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产业内贸易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实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内贸易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实证分

产业内贸易、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发展实证分析

田泽

(河海大学商学院)

摘要:随着全球国际贸易的不断深化与扩展,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也越更加迅速,其占各国对外贸易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本文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内涵及其规律,研究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运用相关模型对中国产业内贸易进行对比分析,并就发展中国产业内贸易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贸易结构贸易指数

西方学者的对产业内贸易研究大都倾向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

很少有针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的研究。事实上,由于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正在不断的增加。已有许多学者曾对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具体贸易方式进行过研究,但很少有人对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研究做专门研究,基于

此,本文对中国发生的产业内贸易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产业内贸易概述

(一)产业内贸易的内涵

产业内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是产业内国际贸易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比如日本向美国出口轿车,同时又从美国进口轿车的现象;中国向韩国出口某种品牌的衬衣,同时又从韩国进口某种T恤衫的这种贸易活动。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在产业内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中,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即要么进口,要么出口;而产业内贸易是双向流动的,因此产业内贸易又叫双向贸易(Two-way Trade)。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如一国生产的工业品和另外国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交易,而产业内贸易则主要是工业产品中的某一类产品间的贸易。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一般是通过分别处于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交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现在,由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使国际贸易的很大一部分贸易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和子公司、子公司和母公司之间进行的。这种跨国公司利用特殊优势所形成的内部化交易机制被称为内部市场。与此相对应的买卖双方独立进行交易所形成的市场称为外部市场。

由此,产业内贸易可以更精确地表述为: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

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间的双向流动。

(二)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

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一般规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要素禀赋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越小,其产业内贸易比重就比较大。因为从生产或供给角度上,产业内贸易取决于向消费者提供产品的异质性,取决于该产品生产的技术进步水平,主要是由于异质产品可能以相同的技术被制造出来,也可能含有完全相同的物质成份。可见,产业内贸易常常并不取决于生产要素的内容,并不像前面的生产要素禀赋贸易理论那样强调生产要素禀赋差异。

2.从需求角度看,如果两个国家中的人均收入较高,并且两国的人均收入差别较小,则两国间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因为相对于高收入阶层而言,低收入阶层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具有简单化和标准化的特点,对产品品质不会有特殊的要求。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追求多样化和个性化,从而表现出对异质产品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收入水平决定消费结构,两国人均收入差异不显著,会导致两国间的需求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相似的需求结构和追求差异化的个性产品,必然使两国间产业内贸易内容广泛,比重较大。

3.从区位角度看,两国地缘关系越近,则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越大。两国较近的地缘关系、相似的生产特征和相似的消费习惯,加之运输成本低廉和便于开展边境贸易等这些有利于两国产业内贸易开展的因素,从而,使它们的产业内贸易比重相对较大。

4.从产业或产品角度看,产业内贸易的规律是,具有异质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会大于具有同质产品的产业;具有先进技术和工艺革新较高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高于具有简单和技术相对停滞的产业;在存在大量中间产品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比重

会大于中间产品较少的产业。

二、中国产业内贸易现状及结构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得到迅速发展,产业间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我国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出口大大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扩大了我国同国际市场的广泛联系。但是,由于当代国际分工的不平衡因素,不完全竞争构成了国际市场结构的基础,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较低,不能够参与国际市场中的中高级产业的国际分工。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对外贸易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通过产业间贸易带来的比较利益,更主要的是借助开放型经济提供和优化中国的产业结构,获取产业内贸易带来的经济效益。为此,应大力发展和利用产业内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一)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

1.中国近年来的国际贸易情况

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中,中国的总贸易额从206亿美元增加到11548亿美

元,年均增幅达16%。进出口占GDP的份额由6.82%增加到70%,该增长是进出口同时增长的结果: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80年6.0%上升道2000年到24.7%,而进口占GDP的比重则相应地从1980年的6.6%上升到2000年22.9%。可见,中国的对外贸易从八十年代到90年代有较高的增长,进入九十后基本上放慢了增长速度,并保持了较为稳定的态势。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一直保持了较高的贸易份额,其中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工业国之间的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2001年中国就有57%的出口贸易和52.3%的进口贸易是同这些国家进行的,同时出口贸易从1993年的52.2%增加到了2001年的57%,且伴随着中国逐步发展为全球制造中心和世界工厂,这种趋势是可持续的。与此同时,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也保持了相对稳定的份额。

2.中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

运用格鲁贝尔-劳埃德的综合体产业内贸易指数Bi和简单算术平均数两种方法对中国产业内贸易进行测算分析,计算的数据以1997到2001年间的内贸易状况为依据。表1的计算结果反映,以Bi计算的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始终保持在0.4以上,且除了2001年略有下降外,一直保持增长,在2000年该指数已接近0.45;以算术平均数计算得到的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除1998年略有降低外,也保持着稳步增长的趋势。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中心网站附注:根据SITC3计算得出.

3.运用综合指数考察中国产业内贸易

为了全方位考察中国的产业内贸易状况,有必要对中国产业内贸易结构进行分析。从1997年到2001年,中国均参加了按SITC分类的260个产业的贸易,其中第345和第286这两个产业在这5年中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第971产业在有的年份没有贸易,有的年份只有单向贸易。由于SITC第9类属于未分类的特殊商品,不具有一般性,可比性差,所以只考察其余8类共计257个产业的贸易。

(1)分别考察SITC(0-8)类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

通过对表2的观察,可以发现:从1997年到2001年,中国贸易产品中除第2类、第四类外,产业内贸易都处于增长中,但其间略有波动,第2类产品的综合产业内贸易指数有所下降并稳定在0.25左右的水平。第4类则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可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