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禅宗思想的综合与渗透

合集下载

宋代的禅宗与文化禅禅诗与禅茶的兴盛

宋代的禅宗与文化禅禅诗与禅茶的兴盛

宋代的禅宗与文化禅禅诗与禅茶的兴盛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宋代,禅宗在社会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对于宗教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文学艺术的发展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禅宗的发展推动了禅茶和禅诗的兴起,为宋代的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茶的兴盛以及禅诗的繁荣三个方面,来探讨宋代禅宗与文化禅间的关系。

一、禅宗的起源与发展禅宗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宗派,它强调直接证悟的体验和内在心性的觉醒。

禅宗在中国传承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的慧远、道信等人。

然而,禅宗的发展在唐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受到了律宗的批判与挑战,进而形成了独立的宗派。

到了宋代,禅宗得到了国家的广泛支持与推崇,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一大主流。

禅宗的兴盛与文化禅息息相关。

禅宗的修行注重禅定与悟觉,追求人与自然、人与心性的统一。

这种修行方式与当时社会追求平和与安定的心态相吻合,因而赢得了广泛的拥护。

宋代文人士人多以士大夫为主,他们在政治与文化领域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许多文人士人出家为僧,与禅宗结缘,将禅宗的思想引入到文化艺术中。

这种文人禅宗的结合,促进了禅宗的发展,也使禅宗在宋代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禅茶的兴盛禅茶是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禅宗的修行与茶道相结合,成为了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

宋代的禅宗推崇自然与朴拙,追求心性与自然的和谐。

茶作为一种天然的饮品,形成了一种自然质朴、宁静致远的生活方式。

禅宗的僧侣将煮茶作为修行的一部分,通过煮茶过程中的冥想、专注与体验,来增进内心的冥思与觉悟,进一步深化了修行的内涵。

宋代的社会风气倡导健康与节制,茶饮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茶的烹饪和品饮过程成为了一种艺术,与禅宗结合产生了独特的禅茶文化。

禅茶文化不仅影响了士人文化,也深入到广大民众的生活中,成为了一种时尚与流行。

三、禅诗的繁荣禅诗是宋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一支。

宋代诗词中的禅宗思想及其艺术表达

宋代诗词中的禅宗思想及其艺术表达

宋代诗词中的禅宗思想及其艺术表达引言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诗、词的创作达到了空前高峰,而禅宗思想也深入人心,并且对当时文人士子的思想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代诗词中融合的禅宗思想以及如何通过诗词来表达。

禅宗思想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强调通过冥想和内观来实现顿悟和解脱。

在宋代,禅宗蓬勃发展,成为文人士子研习和借鉴的对象。

禅宗强调直观体验、超越语言文字的境界,这种思想理念与当时社会风气相契合。

禅宗思想对宋代诗词创作的影响1.追求真实体验:禅宗注重个体直接体验世界,无需通过外界经验或权威言辞来认知事物。

这种追求真实体验的思想在宋代诗人心中产生共鸣,他们积极领悟禅宗精神,通过描写自然、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来表达与世界的直接联系。

2.超越语言限制:禅宗认为言语是对事物的有限表达,无法完全捕捉实相。

这一观点使得宋代诗人尝试通过词汇的组合和意象的运用来超越语言的束缚,以更符合直觉经验的方式表达内心感受和体验。

3.强调当下意识:禅宗注重眼前即是,强调活在当下的意识。

这个思想影响了宋代文人对于时间流逝和忧虑不安的态度,他们通过描绘瞬间状况和珍视当下时刻来传达禅宗思想。

以诗歌形式展现禅宗思想1.自然景色描写:许多宋代诗人借用旷野山水、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色来表现禅宗追求“大自然”的理念。

如苏轼《赤壁赋》中所融入的“处士之羡慕,恬静无为”的意象便是禅宗思想的体现。

2.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结合:宋代诗人常将自然景色与自身的情感经验相结合,通过主客相融的手法展示禅宗对连接个体生命和大自然的看法。

如辛弃疾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传达了对世界本质和生命存在的深刻思考。

3.抽象意象运用:宋代诗人尝试通过抽象、模糊的意象来表达内心感受,以突破语言束缚。

他们将抽象的词汇运用到具体事物上,给读者留下联想空间。

如黄庭坚的《寒食》中“菜蔬罢供养,瓜果伤嘉品”将菜蔬和果品寓意为荣华富贵与虚妄世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探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探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禅宗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起源于印度佛教,经过数百年的传播和演变,融入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文化。

本文将通过探讨禅宗思想的核心理念、实践方式和影响,向读者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的重要地位。

禅宗思想的核心理念是觉悟和空性。

在佛教传统中,觉悟指的是超越个体的认知,认识到一切事物的本质皆为空性。

禅宗注重通过冥想和内心静默的实践,以体验这个世界的真实本质。

禅宗认为,凡事皆空,离开了表象和言语的烦扰,人们可以接触到自己内心深处最本真的存在。

这种觉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禅宗思想的实践方式以禅修为中心。

禅修是一种静坐冥想的修行方法,通过呼吸、观察和专注,使内心达到平静和清明的状态。

禅修的目的是超越物质世界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禅修被广泛应用于艺术、文学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文人往往通过禅修来寻求艺术的灵感和个人的境界提升。

禅宗文学也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意境而广受欢迎。

禅修的实践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宗思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禅宗强调当下的存在和心流体验,鼓励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快乐和意义。

禅修的实践让人们学会静心思考,并更好地与自己和他人相处。

禅宗思想还注重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关系,提倡“中庸之道”。

这种关注生态和社会的价值观,至今仍对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产生影响。

禅宗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对艺术表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与中国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禅画、禅诗和禅园。

禅画注重表现自然和内心的美,通过简洁和凝练的笔墨,传达出禅修的境界和主题。

禅诗则以简练的词句表达无尽的境界和感悟,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

禅园以自然、简约和平和的布局,营造了追求内心平静和修行的环境。

苏轼作品中禅宗思想的渗透与挖掘

苏轼作品中禅宗思想的渗透与挖掘

odern chinese M17XIANDAI YUWEN2013.06学研究文众所周知,苏轼的豪放风格是建立在积极进取、洒脱达观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儒家的入世、“致君尧舜”是苏轼诗词的主导思想。

