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笔记

合集下载

诊断学重要笔记

诊断学重要笔记

1、稽留热:体温连续于39-40 以上, 24 小时颠簸范围< 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 以上, 24 小时温差> 2 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突然升至39 以上,后又突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高升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溢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会相貌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拥塞;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 2 肋间及其周边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若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楚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常有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常有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态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态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相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相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芥蒂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有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相貌,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波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今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 S1 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 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 S1 减弱,心尖部有 3/6 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缩短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中医诊断学笔记第一章:中医诊断学概述1.1 中医诊断的定义与意义1.2 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的区别1.3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1.4 中医诊断的方法论第二章:中医四诊观察法2.1 中医四诊观察法的基本概念2.2 望诊2.2.1 面部特征的观察2.2.2 面色变化的分析2.2.3 目光的观察2.3 闻诊2.3.1 嗅觉的应用2.3.2 听诊与听诊技巧2.4 问诊2.4.1 病史的详细询问 2.4.2 体格检查2.4.3 病因的探究2.5 切诊2.5.1 脉诊的基本知识 2.5.2 脉诊的常见方法 2.5.3 脉诊与病症的关系第三章:中医辩证论治法3.1 中医辩证的基本概念3.2 辨证的方法与步骤3.3 八纲辨证3.3.1 阳虚与阴虚辨证 3.3.2 外寒与内寒辨证 3.3.3 外热与内热辨证 3.3.4 寒热阴阳辨证3.4 六经辨证3.4.1 表里辨证3.4.2 三焦辨证3.4.3 上下辨证3.4.4 脏腑辨证3.5 辩证施治法3.5.1 药物治疗3.5.2 针灸疗法3.5.3 排毒与养生第四章: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法4.1 中医四诊合参法的理论基础4.2 四诊合参法的具体流程与步骤 4.3 四诊合参法在常见病症中的应用 4.4 四诊合参法的临床注意事项第五章:中医现代诊断技术5.1 中医诊断仪器的发展与现状5.2 中医现代诊断技术的分类与原理 5.3 中医现代诊断技术的应用领域5.4 中医现代诊断技术的优缺点分析本文档涉及附件:无附件。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

2.诊断:确定疾病种类、病因和发展阶段的过程。

3.辩证:根据病情表现和相关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4.望闻问切:指中医四诊观察法的四个方面,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5.脉诊:通过触摸与判断人体脉搏的节律、速度与力度等方面的特征,以判断病情。

6.辨证施治:根据辨证结果进行相应治疗,采用中药、针灸等方式进行干预。

诊断学重点笔记

诊断学重点笔记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诊断学最详细听课笔记

诊断学最详细听课笔记

第一章血液系统疾病检测项目红细胞: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体积分布浓度(PDW)第一节血液细胞数量检测一、红细胞数量1.正常值(参考书上)2.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RBC、HGB、HCT低于参考区间下限。

(1)生理性:婴幼儿(生成相对不足)、妊娠中后期(血容量↑)、老年(骨髓造血组织↓)(2)病理性:贫血程度根据HGB划分为四级:轻度(男:<120g/l,女<110g/l)、中度(<90)、重度(<60)、极重度(<30)贫血病因(P48)1.红细胞生成减少(1)骨髓干细胞损伤或异常:再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骨髓被异常组织侵害: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多发骨髓瘤(3)造血物质缺乏或失利用:巨幼(叶酸或VB12↓)缺铁、铁粒幼细胞性贫血2.红细胞破坏增多(1)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G-6-PD缺陷症、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2)外在因素:自发免疫性溶贫、微血管病性溶贫、脾亢、理化生物因素3.红细胞丢失过多:急性失血(RBC、HGB基本正常),慢性失血(缺铁性)一般情况下RBC与HGB平行缺铁性(IDA):RBC↓、HGB↓↓、HCT↓↓(血红蛋白合成↓)巨幼性(MA)RBC↓↓、HGB↓、HCT↓(红细胞体积大、HGB高)慢性失血性RBC↓、HGB↓↓再障(AA)RBC↓、HGB↓、HCT↓(骨髓造血功能低)红细胞增多(1)相对性↑:血浆容量↓eg:脱水(呕吐、腹泻、烧伤)、多尿(糖尿病、尿崩症)肾上腺皮质功能↓(2)绝对性↑:男性>6.0×1012/L,女性>5.5×1012/L生理性:胎儿、新生儿(无自主呼吸、相对缺氧)、高原地居民、剧烈运动病理性:红细胞增多症(RBC、HGB、HCT持续性高于参考区间上限)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EPO真性↑某些肿瘤或肾疾患、肾癌、肝癌、多囊肾EPO代偿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先心病贫血形态学分类 MCV MCH MCHC大细胞性↑↑ N 巨幼、恶性贫血正细胞性 N N N 急性失血、多数溶血、再障、骨髓病性贫血单纯小细胞↓↓ N 慢性感染、肝病、恶性肿瘤、尿毒症、风湿致贫血小细胞低色素↓↓↓缺铁、铁粒幼、珠蛋白障碍、慢性失血性贫血白细胞计数(1)大小和形态最大:单核细胞 12-20um ;最小:淋巴细胞 6-9um ;中性粒细胞:10-13um(2)功能消灭病原体,免疫反应,过敏反应(3)生成与破坏①生成粒细胞→骨髓多能干细胞→粒单核祖细胞(CSF刺激)↙↘(高浓度CSF )原始粒细胞原单核细胞(低浓度CSF)↓↓粒细胞幼单核体内分布骨髓:血液:组织=15~20:1:20单核巨噬系统②破坏排出体外(唾液消化液)(4)寿命粒细胞;10-14天;B细胞:4-5天;T细胞:100天以上甚至1年;单核:14天左右(5)生理恒定①粒细胞生成过多→白血病②生成少破坏多→白细胞减少症(WBC<4000/mm3)和粒细胞缺乏症(绝对值<500/mm3)2.正常参考值(记住成人)成人:(4~10)×109/L (4000~10000/ mm3)新生儿:(15~20)×109/L 6个月~2岁:11×109/L3.临床意义(1)生理变异①新生儿~2岁以内幼儿可大于正常②同一人一天内,下午比早晨高(注意复查时间应相同)③剧烈运动、饭后、高热严寒(边缘池→循环池)WBC↑④月经期、妊娠5个月以上WBC↑(2)病理变化类似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分类计数(LDC)1.检查方法(1) 普通显微镜捡法1)血涂片制备、2)染色、3)镜检:油镜下计数100个白细胞、分类(2) 血液分析仪1)三项分析法(体积分析,不准确,过筛作用)小细胞:35-90 fl,主要是淋巴细胞中间细胞:91-159fl,嗜酸细胞、嗜碱细胞、单核细胞(溶血剂溶解RBC,单核细胞质多疏松易皱缩)大细胞:160-450fl ,中性粒细胞(3) 五项分析法激光型高档2.参考值(1)普通显微镜捡法(百分比记熟)P12(2)血液分析仪(不要求背)3.临床意义(1)中性粒细胞(N)生理性↑:新生儿、剧烈运动、高温严寒、妊娠病理性↑:1)急性感染和炎症:化脓性球菌、杆菌,乙脑病毒急性期、狂犬病毒、立克次体;与感染程度不成正比,极严重可减少。

