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荷塘月色》PPT统编版1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说课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ppt

《荷塘月色》说课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上册 第七单元.ppt

(五)品读鉴赏,感受语言魅力
在上一环节学生已勾画出描写荷塘和月色的句子,这些句子主要集中在 4—6段,以这些句子为主鉴赏语言技巧,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荷塘和月色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语句的分析,学习文中所用修辞的表达效果, 感受语言的魅力。】
(六)研读课文,体会情感
1.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和句子。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可以感受到萦绕在作者内心的苦闷情绪?
【设计意图:联系之前所学,既巩固了之前的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 本文,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本文写于1927年,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由于蒋介石叛 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月朱

自 清
目 录 板 教 教 其 教 学 教
书 学 法 重学情 材 设 过 学 难目 计 程 法 点标

说 教 材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 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 范。
【设计意图:通过作者背景介绍,让学生对本文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从而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便于教学环节的顺利展开。】
(三)字词识音与词语释义
【识音】煤屑 踱步 蓊蓊郁郁 ······ 【释义】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能够正确识读生字词并理解 词语的意思,扫清阅读障碍。】
及说 其教 重学 难目 点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所使用的比喻、拟人、通感 等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60百科:从思想内容说,他散文的核心是一个“真”字。用真挚的感情, 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写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讲真话,写 真情,描绘实景,是他散文艺术的最高成就。
标题解读
•1.交代地点及环境,点明写作对象与内容:“荷塘月色”。
——寂寂荷塘,溶溶月色。清幽淡雅,沉静安宁。 ——写景状物散文?
荷塘周边行
忆江南采莲
暗线
家 小路 荷塘 月色 四周
明线
联想 江南

游踪
(移步换景)
小径 求宁静
淡淡喜悦
结构章法—— “首尾圆合”法
荷塘 得宁静
不宁静 出门 孤独失落
失宁静 归来 《采莲赋》、《西洲曲》
文章 明线:移步换景的游踪顺序(事线法) 线索 暗线:情感发展变化的顺序(情线法)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荷塘周围
……
走进文本,品析情感
细读课文,完成下面问题:
1.梳理出作者的动作路径; 2.找出直接抒写情感的词句; 3.思考本文线索,探究作者的情感。
外圈:动作路径
漫步煤屑路
披衣悄出门
觉得自由
淡淡哀愁
月下观荷塘
淡淡喜悦
院中独纳凉 颇不宁静 内圈:心情变化 恰到好处 塘畔览月色
无人能解
推门回家中
孤独失落
惦记江南
荷塘月色
朱自清
第一课时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1.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叙事脉络,体会形象美和情感美。 2.细品课文,体会遣词造句之妙,把握文章的音乐美和画面美;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1.建构品读散文的方法,把握文章的脉络章法,赏析语言美点,体会文笔背后
作者的情与思; 2.学以致用,提升架构文章布局谋篇的能力,组织语言准确表达情思的能力。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忽草
陷剔
忽透

分 析 ·荷塘美景
即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 博 的角度,多方面描绘、说明
同 一 个本体,对本体极力铺
排渲染,突出其不同特点。
如如
刚碧 出天粒
浴 里粒
的 的的
美 星明
。星 珠
o
分 析 ·荷塘美景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 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 感官上。又称“移觉”。
分析 ·荷塘美景
暂得宁静
观荷塘
整体感知
作者为何“心里颇不宁静”?
●父子 矛 盾
由于朱先生和父亲的家庭之间有很大的矛 盾,所以心里颇不宁静。
●夫妻矛盾
他和妻子吵了架,心里很烦闷。想去荷塘 散散心,回味以前和妻子爱情的甜蜜。
●政治 原 因 作为文人的朱自清,他对革命没有深刻的 了解。但总是关心处于内忧外患中的国人。


滑 寻宽耳中圣地,获得目下净土
乘凉 蒲蒲郁郁 独处 袅娜 要时 脉脉 梵婀玲
chéng
wěng
chǔ niǎo nuó shà mò fàn ē
先学检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 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 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 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 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 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
情感:暂忘忧愁得喜悦 (淡淡的喜悦)
特点:幽美宁静
本段表面上没有写月色,但处处都有月色。