但当苏轼在仕宦道路上遭受打击、迫害之时,却能随遇而安,既不蛮干硬拼,也不消沉隐世,而是以旷达的态度解脱苦闷,“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我们认为这正是苏轼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结果。

苏轼虽受儒学影响颇深,但同中国广大的封建士大夫一样,“早岁便怀齐物志”,与庄子结下难了之缘。

《苏辙集・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写到:“(东坡)初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庄子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苏轼就是这样的“德者”。

其原因就在于苏轼视贬所与“吾乡”齐一,于是便“安土忘怀”,这种精神胜利法与庄子的“万物其一”并无二致。

“升沉何足道,等是蛮与触”,“早知臭腐即神奇,海北天南总是归”,“何处青山不堪老,当年明月巧相随”。

其诗词如是观,其文亦如是观。

如《超然台记》便是如此。

此文作于密州,其时苏轼因两次上书神宗反对王安石新法,均未被采纳,便郁郁不得志,请求离京外任。

先是通判繁华的杭州,三年后改任密州。

杭、密生活水平相去悬殊:杭州欢宴不断,密州却“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苏轼借老庄“万物齐一”的思想安慰自己道:“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如能“万物齐一”,超然物外,无美恶之辨,将“舟楫之安”等同于“车马之劳”,处“雕墙之美”同“采椽之居”,视“湖山之观”匹“桑麻之野”,则“吾安往而不乐”。

因此当苏轼临老谪居海外,穷愁颠越,无不自得,超然物外,便不难理解了。

然而实现这份超然,更离不了禅宗的影响。

从个性和气质看,苏轼是一个颇有见识、才华横溢的文人才子,尤其是他格外丰富的感情世界,常常表现出一种高层次的内在孤独感。

苏轼文论思想中佛教禅宗思想的渗透与影响

苏轼文论思想中佛教禅宗思想的渗透与影响
泊 ,如 空 中 之 音 ,相 中之 微 ,是 一种很有 价值 的观点 。 二 、禅宗美学 的思维特点使苏 轼 提出 “ 随物赋形” 说 ,也对苏轼 的艺 术审美观和人生观等有着重要影 响 禅宗 美学超功利 的审美态度在 苏 轼 的作品中集 中体 现为一种超 然的精 神 ,因而造就 了其 作品或主淡 泊或主 豪猛 的风格特 点。苏轼援 引禅 宗美学 “ 见象而离相”的理论 ,形成 了以寓意 于物而 又不滞于 物为主要特征 的诗 境 特 点。而这主要 是由 “ 随 物 赋 形 ” 说 和苏轼在其作品中所渗透 的宠辱不惊 , 冷静 旷达的态度这 两方面所体 现出来 的 。“ 随物 赋形 ” 主 要 是 指 注 重 文 艺 的 自然本 质,讲求创 作的 自然天成 ,反 映在 具体 的形象描 写上就是强 调主体 在创 作时与对象 互通情志 、顺 应而 自 然 的 关 系 。而 另 一 方 面 ,深 刻 的 人 生 思考 使苏轼对沉浮 荣辱持有冷 静、旷 达 的态 度 。而激 发出苏轼这种 旷达 冷 静 的人生观背后 的原因正是佛 教禅宗 对其 思想 的巨大影 响, 在“ 心外无物” 、 “ 以心为镜”等佛家思想的笼罩中,苏 轼 做 到 了文 章 的开 阔 , 人生的开阔, 随 心所 致,对文学和 人生都抱有 “ 玉 事 天成” ,“ 随 理 而 至 ” 的哲 学 和 原 则 。 三 、苏轼文论 思想 中的妙悟 说也 是源于佛家禅宗思想 自严 羽在 《 沧 浪诗话》 中提出妙 悟这 一文学理论后 ,苏轼和黄庭 坚等 人进 行 了继承与 发展 。苏轼认 为要靠 妙悟 才能掌握别材 别趣 ,其 中 “ 以禅 喻诗 ”就是其方 法。妙悟本是 佛教禅 宗 的术语 ,指对佛 法的心领神会 ,在 此借 此来作 比喻 诗歌艺术 的特 殊规律 ( 即别材别趣 ) ,也是难 以具体言说的, 只能靠各人 自己去妙悟 。 司空图在 《 诗 品》 中提出 “ 象 外之象”和 “ 味外之 旨” ,就 很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他认

南宋时期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

南宋时期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

南宋时期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学派和思潮。

本文将尝试概括和介绍这个时期的宗教文化和哲学思想。

一、儒家思想与佛教禅宗的融合南宋时期,南北朝时期已经形成的儒家与佛教禅宗的对话和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儒学家们开始尝试将禅宗的思想和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相结合,以求得到更完整和深刻的思想体系。

其中比较有名的儒家学派有著名学者朱熹所创的理学、周敦颐、程颐、张载所创的气学等。

他们在借鉴禅宗思想的同时,也在儒家经典中找到了自己的独特思想。

二、禅宗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南宋时期,禅宗思想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禅宗开始更多地反思禅宗自身的思想和修行,形成了不同的禅宗演化分支。

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禅宗代表人物有临济宗的黄龙洞、曹洞宗的永平、慧能禅师等人。

他们在传授禅宗的教义和修行方法的同时,也在对禅宗思想进行了反思和发展。

三、道教思想的繁荣南宋时期,道教思想也得到了繁荣。

在这个时期,道教开始大规模兴建道观,形成了许多道教组织和修行流派。

道教的修行不仅关注灵修和神秘体验,还关注对生命的养护和保健。

养生以及药方成为了道教思想的重要内容。

此外,道教也开始融合其他信仰和传统,比如儒学、佛教和民间信仰。

著名的道教修行流派有全真派、太乙派、古今道派等。

四、民间信仰和神话南宋时期,中国的民间信仰和神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各种不同的神明和信仰形成了丰富的民间文化,例如关帝信仰、观音信仰、土地公信仰等。

此外,南宋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宗教神话,比如《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它们不仅包含了民间信仰的要素,还具有文学价值和深刻的人类思考。

五、结语南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和哲学思想高度发展的时期。

在宗教文化领域,儒学、禅宗、道教以及民间信仰和神话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了多样性而又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个时期的思想和经验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对中国哲学有着重要的贡献,也对世界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禅宗思想的综合与渗透

