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838f5ca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9.png)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8
B、 碱的复分解反应 碱+酸── 碱+酸性氧化物── 碱+盐── 其中,碱+盐的反应一般有下列类型: 可溶性碱+可__溶__解__性___盐──可__溶__解__性____碱 +_难__溶__解__性___盐 可溶性碱+可__溶__解__性___盐──难__溶__解__性____碱 +可__溶__解__性____盐
能量最低原理(焓降) 化学反应完成条件 混乱程度增加(熵增)
4
无机化学反应分类
化合反应
基本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
分子反应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5
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的条件是: 在碱与盐、盐与盐反应时,反应物需溶解于水
复分解反应在溶 Na2SO4+BaCl2==BaSO4↓+2NaCl
NaNO3+KCl====NaCl ↓ +KNO3 b) _生__成__易__挥__发__性__物__质____
c) _生__成__难__电__离__的__物__质__(__如__水__)_
复分解反应反应的本质是 : 反应物离子之间结合,使相应离子数目减少
6
A、 酸的复分解反应 1、酸+碱──盐+水
邻位原则(碳酸为例说明):
HCl H 2CO3 NaHCO3 Na2CO3 NaOH
上表中,相邻的两种物质之间不发生反应,不相 邻的物质之间发生反应生成中间那种物质
不反应的物质: HCl H 2CO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9d3d82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45.png)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它们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表现出多样的变化。
本文将从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固有的特点和属性,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用来描述物质在物理条件下的特征的,它们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来进行判断。
首先,物质的质量是指物质所固有的质量大小,是物质的基本性质之一。
其次,物质的颜色是物质表面对可见光的反射和吸收特性的反映。
再次,物质的硬度是物质对外力作用下抵抗破坏的能力。
另外,物质的熔点和沸点是物质在升温或降温过程中发生相变的温度。
最后,物质的电导率是物质对电流通过的能力,这是物质电子结构和组成的重要表现。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它们通常需要改变物质的组成才能观察到。
首先,物质的可燃性是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燃烧产生热、光、气体等现象的性质。
其次,物质的氧化性是物质与氧气或其他物质接触时发生氧化反应的能力。
再次,物质的还原性是物质在化学反应中通过失去氧或获得电子而发生还原反应的能力。
另外,物质的酸碱性是物质在水溶液中的酸碱指数,反映了物质对酸碱溶液的中和反应的能力。
最后,物质的稳定性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分解、腐蚀或变质等不可逆反应。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发生的性质或组成的改变。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形式。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在不改变物质的组成的情况下,物质的形态、性质或状态发生变化。
例如,物质的相变是指物质在温度或压力改变的条件下,由一个物相转变为另一个物相。
另外,溶解是指将一个物质溶解到另一个物质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还有,物质的形状改变也是物质的物理变化,例如物体的形状可以通过拉伸、压缩和变形等方式改变。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35b8f3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ae.png)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单位,其性质与变化是自然界和化学领域中研究的重要内容。
物质的性质包括各种性质,例如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一、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在不改变化学组成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测量可以获得的性质。
常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形状、质量、密度等。
例如,铁的物理性质包括金属光泽和导电性。
物质的物理性质可以通过实验进行观测。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称量物体的质量,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形状和颜色,以及使用密度计来测量物质的密度。
这些物理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的物质,并对物质进行分类。
二、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显示出的性质。
它反映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以及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例如,氧气和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这是铁的一种化学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来观察和研究。
化学反应会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产生新的物质。
通过观察产生的气体、固体或溶液的变化,可以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的研究对于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三、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通过物理手段引起的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会生成新的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外观或状态。
常见的物理变化有融化、沸腾、凝固等。
物质的物理变化通常是可逆的,可以通过逆过程恢复原来的性质。
例如,将水蒸发成水蒸气是物质的物理变化,而将水蒸气冷却后再凝结成水的过程是其逆过程。
物质的物理变化与能量的转移密切相关。
四、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过程中,物质发生了化学组成和性质上的变化。
化学变化会生成新的物质,并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常见的化学变化有燃烧、腐蚀、酸碱中和等。
物质的化学变化是不可逆的,不可逆过程中物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无法通过简单的物理手段恢复原来的性质。
例如,木材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42e2ae5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23.png)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单位,其性质的不同决定了物质在自然界中的行为与变化。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原因。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下面将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生物性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
其中包括颜色、形状、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例如,铁的物理性质包括铁的灰白色、坚硬、密度较大等特点,而水的物理性质则包括无色、透明、不可压缩等。
