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质量管理方法

合集下载

日本7s管理方法

日本7s管理方法

日本7s管理方法日本7S管理方法1.简介日本7S管理方法是日本企业管理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7S原则的应用,旨在创造一个清洁、整齐、有序、高效和安全的工作环境。

这种管理方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有助于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持续改善的意识。

2.7S原则2.1 整理(Seiri)整理是指对工作场所进行物品分类和清理,将必要的物品保留,而不必要的物品进行整理或处理。

整理的目的是减少杂乱和浪费,使工作区域更加整洁和高效。

2.2 整顿(Seiton)整顿是指对工作设备、工具、文件等进行有序排列,以便快速找到需要的物品。

整顿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时间浪费。

2.3 清扫(Seiso)清扫是指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和清洁,包括清理垃圾、消除污垢和灰尘,以及定期检查和保养设备。

清扫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舒适和有利于工作的环境。

2.4 清洁(Seiketsu)清洁是指保持个人和工作场所的清洁和卫生,包括个人形象、工作服、工作台等。

清洁的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5 遵纪(Shitsuke)遵纪是指遵守规章制度、遵循工作流程、遵守标准化工作要求。

遵纪的目的是保证工作正常进行,减少错误和违规行为。

2.6 自律(Jishu)自律是指员工自发地遵守和实施7S原则,自觉地改善和维护工作环境。

自律的目的是培养员工的主动性和团队精神。

2.7 定己(Kojitsu)定己是指反思和改善自身的行为和工作方式,不断提高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定己的目的是推动个人和组织的持续发展。

3.7S管理的好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环境整治措施,减少错误和浪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培养责任感和团队精神:通过遵纪、自律等行为规范,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推动持续改善:通过定己的方式,不断反思和改进个人和组织的行为和工作方式,推动持续改善和创新。

4.7S管理的应用日本7S管理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制造业、服务业和公共事业等各个行业,它与质量管理、精益生产和精细化管理等理念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日本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经历了1946-1954年引进和推广美国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SQC),1955-1970年推行全面质量控制阶段(TQC),1970年以后质量管理技术方法大发展阶段。

目前,日本大多数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有以下鲜明的特点:把质量管理提到了经营思想革命的高度。

日本企业界认为,抓住质量管理中心环节,即可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链条。

因此,通过建立和运行以质量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组织企业所有部门、全体人员积极参与,从而科学地、经济地开展研制、生产、售后服务等经营活动,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日本企业突破了以往狭义的质量概念,由产品质量扩大到产量、成本、交货期等多方面。

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过程,而是强调“以市场、顾客、消费者为中心”,动员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在设计、试制、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中实行系统的质量管理。

倡导企业中所有部门的积极参与。

它不仅仅限于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部门,也涉及到新产品开发、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以及劳务管理等部门。

日本企业认为,质量管理不单单是质量部门的事,强调企业的所有部门都有责任来保证产品质量。

在日本企业,从企业领导到每一个从业人员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参加质量管理活动,如自愿或半自愿组成的质量活动小组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据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估计,1962年-1972年日本企业通过质量管理小组提合理化建议500万项,增加250亿美元的收益,比日本195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

全面质量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了对供货方的引导和控制。

在企业之间,通过订货企业对外协企业的质量管理指导,把外协企业紧紧地扣住,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盘工作。

TQM理念背景八十年代的美国,在饱受日本竞争压力之余,兴起向日本企业学习的风潮。

他们发现,日本质量管理理念原来是源自美国质量大师包括:戴明、朱兰、克劳斯比…等人。

职是之故,美国政府与企业开始将质量管理原则纳入质量管理范畴,鼓励组织全员投入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活动,因而创造出TQM一词。

美国质量管理模式和日本质量管理模式对比

美国质量管理模式和日本质量管理模式对比

美国质量管理模式和日本质量管理模式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各国企业都十分重视对产品的质量管理。

它们的管理思想和措施与各自的文化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质量管理模式和日本质量管理模式。

美国是质量管理的发源地,无论是“统计质量管理法”还是“全面质量管理法”都源于美国。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质量管理思想、质量管理组织制度和质量管理方法,被称为美国质量管理模式。

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主要依靠操作者的技术;其后主要依靠事后检验;现在则是以预防为主。

首先,美国企业普遍重视产品质量。

美国企业界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有自己的选择权,这就是向生产者投“货币选票”,为了吸引这些选票,企业必须尽量了解消费者需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其次,美国企业强调质量的综合特性。

他们认为质量特性主要包括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产品应该融这五大特性于一身,产品质量应该是这些特性的总和。

再次,美国企业推崇“以预防为主”的观念。

他们虽然也注意成品的检验,但更注重工序过程中的预防,把质量问题控制在产品形成之前。

第四,美国企业非常强调高层管理人员的质量责任。

企业最高层领导人员都要接受质量管理培训,他们的工资、红利及其他奖励都要视质量管理成绩而定,有的企业质量管理成果在红利和奖励中的比例甚至达到40%。

第五,美国企业特别注重质量指标的完成。

他们将质量指标分解得很细,落实到每道工序和每个人,产品要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进行检验,追求100%的合格率。

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组织制度是与其质量管理思想相适应的。

首先,质量管理围绕高层领导和质量管理专家来实施,质量经理和质量管理专家在质量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其次,将解决质量保证问题的权力分散,各部门在质量经理和专家的指导下分工负责,只有问题比较普遍时才向上级部门报告。

再次,常设管理机构和临时管理机构并存。

除质量促进委员会、可靠性委员会等常设质量管理机构外,美国企业还经常为特定目的设立临时质量管理机构,如福特汽车为生产专用部件而成立的临时工作小组等。

日本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经历了1946-1954年引进和推广美国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SQC),1955-1970年推行全面质量控制阶段(TQC),1970年以后质量管理技术方法大发展阶段。

目前,日本大多数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有以下鲜明的特点:把质量管理提到了经营思想革命的高度。

