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机制演进研究_以新天地_8号桥和田子坊为例
上海现代建筑考察之城市中的旧区更新
现代建筑考察之城市中的旧区更新2014年7月1日至7月7日,在为期7天的上海现代建筑考察之行中,我们先后参观了8号桥、田子坊、1933老场坊等改造建筑,也参观了南京路步行街的历史遗留建筑以及陆家嘴金融中心的新式建筑,了解了城市的现代化与建筑的地域性在上海建筑中呈现的面貌与状态,并感受到东西方文化在上海城市建筑的策划、设计、营建、维护与使用过程里不断相互碰撞与妥协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学习了很多针对旧建筑的改造方式,比如功能转换模式,也是我们此次参观的几个点多数用到的改造方式,这些让老的、荒废不用的旧有建筑重新焕发出了不一样的光采的改造方式,不仅很好的保留了老建筑的本色,同时也让这些老建筑更加具有魅力,也符合现代建筑的需求。
城市中的旧工业区不但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而且使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它们如同城市肌体上的疮疤一样阻碍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循环与再生,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此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诸多规模不同、形式各异的以环境再生、生态恢复为主旨的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项目。
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影响,这股热潮逐步从欧美等发达国家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我国城市职能与产业结构也开始发生了转变,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旧工业区改造与更新问题。
而在上海,土地资源的紧缺迫使其先于全国其他地区面对城市更新的难题,所以上海是我国率先对彰显城市历史的旧工业区进行调查和保护性再利用的城市,近年来对多处老厂房、旧仓库加以改造,如“田子坊”视觉创意设计基地、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等都是旧工业建筑改建再利用的成功例子。
纵观城市发展历程,旧工业区用独特的建筑语言记载了城市工业文明的辉煌,如何对其进行科学重构,使之既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又续写城市的历史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生态意义和文化意义。
因此旧工业区的改造,涉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等许多问题,是上海这个大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新时期的工业环境下,产业结构升级、用地功能转换是旧工业区改造的主旨,更新模式成为激发旧工业区活力的重要方式。
基于制度层面的自下而上旧城更新模式研究_以上海田子坊为例_黄江
论文THESIS建筑与文化Architecture&Culture2011.JUNEP.060Research on Urban Renewal From Below: Based on Institutional Vision——A Case Study of Tianzi Fang in Shanghai基于制度层面的自下而上旧城更新模式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文/黄 江 徐志刚 胡晓鸣 Huang Jiang Xu Zhigang Hu Xiaoming长期以来我国旧城更新主要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旧城更新模式为主,自下而上的旧城更新仅在政府管制相对宽松的非正规领域出现。
文中在厘清自下而上旧城更新的概念基础上,立足新制度经济学视野,分别从自下而上旧城更新的制度安排、制度供给主体和方式、动力机制和政府作用对自下而上的旧城更新的制度特征进行分析,并以上海田子坊旧城更新进行实证。
Urban renewal is led by government in the form of up to below in China for a long time, the form from below comes out just in the field of non-being. The thesis uses the tool of positive analysis and draws support from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o analyze the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renewal from below from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nstitutional supply system, mode, dynamic mechanism and role of government.ABSTRACT作者简介黄 江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2009级 硕士研究生徐志刚 注册规划师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副院长胡晓鸣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副教授 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院长自下而上,旧城更新,制度,田子坊From Bottom to Top,Urban Renewal,Institution,Tianzi FangKEY WORDS1.引言1990年代以来,我国大中城市老城区普遍开始旧城更新,在取得物质环境优化、基础设施改善和社会更新等一系列成果的同时,政府组织、开发商主导的旧城更新也出现了一系列突出的问题:①过于注重物质改造,大规模推倒重来式的更新忽视城市历史文脉[1];②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社会经济网络受到破坏[2];③拆迁补偿及分配不公,激发社会矛盾[3][4]。
旧城更新中基于社区脉络的集体创业以上海田子坊商街为例
基本内容
最后,我们需要发挥集体创业的力量和优势。集体创业是旧城更新中实现社 区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手段。通过引导和支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创业和创 新活动,可以激发社区的潜力和活力。例如,可以鼓励居民开设自己的工作室或 店铺,发展文化产业或特色旅游等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社区带 来新的经济收益和文化魅力,也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基本内容
田子坊是上海的一个著名文化地标,由一组旧式石库门建筑组成,充满了浓 厚的海派文化气息。然而,在未被开发之前,田子坊是一片破败的棚户区,房屋 老旧,设施不全。1998年,在上海市政府的推动下,田子坊开始进行更新改造, 重点是保护和利用其独特的海派文化,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基本内容
在田子坊的更新过程中,社区的集体创业发挥了关键作用。社区居民在政府 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了田子坊的改造和开发中。他们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负 责与政府沟通,与开发商谈判,同时也负责社区内部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这 种模式不仅保障了居民的利益,也使得他们在整个更新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参与感 和归属感。
参考内容
基Hale Waihona Puke 内容基本内容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街区的改造与重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这些街区 既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又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次演示以上海新天 地和田子坊街区为例,探讨历史街区在更新改造中的空间重塑问题。
一、上海新天地
一、上海新天地
上海新天地是上海市中心的一个历史街区,其改造和重塑旨在将这个具有浓 厚历史气息的区域转变为一个集商业、文化和居住于一体的现代化区域。
更新措施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如增设公园、图书馆、学校等, 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上海中心城区城市更新机制演进研究——以新天地、8号桥和田子坊为例
[ 金 勇. 5 ] 增进建设环境公 共价 值的城市设计实效研 究—— 以上海卢 湾区太 平桥 地 区和深圳 中心区2 、2- 2 31 街坊城市设计为例(】同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06 D. 20.