和 影

上 的 月
分析 ·塘上月色
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塘月色》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
文体知识—了解“散文”
散文线索的分类:
散文文体知识
事物形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感情变化、人物活动、事理
(荷花)零星点缀(拟人、比喻)多姿
(荷香)缕缕清香(通感)淡雅、宁静
(荷波)如闪电、肩并肩(比喻、拟人)快速、生机
(流水)看不见的 脉脉(想象) 虚写


喜悦
幽雅宁静
赏析第五段—塘上月色
1.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试举例分析。
②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知人论世——人物轶事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运用拟人手法,写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赏析第四段—月下荷塘
月下荷塘
(荷叶)田田、亭亭;舞女的裙(叠词、比喻)密度和层次感 高而圆的姿态、动态美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委婉细腻地描写荷塘在月色下的景象,抒发了自己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向往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复杂心理。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5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3.作者描写月光周围的景色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泻”字化静为动,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照应了上文“月 光如流水一般”的描写; “浮”字表现了雾气由下到上的动感、轻盈; “洗过”写出了月光下的叶子和花的纯净; “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 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4.第5段也有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请找出来进行赏析?
①在内容上,作者写蝉声和蛙声,反衬自己的苦闷、哀愁、孤寂,表现了 自己对大自然中生命拥有的自由的向往。 ②在结构上,此句将前文的眼前现实的荷塘月色之景过渡到下文的古 代虚幻的采莲之景。
1. 《西洲曲》本是写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作者在此引述有何用意?
意象“莲”的寓意
①这里的“莲子”即“怜子”的谐音,“怜”译为“怜爱、喜爱”,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怜子”即喜爱意中人。 ②由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征,“莲”被视为处 于浊世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荷塘四周-
→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 水
青雾、叶子、花
树色、树姿、远山、路灯 光、蝉声、蛙声。
1.作者描写荷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亭亭”照应了“出水很高”,“舞女的裙”照应了“叶 子”,形神兼备,不仅写出了荷叶自然舒展的形态美,而且赋予了 荷叶勃勃的生机,画面感十足。
导入新课
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
朱自清拒受美援面粉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百业萧 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贫病交加的清华大学中文系 主任朱自清一家老少只是以稀粥糊口,食不果腹。当 局为缓和教授们的不满,给他们发了“面粉配给证 ”, 他们凭证可购买美国援助的平价面粉。美国驻华大 使等人大放厥词,攻击中国人民不识好歹、恩将仇报。 据此,吴晗等著名学者起草声明书反击美国政府的诬 蔑与侮辱,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1948年6月18日, 吴晗先生拿了声明书来到朱自清家中征求签名。此 时的朱自清先生,已经重病缠身而且无钱医治,朱自

【语文】《荷塘月色》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语文】《荷塘月色》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小结:意境美
月下荷塘: 风姿绰约、幽静淡远 荷塘月色:缥缈轻柔 荷塘四周:幽暗迷蒙
任务活动四:欣赏绘画美
(自选)请你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或头脑中构 思)一幅荷塘月色美图。
荷 塘 月 色
小结
结构美 音乐美 手法美 语言美 意境美
绘画美
获得宁静 (情感美)
感受自然之美 创造人生之美
关于美与创造的名言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 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因情造境,享受一个自由的我——情感美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淡淡的满月的光
荷塘成为柔和梦幻的理想之境 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享受独处的妙处
月色下的荷塘是作者心中独有的荷塘,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采莲和《西洲曲》都是他努力想要延续快乐、自由的方式, 可最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
荷朱 自 月清
塘色
单元主题导入

