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计算说明书(絮凝池) - 副本

设计计算说明书(絮凝池) - 副本
设计计算说明书(絮凝池) - 副本

絮凝池设计计算

絮凝:完成凝聚的胶体在一定的外力扰动下相互碰撞、聚集,以形成较大絮状颗粒的过程。

絮凝设备的基本要求是,原水与药剂经混合后,通过絮凝设备应形成肉眼可见的大的密实絮凝体。絮凝池形式较多,概括起来分成两大类:水力搅拌式和机械搅拌式,水力搅拌式又分为隔板絮凝池和折板絮凝池。各种絮凝池对比如下:

本厂每套系统设计水量为3.5万吨,若设计成隔板絮凝池为了满足起端流速的设计要求隔板之间净距将小于0.5m,不便于施工和检修;网格(栅条)絮凝池单池能力以1.0 ~2.5万m3/d为宜;机械絮凝池更适合于大型水厂使用且造价较高,综上所述,从技术性和经济性考虑使用折板絮凝池。

絮凝反应池网格设计计算书

絮凝反应池网格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原则要求 (1)网格絮凝池流速一般按照由大到小进行设计。 (2)反应时间10~30min,平均G 值20~70s ,GT 值10~105 ,以保证絮凝过程的充分和完善。 (3)为使絮粒不致被破坏或产生沉淀,絮凝池内流速必须加以控制,控制值随絮凝池形式而异。 (4)絮凝池内的速度梯度G由进口至出口逐渐减小,G值变化范围100~151 10。 s-以内,且GT 2×4 二、本絮凝池设计水量为100000t/d,厂区自用水量为7%,分2座,每座絮凝池 =100000(1+0.07)/2=535000t/d=2229t/h=0.619m3/s。单组分2组。则Q 总 流量为0.619/2=0.3095m3/s=0.31 m3/s。 三、竖井隔墙过孔流速的计算如下表(以施工图标注尺寸为据)

四、内部水头损失计算 1-10格为前段,其竖孔之间孔洞流速为0.32-0.25m/s,过网流速为0.3038m/s,(0.3113)。网格孔眼尺寸采用45 mm×45 mm或80 mm×80 mm两种规格进行计算比较,开孔比均约为39.4%,(38.45%);该段水头损失约为0.3056 m,(0.31277);G值约为92.724 s,(93.81). 11-20格为中段,其竖孔之间孔洞流速为0.2-0.15m/s,过网孔流速为0.21233m/s。网格孔眼尺寸采用105 mm×105 mm,开孔比均约为52.14%;该段水头损失约为0.084646 m;G值约为48.01 s. 21-30格为后段,其竖孔之间孔洞流速为0.14-0.11m/s,不需设置网格。该段水头损失约为0.026454 m;G值约为25.86 s. 整个絮凝反应池的水头损失合计约为0.4167 m,(0.42387);平均G值约为61.04s,(61.57);GT=67922,(68504.2);符合设计条件要求。[注:括号内数字为网格孔眼45 mm×45 mm的参数] 具体计算情况,请见附表《竖井孔洞及小孔眼网格絮凝反应设备设计计算表》

7.机械与隔板组合絮凝池

7.机械与隔板组合絮凝池工艺设计 已知:最高日用水量为Qd=32500m3/d ,水厂自用水系数按5%计,则最高日设计水量为 (1)机械絮凝池部分设计 1)絮凝池容积 设絮凝时间为5min ,则絮凝池的有效容积为 2)絮凝池平面尺寸 絮凝池采用3格串联,取池有效水深H1=3.3m ,池超高取0.3m ,则每格截面积为 采用正方形截面,每格平面尺寸为3.5m×3.5m,实际每格面积为12.25m2。 3)絮凝池搅拌设备计算 絮凝池分格墙上过水孔洞上下交错布置,以使水流分布均匀。每格设一台搅拌设备。 a.叶轮直径取池宽的80%,采用D0=2.8m ,r0=1.4m 。根据设计规范要求,考虑本池叶轮直径较大,同时又是机械絮凝与隔板絮凝的组合,叶轮桨板边缘处的线速度分别采用:第一格v1=0.8m/s ,第二格v2=0.65m/s ,第三格v3=0.5m/s ,桨板长度与叶轮直径之比取0.7,则桨板长度为l=1.96m ,桨板宽度取b=0.12m 。每根轴上桨板数为8块,内外侧各4块。 旋转桨板面积与絮凝池水流截面积之比为: 为了增加水流湍动性,在每格池壁上设四块固定挡板,尺寸宽×高= 0.2m×0.2m,其面积与絮凝池过水断 面积之比为 总桨板面积与絮凝池过水断面积之比为6.53%+15.36%=21.89%<25%,满足要求。 b.叶轮旋转的角速度 设桨板相对于水流的线速度等于桨板旋转线速度的0.75倍,则相对于水流的叶轮转速为 c.桨板所需功率 每根旋转轴4块桨板所耗功率为 P-所耗总功率(W ); ψ-阻力系数,取决于桨板宽长比,水处理中桨板宽长比一般小于1,ψ=1.1; ω-桨板相对于水流的旋转角速度(rad/s ); r2,r1-分别为桨板外缘、内缘旋转半径(m )。 外侧桨板半径r 外1=1.4m ,r 外2=1.28m ;内侧桨板r 内1=0.78m ,r 内2=0.66m 。内外侧桨板各4块。将有关数据代入上式得桨板所耗功率为: 第一格桨板 s m h m d m d m Q 3333395.09.14213412505.132500=≈==?=3 315.11860 59.142160m m QT W =?==2 21110.123 .335.1183m m H W A =?==%36.155.35.396 .112.08=???%35.65.35.30.12.04=???s rad s rad r v 43.04.18.075.075.0011=?==ωs rad s rad r v 35.04.165.075.075.0022=?==ωs rad s rad r v 27.04 .15.075.075.0033=?==ω()∑-=41414238r r l P ωψρ?????=∑341143.096.18 10001.14P ()()[]W W 65.11466.078.028.14.14444=-+-

