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穿井得一人》的故事内容。
2.掌握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2.关键词的理解和运用。
3.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1.《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梗概。
2.每个人物的特点和角色。
3.关键词的解释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入感兴趣的问题或图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故事。
2. 故事梗概(10分钟)呈现《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梗概,包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局等。
3. 人物分析(15分钟)介绍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包括李逵、李鬼、李鈇等,分析他们的特点和角色。
4. 关键词解释和运用(20分钟)解释故事中的关键词,如“穿井得一人”,并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关键词进行联想和创作。
5. 阅读理解(20分钟)提供一段故事的摘录,让学生进行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 创作写作(20分钟)要求学生以《穿井得一人》为主题,写一篇与故事相关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7. 总结和展示(10分钟)学生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文,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反馈。
五、教学资源1.《穿井得一人》故事材料。
2.课堂黑板或投影仪,用于呈现相关内容。
3.学生练习册,用于阅读理解和写作练习。
六、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和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2.阅读理解练习的成绩评定。
3.学生作文的评价和指导。
七、教学延伸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和研究,了解更多与故事相关的背景知识。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文学创作比赛,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穿井得一人》教案的简要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师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学习文言字词,初步掌握古文翻译方法。
朗读课文,体会古文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并对自己有所启迪。
有重点难点:重点:古文翻译及朗读。
难点:寓意理解。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情景激趣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
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
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
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二、探究生趣(一)、泛读课文,理解文意。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
1、积累语言:溉汲:浇灌。
溉,洗涤。
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及:到国:国都。
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向、对。
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向、对。
于:在穿井:打井。
穿,有“凿通”的意思。
2、翻译课文。
抽同学翻译,教师点评梳理。
(二)、理解课文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有闻而传之者说的“丁氏穿井得一人”?明确: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
【1】及其家穿井。 【2】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有闻而传之者。 【4】国人道之,
2、翻译句子:
(1)得一人之使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对本文的寓意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不要轻信流言蜚语。
B .一家之言,经再三转述,往往会丧失原义。
C .对于别人的话,要注意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言课文;
2、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学习如何对待传闻。
三、读其文
1、读准字音;
溉汲gài jí
2、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译其义
1、自己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2、同桌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订正翻译。
五、悟其理
1、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记叙了宋国有个人挖掘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被误传为从井中挖出了一个人的故事。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D .要勇于揭穿
《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整理的《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三.明道理
1.一字窥谣言之传
(丁氏)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
2.一字窥谣言之止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3.小故事大道理
这篇简短的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怎样深刻的道理呢?
四.长智慧
我们如今正身处自媒体发展迅猛的时代,网络让谣言传播速度更快,影响更广。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发生呢?
闻之于宋君 ( 使知道 )
求闻之若此 ( 传闻,消息 )
我能译得通
省略句: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判断句: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倒装句: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难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4.默读课文,梳理概括。
要求:(1)圈画出故事中的人物
(2)圈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
(3)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人+事)
2.听朗读,标注停顿。
3.疏通读,读懂文意。要求:借助注释,翻译全文,标注疑点
我能辨得清
之闻之于宋君 ( 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
得一人之使( 的 )
求闻之若此 (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于闻之于宋君 ( 被 )
问之于丁氏 ( 向 )
得一人于井中 ( 在 )
闻 有闻而传之者 ( 知道,听说 )
