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公文制度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公文写作和文档管理[59页]
“上书”一词始于战国,是臣民向君主陈述主张、见解的公文 名称。战国时君臣同“书”,秦初改“书”为“奏”,汉时复 用“上书”;其后各代上书与奏文并用,“上书”又称“上言” 或“上辞”。近代,民间仍有人称人民来信为“上书”。
6 疏(上疏)
疏者通也,疏本是一种向皇帝提出意见、表达看法或有所匡谏 的上奏文体,自秦至清,一直沿用,汉、唐、宋、清使用尤多。 对所议事项分条陈述,是疏的一个明显特点。历史上留下许多 以“疏”为名的公文名篇,如汉代晁错《论贵粟疏》、唐代魏 徵《谏太宗十思疏》、南宋宗泽《乞毋割地与金人疏》等等。
甚至只在某一特定时期、特殊场合专用。下面我们择其要者对 古代公文名称的历史发展作一些考察。
(一)古代主要 下行文名称
1 诰
诰是历史上出现较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公文名称之一。诰即告 晓之意,是君王告于万邦臣僚之言。《尚书》中有《大诰》 《汤诰》《召诰》《酒诰》《康诰》《洛诰》等数篇,可见夏 商周三代诰是国王对下发布命令使用的常用公文。秦时废,汉 代后复用,以下历代,诰仅限于皇帝授官或封赠某种称号的命 令。明清时规定授予五品以上高官用“诰命”,授六品以下小 官用“敕命(令)”。辛亥革命后废除。
二、汉字的发
明和公务文书 的出现
随着文明的发展,我们的祖先在原来记事的图画符号的基础上 创造了文字。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由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
代的标志。文字与结绳刻契等符号标记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别,
而且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文字能将复杂思想、事件以及其他
语言信息记载下来,使之远距离传递和长时间保留,因此文字 是积累经验、扩大智慧、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古代主要 上行公文名称
1 奏
奏是臣子向君主进言上书的统称。刘勰《文心雕龙》卷五曰: “陈政事、献典仪、上急变、劾愆谬,总谓之奏。”意思是说, 对国家政务或重大典章礼仪提出建议,或报告紧急情况,或检 举揭发过错,均用奏报告皇帝。“奏”与“章”“表”的用途 没有明显区别,汉代不用“奏”,而用“上疏”。汉代以后, “奏”通常与“议”“章”“疏”“折”等连用作为公文名, 称“奏议”“奏书”“奏章”“奏疏”“奏折”等。
古人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公文
古人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公文
古代中国的上级对下级发布公文,常见的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诏令:由皇帝或朝廷高官发布给地方官员的命令性文书。
诏令通常会规定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并明确责任和执行要求。
2. 行啓:皇帝派遣使者向各地官员或部门转达的口头或书面指示,用于传递皇帝的旨意或对地方事务的调度。
3. 勅使:皇帝派遣的特使,一般负责向地方官员传递重要政令或巡视督察。
4. 表章:地方官员向上级报告工作情况、请求指示或请罪的文书。
表章内容通常包括个人姓名、职位、请示或陈述的内容等。
5. 市朝文书:地方政府向上级朝廷或巡抚报告各种情况的文书,如战争、自然灾害、盗匪问题等。
市朝文书主要以文字和图表的方式向上级呈报。
6. 行檄:国家或地方政权发布的宣言性文书,用于向军民宣传政策、鼓励士气或进行战争动员等。
这些公文的形式和内容各异,但都是古代上级对下级发布的重要文书,用于传递政令、指示工作、报告情况或进行发号施令。
公文的格式通常严谨,符合当时的礼制和制度要求。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公文是指国家机关、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中所使用的正式文件。
作为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公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的封建时代、清朝的机构设立、民国时期的变革以及建国后的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公文的发展史。
一、封建时代的公文在古代的封建时代,百官治理国家,早已有了类似于公文的文件。
封建时期的公文多以牌匾、公文贴、金石刻碑等形式存在。
这些公文常用于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法律等事务的公示和记录,起到了重要的档案和传达作用。
二、清朝的机构设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公文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清朝开设了专门负责处理公文的机构,如内阁、六部、都察院等。
这些机构在公文上的使用标准化,使用了一系列的格式和规范,如标题、正文、签发等,为后来的公文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民国时期的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
此时,公文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公文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公文具备了更为严格的分类和规定,如公文分为命令、公告、通告、函电等,为公文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四、建国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公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文处理办法》等,明确了公文的分类、颁发、存档等具体操作,确保了公文的规范和效率。
总结中国公文发展史是中国历史演进的缩影,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封建时代的牌匾到新中国的公文文件,中国公文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高效的文件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公文制度将继续不断发展,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撑。
古代十二种公文文体的含义
个人收集整理-ZQ
制,古代帝王地命令:制诰.