2. 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铁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而生锈,氧气与可燃物质相遇时能够引发燃烧反应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反映出物质的化学反应活性与化学稳定性。
3. 物质的生物性质物质的生物性质是指物质对生物体所产生的影响与相互作用。
例如,食物的味道、毒物对生物体的毒性等。
生物性质的研究对于食品安全、药物研发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于受到外界因素的作用而表现出的性质的改变。
物质的变化包括物态的变化以及化学变化两个方面。
1. 物态的变化物态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前提下,由一个物态转变为另一个物态的过程。
例如,水可以由液态变为固态(冰)或气态(水蒸气),这是由于温度或压力的改变所导致的。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指的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原有物质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并且往往无法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例如,氢气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水分子,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三、物质变化的原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原因主要与物质的微观结构有关。
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式。
物质的微观结构包括原子、分子以及化学键等。
1. 原子与分子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不同元素的原子或不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物质的性质的差异。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343c9719866fb84ae45c8d52.png)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石蜡受热熔化、水的三态变化、灯泡发光、金刚石加工成首饰等。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如燃烧、钢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它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导热性、延展性等。
如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降温后能变成固态的干冰。
拓展:有些物理性质可通过仪器定量测量,如熔点、沸点,密度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酸性、碱性等。
规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说明物质的性质。
(5)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6)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有上述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
(7)注意点:①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是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②发光发热的变化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发光,是电能转变为光能和热能,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③爆炸不一定都是化学变化,如自行车车胎的爆炸为物理变化,火药爆炸为化学变化。
2.判断与识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和识别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反正,则不是化学性质,而是物理性质。
(3)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体现。
在汉语中表述中常用可以、易、会、能等词来描述。
如铝箔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铝箔能燃烧属于物理变化;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水能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性质。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97ccc6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7b.png)
例题6: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
是 (A )
A. 甘油加水作护肤剂 B. 用明矾净化水 C. 烹鱼时加入少量的料酒和食醋可减少 腥味,增加香味 D. 烧菜用过的铁锅,经放置常出现红棕 色斑迹
6
例.下列变化:①煤干馏; ②从煤油中提取苯和苯的同系物; ③溴水中滴入CCl4,振荡后褪色; ④制肥皂后期加入NaCl得肥皂; ⑤加热NH4Cl固体,在试管上部又出现白色晶体; ⑥纯碱晶体风化,
1.物理性质: 物质不经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由肉眼可观察的:颜色、状态、 光泽、晶形、挥发性
如:(1)可由感官直接感知的 由鼻可嗅到的:气味
由舌可感到的:味道
(2)需要仪器测知的:密度、硬度、熔点、沸点、溶解性、 导电性、传热性、延展性等。
2.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热稳定性、可燃性、化
合价等。
3
(二)物质的变化
4
常见的物变:气化、液化、凝固,升华、凝华,金属导电,
焰色反应,胶体凝聚、电泳、布朗运动、丁达尔现象,蒸馏、 分馏、结晶(不带结晶水) 、萃取、吸附、盐析,汽油去油污等。
常见的化变:分解、化合、复分解、置换,氧化还原,电解
质(溶液或熔融物)导电,电解,水解,风化(结晶水合物或岩 石) 、催化、歧化、钝化、炭化、皂化、酯化、(热或催化)裂 化、硝化、磺化、氢化、硬化、硫化(橡胶) 、老化 、 同素异 形体转化、水化,水合,干馏(木材或煤) ,自燃,脱水,变性 (蛋白质) 、取代、加成、消去、聚合,热碱液去油污等。
核素符号:
14 6
C
27 13
Al
S 32
16
价标符号:
第一讲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第一讲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5a2cadecf8c75fbfc77db236.png)
第一讲物质的性质和变化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气味、状态、溶解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4、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5、化学变化中常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化学变化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
6、常见的化学变化燃烧、爆炸:酒精燃烧、白磷自燃、火药爆炸、纸张燃烧、燃放烟花等。
变质:食物变质、铁制品生锈、氢氧化钠溶液变质、长期露置在空气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其他:动物的呼吸作用、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生石灰)黏在一起变成块状、用石墨原料制取金刚石等。
7、常见的物理变化形状改变:玻璃破碎、铁制成铁锅、西瓜榨成汁、瓷器破碎等。
物质的三态变化(挥发、蒸发、溶解):汽油挥发、湿衣服晾干、铜丝导电等。
