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残疾人的法律保障
浅谈残疾人的法律保障
郑州康园听力言语康复中心浅谈残疾人的法律保障作者:郑州康园听力言语康复中心邮编:450016摘要:由于自身残疾障碍和历史的原因,大多数残疾人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竞争能力都低于健全人,而且这种差距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
残疾人在生活保障、医疗、康复、就业、教育等方面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帮助解决,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本文从残疾人救助的必要性、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前瞻浅谈了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对残疾人的救助与保障。
关键词:残疾人法律救助保障权益中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残疾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努力降低残疾的发生和发展,为控制我国的残疾人口规模和改善残疾人状况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200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
”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于2008年4月24日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具体意见。
一、残疾人法律救助与保障的必要性“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
群众生活幸福、心情舒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残疾人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残疾人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但从总体上讲,残疾人还是社会弱势群体,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扶助残疾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二、残疾人法律救助与保障现状(一)中国残疾人法律救助与保障体系的构成中国残疾人保障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保障残疾人权益
保障残疾人权益残疾人是社会中最脆弱的群体之一,需要特殊的关注和保障。
为了确保残疾人的权益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本文将从法律保障、教育与就业、生活环境以及社会支持等方面,探讨如何保障残疾人的权益。
一、法律保障法律是保障残疾人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
各国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残疾人在法律层面上享有平等权益。
例如,美国通过了《美国残疾人法案》,旨在禁止针对残疾人的歧视行为,并促使公共场所提供无障碍设施。
此外,不少国家还制定了相关法律,要求雇主为残疾人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和平等的就业机会。
二、教育与就业教育和就业是残疾人权益保障的重点领域。
残疾人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包括接受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机会。
政府应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确保残疾人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同时,社会应提供适应残疾人需求的就业环境,并对雇主进行相应的激励政策,促使他们雇佣更多的残疾人。
三、生活环境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对残疾人的权益保障至关重要。
社会应加大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力度,确保残疾人能自如地进出公共场所,包括教育机构、医疗机构、交通工具等。
此外,社会还应提供更多的康复设施和服务,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四、社会支持残疾人的权益保障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残疾人的扶助力度,提供医疗和康复服务、经济援助等。
同时,非政府组织也应加强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支持,为他们提供精神上的慰藉和帮助。
社会各界人士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等方式,为残疾人提供帮助。
总结:保障残疾人权益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强立法和政策的制定,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教育、就业、生活环境和社会支持也应得到充分的关注和投入。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残疾人的平等和融入社会的权益。
宪法解读残疾人权益保障
宪法解读残疾人权益保障宪法是一部国家的基本法律,它的制定和解读对于保障公民的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残疾人权益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宪法解读的角度探讨如何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平等权益的保障宪法中确立了公民的平等权益,而残疾人作为国家的公民,在法律上享有与其他公民一样的平等待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残疾人的平等权益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例如,在就业方面,残疾人往往面临就业歧视和就业机会的限制。
因此,宪法的解读应当通过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的相关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禁止任何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歧视,确保残疾人在就业环境中享有平等的机会。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经济补贴、培训和技能提升等措施,帮助残疾人顺利就业,并提供必要的职业保护。
二、教育平等的保障在宪法中,教育被视为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
然而,对于残疾人来说,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仍然存在困难。
残疾人教育的问题导致了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发展不足,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潜力和社会融合。
因此,宪法的解读应当注重残疾人教育平等的保障。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残疾人能够顺利接受基础教育,并提供包容性教育环境,使残疾人能够充分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
另外,政府还应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提高其教育质量,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三、社会参与的保障宪法赋予了每个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
然而,对于残疾人来说,社会参与的机会相对较少,他们面临着社会隔离和边缘化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宪法的解读能否确保残疾人的社会参与权益。
政府应加强残疾人权益保护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对残疾人权益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政府还应该落实相应的政策,为残疾人提供平等的社会参与机会,如建设无障碍环境、提供辅助工具设施等。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当加大对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支持和关注,通过法律援助、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和发展。
总结:宪法的解读对于保障残疾人的权益至关重要。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分析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分析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已逐渐完善,现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包
括宪法、法律、政策、制度等多个层面。
其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是我国宪法中对残疾人
权利的保障规定。
