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文学
数学与文学的关联研究
数学与文学的关联研究数学和文学作为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其实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数学和文学的交叉研究中,数学不仅能够为文学提供逻辑和结构的支持,而且文学也能够为数学注入更多的灵感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数学和文学之间的关联,并且通过具体实例展示两者在创造性思维和抽象表达方面的相互作用。
一、数学在文学中的应用1. 数学在诗歌中的运用诗歌作为一种极具艺术性的文学形式,充满了对语言、形象和节奏的精妙处理。
而数学则为诗歌提供了一种严谨的结构和节奏感。
例如,诗歌中使用的押韵方案和韵律模式,可以通过数学的排列组合方法进行分析和设计。
同时,数学中的节奏感和音调变化也可以用来创作并强调诗歌中的韵律和语调。
2. 数学在小说中的运用小说作为一种复杂的文学形式,需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而数学则可以为小说提供一种逻辑框架和情节发展的方向。
例如,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方法可以用来构建小说中的谜团和线索,使读者在推理解谜的同时感受到小说的悬疑和紧张。
此外,数学中的概率和统计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小说中的人物塑造和事件发展,从而使故事更加真实可信。
二、文学对数学的启发1. 文学作品中的数学概念许多文学作品中融入了数学的概念和符号,这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对数学思维的启发。
例如,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提到的“无穷大”和“无穷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涉及的概率统计,都为读者展示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数学对世界的抽象表达和逻辑推理的作用。
2. 文学启发数学创造力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也为数学创造力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数学家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常常能够从中获得新的灵感和思维方式。
例如,爱因斯坦在阅读卢梭的哲学著作时得到了相对论的启发,这彰显了文学作品对数学创造力的重要作用。
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生动的情感和形象相结合,数学家们可以更好地突破思维的局限,并创造出具有深远影响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探索数学之美了解数学与文学的交融
探索数学之美了解数学与文学的交融数学与文学,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实际上却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
本文将探索数学之美,深入了解数学与文学的交融,从而展示出这两个学科的无限魅力。
一、数学中的文学性特点数学与文学都需要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然而,数学在推理和证明方面更强调逻辑性,并且需要清晰、准确的表达。
这也是数学中存在许多严谨且美妙的证明方法的原因之一。
在数学的证明中,有时候需要运用到一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思维方式与文学中的创作过程有相似之处。
二、文学中的数学特点相对于数学强调逻辑推理,文学侧重于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
但是,在文学中也常常出现一些数学元素,如韵律、格律与节奏等。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一些隐喻、象征和比喻,也与数学中的抽象概念有相似之处。
通过运用这些元素,作家可以创造出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使读者产生共鸣。
三、数学与文学的交融1. 数学启发文学创作数学中的美丽定理、数列及数学思维方法,往往会启发作家们创造出独特的文学作品。
例如,数学家费马的最后定理成为了《费马的最后定理》一书的灵感来源,而这本书又激发了许多读者对数学的兴趣。
2. 文学赋予数学以生动性通过运用文学形式,数学理论和概念可以得到更加生动而富有趣味性的表达。
数学教材中常常使用寓言故事或者生动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这使得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3. 数学与文学的共同思考数学家和作家都需要具备思辨和凝聚思想的能力。
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生活的意义和发展。
因此,数学思维和文学思维之间有许多共通之处。
数学的逻辑思维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含义,而文学的细腻情感也能给数学领域带来更多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数学与文学的交融展示了人类思维的多样性和广阔性。
数学与文学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
数学的精确性和逻辑性与文学的感性与美感结合,使得这两个学科在各自的领域中都能发挥出更加卓越的魅力和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数学与文学的交融,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两个领域的价值所在,同时也能拓宽我们的学术视野,培养出更全面的人类思维能力。
数学与文学的联系与应用
数学与文学的联系与应用数学和文学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强调逻辑和精确性,一个强调想象和表达。
然而,数学和文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数学与文学之间的联系,并且说明数学在文学中的应用。
一、抽象性的共性数学和文学都具有抽象性,通过抽象概念和符号来表达和描述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
在数学中,我们使用符号、公式、方程等来推理和解决问题;而在文学中,作家使用抽象的语言和形式来描绘人物、情节和情感。
数学和文学都追求对事物本质的把握,通过抽象的方式来捕捉现实。
二、逻辑思维的共通数学和文学都要求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数学中,逻辑推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要求严密的逻辑性;而在文学中,也需要有合乎逻辑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以使得读者可以顺利理解和接受作品。
逻辑思维是数学和文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数学在文学中的应用数学在文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诗歌创作中,数学可以用来构造韵律、押韵和节奏。
数学的旋律和音律规则可以帮助诗人选择合适的词句和表达方式,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美感。
另外,数学也在小说和短篇故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推理小说中,数学的逻辑思维和推理方法可以帮助作者构建复杂的谜题和推理过程,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解谜的乐趣。
数学在这些作品中起到了关键的支撑和辅助作用。
四、文学在数学中的应用同样地,文学也可以为数学提供一些启示和应用方法。
在数学教育中,文学作品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
例如,故事、寓言和诗歌可以被用来解释数学概念,通过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此外,文学作品也可以用来研究数学的历史和哲学。
