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考研政治学霸基础班 讲义(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a r t I哲学观(3) P a r t I I唯物论(7) P a r t I I I辩证法(17) P a r t I V认识论(36) P a r t V历史观(53)附录(6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逻辑体系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逻辑体系
✪复习方法
1.哲学学什么?
学好马哲的关键是:学习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

而哲学概念又是学习哲学原理的基石。

(1)概念:定义及内容。

哲学一共有100多个核心概念。

(2)原理:包括两类——①单个概念的原理,一共有18组;②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一共有28组。

(3)方法论:所学的原理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所提供的根本指导方法。

包括两类:①单个概念原理的方法论;②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

2.哲学怎么学?
(1)“通俗化”理解:在平时听课的过程中将深奥晦涩的哲学概念还原成生活中的语言。

(2)“模板化”记忆:上述所讲的28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可以借助模板来记忆。

(模板详见附录)
Part I哲学观
✪逻辑体系
考点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

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有关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笔记
“思维”=意识=精神,指人的脑子想出来的东西。

关键词有:名言、俗语、俗谚、谚语、预测、推测、判断、结论、观点、观念等。

“存在”有两种含义:一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与“思维”相对,表示“物质”,即一切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具体包括:物质实体、物质关系、物质行为。

二是在特定情况下,表示“有”,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例题
1.(1997理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根据这个问题可以把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笔记
“世界的本原”是指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

与之相对的概念叫“派生”或“产物”。

“本原”与“派生”的关系=“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先”与“后”的关系。

第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根据这个问题,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笔记
这里的“同一性”意思是“能否认识”。

还有几组搭配中的“同一性”也是这个意思——“意识/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认识和实践有无同一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有无同一性”。

考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
依据:根据对“世界的本原有几个”进行划分。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概念: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
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类型: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辨证唯物主义三种发展形态。

●笔记
唯物主义三种发展形态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派生;不
同点在于——三者对“物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同。

(2)唯心主义。

概念: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类型: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笔记
唯心主义两种类型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或意识,物质是意识的派生;不同点在于——对“精神或意识是什么东西”有不同看法。

●例题
2.(2001理3)“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依据: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即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依据:根据对“世界怎样存在”、“世界怎么样”这一问题进行回答。

5.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依据:在历史观上,根据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进行划分。

✪知识小结
✪例题答案1.C 2.D
Part II
唯物论✪
逻辑体系
考点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例题
1.(1992文.6)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
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2.(1994理.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
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考点4物质的存在形态——运动
1.物质与运动
(1)运动的定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为存在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这一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属于相依)
第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第二,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
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运动与静止
(1)静止的含义。

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
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但是,在物质运动中又包含着暂时
的、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

所谓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
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
态。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属于相依相转)
区别:运动具有绝对性、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具有相对性、稳定性、有条件性。

联系: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反对两种错误。

第一,形而上学不变论。

即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

第二,相对主义诡辩论。

即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笔记
“运动”关键词——题干里出现运动、行、变化、发展、过程等。

“静止”关键词——题干里出现不变、平衡、不动、停止等。

●例题
3.(2000文.17)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样式多样性的思想
4.(2007.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
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
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
5.(1991文.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时间和空间的含义及特点。

第一,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第二,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笔记
“一维性”又叫“不可逆转性”,是指时间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前进,一去不复返。

“三维性”是指任何物体都有长度、宽度和高度。

“时间”关键词:年代、年龄、年限、小时、分钟、秒。

“空间”关键词:体积、位置、范围、规模、尺寸。

(2)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不可分割。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物质运动总是在
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3)时空(即时间、空间)的相同特性。

第一,时空具有客观性。

物质是客观的,物质运动也是客观的,因此,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空也是客观的。

这要求我们做任何工作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第二,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时空的绝对性是指时空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它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时空的相对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受物质运动具体特性所制约,即它们的个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第三,时空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时空的有限性是指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

时空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无尽无休,空间是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的。

●例题
6.(2008.2)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

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相对性
D.一维性
7.(2014.17)长江的年龄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

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

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

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2300多万年。

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
A.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
B.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
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考点5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去揭示社会的本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阐明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与联系。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两个大的方面。

1.在实践过程中,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
✪知识小结
●例题
8.(1999文.17)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二自然”。

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9.(2010.3)右边这张照片(略)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

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
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
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
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
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
2.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例题
10.(1991文.20)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考点6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属于决反)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1.物质决定意识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笔记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就是说,意识来源于客观世界,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甚至荒唐的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能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其“原型”;“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就是说,意识既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这两种基本的认识形式,也包括愿望、兴趣、情感、意志等非逻辑的认识形式。

而这些认识形式都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

面对同一个客观事物,不同的主体会得出不同的意识。

(2)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

第一,主观唯心主义否认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主张意识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第二,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其要害在于抹煞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把意识等同于物质。

●例题
11.(2007.17)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
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
A.观念的东西是转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12.(2017.2)有人认为,既然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外部世界的反映,那么人脑里的“鬼”、“神”意识就是对外在世界上鬼、神真实存在的反映。

这种观念的错误在于()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B.把意识看成是物质的产物
C.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直观反映
D.混淆了人类意识自然演化的阶段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意识能动性的含义。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以及怎样反映,从而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和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一步步变为客观现实。

第四,意识具有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因素能够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例题
13.(2002理.17)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1)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第二,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第三,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2)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一,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知识小结
考点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内容包括:
第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
的物体。

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表现
(1)意识统一于物质。

第一,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

第二,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第三,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2)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将唯物主义真正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性是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第一,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类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1)理论意义:为我们进一步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实践意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题答案
1.B
2.A
3.BCDE
4.B
5.C
6.C
7.AD
8.CE
9.D10.DE
11.AD12.C13.DE
Part III 辩证法
✪逻辑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规律)一个核心
联系发展两大总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规律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
逻辑与历史四大方法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与偶然
现实与可能
五大范畴考点8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两大总观点和总特征)事物的普遍联系
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①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普遍性———事物内部各部分和各要素相互联系、事物之间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通过中介实现)
③多样性———事物是复杂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④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注意:一是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二是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三是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
遍联系
●例题
1.(2018.17)2017年6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

“量子纠缠”就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共同组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他粒子。

“量子纠缠”现象虽然未被完全认知,但它仍然能够说明()
A.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B.事物联系的主观性和偶然性
C.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事物的变化发展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概念:
①新事物——即新生事物,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②旧事物——即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①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过程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一切事物均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①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②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方法论用历史的观点看问题,把一切事物都如实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
●例题
2.(2012.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
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3.(2007.19)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2秒88勇夺冠军,打破了由英国名将科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记录。

科林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记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我感到非常兴奋。

”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被打破的。

”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
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
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C.凡事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
D.一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
考点9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大基本范畴)
1.内容与形式——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属于决反)
内容
形式
区别
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联系
①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
②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适合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起消极的阻碍作用(注意: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方法论
①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忽视内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
②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
2.本质与现象——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属于相依)
本质
现象
区别
定义
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总和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特征
是一般的、普遍的个别的、具体的是相对稳定的
多变易逝的
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联系
①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
②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注意: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
要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①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②通过技术手段和理论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知识拓展
真真假假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