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区别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练习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思考题1、解释名词:(1)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以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为宗旨,以跨文化研究为实质的文学研究;它以对话作为方法论基础,对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之间的历史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以及学科交叉关系进行汇通的研究。
(2)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他们遵循共同的美学标准,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书面和口头文学。
(3)国别文学:国别文学又叫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和地域人为划分成的文学,他可以由多个民族文学组成,也可以是单一民族文学所构成。
(4)总体文学:总体文学又叫一般文学,是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性的研究。
(5)世界文学:在德国著名文学家歌德的思想中,世界文学被赋予了个民族文学应该交流其独特精神财富的含义。
2、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宗旨的理解。
比较文学的宗旨是“探寻人类文学共同规律民族文学特色”,比较文学的宗旨是任何其他形式的文学研究不能取代的。
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可以在本文化体系内探索文学演变规律,看到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但达不到寻求人类文学共同规律目的。
而且其民族文学特色没有其他民族文学的参照比较,也是自说自话,无从谈起。
而一般的文学理论研究,研究的是文学的普遍性规律,确以忽略各自民族文学的独特性为特点。
只有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通过跨文化的文学比较,对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和民族文学特色两个方面都是一种自觉。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这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表里,互相依存,两者不容分割。
3、为什么说“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实质?跨文化研究是对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确定的根本依据。
跨国界、跨语言、跨民族等都不是根本依据。
蒙藏民间文学的比较没有跨国,但是比较文学,英、美文学没有跨语言,印度英语作家的创作与英国文学比较,没有跨语言,却是比较文学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也是比较文学;印度人祖先和伊朗人祖先都是雅利安人,他们的古代文学比较,当然是比较文学。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比较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2. 学生能比较分析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在主题、表现手法、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异同。
3. 学生能了解世界文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学地位及贡献。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见解和评价。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外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推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学的热爱和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在多元文化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比较文学鉴赏课,旨在通过对比分析,帮助学生拓宽文学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学生特点:初中生,具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和阅读能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比较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外文学作品,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导入:简要介绍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及特点,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参考教材章节:外国文学发展简史、中国文学发展简史2. 主体内容:a.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主题比较- 教学内容:探讨中外文学作品中爱情、友情、家庭、成长等主题的异同。
- 参考教材章节:外国文学作品选读、中国文学作品选读b.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比较- 教学内容:分析中外文学在叙事、描写、抒情等方面的特点及差异。
- 参考教材章节:外国文学作品选读、中国文学作品选读c.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价值观念比较- 教学内容:讨论中外文学作品中反映出的道德观念、人生哲学等价值观念。
中外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差异比较
中外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差异比较摘要:中西文化的不同使其在进行中外文学的翻译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翻译者都会受到译语语言的民族风格的限制。
文学翻译主要受本土文化传统、语言系统和思想方式的影响,本文针对中西文化的不同及在中外文学翻译中所体现的语言风格,对如何采用适合的翻译策略等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中外文学翻译语言风格差异比较我们一般将翻译定义为一种高级的人类语言系统,它是对语言的艺术性创造。
翻译的基础是两种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上存在着区别,这是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翻译人员应该减少文化差异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一、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作为一个成功的翻译人员,应该对中外的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这样,词语才在文化内体现其真正的内涵。
如果不了解中西的文化,就会在翻译中出现误译,影响其原有的文学意蕴。
1.中外文化理念不同。
即使是对同一事件的描述,由于中西文化的理念不同,会引发不同的感想。
这也是由于生活条件及对文化内涵的了解程度不一样所致。
例如:在对待龙这种动物的时候,中国人就把它作为民族的象征,所以在文学中常使用龙。
但是外国人翻译的时候,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就会出现误译,只是赋予龙一个普通的意思,只是看成一只动物。
2.价值观的不同。
中西的价值观念是不相同的,中国人比较注重集体主义,强调的是集体文化,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克制个人欲望,个人应该为祖国及集体服务,能够自觉地担当社会责任。