数学史著作中经常引用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和思想,将数学的发展融入到人文和社会的背景之中。
总结:数学和文学虽然看似截然不同,但实际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与应用。
它们都追求抽象性和逻辑性,都在人们的思维和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数学与文学
其实只需将上面九个数字都加上5就是瑛姑的解 4 9 2 3 5 7 8 1 6 可笑瑛姑花了数十年时间研究都没有研究出结果。 上面的方阵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魔方阵,有的书上 叫幻方,在matlab中只需要敲入命令magic(n)就可 以求出n阶魔方阵,目前有人研究过幻方的许多性 质,并加以推广,某些文献上有人研究出素数幻 方,还有人研究出n阶等差素数幻方序列。
这四张图分别是圆极限1.2.3.4
埃舍尔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无限。
• 马德莱娜· 伦格尔在她的长篇小说《时间皱纹》(A Wrinkle in Time)中把超立方体和高维空间用作使她的人物越过外层空 间的工具。“……对第五维来说,你必须将第四维平方,再加 上其余四个维,于是你就能越过空间而无需绕长路……。换言 之,直线不是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 伊塔洛· 卡尔维诺在他的短篇小说《一切在一点上》(All at One Point)中描述了一个存在于仅一点的世界。他的独特创 造力使人们相信这样一个零维世界是真的存在的。“自然, 我们都在那儿,——老Qfwfg说,——此外我们还能在哪儿呢? 既然没人知道可以有空间。时间也是如此:我们既然挤在一 起像沙丁鱼一样,要时间干什么呢?我说‘挤得像沙丁鱼’, 是用了文学上的形象比喻,实际上根本没有空间可以把我们 挤进去。我们中间每一个人的每一点都同其他每个人的每一 点重合在仅仅一个点上,这就是我们大家的所在地。” • 回顾到中世纪和但丁的《神曲》,我们发现欧几里得的几何 对象是但丁书中的地狱的基础。圆锥形状用来把人们放在地 狱的各个阶段。在地狱里面,但丁使九个圆形截面起着把人 们按照所犯的罪分类的坛坫的作用。
结束语—— 世间万物到了极处, 本是殊途同归…
离根六尺远,两段常几许。
答案:可用勾股定理求得直立段位8尺,倾斜段位10尺
文学与数学的关系
文学与数学的关系711班王若彬文学,数学,一文一理。
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两个不相通的科目,甚至有人认为这两个科目是水火不容。
但是实际上,文学与数学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学对于文学与数学的关系,有人说:都有一个学字。
接着有人反驳:难道两者学的方法相同吗?我认为,学习需要认真学,仔细学,积极学。
学文学需要理解,需要渗透其中的深奥;学数学也需要理解,需要把从文字中得来的信息进行运用,这就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否则是无法深入解答的。
学文学需要运用,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学数学也需要运用,有些诗中就运用到了数字,例如宋代邵康节的《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还有郑板桥的《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文学与数学一样,都需要我所说的认真学,仔细学,积极学,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从中获取有“营养”的内容,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玩学习需要乐趣,同样是文学和数学,也都需要乐趣。
文学中有对联,例如,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古时曾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与众不同的对联:上联:二二三三四四五下联:六六七七八八九横批是:二四七三。
这是一副特殊的对联,它是由数字组成的,而且是一副隐字联,上联缺“一”、下联少“十”,利用数字谐音连起来是“缺衣少食”,而横批则是:“儿(2)死(4)妻(7)散(3)”。
原来这户人家在利用数字对联向人们诉说社会的黑暗呢!西汉司马相如做官之后,有遗弃老婆卓文君之意。
卓文君察觉到了,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其中有一首趣味盎然的数字诗《文君怨》:“一别之后,二地相思。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不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数学和中国文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关注逻辑和推理,另一个注重情感和人文。
然而,尽管它们的形式和方法不同,但数学和中国文学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比较数学和中国文学,探讨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
数学和中国文学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产物,它通过逻辑推理和符号表示来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等概念。
而中国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人类情感和智慧的结晶,通过文字和形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体验。
无论是数学还是中国文学,都在不同的层面上反映了人类的思维和情感。
数学和中国文学都强调创造性思维。
数学家通过发现和证明定理来推动数学的发展,他们需要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同样,中国文学作家也需要有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创作出富有艺术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无论是从数学还是从中国文学的角度来看,创造性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
数学和中国文学都需要严谨和精确。
数学是一门严密的学科,它要求推理过程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数学家必须通过严谨的证明和推理来确保结论的正确性。
同样,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也需要严谨和精确,作家必须选择恰当的词语和句子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以确保作品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然而,数学和中国文学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首先,数学是一门客观的学科,它的结论是普遍适用的,不受个人情感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而中国文学更注重主观感受和个人情感,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往往是作者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因此,数学和中国文学在表达方式和目的上存在明显差异。
数学和中国文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也不同。
数学通过逻辑推理和符号表示来研究和解决问题,它更注重严密的证明和推导过程。
而中国文学更注重文字和形象的表达,通过描写和叙述来传达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数学和中国文学在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上存在明显差异。
尽管数学和中国文学在形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在人类文明发展和创造性思维方面有一些共同点。
数学与文学如何将数学与语言艺术结合
