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倪青).
糖尿病神经病变六经辨证论治思路与方法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373594);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重大项目(首发2016 1 4151)作者简介:王静茹(1986 08—),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E mail:zifude@126 com通信作者:倪青(1968 09—),男,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内分泌及代谢病的中医药治疗,E mail:13701253942@163 com糖尿病神经病变六经辨证论治思路与方法王静茹1 倪 青2(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内分泌科,北京,102600;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摘要 糖尿病神经病变属于痹证、血痹等范畴。
现基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理论,对该病进行分期、分经论治,提出六经辨治用药思路,以期指导本病临床遣方用药。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伤寒论》;六经辨证;辨证论治ThoughtandMethodofTreatmentofDiabeticNeuropathyfromthePerspective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SixChannelsTheoryWANGJingru1,NIQing2(1DepartmentofEndocrinology,SouthBranchofGuang′anmen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2600,China;2Guang′anmenHospital,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alSciences,Beijing100053,China)Abstract Accordingto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diabeticneuropathy(DN)belongstothecategoryofbidisease,espe ciallybloodbi.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sixchannelstheoryfromTreatiseonColdPathogenicDiseases,thispaperpro posedthatDNshouldbetreatedaccordingtostagesandchannels,withaprescribingmethodaccordingtothesyndromedifferentia tionofsixchannelstheory,inordertoguidethemedicationandprescriptionofDNclinically.Keywords Diabeticneuropathy;TreatiseonColdPathogenicDiseases;Syndromedifferentiationofsixchannelstheory;Treat mentbasedonsyndromedifferentiation中图分类号:R242;R24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05.009 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表现多样,如头面部多汗、四肢远端对称或非对称性麻木、刺痛、烧灼感、蚁走感,双下肢有袜套样的感觉减退或缺失,跟腱和膝腱反射减退或消失,心慌气短,腹泻或便秘,失眠,皮肤瘙痒等。
消渴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附件7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一、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2007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常见证候: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阴虚血瘀证痰瘀阻络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方案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消渴病痹症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ICD-10编码:+)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⑵肌电图、感觉定量检查或测量⑶肢体动脉多普勒⑷血常规、尿常规;⑸肝功能、肾功能⑹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四肢血管彩超、踝肱指数、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流变、动态血糖监测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论治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⑴气虚血瘀证:补气活血、化瘀通痹。
⑵寒凝血瘀证: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⑶阴虚血瘀证:滋阴活血、柔筋缓急。
⑷痰瘀阻络证:化痰活血、宣痹通络。
⑸肝肾亏虚证:滋补肝肾、填髓充肉。
2.熏洗(蒸)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 围神经 病 变 ( P 是糖 尿 病 的常见 一 种并 发 D N)
症, 发生率高达 6 ~ 9 , 特点 以感觉 神经 受 累较 早 , 0 O 其 以 肢体疼痛麻木 为突 出特点 。近 年来 , 对糖 尿病 周 围神 经病 变 的治疗 , 无论在 控制症状 、 改善客观指 标及远期疗 效方面都 显
2 2 中药 注射 液 近年来 , . 中药提取 液在临床 的应用及其 广
泛, 这方面 的临床研究也取得 了长足进步 。黄萍等l] 5 1对 6例 DN P患者 给予参 麦注 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4周 , 结果 : 临床症 状 改善率达 8 左 右 , 围神经功 能测定改 变显著 ( 0 周 P%0 0 ) .5 。 吴静l] 6 例 D N患者 随机分成灯 盏花 素治疗组 ( 1将 4 P 予灯盏 花素 5 rg・ ) 甲钻胺 对照组 ( 甲钻 胺 5o . q d , 0 a d和 予 o / g・ o ) 共 治疗 3周进 行疗效 分析 , 果表 明: 结 灯盏花素注射 液能明显抑 制红 细胞 A 活性 , 高 血 N 水平 , 而 有 效 改 善 DNP R 提 O 从
瘀祛痰法 : 从痰 湿论 治往往在临床 中针对 DP N收 效甚佳 。翁 东星l _ 1 对瘀 血 内停 型 治 以活 血 化 瘀 、 气 通 络 为 主 收 效 理
显著。病周 围神 经病 变为本 虚 1 ] 糖 标实 之疾 , 气阴 两虚为本 , 阴两虚 、 气 痰瘀 阻络是糖 尿病周 围
血 管痉挛 。左 小芹 _] 1 观察 葛根 素对 糖尿 病周 围 神经病 变 的 。
疗效 , 发现葛根素确能抑制蛋 白非 酶性 糖化 , 有可 能成 为一种
示 了一定 的优势 , 现综述 如下 。 1 中医学对 D P的病 因病 机的认识 N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根据其临床特征 , 应属 于中 医的“ 痹 证” “ 、消渴” “ 、痛证 ” 范畴 , 统 的观点 认为 , 传 本病 的病机 主要
痛痹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论文
痛痹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痛痹汤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从2009年1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两组,两组均采用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和运用降糖药物对血糖进行控制,对照组采用甲钴胺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痛痹汤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在治疗后,mncv和sncv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然而治疗组于治疗后在此两个指标上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痛痹汤在改善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有较好作用,是中药治疗dpn的理想药物。
【关键词】痛痹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为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
有研究发现,约41%-91%的糖尿病患者会伴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伤[1],且很多患者在糖尿病的早期便发生周围神经病变。
西药治疗上并无特效药治疗,且病情迁延反复,因此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佳。
我院采用痛痹汤对43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现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从2009年1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6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43例。
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42-73岁,平均(65.1±6.6)岁;糖尿病病程3个月——20年,平均(9.1±6.1)年。
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40-72岁,平均(63.8±7.8)岁;糖尿病病程2个月——22年,平均(8.7±5.6)年。
基于“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探析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辨治
