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专题复习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合集下载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PPT课件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PPT课件

《 海 国 图 志 》
二、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不同
改革主体 阶级性质 中
地主阶级 维护专制
投入 力量
内容 涉及面
民众 参与
改革 特点

只是洋务 仅是军 派,顽固 事和经 势力阻碍 济某些 方面 全面 系统
统治集 政府官员 团上层 个别行为 的事业 各为私利 直接关 系人民 大众利 益 政 Nhomakorabea 整体 行为
林、魏 (洋务派) 光绪 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
课后作业:
撰写小论文《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之我见》,在班上交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日本: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全方位学 习西方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中国始终保持和维护封建统治, 日本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体 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 关系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尽管在 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 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 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 法最终会失败。 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 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 的结果。
一、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
1.背景: ◆内——封建落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激化 中国: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日本:下级武士领导的人民群众和封建幕 府统治 ◆外——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 2.动因: 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3.舆论: 学习西方、练兵置器

第三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学案

第三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6课 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学案

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6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学案新人教版1、中日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背景:封建统治危机、民族危机严重;工业文明的冲击动因:资本主义发展,富国强兵的要求;挽救民族危机、统治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舆论、理论准备:先进的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创办团体组织宣传发动改革,特别是运用西方的启蒙思想为思想武器;内部、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是经济形态落后,政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但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有所发展。

外部条件是资本主义发展,列强侵略的同时带劲西方文化。

领导力量:在中国,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封建统治集团,维新派依靠光绪皇帝维新变法,后来还有由清政府实行的清末“新政”;日本是以下级武士为核心的封建性浓厚的改革派领导,是以日本天皇为旗帜的;主要内容: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对本国的政治体制有所改革,同时注意振兴工商业和发展新式教育。

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改革作用:近代化、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等2、比较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3、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课中思考题:1、想一想,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吗?不是。

甲午战争失败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客观上在于日本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略强。

2、材料二、三反映出中国和日本在改革过程中有哪些不同?如何评价双方的立场?(1)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电信等方面的器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固守原来的传统;(2)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方式,注重适时而变。

李鸿章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顽固地坚持旧的封建传统,具有保守性;森有礼站在日本改革派的立场上,既尊重祖先,又保持学习外国的好的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3、材料四反映出的情况与中、日两国的改革不同有什么关系?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1)材料四说明中国的改革阻力重重,主要来自于统治者的腐朽与落后及各国的干涉;(2)而对日本来说国际环境相对宽松,国内阻力较弱。

近代中日法律改革之比较

近代中日法律改革之比较

近代中日法律改革之比较中国和日本同处东亚北部,是儒家法律文化圈的两个重要代表,具有相似的封建法律传统。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两国同样受到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并以相似的手段进行了法律改革。

然而,两国法律改革的后果却大相径庭:日本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近代资本主义法律体系,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封建岛国一跃成为称雄东亚的经济强国;而中国的法律改革虽然也引入了大批西方式的法律,却未能找到与传统法律文化的接驳点,非但没有建立起稳固的近代法律秩序,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认真总结中日两国从被迫开国到二战前后这一时期法律改革的历史,比较两国法律改革的动因、进程及其特点和后果,有助于我们正确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当前和今后法律改革中少走弯路。

一.近代中日法律改革的动因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被西方列强撞开大门,并在大致相似的背景下开始法律改革,但两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并不一致,文化传统对两国所起的作用亦有不同,因此,两国法律改革的动因既有共同之处,又有相异之处。

(一)近代儒家社会法律改革的共同动因中日两国一为儒家法律文化的原生地,一为儒家法律文化的继受国,皆以礼仪之邦为荣。

近代改革前都是闭关自守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在西方殖民扩张的过程中,皆成为列强的重要侵略目标。

因此,两国的法律改革有诸多相似的动因:1.传统法律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的封建统治都已江河日下、岌岌可危。

天灾人祸不断,经济日益衰退。

恰在此时,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撞开了两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和德川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一向闭关锁国的清政府和德川幕府被迫取消海禁,给予西方列强以关税、贸易、领事裁判等一系列特权。

