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 教案

合集下载

2023最新-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

2023最新-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

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可爱的编辑给家人们整理的语文老山界教案【优秀3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老山界》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和能力方面:1、了解作家作品。

2、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3、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过程和方法方面: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

2、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过程的了解,初步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坚强的意志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1、领悟课文写景的精妙,提高描写的能力。

2、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教学难点】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法选用】:阅读梳理与感悟反思相结合【学法指导】梳理信息,整合处理【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老山界》一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在写作手法上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其次本文虽然说是一篇记叙文,但是也不乏很多写景之处,更是优美的抒情之作。

总之,本文的语言朴实、优美、凝练、细腻、情真、隽永,是一篇值得反复诵读体味的佳作。

学生容易了解文章所叙之事,但是对于语言方面的特色,以及两处写景的背后所蕴涵的红军的优良革命传统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魅力,通过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手段,以勾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和联想,再紧扣一些精彩的语句和片段揣摩红军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本文字里行间处处蕴涵红军长征途中的高昂斗志、乐观的精神,但是这种精神的理解只有学生在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之后,方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本人尝试运用计算机辅助课件的优势:图片可以绘情,音乐可以陶情,视频可以传情,如此种种信息技术的手段,综合巧妙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去想象和联想,从而生成新的收获。

《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

《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

《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2篇《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一)第一课时教案教案名称:探究《老山界》的核心主题及文学特点适用年级:初中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和把握《老山界》的核心主题;2. 能够分析《老山界》的文学特点;3. 能够运用文学理论解读《老山界》。

教学重难点:1. 掌握《老山界》的核心主题;2. 理解并分析《老山界》的文学特点。

教学准备:1. 《老山界》的全文材料;2. 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步骤二:核心主题探究(15分钟)1. 学生阅读《老山界》第一节,体会其中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片段,并找出文中的关键词汇。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整理,归纳出《老山界》的核心主题。

3. 学生展示并互相交流各自的归纳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老山界》的核心主题。

步骤三:文学特点分析(20分钟)1. 学生阅读《老山界》的全文,重点关注作者的叙述方式和描写技巧。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整理,归纳出《老山界》的文学特点。

3. 学生展示并互相交流各自的归纳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老山界》的文学特点。

步骤四:文学理论解读(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几种文学理论,如主题主导理论、意象主导理论等。

2. 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老山界》的核心主题和文学特点,应用适当的文学理论进行解读。

步骤五: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并布置阅读《老山界》的作业,要求学生自主思考并写下自己对于《老山界》的理解。

教学延伸: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其他与人与自然关系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对主题的理解,并进行文学鉴赏和写作。

第二课时教案教案名称:论述《老山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适用年级:初中八年级教学目标:1. 能够分析《老山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2. 能够提出自己对《老山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分析《老山界》中人与自然的关系;2. 能够自主提出自己对《老山界》中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

《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4篇)

《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4篇)

《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4篇)《老山界》教案篇一目的要求知识与能力:能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写出并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学习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总结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情分析教学步骤一、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热情)二万五千里长征中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讲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预习情况,掌握字词)1、同学们在课前早已预习了文本,想要表现的心情一定非常迫切了吧!来,展示一下吧!二次备课教学步骤(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惊惶(huáng)、篱笆(líba)、缀(zhuì)、酣然入梦(hān)咀嚼(jǔjué)、矗立(chù)、蜷(quán)、骨碌(gūlu)呜咽(yè)、打着颤(zhàn)、马匹(p?)、澎湃(péngpài)(以上环节旨在督促学生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三、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2、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聪明的你是否已经发现文章的顺序了呢?一起讨论一下吧!(学生跳读、勾画,意在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讨论、明确:全文除首尾两段外,中间一大部分就是按照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时间变化:“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6 《老山界》 教案

6 《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老山界》,使学生了解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方式,深入理解《老山界》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2.1 理解《老山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2 把握《老山界》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三、教学难点3.1 分析《老山界》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2 深入理解《老山界》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老山界》的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人物介绍等。

4.2 学生预习《老山界》,了解故事情节,做好上课准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老山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老山界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老山界》,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

