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文发展史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
3.制作的程序性
公文写作不同于一般写作,是集体制作。 公文制作有严格法定的程序,否则没有效力。
4.作用的权威性
公文是制发机关的权力和意志,是行政运行的工具。 国家机关公文代表国家机关的权力和意志,具有法定的强 制力。 受文机关不执行,就违背管理规则,违反法律、法规。
公文作用的权威性受到职权范围、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最新标准: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 作条例》;1996 年 5月 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中国共产 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和2000年8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 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停止执行。
二、公文的概念
公文的概念
广 义:公务文书,为公事所用文本。 (包括领导讲话稿、
依据、凭证作用 公文是以文字的形式把有关事项和发布规章制度记录下 来,作为工作的依据。
三、公文的种类
公文的种类:根据《条例》,十五种。 (一)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 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区别:决议必须经过法定会议审议通过;决定可以由法定 会议、一般会议审议通过,或直接作出决定。决议一律要求 下级执行;决定或要求执行,或周照告知。授予荣誉称号或 给予处分,用决定;审议机构成立或撤销,用决议。
(三)党委、政府的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可以向下级党 委、政府的相关部门行文。 (四)涉及多个部门职权范围内的事务,部门之间未协商 一致的,不得向下行文;擅自行文的,上级机关应当责令其 纠正或者撤销。 (五)上级机关向受双重领导的下级机关行文,必要时抄 送该下级机关的另一个上级机关。
平行文: 平级单位或不相隶属之间单位行文。典型文种 “函”。 同级党政机关、党政机关与其他同级机关必要时可以联合 行文。属于党委、政府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不得联合行 文。 党委、政府的部门依据职权可以相互行文。 部门内设机构除办公厅(室)外不得对外正式行文。 最常用:通知、函;经常用:请示、报告、纪要;较常用: 决定、通报、批复。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公文是指国家机关、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中所使用的正式文件。
作为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公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的封建时代、清朝的机构设立、民国时期的变革以及建国后的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公文的发展史。
一、封建时代的公文在古代的封建时代,百官治理国家,早已有了类似于公文的文件。
封建时期的公文多以牌匾、公文贴、金石刻碑等形式存在。
这些公文常用于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法律等事务的公示和记录,起到了重要的档案和传达作用。
二、清朝的机构设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公文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清朝开设了专门负责处理公文的机构,如内阁、六部、都察院等。
这些机构在公文上的使用标准化,使用了一系列的格式和规范,如标题、正文、签发等,为后来的公文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民国时期的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
此时,公文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公文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公文具备了更为严格的分类和规定,如公文分为命令、公告、通告、函电等,为公文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四、建国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公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文处理办法》等,明确了公文的分类、颁发、存档等具体操作,确保了公文的规范和效率。
总结中国公文发展史是中国历史演进的缩影,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封建时代的牌匾到新中国的公文文件,中国公文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高效的文件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公文制度将继续不断发展,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撑。
命令类公文在我国古代发展状况简述
SECRETARY ’S COMPANION2022年第1期秘书之友古代文体研究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统治者管理国家和人民依靠的是一系列公文。
命令类公文作为公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变化和发展,为封建统治者实施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先秦时期的命令类公文夏商时期使用的公文种类有:谟(谋)、典、誓、征、歌共五种。
其中“典”是最高统治者颁布的具有最高权威的法令性公文的统称。
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一部公文选集《尚书》中就有《尧典》《舜典》。
可以说,“典”是最早出现的有命令类公文雏形的文种。
从周朝到春秋战国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激烈的动荡,这时期的公文既保留了奴隶制文化成熟期的特征,又显示出封建文化孕育期的特点。
周朝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命令类公文种类主要有:令、命、诰、谕、谕告等。