我国宪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
疾人的基本生活,改善残疾人的服务和生活条件,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此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来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
保障法》、《刑法修正案(九)》、《社会保险法》、《劳动合同法》、《教育法》等。
这些法律为残疾人提供了各方面的保障,包括生活保障、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险
等。
在政策层面,我国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保障残疾人的权利。
例如,实施残疾人保障
项目,建立残疾人服务网络,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招用残疾人,鼓励和支持残疾人自主
创业等。
这些政策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参与社会的权利的保障。
此外,我国在制度层面也对残疾人权利的保障进行了重要探索,例如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完善残疾人权益保障诉讼程序等。
除此之外,我国还开展了各种残疾人权益宣传活动,开展了多项扶贫工程项目,这些都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尽管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体系已经不断完善,但众多存在的问题,例如就业、教育,
医疗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
因此,应当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和投入,
完善保障机制,为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和保障。
残疾人权益保障措施
残疾人权益保障措施残疾人权益保障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权发展的重要方面。
为了确保残疾人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社会各界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就该主题展开详细阐述,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保障残疾人权益的安全措施。
一、法律保障作为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基础,法律层面的保障是最为重要的一项措施。
国家和地方应立法保障残疾人的平等权益,并明确规定对于残疾人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是违法行为。
这包括但不限于《残疾人保障法》、《全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此外,加强对法律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也是保障残疾人权益的重要一环。
二、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保障残疾人的权益至关重要。
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健权益,为残疾人提供应有的社会福利,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融入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因此,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高其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确保残疾人能够享有与正常人相当的社会保障待遇。
三、教育机会平等教育是推动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实现平等机会的关键。
为了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需要在一系列方面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首先,要提升教育机构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确保残疾人能够自由进入并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其次,要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残疾学生的需求。
同时,还需要配备相应的辅助器具和社会支持,确保残疾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帮助和支持。
四、就业和职业培训机会平等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益,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和社会支持。
培养残疾人的自主能力和职业技能,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将残疾人融入到社会和工作中,是保障残疾人权益的重要途径。
同时,雇主和用人单位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重视残疾人的特殊需求,提供必要的工作适应性和支持,确保残疾人能够平等参与工作和职业竞争。
五、公众意识提升公众的意识水平对于保障残疾人权益至关重要。
需要加强对残疾人权益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残疾人需求和权益的认知。
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解读与落实
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解读与落实残疾人权益保障是一个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也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并致力于将其落实到实处。
本文将对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的解读与落实进行深入探讨。
一、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的解读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的核心思想是尊重、保障和促进残疾人的基本权益。
这一政策涵盖了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文化娱乐、交通出行等方方面面。
首先,在教育方面,我国积极推动残疾人教育的发展。
政府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和班级的建设投入,为残疾人提供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
此外,我国还推动普通教育学校普及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在就业方面,我国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聘用残疾人员工。
政府设立了残疾人就业专项基金,用于资助残疾人创业和就业培训。
同时,还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培训,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再次,在医疗方面,我国积极推进残疾人健康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加大对残疾人医疗康复机构的投入和建设,提供免费的康复器械和辅助器具,同时提供残疾人康复服务补贴,降低残疾人的医疗费用负担。
此外,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制定了相关法律,明确残疾人享有与其他公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待遇。
政府通过提供补贴、发放残疾人护理津贴等方式,为残疾人提供经济支持和生活保障。
最后,在文化娱乐和交通出行方面,我国致力于提供无障碍的公共文化设施和交通工具。
政府鼓励文化机构和娱乐场所建立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的文化和娱乐活动。
同时,推动交通工具和交通设施无障碍改造,提供便利的出行条件。
二、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的落实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的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
政府负有主导责任,但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残疾人权益保障政策的落实机制。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确保政策的准确执行。
同时,加大监督力度,建立投诉和举报机制,及时解决残疾人权益受损的问题。
残疾人权益保障与法律法规分析
残疾人权益保障与法律法规分析概述:残疾人的权益保障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确保残疾人能够享有平等的权益,国际上和我国在法律法规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
本文将对残疾人的权益保障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分析。
一、国际人权法中的残疾人权益保障1.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是国际上第一部涵盖所有人权领域的残疾人权利公约。