考点专题训练:1、(08太原)下列能说明硫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的是()A.硫是淡黄色固体B.硫受热会融化C.液态硫受热会汽化D.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2、(08广东) 下列括号中对日常生活的变化判断正确的是()A.嘴嚼米饭时有甜味(化学变化) B.玻璃窗破裂(化学变化) C.用醋酸清洗热水瓶的水垢(物理变化) D.纯净物加热后变为混合物(物理变化)3、(08乐山)下图所示的家庭小实验中,主要发生物理变化的是()制取明矾晶体净水自制汽水将鸡蛋壳放入醋中A B C D4、(08山东)下列用微观图示表示的物质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5、(08山东)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b6eb8cf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95.png)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中,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过程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科学研究。
本文将就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进行探讨,通过实例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物质世界的奥秘。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特征和表现。
根据物质的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具有唯一的化学符号,如氧气(O2)、氮气(N2)等。
化合物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形成,如水(H2O)和二氧化碳(CO2)。
物质的性质还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和沸点等。
化学性质则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与其他物质反应产生新的物质、发生燃烧等。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它们在相互作用时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二、物质的变化在自然界和实验室中,我们经常能观察到物质发生各种变化的现象。
根据物质的变化方式,可以将其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改变外部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下,形态或状态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
例如,水可以在不同的温度下从固体状态(冰)转变为液体状态(水)和气体状态(水蒸气),但其化学成分仍然是H2O。
化学变化则是指物质的化学反应,即物质之间的化学键重新组合,导致物质的化学组成发生改变。
例如,木头燃烧时会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形成新的物质。
物质的变化过程往往伴随着能量的吸收和释放。
在化学变化中,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能,进而引起温度的变化。
这也是我们常见的火焰、爆炸等现象的原因。
除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变化类型,即核变化。
核变化是指原子核内部的变化,导致原子核的质量和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产生新的元素。
核变化包括放射性衰变、核聚变等。
总结: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物质世界的基本特征,通过学习和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
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
![物质的变化、性质、用途](https://img.taocdn.com/s3/m/fae8ed93bceb19e8b8f6ba51.png)
一、物质的变化、性质及用途考点一、物质的变化1、概念: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例: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2、判断变化依据: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3、相互关系:常常伴随发生,有化学变化一定有物理变化,有物理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考点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考点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在变化语句中加“能”、“可以”、“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例1:(2015•广东)下列过程是通过物理变化获得能量的是()A.水力发电B.煤燃烧发电C.炸药爆炸开山修路D.汽油燃烧驱动汽车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水力发电只是能量转化的过程,此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B、煤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炸药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汽油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触类旁通1:(2015•德阳)下列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用聚乙烯塑料制得食品袋B.用食盐制得纯碱C.将液态空气分离制得氧气D.将石油分离制得汽油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用聚乙烯塑料制得食品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用食盐制得纯碱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将液态空气分离制得氧气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将石油分离制得汽油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010-2015年青岛中考题1.(1分)(2010•青岛)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葡萄酿酒B.汽油燃烧C.湿衣服晾干D.食物霉变2. 生活中常见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料制成家具B.温衣服晾干C.蜡烛熔化D.葡萄酿成酒3.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钢能导电B.镁能与氧气反应C.常温下水是无色液体D.常温下甲烷是无色无味气体4.(1分)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颜色、状态B.溶解性C.密度、硬度D.可燃性5.(1分)(2014•青岛)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菜刀生锈B.葡萄酿酒C.食品发霉D.瓷盘摔碎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水结成冰B.海水晒盐C.玻璃破碎D.蜡烛燃烧6.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A.熔点、沸点B.颜色、状态C.密度、硬度D.可燃性、还原性12.(1分)(2010•青岛)下列对于物质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硫酸铜溶液具有杀菌作用,可用于饮用水消毒B.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C.“洗洁精”有乳化作用,可用来洗涤餐具上的油污D.铜具有优良的导电性能,可用于制作电器元件练习题【例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A.有无颜色变化B.有无新物质生成C.有无气体生成D.有无发光、放热现象【例2】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A.发出耀眼的白光 B.生成白色粉末氧化镁C.镁条逐渐变短 D.放出大量的热【例3】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D.“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例4】我们生活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0f19562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6.png)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引言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它们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质,并且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对于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性质以及它们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过程。