西方列强则凭借这些特权向中国和日本疯狂倾销商品,输出资本。

外国资本的侵入,破坏了中日两国数千年来牢不可摧的自然经济基础,刺激了早已萌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通商口岸,成为两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基地。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A
9
不同点
项目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 资产阶级的改革
内容 结果
创办军事工业和民 用工业,建立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培 养新式人才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 强之路
改革落后制度,建立 新的体制,经济方面 大力改革,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实行军事 改革和文明开化政策。 (差异)
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 (甲午战争可以证明)
⑶国情:中国清政权顽固势力的强大,而日本则推 翻了幕府统治;在日本改革派的势力强大,而中 国的维新派依靠清政府无实权的皇帝,自身力量 非常弱小;
国际环境: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 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 狂潮;(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A
30
A
16
A
17
• 国际环境 • 国内环境 • 思想文化 • 领导力量 • 改革途径 • 改革措施
A
18
不同点
项目 戊戌变法
国际环境
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 起瓜中国狂潮
国内环境 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顽固
势力异常强大,自然经济占统
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相对不
充分
明治维新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 入侵中国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资本 主义发展相对充分
先有自下而上的倒幕运动,成立 了明治新政府,再有自上而下的 改革,阻力较小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 施,强制大力推行。
A
19
结论:
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 度是戊戌变法与明治维 新最大的不同
A
20
活动三:情境创设
假如你是近代的改革家,在面临内忧 外患的情况下,你要实施怎样的改革 来挽救民族危机,以达到富国强兵的 目的。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共5页文档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共5页文档

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之异同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同学对近代中日改革比较感兴趣。

十九世纪中期,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日本相继走上改革的道路――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中国又效仿日本再一次进行了改革――戊戌变法。

两国的改革既有相同之处,也有重大区别。

现在简述如下,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学生如何理解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处(1)两国改革的背景相同。

经济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

中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小农经济,日本是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的封建自然经济。

政治上,两国改革前都是封建专制统治,并且社会矛盾尖锐。

中国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存在着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压迫,改革前出现了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日本是幕藩体制,存在着武士阶级对农民阶级、手工业者、商人的剥削压迫,十九世纪后,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是下级武士。

思想文化上,两国改革前在指导思想上都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

中国的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口号,地主阶级李鸿章等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等人主张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日本江户时代的“洋学”(因初期主要是通过荷兰商人获取信息,故又称“兰学”)成为一门有社会影响的学问,吉田松阴等人主张学习西方。

外交上,两国改革前民族矛盾都激化了。

十九世纪中期前,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完成了工业革命,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列强们积极地对外侵略扩张,中国和日本都是他们的侵略对象。

中国的洋务运动前面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败,戊戌变法前面临的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日本明治维新前面临的是“黑船来行的冲击――培理叩关”等。

此外,两国力主改革者也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改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洋务派代表有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等,中国的维新派代表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日本明治维新的代表有吉田松阴、久坂玄瑞、高杉晋作、伊藤博文等。

中日近代改革之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之比较

论中日近代改革比较王超(20071201)邢旺(20071206)徐珑(20071207)张瀚镭(20071211)论中日近代改革比较之所以把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是因为在历史上,这两个国家有很强的相似性:同样是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均处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封建社会末期。

而且也都是在长期闭关锁国的时候被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炮舰政策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门。

同样是面对危机,两国统治者为了挽救当时的社会危机,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进行了一场以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的洋务运动(中)和明治维新(日)运动。

到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却不仅保持了独立,而且实现了工业化和近代化,成为了近代亚洲唯一一个走上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道路的国家。

同样是在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之后,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但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成效却大相径庭。

这种悬殊的差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其根源何在?下面就先从两国的变革的背景开始谈起。

西方列强在完成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革命后,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进而从争夺市场演变为争夺殖民地。

