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化的改革之比较共26页文档

合集下载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内容提要:现代化是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等。

在这个层面上来对比一下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化、对比正文: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鸦片战争被打开国门后缓慢地开始的。

这个进程是由“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拉开帷幕的。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

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使广东“海外图说毕集”。

他组织编译的《各国图例》和《四洲志》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受到人们的重视。

林则徐还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魏源也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出《海国图志》一书,书中阐述了作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林、魏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之后一系列的探索近代化的活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从18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前期,洋务运动以“自强”为旗号,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以“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包括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另外,洋务派从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旅顺口、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以及海军衙门。

同时,洋务派还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中日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比较

中日资产阶级性质改革比较

三、近代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名称日本明治维新(1868——1873年)中国戊戌变法运动(1895——1898)时代背景国内①列强入侵激化国内矛盾,民族危机加深。

②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孤立,出现统治危机。

③中下级武士开展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统治。

①清政府对内依靠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

②中国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③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社会危机严重加深。

国际19世纪中期,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度,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领导者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支持明治天皇。

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知识分子、士大夫支持光绪帝。

参加者反抗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改革措施内容政治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社生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改革封建军制,实行征兵制,建立效忠天皇的近代化军队。

训练新式军队,扩建海军。

实施情况大力开展和实施没有得到实施,戊戌六君子惨遭杀害。

结果影响成功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进行对外扩张。

变法失败,中国陷入被帝国主义瓜分的狂潮。

改革启示和教训①坚持中国特色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社会经济和生产力进步。

①近代中国封建专制制度腐朽没落,闭关锁国,无法看见和接受改革的进步。

②实施科教兴国,倡导文明和教育,积极学习外来先进技术。

②中国守旧势力过于强大,顽固思想根深蒂固,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③保持政局稳定,为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环境。

③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力量。

④我们中学生应该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做好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④没有发动群众革命,革命力量薄弱,缺乏群众基础。

⑤历史的车轮总是在前进发展的,是任何旧势力所不能阻挡的。

中日近代化改革之比较

中日近代化改革之比较

• 中国要达到和日本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 在许多方面可能还需要几十年的努力,有 些方面甚至可能需要上百年的努力。
一、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共同之处
1.背景: ◆内——封建统治危机 中国: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日本:下级武士领导的人民群众和封建幕 府统治 ◆外——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 2.动因: 富国强兵、救亡图存 3.舆论准备: 学习西方、练兵置器
◆传统文化思想作用等
阅读教材,材料二、三反映出中日在改革过 《海国图志》在中国、日本的不同境遇 程中有哪些不同? 《海国图志》是魏源为“师 魏 夷长技以制夷”而撰写的介绍 源 世界史地和西方科技的著作, 在日本引起极大反响,数年间 刊印的各种版本达22种之多, 被誉为“天下武夫必读之书”。 然而,《海国图志》在中国却 不被重视,仅有三个版本。1862 年,日本维新人士高杉晋作到上 海考察,发现该书竟然绝版!
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 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 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 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 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乃至最可笑者, 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 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 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 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 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
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 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 情,固守原来的传统; 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 方式,主张适时而变; 立场: 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顽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 具有保守性;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学习别 国的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

近代中日改革成效之比较——离心力和向心力

近代中日改革成效之比较——离心力和向心力

(一)选题理由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日两国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势力的巨大冲击以及本国国内的时局动荡,因此两国都作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来改变当时的现状,而这一系列的举措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国在近代乃至很长时间内的不同命运。

然而,同样是自救运动,明治维新运动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而洋务运动却并未成为中国摆脱不幸的命运。

正如左宗棠所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

”为什么两次运动会有如此巨大的差距呢?日本明治维新运动都有哪些仍然值得我们借鉴的改革措施?研究两次运动的不同与差异,对一些关键因素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不仅能使我们剖析历史,铭记历史,而且这个分析的过程所反映的内容在当今社会也有着深远意义。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现代化是时下学术界的热门话题,这与经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有关,也与现代化成为当今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关。

19世纪下半叶,工业化与现代化在欧洲核心地区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向周围地区扩散,并越出欧洲向异质文化地区传播,使“细化”或者“欧化”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面对西方的巨大冲击,东亚的中国和日本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发端,走上了通过工业化的方式探索现代化之路。