诊断学全套重点笔记【分章节】

诊断学全套重点笔记【分章节】

诊断学全套笔记(2021版)目录01、基本检查法 (1)02、一般检查 (3)03、头颈部检查 (9)04、胸部检查 (10)05、心血管检查 (16)06、腹部检查 (28)07、脊柱与四肢 (33)08、神经系统检查 (38)09、心电图检查 (43)10、临床血液学检测 (48)11、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验 (55)12、肾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4)13、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65)14、临床常用生物化学检测 (70)01、基本检查法第一节视诊一、基本概念视诊是以视觉观察患者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

1、视诊可评价患者的营养状态,营养不良的患者表现眼窝下陷、颊部消瘦、皮肤松弛、消瘦,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如肿瘤、结核、甲亢等疾病。

2、体型对诊断某些疾病有参考意义,如无力型者常见于结核病、胃十二指溃疡患者。

超力型患者有患高血压、冠心病的趋向。

3、特殊体位反应某些疾病的表现,如大量心包积液患者常端坐呼吸并躯干向前倾斜以减轻心脏受压的症状;肾或胆绞痛患者在床上辗转不安或翻滚;全腹膜炎患者取屈膝仰卧,使腹肌松弛以达到降低腹内压减轻疼痛。

4、观察步态、姿势,有无跛行等对脊柱、四肢、肌肉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可提供一些可靠的线索。

5、有时仅靠视诊可发现某些疾病的重要征象,如重度哮喘的喘息状态,充血性心衰的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感染的急性发热病容,严重循环衰竭的肢端发绀、发凉和出汗等。

第二节触诊一、浅部触诊法有序的检查整个腹部,正常时腹肌柔软,如果腹肌强直,是由于腹膜炎症,腹膜受激惹腹肌痉挛所致,当腹肌高度紧张时可呈板状腹,见于全腹膜炎;局限性腹肌紧张可见于阑尾炎或胆囊炎等。

二、深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主要用于检查腹内脏器大小和腹部异常包块等病变。

触诊方法嘱患者平卧、屈膝、张口平静呼吸,医生以一手或两手重叠,由浅入深,逐渐加压以达深部。

1、深部滑行触诊法该法常用于腹腔深部的包块和胃肠病变的检查。

2、双手触诊法用于肝、脾、肾及腹腔肿物的检查。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

诊断学基础笔记(很重点啊)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异常或不适,称为症状体征:体格检查时的异常发现,称为体征体检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视(望)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第一篇症状诊断第一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概念:若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

发热的临床分度: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超高热:4l℃以上。

超高热:4l℃以上。

发热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临床表现为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并干燥无汗、疲乏不适、肌肉痠痛等症状2高热持续期: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心率加快,可有出汗3.体温下降期。

热型:1)稽留热:体温延续于39~4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h动摇范围不超过1℃。

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如最低时低于正常水平则称为消耗热)。

可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疾患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瓜代呈现,体温动摇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延续1日乃至数日,反复产生发火。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

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5)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延续数日后又突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延续若干日,即有规律地瓜代一次。

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6)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XXX菌病。

第二节疼痛1、头痛头痛通常是指头颅内、外各种性质的疼痛。

头痛的特点1)头痛发生的缓急:急起的头痛,特别是第一次发生的剧烈头痛,原因常为器质性,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中暑、三叉神经痛、急性青光眼、急性脑血管疾病、牙原1性头痛等。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第四章常见症状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眩晕等;体征是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粘膜出血,肝脾肿大等。

有的体征患者自己能感觉到,医生也能检查到,既是症状又是体征,如发热、水肿等。

症状学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症状上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线索和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做出错误的诊断。

第一节发热[ 概念]正常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

发热(狭义):致热原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体温中枢受损、散热障碍或产热异常导致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相应的调定点,为被动性体温升高。

生理性发热: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导致体温升高,是暂时性的。

发热(广义):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病因] 感染性、非感染性及不明原因(一)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二)非感染性: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常可引起发热。

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病,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痫,一般为低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

