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七年五月
目录
1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背景与任务来源
2 我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现状与特点
3 制订《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目的、原则、方法和依据
4 主要内容及适用范围
5 关于规范条文的说明
6 与其行业规范的比较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编制说明
1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背景与任务来源
1.1编制背景
近岸海域是人类经济活动频繁、受陆源污染物影响大、多介面相互作用强烈的敏感区域。系统而科学地在该区域开展环境监测,以持续地获取真实而全面的水文、化学、生物等基础数据,是环保行政管理部门实施和加强对近岸海域环境管理的重要举措,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成立以来,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和环境监测总站的部署,以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站为主干的各网络成员,迅速而有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监测工作,包括于1997年和1998年的开展的渤、黄海和东、南海近岸海域环境综合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监测数据,并掌握了我国近岸海域的基本环境状况,为环保主管部门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指导、协调和监督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但总体上说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在我国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力量薄弱,技术支持缺乏。虽然我国已经有了一个适用于广域范围的《海洋监测规范》(GB17378.1~7-1998),国家海洋局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监测规程,但这个规范和这些规程是依据近年来海洋部门各种实际工作情况来制订的,不适用于环境保护部门已经在开展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和各项专题监测,且在应用于受陆源直接影响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时就受到各种限制。简单的如《海洋监测规范》规定,化学需氧量和重金属汞指标不需过滤直接测定,这就导致在入海河流影响区域(如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等)这两项指标的监测结果受气候和海况的影响差异很大,不能真实的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因此针对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特点,制定一个统一的、规范化的、可操作性强的,开展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所必需的专业技术规范,确保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可比性,推动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不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必将使全国环境监测系统在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上一个新的台阶。本规范的制定,以积极满足环保主管部门对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为基本原则,在切实履行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的同时,分别增加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海滨浴场水质监测、入海污染源环境影响监测、大型海岸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及赤潮监测等专题监测的规范制定,以切实提高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为环境管理服务的作用与效能。
1.2 任务来源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办[2002] 89号文《关于下达“十五”期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制订项目计划的通知》;
2、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关于填报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计划任务书的通知》(2002年9月12日);
3、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字[2003] 30号文《关于明确监测技术规范编制要求的通知》;
4、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与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签订的《项目合作协议》(2003年4月)。
1.3 承担单位与编制过程
1.3.1承担单位
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编制项目的协调与技术指导工作:
——指导制定规范的技术路线与要求;
——指导制定规范的基本框架结构和内容要求;
——组织规范的审议、送审和报批工作;
——指导在上述过程中的修改和完善工作。
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负责具体编制工作,即承担《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以及相应编制说明的编制任务。
1.3.2编制过程
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在2003年4月接受编制任务后,成立了以站技术负责人(副站长)为组长的9名技术骨干组成课题组,于2003年4月底如期完成了《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研究开题报告(附大纲)》,经站领导和部分专家审查讨论通过后提交总站审定。依据总站审查认可的开题报告,2004年4月编制组完成了《技术规范》初稿,在广泛征求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络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经修改上报总站审阅。在征求总站有关人员对规范编制的意见后,于04年11月再次对规范进行了全面修改,并同步完成了《技术规范编制说明》。2006年1月,监测总站发文向国家环保总局报送了《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2 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现状与特征
2.1 我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现状
1981~1983年,全国沿海地区开展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大部分沿海地区环境保护监测部门参加了其中的海域环境调查,自此逐渐形成监测能力,并开始对各自的行政管辖海域进行环境监测。
根据部门职责分工,环保部门、交通部门、农业部门、海洋部门、海军等各部门分别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开展海洋环境监测工作,并相继组建监测网络。1984年国家海洋局组建的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由海洋部门、环保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海事部门、海军、海洋石油等部门和行业组成,约100余个成员单位。
1987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是我国环境保护系统的第一个专业性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目前,还建有广西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和山东省长岛生态环境监督监测站等专业海洋环境监测站。
基于近岸海域的特殊性和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1994年,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组建了全国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下简称“近海网”),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和沿海地区环境监测部门组成,共有65个成员单位。1997年,原国家环保局在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挂牌“国家环境保护局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中心站”。2002年5月,被国家环保总局调整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