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合集下载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

会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来源学#科#网Z#X#X#K]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说承上”是因为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通过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学生对速度、平均速度的理解。

说启下'是因为本节是第一次分组实验课,让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等自主活动来提高实验能力,体会间接测量物理量的方法,培养合作精神。

教材设计实验来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停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选用的器材比较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通过在斜面的中间放上铁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铁片时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材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和总路程的平均速度,应当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在计算中复习巩固解决物理计算题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分析实验数据,体会说到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指明是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勺平均速度。

重点:平均速度的测量。

难点:平均速度的测量,停表的使用。

三、教学策略创设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例子,学生容易判断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变化的,也能猜想出物体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但是要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必须进行速度测量。

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要测量速度,必须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用停表测量时间。

教学设计3: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3:1.4 测量平均速度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执教人:执教班级:执教时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⑵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其判断方法.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2.过程与方法:⑴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⑵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⑴通过探究指导学生学习和领会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培养教育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⑵结合有关匀速直线运动公式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学知识的价值,进而将好奇兴趣转化为学习动机。

二、设计思路:1.本节内容教学可以分为两个课时:2.第一课时主要探究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为重点,让学生参与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进而自然提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既使他们学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通过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物理图像的教学,进一步训练他们运用、分析物理图线的技能。

3.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两个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直线运动的性质.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及施教策略:a.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b.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判断方法.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a.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b. 图像识别.四、教学资源:1.一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秒表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2. 根据实验数据作出s —t 图、v —t 图。

3.强调: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由公式v=st 求出,而决不能说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与路程成正比,成时间成反比.▲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s 和t 无关.4. 变速直线运动: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如: 当今世界上短跑名将刘易斯在比赛中的运动.书上P 118图5-30 苹果下落的运动.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八.教学设计(第二课时)B 时间一定时,路程越长,速度越大;C 其大小与路程和时间无关.【例4】下列函数图像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例4】时刻表:p120《WWW》3【例5】平均速度速度问题:⑴一物体以v1的平均速度走前一半路程,九.教学反思:.。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上好课】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上好课】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演示实验,同时提出问题:①粉笔头的自由下落;②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你能判断这些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否变化?速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今天我们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时,在上半程、下半程以及全程的平均速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探究速度的变化特点。

学习新课——《测量平均速度》。

学习新课一、实验——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1.设计实验【提出问题】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仪器?【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1)实验目的:用刻度尺和停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

(2)实验原理:v=s t(3)需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和时间t。

(4)实验器材:斜面、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挡板等。

(5)实验装置:将长木板的一端用小木块垫起,形成一个坡度很小的斜面,如下图所示。

【提问】你能说出各个器材的作用吗?学生讨论发言,教师进行补充。

【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总结:(6)实验器材的作用①斜面的作用:使小车能够自由下滑。

②刻度尺的作用: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要“会放”、“会读”、“会记”。

③停表的作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会读停表的示数:示数=小表盘示数(min)+大表盘示数(s)根据小表盘分针是否过半加30s。

④金属片的作用:让小车停止运动,便于测量时间。

(7)实验注意事项:【提问】搭建斜面时,对斜面的坡度有什么要求?停表①搭建斜面时,坡度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

斜面的坡度太小,小车可能达不到底部;斜面的坡度太大,小车运动的速度大,时间短,导致测量难度大、实验误差大。

②实验过程中,斜面的倾斜程度不能变。

③测量小车下滑路程时,起点从车头算起,终点也应该是车头。

(8)测量方法①测量全程平均速度:将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

用刻度尺测出小车通过的路程s1,同时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把数据记入表格中。

【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测量平均速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3. 实际操作练习。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实际操作。

2. 教学难点: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数据的处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平均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2. 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测量数据,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

3. 实践场地。

4. 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3.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讲解并演示测量工具的使用过程。

4. 实际操作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测量并计算平均速度。

5. 数据处理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测量数据,解决问题。

七、课堂小结:八、作业布置:1. 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十、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的实施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场景下的速度概念,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意义。

2. 分组讨论:在讲解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

3. 实际操作:安排学生在实践场地进行测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七、课程的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平均速度,还有哪些速度的概念(如瞬时速度、平均速率等)?2. 讨论:如何运用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交通规划、运动训练等?八、教学评价的设计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均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1.4 测量平均速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秒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平均速度,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知道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初步了解平均速度是表示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路程内的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准确计时对学生实验技巧要求较高。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实验器材、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自制PPT课件。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教师演示让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做的是什么运动?在物理学中,用什么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快慢程度?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问题导入小明放学回家骑车行驶在斜坡上,感觉车越往下运动速度越快。