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欣赏过毛主席笔下秋日长沙的
然 雄奇壮丽,感受过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恬淡舒适,赞叹过
情 李白梦中天姥山的雄奇瑰丽,大自然无时无刻不以它鬼 怀 斧神功的创造力带给我们各种各样的心灵感受,今天就
让我们走进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荷塘世界,看看这神奇的
大自然又赐予了他什么。
·鉴赏示例:用了比喻手法,把不同形态的荷花分别比 作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突出了荷花 洁白圆润、晶莹清澈、娇嫩柔美的特点。
蜻蜓会员自用,请勿外传!
第4段:手法美
3. 微 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鉴赏示例:通 感,把荷花缕缕清香的嗅觉体验转化为远处 高楼上渺茫歌声的听觉体验,写出了荷花时断时续、若有 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的特点,营造了幽静淡远的优 美意境。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共35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共35张PPT)

中和之美
教师小结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 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画 面 是——美丽的 气 氛 是——宁静的 格 调 是——雅致的
清、静、凉 美、静、雅
合作探究
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作者的情感是怎 样变化的?
合作探究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 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 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 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 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 于1934,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他本身是浙江 人,在达到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他的心里,对于 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和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文章,分析景和情的关系,领会比喻及通感的 艺术效果。 3.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揣摩作者借此表 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词语、句子的意义,学习作者巧妙运用比喻、 通感,精心选用动词、叠词的表达技巧。 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中准确生动的描摹及联想的作用,培养对文本的 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激发想象和联想,体会两篇文中所描写 的景物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品中的感情线索,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
作家介绍
朱自清,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1898年 11月22日),卒于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 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 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 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中“自 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籍贯浙 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宁。著名诗人、作家、教授、 民主战士。

《荷塘月色》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 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 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 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结:①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是素淡、宁静,寄寓了作者淡淡 的喜悦之情。②作者集中运用了拟人、比喻(博喻)等修辞手法, 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 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
3.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作 缘 起: (不宁静)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品 去荷塘:(求宁静)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构 分 析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得宁静)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用舒缓的语调朗读)
(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 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 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 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 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 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 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指导学生读出荷花的迷人)。
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 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 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
比较这两段文字,你认为哪个表达效果好?探究讨论:前后位4 个同学为一组,选择一个方面对比分析,然后推举一个代表发言。

《荷塘月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描绘出了可感的 月光形象,试找出这些动词并结合语境分析其表 达效果。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 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 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 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 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 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 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 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 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课文字词: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棹 敛裾
fàn ē zhuì shāo xì hān shà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特定处所。指作 者任教的北京清华 大学清华园里的荷 花池。
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 。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荷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 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 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 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 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 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 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 “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 静来。
探究四: 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主题,向来争论
不休、众说纷纭,但也从无定论。归纳起来, 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共35张PPT).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共35张PPT).ppt
语文统编版 高一年级 必修一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1
新知导入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却把自己 的感情富于其中,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 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 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学习散 文单元,欣赏情景交融的美文。
文本研读
朗读《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思考问题: 1、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理清结构。 2、两篇文章中作者重点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大家标画出以上重点信息,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受。
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理清结构。
(1-2)向往故都的秋
作家介绍
宁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朱自清 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 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
作家介绍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 1922, 《踪迹》(诗与散文) 1924, 《背影》(散文集) 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 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 《荷塘月色》( 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写作背景
本文写与 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 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 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 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 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 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14.2《荷塘月色》课件 (共4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14.2《荷塘月色》课件 (共4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1、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写篇读后感放在周记本上,不少于500字。
写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树木 繁多蓊郁,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原文探究
五、文本研读
朗读《采莲赋》《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有什么 作用?
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 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荷塘的美景引动作者内心的乡思,青年男 女美好的情思引发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 往之情。
荷 塘 月 色
描写荷花的诗句:
课前回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宋·杨万里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纳凉》 宋·秦观
描写月色的诗句:
课前回顾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李白
朗照:朗,明亮。明察,明鉴的意思。
文章结构: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观景前: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
境:“颇不宁静”)(欲排烦恼,寻找宁静)
第二部分(2—3 自然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行 在小路时的感受。(小径漫步,表达感受) ——淡淡的哀愁
第三部分(4—6自然段)观荷塘:荷塘美丽的景色。/塘中的月色。 /荷塘 四周的景物。 (观景绘景,抒发情感)——淡淡的喜悦。
三、故事背景
三、故事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1925年暑假后,北京清 华学校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俞平伯推荐朱自清为该 校教授。8月,朱自清来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此时的他单 独而来,住在清华园的古月堂,家眷仍然留居白马湖。10 月20日,朱自清在《语丝》第48期中发表诗作《我的南 方》,表达对南方的怀念。“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 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地 飞扬!”此时距离他北大毕业,正好五年。1927年1月,朱 自清接着北来,住在清华园西院,从此定居北京。该年7月 创作了散文《荷塘月色》。

