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说

合集下载

产业内贸易学说对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学说对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学说对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国际分工理论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根据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劳动力、资源和产业的合理配置和组织。

它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石,旨在解释和指导不同国家间的贸易关系和经济发展。

产业内贸易学说是对国际分工理论的一种延伸和发展,着重探讨各国不同产业间的贸易关系和经济效益。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阐述产业内贸易学说对国际分工理论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学说的理论发展主要源于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认为贸易不再仅仅是基于资源和成本比较的选择,而是基于企业间的差异和规模经济的考虑。

在此基础上,阿文德(Helpman and Krugman, 1985)提出了一种国际分工模式,即产品差异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产品差异化是促使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不同国家间的产品差异化程度决定了贸易的规模和结构。

随后,格罗斯曼和赫尔佐格(Grossman and Helpman, 1991)提出了"好的质量"和"更好的工艺"两个重要的概念,以解释产品差异化对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产业内贸易学说从实证研究的阶段进一步发展为理论性的探讨和解释。

在实证方面,产业内贸易学说的发展主要通过模型构建和案例研究。

从模型构建的角度看,研究者通过建立各种贸易模型,如多产品模型、垂直差异模型和贸易一体化模型等,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现象和特征。

例如,弗拉明戈斯(Flam and Helpman, 1987)构建了一个多产品交互模型,用以解释贸易中的产业内贸易现象。

他的模型中,不同国家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并通过贸易来满足自己和他国的需求,实现互利共赢。

此外,一些国际贸易模型也将产业内贸易作为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用以分析产业内贸易与其他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如经济增长、就业和收入的变化等。

除了模型构建,产业内贸易学说还通过案例研究的方式丰富了对实际生产和贸易活动的认识。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



那么,影响一国的需求结构的因素是什么?林 德认为主要是人均收入。一国的需求结构和人均收 入是直接相关的。人均收入越相似的国家,其消费 偏好和需求结构越相近,产品的相互适应性就越强 ,贸易交往也就越密切。 如果同时考察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国家的供需状 况,就会发现,不同国家的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 次结构存在着重叠。对不同的发达国家来说,由于 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其产品层次和消费层次的结构 都大体相同。

由于甲国在 A 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向乙国出口, 乙国 A 产品的部分需求 ( 假设为 10 单位 ) 由甲国提供,那 么甲国A产品将进一步扩大规模到110单位,成本进一步 下降,价格降为45单位。

同理,假设乙国在B产品上国内需求规模大,而甲 国国内需求规模小,那么甲国可以用 A 产品去交换乙国 的 B 产品,结果两国的规模效应都更加明显。可见,规 模经济也能影响各国生产成本和比较优势,从而影响着 国际贸易格局和利益。
一、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产 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 易(Intra-industry Trade)两种基本类型。 产业间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贸易是不同产 品之间的贸易,比如美国向中国出口汽车,从 中国进口纺织品;


产业内贸易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 的产品,比如美国每年要出口大量的汽车,但 又同时从日本、德国、韩国进口大量汽车。
2.需求偏好相似说

需求偏好相似说(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ity)又称偏好相似说或收 入贸易说(Income Trade Theory),是由瑞典 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在1961年发表 的《贸易与变化》一书中提出的,他用国家之 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的 理论。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名词解释经济学
产业内贸易,也被称为部门内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产业内贸易涉及的产品可以是完全相同或非常相似的,可以满足同一消费需求。

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主要包括产品差别、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差别。

1. 产品差别是指产品在品质、设计、商标和特性上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或优势,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2.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不断降低,从而使得生产效率提高。

在产业内贸易中,规模经济可以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出口竞争力。

3. 消费者偏好差别是指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对同类产品的需求和偏好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某些产品在某些市场上更受欢迎,而在其他市场上则可能不太受欢迎。

此外,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产业内贸易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背景:6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特点,即绝大多数国际贸易是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而且大部分贸易具有在同一产业内进行的性质,甚至还出现相同产品的互相买卖。

此外,战后国际贸易虽有巨大发展,但对资源重新配置和收入分析的变化不见得有很大影响,这些都是传统贸易理论无法给予解释的,不少人先后对此作了探讨分析。

70年代中期,格鲁贝尔、劳艾德、克鲁格曼1等人进一步系统地阐述了产业内国际贸易理论,并指出产业内贸易发生的主要依据是产品的异质性、规模经济、需求偏好,引起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界的广泛兴趣。

含义:所谓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同时存在着进口和出口同类产品的贸易活动,或者说贸易两国彼此买卖着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又叫双向贸易或贸易重叠。

