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塞)中医药特色诊疗方案一、病名:1、中医病名:中风病。
2、西医病名:脑梗塞。
二、诊断标准:(参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2005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一)病名诊断1、临床表现特点: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志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
2、发病特点:急性起病,好发年龄为40岁以上。
3、辅助检查:(1)CT、MRI扫描可见脑梗塞灶。
(2)发病24h内CT扫描未见异常,24h后复查头颅CT可见梗塞灶。
(二)证类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
兼症: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脉: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头晕目眩。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滑。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脉: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4)气虚血瘀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
兼症: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
舌脉: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2、中脏腑(1)风火上扰清窍主症:神识恍惚,半身不遂。
兼症:平时多有眩晕、麻木之症,情志相激病势突变,肢体强痉拘急,便干便秘。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大滑数。
(2)痰湿蒙塞心神主症:神昏,半身不遂。
兼症:素体多是阳虚湿痰内蕴,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继则四肢厥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
舌脉: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沉滑或沉缓。
脑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方案(6)
脑梗死中医临床诊疗方案(6)①迟缓期取穴:头部-----百会四神聪运动区上肢-----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下肢-----环跳委中承山足三里手法:头面部手法以点按、扫散法、指揉法、鱼际揉法为主;肢体按摩手法要略重,可采用点按、弹拨、拿法、指啄法、指揉法等,循经推拿。
②痉挛期取穴:上肢-----肩井臂臑曲池外关合谷下肢-----阳陵泉风市膝眼解溪丘墟太冲手法:轻柔、和缓,避免强刺激,以点按、一指禅、指振法为主,同时对关节要进行缓慢、有节律的关节被动活动;对其拮抗肌采用较重手法如:gun法,点按、弹拨、拿法等,以促进肌力恢复。
③恢复期在穴位按摩的基础上,逐渐增加患者患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如上肢以伸展关节训练、下肢以屈曲关节训练为主,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5.外治法在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瘫侧手部或同时见到瘫侧手、足部的肿胀,可予“复元通络液”局部熏洗患肢,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川乌9g,草乌9g,当归15g,川芎15g,红花9g,桑枝30g,用水煎汤熏洗或泡洗肿胀的肢体。
6.康复训练对于意识清醒并可以配合的患者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步进行体位变化的适应性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及抑制肢体痉挛的训练等。
卧床患者仍应注意良肢位的设定。
具体方法略。
(三)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脑梗死后遗症期应加强康复训练,采取中药、针灸、推拿等综合治疗方法,促进语言和肢体功能的恢复。
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气虚血瘀、阴虚风动或阴虚血瘀的证候,仍可辨证选用补阳还五汤、育阴通络方加减治疗。
见肝肾亏虚、肾阳不足者,给予滋补肝肾、温肾助阳,可予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或地黄饮子加减治疗。
此期应注意患者认知功能、情感障碍和生活质量等,若逐渐出现近事遗忘,反应迟钝者,应注意防治中风后痴呆,以滋补肝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等法治疗。
脑梗死的二级预防至关重要。
若患者再次出现阵发性眩晕、发作性偏身麻木、短暂性言语謇涩、一过性偏身瘫软、晕厥发作、瞬时性视歧昏瞀等,应积极治疗,防止再发脑梗死。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中西医病名诊断:1、中医病名诊断:中风病TCD:BNG080。
2、西医病名诊断:脑梗死ICD-10:I63.900。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等,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2010年)。
(1)急性起病。
(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
(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证候诊断1.风痰瘀阻证:日眼歪斜,舌强语蹇或失语,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暗紫,苔滑腻,脉弦滑。
2.气滞血瘀证: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3.肝肾亏虚证;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三、治疗方案(一)根据中风病患者不同功能障碍采用不同的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功能障碍(l)软瘫期:相当于Brunnstrom偏瘫功能分级的I-II级。