5.3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老山界》的主题思想和时代背景。

5.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老山界》中的典型情节,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5.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山界》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5.6 课后作业六、教学拓展6.1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将《老山界》与其他革命题材的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如《红星照我去战斗》、《草原英雄小姐》等,从而拓宽视野,深化对革命文化的理解。

6.2 视频资料教师播放与《老山界》相关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老山界战役的艰苦过程,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七、小组合作7.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老山界》中的某个特定主题或情节进行深入讨论,如革命意志、战友情感等。

7.2 成果展示各小组将讨论成果以PPT、小报或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展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3篇)

《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3篇)

《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下是小编帮大伙儿整编的《老山界》教学案例【优秀3篇】,仅供参考。

《老山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深刻的语句。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精神。

3、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4、品味生活,品味语言,学习运用课文朴实、优美、凝炼的语言反映生活,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水平。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探究课文反映生活的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方法,运用作者按时间顺序反映生活的方法表现生活,培养学生表现生活的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揭示本课目标,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1分钟)长征途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

同学们都知道一些,可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今天,我们学习《老山界》,了解了解这个故事。

2、本堂课的学习目标:(1分钟)1)、对应生活学习生字生词,理解生字生词反映的生活情景。

2)、阅读课文,感悟生活,认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战斗生活情景,学习红军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精神。

二、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感悟生活。

多媒体显示下列内容。

(2分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生活,注意节奏和停顿。

2、出示小黑板或多媒体展示生字生词,自学自读2分钟,对应生活再现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对照解释换一种方式表达词语反映的生活情景,理解生词。

2024精选老山界教案全

2024精选老山界教案全

2024精选老山界教案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老山界》。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4年红军长征途中,在老山界与敌人展开激战,并最终克服重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故事。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征的艰难历程,体会红军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认识并理解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

2. 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红军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 学会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红军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难点:学会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红军长征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长征的背景,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10分钟)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交流(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共同解决生字词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 讲解分析(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体会红军将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5. 随堂练习(5分钟)设计有关课文内容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老山界红军长征→ 激战老山界→ 翻越老山界七、作业设计1. 抄写课文生字词。

(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2)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3)红军是如何克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红军长征的视频资料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讲解分析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023最新-《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3篇】

2023最新-《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3篇】

《老山界》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面壶知道为您精心整理了3篇《《老山界》教学设计》,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老山界》教案篇一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后生字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①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②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2、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讨、研究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地图导入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讲:大家看到我们红军是从这里出发,一路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完成了长征的壮举,而这其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爬的山,就是——老山界。

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老山界》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陆定一,参与了“长征”整个过程,当时是在“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三)默读课文,梳理内容1、本课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词,并注意在该时段与地点发生了哪些事情。

2、学生们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

3、师生共同完成“翻越老山界经过”的梳理。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气儿跑下山去。

《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四篇

《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四篇

《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四篇《老山界》优秀教案汇总四篇在中小学教育中,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有效辅助。

一份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介绍四篇与《老山界》相关的优秀教案。

教案一:《老山界》人物形象分析教学目标:通过分析《老山界》中的人物形象,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学生分组阅读《老山界》,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主要人物进行研究;2.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和言语表达;3. 分析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4. 理解人物形象背后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教学步骤:1. 导入:学生回顾小说的主要情节,引发对人物形象的兴趣;2. 分组阅读:学生分组阅读《老山界》,选择一位主要人物进行研究;3. 分析人物特点:学生讨论并记录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和言语表达;4. 分析关系和互动:学生讨论和总结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5. 思考背后的含义:学生合作分析人物形象背后的含义和象征意义;6. 总结: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总结。

教案二:探究《老山界》的文化元素教学目标:通过探究《老山界》中的文化元素,增加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教学内容:1. 学生分组阅读《老山界》,了解故事背景;2. 分析小说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3. 理解文化元素的意义和影响;4. 延伸探究其他与文化相关的话题。

教学步骤:1. 导入:学生回顾小说的背景,了解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2. 分组阅读:学生分组阅读《老山界》,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3. 分析文化元素:学生讨论并记录小说中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4. 理解意义和影响:学生讨论和总结文化元素的意义和影响;5. 延伸探究:学生选择一个与文化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享;6. 总结:学生进行小组展示和总结。