其中“令”是春秋战国时新兴的公文文种,是用途较广的一类下行指挥性公文,“令”的发布者可以是皇帝也可以是重臣或军事统帅,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如商鞅的《定变法之令》、吴王夫差的《伐齐令》等。
“命”是周朝新兴的文种,是周王分封册命皇亲、贵族、功臣时使用的公文,其性质与现代的“任免令”“嘉奖令”相似。
《尚书》中就有《微子之命》《蔡仲之命》等。
春秋战国时直接沿用了周朝的“命”,其所指内容与周朝基本一样。
周朝的“诰”也有表示决定的意思,它是皇帝或辅政大臣勉励臣民或宣布重要事项的文告。
《尚书》中就有《大诰》《康诰》等。
“谕”是把上级的指示传达给下级的公文,含有“命令”的意思,“谕告”是皇帝发布命令、指示时使用的公文,其命令的性质非常明显。
先秦时期是命令类公文的成长期。
此阶段,命令类公文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发展,其最大的进步就是公文语言进一步口语化,篇章结构进一步完整化,公文种类也有所增加。
二、秦汉及魏晋时期的命令类公文秦朝时的命令类公文主要有制、诏、令等。
其中“制”□李小兰37All Rights Reserved.SECRETARY’S COMPANION秘书之友2022年第1期又称“制书”,是皇帝在颁布重大决定时使用的命令性公文,它是对先秦时期命令类公文的直接沿用。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魏。
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
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
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
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
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
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
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
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
中国文字的发展
中国文字的发展中国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字之一,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甲骨文。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演变、规范和标准化的过程,形成为了现代汉字体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文字的发展历程、演变过程以及现代汉字的标准化。
一、发展历程中国文字的发展可以分为古代文字、中古文字和现代文字三个阶段。
1. 古代文字古代文字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和篆书。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形式,用于商代的卜辞和铭文。
金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形式,以铜器铭文为主要载体。
篆书是秦汉时期的文字形式,被用于刻制印章和书写公文。
2. 中古文字中古文字主要包括隶书、楷书和行书。
隶书是秦汉时期的一种简化的字体,用于书写官方文书。
楷书是隶书的规范化形式,成为书法的主要字体。
行书是楷书的草书形式,速度较快,书写流畅。
3. 现代文字现代文字主要指现代汉字,它是在中古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和发展而来。
现代汉字的形状、结构和读音经过多次改革和标准化,形成为了今天我们常见的字形和音韵系统。
二、演变过程中国文字的演变过程主要包括形象化、象形化、指事化和会意化四个阶段。
1. 形象化阶段形象化阶段是文字最初的阶段,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形状相似。
例如,甲骨文的形状就像动物、人物和日常用品的形状。
2. 象形化阶段象形化阶段是文字逐渐从形象化向抽象化转变的过程。
文字形状开始简化,但仍能表达事物的形象特征。
例如,金文中的一些字形已经再也不彻底像实物,但仍能让人联想到相关事物。
3. 指事化阶段指事化阶段是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联逐渐消失的过程。
文字形状再也不与事物形状相似,而是通过线条和笔划的组合来表示事物的基本意义。
例如,篆书中的字形已经无法直接与实物联系起来。
4. 会意化阶段会意化阶段是文字形状与所表达的事物之间的关联彻底消失的过程。
文字形状再也不与事物形状有任何直接联系,而是通过组合表示事物的意义。
例如,现代汉字的字形已经无法直接从字形中判断出意义,需要通过学习和记忆来理解。
公文种类的发展演变
参考文 献 :
【】 l苗枫林. 中国公文学[ M]济南: 齐鲁书社 出版社 ,18 9g [】 2 吕发成. 中国公文史[ . M] 兰州: 甘肃文化 出版社,19 95 【1 栋 新 . 务 员应 用 文 写 作 教 程 [ 】 州 :甘 肃教 育 出 3姚 公 M . 兰
版社 ; 19 92
是用 于重大行 政命 令 的。先 秦时 ,诏 的意思 是告 。 自秦代 始 ,诏作为天子专用的下行公 文。可见 , “ ”和 “ 令 诏”就
是实同而名异的。
名 同 而 实 异 的 公 文 种 类 有 很 多 , 比如 “ 由 ” 。凭 由是 凭
同时代的名称不 同。 “ ”是 古代皇帝下达指示 的下行 文文 令 种 。也是我 国最早 的公文文 种之一 。早在尧舜 禹时期 ,就已 有君王用 “ 令”来发布命令 、指示等的记载 。秦 朝统 一天下
后 .下 行 公 文 改 “ ” 为 “ ” 、 “ ” 为 “ ” 。诏 书 , 命 制 令 诏
公文在先秦时期出于不同的需要形成了众多体裁随后分类逐渐严细夏商周五种周到战国三十种秦朝二十二种汉代六十八种三国至南北朝十一种隋唐五十二种宋朝二十八种元朝十六种明代三十三种清朝三十七种太平天国十六种中华民国五十七种革命战争时期二十九种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七种
字木搞讨
公文种类的发展演变
游漫珥 周瑞立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成都 6 06 J l 10 1
公文种类经历 了由简到繁 , 由繁到简 的发展过程。 又
一
公 文种 类的 这种趋 势从 历代 对公 文制 度的 改革 中也能 看出来 。秦、汉初公文 比较简 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
需要 以及社会 局势的混乱 ,公文 的种类 也发生 了一些变化 。 名称的名同实异或实同名异 名 同实异是指名称 相同而实际上却不 是同一种体裁 。实 辛亥革命 以后 ,国 民政府几 次颁 布 《 公文程式条例 》,除废 同名异指虽然名称不 同其 实是同一种体裁 。产 生这样 的原因 止封建 朝代使 用的公文名 目外 ,规定公文体裁不过十来种 。 有两个 : 新 中国成立 以后 ,中央人 民政府政 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 四次 93 第 一 ,公 文写作 是先 有其 文后 有其 名 。最初 人们 写公 发布公 文处 理办法 ,在 19 年规 定的公文主要种类只有十 四