作为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国家,西方世界的霸权威胁与文明示范对中国和日本走上现代化道路使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性启动因素。

到19世纪末,日本从一个封建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一个经济较发达的工业社会,基本实现了现代化;而中国不但没有实现现代化,反而越来越被边缘化了。

各种缘由,确实耐人寻味。

(三)学情分析:关于本次课程的对应知识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但是对知识点已经有所遗忘,同时对相应问题理解的不够到位,在教学中注重对重点知识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认识中日改革发生的必然性,通过中日近代改革成败的比较,理解中国洋务运动的离心力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向心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以古鉴今。

(四)目标设计1.运用时空定位,知道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与过程2.通过客观评价中日两场改革,培养学生正确、全面客观、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能力3.通过探究本课,学生能够从中体会社会进步与民族发展的艰巨与曲折性,认识到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民族独立在实现真正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

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

)。

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

(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

)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

中国法文化近代化变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日近代法制改革的比较

中国法文化近代化变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中日近代法制改革的比较
维普资讯
中 国 法 文 化 近 代 化 变 革 的 历 史 经 验 与 教 训
— —
中 日近 代 法 制 改 革 的 比 较
张 培 田
人 类 近 代 史 上 ,经 过 文 艺 复 兴 、罗 马 法 复 兴 和 宗 教 改 革 运 动 的 文 化 变 革 , 以及 推 翻 封 建 法 制 建 立 资 本 主 义 法 制 的 革 命 ,西 方 国家 的工 业 革命 得 以迅 速 贯 彻 。省 。


E本 的 变革 ,一 开 始就 以 法 文 化 的更 新 和 建 设 为 主 要 内容 。 中国 近 代 的 变革 着 t
眼于 长技 ,冀 望 以科 技 或 实 业 救 亡 图 存 。 其 结 果 , 日本 的 法 文 化 改 革 引 进 西 方 先 进 内 容 ,保 障 和 促 进 了科 技 与 实 业 的 发 展 ,使 日本 迈 上 了 近 代 化 的 道 路 ; 中 国 的 自强 和 洋
年 的时 间内 ,欧洲 的英法 德意等 国即一改过去落后 的封建面貌 ,成为近代史 上拥有先进 科 技 及 其 生 产 手段 、建 成 维 护 和 保 障其 社 会 运 行 发 展 的 法 文 化 机 制 的 国家 ,与仍 处 于 封 建 态 势 的东 方 各 国社 会 形 成 鲜 明 的优 势 对 照 。
④ 《 洋务 运 动 资料》 第 一册 ,第 18 19页 ;第 18 11页 。 3— 3 7— 8
— —

— —

维普资讯
中 国法 文 化 近 代 化 变 革 的 历 史 经 验 与 教 训
法而开始变法 新政之 际 ,他们也着 眼于 “ 大清 皇帝统 治大 清帝 国 ,万世 一系 ” 的皇统 ∞ 的 维 护 。不 单 是 社 会 上 层 有 意 识 地 “ 回避 ” “ 古 之 变 局 ” 中 的 法 文 化 改 革 ,就 连 处 千 ② 于社会底层 的广大农 民 ,亦 因受传 统封建 思想 的束缚 ,在进行 变革选择 时表现 出保守 和 迷惘 。太 平天 国在法 文化建设上 沿袭封 建帝制传统 ,义 和团的盲 目排外行 动及 “ 清灭 扶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第17课
问题1:中日近代改革的相同之处:

背景:
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严重

动因:
舆论 准备:
资本主义发展,富国强兵要求



先进知识分子通过著书立说,创办报刊, 创办团体组织宣传变法,特别运用西 方的启蒙思想为武器
问题1:中日近代改革的的相同之处:
内部条件: 经济形态落后,政治危机、社会矛盾激化,
(一)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比较
1、主要内容的异同: 洋: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办新 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 明: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体制,经济方面大 力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军事改革和文 明开化政策。 差异:中国只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未引进 先进的思想和政治制度 日本:不但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还积极学习西 方先进的社会制度。