《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3.一字千金,感悟寓意。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一字千金,感悟寓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寓言的基本概念。寓言是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使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寓言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它在文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穿井得一人》这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故事展示了寓言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认识生活中的道理。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例如,故事中使用了对比、讽刺等修辞手法,教师需要通过具体例句,讲解这些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帮助学生掌握。
-课堂讨论与表达: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供表达的机会,并在必要时给予语言组织上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因贪图小利而忽视大局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寓言故事的奥秘。
在教学内容方面,我意识到需要更紧密地将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寓言故事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会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更多地引入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学习寓言故事的同时,能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最后,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疑问和困惑,我需要更加及时地进行解答,确保他们能够真正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语言赏析:如故事中的一句“井底之蛙,安知大海之广阔”,通过对比井底之蛙和大海,展示了寓言的深人物形象的夸张描绘,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夸张手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
-寓意的提炼与思考:学生往往难以从故事中抽象出寓意,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學目標:1. 學會欣賞並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韻律及審美特點;2. 學會解讀詩歌內容,理解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和意義;3. 學會寫詩歌,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學重點:學會解讀詩歌的內容和寫詩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及運用創意寫詩。
四、教學方法:1. 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假設情境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思考;2. 問題導向教學法: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3. 小組討論法: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增加學生間的互動和合作。
五、教學過程:步驟一:引入教師講解詩歌的韻律及審美特點,並選取一首經典的古詩給學生朗讀。
問學生有什麼感受,理解了哪些詩句。
學生響應後,進入下一步。
步驟二:解讀詩歌內容教師選取一首與主題相關的古詩,將詩歌內容分段給學生閱讀,然後提問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詩歌的看法和感受,並指導學生分析詩歌中所傳達的情感和意義。
步驟三:創作詩歌教師提供一些詞語給學生,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創作詩歌。
學生完成詩歌後,進行分享和評論,學生可以互相欣賞和提出建議。
步驟四:擴展延伸教師帶領學生閱讀更多的詩歌,並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共通點和特點。
學生根據所學內容,將自己的詩歌優化,並進行再次分享和評論。
六、教學評估:1. 觀察學生解讀詩歌的能力和寫詩的創造力;2. 對學生的詩歌進行評分,評估其表達能力和思想深度。
七、教學反思:1. 該教案以「穿井得一人」為主題,通過欣賞古詩、解讀詩歌內容、寫詩創作等方式,培養學生對古詩的欣賞能力和創作能力,切合了中學生的學習特點;2.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多運用圖片、音頻等教學資源,更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阅读与分析本课时所讲授的《穿井得一人》是教材中一篇重点阅读文本。
主要围绕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展开,讲述了帮助陷入枯井的日夜悲鸣,却不怕困难的小家碧玉卓玛的故事。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民间故事的真谛,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哪些知识、培养哪些能力。
二、教学目标听说读写相结合,通过文本理解,完成以下学习目标:1. 学会自主思考,把自己的经验、想法和知识转化为对文本的理解;2. 掌握不熟悉的单词、词组和句子;3. 学会综合运用语言能力,进行故事转述及结构分析;4.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及团体协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听力练习及课堂辅助材料;2. 小组合作练习材料,如学生小组拓展故事结构及练习转述;3. 书本、笔记本等文具。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一些民间故事?有则举例,让学生举手发言。
教师讲述一则简单的民间故事,引出对民间故事的讨论。
第二步:阅读理解1. 教师让学生先阅读《穿井得一人》(P23-25),听译文章开展活动,鼓励学生提问文章中不理解的难点。
2.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把难点词汇和句子制定清单,让学生按照难度逐一学习。
第三步:合作学习1. 教师邀请学生分组,每个小组讨论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及故事背后的深层次。
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报告,将自己理解的内容进行表述。
第四步:知识拓展1. 教师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
2. 教师让学生学习汉字,学会通过文字转录音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文化背景。
第五步:总结反思1.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体验和效果进行反思,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2. 教师将学生反馈意见记录下来,以提供改进建议;3. 教师给学生一些课后练习任务,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效果本课采用了多元素课堂教学,结合了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体现了学生的多元化能力。
《穿井得一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
《穿井得一人》(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ppt《穿井得一人》公开课教学设计主备人:上课人:时间: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翻译《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
2、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3.学习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寓言的学习,深入理解寓言的内容,感受人生的哲理。
教学重点: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
教学难点:翻译《穿井得一人》,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外国寓言,其实在中国文学宝库里,也有不少诙谐幽默的寓言,你能否列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二、出示目标三、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吕氏春秋》概况,师补充。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兵、农、纵横和阴阳各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
