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的演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身体仅分为头、躯干和尾3部分。头骨与躯椎间缺 乏颈部,头部不能灵活转动。 2、体形多呈梭形,在水中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体表 多被鳞片。 3、以鳃进行呼吸,鱼的呼吸动作是依靠口的开关,鳃 弧的张缩以促使水的通入与流出。 水——口——咽——鳃裂——体外
两栖纲
定义: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 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受精和幼体发育须在水中进行,幼体 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
5.血液循环: 闭管式循环 没有心脏,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 故称狭心动物。 血液无色,无红细胞。
6.排泄器官: 由90~100对位于咽壁背方两 侧的肾管组成。 7.神经:神经管几乎无脑和脊 髓的分化 感觉器官:色素点(眼点),无视觉作用 脑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 8.生殖:雌雄异体,生殖腺约26对,按节排列, 不具生殖管道。
哺乳动物
定义:全身被毛,胎生、哺乳的脊椎动物。 1.大脑皮层高度发达。 2.胎生、哺乳,使胚胎除了从卵中获得母体的营养外, 胎儿还可通过胎盘获得母体的营养,出生后,婴儿可 从乳汁获得母体的营养,提高后代的出生率、素质和 竞争力。 3.四肢长,移向腹面,摆脱了腹部贴地的局面,提高了速 度.肘关节 向后,膝关节 向前。 4.身体被毛,恒温,体温在37℃左右. 5.出现口腔俎嚼与口腔消化,所以,齿系分化,有唇、有 颊
(二) 内部构造
1.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 表皮:单层柱状上皮 真皮:冻胶状物质。 2.骨骼: 无骨质的骨骼,由脊索支持身体; 脊索由圆盘状的成层的扁盘状肌细胞组成。 背鳍和臀鳍内有鳍条支持。
3.肌肉:保持原始的〈形肌节状态 4.消化和呼吸: 滤食性生活; 消化道由口—咽—肠—肛门组成;有 消化腺的雏形——肝盲囊 咽部占身体1/2,咽部有内柱、咽上沟、围咽沟; 腹孔:咽部鳃裂的总出水孔 肝盲囊:肠突入咽右侧的盲囊 咽腔:是文昌鱼完成其呼吸部位
二、次要特征
1.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
2.肛后尾
另外:三胚层,后口,两侧对称等
尾索动物——柄海鞘
为沿海污损生物的重要指示物种 (一)外形:成体长椭圆形 生活方式:幼体自由生活;
成体固着、聚生。
(二)内部构造 1.体壁:外套膜与被囊 2.消化与呼吸:咽:宽大,占体大半 咽壁有许多鳃裂,完成呼吸作用 背板和内柱 入水孔和出水孔
鱼纲的主要特征
鱼类比圆口类更为进步的机能结构,主要表现在: 1、出现了上、下颌。与无颌类相比称为有颌类。 2、有鳍条支持的鳍作为运动器官。 3、脊柱代替了脊索。 4、血液循环是单循环。与鳃呼吸相联系,鱼类心脏只 有一心房一心室。 5、脑与感觉器官更为发达,脑分为明显的五部分。
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
发育:原肠期后,胚胎周围开始突起环状褶,并 不断生长,逐渐向中间愈合成围绕胚胎的两层 保护膜:内层为羊膜,外层为绒毛膜.羊膜与胚 胎之间为羊膜腔,其内充满羊水,使胚胎免于干 燥和损伤.同时,原肠的后部突出形成一个囊: 尿囊.是储存代谢废物和进行呼吸的器官.
源自文库意义:适于在陆地上繁殖.