[ 范文兵著. 6 】 上海里弄 的保护与更新[ . M】上海 :上海 科学技术 出版 社,2 0 . 04
[ OL .( 0 7 0 — 1 [01 -5 l 1 ht: n wss .o f nc m/0 70 — EB/ ] 2 0 — 53 ) 2 0 一o . t / e .hs uu .o 2 0 —5 1 p/
3 ,0 7 1 .t 1 】 7 6 5h m.
[ 王 伟强 的博客. 4 ] 信步 在 田子 坊[BO ] 20 .22 )【0 1 5l]ht: E / L .(071-5 2 1— 一o t / 0 p/
与开 发 商 保 持 沟 通 和 交流 才 能更 好 地 控 制 和 引 导 开 发 的 实 施 : ()公 众 在城 市 更 新过 程 中往 往 处 于 弱势 ,但 随 着 民 3 主 制 度 推 进 和 公 众 参 与 技 术 的发 展 ,越 来 越 多 的 市 民 开始 关 心 身 边 的 城 市 变 化 并逐 渐 参 与 到 城 市 更 新过 程 中 。城 市 规 划 是 政府 公 共政 策和 有 效 调 节 手 段 .有 利 于 在 宏观 上 制
约并平衡各方利益。在中心 区应结合具体实例 ,充分 利用
上海 中心城 区城市 更新机 制演进研究— —以新天地 ,8 号桥和 田子坊 为仞
灏带鞲 空 5 9
权 不 变 、房 屋 结 构 不 变 、土 地性 质不 变 )和 “ 个 变 化 ” 五 ( 厂 房 产 业 结 构 变 化 、就 业 结构 变化 、管 理 模 式 变 化 、 老
有机更新背景下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空间调整分析——以田子坊为例
有机更新背景下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空间调整分析——以田子坊为例 文/陈肖 谷人旭 一、引 言在我国,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已受到各地区的重视,规划建设的案例也有不少。
“有机更新”理论是吴良镛先生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进行长期研究后提出的,主张“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城市的更新与发展”。
近年来,上海的城市更新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和方法,不仅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也将大城市作为若干小城市的共生群体。
在城市“逆生长”的模式下,更加关注空间重构与社区激活,更加关注生活方式和空间品质,更加关注产业活力和创业创新,更加关注历史传承与魅力塑造。
①上海石库门里弄在市区分布广泛,曾经是绝大部分上海市民的生活空间和社会空间,在百年历史中,它塑造了上海特有的城市个性和市民生活形态。
上海石库门是海派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上海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然而,随着上海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石库门里弄的数量正在快速减少。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约70%的旧式石库门里弄被拆除;至2020年,根据“十三五”“十四五”的旧城改造计划,还有相当数量的石库门里弄将要消失。
近年来针对“石库门里弄”的保护与更新召开了多次专业研讨会,社会各界对“上海石库门申遗”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上海市政府先后在1980、1990和2001年数次发起旧区改造运动:20世纪80年代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主导模式;20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城市更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要方式;从21世纪初至今,强调更新的内涵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目标的综合性更新。
上海在石库门里弄改造上已有不少实践。
其中,“新天地模式”被称为“商业改造模式”,“田子坊模式”被打造为创意产业聚集地,“步高里模式”为原生态保护方法。
国内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上海历史建筑、石库门里弄和城市传统的保护日渐重视,针对上海石库门里弄的保护与更新的研究从未停止过。
基于制度层面的自下而上旧城更新模式研究——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基于制度层面的自下而上旧城更新模式研究——以上海田子
坊为例
黄江;徐志刚;胡晓鸣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旧城更新主要以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旧城更新模式为主,自下而上的旧城更新仅在政府管制相对宽松的非正规领域出现.文中在厘清白下而上旧城更新的概念基础上,立足新制度经济学视野,分别从自下而上旧城更新的制度安排、制度供给主体和方式、动力机制和政府作用对自下而上的旧城更新的制度特征进行分析,并以上海田子坊旧城更新进行实证.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黄江;徐志刚;胡晓鸣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2009级;注册规划师浙江安地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成都宽窄巷子--上海田子坊:旧城更新与文化创意产业 [J], 朱玉