四、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1、指明读课文。
2、师生订正。
3、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二)翻译课文1.出示重点字词(1)家无井而出溉.汲(浇灌、灌溉) (2)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3)及.其家穿井(待,等到) (4)国人道.之(讲述)(5)闻.之于宋君(听到,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6)丁氏对.曰(应答,回答)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尤其注意积累重点字词的含义。
3.生开火车的方式翻译课文。
4.归纳一词多义。
(三)探究课文1、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他家打井省了一个劳动力。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2、说说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穿井得一人》说明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与反思第【1】篇〗《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词语。
2、学会多角度地探究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领悟文意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2、掌握正确的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培养学习古代文言的良好习惯,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学法指导1、重在理解文意,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应注重诵读和积累。
2、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
3、运用比较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如阅读“三人成虎”的故事,在比较阅读中,明确文中的寓意,培养文本解读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考考预习情况(一)记住文章的出处《穿井得一人》节选自《》,是国丞相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全书共十二纪、八览、六论,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
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等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编者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二)读准两个字音溉汲辨析形似字(同音字)1.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心旷神□意思: B.□笑大方意思:(2013年宜昌市中考题)2.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子可教意思:B.耳□目染意思:(2016年宜昌市中考题)答案1 怡愉快,快乐;贻遗留,留下2孺幼小;濡沾湿,这里指受到影响。
(三)正确断句,读准节奏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七年级上册语文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o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o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o通过朗读、翻译,梳理文章情节。
o引导学生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o明白不可轻信传言,要实事求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句子的含义,准确翻译全文。
o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2.教学难点o体会传言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文言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3 分钟)o讲述一个因传言而引发误会的小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o提问学生对传言的看法。
2.作者及作品介绍(2 分钟)o简单介绍《吕氏春秋》及其特点。
3.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0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
o教师讲解“溉汲”“及”“国人道之”等重点字词。
4.疏通文意,梳理情节(15 分钟)o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o小组交流,解决疑难。
o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宋君调查真相的过程。
5.探究道理(8 分钟)o组织学生讨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o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不可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以辨真伪。
6.课堂小结(2 分钟)o总结文章内容和道理。
五、作业安排1.基础作业o熟读全文。
o整理文中的文言字词。
2.拓展作业o收集因传言而产生误会的事例,与同学分享。
六、板书设计穿井得一人字词:溉汲、及、国人道之等情节:丁家穿井——得一人——传之误道理:不可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尤其是在一些古今异义词和虚词的掌握上。
今后应加强文言基础知识的训练,多提供一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在引导学生探究道理时,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和讨论,增强他们对道理的认同感和运用能力。
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增加角色扮演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
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寓言穿井得一人教案1分析教材1、课文的地位及作用。
这两篇寓言都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从明代传入我国,影响深远。
通过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伊索寓言》一些相关的知识。
对今后学习寓大有裨益。
况且,这两篇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情节性强,语言生动,所刻画的主要形象鲜明突出。
能够激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积极地思考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也可以学生尝试续编或自编寓言,以及怎样通过对多种描写手法的分析,体会形象特点、感受故事寓意。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特做如下设计: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结合寓言的特征,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⑴研究语言文字,感受赫耳墨斯和蚊子的形象特点。
⑵通过多种描写形式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
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准确地概括寓意以及自编、续编寓言的方法。
3、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是本课的学习重点。
4、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感悟并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事态度。
分析教法。