其功能特点为中风患者肢体失去控制能力,随意运动消失,肌张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软瘫期的治疗原则是利用各种方法提高肢体肌力和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活动,及早进行床上的主动性活动训练。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1)主症: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2)次症: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3)起病方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4)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2.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经络(1)肝阳暴亢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蹇,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
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有力。
(2)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舌强不语,口舌歪斜,口粘痰多,腹胀便秘,午后面红烦热。
舌红,苔黄腻或灰黑,脉弦滑大。
(4)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肢体软弱,偏身麻木,舌歪语蹇,手足肿胀,面色淡白,气短乏力,心悸自汗。
舌质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细缓或细涩。
(5)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强语蹇,心烦失眠,眩晕耳鸣,手足拘挛或蠕动。
舌红或暗淡,苔少或光剥,脉细弦或数。
2.中脏腑(1)风火蔽窍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斜视或直视。
面红目赤,肢体强直,口噪,项强,两手握紧拘急,甚则抽搐,角弓反张。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
脑病科中医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
具备2个主症以上,或1个主症、2个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3)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l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断1.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候诊断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肢冷汗多,二便自遗,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数。
(2)风痰阻络证:头晕目眩,痰多而黏,舌质暗淡,舌苔薄自或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证: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脑梗死的中医诊疗方案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脑病科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版)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一、诊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暴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黄芩9g,栀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栀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风痰阻路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9g,天麻9g,白术9g,茯苓12g,陈皮9g,僵蚕9g,川芎12g,九香虫12g,干姜9g,红花12g,炙甘草6g)。
中风(脑梗塞)的中医诊疗方案三年(全)
脑梗塞2008—2010年目录2008年 (3)诊断 (3)治疗 (3)中医难点分析 (10)中医药特色优势措施 (11)分析评估 (11)工作计划 (12)2009年 (14)诊断 (14)治疗 (14)中医难点分析 (22)中医药特色优势措施 (22)工作计划 (23)2010年 (25)诊断 (25)治疗 (25)中医难点分析 (29)总结评估 (30)优化方案 (30)具体措施 (31)附:脑病专科常用方剂 (32)脑梗塞2008脑梗塞,属中医的“中风”范畴。
中风又名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以歪斜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急性期1.辨证论治(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或口舌歪斜,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
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则:平肝泻火通络。
处方:头部:前神聪透悬厘通天透络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太冲侠溪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黄芩山栀夏枯草茯神知母淡豆豉青礞石菊花②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肢体麻木或手足拘急,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则:利湿化痰,疏通经络。
处方:头部:前神聪透悬厘通天透络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下肢:环跳血海阳陵泉丰隆足三里解溪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茯苓白术胆南星甘草橘红大枣生姜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脉弦滑而大。
治则:化痰通腑。
处方:头部:前神聪透悬厘通天透络却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后溪下肢:环跳阳陵泉丰隆内庭方药:星蒌承气汤加减。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一、中药治疗