2.田子坊:自下而上的可持续性旧城更新模式 [J], 李挚
3.基于产权视角对自下而上城市更新模式的反思——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J], 彭健航;胡晓鸣
4.旧城更新叙事的权力维度和理念维度——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J], 于海
5.旧城更新中基于社区脉络的集体创业--以上海田子坊商街为例 [J], 于海;钟晓华;陈向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批判的地域主义到自反性地域主义比较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
从批判的地域主义到自反性地域主义比较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的比较分析,探讨批判的地域主义与自反性地域主义在当代城市更新与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批判的地域主义强调地方特色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而自反性地域主义则更加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地方性与开放性之间的平衡。
本文首先概述批判的地域主义和自反性地域主义的理论框架,随后分析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在规划、设计、功能和文化表现等方面的特点,最后比较两者在实践中的地域主义策略及其对城市更新与发展的影响。
通过这一比较研究,本文旨在为理解当代中国城市更新中的地域主义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二、批判的地域主义在上海新天地中的体现批判的地域主义,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理念,强调对特定地域文化、历史和环境的深入理解与尊重。
在上海新天地的改造与设计中,批判的地域主义得到了显著体现。
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原是上海老城区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巧妙地将传统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与现代商业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新型商业区。
保护与更新:在新天地的改造中,设计团队并没有完全摒弃原有的石库门建筑,而是选择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历史建筑。
通过精细的修复工作,保留了建筑的外观和结构,同时也对其内部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以适应新的商业和居住需求。
这种保护与更新的方式,体现了批判的地域主义对历史文脉的尊重和对现代功能的追求。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新天地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在外观上,保留了石库门建筑的红色砖墙、老虎窗等传统元素,而在内部空间设计上则采用了现代简洁的风格。
这种融合不仅保留了上海的传统特色,同时也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舒适现代的生活环境。
社区与商业的平衡:新天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社区与商业的平衡。
在商业区的规划中,不仅有各种商店、餐厅和咖啡馆,还有公共空间和文化设施,如小型广场、艺术画廊等。
上海新天地分析
旧城改造类型
类型一:城市中心区——功能多元,高端引领 类型二:历史文化区——维系文脉,挖掘价值 类型三:混合居住区——配合政府,统筹操作 类型四:城市边缘区——城乡一体,建管并重 类型五:工业聚集区——依托基础,发挥特色
上 海 新 天 地
一种特殊的延存城市肌理和符号的改造模式
C2
从空间形态和尺度上来说,新天地是以老建筑改造和更新利用的商业街, 在原有的新天地里弄住宅中,由于尺度和空间相对比较小,设计者通过在南 区和北区中间加入一条相对宽大的步行街,分为南区和北区。
布局:源自历史、围绕理念、强化特色
南里以现代建筑为主,石库门旧建筑为辅。 北部地块以保留石库门旧建筑为本利润最大化
旧 城 改 造
居民动机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及品位
居民动机
改善居住条件
个 人 利 益 最 大 化
旧 城 改 造
获取空间增值利益
空间生产的行为
管理、合作
政府
规划、政策
决策 配合、合作
开发商
开发、建设
旧城改造
服从 管理、保障 搬 迁
提供补偿
让出空间
居民
空间生产的行为过程体现了各方主体的地位及其利益表达。
旧城更新——以上海新天地为例
第六组 主讲人:徐畅 组员:郑云淼 周佳武 许凤姣 徐畅
目录
旧城改造概念 “新天地”改造的动机及项目定位 “新天地”规划方案
“新天地”开发模式总结
旧城改造
旧城改造是指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全部物质生