羊膜卵结构示意图
脊索动物的主 要特征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脊索:是消化管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 状结构 低等者:终生存在
高等者:胚胎时期出现,后由脊柱代替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面,由背中部 的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 高等种类:前部分化为脑; 后部分化为脊髓。
3.咽鳃裂:为低等脊索动物消化道前端 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数目不等的裂孔。
三、寄生及半寄生特征
1.用口漏斗吸附。 2. 囊鳃 3.唾腺分泌抗凝血剂。
鱼纲
鱼类出现在古生代的志留 纪,到泥盆纪已演化出四大 类: 棘鱼类:原始有颌动物。代 表——梯棘鱼(栅 鱼)。 盾皮鱼类:体被盾甲,具偶 鳍,歪尾。 软骨鱼类:最古老的裂口鲨。 硬骨鱼类:最古老的为古鳕 类。古内鼻孔鱼类 现代硬骨鱼类主体--- 辐鳍鱼类。
头索动物 ---- 文昌鱼
定义: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 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分布:遍及热带和温带的浅海海域。
头索动物:因脊索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 神经管的前方而得名。 无头类:头索动物缺乏真正的头和脑。
(一)外形和生活方式: 外形:半透明、两端尖的鱼形动物;无偶鳍;前端腹面 有漏斗状的口笠,边缘有40条触须,其内的空腔为前庭。
圆口纲
定义: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又 无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 是迄今所知最早出现和最原始的脊椎动 物。
一、外形
鳗形,分头、躯体和尾三部分 单鼻孔,眼1对,1~16对鳃裂 寄生或半寄生。
二、原始特征
无上下颌, 无偶鳍, 脊索终生存在, 肌肉分节, 胃无分化, 脑在一平面上, 无生殖导管。
3.循环方式与排泄器官 心脏:开管式循环 肠附近有小肾囊 4.神经:幼体有神经管 成体只有一神经节
5.生殖:雌雄同体 精巢:大而分支状 卵巢:长管状而呈淡黄色
(三)幼体及变态
幼体:似蝌蚪,具三大特征,经几小时 后变态 逆行变态:海鞘的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 固着生活的成体过程中,失去了脊索、 背神经管等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 单。称为逆行变态。
山东师范大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进化论考查试题 1. 简述进化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25分) 2. 通过对《生物进化论》这门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15分) 3. 试论述基因组进化的分子基础(20分)
4. 从生活史类型的演化和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方面来论 述植物的进化。(20分)
5. 试述脊椎动物基因组进化的“1-2-4”规律的提出和发展 (20分)
三、鸟类与飞翔相适应的特化性特征
1、体外被羽,形成流线型的体形; 2、前肢特化为翼,为飞翔的主要器官; 3、骨骼轻而薄,多愈合,为气质性骨, 且具有龙骨突起; 4、具有与肺相连的气囊,可行双重呼吸。
四、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恒温:指鸟、兽类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 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维 持在相对恒定、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2、意义: (1)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提高 了新陈代谢水平 (2)提高了快速运动能力,有利于捕食、避敌 (3)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 范围。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湿度 2.温度 3.O2含量 4.比重 5.环境
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鳍型附肢——五指型附肢 2.呼吸方式:鳃呼吸——肺呼吸 3.防止水分散失:体表裸露——角质化 4.繁殖:体外受精发育——体内受精发育
两栖类主要特征 1.具五指型附肢 2.成体为肺呼吸 3.皮肤初步角质化 4.成体为不完全双循环 5.体外受精,发育经变 态 6.神经感官:具中耳, 大脑半球分开
胎生、哺乳的意义
1.胎盘:哺乳类卵是羊膜卵,发育情况与爬 行类相似,但绒毛膜贴于子宫上,并形成指状 突起--绒毛,深入子宫形成胎盘。 胎盘=尿囊膜+绒毛膜+子宫壁 胎盘是指子体的尿囊膜、绒毛膜和母体的子 宫壁共同构成的接体。为胚胎供营养、排除废 物、制造激素及具有免疫功能。 鲨鱼等也有胎生的种类,• 胎盘有卵黄囊 其 形成,不是有绒毛膜形成,故称之为卵黄囊胎盘, 是假胎生.
鸟纲
一、鸟类与爬行类的相似之处:
1、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2、鸟羽与爬行动物的鳞为同源器官(角质 衍生物) 3、头骨仅有一枚枕髁 4、均产羊膜卵(多具硬壳)。
二、鸟类的进步性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营巢、孵卵、 育雏)
不完善性 支持力弱,位体侧 幼体鳃呼吸,皮肤辅助 角质化不够,怕旱,怕盐 幼体单循环 水中繁殖
爬行纲
定义:被角质鳞,指趾具爪,运动时腹 部贴地,陆地繁殖;变温的脊椎动物。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羊膜卵的特点及其进化上的意义 特点: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 水的纤维 质卵膜,防水蒸发、机械损伤和 细菌感染。 2.卵壳仍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正常的气体代谢. 3.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打量养分,保证胚胎不经变 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4.在胚胎发育期间,胚胎本身还发生一系列保证能在陆 地完成发育的适应.即产生三种胚膜:羊膜、绒毛膜和尿 囊膜.
