言的时候,总觉得这个故事是天上的故事,但是仔细一想,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有些同学,在老师要求背课文时,明明不会背,还和大家一起背,装摸做样,等着老师一个一个检查时,才露出马脚,要是他提前把要背的东西滚瓜烂熟地背下来,等老师检查时那种感觉多酷啊!虽然大家都过滥竽充数的故事,但这篇文章的寓意至今仍值得借鉴。
同学们,如果现在你就是这个小“南郭先生”,那你就应该意识到这件事情的严重性了,所以我们要适时止步,不会装会只会只会让你心虚,而踏踏实实地做事情才是明智之举。
《滥竽充数》读后感我读了《滥竽充数》这个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战国时代的齐宣王很喜欢吹竽乐合奏,他有一支由三百名竽乐高手组成的竽乐合奏队。
当时有一个叫南郭的人,家里贫穷,又无一技之长,为了生活,他壮着胆子冒充吹竽高手要求加入齐宣王的竽乐队。
齐宣王不加考核就让他加入了竽乐队。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829e47f121dd36a22d829b.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滥竽充数》读后感1等待那光明的新的一天!有一点思路了,就一起讨论这个思路对不对。
当火红的太阳从地平线冉冉升起来的时候,爱让我们见证了伟大的时刻,见证了奇迹。
难道他不是通过正当渠道当上的!”“那是当然。
果然狮子跑过来了,一扑,就把这只被宠坏的小袋鼠叼走了。
《滥竽充数》讲一个意义很深的故事。
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却老是装模作样地混进齐宣王的吹竽队里。
后来齐湣王继承王位,却喜欢吹竽手一个个地吹给他听,南郭先生觉得混不下去了,只好灰溜溜地逃跑了。
读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悲哀,如果南郭先生学会了吹竽,不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留在了皇宫了呀?但是南郭先生却耍起了小聪明,靠骗人来赚钱,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这个道理我以前就没有体会到,还让自己做了一回“南郭先生”。
有一次我回家乡,姐姐叫我去钓鱼。
我们就来到了小湖旁垂钓。
这鱼可真难上钩,都老半天了还没动静。
眼看姐姐钓的鱼越来越多了,我心里开始着急,便趁姐姐不注意,去市场买了一条鱼,我把鱼紧紧地钩在鱼嘴里,跑回去往湖里一放,装腔作势地喊着:“钓到了!钓到了!”姐姐过来看了看,对我说:“这不是你钓的。
”我惊叫:“你怎么知道的呢?”“这湖里氧气不足,养不出这么大的鱼。
”我红着脸,走到一边笑去了。
通过这件事,使我明白了,做“南郭先生”是不长久的,只有真才实学,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滥竽充数》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一篇《滥竽充数》的__,这篇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它教育我们要认真诚实地学习,不懂的就不要装懂,这样才能学到真本领。
这则寓言故事,写的是战国时期,一个国王叫齐宣王,他非常喜欢听别人吹竽,又特别爱讲排场,常常召集手下三百人组成吹竽乐队,一起吹给他听。
只要能参加吹竽的人都能得到很高的赏赐。
当时有一个叫南郭先生的人,他本来就不会吹竽心想,机会来了,不如到里面去混一混。
后来,就在齐宣王面前夸耀自己是吹竽高手,恳求参加吹竽队,齐宣王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南郭先生心里美滋滋地走出宫殿。
《滥竽充数》读后感9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9篇](https://img.taocdn.com/s3/m/4bad396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3.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9篇《滥竽充数》读后感1近日读了《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让我颇有感想,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讲的是古时候,齐国的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
齐宣王喜欢热闹,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赚钱的好机会来了,就不假思索地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的吹竽本领,齐宣王不加考察,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编入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根本就不会吹竽。
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于是南郭先生就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心里得意极了。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他喜欢听独奏。
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
乐师们接到命令后都积极练习,都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南郭先生是个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小人。
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没有真才实学的经不起实践的检验的。
如果他真的会吹竽,不就能舒舒服服地在宫里享受一切了吗?可是他没有去学,而是耍起了聪明,到最后,他只能惊慌失措地逃跑了。
看到这个故事后,我就想起我同学往日的相同行为。
记得不久前,老师就严厉地要求我们对课本重点要求内容会读、会背、会默,这样考试时才不会乱了阵脚。
可是某同学并不在意这件事,只是觉得很烦很累,老师也不会一个个抽查,只是课前要求大家一起背书,于是某同学课前背的时候也是摇头晃脑,嘴巴一张一合却没有发出声音来。
因此,到考试时,他一看顿时傻了眼,原来大部份都是老师要求我们掌握的内容,分数出来后他毫无疑问是名落孙山。
读寓言故事滥竽充数读后感
![读寓言故事滥竽充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a6e947e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a.png)
读寓言故事滥竽充数读后感1. 《读〈滥竽充数〉有感》:哎呀,读了《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呀,我就像被人敲了一下脑袋。