活环境,以便根本改善其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等条件。既反映城市的 发展过程,城市空间规划组织以及建筑和社会福利设施的完善过程;又 表示物质成果,反映当时的建筑和福利设施状况。旧城改造是个不间断 的过程,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上海城市更新演变及新时期的文化转向
上海城市更新演变及新时期的文化转向丁凡;伍江【摘要】通过对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更新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的梳理,总结归纳了上海城市更新的阶段性发展脉络.在政府、市场及社会三方合作的更新机制下,上海的城市更新历程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同时也是城市空间、权力、资本、社会以及各方关系等不同维度的映射.通过挖掘各个阶段城市更新典型案例背后的促进性因素,进而厘清城市更新在每个阶段的特征、操作机制以及空间应对模式.同时指出,新时期上海城市更新更加关注城市的文化内涵特征,并对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期刊名称】《住宅科技》【年(卷),期】2018(038)011【总页数】9页(P1-9)【关键词】上海;城市更新历程;机制与策略;文化转向【作者】丁凡;伍江【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正文语种】中文1 上海城市更新的发展背景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是一种地理空间的不断颠覆与重新建构的过程。
城市更新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并且在每个时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城市更新不仅仅意味城市物质空间的再生,还涉及到城市空间资源的再分配。
在中国城市发展的语境下,这种空间资源的分配过程涉及到城市更新的行为主体——政府、市场以及社会三方的互动关系,城市更新亦是政府、市场(企业家、开发商)、社会(消费者、居民)等行为主体构成相互博弈的结果。
同时,城市更新行为主体及关系,也从本质上反映了城市资源的所有形式、调动方式和分配原则。
本文研究的理论支撑涉及到机制理论,它的价值在于,关注政府和非政府利益团体结合,并且发展治理能力的方式,对此方式的早期经典运用是斯通对于亚特兰大的研究[1],同时,机制的视角非常适合于理解城市管治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资本主义日益非物质化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经成为新自由化、后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一个强大的口号[2]。
在改革开放后的20多年间,上海城市更新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的转变。
田子坊与新天地案例的对比
建筑。
2
"细" ——田子坊第二个特点是
,表现为细致、细密和细微。
3
"精" ——田子坊第三个特点是
,表现为精致、精明、精辟。
田子坊的开放空间
块状开敞空间
田子坊的街巷空间
从田子坊的文化特点说起
田子坊要对我们展示的文化特点:
—————————————————————————————————
“在怀古的外表下面,每座里弄建筑的内部,则按照二十一世纪现代都市人 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度身定做,无一不体现出现代休闲生活的 气氛。”
家 上海钟塑配件厂
作
坊 上海人民针厂
式 里 上海新兴皮革厂
弄 工
上海纸杯厂
厂 上海华美无限厂
产业结构调整下,工厂遭到长期弃用,破旧不堪
里弄住宅改造与居民的里弄生活
居民的生活与商业活动相互混杂
田子坊的开发模式
“没有国家的资金投入,没有土地的开发,没有居民动迁房,却能使历史 的以保护和发展,使群众生活改善,城市形态更新,功能提升。”
与其他上海内城的历史街区相比,田子坊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街区,其发展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再开发模式。田子坊的发展源于艺术家这个特殊群体的进
入。
发起
知名人士的入驻 陈逸飞
田子坊总策划吴梅森 《浔阳遗韵》
黄永玉
王劼音画室
尔冬强艺术中心
纯粹的工作与生活空间
田子坊被改造前……
弄堂工厂改造
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
六
旧式里弄——居民自行出租 改变原有居住 性质
所有的房子还是属于居民自己的,他们经过协商后把 房子借给入驻企业,由企业按照自己的风格装修经营, 居民则拿着租金去附近的公寓租房,除去租房的房租 后还能有剩余,既提高了居住水平,还有收益。
环境设计专业城市更新优秀项目案例
环境设计专业城市更新优秀项目案例今天要给你讲个超酷的城市更新案例,那就是上海的田子坊。
一、项目背景。
以前啊,田子坊就是一片普通的弄堂街区,房子老旧,很多都是那种传统的石库门建筑。
虽然有着老上海的韵味,但是随着城市发展,这里就有点跟不上节奏啦,有点像一个被遗忘在角落的老物件。
不过呢,这里的地理位置很不错,在上海的中心区域,周围都是热闹的商业区。
二、更新理念。
1. 保留与创新结合。
那些搞环境设计的大神们可聪明啦。
他们没有想着把老房子全拆了重新建那种高大上的现代建筑。
而是决定保留石库门建筑的外观,这就像是保留了老上海的一张名片。
然后在内部呢,进行创新式的改造。
比如说把以前的小民居改造成了各种有趣的小店,有特色咖啡店,里面的装修是那种复古又现代的风格,你坐在里面,感觉像是穿越到了老上海的摩登时代,同时又能享受到现代咖啡的香醇。
还有创意工作室,艺术家们在这些保留着老建筑韵味的空间里创作,灵感估计都能爆棚。
2. 营造多元文化氛围。