数学与文学如何将数学与语言艺术结合数学与文学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学科,一个强调逻辑推理和精确性,另一个则注重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然而,当数学与文学相结合时,两者可以相互借鉴、相得益彰,产生出令人惊叹的创造力和启发。
本文将探讨数学与文学如何相互交融,并阐明这种结合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一、数学中的文学元素数学被认为是一门冷冰冰的学科,但我们可以从它的数学推理中发现文学的影子。
首先,大量的数学问题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这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思维过程有所类似。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逻辑,仔细分析问题,引入各种结构和论证方法,这与文学作品中的构思和表达有许多相似之处。
其次,数学中的数学定理和公式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学形式。
这些定理和公式过程简洁明了,语言简练,精确地表达了数学思想和原理。
例如,费马定理和勾股定理等经典数学定理,被誉为数学中的诗歌或文学杰作。
它们用简短而优美的语言准确地概括了复杂的数学观念和关系。
二、文学中的数学元素与数学中的文学元素相反,文学作品也经常探索数学的概念和思想。
首先,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与数学有关。
例如,《圆周率》这部小说由数学家约翰尼·卡什描绘了一个天才少年的故事,他将全世界最长的圆周率记在了脑中。
这部小说中不仅描述了数学家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同时也呈现了数学思维的奇妙之处。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也与数学紧密相连。
数学中的符号和表达方式常常被作为文学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使用。
例如,在《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中,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通过时间的循环和重复等数学概念来表达人生的荒谬与无常。
三、数学与文学的结合对教育的意义将数学与文学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教育意义重大。
首先,这种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数学元素,学生能够在虚构的故事情节中发现数学的奇妙之处,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想象力。
同时,通过数学中的文学元素,学生能够在数学推理中运用文学的修辞和表达技巧,培养出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方法。
浅谈数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最新教育文档
浅谈数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在今天看来,数学和文学似乎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学科,分属英国学者斯诺所说的“两种文化”.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文学则是以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形式,以语言文字的手段,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数学的基本单元是数字,数字之间的关系和运算规则是数学的基础;文学的基本单元是文字,文字之间的关系和词法、语法规则便是文学的基础. 然而,在希腊文中“数学”的最初意义是指“学到的或理解了的东西”;而“诗学”的最初意思则是“完成的、做好的或取得的东西”. 因此,“数学”和“诗”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很可能指的就是同一件事. 文学与数学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条道上跑的车,实则相通相连甚至是相映成趣的,有着奇妙的同一性.以中国文字的创始为例,相传文字产生之前是结绳记事,一个疙瘩一件事. 后来,黄帝的大臣仓颉发现鸟兽在泥湿地上的爪印,便创造了象形文字. 加减疙瘩与记数休戚相关,印爪也要记数,之后的甲骨文、钟鼎文也是以横、竖线的数量多少及配置关系来构成文字,斜线、钩、捺出现较晚,却仍然与笔画的数位有关.数学中的“对称”思想与文学里的“对仗”修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有这样一句回文: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无论正看反看,都是同一个句子. 而数学界也有一个至今未解的“回数猜想”:随意一组数字,比如617把它反过来就是716,把这两组数字相加,结果是1333,反过来就是3331;再把1333与3331相加,结果是4664,这就得到一个回数即无论顺着读还是倒着读,都是同一个数字. 回数和回文何其相似.文学与数学的同一性来源于人类两种基本思维方式――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统一性. 文学是以感觉经验的形式传达人类理性思维的成果,而数学则是以理性思维的形式描述人类的感觉经验. 文学是“以美启真”,数学则是“以真启美”,虽然方向不同,实质则为同一. 无论文学还是数学,都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才能产生传世的作品.一、文学中的数学“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型. ”数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客观性,它是精确的,严密的,纯粹的,科学的. 数学的文采表现于简洁,寥寥数语,便能道出不同现象的法则,这是数学优雅美丽的地方.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了数学美和文学艺术美之间的奇妙关系,因而常把数学融合到文学艺术之中去.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题《百鸟归巢图》诗,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啄尽人间千万名. ”诗题“百鸟”,却不见“百”字,但如果把诗中出现的数字写成一行,并在这些数字之间加上适当的运算符号,就会发现,谜底其实就隐藏在这道算式里:1+1+3× 4+5× 6+7× 8=100.数学是文学的有力工具,鲜明的数学语言,使文笔充满活力,言简意赅,跃然纸上. 比如数字成语,往往构思奇巧、形象生动、语言凝炼,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和强壮的生命力:一举成名、二人同心、三思而行、四面楚歌、五体投地、六亲不认、七祖升天、八面玲珑、九牛一毛、十面埋伏,等等,不一而足.再如,诗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中的“两个”、“一行”、“千秋雪”、“万里船”几个数字的运用,不仅使对仗十分工整,而且加浓了草堂周围景色的绚丽色彩,使诗句的节奏更加明快,意境更加深远. 如果我们留心寺院门庭的两侧及大殿的立柱上的对联,会发现数字的运用更为广泛. 北京后海广化寺三门处的对联:四十八愿普破群机九品接引登彼岸;二十五有日生正信三界同皈度众生. 道出了佛陀普度众生的大愿,耐人品味.二、数学中有文学数学是一门公理化的科学,似乎所有论断都可以由三段论证的逻辑方法推导出来,但这只是数学的形式,而不是数学的精髓. 数学著作不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也有许多巨著令人叹为观止. 从欧氏几何的公理化到笛卡儿创立的解析几何,到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一直到与物理学水乳相融的近代几何,都以简洁而富于变化为宗,其文采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件文学创作,它们发生的时代与文艺兴起时代雷同,绝对不是巧合.不少伟大的数学家以文学、音乐来培养自己的气质,与古人神交,直追数学的本源. 11世纪波斯著名数学家奥马?海牙姆在诗歌史上的地位甚至超过他在数学史上的地位.