机械搅拌絮凝池工艺设计

机械搅拌絮凝池工艺设计 由于处理水量为2500m 3/d ,自用水量为处理水量的5%-10%,共2625m 3/d ,用水量较小,故采用垂直轴式等径叶轮机械搅拌絮凝池。 设计参数 设计流量Q=109.38m 3/h ,池数n=2座,单池设计流量Q ’=54.68m3/s ,絮凝时间t=15min ,搅拌器的排数Z=3排。 1、絮凝池尺寸设计计算 絮凝池的有效容积W=Q't=54.68×1/4=13.67m 3 为了配合沉淀池尺寸,絮凝池分成3格,每格尺寸1.8×1.8m ,则絮凝池池深: 1.4m 1.8 1.8367.13=??==A W H 絮凝池超高取0.3m ,总高度为1.7m 。 絮凝池分格隔墙上过水孔道上下交错布置,每格设一台搅拌设备,为加强搅拌效果,于池子周壁设四块固定挡板。 2、搅拌设备 (1)叶轮直径取池宽的80%,采用D=1.5m 。 叶轮桨板中心点线速度采用:V 1=0.5m/s ,V 2=0.35m/s ,V 3=0.2m/s 。 桨板长度取1.1m (桨板长度与叶轮直径之比l/D=1.1/1.5=0.73) 桨板宽度取b=0.1m 每根轴上桨板数4块。旋转桨板面积与絮凝池过水断面积之比为 46%.174 .18.11.11.04=??? 四块固定挡板宽×高为0.08×0.5m 。其面积与与絮凝池过水断面积之比为 %35.61.4 1.85.008.04=??? 桨板总面积占过水断面积为81%.2335%.646%.17=+,小于25%的要求。 (2)叶轮桨板中心点旋转直径D 0为 ()[]9m .0900mm 23002300-6000==÷+÷=D 叶轮转速分别为 s r a d r D s r a d r D s D /425.0min /25.49.014.32.06060v n /743.0min /43.79 .014.335.06060v n 061rad/.1min 61r/.109 .014.35.06060v n 303320221011==??== ==??====??==ωπωπωπ

浅析机械搅拌絮凝池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浅析机械搅拌絮凝池的优缺点及应用前景 1赵昌爽 (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水平轴式机械搅拌絮凝池和垂直轴式机械搅拌絮凝池的优缺点,指出这两种机械搅拌絮凝池在絮凝方面存在的优势以及问题,并且提出了机械搅拌絮凝池的改进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机械搅拌絮凝池;水平轴式;垂直轴式;应用前景 Analysis of mechanical agitatio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floccul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Zhao Changshuang,Liu Qiang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Engineering,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Xuzhou,221000,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flocculation and vertical axis mechanical stirring the flocculati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horizontal-axis mechanical stirring, pointed out the advantages of both mechanical agitation in floccul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improvement of mechanical agitation flocculator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Keywords: mechanical stirring the flocculation; horizontal axis; vertical axis; application prospects 我国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絮凝反应设备有水力搅拌式和机械式两类,水力搅拌式主要以隔板絮凝池为主,机械式主要以机械搅拌絮凝池为主。隔板絮凝池运行维护费用低、便于管理,但不便调节,如使用较广的隔板絮凝池开始阶段的转折有利于絮凝反应,而后阶段的转折则可能造成絮凝颗粒破碎;断面尺寸过小对清洗和施工都较为困难;流速过大势必造成转折处的G(速度梯度)值过大,速流过小又将在反应槽内产生沉淀等。机械搅拌絮凝池是完成絮凝工艺的重要单元操作,其具有处理效率高,絮凝效果良好,不受水量变化的影响,单位面积产水量较大,对水温、水质变化的适应性强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水处理工艺,但絮凝设备昂贵,造价高,运营费用高于隔板絮凝池,其次,它在运行过程中存在反应池短流和水量不稳定造成的反应强度不足,絮体沉降性能差,污泥在絮凝反应中的利用率不高,絮凝效果不甚理想等问题[1]。因此,对机械搅拌澄清池进行合理改造,以提高其絮凝效能十分必要。在现实中多采用把机械搅拌絮凝池和其他形式的絮凝池组合利用,以此来提高机械搅拌絮凝池的利用效率。 一机械搅拌絮凝池的结构及工作特点 机械搅拌絮凝池主要由桨板、叶轮、旋转轴、隔墙、池壁组成,其是被广泛应用于科研、教学和生产中的絮凝装置,通过机械搅拌絮凝池的实验,不仅可以选择投加药剂的种类、数量,还可以确定混凝的最佳条件[2]。机械搅拌絮凝池内设搅拌机,搅拌靠机械力实现,即叶片搅拌完成絮凝过程。叶片可以作旋转运动,也可以作上、下往复运动,目前我国多采用旋转方式。传统的机械絮凝池的搅拌器少部分采用网浆形式,大多采用桨板式叶轮,其在20世纪70~80年代国内使用较多,并且有了较系统的池型设计规范和搅拌器设计方法,使用效果也较好。为了确保沉淀池的沉淀效果,在絮凝池内结成较大的絮体需要有足够的絮凝时间及相应的水力条件。絮凝时间一般采用15~30min,并控制絮凝速度使其平均速度梯度G值达到10~75s-1(一般控制在30~50s-1),使GT值在104~105范围内以保证絮凝过程的充分和完善。机械搅拌可采用多级串联方式,大型水厂则采用分级搅拌方式,一般内设3~4挡搅拌机。 在国外,机械搅拌絮凝池应用较多,搅拌器的布置形式也较多。搅拌器叶轮按流态可分为径向流式叶轮和轴向流式叶轮,轴向流式叶轮搅拌器不存在分区循环,单位功率产生的流量大,剪切速率小,且在桨叶附近较大范围内分布均匀,具有较强的最大防脱流能力,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 二水平轴式机械搅拌池的优缺点及运行工况