宋代禅宗思想的综合与渗透
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 无上佛道誓 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
程门之不动心与以禅解易
➢ 程门立雪。心中无妓。每见人静坐, 便叹其善学。涪州渡江,心存诚敬, 不若无心。
➢ 佛说自有高妙处,庄周气象,大抵浅 近。
➢ 高景逸:明道先生看得禅书透,识得 禅弊深 。
程颐以易解禅——《伊川易传》
王归京师在太宗朝,未尝见太祖)
欧阳修《六一诗话》
吴僧赞宁,国初为僧录。辞辩纵横,人莫能 屈。时有安鸿渐者,文辞隽敏,尤好嘲咏。 尝街行,遇赞宁与数僧相随,曰: “郑都 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 。 宁应声答曰: “秦始皇未坑之辈,往往成群” 。 时皆善其捷对。乃郑谷诗云: 爱僧不爱紫衣僧。
太宗:浮图之教,有裨政治。 亲制《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
禅门弟子:圣人设教,只要整顿今人手脚。 士大夫与禅,一在政治教化,二在语言文字之间
晁回:融会禅理,随笔记载,盖亦宗门语录之类。 杂糅三教,弥缝法门之阕,求同存异,兼容共济,
宋初融合三教的雏形。
浮生万虑日营营, 同访禅居耳目醒。
寻胜已穷烟霭外, 谈空应有鬼神听。
黄庭坚:利衰、毁誉、称机、苦乐此之八
陆九渊“心即理”和“无思无为”
古人教人,不过存 心、养心、求放心。
墟墓兴衰宗庙钦, 斯人千古不磨心。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 离事业竟浮沉。
陆九渊“心即理”和“无思无为”
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 。 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天下之故。 不可用心太紧深山有宝,
无心于宝者得之。 禅门芥子纳须弥。
敕高品张从信往益州雕大藏经版。 诏元超等入大内颂金字大藏经,车驾
临幸,赐紫方袍。 帝王的扶持、士大夫的推奖、文人学 士的唱和应答、民间百姓的顶礼膜拜。

宋朝的禅宗思想与修行方式

宋朝的禅宗思想与修行方式

宋朝的禅宗思想与修行方式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不仅在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也是禅宗佛教繁盛的时期。

在宋朝,禅宗思想深入人心,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宋朝禅宗的思想和修行方式。

一、禅宗思想的背景和特点禅宗起源于中国,是佛教教派之一。

宋朝时期,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到高峰。

禅宗的核心思想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强调通过直接体验自己的内心,实现觉悟和解脱。

禅宗注重实践,强调通过禅修来达到觉悟的境界。

禅宗思想的流行与当时社会的背景密切相关。

宋朝是一个相对安定和繁荣的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民众对于心灵和内在修行的需求也增加。

禅宗不依附于一切外在形式和仪式,在社会中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二、禅宗的修行方式1. 坐禅坐禅是禅宗修行的核心方法之一。

禅宗强调静思和冥想,通过坐禅来观察和了解自己的内心。

坐禅时,禅者通常采取莲花坐或半跏趺坐的姿势,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放松,焕发内心的觉察力。

坐禅需要禅者集中注意力,呼吸平稳。

逐渐,禅者能够抑制杂念,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安宁。

坐禅的目的是通过观照自己的内心来达到觉悟和解脱。

2. 参禅参禅是禅宗修行的另一个重要方式。

禅宗寺庙通常会举行定期的禅修体验活动,让禅者在大师的指导下进行修行。

禅者在禅堂中打坐,与大师进行对话,通过问答和禅问题来引导禅者开启心灵眼。

参禅过程中,禅者通过与大师的互动,寻求心灵的启示。

大师的言语和行为通常富有启发性,可以让禅者在参禅中获得新的认知和体验,达到觉悟的境界。

3. 行禅行禅是禅宗修行中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行走的方式来专注和觉察内心。

禅者在固定的路径上缓慢行走,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一步的动作上。

行禅的目的是让禅者在运动中静心,并通过观照身体的感受来觉察内心的变化。

行禅还可以与呼吸相结合,禅者可以以一定的节奏来调整自己的呼吸,并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过程中。

行禅可以增强禅者的观察力和大脑的集中力,帮助禅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本性和世界的真相。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思想内涵研究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思想内涵研究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思想内涵研究禅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重要宗派,其思想内涵深邃,涉及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

禅宗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现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禅宗文化的思想内涵,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禅宗文化的独特之处。

禅宗思想的寓意禅宗的中心思想是"止观",即止念观心。

禅宗认为,人的内在本质是清净,只是被尘世的欲望所遮盖。

因此,禅宗的修行方法是通过禅定和观察,让人探索自己内心的真实状态,从而解脱尘缘,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自由。

一方面,禅宗倡导超越物质层面,追求心灵的彻悟。

在禅宗文化中,禅定是一种触及灵魂的内省方法。

通过禅定,追求者可进入超越时间、空间和物质的领域,达到心神合一、万物归一的境界,从而获得心灵上的平静、智慧和智力。

另一方面,禅宗的寓意也是观照日常生活。

禅宗认为,人们生活在每天的喧嚣和繁琐中,易被周围的事物所影响,无法真正认知与把握自己的内心。

因此,禅宗也倡导修行者透过精神的眼睛看待世界,理解生命的深层次含义。

禅宗文化引导人们解放心灵、净化心灵,去除烦恼与执念,通过禅宗文化的梳理修行,达到生与死的超越。

禅宗文学的表现形式禅宗思想的寓意与禅宗文学的风格密切相关。

禅宗文学的出现主要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而这种文学风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禅宗文学或许由一派禅宗高僧开始,如:法眼禅师、惠能禅师、六祖慧能等人。

他们主张通过禅修和对话,指引修行者跳出世俗思维定势,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

禅宗文学的表现形式多样,并不局限于禅宗文学的领域。

著名的唐诗和宋词,都覆盖了禅宗的理念。

例如唐代李白的"大眼慵慵唤美酒,俯身更觅一枝梅"等诗句,描写了人们从追求物质享受,到超越物质享受的心路历程。

宋代苏轼的"天真有那么一瞬间,如童话世界般的田园",表达了内心追求平淡、纯和的愿望。

总而言之,禅宗文学通过各种形式,呈现禅宗文化的本质、前景和哲学思想。

宋代的佛教文化与禅宗思想

宋代的佛教文化与禅宗思想

宋代的佛教文化与禅宗思想宋代(960年至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政治稳定、社会繁荣、文艺昌盛、科技发展。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和禅宗思想都得到了蓬勃发展。