南郭先生啥都不会,就混在乐队里充数,这多不地道啊。
就像我们小组做值日,小明啥都不干,就跟着我们晃悠,还想拿表扬呢。
我们都在扫地、擦黑板,忙得不可开交。
我就对小明说:“你这样可不行啊,就像南郭先生一样,光想混可不好。
”小明脸一下子就红了,赶紧拿起抹布开始擦桌子。
这故事告诉咱,做人得有真本事,靠混是混不久的。
2. 读了《滥竽充数》,我心里直犯嘀咕。
南郭先生他咋就敢呢?在齐宣王那,他装模作样地吹竽。
这就好比在我们班的合唱比赛里,小刚根本不会唱歌,却张着嘴假唱。
我们都在认真地唱着,他就滥竽充数。
我当时就悄悄跟他说:“你这样不对呀,要是被发现了,多丢人啊。
”小刚还不以为然。
结果呢,评委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我们班的成绩都受了影响。
这南郭先生最后不也露馅了嘛,所以啊,做事可不能弄虚作假。
3.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可太让我有感触了。
南郭先生在乐队里混日子,他以为能一直这样蒙混过关呢。
这让我想起上次我们做手工课。
小红什么材料都没准备,还想跟我们一起交作品。
我们其他人都在认真地剪纸、粘贴。
我对小红说:“你没准备东西,这不是像南郭先生一样吗?”小红听了,有点不好意思,说:“我错了,我应该自己准备的。
”你看,没有真材实料,光想搭便车,迟早会被发现的,咱可不能学南郭先生。
4. 读《滥竽充数》的时候,我忍不住摇头。
南郭先生那叫一个狡猾啊。
他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充得还挺自在。
就像在学校的跳绳比赛里,小强不会跳绳,却在队伍里装样子,绳子甩得慢悠悠的。
我看到了就对他喊:“小强,你这是滥竽充数呢,你看大家都跳得多好。
”小强争辩说:“我这也是在参加呀。
”我说:“你这参加有啥意义呢?就像南郭先生,最后啥也没得到。
”最后小强认识到自己不对,开始认真练习跳绳了。
这个故事就是在告诉我们,要靠自己的本事做事呀。
5. 哎呀,《滥竽充数》这个故事读完,我就想笑又觉得好气。
滥竽充数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f23e52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3.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滥竽充数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了《滥竽充数》以后,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要实事求是,不要做没有真正本领,而混在行家里凑数的人。
像孔子所说得那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乃为知之。
”寓言中,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了索取报酬,居然去滥竽充数。
不会总是不会,到了最后,还是被迫走出了皇宫的大院子。
刚学这则寓言时,自己还以为是一个离自己很遥远的一个故事。
可琢磨起来。
,这则寓言的寓意真是回味无穷,让人深受启发。
在平常的生活中,向滥竽充数这样的事情很多,例如:背课文时,有的同学不会被,嘴形对不上,声音不敢出,糊里糊涂的乱背一气,到头来还是自欺欺人,自己骗自己;可有的能倒背如流,背得滚瓜烂熟,自己心里也踏实,老师也放心。
这篇文章,引人入胜,使人触感而发。
我觉得一定要学好本领,不要想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齐宣王对下属不明察,不分好坏,使投机取巧的人钻了空子,有机可乘。
同时也告诫我们:学习任何技术技能,都容不得马虎,只有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刻苦钻研,掌握真本领。
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是学习的一篇课文,名字叫《滥竽充数》。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它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听吹竽,又好讲排场,常常组织起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让他们一起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
从来不会吹竽,可是听说齐宣王常常组织三百人的吹竽乐队,便趁机混在里面吹,而且谁也不知道他根本不会吹竽,南郭先生就这样混日子。
可是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了王位,他也很喜欢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大家一起吹,而是喜欢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一看,可傻眼了,让他单独吹,必然会露出马脚,这可怎么办呢?南郭先生想来想去,也没有什么良方妙策,只好趁别人不注意,偷偷的溜走了。
滥竽充数读后感(精选10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b0d51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cf.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做《滥竽充数》。
这本书的作者是刘墉,他是中国的一位著名作家,因为此书,他还获得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提名。
这本书的主题是“滥竽充数”,它象征着文化的浅化,还有中国文化中陈腔滥调的存在。
这本书对于在当下,中国文化陷入困境的背景下,非常有意义。
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非常深刻。
通过和作者的对话,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一个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社会,由陈旧向创新转变的某些文化萎靡状况,而这些状况正是在这样的转变中产生的,他们令人惋惜又莫名其妙。
不单仅是我,其他读者也能够在书中找到自己经历过的文化挫败、萎靡和繁华盛衰的片段,这些片段和在中国文化中延续已久的“滥竽充数”紧密相连。
可以说,《滥竽充数》是对文化困境的深刻反思,更是揭示了文化繁荣与“滥竽充数”共存的悖论。
这本书提供了整个社会对文化变革的关键性认识,这包括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它们都非常有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开始思考了什么是文化精品,什么是“滥竽充数”。
文化精品是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文化的代表;而“滥竽充数”则是虚假的文化实现,它并不能表现文化的精髓,而只是用廉价的方式满足了人们的固有的文化心理需求。
