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公文

合集下载

古人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公文

古人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公文

古人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公文
古代中国的上级对下级发布公文,常见的形式包括以下几种:
1. 诏令:由皇帝或朝廷高官发布给地方官员的命令性文书。

诏令通常会规定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并明确责任和执行要求。

2. 行啓:皇帝派遣使者向各地官员或部门转达的口头或书面指示,用于传递皇帝的旨意或对地方事务的调度。

3. 勅使:皇帝派遣的特使,一般负责向地方官员传递重要政令或巡视督察。

4. 表章:地方官员向上级报告工作情况、请求指示或请罪的文书。

表章内容通常包括个人姓名、职位、请示或陈述的内容等。

5. 市朝文书:地方政府向上级朝廷或巡抚报告各种情况的文书,如战争、自然灾害、盗匪问题等。

市朝文书主要以文字和图表的方式向上级呈报。

6. 行檄:国家或地方政权发布的宣言性文书,用于向军民宣传政策、鼓励士气或进行战争动员等。

这些公文的形式和内容各异,但都是古代上级对下级发布的重要文书,用于传递政令、指示工作、报告情况或进行发号施令。

公文的格式通常严谨,符合当时的礼制和制度要求。

【doc】《尚书》与中国古代公文

【doc】《尚书》与中国古代公文

《尚书》与中国古代公文书艺:典,谟.典之流其别有二:命,诰.谟之流其别有二:训,誓.命训之出于典者其流又别而为六:制,诏,问,答,令,律.命之流又别而为四:册,敕,诫,教.诰之流又别而为六:谕,赐书,书,告,判,遗命.训誓之出于谟者其流又别而为十一:议,疏,状,表,笺,启,上书,封事,弹劾,启事,奏记.训之流又别而为十:对,策,谏,规,讽,喻,发,势,设论,连珠.誓之流又别而为八:盟,檄,移,露布,让,责,券,约.17]黄佐希望通过层层的流别关系,把后世43种文体的源头归属于《尚书》"六体"之中,显示《尚书》篇章对后世的重要示范意义.尽管黄氏之说由于分类过于细致,导致文体交叉现象甚众,但《尚书》与各种公文的源流关系已经昭然若揭,细核各体,无一不与公文相关(包括名称,功能,行文诸方面).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认为:"《书》之体例有六:日典,日谟,日训,日诰,日誓,日命,是称六体.然其中有《禹贡》,颇似记,余则慨为训下与告上之词,犹后世之诏令与奏议也."[81350鲁迅的评论较黄佐之说,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而他所言之诏令与奏议正是公文中的代表.《尚书?周书》的《君爽》,是周公给召公的答辞.西周初年,周王子孙受天命说影响,惰于政事,召公首先站出来反对执命之说.与此同时,周公相成王,管叔,蔡叔有"公将不利于孺子"的谣言,召公亦对周公心有所疑.《君爽》正是周公针对上述两种情况给召公的答辞.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以东的地方归周公管理,陕以西的地方归召公管理,所以《君爽》应属于臣与臣的平级对话,类似于后代平行文"书".明吴讷《文章辨体序说》云:"昔臣僚敷奏,朋旧往复,皆总日'书'."可见"书"为臣僚之问平行书信,清代姚鼐编撰《古文辞类纂》与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皆将《尚书?君爽》篇作为书牍类作品的始祖.姚鼐云:"书说类者,昔周公之告召公,有《君爽》之篇.春秋之世,列国土大夫或面相告语,或为书相遗,其义一也.战国说土,说其主时,当委质为臣,则人奏议,其去国或说异国之君,则人此篇."曾氏云:"书牍类,同辈相告者.经如《君爽》及《左传》郑子家,叔向,吕相之辞皆是.后世日书,日启,日移,日牍,日简,日刀笔,日帖,皆是."ll】口南此可见,《君爽》篇是两家一致认同的"书"牍最初文献."书"是西汉以后才逐渐私人化并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的,在西周时期, 是一种书信式的平行公文.三筒谬奠瘸旁停彰剪磐js_|≯|一lll蔓i《尚书》语言不枝不蔓.现存今文《尚书》经文28篇,共计16935 字,篇均600字左右.全书共计使用1528个词,其中单音节词占69.1%,复音词占31.9%,且复音词中人名,地名等固定名词占相当比例①.《尚书》内容横跨整个奴隶社会,记载了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传说, 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涉及政治,思想,礼制,刑律,历法,军事等广泛领域.如此众多的内容,借以相对较少的词语来表达,行文必然心无旁骛,无所枝蔓,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如《牧誓》,短短242 字,开篇交代具体时间,并描写武王英姿,然后历数商纣匹大罪行,最后告诫军士战斗规则及要求,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战前的紧张气氛呼之欲出,战争的宏阔场景历历在目,堪称言简意赅的典范.简练的语言并不代表着情感和气氛的欠缺.《尚书》篇章在人物的侃侃而谈亦或告诫劝涑中,焦急,谨慎,喜悦等心理与肃穆,欢快,谨严等气氛清晰明了,帝王的威严,臣属的忠诚,长者的风范也有相当的彰显.如《盘庚》篇:"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则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日:'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呜呼!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语气之急切,言辞之锐利,情绪之激昂,气魄之l刺既,尽显王者风范与雄辩色彩.《尚书》的这种言语不枝不蔓,内容凝重丰实,态度严肃,恺切又挚真的"深醇敦穆"风格深深影响了后世的公文主体:诏令与奏议.例如,汉代帝王策命《册封广陵王胥》:呜呼!小子胥,受兹赤社,建尔国家,封于南土,世世为汉藩辅.古人有言日:"大江之南,五湖之间,其人轻心.扬州保强,三代要服,不及以正."呜呼!悉尔心,祗祗兢兢,乃惠乃顺,毋桐好逸,毋迩宵人,惟法惟则!《书》云"臣不作福,不作威",靡有后羞.王其戒之![呲道策命94字,风格极似《尚书》,直言直叙,了无挂碍,引训据典,气度恢宏.且增人两处"呜呼",对臣属的殷殷关切之情,浓浓期望之意,溢于言表,充分显示出了"王言"的特色,与《尚书》的行文风格极为相似.《尚书》的行文风格同样影响到后代奏议风格,曹丕《典论?论文》直言"奏议宜雅",刘勰《文心雕龙》说:"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并云"典雅者,熔式经诰,方轨儒门者也","模经为式者,自人典雅之懿"[313~..刘勰的"熔式经诰"意即熔铸经典以为法式,依傍儒家经义立论说理,"经"与"诰"两种不同层次的文体并列,强调了《尚书》中"诰"的重要性,说明了宗经,引经是奏议典雅行文的重要方法.奏议虽非"王言",没有王者之气,典雅之风与饱满之情却是必不可少,因为只有如此方能打动人君.例如贾谊《陈政事疏》开篇即展露焦灼之情: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夫抱火膺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并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这段话言辞严整而语气急切,表达典雅而激情洋溢,"痛哭","流涕","长太息"三个排比句和下面三个感叹句,用极富感染力的笔触领起所议之事,收到了先声夺人的效果.可以说是《尚书》"言语不枝不蔓,内容凝重丰实,态度恺切挚真"行文风格的最好继承.综而论之,经学至上的学术传统与"文本于经"的文体思想,使得《尚书》中那些流传至今的诰誓命训,成为后代官方公文的典范与模仿的对象.《尚书》中的篇章虽不能涵盖全部的中国古代公文,但却为后代的公文奠定了典雅敦穆的行文风格,也使得诏令与奏议成为历代文选类总集的必选类别,成为中国文学中独特又壮美的景观.●。