政治方面 :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戊戌变法: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经济方面:
明治维新: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 代企业
戊戌变法: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兴办商会、农会 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社会生活方面

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戊戌变法:设立中小学堂,京师大学堂;准许设报 馆 , 奖 励 科 学 著 作 和 发 明
问题3:根据课本材料一,中国在甲午战争中 失败是因为军事力量不足造成的吗? 甲午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日本客观上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实力强
问题4:课本材料2、3反映出中国和日本在 改革过程中有哪些不同?如何评价双方的 立场?
中国:只注重学习西方的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器械,在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习西方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 固守原来的传统 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也学习西方的生活方 式,主张适时而变 立场: 李:站在地主阶级立场,顽固坚持旧的封建传统,具有 保守性 森:站在改革派的立场,既尊重祖先有保持学习西方的 好传统,坚持适时而变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

因素。 中 国 自战 国 以来 ,土 地 制 度 的 基 本 形式 是地 主土 地 所 有 制 。 土地 可 以 自 由买 卖 , 无 论 是 谁 只要 有 钱 都 可 能 成 为 地 主 . 地 主 阶级 向社 会 开 放 。 这样 , 土 地 总 是 在 社会 上 富 有 或有 权 人 的手 中流 转 。 这 种 极 富 弹 性 的 土地 制 度 , 对 商 品 经 济 的 冲击 有
1 8 4 0 年, 随 着 鸦 片 战 争 的爆 发 , 中 国被 西 方 列 强 用 武 力 打 开 了 国门 。 1 8 5 3 年, 美 国 海军 上 校 佩 里 率 领 的 一 支 舰 队 闯 入 1 3 本江户湾 , 幕 府 无 力应 对 , 被 强 行 叩关 成 功 。两 个 古 老 的东 方 国家 被 列强 打开 国 门相 隔 仅 十 余 年 ,但 两 国迈 向 近代 化 的经 过 与 结果 却 相 差 甚 远 。 1 3本 仅 用 半 个 世 纪 的 时 间就 走 完 了欧 美 资 本 主义 国家 一 二 百 年 才 走 完 的 道 路 。成 为 世 界 性 的资 本 主义 强 国 , 而 这 时期 的 中 国却 不 断 丧 权 辱 国 , 最 终 完 全 沦 为 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社 会 。 个 中 的原 因及 教 训 值 得 我 们 探 究 , 这 固然 与当时中 E l 两 国所 处 的 战 略 地 位 和 价 值 不 同 . 中 国所 遭 受 的 殖 民侵 略 要 远 大 于 日本 等 外 部 因 素有 关 .但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告诉 我 们 : 内 因决 定外 因 。 笔 者将 试 图 从 中 日两 国 自身 的角 度 去分 析 失 败 与 成 功 的原 因 。 传 统社 会 的 比较 ( 一) 政治体制方面 : 中 国 自秦 朝 以来 , 封 建 君 主 专 制 主 义 中央 集 权 体 制 不 断 强化 . 明 清 时期 发 展 到 顶 峰 。 这 种 体 制 以皇 权为核心 , 国 家 的一 切 事 务 , 无 论 巨细 均 由 皇帝 独 断 专 行 。在 地方上 , 中央 通 过 郡 县 制 、 科举制等任免官吏 , 严格控制地方 , 不 允 许 其 形 成 独立 世 袭 的 军 政 力量 。 特 别 是科 举 制 度 的 实行 . 为 中小 地 主 甚 至 出 身 贫寒 的平 民知 识 分 子 开辟 了 一 条 比较 公 平的升迁途径 , 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当然 . 由 于科 举 考 试 的 科目、 内容 太 过 偏 窄 , 在 中 国 面对 社 会 转 型 的 近 代 , 它 的直 接 危 害 就 是 妨 碍 了知 识 分 子 放 眼看 世 界 , 缺 乏 学 习 西 方 的热 情 。 同 样 一 本 魏 源 的《 海 国图 志 》 , 在E l 本成为抢手货 , 在 中 国 却无 人 问 津 。由此 可 见 , 中国 臻 于完 美 的封 建 政 治 体 制 使 得 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 部 难 以形 成离 心势 力 .很 难 从 封 建 营 垒 中分 化 出一 支 与 之 相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及启示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及启示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及启示作者:杨阳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10期【摘要】日本传统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底蕴和中国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然而日本与中国近代、现代化发展速度却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对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即从对待外来文化的社会心理,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异同,中日两国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等三方面做了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意义的启示: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注意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科学地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入研究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化;比较近代以来,中日两个国家都在同一时间段内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犯。