1.祛瘀通络: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川芎、桃仁、红花等,以促进
脑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的状况。
2.补益脑神经:选用养心安神的中药,如人参、黄芪、酸枣仁等,以
调节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精神状态。
3.祛风化痰,利水通络:选用祛风化痰的中药,如天麻、土鳖虫、钩
藤等,以促进痰湿排泄,并改善脑血管功能。
4.改善症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如治
疗肢体活动受限的,可选用活血化瘀的药物。
二、针灸治疗
1.头针疗法:通过在头部穴位上施针,如百会穴、前囟穴、风池穴等,以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症状。
2.四肢针疗法:通过在四肢经络上施针,如阳关穴、曲池穴、合谷穴等,以促进气血循环,改善肢体活动功能。
3.耳针疗法:通过在耳朵上施针,如胸膺部、大脑皮质等穴位,以调
节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认知和语言能力。
三、康复训练
1.运动训练:包括肢体活动训练、平衡和协调训练等,旨在恢复患者
的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
2.语言训练:包括语言理解和表达的训练,通过口语和书面交流,提高患者的语言能力。
3.认知训练:包括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旨在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
总之,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综合运用中药治疗、针灸和康复训练等方法,以促进脑血液循环,改善脑神经功能,恢复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和认知能力。
同时,中医临床也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调整治疗方案,以取得最佳疗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是一种以脑功能受损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它对患者的身体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脑卒中的康复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为您介绍中风病脑梗死中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中医病因病机分析中医认为中风病主要由气血不畅所致,常见的病因包括气虚、瘀血、湿浊等。
脑梗死主要是因为脑血管内发生血栓,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神经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
1.因病因不同,采取治疗方法有所差异。
在综合施治的基础上,中医中药治疗在脑梗死中具有一定疗效。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药物。
2.补益气血:中医治疗脑梗死的重点是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常用的中药有血竭、龙胆草、柴胡等。
同时,还可以采用灸治、针刺等手段来促进气血的运行。
3.祛痰湿:湿浊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祛湿是治疗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中药如茯苓、砂仁、陈皮等具有祛湿消痰的作用。
4.温通经络:脑梗死多伴有肢体活动能力降低,中医通过温通经络来改善病情。
常用的方法有推拿、腰椎疏通等。
5.针灸疗法:针灸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常用的穴位有风池、足三里、合谷等。
三、病例分析患者陈,男,50岁,中风病脑梗死。
中医诊断为气虚血瘀,瘀湿内阻。
治疗方案如下:1.中药治疗:采用当归、川芎、黄芪、桃仁等药物,活血化瘀,温通经络。
2.针灸治疗:选取合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促进气血流通,改善病情。
3.推拿推腰椎:通过推拿技术来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促进病情恢复。
4.饮食调理:增加富含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摄入,同时减少高脂肪、高盐的食物摄入。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1.合理饮食,均衡摄入营养物质,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的食物摄入。
2.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提高抵抗力。
适量的运动能够改善脑血液循环,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3.避免受寒受潮,以防止气虚寒湿的发生。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急性脑梗死中医方案
急性脑梗死中医方案一、中医病因病机血瘀痰浊闭塞心脉,心脉不通。
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血阴阳不足,以气虚阳虚为主,标实包括寒凝、气滞、血瘀、痰浊,以血瘀、痰浊为主。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症候包括: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寒凝心脉证、正虚阳脱证。
二、四种常见症候的证治1.气虚血瘀证:心胸刺痛,胸部闷滞,动则加重,伴乏力、短气、汗出,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脉虚无力。
治法:益气活血,祛瘀止痛。
推荐方剂:补元汤合血府逐瘀汤。
加减:合并阴虚者,可合用生脉散或人参养荣汤。
附1:补元汤:川芎、当归、白芍药(酒炒)、熟地黄各1钱,紫草(酒洗)、红花(酒洗)各7分,陈皮、甘草各3分,白术(土炒)1.5钱。
功能主治:小儿气有余而血不足,痘顶充满而根盘不聚,色不红活者。
用法用量:酒水各半盏,加糯米50粒,大枣2枚,煎服。
附2:保元汤:《医学集成》卷三。
处方:人参1钱,黄芪3钱,甘草1钱,肉桂5-7分(参芪桂甘)。
功能主治:补气温阳,滋养益气,扶弱补虚。