公文写作概论
15种公文简介
• (四)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 事项。
• (五)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 或者法定事项。 • (六)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 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 (七)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 处理办法。
15种公文简介
• (八)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 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 转、转发公文。
• (九)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 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 (十)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 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15种公文简介
• (十一)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 批准。
• (十二)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 项。 • (十三)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 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2、现代公文本质特征
公文的现代性指的是公文的现代视角、现代 理念以及公文的现代价值观念体系。 中国现代公文的本质特征——现代化的管理 理念——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学习公文写作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革新意识、 现代意识的现代人。
3、中国公文的历史沿革和发展
公文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公文产生于社会活动之中,因而公文的制作 与发布具有规范体式和法定效力,它是组织 记录、传递和贮存公务信息的工具。
法定公文 15种
决议、决定、命令(令)、 公报、公告、通告、 意见、通知、通报、
报告、请示、批复、
议案、函、纪要
15种公文简介
• (一)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 策事项。
• (二)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 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 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 (三)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 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 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字,而公文是甲骨文的重要内容。
殷商时期, 最高统治者常常进行占卜, 然后将占卜的结果刻在动物骨上,称之为卜辞或契文,内容涉及天文、帝王生活、政治、军事、经济等,绝大部分是后期王室活动记录和奴隶主文告,可视之为汉字和文书的萌芽。
甲骨卜辞中保存的占体、表体、谱体、令体、册体、祝体、诰体、典体等,被认为是公文文体的原始形态或文体名称,昭示了这些重要公文文体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公文总集,将公文分为典、谟、训、诰、誓、命6种,共计100篇。
书中有会议记录,有战争讨伐令,有各种文告。
“文书”一词,最早出现于秦代(《史记》:禁文书而酷刑法)。
“公文”一词,最早出现于东汉(《汉记》:书记繁於公文)。
魏晋南北朝,公文发展进入成熟时期,公文理论基本形成(《文心雕龙》: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
唐宋时期,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社会科学文化空前繁荣,公文日益完善(魏征《上十思疏》、韩愈《论佛骨表)等。
白居易的《卖炭翁》:手把文书口称敕。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一代名臣亲自撰写的公文,为封建王朝统治乃至中国历史进步作出重要贡献,而且成为传世文学名作。
他们也由此成为流芳百世的著名历史人物。
《谏逐客书》:李斯上书秦王的奏章,围绕“大一统”目标,立意高深,正反论证,利害并举,是最著名的古代公文之一,充分体现了公文实用性的重要属性。
李斯协助嬴政统一中国,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出师表》:诸葛亮呈给后主刘禅的报告。
表,汉代的典型公文,用于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之用,态度谦卑,言语恳切。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等成语流传至今。
诸葛亮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楷模。
《出师表》中的成语: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不毛之地、不知所云、感激涕零、计日可待、苟全性命、引喻失义、危急存亡、临危受命。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给李世民的劝诫奏章。
中国文书工作的产生及早期发展
中国文书工作的产生及早期发展中国文书工作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职业领域,它的产生和早期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漫长时期。
文书工作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由于当时社会互通水平的限制,文书工作主要为国家和朝廷办事需要,一般民众很少接触到文书工作,也没有专业的文书机构。
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渐加深,文书工作逐渐分化出专门职业领域,同时也逐渐形成了专业的机构。