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旧体诗和新诗都写得很好.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先生曾出版过一本诗集. 中国香港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菲尔茨奖获得者丘成桐,自幼喜欢《史记》,且受益匪浅.历史上,用诗歌体裁来描写、宣扬数学的例子不胜枚举. 印度约公元前800~600年讨论建造祭坛几何方法的《绳法经》即是以诗歌形式写成的. 英国数学家雷科德在几何课本《知识之途》中就利用诗歌形式来宣扬几何学的价值. 中国明代数学家程大位在《算法统宗》中多以诗歌来表达问题的解法,特别是最后的“难题”都以诗或词的形式表述. 我国民间也有许多诗歌形式的数学算题,譬如:“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 问:壶中原来有多少酒?此题用方程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斗,得[(2x - 1)× 2 - 1] × 2 - 1 = 0,解得x = 7/8 .数学与文学的相互渗透、交相辉映,很难说是谁帮助了谁,融为一体则可能中肯一些. 近几年来,数学大师丘成桐提出“他山之石可攻玉,文学数学巧结合”的学术观点;以郭曰方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专门吟咏科学和科学家,当然也包括数学和数学家. 相关论文的发表和文学作品的问世,进一步揭开了数学和文学的内在相通性和形象思维与推理思维方面的互补性,展示了文学和数学的结合互补、共赢的发展前景.【。
数学与文学的关系
数学与文学的关系
数学和文学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而文学则是一门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
然而,这两个领域都需要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就不难理解了。
数学和文学都需要创造性思维。
在数学中,数学家需要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来解决各种数学难题。
同样,在文学中,作家也需要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来构思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因此,数学和文学都需要创造性思维来推动它们的发展。
数学和文学都需要逻辑推理能力。
在数学中,数学家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各种数学定理和公式。
同样,在文学中,作家也需要通过逻辑推理来构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因此,数学和文学都需要逻辑推理能力来保证它们的正确性和连贯性。
数学和文学都需要创新精神。
在数学中,数学家需要不断地创新来发现新的数学规律和定理。
同样,在文学中,作家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来创造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
因此,数学和文学都需要创新精神来推动它们的发展。
数学和文学虽然看似截然不同,但它们之间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它们都需要创造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精神来推动它们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数学和文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这些能力,
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文学中的数学文化
文学中的数学文化文学和数学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科,一个强调表达和情感,一个强调逻辑和推理。
然而,在文学中,数学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和意象,经常被讨论和描绘。
这种探索和表达追溯到古代,数学思想在文学中的应用是一种独特的创造方式。
首先,数学在文学中通常被用来揭示人类的思考方式和智慧。
数学思维强调逻辑性和精确性,而在文学中,这种思维方式可以用来探索角色和情节的发展。
例如,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数学家或学者作为角色,他们通过数学的思考方式来解决问题。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主角哈姆雷特就是一个富有哲学思考和数学才能的角色,他通过数学的方法来揭示人类行为的真实本质。
其次,数学文化在文学中还被用来探索宇宙的奥秘和人类的存在意义。
数学是一种普世的语言,通过数学我们可以揭示宇宙的秩序和规律。
在文学作品中,数学被用来传达关于存在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例如,在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中,主人公史蒂芬·德迈斯特拉通过数学的观念来思考人类的存在意义。
他认为数学是一种神圣的语言,通过数学,人们可以逼近真理。
此外,数学在文学中还被用来描绘和探索美学和艺术。
数学是一种有秩序、对称和美感的学科,它的思想和概念可以运用到文学的创作中。
例如,数学中的黄金分割概念可以被应用到文学中的结构和节奏上,创造出一种和谐而美好的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数学元素的运用可以提高作品的艺术性,并增添一种深邃和精神上的慰藉。
此外,数学文化还可以通过对数学历史和数学家的描述来充实文学作品。
数学的历史和数学家的传记中蕴含着许多动人和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成为文学作品的素材。
通过运用数学的历史,文学作品可以揭示人类思维的发展和进步,强调知识和学问的重要性。
同时,描述数学家的生活和品格也可以为文学作品增添一种人文关怀和思考的层次。
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
数学和中国文学的比较数学与文学之源于自然数学之为学,有其独特之处,它本身是寻求自然界真相的一门科学,但数学家也如文学家般天马行空,凭爱好而创作,故此数学可说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
大略言之,数学家以其对大自然感受的深刻肤浅,来决定研究的方向,这种感受既有其客观性,也有其主观性,后者则取决于个人的气质。
气质与文化修养有关,无论是选择悬而未决的难题,或者创造新的方向,文化修养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因为人文知识也致力于描述心灵对大自然的感受,所以司马迁写史记除了“通古今之变”外,也要“究天人之际”。
广义相对论提出了场方程,它的几何结构成为几何学家梦寐以求的对象,因为它能赋予空间一个调和而完美的结构。
我研究这种几何结构垂30年,时而迷惘,时而兴奋,自觉同《诗经》、《楚辞》的作者,或晋朝的陶渊明一样,与大自然浑为一体,自得其趣。
我花了5年工夫,终于找到了具有超对称的引力场结构,并将它创造成数学上的重要工具。
当时的心境,可以用以下两句来描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数学的文采数学的文采,表现于简洁,寥寥数语,便能道出不同现象的法则,甚至在自然界中发挥作用。
我的老师陈省身先生创作的陈氏类,就文采斐然,令人赞叹。
它在扭曲的空间中找到简洁的不变量,在现象界中成为物理学界求量子化的主要工具,可说是描述大自然美丽的诗篇,直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从欧氏几何的公理化,到笛卡儿创立的解析几何,到牛顿、来布尼兹的微积分,到高斯、黎曼创立的内蕴几何,一直到与物理学水乳相融的近代几何,都以简洁而富于变化为宗,其文采绝不逊色于任何一件文学创作。
文学家为了达到最佳意境的描述,需要追究“僧推月下门”与“僧敲月下门”的区别。
数学家为了创造美好的理论,也不必依随大自然的规律,只要逻辑推导没有问题,就可以尽情地发挥想像力。
文学与数学的赋比兴中国古诗十九首,作者年代不详,但大家都认为是汉代的作品。
刘勰说:“比采而推,两汉之作乎。
数学与文学发现数学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和意义