一、佛教文化的发展1. 佛教的传播在宋代,佛教得到了蓬勃发展,这是因为佛教在唐代已经有很好的基础,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得到了人民的认可。

佛教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僧人和文化的传播来实现的。

在宋代,大量的佛经被翻译成中文,这使得佛教更容易被人民理解接受。

2. 佛教艺术佛教文化在艺术方面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在宋代,建造了很多寺庙,其中以杭州灵隐寺、嘉兴南湖寺、苏州虎丘寺等寺庙最为著名。

这些寺庙建筑风格独特,很多都是这个时期的艺术瑰宝。

3. 佛教文学在宋代,佛教文学也得到了极为丰富的发展。

很多重要的佛教经文和佛教文学著作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其中最有名的是《华严经》,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二、禅宗思想的发展禅宗在宋代的发展,可以说是佛教文化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分。

禅宗的主要思想是:通过冥想和禅修来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清醒。

禅宗思想在宋代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

1. 禅宗的教义禅宗的教义有三个基本的思想:空、无、法。

其中,“空”指的是所有存在都是虚幻的,没有真正的实在性;“无”指的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空洞和无常的;“法”是禅宗中的核心,指的是真正觉悟的人的内在体验和认识。

2. 禅宗的修行禅宗的最核心的修行方法是禅修。

禅修通过冥想和集中注意力来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清醒。

在宋代,很多禅修中心和禅宗学校被建立起来,数量之多和规模之大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

3. 禅宗的传播在宋代,禅宗思想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禅宗的名师,他们将禅宗思想传播到了更广泛的人群中。

同时,禅宗也得到了很多皇帝和官僚的扶持和支持,这使得禅宗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总结:宋代是佛教文化和禅宗思想得到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人们尤其重视理解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和认知,从而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清醒。

宋代禅宗思想的综合与渗透

宋代禅宗思想的综合与渗透

惠克))))
洪勤善正宗德
的的昭觉杲山
文《的的的棒
字碧《默看、
禅岩颂照话临
录古禅禅济
》》

语五 言家 的七 方宗 法实 上际 花上 样是 翻在 新道 :断
(一)棒喝交驰
❖ 临济义玄喝(一喝千古)(南岳系) ❖《五家宗旨纂要》:临济家风,全机大
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驰电掣, 卷舒纵擒,杀活自在。 ❖ 三玄、三要、四料简。 ❖ 一喝如金刚宝剑, ❖ 一喝如踞地狮子, ❖ 一喝如探竿影草 ❖ 一喝分宾主(体用性相)。 ❖ 一喝大地震动
德山宣鉴棒一棒须弥粉碎
开口三十棒,不开口也三十棒。 四种打法:明来明头打,暗来暗头打,
四面八方来旋风打,虚空来连架打。 目的:截断言路,逼拶用心体悟。
宗杲的看话禅 言与不言之间
批评默照禅寒灰枯木 断佛慧命的邪禅
宗杲的看话禅
➢ 《庄子•则阳》言而足,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 终日言而尽物。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非
第四讲
宋代禅宗思想的综 合与渗透(上)
禅宗的分宗并弘
禅教净合一、儒道释合一。 禅宗思想将佛教义理发挥殆尽, 在高层次上向社会全方位渗透 ——重铸了人生哲学
丰富了理性思维 陶冶了审美观念。
恩格斯称赞黑格尔是 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 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 联系的人。
黑格尔认为:
哲学的目的只是在于用思维 和概念把握真理,而不是真 理本身。 所以,任何哲学体系都有凝 固或僵化的倾向,同历史的 发展进程不相容。
文字禅 ➢ 善昭、 重显之《颂古百则》。 或畅晓如话,或华丽、典雅、 含蓄(不说破)。
➢ 善昭:天龙一指悟俱胝,当 下无私物匪齐。万互千差宁别 说,直教今古勿针锥。
➢ 重显:对杨深爱老俱胝,宇 宙空来更有谁?曾向沧溟下浮 木,夜涛相共接盲龟。

南宋时期的禅宗文化研究

南宋时期的禅宗文化研究

南宋时期的禅宗文化研究南宋时期禅宗文化研究南宋时期是中国佛教禅宗文化蓬勃发展的时期。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分支之一,在南宋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深入的发展。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禅宗文化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和弥补生活中空虚之物的一种信仰。

一、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南宋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

南宋朝廷通过施行“居士政策”,允许士人离开官场,回归家庭,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这种政策为禅宗文化在南宋时期得到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南宋时期禅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禅宗文化在南宋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

从佛教寺庙到民间,禅宗在南宋社会中多角度地得到了传播。

出家人和俗家人都成为了禅宗文化的传承者,禅宗在南宋社会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禅宗文化在南宋时期的传播不仅局限于中国,还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

禅宗文化在南宋时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

首先,南宋时期的禅宗文化重视实修功夫,注重禅定的培养,强调实践和体验。

禅宗的实修强调直接体验,通过受用体验来发现真理。

其次,南宋时期的禅宗文化强调了“人即佛、佛即人”的思想,认为佛性具有切身的现实意义。

禅宗通过对内心的探索,试图找到一条切入生活的道路。

最后,南宋时期的禅宗文化注重了用世间语言表达禅宗思想。

禅宗通过语言来表达禅宗思想,让禅宗思想成为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一种文化。

三、南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禅宗文化研究家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禅宗文化研究家,这其中有几位比较具有代表性。

一位是道元禅师。

他发展了禅宗的法眼(法中生智)和法身(法中生理)思想,提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理论。

他在著作《修心四十章》中,详细地阐发了禅宗在修行中的体验和认识。

另外一位是大慧禅师。

大慧禅师强调寂观禅的修持,认为在修行中必须不断地进行追问和探索。

他在《太原普照禅师临济宗策进赞》中,论述了“不立文字”(不受语言的束缚,直接发露真相)的禅宗思想。

禅宗的哲学思想总结

禅宗的哲学思想总结

禅宗的哲学思想总结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其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化和世界哲学都有着深远影响。