基于此,也几乎同时迈上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两个国家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情形:日本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成功发展成为独立的工业国,摆脱了成为殖民地的命运;而中国由于未能采取颇为有效的措施,自以为是地闭关锁国,渐渐走上了半殖民地化的道路。

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两个国家,为何在面对西方时却走出了不同的近代化之路?基于此,从文化视角来研究和探讨中日两个国家近代化的差异,或许能够给当下的中国提供些许的思考和借鉴。

一、对待外来文化的社会心理19世纪中叶,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

西方一些大国纷纷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并将其不断地推向世界各地。

通过对中日两国近代史的研究,不难发现,中日两国在近代面对外来文化时采取了不同的反应,这或许就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两个国家日后的发展。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

这也就使得国家上至皇亲贵族、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或多或少养成了极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

以至于当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似乎采取的大都是漠视、轻蔑甚至拒绝的态度,特别是极为保守的满清贵族更是顽固地排斥西学,拒绝吸收西方近代文明。

这种以“中国为中心”为基础的施政纲要,也就势必使得早期的现代化自然而然难以从国家层面正式启动。

中日军事近代化比较

中日军事近代化比较

中日军事近代化之比较宫玉振19世纪60年代,面对着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中国和日本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了各自的军事近代化运动。

但是,几乎同时起步的中日两国军事近代化,结局却大为不同。

日本迅速赶上了西方列强,成为军事强国,而中国的军事近代化却陷入停滞状态。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两国军事近代化成果一次实际的检验,战争中日本获得胜利,而中国一败涂地,这是为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对两国军事近代化的对比考察,揭示其症结所在。

一中日两国军事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客观环境是相似的:第一,两国的军事近代化,都是在东西方的军事较量中被迫起步的。

在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856一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西军事的两次正面对抗。

西方列强近代化的坚船利炮毫不留情地摧毁了封建帝国所能动员起来的军事力量,战争的惨败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深,同时也使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军事文明的价值。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首先揭示出军事近代化的命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亲身体验到近代枪炮威力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提出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①,“西洋诸国以火器为长技,欲求制驭之方,必须尽其所长,方足夺其所恃”的主张②,并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从而掀起了以“自强”为旗帜的军事近代化运动。

在日本,从19世纪初期开始,英、俄、法、美等国的战舰亦多次叩关,日本的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中英鸦片战争的消息传到日本后,在日本引起了很大震动,高岛秋帆等人上书长崎奉行,要求采用西方人炮充实防务。

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柏利率领四条“黑船”组成的舰队来到日本,要求日本开港,这一事件又一次震惊了日本朝野,军事上的巨大反差迫使幕府撤销了200多年前颁布的“禁止制造大型船舶”的命令,井开始向荷兰购买军舰,部分强藩也开始制造西式武器,1863年英国舰队炮轰萨摩藩的中心鹿儿岛,1864年英、法、荷、美四国联合舰队又炮轰长州藩的下关。