㊃争鸣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174192)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二区[唐茹梦(硕士研究生)㊁王姗(博士研究生)㊁袁如月(硕士研究生)㊁胡超越(硕士研究生)㊁张晔(硕士研究生)㊁杨晓晖]作者简介:唐茹梦(1997-),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㊂E⁃mail:trm1996@通信作者:杨晓晖(1968-),博士,主任医师㊂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疾病㊂E⁃mail:yxh0616@基于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探析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辨治唐茹梦 王姗 袁如月 胡超越 张晔 杨晓晖【摘要】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㊂基于营卫理论,笔者认为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与营卫失调在病因病机及临证表现方面有相通之处,营卫失调是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发生发展的关键病机㊂根据‘难经㊃十四难“所言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提出在治疗上以 调营卫”为基本大法,营卫亏虚者治以补养,营卫壅滞者治以畅通,营卫不偕者治以调和,重在恢复机体气血阴阳之平衡,使营卫调,则病自消㊂通过探究营卫理论与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中医病机之间的关系,可进一步丰富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内涵与应用㊂【关键词】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营卫理论; 营卫失调; 糖尿病; 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并发症; 中医辨治【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11.031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 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DCAN)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运动不耐受㊁体位性低血压㊁静息时心动过速㊁无痛性心肌缺血等症状,早期临床表现隐匿,诊断率较低,严重时可出现恶性心律失常㊁心肌梗死或猝死[1],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㊂目前认为主要发病机制是高血糖诱导的氧化应激和毒性糖基化产物等,导致支配心脏和血管的自主神经纤维功能障碍[2⁃4]㊂现代医学多采用降血糖㊁营养神经以及对症治疗[5]㊂营卫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诸多慢性病的基本治疗法则[6]㊂本文结合营卫特点,从病因病机及临证运用方面探讨 调营卫”对DCAN 的治疗作用,为中医治疗DCAN 提供新思路㊂1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辨治DCAN 的理论基础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一语出自‘难经㊃十四难“,指内伤心系疾病可以通过 调营卫”的方法治疗㊂营卫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由肺气推动,输布周身脏腑,因性质有 清” 浊”之别而分,正如‘灵枢㊃营卫生会“中记载: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㊂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㊂”营卫与气血息息相关,‘难经正义“言: 心主血脉,心损者,宜调其营卫,使血脉有所资也㊂”故心系疾病可通过 调营卫”达到治疗效果㊂1.1 营卫与消渴发病的关系营卫同源,俱为水谷精微所化㊂营气发挥着化生血液㊁营养周身的作用,如‘素问㊃痹论篇“曰: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㊂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㊂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㊂”卫气主抵御外邪,温煦周身,‘素问㊃痹论篇“曰: 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㊂”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二者互根互用,共同维持机体生理功能[7]㊂‘素问㊃热论篇“曰: 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㊂”营卫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不得正常运行,则五脏受损,衍生百病,发为消渴,所谓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㊂丁元庆[8]提出,嗜食膏梁厚味可导致营卫化生过多,布散不及,过剩囤为膏脂㊂饮食不节,脾胃过用其度,营卫失调,卫聚分肉间而为脂,营滞脉中浊其血,发为消渴[9],如‘素问㊃奇病论篇“曰: 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㊂”1.2 营卫与心密切相关‘灵枢㊃邪客“云: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㊂”营乃血之成分,通过泌其津液,渗注脉中,化而为血㊂营气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心脉充盈,脏腑经络得以所养㊂卫气行于脉外,具有护卫周身,抵御外邪侵害之功能,乃人身之蕃篱,卫气充足是保证血脉正常运行的第一道防线[10]㊂‘灵枢悬解“言: 营卫者,经络之气血,气行脉外为卫,血行脉中曰营㊂”营卫与气血为体用关系[11],即营卫为气血之用,气血为营卫之体㊂营卫和平则气血运行正常,五脏安调㊂营卫通过气血与心联系,营卫正常则气血调和,心脉通畅㊂‘难经集注“云: 心者,营卫之本”,道出营卫与心密切相关㊂营卫失调引起气血代谢失常,既可引起气血亏虚导致心脉失养,亦可形成瘀血㊁痰浊等实邪痹阻心脉㊂韩晓伟[12]认为营卫失调为心血管疾病的中心病理环节,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㊂心主血脉,心若受损,气血失和,可通过调营卫助心恢复,即所谓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㊂1.3 营卫与自主神经系统有相通之处营卫二气在人体周身运行不止,与自然界昼夜阴阳的变化规律一致[13]㊂‘灵枢㊃营卫生会“曰: 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㊂”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体内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组成的自主神经系统同样有昼夜规律㊂交感神经调控阳性表现,具有升压,加快心率的作用,与卫气相对应㊂副交感神经调控阴性表现,抑制亢奋的交感神经活动,使机体处于低能量消耗状态,与营气相对应[14],二者互相拮抗又协调地调节器官的生理活动与营卫二气相互制约㊁相互为用有相通之处㊂‘灵枢㊃营卫生会“在论述老年人昼夜节律失调与营卫有关提到 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道出老年人气血虚,营卫枯涩,这与现代研究老年人自主神经调节能力降低导致的失眠㊁夜间高血压㊁夜间低血糖等现象相符[15]㊂2 营卫失调是DCAN的核心病机DCAN是在消渴病的基础上引发的心脏病变,病位在心,多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特点,主要病理机制是支配心脏和血管的自主神经纤维受损,引起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失衡,导致心率和血液动力学异常[16]㊂倪青教授[17]认为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离不开营卫失调㊂魏芹等[18]认为营卫失调与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存在相关性,进而提出调和营卫平衡心脏自主神经的治则㊂董其美教授[19]认为DCAN病机为心火内炽㊁胃强脾弱㊁营卫失和㊁心神扰动,并提出以调为基㊁以味统方㊁酸苦调敛的治法㊂可见营卫与糖尿病㊁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据此提出营卫失调是DCAN的核心病机㊂2.1 营卫不荣,气血亏虚营卫均由中焦脾胃化生,同源于水谷精微㊂营主血,营气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㊂卫主气,推动一身气化,是保障血脉通调的屏障㊂‘素问㊃逆调论篇“曰: 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㊂”营虚则血涸,卫弱则气竭,营卫不荣,则心脉气血衰少,心失濡养,故DCAN患者常可并见乏力㊁心中空虚无主㊁悸动不安㊁上下气不衔接等,此皆为营卫不荣之机㊂DCAN患者常出现运动耐受能力下降,中等强度的体力运动即出现身体不适,影响心肺功能㊂‘难经㊃三十二难“曰: 心者血,肺者气,血为荣,气为卫,相随上下,谓之荣卫㊂”营卫与心肺关系密切,营卫不荣,津血生化乏源,气血亏虚则心肺失养,易出现气短㊁乏力㊂2.2 营卫不通,气血壅遏营卫二气在脉络㊁脏腑内正常流动,是人体机能正常的基础㊂‘研经言“曰: 惟血随荣气而行,故荣气伤则血瘀;津随卫气而行,故卫气衰则津停㊂”营卫循行失常,营气涩而不行,卫气郁而不舒,津血运化布散不及聚而成痰瘀,痰瘀痹阻心脉,可致心脉壅塞,不通则痛,可发为胸痹心痛㊂‘伤寒论㊃辨脉法“指出: 营卫不通,血凝不流㊂”营卫失调,脉道不利,气血运行不畅,卫气逆行,营失制约,则血压调节受损,导致血压波动异常㊁头晕㊁心烦乱等㊂DCAN患者表现出的胸痹心痛㊁体位性低血压㊁头晕等恰是营卫不通所致㊂2.3 营卫不偕,阴阳失衡营卫二气阴阳相贯,循行不休,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㊂若营卫失和,卫气亏虚,卫外功能减退,毛孔开合失司,卫表不固,营阴失守,则自汗也㊂营阴空虚,虚火内生,夜间阳入于阴,鼓动虚火迫津外出,乃盗汗也㊂营卫与寤寐关系密切[20],白昼卫气护于脉外,夜晚卫随营运行于里,营卫二气相互协调,故昼精而夜瞑㊂卫气运行失常,阳不入阴,阳盛阴衰㊁阴阳失交导致睡眠障碍[21]㊂DCAN发病过程中常伴有汗出异常㊁睡眠障碍等症状,皆由营卫不偕所致㊂营卫不偕,卫气无以卫外,营阴无以内守,夜间阴阳交替时阳气内藏,阴分当令,出现阴阳失交[22],故DCAN患者病情常于夜间加重,可出现夜间低血糖,夜间心律失常等㊂3 从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角度探析DCAN治疗损其心者,调其营卫”具有完备的理论依据,既继承传统理论又符合DCAN现代发病机制的认识㊂研究证明,调和营卫法可以改善心肌微循环,减轻炎性反应与氧化应激,进而达到保护心脏的作用[23]㊂亦有学者经临床研究发现,调和营卫法可以显著改善DCAN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率变异性指标,纠正心脏自主神经失衡[24],足见从营卫角度治疗DCAN是有效的㊂3.1 营卫亏虚者治以补养脾为后天之本,营卫气血化生之源㊂脾胃健则气血生,营卫充足,脉道血行得通,心有所养㊂营卫亏虚者应重视调补中焦,建立中气以启营卫生化之源[25],故而营卫亏虚者应重视补益脾脏,培脾土以资营卫,可选用小建中汤,正如‘金匮要略心典“云: 欲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㊂”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华,营阴受损则卫阳无从转化,卫阳虚弱则营阴无以依附,二者互根互用,最终可以导致营卫俱虚,当以双补营卫,临证中当首推炙甘草汤㊂张景岳曰: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㊂”此方通阳益气与滋阴养血药物相佐,补营阴而益卫阳,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使心阳得以温煦,心阴得以滋养,则津液复生,枯槁复润,主宰有权,症状自消㊂王永成等[26]研究发现炙甘草汤能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对心律失常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及炎症损伤具有修复作用㊂3.2 营卫壅滞者治以畅通营卫壅滞,气血运行不畅,血脉阻滞,滞留而为瘀血㊂津血同源,二者均有赖于营卫的气化作用,营卫不通,津液不得正常输布,聚而成痰㊂正如‘景岳全书㊃非风“云: 凡经络之痰,盖即津血之所化,使果营卫和调,则津自津,血自血,何痰之有?”