我觉得文化更应该被看成是一种艺术,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这样才能获得收益的最大化。
我希望我们的文化能够永远不断的创新,才能够被新一代所接受,也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华丽转变和跨越。
总之,《滥竽充数》是一本开创性的书籍,它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受启迪。
这本书对于中国文化的存亡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我们一起走在文化创新的道路上。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是一篇短篇小说,作者是徐迟。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公社文艺小组因为临时缺乏童声演员而启用一个并不会吹竽的男孩子,最终演奏出了一曲千古名曲《梁祝》的感人故事。
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如下:在读这篇小说时,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一个道理,即:人们在重要的场合,不要轻易说出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否则可能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滥竽充数》的读后感(12篇)
![《滥竽充数》的读后感(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19881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49.png)
《滥竽充数》的读后感(精选12篇)《滥竽充数》的读后感(精选12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精心的《滥竽充数》的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它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喜欢大排场,常常组织起几百人的吹竽乐队为他演奏。
有个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却也混在这个乐队里面吹,而且谁也不知道他不会吹竽,南郭先生就这样领着薪水混着日子。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了王位,他也很喜欢听吹竽,但不喜欢大乐队共同演奏,而是喜欢一个人单独演奏。
南郭先生一看,直接傻眼了,让他单独演奏,必然会露出马脚来,怎么办呢?南郭先生想来想去,也没想出什么好方法,只得趁别人不注意,悄悄溜走了。
这那么成语故事,读来引人入胜,我感触很深:对内情不明,常常给不学无术的人留空子。
同时这那么成语故事警告我们,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不能马虎,更不能欺骗别人,只有脚踏实地,刻苦学习的人,才能学到真本领。
有位名人曾经说过:“学得一身真本领,敢叫先生拜顽童。
”在畅游知识海洋的今天,我们需要的是真本领,而不是“滥竽充数”!暑假里,我读了一那么寓言故事,叫滥竽充数。
它讲了战国时期,有位叫齐宣王的皇帝,非常喜欢听吹竽,而且一定要300个人一起吹给他听,吹得好听就重重有赏。
这300个人中间有一位叫南郭的人,他不会吹竽,为了有赏,就混在里面吹,齐宣王死后。
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了王位,齐泯王也很喜欢听吹竽,但是他喜欢乐师一个一个地吹给他听,没有奖赏。
南郭先生知道后,只能灰溜溜地走了。
“滥竽充数”这句成语往往被当成贬义词,比喻没有真才实学,却混在行家里头,谋得一个职位混日子;或是拿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有时候,也有人用这句成语形容自己,表示谦虚。
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领,只靠装样子吓唬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8b431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98.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滥竽充数》读后感1《滥竽充数》讲述了一个有着深刻意义的故事。
战国时期的齐国国君齐宣王喜欢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
南郭先生其实并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伍中。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即位,他也爱听竽,但他喜欢听独奏。
南郭先生再也呆不住了,只好收拾行李连夜逃跑。
这个故事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就是南郭先生。
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悲哀,他如果学到了真本事,哪里还需要弄虚作假,不就可以踏踏实实地在宫中拿着高薪水,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吗?可他却没有下功夫,没有真本事,还耍起来小聪明,靠糊弄人混日子,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在现实生活中,像《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那样的人其实不在少数。
记得四年级时,我也曾经当过一次南郭先生呢。
那时,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葫芦丝培训班,刚开始时还挺有兴趣的,可几次课下来,又要记谱又要记指法,我就有些不耐烦了。
于是,老师上课时,我就用手指在那里乱按,也没有发出声音,装模作样地在那里瞎吹,还为老师没有发现而感到沾沾自喜。
然而,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等到葫芦丝考试时,啥也不会吹,闹出了笑话,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再拿我们班的陈__同学来说吧,他每次背书都自己签字,平时单元测验时经常趁老师不注意瞄一眼语文书。
,每当老师要抽背时他都说自己背了。
结果等到期末考试时,抽屉被清空了,他没有地方可瞄了,试卷第二面的课文填空题几乎全错。
现在读了这个成语故事,我深深体会到了做人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不学无术,这种人最终只会被时代所淘汰。