古代公文选读

古代公文选读
份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 发文字号、签发人、红色反线。
秘密等级和
保密期限


紧急程度
发文机关标识
发文字号
红色反线
签发人
(二)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包括公文标题、主送机关、公文正文、附件、
成文时间、公文生效标识(公章)、附注七项。
公文标题

主送机关


附件

仿
宋 体 公文生效标识 (落款、公章)
公文的基本构成要素
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 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 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 附件、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反线等部分组成。
这些要素可分成三大部分:眉首、主体、版 记。
眉首 主体 版记
(一)眉首 ▲即红色反线(包括红色反线)以上的部分。包括
一、公文的含义
公文,“公务文书”的简称,是古往今来人 们在公务活动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应用文书。
是应用文中最重要、用途最广泛的文体。
广义:(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 狭义:(党政机关)

公务文书

私人文书
法定文书
事务文书
礼仪文书
专用文书
文件
科技文书
财经文书
法律文书
知识拓展:公文的历史沿革
(二)公文的发展
1、秦代,公文从文类到体式都得以充公的发展。李 斯等人为了提高公文的办事效率和可靠程度,还制定了现 在仍在沿用的“抬头”、“用印”等制度,还标志着公文 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
2、汉代的公文体式主要有书、议、策、论、疏、诏、 制、敕、章、奏、表,等等。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公文是指国家机关、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中所使用的正式文件。

作为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公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的封建时代、清朝的机构设立、民国时期的变革以及建国后的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公文的发展史。

一、封建时代的公文在古代的封建时代,百官治理国家,早已有了类似于公文的文件。

封建时期的公文多以牌匾、公文贴、金石刻碑等形式存在。

这些公文常用于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法律等事务的公示和记录,起到了重要的档案和传达作用。

二、清朝的机构设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公文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清朝开设了专门负责处理公文的机构,如内阁、六部、都察院等。

这些机构在公文上的使用标准化,使用了一系列的格式和规范,如标题、正文、签发等,为后来的公文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民国时期的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

此时,公文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公文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公文具备了更为严格的分类和规定,如公文分为命令、公告、通告、函电等,为公文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四、建国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公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文处理办法》等,明确了公文的分类、颁发、存档等具体操作,确保了公文的规范和效率。

总结中国公文发展史是中国历史演进的缩影,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封建时代的牌匾到新中国的公文文件,中国公文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高效的文件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公文制度将继续不断发展,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撑。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001“公文”一词最早见西晋陈寿《三国志。

魏。

赵俨传》,从公文之词出现起,其在社会管理中的枢纽作用,公文的基本职能便已出现。

公文最迟在3500年前就已经形成。

002先秦时把礼乐法度称为文章。

至南北朝“文”、“笔”之论,就将公文研究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003公文一词,在各朝各代有不同的名称:殷商时称“典册”、周代称“中”,秦称“典籍”,汉称“文书”、“文案”,三国称“公文”,唐宋称“文卷”、“案卷”,元称“文卷”、“薄籍”,明称“文牍”、“案牍”,清称“牌子”、“本章”,近代称得最多是的“文牍”、“文书”、“应用文”等等。

004叶圣陶《国文教学》中,重视公文的意识、观念已昭著异常。

005商代专职公文撰制机构---太史尞的出现,意味着公文撰制制度化进程的全面展开。

《尚书》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公文选集。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发展、社会变革、思想解放和文章繁荣,为公文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开放自由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公文特有的色彩。

秦末战火和秦所实行的严刑峻法对秦的公文创作产生了明显的扼制作用,秦代公文的实际成就不高。

汉代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历史的短暂和“秦世不文”的教训,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发展生产的措施,为汉代社会经济和公文元气的复苏提供了保障。