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而生产上又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还有同质和异质的区分。

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

国际1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 1953——)于1953年出生于一个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个保险公司的经理。

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童年时代喜爱看科幻小说,曾梦想成为一名心理或历史学家。

当他成为一名著名的经济学家后,他诙谐地说:“有趣的思想与有趣的生活经验丰富关系甚微。

”保罗.克鲁格曼于197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

在大学期间主修经济,但他只上了经济学必修课,选的更多的是历史课。

克鲁格曼在经济学领域第一次向传统作出挑战是在1973年春天。

当时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举行了一个关于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讲座,克鲁格曼写了一篇论文,表明汽油的长期需求富有价格弹性,这一观点与当时流行的观点恰好相反。

克鲁格曼对经济问题的深刻理解引起了诺德豪斯的关注。

大学毕业后,在诺德豪斯的推荐下,克鲁格曼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

在1977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便直接去耶鲁大学任教,从此开始了他作为专业经济学家的研究生涯。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在全球经济放缓,全球贸易放缓时被发掘出来的一种新型理论,旨在从宏观上促进经济增长。

它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如何从国际贸易中获得成功,以及如何建立全球的经济财富。

本文将展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定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将行业划分成有限的内部国际贸易技术,其含义是为了推动政府设置的贸易关系而实现的内部贸易。

这种理论有助于政府客观地评估可以采取哪些政策来调整国际贸易政策,以便更好地满足本国的需求。

二、应用
政府可以利用这种理论来深入了解和识别本国任何产业国际贸易的带来的价值,以及由本国的参与活动带来的风险和耗费。

它也可以帮助政府了解由于发展本国产业对其他国家所带来的影响。

三、成功案例
产业内贸易理论被成功应用于现实商业环境中。

举例来说,印度政府研究了印度国内的软件行业,并制定了国际贸易政策,来增加印度软件业对全球贸易市场的参与度。

这一成功案例反映了产业内贸易理论
对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支持国内产业的目标的重要作用。

四、总结
总的来说,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将行业划分成有限的内部国际贸易技术,其含义是为了推动政府设置的贸易关系以及政策的客观评估;成功案例的反映充分说明了产业内贸易理论对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和支持国内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此外,政府可以利用此理论加入全球产业,并从中获得财富。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生背景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针对国与国、劳动生产率差别较大的和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实践中又出现了一种和传统贸易理论的结论相悖的新现象,即国际贸易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而不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又出现了既进口又出口同类产品的现象。

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国际经济学界产生了一种新的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当代最新国际贸易理论之一,它突破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些不切实际的假定(如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收益不变等),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性、国际投资等方面考察贸易形成机制,从而解决了传统贸易理论所不能解释的贸易现象:产业内贸易日益占据国际贸易的主要地位。

的专著。

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

二、定义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同时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大量参加贸易。

产业内贸易理论中所指的产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生产投入要素相近,二是产品在用途上可以相互替代。

符合上述条件的产品可以分为两类: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也称作相同产品或差异产品。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从静态出发进行理论分析;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即垄断竞争;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考虑需求相同与不相同的情况。

国际贸易学(6)产业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学(6)产业内贸易理论
20
图6-5
• 新厂商的进入会对原有厂商的需求曲线的影响
• 一是原有厂商在市场上的占有量会下降,即厂 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会向左移动; • 二是原厂商所面对的需求弹性越来越大,即其 需求曲线变得更加平坦,这是因为差异产品的数 目增加导致原有厂商的产品被其他产品替代的程 度也越来越高。 • 新厂商的进入最终导致行业内所有厂商的利润 为零,这时市场结构达到均衡,市场中厂商数目 随之确定下来。
7
(4)评价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适用范围不同
•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即工业品与初级产 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 • 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 易(Intra -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 贸易。
22
(三)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国与B国,两个国家 除了市场规模存在差异(例如人口规模的差别导 致了市场规模的差异)外,在生产技术条件、要 素禀赋以及消费者偏好等诸多方面假设都完全相 同; • 假设A国是小国,B国是大国。
23
封闭条件下,A、B两国的市场均衡分别为A点与B点。
31
三、相互倾销模型
倾销
第七节
新比较优势模型
一、佛莱姆和赫尔普曼模型 二、法尔维和基尔考斯基模型
33
18
(二)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 假设在一共同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 所面对需求条件均分别相同; • 假设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 与差异产品的数目是等同的;
• 假设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是固定不变的,市场总 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眼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内部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了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系中,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一方面,各个产业之间存在着生产要素的互补关系,比如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互相补充;另一方面,不同产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关系,比如不同产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和价格竞争。