中日近代军事变革比较研究

中日近代军事变革比较研究
j ___
c__%
一、中日近代军事变革的背景3_aD\__J__
tw<mZ_d2H_
(一)中日近代军事变革的动力^o_ykimYI-
中日两国推行的近代军事变革都属于外源型近代化。其动力来源于外部势力的冲击,这和西方由内部资本主义因素增长和海外市场的开辟引发的内源型近代化的推动力是不同的。y7iHB k"^:
其三,军队编制体制落后。淮军作为近代军事变革的产物,随着新式装备的出现,军队编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革,但大体上仍沿袭湘营旧制,以营为基本单位,营下设哨。营官以上设统领,分带数营。营官是基层军官,而统领则是高级将领,它们之间缺少中间过渡阶层,这样造成的不良后果:一是不利于基层军官的历练成长;二是在战斗中不利于各部队之间的协同。这一时期,随着火器的广泛应用和杀伤力的提高,在战术上,散兵队形已逐渐取代方阵队形,而湘、淮军仍死抱着方阵队形不放,编制体制落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c@uNA0_ p_
_3__T<aGW1
(三)在军事思想层面上的差异1R_ e5)Y:i
从军事理论上讲,日本近代军事变革在大量引进西方军事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特色对军事理论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创新,从而奠定了近代军事理论的基础。反观中国,由于指导思想的局限,近代军事理论始终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没有获得大的突破。tbNIl cAWS
而同期的日本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18世纪以来,外国势力人侵次数越来越频繁,自1764到1854年的90年间,达52次。特别是1853年美国柏利率领的四艘“黑船”出现在长崎,加之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消息传入日本,使日本统治阶级产生了危机感:“中国拘泥于古法,日本应在未败前学到西洋之法”。因此,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从幕府到各藩纷纷主动进行改革,如制造西式船炮、训练新式军队、培养西学人才等。到1868年,明治政府建立后,实行了以“富国强兵”为中心的军事变革。s{QS2G$5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引言可以说,在发生1853年黑船事件发生之前,日本和1840年之前的中国一样,是一个封闭在自己狭小世界当中的落后的封建国家,社会体制和经济水平在清帝国之下,而日本却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几乎自主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并在中日甲午战争和之后的日俄战争中一举奠定了其亚洲第一强国,仅次于美英等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而发生这一惊天转变日本用了不到四十年时间。

这与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坎坷曲折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引发了我对两个民族截然不同命运的思考,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的快速崛起,又是什么绊住了中国帝国转身前进的脚步?而这样的历史是否也在今天继续以某种方式暗自得延续着?这一切又有怎样的渊源,怎样的后话,怎样的影响?一切都值得如今的国人去反思,去体会,继而可以指导我们今后的步伐。

为了解答我的这些疑问,我开始从书籍中了解两个国家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发生的故事和社会的微观图景,以求找到问题的真相。

第一部分暴风雨前夜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中日两个国家都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封建统治之中,然而社会体制、面貌确实及其不同的中国的封建统治时期是世界历史上最辉煌的,纵观各个国家的封建文明史,没有一个封建国家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民族的持续兴盛,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表现出高度统一性和自我稳定性。

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的伟大智慧高度完善了这一体制,以自我禁锢为代价,换来了一种难以打破的内部稳定: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刻入人的灵魂中;经济上限制商业的发展(主要是对外的),维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治上建立了完善中央集权政治,使得一切反抗力量降到了最低。

这一体制有着全方位的完善性,几乎设计好了每一个社会阶层的生存方式,拥有极大的容错率,自范性——当然,也同时意味着它的顽固性、难以变更的存在性。

中国人民自古就过着平淡而稳定的农业生活,哲学家们也把某种亘古不变的平淡生存方式注入了整个民族,安于平淡,安于现状,安于空前强盛的太平盛世。

中国与日本现代改革的一些比较

中国与日本现代改革的一些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之比较[日期:2007-08-17] 来源:宁夏日报作者:白皋[字体:大中小] 为什么要把近代的中国和日本进行比较?这是因为中日两国近代有很强的可比性。

近代的中国和日本,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起点是差不多的。

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中日两国的处境是那样的相似,都是内忧外患,积贫积弱。

当时,中日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都遭受到了西方强国的侵略,都是在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中被列强的大炮打开国门。

可是进入近代之后,仅仅不到半个世纪,到了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中国已经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成为任人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却保持了独立,实现了工业化和近代化,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在受到西方列强的冲击之后,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始了富国强兵、救亡图存的社会变革,中国是洋务运动,日本是明治维新,但中日两国近代改革的成效却大相径庭。

这种悬殊的差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其根源何在?对中日近代改革进行一些比较、分析,对中国近代落伍和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应该是很有益的,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兴衰规律的认识。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近代改革的一次检验中日甲午战争,固然是一场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也是对中日两国近代改革成果的一次检验。

1895年3月,甲午战争的硝烟尚未散尽,一位71岁的老人,中国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东渡日本,作为清朝政府的特使,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规定:(一)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权益;(二)中国向日本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三)中国向日本赔偿军费白银两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