二、物质的性质分类1.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改变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例如,物质的颜色、形状、质地、密度、熔点和沸点等都是物理性质。
这些性质通常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得到,并且不会导致物质的化学变化。
2.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通过与其他物质的反应,物质的化学性质可以得到描述。
例如,物质的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都属于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的观察和测量往往需要进行化学反应实验。
三、物质的变化过程1.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改变了它的物理性质的过程。
例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融化、汽化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在物理变化中,物质的性质改变了,但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2.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改变了其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的过程。
例如,木材燃烧产生火焰、铁生锈、苹果变色等都属于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有新的物质生成,原有物质被改变,因此其性质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
四、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方式。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它们在受到外界刺激或条件变化时会产生不同的响应。
1.性质决定了变化的类型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了它在受热、受光、受力等条件下的变化类型。
例如,金属在受热时容易膨胀,有些物质在受光照射下会发生化学反应,不同物质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程度也不同。
2.变化揭示了性质通过观察和实验中物质的变化过程,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其性质。
例如,铁生锈的过程揭示了铁的氧化性质,石灰石在受热条件下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等。
3.变化的控制应用基于对物质性质和变化的理解,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条件来实现特定的变化,以满足实际需求。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fc6ac3183c4bb4cf7ecd16e.png)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知识结构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等化学性质:物质在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氧化性、化合价等物理变化:的变化概念:的变化本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分子遵循规律:质量守恒定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按物质的种类数目的改变分置换反应物质的变化复分解反应化学变化分类氧化反应(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反应按反应中的得氧、失氧分非氧化还原反应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伴随现象: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反应条件: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
实例:燃烧、腐烂、发酵、生锈、火药爆炸、风化等二、主要内容提示(一)物质的性质1.物质性质的确定:物理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来表现。
3.物理性质主要指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吸附性等方面的性质。
4.几种物质重要的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可燃物与接触并使温度达到就可燃烧的性质。
⑵氧化性:反应中能氧,使别种物质发生反应的物质具有的性质。
⑶还原性:反应中能氧,使别种物质发生反应的物质具有的性质。
初中化学中具有还原性的物质有、、等。
⑷毒性:初中化学涉及有毒的物质有CO、SO2、NO2、、、农药波尔多液等。
⑸腐蚀性:强酸、强碱等物质具有腐蚀性。
⑹稳定性:指物质不易跟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性质。
如稀有气体、碳与氢气等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
⑺金属活动性:是指金属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变成离子的能力。
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理解和应用: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反之越弱;排在氢前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除浓硫酸和硝酸)里的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⑻溶液的酸碱性:通常用酸碱指示剂来测试,并用pH表示它的强弱程度,pH的取值范围在0—14之间:pH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碱性越强。
化学中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化学中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5a18822e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7.png)
化学中的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化学领域中,我们常常关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物质性质和变化,并探讨它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物质的性质1.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所具有的性质,包括颜色、密度、熔点、沸点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物质进行观察和测量得到,并且不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
例如,金属可以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导电性,而非金属则通常为绝缘体。
2.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参与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物质与其他物质进行反应来观察和测量。