汉末魏晋之际,我国公文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隋代公文基本承六朝余绪,成就不大,但也提出了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强调公私文翰、并宜实录,禁止文表华艳。

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在文学上要求革新的呼声,对公文写作的时弊也有较大冲击。

宋承唐制,使唐代骈散公文文风基本归于极致,形成了崇尚朴实、长于说理、重实轻虚的显著特点。

元代公文中既有大量使用俚言俗语的粗俗体,也有紧承唐宋的典雅体,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白话体,形式的多样、丰富了公文的内涵。

特别是元代公文制度的完善,也使得元代公文在中国公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明代封建中央集权的极端化,直接导致了封建文书及文书工作的系统化、严密化,明代以及以后的清代,是中国古代公文的完备时期。

中国古代公文制度

中国古代公文制度

中国古代公文制度
中国古代公文制度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管理和传达国家政务的制度。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古代公文制度相关的关键点:
公文种类:古代中国的公文种类繁多,包括诏书、奏章、表疏、谕旨、敕令等。

每种公文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形式。

公文的起草:公文起草通常由官员或文人负责。

起草过程需要严格遵循规定的格式和语言,以确保内容准确清晰,并符合君臣关系和礼仪规范。

公文的传达:公文的传达通过官员、使者或特派员等渠道进行。

在传达过程中,公文通常会经过层层审核和盖章,以确保传达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公文的保存: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公文的保存。

官方机构会建立档案库来存放和管理公文,以备后续查询和审查使用。

公文的效力:古代中国的公文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它们是国家权威的象征,对于政务决策、法令执行和政府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公文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管理国家政务的工具,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方式和文化传统。

1。

中国古代上行公文常识

中国古代上行公文常识

中国古代上行公文常识你说得不太准确,怎么空洞了?其中也不乏经典啊,不能说“都”,其实公文在古代,臣对君主要陈述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并不空洞啊,不过,只是因为公文的格式死板,有明确规定,必须中规中矩,因为这可涉及到礼节方面的问题(搞不好就是冒犯皇帝,可是死罪啊,所以宁愿规矩空洞,也不能随便写)。

当然皇帝对下发的公文,也是有格式的,毕竟一千多年都传下来的,作为皇帝也得有规矩,要作表率,所以比如说发布诏令,开头都是那么几句(如“皇帝诏曰”哦,其它我忘了,嘿嘿)。

你说的这种情况,尤其是在朝政败坏时,最严重,不论上下都是应付,官样文章,谁都懒得那么认真写,最多就是华丽言辞的堆砌,没有实际内容。

以下给你介绍古代公文都哪些:中国古代上行公文常识[上书]奏议体之一。

亦称“上言”、“上疏”、“上奏”、“奏书”。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降及七国,未变古式,言事于王,皆称上书,秦汉以下,虽代有更革,而古制犹存,故往往见于诸集之中。

萧统《文选》欲其别于臣下之书也,故自为一类,而以…上书‟称之。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上书者,上高也,奏上也,书而高进也。

亦谓之献书,献馈食进也,以书奏上若进馈也。

主于进达情事,忠言献替。

”梁任昉《文章缘起》:“上书,秦丞相李斯《上始皇书》。

”自汉以后,渐不多见,宋以下上书、上言皆不用,今惟致之尊长者用之。

[疏]向天子陈事的文书。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疏,陈言而条析疏通,奏书之属也。

汉兼施于王侯,魏晋六朝专上王侯,后世专上天子。

今制,陈事曰疏。

主于陈事通彻,条理明序。

源出汉韩信《上尊号疏》。

”[奏疏]上天子之文的通称。

亦称奏议、奏书、奏对、奏启、奏状、奏札、奏折、奏策、上书、奏章等。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奏疏者,群臣论谏之总名也。

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

七国以前,皆称上书。

秦初,改书曰奏。

至于疏、对、启、状、札五者,又皆以…奏‟字冠之,以别于臣下私相对答往来之称。

”[奏策]献计进策的奏疏。

古代公文的种类

古代公文的种类

古代公文的种类古代公文是指在中国历史上,用来管理国家事务的文件,是政府文书以及一组其他有关古代中国文件的总称。

古代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类:一、禁令。

禁令是一种文书,古代官员通常使用禁令来法治,施行政府的法律禁止或限制一些行为,保证政府的权威,并保护百姓的权利。

二、行状。

行状是指古代官员采取的政策,也就是行政措施,比如改变官吏组织安排、增加税赋或调整官员人数等。

一般来说,行状有利于改善政府管理,同时也保护百姓的利益。

三、谕令。

谕令是指古代官员采取的一种发布政府政策的方式,它是在内部发布公文,并就有关事件、事项及其他事宜作出相应的指示。

谕令旨在对全国进行公开通知,以达到统一国家政策的目的。

四、议论。

议论是指古代官员采取的一种制定政策的方式,它是一种公开的讨论,由官员或官员等给出关于政府政策的意见,以此来达成一致的结论。

五、诏书。

诏书是一种古代的公文,由皇帝亲笔签发,其内容是皇帝的意见、政策和指示,以此来统一政治。

诏书可以提出政策要求,比如官员任免、税收减少等,也可以用来统一国家的思想。

六、状书。

状书是一种把古代官员的行政措施及决定记录下来的文件,内容涉及招安、调派官员等政策。

状书一般分为秘书状、奏章和联报状三类。

七、见闻。

见闻指的是古代官员在探访各地的过程中,对当地的情况进行书面记录的文件,内容涉及百姓的水平、地形地貌、宗教信仰等。

见闻是官员认识全国社会情况的重要依据,也是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的重要资料。

以上就是古代公文的主要类型。

古代公文是中国古代政府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管理国家事务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了解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从古代公文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政府传播信息的方式,以及古代官员改善管理的做法。