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

西医诊断学重点笔记第一单元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3、主动脉瓣狭窄: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一、血常规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1、减少――贫血2、绝对性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二白细胞中性粒-;嗜酸粒-;嗜碱粒0-;淋巴-;单核-1、中性粒1增多:感染;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大出血、溶血;中毒酮症酸中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应用某些药物如激素等;异常增生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急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等;2减少:病毒感染;伤寒、疟疾;再障贫,粒细胞缺乏症及恶性组织细胞病;X线及放射性核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红斑疮;脾亢肝硬化、班替综合征;3核象:核左移――感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大手术、恶性肿瘤核右移常伴白细胞减少――骨骼造血功能减退或缺乏造血物质巨幼贫,恶性贫血2、嗜酸粒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寄生虫病;血液病慢粒白血病、嗜酸粒细胞白血病2减少:伤寒、副伤寒、应激状态3、嗜碱粒增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淋巴细胞1增多:病毒感染性疾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杆菌感染结核,百日咳某些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2减少:应用激素、烷化剂,接触放射线,免疫缺陷性疾病5、单核细胞增多:生理性;某些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三网织红细胞成人:-,绝对值24-84;新生儿:-1、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2、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再障贫,白血病意义:贫血疗效观察;骨髓造血功能状态;四红细胞沉降率血沉1、生理性:妇女月经期,妊娠,老年人2、病理性:1各种炎症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结核病活动2损伤及坏死,心梗3恶性肿瘤4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肝硬化5贫血二、骨髓检查判断骨髓增生程度的主要标准: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血涂片发现大量原始细胞,提示: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程度低下的疾病:再障贫外周血涂片幼稚细胞三、血小板1、减少:再障,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2、增多:反应性:脾摘除术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四、肝脏病检查一胆红素血清尿液粪便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尿胆原尿胆红素颜色粪胆原溶血性黄疸↑↑↑↑轻度↑或正常强+-加深增加阻塞性黄疸↑↑轻度↑或正常↑↑-+变浅或灰白色↓或消失肝细胞性黄疸↑↑↑↑+或-+变浅或正常↓或正常二血清酶1、转氨酶ALT是反映肝的最敏感指标1肝病:急性病毒性肝炎:ALT与AST均↑↑,以ALT升高明显慢性病毒性肝炎:轻度上升或正常肝硬化终末期:正常或降低肝内外胆法淤积:正常或轻度上升2心梗:6-8小时AST增高2、碱性磷酸酶ALP增高:胆道阻塞急慢性肝炎肝胆系统以外疾病纤维性骨炎,佝偻病,骨软化症,成骨细胞瘤3、Υ-谷氨酰转移酶Υ-GT增高:肝癌;胆道阻塞;肝病急性肝炎,急慢性酒精肝4、乳酸脱氢酶LDH增高:肝病急性肝炎和中度慢性肝炎,转移性肝癌急性心梗;溶血性疾病,恶性肿瘤,白血病五、肾功能一肾小球功能1、血清尿素氮BUN-l意义: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但不是肾功能损害的特异性指标2、血肌酐Cr88-177意义: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3、内生肌酐清除率Ccr80-120意义: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二肾小管功能1、浓缩稀释试验――主要是测定远端肾单位功能;反映肾功能受损程度的指标――低比重尿2、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22-31降低: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增高: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六、生化检查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男-;女-血钾-血钠136-146血氯98-106血钙-七、免疫学检查一免疫球蛋白IgM单独明显增高――巨球蛋白血症二补体C3增高:各种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某些恶性肿瘤肝癌减低――可作为肾脏病诊断与鉴别的诊断依据三感染免疫检测1、抗链O ASO增高:提示曾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不一定是近期感染的指标2、伤寒与副伤寒检查早期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四自身抗体检测类风湿固子RF检查――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五肿瘤标志物检测1、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1原发性肝癌――AFP是诊断肝癌最特异的标志物2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若见AFP增高,提示坏死的肝细胞再生;反之,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3妊娠:异常升高可能为胎儿神经管畸形2、癌胚抗原CEA1消化器官癌症的诊断2鉴别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转移性升高八、尿液检查一颜色和透明度1、血尿――泌尿系炎症、结核、结石、肿瘤及出血性疾病2、血红蛋白尿酱油色――蚕豆病、阵皮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及恶性疟疾3、深黄色胆红素尿――肝细胞性黄疸及阻塞性黄疸4、乳糜尿乳白色――丝虫病5、脓尿和菌尿――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6、盐类结晶尿二比重――取决于肾小管的浓缩稀释功能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蛋白尿,失水减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肾小管间质病固定等张尿-肾实质严重损害三蛋白尿肾脏疾病,继发性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狼疮肾;肾外疾病发热、高血压、妊娠、中毒、心功能不全四管型1、透明管型――肾实质病2、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肾小球疾病白细胞管型――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肾小管有病变;3、颗粒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肾盂肾炎,肾小管损伤4、脂肪管型――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中毒性肾病5、蜡样管型――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慢性肾衰,肾淀粉样变九、粪便水样或粥样稀便――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腹泻米泔样便――霍乱鲜血便――肠道下段出血痔疮,肛裂柏油样便――上消化道出血灰白色便――阻塞性黄疸细条状便――直肠癌绿色粪便――消化不良十、痰液红色或红棕色――肺结核,支氯管扩张,肺癌粉红色泡沫痰――急性肺水肿铁锈色痰――肺炎链球菌肺炎,肺梗死棕褐色痰――肺阿米巴脓肿黄色脓性痰――呼吸系统有化脓性感染黑色痰――矽肺第五单元心电图诊断一、常规导联aVR导联