教案三:讨论《老山界》的哲学思想教学目标:通过讨论《老山界》的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辨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老山界》教案2篇

《老山界》教案2篇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案精选2篇(一)《老山界》教案一、教材分析《老山界》是一篇描写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琐事的短篇小说。

作品以幽默的笔调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化洞察。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的描绘,作者将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真实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信学生通过学习这篇作品,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还可以增强对于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理解。

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的〔1〕情感目的:通过读《老山界》这篇文章,培养学生的幽默幽默的习惯。

〔2〕技能目的:使学生通过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去理解文学作品,从而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力。

〔2〕文化目的:通过学习《老山界》这篇文章,使学生明白,在社会生活中互相帮助,团结一心的重要性。

2.才能目的〔1〕能运用朗读和表演的方式理解文学作品;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可以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培养学生擅长观察、理解、合作的才能,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

3.情感目的〔1〕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人性的温暖和社会的进步;〔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根据各个章节的情节,深化理解文中的寓意,并学会用朗读和表演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对故事的分析,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自主学习的才能和详细理论才能。

四、教学难点通过研究案中各章故事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观察力、分析才能和合作精神,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融入齐学齐教齐评的教学形式。

五、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才能,积极体验、分享、合作的学习气氛中教与学的角色的转变,培养学生对综合知识理解才能。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分析教材分析论文《老山界》是一篇描写现代社会生活琐事的作品,作品通过对城乡结合部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化洞察,给人以深化的启示。

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城乡结合部村子里的两个车间不同的故事。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优秀4篇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优秀4篇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案优秀4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里的4篇《老山界》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老山界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老山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一课时一、导入1、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㈠明确顺序安排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

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一天(上午傍晚天黑夜黑半夜)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一、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6 《老山界》 教案

6 《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老山界》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分析《老山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运用文本细读法,深入剖析作品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对人民生活的深深关怀。

体会作品中表现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定的意志和毅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老山界》全文2.2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中的重要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

解读文本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2.3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剖析作者的艺术手法和文学风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介《老山界》的作者和背景,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重要内容和疑问。

3.3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3.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

3.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4.3 单元测试通过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老山界》原著5.2 辅助材料相关评论、解读文章和参考书籍。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幻灯片和教学课件。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文本背景、情节和人物。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6.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促进师生互动。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6.3 文本细读法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细节,深入剖析作品。

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示文本相关内容。

第七章:教学计划7.1 第一课时简介《老山界》的作者和背景。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老山界》的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本文涉及的生字词和语法结构,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水平。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分析、思维导图等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兴趣和敬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革命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旨,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老山界来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人物形象,领略老山界人民的英勇顽强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某些抽象概念和历史背景,如“长征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等。

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老山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老山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老山界是什么地方吗?它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引导学生简单介绍长征背景和课文相关历史背景,为深入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小组讨论等方式,自行解决生字词问题。

教师巡视课堂,关注学生自学情况,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讲解与讨论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主旨。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挖掘文本内涵。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长征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4. 活动与实践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和人物对话,增强情感体验。

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并汇报交流成果。

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整理课文知识点和思路,形成知识网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1、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㈠明确顺序安排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

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第一天 (上午傍晚天黑夜黑半夜)第二天 (黎明以后下午)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一、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

《老山界》教案《老山界》教案1教学目的: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自学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提示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IO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中第一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和湖南新宁边境。

一、学生通读全文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二、查工具书,掌握下边加点的字的读音:惊惶、欺侮、呜咽、咀嚼、酣然入梦、矗立、蜷、陡、落得很远、苛捐杂税。

缀。

三、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所做的事情第一天下午傍晚天黑上半夜半夜第二天黎明下午四、指导学生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二课时一、分析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翻山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二、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1、抓住事物的特点,写得具体、逼真、动人。

