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 翻译及答案电子教案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阅读下面地文言文,完成~题.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地意义和用法相同地一组是().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地生活、思想和行为地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①②④⑤ . ②④⑤⑥. ①③④⑤. ②③④⑥.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地概括和分析,正确地一项是().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地行为表现其丰富形象.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地心态地一种形象地折射.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地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地《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把文中画横线地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分)()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分)()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分)()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分)附答案及译文:(“以”均作介词:凭借. ①代词他②兼词在那里①介词在②介词给①代词他②副词表反问难道)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①③是描述他地“侠”)(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地《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地散文.二者写法明显不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⑴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地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分,句意通顺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⑵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采分点:“马上”、“谓”各分,语句通顺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地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地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地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地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地为人,乡里地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地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地帽子上面方方地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地方山冠遗留下来地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地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地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地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地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地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地样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地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地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地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地人呢?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地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地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地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方山子传文言文原文翻译

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着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都下,不与人事,日与琴酒自适。
予问其故,笑而不答。
嗟乎!吾观方山子之行,盖自得也。
若夫富贵,固非其所欲也。
然吾闻君子之立身,必以道德为本,然后可以谈功业。
方山子虽隐于山,而其心未尝一日忘乎道德也。
是以吾虽未之见,而心向往之。
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他年轻时,非常仰慕汉代游侠朱家和郭解的品行,乡里的侠士们都以他为榜样。
到了壮年,他改变了志向,开始读书,希望以此来在当世有所作为,然而始终未能如愿。
到了晚年,他选择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的岐亭。
他住在茅屋中,吃素食,不与世人交往。
他丢弃了车马,毁坏了冠服,徒步在山中往来,没有人认识他。
看到他戴的帽子,形状高耸,有人说:“这不就是古代方山冠的遗像吗?”因此称他为方山子。
我在黄州被贬谪居住时,路过岐亭,恰巧遇到了他。
我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季常吗?你怎么会在这里?”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为什么来到这里,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他低头不回答,然后抬头大笑,邀请我住在他家里。
他的家简陋而清静,但他的妻子、儿女和仆人都显得很满足。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原文】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⑧,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注释】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 闾里:乡里。
④ 宗:推崇,归附。
⑤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⑥ 谪:降职。
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黄:今湖北黄冈。
⑦ 使酒:酗酒任性。
⑧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⑨ 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⑩ 傥:倘或。
歧山:地名,指风翔。
4、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方山子传》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他的祖上曾有过功勋,按理说他可以得到官职,但是他却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选择了在光州、黄州之间的岐亭隐居。
他住在茅草屋里,吃着粗茶淡饭,不与外界交往。
他弃置了车马,毁坏了衣服帽子,徒步在山里来来往往,没有人认识他。
他的帽子是方形的,而且很高,人们就称他为“方山子”。
苏轼被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正好遇到了方山子。
苏轼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吗?你怎么在这里?”方山子也很惊讶,问苏轼为什么会来到这里。
苏轼把原因告诉了他,方山子低头不回答,然后仰头大笑,邀请苏轼到他家里住宿。
方山子的家里非常简陋,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都显得很自在。
苏轼对方山子的生活方式感到非常惊讶,他回忆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喜欢喝酒、击剑,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他却过着这样清苦的生活。
苏轼问方山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生活方式,方山子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任性而为,喜欢佩剑和骑马,喜欢花钱如流水。
但是现在,我已经明白了很多事情,我觉得这样的生活更适合我。
”苏轼和方山子谈论了很多话题,包括军事、历史和人生哲学。
方山子说:“我曾经也想过要在官场上有所作为,但是我发现,官场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美好。
我看到了很多虚伪和腐败,我觉得很失望。
所以,我选择了离开官场,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苏轼对方山子的话感到非常感慨,他说:“你说得对,官场确实有很多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我们应该努力改变这个社会,让它变得更加美好。
”方山子说:“我知道你的想法,但是,改变这个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我们需要有勇气和决心,需要有智慧和耐心。
”苏轼和方山子的谈话持续了很长时间,他们彼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苏轼对方山子的特立独行和人生取向表示赞赏,他觉得方山子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个有勇气和智慧的人。
方山子也对苏轼表示敬佩,他觉得苏轼是一个有才华和抱负的人,一个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人。
苏轼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