然而西方的文化更为注重的是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为中心,重视个人自由,提倡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且自我意识比较严重。
所以在文学的翻译中会出现这方面的倾向。
例如:英国著名作家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永远的尹卓燕》时,“lyceum”在外国中的本意是希腊人观看歌舞及开展艺术交流的地方,为了迎合中国的价值观,将其翻译成:兰心剧院。
这主要是因为兰花在中国的思想中是高洁的代表、君子的象征,但是在外国只是一种花。
外国文学PPT课件
详细描述
对于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版本或译本可能会存在 差异。比较不同版本或译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 并发现不同版本的特点和优劣。
文学作品中的跨文化元素分析
总结词
文化背景的差异
详细描述
外国文学作品通常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与读者自身的文 化背景存在差异。分析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可以帮助理 解作品中独特的文化元素和深层含义。
自由主题的表现形式
自由主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小说、诗歌、戏 剧等。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在表现自由主题时,会采用不 同的手法和视角。
自由主题的意义
自由主题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追求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也 要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深入挖掘自由主题,可以 更好地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和平衡。
孤独主题
中世纪文学以欧洲为中 心,包括骑士传奇、英 雄史诗和教会文学等形 式,强调宗教和封建制
度的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 学的复兴和发展时期, 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 作品,如《哈姆雷特》
、《奥赛罗》等。
现代文学
现代文学以20世纪初 的欧洲为中心,出现了 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和思 潮,如表现主义、超现 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等, 这些思潮对世界文学产
01
孤独主题
孤独是文学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它涉及到个体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
外国文学中,孤独主题常常被用来探讨人类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02
孤独主题的表现形式
孤独主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同形
式的文学作品在表现孤独主题时,会采用不同的手法和视角。
03
孤独主题的意义
孤独主题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深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
⽐较⽂学复习资料⽐较⽂学复习资料整理⽐较⽂学绪论1、定义:⽐较⽂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学⽐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跨越中⽂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和总体⽂学研究为基本⽅法论,其⽬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学规律和⽂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学的发展。
2、⽐较⽂学的基本特征是:跨越性(跨国、跨⽂明、跨学科);四⼤研究领域是:实证性影响研究、⽂学变异研究、平⾏研究、总体⽂学研究。
3、三⼤学派及其主要代表⼈物、代表作和代表观点:(1)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四⼤代表⼈物: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卡雷、基亚。
巴尔登斯伯格:《⽐较⽂学:名称与实质》,加强实证性,加强科学性,使⽐较⽂学研究落到实处,强调⽤具体材料⽀持研究。
梵·第根:《⽐较⽂学论》,“⽐较”两个字应该全部摆脱美学含义,取得⼀个科学的含义;将⽐较⽂学研究划分为“物质”和“形态”两类,由此产⽣“流传学”、“媒介学”和“渊源学”。
卡雷:《⽐较⽂学评论》,⽐较⽂学“精确化”⼯作,⽐较⽂学不是并列的平⾏⽐较,⽽是实证性的关系研究,是⽂学史的⼀个分⽀。
基亚:《⽐较⽂学》,坚持⽐较⽂学是“国际⽂学关系史”,重视不同民族作家之间的精神联系,这种精神联系必需是事实上存在⽽不是任意猜测。
(2)美国学派:平⾏研究。
代表⼈物:韦勒克、雷马克、韦斯坦因。
韦勒克:《⽐较⽂学的危机》,对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联系的研究⽅式发起攻击,主张进⾏跨学科和平⾏研究,把⽂学史、⽂学批评和⽂学理论综合在⼀起,正视“⽂学性”问题。
雷马克:《⽐较⽂学的定义和功⽤》,提出⼀个关于⽐较⽂学的定义,全⾯⽽集中地代表了美国学派的主张;批判法国学派“实证主义”保守态度,主张开展“跨学科研究”。
韦斯坦因:《⽐较⽂学与⽂学理论》,建⽴发展以“⽐较诗学”、“类型学”、“跨学科⽐较”为主,并拓展原属于影响研究的“主题学”、“⽂类学”等领域,扩展⽐较⽂学研究领域。
论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
论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有必要说明一下,这里所指的外国文学限指欧苏文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四个字足以彰显中国文学傲视群雄的稳固地位。
可时至今日,不仅外国人士不能很好的理解中国文学,就是本土的人都无法领悟中国文学的精髓。
故鄙人认为有必要作文,以揭示(相对于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的奥妙所在。
很多本土人士都曾强调中国文学注重轮廓美,似一幅水墨画作,过目之后,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亦似本国书法,“横平竖直”自成章法。
外国文学注重细节美,在描述细节时,像是在陈述事情真相,需要你一步一步了解之后,才能得出整体印象。
这也就是说,中国文学注重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给人感官享受,而外国文学似一幅水彩画,强调颜色的细微变化,美是在细致观察中呈现。
举一例,语“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而同样的描述,在外国人笔下却是另一番景象!已是午后时分,灰沉沉的天空中乌云聚合,地面上几乎感觉不到风的存在,仅能通过树顶几片瑟瑟抖动的树叶才能将它捕捉。
这时你看不到人们往日里的笑脸,众人变得沉默了,甚至连说话的声调都与平日里有了不同——不敢放开嗓门交谈。
仿佛有一件重大的事情将降临到他们身上。
很快,天空变得愈加灰暗,雨水由一滴`两滴,淅淅沥沥,转而哗哗啦啦直奔而下,漫山遍野。
它沿着叶片流淌下来,在地面上形成了道道沟痕,转而又沿着这些沟痕四处逃遁。
空气中弥散着泥土的气息,其中夹杂着些许熟透果实的香甜味儿。
大概正因为这沁人心脾的味道,人们压抑`紧张的心情得到了舒展......从上述一例,可以得出中国文学在表达事物时侧重点较为单一,且仅作寥寥数笔的勾勒,形成整体印象。
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有情人执手相视,含泪无语。
这样理解必然使诗句的魅力大为折损,而应想象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境——情景交融的景象。
若用外国文学来表现它的景象,则会大相径庭。
五月的清风沐浴着两颗跳动地心,一时间百感交集。
他们凝视着对方,仿佛想弄清楚对方这些日子里的变化——哪怕这变化只是丝毫,也足以引起彼此亲切的关注。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国外文学名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国外文学名著作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尤为显著。