数学与文学发现数学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和意义数学与文学:发现数学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和意义数学和文学,作为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学科,却在某种程度上互为呼应。
数学强调逻辑思维和抽象推理,文学则注重情感表达和生动描绘。
然而,数学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和意义却是丰富多彩的。
本文将探讨数学在文学中的运用,深入挖掘数学在文学作品中所蕴藏的内涵和意义。
一、数学的抽象思维与文学的意象表达数学以其独特的抽象思维方式,帮助人们从事物本质之中抽离出关键的特征,使得人们能够以精确的语言和符号来描述和推理。
而文学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善于通过意象和隐喻来传达情感和理念。
数学作为一种抽象的语言,可以在文学作品中被用来表达深层次的含义。
例如,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在他的长篇小说《追忆逝水年华》中运用了数学中的无穷概念。
他描述了主人公逐渐老去,时光无情流逝的感受,借助无穷的数学符号和叙述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了时间流逝的无限延伸和无法捕捉的感觉。
数学的抽象思维和符号语言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加精确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更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二、数学的逻辑推理与文学的情节构建数学具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演绎能力,而文学则通过叙事和情节的构建来吸引读者的兴趣和情感投入。
数学的推理过程和文学的情节发展有着相似之处,都需要考虑因果关系和逻辑的连贯性。
在英国作家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探案集》中,主人公福尔摩斯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揭示了各种疑案的真相。
作者运用数学的逻辑思维和方法,构建出了一个个诡谲复杂的侦探故事,通过福尔摩斯的推理过程,将读者引入一个个令人惊叹的案情。
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力为文学作品的情节构建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使得情节更加紧凑、扣人心弦。
三、数学的美学与文学的审美数学和文学都具备一定的美学特征,数学的美学在于其简洁、精确和对称等特点,而文学的美学则在于其丰富的意象、动人的情感和多样的表达方式。
当数学和文学相结合时,可以呈现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艺术魅力。
数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数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数学和文学似乎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一个充满了逻辑、公式和数字,另一个则洋溢着情感、想象和文字的魅力。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文学研究的领域时,会惊奇地发现数学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数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定量分析的方法。
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词汇、句子长度、段落结构等元素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揭示出一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规律。
例如,我们可以计算一部小说中不同词汇出现的频率,从而了解作者的用词习惯和语言风格。
某些作者可能偏好使用简洁明了的词汇,而另一些作者则可能更倾向于运用丰富多样、较为复杂的词汇来表达思想。
这种定量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比较不同作者的写作特点。
数学中的概率和统计知识在文学研究中也大有用武之地。
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为例,通过对众多类似情节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某些命运走向出现的概率较高。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特点,还能帮助我们探究作者在创作时所遵循的潜在模式。
数学中的图表和图形也能为文学研究带来新的视角。
比如,我们可以用折线图来展示一部作品中情节的紧张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或者用柱状图来比较不同作品中某一主题出现的频率。
这样直观的表达方式能够让研究者更清晰地看到文学作品中的各种趋势和特点,从而得出更深入的结论。
在研究文学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时,数学同样能够发挥作用。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预测一部作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或者分析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段的传播范围和速度。
这种基于数学的预测和分析对于文学作品的出版、推广以及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数学还在文学作品的结构分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有些文学作品具有严谨的结构,如同数学中的几何图形一样精确而有序。
例如,某些小说可能采用了环形结构,开头和结尾相互呼应;有些诗歌可能遵循着特定的韵律和节奏模式,类似于数学中的周期性规律。
运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来剖析这些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在逻辑和艺术价值。
数学与文学
如果我是双曲线 恩~你就是那渐近线 如果我是反比例函数 你就是那坐标轴 虽然我们有缘 能够生在同一个平面 然而我们又无缘 恩~慢慢长路无交点 为何看不见 等式成立要条件 难到正如书上说的 无限接近不能达到
如果我是双曲线 恩~你就是那渐近线 如果我是反比例函数 你就是那坐标轴 虽然我们有缘 能够生在同一个平面 然而我们又无缘 恩~慢慢长路无交点 为何看不见 等式成立要条件 难到正如书上说的 无限接近不能达到 为何看不见 明月也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千里共婵娟 此事古难全 但愿千里共婵娟
二、诗中的数学
1、数字入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宋人邵康的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自然朴实的乡村景象,宛如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然而它却有一半是用数字写出的,诗意 的美隐含在数的和谐之中
郑板桥也有咏雪诗: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诗句抒发了诗人对漫天雪舞的感受。
三、文学作品中的数学
金庸《射雕英雄传》 第29回和31回中通过
宋元数学(如开方、幻
方、天元术、四元术、
同余问题等)来刻画黄
蓉才智过人的形象。
曹学芹《红楼梦》
有掷四个骰子游戏
歌剧《刘三姐》
有精彩的片段: 三秀才: 小小麻雀莫逞能,三百条狗四下分, 一少三多要单数,看你怎样分得清? 刘三姐: 九十九条打猎去,九十九条看羊来 九十九条守门口,还有三条狗奴才。
2、想象与类比 文学家为了达到最佳意境的描述,不见得忠 实地描写现象界,例如贾岛只追究“僧推月下 门”或是“僧敲月下门”的意境,而不在乎所 说的是不是事实。 数学在创造新的方向时,不必凭实验,而 是凭数学的文化涵养去猜测去求证。数学上常 见的对比方法乃是低维空间和高维空间现象的 对比。我们虽然看不到高维空间的事物,但可 以看到一维或二维的现象,并由此来推测高维 的变化