要想今后能干一番大事业,必须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好好学习,绝不能蒙混过关,自欺欺人,因为弄虚作假是没有好下场的,最终只会害了自己。
《滥竽充数》读后感2今天,我读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深受感触。
这则寓言讲了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让多人一块儿为他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混在里面,后来齐湣王继位,让他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则寓言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进行家队伍里充数的人。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ea611df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b.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15篇) 当仔细品读⼀部作品后,相信你⼀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滥竽充数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滥竽充数读后感1 ⼥⽣宿舍起先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被窝半遮⾯”;节分端午⾃谁⾔,万古传闻为屈原。
爸爸把最美的⾷物⽤⼿机拍下来,拍完我和爸爸妈妈就⾛了。
在我家有⼀本厚厚的集邮册,在所有邮票当中,我最喜欢的是⼀张龙形邮票,因为我⼗分崇拜它,也因为我就是⼀条龙?再摸摸,⽑茸茸的。
故事讲诉了南郭先⽣⾃作聪明,混⽔摸鱼,获取报酬,靠骗⼈来赚钱,最后只能落荒⽽逃。
我为南郭先⽣感到悲哀,如果南郭先⽣学会了吹竽,不就可以光明正⼤地留在了皇宫了呀?我以前也没有体会到这个道理,还⾃⼰做了⼀回“南郭先⽣”。
有⼀次,我坐公交车去萧⼭图书馆看书,路过⾦惠路时,发现桥的两边⼀字型站满了⼈。
定睛⼀看,原来都是在钓鱼。
后来,我把这件事跟⽼爸⽼妈说了,我也想去钓鱼。
爸妈还真的同意了,并为我物⾊了⼀个叔叔,让他带着我去。
我⼀蹦三尺⾼。
第⼆天,阳光明媚,我像⼀只快乐的⼩鸟,随叔叔来到了⼤浦河的桥上垂钓。
我在叔叔的指导下,驾起鱼竿,鱼竿的顶端穿上尼龙线,我在尼龙线下端的钩⼦上⼩⼼翼翼地穿上⼀条⼩蚯蚓。
最后,拿起鱼竿,把鱼钩放进河⾥,等鱼⼉上钩。
这鱼可真难上钩,都⽼半天了还没动静。
眼看其他⼈钓的鱼越来越多了,尽管没有⼤鱼,他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开⼼的笑容。
我⼼⾥开始着急,便趁别⼈不注意,在他们的鱼桶⾥捉了⼏条放进⾃⼰的⽔桶⾥。
⾛在回家的路上,我总觉得有些忐忑不安。
通过这件事,使我明⽩了,做“南郭先⽣”是暂时的,是不长久的。
只有真才实学,才能使⾃⼰⽴于不败之地。
滥竽充数读后感2 《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不⽤我说,都应该是⼈⼈皆知了吧!在我细细品读完后,深有体会! 这个故事讲的是齐国的齐宣王喜爱听吹竽,尤其爱听合奏。
他⼿下有300个吹竽乐师,每次他听吹竽的时候,都会让他们合奏。
《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1aeaad70066f5335b81216b.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1今天,我看了一个叫做"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君叫齐宣王。
他非常喜欢听竽的合奏。
有个南郭先生什么也不懂,却冒充参加了乐队,每天假装吹竽,一直没被发现。
齐宣王死后,齐湣王当了国君。
但是齐湣王不爱听合奏,只爱听独奏。
南郭先生知道混不下去了,就赶紧逃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靠真本事,以次充好最终肯定会被发现。
故事中有两个人物对我印象特别深:一是齐宣王:南郭先生说自己会吹竽。
齐宣王就信了。
如果齐宣王先每个人测试一下,就不会出现冒充的了。
二是南郭先生:南郭先生什么也不会,听说宫廷招聘乐师,不但工作很轻松,而且收入也很高,于是就开始欺骗齐宣王,进入了乐队。
虽然刚开始没有被发现,但是这种没有真本事,却以次充好的人,即使没有齐湣王,也总有一天会暴露的。
这个预言让我学到了:不管是做事还是学习,都不能还是不懂装懂、以次充好,要及时搞明白。
还有就是,要学会动脑筋,做事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能像齐宣王那样,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
《滥竽充数》读后感2暑假里,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对书里滥竽充数的故事产生了特别大的兴趣。
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一位南郭先生,混在为国王吹竽的队伍里充数,直到换了国王需要一个一个吹,南郭先生只能灰溜溜逃跑的故事。
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会教给我们唱儿歌、做体操,老师让我们跟着唱歌,我有时候就是嘴巴张了一下,从来不跟大家一起大声唱。
做体操也是一样,混在队伍的最后面,随便晃晃手臂。
回家后,妈妈让我告诉她上课教的什么,我想了好久都想不出来。
滥竽充数真是太不好了。
去年夏天我开始学习弹钢琴。
钢琴老师要求我每天都要在家练习一个小时,我觉得很累,但是妈妈和奶奶还是要求我努力练习,不能偷懒,训练时不能滥竽充数,钢琴老师每个礼拜都会检查我弹的怎么样。
一年时间过去了,我的钢琴技术高了不少,今年暑假我还通过了钢琴考试三级,我太高兴了!从今以后,我要好好吸取这些教训,再也不做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了。
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e25e805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bc.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精选27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滥竽充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滥竽充数读后感篇1要想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有真才实学。
学习也一样,绝不能华而不实,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滥竽充数》就告诉人们,做人要虚心,不能不懂装懂,必须有耐心,才能学到本领。