从古至今,众多国外文学名著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为中国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与传播1.古代时期:早在公元前,希腊、罗马等国的文学作品就已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罗马的《奥德赛》等。
2.中世纪时期:随着伊斯兰文化的传播,阿拉伯地区的文学作品逐渐传入中国,如《一千零一夜》等。
3.近现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封闭的大门被打开,西方文学名著如潮水般涌入。
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
4.当代时期:20世纪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更多国外文学名著被译介到中国,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村上春树的作品等。
5.文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激发了中国作家的创作灵感。
许多中国作家在学习、借鉴国外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如鲁迅的《阿Q正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果戈里《死魂灵》的影响。
6.艺术领域:国外文学名著为中国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如电影、电视剧、戏剧、绘画等艺术形式,都从中汲取了灵感。
7.哲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中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黑格尔、康德等西方哲学家的作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8.语言学领域:国外文学名著的译介,推动了中国语言学的发展。
翻译家们为准确传达原文意义,不断创新翻译技巧,提高了中国翻译水平。
9.文化交融:国外文学名著的传入,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
通过阅读国外文学名著,中国人更加了解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拓宽了视野。
10.价值观传播:国外文学名著中的价值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通过文学作品传入中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
点 , 认 为“ 即 翻译 文 学 是 中 国文 学 的组 成 部 分 ” 认 和
为“ 翻译 文学 属于 外 国文 学” 提 供 了探讨 的平 台 , , 两 种 观 点进 行 了两 个 回合 的交 锋 。 @由此 , 翻译 文 学 的 归属 成为 翻译 文 学研 究 中的一 个热 点话题 。而总 的
界影 响 不大 。毫无疑 问 , 正是谢 天 振 的几篇 文章 , 才
[ 稿 日期 ]2 0— 13 收 0 81—0
译 文 学 卷 的序 言 里 反复 讨 论 、 阐述 和 论 证 ” 翻 译 了“
[ 者简 介 ]宋 学 智 (9 1 , , 苏 南 京 人 , 京师 范大 学 教 授 , 学 博 士 。研 究 方 向 : 国文 学 、 译 学 。 作 16 一) 男 江 南 文 法 翻 ① 如 朱 仰 山 :论 中 国 近 代 翻 译 文 学 与 鲁 迅 的 关 系 》载 《 迅 研 究 丛 刊 ) 9 1年 第 4 ; 《 , 鲁 ) 8 1 期 陈玉 刚 :论 翻 译 文 学 的 地 位 和 《
出“ 翻译 文学在 国别 ( 民族 ) 文学 中 的重 要地位 , 且 并 把它 作 为 一个 相对 独立 的文 学 事 实予 以叙 述 , 是 这 值 得 肯 定 的” [ (。 同 时 指 出 : 在 2 。 2’ 2p J “ O世 纪 这 个 人
成 部分 ” 的声 音 处于 强势 。几乎 同时 , 论者 也 明确 有 提 出“ 翻译 文 学是 民族 文学 的组 成部 分”4。进 入 2 [ ] 1
看来, 主张 “ 翻译 文学 是 中国文 学 ( 国别 文学 ) 或 的组
并提 出“ 复翻译 文学 在 中国现 代文 学史 上 的地位 ” 恢
的 主张 。3 [不久 , 1 他又 发表 了《 翻译 文学 史 : 战与 前 挑
第2章文学性质和特征(2010年版)
都隐约模糊,要仔细探寻,才可依稀仿佛地
见到,这就是所谓“寻春”罢?有的说“春 在卖花声里”,有的说“春在梨花”,又有 的说“红杏枝头春意闹”,但这种景象在我 们这枯寂的乡村里都不易见到。即使见到了,
肉眼也不易认识。总之,春所带来的美,少
而隐;春所带来的不快,多而确。
结论
因此,我们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文学又是一种审美活动,与其他的社会意识 形态相比,它具有审美性,是一种审美意识 形态。
2.文学以形象来表达思想和情感,所以作家的情 感倾向和思想倾向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融汇 在他所塑造的形象中。
个案分析(链接)
结 论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 性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交织着无功利和功利、形 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动。这 也即意味着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
文学是以语言 为媒介的艺术
语言是文学的 本体性构成要素
语言艺术 的特征
(点击进入)
(一)艺术的分类
各类艺术在对象、内容、形式等 方面之所以会有差异,都与媒介有 一定的关系。于是便有了根据媒介 不同对艺术进行的分类。西方文论 中亚里斯多德较早看到了这一点。
有一些人,用颜色和姿 态来制造形象,模仿许多事 物,另一些人则用声音来模 仿,……而另一种艺术则只 用语言来模仿,或用不入乐 的散文,或用不入乐的韵 文……。
2.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 文学与道德的关系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三)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特殊性 1.文学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 2.文学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文学具有相对独立性
1.文学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
一方面,文学最终决定于经济基础,另一方面,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又是间接的,有距离的, 它往往通过政治、法律制度等中间环节而间接 地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
比较文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1、母题:母题是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意义单位,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人类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能够在文化传统中完整并存且在后世不断延续和复制,蕴含着情节故事、叙事、意蕴的最小单元,如嫉妒(心态),爱、恨(情感)。
它与原型、意象、主题有联系也有区别,其特征是:母题是对情节事件的最简归纳,具有客观性,是一个基本叙事句;母题是一个常量,数量有限。
“母题”主要源于民间文学、民俗学,汤普森《民间文学母题索引》对其进行了最早定义。
2、缺类研究:缺类现象是指一种文体在此国有,彼国无,或者即使有这种文体形式,而其实质或表现形式相差甚远的现象。
缺类研究是文类学研究中的一个方面,它研究在其他民族、国家中有的一种或某几种文学体裁为什么在有的民族、国家的文学中没有或缺乏,从而找出背后隐藏的原因,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深入研究该文学的本质,源流及其各自的特点.3、世界文学:歌德最先提出的一种文学发展的美好远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学打破了原来各自封闭的状态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各民族的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能够共同享有。