而国势衰弱的中国和日本都成为列强宰割的对象。

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是1840年,可惜的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并没有真正清醒过来,没能把挑战看作是发展的机遇,仍然昏睡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之中,对世界大势一片茫然。

以至于道光皇帝竟然问出“该夷与我回疆可有陆路可通?”这样令人可笑的问题。

而在签订了《南京条约》后,清朝统治者认为这就是一个万全的计策,幻想着只要“守定和约”就可“中外相安”。

这期间也有少部分人从西方的炮舰外交中看到了危机,所以有了林则徐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他们在战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

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

)。

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

(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

)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

中日近代军事变革比较研究

中日近代军事变革比较研究
j ___
c__%
一、中日近代军事变革的背景3_aD\__J__
tw<mZ_d2H_
(一)中日近代军事变革的动力^o_ykimYI-
中日两国推行的近代军事变革都属于外源型近代化。其动力来源于外部势力的冲击,这和西方由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增长和海外市场的开辟引发的内源型近代化的推动力是不同的。y7iHB k"^:
其三,军队编制体制落后。淮军作为近代军事变革的产物,随着新式装备的出现,军队编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但大体上仍沿袭湘营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营下设哨。营官以上设统领,分带数营。营官是基层军官,而统领则是高级将领,它们之间缺少中间过渡阶层,这样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是不利于基层军官的历练成长;二是在战斗中不利于各部队之间的协同。这一时期,随着火器的广泛应用和杀伤力的提高,在战术上,散兵队形已逐渐取代方阵队形,而湘、淮军仍死抱着方阵队形不放,编制体制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c@uNA0_ p_
_3__T<aGW1
(三)在军事思想层面上的差异1R_ e5)Y:i
从军事理论上讲,日本近代军事变革在大量引进西方军事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特色对军事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创新,从而奠定了近代军事理论的基础。反观中国,由于指导思想的局限,近代军事理论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没有获得大的突破。tbNIl cAWS
而同期的日本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18世纪以来,外国势力人侵次数越来越频繁,自1764到1854年的90年间,达52次。特别是1853年美国柏利率领的四艘“黑船”出现在长崎,加之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消息传入日本,使日本统治阶级产生了危机感:“中国拘泥于古法,日本应在未败前学到西洋之法”。因此,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从幕府到各藩纷纷主动进行改革,如制造西式船炮、训练新式军队、培养西学人才等。到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后,实行了以“富国强兵”为中心的军事变革。s{QS2G$5

中国与日本现代改革的一些比较

中国与日本现代改革的一些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之比较[日期:2007-08-17] 来源:宁夏日报作者:白皋[字体:大中小] 为什么要把近代的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这是因为中日两国近代有很强的可比性。

近代的中国和日本,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点是差不多的。

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的处境是那样的相似,都是内忧外患,积贫积弱。

当时,中日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都遭受到了西方强国的侵略,都是在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中被列强的大炮打开国门。

可是进入近代之后,仅仅不到半个世纪,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却保持了独立,实现了工业化和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在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之后,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中国是洋务运动,日本是明治维新,但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成效却大相径庭。

这种悬殊的差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其根源何在?对中日近代改革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对中国近代落伍和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应该是很有益的,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兴衰规律的认识。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近代改革的一次检验中日甲午战争,固然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是对中日两国近代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位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权益;(二)中国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三)中国向日本赔偿军费白银两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走向了更深重的灾难。