它对残疾人的权益进行了全面保障,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就业、卫生保健、社会参与、通行和无障碍等方面。
2. 其他国际人权法文件中的残疾人权益保障除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其他国际人权法文件中也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
例如《世界人权宣言》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等都明确提出了对残疾人权益的保护。
二、中国法律法规中的残疾人权益保障1.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是我国专门针对残疾人权益保护制定的法律。
该法明确了残疾人权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包括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福利和无障碍环境等方面。
2.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我国还有许多其他法律法规对残疾人权益保障进行了规定。
例如《劳动法》、《教育法》、《卫生法》等都确保了残疾人在不同领域的权益得到保护。
三、中国残疾人权益保障的现状与问题1. 保障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尽管我国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保障残疾人的权益,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地区和单位对残疾人权益保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政策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2. 社会认知和环境建设存在差距一些人对残疾人的认知还存在片面和偏见,导致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同时,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进展也还有待加强。
3. 残疾人就业和教育问题残疾人在就业和教育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
一方面,部分企事业单位对于雇佣残疾人还存在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残疾人在接受教育时也面临诸多挑战。
四、提升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措施与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各个方面的具体措施和责任主体。
残疾人保障法的作用
残疾人保障法的作用在我们的社会中,残疾人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和关爱的群体。
为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
这部法律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残疾人的生活、教育、就业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首先,《残疾人保障法》为残疾人提供了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法律基础。
在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残疾人在社会中往往面临着诸多不公平的待遇,被排斥在许多正常的社会活动之外。
这部法律明确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
这意味着残疾人有权参与选举和被选举,有权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有权享受与健全人同等水平的教育和文化服务。
法律的这一规定,打破了长期以来对残疾人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视,为他们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了条件。
其次,保障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残疾人由于身体或智力上的障碍,在生活中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政府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这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医疗救助、住房保障等。
例如,对于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政府会给予相应的补贴和救助,确保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在医疗方面,法律要求为残疾人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和康复治疗,帮助他们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住房困难的残疾人家庭,政府也会通过提供保障性住房等方式,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
再者,《残疾人保障法》促进了残疾人的教育公平。
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对于残疾人来说同样如此。
然而,由于身体条件的限制,残疾人在接受教育方面往往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这部法律规定,政府应当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为残疾人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政府会为残疾儿童提供特殊教育学校,或者在普通学校中设立特殊教育班级,配备专门的教师和教学设备,以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政府还会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通过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残疾人的受教育水平,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残疾人权益保障
残疾人权益保障近年来,社会对于残疾人权益保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保护残疾人的权益,不仅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更是人道主义的责任。
本文将从法律保障、教育机会、就业环境和社会融合等方面,探讨残疾人的权益保障问题。
一、法律保障法律保障是维护残疾人权益的重要基础。
我国自2008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为残疾人提供了全面的法律保障。
该法明确规定了残疾人享有的平等权利,包括教育、就业、医疗、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对残疾人的保障责任,要求落实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残疾人权益的实施。
二、教育机会教育机会是残疾人权益保障中的重要环节。
在过去,残疾人往往面临受教育机会的限制,无法享受与其他非残疾人平等的教育资源。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律的不断完善,残疾人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权益保障得到了显著改善。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残疾人能够平等地接受优质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无障碍教育环境的改善以及专业教师培训的加强,都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好的教育机会。
三、就业环境就业环境对于残疾人权益保障同样至关重要。
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残疾人在就业方面往往面临歧视和限制。
然而,随着社会观念的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公司和组织开始意识到残疾人的能力和潜力。
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残疾人的就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的设立、岗位适配的推进以及公益性就业的增加,为残疾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保障了他们的就业权益。
四、社会融合实现残疾人的社会融合是保障他们权益的关键一环。
残疾人不仅需要在教育和就业方面获得公平机会,还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
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是影响他们权益保障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此,社会需要倡导包容和平等的价值观念,鼓励更多的人们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残疾人。
此外,建立残疾人权益保障的监督机制,加强对违法行为的打击,也是实现社会融合的重要手段。