混合和絮凝池设计

混合和絮凝池设计

1.机械搅拌混合池的设计 设计基本要求 浆板式搅拌器的设计参数 搅拌所需功率 例1-1 机械搅拌混合池计算 2.机械搅拌絮凝池设计 设计基本要求 设计规定 设计计算 搅拌器转速计算 搅拌器功率计算 例 2-1 水平轴式浆板搅拌絮凝池计算 例 2-2 垂直轴式浆板搅拌絮凝池计算

混合和絮凝池设计 存在于水和废水中的胶体物质一般都具有负的表面电荷,胶体的尺寸约在0.01~1.0μm,颗粒间的吸引力大大小于同性电荷的相斥力,在稳定的条件下,由于布朗运动使颗粒处于悬浮状态,为了除去水中的胶体颗粒,在水处理工艺常使用投加化学药剂---混凝剂,使胶体颗粒脱稳并形成絮体,这一过程称之为“混凝”;为促使“混凝”过程产生的细而密的絮体颗粒间的接触碰撞凝聚成较大的絮体颗粒,这一过程称之为“絮凝”。只有当胶体颗粒获得完善的絮凝过程产生稠密的大颗粒絮体之后,才能在后序的沉淀池中藉重力被有效地除去。 絮凝作用有两种形式:⑴微絮凝和⑵大絮凝。两种絮凝的基本区别在于涉及的粒子尺寸。微絮凝的粒子围为0.001~1.0μm,其颗粒的絮凝是基于布朗运动或随机热运动而完成的;大絮凝系指大于1-2μm粒子的絮凝,则是通过诱发的速度梯度和粒子沉降速度差来完成。 为了强化絮凝过程,可投加絮凝剂,絮凝剂可为天然的或有机合成的聚合物。 由于“混凝”和“絮凝”两个过程所要求的水力条件是不相同的,在设计中常被置于混合池和絮凝池两个不同的单元去完成。 1.机械搅拌混合池的设计 设计基本要求 对混合池设计的基本要使投加的化学混凝剂与水体达到快速而均匀的混合,要在水流造成剧烈紊动的条件下投入混凝剂,一般混合时时间5~30秒,不大于2分钟。但对于高分子絮凝剂而言,只要达到均匀混合即可,并不苛求快速。混合池的设计以控制池水流的平均速度梯度G值为依据,G值一般控制

机械絮凝池计算

3机械絮凝池 3.1 机械絮凝池尺寸 采用2座机械搅拌絮凝池,则每座池的设计流量为: Q s /m 429.0=h /m 1546=2 3092=33 ; 絮凝时间一般宜为15~20min ,设计取 T=20min;则絮凝池有效容积为: 33.515=6020×1546=60=m QT W ; 为配合沉淀池尺寸,絮凝池分三组,每组四格,每格尺寸:3.5m ×3.5m ; 水深:H=3.7m ,絮凝池超高0.3m ,则池子总高度为4.0m ; 絮凝池实际容积:W=7.3×5.3×5.3×4×3=543.9m 3; 实际絮凝时间:T=W /Q=543.9/0.429=1268s=21.13min ; 絮凝池分格隔墙上过水通道上下交错布置,每格设一台搅拌机。为加强搅拌效果,于池子四周壁设置四块固定挡板。 3.2 搅拌设备尺寸 为保证叶轮边缘与池子侧壁间距不大于0.25m ,叶轮直径采用:D=3.0m ,半径为:1.5m 叶轮中心桨板线速度宜自第一档的0.5m/s 逐渐变小至末档的0.2m/s 。本次设计采用采用:v 1=0.5m ,v 2=0.4m ,v 3=0.3m ,v 4=0.2m ; 桨板长度取l=2.0m(桨板长度与叶轮直径之比:l/D=2.0/3.0=66.7%<75%); 桨板宽度取:b=0.14m(1/15<b/l <1/10);

每根轴上桨板8块,内外各4块。装置尺寸见右图: 旋转桨板面积与过水断面面积之比为: 30.17= 7 .3×5.314.0×0.2×8%; 四块固定挡板宽×高=0.10m ×2.0m , 其面积与过水断面面积之比为: 18.6=7 .3×5.310.0×0.2×4%; 桨板总面积占过水断面面积的百分 比为: 图3—2 垂直轴搅拌设备 %%<%%2524.17=6.36+17.81; 叶轮桨板中心点旋转直径: D 0=[(1500-680)/2+680]×2=2180mm=2.18m ; 叶轮旋转角速度分别为: 0.459rad/s =0.5/2.18×2=/D 2v =w 011 0.367rad/s =0.4/2.18×2=/D 2v =w 022 0.275rad/s =0.3/2.18×2=/D 2v =w 033 0.183rad/s =0.2/2.18×2=/D 2v =w 044 桨板宽长比:b/l=0.14/2<1,查《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三册》表7-27得: ψ=1.10,则:

涡流絮凝池设计教案资料

涡流絮凝池计算 1、已知条件 设计流量Q=20000(m 3/d )=833(m 3/d )。 2、设计计算 先按池数为n=4计算。 (1)圆柱部分横截面积f 1。上圆柱部分上升流速采用v 1=5mm/s ,则 f 1=13.6Q nv = 8333.645 ??=11.56(m 3) (2)圆柱部分直径D 1。 D 1= =3.84(m ) (3)圆锥部分底面积f 2= 833360040.7??=0.826(m 3) (4)圆锥底部直径D 2。 D 2= = (m ) 采用D 2=0.356m ,则 圆锥部分实际面积f 2=0.0962(m 2) 圆锥部分底部入口处实际流速v 2= 23600f Q n = 833360040.0926 ??=0.601(m/s ) (5)圆锥部分高度H 2。 H 2= D 1/2=1.92(m ) (6)圆锥部分高度H 1。底部锥角θ=40°,则 H 1= 12D D cot(/2) 4.81()2 m θ-= (7)池底立管高度H 3。 池底立管高度H 3=0.678m (按350m m ×350mm 钢制三通计算)。 (8)每尺容积W 。 W=D 12 2222212112123D ()312H D D D D H D π ??++++??=42.7(m 2) (9)絮凝时间T 。 T=60nW Q =60442.712.3(min)833 ??= T ﹥10min ,故需原尺寸进行调整。由上述计算方法可知,增加池数n 可减少单池容积W ,从而使絮凝时间T 减小,下面按照n=6计算,v 1与v 2不变。 18337.71()3.665f m = =?? 1 3.14()D m ==

一大型净水厂网格斜管絮凝沉淀池设计计算方法

净水厂网格斜管絮凝沉淀池设计计算方法 胡江博 (陕西金水桥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710000)【摘要】本文以一净水厂为例,对净水厂网格絮凝池和斜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说明,为以后城镇供水项目设计人员提供了相关参考。 【关键词】净水厂;网格絮凝池;斜管沉淀池;设计计算 在给水处理中,网格絮凝池和斜管沉淀池是水处理时常用的构筑物。在城镇供水项目中,单池处理水量在1.0万~2.5万m3/d时,宜采用网格絮凝池和斜管沉淀池综合设计。 本文以西北地区一大型净水厂为实例,对以上两种常用构筑物进行设计计算分析,此水厂设计供水规模4.0万m3/d,水厂自用水量5%。构筑物分两组设计,每组可独立运行,单组的处理水量为2.1m3/d,即 0.243 m3/s。 一、网格絮凝池及过渡段设计计算 (一)絮凝池有效容积 V=QT=0.243×18×60=262.44 m3 式中:Q-单个絮凝池处理水量(m3/s);V-絮凝池的有效容积(m3);T-絮凝时间(s),规范要求12~20min。 (二)絮凝池面积 A=V/H=262.44/4=65.61m2 式中:A-单个絮凝池面积(m2);V-絮凝池的有效容积(m3);H-有效水深(m)。 (三)单格面积 f=Q/V=0.243/0.12=2.03m2 式中:f-单格面积(m2);Q-单个絮凝池处理水量(m3/s);v-竖井内流速(m/s),规范要求0.10~0.14m/s。 假设栅格为正方形,尺寸1.45m×1.45m,每格实际面积为2.10m2,计算出分格数为: n=65.61/2.10=31.24,取整数n=32。 每组池子布置4行,每行分8格,栅格混凝土厚度取0.2m,每个池子净尺寸为:L=6.4m,B=13.0m。 (四)实际絮凝时间 t=nfH/Q=32×2.1×4/0.243=18.43min 式中:t-实际絮凝时间(min);n-栅格个数;f-单格实际面积(m2);H-有效水深(m);Q-处理水量(m3/s)。 (五)絮凝池排泥 泥斗深度取1.0m,泥斗底边宽度取0.4m,斗坡与水平夹角为62°>45°,符合要求;排泥采用多斗

污水深度处理设计计算

第3章 污水深度处理设计计算 污水深度处理是指城市污水或工业废水经一级、二级处理后,为了达到一定的回用水标准使污水作为水资源回用于生产或生活的进一步水处理过程。针对污水(废水)的原水水质和处理后的水质要求可进一步采用三级处理或多级处理工艺。常用于去除水中的微量COD 和BOD 有机污染物质,SS 及氮、磷高浓度营养物质及盐类。 絮凝过程就是使具有絮凝性能的微絮粒相互碰撞,从而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以适应沉淀分离的要求。 常见的絮凝池有隔板絮凝池,折板絮凝池,机械絮凝池,网格絮凝池。隔板絮凝池虽构造简单,施工管理方便,但出水流量不易分配均匀。折板絮凝池虽絮凝时间短,效果好,但其絮凝不充分, 形成矾花颗粒较小、细碎、比重小,沉淀性能差,只适用于水量变化不大水厂。机械絮凝池虽絮凝效果较好、水头损失较小、絮凝时间短,但机械设备维护量大、管理比较复杂、机械设备投资高、运行费用大。网格絮凝池构造简单、絮凝时间短且效果较好,本设计将采用网格絮凝池[8,9,10,11]。 3.1.1网格絮凝池设计计算 网格絮凝池分为1座,每座分1组,每组絮凝池设计水量: s /m 308.0Q 31= (1)絮凝池有效容积 T Q V 1= (3-12) 式中 Q 1—单个絮凝池处理水量(m 3/s ) V —絮凝池有效容积(m 3) T —絮凝时间,一般采用10~15min ,设计中取T=15min 。 3277.2m 60150.308V =??= (2)絮凝池面积 H V A = (3-13) 式中 A —絮凝池面积(m 2); V —絮凝池有效容积(m 3); H —有效水深(m ),设计中取H=4m 。 2m 3.694 2.277A == (3)单格面积 1 1 v Q f = (3-14) 式中 f —单格面积(m 2);