2.3亿两白银的巨额战争赔款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相当于当时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使国家的经济命脉完全被外国操纵。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来自西方的预言
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铁血宰相 年 在德国的街头, 俾斯麦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 俾斯麦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 一群是日本 一群是中国人。前者来自一个小小的岛国, 人,一群是中国人。前者来自一个小小的岛国, 后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 后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那个小 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 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个天 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 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 挣钱。铁血宰相说, 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 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 将成为强国, 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 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二、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不同
魏 《海国图志》是魏源为“师 海国图志》是魏源为“ 源 夷长技以制夷” 夷长技以制夷”而撰写的介绍 世界史地和西方科技的著作, 世界史地和西方科技的著作, 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 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数年间 刊印的各种版本达22种之多, 22种之多 刊印的各种版本达22种之多, 被誉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 被誉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 然而, 海国图志》 然而,《海国图志》在中国却 不被重视,仅有三个版本。 不被重视,仅有三个版本。1862 年,日本维新人士高杉晋作到上 海考察,发现该书竟然绝版! 海考察,发现该书竟然绝版!
说明: 说明:
洋务运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官员的个 别行为,不是中央的全局行为。 别行为,不是中央的全局行为。导致洋 务的成果经常被当成洋务官员的私人财 产和政治资本。 产和政治资本。
以上特点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 以上特点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
力量分散, 力量分散, 各自为政, 各自为政, 各守私利。 各守私利。

中日近代改革成败对比

中日近代改革成败对比

19世纪中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势力向东方扩展,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由于两国的处境和面临的任务相似,然而探索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其中两国社会结构的差异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然而两国在社会结构中的选官制度、土地所有制结构、对“商”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尤为突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近代化的进程。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势力向东的扩展,闭关自守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均被迫打开了自己的大门。

两国的仁人志士分别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药方,使自己的国家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然而两国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日本走上富国强民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却仍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里徘徊。

例如:“日本通过开国较为成功地进入了国际社会,而中国却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原因之一在于中日在19世纪中叶前的‘开国准备’阶段已经产生了很大差距,中国坚持华夷思想,毫无开放进取之意,而日本实现了地理世界观和文化世界观的转变,形成了开放力量。

”一、选官制度的差异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始创于隋朝。

科举考试导致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不断的更新,使社会上下阶级在和平的情况下不断地对流,从而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科举考试可以把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的代表人物,甚至一部分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中央政权中来,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

由于这种通过考试录用人才的办法对封建制度来说有合理的一面,中国一方面它可以使统治机构由统治阶级中最有能力的人来组成。

这对封建制度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度。

另一方面,一种对维护封建社会有效的制度自然会成为向近代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适应于儒家“君子”的理论而设立的具有很强的人文伦理性。

它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德品的通才而不是一技之长的人才。

广大士子们对日常生活不屑一顾,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把自己的言行严格的约束在封建政权要求的规范之内。

因此自然科学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存在什么创新和发展,因此,在科举中国科学与民主就显得很苍白。

中日近代教育改革之比较

中日近代教育改革之比较

1292013年Vol.28No.4南昌教育学院学报教育理论与心理学收稿日期:2013-03-20作者简介:朱 敏(1979-),女,云南保山人,讲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社会史向的研究。

日本与我国隔海相望,两国门户在被西方国家打开前,其社会历史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保持一致的,其教育发展的情况也基本相同。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由于西方资本社会教育的震荡,致使中日两国的教育受到了严重影响,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运动为契机,同时迈开近代教育的改革步伐。

但是两国教育改革发生了巨大改变,日本以其速度、智慧和精力使得教育发展水平迅速赶超欧洲国家,但是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其教育改革的步伐却异常艰难,竟远远落后日本,为何会出现如此情况呢?文章主要意图就是对两国的近代教育史进行回顾、比较和思考,探析其规律性、差异性和共通性,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提供经验教训和参考数据。

一、中日两国教育政策共通之处分析因为清末民初中国教育政策大多借鉴日本经验,在学堂章程奏定上,学制的主要框架都与日本相同,甚至在教育政策的教学管理、政策目标以及课程设置都能看到日本教育的身影,但是由于篇幅限制,笔者在此便不再多提,仅就两国教育的共通之处浅述一下:(一)原则制定教育政策主要目的是国家对教育进行调控和干预的重要举措。

以国家作为基本是制定教育政策最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两方面:首先是教育政策趋于国家化。

我国教育的国家化可以充分表现出我国对教育事业重视的程度,这样有利于促使教育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