日本企业界认为,抓住质量管理中心环节,即可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链条。

因此,通过建立和运行以质量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组织企业所有部门、全体人员积极参与,从而科学地、经济地开展研制、生产、售后服务等经营活动,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日本企业突破了以往狭义的质量概念,由产品质量扩大到产量、成本、交货期等多方面。

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过程,而是强调“以市场、顾客、消费者为中心”,动员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在设计、试制、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中实行系统的质量管理。

倡导企业中所有部门的积极参与。

它不仅仅限于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部门,也涉及到新产品开发、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以及劳务管理等部门。

日本企业认为,质量管理不单单是质量部门的事,强调企业的所有部门都有责任来保证产品质量。

在日本企业,从企业领导到每一个从业人员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参加质量管理活动,如自愿或半自愿组成的质量活动小组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据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估计,1962年-1972年日本企业通过质量管理小组提合理化建议500万项,增加250亿美元的收益,比日本195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

全面质量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了对供货方的引导和控制。

在企业之间,通过订货企业对外协企业的质量管理指导,把外协企业紧紧地扣住,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盘工作。

TQM理念背景八十年代的美国,在饱受日本竞争压力之余,兴起向日本企业学习的风潮。

他们发现,日本质量管理理念原来是源自美国质量大师包括:戴明、朱兰、克劳斯比…等人。

职是之故,美国政府与企业开始将质量管理原则纳入质量管理范畴,鼓励组织全员投入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活动,因而创造出TQM一词。

日本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经历了1946-1954年引进和推广美国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SQC),1955-1970年推行全面质量控制阶段(TQC),1970年以后质量管理技术方法大发展阶段。

目前,日本大多数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有以下鲜明的特点:把质量管理提到了经营思想革命的高度。

日本企业界认为,抓住质量管理中心环节,即可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链条。

因此,通过建立和运行以质量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组织企业所有部门、全体人员积极参与,从而科学地、经济地开展研制、生产、售后服务等经营活动,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日本企业突破了以往狭义的质量概念,由产品质量扩大到产量、成本、交货期等多方面。

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过程,而是强调“以市场、顾客、消费者为中心”,动员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在设计、试制、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中实行系统的质量管理。

倡导企业中所有部门的积极参与。

它不仅仅限于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部门,也涉及到新产品开发、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以及劳务管理等部门。

日本企业认为,质量管理不单单是质量部门的事,强调企业的所有部门都有责任来保证产品质量。

在日本企业,从企业领导到每一个从业人员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参加质量管理活动,如自愿或半自愿组成的质量活动小组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据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估计,1962年-1972年日本企业通过质量管理小组提合理化建议500万项,增加250亿美元的收益,比日本195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

全面质量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了对供货方的引导和控制。

在企业之间,通过订货企业对外协企业的质量管理指导,把外协企业紧紧地扣住,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盘工作。

TQM理念背景八十年代的美国,在饱受日本竞争压力之余,兴起向日本企业学习的风潮。

他们发现,日本质量管理理念原来是源自美国质量大师包括:戴明、朱兰、克劳斯比…等人。

职是之故,美国政府与企业开始将质量管理原则纳入质量管理范畴,鼓励组织全员投入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活动,因而创造出TQM一词。

日本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经历了1946-1954年引进和推广美国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SQC),1955-1970年推行全面质量控制阶段(TQC),1970年以后质量管理技术方法大发展阶段。

目前,日本大多数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有以下鲜明的特点:把质量管理提到了经营思想革命的高度。

日本企业界认为,抓住质量管理中心环节,即可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链条。

因此,通过建立和运行以质量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组织企业所有部门、全体人员积极参与,从而科学地、经济地开展研制、生产、售后服务等经营活动,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日本企业突破了以往狭义的质量概念,由产品质量扩大到产量、成本、交货期等多方面。

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过程,而是强调“以市场、顾客、消费者为中心”,动员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在设计、试制、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中实行系统的质量管理。

倡导企业中所有部门的积极参与。

它不仅仅限于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部门,也涉及到新产品开发、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以及劳务管理等部门。

日本企业认为,质量管理不单单是质量部门的事,强调企业的所有部门都有责任来保证产品质量。

在日本企业,从企业领导到每一个从业人员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参加质量管理活动,如自愿或半自愿组成的质量活动小组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据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估计,1962年-1972年日本企业通过质量管理小组提合理化建议500万项,增加250亿美元的收益,比日本195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

全面质量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了对供货方的引导和控制。

在企业之间,通过订货企业对外协企业的质量管理指导,把外协企业紧紧地扣住,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盘工作。

TQM理念背景八十年代的美国,在饱受日本竞争压力之余,兴起向日本企业学习的风潮。

他们发现,日本质量管理理念原来是源自美国质量大师包括:戴明、朱兰、克劳斯比…等人。

职是之故,美国政府与企业开始将质量管理原则纳入质量管理范畴,鼓励组织全员投入持续改进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活动,因而创造出TQM一词。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介绍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介绍

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介绍1.终身雇佣制度:在日本,大部分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度,即员工一旦被雇佣,便可长期留在企业工作。

这种制度使得企业在员工中建立稳定而细密的人际关系网,提高员工忠诚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终身雇佣制度也意味着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投入更多、更长久,以确保员工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2.和谐的劳资关系:在日本,劳资关系非常和谐。

企业和工会之间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双方更多地采取谈判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这种和谐的劳资关系有利于减少劳资冲突,增加生产效率和员工满意度。

此外,劳资双方共同参与企业决策的做法也有助于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以质量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日本企业非常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他们的管理哲学是"质量第一",即全员参与、持续改进,以满足客户需求并超越客户期望。

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日本企业广泛采用质量管理方法,如质量圈、Kaizen(改善)活动等。

这些方法鼓励员工不断提出改进意见、解决问题,并通过循环反馈实现质量的持续提升。

4.高度协作的团队文化:日本企业强调团队合作,鼓励员工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支持。

在日本企业中,团队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上下级关系,而是追求共同目标,共同协作。