这篇寓言,记叙了这么一件事。
话说战国时期,齐宣王喜欢听竽,并且要300人合奏,他对每位乐师都有重赏。
一天,南郭先生也申请入队,齐宣王答应了。
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势,蒙混过关。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位,他也喜欢听竽,但却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便连夜逃跑。
《滥竽充数》似乎描写着我往日的行为。
每次音乐合唱时,我便摇头晃脑,装模作样,应付一下就算了,因此每次独唱我总是名落孙山。
《滥竽充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学而无术,经不起考验,这种人始终会被时代淘汰。
正所谓眼望高山,脚踏实地。
我明白要成为明日的栋梁,一定要有真才实学,绝不能有半点虚假,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努力付出,何愁登不上知识高峰。
滥竽充数读后感篇2今天,我读了一则寓言,叫做《滥竽充数》。
寓言讲述了:古时候,有一位齐宣王喜欢听竽,并且要300人合奏,他对每一位乐师都有重赏。
一天,一位南郭先生也申请入队,齐宣王答应了。
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
每次吹奏时,他便装腔作调,蒙混过关。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泯王也喜欢听竽,但他喜欢独奏,南郭先生知道后,就连夜逃跑了。
看完这则寓言,让我不由回想起了以前:我们班的英语陆老师每天都要求我们回家要多读英语,多背英语单词,这样英语成绩才能提高。
可刚刚一回到家,我就把老师的话给抛之脑后了。
第二天,老师在课堂上要我们背英语单词,我下坏了,连忙向同学们请教这个怎么读,哪个怎么念。
老师似乎知道我不会,第一个就叫我,我站在哪儿,支支吾吾了半天也没有背出几个单词来。
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10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24b27cd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e.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10篇一个人若想有成就,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决不能有半点儿虚假。
寓言《滥竽充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10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1从前有一个齐宣王,他特别喜欢听别人吹竽,而且,还喜欢听合奏。
南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但他也混到乐队里头装模作样地吹。
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当了国王,他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
南郭先生知道了,只好背着自己的东西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一个人,应该做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就是不会,不会应该虚心学习,不能装会,不懂就要去问。
其实,有时候我看到我不认识的字,我就只说半边字,别人都笑话我。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觉得我就像南郭先生一样,滥竽充数。
我决定要改正这个错误,不会我就问爸爸妈妈,或者我查字典,这样,我认识的字就会越来越多,再也不会有人笑话我了,我们更不能学南郭先生滥竽充数,应该踏踏实实地学习,将来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2今天我读了一篇成语,名叫《滥竽充数》。
它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在古代有一种叫芋的乐器,齐宣王就特别喜欢听这种乐器的大合奏。
于是就在宫里成立了一个三百人的大乐队,唱给齐宣王吹芋。
乐队里有一个叫南郭的人。
他不会吹竽就在里面装模作样。
有一天齐宣王去世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
他的儿子也很喜欢听吹芋,不过他喜欢单独听吹芋。
这下南郭傻脸了。
就悄悄的溜走了。
后人根据这个寓言,概括成“滥竽充数”这一成语。
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或比喻人们以次货充好货,有时也被引申用来表示自己谦虚。
滥竽充数读后感作文3齐宣王在位时,他喜欢组织好多人吹竽,那样的场面非常热闹,而且非常壮观。
南郭先生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就跑到齐宣王那里,说自己是一个有名的乐师,只要听过我吹竽的人都会被我的竽声所感动。
齐宣王被南郭先生的甜言蜜语所感动,就让他加入那个300人组成的乐队中。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整天学着人家摇头晃脑,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的很投入,脸上还装出一副沉浸在乐曲中忘我的样子,成天靠蒙骗的手段过子。
《成语故事》之滥竽充数读后感100字10篇
![《成语故事》之滥竽充数读后感100字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b65adb24f12d2af90242e6ca.png)
《成语故事》之滥竽充数读后感100字10篇导读:读书笔记《成语故事》之滥竽充数读后感100字10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成语故事》之滥竽充数读后感100字10篇:王铭昊阅读第225天《成语故事》之(滥竽充数)齐宣王爱听竽合奏,南郭不会吹竽,但他参加了,南郭一直混在里面。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爱听竽独奏,南郭就逃了。
读后感:不会的东西就是不会,不要装会。
王浩晨阅读第205天《淘气的小猫》猫妈妈有三个漂亮的猫宝宝,弗罗伊,左伊和克罗伊。
和妈妈一起出门时,一定要跟在妈妈身边,不能独自跑到远处去玩,这样会很危险。
张正阅读第225天《转动时光的伞》。
那把伞可以带着你飞翔,也可以变成一艘船带你航行在大海上。
它不仅能这样,也能探索一个人的无限时光。
吴青璇阅读225天《超级狗狗秀》读后感:大高个之所以要捣乱,是因为他十分无聊,没有事做。
在大高个的捣乱下,熊王国那一年一度的义卖活动就搞砸了。
我从这里知道了,自己如果故意捣乱,就应该接受惩罚。