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坎上。
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能力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是意料之中的事。
(于漪)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学为乐学。
本课突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尽量让学生多说,教师少说的原则,以激起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的情趣。
⑴故事导入,创设氛围。
一节课,导入尤为重要。
如果导入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师生配合会收到的效果。
⑵描写方法分析,感受形象。
故事很短小,但语言比较生动。
通过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可以一步一步地感受体会到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⑶激发想象,体会寓意。
由于语言是依靠一个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穿井得一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4《穿井得一人》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教材解析】《穿井得一人》选自统编教材七上第六单元。
这个单元包含了童话、神话、诗歌、寓言等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是通过虚构的人物、情节、形象来反映现实,或鞭挞丑恶,或弘扬美好,旨在引导学生借着想象的翅膀,体验更广大的世界。
因此本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其中一点就是发挥联想与想象。
寓言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穿井得一人》作为一则寓言,通过丁氏挖掘一口井引发的一场谣言,揭示了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的道理。
围绕“得一人"的歧义设计情节,十分精巧;故事里表达者的不慎、传播者的不察、止谣者的不信,更是发人深省。
这个材料有趣、巧妙、言简义丰,是作者想象智慧的结晶。
读者也需要发挥想象,才能深入理解故事内涵,体会寓言的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这个故事内容浅显,充满趣味,能够激发学生文言学习的热情。
学生阅读时,基于已有的文言积累,能够基本把握故事内容,但是对于“得一人之使”“闻之于宋君"等关键词句的理解不一定准确;学生能够从某一角度获得启发,但发散思维,多角度理解寓意的能力欠缺;学生也不会主动关注故事的出处、创作背景,深入理解故事内涵。
因此,通过学习《穿井得一人》,学生能进一步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掌握多角度理解寓意的策略,理解审辨精神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提升文化涵养。
【教学目标】1.听写猜读,落实“溉汲”“闻"国人”“使"等重点词,理清谣言的传播过程,理解“穿井得一人”的真正含义。
2.创造性复述故事、编写故事,巩固文言字词,多角度理解寓意。
3.联系材料、比较阅读,探究作者创作意图,学习古人的审辨精神,汲取优秀文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意,巩固文言重点词,多角度把握寓意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联系材料,比较阅读,探究作者意图。
【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文言文寓言1.重点词语积累2.联系语境推测文言词语意思,理解文言内容。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篇1:《穿井得一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
《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
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诵读,释义(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二)抓起因,明晓文脉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
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1.学生板书:丁氏:真相:闻而传之者:宋君: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
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知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穿井得一人教案带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案带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寓言故事的特点”。
(2)板书课题:“穿井得一人”,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理解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理解寓意(1)引导学生思考:“穿井得一人”的寓意是什么?(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
5.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穿井得一人”的故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启示?(2)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板书设计1.课题:穿井得一人2.生字词:穿:动词,挖掘井:名词,水井得:动词,得到人:名词,指井中的人3.人物形象:(1)宋人:贪婪、愚蠢、目光短浅(2)家人:诚实、善良、目光长远4.寓意:不要轻信谣言,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要珍惜眼前人,不要为了一点小利而损害大局。
五、课后作业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穿井得一人”的读后感。
2.收集其他寓言故事,与同学分享,共同学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寓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课堂节奏有待进一步把握,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逐段解读,让学生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分析人物形象:通过细节描写,分析宋人和家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寓言故事的特点,谁能告诉我寓言故事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生1:我喜欢它的简洁和深刻。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准确翻译全文,复述故事内容。
2.难点理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讲述一些现代社会中的谣言案例,引起学生对信息真假问题的关注。
2.引出古代寓言《穿井得一人》。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数遍,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3.理解文意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
2.小组内交流翻译情况,解决疑难字词。
3.教师检查学生翻译情况,重点讲解疑难语句,如“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等。
4.分析故事1.引导学生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提问: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3.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角度分析。
5.揭示道理1.提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不要轻信流言蜚语,要实事求是,眼见为实。
6.拓展延伸1.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谣言事件,以及自己是如何应对的。