古代公文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情况,是了解古代中国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国古代公文体制

中国古代公文体制

【禀】 古代受命为禀,见《尚书.说命》:“臣下罔攸禀命”。后来以
下对上白事为禀,有失原意。清代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的报告文
书用详文,有时不便或不必见于详文者用禀帖。
【折】 叠也。把所写的文书折叠,以便向上递送,所以称为折。清代下
官向上级有所陈述者用手折。言于元首用奏折。
【谕帖】 清代长官对下属六房书吏有所训示时所用,又称为传谕。
督催所用。
【牌】 清代用于下行的公文。各部行道府以下、府行州、州行县的文书

都用牌,又称行牌牌文。

【揭】 用于道、府、、县纠参(弹劾)所属官吏。
【详】 清代始用,副将以下行提督、参将以下行总兵都用详。又下级官
对上级官的报告称为详。
【贺表】 国家遇有重大庆典,臣子献文颂贺,使用这种文体,多半是四六
骈文,始见于六朝。
【列辞】 人民讼狱陈列之辞,一般都比较俚俗,刘勰所谓“列者,陈也。
陈列事情,昭然可见也。辞者,舌端之文,通于己人。”
【签】 见《文心雕龙》:“议政未定,故短牒治谋,牒之尤密,谓之签
。签者,纤密也。”(《文心雕龙.书记》)大概相当于奏记的
进奏画敕字,然后政事堂出牒公布于外,所以又称敕牒。 【德音】 唐宋两代,在诏敕之外,还有德音一体,用于颁降恩惠,如同后
世所称的恩诏,旨在戒励风俗。
【批】 从唐代开始,公牍才有批。唐以前只用于私人书信,保王羲之《 敬伦帖》末尾书“羲之批”。唐代君主对大臣疏奏的答复称为 批,又称为批答。但自从唐太宗答刘泊之后,皆由词臣代为执笔 。唐玄宗曾设置翰林待诏。掌四方批答。唐朝有给事中的官职, 他的责任是对诏敕不便于下达的,涂窜而奏还,称为“涂归”。 下级对于上官的符牒,不便实行的也可以批了意见退还原件,但 须是敢言的循吏。后来官府对下级机关的禀启,也用批或批示答 复,以迄民国。

略论中国古代公文及其研究

略论中国古代公文及其研究

略论中国古代公文及其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公文及其研究的历史、特点、影响等方面,以期深入了解古代公文的内涵和价值。

在古代文明中,公文作为官方文书,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公文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西周的甲骨文、金文,到秦汉的篆书、隶书,再到唐宋的楷书、行书,古代公文的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变化。

对于中国古代公文的研究,应以下几个方面。

公文作为官方的文书,其内容必然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古代公文需要将其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

古代公文的格式、用语、书写方式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公文的特殊性和历史价值。

古代公文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在研究古代公文时,我们需要通过可靠的史料和文献进行论证。

例如,从《尚书》、《春秋》、《史记》等史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公文的发展演变过程。

《雕龙》、《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也能为我们提供研究古代公文的珍贵资料。

在引用这些史料和文献时,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认真的比较和分析,以确保研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中国古代公文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通过对古代公文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古代公文也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支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公文名称的演变过程及其分类。

通过了解公文名称的起源、演变和分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公文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中国古代公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后期,甲骨文中有许多记录公务活动的简短文字,这些文字是中国最早的公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文逐渐发展成为朝廷传达圣旨、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工具。

秦汉时期:在这一时期,公文名称开始逐渐规范化。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

古代公文称谓语

古代公文称谓语

古代公文称谓语
1. 陛下:对帝王的尊称,秦朝以后只用以称皇帝。

2. 殿下:对皇太子、亲王的尊称。

3. 阁下:对一般官员的尊称。

4. 足下:对平辈或朋友的敬称。

5. 本官:官员对自己的谦称。

6. 卑职:下级官吏对上级官吏的自称。

7. 下官:古人对上级官员的自谦之词。

8. 臣: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9. 小人:古代指地位低的人,后来也用于谦称自己。

10. 不才:对自己的谦称。

11. 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

12. 鄙人:对自己的谦称。

13. 愚兄:对同辈而年轻于己者的自我谦称。

14.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

15. 小女:对别人称自己的女儿。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公文称谓语,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称谓,具体使用要根据不同的场合和对象而定。

这些称谓语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也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