营卫运行失度,卫气郁而不舒㊁营血涩而不行是痰浊㊁瘀血形成的主要原因[27]㊂吴以岭教授[28]提出调营卫气血治疗脉络病变的用药规律,将常用药物分为流气畅络㊁化瘀通络㊁祛痰通络㊁解毒通络等,指出营卫气血的畅通是保持脉络通畅的必备条件㊂临床研究发现具有通脉舒络㊁活血化瘀作用的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DCAN患者心血管自觉症状及心率变异性,提高心脏自主神经功能[29]㊂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提倡以攻为补,认为 损有余即是补不足”㊂临证时应根据患者的病症,辨证论治,灵活运用理气㊁祛瘀㊁化浊之品以涤荡祛邪,令气血津液运行通利,达到气机调达与血脉通利的目的㊂偏于气郁者治当畅通行气,常用柴胡㊁枳壳㊁青皮㊁香附㊁木香等㊂兼瘀血者,多用丹参㊁红花㊁鸡血藤㊁鬼箭羽㊁三七等,甚者可酌加虫类药物增强通络行血作用,如全蝎㊁蜈蚣㊁土鳖虫等㊂痰浊偏盛,治以祛痰化浊,可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㊂气滞血瘀者,治宜气血双调,可用血府逐瘀汤以行气活血,复卫气营血之功㊂气机畅㊁瘀滞通㊁痰浊消则营卫通,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得以恢复㊂3.3 营卫不偕者治以调和‘灵枢㊃五乱“曰: 营卫相随,阴阳已和㊂”‘伤寒论“平脉法亦载: 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搏,名曰强也㊂”对于营卫不和者,应以滋阴和阳㊁调和营卫为法,维持营卫二者 亢则害,承乃制”动态平衡状态㊂临床常以经典方剂桂枝汤为基础,随证化裁㊂‘医宗金鉴“提到: 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㊂”桂枝汤中桂枝辛甘而温,温阳通卫,白芍酸苦而寒,滋阴敛营,两者相反相成,外散内敛,温经和里,体现了动态平衡的制方思想㊂林海青等[30]通过对糖尿病大鼠研究发现,桂枝汤能够促进睫状神经生长因子分泌来增加迷走神经的活性,抑制神经生长因子升高减少交感神经亢进,从而有利于维持交感-迷走神经平衡,对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平衡方面疗效确切㊂李晓等[31]通过研究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发现,桂枝汤可降低交感神经标志物酪氨酸羟化酶,升高副交感神经标志物胆碱乙酰氨基转移酶,改善糖尿病诱导的心脏交感神经高支配,减轻副交感神经失支配,维持心脏交感-副交感神经支配平衡㊂以上研究均表明调和营卫对于自主神经功能具有双向㊁良性的调整作用㊂4 小结现代医家认为DCAN多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有气虚㊁阴伤㊁阳衰之别,实以气滞㊁血瘀㊁痰浊多见,目前尚无统一的辨证治疗标准㊂DCAN具有复杂的㊁多层面交叉的病理特点,单一靶点的治疗措施显然起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㊂营卫理论是从多途径㊁多系统实现机体亢害承制㊁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状态,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㊂从营卫角度发现DCAN的病理机制与营卫失调相吻合,探析营卫与消渴病㊁心㊁自主神经病变的关系,提出营卫失调是DCAN的核心病机,以营卫不荣,气血亏虚;营卫不通,气血壅遏;营卫不偕,阴阳失衡为三大病机㊂临证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灵活运用补养营卫㊁畅通营卫㊁调和营卫治法,通过 调营卫”使机体恢复平衡与稳定,气血平,阴阳和,则病症自消㊂参考文献[1] 彭少林,李珏笛,喻思宇,等.2型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临床特征及诊疗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1,29(10):776⁃781.[2] 李爽,梁梅花.关于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研究的最新进展概述[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1,30(2):219⁃222. [3] Agashe S,Petak S.Cardiac Autonomic Neuropathy in DiabetesMellitus[J].Methodist Debakey Cardiovasc,2018,14(4):251⁃256.[4] Breder I S S,Sposito A C.Cardiovascular autonomic neuropathyin type2diabetic patients[J].Rev Assoc Med Bras,2019,65(1):56⁃60.[5] 邱俊霖,罗说明,周智广.糖尿病性心脏病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0,28(8):679⁃687.[6] 柏莉娟,刘芹,马一丹.调和营卫法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2017,37(9):1675⁃1679.[7] 丁元庆.对营卫实质的认识与思考[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2):99⁃101,114.[8] 丁元庆.从卫气探索血糖与糖尿病病机[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3):195⁃198.[9] 丁元庆.营卫失常与慢性疾病病机相关性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19,38(2):111⁃113,134.[10] 周东浩,周明爱.营卫字义源流考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0):3049⁃3051.[11] 侯冠群,鲁明源.论营卫与气血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8):1029⁃1030+1033.[12] 韩晓伟,周国锋,王永成,等.调和营卫法治疗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3(1):46⁃49. [13] 夏菲菲,刘震超,周明爱,等.近十年营卫学说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4):1474⁃1477.[14] 王文方,王亚峰,李星瑶,等.基于自主神经与阴阳关系浅谈针刺治疗失眠[J].中医学报,2021,36(4):725⁃727. [15] 马度芳,李晓.基于 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理论防治心脏自主神经重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5):1944⁃1947. [16] 马度芳,姜月华,李晓.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病理特征及其治疗进展[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6,52(1):110⁃112.[17] 张一,倪青.糖尿病营卫失调机制及桂枝汤降糖应用新探[J].世界中医药,2021,16(5):733⁃737.[18] 魏芹,赵晓鹏,李晓.桂枝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81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6,57(9):753⁃757.[19] 孙雪梅,张蒙,毛晨晗,等.酸苦调敛法辨治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37(4):570⁃573.[20] 邢飞,刘伟. 营气衰少,卫气内伐”致失眠机理探讨[J].北京中医药,2020,39(1):48⁃49.[21] 张乃文,李梦媛,李小黎,等.基于阴阳㊁营卫学说探讨生物钟基因对睡眠昼夜节律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4):376⁃381.[22] 丁元庆.‘内经“营卫理论回顾[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1):3⁃7.[23] 焦宏,陈彦静,鞠大宏,等.桂枝汤对高脂血症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3):279⁃281303.[24] 刘昕烨,王燕,杨金龙,等.调心饮治疗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9):30⁃32.[25] 郑耀龙,张清苓.小议‘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营卫相关病变之证治[J].环球中医药,2021,14(11):2047⁃2048. [26] 王永成,马度芳,李晓.炙甘草汤对心律失常气阴两虚证患者心率变异性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7,23(11):165⁃170.[27] 唐心浩,孔雨潇,束昕妍,等.基于营卫理论探讨脓毒症病机与论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8):4273⁃4276. [28] 吴以岭,赵珊珊,魏聪,等. 脉络 血管系统病”调和营卫气血用药规律及常用通络药物[J].疑难病杂志,2018,17(3):282⁃285,289.[29] 陈浩,祁平,唐国军,等.丹红注射液联合西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患者血糖波动㊁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2):1299⁃1303. [30] 林海青,杨金龙,姚晓东,等.糖尿病大鼠心脏自主神经损伤中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及桂枝汤的治疗作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8):979⁃982.[31] 李晓,姜萍,姜月华.桂枝汤对糖尿病大鼠右心房自主神经重构的调节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6):1991⁃1993.(收稿日期:2022⁃11⁃15)(本文编辑:韩虹娟)。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DPN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普遍认为其发生与高血糖引起的代谢障碍、微血管病变、氧化应激、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自由基损伤及基因表达异常等多种因素有关。
西医治疗DPN除了严格控制血糖外,大多采用调节代谢及改善微循环,以纠正神经组织缺血缺氧,增加神经传导功能;另外尚有抗氧化、补充神经营养因子、使用免疫抑制剂以及理疗、高压氧等方法。
近年来中医药对DPN的治疗显示了一定的优势。
中医对DPN病名的认识古代医籍中没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这一病名,但对其临床表现早有论述。