数学与文学的关系
数学与文学的关系
在丰富的文学意义上,数学是一种基础知识。
它不仅提供了解释和推理的基础,而且在审美上也可以提供多种方式的解读,从而丰富文学内容。
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数学。
首先,文学与数学都有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
文学把握客观事实,把细节和意义组合连接起来,创造了一种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这其中的数学思维十分重要。
例如诗人会用押韵、重复的技巧来增加诗歌的美感,文学家经常运用对比和排比的方式来提升文章的水准。
这些数学思维的元素对增加文学的特色至关重要。
其次,数学思想可以帮助文学创作者建立概念框架,并加强作品的结构。
文学作品的结构犹如一座大厦,数学思维可以帮助文学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力。
例如,文学作品的结构可以采用等边三角形的模式,使它更加紧凑;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应用数学方程和定理,以更加精准和有力的方式来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最后,文学与数学之间也存在着某种关联性。
文学作品可以用数学方式来描述,而数学也可以用文学方式来表达。
文学中可以采用数学方式来描述人物关系,而数学也可以采用文学方式来表达概念、定理和结果。
文学和数学这两种思维方式可以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对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文学与数学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历史上的联系,而是未来深入发展的前景。
文学把梦想实现,而数学则为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以期达到更好的文学效果。
数学与文学
数学与文学众所周知,数学属理,文学属文。
然而殊不知,数学与文学是相通的。
数学的演化和文学有极为类似的变迁。
中国著名作家汪国真在他的《喜欢》一文中谈到:“喜欢文学而终学理或喜欢理而终学文,这是命运最初的误会,却不是最终的误会。
”充满诗意的文字让人体会到文与理的自然转变与融合。
从自身的经历来讲,我便是一名理转文的学生。
高中学习的是理工科,大学却进入了中文与新闻传播系学习新闻专业,跨度也算大。
现在的学习与文学相连甚大,而恰巧中学学理时最喜欢的学科是数学。
这便也加深了我对这两门学科共同的感情,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着自身的理解。
也许我的经历谈不上“命运的误会”,但至少是一次体验,文学与数学之间的碰撞与火花,颇有趣味。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数学与文学各自的概念。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其实在虚拟世界和想象中也有空间和数量关系,同样要符合数学规则。
文学则是以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形式,以语言文字的手段,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如果预言也要符合现实社会的生活。
数学的基本单元是数字,数字之间关系和运算规则是数学的基础。
文学的基本单元是文字,文字之间的关系和词法、语法规则便是文学的基础。
通过查阅资料,一种关于“数文同源”的说法从“起源”方面很好地解释了数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从中国文字的创始说起,相传在文字产生之前,是结绳记事,一个疙瘩一件事,事件多了便不好记忆。
尤其是加疙瘩易、减疙瘩难。
无论加减都与记数休戚相关。
后来,黄帝的大臣仓颉发现鸟兽在泥湿地上的爪印,便有了创造象形文字的启示。
然而印爪也要记数,要兼有形象与数字的功用。
甲骨文、钟鼎文也是以次横线、竖线、横竖线混合线的数量多少及配置关系来构成文字。
斜线、钩、捺出现较晚,仍然与笔画(刻线)的数位有关。
而古代的许多典籍、名著中都包含有数学的知识,数学的文化。
例如,《老子》《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诗经》中有“岁取十千”、“如三秋兮”、“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之句。
数学在文学中的应用
数学在文学中的应用数学与文学是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学科,一个注重公式推导和逻辑思维,一个强调情感表达和语言艺术。
然而,这两个领域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数学在文学中有着深远而多样化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数学在文学中的应用,并为读者展示这种应用是如何丰富和深化文学作品的。
一、数学的符号与文学的符号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有着独特的符号体系。
这些符号旨在传达精确的信息和准确的概念。
同样地,文学也依赖符号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虽然数学和文学的符号体系不同,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
比如,在文学中,字母和单词是基本的符号,通过排列组合形成句子和段落,传达作者的意图。
而在数学中,字母和数字也是基本的符号,通过运算和方程式形成公式和定理,表达数学家的思想。
二、数学的逻辑思维与文学的敘事结构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强调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人们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步骤和规则进行推导。
同样,文学作品也需要有合理的故事结构和叙述逻辑,以引导读者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数学的逻辑思维与文学的敘事结构都在追求连贯性和合理性。
数学的推理过程可以启发文学作品的结构安排,使之更具有说服力和内在逻辑。
三、数学的美学与文学的美感数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在深刻的理论背后,数学的美学价值体现在简洁、优雅的证明和公式之中。
同样地,文学作品也是追求美感和审美价值的艺术表达。
作家通过优美而精准的文字展示情感、描绘画面,使读者产生共鸣。
数学的美学可以为文学作品提供灵感,使之更加精细、精巧和富有观赏性。
四、数学的模型化与文学的抽象数学以其模型化的特性而闻名,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建模,寻找问题的本质和共性规律。
同样地,文学也借助抽象的手法将问题或情感具象化,使之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
数学的模型化思维可以为文学提供新的视角和创作方法,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智慧。
综上所述,数学在文学中的应用是丰富多样的。
数学与文学的交汇点不仅仅体现在符号、逻辑、美学和抽象上,还涉及到更广泛的领域,如统计学在文学评论中的应用、数学模型在故事情节构建中的运用等。
数学与文学结合的例子
数学与文学结合的例子
1. 哇塞,你看诗歌中的对仗不就像数学中的等式一样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上下两句多工整啊,就如同等式两边完美平衡,这可不是数学与文学的奇妙结合嘛!
2. 嘿,想想那些回文诗,简直是数学对称美的文学体现呀!像“雾锁山头山锁雾”,从前往后和从后往前读都一样,这和数学里的轴对称图形有啥区别呀!
3. 咦,文学里描述数量的词不就是数学在帮忙嘛!比如“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千”和“万”不就是数学概念呀,难道不是数学与文学在联手给我们呈现宏大的场景吗?
4. 哎呀呀,故事里的时间顺序不就恰似数学里的数轴嘛!从开始到结束,一步步推进,这难道不是一种数学与文学的融合吗?就像《灰姑娘》里按时间发展的情节。
5. 哇哦,修辞手法里的排比是不是有点像数学的数列呀!“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这一句句多有节奏感呀,就像数列一样有规律,多神奇啊!