这种团队文化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鼓励员工分享经验和知识,形成集体智慧。

同时,团队文化也有助于培养员工的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5.长期经营的战略思维:日本企业注重长期经营,更多地采取长期而稳定的战略思维。

他们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占有率的稳定增长。

日本企业通过持续投资研发、不断改善产品和服务,以保持竞争力。

这种长期经营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企业在全球竞争中更加持久和有竞争力。

总之,日本企业管理模式强调稳定、细节和团队合作,注重员工的参与和培养,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这种模式使得日本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并成为不少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SPC新七大手法

SPC新七大手法

六、矩阵数据分析法
• 矩阵图上各元素间的关系如果
能用数据定量化表示,就能更 准确地整理和分析结果。这种 可以用数据表示的矩阵图法, 叫做矩阵数据分析法。. 叫做矩阵数据分析法。. • 右表1 语言文字资料收集方法 右表1 选择 • 右表2 资料收集方法选择 右表2 • 数据矩阵分析法的主要方法为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利用此 analysis),利用此 法可从原始数据获得许多有益 的情报。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 将多个变量化为少数综合变量 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1976年由日本人提出,是运筹学中的一种方法。所谓PDPC法,是为 1976年由日本人提出,是运筹学中的一种方法。所谓PDPC法,是为 了完成某个任务或达到某个目标,在制定行动计划或进行方案设计时, 预测可能出现的障碍和结果,并相应地提出多种应变计划的一种方法。 这样在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不利情况时,仍能按第二、第三或其它计 划方案进行,以便达到预定的计划目标,如下图所示。
PDPC特征及步驟 PDPC特征及步驟

PDPC法具有如下特征: PDPC法具有如下特征: 法具有如下特征
1. 从全局、整体掌握系统的状态,因 而可作全局性判断; 2. 可按时间先后顺序掌握系统的进展 情况; 3. 密切注意系统进程的动向,掌握系 统输入与输出间的关系; 4. 情报及时,计划措施可被不断补充、 修订。
五、矩阵图法
1)L型矩阵图。 1)L型矩阵图。 型矩阵图 是把一对现象用以矩阵的行和列排列的二元表的形式来表达的一种矩阵图, 它适用于若干目的与手段的对应关系,或若干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关系。 2)T型矩阵图 2)T型矩阵图。 型矩阵图。 是A、B两因素的L型矩阵和A、C两因素的L型矩阵图的组合矩阵图,这种矩阵 两因素的L型矩阵和A 两因素的L 图可以用于分析质量问题中“不良现象一原因一工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 用于分析探索材料新用途的“材料成分一特性一用途”之间的关系等。 3)Y型矩阵图 3)Y型矩阵图。 型矩阵图。 是把A因素与B因素、B因素与C因素、C因素与A因素三个L 是把A因素与B因素、B因素与C因素、C因素与A因素三个L型矩阵图组合在一 起而形成的矩阵图 4)X型矩阵图 4)X型矩阵图。 型矩阵图。 是把A因素与B因素、B因素与C因素、C因素与D因素、D因素与A因素四个L 是把A因素与B因素、B因素与C因素、C因素与D因素、D因素与A因素四个L型 矩阵图组合而形成的矩阵图,这种矩阵图表示A 矩阵图组合而形成的矩阵图,这种矩阵图表示A和B、D,B和A、C,C和B、D, D和A、C这四对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如“管理机能一管理项目一输入信息一 输出信息”就属于这种类型。 5)C型矩阵图。 5)C型矩阵图。 型矩阵图 是以A 是以A、B、C三因素为边做出的六面体,其特征是以A、B、C三因素所确定的 三因素为边做出的六面体,其特征是以A 三维空间上的点为“着眼点”。

5S管理是起源于日本的一种比较优秀的质量管理方法

5S管理是起源于日本的一种比较优秀的质量管理方法

“5S管理”是起源于日本的一种比较优秀的质量管理方法,目前在亚洲企业中较为流行。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日资、港资及台资企业的进入,“5S管理”逐渐被国人所了解,并在国内部份企业中开花结果.。

一.“5S管理”简介“5S管理”的思路非常简单朴素,它针对企业中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方面提出要求,倡导从小事做起,力求使每位员工都养成事事“讲究”的习惯,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工作质量的目的。

5S分别是日文的第一个字母,它们的含义是:清理(Seiri):把工作场所内不要的东西坚决清理掉。

整理(Seiton):使工作场所内所有的物品保持整齐有序的状态,并进行必要的标识。

杜绝乱堆乱放、产品混淆、该找的东西找不到等无序现象的出现。

清洁(Seiso):使工作环境及设备、仪器、工夹量具、材料等始终保持清洁的状态。

维持(Seiketsu):养成坚持的习惯,并辅以一定的监督检查措施。

素养(Shitshke):树立讲文明、积极敬业的精神。

如尊重别人、爱护公物、遵守规则、有强烈的时间观念等。

企业推行5S管理,是指从上述五个方面进行整顿,训练员工,强化文明生产的观念,使得企业中每个场所的环境、每位员工的行为都能符合5S精神的要求。

三.如何在实施ISO9000的企业中推行5S笔者在咨询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在实施ISO9000的企业中推行5S的经验,。

一般来说,推行5S的步骤为:确定推行组织。

这是成败的关键所在。

任何一项需要大面积开展的工作,都需要有专人负责组织开展,推行5S也绝不例外。

实施ISO9000的企业内通常会有一个类似于ISO9000领导小组的机构,没有特殊情况的话,给该机构赋予推行5S的职能比较恰当。

制订激励措施。

激励措施是推动工作的发动机,实施ISO9000的企业往往会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出台,可以在制订该措施时纳入有关5S的激励内容。

制订适合本企业的5S指导性文件。

按照ISO9000的精神,文件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有了明确的书面文件,员工才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更新日期:2003-12-16 9:38:16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已经历了1946-1954年引进和推广美国的统计质量管理阶段(SQC),1955-1970年推行全面质量控制阶段(TQC),1970年以后质量管理技术方法大发展阶段。

