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公文制度一瞥

合集下载

我国古代公文办理制度述要

我国古代公文办理制度述要

局 入浅 出的道理中迷途 的诱 惑 明 白 自己需 要 什 么 是 本 能 ,而 明 白 正是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所缺失的。这里 自己不需 要什么才是人生的智慧。幸福就 的妇女三五成群 , 唱着歌下地干活 , 里东 这 馆 知返 .还像一位友人

逆境者在充满智慧 的
时时惜福的心境里 。 倒西歪 的所有房 门上一 年 四季贴着 福字 , 的娓娓道来 ,使身处 常驻 在一颗常常感恩 、 位哲人 说: 灵是一个房间 , 心 欲望 塞 得 太 这 里的儿童的穿着与成年人完全是两个世
生 把无畏 的痛苦扔掉 , 快乐和幸福就有 也不 是显赫 的身份 ,是长驻在我们心 中最 在 希 望 中 发芽 。 活要 靠 自己慢 慢 去 品 味 、 亮堂 , 细细 去咀嚼 、 用心去欣 赏 , 你才会 发现 , 原 了更 多 更 大 的 空 间 。 原始 的那点平 凡人 的快乐 , 内心的富足。 是 /
规定 :谏奏公事, “ 皆直述事状, 名件 若 礼》《 、礼记》 等文献记载, 西周时期从 周王 的 押 ”这一制度是 由文书制作者 。 史官) 签名逐 书门》 不 同, 应分送所 属, 而非一宗 事者, 不得 同为 王命文书到地方官府 的重要文书大多有副 步 发展 而形 成 的 。在 殷 墟 甲骨 文 中, 有许 多 本多份, 分存各处。所谓“ 太史 、 内史 、 司会及 记事 卜 的开端部分刻有 “卜 ( 卜 ) 辞 人” 问 者
内容专 公文是国家管理的重要工具 , 历来受到 案工作 的一项重要制度 。 它为现行公文的执 文数事 。曹操 的公文多为一文一事, 篇制简短 。此后这一做法逐渐流行, 在唐 统 治者 的重 视。 国历 史 上形 成 了许多 行 之 行和历史文件的保存提供了保证。 我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

中国公文发展史公文是指国家机关、组织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进行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中所使用的正式文件。

作为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重要工具,公文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古代的封建时代、清朝的机构设立、民国时期的变革以及建国后的发展等方面,探讨中国公文的发展史。

一、封建时代的公文在古代的封建时代,百官治理国家,早已有了类似于公文的文件。

封建时期的公文多以牌匾、公文贴、金石刻碑等形式存在。

这些公文常用于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法律等事务的公示和记录,起到了重要的档案和传达作用。

二、清朝的机构设立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公文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清朝开设了专门负责处理公文的机构,如内阁、六部、都察院等。

这些机构在公文上的使用标准化,使用了一系列的格式和规范,如标题、正文、签发等,为后来的公文制度奠定了基础。

三、民国时期的变革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

此时,公文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1912年,建立了中华民国,公文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公文具备了更为严格的分类和规定,如公文分为命令、公告、通告、函电等,为公文的管理和使用带来了更高的效率。

四、建国后的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公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文处理办法》等,明确了公文的分类、颁发、存档等具体操作,确保了公文的规范和效率。

总结中国公文发展史是中国历史演进的缩影,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封建时代的牌匾到新中国的公文文件,中国公文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规范、高效的文件管理制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公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更新和优化。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公文制度将继续不断发展,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撑。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和用途有所变化,以下是一个简要介绍:
1.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周朝的公文体制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主要分为封命和告诫两大类。

封命是国家向诸侯国下达的军事、政治命令,告诫是国家向内部王室成员及官员发出的命令和劝告。

2.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的公文体制比较严格,以法律为准绳。

公文种类有律令、诏书、奏报、试制等,主要用于法律文书、政令传达和吏治管理。

3.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公文体制比较宽松,主要分为谕旨、符书和表章三个类别。

谕旨是皇帝向百官下达的命令、奖赏和警告;符书是中央政府与各地官员之间传递消息的文书;表章是官员向上级报告工作或请示决策的文书。

4.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的公文体制相当庞杂,主要包括奏章、表状、诏令、牒书等。

奏章是官员向皇帝上书请示或报告的文书;表状主要用于官员与上级之间的交流;诏令是皇帝下达的政令;牒书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络和通讯。

5.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的公文体制比较精细,种类繁多。

主要包括奏章、制书、敕书、谕旨、行文等。

奏章是官
员向皇帝上报或请求决策的文书;谕旨是皇帝向官员下达的命令;行文是官员之间传递命令和通知的文书。

以上是对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和用途的简要介绍,每个朝代的公文体制都有其特色和变化。