甲午战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走向了更深重的灾难。

2.3亿两白银的巨额战争赔款简直是个天文数字,相当于当时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根本无力承受,只能向英法德俄列强贷款,不但利息很高,还要以海关、税收、财政的管理权作抵押,使国家的经济命脉完全被外国操纵。

中日近代改革成败对比

中日近代改革成败对比

19世纪中后期由于西方列强的势力向东方扩展,中日两国都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由于两国的处境和面临的任务相似,然而探索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其中两国社会结构的差异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然而两国在社会结构中的选官制度、土地所有制结构、对“商”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尤为突出。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国近代化的进程。

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势力向东的扩展,闭关自守的两个东亚封建国家———中国和日本均被迫打开了自己的大门。

两国的仁人志士分别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药方,使自己的国家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然而两国的结果却截然不同———日本走上富国强民的资本主义道路,中国却仍然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里徘徊。

例如:“日本通过开国较为成功地进入了国际社会,而中国却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原因之一在于中日在19世纪中叶前的‘开国准备’阶段已经产生了很大差距,中国坚持华夷思想,毫无开放进取之意,而日本实现了地理世界观和文化世界观的转变,形成了开放力量。

”一、选官制度的差异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始创于隋朝。

科举考试导致统治阶级内部成员不断的更新,使社会上下阶级在和平的情况下不断地对流,从而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科举考试可以把全国各地,各民族的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的代表人物,甚至一部分被统治阶级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中央政权中来,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

由于这种通过考试录用人才的办法对封建制度来说有合理的一面,中国一方面它可以使统治机构由统治阶级中最有能力的人来组成。

这对封建制度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制度。

另一方面,一种对维护封建社会有效的制度自然会成为向近代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适应于儒家“君子”的理论而设立的具有很强的人文伦理性。

它可以培养出一批具有德品的通才而不是一技之长的人才。

广大士子们对日常生活不屑一顾,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把自己的言行严格的约束在封建政权要求的规范之内。

因此自然科学受到很大的影响。

不存在什么创新和发展,因此,在科举中国科学与民主就显得很苍白。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两国的近代化路径和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行比较和评析。

一、背景介绍中日两国在19世纪末迎来了近代化浪潮。

而在此之前,两国的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都有着极大的差异。

中国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经济落后;而日本则是一个农业国家,也在尝试与西方接触和学习。

二、近代化的动力与路径1. 动力来源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威胁。

中国在19世纪中叶与英国发生了鸦片战争,随后不断地被西方列强侵略,这促使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并积极寻求变革。

而日本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世界舞台上的边缘地位,也迫切需要摆脱这种状态。

2. 近代化的路径差异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模式。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金田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的改革运动,试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运动的成效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日本采取了一种主动学习和借鉴的策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通过改革教育、军事、法律等领域,快速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与中国相比,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更快速、更彻底。

三、近代化结果的评析1. 经济发展随着近代化的推进,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日本在20世纪初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受到了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

2. 社会变革近代化也带来了两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重视平等和社会公正。

而中国在科技和经济上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革相对滞后,尽管20世纪后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但社会差距依然较大。