例如,铁可以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铁的氧化物。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研究和理解化学反应的基础。
二、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表现出一种或多种物理性质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可逆的,原物质可以通过逆向的过程回到其原来的状态。
例如,水从液态变为固态时,形成了冰,但其化学组成没有改变。
2.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参与化学反应时其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无法通过逆向的过程将物质还原为其原来的状态。
例如,当木材与氧气发生燃烧时,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木材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
三、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应用1.材料选择了解物质的性质有助于在工程和材料科学中选择合适的材料。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材料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耐久性。
例如,在建筑工程中选择具有良好耐候性的材料可以增加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2.药物研发药物研发需要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通过研究和分析化学物质的性质,科学家可以发现具有特定效果的药物分子,并进一步优化它们的性质,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3.环境保护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污染物的性质和在环境中的行为,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九年级化学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九年级化学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0f04335b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1f.png)
本章内容的总结
01
物质的性质
02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 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物质 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03
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描述,如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本章内容的总结
的性质等。
生物学实验
在生物学实验中,物质的变化和 性质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 通过化学反应来分离和纯化生物 大分子、测定生物样品的成分等。
环境监测
在环境监测中,物质的变化和性 质可用于检测环境污染物的存在 和浓度,如利用化学反应测定水
中的重金属离子等。
04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实验 探究
实验目的
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物 质变化过程中伴随的现象和能 量变化,得出结论。
1. 准备实验材料
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好所需的化 学试剂和玻璃器皿。
3. 进行实验操作
按照实验步骤逐步进行实验,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5. 整理实验报告
将实验过程和结果整理成完整 的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与讨论
• 食盐溶于水后,温度无明显变化,说明该过程是物理变化,没有发生能量变化。 •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说明该过程是化学变化,伴随有能量变化。 • 通过对比不同物质在溶解或反应过程中的现象和能量变化,可以得出物质性质与变化关系的结论。例如,有些物质溶解过
程中会放热或吸热,有些物质会发生化学反应并伴随明显的能量变化。 •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直接接触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同时要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卫生。
05 总结与展望
本章内容的总结
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401823c4b14e852458fb57df.png)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2.物理变化的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二、化学变化1.概念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例如:木柴燃烧、铁生锈等.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1)有其它物质生成.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2)常伴随能量变化. 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化学反应中伴随的现象有: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沉淀,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但有这些现象发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注:现象只是判断的依据,不是根本,有发光、发热、生成气体现象的并非一定是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2)联系:化学变化中包含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包含化学变化.4、物质的变化比较——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宏观:判断下列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1、矿石粉碎。
2、年久的铜制品上出现了“铜绿”。
3、手电筒按下按钮发光。
4、将食盐滴入到自来水中。
5、铁片在空气中生锈。
6、将石灰石碾成粉末。
7、碱式碳酸铜(铜绿)受热分解。
8、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9、用石灰水刷墙,墙渐渐变白。
10、将铁块煅烧打成一把刀。
11、植物的光合作用。
12、自行车轮胎受热爆炸。
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例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挥发性、导电性等.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1.熔点和沸点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种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2.密度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四、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4f3047f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c.png)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它具有多种性质和能够发生多种变化。
本文将探讨物质的性质以及它们所经历的变化过程。
一、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它们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根据物质的性质可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描述物质外部特征和行为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相对密度、熔点、沸点等。