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进,面青晄白,睡卧宁静,痘顶不起,浆不足,及有杂症。
《博爱心鉴》人参益内,甘草和中,实表宜用黄芪,助阳需凭官桂。
2.痰瘀互阻证:胸痛剧烈,如割如刺,胸闷如窒,气短痰多,心悸不宁,腹胀纳呆,恶心呕吐,舌苔浊腻,脉滑。
(痰在胸为窒,为痛,在腹为腹胀纳呆,在舌为浊腻,在脉为滑)治法:活血化痰,理气止痛。
推荐方剂:栝楼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加减:痰浊郁而化热者,可以黄连温胆汤加减;痰热兼有郁火者,可加海浮石、海蛤壳、黑山栀、天竺黄、竹沥;大便干者,可加大黄;伴有热毒者,可合黄连解毒汤。
附:温胆汤温胆汤中苓夏草,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热扰。
温胆指示二陈将找竹茹(无茯苓)。
温胆汤:理气化痰,合胃利胆。
主治:胆郁痰扰证。
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夫胆者,心之母也。
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诊疗专项方案
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诊疗方案一、诊疗(一)疾病诊疗:1.中医诊疗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订《中风病诊疗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995年)进行诊疗。
关键症状: 偏瘫、神识昏蒙, 言语謇涩或不语, 偏身感觉异常, 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 眩晕, 瞳神改变, 饮水发呛, 目偏不瞬, 共济失调。
急性起病, 发病前多有诱因, 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纪多在40岁以上。
含有2个主症以上, 或1个主症、2个次症, 结合起病、诱因、先找症状、年纪即可确诊: 不含有上述条件, 结合影像学检验结果亦可确诊。
2.西医诊疗标准: 参考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订《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经功效缺损, 少数为全方面神经功效缺损(3)症状和体征连续数小时以上(4)脑CT或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5)脑CT或MRI有责任梗死病灶(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 发病2周以内。
2.恢复期: 发病2周至6个月。
3.后遗症期: 发病6个月以后。
(三)病类诊疗1.中经络: 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2.中脏腑: 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四)证侯诊疗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 意识障碍、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痰鸣漉漉, 面白唇暗, 肢体瘫软, 手足不温, 静卧不烦, 二便自遗, 舌质紫暗, 苔白腻, 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言语謇涩或不语, 鼻鼾痰鸣, 或肢体拘急, 或躁扰不宁, 或身热, 或口臭, 或抽搐, 或呕血, 舌质红、舌苔黄腻, 脉弦滑数。
(3)元气败脱证:昏愦不知, 目合口开, 四肢松懈瘫软, 肢冷汗多, 二便自遗, 舌卷缩, 舌质紫暗, 苔白腻, 脉微欲绝。
2.中经络(1)风火上扰证: 眩晕头痛, 面红耳赤, 口苦咽干, 心烦易怒, 尿赤便干, 舌质红绛, 舌苔黄腻而干, 脉弦数。
(2)痰瘀阻络证: 头晕目眩, 痰多而粘, 舌质暗淡, 舌苔薄白或白腻, 脉弦滑。
中医科 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
中風病(腦梗死)中醫診療共識(2017年版)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中醫診斷標準參考2008年中華中醫藥學會發布的《中醫內科常見病診療指南》。
臨床表現為: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語不達意,甚或不語,偏身麻木;或出現頭痛,眩暈,瞳神變化,飲水發嗆,目偏不瞬,步履不穩等。
往往安靜狀態下急性起病,漸進加重,或有反復出現類似癥狀的病史。
少部分患者可起病突然,病情發展迅速,伴有神志昏蒙。
發病前多有誘因,常有先兆癥狀。
可見眩暈,頭痛,耳鳴,突然出現一過性言語不利或肢體麻木,視物昏花,1日內發作數次,或幾日內多次復發。
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具備以上臨床表現,結合起病形式、誘因、先兆癥狀、年齡即可診斷中風病。
結合影像學檢查(頭顱CT或MRI)可明確缺血性中風的診斷。
2.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的《中國急性期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
GAGGAGAGGAFFFFAFAF(1)急性起病;(2)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少數為全面神經功能缺損;(3)癥狀和體征持續24h以上;(4)排除非血管性腦部病變;(5)腦CT或MRI排除腦出血和其他病變,有責任缺血病灶。
(二)病類診斷1.中經絡:中風病無意識障礙者。
2.中臟腑:中風病有意識障礙者。
(三)證候診斷1.中臟腑(1)痰蒙清竅證:意識障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痰鳴漉漉,面白唇暗,肢體癱軟,手足不溫,靜臥不煩,二便自遺,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沉滑緩。
(2)痰熱內閉證:意識障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鼻鼾痰鳴,或肢體拘急,或躁擾不寧,或身熱,或口臭,或抽搐,或嘔血,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3)元氣敗脫證:昏憒不知,目合口開,四肢松懈癱軟,肢冷汗多,二便自遺,舌卷縮,舌質紫暗,苔白膩,脈微欲絕。
2.中經絡(1)風痰阻絡證:頭暈目眩,痰多而黏,舌質暗淡,GAGGAGAGGAFFFFAFAF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脑梗死
脑梗死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指脑部供血中断又无充分的侧支循环代偿供血而导致的脑组织缺血和缺氧性坏死,进而产生的神经系统症状群,不包括全脑性缺血缺氧性坏死,如窒息、心跳和呼吸暂停引起的全脑病损。