两栖纲
定义: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 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受精和幼体发育须在水中进行,幼体 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
5.血液循环: 闭管式循环 没有心脏,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 故称狭心动物。 血液无色,无红细胞。
6.排泄器官: 由90~100对位于咽壁背方两 侧的肾管组成。 7.神经:神经管几乎无脑和脊 髓的分化 感觉器官:色素点(眼点),无视觉作用 脑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 8.生殖:雌雄异体,生殖腺约26对,按节排列, 不具生殖管道。
哺乳动物
定义:全身被毛,胎生、哺乳的脊椎动物。 1.大脑皮层高度发达。 2.胎生、哺乳,使胚胎除了从卵中获得母体的营养外, 胎儿还可通过胎盘获得母体的营养,出生后,婴儿可 从乳汁获得母体的营养,提高后代的出生率、素质和 竞争力。 3.四肢长,移向腹面,摆脱了腹部贴地的局面,提高了速 度.肘关节 向后,膝关节 向前。 4.身体被毛,恒温,体温在37℃左右. 5.出现口腔俎嚼与口腔消化,所以,齿系分化,有唇、有 颊
(二) 内部构造
1.皮肤:分为表皮和真皮 表皮:单层柱状上皮 真皮:冻胶状物质。 2.骨骼: 无骨质的骨骼,由脊索支持身体; 脊索由圆盘状的成层的扁盘状肌细胞组成。 背鳍和臀鳍内有鳍条支持。
3.肌肉:保持原始的〈形肌节状态 4.消化和呼吸: 滤食性生活; 消化道由口—咽—肠—肛门组成;有 消化腺的雏形——肝盲囊 咽部占身体1/2,咽部有内柱、咽上沟、围咽沟; 腹孔:咽部鳃裂的总出水孔 肝盲囊:肠突入咽右侧的盲囊 咽腔:是文昌鱼完成其呼吸部位
二、次要特征
1.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
2.肛后尾
另外:三胚层,后口,两侧对称等
尾索动物——柄海鞘
为沿海污损生物的重要指示物种 (一)外形:成体长椭圆形 生活方式:幼体自由生活;
成体固着、聚生。
(二)内部构造 1.体壁:外套膜与被囊 2.消化与呼吸:咽:宽大,占体大半 咽壁有许多鳃裂,完成呼吸作用 背板和内柱 入水孔和出水孔
鱼纲的主要特征
鱼类比圆口类更为进步的机能结构,主要表现在: 1、出现了上、下颌。与无颌类相比称为有颌类。 2、有鳍条支持的鳍作为运动器官。 3、脊柱代替了脊索。 4、血液循环是单循环。与鳃呼吸相联系,鱼类心脏只 有一心房一心室。 5、脑与感觉器官更为发达,脑分为明显的五部分。
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
发育:原肠期后,胚胎周围开始突起环状褶,并 不断生长,逐渐向中间愈合成围绕胚胎的两层 保护膜:内层为羊膜,外层为绒毛膜.羊膜与胚 胎之间为羊膜腔,其内充满羊水,使胚胎免于干 燥和损伤.同时,原肠的后部突出形成一个囊: 尿囊.是储存代谢废物和进行呼吸的器官.
源自文库意义:适于在陆地上繁殖.