刘思雨:阅读第199天《坏人知道我有多行厉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是被坏人捉到的话要冷静沉着下来不能太慌张。
章钊豪阅读第191天《听,鲸鱼在唱歌》之火狮雷恩书中说了一个道理如果你乱伐树,就会迎来大自然的惩罚。
严艺童阅读第200天《二年级的唐豆豆》之(家长会)。
你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学习怒力就不怕家长会。
戴子其阅读第163天《一百个孩子的中国梦》他五岁在外公外婆家长大,外公曾经是中学老师收藏了许多老式的饼干盒,里面藏着许多好玩的秘密。
郑一诺阅读第179天《小王子》我觉得小王子中的这只狐狸是一只特别诚实的狐狸。
他不会像玫瑰一样,本来心里就害怕,却口里说自己不害怕。
林子涵阅读第200天《永远只做对的事》里面讲了: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要做到正直的关键是会判断对错。
林慧镁阅读141天《海底两万里》(吓退了土著人)面对几百个土著人的攻击,尼摩船长却用巧妙的方法吓跑了他的们。
滥竽充数读后感范文
![滥竽充数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db9660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2.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范文滥竽充数读后感范文滥竽充数读后感范文1读了这个成语故事,对我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它告诉人们,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讽刺了混入内行,冒充有本领而无真才实学的人。
社会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真才实学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靠刻苦学习钻研,努力拼搏得来的。
“滥竽充数”的人在事业上、学习上混,只是暂时的、短暂的,最后还是要被时代前进的洪流所淘汰。
因此,我想到在平时学习中是甘当“滥竽充数”的南郭,还是做奋力搏击的雄鹰,二者必择其南郭先是好混,最后还是混不下去,社会的建设不需要南郭这样的懒汉。
雄鹰的搏击,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但得到的是战胜困难和取得成功的喜悦,是人们的赞赏和佩服。
我要学习雄鹰奋力拼搏的精神,肩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努力、刻苦、顽强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做一个真才实学的人,时刻准备着,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滥竽充数读后感范文2故事讲诉了南郭先生自作聪明,混水摸鱼,获取报酬,靠骗人来赚钱,最后只能落荒而逃。
我为南郭先生感到悲哀,如果南郭先生学会了吹竽,不就可以光明正大地留在了皇宫了呀?我以前也没有体会到这个道理,还自己做了一回“南郭先生”。
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去萧山图书馆看书,路过金惠路时,发现桥的两边一字型站满了人。
定睛一看,原来都是在钓鱼。
后来,我把这件事跟老爸老妈说了,我也想去钓鱼。
爸妈还真的同意了,并为我物色了一个叔叔,让他带着我去。
我一蹦三尺高。
第二天,阳光明媚,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随叔叔来到了大浦河的桥上垂钓。
我在叔叔的指导下,驾起鱼竿,鱼竿的顶端穿上尼龙线,我在尼龙线下端的钩子上小心翼翼地穿上一条小蚯蚓。
最后,拿起鱼竿,把鱼钩放进河里,等鱼儿上钩。
这鱼可真难上钩,都老半天了还没动静。
眼看其他人钓的鱼越来越多了,尽管没有大鱼,他们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我心里开始着急,便趁别人不注意,在他们的鱼桶里捉了几条放进自己的水桶里。
《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f9bcf2984254b35effd3488.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滥竽充数》读后感1昨天下午,妈妈带着我去书店里买了一本寓言故事书。
当我看这些故事的时候,都惹得我开怀大笑。
其中,有一篇《滥竽充数》的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一侧故事。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好讲排场,常常组织起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让他们一起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自己根本不会吹笛,可是也乘机混在里面吹,而且谁也不知道他根本不会吹竽,南郭先生就这样先混着日子。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了王位,他也很喜欢听吹竽,但是不喜欢大家一起吹,而是喜欢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一看,可傻了眼,让他单独吹,肯定会被发现了的,所以,就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给溜走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哄骗被人,要自己学到真本领,而不是自己不会就说自己会。
我们不能像这则寓言故事上的南郭先生学习,我们要做一个不哄骗别人的乖孩子,如果有一天,你哄骗了别人,被别人发现了,有可能被你哄骗的那个人从此以后再也不会相信你了。
《滥竽充数》读后感2我有幸阅读了爸爸给我买的《寓言故事》一书。
不是被书中那绝妙的寓言故事惹得捧腹大笑。
而是让我想了很久,其中,有篇《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国王齐宣王很喜欢听吹竽,又好讲排场,常常组织起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让他们一起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本不会吹竽,但也乘机混在里边吹,而且谁也不知道他根本不会吹竽,南郭先生就这样混日子。
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了王位,他也很喜欢听吹竽,但不喜欢大家一起吹,而是喜欢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想必然会露出马脚,怎么办呢?他想来想去没什么良方妙策,只得趁别人不注意偷偷的溜走了.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好坏不分时,常常会给投机取巧的人留下可乘之机。