世界文学应超越民族界限而广为流传,并经由许多时代而为读者所一直喜爱,具有以超民族、超时代的普遍性为基础的绝对价值。
世界文学还可解释为全世界各民族地区在各个时代所创作的文学的总和以及关于它的一种研究。
4、总体文学:始于歌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梵•第根在严格意义上首先使用总体文学概念。
总体文学指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在不同文明、文学的平等对话中,努力寻求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性,以此促进异质文明之间全面、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的比较文学研究类型或分支学科。
总体文学经历了以欧洲-西方文学”为核心到逐渐将东方文学纳入其中,建构总体美学总体诗学的过程。
5、社会集体想象物:即“全社会对一个集体、一个社会文化整体所作的阐释,是双极性(认同性,相异性)的阐释”。
中外文学作品比较
创新研究方法: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方法,创新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质量
培养跨文化能力: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汇报人:
感谢您的观看
古希腊罗马时期:荷马史诗、古希腊悲剧、古罗马喜剧等
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戏剧、但丁《神曲》等
浪漫主义时期:拜伦、雪莱、济慈等诗人的作品
现代主义时期: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作家的作品
中外文学交流与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印度文学的影响
古代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学的交流与传播
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注重外在表现,强调个性解放,如《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简·爱》中的简·爱等。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差异: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具有强烈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而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共同点:无论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中文作品:注重意境,含蓄内敛,注重情感表达
中文作品:多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富有诗意
英文作品:多用直接描述,注重细节刻画,真实生动
英文作品:注重逻辑,直接明了,注重理性思考
04
中外文学在当代的影响与价值
中外文学在当代的影响
激发创新:中外文学在当代仍然具有激发创新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数字化阅读: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阅读将成为主流,中外文学作品也将更加方便地传播和阅读。
跨文化交流:中外文学作品的交流将更加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将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比较
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比较
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文学体系,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以下是一些可以对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进行比较的方面:
1. 发展历史:外国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而中国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先秦时期。
外国文学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包括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而中国文学则经历了古代文学、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等时期。
2. 文化背景:外国文学反映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中国文学则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强调儒家的伦理观念和道家的自然观。
3. 文学题材:外国文学的题材广泛,涵盖了爱情、战争、社会问题、科幻等各种主题,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心理描写。
中国文学的题材则更多地关注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和人际关系,注重塑造人物的道德品质。
4. 文学形式:外国文学形式多样,包括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各种形式,并且有着丰富的实验性和创新性。
中国文学也有各种形式,但受到传统文学和文人理想的影响较大,强调修辞和韵律。
5. 文学风格:外国文学的风格多样,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不同风格。
中国文学则注重内敛和含蓄,追求艺术的平实、真实和自然。
6. 影响和传播:外国文学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不同国家传播。
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字的限制,翻译和传播的难度较大,但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加。
总体来说,外国文学和中国文学在发展历史、文化背景、题材、形式、风格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每个文学体系都有其独特之处,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欣赏。
文学的定义是什么简介
文学的定义是什么简介文学的定义是什么简介文学的定义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的类型: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
按时间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
他们的范围都是随着读者而不断迁移的。
按地域分为:外国文学,中国文学等。
按读者年龄分为:儿童文学,成人文学等。
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等。
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
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才算得上伟大伟大的文学作品应该是那些被广大读者所喜爱,且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永恒性的作品。
比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推荐的100部作品应该算是伟大的文学作品。
有一个人早在2000多年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说这话的人,就是孔子。
这段话之所以成为传世名言,是因为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相成的。
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都要好,是同样重要的。