羊膜卵结构示意图
脊索动物的主 要特征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1.脊索:是消化管背部起支持作用的一条棒 状结构 低等者:终生存在
高等者:胚胎时期出现,后由脊柱代替
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背面,由背中部 的外胚层下陷卷褶而成。 高等种类:前部分化为脑; 后部分化为脊髓。
3.咽鳃裂:为低等脊索动物消化道前端 咽部两侧左右成对、数目不等的裂孔。
三、寄生及半寄生特征
1.用口漏斗吸附。 2. 囊鳃 3.唾腺分泌抗凝血剂。
鱼纲
鱼类出现在古生代的志留 纪,到泥盆纪已演化出四大 类: 棘鱼类:原始有颌动物。代 表——梯棘鱼(栅 鱼)。 盾皮鱼类:体被盾甲,具偶 鳍,歪尾。 软骨鱼类:最古老的裂口鲨。 硬骨鱼类:最古老的为古鳕 类。古内鼻孔鱼类 现代硬骨鱼类主体--- 辐鳍鱼类。
头索动物 ---- 文昌鱼
定义: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 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分布:遍及热带和温带的浅海海域。
头索动物:因脊索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 神经管的前方而得名。 无头类:头索动物缺乏真正的头和脑。
(一)外形和生活方式: 外形:半透明、两端尖的鱼形动物;无偶鳍;前端腹面 有漏斗状的口笠,边缘有40条触须,其内的空腔为前庭。
圆口纲
定义: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又 无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 是迄今所知最早出现和最原始的脊椎动 物。
一、外形
鳗形,分头、躯体和尾三部分 单鼻孔,眼1对,1~16对鳃裂 寄生或半寄生。
二、原始特征
无上下颌, 无偶鳍, 脊索终生存在, 肌肉分节, 胃无分化, 脑在一平面上, 无生殖导管。
3.循环方式与排泄器官 心脏:开管式循环 肠附近有小肾囊 4.神经:幼体有神经管 成体只有一神经节
5.生殖:雌雄同体 精巢:大而分支状 卵巢:长管状而呈淡黄色
(三)幼体及变态
幼体:似蝌蚪,具三大特征,经几小时 后变态 逆行变态:海鞘的自由生活的幼体变为 固着生活的成体过程中,失去了脊索、 背神经管等重要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 单。称为逆行变态。
山东师范大学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进化论考查试题 1. 简述进化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25分) 2. 通过对《生物进化论》这门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15分) 3. 试论述基因组进化的分子基础(20分)
4. 从生活史类型的演化和植物对陆地生活的适应方面来论 述植物的进化。(20分)
5. 试述脊椎动物基因组进化的“1-2-4”规律的提出和发展 (20分)
三、鸟类与飞翔相适应的特化性特征
1、体外被羽,形成流线型的体形; 2、前肢特化为翼,为飞翔的主要器官; 3、骨骼轻而薄,多愈合,为气质性骨, 且具有龙骨突起; 4、具有与肺相连的气囊,可行双重呼吸。
四、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1、恒温:指鸟、兽类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 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维 持在相对恒定、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 2、意义: (1)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发酵过程,提高 了新陈代谢水平 (2)提高了快速运动能力,有利于捕食、避敌 (3)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 范围。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湿度 2.温度 3.O2含量 4.比重 5.环境
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支撑身体并完成运动:鳍型附肢——五指型附肢 2.呼吸方式:鳃呼吸——肺呼吸 3.防止水分散失:体表裸露——角质化 4.繁殖:体外受精发育——体内受精发育
两栖类主要特征 1.具五指型附肢 2.成体为肺呼吸 3.皮肤初步角质化 4.成体为不完全双循环 5.体外受精,发育经变 态 6.神经感官:具中耳, 大脑半球分开
胎生、哺乳的意义
1.胎盘:哺乳类卵是羊膜卵,发育情况与爬 行类相似,但绒毛膜贴于子宫上,并形成指状 突起--绒毛,深入子宫形成胎盘。 胎盘=尿囊膜+绒毛膜+子宫壁 胎盘是指子体的尿囊膜、绒毛膜和母体的子 宫壁共同构成的接体。为胚胎供营养、排除废 物、制造激素及具有免疫功能。 鲨鱼等也有胎生的种类,• 胎盘有卵黄囊 其 形成,不是有绒毛膜形成,故称之为卵黄囊胎盘, 是假胎生.
鸟纲
一、鸟类与爬行类的相似之处:
1、皮肤干燥,缺乏腺体 2、鸟羽与爬行动物的鳞为同源器官(角质 衍生物) 3、头骨仅有一枚枕髁 4、均产羊膜卵(多具硬壳)。
二、鸟类的进步性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 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 3、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营巢、孵卵、 育雏)
不完善性 支持力弱,位体侧 幼体鳃呼吸,皮肤辅助 角质化不够,怕旱,怕盐 幼体单循环 水中繁殖
爬行纲
定义:被角质鳞,指趾具爪,运动时腹 部贴地,陆地繁殖;变温的脊椎动物。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羊膜卵的特点及其进化上的意义 特点:1.卵外包有一层石灰质的硬壳或不透 水的纤维 质卵膜,防水蒸发、机械损伤和 细菌感染。 2.卵壳仍能透气,保证胚胎发育正常的气体代谢. 3.卵内有一大的卵黄囊,储存打量养分,保证胚胎不经变 态直接发育的可能性. 4.在胚胎发育期间,胚胎本身还发生一系列保证能在陆 地完成发育的适应.即产生三种胚膜:羊膜、绒毛膜和尿 囊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