小明想:车在斜坡上向下运动的速度究竟有没有变化呢?能否设计一个类似实验来研究呢?推进新课一、测量平均速度实验1.实验原理:v=s/t2.实验器材:小车、带金属档片的斜面、停表、刻度尺3.设计实验——实验装置:4.进行实验——实验步骤:步骤进行: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 1,把s 1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1。

3).根据测得的s 1、t 1,利用公式v 1=s 1t 1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 1。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 2。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内容
学生活动
内容
二次构建
时间分配
导入精炼要有新意
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同学们,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我们需要知道什么?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设疑激趣
思考
回答
5分
新知探究要突出主体
一、阅读课本并查阅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1.实验原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测量平均速度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3.测量路程需要什么仪器?测量时间需要哪些仪器?
二、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金属片。
2、设计实验:参照教材或如右图所示。
3、实验步骤:参照课本23页
4、分别计算下半段路程S3和时间t3
5、算出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3
6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三、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2.养成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单元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的速度概念,并能够清楚区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含义。

2.学会通过实验测量平均速度,并能够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计算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

2.教具:速度计、计时器、测量距离的器材。

3.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主题(5分钟)在开始本节课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即什么是速度,了解速度的概念。

然后,通过展示一段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速度的注意。

步骤二:讲解概念(10分钟)1.通过板书或PPT,引领学生对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概念进行理解和区分。

–瞬时速度: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即速度的瞬时变化率。

–平均速度:物体在总时间内运动的位移除以总时间。

2.以示例和图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速度公式。

步骤三:实验操作(1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2.实验要求:用速度计测量相同物体在不同时间段内的位移。

3.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得到平均速度。

步骤四:案例分析与讨论(15分钟)通过实验数据和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并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数据与实际情况之间的联系。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影响因素,例如距离、时间、速度计的精确度等。

步骤五:概念巩固(10分钟)利用课堂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概念巩固和运算能力的训练。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计算出相应的速度,并加以分析解释。

步骤六:小结与拓展(5分钟)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小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习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同时,可以提供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速度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意义。

五、教学评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完成情况等进行实时评估。

【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测量平均速度教案编辑专员: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测量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1. 平均速度的计算。

2. 测量工具的精确使用。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测量工具(如秒表、卷尺等)。

3. 实验器材(如自行车、跑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交通工具(如汽车、自行车等)运动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并引入平均速度的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走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 讲解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平均速度= 总路程/ 总时间。

3.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测量工具(如秒表、卷尺等)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三、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测量工具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2.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平均速度。

3.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平均速度的测量。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个实际案例,如运动员跑步的平均速度计算。

2. 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1.4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4.阅读拓展:查阅与平均速度相关的物理知识,了解平均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在其他学科领域的作用。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同学分享,提高彼此的物理素养。
5.合作探究:与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以下问题:
a.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b.在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时,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c.平均速度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积极评价,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
3.教师强调平均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28页的练习题1、2、3,并认真核对答案,对自己的解答进行反思和总结。
5.能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物体运动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过程自主探究平均速度的概念。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利用实际案例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2.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正确使用刻度尺、秒表等测量工具,进行物体运动速度的测量。
3.能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物体运动速度与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
3.实践操作,培养技能

1_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1_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测平均速度》(人教课标版物理第一章第四节)是在学习了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运动的快慢等知识后编排的,本节实验课的目的在于巩固平均速度的知识,练习用钟表测时间,用刻度尺测长度。

选用的器材简单,只有木块、斜面和小车,放在在斜面上金属片用来划分两段路程,在小车或小球撞击到金属片上时能记录时间,两段时间之和就是小车在斜面上的总路程所通过的时间。

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计算前半程、后半程、总程的平均速度,理应严格按照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巩固物理计算题的基本格式和方法。

2学情分析2. 1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速度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概念,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是很充足,对速度特别是如何测平均速度并不是很清楚。

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实行实验探究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2.2 心理特征初二学生正处于精力特别丰富的时期,兴趣爱好广泛,求知欲胜好奇心强,有一定的学习水平和自制力。

但刚接触物理,学习不适合,导致局部学生对物理学习存有一定的心理障碍。

2.3 认知规律因为物理规律有较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会影响物理规律的学习。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的思维水平主要偏重于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3 教学目标3.1 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准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3.2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实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准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4 教学重点难点4.1 教学重点•测量斜面小车在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4.2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 《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4 测量平均速度》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3.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难点】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难点:1.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2.绘制表格。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展示图片, 生活中大部分物体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我们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我们要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均速度的测量。

激流勇进的视频,学生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

知道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快慢用平均速度来描述。

教师顺势提出:当人从轨道顶端下滑到底部时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如何测量平均速度?(二)新课讲授:实验原理教师提出问题:测量小车下滑的平均速度用到的实验原理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实验原理是v =s t。

学生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测量工具:刻度尺和停表。

小组同学讨论以下问题:(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2)要使用停表前应观察什么?教师点拨:1.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