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余肢导反映左心室V1、V2反映右心室的电位变化V3、V4反映室间隔及其附近的左、右心室的电位变化V5、V6反映左心室的电位变化二、正常心电图正常心电轴:0-+90之间心电轴轻中度右偏:婴儿,垂位心,肺气肿,轻度右室肥大心电轴显蓍右偏:右室肥大,左束支后分支传导阻滞电轴轻中度左偏:妊娠,肥胖,腹水,横位心,轻度左室肥大电轴显著左偏:左室肥大,左束支前分支传导阻滞三、心房肥大一右心房肥大1、P波高尖,电压>,在II、III、aVF导联最突出2、V1导联上,P波前部高尖二左心房肥大1、P波增宽>,常呈前低后高的双峰型I、II、aVL2、V1导联上P波终末部的负向波变深变宽三双房肥大――异常高大明显增宽呈双峰型的P波四、心室肥大一左室肥大1、左室电压增高:RV5>或RV5+SV1>女-男2、心电轴左偏3、QRS波群时间延长:达-4、在以R波这主的导联中,ST段下移>,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二右室肥大1、QRS波群电压改变:RV1>,RV1+SV5>,RaVR>2、QRS波群形态改变3、心电轴右偏4、QRS波群时间并不延长5、V1或V3R等右胸导联S-T段下移>,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五、心梗1、缺血型T波改变:两支对称的尖深倒置T波2、损伤型ST段移位:S-T段抬高3、坏死型Q波改变六、心绞痛1、典型: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T波倒置低平或双向2、变异型:S-T段抬高,常伴T波高耸,对导联同表现为S-T段压低七、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1、S-T段压低除aVR导联:水平型、下垂型ST段下移2、T波改变:低平、双向或倒置八、心律失常一早搏1、室早: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宽大畸形;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有完全性代偿间歇2、房早:提早出现的房性P’波,形态与P波不同;P’-R新时期>;房性P波后有正常形态的QRS;房性早挖墙脚后的代偿间歇不完全;3、交界性早搏:提早出现的QRS,形态基本正常;其前或后可有逆行P’波;常有完全性代偿间歇;二异位性心动过速1、阵发性室上性心速:频率快,节律规则2、室性心速:R-R相等,室律可略有不齐;QRS波畸形、增宽,时间延长,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P与QRS无固定关系三房颤1、P波消失,代之以一系列大小不等间距不均、形态各异f波;2、R-R间距绝对不匀齐,即心室率完全不规则;3、QRS形态一般与正常窦性相同;四室扑:一过性;QRS-T波消失,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的心室扑动;五室颤:QRS-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状不一、大小不等、极不规则的心室颤动波;六房室传导阻滞1、I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P波之后均伴随QRS波P-R新时期延长>老年人>2、II度房室传导阻滞II度I型:P波规律出现;P-R间期呈进行性延长II度II型:P波规律出现;QRS波成比例脱漏,形态一般正常或增宽畸形;3、III度房室传导阻滞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P-P与R-R间距各有其固定的规律性心房率>心室率,即P波频率高于QRS波频率QRS波形态正常或宽大畸形;第六单元影像诊断一、基础:X线摄影检查主要应用:X线的感光效应X线透视检查主要应用:X线的荧光效应二、肺与纵隔胸部肿块的平片检查方法:胸部正侧位片正常胸膜X线表现:不显影肺纹理主要成分:肺动脉和肺静脉分支肺门阴影的主要组成部分:肺动脉、肺静脉和支气管1、慢性支气管炎:肺纹理增多增粗、扭曲,有时可见肺间质纤维化的网状阴影;常见并发症:肺气肿2、支气管扩张――用支气管造影可确定其类型和部位;3、肺炎1大叶性肺炎:典型X线表现是在实变期;2支气管肺炎:渗出两肺下野的中内带肺纹理增粗,有散在多数密度不均匀的边界模糊的小斑片状致密阴影;小儿表现为两肺中下部内、外带,沿肺纹理分布的病变;3间质性肺炎:以中下肺野肺纹理增粗模糊4、肺结核1原发型I型: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及肺门淋巴结炎组成的哑铃状影――原发综合征早期为渗出性病变;2血行播散型II型:急性粟粒型:两肺广泛而均匀的粟粒样阴影,边界清楚;亚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病灶数目较多,大小不等,新旧不一;3浸润型:病变大多在肺尖或锁骨下区,很快干酪化;4胸膜炎干性结胸:无异常表现或有膈肌运动受限渗出性结胸:多为一侧5、原发性支气管肺癌X线:在相应部位反复发作、吸收缓慢的炎性实变;CT:中央型:支气管腔狭窄;肺门肿块;侵犯纵隔;纵隔淋巴结转移;最早出现的征象――肺门阴影增浓周围型:肿块边缘可有分叶,伴或无毛刺,密度均匀;肿瘤发生在肺段以下细支气管三、心脏与大血管一基础观察主动脉全貌的位置:左前斜位;心包积液的最佳投照位置:心脏立、卧位像肺门截断征见于――肺动脉高压在正常胸部正位片上组成老年人右心缘上部的是:升主动脉组成青年儿童右心缘上部的是:上腔静脉在后前位片上右心缘的下部是:右心房在心脏左前斜位片上右心缘的下部是:右心室二病变1、左室增大:左心室段延长、圆隆并向左扩展;左前斜位,左心室仍与脊柱重叠,室间沟向前下移位,在心脏后下缘明显凸出;左侧位,心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心后下缘的食管前间隙消失; 2、右室增大:心脏呈二尖瓣型;心腰变为平直或膨起;右前斜位,左心室段前缘呈弧形前突,心前间隙变窄;3、左心房增大:食管受压向后移位;心右缘双弧影,心底部双心房影;心左缘可见左心耳突出;早期增大的观察位置:右前斜位像左前斜位:心后缘上段向上增大,左主支气管抬高,气管分叉角度增大;4、缩窄型心包炎:心包钙化四、消化系统一基础食管静脉曲张最常用的X线方法:食管吞钡造影口服胆囊造影的造影剂:碘番酸静脉胆道造影的造影剂:30%或50%胆影葡胺消化道X线诊断目前常用的最佳方法:钡剂双重对比造影二疾病1、食管癌:粘膜皱襞消失、中断、破坏,形成表面杂乱不规则影像;管腔狭窄;月初八内充盈缺损;2、胃溃疡:龛影,多见于胃小弯、胃窦部;3、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球部;激惹征4、胃癌:充盈缺损;龛影;好发于胃窦部幽门前区;5、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远侧结肠如直肠和乙状结肠结肠有痉挛,可见向心性狭窄,肠袋变浅,肠壁见小毛刺状凸出龛影;6、结肠癌:结肠局限性不规则充盈缺损,结肠袋消失,管腔变窄,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楚;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五、泌尿系统一基础观察肾的分泌排泄功能的检查:静脉肾盂造影静脉肾盂造影合用的造影剂:60%或76%的泛影葡胺泌尿系统结石首选的检查:腹平片二疾病1、慢性肾盂肾炎:肾影变小,表面呈波浪状,多累及双肾;2、肾癌:肾轮廓局限性外突;3、肾结核:自截肾六、骨与关节X线平片不能显示正常骨骼的:骨膜X线透视仅用于:骨髓炎小儿骨骼的X线特征:骨端Colle’s骨折是指:桡骨远端骨折退行性骨关节病早期病变在:关节软骨骨肉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长骨骨端骨软骨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掌骨趾骨骨折需拍:正斜位片类风湿性关节炎周围型需拍:双手正位片包括腕关节一关节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骨性强直及关节脱位;二疾病1、骨质疏松: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粗糙,网状结构空隙增大,骨皮质变薄;2、骨质软化: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粗糙,长骨弯曲变形3、骨质破坏:局部骨密度减低;发生在骨松质时,骨小梁模糊和消失;发生在骨皮质时,骨皮质缺损或完全消失;4、脊椎结核:椎旁冷脓肿5、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出现在发病2周后;骨质破坏;病变区骨膜反应重6、骨肉瘤:多见于长骨的干骺端;有瘤骨形成;表现疼痛肿块;。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一、舌诊(1) 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 (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 正常舌象: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 望舌质(体)1、舌神: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一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①淡白舌: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热证。