目前,日本大多数企业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有以下鲜明的特点:把质量管理提到了经营思想革命的高度。

日本企业界认为,抓住质量管理这个中心环节,即可带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链条。

因此,通过建立和运行以质量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组织企业所有部门、全体人员积极参与,从而科学地、经济地开展研制、生产、售后服务等经营活动,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日本企业突破了以往狭义的质量概念,由产品质量扩大到产量、成本、交货期等多方面。

不是仅仅局限于生产过程,而是强调“以市场、顾客、消费者为中心”,动员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在设计、试制、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中实行系统的质量管理。

倡导企业中全部门的积极参与。

它不仅仅限于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部门,也涉及到新产品开发、成本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以及劳务管理等部门。

日本企业认为,质量管理不单单是质量部门的事,强调企业的所有部门都有责任来保证产品质量。

在日本企业,从企业领导到每一个从业人员都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参加质量管理活动,如自愿或半自愿组成的质量活动小组就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据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M.朱兰博士估计,1962年-1972年日本企业通过质量管理小组提合理化建议500万项,可增加250亿美元的收益,比日本195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还要多。

全面质量管理的触角延伸到了对供货方的引导和控制。

在企业之间,通过订货企业对外协企业的质量管理指导,把外协企业紧紧地扣住,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盘工作。

(宋睿)下面红色字体内容是赠送的工作总结模版,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企业会计主管工作总结(一)】今年较好的完成了本年度的会计工作。

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简介(二)田口方法的基础和核心——参数设计

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简介(二)田口方法的基础和核心——参数设计

质量译丛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简介(二)田口方法的基础和核心摘要:日本筑波大学山田秀准教授以“sQc方法、田口方法以及MTs”为题发表长篇文章,就日本质量管理的各种基本方法作了简明而系统的介绍。

本文经编译作为连载的第二篇,主要介绍田口方法中的参数设计。

田口方法也称为质量工程学,而参数设计是“线外质量工程学”的核心,也是田口方法的基础和核心。

在参数设计中,将产品用户的环境和使用条件等作为误差因子导入设计过程,使设计中的控制因子水平变得更加“稳健”,从而能使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

文中将参数设计分为动态和静态两种特性的设计概念,按设计的实施步骤详细地介绍了静态特性参数设计的操作案例,并指出了参数设计与传统的试验设计方法的不同用途。

另外,本文最后对田口方法中的质量损失函数问题(“线内质量工程学”的核心)也作了简要说明。

:344黛熙…wi.2008芷擘4期参数设计譬李望编译一、概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为解决当时企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日本田口玄一博士研究创立了“田口方法(Taguchimethod)”。

田口方法是以产品设计环节为主的一系列质量管理手段的集合体,也称为“质量工程学”。

田口方法的基础是“参数设计“,它是”线外质量工程学”的核心。

此外还有“质量损失函数”,则是“线内质量工程学”的核心。

后来,作为田口方法发展的新成员,又出现了马田系统(MTS)。

本篇将围绕田口方法中的线外质量工程学的主体——参数设计问题作详细解释.同时也对已成为线内质量工程学主体的质量损失函数问题作简要介绍。

1.参数设计的目标——实现“稳健性产品设计”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简介(二)田口方法的基础和核心——参数设计作者:李堃作者单位:刊名:上海质量英文刊名:SHANGHAI QUALITY年,卷(期):2008(4)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zl200804013.aspx。

日本的质量经营

日本的质量经营
质量分为外部质量和内部质量。 TQM是中药而不是西药。 TQM就是把应该做好的事情扎扎实实地做好。 统计方法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应用。 防止再发生。 反对“KKD”,提倡“三现主义”。 质量管理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责任心。
3.日本的质量经营及其企业精神
3.1 把顾客第一作为企业的信念和责任 3.2 危机意识和质量系统的活力、效率 3.3 整体意识和协调性 3.4 以责任心为基础的质量保证系统 3.5 企业精神的建立与培养
质量经营:
质量经营是以质量为中心的经营,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成本、 交期和安全的管理,通过质量来 实现企业效益,确保企业持续稳 定发展。
2.2 质量经营的内涵
❖质量经营首先强调以质量为第一,以顾客利 益为第一。将为顾客提供质量好的商品,视 为做人的道德准则。
❖质量管理必须服务于经营,这是质量管理的 任务,离开了经营谈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是 没有意义的。
出)。 ❖ 协作件的自主保证制度。
3.5 企业精神的建立与培养
❖ 重视企业精神的教育 ❖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企业精神 ❖ 企业经营者、管理者的引导和表率作用
4.持续有组织的质量改进活动
4.1
强化问题意识
4.2
依据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4.3
质量改进活动的程序
4.4
日本企问题
节减经费 节约材料 降低单价 缩短作业工时 提高工装更换率
稳定生产工序 防止反复的措施 正确遵守工艺规程 明确控制点 正确应用控制图 加强标准化 提高可靠性
降低返修工时 精简人员 提高成品率 提高设备开工率
现场的改进项目表
问题点
增加产量
调动积极性 保证安全
改进活动的要点
增加产量 协作件按期交货 减少库存量 加强库存管理 改进工艺流程 提高工装更换率

QC七大管理手法及运用

QC七大管理手法及运用

QC七大管理手法及运用1. 什么是QC七大管理手法QC七大管理手法是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的一种管理方法,也被称为七大道具、十国九手法等。

它是由日本企业家石井敬之助所提出的,通过对质量控制活动的系统化梳理,总结出了七种核心手法,用于解决质量问题和改进业务流程。

这七大管理手法涵盖了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了问题诊断、数据分析、课堂培训等,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 QC七大管理手法的分类QC七大管理手法按照其应用的领域和功能可以分为三大类:2.1. QC七大经典手法•筛选和组织手法:包括了逆向思维、千岛图、思维导图等方法,用于组织和理清问题的思路。