只有通过实际工作认真进行考察,那些不学无数的骗子就无法混下去;同时,这则寓言告诫我们,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容不得丝毫的虚伪和马虎,只有脚踏实地,刻苦学习攻读的人才能够学到真正的本领,而不是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滥竽充数》读后感3学了《滥竽充数》以后,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管做什么事,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要实事求是,不要做没有真正本领,而混在行家里凑数的人。
滥竽充数读后感200字10篇
![滥竽充数读后感200字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e61d6f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0.png)
滥竽充数读后感200字10篇《滥竽充数》这篇文章,文章讲的是东郭先生本来不会吹竽,却装腔作势地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伍里充数。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滥竽充数读后感200字10篇,仅供大家参考!《滥竽充数》读后感齐宣王非常爱吹竽,总叫300人一起吹给他听。
当时有南郭先生,他不回吹竽,并且愿意参加竽的乐队,齐宣王很高兴,把他编爱吹竽的乐队里,开始吹竽了,南郭先生不会吹就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能装会,总有一天会露出本来的面目。
我也听到过同样的故事,在一个演唱会上,有的人不会唱,却用的是假唱,欺骗观众,这样的行为是非常不好的。
《滥竽充数》读后感我读了《滥竽充数》之后,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真实才干才行。
没有能力混在行家里或拿不好的放在好的里面充数是不行的。
就像战国时期的南郭先生虽然装的很好,最后还不是乖乖的离开了竽乐队。
《滥竽充数》读后感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成语故事”滥竽充数“。
故事讲的是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300个人组成的乐队里装模作样。
后来,齐滑王即位了,他喜欢让吹竽的人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装不下去了,只好偷偷地逃跑了。
这个故事比喻把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如果南郭先生会吹竽的话,他就不用逃跑了。
所以一个人应该有真正的本领。
《滥竽充数》读后感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滥竽充数。
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认认真真的做,不要在里面混。
有一次,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读书,有些同学只张嘴却不发生音。
这就是滥竽充数的表现。
还有一次,我和妈妈去看电影,电影里的小蚂蚁在唱歌的时候,也是光张嘴,不发出声音。
所以把这事也叫滥竽充数。
读《滥竽充数》有感最近,我读了《滥竽充数》这个故事,故事主要讲的是,南郭先生他明明不会吹竽,他还装着吹竽,齐宣王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南郭先生就加入了他的乐队,装着吹也没有被发现。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愍王喜欢听单个人吹竽,南郭先生知道了这个消息,就收拾行李趁夜逃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滥竽充数》读后感10篇
《滥竽充数》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有虚假。
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滥竽充数》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滥竽充数》读后感
《滥竽充数》讲了一个可恶的南郭先生的故事。
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芋,却装作吹芋高手混进齐宣王的队伍里。
他每天和别人进进出出,假装一本正经,就这样过了很久。
后来齐湣王继承了王位。
齐湣王也爱听吹芋,但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让一个挨着一个吹,于是南郭先生知道了,偷偷地溜走了。
你们说南郭先生可恶么?
对了这个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做人不得有半点虚假,不能《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滥竽充数的故事,齐宣王非常爱吹竽,总哟叫300人一起吹给他听。
当时有南郭先生,他不回吹竽,并且愿意参加竽的乐队,齐宣王很高兴,把他编爱吹竽的乐队里,开始吹竽了,南郭先生不会吹就逃走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不能装会,总有一天会露出本来的面目。
我也听到过同样的故事,在一个演唱会上,有的人不会唱,却用的是假唱,欺骗观众,这样的行为是非常不好的。
《滥竽充数》读后感
齐宣王在位时,他喜欢组织好多人吹竽,那样的场面非常热闹,而且非常壮观。
南郭先生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就跑到齐宣王那里,说自己是一个有名的乐师,只要听过我吹竽的人都会被我的竽声所感动。
齐宣王被南郭先生的甜言蜜语所感动,就让他加入那个300人组成的乐队中。
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整天学着人家摇头晃脑,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的很投入,脸上还装出一副沉浸在乐曲中忘我的样子,成天靠蒙骗的手段过子。
到了齐湣王时,他喜欢听单人独奏,觉得那样十分逍遥悠扬。
就让那个300人组成的队伍一个一个吹给他听,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再也无法混下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像南郭先生那样靠蒙混骗人,早晚会被人揭穿的。
我们想要成功,就要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滥竽充数》读后感张文齐
看到滥竽充数的故事,我想大家一定都不陌生。
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