宋代《卫生家宝》载肾消“腰脚细瘦,遗沥散尽,手足久如竹形,其疾已牢矣”;金代李杲《兰室秘藏》记载消渴病人时有“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四肢痿弱,前阴如冰”;《丹溪心法》有言“消渴,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烦痛”。
《王旭高医案》云:“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凉如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统称为“消渴病”、“痹痿病”,既表明了合并症的症状,还揭示了本病发展的规律即由消渴病到消渴病痹证,再到消渴病痹痿病。
中医对DPN病因病机的认识1.古代医家对DPN病机的认识。
DPN的基本病因是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劳欲太过,情志失调,本虚标实是基本病机,在中医学属“消渴”范畴。
《素问·奇病论》日:“此人必数食甘美而肥也……转为消渴。
”《素问·通评虚实论》日:“凡病消瘅,偏枯、痰、厥、气逆、发满,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指出过食甘美厚味可引起消渴及并发症等疾病。
《内经》载:“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
”朱丹溪指出:“麻为气虚,木为湿痰死血。
”说明了DPN表现出的四肢酸软、四肢不温或发凉、麻木或疼痛等临床特征与气虚关系密切。
《类证治裁·痹证》载:“诸痹……良由营卫先虚……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
警惕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神经病变识别、发病机制、鉴别诊断、治疗措施及预防措施
警惕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神经病变识别、发病机制、鉴别诊断、治疗措施及预防措施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的损伤,多数发生在患病的7-8年后,血糖控制不良的病人可能会提前。
初期可能仅仅有轻微麻木或不适感,此时就要警惕了,否则随着时间延长,慢慢开始会出现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加重,下肢症状较上肢多见。
感觉异常可表现为麻木感、蚁走感、虫咬感,可以感觉肢体有烧灼感、触电样感觉。
神经病变可以导致下肢关节病和糖尿病足溃疡,疼痛可以呈刺痛、灼痛以及钻痛,骨髓深部有时剧痛,多有昼轻夜重的表现。
疼痛剧烈的患者影响学习、工作和睡眠,当运动神经累及时肌力会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晚期可以出现营养不良性肌萎缩。
除导致肢体麻木、疼痛和溃疡外,如果影响肠道自主神经病变,可以导致便秘或者便秘与腹泻的交替、腹胀,严重时可以出现肠梗阻。
如果影响躯干的交感神经可以出现节段性躯干出汗,患者可以表现为进餐时上半身出汗,睡醒之后出现异常出汗。
影响心脏的交感神经,可以出现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等血压波动的情况。
引起糖尿病神经痛原因有些和糖尿病直接相关,长期的血糖增高、血脂的异常,有些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不注意锻炼,病程长加上局部神经组织细胞氧化应激,甚至出现炎症因子的破坏,都可以造成糖尿病密切相关的神经痛。
有些和糖尿病有一定的相关性,由于糖尿病患者抵抗力明显下降,而且存在各种骨关节的疾病,如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下降容易出现带状疱疹,这是一种病毒相关的疾病,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神经痛。
糖尿病患者往往容易出现骨骼的异常,比如骨量减少、骨质量下降,容易跌倒骨折,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
也容易出现各种骨退行性的病变,出现像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都可以造成糖尿病有一定相关性的神经痛。
糖尿病神经痛与其他神经痛区别导致神经受损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常见颈椎病、腰椎病引起的多为神经受压和无菌性炎症刺激导致的麻痛感觉,单侧症状比较显著。
而由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是神经本身病变为主,临床多找不到明显的神经受压影像表现,且疼痛症状增加了灼痛,电击痛和蚁走感等,更加多样化且难以被普通止痛药缓解。
林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对药应用
林兰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对药应用李光善;任志雄;倪青;林兰【摘要】林兰教授是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行医40余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提倡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脉为法,酌情用温经通阳药物,效果显著,对其常用9对药物进行浅析与同仁分享.【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2(018)008【总页数】3页(P851-853)【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药;林兰【作者】李光善;任志雄;倪青;林兰【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北京 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林兰教授是我国著名糖尿病专家,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肺主气、皮毛,肝主筋脉、藏血,脾主四肢、肌肉,肾藏精功能失调密不可分,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通脉为基本大法,酌情配合温经通阳药物,效果显著。
笔者对老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应用对药略有心悟,现作一浅析。
1 生黄芪与土鳖虫黄芪性味甘温,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归入肺经,补肺气,有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托毒生肌的功效。
对于脾气虚证,标本兼治;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能补气生津,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常与天花粉、葛根等品同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玉液汤。
痹证气虚而致血滞,筋脉失养,症见肌肤麻木者亦常用本品补气以行血。
《医碥》曰:“风胜倍防风,寒胜倍附子,湿胜倍防己,皮痹加黄芪或桂枝皮,脉痹加姜黄或红花,肌痹加葛根或白芷,筋痹加羚羊角或续断,骨痹加虎骨或狗脊。
”土鳖虫性味咸寒入血,主入肝经,性善走窜,破血逐瘀,能活血消肿止痛。
《本草经疏》:“乃厥阴经药也。
咸能入血,故主心腹血积癥瘕血闭诸证,和血而营已通畅,寒热自除,经脉调匀。
自发电揿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自发电揿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临床上治疗该病多以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为主,短期可使患者症状好转,但无法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较于药物治疗,非药物疗法在安全性、耐受性及成瘾性方面有其优势,其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或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能有效缓解疼痛,具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自发电揿针;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非药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一组以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周围神经病。
DPN的发病率非常高,大约1/2的糖尿病患者以及1/3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发生DPN[1-2]。
其临床表现有患肢蚁行感、麻木、发凉、疼痛等,随病情加重,可产生刺痛、绞痛、刀割样疼痛,出现肢体溃烂、感染,诱发糖尿病足等[3]。
目前,临床上治疗该病多以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为主,短期可使患者症状好转,但无法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4]。
其中三环类抗抑郁药、抗惊厥药及阿片类药是目前控制DPN的常用药物,但其存在心律失常、头晕、嗜睡、剂量依赖及药物成瘾等副作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也仅有1/3的病人能达到50%以上的疼痛缓解率[5],疼痛控制效果不佳。
相较于药物治疗,非药物疗法在安全性、耐受性及成瘾性方面有其优势,其与药物治疗相结合或作为药物治疗的补充能有效缓解疼痛[6]。
自发电揿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治疗DNP具有良好效果, 在临床上倍受重视。
现将近年来使用自发电揿针治疗DPN相关效果的研究进展, 进行如下综述。
1.中医对DPN的认识在众多的中医古籍中,并无DPN这一病名的记载,根据其“凉”“麻”“痛”“痿”等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的“痹证”“络病”“痿证”“麻木”等范畴[7]。
晋《针灸甲乙经》云:“卫气不行则为不仁,经曰:营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而不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
孙朦朦;倪青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12(032)010
【摘要】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病机呈消渴病“阴虚内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规律动态演变,病机关键是气阴两虚,且贯穿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始终,瘀血阻络是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原因,临证可见燥热、湿热、寒湿、痰浊等不同阶段的病理演变,与肝、脾、肾脏有密切的关系.治疗上,以气虚血瘀论、痰瘀阻络论、寒湿阻滞论、肝肾亏虚论.气虚血瘀治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痹;寒湿阻滞治以温经通络、散寒除湿;痰瘀阻络治以化痰活血、宣痹通络;肝肾亏虚治以补肝益肾、填髓充肉.另外,针灸、中药外治疗法如熏洗等皆可起到治疗作用.