诏,帝王所发地文书命令:诏书.
书,古代皇帝地诏书或奏章,文书.
表,给皇帝上地奏章.
露布,古代臣民上书于君主,不缄封地都称为露布.
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地文书.
箴,古代用以告诫规劝为主地一种文体.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德地文字.
记,古代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地感情或见解地一种文体.
赞,用于颂扬人或地物一种文体.
颂,用以歌颂功德地一种文体.
序,古代一种临别赠言性质地文体.
随着最古老地文字——甲骨文地出现,公文也随之产生,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具有公文性质地文体是诰,典,谟等,最典型地载体便是近代出土地商代大鼎司母戊鼎,其上记载远古人民占卜、祭礼、打仗、赏赐、惩诫等活动,被称之为金文,是古老文体中一种.目前为止较为完整地公文典籍当属文字古奥典雅地《尚书》,阅读时虽有佶屈聱牙之苦,但是较为真实地再现了古代人民地用语习惯和思维模式.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 1。
古代公文制度一瞥
古代公文制度一瞥古代公文制度是一套与公共事务相关的文书传递和管理系统,它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古代公文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政府机构的组织结构、行政运作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从古代公文的形式与内容、管理机构以及公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古代公文的形式与内容古代公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告诏、奏疏、制书、颁诏等。
这些公文通常由官员撰写,经过政府审核和批准后进行传递。
公文的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法律、财政、人事等各个方面。
比如告诏一般是帝王对臣下的命令,奏疏是官员向上级报告政务或请求决策,颁诏是皇帝下达制度和政策等等。
古代公文的语言要求庄重、正式,注重礼仪和规范。
尤其是在对待上级的表达中更显得恭敬和尊重。
公文的撰写需要遵守一定的格式,如标题、正文、落款等,以确保文件的完整和准确传达。
二、古代公文的管理机构古代公文管理有不同的机构负责。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设有文书馆或御书院等机构,负责管理和传递公文。
而地方政府也设有相应的机构来处理地方事务和公文传达。
这些机构的职责是审核公文、承办文件工作、协调几个相关部门,并负责整理、保存和归档公文。
公文的传递通常由专门的官员或使者进行。
他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来确保公文的安全性和准确传达。
同时,公文撰写和传递的规范也为政府的运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古代公文的影响古代公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公文是统治者与官民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公文的传达与回应,统治者了解民情,官员了解政策。
其次,公文是政府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政策、法律和财政等内容在公文中得以正式发布和执行。
再次,公文的撰写和传递也促进了文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
古代公文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公文的传递需要时间和人力成本,特别是在长途传递时更加繁琐。
其次,公文篆刻和纸张等材料的制备也需要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最后,古代公文表达的古文语言对于一般人来说有一定的门槛,限制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传承。
古代公文
我国古代公文的保密制度最早可追溯到夏朝。
据史书记载,太史令将“图法”( 即国家的重要典志、档案)’宫藏”,这表明,夏朝史官已经开始对公文进行收藏、保管,注意公文的保密。
商朝更加注重文书档案的收藏与管理。
设立守藏史一职,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并且将甲骨公文收贮于王室的宗庙、社樱。
由于这些场所都有专人严加守护,一般臣民无法进人,所以,保存于此的档案安全且不易流散和外传。
周朝继承商朝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并派“守藏史”专门负责守护。
为了公文保密和辨别真伪,还创立了公文的封泥及用印制度。
周王、国君及卿大夫在发出的公文上用印以证实其真实,在捆扣公文竹简的绳子打结处粘上泥块,以防伪造或泄密。
还创制了金属封缄的ft子,用来收藏一些最重要、最机密的档案,这成为以后历代重要机密档案的收藏之所。
春秋时期,各国国君和卿大夫在文书上用玺印封缄以示慎重,防止传递时泄密。
并且,在文书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的方法。
秦朝的保密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以刑法的手段强制执行和遵守。
为了保证文书安全、迅速、及时送达目的地,朝廷选派专门人员传递特别重要或机密的文书,如军事命令、报告等,而且“所载传到军,县勿夺。
夺中卒传,令、尉货各二甲”( 《佚名律》) 。
这一方面表明统治者对保密制度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秦朝的公文保密制度已初步成型。