禅宗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禅宗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禅定、般若、悟道等方面,以下是对禅宗哲学思想的总结。

禅宗注重禅定实践,通过打坐冥想的方式来觉察和培养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禅定实践旨在超越世俗的烦恼和纠结,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清净。

禅宗强调通过深入内观来认识自己的内心,并以此拥有对自己和世界的深刻洞察。

禅定的目标是让人们通过觉察和体悟真实的自己,摆脱欲望的束缚,达到内心的自在与自由。

禅定实践的核心是静心,通过专注于当下的呼吸、思绪和感受,来体验此刻的存在。

禅宗强调般若智慧的培养和运用,般若智慧是对事物本质的直观洞察和领悟。

禅宗认为,人们因为执著于名利、欲望和固有观念,而陷入无明的迷悟之中,无法认识真实的自己和世界。

禅宗通过般若智慧的开发和运用,让人们超越表象的幻象,认识事物的真实本质。

禅宗主张通过察觉直觉和体悟来获得真正的认识,而非通过理性思考和概念的分析。

禅宗认为,真正的智慧是通过直接的直觉和体验加以证明的,而非通过文字和思维来达成。

禅宗重视悟道的实践和体验,悟道是对自己和宇宙真理的顿悟和体验。

禅宗认为,人们由于追求名利和物质利益,而陷入无休止的循环之中,无法寻找到真正的快乐和内心的平静。

悟道的实践是通过在禅修中深入体验和觉知,超越一切执著和束缚,获得对自己和宇宙的直观体验。

禅宗主张通过身心上的在此修行和顿悟,达到无我、无执和无分别的境界,实现超越幻象的解脱和圆满。

禅宗的哲学思想强调实践性和经验性,鼓励人们通过自身的体悟和实践来寻求真理。

禅宗认为,通过亲身体验和直觉的洞察,人们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和世界,超越社会和文化的束缚。

禅宗的思维方式特别注重直觉和体验,而非理性和概念。

禅宗的哲学思想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将人的悟性和觉性发挥到最大,并通过静坐、默观和行持等实践方法来培养和发展内在的觉知。

禅宗影响下的宋代佛教艺术的探究

禅宗影响下的宋代佛教艺术的探究

禅宗影响下的宋代佛教艺术的探究禅宗是一种重视内心体验和觉悟的佛教思想流派,它在宋代的中国达到了巅峰。

宋代佛教艺术受到禅宗的深刻影响,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貌。

禅宗的核心教义是直指人心,强调直接觉悟。

在宋代,禅宗的两大流派——南宗和北宗发展兴盛。

南宗注重独立见性,以求悟道为核心;北宗注重修行方法,以禅定和戒定为核心。

这两大流派的兴盛,为宋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在艺术表现方面,禅宗影响下的宋代佛教艺术主张直观表现,以追求内心体验和觉悟为目标。

它摒弃了以往佛教艺术的华丽和庄严,追求简约和朴实。

佛陀形象的雕塑和绘画中,佛陀的面容严肃、平静,眼神深邃,表达了禅宗修行者内心的平和和觉醒。

武夷山鼓励的武夷画派是被独立来在晚唐早宋开始的,主张墨色为主的简约画风。

神道曾主张:“山水里只留墨”、“千顷淡泊画卷呈。

”他们善于用极简的构图表现出山川河流的变幻和气势。

禅宗的“一念无妄”思想,强调从整体中看到的一切是虚妄的,只有内心的纯觉才是真实的。

在武夷画派中,常用线条勾勒山水轮廓,尽量避免细节的表现,通过简洁的笔触和纯粹的水墨表达禅宗的主张。

在建筑艺术方面,禅宗影响下的宋代佛教建筑以简约、朴实和精致著称。

南宋西湖乾隆谭嗣同说:“居处封禅、尽摈末象,烟波下闲吟,袂舞为筛繁星。

”修建在湖泊之上的岳王庙,正面的屋顶只是贵重的琉璃瓦和青石构成的屋顶,没有一丝一毫的花纹。

整座建筑采用淡雅的浅黄色和灰色,给人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

禅寺的设计也是如此,以简约、精致著称。

例如益善禅院,没有用大量的浮雕和长长的回廊装饰,而是采用简洁的直线和简朴的墙壁来展示佛教精神。

除了艺术形式的变化外,禅宗对佛教的宗教实践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强调内心体验和觉悟,主张修行者通过冥想和参禅来实现。

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注重现在的当下,专注于呼吸、身体和自身的思考。

这种修行方式也被运用到佛教艺术中,例如修行者在看佛像时,会通过专注于佛陀面容的细节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觉悟,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宋代禅宗思想与文化传承

宋代禅宗思想与文化传承

宋代禅宗思想与文化传承禅宗自诞生以来,一直深受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

宋代是禅宗的黄金时期,有很多著名的禅宗高僧和名山,禅宗思想和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扬。

这篇文章将探讨宋代禅宗思想与文化传承的历史、意义与贡献。

禅宗的起源和历史禅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五世纪的印度,经过长达三个世纪的发展,传入中国后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

禅宗教义强调内观、禅定和觉悟的修行方式,崇尚经验和直觉而非概念和语言,是佛教中最具体验性的宗派之一。

在五代时期,禅宗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点,成为了一个自立门户的佛教宗派。

五代十国时期的禅宗以华严宗为主,强调坐禅和静修禅定。

到了宋代,禅宗开始得到政治和文化上的重视,成为人们研究和崇尚的对象。

宋代禅宗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北宗和南宗。

北宗以临济宗为代表,强调在禅修中达到顿悟。

南宗则以曹洞宗为主,强调“念佛不离舌,敲禅不离脚”,即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和在悟体性的修行。

在北宗和南宗之间,还有南北合一的“黄檗宗”,该宗派融合了临济禅和曹洞禅两种禅修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宋代禅宗的文化传承宋代的禅宗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禅文化宋代的禅宗文化融合了禅者的思想、生活和修行方式,形成了独特的禅文化体系。

禅文化中最著名的就是禅宗诗歌,宋朝的高僧们常以诗歌来表达他们对禅宗的理解和体验。

禅诗的特点是具有“吟哦、超脱、意境深远”的风格,这些禅诗被誉为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瑰宝。