齐国大王齐宣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常常叫一大群人为他吹竽。
其中有个叫做南郭先生的人,他不会吹竽,也在一大群人里面文齐宣王吹竽。
因为吹的时候他装腔作势,所以不会露出马脚,就这样混日子。
后来,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泯王继承王位,齐泯王也喜欢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同,他不喜欢一大群人吹,喜欢一个一个吹。
南郭先生得知消息吓得汗流浃背,见没有什么计可施,带着
包袱逃走了。
回想有一节数学课,黄老师叫我们记一些形状的公式,由于上课我心不在焉所以没记得,黄老师叫我们背时,我在一大群人里装腔作势,学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这一节课我什么都没得到,别人却得了知识,我又白白浪费了一节课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什么事只要有真本领、脚踏实地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被淘汰,如果滥竽充数必会露出马脚。
我们做什么事都不能有半点虚伪,要踏实。
《滥竽充数》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滥竽充数。
就是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认认真真的做,不要在里面混。
有一次,我们在上语文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读书,有些同学只张嘴却不发生音。
这就是滥竽充数的表现。
还有一次,我和妈妈去看电影,电影里的小蚂蚁在唱歌的时候,也是光张嘴,不发出声音。
所以把这事也叫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读后感
今天晚上我看了滥竽充数这个故事,它讲的是战国时,有一个叫南郭的人不会吹竽,却装做会吹,最后被人发现了。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真本领,不能不会装会,就算装会早晚也会被人发现的。
我要想有真本领,唯一的办法就是好好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
《滥竽充数》读后感
当我读完《滥竽充数》这个寓言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这个寓言故事主要讲了:战国时齐宣王很喜欢众人一起合奏吹竽给他听。
谁去吹的话,就有丰厚俸禄。
南郭先生很羡慕,他不会吹竽也混了进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继位,他儿子喜欢别人一个人吹,南郭先生知道后,便逃之夭夭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不会吹芋却冒充会吹芋的人,虽然会得逞一时,但最终会露馅。
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只能靠吃大锅饭混日子,当要他拿出真实本领时,就会原形毕露。
《滥竽充数》读后感
今天我又读了一篇《滥竽充数》,才明白了它的真正含义。
故事中的南郭先生其实什么也不会,但他听说齐宣王喜欢听人合奏吹竽时,就混入了吹竽队伍。
每逢演奏,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蒙混过关。
但齐宣王的儿子齐闵王继位后,让一个个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就连夜逃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只有学到真本领,才能经受住一切考验,就像我们学习,只有用功了才能取得好成绩!
《滥竽充数》读后感李季琛
《滥竽充数》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我已读过数遍,但今天的重读使我另有一番感悟。
故事是这样的;战国时期,齐宣王为了寻欢作乐在宫廷里设了一个三百多人的庞大乐队来为他演奏竽。
有一个南郭先生他不会吹竽,可是他知道齐宣王喜欢齐奏,就装模作样的“混”在其中。
三年来,每每都能蒙混过关,他高兴极了。
后来齐宣王死了湣王继位,他喜欢
独奏,这样南郭先生知道要露出“马脚”,就在别人演奏时,他偷偷的溜走了。
南郭先生不凭真本领,只想靠弄虚作假来得到好处,这样只会蒙人一时,又怎能蒙人一世呢?谎言总会被揭穿的时候。
我也有一次滥竽充数的经历:前几天妈妈上班走时交待我在家好好练字,我不想练,就从以前练字本上把写的较好的一页撕下来订在现在的练字本上想蒙混过关。
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等妈妈回来的同时也对做贼心虚深有体会。
不出所料妈妈回来一眼就看出真伪,她大发雷霆,狠狠的惩罚了我一顿。
使我刻骨铭心的记住了弄虚作假会带来可怕后果的教训。
真像早晚会被揭穿的,做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我再也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做傻事了。
《滥竽充数》读后感
一个人若想有成就,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决不能有半点儿虚假。
寓言《滥竽充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滥竽充数》这篇寓言主要讲了在战国时代,齐宣王有个嗜好——十分喜欢听吹竽,而且很讲排场,往往是300多人合奏,齐宣王给了他们很高的报酬。
一天,南郭先生请求加入乐队,齐宣王答应了他的请求。
其实,南郭先生并不会吹竽只是贪图高额的报酬罢了。
每次吹竽时他都装腔作势、左摇右晃、有模有样的“吹奏”,居然蒙混过关。
可是好景不长,不久,齐宣王死了,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有相同的嗜好。
不过,他认为300多人一起吹奏太过吵闹,喜欢听独奏,
南郭先生知道后,连夜逃跑了。
这个南郭先生不正是我往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吗?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我不想写,便抄了一篇,可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这件事被爸爸发觉了,我一开始还想继续抵赖,可是,铁证如山,我只好承认,重写了一篇。
《滥竽充数》一文是对我们的警告,他告诉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有虚假。
我们以后将是祖国的栋梁,绝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
只要脚踏实地,何须惆怅登不上知识的高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