文书工作在中国古代主要是依托于朝廷设立的文书机构,这些机构负责处理国家事务,是当时文书体系的核心。
早期的文书工作以印刷、抄写、书写等工作为主,朝廷设有印书院、书坊、墨馆等机构,专门生产出版书籍、笔墨纸张等道具或文书。
同时,抄写也是一项重要的文书工作。
在古代,抄写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尤其是对于儒家文化的传承尤为重要。
一些著名的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等都以抄写经书、典籍而闻名于世。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书工作逐渐从朝廷机构中分离出来,文书行业也逐渐成为专业领域。
宋代的时候,文书工作逐渐向着商业、法律等领域扩展,开创了中国文书工作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宋代初期,商业繁荣,城市商人渴望有人处理商业文书,同时法律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法庭需要专业文书管理员对案件文书进行处理。
为满足市场需求,当时不少文化人开始从事专业的文书工作。
元朝时期,文书工作逐渐形成具有专业化、分工化合作性质的产业,文书员的地位也逐渐上升。
元代时期,编造文字和文书成了一种独立的职业,大批文书员聚居于城市,为商人、官府、地区制订商业文书、政府公文、法律文书等,成为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
文书员在进行文书撰写的同时,负责处理商业往来资料、处理官方文书、参与政治议程等工作。
文书员的职业地位也逐渐上升,不少市民喜欢给自己的子女选择文书员这样的职业。
文书工作在明清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的专业化、分工化特征更加突出。
明清时期,文书员是重要的城市职业之一,他们技能高超,不仅提供文书策划和撰写服务,同时也负责书写、校对、装订、审核文书等一系列工作。
公文写作知识:我国公文的演变史
公⽂是⼈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还将以不同的形式、作为必不可少的重要⼯具、伴随⼈类社会的发展⽽持续下去。
⼈类社会某⼀族群发展到产⽣统⼀⽂字的阶段,必然⾸先产⽣公⽂这⼀管理及传播⼯具。
作为中华民族⽂明现象之⼀,我国公⽂同样具有世界上独⼀⽆⼆⽽⼜不曾间断的悠久历史。
据史籍传说,5000年前黄帝时期的史官苍颉就已经创造性地改⾰统⼀了⽂字,“苍颉造字,天⾬粟,神⿁泣”。
原始时期的公⽂⽂物有待进⼀步的考古发现,据报道近年已经发现了8000年前的⽂字。
我国奴⾪社会夏商周时期,公⽂基本成形,有了分类,出现代表作。
⽬前,世界公认我国古⽂字最早的⽂物是⼗九世纪末在河南省安阳⼩屯村发现的3500年前的殷墟甲⾻⽂。
甲⾻⽂是统治者主要⽤来进⾏占⼘和记录的公⽂形式。
春秋时期由孔⼦编辑的《尚书》,汇编了黄帝之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级⾏政公⽂。
百家争鸣中的⼀些⽂章,就是公⽂。
在2000年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公⽂统⼀规范,在形式上不断发展变化。
秦汉建⽴⼤⼀统中央集权专制社会,我国公⽂开始⾛向统⼀规范。
公⽂代表作有李斯的《谏逐客书》、汉⾼祖的《求贤诏》和诸葛亮的《出师表》等。
公⽂最早称为“书契”、“简牍”、“⽂书”和“⽂案”等。
公⽂⼀词出现在东汉。
《后汉书·卷五⼗七·刘陶传》记载,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侍御史刘陶上表朝廷,提议招安张⾓,以防黄⼱起义:“但更相告语,莫肯公⽂。
”意为各州官员为保官职,只是互相转告,不肯写公⽂报告张⾓势⼒的⽇益强⼤。
三国时公⽂已成通称。
魏晋时期,公⽂写作理论有了突破。
刘勰在其理论巨著《⽂⼼雕龙》中论述的⼤部分⽂种都是公⽂。
唐宋时期,推崇⽂治,公⽂种类发展,出现许多公⽂名作。
“唐宋⼋⼤家”散⽂中,不少名作是公⽂。
明清时期,公⽂⾛向封建社会的⾼峰阶段,种类繁多,专著相继推出。
公⽂还被称为“公牍”和“⽂件”。
⾟亥⾰命后,公⽂发⽣了⾰命性的变⾰,从内容到形式都⾯⽬⼀新。
中国共产党⼗分重视公⽂变⾰,明确主张使⽤⽩话⽂,研究公⽂的写作。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
公文的产生与发展公文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现存最早的公文是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卜辞。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公文的产生与发展,欢迎阅读。
一、公文的产生迄今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文章,就是公文。
从1898年起,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遗址等地陆续出土大量刻有文字的甲骨,到目前为止,数量已逾十万片。
这就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甲骨文”。
“甲”是指龟甲,“骨”是牛骨或鹿骨,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又叫甲骨刻辞。
甲骨文是商代王室进行占卜时所作的简短记录,短的仅数字,长的也不过百余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原始性的文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文字起源于劳动,文章和文学也是起源于劳动。
从我们掌握的资料看,具有实用价值的文章和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相比,实用文的诞生明显早于文学。
实用文的诞生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的思维逐渐得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逐渐增多,于是人们便创造出一些符号以便进行交流,这些符号就是早期的文字。
而文字的诞生为文章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二是人类的集体劳作需要协调、组织、指挥,而这一切缺少人类思维的固化物——文章,是很难实现的,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推动力,使应用文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
据学者考证,甲骨文主要是用来占卜的。
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对大自然不可能有科学的认识,总认为冥冥之中有凌架于万物之上的神,是他们主宰着事物的发生发展、生死存亡。
于是,遇事总要用占卜的方式来预测一下吉凶祸福,由身兼史官和巫师双重身份的人在甲骨上用刻辞予以记载。