3. 政治制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逐渐向民主化发展。

十九世纪中期中日俄近代化的比较

十九世纪中期中日俄近代化的比较
原 因:
不 掌握 国家实 权 , 是几 个 地方 督抚 , 量有 限 , 仅 力 是统 治 阶级 的 一 小部 分 , 种政 治状 况决 定其 改革 力度 必 然是 小 的 , 为其 不 掌握 此 因
第 一 ,地 理位 置 不 同导 致 统 治 者 的压 力 不 同 、思 想 观念 不 同。 沙俄 本是 一个 内陆 国家 , 统治者 为获 得 出海 口而疯 狂 地对 外侵
农奴 制是 其发展 资本 主义 的最大 障碍 , 因而农 奴制 的废 除极 大地 促
其发展大 打折扣 。 中国的洋务运 动则是有地 主阶级洋 务派来领导 的 ,
那造 成 三 国近代 化 不 同的 原 因是什 么 , 对我 们 的启 发又 是 什 进俄 国 资本 主义 的发 展 , 同时又 由于保 留大量 的农 奴制 残余 , 而 因 么, 这些 都是 值得 我们 应该 深思 的 问题 。 认为 有 以下几 个方 面 的 我
经验 交流
十 九 世 纪 中期 中 日俄 近 代 化 的 比较
文 /胡 玉 臣
摘 受 本文主要论述 了1 世 纪中期 中 E俄近代化 不同的三方 面原 因: 9 l 客观 上的地理位 置原 因 ;封建专制程度 不 同的原 因 ; 以及 改革者领导 地位 不 同的原 因, 最后分析指 出其主观原 因是 最主要 的并 由此得 出启发 。
的 , 改 革 的指 导思 想 “ 其 中学 为 体 , 学 为用 ” 西 即是 明证 。 因此 , 在 习, 以发展 经 济壮 大 国力; 日 是 一个 岛阂 , 源缺 乏 , 场狭 三同 中中国的近代化 改革是最 不成功 的。 而 本 资 市 小 而又人 E众 多 , l 因而为 解决 生存 压力 而 时刻 注重 国力 的提 高 , 同 由以 分 析可 以看 出 , 造成 三 国改 革结 局 不 同的 原 因虽是 多

中日军事近代化比较

中日军事近代化比较

中日军事近代化比较中日军事近代化之比较宫玉振19世纪60年代,面对着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中国和日本分别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契机,开始了各自的军事近代化运动。

但是,几乎同时起步的中日两国军事近代化,结局却大为不同。

日本迅速赶上了西方列强,成为军事强国,而中国的军事近代化却陷入停滞状态。

甲午战争是对中日两国军事近代化成果一次实际的检验,战争中日本获得胜利,而中国一败涂地,这是为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对两国军事近代化的对比考察,揭示其症结所在。

一中日两国军事近代化的历史背景和客观环境是相似的:第一,两国的军事近代化,都是在东西方的军事较量中被迫起步的。

在中国,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1856一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西军事的两次正面对抗。

西方列强近代化的坚船利炮毫不留情地摧毁了封建帝国所能动员起来的军事力量,战争的惨败导致了民族危机的加深,同时也使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军事文明的价值。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首先揭示出军事近代化的命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中亲身体验到近代枪炮威力的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也提出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①,“西洋诸国以火器为长技,欲求制驭之方,必须尽其所长,方足夺其所恃”的主张②,并将这一主张付诸实践,从而掀起了以“自强”为旗帜的军事近代化运动。

在日本,从19世纪初期开始,英、俄、法、美等国的战舰亦多次叩关,日本的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中英鸦片战争的消息传到日本后,在日本引起了很大震动,高岛秋帆等人上书长崎奉行,要求采用西方人炮充实防务。

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柏利率领四条“黑船”组成的舰队来到日本,要求日本开港,这一事件又一次震惊了日本朝野,军事上的巨大反差迫使幕府撤销了200多年前颁布的“禁止制造大型船舶”的命令,井开始向荷兰购买军舰,部分强藩也开始制造西式武器,1863年英国舰队炮轰萨摩藩的中心鹿儿岛,1864年英、法、荷、美四国联合舰队又炮轰长州藩的下关。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这些差异影响了它们的现代化道路和发展轨迹。

相似之处:
1.西方影响与现代化起步:两国都在19世纪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特
别是受到了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影响。

这促使两国开始进行现
代化改革,试图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2.政治制度变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试图实现现代国家
的建设。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设立议会,中国也进行了类
似的尝试,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不同之处:
1.对外接触和应对方式不同:日本较早地通过明治维新进行国家改革,吸
收了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

相比之下,中国面对外部压力时,经历了鸦
片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导致对外接触和对外影响的应对方式不同,也较
晚开始进行现代化探索。

2.政治发展道路不同: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逐渐实现了宪政民主和工
业化。

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较为频繁,经历了战国时期、国
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和内战等一系列政治动荡,直至建立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一过程中现代化的进程相对缓慢。

3.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差异:两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也有所不同,日本
在现代化过程中相对更快地吸收西方文化并融合本国传统,中国则更多
地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试图在现代化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总体来说,虽然中日两国都经历了近代化的过程,但由于各自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现代化路径和发展策略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两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