6. 嘿嘿,有些小说里的人物关系图不就像是数学里的图表嘛!谁和谁有关系,一目了然,这可不就是数学在为文学服务嘛,真有意思啊!
7. 哟呵,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有时候不就像数学公式一样可以通用嘛!《亡羊补牢》告诉我们的道理在很多地方都适用,这就像数学公式适用于很多题目一样,这不是很好的结合嘛!
8. 哈哈,那些描写建筑结构的文字不就是在运用数学概念嘛!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这里面不就有几何的感觉嘛!这数学和文学结合得可真妙!
观点结论:数学与文学的结合真是无处不在,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映衬,让我们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各国的学者纷纷采用数学方法 研究文学作品,取得了一批优秀的成果:
1、《数学——科学的皇后和与仆人》一书的 作者,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贝尔的“贝尔数” 与诗词有着奇妙的联系,应用贝尔数可以算 出诗词的各种押韵方式,这在大诗人雪莱的 《云雀》及其他名家的许多诗篇中的到验证。 2、美国大数学家伯克霍夫曾发表《美国的数 学原理及其在诗和音乐中的应用》的演讲集, 表现了数学家对诗和音乐的关注。
这个对子很难,其中“妙”字拆 成了“少女”,“倪”字拆成了“人 儿”,又与倪医生相对出。大家想了 许久,实在想不出下联,最后还是由 华先生自己说出了下联:“搞弓长张 府高才”。 其中“搞”字拆成了“高才”, “张”字拆成了“弓长”,却正好又 对着在座的数学家张广厚。大家惊叹 不已,赞赏对联之妙。
本节结束! 谢谢欣赏! 祝大家岁岁平安!
3、中国律诗的平仄变化
我国律诗的平仄变化错综复杂,难以掌 握,但如果从数学观点去认识,却是一种具 有简单运算规则的数学模式,其中蕴涵着一 种数学美。任何一种平仄的数学矩阵,律诗 和绝句的平仄矩阵共有16个,可归纳成一个 律诗平仄的数学公式,为学习和掌握律诗和 绝句的各种平仄格式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 可惜我国懂律诗的诗人中懂数学的人不多!
诗的 微 圆 最 。系 积 锥 后 ”数 分 曲 阶 雨 ,中线段 果 于,、就 说 是想对遇 : 数像数到 “ 学成、想 数 也了概像 学 成计率, 到 了算、在 了
山两 同 前 顶者 时 走 汇从 , , 福 合山 科 艺 楼 。麓 学 术 拜 ”分 也 越 说 手要要: ,艺科“ 又术学越 在化化往 ,,
数学在文学研究中大放异彩
近几十年,为了研究文学作品,人们愈来 愈多地使用数学手段,本来属于人文科学的语 言学向自然科学快速靠拢。从而诞生了一门新 的学科——数理语言学。 数理语言学: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语言,给语言 以定理化和形式化的描述。 数理语言学包含三个主要分支:统计语言学、 代数语言学、算法语言学。
倡导“理工科学 生应该学些文学”的 全国政协副主席、著 名数学家和数学教育 家苏步青教授,曾发 表数学论文150篇,他 能把业余时间的诗作 结集为《原上草集》, 其序诗曰: 筹算生涯五十年, 纵横文字百余篇。 如今老去才华尽, 犹盼春来草上笺。
1996年3月易南轩惊悉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院 士逝世,感慨系之,因成七律一首以为悼念: 悼陈景润院士 “猜想”沉迷痴亦狂,常人不解为神伤。 哥峰攀越顶巅进,数国傲游物我忘。 院士辛劳终积疾,心灵化蝶仍飞忙。 “明珠”终究归谁摘?留与世间费思量。 1999年10月获第四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 一等奖。在大会发言中,笔者曾赋诗一首: 获”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喜赋 有幸中年步杏坛,青灯敬业未偷闲。 数园探美寻幽静,教术求新上艺山。 幸苦耕耘期有得,创新意识觉尤难。 谆谆长记苏公语,原草春翻笔下澜。
统计语言学
研究文学作品的重要方法,主要用统计 的方法处理语言资料,衡量各种语言的相关 程度,比较作者的文体风格,确定不同时期 的语言发展特征。
代数语言学
借助数学和逻辑的方法提出精确的数学 模型,把语言改造为现代科学的演绎系统, 为使用计算机做准备。
算法语言学
借助图论的方法研究语言的各个层次, 挖掘语言的潜在本质。
麦迪逊(James Madison),美国 宪法之父。1751年出生于弗吉尼 亚 ,1836年去世,享年85。麦 迪逊是美国第四任总统,出身于 南方大种植园主家庭。少年好学, 青年时期即投身于独立战争。曾 担任州众议员(1776年)、州参 议员(1784-1786)、大陆会议 代表(1780-1783)、联邦众议 员(1789-1797)和国务卿 (1801-1809在杰斐逊总统下)。
5、关于“联邦主义者”的身份
在美国历史上有12篇历史文献,署名“联邦主义 者”。可能的作者一个是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 另一个是美国开国政治家汉密尔顿。数学家研究两 个人对虚词的使用,发现风格差异很大。汉密尔顿 喜欢使用“enough”、“while”、“upon”,而麦迪 逊却很少使用。研究人员把这些风格特征与12篇 “联邦主义者”的作品进行比较,最后确定“联邦 主义者”就是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了却了这桩 长期的悬而未决的公案。
数学家与诗
在人们心目中,大凡数学家日日夜 夜痴迷于数学打交道。其实,不少数学 家的爱好是相当广泛的,他们不仅爱诗、 读诗、背诗、呤诗,而且也会写诗。下 面引用几位著名数学家的诗作,表明他 们不但是第一流的数学家,同时也具有 深厚的文学功底,在他们身上数学与文 学已经熔于一炉。
曾任美国数学学会主席、获世界 最高数学奖——沃尔夫奖的数学大师 陈省身教授,1980年在中科院的座谈 会上即席赋诗: 物理几何是一家,一同携手到天涯, 黑洞单极穷奥秘,纤维联络织锦霞。 进化方程孤立异,曲率对偶瞬息空, 筹算竟得千秋用,尽在拈花一笑中。 在这首诗中,把现代数学和物理中最新 概念纳入优美的意境中,讴歌数学的 奇迹,毫无斧凿痕迹。
哈佛大学的亚瑟· 杰费说:“人们把数学 对于我们社会的贡献比喻为空气和食物对生 命的作用,我们大家都生活在数学的时代— —我们的文化已‘数学化’。”