产业内贸易理论通过分析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竞争性,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其次,产业内贸易理论探讨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

产业内贸易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产业内贸易理论研究了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规律,分析了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因素,比如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再次,产业内贸易理论强调了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不仅能够促进各个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优化,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通过产业内贸易,不同产业之间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互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理解产业内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最后,产业内贸易理论还涉及了产业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产业内贸易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促进产业内贸易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产业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产业内贸易、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制定和实施产业内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总之,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对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需求偏好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详细描述:需求偏好越相似的国家,其产业内贸易的程度越高。这主要因为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通常对相同类型的产品有更高 的需求,从而刺激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技术进步与产业内贸易
总结词:正相关
VS
详细描述:技术进步可以促进产业 内贸易的发展。技术进步使得一个 国家能够生产更复杂的产品,同时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 增加了产业内贸易的机会。此外, 技术进步还可能导致产品差异化程 度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产业内贸易 。
• 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相同或相似产品的贸易
03
,如不同国家之间的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之间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
产业内贸易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企业倾向于生 产具有规模效益的产品,而不同国家对于同类 产品的需求量可能存在差异,因此产生了产业 内贸易的需求。
中美产业内贸易的影 响
中美产业内贸易对两国经济都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促 进了双边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 就业机会和外汇收入;另一方面,产 业内贸易也促进了技术交流和知识传 播,有助于提升两国的国际竞争力。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分析
欧盟内部产业内贸易 概述
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组 织,其内部产业内贸易涉及各个领域 ,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等。随着欧盟 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成员国之间的贸 易壁垒逐渐消除,产业内贸易也逐渐 成为欧盟内部贸易的重要部分。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 总结词: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为什么一个产品在不同阶段会在不同国家生产和消费。 • 详细描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产品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在不同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四讲 产业内贸易理论

4.2.3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和多样性 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
产品的差别性只是为产业内贸易的发生准备了可 能性条件,而产业内贸易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不同 国家的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相似性,因此,产业 内贸易理论与收入偏好相似理论是相互融通的。
人均收入水平是决定购买力水平和购买商品结构 的重要因素。
需求偏好的相似性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发生仍然是 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在于消费需 求偏好的多样性。
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又叫异质产品,是
产品具有差别性特征。
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体包括:
1.大宗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2.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活动 3.产量的季节性差别导致的国际贸易 4.由于合作生产和特殊的技术条件,引起了
一些完全同质的服务进行了国际贸易
1.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在两个国家
中是同质的,并且假定劳动可以在两个产 业间自由流动,但资本是一种特定化的要 素;
3.两个国家都存在两个产业,其中一个是生产无 差异产品的农业产业,提供小麦产品;另外一个 是生产差异产品的制成品产业,提供布产品。假 定布产品的差异性体现在布的质量上,即布这种 产品是垂直差异产品。进一步假定布的质量是在 不存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连续的不同 质量。质量(m)越高,对应的值就越大。
其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差别可用表5-1予 以轮廓反映。
4.2.2 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基础
产品的异质性特征就是产品的差别性特征, 产品差别具体表现在同类产品的质量性能差别、 规格型号差别、使用材料的差别、色彩及商标牌 号的差别、包装装潢的差别、广告、售前、售后 服务的差别、企业形象与企业信誉的差别等等, 这种差别正是产业内国际分工和产业内国际贸易 的基础。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从产品内容上看,可以把国际贸易分成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国家进口和出口的产品属于不同的产业部门,比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这种国际贸易称为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另外一种被称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也就是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这种贸易通常也被称为双向贸易(two way trade)或重叠贸易(over-lap trade)。

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 中,将产品分为类、章、组、分组和基本项目五个层次,每个层次中用数字编码来表示。

我们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同产品,指的是至少前三个层次分类编码相同的产品。

一、产业间贸易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产业间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只出口或只进口的现象。

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

产业间贸易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的。

包括发达国家第二产业和发展中国家第一产业之间的贸易以及工业国之间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的贸易,其形成基础是产业之间的分工,由于各国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自己的成本优势,从而形成价格优势,这就构成了各国产业间分工与贸易的基础,而这种优势来源于自然禀赋或技术的差异。

特点:1•不存在规格、型号、质量的差异,消费者在产品同质的条件下不存在偏好差异。

2.产业间贸易中的各个产业不存在规模经济3•产业间贸易的原因是比较优势,适用的基础理论是传统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