•数据分析手法:主要指统计分析、因果分析和分布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

•主观判断手法:包括了头脑风暴、矩阵图、必要和充分条件等方法,用于多角度思考和快速判断问题。

2.2. QC七大实用手法•监控手法:主要指SPC(统计过程控制)、PDCA循环等方法,用于实时监控和调整质量控制活动。

•整理整顿手法:主要指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等方法,用于提高工作环境和效率。

•教育培训手法:主要指教育训练、培训课程等方法,用于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术能力。

2.3. QC七大扩展手法•推动手法:主要指标本法、改善法等方法,用于推动问题的解决和质量的改进。

•一体化手法:主要指P-Q分析、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等方法,用于整合质量管理和工程设计。

•沟通协调手法:主要指会议管理、报告书写等方法,用于促进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

3. QC七大管理手法的典型运用案例3.1. 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推理方法,通过寻找问题的本质原因,反向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例如,在产品质量问题中,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找到隐藏的缺陷点,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产品质量。

3.2.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一种量化分析方法,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因素。

质量七步法

质量七步法

质量七步法质量七步法,也被称为质量管理七步法,是一种常用于管理和改进质量的方法。

它由日本质量专家石井宏一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各行各业。

质量七步法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方法,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

第一步:确定质量目标确定质量目标是质量管理的基础。

在这一步中,我们需要明确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要求,包括性能、可靠性、耐用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

同时,还要考虑客户的需求和期望,确保质量目标与客户期望相一致。

第二步:制定质量计划在制定质量计划时,我们需要确定实现质量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这包括确定质量管理的组织结构、制定质量管理的流程和程序、制定质量管理的指标和标准等。

同时,还要制定质量培训和教育计划,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能。

第三步:实施质量计划在实施质量计划时,我们需要按照计划的要求,组织和指导各项质量管理活动。

这包括质量控制、质量检验、质量审计、质量改进等。

同时,还要建立质量信息系统,收集、分析和利用质量数据,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

第四步:检查和评审在检查和评审阶段,我们需要对质量管理的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

这包括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行检验和测试,对质量管理的流程和程序进行审查和评估,对质量指标和标准进行监控和分析等。

通过检查和评审,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质量问题,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

第五步:采取纠正措施在发现质量问题时,我们需要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以防止问题的扩大和再次发生。

这包括确定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推动问题的解决和改进。

同时,还要建立质量改进的机制,促进持续的质量改进和创新。

第六步:进行质量改进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

在这一步中,我们需要根据检查和评审的结果,分析和评估质量管理的效果和问题,确定改进的方向和重点,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

通过质量改进,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竞争力。

第七步:提高质量水平提高质量水平是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

日本三种质量管理活动

日本三种质量管理活动

日本三种质量管理活动日本著名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曾经指出,日本质量管理活动的成功在于真正实现了“全员参与”和“全过程实施”。

对这些特点,我们深有体会,现选择三种质量管理活动介绍如下:一、零缺陷活动零缺陷活动也叫ZD活动,是由菲利浦-克罗斯比提出的概念,目的是消除工作中的缺陷。

菲利浦-克罗斯比第一次提出“高质量是以低成本为代价”的概念,并指出“质量是免费的”,“高质量将给企业带来高的经济回报”。

ZD活动于1965年传入日本,日本电器公司等许多企业开展了这项活动。

ZD活动的基本观点为①否定“错误难免论”,追求缺陷为零的目标;②每个人不仅是生产者,也是质量检查者,还是管理参与者;③激励每个职工“第一次就要做好”的积极性。

ZD活动对日本企业产生了相当积极的效果,促使每个员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努力实现工作无失误、信息传递无差错、生产装配无缺陷等,从而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二、 3N、4M、5S3N管理模式是指不接受不合格产品(No accepting)、不制造不合格产品(No manufacturing)、不移交(No transferring)。

3N管理模式的目的是控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确保每位员工加工的零部件达到100%的合格率,达到零缺陷的质量目标。

在日本的质量图表上,废品率不是以百分之几表示,而是以万分之几表示,长远目标是零。

“4M”指对人(man)、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s)等4种质量管理要素的科学运用。

即:人激发最大的竞争意识;机器--操持最高的开工率;材料――达到合理的投入产出;方法――应用最佳的手段与途径。

其中,突出对人的管理和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是“4M”的精髓。

这与ISO9000族标准过程控制的思路与要求相同。

“5S”是日本企业近年提出的实现文明生产的5个管理手段,即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So)、素养(Seiketsu)。

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简介(三)田口方法中的新成员——MTS(马田系统)

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简介(三)田口方法中的新成员——MTS(马田系统)

质量译丛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简介(三),,田口方法中的新成员——MTS(马田系统)摘要:日本筑波大学山田秀准教授以“sqc方法、田口方法以及MT系统”为题发表长篇文章,就日本质量管理的各种基本方法作了简明而系统的介绍。

本文作为连载的第三篇,主要介绍田口方法中的新成员“马田系统”。

马赫拉诺比斯首创了“马氏距离”学说,后来被运用于田口方法中,形成了马田系统,简称为MTS。

本文首先论述了MTS的理论概要和操作步骤,并介绍了马氏距离在二元和多元情况下的计算方法。

将某医院实施的特殊健康诊断作为典型案例,具体地描述了基础数据的收集、原有数据基础上的判别基准范围的确定、马氏距离在基准范围界定上的应用以及新数据的判断方法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从而证明了MTS的有效性。

文章最后简要介绍了MTS与SQC方法的多元控制以及判别分析之间的关联,并指出了MTS与“多重共线性”之间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譬李望编译MTs(马田系统)的全称为”马赫拉诺比斯・田口系统”,是田口方法中比较新的一个成员。