文学与数学的统一性来源于人类两种基本思维方式—— 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同一性。 文学是以感觉经验的形式传达人类理性思维的成果, 而数学则是以理性思维的形式描述人类的感觉经验。文学 是“以美启真”,数学则是“以真启美”,虽然方向不同, 实质则为同一。而文学与数学的统一归根到底是在符号上 的统一,数学揭示的是隐秘的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符号体 系,而文学则是揭示隐秘的精神世界的符号体系。一为重 建世界的和谐,一为提高人类的素质。 人类的文明经历了两次分化——艺术与科学的分化及 艺术,科学本身的分化。如今又在进行两次综合——艺术 本身的综合及文学(艺术)与数学(科学)的综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数学家的妙对
1981年4月,华罗庚到合肥中国科技大 学讲学,同去的有张广厚、王元等著名数学 家。4月的合肥,正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 季节。华先生一行住在风景如画的“稻香楼” 里朝南的一个小院子里,科大还专门派了一 位医生倪女士照顾华先生。
华先生在科大生活很愉快,每天 傍晚由同住的数学家陪他散布、聊天、 也说说笑话。一天,华先生在住处, 突然诗兴大发,他看着倪医生笑着对 大家说:“我出一个对子,你们来对 一下:妙人儿倪家少女”。
(2) 1980年6月,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召开 的国际首届《红楼梦》研讨会上,来自威斯 康星大学的华裔学者陈炳藻先生宣读了一篇 《从词汇上的统计论<红楼梦>的作者问题》 的博士论文,引起了国际红学界的关注和兴 趣。他从某些重要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入手, 利用计算机统计、处理、归纳。最后认为后 四十回系高鹗续写的说法不实。120回均是曹 雪芹所作。
4、关于《红楼梦》的作者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前八十回的作者 是曹雪芹,后四十回的作者是高鹗。自从数 学统计进入文学研究后,这个结论遭到计算 机的挑战。
(1)复旦大学数学家李贤平把《红楼梦》120 回当作一个整体,以回为单位,从中挑选47 个常用字输入计算机,并将其使用频率绘成 图形,从中可以看出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 据此,他提出了《红楼梦》成书新说:是佚 名作者作《石头记》,曹雪芹“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将自己早年所作《风月宝鉴》 插入《石头记》,定名为《红楼梦》,而程 伟元、高鹗是全书整理的功臣。
数学家熊庆来是华罗庚 的恩师,也是杨乐、张广 厚的导师,当杨乐宣读完 自己的第一篇论文时,熊 教授即席赋诗赞美: 带来时雨是东风, 成长专长春笋同。 科学莫道还落后, 百花将见万枝红。
华罗庚教授也是一位 能诗能文的大家,他的名 句“聪明在于勤奋,天才 在于积累”和“勤能补拙 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 才”,早已成为人们的座 右铭,他曾为青年一代题 了一首劝勉诗: 发奋早为好,苟晚休嫌迟。 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
《静静的顿河》是描写 顿河流域哥萨克的史诗 性作品。但小说出版后, 流亡海外的一些作家如: 索尔仁尼琴等人认为这 部小说的内容抄袭哥萨 克作家克留柯夫的。理 由是: 《静静的顿河》 的面世,肖洛霍夫很年 轻,并无生活经验和阅 历,而且以后也没写过 类似的作品。
为了弄清真相,捷泽等学 者从《静静的顿河》中随 机挑2000句话,再从肖 洛霍夫和克留柯夫的各一 部小说中随机挑出500句 话,输入计算机进行比较, 最终认定《静静的顿河》 的作者就是肖洛霍夫。
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 Alexander Hamilton,(1757年 1月11日 - 1804年7月12日)是美 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 人之一,财经专家,是美国的第 一任财政部长。是美国政党制度 的创建者,在美国金融、财政和工 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因政 党相争而决斗丧生。
6、关于《静静的顿河》
数学与文学
文学与数学的结合
文学与数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 条道上跑的车,实则文学与数学有着奇 妙的同一性,先看几位著名文学家关于 文学与数学的远见卓识: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现代科学六大 部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数 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思维科学, 人体科学)应当和文学六大部门(小说杂文, 诗词歌赋,建筑园林,书画造型,音乐,综 合)紧密携手,才能有大的发展。
米哈依尔· 肖洛霍夫 (1905-1984),是二 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 代表,也是我国读者十 分熟悉且至今仍给予特 殊关注的作家。他给世 界人民留下了《静静的 顿河》、《新垦地》 (旧译《被开垦的处女 地》)、《一个人的遭 遇》等珍贵的文学遗产.
《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 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此 书共分为四部,从1926年开始 直至1940年,共用了14年的时 间才创作完成。肖洛霍夫这部 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 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 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 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 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 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 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 荣的苏联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