折板絮凝池

折板絮凝池 本设计采用折板絮凝池。折板絮凝池是在絮凝池内,放置一定数量的折板,水流沿折板上、下流动,经过无数次折转,促进颗粒絮凝。这种絮凝池因对水质水量适应性强,停留时间短,絮凝效果好,又能节约絮凝药剂,因此选用次絮凝池。 设计计算: 1.单组絮凝池有效容积 Q=30000/24=1250m3/h V=QT=1250*12/4/60=62.5m3 2.絮凝池长度 取 H’=3.25m,B=6.0m L’=V/H’/B=62.5/3.04/6=3.25m 絮凝池长度方向用隔墙分成三段,首段和中段均为1.0米,末段格宽为2.0米,隔墙厚为0.15米,则絮凝池总长度为 L=3.25+5*0.15=4.0m 2.各段分隔数 与沉淀池组合的絮凝池池宽为24.0米,用三道隔墙分成四组,每组池宽为B’=[24-3*0.15]/4=5.8875m 首段分成10格则每格长度 L 1 =2[5.8875-4*0.15]/10=1.06m 首段每格面积为 f1=1.0*1.06=1.06m2 通过首段单格的平均流速为 v1=1250/3600/4/1.06=0.082m/s 中段分为8格,末段分为7格,则中段和末段的各格格长、面积、平均流速分别为 L2=1.36m f2=1.36m2 v2=0.064m/s L3=0.71m f3=1.42m2 v3=0.061m/s 3.水头损失计算 相对折板 取v 1=0.14m/s v 2 =0.27m/s h 1=0.5*(v 1 2-v 2 2)/2g=0.00136m 渐缩段水头损失 取F 1=0.56m2 F 2 =1.06m2 h 2=[1+0.1-(F 1 /F2)2]v 2 /2g=0.00082m h=0.312m 平行折板

水平轴式机械絮凝池设计

水平轴式机械絮凝池设计 1. 已知条件: 池宽8.2B m =,絮凝时间16min t =,采用水平轴式机械絮凝池,设计两座,设计流量33333075/1378.13/0.3828/Q m d m h m s ===。 2. 设计计算: 池体尺寸: 每池容积:31378.1316367.56060 Qt W m ?= == 池宽B : 与沉淀池宽度对应,池宽8.2B m =(包括导流墙厚) 池长L :取有效水深 3.7H m =,则367.512.118.2 3.7W L m BH ===?,取12L m =,则实际絮凝池容积为 3m 。 搅拌设备: 絮凝池分为3挡,每挡有3根搅拌器。 叶轮直径。叶轮旋转时,应不露出水面,也不触及池底。取叶轮边缘与水面及池底间净空0.15h m ?=,则: 2 3.720.15 3.4D H h m =-?=-?= 叶轮的桨板尺寸。桨板长度8.240.2 2.53 l m -?==,桨板宽度取 0.2b m =,其中/ 2.5/3.40.7350.75l D ==<,满足要求。 每个叶轮上设置4块桨板,每排搅拌器上桨板总面积与絮凝池过水断面积之比:桨板总面积22.50.2436m ???=,过水断面面积:28.2 3.730.34m ?=,两者之比为%<25%,满足要求。 搅拌器转数0n 与角速度ω。60o o v n D π=,2o v D ω=,第一排叶轮10.55/v m s =,第二排叶轮 20.4/v m s =,第三排叶轮30.2/v m s =,其中 2.70.2 2.7o D m =-=。则: 第一排搅拌器转数1160600.55 3.28/min 3.14 3.4 v n r D π?===?, 11220.550.367/2.7 o v rad s D ω?===; 第二排搅拌器转数2260600.4 2.39/3.14 3.4 v n m s D π?===?,20.267/rad s ω=;

反应絮凝池及斜管沉淀池计算

反应絮凝池及斜管沉淀池计算

————————————————————————————————作者: ————————————————————————————————日期: ?

反应絮凝池及斜管沉淀池计算 1、栅条絮凝池设计计算 1.1、栅条絮凝池设计 通过前面的论述确定采用栅条絮凝池。栅条絮凝池是应用紊流理论的絮凝池,网格絮凝池的平面布置由多格竖井串联而成。絮凝池分成许多面积相等的方格,进水水流顺序从一格流向下一格,上下接错流动,直至出口,在全池三分之二的分格内,水平放置栅条,通过栅条的孔隙时,水流收缩,过孔后水流扩大,形成良好的絮凝条件。 1.1.1网格絮凝池设计要求: (1)絮凝时间一般为10-15min。 (2)絮凝池分格大小,按竖向流速确定。 (3)絮凝池分格数按絮凝时间计算,多数分成8-18格,可大致按分格数均匀成3段,其中前段3-5min,中段3-5min,未段4-5min。 (4)栅条数前段较多,中段较少,未段可不放。但前段总数宜在16层以上,中段在8层以上,上下两层间距为60-70㎝。 (5)每格的竖向流速,前段和中段0.12-0.14m/s,未段0.22-0.25m/s。 (6)栅条的外框尺寸加安装间隙等于每格池的净尺寸。前段栅条缝隙为50㎜,中段为80㎜。 (7)各格之间的过水孔洞应上下交错布置,孔洞计算流速:前段0.3-0.2 m/s,中段0.2-0.15m/s,末段0.14-0.1m/s,各过水孔面积从前段向末段逐步增大。所有过水孔须经常处于淹没状态。 (8)栅孔流速,前段0.25-0.3m/s,中段0.22-0.25m/s。