孔子的文质思想在中国文化、艺术乃至于做人等领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读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能让我们汲取知识,扩大视野,感受其中质朴与文采、艺术魅力与深刻的思想内涵完美融合的丰厚神韵,并通过作品去认识和感悟世界,发现和捕捉生活中的真善美。
中国古代文学为什么深受部分西方文学研究者喜爱这个问题的原因大概有三点,第一就是说中国毕竟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的文学更是有着一定的韵味。
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散发着一股浓香。
而且汉语的诗词对仗押韵的形式也是其他语种没有的。
一般都是作家一类的人来通过发掘汉语中的大雅来找到创作灵感。
外国文学史绪论从东西方文学到世界文学
1、地理维度:
“东方”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这个概念是不断 流动和变化的。 按照国际规定,以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把 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如此一来,亚洲和非洲的 大部分就属于“东方”范围之内。
Your company slogan
东方文学的形成
作为一门学科方向的“东方文学”,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 从民族性到区域性、从区域性到东方性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从 模糊到清晰、从不自觉到自觉地漫长过程。 古希腊时期: 欧罗巴与亚细亚相对,东方专制,具有奴性 “波斯人说,在希腊人把妇女拐跑时,他们亚西亚人根本就 不把这当回事,可是希腊人却仅仅为了拉凯戴孟的一个妇女而 纠合了一支大军,侵入亚细亚并打垮了普利亚莫斯的政权。自 此以后,他们就把希腊人看成是自己的仇敌了。原来在波斯人 眼里,亚细亚和这个地方居住的所有异邦民族都是隶属于自己 的,但他们认为欧罗巴和希腊民族跟他们确实是两回事。”
Your company slogan
问题分析
核心问题: 东西文学是怎样形成和交流的?又是如何形成世界 文学的? 分支问题: 东西文学的分野如何产生和兴起? 东西文学的交流和趋近如何形成? 世界文学如何到来和发展?
Your company slogan
“外国文学”:概念、视野与方法
重要概念辨析: “外国文学”与“世界文学” ; “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 ; “西方文学”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东方文学”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如何学习和研究“外国文学”?
Your company slogan
3.政治维度:
政治维度的“东方”内涵,与地理、历史维度的 “东方”既有着显著的差别,又有联系。 日本的“脱亚入欧”、“去东方化”; 澳大利亚的英国殖民化; “第三世界”概念的提出,主要指曾经被西方列 强殖民过的广大的亚非拉国家 。
古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比较
关于古典文学的特征,中国古代文论有着逐步明晰的过程。
先秦两汉,中国文学还处于不自觉的时代,因而那时的文论中还不可能有明确的文学特征论。
直到魏晋以后,由于文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文学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文论家们才比较明确地提出文学特征的理论,这就是文学的情感性和形象性两个基本特征论,前者为“缘情”说,后者为“穷形尽相”说。
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文学重表现重抒情言志的民族特色,所以中国古代前期文论中对文学形象性特征的重视程度不如对文学的情感性特征,相对说要朦胧些、粗疏些。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古典文学从思想内容上似可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政治特征中国文学有着关心政治的传统,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政治的关心成为心理定势。
古代文人的政治理想不亚于政治家的理想,因此,古代文学特别注重文学与时代、与政教的关系,强调“诗言志”、“文以载道”、“教以化之”等重大社会功用,强调政治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并由此形成一个鲜明地主张“有为而作”、“有补世用”的优良传统。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苏东坡也提出文学创作要“有为而作”,“言必中当时之过”。
[1]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文学家其主体是政治家和准政治家,他们都是致力在政治方面有所作为,当政治之路走不通或者走的坎坷时,才开始搞文学,成为文学家的,而文学在这些文学家手中主要是用来为政治服务的工具或者派遣政治郁闷的消遣品。
这是由中国古代文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理想模式决定的,“立言”是最低层次的人生理想,搞文学是读书人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二、补史特征每个作家的作品,大多是作家自己的亲身履历事件和某种情感历程的记录。
这是由文学的功利性决定的,在中国古代,还没有专业文学作家,人们或者是把文学当作言志、咏物、抒怀的工具和消遣手段,或者是把它作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工具。
从李白的作品里可以再现他少年时代如何心高气傲,喜欢旅游“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中年时代如何可以政治进取、自信恃才、坚持“天生我材必有用”,以及政治失意后的苦闷和惆怅,晚年时如何在超脱和苦闷中度过。
海外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定位与误区
第22卷第3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32021年5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May 2021海外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定位与误区郑南川1,2(1.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2.世界汉学会加拿大学会)㊀[收稿日期]㊀2020-10-9㊀[作者简介]㊀郑南川(1956 ),男,旅加华人作家,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会长,世界汉学会加拿大学会会长㊂[摘㊀要]㊀文章对 华人文学 的概念和范围㊁ 华人文学 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意义以及研究的价值,做了详细阐述㊂海外华人文学在文学区域的研究分类中,一般分为以中文研究学科为主的 华文文学 和以外国语研究学科为主的 华人文学 ㊂长期以来,由于华人作家写作特征的复杂性㊁多元化和身份意义上的不确定性㊂特别是双语写作作家的不断出现,造成了研究学者对 华人文学 和 华裔文学 及其 华文文学 关系与概念的模糊,存在着对文学区域划分和研究对象上的某些 混乱 ㊂特别是外国语专业学科对华人文学研究存在着 定义 和 方向 上的不明确性及误区,甚至存在着忽略的现象,也造成这一方向研究的薄弱情况㊂[关键词]㊀华人文学;外国文学;存在;意义;误区[中图分类号]I206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304407一㊁华人文学的定位华人文学,通常被视为 跨越国界 (Thingsthat know no boundaries)的写作,在不同文化融合下的文学现象㊂华人文学概念,被认为是最具广泛意义和争议的说法㊂关于对华人文学的定位,学术界一直有着不同的研究论点,直接影响到不同领域学者对这一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确定㊂也关乎到对 华文文学 华人文学 和 华裔文学 的如何定义㊁不同差别和它们的相互关系㊂华人文学的概念,是在 华文文学 概念出现后对更大范畴文学意义的理解㊂华文文学这一命名的正式提出,是1993年在庐山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上,饶芃子在回溯这一命名变化时做出的解释: 有感于世界范围内的 华文热 正在加温,华文文学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华文文学同英语文学㊁法语文学㊁西班牙语文学㊁阿拉伯语文学一样,在世界上已形成一个体系,经过充分酝酿,发起并成立了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 ㊂ 世界华文文学 的命名和 筹委会 的成立,意味着一种新的学术观念在大陆学界出现,即:要建立华文文学的整体观㊂ [1]由于事实上存在的华文文学 语种 限定所带来的局限,特别是1980年开始海外移民的大幅度增长,经过多年以后,随着华人在自身 文化身份 认同等方面的差异变化,写作语言的多样性带来了新的问题㊂一些研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发表论文提出了 华人文学 的新概念㊂加拿大汉学研究学者㊁作家梁丽芳长期研究华人文学写作,在2002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举行的海外华人文学研讨会上,提出了 从华文文学到华人文学 的明确观点,并论证了 华人文学 存在和表达的更广泛意义㊂[2] 华人文学 论的提出,并不全盘否定语种的华文文学,而是鉴于海外华人和华裔非华语写作的普遍存在和客观影响,不满语种的华文文学摒弃海外华人非华语写作的狭隘性㊂如果从作为创作主体的 华族血统 的身份出发,其种族血缘关系是认同的惟一依据㊂与华文文学比较,华人文学是总概念,华文文学是属概第3期郑南川㊀海外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定位与误区45㊀念,或者说华文文学是华人文学的一个分支㊂[3]这一命名所涉及的华文和华人文学的关系,同样适用于华裔文学与华人文学关系的理解㊂这是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潜在的论题㊂这两年新近出版的㊁具有学术代表性的几部专著中,都明确地把华人文学 概念,带入书目的学科引导和概括性字眼,值得关注㊂[4-5]按照这样的概念理解,华人文学所写的作品范畴显然囊括了华文和本土文的双重性㊂事实上,这一概念在学术界,一直以来是被忽略和模糊的㊂2015年出版的最具影响的‘中外文学交流史“(共十七卷本),被认为是最新近的学术著作,它虽然已经将华人文学作为大 概念 提出来,以此概览移民写作的不同类型㊂但事实上的具体表述,仍然是以 华文文学 与 华裔文学 来划分,作家的分类也基本定格为 华文作家 与 华裔作家 两类㊂华人写作的双语特征和他们文化属性的表述,仍然没有明确㊂[5]例如书中的一些双语作家梁丽芳㊁李彦㊁赵廉等介绍,都基本划为 华裔作家 研究的栏目和范畴,她们的华文文学作品,成了提及的 附带 部分㊂书中并没有对双语写作的 华人文学 这一概念加以论证和解释,指出他们的不同性质和特征,自然留下了某些模糊的 概念 和研究上的 遗漏 ㊂一些学者质疑外国文学研究中 华人文学 的存在和实质意义,这成了文学基本理论和研究范围值得思考的问题㊂与华人文学相比,华裔文学的概念较早获得了解释和共识,国内一直延续着前苏联的体系㊂在北美,以亚裔作家作为评述专题提出并进行研究的专著 ‘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1988)可以作为代表,书中设立了有关的专题章节㊂在亚洲和中国地区中,台湾和香港是较早开始研究的㊂如‘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就是代表性的著作,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和研究价值㊂近几年来,国内有了更系统的学术单位和研究带头人,诸如中国人民大学 美国亚裔文学研究 一类的专门研究机构应运而生㊂华裔文学的概念,分为两类:一是加入他国国籍的中国作家;二是用本土语言写作的㊁土生土长的中国后裔作家,它是以本土语言写作的,而不再是华文作品㊂这种说法,在形式上是比较明确的㊂例如著名学者㊁作家林语堂的英文写作,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早期华裔作品的一类㊂在华裔文学的分支 翻译文学 学科中,传统上也把这类写作,划分为本学科范围,进行研究㊂那么,华人作家的文学作品具有什么样的文学特征呢?简单地说,它具有明显的文学写作的双重性:即华文与本土文(外文)㊂这样说来,对海外作家的写作命名,就可分为三种情况:即华裔作家㊁华人作家和华文作家㊂前者是用本土文(外文)写作的;华人作家可能存在着用两种语言的写作;华文作家是纯粹用华文写作的㊂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传统的外国文学研究,一般触及到更多的是华裔作家的作品,因为他们作品的本土语言化,被解释为外国文学的部分,是非常清晰的,显然是外国文学研究的范畴㊂他们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又划分出 外国文学 与 翻译学 的两个领域㊂明确的事实是,大学文科教学中,外国文学研究在中文系学科中,以翻译著作为依据;外文系大多选用原文㊂因翻译不能传达原意,所以原语外国文学更靠近原语文学,译语文学更接近本土文学㊂ 其结论是外语系的外国文学研究是 原汁原味 ,中文系却是隔靴搔痒㊂[6]除了语言的基本要素,从身份的意义上来讲,非本土语言写作在外国文学研究学者看来,潜在的缺失还包含了对 本土文化 与 本土人 转化的缺失㊂这样,也加大了外国文学研究学者对这类作家的不认同感㊂一个明确和肯定的说法,本土文写作的 华裔 ,还承载着海外生活的经验和身份,似乎是种族意义上的本土居民㊂华人文学,被认为是介于 华文文学 与 华裔文学 之间,一方面存在着纯粹华文写作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本土文写作的作品㊂在传统意义上的研究中,华文文学研究学者更乐于把它化为 华文文学 范畴;外国文学研究学者情愿放弃和忽略㊂事实上的华人文学的 独立 特质在于,他们更多地具备中华文化的生存背景,而又拥有丰富的海外本土生活的经验㊂有相当部分的人,从客观上看,是生于中国,长于海外㊂他们 文化身份 的认同,也常常左右他们写作的双重性㊂华人文学的 被忽略 ,与传统研究的模式有关,也和他们的 文化特征 与 华裔作家 的不同有关㊂长期以来,在文学史的教材和研究中,除了对华文作家作品和身份有清晰的表述以外,华人作家中出现的双语写作和本土文写作的重叠,这样作品的叙述是不清晰的,给研究方法的归类也带来不明确的问题㊂4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二㊁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中存在的 误区㊀㊀在长期的外国文学研究的活动中,因为 华人文学 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的模糊性,加之传统研究的一贯性,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以下误区㊂第一,在中国外国文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中, 华人文学 这一板块,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似乎不存在,潜意识中也不属于研究的部分㊂外国文学的主导基础,通俗地说,是以华裔文学作为界定,依据对 华裔 概念来认识的㊂所谓华裔,可以是指华人,也可以指华人的后裔㊂华裔作家与评论家弗兰克㊃陈(Frank-Chin)曾以美国为例,主张惟有那些在 美国生美国长 的才是华裔作家[7];美国华裔文学的写作,应该是指用 英语写作 的作品㊂在加拿大,这样的概念同样存在㊂这就排除了那些用华文写作㊁同时又用本土文(外文)写作的华裔作家㊂这就是外国文学长期以来的研究思路,也是长期存在的研究事实㊂ 华人文学 的研究,事实上成了架空的概念,或简单地划在了华文文学的领域,存在着片面研究的现象㊂第二,从国内与外国文学相关的研究与教学机构来看,也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㊂在传统高校文科类别中,一般分作两类:一是以 中国语言文学 学科为主体的外国文学,属于中文系;另一是以 外国语言文学 学科为主体的㊁外语系的国别文学㊂这样,一直以来就存在两种不同的 外国文学 ㊂一般而言,所谓国别文学,就是不以服务母语文学为第一要义,而将对象国文学作为客体,研究者与之保持学术距离,从外部作为对象性地研究㊂它要求研究者全面掌握对象国知识,视角区别于广义文学,国别意识重于文学意识㊂[8]另一方面,研究的作家对象也应该具备这个 客体 的特征,他们是有意识的本土 理念 ,作为本土国民一员对国家的关切,当然也是用本土文字的表达与抒发㊂这被认为是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提条件㊂华人文学只是 华文文学 和 华裔文学 形式上的称谓分类,写作的双语㊁文化认同及文学思想的特征,被挖空忽略㊂事实上的华人文学,它的本质特征存在于在华文文学与本土文学中的徘徊,这正是 文化的华人文学 的另一类,即中华文化意识和本土生活经验的重合㊂不过,在具备同样中华文化情结的外国文学研究学者的心目中,似乎并不能划为外国文学研究的范畴㊂这样以来,华人文学就像文学的 私生子 ,客观上受到了另眼相看㊂第三,作为外国移民史的发展,华人移民史的成长在海外仅仅百余年㊂华人的 集聚 与 圈子 文化(比如中国人的 唐人街文化 等)与早期移民身份的原因,在语言㊁教育层次和历史认知等方面,未形成一种认同的 作家群 氛围 ㊂欧洲㊁南美和非洲国家的移民与之不同,一是移民历史远远早于中国人;二是他们的语言㊁文化和历史更易融合于主流社会㊂以主体国家精神和意识从事写作,成为本土国家文学的一部分㊂甚至主导了某些时期的 主体 文学方向(如一些移民作家获过诺贝尔奖)㊂我们不否认华人文学作为整体现象,在走向本土化的进程中,远比 