田子坊在更新的时候,可没有搞成单一的商业模式。
这里有本土的传统文化元素,像一些传统的上海小吃店,卖着生煎包、蟹壳黄之类的美食,那香味能把你的魂儿都勾走。
同时呢,也吸引了很多国外的文化元素进来。
你能看到外国人开的小酒吧,里面放着爵士乐,外国人跟本地人坐在一起聊天喝酒,那种多元文化交融的氛围特别棒。
三、空间布局与设计。
1. 弄堂里的小惊喜。
走进田子坊的弄堂,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一样的奇妙世界。
弄堂还是原来的弄堂,但是两边的店面装修各具特色。
窄窄的街道上,有的店面门口摆着小盆栽,五颜六色的花朵让整个弄堂都鲜活起来。
还有的店外挂着很有艺术感的招牌,灯光一打,晚上的时候特别迷人。
而且啊,弄堂里还保留了一些公共空间,设置了一些小桌椅,游客走累了可以坐下来歇歇脚,看着来来往往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感觉像是在看一场世界文化的大秀。
2. 建筑内部的巧思。
那些石库门建筑内部被重新规划得特别合理。
以一个改造成精品店的建筑为例,以前昏暗狭小的空间被打通,利用层高优势,做了隔层。
新天地,田子坊改造
卢湾石库门建筑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新天地、田子坊一、改造背景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和国际化城市的背景下,上海的旧城改造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纵观上海过去和当前的旧城改造,从小规模渐进式成套改造到成片拆旧建新式改造,到注重城市历史风貌、局部保留改造,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出现了多种改造模式。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不断的加深,旧城改造不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上海,历史风貌的保护是上海旧城更新改造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发展是一个过程,应该让后来者看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烙印,这是不能割裂的城市文脉。
在上海,保存着大片石库门街区,既是上海建筑文化的代表和城市建设的一笔文化财富,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难题之一。
石库门曾经庇护了六成的上海人,浓浓的“石库门情结”,凝结的是上海的风俗文化。
随着时光的流逝,石库门居住区已成为城市中居住环境较差的部分,成为上海老城区改造的主要对象。
正是石库门这样的特色建筑的改造,也让上海的城市更新创造出更加多样的模式,让城市的形态更加丰富和多彩。
新天地和田子坊就是在城市更新与城市经济发展过程相结合的两个典型代表。
新天地一、石库门建筑的简介石库门建筑因其最外之门选用石料为门框,故称石库门。
石库门布局和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洋建筑的特征,它选用黑色厚重的木料为外门扇,单体平面及结构脱胎于中国传统院落式住宅,有天井、客堂、厢房、灶间、晒台。
石库门门框上欧式的花纹,欧式的屋顶,排联式的结构,都是西洋建筑的特征。
石库门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也是华洋混居的开始,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地方文化,上海石库门的生活方式引出了弄堂文化,也影响了上海人的群体性格。
海派文化的烙印深深地刻在了石库门上。
二、上海新天地的改造背景太平桥地区是卢湾区历史上发展较早的地区,房龄较长,环境较差,该地区从“九五”时期开始就列入了卢湾区的重点改造地区。
太平桥总体开发项目规划占地51公顷,上海新天地位于太平桥规划改造地区,项目于1998年正式启动,范围在黄陂南路以西、马当路以东、太仓路以南、自忠路以北,占地约3万平方米。
上海田子坊城市更新
没有开发商的城市更新2014级学历1班谢 鑫2014年11月田子坊的软改造再生模式“田子方”原本是《庄子》中一位画家的名字,黄永玉取其谐音称为田子坊01 概况区位 1000m[地址]田子坊位于上海黄浦区泰康路,是由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群改建后形成的创意产业聚集区,也是不少艺术家的创意工作基地,与新天地直线距离相距仅1000m ,被称为“新天地第二”。
[区别]田子坊:粗放与质朴;新天地:精致与贵气[地位] 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上海的“苏荷”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的一块“活化石”上海海派文化和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文化湿地”上海城市历史变迁和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块独特的“地标”01 概况规模[用地面积]核心保护区占地2公顷。
[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
[人口规模]包括来自26个国家的创意人880人,共671户,和居民1500户[商家规模]目前田子坊共有各类商户426家(工厂区域209家,石库门区域217家),其中文化创意企业有297家,其他相关产业63家,商业配套服务性产业66家。
01 概况 功能与性质[历史功能](历史风貌)1914年以后在建国路以北形成了以法院、警务署、检查院等公共事业管理机构为主的法租界行政区域,形成了公共建筑的历史风貌(行政)。