中国古代公文选读

中国古代公文选读

中国古代公文选读一、公文文种1、誓:古代公文名称。

是军队出兵征伐时或交战前宣布的誓师词。

2、秦誓:崤之战经验教训的总结,有述往戒来之作用。

3、令:国君对大臣的训话,后来把皇后、太子对下属的文告称作令。

4、制和诏的异同:制:帝王的命令性文书名称,古代公文的一种。

制书是皇帝颁布的有关制度方面的命令。

诏:始皇确定的公文名称,是一种指令性文书,凡皇帝颁布不属于重大制度的命令。

“诏”比“制”的分量略差一些,亦比“制”的用途广泛。

5、告谕:古代公文文种。

君王发布命令使人知晓明白。

6、玺书和上书的区别:玺书:古代因长途传递,文书易破损,所以常写在竹简木牍上,两片合一,捆上绳子。

在绳结处用泥来封固,盖上玉玺,称玺书。

秦以后专指皇上的诏书,是下行文。

上书:向君主上呈书面意见。

是上行文。

7、诏:古代公文名称。

指皇帝颁发的指令性文告。

8、疏:古代公文名称。

是古代大臣上给帝王论政事、提建议的文书。

9、议:古代公文文种。

在古代,国家有大事,必集群臣于朝廷之上议论,各抒己见,往来辩驳。

10、檄:古代公文文种。

古人用于声讨,征召时所用的文书叫做檄。

11、表:古代公文名称。

在汉初定礼仪时,表的作用是陈情,到了后汉时期,表的作用渐渐广泛,有推荐表,有进书表。

12、遗诏:古代帝王临终时留给后世的遗嘱。

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昭告群臣百姓的,一种是诏敕嗣君的。

13、教:上级官僚对下级或百姓的一种告谕性文书,与“令”颇相似。

14、驳议:汉代公文名称。

为官僚对某些重大政事有不同意见时向皇帝陈述的文书。

15、牋(笺):古代公文名称。

是大臣上给太子、皇后或诸王的一种上行文书。

16、启:大臣写给皇帝的建议性文书。

17、封事:古代公文名称。

奏疏之一种。

大臣怕事有宣泄,以囊封之而进。

故曰封事。

18、札子:公文名称。

唐人奏事,非表非状者称榜子,宋人称札子。

19、敕:古代公文文种。

属于下行文,主要起到使人警饬,不敢怠慢的作用。

20、上谕:古代公文名称。

是帝王的指示、命令。

中国古代文书

中国古代文书

中国古代文书
中国古代文书,是指古代中国各种形式的书面文件,包括记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内容的各种文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书的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碑刻、书信、公文、奏议、谕旨、诏书、封奏、御札、账簿、档案等等。

碑刻是中国古代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常见的文献形式,记录了许多历史事件、人物事迹、文化传承等内容。

其中著名的有秦始皇兵马俑、隋唐时期的大型石刻像、明清时期的石刻寺庙等等。

书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书面交流的重要方式,它记录了人们的思想、感情、生活状况等等。

中国古代书信种类丰富,有私人书信、官方书信、家族书信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怀古》等等。

公文是官方文书的一种,记录了政府的政策、措施、决定等内容。

中国古代的公文种类繁多,包括奏议、谕旨、诏书、封奏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官员纪君祥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御札是中国古代皇帝下的文书,通常是给官员下达命令、传达意志等。

御札的种类也很多,包括诏书、谕旨、宣旨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朝皇帝乾隆的《御制诗经图注》。

账簿是记录财务的一种文书,用来记载财产、支出、收入等内容。

中国古代的账簿种类和数量非常多,包括户籍、税收、军饷、官员禄俸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清朝官员李鸿章的《上海海关差额
帐》。

档案是中国古代文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它记录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档案数量很大,包括官方档案、私人档案、家族档案等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清时期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

古代公文制度一瞥

古代公文制度一瞥

古代公文制度一瞥古代公文制度是一套与公共事务相关的文书传递和管理系统,它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古代公文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政府机构的组织结构、行政运作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从古代公文的形式与内容、管理机构以及公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古代公文的形式与内容古代公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告诏、奏疏、制书、颁诏等。

这些公文通常由官员撰写,经过政府审核和批准后进行传递。

公文的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法律、财政、人事等各个方面。

比如告诏一般是帝王对臣下的命令,奏疏是官员向上级报告政务或请求决策,颁诏是皇帝下达制度和政策等等。

古代公文的语言要求庄重、正式,注重礼仪和规范。

尤其是在对待上级的表达中更显得恭敬和尊重。

公文的撰写需要遵守一定的格式,如标题、正文、落款等,以确保文件的完整和准确传达。

二、古代公文的管理机构古代公文管理有不同的机构负责。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设有文书馆或御书院等机构,负责管理和传递公文。

而地方政府也设有相应的机构来处理地方事务和公文传达。

这些机构的职责是审核公文、承办文件工作、协调几个相关部门,并负责整理、保存和归档公文。

公文的传递通常由专门的官员或使者进行。

他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来确保公文的安全性和准确传达。

同时,公文撰写和传递的规范也为政府的运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古代公文的影响古代公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公文是统治者与官民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公文的传达与回应,统治者了解民情,官员了解政策。

其次,公文是政府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政策、法律和财政等内容在公文中得以正式发布和执行。

再次,公文的撰写和传递也促进了文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

古代公文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公文的传递需要时间和人力成本,特别是在长途传递时更加繁琐。

其次,公文篆刻和纸张等材料的制备也需要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最后,古代公文表达的古文语言对于一般人来说有一定的门槛,限制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传承。

古代十二种公文文体的含义

古代十二种公文文体的含义

古代十二种‎公文文体的‎含义
制,古代帝王的‎命令:制诰。

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诏书。

书,古代皇帝的‎诏书或奏章‎,文书。

表,给皇帝上的‎奏章。

露布,古代臣民上‎书于君主,不缄封的都‎称为露布。

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箴,古代用以告‎诫规劝为主‎的一种文体‎。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德的文‎字。

记,古代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的一‎种文体。

赞,用于颂扬人‎或的物一种‎文体。

颂,用以歌颂功‎德的一种文‎体。

序,古代一种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随着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的出‎现,公文也随之‎产生,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具‎有公文性质‎的文体是诰‎,典,谟等,最典型的载‎体便是近代‎出土的商代‎大鼎司母戊‎鼎,其上记载远‎古人民占卜‎、祭礼、打仗、赏赐、惩诫等活动‎,被称之为金‎文,是古老文体‎中一种。