③绛舌: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老舌:实证嫩舌:虚证。

胖大舌: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肿胀: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一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瘦薄: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点舌: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一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芒刺: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痰斑:夕卜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裂纹: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光滑: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齿痕:主脾虚、气虚、湿盛。

下下络脉: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正常: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舌下紫或紫黑小疱: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络脉青紫且粗张: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①强硬: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

⑤吐舌: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 望舌苔:1、苔色: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灰苔:里热证、寒湿证。

诊断学重要笔记

诊断学重要笔记

(二)疾病
1、食管癌:粘膜皱襞消失、中断、破坏,形成表面杂乱不规则影像;管腔狭窄;月初八内充盈缺损。

2、胃溃疡:龛影,多见于胃小弯、胃窦部。

3、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球部;激惹征
4、胃癌:充盈缺损;龛影。

好发于胃窦部幽门前区。

5、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远侧结肠(如直肠和乙状结肠)结肠有痉挛,可见向心性狭窄,肠袋变浅,肠壁见小毛刺状凸出龛影。

6、结肠癌:结肠局限性不规则充盈缺损,结肠袋消失,管腔变窄,与正常肠壁分界清楚。

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

五、泌尿系统
(一)基础
观察肾的分泌排泄功能的检查:静脉肾盂造影
静脉肾盂造影合用的造影剂:60%或76%的泛影葡胺
泌尿系统结石首选的检查:腹平片
(二)疾病
1、慢性肾盂肾炎:肾影变小,表面呈波浪状,多累及双肾。

2、肾癌:肾轮廓局限性外突。

3、肾结核:自截肾。

诊断学 笔记

诊断学 笔记

1.发热: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导致产热增加或者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病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2.热型:发热时的体温曲线形态(形状)。

3.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进口排除。

病因:支气管肺组织疾病,心血管疾病,全身性疾病,药物因素。

4.咯血量:按程度可分为痰中带血,小量咯血<100ml,中量咯血100~500,大量咯血>500ml(或一次咯血300~500ml)。

5.咯血的颜色和性状:咯鲜血,见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等;咳少许暗红色血丝痰,可见于支气管肺癌,慢性支气管炎;咳血丝痰或粉红色胶状痰,见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咳血丝痰或砖红色胶冻状痰,见于肺炎杆6.精神神经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

7.水肿:人体组织间隙因潴留过多的液体而使组织肿胀即为水肿。

水肿可分为:全身性水肿:液体在组织间隙呈弥漫分布;局部性水肿: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其它。

8.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原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内分泌性水肿;局部性水肿:局部静脉回流受阻,淋巴回流受阻,毛细血管壁9.围循环衰竭,血液学改变,其它。

10.问诊的基本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

11.叩诊音:即被敲击部位产生的声响。

因被敲击部位组织器官的密度、弹性、13.皮疹:多为全身性疾病的征象之一,是临床上确诊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据。

14.皮下出血:根据其直径大小可分为:瘀点、紫癜、瘀斑、血肿。

15.蜘蛛痣与肝掌:蜘蛛痣为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

肝掌:慢性肝病患者手掌大、小鱼际肌处常发红,压之褪色,称为肝掌。

16.淋巴结:P13217.颈静脉、甲状腺、气管P150~15218.肺气肿的体征:早期可无症状或仅在劳动、运动时感到气短,逐渐难以胜任原来的工作。

随着肺气肿进展,呼吸困难程度随之加重,以至稍一活动甚或完全休息时仍感气短。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中医诊断学笔记
⒈简介
⑴中医诊断学的定义
⑵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
⑶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⒉中医诊断学基本概念
⑴四诊合参
⑵辨证论治
⑶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⑷辨证与断病的关系
⒊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
⑴阴阳五行学说
⑵五脏六腑理论
⑶病因学说
⑷病证学说
⑸辨证方法和要领
⒋中医诊断学的临床应用
⑴望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⑵闻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⑶问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⑷切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⑸中医辨证与辨证施治
⒌中医诊断学中的常用手法和检查
⑴脉诊的方法和意义
⑵舌诊的方法和意义
⑶面诊的方法和意义
⑷体格检查的要点和常见指标⒍中医诊断学中的典型疾病诊断
⑴血瘀证的诊断与辨证
⑵痰湿证的诊断与辨证
⑶气虚证的诊断与辨证
⑷阳虚证的诊断与辨证
⑸温病皮肤病的诊断与辨证
附件:
⒈案例分析:中医诊断学典型病例集锦
⒉中医诊断学练习题及答案
⒊诊断学实践指导手册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中医:指中华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诊疗和中药疗法。