【总页数】3页(P993-995)
【作者】孙朦朦;倪青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2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J], 马运涛
2.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J], 董妍妍
3.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进展 [J], 董妍妍
4.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J], 张明珠;李娜;虞梅
5.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进展 [J], 张明珠;李娜;虞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倪青).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NP)与糖尿病肾病、眼病,习称“三联病症”。
其中,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周围神经病变,可表现为手足感觉异常如冷凉、麻木、疼痛、灼热及腹泻、泌汗异常等,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神经并发症之一。
70年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仅4%,近年来由于神经系统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检出率上升到70%~90%。
1980年上海地区调查发现,糖尿病新发病例有神经病变者占90%,而其中有周围神经病变者85%。
糖尿病病程10年者,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在50%以上。
病程、血糖控制情况,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相关关系。
可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很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涉及范围广,按其临床表现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相当于消渴病继发的“血痹”、“痿证”、“厥证”、“痛证”、“汗证”、“阳痿”等病症。
1 诊断1.1 临床表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发生于双侧或单侧,或对称或不对称,但以双侧对称性者为最多见,单侧性及多发性单侧者较少见。
临床最常累及股神经,坐骨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等多条长神经,胸长神经,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亦可受累。
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可同时损伤或仅其中部分受累,尤以感觉神经功能失常为多见。
下肢症状尤较上肢为多见。
常见肢体对称性疼痛或(和)感觉异常。
痛呈刺痛,灼痛,钻凿痛,位于深处,似在骨髓深部,或剧痛如截肢,或触痛过敏,不得覆被;痛每于晚间就寝后数小时加重,行走后可减轻。
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分布如袜子与手套,感觉常减退。
当运动神经累及时,肌力常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晚期有营养不良性萎缩。
体征:跟腱反射,膝反射常消失,比上肢肌腱反射消失为多见而严重;震动觉消失或减低。
位置觉消失或减低,尤以深感觉减退较明显。
周围神经中自主神经受累时,可有血管舒缩障碍,引起皮肤苍白,青紫,多汗或少汗,指甲软弱,脱毛等神经营养失调表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综合治疗效果观察
选择 2 0 1 0 年1 月 一 2 0 1 3 年1 2 月间 5 8 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病历资料 , 男3 2例 , 女2 6 例 ,年龄 4 5 — 7 3岁。肢体冷痛者 2 2 例; 肢 体麻 木者 3 6 例 。随机 将人选 的患者分为治疗组 3 0 例, 对照组 2 8 例, 两组患者 的个人资料具有可 比性
f P > 0 . o 5 ) 。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首先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把血糖控制在 F P G  ̄ <7 m m o l / L 、P P G 2 h ≤8 m m o l / L 。然后 给予红花注射液 2 0 m l 、生理盐水 2 5 0 m l 、弥可保 5 0 O I . L g 。治疗
1 6 1 0 0 0)
摘要 :糖尿病周 围神 经病 变患者 常因规律性疼痛令其难 以入睡 ,惠者生活质量下降 以及各种功能受损 ,严重者会 出现失望、烦躁等精神障碍 。一般 治疗上首先要 控制血糖 的同时采 用综合 疗法治疗神经病 变一 缓解疼痛等症状。近年来我院在上述治疗的基础土配合 中成药制剂 “ 金 匮肾气水滴丸”等 药口服 以及 中药液泡脚 , 起到 了 抑制血 小板聚集 、 提 高纤溶酶活性、促进 已形成的纤维蛋 白溶解 ,具有抗血栓形成作 用。诸药合力 , 有效地改善血流变各项指标 , 修复 了神经损伤 , 达到 了活血 通络 、 祛瘀止 痛的作 用。 关键词 :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 ;静脉制剂 ;控制血糖 ; 金 匮 肾气水滴丸 ;活血通脉片 【 中圈分类号 1 R 7 8 1 . 6 + 4 【 文献标识码 1 A 。【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0 2( 2 0 1 4 )1 卜O 1 4 2 - 0 1 感觉 ; 用冷 或温热 的物体 , 比如不锈 钢小棒置于温水或冷水中然后放在皮肤上检 查 患者对冷 、热 的感觉 ;用大头针钝端 接触皮肤检查患者对针刺的感觉。 检查 患者 四肢活动 的灵活性 、 协调性 、 步态 ; 检查有无肌肉萎缩 ; 检查膝腱跟键反射 是否存在 。行肌 电图检查不 同肌肉中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与潜伏期 。 糖尿病神经 病变 的治疗 目标为 :缓解症状 ,预防神经病变的进展 与恶化 。 严重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 , 一般应采用胰岛素治疗 , 这是因为胰岛素除了 能 降低血糖纠正代谢紊乱外 , 其本身还是免疫调节剂及神经营养因子 , 对糖 尿病 神 经病变有 良好治疗作用 。 糖 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患者常因规律性疼痛令其难以入 睡, 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以及各种功能受损 , 严重者会出现失望 、 烦躁等精神 障碍 。 般 治疗上首先要 控制血糖 的同时采用综合疗 法治疗神经病 变一 缓解疼痛等 症 状。 糖尿病发生时间较长时 , 由于血糖升高引起神经纤维一系列 的代谢紊乱 , 导 致神纤维肿胀 以至变性 , 从而发生周围神经病变。 周 围神经病变主要表现为四肢 末端麻木 、 疼痛 、 象针刺样、 烧灼样 或蚂蚁爬等 的感觉 , 通常以下肢较上肢严重 , 两侧肢体可 同时或先后发生 。 典 型时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 , 有时表现为痛觉过敏, 很轻微 的刺激 即感觉到明显疼痛 , 严重穿衣服及盖被子亦会 觉得疼痛 。 对于糖尿 病神经病理性疼痛 , 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 即控制糖尿病 , 血糖 要达标 。可以使用 B族维生素等营养神经的药物 。 糖 尿病周 围神经痛对 于目前临床常用的非甾体类 抗炎镇痛药物效果不佳 , 应选择合适的专门治疗神经病理性 疼痛的药物 , 以缓解 此类疼痛带来 的痛苦。 目前 国内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痛尚无明确特效药物 。 在美国及欧洲多个国家普 瑞 巴林 等药物被批准用于治疗糖尿病周 围神经痛 [ 3 ] 。糖尿病周 围神 经病 变是糖 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 , 属中医学消渴 、 痹证等范畴 ,以代谢异常和循环障碍而导 致 的周 围神经损伤为其主要病理基础。 配合 中成药治疗疗效显著 : 金匮 肾气丸( 水 滴丸) 适用于 肾阳虚衰所致肢体冷痛 , 麻木不仁之神经病变 ; 活血通脉胶囊或活 皿通脉 片, 适合 于血瘀阻滞 , 筋脉不同 , 肢体麻木者。现代药理研究红花能抑 制 血 小板 聚集 、 提高纤溶酶活性 、 促进已形成 的纤维 蛋白溶解 , 具有抗血栓形成作 用 。红花注射液能有效地降低 E T水平,升高 N O含量 ,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流变 各项指标 。 本组临床观察 红花注射 液组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变各项指标 , 改善腓 神经传导速度 , 较单纯应用弥可保 在改善微循环 、 修复神经损伤方 面更具有优势 , 是 一种 良好 的微循环改善剂 ,值得临床推广。
从虚、瘀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虚及阴而表现为 阴阳俱虚 , 标实为瘀血 、 气滞和痰凝 。
3 主 要 治 则 笔 者 根据 糖 尿 病 周 围神 经病 变 的 临 床 表 现 及 发病 机
制分析认为 , 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 的中医治疗 当以虚 、 瘀 立论 , 结合脏 腑辨证 , 以补虚化瘀 为治则 , 以补 阳还 五汤 为基础方 , 根据病情兼 以养阴 、 健脾 、 益气 、 化痰 。 3 1 补 气养血通络 法 . 适用 于气血两虚 , 络脉 失养者 。
临床表现 : 四肢麻木 , 觉异常 , 感 抬举无 力, 伴有面色萎 黄
无华 , 甲淡 白, 唇 神疲倦 怠 , 心悸气 短 , 昏失 眠, 头 舌淡 , 脉 细等。方选补 阳还五汤合八珍汤加减 。并在 中医辨证论 治基础上 , 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加减用 药 , 如常选用 既能 补
致实 , 虚实 夹 杂 。本 虚 初 为 气 血 两 虚 , 日久 气 虚 及 阳 , 血
收与输布 , 依赖脾气的运化升清 和转输 , 其清者化 为气血
输 布 全 身 , 持 脏 腑 功 能 , 养 四肢 百 骸 , 者 下 入 膀 胱 维 滋 浊 排 出 体外 。饮 食 不 节 、 逸 不 当 、 淫 外 袭 、 情 内 伤 及 劳 六 七
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 晚期最常见 的慢性 并
2 从 瘀 论病 机
发症之一 , 随着病 程的延长 , 患病 率在 9 % 以上 , 既是 0 它