田口博士和他的同事兼高达贰先生于2002年合著了((MTS的技术开发》一书,系统地论述了MTS的基本理论,并介绍了若干应用案例。

另外还指出.MTS同”多元控制图”以及“判别分析”之间也有着一定的关联。

本文先说明MTS的理论概要.然后就其与SQC方法之间的关联等问题作简要介绍。

一.MTS概要1.MTS的基本观点所谓MTS.就是先收集到被视为正常的多元的数据资料.并根据收集的数据确定一个范围作为基准空间.然后对新收集的数据进行判断.如果不在其范围之内.则可判sm删一一Q上海UAL髓ITY|412008芷■5雨l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简介(三)田口方法中的新成员——MTS(马田系统)作者:李堃作者单位:刊名:上海质量英文刊名:SHANGHAI QUALITY年,卷(期):2008(5)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zl200805016.aspx。

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曾说

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曾说

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曾说:企业内95%的质量管理问题,可通过企业上上下下全体人员活用QC七大手法而得到解决。

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离不开企业各级、各部门人员对这些工具的掌握与灵活应用。

德信诚顾问师从制造企业现场实务的角度与大家一并分享QC七大手法。

一、QC七大手法一(1. 5小时)1、层别法1)、何谓层别法2)、为何要用层别法3)、层别角度和注意事项2、查检表1)何谓查检表2)为何要用查检表 3)查检表分类4)如何设计查检表5)如何设计查检表 6)练习3、柏拉图1)、何谓柏拉图 2)、为何要用柏拉图3)、柏拉图之作法及应用二、QC七大手法二(2小时)1、直方图1)、何谓直方图2)、直方图的作法及应用3)、练习2、特性要因图1)、何谓特性要因图 2)、为何要用特性要因图3)、如何作特性要因图4)、练习3 、推移图1)、何谓推移图2)、为何要用推移图3)、推移图的作法三、QC七大手法三(1. 5小时)1、散布图1)、何谓散布图2)、为何要用散布图3)、散布图的作法2、管制图1)、何谓管制图2)、制程变动的原因3)、管制图的种类 4)、x一P管制图的作法5)、练习四、QC七大手法的应用改善案例(2小时)结果解析(现状掌握)因果分析(因果关系掌握)要因解析(重要要素明确及再深入)改善对策的提出与评价效果维持(标准化)成果检讨全面质量管理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就是企业要靠经济和生产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强调质量与经济的统一。

这正是全面质量管理区别于传统质量管理的显著标志之一。

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证明,凡是全面质量管理搞得好的企业,必然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全面质量管理之所以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因为它的目标就是要做到质量高,成本低,为用户服务好,这些正是经济效益的最核心的内容。

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质量水平的提高,使得产品的使用价值得到提高,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从而提高了企业的信誉,扩大了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并由此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5S管理制度的演变和未来

5S管理制度的演变和未来

5S管理制度的演变和未来1. 引言5S管理制度起源于日本,是一种旨在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管理方法。

它由五个日语词汇组成,分别是Seiri (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洁)、Seiketsu(清洁检查)和Shitsuke(惯培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5S管理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对许多企业的现场管理和质量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5S管理制度的演变2.1 从日本到全球5S管理制度最初起源于日本的制造业,是丰田汽车公司等企业内部用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一种管理方法。

随着日本企业的全球化,5S管理制度也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被许多企业和组织所采用。

2.2 从生产现场到全方位管理最初,5S管理制度主要应用于生产现场,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然而,随着5S管理制度的深入人心,许多企业和组织开始将其应用于其他领域,如办公室、学校、医院等,使其成为一种全方位的管理方法。

2.3 从单一方法到与其他管理方法结合5S管理制度最初是一种独立的管理方法,然而,随着企业管理方法的不断发展,5S开始与其他管理方法相结合,如精益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形成了一种更为综合的管理体系。

3. 5S管理制度的未来3.1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5S管理制度也将走向智能化。

例如,通过智能设备对工作环境进行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对5S管理进行优化等。

3.2 个性化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对5S管理制度进行个性化的定制。

例如,不同的企业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5S管理方法和工具,以适应其特定的生产和管理需求。

3.3 全员参与未来的5S管理制度将更加注重全员参与,不仅包括管理层,还包括基层员工。

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5S管理的认识和参与度,使其成为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

3.4 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未来的5S管理制度将更加注重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

日本企业的有效管理(精髓)

日本企业的有效管理(精髓)

在制造类公司,制造现场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公司整体的利益,一个制造公司的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生产现场的管理水平。

制造现场生产的产品能不能保证达到设计质量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部门技术能力以及生产和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水平。

生产和制造过程的质量管理重点要抓好工艺准备、基本制造过程、辅助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等工作。

一、生产和制造过程质量管理的含义和内容(一)、生产和制造过程质量管理的含义1.质、量、期三位一体(顾客期望的QGD)2.按质量职能办事(公司的管理体系)3.点、线、面相结合(管理手册、管理程序、作业指导书)4.预防和把关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持续的改善)(二)、生产和制造过程的质量职能和活动1.严格贯彻执行制造质量控制计划,对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5M1E)进行有效控制。

2.保证工序质量处于控制状态(实施SPC统计控制管理)3.有效地控制生产节拍,及时处理质量问题,确保均衡生产二生产和制造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一)工艺准备的质量控制1.制定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计划2.工序能力的分析和验证3.工艺文件的质量控制(二)基本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1.工序质量控制点2.防误措施和质量可追查性(三)辅助服务过程的质量控制1.物料供应的质量管理2.工具供应的质量管理3.设备维修的质量管理作为现场的责任者,要掌握生产管理的基本知识,严格遵守作业指导书的规定,坚持预防、改善的思维方式,指挥生产的实施。