目前
为止较‎为完整的公‎文典籍当属‎文字古奥典‎雅的《尚书》,阅读时虽有‎佶屈聱牙之‎苦,但是较为真‎实的再现了‎古代人民的‎用语习惯和‎思维模式。

简论古代公文及其写作特色

简论古代公文及其写作特色

‎‎‎‎简论古代公‎文及其写作‎特色简论‎古代公文及‎其写作特色‎“公文”‎,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产生的‎,统治阶级‎用以记叙和‎传递、保存‎管理国家政‎治、经济事‎务的公务信‎息的重要工‎具。

我国古‎代公文,既‎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不少优‎秀篇章,至‎今具有学习‎借鉴、批判‎继承的价值‎,就是那些‎“糟粕”部‎分,也是古‎代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可以考订‎载籍之得失‎,补充史传‎之缺漏。

古‎代公文中包‎括了大量知‎识,诸如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宫‎室、什物、‎丧葬,以及‎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与重大活动‎等,是一笔‎重要的历史‎财富,有待‎进一步发掘‎。

‎公文的‎产生,是随‎着文字的出‎现,社会生‎产的发展与‎国家(部落‎)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是人类由‎个体信息阶‎段进入社会‎信息阶段,‎出现了“官‎方”信息的‎需要后的产‎物。

斯大林‎说“生产往‎前发展,出‎现了阶级,‎出现了文字‎,出现了国‎家的萌芽,‎更需要有条‎理的来往书‎信”,这个‎说法大体上‎是正确的。

‎我国素以历‎史悠久、典‎籍丰富着称‎,周恩来同‎志说过,“‎中国的档案‎的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丰‎富的”。

我‎国的古代公‎文,从公文‎信息记述传‎递和保存的‎方式方法去‎划分,大致‎可分为八个‎有所交叉的‎阶段:‎一、结绳‎、刻契记事‎与象形文字‎公文,约在‎公元前十七‎世纪夏代以‎前,其时中‎国社会还属‎于原始公社‎(仰韶文化‎)社会前后‎,还未出现‎甲骨文,社‎会需要与产‎生的"公文‎"信息量还‎不很多,而‎且没有文物‎确证,只能‎算一种推测‎。

二‎、甲骨公文‎,甲骨文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殷王室‎后期利用龟‎甲、兽骨进‎行占卜的记‎事文字,目‎前出土已在‎十五万片以‎上,甲骨文‎中有不少围‎绕王室活动‎为中心的官‎方文书,诸‎如战争、祭‎祖、气象、‎财产分配等‎,其结构完‎整,有事由‎、情况、办‎法及占卜时‎间、“起草‎”的贞人姓‎名,已具备‎公文雏形。

古代公文程式解析

古代公文程式解析

古代公文程式解析公文程式是一种在古代广泛应用于政府、军队、商业等领域的文章写作规范,它在当时的背景下具有极其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古代公文程式的角度出发,探讨文章创作中应遵循的规范。

概述古代公文程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际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它的形成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密不可分。

公文程式解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还能为我们现在的文章写作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详细解析古代公文程式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公文的格式、称谓、正文和落款等。

首先,公文的格式是古代公文程式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不同等级的公文都有规定的格式,包括纸张的大小、颜色、图案,以及文字的排版、用笔、墨色等。

这些规定都是为了凸显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也方便阅读和传承。

其次,公文的称谓也有严格的规定。

根据公文的性质和接收对象的不同,公文的称谓也有相应的变化。

例如,“令”、“檄”、“帖”等用于上级对下级,“状”、“启”、“笺”等用于下级对上级,“移”、“咨”、“牌”等用于平行机关之间的往来。

正文是公文的主体部分,它要求简明扼要地表达出公文的中心思想。

在写作过程中,要避免使用艰深晦涩的文字,尽可能使用明确、简洁的语言。

同时,正文中的层次结构也要分明,以便读者能够快速地了解公文的主旨。

最后,落款部分也是公文程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落款通常包括公文起草人的姓名、职务、日期等内容,它不仅代表着公文的权威性,还具有法律效应。

因此,在落款部分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纷争。

举例说明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公文程式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以下是一篇古代公文的部分内容:[格式:绢本黄绸,四角龙纹,中央大宝黄龙图案][称谓:御札][正文]:“亲爱的大明臣子,朕自即位以来,一直孜孜图治,求德于百姓。

先帝在位时,已将临川王府的藏书赐予朕,朕深感荣幸。

然而,朕察觉到这些藏书尚不完善,特此颁发诏令,命尔等汇集先帝赐书及民间秘籍,务必使大明王朝的文化瑰宝得以完善。

命令体公文的起源及演变

命令体公文的起源及演变

命令体公文的起源及演变中国古代公文是一种精神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时期,《尚书习艺》中对于百官的分工明确了写作书信的权限,但是得到普遍认同的公文形式却是从商朝时期的《大禹治水》中诞生的,这首诗里提到了大多数古代公文的形式:令、令行、令定、令实。

在秦始皇帝统一中国之后,秦朝开创了中国古代公文的奠基性工作,在秦朝时期,公文必须有“令”二字,最早的公文形式就是令行格式,即“令XXX行”,在实用上,令行格式就是指君王发出的命令,他们让臣子去施行,它以令字打头,以行字结尾,而令实则是指君王发出的命令,臣子需要去办理一项事项。

随着秦朝时期的兴起,令行和令实格式也在不断更新更新,有了蓝纸黄字以外,还有绿黄色、红蓝纶及白绿色等多种颜色,作为纪念和礼仪用,这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令行格式以及令实格式。

自汉朝开始,汉代的公文书写格式也更加复杂和严谨,当时的公文分为报复书、拜访客书、问奏书、推议书、文书报表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令字令行格式,三国、两晋、隋、唐时期的公文书写格式均以汉朝的形式为基准,并在它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形成了当时的公文形式及书写格式。