古代公文制度一瞥

古代公文制度一瞥

古代公文制度一瞥古代公文制度是一套与公共事务相关的文书传递和管理系统,它在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古代公文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政府机构的组织结构、行政运作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从古代公文的形式与内容、管理机构以及公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古代公文的形式与内容古代公文的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告诏、奏疏、制书、颁诏等。

这些公文通常由官员撰写,经过政府审核和批准后进行传递。

公文的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法律、财政、人事等各个方面。

比如告诏一般是帝王对臣下的命令,奏疏是官员向上级报告政务或请求决策,颁诏是皇帝下达制度和政策等等。

古代公文的语言要求庄重、正式,注重礼仪和规范。

尤其是在对待上级的表达中更显得恭敬和尊重。

公文的撰写需要遵守一定的格式,如标题、正文、落款等,以确保文件的完整和准确传达。

二、古代公文的管理机构古代公文管理有不同的机构负责。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设有文书馆或御书院等机构,负责管理和传递公文。

而地方政府也设有相应的机构来处理地方事务和公文传达。

这些机构的职责是审核公文、承办文件工作、协调几个相关部门,并负责整理、保存和归档公文。

公文的传递通常由专门的官员或使者进行。

他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来确保公文的安全性和准确传达。

同时,公文撰写和传递的规范也为政府的运作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古代公文的影响古代公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公文是统治者与官民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公文的传达与回应,统治者了解民情,官员了解政策。

其次,公文是政府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政策、法律和财政等内容在公文中得以正式发布和执行。

再次,公文的撰写和传递也促进了文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

古代公文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公文的传递需要时间和人力成本,特别是在长途传递时更加繁琐。

其次,公文篆刻和纸张等材料的制备也需要一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最后,古代公文表达的古文语言对于一般人来说有一定的门槛,限制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传承。

古代文书制度

古代文书制度

古代文书制度是指在古代社会中管理、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套制度和规范。

各个古代文明和朝代的文书制度会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文书制度:
1. 封建社会下的文书制度:在封建社会,文书制度主要由官府或宫廷所管理。

官府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各种文书,包括法律条文、政府文件、税收记录等。

宫廷则会有一套严格的宫廷文书制度,用于记录君主和皇家家族的事务、命令和行为。

2. 古代中国的典籍和史书:在古代中国,有较为完善的典籍和史书制度。

典籍包括儒家经典、法律典籍、医学典籍等,用于记录和传承重要的文化知识和学问。

史书则是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进行整理和记载的著作,例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3. 古埃及的官方文书:古埃及的统治者和官员会使用符号和象形文字来记录各种政府文件和行政事务。

这些官方文书包括统治者的法令、土地和财产的记录、税收和交易的凭证等。

4. 古代罗马的公文制度:在古罗马帝国,有一套完善的公文制度。

公文是由政府官员发出的命令、法令和其他公务文件,
用于管理和调度帝国的行政事务。

这些公文会被记录在文件或铭文中,保留下来以供后人参阅。

总的来说,古代文书制度在不同文明和时期有所差异,但它们都是为了管理和记录重要信息而建立的制度,并对后世的研究和了解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古代公文收发文管理制度范文

古代公文收发文管理制度范文

古代公文收发文管理制度范文古代公文收发文管理制度一、序言公文是古代政府机构进行行政管理和传达命令的重要工具。

为了确保公文的顺利收发和管理,古代政府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公文收发文管理制度。

本文将对古代公文收发文管理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二、公文收发文部门古代政府设立了专门的公文收发文部门,负责处理公文的收发和管理。

该部门由经验丰富的文书官员组成,他们负责审核公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并确保公文的及时收发。

三、公文的分类根据内容和用途的不同,古代公文可分为以下几类:1. 命令文:用于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下达命令和指示。

2. 奏稿文:用于下级机构向上级机构上报情况和请求支持。

3. 请示文:用于下级机构向上级机构请示和征求意见。

4. 报告文:用于上级机构向上级机构报告工作进展和结果。

5. 接待文:用于接待外宾和处理来访事务。

四、公文收发程序古代公文收发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

一般而言,以下是公文收发的常规程序:1. 编写公文:公文由相应的机构负责编写,在公文的顶部注明收件机构的名称和地址。

2. 签发公文:公文的负责人签名确认公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3. 印章盖章:公文在签发之后需要在适当的位置盖上机构的公章。

4. 报送公文:公文需要由发文机构报送至公文收发文部门。

5. 公文审核:公文收发文部门对收到的公文进行审核,确认公文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6. 公文复印:经过审核后,公文收发文部门将公文复印多份,分别送交相关的机构。