总结:在实现残疾人权益保障的过程中,法律保障、教育机会、就业环境和社会融合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分析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分析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法律体系是指由宪法、法律、法规、行政法规以及司法解释等法律规范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宪法、民法总则等国家基础性法律确立了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地位,有关残疾人专门法律及其具体实施细则明确了国家在残疾人方面的具体行动和政策。
宪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残疾人的尊严和荣誉,保障残疾人的各项权利,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我国残疾人权利保障的根本制度保障,要求国家在各方面保障残疾人权益,提升残疾人权利的法律地位和社会价值。
我国对残疾人的保障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教育、就业、医疗、社会福利、参与政治等等。
在立法方面,目前我国相关的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等。
这些法律为残疾人权益提供了基本保障。
首先,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明确了残疾人的基本权益和国家应该采取的措施。
该法强调残疾人的平等权利和尊严权利,规定了对残疾人的整体保护措施,包括为残疾人提供教育、就业、医疗、康复、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保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保障残疾人能够享受到公平的社会资源和服务。
其次,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为残疾人的教育提供了关键性保障。
该法规定教育应当普及、公平、优质,所有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包括残疾人在内,教育质量和教育机会不应该因残疾人的存在而受到限制。
因此,该法中规定,国家应当采取措施促进残疾人受教育,包括实施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提供助学金等措施,同时还要为残疾人提供特别教育,使他们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发挥最大潜能。
此外,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也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保障。
该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不得因残疾拒绝录用应聘者,并应当为其提供必要减轻工作难度的条件,如设施设备、工作场所等等。
此外,还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为残疾员工提供相应的职业培训,其聘用和解聘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进行。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分析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残疾人的关注和关心也越来越多,残疾人权利保障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我国在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力图保障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本文将对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进行分析。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及改革我国对残疾人的权利保障法律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0年以来,我国制定了《计划生育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对残疾人的权利保护作了一定的规定。
2008年我国颁布了《残疾人保障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涉及残疾人权利保障的专门法律。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行的《残疾人保障法》在实际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为了更好地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和利益,我国对《残疾人保障法》进行了多次修改和完善,2012年、2018年分别进行了两次修改,逐步完善了残疾人的权利保障法律体系。
二、立法精神与法律保障体系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的基本精神是“平等、参与、共享、协助”,这一基本精神贯穿于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了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包括受教育权、就业权、社会保障权等,逐步完善了残疾人的权利保障体系。
在法律体系中,我国还制定了相关配套政策,如《残疾人生活补贴暂行办法》、《残疾人就业促进办法》等,进一步加强了残疾人的权利保障。
我国还出台了《残疾人辅助器具配置工作管理规定》、《残疾人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政策》等,促进了残疾人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三、现行法律保障的问题与挑战尽管现行的残疾人权利保障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法律执行存在差异和滞后。
在一些地区,对残疾人的权利保障力度不够,法律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其次是相关政策的不完善。
虽然有一些配套政策,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再者是社会对残疾人权利保障的认识不足。
一些人对残疾人仍存在偏见和歧视,导致他们的权利得不到充分保障。
残疾人法律保障
残疾人法律保障残疾人法律保障在当今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对待残疾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残疾人的权益和福利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在我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被出台,旨在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以及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条件。
本文将探讨我国残疾人法律保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制度。
一、我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法我国依法保障残疾人权益的主要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权益保障法》。
该法于2008年颁布实施,旨在确保残疾人享有与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推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支持。
该法明确规定了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基本原则和政府的责任。
该法的出台为残疾人权益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支持。
它强调了残疾人的平等权利,禁止任何人无视或歧视残疾人。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具体保障措施。
二、现有残疾人法律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残疾人法律保障制度,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法律的实施层面存在不足。
虽然法律已经明确规定了残疾人的权益,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于法律的执行不够到位,导致残疾人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其次,社会观念与法律保障之间的脱节也是一个问题。
虽然法律对于残疾人的平等权益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社会中,对于残疾人的歧视仍然存在。
这种社会观念和法律保障之间的脱节,使得残疾人的法律权益难以得到全面保障。
再次,残疾人法律保障存在制度性缺陷。
目前,我国的残疾人法律保障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康复教育和就业方面,对于残疾人的其他权益保障仍然不够完善。
比如在残疾人的政治参与、文化娱乐等方面,法律保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完善我国残疾人法律保障制度的建议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残疾人法律保障制度,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法律执行力度。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切实增强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意识,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确保残疾人的权益得到全面保障。