毕业论文网格絮凝池

3.242栅条絮凝池设计计算 1 ?设计参数: 絮凝池分两池,每池的处理水量为0.3125m 3/s 。絮凝时间取12min,絮凝池分 三段:前段放密栅条,过栅流速^栅=0.25m/s,竖井平均流速也井0.12m /s ;中段 放疏栅条,过栅流速为⑷栅=0.0.22m/s,竖井平均流速V 2井0.12m/s ;末段不放栅 条,竖井平均流速 V 3井0.12m/s 。前段竖井的过孔流速 0.30-0.20m/s ,中 段 0.2-0.15m/s 末段 0.14-0.1m/so 2 ?设计计算: (1) 池体尺寸: ① 絮凝池的容积W 为: W=Qt=0.3125 X12 >60=225m 3 ② 絮凝池的平面面积A: 为与沉淀池配合,絮凝池有效水深取3.2米,则絮凝池平面尺寸 A W 225 70.3m 2 ③絮凝池单个竖井的平面面积f 为: 为与沉淀池的宽度相配合,取竖井的长 L=1.6米,宽b=1.6米.单个竖井的实 际平面为Q 1,6 1, 6 2, 56m 2 ,竖井个数 n 为: n f 卷 27.5 个'为便于布 置,取28个。 (2) 竖井内栅条的布置: 选用栅条材料为工程塑料,断面为矩形,厚度为50mm,宽度为50mm ①前段放置密栅条后(栅条缝隙为 50mm): 竖井过水面积为:4水 — 03125 1.25m 2 V 1 栅 0.25 竖井中栅条面积为:A 栅2.56-1.25 1.31m 2 ,需栅条数: 单栅过水断面面积:1.6 0.05 0.08m 2 0.3125 0.12 2.6m 2

所需栅条数:M i △栅131 16.375根,取M i 17根 a i 栅0.08 两边靠池壁各放置栅条1根,中间排列放置15根,过水缝隙数为16个 平均过水缝宽:S1= —50 46.88mm 16 实际过栅流速:斗栅 03125 0.26m/s 16 1.6 0.04688 ②中段设置疏栅条后(栅条缝隙为 80mm): 竖井过水面积为:A2水— 03125 1.42m2 V2 栅0.22 竖井中栅条面积为:A2栅2.56-1.42 1.14m2单栅过水断面积:a2栅1.6 0.05 0.08m2 所需栅条数:M2色栅114 14.25根,取M2=14根a?栅0.08 两边靠池壁放置栅条各一根,中间排列放置12根,过水缝隙为13个。 平均过水缝宽S2 =1600-14 5069.2mm 13 实际过栅流速:v2栅 03125 0.22m/s 13 0.069 1.6 (3)絮凝池的总高: 絮凝池的有效水深为3.2米,取超高为0.3米,池底设泥斗及快开阀排泥.泥斗深取0.6米,则 池的总高H为: H=3.2+0.3+0.6=4.1m。 单竖井的池壁厚为200mm,絮凝池壁厚300mm

机械絮凝池设计

前言 制浆造纸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然而其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也日益突出,尤其是对于我国水环境的严重污染,已经成为工业污染防治的重点、热点以及难点。 制浆造纸废水主要有蒸煮废液、中段废水和造纸白水三个部分。制浆与洗、选、漂过程中所排放的废水的总和、包括洗涤水和漂白水系统称为中段废水。中段废水由于造纸的生产工艺、产品的品种不同而使得其污染负荷由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中段废水颜色呈深黄色,占造纸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8%~9%,中段水浓度高于生活污水,BOD和COD的比值在0.20到0.35之间,可生化性较差,有机物难以生物降解且处理难度大。中段水中的有机物主要是木质素、纤维素、有机酸等,以可溶性COD为主。目前,我国多采用混凝沉淀法和活性污泥法的联合处理工艺。 本次设计主要针对于造纸中段废水的混凝反应和沉淀工艺部分,以达到除去可悬浮固体颗粒的目的。 1.设计任务及原始资料 1.1设计任务 15000m3/天的造纸中段废水混凝反应、沉淀池的设计 1.2 原始资料 一造纸厂中段废水设计流量15000m3/天,SS=800mg/L,去除效率90%,沉淀时间2小时,最小沉速1.8m/h,采取混凝反应沉淀法处理SS,试设计混凝反应、沉淀池设备。 2.处理方案的确定 2.1国内处理方案概况 目前国内对中段废水处理较为成熟的方法有:物理化学法、生物化学法以及物化和生化相结合。 2.1.1物理化学法 吸附法吸附法也是废水处理中常见的方法,瑞典的Skogholl硫酸盐浆厂采用一套酚醛型弱阴离子树脂对六段漂白的c段和E,段废水进行离子交换吸附处理,E段废水处理后色度降低90%,COD,降低80%,BODs降低50%,C段废水经处理后主要含无机氯化物及易生化分解的醇及碳水化物。 气浮法气浮法是使空气在一定压力的作用下溶解于水中,再经过减压释放形成极微小的气泡,使其与处理的中段废水混合,微小气泡黏附于废水中的纤维或细小填料上,而后一起上浮于水面并被去除,达到净化的目的。 混凝法混凝法是废水处理中常用的方法。近几年国内有几十家纸厂采用混凝法处理中段废水,运行结果表明,要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处理过程中必须稳定水质、水量和药剂的质量及投加量,稳定各项操作条件及工艺参数。实践证明,进水水质CODc,越高处理难度越大,效果越差,药品投入量越高。采用单一的混凝法技术要保证出水的COD在400mg/L以下,仅化学药剂的费用就占总费用的50%左右。废水中某些溶解性的污染物,可通过化学氧化还原过程将其转化为容易从水中分离的形态,然后再用常规的处理工艺(如混凝沉淀、吸附等)将其从水中除去,或者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以达到去除COD、BOD的目的。 化学氧化法化学氧化法是利用投加于废水中的化学氧化剂,例如过氧化氢、臭氧、高锰酸钾、和次氯酸钾等,在一定条件下使废水污染物降解或使其化