这些性质不会改变物质的化学组成,只是表明它们在外观和状态上的差异。
以水为例,它的物理性质包括无色、无味、透明等。
通过改变温度,水的物态可发生变化,如冰、液态水以及水蒸气。
这些不同状态的水均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只是在物理状态上发生了改变。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描述物质内部组成和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了它们与其他物质如何相互作用和变化。
举个例子,当纯铁暴露在空气中时,会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
这是由于铁的化学性质使其具有与氧气反应的趋势,导致铁的物理性质发生改变。
二、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的转变过程。
根据变化类型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经历变化后,其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没有发生改变的过程。
这种变化通常与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
例如,当我们将固体冰加热时,它会逐渐熔化成液态水,但冰的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并没有改变,只是分子之间的排列方式发生了改变。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其分子结构和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的过程。
这种变化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
例如,当木材燃烧时,木材分子与氧气分子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释放出大量热能。
这是一种化学变化,木材的化学组成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物质。
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在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行为。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对外界条件的响应,如温度、压力、环境等。
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因此它们在变化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物质的变化是由其性质所引发的。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3f06bed31a37f111f1855bd1.png)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见现象有破碎、熔化、气化、发光、放热、变色等(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通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发生。
2.物质的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 误区判断1.若物质变化前后均为同一元素组成,这种变化肯定是物理变化吗?2.物质变色,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3.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4.液化、凝固、熔化、汽化、溶解、升华都是物理变化吗?固态液态气态5.观察到有气体放出,则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吗?6.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产生,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7.吸附作用一定是物理变化吗?8.燃烧、生锈、物质的腐败一定是化学变化吗?4.典型例题例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瓷碗破碎B. 水的蒸发C. 灯泡发光D. 纸张燃烧例2. 下列成语所描述的过程,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A. 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稳定B. 釜底抽薪:木柴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C. 铁杵磨成针: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D. 百炼成钢:只发生了物理变化课堂练习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常伴随放热、发光等现象B、化学变化一定有其它物质生成。
C、化学变化一定比物理变化剧烈D、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食物腐败B、钢铁生锈C、火药的爆炸D、轮胎爆炸3、下列变化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的类型不同,这种变化是()A、汽油挥发B、粉碎矿石C、水变成冰D、木材燃烧4、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A、电熨斗通电产生的能量B、电灯通电发出的光C、水电站利用水力产生的电D、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能量5、银白色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A、产生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的热C、生成白色固体.该变化的类型是,你依据的理由是现象。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https://img.taocdn.com/s3/m/8a93c90da8114431b90dd8b2.png)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物理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如蒸发、蜡烛融化、碘升华等。
2.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如铁生锈、食物腐败、火药爆炸等。
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性、挥发性、导热性、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等。
本质区别:物质的性质是不是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
三、识别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方法
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的具体表现。
“会”“能”“可以”
酒精会挥发汽油能燃烧糖可以在水里溶解
酒精挥发汽油燃烧糖在水里溶解
例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
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④酒精易燃烧,⑤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汽化;⑦且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请分析归纳:
(1)酒精的物理性质______;
(2)酒精的化学性质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______;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______;
(5)酒精具有的用途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一、知识结构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表现出来的性质,如氧化性、化合价等
物理变化:的变化
概念:的变化
本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遵循规律:质量守恒定律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按物质的种类数目的改变分置换反应
物质的变化复分解反应
化学变化分类氧化反应