2.加强宣传教育。
残疾人法律保障权益保护构建和谐社会
残疾人法律保障权益保护构建和谐社会近年来,我国在残疾人法律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残疾人法律保障权益的保护,不仅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象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本文将从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权益保护的具体措施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一、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是残疾人权益保障的重要基础。
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确保残疾人的平等权益,禁止歧视和侵犯残疾人权益的行为。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残疾人法律援助的力度,确保残疾人可以得到充分的法律支持和保护。
二、权益保护的具体措施为了更好地保护残疾人的权益,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首先,加强对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提供经济补贴和社会救助,确保他们正常生活。
其次,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确保残疾人可以便利地进出公共场所、交通工具和社区等。
此外,加强医疗康复服务,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能力。
最后,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支持,增加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度。
三、社会参与的重要性残疾人的社会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通过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残疾人能够获得尊重、自尊和满足感,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社会应该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待遇,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
同时,加强社会的残疾人意识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公众应该增强对残疾人的了解和尊重,树立平等、包容的观念,摒弃歧视和偏见。
各级媒体应当加强残疾人权益的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为残疾人争取更多的权益保障。
总结起来,残疾人的法律保障权益保护构建了和谐社会的基石。
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采取具体的权益保护措施和促进社会参与,我们能够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谐的社会,为每个人的权益保障提供坚实的基础。
残疾人权益保障
残疾人权益保障在当今社会,关注和保障残疾人的权益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准。
根据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以及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保障残疾人的权益不仅体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从法律、政策和社会层面加强对残疾人权益的保护。
法律层面的保障首先,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为残疾人权益的法律保护提供了根本依据。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专门针对残疾人的权益进行了全面规定,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生活等方面。
这些法律法规构成了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框架,明确了国家、社会及个人在保障残疾人权益方面的义务和责任。
政策层面的支持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需求,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优先服务等措施,促进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和经济自立。
例如,对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就业指导和岗位推荐,确保他们在就业市场中享有平等的机会。
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残疾人福利设施的投入,如无障碍环境建设、康复中心和特殊教育机构的支持,以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自我实现能力。
社会层面的关爱除了法律和政策的支持外,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同样重要。
公众应提高对残疾人权益的认识,消除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营造一个包容和理解的社会氛围。
企业和公共机构可以通过设立残疾人就业岗位、优化服务流程等方式,为残疾人提供更多便利。
此外,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在推动残疾人权益保护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各种活动和服务,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
结论综上所述,残疾人权益的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法律、政策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及提升全社会的关爱意识,我们能够为残疾人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包容和有利于其全面发展的环境。
让每一个残疾人都能够享有尊严和平等的生活,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追求。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分析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分析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是指为保障残疾人的权益而建立的法律体系。
这个体系包含了多个法律文件,旨在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平等、参与社会和享受各项权益。
下面对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进行分析。
我国宪法是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基础。
我国宪法将残疾人的权益纳入了基本权利范畴,明确规定了残疾人享受平等权利和受到法律保护的原则。
我国立法机关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来保障残疾人的权益。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该法分为八章四十六条,详细规定了残疾人的权益保障、教育、工作、医疗康复等方面的问题,并明确了政府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义务。
我国还出台了《中国教育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为残疾人提供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
我国还签署了许多国际公约和文件,保障残疾人的权益。
我国是《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签约国,该公约明确了残疾人的权益,要求各国采取必要措施确保残疾人能够享受平等权利与机会。
我国还建立了多个机构来监督残疾人权益的实施。
例如国家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联络员制度等,这些机构的责任是监督和促进残疾人权益的保障。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还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于残疾人权益的保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和平等权益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例如在就业和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歧视现象。
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以适应残疾人权益保障的需要。
我国残疾人权利法律保障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政府、社会和全社会应共同努力,加强对残疾人权益的保障和促进,确保残疾人能够真正享受到平等权利和机会。
法律知识:法律如何保护残疾人的权益