其急性期的时间划分尚不统一,一般指发病后2周内。
属于中医学“中风”“暴厥”“薄厥”“偏枯”“卒中”“半身不遂”“缺血中风”等范畴。
中医病名:中风病;西医病名:脑梗死。
二、诊断【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可根据:①急性起病;②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少数为会神经全面功能缺损;③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溶栓可参照适应证选择患者);④脑CT或MRI 排除脑出血和其他病变;⑤脑CT或MRI示有梗死病灶。
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病因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择二级预防措施。
当前国际广泛使用TOAST病因分型,将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以及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五型。
【中医辨证分型】中风的病因主要为风、火,痰,虚、气、瘀六端,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脉瘀阻,脑失其用,而发中风。
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实下虚。
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虚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但其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
1.中脏腑(1)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痰鸣漉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滑缓。
(2)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鼻鼾痰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脑梗死诊疗方案
脑梗死诊疗方案附件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梳理参考体例单位及项目名称病名编写说明:病名确定要使用内涵、外延明确的疾病名称,并加以说明。
一、诊断本病种参照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编写说明:基于本病种临床实际梳理中医治疗方法。
可按照疾病发展过程,分阶段(分期)进行整理,每个阶段(分期)的治疗措施可包括应急措施、内治、外治、非药物疗法、护理调摄等。
治疗措施按疗效和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分清主次进行排列,同时明确治疗措施的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并对疗效水平进行初步评估。
要将本病种临床实际使用的治疗方法体现在本方案中,避免照搬教科书和相关诊疗规范的内容。
三、中医治疗难点分析编写说明:(一)在对该病种中医治疗方法、疗效水平进行整体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中医治疗方法不能完全解决或无办法解决的情况。
(二)中医治疗难点的中医应对措施前瞻性分析。
针对上述中医治疗难点,确定本病种的主攻方向、创新研究思路和攻克难点的措施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脑梗死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中风病范围。
一.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1.应急措施脑梗死急性期出现神识昏蒙或严重并发症时,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救治。
(1)痰热内闭清窍者可灌服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
(2)痰湿蒙塞清窍者可灌服苏合香丸,每次1丸,每6-8小时1次,鼻饲。
(3)出现脱症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具有扶正作用的中药注射液,如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4)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者,急用星蒌承气汤或大承气汤煎服,每日1剂,分2次口服或鼻饲。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中风病(脑梗死)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也是导致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诊疗指南对于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本文将对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1.中医病因学及发病机制:中医学认为中风病脑梗死的病因多种多样,如肝风、痰火、气滞、瘀血等因素的累积,导致脑血管阻塞,导致脑组织的缺血和坏死。
2.中医病名与病证的辨析: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命名较为复杂,包括中风、中风瘫、中风痰瘀证、瘀血内阻证等,这些名称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需要进行准确的辨证。
3.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风病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和病情,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一般包括症状、体征、舌质、脉象等方面的观察和分析。
4.中医治疗原则: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祛痰活血、行气通络、清热解毒等。
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恢复和保护脑组织的目的。
5.中医治疗方法:中医通过草药治疗、针灸、推拿和艾灸等方法,来改善中风病脑梗死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草药方剂的选择非常重要,常用的有活血化瘀方、祛瘀通络方、化痰开窍方等。