方山子,鲁人也。
少时慕朱亥,学击剑,中岁乃弃去,学读《周易》,又学仙道,隐于嵩山之阳。
其为人,简而厚,信而敏,好交友,喜谈兵。
尝与余言,欲往京师,求举进士,以成名。
余笑曰:“子安得如宋景公之遇孔子乎?”方山子不怍,曰:“吾岂望宋景公哉?愿学孔明之为人也。
”余曰:“子何能为孔明?”方山子曰:“吾虽不能为孔明,然愿学孔明之志。
”余曰:“善。
”因与余同游于京师,观其志气,果有孔明之风。
居数年,方山子欲往南郑,余为具酒饯行。
方山子泣曰:“吾行,必不复见子矣。
”余亦泣,曰:“子行,吾亦不复见子矣。
”方山子去,余亦归京师。
其后,方山子为余言,尝游于洛中,见一女子,年二十有五,美而艳,余心悦之。
女子亦有意,遂与余结为夫妇。
余归京师,方山子亦随余归。
余告方山子,吾将往洛中,访吾妻子。
方山子曰:“吾亦将往洛中。
”余曰:“子往洛中,何事也?”方山子曰:“吾欲往洛中,见吾妻子。
”余曰:“善。
”遂与方山子同往洛中。
居洛中,方山子为余言,尝游于嵩山,见一老父,年七十有五,须眉皓白,容貌慈祥,余心敬之。
老父亦敬余,遂与余结为忘年之交。
余归京师,方山子亦随余归。
自是之后,方山子与余不复相见。
余尝思方山子,念其为人,简而厚,信而敏,好交友,喜谈兵。
余欲往访之,而方山子已不知所在。
方山子,真隐者也。
虽不能与世俗相合,然其心志高远,行止可观。
余故为之传,以传其志。
今译:方山子,是鲁国人。
年轻时仰慕战国时期的大侠朱亥,学习剑术,到了中年便放弃了,转而学习《周易》,又研究道家仙术,隐居在嵩山的南面。
他为人简朴而敦厚,诚实而敏捷,喜欢结交朋友,喜欢谈论兵法。
他曾和我谈论,想要前往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以期成名。
我笑着对他说:“你怎能像宋景公那样遇到孔子呢?”方山子并不介意,说:“我哪里敢期望像宋景公那样?只是愿意学习孔明的为人。
”我问:“你怎能成为孔明?”方山子说:“我虽然不能成为孔明,但愿意学习孔明的志向。
”我表示赞同。
于是,他和我一同前往京城,观察他的志气,果然有孔明的风范。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及赏析方山子传宋代: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苏轼《方山子传》的阅读答案

苏轼《方山子传》的阅读答案苏轼《方山子传》的阅读答案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②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④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⑤见之欤?(苏轼《方山子传》)【注释】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闾里:乡里。
③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④使酒:酗酒任性。
⑤傥:倘或。
【练习】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莫:没有谁B、方山子怒马独出怒:使马怒,即纵马向前C、见方山子从两骑从:随从D、岁得帛千匹岁:每年2、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
”请用文中的内容,探究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
【答案】1、C (使……跟随)2、(1)“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2)“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3)“晚乃遁于光、黄间。
”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理解回答(略)隐士方山子阅读答案。
方山子传-《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其翻译

方山子传|《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其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成语大全、谜语大全、汉语拼音、美文、教案大全、实用模板、话题作文、写作指导、试题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dioms, riddles, pinyin, American writing, lesson plans, practical templates, topic essays, writing instructions, test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materials Format and writing, please pay attention!方山子传|《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其翻译【阅读答案】(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演示教学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 )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 )蔬食( ),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 ),问余所以( )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 )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 )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 )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方山子从两骑从:跟从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D.方山子怒马独出怒马:鞭马使奋起5.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苏轼《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苏轼《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③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选自《古文观止方山子传》作者苏轼)【注】①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③矍然:吃惊的样子。
1.下列句中的于与余谪居于黄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 贤于材人远矣B.仓鹰击于殿上C. 舜发于畎亩之中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方山子是苏轼的'朋友陈慥,年轻时是有侠义思想的人。
B.选文写了方山子少年、壮年和晚年时的不同遭遇和思想变化。
C.方山子在晚年隐居山林是为了不受世俗的困扰、过逍遥自在的生活。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自己被贬黄州怀才不遇的境况。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晚乃遁于光、黄间遁:②因谓之方山子谓:③适见焉适:④余既耸然异之异:4.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参考答案:1、(2分)B2、(2分)C3、(4分)①隐居。
②称,叫③适逢,正巧④以为异4、(3分)简陋的居室空空荡荡,(1分)然而他的妻子、儿女(1分)和奴婢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1分)。
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答案(附翻译)