折板絮凝池计算书

折板絮凝工艺设计计算书 一、主要采用数据 1.水厂规模为40000m3/d ,已经加自用水量,则净水处理总水量应为: Q 设计 =40000m 2/d =1666.67m 2/h =0.463m 2/s 2.设总絮凝时长为:T=17min 3.絮凝区有效尺寸: V 有效 = Q 设计×T ×60=234.6m 3 4.絮凝池的布置: 将絮凝池分为两个并联的池,根据沉淀池的宽度10m ,每个絮凝池的宽度为5m 。且设其有效深度H=3.6m ; 因此有,单个絮凝池的尺寸为13.0×5m ×3.6m (长宽深)。单个流量Q=0.23m 2 /s, 将每个絮凝池分为三段絮凝,第一段采用相对折板(第1~3格)、第二段采用平行折板(第3~6格)、第三段采用平行直板(第7~8格)。折板采用单通道。1~6格折板厚度采用0.06m 。第7~8格为0.1m 。 二、详细计算 一)第一絮凝段: 设通道宽度为B=1.4m ,设计中间峰速v 1=0.3m 2 /s 1)、中间数据 ①中间峰距:b 1 =Q/(v 1 *B )= 0.23 m2 /s 1.4m ?0.3m2 /s =0.55m ②中间谷距:b 2 =0.55+0.355*2=1.26m 2)、侧边数据 ①侧边峰距:b 3 = B ?3b ?4(c+t)2 = 5?3?0.55?4?(3.55+0.4) 2 = 0.885m ②侧边谷距:b 4=0.885+0.355=1.240 3)、速度 ①中间谷距速度:v 2 = Q/(b 2 *B )= 0.2 3 m2 /s 1.4m ?1.260m =0.130 m 2 /s ②侧边峰距速度:v 3 = Q/(b 3 *B )= 0.23 m2 /s 1.4m ?0.885m =0.186 m 2 /s ③侧边谷距速度:v 4 = Q/(b 4 *B )= 0.23 m2 /s 1.4m ?1.240m =0.132 m 2 /s 4)、上下转弯数据 ①设上转弯高度:0.72m 、 上转弯速度:v 上 = Q/(0.72 *B )= 0.23 m2 /s 1.4m ?0.72m =0.228 m 2 /s ②设下转弯高度:0.90m 下转弯速度:v 下 = Q/(0.9 *B )= 0.23 m2 /s 1.4m ?0.9m =0.193 m 2 /s 5)、水头损失 ⑴缩放损失 ①中间渐放段损失: h 1 = ε v12 ?v22 2g =0.00186m (ε 取0.5)

第3章 污水深度处理设计计算

第六章 污水深度处理设计计算 污水深度处理是指城市污水或工业废水经一级、二级处理后,为了达到一定的回用水标准使污水作为水资源回用于生产或生活的进一步水处理过程。针对污水(废水)的原水水质和处理后的水质要求可进一步采用三级处理或多级处理工艺。常用于去除水中的微量COD 和BOD 有机污染物质,SS 及氮、磷高浓度营养物质及盐类。 6.1絮凝池 絮凝过程就是使具有絮凝性能的微絮粒相互碰撞,从而形成较大的,絮凝体,以适应沉淀分离的要求。 常见的絮凝池有隔板絮凝池,折板絮凝池,机械絮凝池,网格絮凝池。隔板絮凝池虽构造简单,施工管理方便,但出水流量不易分配均匀。折板絮凝池虽絮凝时间短,效果好,但其絮凝不充分, 形成矾花颗粒较小、细碎、比重小,沉淀性能差,只适用于水量变化不大水厂。机械絮凝池虽絮凝效果较好、水头损失较小、絮凝时间短,但机械设备维护量大、管理比较复杂、机械设备投资高、运行费用大。网格絮凝池构造简单、絮凝时间短且效果较好,本设计将采用网格絮凝池。 6.1.1网格絮凝池设计计算 网格絮凝池分为1座,每座分1组,每组絮凝池设计水量: s /m 308.0Q 31= (1)絮凝池有效容积 T Q V 1= (3-12) 式中 Q 1—单个絮凝池处理水量(m 3/s ) V—絮凝池有效容积(m 3) T—絮凝时间,一般采用10~15min ,设计中取T=15min 。 3277.2m 60150.308V =??= (2)絮凝池面积 H V A = (3-13)

式中 A—絮凝池面积(m 2); V—絮凝池有效容积(m 3); H—有效水深(m ),设计中取H=4m 。 2m 3.694 2 .277A == (3)单格面积 1 1 v Q f = (3-14) 式中 f—单格面积(m 2); Q 1—每个絮凝池处理水量(m 3/s ); v 1—竖井流速(m/s ),前段和中段0.12~0.14m/s ,末段0.1~0.14m/s 。 设计中取v 1=0.12m/s 。 2m 57.212 .0308 .0f == 设每格为正方形,边长为1.7m ,每个实际面积为2.89m 2,由此得分格数为: 251.2489 .23 .69n ≈== (个) 每行分5格,每组布置5行。单个絮凝池尺寸L×B=17.8m×8.8m 。 (4)实际絮凝时间 1 60Q H b a 24t ??= (3-15) 式中 t—实际絮凝时间(min ); a—每格长边长度(m ); b—每格短边长度(m ); H—平均有效水深(m ),设计中取4.3m 。 min 01.1560 308.04 7.17.124t =????= 絮凝池的平均有效水深为4.0m ,超高为0.3m ,排泥槽深度为0.65m ,得池的总高为: 5m 9.40.650.34H =++= (5)过水孔洞和网格设置 过水孔洞流速从前向后逐渐递减,每行取一个流速,分别为0.30m/s ,0.25m/s ,