生产管理部门为了能够在规定的交期内达到所要求的品质/成本/数量等客户要求,要综合地管理生产资源,经济地实施管理活动。

以此为中心就产生了中心计划即「生产计划」。

因为生产计划是关系到生产运营的大事,所以一定要制定出精度很高的计划。

作为基础数据需要「在库,设备能力,个别机种的标准作业时间,工数,不良率,(又叫成品率)、纳期拖延率等」各种各样的数据。

并且,为了要制定生产计划需要「操作计划,在库计划等」的前提计划。

制定生产计划,必须有的几个前提条件。

日本的质量经营

日本的质量经营
5S最终目标:保证质量、降低消耗、振奋精神。 5S的实施:实施初期领导带头,集中精力打几个歼 灭战。开展5S活动首先要搞好试点,用实际的样板 来说服和指导。 5S的评价 工序管理和工序改进 操作者参与制作工序图。
5.3 过程质量管理
3Z保证,各道工序的操作者,根据作业要求,做到: 不接收不合格品,不制造不合格品,不流出不合格 品。 检查,制造质量=预防管理×检查 操作者的技能培训 0JT(现场培训)
会议原则:
5.2 企业的质量管理组织与质 量计划
会议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确认会议的目的 和必要性。
要将会议的出席人员和会议资料控制在最少。 5分钟前入座,准时开会,准时结束,严格遵守 时间。 会议始终要扣住议题进行重点讨论。 必须确认会议的讨论结论,决定了的事马上行 动。
❖质量计划,质量工作计划和产品质量计划。

质量

成本

产量

部门管理
5.1 方针管理与职能管理
职能管理组织以跨部门的委员会形式出现, 比如质量保证委员会、降成本委员会。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占工作时间的75%~95% 方针管理是一种重点管理。为了实现经 营目标,抓住几个重点课程。 日常管理工作搞好方针管理的基础,否 则方针管理流于形式。 日常管理的5个项目,质量、交期、成 本、干劲、安全。
3.3 整体意识和协调性
❖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高。 ❖ 公司组织规程的两条原则:
1)尊重组织分工和密切合作的原则(排球 分工)。
2)强化互助的原则。 ❖新产品开发和改进活动中部门间的协作。
3.4 以责任心为基础的 质量保证系统
❖ 石川馨:质量管理成功的首要条件是责任心 ❖ 责任心产生的“三自”(自发、自主、自律)。 ❖“质量是在工序中制造进去的”。 ❖ “三不”(不合格的不接收、不制造、不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在今日的竞争环境中,忽视质量问题的企业无异于自杀。

——美国总统工业竞争力委员会主席约翰·扬把质量意识注入每位员工的血脉——日立的质量管理两大法宝日立公司最早可以追溯到小平浪平先生于1910年在东京创立的一个小电机修理厂,1920年该厂被改组成名为日立制作所的股份有限公司,日立因此正式得名。

由于它是一家股份制企业,与其他家族式日本大公司不同,日立的历任总经理相互间没有血缘关系。

随着二战前日本工业的迅速发展,日立公司也日益壮大,到1941年底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日立发展成经营涉及电力设备、机车车辆和通讯设备等多个领域、日本最大的综合性机械电气制造厂家。

现在,日立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器设备制造商之一。

它的产品遍及信息系统和电子设备、动力和产业系统、家用电器、材料工业四大领域,共20000余种。

它的生产销售网络遍布五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拥有70余家制造公司和100余家销售与维修服务公司。

1997年,公司全球销售收入近700亿美元,列《财富》杂志98世界500强第21位,在电子电器设备行业厂家中位居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之后列世界第二位(见下表),在日本最大工业企业中也仅次于丰田汽车公司。

世界电器设备制造商十强(1998)注:本表根据《财富》“98世界500强”编制,销售额和利润额均是1997财政年度数字。

日立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主要在于它的两大法宝:一个是十分注重技术革新和应用,另一个是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

在技术革新与应用方面,日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了完善的研究与开发体制,并在美国建立了两个研究开发中心,在欧洲与两个实验室、大学合作建立了两个研究所。

1997年,公司共有研究人员1.7万名,分布于35个研究所,研究与开发经费近50亿美元,约占公司年销售额的7%。

获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大奖的电子显微镜、晶体管电子计算机、日本第一辆子弹头列车、日本第一套核动力发电设备、世界首次成功的光纤通讯实验、高灵敏度摄像管记载着日立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今天。

在质量管理方面,日立公司继承了日本企业重视质量的传统,是世界上产品质量最过硬的公司之一。

日立与中国的关系始于60年代,在其后20年间,日立主要向中国提供产品、技术和设备。

改革开放以后,日立开始在中国兴办合资企业:1982年,日立与福建电子进出口公司和福建投资企业公司合资,建立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这是日立在华第一家合资企业,是日本大跨国公司在华第一家合资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合资电子企业;1989年,日立与深圳赛格集团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合资,兴建深圳赛格日立彩色显示器件有限公司,生产彩色显像管。

1992年以来,日立明显加快了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的步伐:1993年,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成立;1994年4月,上海日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成立;1992-1995年4年中,日立就在华投资建立了10家企业,加上此前的两家,日立在华投资企业达到了12家。

随着日立在华业务的迅速发展,日立公司加强了对中国业务的管理。

1994年10月,日立(中国)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一家控股性投资公司,它将日立在这12家企业中的全部资产纳入旗下,构成伞型企业结构,对其在华业务实行统一管理。

同时,中国地区业务已经从日立亚洲部中独立出来,成立了“中国事业开发本部”。

日立在这些合资和独资企业中坚持不懈地推行它的两大法宝:认真及时地转让技术;坚持高标准,严把质量关,把质量意识渗透到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心中。

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因为技术转让成功与否关键看产品质量能否达到预期的国际先进标准。

因此,可以说,日立在华企业管理的重点和精髓,就是质量管理。

日本式质量管理模式质量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各国企业都十分重视对产品的质量管理。

它们的管理思想和措施与各自的文化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质量管理模式和日本质量管理模式。

美国是质量管理的发源地,无论是“统计质量管理法”还是“全面质量管理法”都源于美国。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质量管理思想、质量管理组织制度和质量管理方法,被称为美国质量管理模式。

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思想经历了三个阶段:早期主要依靠操作者的技术;其后主要依靠事后检验;现在则是以预防为主。