2.观察停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停表的最小刻度是0.1 s ,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

教师提问:需要选择哪些实验器材?学生讨论得出:需要的实验器材有:斜面、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片。

实验设计请同学们根据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初步组装,试着操作,思考如何把路程分段。

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2.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明确实验步骤。

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应在正式实验前练习测量几次,并根据要测量的数据讨论交流如何绘制实验表格。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1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1章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过程与方法】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3.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2.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精神.【重点】使学生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测量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难点】组织实施教学目标.知识点一测量平均速度【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3,完成以下问题: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v=s t .2.实验器材:小车、长木板、垫块、金属片、铅笔、刻度尺、停表.【合作探究】探究有一斜面长1.6米,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所用的时间t1;再将金属片装在斜面的中点,如图所示,用秒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中点的时间t2;根据测出的时间,在下表填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通过下半段的平均速度v3.1.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答: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使用时要放对、读对、记对.2.要使用秒表前应观察什么?答:观察秒表的分度值、量程和零刻度线.秒表的最小刻度是0.1秒,读数时准确到十分位即可.3.小组间的同学如何分工合作,才能使时间的测量比较准确?答:将一小车放于斜面顶端,将金属片置于斜面底端,并开始读秒:“5、4、3、2、1、0”;读到“0”时释放小车,学生启动秒表计时,当听到小车撞击金属片的声音时,学生立即按下停表.这种操作方法使学生分工协作的准确性更高.【教师点拨】1.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s这段路程或在t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严格地讲离开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平均速度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求解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2.如图,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1)斜面的作用是使小车获得运动的动力.(2)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3)下表是重复三次实验获得的数据,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知识点二超声波测距【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4,完成以下问题:1.位移传感器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这样计算机就可以计算出运动的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2.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图象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3.超声波发射器向某一方向发射超声波,在发射的同时开始计时,超声波传播时碰到障碍物会被反射.接收器收到反射波就停止计时,根据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仪器自动算出发射点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4.如果障碍物是运动的物体,超声波测量仪可以根据算出的障碍物移动的距离,再根据两次自动发射超声波的时间,算出物体移动的速度.【教师点拨】位移传感器与超声波测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测量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都是依靠计算出一段时间内运动物体移动的距离来算出的.【跟进训练】如图甲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乙中P 1、P 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 1、n 2分别是P 1、P 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 1、P 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 =1.0 s ,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v =340 m/s ,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中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 1、P 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17 m ,汽车的速度是17 m/s.甲乙1.实验目的: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实验原理:v =s t3.实验器材:轨道斜面、玻璃球、垫块、刻度尺、停表、挡板4.实验步骤5.收集数据的表格完成本课对应训练.2019-2020学年八上物理期末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砖块放在水平地面上,若沿虚线截为相同的两块后,一块叠放在另一块上,则前后两次A.对地面的压强之比是l:2B.密度之比为2:1C.受地面的支持力之比为2:1D.对地面的压力之比是l:22.密度知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下列关于密度的一些说法中正确的是( )A.1 kg冰与1 kg水的密度相等B.乒乓球不慎被挤瘪但无破损,球内气体密度变大C.为减轻质量,比赛用自行车采用强度高、密度大的材料制造D.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飘在空中,是因为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3.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分别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矫正做法的是()A.(1)(2)B.(1)(3)C.(2)(4)D.(3)(4)4.小希对下列光学成像实例进行了分析,判断正确的是实例:①针孔照相机内所成的像;②潜望镜中看到的景物的像;③放大镜看到的物体的像;④幻灯机屏幕上所成的像;⑤照相机中所成的像A.反射成像的有②③⑤B.折射成像的有①④⑤C.属于实像的是①④⑤D.属于虚像的是②③④5.如图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A.树荫下的光斑B.手影C.月亮的“倒影”D.笔“折断”了6.如图所示,用焦距为l0cm的凸透镜,观察一张印有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的图片,此时图片到凸透镜的距离应A.小于10cm B.大于10cm小于20cmC.等于20cm D.大于20cm7.关于自然界中云、雾、霜、露的形成原因,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液化成小水珠及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的B.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地面附近形成的C.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花草上形成的D.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再凝固成固体冰粒,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形成的8.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9.音乐会上小提琴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声音的响度B.演奏时,用力拉紧小提琴的同一琴弦可提高声音的音调C.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D.小提琴的音色和二胡的音色相同10.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治)中曾写到“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1.4测量平均速度 教案

课题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会分析实验数据,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基本技能。

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距离。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重点测量斜面小车在不同路程中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组织调控学生有序地进行实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视频、斜面(带刻度)、小车(或小球)、刻度尺、手表(或停表)、金属片。

教学内容师生活动二次修改(标、增、改、删、调)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视察图片中几种物体的运动情况思考:①根据前边所学知识,怎样知道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②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怎样计算和比较它们的平均速度?播放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仔细观察,回想体会。