理论基础: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二、产业内贸易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要素禀赋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要素禀赋不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相对下降。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即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部的商品和服务的跨国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范围涉及到同一产业内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例如汽车产业内部的零部件贸易、电子产业内部的元器件贸易等。

其次,产业内贸易的特点。

产业内贸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贸易规模庞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贸易结构复杂。

产业内贸易涉及到多种商品和服务的贸易往来,贸易结构复杂多样。

三是贸易方式灵活。

产业内贸易的方式多样,可以采取进口、出口、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贸易活动。

再次,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一是全球化的推动。

全球化使得产业内贸易得到了迅猛发展,全球范围内各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活动不断增加。

二是分工合作的需求。

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内具有不同的优势和资源,因此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三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产业内贸易成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手段。

最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

产业内贸易对国际贸易和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产业内贸易的不断扩大,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活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是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产业内贸易使得各国在同一产业内进行合作和竞争,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三是促进了经济增长和就业。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产业内贸易的定义、特点、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产业内贸易作为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活动和促进国际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中,主要关注的是跨国贸易,即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逐渐增加,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一、产业内贸易的定义与特点产业内贸易,简称“内贸”,是指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产业之间的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的出现是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异性,即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性推动了不同产业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进而形成了内部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规模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内贸的规模逐渐增大。

各个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和资源配置在国内市场中占据较大比例。

2. 资源配置效率: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通过内贸,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地进行生产,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3. 促进产业升级:内贸的存在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通过内贸,不同产业之间能够相互学习借鉴,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产业内贸易的驱动因素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产业差异:各个产业在资源配置、技术水平、成本优势等方面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性是内贸活动产生的基础。

2. 政策支持:政府的产业政策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调动产业间的资源和要素配置,促进内贸发展。

3. 市场需求:市场对不同产业的需求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内贸的发展。

不同产业之间的商品交换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4. 技术进步: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内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技术的进步使得各个产业能够更加专业化和优质化地进行生产。

三、产业内贸易的影响与意义产业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1. 促进经济增长:产业内贸易能够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轿车产量
美国和日本产生贸易前,两国各自生产部分卡车和部 分轿车:日本生产100辆卡车和100辆轿车,美国也 如此。
成本由于市场规模小而高居2万美元。
美国和日本如果开展贸易,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 模而使成本下降。
比如,日本将卡车的生产规模扩大到200辆,价格下 降至1.5万美元;美国的做法是将轿车的生产量扩大 至200辆,同样可以使价格下降,比如说1.5万美元 。
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相关概念
产业间贸易
亦称部门间贸易,即一国或地区出口和进口属 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完全不同的产品。
例如,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 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等。
产业内贸易
亦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 进口某种或某些同类产品。
贸易模式差别的举例说明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经济学家沃顿(P.J.Verdoom)在1960年 考察比、荷、卢经济联盟内部的贸易形式时 发现,联盟内部各国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大多 是同一贸易分项下的。1962年,麦克利( M.Michaely)在分析36哥国家的贸易数据 时也发现,发达国家间的进出口商品构成有 较大的相似性,发展中国家则较小。
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
其中Xi指一国i产品的出口额;Mi指该国的 进口额;T代表一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年份中国1997-2001年的19产97业内1贸99易8 状况1999 2000 2001 产业内贸易指数(算术平均) 0.391 0.389 0.404 0.412 0.411 产业内贸易指数(加权平均法) 0.404 0.409 0.428 0.446 0.425
1987 51.4 22.2 65.5 72.3 68.8 55.3 55.7 64.0 66.7 56.4 57.5

国际贸易原理简答题

国际贸易原理简答题

简答题C17. 产业内贸易说:产业内贸易指产业内部同类产品之间的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进口或出口同类产品。

特点:1. 它与产业间贸易在贸易内容上有所不同;2.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3. 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具有多样化特点;4. 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在消费上能够相互替代;二是在生产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投入。

形成的原因:1. 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2. 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3. 经济发展水品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18. 产品生命周期说:1. 产品生命周期说是美国经济学家费农提出的,它用来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变化的理论,分为三个阶段:1) 产品创新时期,表现为技术密集型;2) 产品成熟时期,表现为资本密集型;3) 产品标准化时期。

2. 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由于要素密集性不同、产品所属类型的不同、技术先进程度的不同以及产品价格的不同,因而使得各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在产品处于不同时期具有比较利益不同,因而“比较利益也就从一个拥有大量熟练劳动力的国家转移到一个拥有大量非熟练劳动力的国家”。

3. 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个动态经济理论。

从产品要素的密集性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其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从不同国家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其比较利益将从某一个国家转向另一个国家,这就使得赫——俄静态的要素比例说变成一种动态要素比例说。