宋代历史学家陆九渊指出,宋朝以前的公文书写模式“差不多都是令字令行格式”,宋代以后,宋朝采用了藏花式公文,即以藏花字为首,令字及令行格式为结尾,虽然宋朝也有令实格式,但以藏花字令行格式为主。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又有了更多新的公文书写格式,如省诰、令召、使批奏文等,这些格式主要用于报告失职的官员、赐赦诏书、免职人员、奏折和申请立牌等活动。

从清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前中国公文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今的公文已经很普及了,不再是一种纯粹的政治文件,而是多方面的文件:政府信函、行政命令、公司法律文件、学校教育文件、科技研究文献等。

由于社会发展趋势的改变,原来的令字令行格式也从文字表达上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它也被视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象征。

总的来说,追溯到中国古代,可以发现令字令行格式的起源和演变,从商朝到秦朝再到汉朝、三国、两晋、隋、唐、宋、明朝以及清朝,各朝代都把古代公文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使令字令行格式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文件,今天仍然是一种中国特有的精神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承载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公文篇一:古代公文选学习篇目古代公文选学习篇目1.古代公文一般常识2.无逸周公3.谏逐客书李斯4.除肉刑制刘恒5.陈情表李密6.请均田疏李安世7.上书正文体李谔8.谏造大像疏狄仁杰9.奏孝子刘敦儒状权德舆10.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骆宾王11.驳复仇议柳宗元12.朋党论欧阳修13.乞校正陆贽奏议上进劄子苏轼14.北京宫殿告成诏朱棣15.飞报宁王谋反题本王守仁16.给台湾总兵王巍坐名敕书乾隆17.元和县禁假冒沈丹桂堂图记示杨知县18.致英使文翰的照会罗大纲1.古代公文一般常识一、公文形式1.文种?文种,是同一历史时期全部公文内在本质用途分工的外在表现形式。

同一文种,概括了具有独特名称、固定格式用语、独特用途并相对稳定结合的一部分公文。

2.同一历史时期的公文,其文种设置与分工取决于两个方面的交互作用①深层基础,是实际公务需要。

其构成、影响因素有:国体、政体、分支组织系统、公务活动所涉社会领域的广、狭;各部分公文对实际公务的推动方式和使用频率等。

②直接制约,是对公文的国家规范行为。

包括规范力度,重视程度以及规范制定者对文种分工合理认识水平的高低,精密程度。

3.文种的演化?①文种演化的原因:主观原因:同一类行文关系或方向上的各相近文种设置多少不一;程度粗精有异;适应性强弱有别。

客观原因:外部环境的变化,实际公务也需要发生变化。

②文种演化的方面、方向、过程:演化方面:文种所适应的公务活动领域具体事项范围、推动方式、行文关系、机构级别范围等。

演化方向:各文种的用途此消彼长;有的纯化与延伸;有的萎缩或扩张。

演化过程:文种之间发生交叉、重叠、混淆或疏漏、缺失。

③文种演化的结果:增设新文种。

扩张性强,使用频繁的文种侵入其它领域而出现的分支、及至解析为多种新文种。

用途相近文种的归并为一。

适应性差的文种用途缩小、性质改变乃至消亡。

4.公文发展演化阶段:演化阶段可分为五个时期①规范文种时期:与前文种定义相吻合。

②前文种时期:在此前历史阶段,该名称仅作为发出公文的动作或指称公文的外形篇二:古代公文处理中国古代的文书处理杨树森(原载《秘书工作》20xx年第8期,发表时题为“古人是怎样处理公文的”)摘要:本文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的文书处理工作。

全文分三个部分:1.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书工作;2.中国古代主管文书处理的官职和机构;3.中国古代公文办理的重要制度(介绍七种)。

关键词:中国秘书史;公文;文书处理;文书工作制度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书工作我国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早在4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公务文书和文书工作。

根据传说,黄帝以前的部落首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大多以语言来发布指令,所谓“无制令而民从”(《淮南子·氾论训》),“自五帝(黄帝为五帝之首)始有书契”(《后汉书·祭祀志》)。

随着公务文书的出现,也就产生了管理它的工作人员——史官,汉字的发明者仓颉据传说就是黄帝的史官。

夏代,随着国家机器的出现,一切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就成为国家行为,公务文书也就成了国家管理的重要工具。

据《吕氏春秋·先识》等书记载,夏朝末年,夏桀荒淫残暴,掌管文书档案的“太史令终古”取出宫藏的“图法”展示给夏桀看,对桀哭谏。

然而夏桀仍执迷不悟,终古只得携“图法”投归了商汤。

这一则记载告诉我们:夏政权已设置了像“终古”这样的秘书官员,并已把文书档案工作视为自己的重要业务。

在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汇编《尚书》中,也收录有夏代的一篇公文《甘誓》,记载的是夏代开国帝王启在讨伐有扈氏时对将士发布的战前动员令。

从以上材料看,夏代应该已经有了比较正规的文书工作。

二、中国古代主管文书处理的官职和机构公务文书一旦出现,就成为秘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因此历代政权都设有掌管文书的官职,秦汉后还设立了专门处理文书的机构。

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掌管文书的官职是史官。

“史”字的本义就是“掌管文书”。

出现于商代末年、成型于西周的太史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综合性秘书机构,内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五史”,其中内史又叫“作册”,是掌管公文起草的文字秘书,而御史又称“柱下史”,是保管文书档案的秘书。

秦、汉两代,中央政府主要秘书机构先是御史府,后是尚书台。

它们的首要职责是受理公卿、百官和吏民对皇帝和中央政府的上书。

御史府和尚书台内分曹办事,其中分官文书工作的是奏曹和书曹,奏曹专管拟写奏章,书曹负责收受、处理文书,令曹掌管秘令、法令。

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中央政府逐渐形成了“三省制”的格局,三省之间的关系是“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秘书工作主要由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工承担。