糖尿病患者致残 、 致死的重要原 因, 又是促进其他糖 尿病 慢性 并发 症的原 因之一_ , l 因此应重 视对其 治疗 。糖 尿 J 病周围神经病变除有 口干 、 多饮多尿 等症 状及血糖 、 尿糖 升高外 , 常合并 肢体麻木疼 痛、 感觉 异常 , 甚则肌 肉萎缩 及行走无力等症状。神经系统检 查提示深浅感觉减 退及 跟腱反射 、 膝反射减弱或消失 , 电图检查提示神经 传导 肌 速度减慢 。糖尿病周围神经 病变属 中医学 消渴 、 痹证 、 痿 证范畴。笔者 以气血理 论为指 导, 脏腑 辨证 和辨病 相结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治体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治体会作者:罗燕楠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2年第09期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辨证施治;中医疗法中图分类号:R259.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9-0086-0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末梢的麻木、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中医辨证治疗该病变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麻木1.1 气血阴阳亏虚,脉络失养DPN初期,以单纯四肢末梢麻木为主者较为多见。
笔者认为麻木是由血脉失养所致。
血脉失养常见于两种情况:一是气阴不足,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阴亏则血少,血液运行不畅,久致脉络瘀阻,脉络失养;二是阳气不足,阴损及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或气虚日久而致阳气亏虚,阳虚寒凝,脉络失于温养。
经云气虚则麻,血虚则木,说明麻木以虚证多见。
故对麻木表现的患者,治疗应以益气养血活血为主,酌情使用养阴或温阳之品。
1.2 痰湿浊邪壅塞,脉络受损临床所见证候并非都是虚证,常兼夹实证在其中,如痰浊、湿热。
痰湿浊邪壅塞导致气机不畅,血行受阻,脉络失养。
如不及时清除痰浊、化解湿热、条畅气机,麻木症状则难以改善。
笔者临证采用养血活血法的同时,仔细辨证患者是否伴有痰浊、湿热、气滞,且根据轻重程度给予一定的药物。
常用的养血活血药物有当归、鸡血藤、川牛膝、丹参、川芎、桃仁、红花、赤芍;常用的温经通络药物有桂枝、桑枝、伸筋草、路路通。
如伴痰浊,表现有脉滑,舌苔白腻,可酌加僵蚕、石菖蒲、胆南星、制半夏;如伴湿热,表现脉滑或滑数,舌苔黄腻,口干苦或口臭,大便黏滞不爽或便秘,可酌加黄连、黄芩、大黄、薏苡仁、茯苓;如伴气滞,表现脉弦,舌红或淡红,苔白,急躁易怒、胸闷、腹胀等,可酌加柴胡、陈皮、枳实、白芍、郁金。
麻木伴末梢发凉明显者,可加桂枝、鹿角胶、菟丝子以温经通络。
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进展孙朦朦;刘苇苇;倪青【摘要】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确切,具有多靶点、多层面、多途径等优势.单味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主要细述不同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通过改善其不同的发病机制而取得一定的效果:水飞蓟素、槲皮素、牛蒡子、黄芩素、葛根素通过改善代谢因素进行干预治疗;灯盏花素、刺五加注射液、当归注射液、银杏叶注射液、丹参粉针、川芎嗪注射液、水蛭注射液治疗DPN主要通过改善其血管因素;桑白皮则通过影响神经因子的表达治疗DPN.同时,就该领域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及展望.%Although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seriously affect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but its mec-hanism is still not completely clear. Compared to the modern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is more targets and multifaceted. In the research of Single taste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 treating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has achieved certain progress. According to the tathogenesis of DPN includes three aspects; Metabolic factors(includes Polyol pathway hy-peractivity, Inositol reduce, Non-enzymatic Glycati-on end product formation) ; Vascular disease factors (includes Abnormal fluid rheology, Vascular disorders, Vasoactive factors) ; The lack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 the author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experimental studies and clinical studies of single taste of Chinese herbal and their extracts to treat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The single taste of Chinese herbal , which Through the way of Inhibition of the polyolpathway hyperactivity of DPN intervention treatment, include Silymarin, Quercetin, Arctium, Baicalein, Puerarin etc. The way of Breviscapine, Ciwujia injection, Angelica sinensis injection, Ginkgo biloba injection to treat DPN is regulating abnormal blood rheology. Some other single taste of Chinese herbal may stimulate the expression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increased to treat DPN. The lack of recognized disease and syndrome animal model, u-nified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unified clinical evaluation are still to be further studied.【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3(006)002【总页数】4页(P143-146)【关键词】单味中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作者】孙朦朦;刘苇苇;倪青【作者单位】100053,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053,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100053,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发病率可达25%~90%,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文献记载有多方面的因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
笔者通过整理DPN的相关临床资料,从肾、肝、脾、心为主的脏腑辨证、气血津液分型论治,经络辨证论治等辨证思路,总结临床医家的辨证用药经验,指出DPN的治疗应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从脏腑、气、血、阴、阳、痰、湿、经络等各个角度辨证,采用针药并用及多种手段综合治疗DPN,提高临床疗效。
标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脏腑;气血津液;经络;辨证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
有关资料显示,随着病程的延长,20%~90%的糖尿病患者会并发DPN[1]。
其临床表现为:对称性疼痛和感觉异常,疼痛呈刺痛、灼痛、钻凿痛,痛剧时如截肢痛,多昼轻夜重,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跟腱反射、膝腱反射、震动觉、位置觉减弱或消失,甚者可致残,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该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多认为与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的代谢障碍和血液循环障碍及自身免疫紊乱相关[2]。
现在医学多采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钙拮抗剂、神经生长因子、抗氧化剂等治疗,但这些药物临床疗效不稳定,且长期应用副作用明显[3]。
中医古籍中虽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名,依其“凉、麻、疼、痿”四大主症,该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痹证”、“血痹”、“痿证”等范畴。
《丹溪心法》中“腿膝枯细,骨节酸疼”,《王旭高医案》中“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冷如水”,《证名要诀》中“消渴日久.....可致雀盲或四肢麻木疼痛”、“三消久之,或目无所见,或手足偏废”,都是对DPN 的临床表现的早期记载。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DPN,控制临床症状,改善客观指标及远期疗效方面进行大量临床研究,现总结整理如下。
1脏腑辨证论治肺合皮毛,肝在体为筋,脾主肌肉,肾主骨,心部于表,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五脏与DPN所致的肢端麻木、疼痛、发凉、肢痿不用等症状息息相关。
养生堂20150228视频和笔记:倪青,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并发症
养生堂20150228视频和笔记:倪青,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食疗方-1》。