到了汉代,出现了公文密级,机密文书即封事、合檄、飞檄都由专人封送。
另外,汉代统治者也认识到了保密的重要性。
如汉明帝刘庄曾对重操机要的尚书官员说“机事不密则成害”,所以,任用机要人员很强调身份,即必须是“士子”,因为“士子”更忠于封建地主阶级。
唐王朝在借鉴历代公文保密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公文保密制度。
第一表现在盗窃文书的处罚条律上。
据《唐律疏议·卷十九·贼盗律》规定: “诸盗制书者,徒二年。
官文书,杖一百; 重害文书,加一等;纸券,又加一等。
古代文书制度
古代文书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管理、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套制度和规范。
各个古代文明和朝代的文书制度会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文书制度:
1. 封建社会下的文书制度:在封建社会,文书制度主要由官府或宫廷所管理。
官府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各种文书,包括法律条文、政府文件、税收记录等。
宫廷则会有一套严格的宫廷文书制度,用于记录君主和皇家家族的事务、命令和行为。
2. 古代中国的典籍和史书:在古代中国,有较为完善的典籍和史书制度。
典籍包括儒家经典、法律典籍、医学典籍等,用于记录和传承重要的文化知识和学问。
史书则是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进行整理和记载的著作,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3. 古埃及的官方文书:古埃及的统治者和官员会使用符号和象形文字来记录各种政府文件和行政事务。
这些官方文书包括统治者的法令、土地和财产的记录、税收和交易的凭证等。
4. 古代罗马的公文制度:在古罗马帝国,有一套完善的公文制度。
公文是由政府官员发出的命令、法令和其他公务文件,
用于管理和调度帝国的行政事务。
这些公文会被记录在文件或铭文中,保留下来以供后人参阅。
总的来说,古代文书制度在不同文明和时期有所差异,但它们都是为了管理和记录重要信息而建立的制度,并对后世的研究和了解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魏。
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
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
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
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
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
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
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
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
古代文书制度
古代文书制度篇一:清代特有的文书制度清代特有的文书制度谈朱批奏折缴回与录副制度第一历史档案馆孔未名奏折的产生首先源于统治者专制政治的需要。
康熙帝于1661年2月17日即位,年仅八岁。
一个八岁的孩子作为国君是很荒唐的,他要在辅政大臣的左右下发号施令,对重大事件不可能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因此也谈不上建立某些制度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即位之初基本上沿袭旧制。
但是,康熙帝终究是清一代很有作为的皇帝。
在他二十多岁时平定了三藩之乱,统了台湾,扫清了准噶尔的叛乱。
边疆与内地都相对稳定,为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
圣祖非常勤政,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御门听政”,几十年如一日。
那时康熙帝深居皇宫大院,有一套行政班子助理政务。
尽管其在位期间曾多次巡幸四方,但毕竟不可能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民间真情及地方吏治等情况,加之有些官员对一些重要事件私自作主处理,不向皇帝报告,对皇权的稳固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于是在他统治的中叶,派一些亲信去各地密探,以折子的形式报告给他。
这些人的品级并不高,却身负着皇帝的嘱托,为主子提供各地的情报。
如:包衣出身的李煦、曹寅等,他们的身份仅仅是朝廷派往江南承办皇室及官员所需的绫罗绸缎的织造官。
但他们有具折密奏的权力,他们在职期间为康熙帝提供了大量的江南地方情报。
其次,是当时的文书制度的弊端引发了文书工作的改革,出现了奏折。
例如:清初的通本上达时,由通政使司收交到内阁通览后进行票签(即处理意见)、贴黄等手续才可送到皇帝面前。
这样文件运转程序复杂,时间长,且过目人也多,造成了行文迟缓,不易保密。
久而久之,行政效率低下,不利于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当奏折这一文书形式出现后,立即以其保密、迅捷、灵活的特点逐渐取代了题本、奏本而成为清朝独有的一种官文书了。
奏折初始称密折。
密折之密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密折必须由具折人亲自缮写,不得假手他人。
为此康熙帝屡谕臣工,如:康熙四十八年七月,江南织造李煦上的请安折后朱批“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不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奏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