2.讨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避免被虚假信息误导?7.课堂小结1.回顾课文内容,强调理解文意和明白道理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理性,对信息进行甄别。
8.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编写一个新的寓言故事,蕴含一定的道理。
教学反思在教授《穿井得一人》时,以现代谣言案例导入,成功引起了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较好,但在分析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时,部分学生思路不够开阔。
拓展延伸环节,学生能联系生活,但讨论深度还有待提高。
以后教学可增加更多案例分析,加强对学生思维深度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对现实生活的启示意义。
第22课《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的特点,2.理解《穿井得一人》的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3.理解寓意,从故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讲述身边的“谣言”故事在上课前,老师想跟大家分享我经历的一件事——超市购物,听见两位阿姨聊天:阿姨1:“江永要封城了,你怎么不多屯点东西。
”阿姨2:“别人瞎说的,我都没看到哪儿有通知说要封城。
”事后,我不禁想,我们总是很容易被身边的言论所干扰,总是很容易去相信没来由没根据的话。
如果大家都相信了“江永要封城了”这句没根据的话,那这就会变成一个谣言。
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个有关谣言的故事——穿井得一人。
看看这个故事是否能给大家带来些许的启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接下来就请大家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板书课题)读完了课文同学们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呢?没有,好,那老师来检测一下。
(指名说意思)及:待,等到。
溉汲:打水浇田。
溉,浇灌、灌溉。
汲,从井里取水。
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居:停留。
道:讲述。
对:应答,回答。
1.有闻而传之者:听说2.闻之于宋君:使听到3.求闻知若此:消息,传闻4.不若无闻也:听说,听到1.宋之丁氏:结构助词,的2.有闻而传之者:指代“穿井得一人”这件事3.国人道之:指代“穿井得一人”这件事4.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指代“穿井得一人”这件事5.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的2.划分节奏,自由读,指名读师: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关注句内的节奏,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去理解文章的意思。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着课件上的断句,自由朗读课文,等会儿找同学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他的朗读。
好:这位同学读得很好,断句很到位,很有节奏感,声音也很洪亮。
不好:这位同学声音很洪亮,朗读很流畅,整体来说很不错,但是在节奏的划分上有一点点的小瑕疵,比如……,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节奏来,这次好多了,课后要多加练习好不好。
《穿井得一人》 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理解故事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难点对故事寓意的深入理解和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文意。
2、讲解法:对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些古代的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穿井得一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简单介绍《吕氏春秋》的作者、成书背景和文学价值,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的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四)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逐句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例如:“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中“溉汲”的意思是打水浇田。
“及其家穿井”中“及”的意思是等到。
2、引导学生翻译全文,注意语句通顺。
(五)深入探究,体会寓意1、组织学生讨论:丁家穿井后,为什么会传出“穿井得一人”的错误消息?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是因为传话者的误解和传播过程中的以讹传讹。
2、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引导学生理解不能轻信传闻,要经过思考和调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以讹传讹的事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1、总结本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再次强调故事的寓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目相信传闻。
(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诵没有标点的文章,学生自主进行断句。
2.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学生小组合作,自行翻译课文。
三、分角色,悟道理
1.扮演课文中不同的角色进行展示
指导:发挥联想和想象。
可适当加入一些人物和对话。
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
2.领悟道理:
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都有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为什么?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能够翻译课文。
2.理解寓言的特点,从故事背后领会道理。
教学难点
1.理解寓言的特点,从故事背后领会道理。
2.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课文的道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文常
1.什么是寓言?
2.《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
二、朗读课文,掌握文意
指导:丁氏的问题闻而传之者的问题宋君的问题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观看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的谣言
1.你认为这些谣言的危害有什呢?
2.怎样杜绝谣言的流传?
五、板书设计
六、 丁氏:阐释不明信任缺失
闻而传之者:以讹传讹谣言四起真相埋没
宋君:不体察民情社会动荡
谣言止于智者
回答问题
学生朗读
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分角色进行展示
思考后进行回答
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
积累文学常识
熟悉课文内容
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深入理解课文
感悟文章道理
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初一上语017.12.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能够翻译课文。
2.理解寓言的特点,从故事背后领会道理。
3.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课文的道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过程与方法
讲授+小组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谣言的危害,理性看待现今社会各种消息以及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