6.中医防治措施和护理:中医认为,中风病脑梗死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
此外,合理的饮食调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患者应选择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高脂肪、高盐和高糖的摄入。
7.中医预后评估和效果评估:中医对于中风病脑梗死的预后评估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病情,如神经功能恢复、体力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的改善情况。
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和病例分析来评估治疗的效果,以指导后续的治疗。
总之,中医科中风病脑梗死中医诊疗指南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诊断和治疗的指导,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中风病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但是也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脑梗死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定义:脑梗死又称缺血性中风,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范畴。
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一、诊断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二、中医治疗(一)中医辨证施治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1)肝阳暴亢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或红绛,舌苔薄黄,脉弦有力。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g,钩藤12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黄芩9g,栀子9g,川牛膝12g,杜仲9g,桑寄生9g,夜交藤9g,茯神9g。
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淸熄风阳;如伴烦躁失眠,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等肝阴虚者加干地黄12g,麦冬12g,五味子12g,生龙骨20g,减栀子、黄芩。
如偏瘫较重者可加木瓜12g,地龙12g,鸡血藤12g,桑枝12g等通经活络之品;如舌质暗红、脉涩等有血瘀证时减黄芩、栀子加丹参12g,桃仁9g,土元12g以活血化瘀;语言不利甚加菖蒲9g,郁金9g,远志9g开音利窍。
中成药:①健脑补肾丸(院内制剂,药物组成:玉竹、麦冬、女贞子、白芍、之母),每次6g,每日三次。
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或天麻素注射液4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风痰瘀阻(风痰阻路)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方药: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
制半夏15克,天麻20g,钩藤(后下)30g,怀牛膝12g,白附子5g,白蒺藜15g,僵蚕20g,陈皮9g,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胆星9g,生甘草6克。
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g益气扶正;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克,浙贝12克,桑白皮15g、竹沥12g以淸化痰热;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12g,当归20g以活血通络。
中成药:①镇脑平肝丸(本院制剂,药物组成:天麻、钩藤、僵蚕、半夏、全蝎、红花、白附子等),每次6g,每日三次②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剂:血栓通或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舒血通注射液等。
(3)痰热腑实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红或暗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治法:化痰通腑。
方药:方选《验方》星蒌承气汤加减。
胆南星9g,全瓜蒌30g,生大黄9g,芒硝(冲服)9g。
如药后大便通畅,则腑气通,痰热减,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转。
本方使用硝黄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一般控制在9g-15g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以免伤正。
腑气通后应改用清化痰热、活血通络药胆南星9g,全瓜蒌30g,丹参12g,黄连19g、鸡血藤15g,赤芍12g;如头晕重者,可加法半夏12g、天麻12g,陈皮9g、菊花9g以清利头目;如舌质红而烦躁不安,彻夜不眠者,属痰热内蕴而兼阴虚,可选加鲜生地12g,沙参12g,玄参12g,茯苓9g,夜交藤12g等滋阴安神之品,但不宜过多,否则有碍于涤除痰热。
中成药:①醒脑颗粒(本院制剂,药物组成:胆星、石菖蒲、白蒺藜、菊花、橘红、玄参、黄芩、生大黄、栀子、冰片等)每次15g 冲服,每日三次。
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250ml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4)气虚血瘀: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既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炙黄芪30g,当归12g,川芎12g,赤芍12g,桃仁9g,红花12g,地龙15g。
如半身不遂较重者加桑枝15g,穿山甲9g,水蛭3g等药加强活血通络、祛瘀生新;言语不利甚者加菖蒲9g,远志12g化痰开窍;手足肿胀明显者加茯苓12g,泽泻12g,薏仁12g,防已12g等淡渗利湿;如大便溏甚者去桃仁加炒白术12g,山药12g 以健脾。
如见肢体痉挛,加木瓜12g,伸筋草15g以柔肝缓急;如舌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青紫加全蝎3g,水蛭3g,鸡血藤15g以破血通络。