首先,美国企业普遍重视产品质量。

美国企业界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有自己的选择权,这就是向生产者投“货币选票”,为了吸引这些选票,企业必须尽量了解消费者需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其次,美国企业强调质量的综合特性。

他们认为质量特性主要包括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产品应该融这五大特性于一身,产品质量应该是这些特性的总和。

再次,美国企业推崇“以预防为主”的观念。

他们虽然也注意成品的检验,但更注重工序过程中的预防,把质量问题控制在产品形成之前。

第四,美国企业非常强调高层管理人员的质量责任。

企业最高层领导人员都要接受质量管理培训,他们的工资、红利及其他奖励都要视质量管理成绩而定,有的企业质量管理成果在红利和奖励中的比例甚至达到40%。

第五,美国企业特别注重质量指标的完成。

他们将质量指标分解得很细,落实到每道工序和每个人,产品要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进行检验,追求100%的合格率。

生产一部应该学习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组织制度是与其质量管理思想相适应的。

首先,质量管理围绕高层领导和质量管理专家来实施,质量经理和质量管理专家在质量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其次,将解决质量保证问题的权力分散,各部门在质量经理和专家的指导下分工负责,只有问题比较普遍时才向上级部门报告。

再次,常设管理机构和临时管理机构并存。

除质量促进委员会、可靠性委员会等常设质量管理机构外,美国企业还经常为特定目的设立临时质量管理机构,如福特汽车为生产专用部件而成立的临时工作小组等。

第四,美国企业还十分重视质量检验工作,积极改进质检仪器,提高质检人员素质。

美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方法主要是全面质量管理,它是60年代初期由通用电气公司的工程师费根鲍姆创立的,其基本内容是:企业全体员工及其有关部门同心协力,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经济地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用户满意的产品。

日本企业则从自身实际和日本文化出发,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质量管理模式。

先看看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思想。

首先,日本企业树立了“无次品”的质量管理观念。

一般国家认为把废品率降到1%以下意义不大,可是在日本公司的质量图表上,废品率不是以百分之几表示,而是以百万分之几表示,长远目标——是零。

日本企业还宣传“每个废品都是宝”的观念,对废品进行仔细研究,找出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其次,日本企业质量管理是面向消费者的。

日本工业标准将质量管理定义为:“质量管理是经济地生产合格产品的一种生产方式体系,或者是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

日本企业也认为“质量管理就是发展、设计、生产和服务于一种优质产品,这种产品应是最经济、最有用,并使消费者满意”。

因此,他们提出“最现实的质量好坏标准就是顾客是否满意”,“百分之一的次品对顾客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次品”。

再次,追求产品的适用性,不以合格率为主要标准,扩大产品优等率。

第四,日本企业重视质量管理中人的因素,强调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日本的质量管理组织制度同样体现了他们的质量管理思想。

第一,重视基层人员和一线操作人员的质量管理职能。

第二,重视加强产品形成早期阶段的管理,把质量管理的重点放在设计方案、加工样品、调整工艺流程等阶段,事先把好质量关。

第三,注意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搞形式主义、突击生产、超负荷运转。

第四,跨企业组织质量管理协作。

日本企业从外部购入的零部件占到制造成本的一半以上,为了保证质量,企业间相互真诚的质量保证就极为重要。

第五,进行普遍的质量管理教育。

日本企业的质量管理方法在美国企业质量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首先是从全面质量管理发展成为全公司甚至全社会质量管理,公司内部从董事、经理、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直至一线技术工人,公司关联企业和上下游企业全员参与。

其次,日本企业重视质量问题,十分注重对质量问题进行“诊断”,找出毛病。

日立的质量管理日立公司的质量管理是典型的日本式质量管理。

日立也将其质量管理思想、组织制度和管理方法推广到它在中国的合资和独资企业。

在上海日立家用电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小岛正义主持的公司第一次高级管理人员会议上,主题就是如何抓产品质量,会议提出“把质量意识注入每位员工的血脉之中”。

日立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福日公司自成立时起一直推行“双零管理”(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零库存管理”和以提高产品质量为目的的“零缺陷管理”)。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正是凭借对质量的超前意识雄霸市场的。

日立质量管理的核心是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其具体体现是“3N、4M、5S”的质量管理模式。

“3N”是指质量管理的原则为“不接受(No accepting)不合格产品、不制造(No manufacturing)不合格产品、不移交(No transferring)不合格产品”。

其目的是控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确保经过每位员工之手加工的零部件达到100%的合格率,达到零缺陷的质量目标。

日立要求每个操作者将“3N”原则铭记在心,以便使生产的各个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使生产全过程进入有序的良性循环中。

通过执行“3N”原则,日立希望在每一个岗位上,每一个员工中牢固树立起“生产自己和顾客都满意的产品”的市场新理念,形成人人注重质量、环环相扣保证质量的有效机制。

“4M”是指对“人(man)、机器(machine)、材料(material)、方法(methods)”4种质量管理要素的科学运用。

即人——激发最大的竞争意识;机器——保持最高的开工率;材料——达到合理的投入产出;方法——应用最佳的手段与途径。

其中,突出对人的管理和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是“4M”的精髓。

日立在中国的企业和日本日立在机器、材料、方法等方面基本上是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人的素质。

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制造一流产品,就必须着力在“人”字上下工夫,变“三个一样”为“四个一样”,使“4M”都能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为此,上海日立电器公司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建企方针。

“5S”是指进行文明生产的5个管理手段,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身美”。

整理就是把要与不要的东西彻底分开,要的摆在指定位置挂牌明示,不要的则坚决处理掉;整顿是指一经检查发现未作标志又未被处理的物品,现场管理干部将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清扫就是将工作场所、环境、仪器设备、材料、工具夹等上的灰尘、污垢、碎屑、泥沙等脏物清洗抹拭干净;清洁是指在以上三个环节之后的日常性维持活动,在每天下班前3分钟(或5分钟)实行全员参加的清洁作业,使整个环境随时都维持良好状态;身美就是培养全体员工的良好礼貌礼节、工作习惯、组织纪律、敬业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