此外,禅宗茶道也是宋代禅宗文化的一大特色,茶道强调的是心境和品位,通过品茶来达到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2. 禅画禅画是禅宗文化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禅画强调的是表现主题,不注重细节和技法。

禅画形式简洁、意蕴深刻,常用非常规画法和手法,如一笔画、临摹、倒置和崩豆画等。

禅宗的禅画与道教的神仙画有很多共通之处,都是追求神秘和超高的意境,通过作画来达到超脱的效果。

禅宗的禅画代表作品有北宋的李公麟《五行图》和南宋的释道翁《牧云》等。

3. 禅学思想禅宗的禅学思想是禅宗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强调以自己的智慧、直觉和直观知觉来认识世界。

宋朝的禅宗与佛教文化

宋朝的禅宗与佛教文化

宋朝的禅宗与佛教文化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其时期的文化发展也十分繁荣。

在宋朝的文化中,禅宗和佛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当时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禅宗在宋朝的兴起与传播宋朝时期,禅宗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开始逐渐兴起。

禅宗强调参禅修行,注重用心体会,通过打破传统的经院派形式,强化直接体验的方式来寻求觉悟。

该宗派得到了许多有识之士的支持与拥护。

禅宗的兴起主要归功于一些禅师的努力,如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等。

其中,六祖惠能更是禅宗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六祖坛经》对禅宗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禅宗也因其强调实际体验的方式而吸引了许多文化名人的关注。

二、禅宗对宋朝文化的影响1. 文人士大夫与禅宗的关系宋朝时,文人士大夫对禅宗十分崇拜,并将禅宗的思想融入到他们的文化创作中。

他们认为参禅修行可以净化心灵、提高审美境界,并常常以此为题材进行创作。

他们对于禅机境界的追求促使了更多具有禅意的文学作品的产生。

2. 佛教造像艺术的兴盛宋朝时,佛教造像艺术得以迅速发展。

以禅宗佛教寺庙为中心,佛像雕塑在艺术创作中成为一个重要的题材。

佛教造像艺术在宋朝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体现了禅宗精神的升华。

3. 禅宗对文人画的影响在宋代文人画中,禅宗思想的影响不可忽视。

禅宗的向内觉知、追求真实与自然的态度,与文人画追求笔墨意趣、心灵表达的追求相契合。

禅宗的启发让文人画成为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自由艺术形式,使画作更具深意和内涵。

三、禅宗与宋朝社会的互动禅宗在宋朝不仅在思想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禅宗的人文精神禅宗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以心灵的平静与宁静来面对环境和人际关系。

禅宗的人文精神在宋朝得到广泛传播,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净化和改善。

2. 禅宗的兴学运动禅宗在宋朝也推动了兴学运动的发展。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与实践,鼓励人们自行研读佛经、悟道真理。

宋代的禅宗思想与文化传承

宋代的禅宗思想与文化传承

宋代的禅宗思想与文化传承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该时期的禅宗思想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禅宗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真正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宋代禅宗思想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和影响。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强调顿悟、体验和觉悟的境界。

宋代禅宗思想的核心是“心如止水”,即通过冥思静坐等修行方式,把心静如水,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

这种境界有助于人们解脱尘世的烦恼,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首先,宋代的禅宗思想在文化传承中对于文人士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宋代文人努力追求内心的净化和升华,相信通过修行可以培养出高尚的品质和情感。

禅宗的修行方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寻找内心平静和启迪的途径。

这些文人通过参禅打坐,借助静默与冥想的方式来反省自己的内心,找到真正的自我。

他们的创作作品多以禅宗思想为主题,表达对于内心境界的追求以及对尘世沉浸之批判。

其次,宋代禅宗思想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诗词歌赋的传承也起到了教化作用。

禅宗强调顿悟和觉悟的体验,深深影响了当时社会中的各个阶层。

这种内心的觉醒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众生皆无常,世事变幻无常。

这样的觉悟有助于人们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这种觉悟意识也对于社会的秩序维护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人们能够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不盲目追求权位和物质财富,从而降低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其禅宗思想对于宋代武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少林寺的僧人们通过禅宗的修行方式锻炼身体和意志力,从而培养出非常高的武术技能。

这些技能不仅是一门高深的武术,更是一种内心的觉悟和修行。

禅宗思想在这里与武术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少林功夫,其文化和价值传承至今。

总的来说,宋代禅宗思想在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提倡冥思静坐和内心觉悟的方式,帮助人们追求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平和。

禅宗思想也对于文人士人的创作和审美品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武术的传承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古代文学中的禅宗思想

古代文学中的禅宗思想

古代文学中的禅宗思想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它强调直接体验、觉悟和内心的平静。

禅宗的思想深刻地渗透到了古代文学中,为文学作品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本文将以古代文学中的禅宗思想为主题,探讨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影响。

在古代文学中,禅宗思想常常以隐喻和象征的方式出现。

例如,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他以登高望远的景象来表达对禅宗的领悟。

诗中描述了登上高楼,俯瞰四周的美景,感叹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无常。

这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与禅宗强调觉察当下的思想相契合,传达出一种超越尘世的境界。

禅宗思想还在古代文学中体现为对自然的崇拜和与自然的融合。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他以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对禅宗的理解。

诗中描绘了秋夜的凉爽和月色的明亮,通过对自然的感知,诗人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这种与自然的融合,使诗人能够超越尘世的纷扰,达到内心的安宁。

禅宗思想还在古代文学中表现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死的思索。

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中,他以描绘历史上的一场战争为背景,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死的思索,表达了对禅宗的体悟。

赋中,苏轼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常,通过对生死的思考,他认识到世事无常,人生如梦,只有超越名利和欲望,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禅宗思想还在古代文学中体现为对人性的观察和对心灵的疗愈。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他以幽默讽刺的方式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矛盾。

通过对人性的观察,冯梦龙试图唤醒人们对内心的觉察和觉悟。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自己内心的观察和反思,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在古代文学中,禅宗思想不仅影响了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境,还影响了文学的创作方式和风格。

禅宗强调直接体验和觉悟,这种体验和觉悟常常通过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形式来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符号和隐喻,都是禅宗思想在文学中的体现。