2、在写法上,前面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后面处处呼应,层层相连。

3、围绕中心,多方面描写景物,使中心思想突出、深刻。

三、课堂练习(解决难点)1、判断下列加点字注音的正误。

惊惶(huāng) 缴(jiǎo)租欺侮(fu) 呜咽(wūyiè)咀嚼(zǔjiáo) 骨碌(gūlu) 浑身打着颤 (chàn)2、红军翻山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是怎样对待的?3、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

《老山界》教案7篇

《老山界》教案7篇

《老山界》教案7篇《老山界》教案1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二、教学设想:(一)、预习要求: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二)、教法学法: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__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__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导入新课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师板书:老山界难二、自主学习1、放录音,听朗读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__?(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引导学生理清__写作思路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

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生速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生归纳整理,师板书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__主题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三、感悟、延伸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学生自由发言四、布置作业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教学过程:一、自主展示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老山界》教案范文

《老山界》教案范文

《老山界》教案范文教案一:《老山界》的读书导引一、教学目标1.了解《老山界》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2.学习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观念;4.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了解《老山界》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阅读小说并开展讨论三、教学流程1.导入2.感知请学生阅读小说的开头,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和背景。

然后请学生讨论以下问题:a.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形象如何刻画?b.小说的背景是什么?这个背景对故事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3.理解请学生继续阅读小说的中间部分,了解故事的发展和主题思想。

然后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故事中的冲突和转折点是什么?这些冲突和转折点如何影响故事的发展?b.小说中传达了哪些主题思想?这些主题思想与现实生活有什么关联?4.解读请学生阅读小说的结尾,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含义和主题。

然后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故事的结局如何?这个结局有何意义?b.你对这个故事的主题思想有何感悟?你是否认同这些思想?5.总结请学生总结整个故事的要点,并简要说明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四、巩固请学生根据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五、拓展请学生选择《老山界》中的一个人物形象或主题思想,编写一个相关的短篇故事并分享给同学。

六、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分析。

教案二:《老山界》的故事分析一、教学目标1.了解《老山界》的故事情节;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3.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老山界》的故事情节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3.学习一些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三、教学流程1.导入让学生回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引发对故事情节的思考。

2.教学a.了解小说的情节:请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并用时间线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老山界》教案范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老山界》教案范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老山界》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老山界》教案范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老山界》教案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六课《老山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1、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

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

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讨论、明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三、探究学习㈠明确顺序安排1、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时间变化、地点转移)2、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㈡了解事件经过。

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第一天(上午傍晚天黑夜黑半夜)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㈢理清结构层次。

1、提问:记叙一件事,文章结构一般如何安排?交代起因,记叙经过,说明结局。

分三部分:交代决定翻越老山界(第一自然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2—33段);说明老山界比起其它“小得很”(34段)。

2、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但翻越老山界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㈠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全面思考。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㈡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老山界》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学设计《老山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2、讨论明确⑴时间顺序:“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③饥饿——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⑶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四、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老山界教案优秀7篇

老山界教案优秀7篇

老山界教案优秀7篇赏析文章个性写法篇一1、既然文章是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那么再写与瑶民攀谈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冲淡主旨了?2、文章中恰当运用了伏笔与补笔,前后归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试从文中找出几处来,写在下面。

3、对于整个登山过程,文章也并非是平均用墨,而是有说有略,将你的见解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篇二(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并概括红军的相应活动,完成下表。

时间地点活动2、以上表理出文章层次思路,想想这是什么记叙顺序?作者以这样的写法有什么样的好处呢?3、再读课文,找出老山界难走,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想想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语文《老山界》教案篇三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布置预习: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一、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三、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第一课时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  教案

《老山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老山界》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感兴趣。

(2)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老山界》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刻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革命精神。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老山界》的作者及背景。

(2)引发学生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顽强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老山界》,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革命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的讲述吧。

2. 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

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

这样写,什么时
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揣摩生动描写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分析:第23节,思考:
1) 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高尚情趣。

3)作者在这节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明确: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

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

比喻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

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

“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

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思考讨论:
1、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夜晚翻山的部分。

(“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下山部分。

(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2、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3、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不能删。

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

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堆小声谈话。

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明确:景色明朗、清新。

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8、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只要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3)语言朴实优美,凝炼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继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