法律知识:法律如何保护残疾人的权益残疾人的权益保护在法律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可能面临各种不公平待遇和歧视。
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各国都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就法律如何保护残疾人的权益进行详细介绍,包括保障残疾人的平等权、教育权、就业权、生活权等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保障残疾人的平等权在法律上,保障残疾人的平等权是最基本的权益保障。
各国的宪法和反歧视法律通常都明确规定了对残疾人的平等权保护。
比如美国《美国残疾人法案》(ADA)和中国《残疾人保障法》都规定了残疾人在受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享有与非残疾人平等的权益,并禁止对残疾人进行歧视。
这些法律的出台为残疾人的平等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对残疾人的认知和态度的改变。
二、保障残疾人的教育权教育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包括残疾人在内。
法律规定了对残疾人的教育权保护措施,以确保他们能够接受到与非残疾人相同的教育机会。
例如,美国的《残疾教育法案》(IDEA)规定了残疾学生有权接受个性化教育,学校必须提供特殊教育服务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章程》也规定了对残疾考生的照顾政策,包括延长考试时间、提供辅助设施等,以确保残疾学生能够平等参与高等教育入学。
三、保障残疾人的就业权残疾人就业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法律对残疾人的就业权进行了明确规定和保护。
比如美国的《美国残疾人法案》禁止雇主因雇员的残疾状况而歧视其就业机会,雇主还须提供合理的工作场所和辅助设施,以确保残疾人的就业权。
中国的《残疾人保障法》则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安排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业,并提供适当的工作环境和辅助设施,确保残疾人的就业权得到保障。
四、保障残疾人的生活权法律对残疾人的生活权也进行了保护,包括个人生活自理、医疗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
比如美国的《社会保障法》为残疾人提供了社会福利保障,包括残疾津贴、医疗保障等,以满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中国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条例》也规定了对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保障措施,确保他们能够享有与非残疾人相同的社会福利权利。
残疾人的法律保障与政策
区域性残疾人合作项目:例如欧洲联盟跨国残疾人合作项目(ENCODIS ),旨在促进欧洲各国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欧洲 残疾人的融合发展。
康复人才培养
加强康复人才培养,提高康复服务水 平。
康复科研与技术推广
开展康复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引进 先进的康复技术和设备。
04
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责 任
国家机关的法律责任
立法责任
国家机关应当制定和完善保障残 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确保残疾人享有平等权利和机会
。
执法责任
国家机关应当严格执行保障残疾人 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侵害 残疾人权益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02
残疾人权益的具体内容
平等参与权
残疾人享有平等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包括选举和被选举、 就业、教育、文化娱乐等。
政府和社会应创造无障碍环境,提供合理便利,确保残疾人能够平等参与社会生 活。
平等发展权
残疾人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包括接受教育、培训、就业、 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利。
政府和社会应采取措施,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排斥,促进 其全面发展。
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倡导和 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 残疾人权益保障事业。
个人的法律责任
尊重残疾人人格尊严
不得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
任何人都应当尊重残疾人人格尊严, 不得歧视、侮辱、虐待残疾人。
任何人都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不得侵 害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协助残疾人实现权利
任何人都应当积极协助残疾人实现其 合法权益,为残疾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
法律知识:法律如何保护残疾人的权益
法律知识:法律如何保护残疾人的权益为了保护残疾人的权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和政策。
这些法律和政策旨在确保残疾人在社会上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包括教育、就业、医疗保健和社会参与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法律如何保护残疾人的权益,以及这些法律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重要意义2006年生效的《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是保护残疾人权益的里程碑式法律文件。
该公约规定,残疾人与其他人一样,应该享有所有的人权和基本自由,而且国家应当保障残疾人不受歧视,并且积极去提供其实现权利的条件。
《公约》明确规定了残疾人的各项权利,包括但不限于教育、就业、医疗保健、社会参与等等。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律文件,其通过以及实施对于全球范围内残疾人权益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残疾人权利相关的法律保护在许多国家,都有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来保护残疾人的权益。
这些法律和政策通常包括以下方面:1.教育权:残疾人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许多国家都有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包容性教育,确保残疾人能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
还有一些特殊的教育机构或者资源,为残疾人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满足其学习需求。
2.就业权:法律通常要求雇主不得歧视残疾人,并且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同时也常常有相关的政策鼓励雇主招聘残疾人,并且提供相应的福利和支持。
3.医疗保健权:残疾人同样享有获得良好的医疗保健的权利。
因此,许多国家都有相关法律规定,包括为残疾人提供免费或者补贴的医疗服务、康复服务等等。
4.社会保障权:残疾人也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法律通常要求政府提供一定的社会保障金,以帮助残疾人维持基本生活,并且通过相关政策鼓励和帮助残疾人融入社会。
5.公共设施无障碍权:为了方便残疾人的生活和社会参与,许多国家都有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公共场所和设施必须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的服务和设施。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残疾人权利相关的法律保护措施,不同国家的具体法律和政策可能有所不同,但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都是为了保护残疾人的权益,确保他们能够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充分融入社会。
残疾人的无障碍法律保障与维权途径
残疾人的无障碍法律保障与维权途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进一步推进人权保障的努力,残疾人的无障碍法律保障与维权途径也逐渐得到关注和完善。
无障碍环境不仅关乎残疾人群体的生活质量,更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进步性。
本文将探讨残疾人的无障碍法律保障与维权途径,旨在加强对残疾人权益的保护,实现社会的包容与共融。
一、无障碍法律保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 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无障碍设施和环境有助于残疾人的生活便利和独立性,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2. 促进社会发展:无障碍法律保障有助于打破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偏见和隔离,促进全社会包容性发展,释放残疾人的潜能和才华。