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
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一、从公文之外进展保密公文保密制度自夏朝之后,开场渐渐的开展,在商朝设立守藏史,他们的主要职责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除了他们其别人无权查看,到了周朝取代商朝以后,也继承了商朝的公文保密传统,将文书正本于天府,天府用如今话来说就是最早的中央档案馆,天府也是最早的官府档案馆。
《周礼》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禁令。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的动乱时期,这一时期的公文保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各个诸侯国采取了多种措施防止公文泄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文书上以玺印封缄,并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
在接到公文的时候要查看印玺以及泥封是否完好,来判断公文在传递的过程中是否被别人窥测等。
到了秦汉时期,公文出现了泥封,《旧汉仪》记载:“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当时的公文主要是竹简,上奏的官员要仔细将竹简捆好,并在上面糊上泥团,在泥上印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让泥变得干硬。
随后将奏章送上去比方送给皇帝,然后皇帝要自验査,假如看见封泥完好,没有被奸人私自偷拆阅览,才可敲掉泥封壳御览。
特别是在1995年陕西西安北郊相家巷村一处发现了2000多枚秦代封泥,封泥上的钤印显示,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官员都使用泥封的方法传递机密公文。
但是有一个问题,这种泥封在运输的过程中也难免破损,毕竟泥封容易破裂,于是在西汉出现了“斗检封”,“检”就是一块竹、木板,在其中间挖出上小下大的覆斗状空间以包容封泥,两边穿孔打通以穿过系绳,封装时将封检和文牍按照一定的规那么捆绑在一起,系扣结在封斗处,封泥厚度与封检齐平,再钤以印戳。
覆斗状保证了封泥不会脱落,封检保证了封泥不会意外损坏,进步了机密文书封装的稳定性。
此外西汉还出现了一种皂囊重封”的封装方式,皂囊是一种双层口袋,黑布面、白布里。
“皂囊重封”是指皇帝先对书简进展玺封,放入黑色布袋后,由尚书令或是御史中丞在布袋外再用自己的印在外面加封,实现了双重加密。
中国封建社会公文制度发展演变论文
中国封建社会公文制度的发展演变初探摘要:伴随文字形成和公文产生,封建社会逐渐形成了各种用来规范文书工作的制度,研究这种制度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公文属性和完善古代公文制度,而且现在我国机关单位和社会团体都很注重公文工作,可见研究意义重大,由此本篇论文利用归纳演绎方法根据历朝公文制度史实对封建社会公文制度发展演变规律进行探析。
关键词:封建社会;公文制度;发展演变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02-02一、中国封建社会公文古代公文是皇帝与臣民、臣民与臣民之间往来的文书,记载着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的公务内容。
伴随着公文的产生是国家机构日益完善和国家管理事务的增加,文书工作活动频繁,特别是专门处理公文的工作机构和人员的出现,对文书工作提出了有序化和规范化要求,并逐渐形成了各种用来规范文书工作的制度。
为保证政事畅通,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文书工作,确立了成套的公文制度,并用严格的惩戒措施来保证文书工作的正常进行,促使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
封建社会公文制度随着朝代更迭而变化发展,在此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发展规律,研究此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探析我国公文的属性、功能和加强公文写作主体修养,有利于完善我国公文制度。
同时,现今不管是机关单位,还是社会团体都很注重公文工作。
由此可见探究此规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封建社会公文制度发展演变(一)先秦公文制度了解先秦时期的公文制度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探析封建社会公文制度发展规律。
夏朝虽然有了文字,但没有完整的公文直接流传下来,现在所能见到的是后人的追忆或散篇残章,目前有八篇夏朝公文可供借鉴,为《禹贡》、《甘誓》等,有后世撰造的明显痕迹,不能当作夏朝公文的原貌而加以深究;商朝是奴隶制社会日渐成熟的时代,在长达五百年的统治时期内,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组织的日益健全,商朝出现的专职秘书机构太史寮让公文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公文制度化进程全面展开,有了专职的公文撰写制作机构和人员,公文所反映内容日趋丰富,公文在体式上初步分类,公文制度已经萌芽,如公文制作程序上,商代的公文主要以甲骨、青铜为载体,它们都有各自不同的制作程序;到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代,公文制度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和强化,如公文用印封泥制度,印章在西周时已经出现,但在公文中尚未使用,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机构繁杂,为了表明身份,证实权力,印章就开始流行,并应用到公文之中。