华文文学 早㊂有学者曾指出,华人文学在北美,20世纪50年代呈现了本土化,到80年代,文学作品的本土化日趋完善㊂[9]但作为 群体现象 ,一直并不明确㊂在华裔文学大概念的 掩盖 下,华人文学处在一个十分 尴尬 且 蹩脚 的位置㊂第四,在中国文学的大框架下,海外华人作家的写作存在质疑㊂争议的问题包括:华人文学是否应该属于中国文学的范畴,或者是中国海外文学㊁中国文学的 海外部分 移民文学 或 世界华文文学 等㊂一个重要的根据是,他们的写作更多地出自母语,即使用英文写作,在文化意识㊁创作思维和方法上承载着强烈地中华文化的色彩和情结,表达着华人生活故事的 大范围 ㊂有学者忽略华人文学的 多样性 ,和移民几十年生活经验的时空概念,以 旅外文学 代之华人文学,肯定中国大陆或台港地区的第一代海外移民作家,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旅外文学,他们的写作还没有融入在地国的文学体系,他们用华语写作,创作内涵是从母国带来的生活经验,发表作品的媒介基本上是在海峡两岸的范围,主要的读者群也是来自两岸 [10]㊂这是一种较为 武断 的结论,受到了强烈的质疑㊂事实上,华人文学的内涵已经悄然展示了另一种 大视角 ,即文学性㊁不依赖于任何文化意义上的传统和观念而存在,具有了一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成为祖地文化与本土文化环境下的文学现象㊂他们的作品和文学活动,在充分利用海外第3期郑南川㊀海外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定位与误区47㊀报刊㊁杂志㊁媒体等,展示出独特的 多媒体化㊁全球化㊁开放性㊁及时性㊁无中心与交互性的特点 ,文字与文学思想的表达,更具有 跨界 和 文化 的特征,重构了文学的另一类形态㊂[11]在北美移民国家,作为多元文化的主题文学一直存在着㊂重要的事实是,即使从1980年以后出国的移民算起,也经历了四十年的文学历程㊂这些移民多为受过较好高等教育的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与认知方面,都远比最早期的移民更快速和容易㊂这种潜在的 文化 接受与文学创作的变化,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深入到本土的融合特征,传统的华人文学研究学者,并非清晰的看到㊂传统的中文系或外国语系学者,尽管学术研究在事实上的 交叉 进行,对华人作家的研究,似乎出现了不对等的两个系统的关注㊂一方面是中文系对华文作品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外语系对本土语言作品的思考,出现对华人文学研究的人本 分离 ㊂对作家创作思想的研究,自然也偏离了整体认识的轨迹㊂有一些学者质疑,这种 分离式 研究的科学性和规律,是否违背了学科研究的路子和方向㊂对华人文学研究的从属归类感到了怀疑㊂事实上,华人文学研究已经在基本理论问题上提出了新的整合思考㊂我们必须认识到,纯粹以语言写作来划分学科研究方向并非科学,毕竟文字是为思想和文学服务的㊂对于搞外国文学研究的人来说,站在传统的研究思路上思考,对不同语言的写作者,产生研究 价值 和 偏离 的怀疑,轻易认为选择纯本土语言写作,才更符合学科方向㊂这种想法是具有片面性的,也偏离了 人本 文学的主体㊂第五,双语写作的华人作家㊁特别是偏重本土语言(外文)写作的,是相对的少数,写出相当质量且具有一定影响的也是少数,这对外国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同样可能面临困难㊂加之资料的难以获取,学界追求名家研究效应㊂研究路子狭窄,一溜风研究的雷同,在某种意义上也影响了学术的价值㊂从研究的视野上讲,外国文学中的 华人文学 的成长,具有越来越广泛的研究领域,人们应该纠正受 文化 情绪和传统研究观念的影响,走出圈子,打开视野㊂可以肯定,抛弃语种性和族裔性,而以跨文化㊁跨区域㊁跨时间为特征的华人文学,是外国文学研究的一部分,也是值得认真关注的㊂三㊁华人文学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意义㊀㊀首先,华人文学作家的 自然 身份是属于本土的,他们写作的生活现状和社会环境,也是本土的㊂他们的写作 身份 确定了它的本土化特征,即使他们的写作存在着华文与本土文的交织㊂[12]国籍和永久居住的居民身份,在地域上确定了他们的文学归宿㊂在多元文化的加拿大,包括华文写作在内,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本土文学的一部分㊂瑞士移民文学研究学者代博拉 麦德森(Deborah-Madsen),把它解释为 即此由彼 跨民族的杂糅体,打破血缘关系的本质神话,创建属于自己的 第三空间 的本土文学㊂[13]按照这样的观念,华人文学无论如何也无法和外国文学的概念分开,是外国文学研究的组成部分㊂其次,如果是用本土语言写作,在文学交流的社会价值意义和阅读的事实上,属于本土所有读者的范畴㊂作为华人作家,毫无疑问,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具备外国文学研究的外国文学作品,本质上和华裔作家一样㊂长期以来存在的 传统 观念,都是以 语言写作 被视为确定 华文 与 华裔 文学的界限㊂客观地说,早期华人的作品,从呈现华文与本土语言双语写作的 现象 看,确乎是极少的,没有产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㊂北美有代表性的作家汤亭亭㊁赵建秀㊁李群英㊁崔维新等,都属于第二代,甚至更早的华人,尽管他们也可以称之为 华人作家 (文化身份上讲),单从生存本身和写作的事实上,他们属于 华裔作家 ㊂从 华人文学 上定义,缺乏足够的理由,这是事实㊂我们认为,华人文学,即双语写作作家的出现,并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时间,大致发生在1980年以后㊂特别是大批留学生出国,华人双语写作开始出现新的情况,展示出一个新的领域㊂这里还包括了部分参与本土语言文学的翻译作家(即写作和翻译)㊂这正是后来华人文学由此被提出和产生的理由㊂以 华文 和 华裔 文学划分的传统说法,已经不能满足外国文学研究的客观事实㊂以移民人数较多的加拿大为例,作家李彦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红浮萍“(1995年)㊁‘雪百合“(2009年),以及中文小说‘海底“等,都显示出不同于以往华人写作的单一性,而具有多语言的特征㊂获得加拿大 Gabrielle Roy (文学评论奖)的双语作48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家赵廉,以出版双语作品为特点,她的‘枫溪情“(Maples and Stream,1999)㊁‘切肤之痛“(More Than Skin Deep,2004)等诗歌集,都是以双语形式出版㊂[14]魁北克作家张芷美一直以来用多种语言写作,包括出版的英文自传体小说‘狐仙“(1992)和法文的‘蝶变“(2019),同时在华人报业媒体‘七天“,发表连载中文随笔文章㊂如果说哈金也是属于这一年代的作家,他一直用英文写作,被视为华裔作家㊂但事实上,他的作品的 文化成分 也不失双语写作的 华人作家 的 特征 ㊂[15]2015年2月,在台湾联经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中文诗歌集‘另一个空间“,尽管这可以被视为 迟到 的华文作品㊂这种双语写作,也可视为具有华人文学的特质㊂类似这样的作家层出不穷,已经不失为外国文学中的 华人文学作家群 ㊂所以,作为华人文学存在的事实,是外国文学研究的新课题,具有深远的意义㊂第三,华人作家的双重语言写作,是华人移民特有的创作特征,具有海外的独特性㊂我们不应该把华人作家的作品,简单地划为中文系或外语系研究的不同范畴,例如,外国文学研究只关注外语写作者的层面,忽略华人作家双重语言作品的互补关系和所具备的文学价值㊂在加拿大,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多元化国家的加拿大文学,无论你用什么语言写作或出版,国家法律均给予认可,都属于加拿大文学的一部分(指在加拿大正规出版的),都会被视为国家图书,并规定被国家档案㊁图书馆登记和收藏㊂例如,法律明确规定:书物出版后九十天内,必须送交两本(样本)给国家档案图书馆收藏[16]㊂另外,研究作品的方法也是 包容 共享的,不应该被语言严格分割㊂这几年,一些学者在关注华人作家本土写作的同时,也注意到他(她)华文写作的另一方面㊂从作家 人物 的本身,从本土写作和华文写作的双重文学作品中,找到对作家综合评估的真实论点㊂这些是外国文学研究学者理应意识到和跨越的研究 思维 ㊂第四,值得补充的是,双语华人作家创作的华文写作部分,同样不应忽略作品中的本土化事实(本土故事)㊂特别是那些生活在海外多年,在潜意识中 文化身份 认同发生了变化㊁或更易接受本土 文化身份 认同的华文作品㊂它们都是外国华文文学研究的方面㊂四㊁对华人文学研究的反思我们说,华人文学即存在于华文文学与华裔文学的双重概念之中,又扩展了它们的文学范畴,成为一个更具备双重特征的文学现象㊂对于华人文学研究的反思,有重要的文学现实意义㊂华人文学的存在㊁进步和发展,已经得到国内学界的关注,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共识㊂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教授㊁学者,做出不少的研究成果㊂同时还存在着像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 