水质工程学计算题

1、现有一种直径、高均为1cm的圆柱体颗粒在静水中自由沉淀,已知该种颗粒密度s=1.8g/cm3,水的密度水=1g/cm3,则这种颗粒在水中自由沉淀时最小沉速 为多少?(重力加速度为980cm/S2,绕流阻力系数C D ); 2 提示:由题义可得,这种颗粒在水中自由沉淀时沉速大小取决于圆柱体在颗粒垂直方向投影面积的大小。最小的沉速是颗粒在垂直方向投影面积最大时取得。 2、在实验室内做氯气消毒试验。已知细菌被灭活速率为一级反应,且k=0.85min-1 求细菌被灭活99.5%时,所需消毒时间为多少分钟? 提示:由一级反应方程式可得: lgC A = IgC Ao - o.4343kt 而C A =(1-99.5%) C AO,k=0.85min-1 得t = (lgC A0 - lgC A) /0.4343k=6.23(min) 3、设物料i分别通过CSTR型和PF型反应器进行反应,进水和出水中I浓度之比为C。/C e 10,且属于一级反应,k=2h-1水流在CSTR型和PF型反应器内各 需多少停留时间?(注:C。一进水中i初始浓度;C e —出水中i浓度) 提示:1)由CSTR —级反应方程式可得: t=(C0/C e-1)/k=(10-1)/2=4.5h 2)由PF 一级反应方程式可得: t=( In C0- In C e)/k=1.15h 4、题3中若采用4只CSTR型反应器串联,其余条件同上。求串联后水流总停留时间为多少? 提示:由CSTR二级反应方程式可得: C2/C0=(1/(1+kt))2得t=1.08(h) 所以T=4t=4.32(h) 5、液体中物料i浓度为200mg/L,经过2个串联的CSTR型反应器后,i的浓度降至20mg/L。液体流量为5000m3/h;反应级数为1;速率常数为0.8h-1。求每个反应器的体积和总反应时间。 提示:由CSTR二级反应方程式可得: C2/C0=(1/(1+kt))2得t=2.2(h) 所以T=2t=5.4(h) V=Qt=5000 X2.7=13500(m3) 6、河水总碱度0.1mmoI/L (按CaO计)。硫酸铝(含Al 2O3为16% )投加量为 25mg/L,问是否需要投加石灰以保证硫酸铝顺利水解?设水厂日生产水量50000m3,试问水厂每天约需要多少千克石灰(石灰纯度按50%计)。 提示:投入药剂量折合AI2O3为25mg/l X6%=4mg,AI2O3的分子量为102。故投入药剂量相当于4/102=0.039mmol/l,剩余碱度取0.37mmol/l,则得[CaO]=3 >0.039-0.1 0>37=0.487(mmol/l),CaO 的分子量为56,则石灰投量为 0.487 >6>50000/0.5=2.3 1>(g)=2.3> 103(kg) 7、设聚合铝[Al 2 (OH) n Cl6-n]在制备过程中,控制m=5, n=4,试求该聚合铝的碱化

混合絮凝池、沉淀池施工方案

第一章、工程概述 1、工程概况 混合絮凝池共分A、B两座,对称分布,设计流量15吨/日,混合池采用垂直轴机械搅拌器搅拌,絮凝池采用垂直轴机械絮凝器絮凝。设计流量 0.912m3/s,混合时间54s,总絮凝时间21min。本单体单个建筑面积276.74杆,设计使用年限50年。 沉淀池设计规模15吨/日,共分A、B两座,对称分布,采用双层平流沉淀池斜板沉淀池的组合形式。本单体单个建筑面积1266.73m2,设计使用年限50年。 2、材料要求 混凝土:等级C30、抗渗等级S6,抗冻标号F150垫层混凝 土C15 钢筋:HPB235 (? )HRB335 (①) 混凝土中所用的其他要求:混凝土水泥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灰比不宜大于0.5;骨料应有良好的级配,粗骨料粒径不宜大于40mm,且不超过最小断面厚度的1/4;含泥量按重量计应不超过1%; 砂子的含泥量及云母含量按重量计不应超过3%;混凝土中碱含量最 大值应符合《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的规定;混凝土宜掺加复合型高效抗裂砼外加剂提高抗渗抗裂能力。 3、工期目标:主体100天,装饰装修60天(单池计划) 4、质量目标:合格 5、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目标::达到桐乡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样板工地 6、编制依据

1、施工图纸及设计变更 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给排水构筑物施工验收规范》 4、《给排水构筑物施工手册》 5、《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程》 6、《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 7、《钢筋混凝土有热轧光园钢筋》 &《砼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9、《工程测量规范》 10、《砼泵送施工技术规程》 11、《钢筋焊接及试验规程》 12、《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13、《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统一标准》 14、《给水管道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第二章、施工准备 1劳动力安排 本单体工期要求紧,力争70天内完成主体结构,达到试水条件, 因此配备高素质的作业队伍是实现合同工期和确保工程质量的主要条件保证,本工程拟投入一个土石方班组,两个土建班组,两个钢筋班组,两个模板班组,一个安装班组,总人数为110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