元明清的公文稽察汇奏制度概述
元明清的公文稽察汇奏制度概述(实用版3篇)《元明清的公文稽察汇奏制度概述》篇1元明清三朝的公文稽察汇奏制度是中国古代官方文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对公文的审核、审批、签署、发布、稽察、汇奏等方面的管理。
以下是该制度的概述:1. 公文分类:元明清三朝的公文分为制书、诏书、敕书、勅书、榜文、檄文、奏疏、呈文、咨文、批答等种类。
2. 公文流程:公文的流程一般包括起草、审核、签署、发布、稽察、汇奏等环节。
制书、诏书、敕书、勅书等重要公文需要经过皇帝亲自审批,而奏疏、呈文、咨文等一般公文则由官员自行审批。
3. 公文审核:公文的审核分为初审和终审两个环节。
初审由主管官员进行,主要审核公文的格式、用词、内容是否符合规定,以及是否齐全、完整等。
终审则由皇帝或者高级官员进行,主要审核公文的政治内容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国家政策等。
4. 公文签署:公文签署是指官员对公文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等方面进行确认,并签字盖章。
重要公文需要皇帝签署,一般公文则由主管官员签署。
5. 公文发布:公文发布是指将公文公开宣布或者传达给有关人员。
重要公文一般通过颁行、张贴、宣读等方式发布,一般公文则可以通过邮寄、送达等方式发布。
6. 公文稽察:公文稽察是指对公文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以确保公文的执行符合规定。
稽察可以由主管官员或者专门的稽察机构进行。
7. 公文汇奏:公文汇奏是指将各级官员签署的公文汇总起来,向上级官员汇报。
汇奏可以由主管官员或者专门的汇奏机构进行。
《元明清的公文稽察汇奏制度概述》篇2元明清三朝的公文稽察汇奏制度是中国古代政府文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确保政府文书的规范性、机密性和及时性,同时也方便了皇帝对各地政务的监督和管理。
以下是该制度的概述:1. 公文分类:元明清三朝的公文分为内外两类,内班公文指朝廷内部使用的文书,外班公文则指朝廷与地方官员之间的文书。
2. 稽察制度:稽察是指对公文进行审核、审批和签发等程序。
略论中国古代公文及其研究
略论中国古代公文及其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公文及其研究的历史、特点、影响等方面,以期深入了解古代公文的内涵和价值。
在古代文明中,公文作为官方文书,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公文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西周的甲骨文、金文,到秦汉的篆书、隶书,再到唐宋的楷书、行书,古代公文的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
对于中国古代公文的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
公文作为官方的文书,其内容必然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古代公文需要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
古代公文的格式、用语、书写方式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公文的特殊性和历史价值。
古代公文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研究古代公文时,我们需要通过可靠的史料和文献进行论证。
例如,从《尚书》、《春秋》、《史记》等史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公文的发展演变过程。
《雕龙》、《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也能为我们提供研究古代公文的珍贵资料。
在引用这些史料和文献时,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认真的比较和分析,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中国古代公文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古代公文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古代公文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支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公文名称的演变过程及其分类。
通过了解公文名称的起源、演变和分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公文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中国古代公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后期,甲骨文中有许多记录公务活动的简短文字,这些文字是中国最早的公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文逐渐发展成为朝廷传达圣旨、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工具。
秦汉时期:在这一时期,公文名称开始逐渐规范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