我国清末新政的改革面临的问题有很多,并且事事多艰辛,只有兴学教育才能有效拯救国家,清廷政府下令广兴学堂、成德达材以备国家之需。

而日本明治之初,为了有效地战胜幕藩造成了国家危难,摆脱了不平等奴役的限制,日政府提出文明开化、繁殖产业和富国强兵的建设思想,教育目的是为国家,而并非为了学生自己。

其次,以忠孝作为立国之本。

清末拟定了学堂章程后,提出应对受教人员进行仁义礼智信和忠孝的道德文化教育,小学堂应建立爱国根基,而高等学府则要着力培养受教人员的善行,并确定儒家教学思想,将教学趋向端正。

中日改革成效之比较

中日改革成效之比较

中日改革成效之比较分析姓名:学号: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目录一、中日两国的改革所处环境不同 (1)二、改革领导者的个人条件不同 (1)三、改革伊始的巨大差异 (2)四、改革时期的显著对比 (3)(1)领导集团对改革进程的影响 (3)(2)境外考察差异 (4)(3)社会体制改革差异 (4)(4)英美等列强的支持程度不同 (5)五、中日两国近代改革成果检验 (6)中日改革成效之比较分析本周辩证唯物主义课观看了日本崛起的纪录片,虽然之前对日本的历史略有了解,但对其的改革发展历程却知之甚少。

纵观近代中国与日本改革之路,并结合资料与观影内容,近代两国的发展形成鲜明对比,中日两国的处境和面临的任务相似,然而探索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随着西方列强势力向东的扩展,闭关自守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均被迫打开了自己的大门,两国都为各自民族的存亡而寻求改革。

然而改革的成效却截然不同:日本走上富国强民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却仍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里徘徊。

深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中日两国在改革过程的举措与面临的问题等都存在很大差异。

一、中日两国的改革所处环境不同明治维新(1868年)处于国际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自由竞争,当时西方列强的侵略手段主要是商品输出,占领被侵略国家的市场,掠夺原料,从而牟取暴利。

这就给日本明治维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主要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措施)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

戊戌变法(1898年)发生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即帝国主义时代,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搞资本输出,在被侵略国家开矿山,建工厂,修铁路,办银行,控制该国的经济命脉,同时对被侵略国家实行领土占领与瓜分。

当时的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但在腐败的清政府统治下积贫积弱,是西方列强侵略的重点对象,尤其是《马关条约》签订后,首先是日本,接着是英、法、美、俄等国纷纷在中国投资建厂、开矿。

外国企业利用它们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以及从清政府那里获得的种种特权,大肆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疯狂地占领中国的商品市场。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6课中日近代改革比较(教案1)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6课中日近代改革比较(教案1)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6课中日近代改革比较(教案1)教案1课题:中日近代改革比较教学目标:1.了解中日近代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2.比较中日近代改革的异同。

3.分析中日近代改革的成果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1.中日近代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2.中日近代改革的异同。

3.中日近代改革的成果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1.中日近代改革的比较和分析。

教学准备:1.教材: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4单元第16课。

2.多媒体设备。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Step1.导入(5分钟)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导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日近代的改革是什么吗?它们有何异同呢?学生:中日近代改革是指中国和日本在近代时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中日近代改革的异同主要体现在改革的背景、动因和成果上。

Step2.学习中日近代改革的背景和动因(15分钟)通过讲解PPT,学习中日近代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教师:同学们,请打开课件,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日近代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教师讲解PPT,介绍中日近代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Step3.比较中日近代改革的异同(2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比较中日近代改革的异同。

教师:同学们,请分成小组,讨论中日近代改革的异同,并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下中日近代改革的异同。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教师进行总结。

Step4.分析中日近代改革的成果和局限性(20分钟)通过讲解PPT,分析中日近代改革的成果和局限性。

教师:同学们,请打开课件,我们来分析一下中日近代改革的成果和局限性。

教师讲解PPT,介绍中日近代改革的成果和局限性。

Step5.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中日近代改革的背景和动因,比较了中日近代改革的异同,分析了中日近代改革的成果和局限性。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中日近代改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中日近代改革的影响。