带着兴趣观看视频中人下滑的速度变化。

①小艇下滑时做什么运动?②怎样表示运动小艇的快慢?③小艇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整个路程和上半段路程的速度相同吗?④怎样测量小艇的平均速度呢?新课教学(1)提出问题由此图片过渡到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并提出问题:小车沿斜面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是怎样的?怎样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呢?(2)猜想与假设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3)设计实验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方法:刻度值测出SAC的长,同时测出小车从A滑到C所经历的时间t,用求速度。

③实验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块。

④测小车运动的时间A.秒表的使用方法:针对实物讲解机械秒表1.学生设计实验,交流设计方案。

2、组长明确操作、记时、记录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或电子秒表)的使用方法。

B.上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直接用秒表测出小车从A运动到B所用的时间,AB段的时间是:t2 = t B,AC段的时间是:t1 = t CC.下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思考:能让小车从B点开始运动吗?能让小车运动到B点时开始计时吗?这两种方法都是不可行。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1.4测量平均速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测量平均速度》教案学生探究实验报告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设计实验方案: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 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 sAB 、sBC 、sCD 所用的时间为tAB 、tBC 、tCD ,根据v=t s,算出小球通过AB 、BC 、CD 段路程时速度vAB 、vBC 、vCD ,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了。

为了便于准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 、C 、D 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 、C 、D ,让sAB=sBC=sCD=10m2.将金属片固定在B 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 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 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 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实验结论:(小球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越来越快)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

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

把交流情况写在这里。

) [师]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1.组装斜面,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刚好从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计时,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使得每次小球从斜面顶端放开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学生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倒数“3、2、l 、0”,当读到“0”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另一个同学同时启动停表。

当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时立即停表。

回表,重复几次这样的练习。

两个学生交换进行同样的练习,作到比较熟练计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
使 用 停 表和 刻 度尺 正确 地 测 量 时 反复练习停表的使用方法,能准确测量时 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间。
内容表述 教学难点
解决措施
使 用 停 表和 刻 度尺 正确 地 测 量 时 反复练习停表的使用方法,能准确测量时 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间。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新课引入 情境创设 视频播放:刘翔雅典奥运会夺冠。 2004年奥运会上,中国飞人勇夺110m栏的世界冠军,这标志着中国人在短 距离跑步中,也具备世界级水准。你知道刘翔跑的到底有多快呢? 学生观看视频,回顾刘翔夺冠的美丽瞬间,猜想刘翔运动的快慢。 新课教学 知识点一:实验原理
S v (刻度尺 停表) t 1、测量刘翔110m栏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2、实验中需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
教 学 过 程 含 教 学 内 容 、 教 师 活 动 和 学 生 活 动
) (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汇报实验原理。结合实验原理汇报实验中所需要的两种 测量工具。 知识点二:设计实验
1、你能否结合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来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 度? 2、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 3、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 学生结合实验桌上的实验器材,交流讨论实验步骤。思考并讨论斜面坡度 对实验所带来的影响。思考并讨论金属片的作用,明确为了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应在正式试验前练习测量几次。 知识点三:进行实验 1.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 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 S1、S2,填在表格内。 2、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 t1、t2,填在表格内。 路程 S1= S2= 运动时间 t1= t2= 平均速度
v1= v2=
1、组织学生动手实验,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巡回指导。
2、注意事项: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 度,主要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3、选两个优秀小组展示汇报。 学生在正式测量前,练习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然后学生分组实 验,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格内。最后展示汇报实验过程。 知识点四:分析论证 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在不同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 1、组织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2、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学生计算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然后分组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做变 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阶段内的平均速度关系。 知识点五:交流与评估 1、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不充分以及不完善之处吗? 2、 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失误?你们是如何解决的?有哪些值得别人借鉴 的经验? 3、测量结果是否可靠?有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评估,提出各小组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宝贵经验, 分析实验误差。 反馈练习 1. 沿长廊 AB 方向铺有 30 块完整的相同的正方地砖,如图甲.教案模板
学科 物理 课题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四节、测 量平均速度 主备人 徐新常 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 知识目标 度。 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技能目标 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 情感目标 严谨作风。 内容表述 解决措施
教 学 过 程 含 教 学 内 容 、 教 师 活 动 和 学 生 活 动
) ( 教后札记
⑴小勇用最小分度值是 1mm 的尺测量其中一块地砖的长度如上图乙所示, 则每块地砖的长度是__________0.6000m. ⑵小勇用停表测量自己从长廊的 A 端走到 B 端所用的时间,停表的读数如 上图丙所示,他所用的时间是___________20s. ⑶根据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v=_____________,算出小明的步行速度 为_________m/s。 盘点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收获,师生共同解决存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