中成药:①康瘫丸(院内制剂,药物组成:炙黄芪、当归、红花、川芎、地龙、怀牛膝、桂枝、水蛭等),每次6g,每日三次。
②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剂:血栓通或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舒血通注射液等。
(5)痰瘀阻络症状:半身不遂或口舌歪斜,舌强语蹇或不语,偏身麻木,头重,納呆,心悸,胸闷,气短,恶心欲呕,舌质紫暗或红绛、有瘀点或瘀斑,苔白腻,脉沉弦或弦滑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方药:化死血汤合二陈汤加减。
当归15g,红花12g,丹参12g, 川芎12g,法半夏10g,陈皮9g ,香附10g,木香9g,石菖蒲9g,胆星9g,生姜9g,生甘草6g。
如伴乏力,舌边有齿痕,脉象弱者,加炙黄芪15g-30g,白术12g益气,气足则血化,气足则痰化。
如瘀象明显者,加水蛭3g,虻虫3g以破血逐瘀。
如痰湿征象明显,加薤白12g,竹沥12g,枳实9g以走窍逐痰,通其经络。
可选择一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中药注射剂:血栓通或血塞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舒血通注射液等。
2、中脏腑(有意识障碍)此型多较重,一般梗死面积较大或部位不好,如脑干、小脑等,多伴有脑水肿,可配合脱水、降颅压治疗。
(1)痰热内闭症状:起病急骤,神识昏蒙,鼻鼾痰鸣,半身不遂,肢体强痉拘急,项强身热,气粗口臭,燥扰不宁,甚至手足厥冷,频繁抽搐,偶见呕血,舌质红降。
舌苔褐黄干腻,脉眩滑数。
治法:淸热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服)0。
6g,石决明(先煎)30g,夏枯草12g,丹皮12g,天竺黄9g,石菖蒲9g,郁金12g,远志9g。
如大便数日不行,可合用星蒌承气汤或大小承气汤以通腑泻热;痰多者加胆星9g,鲜竹沥20g,桑白皮30g淸热化痰。
中成药:①醒脑颗粒剂(院内制剂)每次15g冲服,每日三次。
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2)痰蒙淸窍症状:神志昏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痰声漉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二便自遗,周身湿冷,舌质质暗,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温阳化痰,醒神开窍。
方药:涤痰汤加减。
制半夏9g,茯苓9g,陈皮9g,胆南星9g,石菖蒲9g,远志9g,丹参9g,竹茹6g,枳实9g。
如痰声漉漉,舌苔厚腻者加苏子15g,全瓜蒌30g,桑百皮30g以化痰降逆。
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0.9%的生理盐水或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
(3)元气败脱症状:昏迷不醒,目合口张,呼吸短促或间歇止,肢体软瘫,手撒肢冷、周身冷湿,二便自遗,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血压下降。
闭证中如见脱象,血压呈下降趋势,即应及时兼用救脱方药,否则危殆立至。
方药:参附汤。
生晒参另煎兑服15克,附子先煎半小时9克。
汗出不止:炙黄芪3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克;冷汗肢厥:合用四逆汤回阳救逆。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20-6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或参脉注射液60—100ml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
注:如脑梗死病情较重,有脑水肿或颅内压高征象者,应使用脱水剂降颅压,如有抽搐者给予镇静剂治疗,如有呕血或便血者给予止血治疗,可用中药云南白药。
如高热不退者给予冰枕物理降温,中药予以紫雪散或安宫牛黄丸口服或鼻伺,紫雪散每次1.5g-3g,每日2-3次。
安宫牛黄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如呃逆不止给予针刺或穴位注射或中药辩证治疗。
总之,如病情急、重时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二)、针灸治疗:脑血管病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头针疗法为主,体针治疗根据Brunstrom分期选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脑出血早期(24小时内)不予针刺治疗,以避免引起血压波动,加重病情。
针灸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辩证取穴。
中医辨证分型、症状、治法同脑梗死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辩证取穴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⑴、肝阳暴亢:风池、外关、太冲、太溪、合谷⑵、风痰瘀阻: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行间、丰隆⑶、痰热腑实: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行间、外水道、外归来、丰隆⑷、气虚血瘀:心腧、膈腧、脾腧、气海、足三里、三阴交⑸、痰瘀阻络:心腧、脾腧、丰隆、足三里、三阴交1、中脏腑(有意识障碍)脱证不予针灸治疗⑴、痰热内闭:“醒脑开窍”针刺法+十宣放血⑵、痰蒙淸窍:“醒脑开窍”针刺法+十宣放血(二)、“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对于各种并发症,配用相应的穴位。
具体方法如下:1、选穴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辅穴:极泉、委中、尺泽。
2、手法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
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3、治疗时间每日针1-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三)、头针疗法1.单侧肢体病,一般选用病肢对侧的刺激区。
双侧肢体病,选用双侧刺激区。
2.一般针对不同疾病在脑部的定位,选用该代表刺激区为主,还可根据兼证选用其他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
如下肢瘫痪,除选用双下肢运动区外,还可配足运感区;上肢瘫痪又肩关节疼痛时,可针上肢运动区配上肢感觉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