主要介绍糖尿病分期,糖尿病的症状,糖尿病肾病症状,糖尿病并发症早期信号等相关内容,中医养生网养生堂栏目提供视频全集的在线观看和主要内容介绍(节目要点笔记)。
倪青: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除了盯住糖,还要治理络。
其中大血管被中医称为脉络,会产生的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足,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发在体型较胖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身上。
而小血管则被中医称作络脉,其并发症包括眼部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皮肤病等,一般一型糖尿病患者易发。
图:糖尿病分期敬请收看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倪青为您主讲的《糖尿病的食疗方-1》。
中医有句名言“五脏柔弱,善病消瘅(消渴病)”。
就是说,五脏的生理功能不协调,就会发生病理变化,容易出现气血津液等多方面的疾病,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糖尿病人高血糖阶段的高葡萄糖毒症,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低)”,中医称为阴虚燥热证。
图:刺梨梅花茶糖尿病人如果血糖等控制目标不理想,常常表现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与燥热互为因果,不断耗伤气血,使人体正气更虚。
出现“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郁(气滞、血瘀、痰凝)、燥(燥热、燥毒)、实(本虚标实,出现口渴、恶心呕吐、便秘、心悸、羞明流泪、肢体疼麻等症状)。
图:糖尿病并发症早期信号中医认为糖尿病肾病的病位在肾,涉及心、肝、脾等脏器,病机为脾肾虚亏,经脉瘀阻,所以治疗的原则为调补阴阳,益肾健脾养心,兼活血化瘀。
图:椒矾止痒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痹证”范畴。
一种本虚标实的疾病。
本虚主要责于脾肾阴阳虚弱、肝血不足;标实主要指瘀血、痰湿、湿热阻络等。
“凉、麻、痛、痿”是周围神经病变的四大主要症状。
其主要病机是以气虚、阴虚、阳虚失充为本,以瘀血、痰浊阻络为标,血瘀贯穿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始终。
滋阴益气、活血通络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探析
滋阴益气、活血通络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探析
李仁柱;王敏;李广珍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2(24)5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以后者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诊断标准和检测方法不同,DPN的发生率报道不一,有报道可达60%以上,且其发病率随病程的延长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临床上以肢体麻木疼痛、感觉障碍、运动功能减退、肌肉萎缩甚至痿废失用为特征。
【总页数】2页(P393-394)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滋阴益气;活血通络
【作者】李仁柱;王敏;李广珍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2
【相关文献】
1.滋阴活血通络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6例 [J], 齐学林;杨亚锋;黄晓红
2.滋阴补肾活血通络方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临床观察 [J], 孙菱娟
3.滋阴活血通络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J], 赵静;方朝晖
4.滋阴益气活血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8例 [J], 郑姜钦;李红;吕绍光
5.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Meta分析 [J], 张美珍;郝晓晖;李晓文;杨亚男;李艳杰;刘旭菲;倪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防治指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防治指南
中华中医药学会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11(9)22
【摘要】@@ 1 概述rn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经病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为30%~90%.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四肢远端感觉、运动障碍,表现为肢体麻木、挛急疼痛、肌肉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按临床表现分为双侧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及单侧非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早期呈相对可逆性,后期发展为顽固性难治性神经损伤.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为其发生与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神经生长因子减少、遗传因素、自身免疫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本病患者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几乎相当,患病年龄7~80岁不等,随年龄的增长患病率上升,高峰见于50~60岁.患病率与病程关系不明显,T2DM患者中约有20%的神经病变先于糖尿病症状的出现,患病率与糖尿病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但糖尿病高血糖状态控制不良者患病率明显增高.rn本病属中医"麻木"、"血痹"、"痛证"、"痿证"等范畴.
【总页数】3页(P119-121)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谈中医药治疗的机遇与挑战
2.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
3.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糖尿病足
4.糖尿病性代谢性骨病中医防治指南
5.首部中医专病指南——《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发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眼肾同治”谈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药防治的思路
从“眼肾同治”谈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药防治的思路
逄冰;倪青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4(30)1
【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 DR)及糖尿病性肾脏病(diabetes kidney disease, 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二者具有共同的发病危险因素、相似的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中医理论上,眼与肾均为络脉聚集丰
盈之处,均依赖脾运化的气血津液的供养,眼为肝之外窍,中医肝肾同源体现了眼与肾的密切联系。
在病理上,眼肾同病的实质在于“虚”“瘀”“痰”并存,其中肝、脾、肾的脏气亏虚是消渴眼病与消渴肾病产生的始动因素,络脉瘀滞、痰瘀互结是重要
的发病因素与病理特征,临床治疗常以扶正补虚、活血化瘀通络、理气化痰为法。
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归纳出六大证型与治法,以飨读者。
针对目前多器官受累的糖尿
病并发症发病率日渐增高且难以有效控制的现状,以“眼肾同治”理论为指导,有助
于发挥中医药整体治疗的优势,为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逄冰;倪青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老年糖尿病与眼肾微血管病变
2.实验性2型糖尿病鼠眼和肾组织的慢性微血管病变研究
3.从视网膜氧化应激与微血管改变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
4.中药复方芪明颗粒“眼肾同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肾病的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研究
5.“异病同治”理论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NP)与糖尿病肾病、眼病,习称“三联病症”。
其中,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周围神经病变,可表现为手足感觉异常如冷凉、麻木、疼痛、灼热及腹泻、泌汗异常等,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神经并发症之一。
70年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仅4%,近年来由于神经系统检测手段的不断提高,检出率上升到70%~90%。
1980年上海地区调查发现,糖尿病新发病例有神经病变者占90%,而其中有周围神经病变者85%。
糖尿病病程10年者,周围神经病变患病率在50%以上。
病程、血糖控制情况,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相关关系。
可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很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涉及范围广,按其临床表现在祖国医学文献中,相当于消渴病继发的“血痹”、“痿证”、“厥证”、“痛证”、“汗证”、“阳痿”等病症。
1 诊断1.1 临床表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发生于双侧或单侧,或对称或不对称,但以双侧对称性者为最多见,单侧性及多发性单侧者较少见。
