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一)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生理特点



一般地,小学生的生理发展平稳而持续,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处于平稳期,以大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其顺利地完成在各个年级的学习、生活也奠定了生理基础。小学生的脑重逐渐增加,到12岁时约为1 400克,达到了成人的平均脑重量,而且与人类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额叶增长最为明显。



小学生的脑皮层神经细胞的体积也在不断增大,突触的数量日益增多,它们的发展共同决定了小学生大脑机能的完善。小学期儿童的兴奋和抑制机能进一步增强,如睡眠时间减少,更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抑制性条件反射加强了小学生心理的稳定性,提高了其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如上课坐好、专心听讲、守纪律、不乱说乱动等。



2.认知特点



第一,小学生的感知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知发展的水平,一是观察力的发展。小学生的感知精确性大大发展,如对颜色差别的感受性发展很快。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促进了小学生知觉的发展。小学生的观察力也大大发展,从缺乏系统性的观察发展到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同时小学生的观察还表现出自我中心的倾向,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



第二,小学生的记忆。小学生的记忆从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但是,仍需要靠无意记忆来积累知识;从机械记忆占主导地位发展到理解记忆占主导地位。小学生还掌握了复述、组织(找出要记忆材料之间的意义联系,并根据这些联系来记忆)等记忆策略,同时在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认识和监控方面发展很快,但水平有限。



第三,小学生的思维。小学阶段属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其思维发展特点是: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从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关键期在小学四年级,并且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学科、不同教材中思维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



3.个性与社会性特点



第一,自我意识。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匀速的,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期,年级之间有显著差异。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年级间无显著差异。五年级到六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品德发展。在品德发展上,小学生的认知与行为基本上是协调的,他们逐步形成自觉地运用道德认识来评价和调节道德行为的

能力;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个阶段品德发展中占有相当显著的地位。三年级是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第三,社会关系。小学生已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也开始建立同伴团体,但有明显的功利性。亲子关系在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小学生与父母的感情深厚,父母、家庭是他们安全的“避风港”。师生关系在此阶段也很重要,小学教师具有权威性,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4.情绪特点



第一,情绪的内容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情绪大都与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相联系,学习的成败、集体的地位、同伴关系等都使小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以及不同水平的社会适应。



第二,情绪体验的深刻性不断增加。小学生的情绪表现尽管比较外露、易激动,但其情绪体验逐步深刻,逐渐与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联系起来。



第三,情绪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小学生的情绪逐渐内化,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表现可能带来的后果,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逐步加强。



第四,高级情感逐渐发展。高级情感指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小学生的道德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评价标准从无原则向有原则发展,对道德感的体验从浅显、冲动到深刻稳定,道德体验范围不断扩大。小学生的美感发展受制于对客观事物外部特点和内部特征的领会与理解,经常接触的、外部有明显美的特征的客观事物容易使小学生产生美感,而接触少的、有内涵和内在美的事不易引起他们的美感。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的美感体验越来越丰富。小学生的理智感发展表现在求知欲的扩展和加深,但其理智感仍与具体的、直观形象的事物相联系。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生理特点



第一,身体外形剧变。中学阶段是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身体迅速长高,体重迅速增加,出现第二性征。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中学生产生成人感,并带来许多青春期心理问题。



第二,生理机能的变化。在青春期,心脏、肺、肌肉力量等生理机能正在成熟,特别是脑和神经的发育达到成人的指标,基本成熟,奠定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别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三,性器官与性功能的逐渐成熟。由于性激素的作用,寂静已久的生殖器官开始迅速发育,并完成了性器官与性功能的成熟,如女性出现月经初潮,男性出现了遗精。性成熟在中学生心理形成与发展上起很大的作用,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性知识教育。



2.认知特点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皮亚杰的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可以在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演。



第一,思维发展特点。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阶段属于经验型,即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高中阶段属于理论型,即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材料。初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高一至高二年级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趋于“初步定型”或成熟的时期。



第二,思维品质。中学阶段的思维品质呈矛盾表现,独立性和批判性获得了显著发展,但他们看问题还常常是只顾部分、忽视整体,只顾现象、忽视本质,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



第三,智力发展的性别差异。青少年智力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总体上的平衡性和发展特色上的不平衡性的统一。