⒉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⒊辨证论治:中医诊断的核心理论,通过辨别疾病的病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⒋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基础之一,描述了宇宙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⒌五脏六腑理论:中医理论基础之一,用于描述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诊断学笔记

诊断学笔记

诊断(掌握)第一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1.发热(1)定义: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2)原因:①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大部分感冒是病毒性感染)②非感染性发热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结缔组织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痛风、重度脱水等)、血栓及栓塞疾病(心肌梗死、脾梗死肢体梗死等,通常称为吸收热)、颅内疾病(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皮肤病变、恶性肿瘤、物理及化学性损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3)临床表现:①发热的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1)低热:37.3~38℃2)中等度热:38.1~39℃3)高热:39.1~41℃4)超高热:41℃以上②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1)体温上升期方式: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随寒战。

小儿易惊厥。

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

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

2)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

3)体温下降期方式:骤降: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渐降:指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2.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36~37℃左右。

3.生理变异: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

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

老年人因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低于青壮年。

第八节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可有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的改变。

2.呼吸困难的病因:主要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1)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于①气道阻塞:如喉、气管、支气管的炎症、水肿、肿瘤及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②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结核、肺淤血等③胸壁、胸廓、胸膜腔疾病:④神经肌肉疾病:重症肌无力及呼吸肌,药物导致呼吸肌麻痹等。

中医诊断学笔记

中医诊断学笔记

1.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下午3~5时(即申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晡潮热,常见于阳明腑实证,故亦称阳明潮热.由于胃肠燥热内结,阳明经气旺于申时,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势加重。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者,称为午后或夜间潮热。

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者,称为骨蒸发热。

多属阴虚火旺所致。

2.微热: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等症状者,多属气虚发热。

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症状者,多属血虚发热。

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症状者,多属阴虚发热。

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症状者,多属气郁发热,亦称郁热。

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微热,至秋凉自愈者,多属气阴两虚发热。

3。

寒热往来①寒热往来无定时--多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

②寒热往来有定时--常见于疟疾.4. 战汗:病人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为正邪剧争所致。

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提示邪去正复,疾病向愈;若汗出而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脉来急疾,提示邪盛正衰,病情恶化。

5. 手足心汗:指手足心汗出的症状。

手足心汗出最多,可因阴经郁热熏蒸;阳明燥热内结,热蒸迫津外泄;脾虚运化失常,津液旁达四肢而引起。

6。

头痛阳明经与任脉行于头前,故前额连眉棱骨痛,病在阳明经;太阳经与督脉行于头后,故后头连项痛,病在太阳经;少阳经行于头两侧,故头两侧痛,病在少阳经;足厥阴经系目系达巅顶,故巅顶痛,病在厥阴经等。

7. 口渴与饮水①口渴欲饮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多因燥邪伤津所致.口干微渴,发热,脉浮数者,多见于温热病初期,邪热伤津不甚。

②大渴喜冷饮,壮热,大汗出者,为里热炽盛,津液大伤的表现。

③口渴咽干,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者,是阴虚津亏表现.④口渴而多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

⑤渴不多饮,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温病营分证。

⑤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多由痰饮内停所致。

诊断学重要笔记

诊断学重要笔记

诊断学重要笔记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 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第四章常见症状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眩晕等;体征是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粘膜出血,肝脾肿大等。

有的体征患者自己能感觉到,医生也能检查到,既是症状又是体征,如发热、水肿等。

症状学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症状上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线索和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做出错误的诊断。

第一节发热[ 概念]正常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

发热(狭义):致热原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体温中枢受损、散热障碍或产热异常导致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相应的调定点,为被动性体温升高。

生理性发热: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导致体温升高,是暂时性的。

发热(广义):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病因] 感染性、非感染性及不明原因(一)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二)非感染性: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常可引起发热。

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病,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痫,一般为低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

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第四章常见症状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眩晕等;体征是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粘膜出血,肝脾肿大等。

有的体征患者自己能感觉到,医生也能检查到,既是症状又是体征,如发热、水肿等。

症状学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症状上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线索和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做出错误的诊断。

第一节发热[ 概念]正常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

发热(狭义):致热原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体温中枢受损、散热障碍或产热异常导致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相应的调定点,为被动性体温升高。

生理性发热: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导致体温升高,是暂时性的。

发热(广义):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病因] 感染性、非感染性及不明原因(一)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二)非感染性: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常可引起发热。

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病,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痫,一般为低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

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诊断学考试重点笔记(精华)

第四章常见症状症状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眩晕等;体征是指医师客观检查到的病态表现,如粘膜出血,肝脾肿大等。

有的体征患者自己能感觉到,医生也能检查到,既是症状又是体征,如发热、水肿等。

症状学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症状上问诊的主要内容,是诊断,鉴别诊断的线索和依据,也是反映病情的重要指标之一。

但在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临床所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切忌单凭某一个或几个症状而做出错误的诊断。

第一节发热[ 概念]正常人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实现的。

发热(狭义):致热原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

过热:体温中枢受损、散热障碍或产热异常导致中枢不能将体温控制在相应的调定点,为被动性体温升高。

生理性发热:剧烈运动、月经前期、心理性应激等导致体温升高,是暂时性的。

发热(广义):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病因] 感染性、非感染性及不明原因(一)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二)非感染性: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常可引起发热。

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或肢体坏死;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白血病,淋巴瘤,溶血反应等。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病,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鱼鳞痫,一般为低热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

①物理性,如中暑;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

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般检查,头颈部1.基本检查的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嗅诊、和听诊。

P632.深部触诊法有哪些:深部滑行触诊、双手触诊、深压触诊、冲击触诊。

P653.大量腹水而肝脾难以触及的触诊手法:冲击触诊4.浮沉触诊法的定义,临床意义以并拢的手指取70°-90°角,置放于腹壁上相应部位,先做2-3次较轻的适应性动作,然后迅速有利的向下一按,在冲击时即会出现腹腔内脏器在指端浮沉的感觉。