中书省的主要职责是起草诏令,即负责朝廷和中央政府的发文工作,中书省内的“中书舍人”一职的职掌是:“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旧唐书·职官志》),也就是负责公文的起草工作;而保管文书、抄写诏敕等具体的文书管理,则由较低的秘书职务“主书”负责。

门下省除主要负责审议中书省起草的诏令外,还负责处理臣下报送的章奏,掌管这一工作的主要秘书官是“给事中”。

宋代,在门下省内专设了一个机构——“通进银台司”(因司署位于银台门内而得名),该司职责是“掌受三省、枢密院、六曹及寺、监、百司奏牍,文武近臣表疏,及章奏房所领天下章奏案牍,具事目进而颁布于中外。

”(《宋史·官职志》卷161),可见,它是中央政府公文处理的总枢纽机构。

明代朱元璋彻底废除了三省制,自任宰相,设立了庞大的秘书机构内阁。

明内阁中设有中书科、制敕房、诰敕房等三个具体承办文书业务的二级机构;清代内阁更设有典籍厅、满本房、汉本房、蒙古房、诰敕房、副本库、批本处等十余个处理文书的二级机构。

明代中央政府还设有“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的官署——通政使司,依朱元璋意,政犹水也,欲其常通,故以“通政”为名。

清沿明制,也设有通政使司;雍正皇帝即位后大兴密奏之风,于通政司外又设立了一个专门收受密奏的机构——奏事处,此后通政司主要收受例行公文,而涉及机要的密奏则由奏事处受理。

在古代历朝中央政府各衙署和地方政府中,负责处理文书业务的主要官吏有长史、主簿、令史、书佐、押司、书吏等,《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是丞相府主簿,《水浒传》中的宋江是郓城县的押司。

三、中国古代公文办理的重要制度公文是国家管理的重要工具,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我国历史上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文书工作制度,有的制度一直沿用到今天。

1.文书正副本制度重要公文须建立副本,这一制度自西周时代即已形成。

据《周礼》、《礼记》等文献记载,西周时期从周王的王命文书到地方官府的重要文书大多有副本多份,分存各处。

所谓“太史、内史、司会及六官皆受其贰而藏之”,这里的“贰”就是抄录的文书副本。

王命文书颁发之后,正本交受命者,副本交由内史保存。

中央各官署的文件,一份在原官署存档,一份上纳王室“天府”文件库保存。

地方官署的重要文书也是一式两份,一份自行保存,另一份送交所属诸州史收存。

“宰告闾史。

闾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闾府,其一献诸州史,州史献诸州伯,州伯命藏诸州府。

”(《礼记·内则第十二》) 文书正副本制度,既是文书工作的重要制度,也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为现行公文的执行和历史文件的保存提供了保证。

2.公文主官签发制度(判署签押制度)公文须由主官签名或画押后才能生效,现代文书学称之为“签发”,古代称为“判署签押”。

这一制度是由文书制作者(史官)签名逐步发展而形成的。

在殷墟甲骨文中,有许多记事卜辞的开端部分刻有“卜人”(问卜者)的名字,记事文字之末则刻有巫史(代卜人向神灵问卜者)自己的名字,以示负责。

这是文书签名的发端。

战国时期齐国国相田婴首先在契券文书上签名,称为“押券”,各官署仿行之,在官文书(限于缣帛书写的公文,简牍文书则多用封泥)上押署。

经过秦汉的发展,到三国时公文签押制度已正式实行。

东晋以后正式以纸书写公文,在纸上便于押署,公文押署制度即被朝廷定制下来。

3.请示类公文一文一事制度一文一事,即一件公文只陈述一件事,不同的事由不得混杂在一件公文中。

这种作法大约始于魏晋南北朝,通用于唐代,而见诸典籍记载的成文制度则是在宋代。

考秦汉上行公文,往往一文数事。

曹操的公文多为一文一事,内容专一,篇制简短。

此后这一做法逐渐流行,在唐代的请示类上行公文中已经基本上没有一文数事的现象,说明此时一文一事已经自然形成制度。

南宋《庆元条法事类·卷十六·文书门》规定:“谏奏公事,皆直述事状,若名件不同,应分送所属,而非一宗事者,不得同为一状。

”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关于一文一事制度的最早记录。

请示类公文实行一文一事制度,符合文书工作的发展规律,因为它能突出公文内容主旨,加快行文速度,提高公文处理的效率,也便于文件的管理、查询和文书档案的保管,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4.引黄、贴黄制度“贴黄”一词源于唐代,唐代敕书用黄纸书写,如需作局部改动,就用黄纸贴上改写,称为“贴黄”。

到了宋代,“贴黄”的概念有所变化:凡上行文书写完后如有重要补充说明,可另外写于黄纸上贴于正文后,称为“贴黄”。

宋代规定,凡送呈朝廷的章奏文书,须将内容要点、呈递日月写于黄纸上,贴于封皮或文首,称为“引黄”。

引黄是公文摘由的开始,它能使受理公文者一目了然地看到公文的主要内容,提高了公文处理的效率。

明清两代,“贴黄”一词的意义又有变化。

崇祯即位之初,批阅章奏时深感文字之冗繁,便命内阁制作贴黄式样,令进本官员自己将疏奏用百字左右进行摘要,贴附于文尾,以便皇帝阅览。

此种“贴黄”,实际上是宋代“引黄”制的发展。

清代初年,对章奏的字数和贴黄制度作了严格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