就已发现的这些甲骨文来说,其内容涉及世系、气候、食货、征伐、畋猎等多方面。
甲骨文是埋在地下的殷代王室的档案,用现在的眼光看,大部分都是公务文书。
商周时代盛行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这就是我们常与甲骨文并称的“钟鼎文”。
钟鼎文有的用来记载统治者的制度法令,有的记载统治者的文德武功,还有的记载贵族之间的商务活动,多数属于公文的范畴。
不过,其中也有一些属于私人之间用于物质交换的契约,虽还是应用文,已不能归入公文范畴了。
我国古代公文文风的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公文文风的历史发展张树文(原载《秘书工作》2006年第6期)摘要:有据可查的我国最早的公文名称是“誓”。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汇编,它对后世公文的写作有很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公文写作有说理透辟,文辞流畅而口语化的特点。
秦代公文注重公文的内容而不讲究文采。
西汉初期公文的主要特点是政论性强,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受赋体和骈体文的影响,从西汉中期到南北朝,公文文风总的发展趋势是日益追求词藻华美,形式奇巧,而忽视公文的内容。
隋唐的文风改革使唐代公文呈现出词强理直、质朴务实的文风。
宋代公文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是我国公文写作的繁荣期。
封建社会最后两个王朝明代和清代,文牍主义盛行,长而空的公文比比皆是。
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文献丰富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公文发展的历史,与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
原始社会末期,我们的祖先在原来记事用的图画符号基础上创造了文字。
文字的出现为公务文书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
据传说,黄帝以前的氏族首领,多以口头语言来发布指令,所谓“神农无制令而民从”(《淮南子·氾论训》),“自五帝始有书契。
”(《后汉书·祭祀志》)“五帝”之首是黄帝,因此,我国公文的最初萌芽当出现于黄帝时期。
有据可查的我国最早的公文名称是“誓”。
《尚书》中以“誓”为名者共五篇,其中《甘誓》是夏开国帝王启讨伐有扈时发布的军事动员令,《汤誓》是商汤讨伐夏桀前发布的军事动员令,《牧誓》是武王讨伐商纣至商都城牧野郊外时发布的军事动员令。
从写法上看,它们大多中心突出,要言不烦,富于气势和鼓动力。
这些“誓”具有相同的名称,相同的功用,相同的格式,已经具备了公文的主要特征,是一种比较规范的公文。
秘书史研究专家多认为夏启的《甘誓》是我国最早的一篇公文,依此说,我国公文的产生和国家政权的出现是同步的,这绝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由公文的本质和功用决定的。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汇编,收录的是“上古帝王之书”。
行政公文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行政公文的历史发展与演变行政公文作为一种特殊的书面形式,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权威性,被广泛运用于政府机关及其他相关组织中。
本文将从行政公文的定义、历史发展和演变角度进行探讨,为大家全面了解行政公文提供一些背景知识。
一、行政公文的定义行政公文是指政府机关及其他相关组织为了调查研究、表达意见、下达命令、传递信息、保留记录等目的而使用的书面形式。
行政公文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表达方式,具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
二、行政公文的历史发展行政公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行政管理的初期。
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和信息传播的不便利,政府机关和官员常常需要通过书面形式进行意见的传递和命令的发布。
然而,这些早期的行政公文多数以简单的形式存在,内容普遍单一,并没有规范化的格式和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公文逐渐趋于规范化。
在中国古代,隋唐时期的官方文书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格式和规范。
这些文书多采用封套形式,分为标题、正文、落款等部分,有明确的发文机关和日期,并注重文字的简明扼要。
近代以后,随着行政管理的不断发展,行政公文的种类和数量也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这使得行政公文的规范性和标准化显得尤为重要。
各国政府和组织纷纷制定行政公文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行政公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行政公文的演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化行政公文逐渐兴起。
传统纸质行政公文面临着传输速度慢、存储成本高以及难以追溯等问题,而电子化行政公文具有传输便捷、存储容量大和可追溯等优势。
现代政府和组织普遍采用电子化行政公文,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信息的传递速度。
此外,在行政公文的演变中,也逐渐涌现出多样化的公文形式。
除了以往的命令、通知等传统公文形式外,还出现了报告、请示、函电、备忘录等新的公文形式,以满足信息化和现代管理的需要。
四、行政公文的规范化要求为了确保行政公文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各国政府和组织普遍制定了行政公文的规范和要求。
行政公文的格式要求包括文件标题、正文内容、发文机关和日期等,要求文字简洁明了,用词准确规范,书写规范整齐。
中国公文的历史分期及其演进规律初探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①本文试图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考察中国公文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对公文的历史分期、演进的根本动力和一般规律提出了初步看法。
一、中国公文历史发展的分期目前研究公文(或以公务应用文为主导的应用文②,以下行文中只出现“公文”,省略“应用文”亦或只提其一)的历史分期的着作,我以为,大致有三种分期方法:一是按历史朝代结合社会形态来分期:先秦时期公文;封建社会时期(从秦汉至清朝末叶)公文;中华民国时期公文(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被人民革命推翻为止);新中国成立后时期公文。