在建国路以南泰康路以北和瑞金二路以东西南部形成了石库门、新里为主传统里弄生活居住区,形成了石库门里弄的历史风貌(居住)。
在思南路以西部分地区分布着近代民族工业组成的新型里弄工厂区、形成了工业遗存的历史风貌(工业)。
泰康路、瑞金二路、建国中路和思南路四条大街上分布着数十家商铺,社区内共有13个里坊和20多处内巷,并建有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
[现代功能] 历史文化展示、创意产业集聚、里坊风貌居住法租界警务署 石库门里弄 沿河街道工厂 民国泰康路社区构成(1947行号路图)02 更新历程更新前状况[建筑肌理对比]通过Google地图对田子坊1998年到2004年再到2014年的建筑肌理进行对比,发现地块中仅有右下角少量几栋老住宅和停车场建成了高层住宅,其他区域建筑肌理基本一样。
城市更新背景下弄堂工厂的改造策略——以上海田子坊画家楼为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弄堂工厂的改造策略——以上海田子坊画家
楼为例
袁晓双
【期刊名称】《建筑科技》
【年(卷),期】2024(8)5
【摘要】在城市更新背景下,以上海田子坊画家楼为例,深度研究弄堂工厂的改造策略。
结合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空间特性,提出全方位改造策略,包括保护历史文化、发挥商业创意价值、强化社区功能。
通过改造案例,强调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实现弄
堂工厂的多维度价值提升,为城市更新提供实践指导。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袁晓双
【作者单位】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4
【相关文献】
1.“边缘”到“主体”:城市更新背景下原住民角色变化的思考--以上海新天地和田子坊为例
2.有机更新背景下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空间调整分析——以田子坊为例
3.有机更新背景下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空间调整分析——以田子坊为例
4.城市更新
背景下上海旧式里弄改造对周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上海市黄浦区肇周路为
例5.上海城市更新背景下保留历史建筑的修复与利用——以五坊园四期51-17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里弄的保护改造模式探究及产权处置-市政工程论文-土木建筑论文
上海里弄的保护改造模式探究及产权处置-市政工程论文-土木建筑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里弄是指房屋毗连组合,总弄与支弄串通,有集中的弄口,沿街多设置店铺,有的间以绿化,生活居住环境较安静的城市型居住组织形式.按照《上海近代建筑史稿》中对里弄的分类,里弄住宅包括:老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新式里弄住宅、花园式里弄住宅和公寓式里弄住宅五种类型。
旧区里弄保护改造是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高建筑使用功能、完善社区环境、确保利益平衡为原则,根据里弄建筑特征、所处区段和城市规划、产业发展要求等,在尽可能保留建筑主体结构的前提下,旧区里弄更新改造的行为。
上海有很多旧里保护改造的成功案例。
基于保护改造案例不同特点,本文选择静安别墅、田子坊、建业里、179街坊、思南等五个进行分析。
1 旧里保护改造典型案例1.1 静安别墅:产权不变,政府主导,保护改造,居住改善(1)项目概况静安别墅位于上海市南京西路,1932年竣工,是上海最大的新式里弄住宅群,地块总面积约为2.25hm2,共有房屋193幢,建筑面积约为2.45万m2,容积率约为1.09,绿化率47%,总户数949户,近3000人,停车位124.改造前均为三层高度,砖木结构,各幢住宅前都有小庭院,外墙清水红砖、錾假石。
该区域内历史优秀保护建筑众多,充满上海文化底蕴。
(2)改造方案与运作主体2009年7月上旬开始,由政府承担费用,以修旧如旧的方式对静安别墅实施保护性修缮,重现原生态的海派居住氛围和深厚的上海文化底蕴。
改造主要针对别墅房屋和设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维持房屋的居住功能。
静安别墅改造是典型政府出资的主导改造保护模式。
(3)产权处置--居住性质不变作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且土地性质为居住性质,政府明确静安别墅不可作为商业经营所用。
从2010年末开始,静安区多部门联合对静安别墅无证照营业行为进行整治,维持静安别墅的纯住宅性质。
田子坊_自下而上的可持续性旧城更新模式_李挚
引言
经济结构的发展与调整使得中心即有老城区的存量资源 利用成为各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目前,我国城市 更新主要有两种方式: 推倒重建和保留式更新。推倒重建即通 常通过更改土地用途、增强土地使用强度等手段消除旧城建设 新 城,是 一 种 资 源 增 量 的 做 法,适 宜 经 济 快 速 发 展 时 所 采 用。 而对于不适宜或者暂时没有条件,如历史保护街区或本身容积 率极高的旧城区,往往采用推倒重建方式难度较大,就可以采 取就地保留更新的做法。
2013 年 07 期 总第 181 期
李 挚·田子坊: 自下而上的可持续性旧城更新模式
· 87 ·
案例名称
直接更新区域面积
表 1 案例投入成本对比 ( 表格来源: 笔者根据相关资料自绘)
相关补偿平衡区域面积
统一动迁居民
更新区域资金、财政投入
建成后收益
可否拓展