第三章1 中国古代的文书档案工作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4.关(关文) 朝廷各部之间互相质询的来往公文。 始用于晋代,沿用至清代。清代使用范围扩大 到地方组织之间往来行文。又用于向外国派遣 官员时的身份证明,相当于现代的“护照”。 5.咨(咨报) 翰林院移文三省、枢密院时使用的文体。 始于宋代,元明清时地位较高级别相等的官 署,公事往来也用咨文。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沿用。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一、区分古代公文与现代公文的含义 公务文书: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文字材料的统称 公务文书概念的外延大于公文 现代公文的概念:公文是指国家机关和其他社 会组织在履行法定职责、处理公务事宜时所使 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格式的文书。 古代公文的概念:公务往来中使用的有规范 名称和格式的文书。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三、历代主要公文名称种类
(一)古代主要下行文种类 1.诰:君王勉励属下的文书。 始于商朝,秦时废,汉代复用,明清时授予五 品以上高官用“诰命”,辛亥革命后废除。历 史上出现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公文名称之一。 2.制:皇帝颁布重大政治制度的命令性文书。 始于秦,汉称“制诏”,唐宋后称“制书”, 一直沿用到清代。辛亥革命后废除。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乾隆始,题本和奏本统称题本。 奏折:一种专门奏议军国大事的机密上行公文。 密奏:只有指定的官员才有权上呈,并由皇帝 亲自启封、阅看、批复的绝密奏折。不用送通 政司转内阁,直接交奏事官进呈。 密奏出现于顺治年间,雍正时大兴密奏之风。 奏折始于清康熙时。
第二节 中国古代公文种类和名称的演变
第一节 公务文书和文书档案工作的出现
二、文字的发明和公务文书的出现 (一)汉字的发明:“仓颉造字”的传说
命令体公文的起源及演变
命令体公文的起源及演变中国古代公文是一种精神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尚书习艺》中对于百官的分工明确了写作书信的权限,但是得到普遍认同的公文形式却是从商朝时期的《大禹治水》中诞生的,这首诗里提到了大多数古代公文的形式:令、令行、令定、令实。
在秦始皇帝统一中国之后,秦朝开创了中国古代公文的奠基性工作,在秦朝时期,公文必须有“令”二字,最早的公文形式就是令行格式,即“令XXX行”,在实用上,令行格式就是指君王发出的命令,他们让臣子去施行,它以令字打头,以行字结尾,而令实则是指君王发出的命令,臣子需要去办理一项事项。
随着秦朝时期的兴起,令行和令实格式也在不断更新更新,有了蓝纸黄字以外,还有绿黄色、红蓝纶及白绿色等多种颜色,作为纪念和礼仪用,这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令行格式以及令实格式。
自汉朝开始,汉代的公文书写格式也更加复杂和严谨,当时的公文分为报复书、拜访客书、问奏书、推议书、文书报表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令字令行格式,三国、两晋、隋、唐时期的公文书写格式均以汉朝的形式为基准,并在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了当时的公文形式及书写格式。
宋代历史学家陆九渊指出,宋朝以前的公文书写模式“差不多都是令字令行格式”,宋代以后,宋朝采用了藏花式公文,即以藏花字为首,令字及令行格式为结尾,虽然宋朝也有令实格式,但以藏花字令行格式为主。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又有了更多新的公文书写格式,如省诰、令召、使批奏文等,这些格式主要用于报告失职的官员、赐赦诏书、免职人员、奏折和申请立牌等活动。
从清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中国公文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今的公文已经很普及了,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政治文件,而是多方面的文件:政府信函、行政命令、公司法律文件、学校教育文件、科技研究文献等。
由于社会发展趋势的改变,原来的令字令行格式也从文字表达上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也被视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
总的来说,追溯到中国古代,可以发现令字令行格式的起源和演变,从商朝到秦朝再到汉朝、三国、两晋、隋、唐、宋、明朝以及清朝,各朝代都把古代公文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使令字令行格式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文件,今天仍然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承载者。
贴黄——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公文制度
博览2O2年第期‘q秽长tI 垤贝占黄——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公文制度口赵彦昌贴黄,作为一种成型的公文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七十。
转受者,减一等。
”即按公制度,最早出现于唐代。
经唐、宋、年)十月,始用黄麻纸写诏。
至文中的讹误所造成的后果,对拟明、清数朝沿革,至清末新政时上元三年(公元762年)闰三月,写者处以不同程度的惩罚。
对于废止,贴黄制度经过了一千多年诏制敕并用黄麻纸。
”之所以用受文者,如发现错误而没有采取的发展变迁,内涵也因时而异。