禅宗的内心平静和觉悟也影响了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句法,使其更加简练、深邃和富有内涵。

唐宋时期的宗教信仰与禅宗思想

唐宋时期的宗教信仰与禅宗思想

唐宋时期的宗教信仰与禅宗思想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和禅宗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宗教信仰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日渐丰富多彩。

在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人民的信仰和追捧,并成为了社会道德文明的一部分,而禅宗思想也在佛教中占有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唐宋时期,宗教信仰被许多人所接受,佛教在社会中得到了很高的重视,人们为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而信奉佛教。

佛教在唐代时还发展出不同的宗派,如华严宗、禅宗、天台宗等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教义,吸引了大量人民的信仰。

禅宗思想也是唐宋时期宗教信仰的一种重要体现。

禅宗强调灵性上的理解和体验,要求信徒心中清净,心无旁骛,实现内心的平和与空明。

禅宗被赋予了禅意、禅境、禅歌等多种形式,这些形式化的表达方式让禅宗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禅宗思想不仅影响了佛教,也为其他宗教带来了很多启发,成为了整个中国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其影响范围深远。

唐宋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禅宗思想,还对人们的社会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禅宗思想强调顿悟,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空明,这使得人们学会了更加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成为了后来文化和习惯形成,诗词歌赋等方面的重要组成。

同时,宗教信仰也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得人们将价值取向放在了生命的意义和精神追求之上。

这样的思想渗透在社会中,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唐宋时期,宗教信仰和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信仰和思想形成了中国人重视精神追求的传统和文化精神,人们在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对内心的反思和求取精神的追求,成为了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总之,唐宋时期的宗教信仰和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人类价值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虽然经过历史的沉淀,许多的宗教信仰和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其中的精髓和核心的道理依然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追求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使中国文化的精神气息历经不断变幻依然保持着清新、深沉的光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景入情,因情说理。
“富国由崇简,蕲年在好生。无心斯格 物,克己自消兵。”说的是内圣外王之
道,格物致知之理,并使之融入禅家心性 之学,其“以文为诗”的散文化倾向,尤 其与理学家同声相应,苏轼会通禅理、世
理于诗的一体之妙。
前一首是引经据典,“绕路说禅”; 后一首则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由景入情,因情说理。

亦悟得事理。
学诗如学参禅,小悟必小得。
仙要积功,禅有顿渐。
吕本中也强调

悟入之理,正在工夫勤惰之间。 姜夔也说:“胜处要自悟”。 江西诗派诗人杨万里在谈到诗的创作时,
同样重视“忽然有悟”的事实。
与 悟 :
曾季貍曾说了一句带有总结性质的话:
后山论诗说脱俗,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 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入处虽不 同,然其实皆一关捩,要知非悟入不可。
惠洪则因“未肯题红叶,终期老翠微”, “十分春瘦缘何事,一掬归心未到家”,而 被指责为犯绮语、妄语的“浪子和尚”。
五戒之戒绮语
参寥子曾评杜甫诗“楚江巫峡半 云雨”句,苏轼问:禅僧亦喜 绮语?参答:“譬如不事口腹 人,见江瑶柱,岂免一朵颐哉?”
形象的比喻说明禅与诗具有特殊 的内在联系和审美价值。吻合 了诗人直觉,移情、欣赏距离 等审美的心理活动。
禅宗思想在宋代的发展,除沿着它的主线向前 推进外,同时还在两个方面亲和与渗透:
一方面,严毅的理学家援禅入儒,改头换面 而为理学,重德业而轻文艺,作诗,依然尚 议论,重说教,借禅论理。
另一方面,浪漫的诗人引禅入诗,借诗说理, 以诗谈禅,以议论相高尚,蕴育了宋诗超言 象、以悟入、以意胜的新格调。
宋诗藉禅的渗透,重说理,强调“悟”入, 以文为诗而表现散文化的倾向。
邵雍的《观物吟》说的是耳闻不如眼见,感知
胜于空论。“人之耳所闻,不若目亲照,耳
闻有异同,目照无多少。并弃耳目官,专用
口舌较,不成天下功,止成天下笑。” 还有
“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美誉既多须忧患,清欢虽膡且无忧”,无
疑也是哲理
的诗化。
周敦颐以莲说性本清净,其诗也开说 理议论之风。
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 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
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轼的禅理诗:
《题西林壁》完全把禅理融入个体感 受,从而引申并转换为一个具有普遍 意义的哲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惠洪曾引黄鲁直语评此诗曰:“此老 入于般若,横说竖说,了无剩语。”
前一首是引经据典,“绕路说禅”; 后一首则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合代
禅 与 诗
()
与禅
渗宗
透思

想 的
第 六 讲

宋诗中禅的理趣
宋儒多严毅,甚至流于迂腐; 宋代诗人则放浪形骸,更富 浪漫主义色彩;突出表现为 “不立文字”的禅宗,在宋 代,以“文字禅”兼采二者 之长,偈如诗,偈亦文,重 说理,轻情采,尚议论,而 与宋儒相亲和,并向宋诗广 泛渗透。
禅僧蜚声诗坛层出不穷
宋儒天理人欲之辩,不仅深入到说理诗中, 而且其议论亦如诗,如程氏“人心惟危,人 欲也。道心惟微,天理也。惟精惟一,所以 至也。允执厥中,所以行也。”
月印万川——“一月普摄一切水,一切水月一 月摄”的禅门经典,对“理一分殊”的譬喻,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宋代诗、理联姻,以及禅 的理趣对宋代思想、宋代诗文的影响与渗透。
宋代禅僧更是出入宫廷,平交王侯,或 浪迹江湖,与文人墨客结下不解之缘。 他们的偈从形式上看更像诗。于是, 禅僧一变而为诗僧,或引禅入诗,或 借诗谈禅,不仅在语辞上敲凿吟哦, 而且用俚语、艳词烘托开悟的境界, 有如惠洪、克勤、宗杲者。