适用于大量腹水5.6.7.8.9.为一种10.11.脉压12.13.14.面具面容的临床意义:常见于震颤麻痹,也可见于脑炎等。

P7815.黄疸早期或轻微时出现部位:巩膜及软腭黏膜P8016.全身淋巴结肿大的定义指颈、腋窝及腹股沟等多数区域中,有两组以上的淋巴结同时肿大。

17.如触及肿大淋巴结应注意哪些内容检查时如发现有肿大的淋巴结,应记录其数目、大小、质地、移动度,表面是否光滑,有无红肿、压痛和波动,是否有瘢痕、溃疡和瘘管等。

P8418.乳腺癌可致哪组淋巴结肿大: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侵入同侧腋下淋巴结P8519.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引起全身淋巴结肿大,哪一处最常见:颈部20.正常浅表淋巴结的直径:0.2~0.5cm21.全身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和系统性红斑狼疮。

22.局限性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1)非特异性淋巴结炎;2)淋巴结结核;3)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

23.肥胖的定义及临床意义位,见于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等;角弓反张位,见于破伤风及小儿脑膜炎。

32.心功能不全病人的体位:强迫坐位33.蜘蛛痣定义,机制,出现部位,临床意义34.荨麻疹的表现及临床意义: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瘙痒性皮肤损害,出现的快,消退也快,消退后不留痕迹。

见于各种异性蛋白性食物或药物过敏。

35.玫瑰疹的定义,形成机制,出现部位及临床意义是一种鲜红色的圆形斑疹,直径2~3mm,由病灶周围的血管扩张所形成,压之退色,松开时又复现,多出现于胸腹部。

对伤寒或副伤寒具有诊断意义。

36.癌前病变的皮肤表现37.皮肤异常干燥的临床意义P81无汗是皮肤异常干燥,见于维生素A缺乏症、粘液性水肿、硬皮病和脱水等。

38.局限性水肿临床意义局限性水肿可见于局部炎症、外伤、过敏、血栓形成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静脉或淋巴回流受阻。

P8339.流行性腮腺炎的表现P98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触诊边缘不清,有轻压痛,腮腺导管口红肿,见于流行性腮腺炎。

40.鼻窦有哪些:额窦、筛窦、上颌窦、蝶窦P9441.42.43.44.双侧瞳孔45.46.47.凯-48.49.甲亢时的眼部体征及具体表现①眼球下视时上眼睑不能相应下垂;②瞬目减少;③目标由远处逐渐移近眼球时,双侧眼球内聚能力减弱;④上视时无额纹出现。

具体表现为双侧眼睑闭合不全和双侧眼球突出。

P9150.单侧眼球凹陷的临床意义:单侧眼球凹陷见于Horner综合症和框尖骨折。

51.外耳道有血液或脑脊液流出的临床意义:多为颅底骨折P9352.扁桃体肿大的分度扁桃体肿大分为三度:Ⅰ度肿大时扁桃体不超过咽腭弓;Ⅱ度肿大时扁桃体超过咽腭弓,介于Ⅰ度与Ⅲ度之间;Ⅲ度肿大时扁桃体到达或超过咽后壁中线。

P9653.眼球的各方向运动受哪组神经支配:动眼神经(Ⅲ)、滑车神经(Ⅳ)、展神经(Ⅵ)P9154.巨颅及方颅的临床意义巨颅:额、头顶、颞和枕部膨大呈圆形,颜面部相对很小,头皮静脉明显怒张。

由于颅内高压,压迫眼球,形成双目下视、巩膜外露的特殊面容,称为落日现象,见于脑积水。

方颅: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呈方颅畸形。

见于小儿佝偻病,先天性梅毒。

P8755.前囟正常的闭合时间:12-18个月56.草莓舌,地图舌,镜面舌的临床意义P95草莓舌:舌乳头肿胀,发红如同草莓,见于猩红热或长期发热患者。

地图舌:舌面出现横向裂纹,见于先天愚型、核黄素缺乏(伴有舌痛);如舌面出现纵向裂纹57.58.口温:59.低热为60.61.甲状腺功62.63.64.65.甲状腺癌肿常呈不对称性肿大,表面凹凸不平,呈结节性,质地坚硬而固定,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波及喉反神经,颈交感神经时,可引起声音嘶哑。

甲状腺腺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大,多为单发,也可多发,质地坚韧,无压痛。

66.甲状腺肿大分度甲状腺肿大分三度:不能看出肿大但能触及者为Ⅰ度;即可看出肿大又能触及,但在胸锁乳头肌以内区域者为Ⅱ度;肿大超出胸锁乳头肌外缘者为Ⅲ度。

67.气管移向健侧的临床意义:见于气胸和胸腔积液68.皮下脂肪的检查最适宜部位,检查皮肤弹性的部位P80皮下脂肪的检查最适宜部位在前臂曲侧或上臂背侧下1/3,检查皮肤弹性的部位常取手背或上臂内侧部位。

69.高血压,低血压,脉压减小,脉压增大的定义P74未服抗高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即为高血压。

血压低于90/60mmHg时,称为低血压。

脉压>40mmHg称为脉压增大,脉压<30mmHg称为脉压减小。

70.特殊的呼气味的临床意义P69浓烈的酒味见于酒后或醉酒,刺激性蒜味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烂苹果味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氨味见于尿毒症,腥臭味见于肝性脑病。

71.脉搏短拙的定义P7172.73.74.1.2.3.1)单侧增强:(代偿性)肺脏或胸腔病变使一侧或一部分肺的呼吸功能减弱或丧失,则健侧或无病变部分的肺泡呼吸音可出现代偿性增强。

2)双侧增强:运动、甲亢、高热→需氧量增加,使呼吸加深加快贫血、代谢性酸中毒→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4.呼吸音延长的产生机制P119下呼吸道有部分梗阻或狭窄时,呼气时气道狭窄更明显而使呼气时间延长,常伴呼吸音粗糙。