田子坊
工厂区占地 13300 ㎡,总建筑 面积: 约 3 万㎡( 工厂区) + 3 无平衡地块 万㎡( 居住区) = 6 万㎡
而上的小规模渐进式更新认识较少。这种模式在成本上有可行性,并在发展空间与居民福利方面具有可持续性优势。田子坊模式是有
借鉴推广意义的旧城更新模式。
关键词: 旧城更新; 模式; 自下而上; 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 TU984. 11 + 4
有机更新背景下上海石库门里弄的空间调整分析——以田子坊为例
SHANGHAI TUDI 城区土地孑谷坊田卒陈肖谷人旭一、研究范围与对象(一)“里弄”与“石库门”“里弄”是上海方言,“胡 同”、“巷子”的意思。
“里”与“弄”这个称呼在上海开埠(1843 年)之前已出现,上海县城内有以“里”与“弄”命名的居住区域,如:上海县城南门的“同仁里”、“张家弄”。
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是“石库门”的典型建筑特征。
原先把这种用石条围束门的建筑被叫做“石箍门”,宁波人发“箍”字音发的是“库”,以后上海的“石箍门”就讹作“石库门”。
上海石库门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主要集中在黄浦区、虹口区、静安区等中心城区,目前仍有200万左右居民住在石库门里弄中。
上海里弄住宅的演变过程 为:木板房屋里弄(约1876年前),早期石库门里弄(约1876年),广式里弄(约1900年代),后期石库门里弄(约1910年代),新式里弄(约1920年代).花园里弄(约1930年代)石和公寓里弄(约1940年代)。
石库门里弄住宅起源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前后,较典型的有兴仁里、斯文里、建业里等。
广式里弄住宅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3()年代从石库门里弄住宅脱胎而成.现存的实例有:华忻坊、新华南里等;新式里弄住宅建造的全上海土地 2020/1325城区土地 SHANGHAI TUDI盛时期是1924-1938年,较典型有永安里、景华新 村等;花园里弄住宅,20世纪20年代前后发展较 快,其典型建筑有威海别墅、懿园等;公寓里弄住宅大都建于1931 ~ 1945年,其典型建筑有永嘉新村、茂海新村等。
(二)田子坊简介“田子坊”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泰康路打浦桥地区,南北长约420米,占地约7.2公顷(图2.1、图2.2)o 该地区是1920年代后期随法租界“越界筑路”辟筑贾西义路(即今泰康路)后逐渐兴起的。
附近的小型工厂和厂房,使得泰康路成为工业区 与商业居住区之间的过渡地带。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法国移民与各阶层中国人混居之地, 由此也为该地带来了多样的文化与建筑形式一既有整齐的法式洋楼,也有极具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建筑。
1、上海田子坊案例分析
田子坊案例分析一、田子坊简介1、田子坊发展缘由田子坊位于中国上海市泰康路210弄。
田子坊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处于原法租界和华人居住区,是商业居住街区和工业区的过渡地带。
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再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是上海保存历史文化遗存类型最丰富的街区之一。
泰康路是打浦桥地区的一条小街,1998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马路集市,自1998年9月区政府实施马路集市入室后,把泰康路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设,使原来下雨一地泥,天晴一片尘的马路焕然一新。
1998年12月28日,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泰康路揭开了泰康路上海艺术街的序幕,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
1999年著名画家黄永玉将志成坊改名为“田子坊”。
4、田子坊的构成要素●建筑变迁:历史建筑——典型的江南民居、西式洋房、中式石库门和新式里弄建筑,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空间意向表达●艺术百态:画廊+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家的生态社区●里坊风貌:真实的里弄生活——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活化石”●时尚创意:时尚设计&创意店铺——尤以旗袍、高级成衣等为代表●休闲元素:美食与娱乐相结合——云集了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风味美味二、田子坊建筑1、建筑形式:上海老石库门里弄建筑,带西式建筑特点的新式里弄建筑;2、建筑功能:20世纪20年代的居住区形式的里弄工厂,20世纪70年代的居住区。
3、建筑装饰:现代主义简洁装饰、中国传统木构装饰、新艺术运动装饰风格、巴洛克风格。
4、街巷空间:田子坊的街巷空间是具有生活化的场所空间,它是流动的、内敛的又是包容的、多元着的,承载的是城市的人文活动,是城市文化的代表。
5、完整性:区块方正规整,与周边的城市环境以道路隔开,有利于整体保护;6、完好性:整个区块内并没有因多少拆建、改建、新建等行为而被破坏;7、地域性:区块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貌的代表,具有很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城市更新中的工业遗产再利用探讨——以上海八号桥为例