14.2《荷塘月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2《荷塘月色》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思考
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 ——文章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
静”。 以此统摄全篇。全文写的是一个夏
夜,作者为了排解苦闷,去观赏月下 荷塘见到的景色和此时的心情。
11
作者的游踪
出家门
不宁静
往荷塘 (踱小路)
寻宁静
作者的情感 观荷塘
得宁静
回家门
失宁静
出荷塘 (览四周)
赏月色
本文的三“美” 画面美 语言美 情调美
月色本是抽象的事物,很难描绘。作者 运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月光?
叶子和花 青雾 树
月色本是抽象的事物,很难描绘。作 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表现月光?
修辞手法
思考:以下两个句子有何特点?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 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 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凑着的名曲。
解析:第三句应该是描绘女子采莲的美妙姿态。
当堂 检测
3.下列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
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D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C.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 解文章的主旨。 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 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
导入新课
朱自清曾以一篇《背影》,将月台、 父亲和橘子联系在了一起,写出了浓厚的 亲情。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他的另外一 篇散文《荷塘月色》,体会其中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缕缕清香
嗅觉
光与影的旋律
• 1.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 重叠词的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 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 2.“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是有意为之,“开” 则是客观的描述;“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 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 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而“已经盛 开”“含苞欲放”只是客观的陈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 后在江浙的中学从教5年。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 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 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 作品有《背影》《春》《绿》 《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等,其中《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被人誉为“白话美 文的模范”。
线索及结构
心里不宁静
排遣
超脱 排遣不尽
超脱不了
欲游荷塘 欣赏荷塘月色 思古怀乡
(第1段)
(第2~6段) (第7~10段)
叶 形态
月 下
形态
的 花 色泽

香气

水 情韵
压缩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上是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 3.“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 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 “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 4.“浮”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升” 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
• 5.“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 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远近高低”虽然也 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品味散文



——朱自
色清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学习过程: 1、朗读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构思 3、鉴赏优美的语言运用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1948)
初中学过:《背影》《春》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 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 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 是扬州人”。
时代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 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 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茫然,看不 清前进的方向。
作者朱自清正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这篇文 章反映了作者作为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到 火海的革命中去的那种苦闷彷徨心情的反映。
浴的美人。 •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 声似的。 • 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 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 月光照下来和水向下流相似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笼着轻纱
的梦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朦胧,恬静,柔美 光与影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塘中的月 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 的名曲。 悠扬,温馨,和谐 树色 一团烟雾 树色一例是阴 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迷茫,朦胧 灯光 渴睡人的眼 树 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昏暗,没有精神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荷叶
舞女的裙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以及 旋转的动感,很相似
一粒粒 白 花 的明珠 (荷花) 碧天里
的星星
…… ……
月光下,白色荷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在色泽上相似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 天的星星在数量上相似
清香
渺茫的 歌声
……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都 断断续续、隐约可闻
通感
在文中可以读到作者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 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成为超脱世 尘的绝妙世界。
•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 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革命失败,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 中。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行 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 “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 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 安心于这种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 信里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 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 尽的森林里……”
求宁静
小径

宁 静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 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 一个圆形。
•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 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 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 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 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 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 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叶子中间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替换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方方正正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连着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出现着些白花,有已 经盛开的,有含苞欲放的。
本体 喻体 完整句子 相似点
• 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 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 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
1928-1932年留学英国。 归来后继续在西南联大教 书。 1948年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 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 分子。从他一生的言行来 看,他是始终以极其诚实 的态度对待人生和时代的 选择。毛泽东称赞他“表 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荷塘月色
朗读,找出作者的游踪线索并留意描 写作者情绪的词语,归纳出作者情感变 化线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