5.肺泡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的临床意义P118呼吸运动障碍,呼吸道阻塞,肺顺应性降低,胸腔内肿物,胸膜疾患,胸壁增厚6.病理性管状呼吸音的定义,临床意义P1197.8.湿罗音听诊特点吸气和呼气都可听到,但吸气终末时多而清楚常有数个水泡音成串或断续发生性质不易改变,部位较恒定大、中、小湿啰音可同时存在咳嗽后可增多、减少、消失临床意义:局限性湿罗音:肺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肺癌及肺出血等。

两肺底湿罗音:见于心衰所致的肺淤血和支气管肺炎等。

两肺野满布湿罗音:见于急性肺水肿、严重支气管肺炎。

9.大水泡音的发生部位,小水泡音的出现时期浊音区:肺与肝或心交界的重叠区域,又称肝脏或心脏的相对浊音区。

实音区:未被肺遮盖的肝脏或心脏,又称心脏或肝脏的绝对浊音区。

正常肺部叩诊音:正常肺部含有适量气体,肺泡壁又有一定弹性,叩诊呈清音。

胸部异常叩诊音:13.胸部叩诊呈鼓音的临床意义P116产生鼓音的原因是肺部有大量的含气腔,见于气胸及直径大于3-4cm的浅表肺空洞,如空洞型肺结核、液化破溃了的肺脓肿或肺肿瘤。

14.比奥呼吸的名解,特征P111有规律的深度相等的呼吸几次之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同样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

15.16.17.18.患侧胸腔饱满,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气管被推向健侧,触觉语颤消失或减弱;患侧叩诊为鼓音,心脏向健侧移位,右侧气胸时肝上界下移,左侧气胸时心浊音界叩不出;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听觉语音减弱或消失。

19.桶状胸的特点,临床意义P106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与横径几乎相等,胸廓呈圆桶形。

肋骨倾斜度减小几乎呈水平位。

肋间隙增宽,有时饱满。

锁骨上、下窝展平或突出,颈短肩高,腹上角增大呈钝角,胸椎后凸。

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及支气管哮喘发作时,亦可见于老年人及矮胖体型人。

20.腹式呼吸临床意义P110以腹部运动为主的呼吸,儿童及成年男性以腹式呼吸为主。

肺炎、重症肺结核、胸膜炎、肋骨骨折、肋间肌麻痹等胸部疾患时,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

21.22.23.24.视诊:呼吸过速,端坐呼吸,面色苍白,唇指发绀,极度焦虑,大汗,咳吐含泡沫的稀薄黏液痰,严重时可有大量粉红色泡沫痰从口鼻涌出。

胸廓对称,呼吸动度减弱。

触诊:气管居中,呼吸动度减弱,语颤减弱。

叩诊:正常或浊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双肺满布湿罗音,可有哮鸣音,听觉语音减弱或正常。

25.胸骨角,两手自然下垂肩胛下角是哪一项体表标志P104胸骨角:与两侧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通常以此作为标记来计数前胸壁上的肋骨和肋间隙。

气管分叉、第4胸椎下缘、上纵隔与下纵隔交界部,均位于胸骨角水平。

两手自然下垂肩胛下角:通过此角所作的直线位肩胛线。

26.肺气肿的体征31.腹式呼吸减弱,胸式呼吸增强的临床意义P110腹膜炎、腹水、巨大卵巢囊肿、肝脾极度肿大、胃肠胀气等腹部疾病及妊娠晚期,因膈肌向下运动受限可使腹式呼吸减弱而胸式呼吸增强。

32.肺实变体征P122两侧胸廓对称,但呼吸动度可呈局限性减弱或消失;气管居中,触觉语颤增强;叩诊呈浊音,高度大块肺实变可呈实音;肺泡呼吸音消失,可听到病理性支气管呼吸音、响亮性湿罗音、听觉语音增强及支气管语音。

33.鼾音的临床意义P120较大支气管或气管有黏稠分泌物。

34.气胸和大量胸腔积液的鉴别:见11与18题35.36.37.38.浊音界叩不出;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听觉语音减弱或消失。

39.正常肺下界,肺下界移动度减弱的临床意义P116平静呼吸时,右肺下界在右侧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线分别为第6、第8、第10 肋骨;左肺下界除在左锁骨中线上变动较大外,其余与右侧大致相同。

若肺组织弹性减退、胸膜粘连或膈肌移动受限,则肺下界移动度减小,见于阻塞性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肺不张、胸膜黏连、肺炎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腹压增高。

40.触觉语颤,肺下界移动度,罗音,胸膜摩擦音,管状呼吸音,桶状胸,支气管语音,反常呼吸名解触觉语颤:检查者将两手掌或手掌尺侧平贴于病人胸壁两侧对称部位,让病人用低音调拉长说“一”或重复说“一、二、三”,这时检查者手掌所感觉到的震动,称为触觉语颤。

肺下界移动度:嘱病人深吸气后屏住呼吸,扣出肺下界,用笔标记;再嘱病人深呼气后屏住呼吸,见41.见1842.什么是捻发音,临床意义是什么?捻发音又称捻发性湿啰音、微小湿啰音,是一种极细而均匀的高音调的音响,很像用手在耳边捻搓一束头发所产生的声音,所以称捻发音。

见于肺淤血、肺炎早期、肺结核早期、纤维性肺泡炎。

心血管检查思考题1.心前区隆起的临床意义P127胸骨下段与胸骨左缘第3~5肋软骨及肋间隙局部隆起。

见于:✍某些先天心脏病(如法落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等),在儿童时期患心脏病且心脏显着增大时,可致胸前区隆起;✍慢性风湿性心脏病伴右心室增大者;✍伴大量渗液的儿童期心包炎。

2.心前区异常搏动的部位及临床意义P128瘤。

3.4.5.6.征。

7.心包摩擦感的检查部位及特点P129部位:胸骨左缘4肋间最易触及,在心脏收缩期和舒张期均可触及,但收缩期明显,坐位稍前倾或深呼气末更易触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