3.社会性特点



第一,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涉及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独立的自我评价是青少年有“主见”的表现,由具体评价向抽象评价发展,且以后者占优势。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好。在中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中,成人感、自尊感、闭锁感和自卑感都具有现实意义。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初步的,而开始较稳定、持久地控制自己是高中生自我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二,价值观的发展。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确立的时期。中学生的价值观兼顾个人,显示出更强的自我肯定、自我扩张的倾向。其道德价值以善良、正直、进取、勤劳、宽容、谦虚、无私、认真依次定位;其择业动机以发挥特长领先;在政治价值观方面,中学生以社会安全、经济实力强、生活水平高为标准。



第三,品德的发展。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迅速发展,他们处于伦理道德形成的时期。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出现,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带有很大程度的成熟性,他们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少年期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是动荡性,而青年初期(约初二到高中毕业)是品德趋向成熟的开始,其中初中二年级是转折期。



4.情绪特点



第一,情绪的两极性。中学生情绪的两极性表现明显:表现在外部情绪上,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性共存,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表现在内心活动中,坦白性和秘密性共存,真实性和虚伪性共存;表现在意志上,积极性和消极性共存,认真和马虎

共存,努力和懒惰共存等;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对父母正反两面的矛盾情绪共存,朋友关系中的友情和孤独、亲切和冷漠共存等。



第二,情绪的矛盾性。中学生在青春期渡过的是一段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共存,充满矛盾的时期。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如何保持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于是出现了许多矛盾心态,如反抗性和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和开放性的矛盾、勇敢和怯懦的矛盾等。



第三,情绪的冲动性。中学生有热情与冲动,他们要求参加成人的活动,也希望他人以成人来对待他们,但是由于中学生的经验不足,没有稳定的世界观作指导,他们的热情往往不能持久,遇到困难时很容易泄气。



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国家从政策上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随后,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1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中小学都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同年6月份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更明确地提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1999年教育部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并委托有关省市和大学进行研究与实验,2000年底在上海、2001年9月在贵阳分别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课题研讨会。2002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所有这些,表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



目前,大部分省市都成立了由教育行政领导组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同时还成立了由心理学教学、科研方面的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小组,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指导、协调、检查及培训工作。北京市教委2001年6月下发了《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就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与内容、对象与途径、队伍与管理、考核与评估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广东省教育厅在2002~2003年教育事业经费中设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共投资了200余万元建立起省和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参见《中小学心理健康》2003年11月刊广东省教育厅

副厅长李小鲁的专访河北省在“九五”、“十五”期间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省级重点课题在全省进行了一次覆盖,省级实验校400余所、实验区30余个,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参见《中小学心理健康》2003年12月刊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韩清林的专访辽宁省2001年7月下发了《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城市中小学要全面开展此项工作,2003年秋季,农村中小学要全面展开此项工作。参见《中小学心理健康》2004年1月刊辽宁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浩波的专访天津市教育局制定了《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与发展纲要》和《天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规划》,作为指导天津市中小学今后五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依据。《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要求上海各区县教育局1999年有20%的学校,2000年增加到35%的学校,2001年增加到60%的学校,要达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要求。



(三)学校、教师逐渐认识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各级各类中小学逐渐认识到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五个一工程(一份小报、一个信箱、一个环境、一个电话和一个诊室),更多的学校是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举办专题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设立心理信箱。一些学校还为心理健康教育配备了专兼职教师。鼓励教师接受培训,积极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推进学校各项工作。例如,北京市中关村一小自1996年建立心理咨询室以来,一直定时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开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以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为龙头,推动了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天津市第一中学则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四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后进生转化的突破口。



(四)师资培训工作受到了重视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多是学校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因此,许多省、市非常重视师资培训,如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组织专家编撰教师培训用书,参加有关高校举办的心理健康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制订中小学专兼职教师资格认定办法等。上海市组织了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辽宁省于2001年3月编写出版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教师用书