黄纸,是因为它经过特殊汁液浸合乎规定的措施加以改正也要受简而言之,贴黄在唐代为公文订泡,可防虫蛀,纸张寿命长。
到处罚。
具体处罚分为以下几种:正制度,于宋代为公文补充制度,尽管皇帝诏敕是封建社会一是“诸制有误,不即奏闻辄改到明代发展为公文提要制度,兼最权威、最重要的公文,撰抄要定者,杖八十”l二是“官文书误,文武官员人事档案,清代则沿袭求十分严格,但毕竟是手抄公不请官司而改定者,笞四十。
知明代公文提要制度,并严格制度文,讹误在所难免。
为减少公文误不奏请而行者,亦如之”。
可见,规定。
重制,唐代秘书人员在拟制敕书唐代对公文质量非常重视,能够时,遇到写错的情况,就在错处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确保公文的一.唐代的贴黄制度贴上黄纸,并在上面改正,即如-权成陛、准确性。
贴黄制度在唐代发端,首宋代词人叶梦得在《石林燕语》晚唐,随着宦官集团逐渐掌先与公文用纸规范的出台有关。
中所说:“唐制降敕有所更改,握朝政,出现了所谓“堂状后贴唐代诏令文书大类有册、制、敕以纸贴之,谓之贴黄。
盖敕书用黄”的制度。
堂状后贴黄,就是三种,其中敕书又分发日敕、敕黄纸,则贴者亦黄纸也。
”这一枢密使(当时多由宦官担任)在旨、论事敕书和敕牒等。
唐初,制度创新,在当时既保证了公文政事堂所拟的熟状上贴小黄纸条,制、敕以黄纸书写,据《唐六的正确性,又提高了公文拟制的写上对宰相所陈处理办法的意见,典》记载;“天后天授元年(公效率。
古代公文程式解析
古代公文程式解析公文程式是一种在古代广泛应用于政府、军队、商业等领域的文章写作规范,它在当时的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古代公文程式的角度出发,探讨文章创作中应遵循的规范。
概述古代公文程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它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公文程式解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还能为我们现在的文章写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详细解析古代公文程式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公文的格式、称谓、正文和落款等。
首先,公文的格式是古代公文程式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不同等级的公文都有规定的格式,包括纸张的大小、颜色、图案,以及文字的排版、用笔、墨色等。
这些规定都是为了凸显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也方便阅读和传承。
其次,公文的称谓也有严格的规定。
根据公文的性质和接收对象的不同,公文的称谓也有相应的变化。
例如,“令”、“檄”、“帖”等用于上级对下级,“状”、“启”、“笺”等用于下级对上级,“移”、“咨”、“牌”等用于平行机关之间的往来。
正文是公文的主体部分,它要求简明扼要地表达出公文的中心思想。
在写作过程中,要避免使用艰深晦涩的文字,尽可能使用明确、简洁的语言。
同时,正文中的层次结构也要分明,以便读者能够快速地了解公文的主旨。
最后,落款部分也是公文程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落款通常包括公文起草人的姓名、职务、日期等内容,它不仅代表着公文的权威性,还具有法律效应。
因此,在落款部分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纷争。
举例说明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公文程式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以下是一篇古代公文的部分内容:[格式:绢本黄绸,四角龙纹,中央大宝黄龙图案][称谓:御札][正文]:“亲爱的大明臣子,朕自即位以来,一直孜孜图治,求德于百姓。
先帝在位时,已将临川王府的藏书赐予朕,朕深感荣幸。
然而,朕察觉到这些藏书尚不完善,特此颁发诏令,命尔等汇集先帝赐书及民间秘籍,务必使大明王朝的文化瑰宝得以完善。
古代文书制度
6.册:是帝王封爵的策令,凡立皇后、立太子、封王尊贤都用册书。
7.谕:皇帝施于臣下的文书,亦称谕旨、上谕。
8.令:皇帝的命令。
在封建时代,皇帝的诏令是国家最重要的公文形式。
凡军国要事、法律命令、赏赐封赠、刑罚惩戒、田赋徭役、天文历法等一切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要事务,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诏令一类的文书来进行处理。
皇帝诏令类文书有:制、诏、敕、册、诰、旨、令、谕等。各种名称的文书在使用上各个朝代是不同的。唐代发布政令的常用文书是敕;宋代是御札和敕牒;元代是圣旨;明代是诏书和敕谕;清代是上谕和寄信。"寄信"是清代特有的一种机密文书,由军机处封发,内容涉及"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通称"廷寄"。
古代文书制度
古代文书制度是指中国古代朝廷或官署关于文书的发布、执行和管理的制度。
文书在中国出现很早。甲骨卜辞证明,殷商时代就已开始运用公文来记录王室的活动和发布政令。周时有些钟鼎铭文载有官文书,《尚书》中的"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也是周代的文书。这时的文书制度还处在形成阶段。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以后,文书制度逐渐形成,愈到后来愈趋完备。
1.制:皇帝颁布的重大制度,加皇帝的印玺
2.诏书:政务文告。"制"和"诏"相比,制书要比诏书级别高些。
3.诰:起初是用以指告诫之文,后用以封赠,明清一至五品的以诰命授予。清代又以诰命特指受封赠的妇人。