(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还原反应
按反应中的得氧、失氧分非氧化还原反应
表示方法:化学方程式
伴随现象: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反应条件:加热、高温、通电、催化剂等。
实例:燃烧、腐烂、发酵、生锈、火药爆炸、风化等
二、主要内容提示
(一)物质的性质
1.物质性质的确定:物理性质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变化来体现。
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来表现。
3.物理性质主要指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溶解性、导电性、吸附性等方面的性质。
4.几种物质重要的化学性质。
⑴可燃性:可燃物与接触并使温度达到就可燃烧的性质。
⑵氧化性:反应中能氧,使别种物质发生反应的物质具有的性质。
⑶还原性:反应中能氧,使别种物质发生反应的物质具有的性质。
初中化学中具有
还原性的物质有、、等。
⑷毒性:初中化学涉及有毒的物质有CO、SO2、NO2、、、农药波尔多液等。
⑸腐蚀性:强酸、强碱等物质具有腐蚀性。
⑹稳定性:指物质不易跟别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性质。
如稀有气体、碳与氢气等在常温下具有稳
定性。
⑺金属活动性:是指金属在水溶液中失去电子变成离子的能力。
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正确理解和
应用: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越强,反之越弱;排在氢前的金属才能置换出酸(除浓硫酸和硝酸)
里的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里置换出来。
⑻溶液的酸碱性:通常用酸碱指示剂来测试,并用pH表示它的强弱程度,pH的取值范围在0—14
之间:pH越小,酸性越强;pH越大,碱性越强。
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⑼化合价:它是元素相互化合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化学性质。
要熟记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
(二)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有没有新的物质生成。
联系:在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但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2. 性质与变化的关系。
性质是指物质的固有属性,往往是结论性的表述。
变化是指物质的运动形式,往往是过程性的表述。
3.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比较。
4.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 宏观
元素的种类不变 元素的质量不变 六个不改变 原子种类不变 微观 原子数目不变 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5.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析判断。
得氧的物质被 ,发生 反应,是 剂,具有 性。
失氧的物质被 ,发生 反应,是 剂,具有 性。
6. 燃烧、缓慢氧化、爆炸、自燃是在不同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同现象,其本质都是氧化反应,都要放出
热量。
78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反应的是…………………………………( )
A 、滴水成冰
B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C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D 、积沙成塔 2.人类生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主要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 )
A 、电熨斗通电发出的能量
B 、电灯通电发出的光
C 、水电站用水力产生电能
D 、液化石油气燃烧放出的热量
3.“变废为宝,资源循环,持续发展”是科学家当今环境问题上的最新构想之一,如燃料−−
→−燃烧
①燃烧产物−−−−−→−太阳能或生物能
②燃料,这样既可解决能源问题,又能消除污染,则上这构想中两个转化过
程……………………………( )
A 、均为物理变化
B 、①为物理变化,②为化学变化
C 、均为化学变化
D 、①为化学变化,②为物理变化
4.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实际生活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是( ) A 、用白醋清洗热水瓶胆中的水垢 B 、用熟石灰改变酸性土壤 C 、用木炭烧烤肉串 D 、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5.在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物质种类;⑥原子种
类。
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 、①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⑥ C、①④⑥ D、①③⑤
6.x 、y 、z 三种金属中,只有z 能和稀硫酸反应,当把y 放入x 的盐溶液中,y 表面有x 析出,则x 、y 、z 三种
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 A 、x>z>y B 、y>x>z C 、z>y>x D 、y>z>x
7.已知2A+3B=C+2D ,A 、B 两物质完全反应时,质量比4:3,如生成C 和D 共140g ,则该反应应消耗B 的质量
为………………………………………………( ) A 、60g B 、80g C 、90g D 、100g
8.人类的第二杀手——心血管疾病。
这类疾病患者大多属于酸性体质,根据以下表中信息,这类患者应经常食用
二、填空题:
9.在电闪雷鸣的雨天,空气中可发生如下反应:①N 2+O 2
放电
2NO ;②2NO+O 2=2NO 2
③3NO 2+H 2O=2x+NO 请回答:
⑴反应①②都都属于____________;⑵反应③中x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 ⑶由N 2→NO→NO 2的变化中氦元素的化合价逐步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⑷x 随雨水淋洒到土壤中,生成含硝酸根的盐,试判断“雷雨发庄稼”的说法_____(填对或错)。
10.高铁酸钾(K 2FeO 4)是具有紫色光泽的微细结晶粉末,它的氧化能力超过高锰酸钾,是一种集氧化、吸附、凝
聚、杀菌、灭藻的新型、高效的多功能水处理剂,干燥的高铁酸钾,在198℃以下是稳定的,受热易分解为氧化铁、金属氧化物和氧气,由以上信息回答:
⑴该物质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该物质中铁元素化合价为______;⑶存放该物质应注意__________ ________。
⑷完成下列反应:4K2FeO4+10H2O=4Fe(OH)3↓+8KOH+□____↑
11.合理利用化学反应可以造福人类,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方程式,在括号中注明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⑴利用生石灰可防止食品受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用废铁可以回收硫酸铜中的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用熟石灰可以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煅烧贝壳可制取建筑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列观点均有错误,请写出能否定其错误观点的化学方程式:
13.初中教材中常用下列词语描述物质的性质:a.可燃性;b.助燃性;c.吸水性;d.溶解性;e.酸碱性;f.吸附性;
g.还原性。
请选择合适的代号填空:
⑴浓硫酸常用作干燥剂是因为________。
⑵氢气作为新型高能燃料是因为_________。
⑶氧气在燃烧的反应中一般表现______。
⑷用一氧化碳炼铁是利用它的__________。
⑸石蕊和酸酞可用来检查溶液的______。
⑹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是根据气体的____。
⑺活性碳可除去水中有异味的物质是利用它的____________。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