( 老 工业 区 ) 在 城 市 建设 中 的 何 去 何 从 的认 识 较 模 糊, 但 也 反 对 以牺 牲 这 些 老 的 仓 库 、 工 业 建 筑 为 代 价来 进行 所 谓 的“ 现代 化 ” 更新 ; 2 0世 纪 8 0年代 , 随 着 旧工业 区改造 案例 的层 出不 穷 , 在 政 府 和学 术 界 引起 广 泛关 注 , 城 市 传 统 工 业 建 筑 和 遗 址 才 被公 认 是城 市 的一 种特 殊语 言 。2 0世 纪 9 0年 代 欧 洲发
新 中如何 改 造 利 用 原 有 工 业 建 筑 是 项 非 常 有 意 义
的课 题 。上 海卢 湾 区建 国 中路 8号 汽 车制 动器 厂成
功 改造 为创 意文 化 产业 园 , 笔 者 以 此 为研 究 案例 在 工业 建筑 的 改造 利用 方 面做一 些探 讨 。
2 0 0 3年 7月公 布 的《 下 塔 吉尔 宪章 》 , 宪 章指 明 : “ 工
【 摘要 】 简要 阐 述 了工 业 遗 产 的 基 本 知 识 及 相 关 背 景 , 以 上 海 八 号 桥 为 例 探 讨 了 旧城 更 新 语 境 下 以 创 意 产 业 开发 为 模 式 的 工
业遗产再利 用, 并 对 其 改 造 思 路 和 设 计 手 法进 行 了深 入 解 读 , 以 对 同类 工 业 遗 产 的 开发 改 造 提供 参 考 。
业遗产 ” 是指具有历史价值 、 技术价值 、 社会 意义 、
我国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研究以上海新天地为例
我国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研究以上海新天地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旧城改造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
旧城改造不仅涉及城市空间的重构,更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空间生产理论为我们理解旧城改造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以上海新天地为例,探讨我国旧城改造的空间生产过程,分析其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我国旧城改造提供有益的启示。
上海新天地作为上海旧城改造的典型案例,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保留了石库门建筑的历史风貌,更在于通过空间生产的方式,将这片区域打造成了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消费空间。
本文将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上海新天地改造前后的空间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如何影响当地的社会经济结构、文化景观和居民生活。
通过对上海新天地的实证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旧城改造中空间生产的内在机制,以及如何在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实现空间的现代化转型。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旧城改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能为其他城市的旧城改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空间生产理论源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该理论强调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在城市化进程中,空间生产表现为城市空间的创造、改造和消失,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个维度的互动。
特别是在旧城改造中,空间生产不仅是物质空间的重塑,更是社会关系的重构和文化记忆的再生产。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旧城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旧城改造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中,空间生产理论为旧城改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学者们普遍认为,旧城改造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更新,更是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文化传承的创新。
关于上海新天地的研究,已有文献多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保护等角度进行分析。
新天地作为上海旧城改造的典型案例,其成功的改造模式被广泛关注和讨论。
然而,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对新天地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尚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