临床最常累及股神经,坐骨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等多条长神经,胸长神经,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亦可受累。
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可同时损伤或仅其中部分受累,尤以感觉神经功能失常为多见。
下肢症状尤较上肢为多见。
常见肢体对称性疼痛或(和)感觉异常。
痛呈刺痛,灼痛,钻凿痛,位于深处,似在骨髓深部,或剧痛如截肢,或触痛过敏,不得覆被;痛每于晚间就寝后数小时加重,行走后可减轻。
感觉异常有麻木,蚁走,虫爬,发热,触电样感觉,往往从远端脚趾上行可达膝上,分布如袜子与手套,感觉常减退。
当运动神经累及时,肌力常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晚期有营养不良性萎缩。
体征:跟腱反射,膝反射常消失,比上肢肌腱反射消失为多见而严重;震动觉消失或减低。
位置觉消失或减低,尤以深感觉减退较明显。
周围神经中自主神经受累时,可有血管舒缩障碍,引起皮肤苍白,青紫,多汗或少汗,指甲软弱,脱毛等神经营养失调表现。
同时可出现夏科关节,多见于跗小关节,可单侧,可双侧性,膝及肘累及者较少见。
早期仅有肿,无红热,不疼痛,继续发展可出现关节畸形,呈外翻转,X线片上示骨质破坏,无积液,严重时有骨髓炎,可伴下肢溃疡,特别是当下肢浅部或深部痛觉低时易受伤,感染而发生溃疡。
1.2辅助检查1.2.1电生理检查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体征来诊断,但电生理检查对神经病变早期发现具有重要价值。
1.2.1.1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肌肉与躯体的其他组织—样,在其静息状态和活动时,能显示有规律的电活动现象、当肌肉兴奋时所产生的生物电活动,称为肌肉的动作电位或动作电流。
肌电图为肌肉活动时的微小电位差的放大记录,借以了解神经或肌肉疾病的状态。
每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许多肌纤维被称为一个“运动单位”。
正常出现的肌肉活动的最小单位是一个运动单位的收缩。
检查时将同心圆针电极插入欲检查的肌肉,将两极间的电位差增辐,于阴极示波管显示波形,观察和记录。
正常肌肉静息时是无电活动的,当检查的针电极插入肌肉时引起一串动作电位,持续1秒钟,称插入电位。
当肌肉轻度收缩时只引起单个运动电位的动作电位,波形多为双相或三相,波幅一般不超过1000μV,持续时间为2~10ms,频率为5~10Hz,肌肉中度收缩时,频率增加至20~50 Hz,肌肉强度收缩时引起肌肉的全部运动单位活动,频率增加到50~150 Hz,波幅也增高,各个运动单位的高频放电挤在一起,无法认出每个运动单位轮廓,故称干扰型(干扰相)。
周围神经病于肌肉静息时出现自发性电活动:肌纤维颤动电位、正相尖波和肌束性颤动波;肌肉轻度收缩时,多相性运动单位电位增多;肌肉强度收缩时运动单位的总数减少,因而呈单纯相,有时呈混合相。
运动单位平均波幅在周围神经病变时正常或减低,在前角细胞损坏时增高。
肌电电位的平均时程增加。
肌源性病变于肌肉静息时无电活动;肌肉轻度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增多;肌肉强度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数量不减少,仍呈干扰型,但波幅降低,无纤颤及束颤波。
肌电电位的平均时程缩短。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分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为计算兴奋沿神经传播速度的一种诊断技术。
它对于病变位于脊髓或神经根、周围神经或肌肉、神经末梢或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确定很有意义。
周围神经病变时传导速度明显减慢,肌肉疾病时则正常。
1.2.1.2诱发电位目前用于临床的诱发电位技术多属感觉性诱发电位,它是感觉神经接受外界刺激后,兴奋沿相应的感觉神经径路直至大脑皮质时所产牛的一系列的电位变化。
将之记录并加以分析,就可获得感觉传导径路各个水平的功能状态,为临床提供必要的信息。
根据接受的刺激及其感受部位的不同,临床上通用的有视觉诱发电位(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
(1)描记方法因为诱发电位十分微弱,并被淹没在较其大数十倍乃至上百倍的自发脑电和肌电背景活动中,无法辨认,故需用信号平均(叠加)的电脑技术,使随电刺激出现的有规则的诱发电位波形被贮存并被同步叠加,因而随刺激次数的增加逐步成比例地增大。
而与刺激无关的自发脑电、肌电及噪音(电干扰)等,在叠加过程中被逐渐相互抵销直至基本消失,从而保证了诱发电位的显现。
检查时在其他方面也有一定要求,如实验室的温度、光亮、噪音;刺激的形式、性质、强度、重复率;电极的放置、仪器的性能等均有严格规定.如BAEP 系在颅顶记录,参考电极置于同侧耳垂或乳突,每耳通过隔音耳罩给予强度为70~80dB的高频短声,刺激频率每秒10~20次,扫描时间10ms。
VEP常用黑白翻转的棋盘格图形作为刺激,在枕部头皮记录。
SEP常以微弱电流刺激腕部正中神经或踝部胫后神经,可分别在肘部(腘窝)、锁骨上窝、颈(胸)椎脊突和相当于中央后回处的头皮上记录。
(2)图形分析和各波来源①波形分化和重复性观察波形及其分化是否正常和清楚,两次检查波形是否基本重叠一致。
波形分化或重叠性不好,可因神经通路病变或描记技术欠佳引起。
各波的命名方法不一。
BAEP以罗马数字命名,其他常以各波正常潜伏期平均值的毫秒数随附于波后命名。
波形向上者为负波(N),向下者为正波(P)。
VEP的Nl、Pl和N23个主波均来自枕叶视区,以P1,(P100)最重要。
BAEP有7个负波,以Ⅰ、Ⅲ、Ⅴ 3个波最重要,分别来自听神经、脑桥上橄榄核和中脑下丘。
刺激正中神经出现的SEP的4个波分别来自外周神经、臂丛入脊髓处(P9)、颈髓后角(P11)和中央后回(N20)。
②波峰潜伏期指自刺激开始至各波峰的传导时间,以毫秒(ms)计。
若延长则表示在其前的感觉径路传导受阻,亦即发生病变。
③波峰间期指两个波峰间的传导时间。
若延长则表示产生该两波的神经组织之间传导受阻亦即发生病变。
即BAEPⅠ、Ⅲ、Ⅴ波之间峰间期的延长则表示脑干功能异常。
④波幅峰顶至峰谷间的垂直距离,以微伏(μV)计。
其高低和参与兴奋的神经组织数量有关。
变异很大,仅当两侧差超过50%始有意义。
BAEP还须重视同侧V/I波幅比,如<1/2表示中脑有病变。
(3)临床应用①BAEP 检查不合作患者的听力和判断耳聋的性质。
可鉴别器质性耳聋、功能性耳聋、诈聋、传导性耳聋和感音神经性耳聋,对感音神经性耳聋还可进一步明确病变部位在耳蜗、脑干,还是皮质。
②SEP糖尿病患者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早期临床上可无症状,而此时SEP即可发现异常。
有报道85例糖尿病患者的SEP,发现其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传导时间均明显延长,波幅下降,其中枢传导时间亦显著延长。
提示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至中枢的感觉传导功能多有不同程度受累。
③VEP 糖尿病并发视神经病变或多发性硬化出现的视神经病变,早期VEP 的异常率高,有助于协助诊断。
④MEP 近年来用于对运动系统疾病的诊断和判断治疗效果及预后。
电流或磁场经颅或椎骨刺激大脑皮质或脊髓所记录到的肌肉动作电位,称为运动诱发电位(MEP)。
由于高强度脉冲磁场能穿透颅骨等高阻抗的生物组织结构,而且磁刺激无电刺激产生的疼痛不适,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操作简便。
操作方法是将刺激线圈置于需要检查的头皮运动区进行刺激,用一对表面电极记录该运动区所支配的躯体肌肉的诱发电位,随刺激线圈由头皮运动区向颈或胸、腰髓体表投影区移动,可记录出不同潜伏期的电位,由此可计算出传导时间。
若传导时间延长或MEP波幅降低或完全消失,提示运动通路存在病变。
目前MEP已用于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脑血管病、脊髓外伤、颈椎病性脊髓病及肝脑变性和糖尿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等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研究。
1.3诊断标准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三个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病变涉及面广,但病变早期常无症状,因此,必须提高对该病的警觉性。
主要诊断依据包括:①有糖尿病病史或诊断糖尿病的证据;②出现感觉、运动或植物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③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异常改变。
1.3.1对称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早期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表现轻微,以肢端乏力,麻木感为主要症状,多见于新发现的病人。
病程较长者以双下肢麻木,发凉,烧灼感或刺痛为多见,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首先侵犯的多为深感觉,如震颤觉,以后为浅感觉受损,如袜套样触觉,痛觉,温度觉障碍。
这种神经损伤可以因进展缓慢而不自觉,例如手持高温物体随致烧伤,但不觉灼热和疼痛;鞋过小或有异物,引起足部慢性糜烂而无自觉的痛苦。
1.3.1后根神经受损经常累及后索,又称糖尿病性假性脊髓痨。
特点为深感觉受损,震颤觉和位置觉障碍,有踩棉花样感觉,感觉性共济失调,夜间行路困难,Romberg征阳性。
踝关节变形。
1.3.3运动神经损伤较轻由于失去神经支配引起的肌肉变形称为糖尿病性肌病,或称糖尿病性肌萎缩症。
仅由于葡萄糖代谢障碍,能量供应异常而出现的肌肉病变不能称为“糖尿病性肌病”。
由于血管性缺血性神经病变所致的肌肉疼痛,进行性无力,多发生于大腿肌群,尤其是股四头肌,可以单侧,也可以双侧。
起病急,伴有肌肉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预后较好,在糖尿病得到良好控制后,3~6个月内自行缓解,少数病人起病缓慢,缓解也较慢,可能发生1~2年后才能缓解。
1.4鉴别诊断首先必须明确病人患有糖尿病,无糖尿病史者不能除外,多次测定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有助于诊断。
应与其它原因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炎鉴别1.中毒性末梢神经炎常有药物中毒或农药接触史,疼痛症状较突出。
2.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病前多有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史,表现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运动障碍重,感染障碍轻,1~2周后有明显的肌萎缩。
脑脊液蛋白定量增高,细胞数正常或增高。
3.结节性多动脉炎病变累及四肢,肢端疼痛,伴其它器官损害症状常见为发热、皮疹、肌肉和关节疼痛、肾小球肾炎等,皮肤和肌肉活检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