③二是按历史朝代并结合公文的自身发展规律来分期:应用文发展的成熟期(秦汉时期);应用文发展的自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应用文发展的繁荣时期(隋唐宋时期);应用文发展的稳定时期(元明清时期):应用文发展的变革与现代化时期(含三阶段:辛亥革命至“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后;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④三是按社会形态、历史朝代并结合应用文自身发展规律来分期:原始社会是应用文的孕育时期;从奴隶社会到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战国时期是应用文的发端时期;秦汉时期是应用文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应用文的成熟时期;隋、唐、宋时期是应用文发展的高峰时期;元、明、清时代是应用文发展的稳定时期;五四运动前夕至现代是应用文的重大变革时期。
⑤以上三种分期方法,这里只就其方法论谈点看法。
什么是“分期”?从逻辑上讲,就是以时间为序,采取划分或分类的方法,将说明对象分成若干时段加以说明的方法。
中国公文历史是一个属概念(母项).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属性或者本质属性将其分解成若干种概念(子项),前者叫划分,后者叫分类。
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它要求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历史分期采取划分或分类的方法均可,但“分”的标准只有一个,而且前后是统一的,分出来的子项之和应相当于母项。
2中国文书发展史概说-09(1)
三、文书工作的确立——秦汉时期
建立我国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国,十分重视吸 取历史经验教训,进 行一系列的政治变革, 对文书工作产生直接 的影响。
秦朝是中央设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三公九卿”,最 高的文书机构是丞相府,至 东汉时, 尚书台成为东汉王 朝的核心文书机关。
秦、汉时期,建立的官僚机构 “三公”“九卿”
甲骨卜辞: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2、《尚书》上起尧舜下至春秋的文 献,首部以应用文为主的散文总集。
• “典”为君王颁布的法令; • “谟”即谋权,会议记录; • 训诰,晓谕性文种,如《酒诰》,后者还 用于分封赏赐臣民; • 誓,即誓词,出征时告诫将士的言辞, 《汤誓》.
(一)规定日常用语
新的国君称“皇帝”,以
前都誓 “后”“王”“帝”。 自称“朕”,臣民曰“陛 下”,其言曰制诏,所居 曰禁中,后曰省中,印曰
(二)文书名称及用途
皇帝使用的下行文书: 制书:命令性 诏书:训示和答复;即位或
去世。 策书:命封和罢免。 戒书:新任刺史太守训导。
•“从铁矿的冶炼开始, 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 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 过渡到文明时代。”
•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 题》一文中指出
“生产的继续发展,阶级 的出现,文字的出现,国 家的产生,国家进行管理 工作需要比较有条理的文 书,商业的发展,商业更 需要有条理的书信来 往„„”
25宝玺
紫禁城,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这里 存放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珍宝近百万件。在众多宝物中,哪一种最能代 表皇帝的无上权威和地位呢?这就非宝玺莫属了。诚如乾隆帝所 说:“盖天子所重,以治宇宙,申经纶,莫重于国宝”。中国历代的统 治者都十分重视御宝的徵信作用,将其作为国家的象征物,皇帝治理 天下的凭证。 故宫现在藏有明清帝后宝玺近五千件。乾隆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 第四代皇帝。他在长达六十多年的统治期间创造了清代历史最辉煌的 时代。乾隆以前,清代皇帝宝玺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乾隆十一 年(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御宝为二十五方,后人称这二十五印 章为“二十五宝”。乾隆帝为什么把玉玺的数目定为25枚? 根据《周易太衍》“天数二十有五”的记载,乾隆皇帝希望清王 朝也能传至二十五世,清二十五宝是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 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从此,这25方宝玺经嘉庆、道光、咸 丰、同治、光绪年间,一直沿用至宣统末年。二十五方宝玺各有所用, 集合在一起,代表和囊括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这二十五宝玺也是现存唯一的一套完整的皇帝御宝。这25宝玺被储存 于交泰殿的宝箱内。宝玺由内阁掌管,用印须经皇帝批准才可拿出。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一、古代公文处理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古代公文处理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在封建社会中,公文处理是官员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是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
古代公文处理制度的主要特点是由专门的文书官员负责处理公文,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公文进行信息传递和管理。
二、清朝公文处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清朝时期,公文处理制度逐渐形成为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
清朝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如通政司、都察院等)负责公文的处理和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公文处理的规范和程序,如公文的起草、审查、签发等环节。