等这样的民间专业组织,成为很好交流合作的纽带㊂作为跨语言㊁地域的文学类别,从 世界文学 意义上来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㊂在国外,本土华人文学研究,还处于一个比较空白的位置㊂基本基于 华裔 概念的认定㊂只存在于对个别作家的研究(本土文字写作的),没有专题的研究项目和体系㊂对这个群体存在的意义和文学特征,没有受到本土主流社会的足够 关注 ㊂在北美㊁西方国家,对华人作家的认识,同样存在用语言写作划分的情况,停留在 华裔 的概念上㊂对近几十年出国的 新移民作家 也如此㊂例如,在加拿大对当代著名作家应晨的评价,就有很大的争论㊂对她的身份归属一直难以确定,到底属于华裔作家㊁法语作家㊁中国作家㊁华人作家等,存在着不同的说法㊂加拿大戴尔菲娜 勒鲁(Delphine-Leroux)的‘加拿大百科全书“中称她为加拿大 新生代 小说家㊂[17]事实上,作为1980年以后出国的她,如同其他华人作家一样,完全不同于早期 华裔作家 ,并不具备他们的海外 身份 ㊂在她身上,同样承载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根本就不可能相同于早期华裔作家,是当今 文化的 华人写作人㊂尽管她本人事实上 回避 了华文的写作(也有出版的华文作品),仍然摆脱不了 华人作家 身份,是华人作家的一个范例㊂至于本土的华文文学,只是少数族别的文学,是华人圈子的 小文学 ㊂相比而言,国内 华人文学 作为华文文学 部分 的另一个 方面 ,有了很大的发展㊂这种文学写在海外,记录在中国,用母语书写,讲出了很多记忆中的 中国故事 ㊂一些优秀作品,甚至进入电影和媒体,受到高度关注㊂例如,获耶鲁大学 查尔德 布鲁哈德优秀教学奖 ( The Richard。
中外文学比较
一、简答题1.中外神话分别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l 西方的神话中,赞美崇拜的不是救苦救难的“德者”,而是叱咤风云的“力者”。
而“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
(王位都是通过战争取得的,而不是“禅让”。
神是征服世界。
这种力有双重含义:一是战场的英雄,二是赛场上的运动员。
)(在斯巴达城邦里,生下来的婴儿如果体质过弱或残疾的,就要被处死)(英雄观、战争观,一定要经历艰难险阻)l 中国则是三皇五帝式得圣德。
中国神话中的神为人们所称赞的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救世拯民的努力以及熔铸在精神品质中的“德行”。
l 西方是“崇力”,中国是“崇德”。
中国神话中创世女娲、天辟神盘古、夸父、文化英雄神农、后羿、治理水的大禹,他们为了整体的利益毫无顾虑的做出自我牺牲,成为美德与贤能的化身。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致使妻子变成了石头)l (西方的神缺少“伦理”,而中国的神是缺少“性”,这些神几乎是没有亲人,就算是有家庭也会为了社会责任而置之不顾)(性:兄妹的结合,是为了人类的繁衍而不是为了性欲的满足)。
2.对照一下中外创世神话,谈谈其异同和影响。
创世、造人:是关于宇宙是怎么来的、人自身又是从何而来这一重大话题的想象异: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是地处亚洲两端的古代华夏民族和古希伯莱人的神话。
在故事建构上它们有着相同的叙事模式和视角。
在文化身份上,伏羲女娲神话代表着农耕文明,亚当夏娃神话表现为游牧文化;在哲学意义上,伏羲女娲神话反映着东方阴阳和谐、人本主义精神,而亚当夏娃神话则显示着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思想;在美学追求上,伏羲女娲神话流溢着宁静空灵之美,亚当夏娃神话则激荡着悲壮理想之情。
中国人讲究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女娲造人,一造一大群,形成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不提倡独来独往,难以忍受孤独。
中西思维方式不一样,西方是“of”的方式,我们是“的”的方式。
“的”就是小的从属于大的,“of”首先关注个体。
上帝造人首先造出亚当和夏娃,都是有名有姓的,而我们的女娲造人一搅就一大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区别
清朝的“西学东渐”促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而当代社会一体化的进程更缩小了中外的差距(虽然有些方面并不明显),所以若要讨论东西方文学的真正不同,应该以古典文学为例,对比性更强。
从表面来看,显而易见,中外古典文学的最大差异在于描写手法的南辕北辙:中国文人注重以人物的一言一行,道具以及周遭环境变化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三国演义》为例,刘备三顾茅庐,其求才心切于此便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关于刘备三顾茅庐之前的种种心里斗争,思考过程,甚至其光复汉室的雄心大志,罗贯中略去不提。
而书中对一个道具的使用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酒杯。
无论任何一次“鸿门宴”,最频繁出现的一句台词就是:把盏为号。
一皱眉,一挥手,一转身,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人物的方方面面便被刻画出来。
在我们熟识的《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正是心情低落时,但他并没有直接表述自己的心境,而是用“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等一系列环境描写来衬托,把“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这一心理活动写得活灵活现。
拐弯抹角,但却鞭辟入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而结尾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引出也是由一句:“其必曰”,关于此名句究竟如何做出,心理变化如何,只字未提,但若通读全文,每个人都会觉得,这句话出现得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虽然我没看过《红楼梦》,但中学的课文还是记得,《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仅仅几笑一哭,就精准地定位了她在全篇中的性格,其拿捏之恰到好处,一览无余。
这种特点贯穿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始终。
反观西方的古典文学,其对人物刻画的最大特点在于心理描写,用成段成段的文字来告诉读者被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
比如《悲惨世界》中,卞福主教与上帝的交流以及他乐善好施的原因,雨果都不遗余力的分析分析再分析,完全从人物的内心来挖掘。
当冉.阿让
偷走他的银器时,对卞福主教高尚灵魂的刻画到了极至。
而当冉阿让被主教宽恕之后,心灵无法解脱,狂奔于旷野之上,从前的一幕幕涌上心头,他对世界强烈的报复心理与卞福主教对他的感化融合,在他内心激烈地斗争着,雨果用了几千字来描写这个斗争过程。
《基督山伯爵》中爱德蒙.汤凯斯被人陷害,沦为囚徒,而后一系列机缘,他成功越狱,并成为受人尊敬的基督山伯爵,完成复仇,心里描写贯穿于始终。
甚至他对长老尸体的处理大仲马也要大费笔墨来刻画其心理斗争。
可对于人物的言行以及道具的应用,西方做得没有中国这么出色。
只是有一个例外:契诃夫。
还记得《变色龙》吗?那件大衣成了描写胖警官必不可少的道具。
看了契诃夫的作品,我本以为俄国文学截然不同于西方文学,但后来发现,其实其余的俄国作家还是遵循西方文学套路的,比如说高尔基,他的自传三部曲中,甚至《我的童年》的最开头,当高尔基还是孩子时,成段的关于这个孩子的心理描写便浮出水面。
《海燕》和《母亲》也是印证这一观点的典型例子。
如果仅从这点区别来判断中外古典文学的优劣,未免武断,因为世界到底是多元化的,好与坏是由欣赏角度不同引起。
小时读世界名著经常有很受启发之感,因为那些成熟的心理活动正是一个孩子所缺少的,可以让我了解很多自己不曾有过的感受,也是对心灵的一种净化。
但随着年龄的增大,阅读面的扩展,中国文学那种促人思考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中国古典名著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要不断地思考:书中人物的笑是在笑什么?为什么要笑?转身是为什么?扔杯子是为什么?总之,人物的一言一行都经得起推敲,都有其深一层的含义。
但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书籍有益与否因人而宜,没有确定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