,作为该省继续教育培训的教材,授课时数为20课时;天津市规定专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教师,一定要做到持证上岗,目前正在制订后三年培训计划;北京市正在建立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专兼职结合,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并为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设“心理辅导主任”岗位,纳入教师编制,对于兼职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教师,经过半年培训,合格上岗,争取每校3~5名;陕西省在2001年5月召开了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成都市一方面把心理教育知识的培训与教师的继续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不断引进心理教育的专门人才;石家庄市2001年下半年成立了五个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即每区成立一个,每区包括三至四个县,以加大普及力度,并就理论和实际操作两个层面进行培训指导。



(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一些地区虽然已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不同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如有人对《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的论文作者所在地进行了统计,北京、上海、广东、湖南、山东、山西较多,陕西、西藏、海南、江西较少,少数民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杨宏飞《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研究的回顾》,《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第4期,第289~290页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些大中城市、沿海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速度较快,水平较高,而一些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则比较落后。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的关注。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做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其授课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在课本上勾勾画画,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有的学校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课原本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释放内心的焦虑,让他们轻轻松松学习。但是,心理健康课考试的压力使学生承受更多的负担,最终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出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



应该承认,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是必要的,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强化其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体现在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训练中,反

映在环境优化和潜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一味地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只能是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就是治疗学生的心理疾病,“治疗”和“指导”意识较强,把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肆意医学化,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有的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让校医充当心理辅导人员,像医院里记录病历一样对学生情况进行登记。很多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不清,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一旦自己去心理咨询室,那就意味着自己在心理上有严重的疾病,还会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非议。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根据我们从1996年开始的研究和有关调查,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7期,第62~65页在我们另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现状的研究中,则发现有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他方面的占30%。俞国良等《小学生生活压力、学业成就与其适应行为的关系》,《心理学报》2001年第4期,第344~348页可见,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临床个案和调查统计,学生中有心理疾病、心理障碍者不到1%。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第4期,第26~29页这就是说,中小学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简单地混为一谈。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



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化的倾向。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测验,过多地关注各种心理测验,依赖测验所得到的分数,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有的学生参加心理测验后由于分数较低,不仅遭到同学的嘲笑,在自己内心也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把自己归为“异类”,结果导致心理真的出现了问题。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教育者趋向于选择中学生,当然,这和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较多有很大关系。但是,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会有什

么心理问题,而毕业班的学生面临升学,学习太紧张,没有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出现了教育对象上的片面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教育、人际交往技能培养、耐挫折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性格、情绪等方面内容,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和职业心理教育(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升学考试及职业分析、兴趣的了解与测试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实际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上述三方面的教育同时进行的。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心理咨询而轻视心理辅导,偏重学生个体而忽视学生群体,重视调适性心理咨询而轻视发展性心理辅导,这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一方面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教育实验,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另一方面表现为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有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成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人把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往往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做思想品德问题来处理,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两者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法有明显的区别。



(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倾向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殊不知,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第21~27页据统计,美国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至少有6%~8%的美国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不良适应。一般认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需要,不能表现出烦躁、沮丧等情绪,这不能不造成角色过度负荷,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

作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要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第一,建立一支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目前,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职人员很少,兼职人员较多,这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将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结合的模式。第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技能,必须通过培训使教师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并逐步形成持证上岗制度,同时还要注意引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才,使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结合起来。第三,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教师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调查表明,学生80%的不良情绪来自于身边的长者,当然也包括教师。因此,要把师源性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减到最低程度,避免学生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优化学生成长的环境。第四,学校的每个教师都要具备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应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生。



(二)充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模式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存在着问题,但这种问题主要是发展性的。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发展性问题上,以全体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对学生成长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予以指导,同时还要兼顾极少数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心理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模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小学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实效性。同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将从生活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与职业辅导并重,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还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主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要把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寻找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三)丰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今后的中小学心理健康

教育将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各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纳入学校正规教学计划中,保证课时;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传授一些心理调节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组织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亲身体验提高心理素质;利用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和教育干预,对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形成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减少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四)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提供了保证,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可以使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科学化、便捷化、及时化。学生心理档案的存储、管理将由计算机来处理,使资料保存更完整;网络的发展,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加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同时,上网已成为21世纪青少年学习与实践的时尚方式,因此,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对话与交流,建立网上心理咨询站、辅导站,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心桥网站已建立,北京师范大学“牵牵心理热线”等也已经在青少年中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补充,扩展学生心理成长的空间,最终使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有效资源紧密地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