3. 履行国际承诺:中国政府签署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条约》,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推动残疾人的无障碍法律保障。
二、我国残疾人无障碍法律保障的现状1. 法律保障框架:我国已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等,为残疾人的无障碍生活提供了法律保障。
2. 政府领导力度: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无障碍工作,出台相关政策和举措,如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支持就业创业等。
3. 残疾人组织参与:残疾人组织在无障碍法律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相关活动和倡议促进社会对残疾人权益的关注。
三、残疾人无障碍维权途径1. 教育宣传:加强公众对残疾人无障碍法律保障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残疾人需求的认知和理解,树立无障碍环境的重要性。
2. 投诉举报渠道:建立畅通的投诉举报渠道,鼓励残疾人和其代表组织对无障碍设施不合规或违法行为进行投诉,维护权益和推动问题解决。
3. 司法救济途径:依法维权是残疾人最后的保障,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权益,如提起诉讼、申请仲裁等,以实现无障碍法律保障的落地。
四、进一步加强残疾人无障碍法律保障的建议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残疾人无障碍法律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确保其落地实施。
残疾人权益保护保证措施
残疾人权益保护保证措施引言:在现代社会中,残疾人群体作为一部分弱势群体,其权益保护成为社会的共同责任。
为了确保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护,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本文将对残疾人权益保护的措施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法律保障、教育支持、职业培训和社会融合等方面。
一、法律保障在确保残疾人权益的保护方面,法律保障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各国立法机关针对残疾人群体通过制定法律和法规,明确其基本权利并规范社会对其的行为。
例如,在就业领域,法律规定了禁止歧视残疾人的行为,并要求雇主提供合理的工作条件和适应措施。
此外,法律还对残疾人的医疗保障、教育权利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
二、教育支持为了确保残疾人的教育权益得到保障,各国提供了一系列的教育支持措施。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提供包容性教育。
包容性教育是指将残疾学生与非残疾学生放在同一教育环境中,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辅助措施,使残疾学生能够获得与其他学生同等的教育机会。
此外,还提供了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以满足那些需要更特殊支持的残疾学生的需求。
三、职业培训为了帮助残疾人实现就业,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职业培训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为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强调他们的优势和特长,并且提供他们需要的支持和服务等。
此外,一些国家还鼓励企业提供特殊的职位和适应措施,以确保残疾人能够适应工作环境并发挥其工作能力。
四、社会融合残疾人的社会融入是残疾人权益保护的重要方面。
社会融合意味着将残疾人纳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并确保他们能够享受平等的社会公民权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各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改善基础设施的无障碍性、提供公共交通工具的无障碍设施、推广残疾人文化活动等。
此外,也需要加强对残疾人权益保护的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的认识和理解。
结论:在现代社会中,为了保护残疾人的权益,各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法律保障、教育支持、职业培训和社会融合等措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仍然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特别是在改善残疾人生活条件和促进他们的社会融合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州康园听力言语康复中心浅谈残疾人的法律保障作者:郑州康园听力言语康复中心邮编:450016摘要:由于自身残疾障碍和历史的原因,大多数残疾人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竞争能力都低于健全人,而且这种差距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
残疾人在生活保障、医疗、康复、就业、教育等方面有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帮助解决,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本文从残疾人救助的必要性、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前瞻浅谈了我国目前法律法规对残疾人的救助与保障。
关键词:残疾人法律救助保障权益中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有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8300多万残疾人,涉及2.6亿家庭人口。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残疾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努力降低残疾的发生和发展,为控制我国的残疾人口规模和改善残疾人状况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2008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残疾预防体系。
”为了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于2008年4月24日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具体意见。
一、残疾人法律救助与保障的必要性“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
群众生活幸福、心情舒畅,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
”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残疾人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残疾人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但从总体上讲,残疾人还是社会弱势群体,进一步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扶助残疾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二、残疾人法律救助与保障现状(一)中国残疾人法律救助与保障体系的构成中国残疾人保障的法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中国对残疾人提供特殊保护的法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残疾人保障法。
中国专门制定了关于残疾人保障的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该法于2008年修订通过,共9章68条,明确了政府在保障残疾人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方面的职责,对发展残疾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事业,为残疾人提供社会福利及为残疾人平等参与、融入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等作出了规定。
2、对残疾人有特殊规定的国家综合性法律。
中国在宪法、民法通则、刑法、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等国家基本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婚姻法、继承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都与残疾人教育、就业和生活密切相关。
3、行政法规。
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中,有为了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就业权利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和《残疾人就业条例》;有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的其他法规,比较重要的有法律援助条例、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等。