D3.第二次世界大站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很小,且呈下降趋势。

(2)出口依然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工业制成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3)主要贸易对象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在上升。

(4)制成品的出口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变化对国际贸易有何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变化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1)加强了国际贸易中的垄断程度。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产业内贸易理论ppt课件

国际经济学第三章产业内贸易理论ppt课件
与某种部门的产品特性有关; 与该产业部门的成熟度有关; 与产业部门的划分有关,划分得越细,产业内贸易 的指数越小; 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一个国家 的发展水平。
4
第二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品差异—基础 需求偏好相似—动因 规模经济与垄断竞争—利益源泉 产业内贸易是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作用的结果
2、异质产品(Differentiated Products)的产业内贸易 (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垂直差异)
3、依据交易主体不同产业内贸易分为: 公司内(intra-firm)和公司间(inter-firm)产业贸易
3
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G-L: T=1- ( |X-M|)/(X+M) (0≼T ≼ 1) X=0,M0,或X 0,M=0时,T=0,不存在产业内贸易, 当X=M时,T=1,完全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间贸易指数=1-产业内贸易指数 影响贸易指数大小的因素:
W
如国一国专门生产W,另
进口
一国家专门生产T,在规 Wmax
模经济的作用下,W和T的
生产成本都会下降,然后
PPT
出 口
两国再进行交换,则双方
E2 出口
的福利都会增加,在图中 W2 表现为贸易后的均衡点E2 W1
E1
II 进
比没有分工和贸易前的均

衡点E1所达到的效用水平
I
更高。
T
T1 T2
Tmax
11
内部规模经济: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本身 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9
1、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如何导致国际贸易产生,可以从下面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

产业内贸易百科名片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

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目录简介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产品差异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国际直接投资与产业内贸易的形成产业内贸易对提高我国外贸竞争力的作用展开简介基本概念产业内贸易,也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理论正规模型。

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1、产品差别2、规模经济3、消费者偏好差别编辑本段产业间贸易在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产业内贸易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

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

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

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

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

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市场。

由此,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编辑本段产业内贸易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特征1.与产业间贸易相比,产业内贸易在内容上与其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第五章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五章产业内贸易理论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
第五节 需求偏好相似模型

理论评价:
作为经济水平相近国家之间发生贸易的解释原因在一定 程度上是具有说服力的。 从趋同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认为收人趋 同是贸易的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 使得人们对于国际贸易的发生考虑得更加全面了。 也受到了当代理论界的挑战:首先,国内消费需求结构 与国内产业结构之间的密切联系(或者说国内供给与需求 的均衡必要性)可能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国内市场的开放而 正在弱化;第二,一个国家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往往 具有许多共同特征这一点也是值得人们仔细思考评断的。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1
第五节 需求偏好相似模型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产业内贸易的分析更符合实际
产业内贸易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批判,尤其是其假定更符合实际, 考虑了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等因素的作用。此外,理论不仅从供 给的方面进行了论述,而且更从需求角度进行了考察。
internationaleconomics12第二节垄断竞争模型?产业内贸易的原因?企业产品差异化策略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企业内部规模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利益来源?产业内贸易模式的特点?产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产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国家之间的相似性internationaleconomics13第三节寡头垄断贸易模型?古典寡头垄断模型?它是建立在彼此独立行动上的纯粹寡头模型?假设a和b组成的纯粹双寡头垄断面临的共同的需求曲线为
22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内贸易说
产业内贸易说是指一个国家同时进口并出口同一类产品,或者说贸易双方交换的是同一产业所生产的产品。

特点:(1)与产业间贸易在内容上不同。

他是产业内同类产品的交换,而不同于产业间的非同类产品的交换。

(2)产业内贸易的产品流向具有双向性。

同一产业内产品可以在两国内相互进出口。

(3)产业内贸易具有多样性。

既有资本密集型,也有劳动密集型,既有高技术产品,也有标准技术产品。

(4)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必须具有两个条件:1、消费上具有相互替代性2产业中需要相近或近似的要素投入。

形成原因:1、同类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2、适当分工,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重要制约因素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
是用来解释产业间贸易的理论
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

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因内厂商首先满足的是国内市场,即为自己熟悉的市场创新生产人均收入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市场的需求结构。

人均收入相似则市场需求隔阂较小,即便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穷国中富人与富国中富人消费层次也很近似,这样两国便产生了共同消费群体与消费层次,在没有贸易限制的时候,便易于发生贸易,因为消费者既可以在在国内购买,也可以在国外购买同样的商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