Step6.课后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中日改革比较

中日改革比较

4、保留自己特色(适合自己国情) 经济: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国营企业;由重工业军 事工业为主到民用工业为主等。 政治:保留了天皇制度(专制制度) 文化:保留了对天皇的崇拜以及武士道精神。
5、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学习的规模大,范围广;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 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全 盘西化,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天皇制度,专制 主义,军国主义)
戊戌变法的特点
A、发展资本主义和救亡图存相结合; B、继承传统与传播西学相结合(把传播西方资产 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C、把学西方推进到制度变革阶段。 D、变革不彻底,没有涉及兴民权、设议院、开国 会,行君主立宪等核心内容。
关于日本近代化道路的启示 1、所处的背景:社会发展落后;内忧外患,统治危机 严重;西方工业文明崛起,民族危机加深。 2、近代化道路的启示:向西方学习,推行近代化。 3、措施: 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推动工业化)。 政治上,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思想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用资产阶级文化改造 日本传统文化。
影响
1、性质:既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根本上是一次实现近代化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有利于中国的近 代化。 2、促进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 舞台。 3、促进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新式学校、近代报刊) 4、倡导了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断发、不缠足运动) 5、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解放了人们的 思想。(主要功绩)
6、启示:结合国情有选择的学习,不能盲目照搬; 对待外来文化,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殖产兴业(核心内容) (1)、含义(目标):引进西方近代技术,促进工业化,实现日 本经济的近代化。 (2)、措施 A、重点由国家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 B、发展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业。 C、派遣使节团出访欧美,学习西方经验,推进殖产兴业。 D、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 E、扶持私人企业,鼓励民用工业的发展。 第二阶段 F、主意培养人才。

中日近代化比较——从变革主体看中日改革

中日近代化比较——从变革主体看中日改革

从变革主体看中日改革——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同途殊归之思摘要: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两件大事,两者同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却取得截然不同的结果。

本文从两国的改革主体出发,分析了改革主体的构成及他们面临的国内与国际环境、改革主体的经济与政治实力、改革主体的组织力量,通过分析以上内容得出中日改革同途殊归的重要原因。

关键字:改革主体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组织力量19世纪中后期,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先后发生于亚洲这片土地上,二者都是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爆发的,但是结果却大相径庭。

日本明治维新为何会成功?中国的戊戌变法为何会失败?除开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外,改革主体的力量对比也是中日改革同途殊归的重要原因。

本文拟从改革主体的对比中总结中日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

一、改革主体之构成与特点(一)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主体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主体是日本的中下级武士。

武士是日本的一个特殊群体。

整个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由以将军、大名为代表的高级武士到最低级的低级武士组成。

武士本属于日本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他们按门第的高低又可分为20余个等级。

这是—个特殊的阶级,具有独特的品性。

他们本来是以战争为职业的禀性粗野的人,这个阶级在长期不断的反复战斗中自然而然养成了冒险的特性。

日本的中下级武士虽属于日本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但由于幕府和各藩政府的各种职务均依武士的等级身份分配并世袭,这使中下级武士深受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压制。

再加上幕府和各藩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使广大中下级武士陷入困境,他们中有许多人俸禄不保、生活无着,不少下级武士宁愿放弃武士荣誉而成为浪人。

在强烈的不满情绪下,中下级武士最终成为反传统的领导力量。

为谋生路,许多武士从事副业生产或经营商业,其中一部分直接与资产阶级结成“特殊联盟”,进行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经济活动。

因此日本中下级武士实际上充当了日本资产阶级的代理人,又或者他们自己已经资产阶级化了:“武士们陷入窘境,一部分武士和资产阶级拉上了关系,如做豪富的养子,也有许多武士经营起工商业,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资产阶级化的下级武士阶层。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 方式,主张适时而变;
立场: 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顽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
具有保守性;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学习别
国的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小结:清政府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
时期
鸦战 前
鸦战 后
甲午 战后 日俄 战后
进步主张
宣传、学习 西方科技 学西方君主 立宪、经济 学西方民主 共和、反清
——梁启超论甲午战争
说明:
洋务运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官员的个 别行为,不是中央的全局行为。导致洋 务的成果经常被当成洋务官员的私人财 产和政治资本。
以上特点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
力量分散, 各自为政, 各守私利
结论:
中国:洋务运动只是站在封建统治 者的立场上,“中体西用”,决不 涉及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
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根 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 的结果。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日本明治 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社会 背景
领导 力量
具体 措施
国际 环境
思想 文化 传统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 背景