三、民国时期公文处理制度的演变与变革民国时期,公文处理制度经历了一系列演变和变革。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吸收了西方国家的行政管理经验,对公文处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此期间,公文处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责进行了调整,公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文处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文处理制度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和规范。
195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中央政府公文处理办法》和《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了公文处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规范了公文的格式和内容。
随后,相应的地方政府也相继制定了相应的公文处理制度。
五、现代公文处理制度的特点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公文处理制度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首先,电子公文逐渐取代了传统纸质公文,提高了公文处理的效率和便捷性。
其次,公文处理的程序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严格遵循法定程序。
同时,公文处理制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安全、公文保密等问题。
附件:1. 《中央政府公文处理办法》(1954年)2. 《机关公文处理办法》(1954年)3.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机构改革方案》(1978年)法律名词及注释:1. 公文处理制度: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公文的起草、审查、签发、传阅等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和程序。
2. 行政管理:国家行政机关依法管理和处理公共事务的行为和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公文发展史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魏。
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
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
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
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
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
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
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
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
清代除了公文写作内容不同而外,变化也不大,公文减繁继续强化,公文结构也更加精巧。
006公文写作秦统一中国以前可称为发韧期,秦汉魏晋是发展期,隋唐宋是成熟期,元明清是公文的稳定期。
007在中国繁多的研究学科中,公文始终没有得到重视,一是认为古代公文有强烈的封建思想。
二是认为古代公文在艺术上不及文学作品,这实际上是一种误解。
对中国公文的研究,也是对传统儒学观念的回顾,是真正儒家思想的精髓。
008就起源来说,公文是文章早期惟一的表现形式。
公文古代称为“公牍”或“简牍”。
“公”与“文”揭示了公文产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
009我们考述公文的起源可能早在约5000年前的原始文明时期,即国家尚未完全形成的部落社会时期,但我们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早的公文却是出现在国家产生之后,但我们至今所能发现的最早的公文却是在出现在国家产生之后。
010正是国家的产生,才使得公文有了政治性、实用性和规范性等现代公文意义上的诸种功能。
011自商代开始,公文的撰写事宜大多由史官来承担。
到了西周,商末秘书机构的雏形---太史尞得到迅速的扩充和发展。
周朝的秘书机构日益呈现出专业化和复杂化的倾向。
太史尞由太史、小史、内史和御史组成。
太史是长官。
012从已发现的史料看,西周的公文体式主要有13类:诰、命、誓、典、范、盟、约、训、事书、丹书、谱碟、丁籍、版图。
013从大量原始公文资料,公文是从商周时代开始出现的。
从公文的载体来看,商周文书经历了甲骨、钟鼎和简牍三种文书。
014甲骨文书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产生最早而又最为完整的公文,它比较准确地显示出了公文创作初期的原始面貌。
甲骨文书是商代公文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是散文创作的最早形式,其内容单一,缺乏议论性言辞,并初步表现出历代公文“一文一事”的撰写原则。
015《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和第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选集,在公文发展的历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尚书》被列为古典“六经”之一,也称《书》或《书经》。
016东晋时,王室广求经典,豫章内史梅绩献了一部古文《尚书》,共58篇,其中一些篇章被后人认为是伪作,故又称“伪文书《尚书》”。
今存〈尚书〉共58篇,上起唐尧虞,下至东周春秋,历时1300多年,故又按朝代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017《尚书》的行文特点:一是篇章结构由松散逐步趋向严谨。
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
三是比喻、排比、陈情等手法的运用,增强了公文的生动性。
018春秋战国公文的体式变化:一是从体式类别上看,春秋战国时代的公文首先是继承和发展了周代原有的公文种类。
二是公文体式的变化还表现为新的公文种类的出现。
如“令”“书”“檄”。
019秦汉公文:由秦朝开始确立的皇权和国家公务制度在两汉得以定型,这也为秦汉公文奠定了发展的基调。
一方面,公文撰制形式与体制的日趋规范与严格,使公文撰制与普通的文学创作得以最终分离;另一方面,由于现实政权背景的支持,公文撰制又与同时代的文学文学创作乃至文化发展表现出强烈的互动以至交融的态势。
020秦在中央实行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首的三公九卿制度。