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答案(附翻译)第一篇: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答案(附翻译)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
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折节读书折:改变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样子D.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5.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欲以此驰骋当世乃分其骑以为四队B 犹见于眉间多于周身之帛缕C 而其家在洛阳与其骑会为三处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是何楚人之多也6.C/A.介词,凭借;介词,把。
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
C.均为代词,他的。
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二.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答案:一.1、闾里:乡里。
2、宗:尊奉。
3、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
4、使酒:酗酒任性。
5、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6、傥:或许。
7、勋阀:功勋和世袭门阀。
8、等:等同,相类似。
9、阳狂:假装疯癫。
阳,通“佯”,假装。
10遁:隐居二.⑴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⑵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采分点:“马上”、“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来驰名当代,但是始终不得志。
到了晚年才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隐居。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在黄州居住,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恰好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已经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嗜酒弄剑,挥金如土。
文言文《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

《方山子传》原文及翻译
(一)原文: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⑤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jué rán),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
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
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
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二)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

《方山子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赏析《方山子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原文】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②为人,闾里③之侠皆宗④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⑤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⑥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⑦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⑧,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⑨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⑩见之欤?【注释】① 光、黄:即光州和黄州。
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
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③ 闾里:乡里。
④ 宗:推崇,归附。
⑤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⑥ 谪:降职。
苏轼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贬到黄州的。
黄:今湖北黄冈。
⑦ 使酒:酗酒任性。
⑧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
⑨ 怒马:使马怒,即纵马向前。
⑩ 傥:倘或。
歧山:地名,指风翔。
4.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 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

苏轼《方山子传》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傥见之与?〔注〕方山子:即宋陈慥(狕à狅造),字季常,晚年隐于光州、黄州间。
苏轼任凤翔签判时,与其相识。
光、黄:即光州(治所在今河南潢川)、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
朱家、郭解:二人皆为汉代著名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岐亭:镇名,在今湖北麻城。
方屋:方顶。
屋,古人帽子顶部高起的部分。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
唐宋时,隐者每喜戴之。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时作者任凤翔签判。
岐下:指凤翔,因其地东北有岐山,故云。
阳狂:佯狂。
傥:或许。
【文章鉴赏】人物传记,如果不是出于一些外在的原因,如受人请托等,则定是有为而作。
换句话说,作者选择某人作为传主,一定是对方的身上有着某些令他特别感兴趣的东西,因而愿意将其记录下来。
那么,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什么呢?是他的“异”。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苏轼

方山子,光州、黄州间之隐士也。
少时慕汉游侠朱家、郭解之为人,乡里之侠士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之间,曰岐亭。
结庐而居,蔬食自养,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于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之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昔方山子好剑,用财如土,然终不得志。
及晚年,乃隐于光、黄之间,结庐而居,自食其力。
余见其时虽已老,然精神矍铄,眉宇间犹有当年豪杰之气。
方山子虽身居山林,心系天下,不忘其志。
余因感其人,遂作此传。
方山子之为人,不慕富贵,不争名利,独善其身,此真隐士也。
余虽不才,亦愿效仿其志,隐于山林,自食其力,以求心灵之宁静。
方山子虽隐居山林,然其名声传于世,令人敬仰。
余以为,方山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豪杰,在于其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格。
方山子传,虽篇幅不长,然言简意赅,寓意深远。
苏轼以笔为剑,借方山子之事迹,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方山子传,成为后世传颂千古的佳作,启迪着无数有志之士,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 翻译及答案教学内容

方山子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1.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吾其.何择哉!2.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 ①②④⑤B. ②④⑤⑥C. ①③④⑤D. ②③④⑥3.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这来驰名当代,但是始终不得志。
到了晚年才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隐居。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我因贬官在黄州居住,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恰好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我告诉了他原因,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我已经对此感到十分惊异,私下里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嗜酒弄剑,挥金如土。
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使两名骑马随从跟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文言文阅读翻译及答案
方山子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1. 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
B.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②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①呼余宿其.家②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
吾其.何择哉!
2.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 ①②④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⑥
3.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其丰富形象。
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
但作者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
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分)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附答案及译文:
1.A(A“以”均作介词:凭借。
B ①代词他②兼词在那里 C ①介词在②介词给 D①代词他②副词表反问难道)
2.B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3.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议论于抒情的散文。
二者写法明显不同。
)
4.⑴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 、句式各1分,句意通顺1分。
)
⑵于是,他就在马上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采分点:“马上”、“谓”各1分,语句通顺1分。
)
⑶(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
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
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
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
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
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
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