二、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不同
改革主体 投入 内容 民众 改革 阶级性质 力量 涉及面 参与 特点

地主阶级
国 维护专制
日 新兴资产
阶级和新 兴地主发
本 展资义
只是洋务 仅是军 派,顽固 事和经 势力阻碍 济某些
方面
天皇政权 全面 全体一致 系统
统治集 政府官员 团上层 个别行为 的事业 各为私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顽固派力量强大。
发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 变法诏书如一纸空文,无法 革措施,强制大力推行。 推行。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 帝国主义时期;帝国主义掀
列强入侵中国
起瓜分中国狂潮
思想 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 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 文化 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 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传统 及早
问题3:根据课本材料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 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吗?
政治方面 :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明治维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 代企业
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 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社会生活方面
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戊戌变法: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 馆,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外部条件: 资本主义发展,外来侵略同时带进西方文化
领导力量: 都是封建性统治集团
主要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对本国政治体制有所改 革,注意振兴工商业和发展新式教育
内容: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
2、结果的异同: 洋: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明: 是日本成为亚洲强国。 甲午战争可以证明 原因: 1)经济原因:中日两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 2)政治原因:中日两国统治者阶级基础不同
(5)思想文化传统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 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
其二、中国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6)结果的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逐渐使日本成 为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外势力更加 紧密的勾结在一起,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 加深。
这最终导致两国大相径庭的结果。
(1)社会背景不同:
其一、人民的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 商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成为众 矢之的
其二、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封建危机严重 中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时代背景 国内
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 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 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国际 :
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 始瓜分中国
(2)领导力量不同
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 化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 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 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立场:
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顽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具有 保守性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学习西方的 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问题5:课本材料4反映的和中日改革什么 关系?对甲午战争有什么影响?
说明中国的改革阻力重重,主要来自统治者的 腐朽和落后以及各国的干涉。
而日本来说国际环境相对宽松,国内阻力较弱
一轮专题复习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问题1: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处:
背景: 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严重
动因: 资本主义发展,富国强兵要求
舆论 准备:
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创办报刊, 创办团体组织宣传变法,特别运用西 方的启蒙思想为武器
问题1:中日近代改革的的相同之处:
内部条件: 经济形态落后,政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但新的经济力量和阶级力量有所发展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 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 不能成功。
领导者 :
明治维新: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戊戌变法: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加者:
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 工业者
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小结: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
项目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社会 背景பைடு நூலகம்
领导 力量
具体 措施 国际 环境
人民的反抗;新兴地主、商 (1)封建危机严重(2)中
人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外势力相互勾结,封建势力
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较强大。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 资产阶级把希望寄托在无实
合力量强大。
权的皇帝身上,不敢发动群
军事方面
明治维新: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戊戌变法:精练陆军,扩建海军
(4)国际环境不同:
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 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 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 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 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 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 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 很不利。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是中日两国在面临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日本不仅引进西方技术,更引进西方的生产关系 和政治制度。中国仅仅是引进技术。中国尽管引进了 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从根本来讲,中国的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上层建 筑是要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最 终会失败。而明治维新之所以能成功,正是因为它从 根本上改造了日本社会。
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日本客观上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强
问题4:课本材料2、3反映出中国和日本在 改革过程中有哪些不同?如何评价双方的 立场?
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在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 固守原来的传统
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方 式,主张适时而变
中国在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的 腐朽
作业:撰写小论文:中日近代改革比较,在班 上交流
(3)政策措施不同:
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 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 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 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 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