021丞相府作为承担秦朝中央政府秘书工作的机构,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辅助了全国范围内的政务管理,与之相关的秦朝公文制度也第一次确立了浓厚的封建制度色彩。
022两汉中央机构中处理文书业务的秘书机构---尚书台开始形成,到曹魏时逐渐被秘书令所替代。
023秦汉公文制度:一是“书同文”文化制度。
二是行文制度。
三是校勘制度。
四是避讳制度(最早源于周朝)。
五是用印制度(皇上称“玺”,百官称“印”)。
六是传递制度(始皇推行“车同轨”制。
)024秦汉成为封建公文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公文体式第一次被统治者明确分类。
秦代公文统称“典籍”。
025秦汉公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景之前的公文创作。
秦并六国之后,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
始皇“燔灭文章,以愚黔首”,焚书坑儒,导致了“秦世不文”的现象。
这种“不文”虽然影响了公文创作,但严格的制度化政策也同样影响并促成了公文制度规范化的形成,秦世公文因此显得简约实际,有章可循。
3最高统治者秦始皇本人就身体力行,为公文形成及内容的规范化创作作出了表率。
第二阶段:武帝之后,随着国力的日渐强大,社会政治生活日渐丰富,以及封建王朝地位的日渐凸现,公文发展也因此体现出高度的统一性,表现在创作上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出现了汉武帝、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一大批公文创作名家,秦汉成为公文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第三阶段:东汉时期的公文创作。
东汉的公文创作虽然数量颇丰,但在总体成就上要低于西汉。
尤其是在具体创作上,只注重形式,因循守旧,虽然长篇累牍,却大多空言无物,这种情况一直到了东汉后期才稍有改观,随着社会的动乱,政治的危机日深,有识之士激扬文字,痛下针砭,多少为现实的公文创作带来了现实生活的内容。
026魏晋南北朝的公文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反映两国交兵的征伐之文、举才纳士的求贤之文、恢复经济的悯农之文、抒发怀抱的述志之文,成为这一时期的公文主体。
一方面在公文实践上出现了一批公文大家。
另一方面,在公文理论上出现了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丰碑。
027在公文撰制机构方面,曹操在魏王府创设秘书令一职,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置名副其实的秘书官职。
028起居令史记录皇上言行,也记录朝廷会议或大臣论证的言论,这种类似备忘录的记载实际开创了后世会议记录的先河。
029魏晋南北朝的公文种类:一是下行文。
在官府下行文中,出现了大量的令。
使用权限是皇太子、丞相府的最高长官、地方诸侯王。
二是上行文。
仍沿用汉代的名称。
三是平行文。
魏晋南北朝时改朝换代频繁,地方政府则保持相对稳定,整个社会主要依靠各级官府的工作来运转,因此这一时期官府之间来往的平行文比汉代有所增加,在沿用汉代文种外,又增加了符、帖、牍、行状、关、刺、谱牒等新的文种。
030列辞相当于今天打官司用的法律文书。
031魏晋南北朝的公文制度:一是用纸制度。
二是签押制度。
三是用印制度。
四是骑缝、押缝与连署。
五是公文程式。
032曹魏时期的公文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从形式上讲,下行文明显增多,其中诏与令两类应用最广,体现了乱世社会的特征。
其次从公文风格来讲,与前代公文相比,不守陈规,不拘一格。
033曹操公文的独特之处:一是在于他的无所顾忌、不受约束。
二是随意直接,以势压人,凭着自己显赫的地位和过人的力量胁迫对方就范。
三是率直自然,诚挚坦荡。
034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是魏晋公文的典范之作。
035代表蜀公文最高成就、传诸后世名垂不朽的,当属诸葛亮的公文作品。
036南北朝公文:陈朝历经五世,前后达33年,政治荒淫、无甚建树,当时最突出的公文作家是有“一代文宗”之称的徐陵。
北魏的作用上看,都是北魏公文中当之无愧的上佳之作。
北周最出色的公文大家当作庾信。
南北朝公文发展到后来在公文语言上受骈体文的影响日益严重,注重选词炼句,雕饰文采,追求“华实相胜”的公文风格。
037魏晋南北朝的公文研究:一是曹丕的《典论。
论文》,魏晋之前的公文理论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对文牍的性质、特点以及及写作规律等,几乎无人研究,第一个对公文在理论上关注的是魏文帝曹丕。
1他十分重视文章的价值和功用。
2开始探索文章的体裁特点。
3肯定了公文写作要讲究写作艺术。
二是陆机的《文赋》是对公文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首先陆机着重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出发,对文章的体裁特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次陆机对文章写作的具体规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比较重要的有三个方面:1强调文章内容的主体性。
2指出文章要注意谋篇布局,针对写作过程常有行文前后矛盾,有时后文干扰了前文,有时前文妨碍了后文的发展,提出了“选义按部、考辞就班”的精辟见解,指谋篇之初,要选择义理构思适当的结构布局,考虑以确切的词句安排在恰当的位置。
3是写作过程中要注意突出文章的主旨)。
三是挚虞的《文章流别论》。
文体研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考察了各类文体的起源。
2考察了各文体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四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是划时代的文学理论著作,也是写作学理论专著,体现了当时公文理论的最高成就。
主要体现:15对公文分类更加细致而明确。
按行文关系将公文分为下行文、上行文和平行文三类;根据各类公文的作用,将每一种公文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分类。
2勾勒出了古代公文发展的轮廓,对每种公文的渊源流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3对古代公文的写作规律进行了深入而精刻的探索。
对公文写作的一般规律,《文心雕龙》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关于意与言。
2关于用事。
3关于篇章结构。
总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古代公文的性质、特点、起源、发展及其写作规律等诸方面都作了相当细致的论述,在古代公文理论研究上作出了不凡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