禅僧蜚声诗坛层出不穷
《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传克勤为法演侍者, 有陈氏解印还蜀,演曰:“提刑少年曾读小 艳诗否?有两句颇相近,‘频呼小玉原无事, 只要檀郎认得声。’”陈惘然,勤聆之大悟。 一日见鸡飞栏上,鼓翅而鸣,自谓“此岂不 是声。”遂呈偈云:锦鸭消香锦绣帏,笙歌 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 自知。法演甚喜而许之曰:“吾宗有汝,自 兹高枕矣。”
南宋晓莹作《云卧纪谈》 记禅僧与诗之佚事。
南宋绍兴年间,一儒士至焦山风月亭,诗云: 风来松顶清难立,月到波心淡欲沉。 会得松风元物外,始知江心是吾心。
显然受心学“心即理”的思想影响,也写出了松风、月 波的情致。但是其只知江心即己心,却没有达到松风、 波月等大自然与己合一,即物我为一的意境。 月庵果禅师读后评曰: “诗好则好,只是无眼目.” 于是改二字成下句:
惠洪《冷斋夜话》记南唐后主李煜事云:
宋太祖将问罪江南,李后主用谋臣计,欲拒 王师。 法眼禅师观牡丹于大内,因作偈讽之 曰: “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冷落,然后始知空。” 后主不省,王师旋渡江。
宋诗说理的前驱先路。
昨夜春水江边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水中自在行。
他与王安石等士大夫不同,把禅施之 于应用,也不像理学家改头换面,借 禅谈儒,而是在思想深处打下了禅宗 “离相”、“无念”,“随缘”的烙 印,更多的表现禅的超越精神。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 图”。
人生如梦,生荣死哀如梦,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
喜欢引佛经、语录之典故入诗,却 专在形式上下工夫,务求争新出 奇,不仅缺乏那份超越的洒脱, 而且强调诗“以气为主”,风格 奇峭,一味造拗句、押险韵、作 冷辟语。刻意追求格式,自然有 损内容,说理更在其下,恰如禅 宗末流逗弄机锋。成就自然也就 不如师门,而“终在古人后”。
儒也说理,说性命天道之理; 禅也说理,说明心见性之理, 二者同气相求,宋代“尚理”
的诗风如风偃草
其意不仅在于追求“跳出少陵窠臼外”, “等闲拈出便超然”的洒脱无羁的境 界,而且意在借禅的高远、平实,为 严毅、乏味的说教增添一些鲜活、深 邃,而少些“蔬笋气”。
周敦颐以莲说性本清净, 其诗也开说理议论之风。 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 子自母生能致主,精神合后更知微。
会得风松非物外,始知江月即吾心。
晓莹评曰 “能点代如此,岂非龙 王得一滴水 能兴起云雾 耶!”
苏轼的禅理诗:
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 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大概在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团练 副使改知汝州,特意登庐山并谒东林常聪, 留下两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其一曰:
赵翼称赞东坡“以文为诗”,“别开生面, 成一代之大观”。
评欧阳修诗
魏泰《临汉隐居诗话》尝谓:“凡为 诗,当使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 长。至如永叔之诗,才力敏迈,句亦 清健,但恨其少余味耳。”
王安石则曰不然,并举“行人仰头飞 鸟惊”说其“有味”。
魏泰仍说;“然余至今思之,不见此 句之佳,亦竟莫原荆公之意。”
《贫女》诗: “照水欲梳妆,摇摇波不定。 不敢怨春风,自无台上镜。”
二诗格高,而又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程门高弟杨时借禅释理,作诗强调
“得意”与“达理”。他说:
学诗不在语言文字,当想其气味, 则诗之意得矣。 诗极难卒说。大抵须要人体会,不在 推寻文义。
得 意 之 作 也 是 “ 最 为 达 理 ” 之 作 。
(《龟山先生语录》)
得 意 之 作 也 是 “ 最 为 达 理 ” 之 作 。
的 “ 得 意 ” 必 须 “ 达 理 ” 。 领 宗
诗 重 意 境 , 但 在 宋 儒 看 来 , 真 正

悟 ”
吴可说得直捷:

凡作诗如参禅,颇有悟门。少
“ 从荣天和学,尝不解其诗云:
尚 “多谢喧喧雀,时来破寂寥。”
柳永“忍把浮名,换得浅斟低唱”。 “奉旨填词”。
唐诗主情,以韵胜; 宋诗尚理、以意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直、圆、旷 达、豪放,甚至含有的些许苍凉的情致,尽在 荒漠孤烟、逝水残阳的景象描绘之间。
“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唐代诗风。
宋代儒重说理,佛重说理,在理学、禅学风靡 朝野的氛围中,宋诗也趋向于说理。
德山缘密是如此解释师门三句的: 诠 此 之 诗
1.乾坤并万象,地狱及天堂,
”才悟就
物物皆现真,头头总不伤。 这是涵盖乾坤句。 2.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 更拟论玄妙,冰消互解摧。 这是截断众流句。
,能”是
““、要
求 ” 。
羚 羊 挂 角
不 涉 理 路
“ 透 彻 之
“ 妙 悟 ”
,,悟、
3.辨口利天间,高低总不云, 无 不 ” “
如此虽与追求婉约 浮华的宋代文风很 不相宜,但却是宋 儒与禅门相互呼应, 投桃报李,对诗风 诗格的
拓展与深化。
儒也说理,说性命天道之理;禅也说 理,说明心见性之理,二者同气相 求,宋代“尚理”的诗风如风偃草
时人议之曰:“古人作诗,多用方言; 今人作诗,复用禅语。盖是厌尘旧而 欲新好也。”(韩驹《陵阳室中 语》)。并以“学诗浑似学参禅” (吴可《藏海诗话》)为口头语,强 调诗“要如禅家
“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
蔡绦《西清诗话》说:“山谷 诗妙脱蹊径,言谋鬼神,无 一点俗气。所恨务高,一似 曹洞下禅,尚堕在玄妙窟 里。”此语准确把握黄诗片 面追求艺术技巧而与曹洞下 禅的神秘主义同趋窄仄之路 的倾向。
苏轼论诗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 放之外。” 有诗为证: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送寥参师》 以“静”观动,以“空”纳森罗万象。在无 思、无念,即“不动心”的状态中,超越自 我,实现涵容万物,“境与意会”的终极关 怀,如此才能有余味,才能够理味隽永。
评欧阳修诗
的确,飞鸟句虽“有味”, 却不能耐人寻味,即无余味, 故不见佳处。它缺乏的正是 魏泰说的挹之不绝,回味无 穷的意境和理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