4.敕:是用以封赠较低级官的一种文书,清代封赠六品以下官或妇人用敕命。明清官吏受封赠的文书统称为诰敕。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一、古代公文处理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公文处理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公文处理是官员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是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
古代公文处理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由专门的文书官员负责处理公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公文进行信息传递和管理。
二、清朝公文处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清朝时期,公文处理制度逐渐形成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
清朝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通政司、都察院等)负责公文的处理和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公文处理的规范和程序,如公文的起草、审查、签发等环节。
三、民国时期公文处理制度的演变与变革民国时期,公文处理制度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和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吸收了西方国家的行政管理经验,对公文处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此期间,公文处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进行了调整,公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文处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文处理制度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和规范。
195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央政府公文处理办法》和《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了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规范了公文的格式和内容。
随后,相应的地方政府也相继制定了相应的公文处理制度。
五、现代公文处理制度的特点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公文处理制度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首先,电子公文逐渐取代了传统纸质公文,提高了公文处理的效率和便捷性。
其次,公文处理的程序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严格遵循法定程序。
同时,公文处理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安全、公文保密等问题。
附件:1. 《中央政府公文处理办法》(1954年)2. 《机关公文处理办法》(1954年)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机构改革方案》(1978年)法律名词及注释:1. 公文处理制度: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公文的起草、审查、签发、传阅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和程序。
2. 行政管理: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和处理公共事务的行为和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公文制度
中国古代公文制度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管理和传达国家政务的制度。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古代公文制度相关的关键点:
公文种类:古代中国的公文种类繁多,包括诏书、奏章、表疏、谕旨、敕令等。
每种公文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形式。
公文的起草:公文起草通常由官员或文人负责。
起草过程需要严格遵循规定的格式和语言,以确保内容准确清晰,并符合君臣关系和礼仪规范。
公文的传达:公文的传达通过官员、使者或特派员等渠道进行。
在传达过程中,公文通常会经过层层审核和盖章,以确保传达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公文的保存: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公文的保存。
官方机构会建立档案库来存放和管理公文,以备后续查询和审查使用。
公文的效力:古代中国的公文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它们是国家权威的象征,对于政务决策、法令执行和政府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公文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管理国家政务的工具,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方式和文化传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