4、国务院各部门制定了大量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如教育部就特殊教育制定了有关规定,劳动等部门就促进残疾人就业制定了有关规定,民政等部门就残疾人福利企业、福利机构等制定了有关规定,财政部就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定了有关规定,建设部等部门就无障碍设施建设制定了规定。
(二)法律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的权利,禁止歧视残疾人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这是关于残疾人平等权利的效力最高的法律保障。
残疾人保障法第3条郑州康园听力言语康复中心规定:“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权利;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
”1、残疾人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宪法第34条规定:除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以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除不能行使选举权利的精神病患者,经选举委员会确认,不列入选民名单外,其他残疾公民均有权依法行使选举权。
2、残疾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残疾人保障法第21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第25条还规定:“普通小学、初级中等学校,必须招收能适应其学习生活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普通高级中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必须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的残疾考生入学,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
”3、残疾人享有平等的劳动就业权利。
宪法第42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这是残疾人享有平等劳动就业权利的最高法律依据。
残疾人保障法第30条明确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劳动的权利。
”4、国家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的实现,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和条件。
国家和社会逐步实行方便残疾人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采取无障碍措施。
”2003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实施条例》对道路及道路设施的无障碍做出了一些规定。
(三)法律规定国家和社会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和保护宪法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
”《残疾人保障法》第4条规定“国家采取辅助方法和扶持措施,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
1、国家采取特别措施鼓励残疾人接受教育和就业为了鼓励残疾儿童接受教育,早在1990年《残疾人保障法》就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免收学费,并根据实际情况减免杂费。
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残疾学生就学。
”2、国家为残疾人提供社会保障,保障残疾人的生活宪法第45条不但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生活,而且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27条第三款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
”3、国家为残疾人康复提供帮助残疾人保障法第1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采取康复措施,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者补偿功能,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目前,国家财政每年都有专项资金用于残疾人康复工作,并且每年从福利彩票募集的资金中拔出专款用于残疾人康复,包括聋儿康复、精神病防治、麻风畸残康复及残疾人用品用具的装配等。
4、国家鼓励残疾人全面融入社会残疾人保障法规定,盲人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
实际上,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所有残疾人均可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
同时,公园、文化馆、博物馆、游览参观景点等公共文化体育场所均对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
5、国家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禁止侵害残疾人权益的行为为了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对于不能辨认自己行为或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法定代理人、监护人制度,规定了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申请宣告、认定的程序。
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均规定禁止虐待或遗弃残疾人,并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
四、中国残疾人法律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虽然中国残疾人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也得到了比较好地贯彻实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否认或忽视。
郑州康园听力言语康复中心(一)法律法规不够全面和系统关于残疾人康复、无障碍等,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专门的法律或法规,残疾人康复工作和无障碍建设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政策层面。
对伤残军人、工伤致残、交通事故致残等,有关部门分别制定了不同的标准。
这些标准一是存在法律效力问题,二是相互之间缺乏衔接。
对残疾人社会保障既缺乏专门的法规。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没有对残疾人规定特别措施,大多数既没有就业、也没有收入的残疾人的生活主要由家庭其他成员负担,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一人致残全家致贫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对残疾儿童家庭,国家还没有切实的扶助制度,有的家庭不堪重负将残疾儿童抛弃。
民事法律关于残疾人的规定还需要完善。
如民法关于精神残疾人的监护人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对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认定及其民事侵权责任的规定承担需要进一步完善。
婚姻法对精神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结婚、离婚等缺乏相应的规定,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些违反平等原则和不歧视原则的部门规章或规范性文件没有得到全面清理,有的对残疾人教育和就业还存在不合理的限制。
(二)法律的实施状况还不理想残疾人就学、就业和生活还比较困难,遭受歧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有关鼓励和扶持性措施不到位。
关于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规定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很多公共场所和学校缺乏无障碍设施,使残疾人出行、接受教育和就业遇到重重障碍。
五、关于完善中国残疾人法律制度应当将残疾人法律保障作为立法工作的重要环节。
国家在制定或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当统筹考虑残疾人问题,完善相关规定。
如在制定或修订民法典、民诉法、刑诉法及劳动、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时,特别是在制定就业促进法、社会救助法等与残疾人密切相关的法律时,应当考虑到残疾人的特殊情况,充分体现平等原则、不歧视原则和人道主义精神,根据社会的发展及时完善与残疾人有关的规定。
关于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应进一步健全。
残疾人是特殊群体,需要更多、更完善的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性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以促进残疾人能够平等享受权利。
康复和无障碍是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建议尽快制定残疾人康复条例、无障碍建设条例等相关法规。
参考文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