7. 公文送达:公文收发文部门通过专人将公文送至各个机构负责人的手中。

8. 收文确认:机构负责人收到公文后需要签字确认。

9. 公文传阅:公文负责人将公文传阅给需要了解公文内容的人员。

10. 公文处理:机构按照公文的要求和指示进行相应的行动。

11. 公文归档:机构在处理完公文后,将公文归档保存,便于日后查询和参考。

五、公文管理要求为了确保公文的顺利收发和管理,古代政府对公文设定了一些管理要求:1. 真实准确:公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确保信息的传达不失真。

中国古代公文制度

中国古代公文制度

中国古代公文制度
中国古代公文制度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管理和传达国家政务的制度。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古代公文制度相关的关键点:
公文种类:古代中国的公文种类繁多,包括诏书、奏章、表疏、谕旨、敕令等。

每种公文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形式。

公文的起草:公文起草通常由官员或文人负责。

起草过程需要严格遵循规定的格式和语言,以确保内容准确清晰,并符合君臣关系和礼仪规范。

公文的传达:公文的传达通过官员、使者或特派员等渠道进行。

在传达过程中,公文通常会经过层层审核和盖章,以确保传达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公文的保存:古代中国非常重视公文的保存。

官方机构会建立档案库来存放和管理公文,以备后续查询和审查使用。

公文的效力:古代中国的公文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

它们是国家权威的象征,对于政务决策、法令执行和政府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公文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管理国家政务的工具,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方式和文化传统。

1。

两宋文书工作制度

两宋文书工作制度

两宋文书工作制度一、引言两宋时期,我国古代文书工作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推动下,两宋文书工作制度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为后世文书工作制度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两宋文书工作制度的组织机构、选拔制度、文书种类、写作规范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二、两宋文书工作制度的组织机构1. 朝廷三省的秘书机构两宋时期,朝廷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秘书机构负责处理国家文书工作。

其中,中书省主要负责起草皇帝的命令和文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和批红,尚书省负责执行。

这三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文书工作。

2. 皇宫秘书机构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院是两宋时期皇宫的秘书机构,负责起草皇帝的制书、赦书等文书。

翰林学士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高级文官,具有很高的地位。

翰林学士院不仅负责文书起草,还承担着为皇帝提供咨询和建议的职责。

3. 信访机构两宋时期的信访机构主要包括鼓院和检院。

鼓院负责接收民间上书和诉状,检院负责审核和处理这些诉状。

信访机构的出现,使得民间的声音能够及时传达到朝廷,有利于政府了解民生、调整政策。

4. 地方文书机构两宋时期,地方文书机构主要包括州、府、县等各级行政单位的文书部门。

这些部门负责处理地方政务、民政、财政、司法等方面的文书工作。

地方文书机构的设置,使得政务处理更加便捷,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三、两宋文书工作制度的选拔制度1. 科举制度两宋时期,科举制度仍然是选拔文书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主要包括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具有文学才能和政绩的人才担任文书官员。

2. 举荐制度除了科举制度外,两宋时期还实行举荐制度。

官员和士人可以通过举荐,推荐有才能的人才担任文书官员。

举荐制度为选拔文书官员提供了另一种途径,有利于发掘和培养人才。

3. 世官制度世官制度是指官员子弟可以继承父辈的官职。

两宋时期,世官制度在文书官员选拔中仍有一定地位。

部分文书官员通过世官制度进入官场,但这一制度并非主要选拔途径。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_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_写作指导_

我国历代公文沿革概述应用文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晚清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大量三千多年前的刻有古文字的甲骨片,记载着殷王朝从盘庚东迁以来到纣王覆灭时二百七十三年间的政治(世系、王事、征伐),经济(年成、田猎),文化(祭祀、天时、旬夕)等方面的卜辞或记事刻辞,具有原始公务文书的性质。

六经之一的《尚书》,传说是孔子所编,收录了唐、虞、夏、商、周时代的典、谟、训、诰、誓、命,是记载政绩、告贺、教戒、进谏、受命、誓众、命令等方面口头或书面的文献,这是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和政论的汇编。

春秋战国时代,君臣上下之间的文书往来,一般没有严格的界限,大都用“书”。

那时的书一般都用于政事,不象后来在私事往来中广泛应用。

《左传》上记载了不少书的内容。

如《左传》文公十七年《郑子家告赵子宣》,范文澜断为见于史传的最早的书体;又如成公七年《巫臣自晋遗子重子反》、襄公二十四年《子产告范宣子重币》等文书,都是极其警策的公文。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羽檄交驰,文书的应用己日见重要。

《文心雕龙》所谓“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弭盛。

”但由于以竹简木牍传书,沉重繁累,且难尽意,所以外交的往来,必须同时派善于辞令的舌辩之士为使节赍书前往,以口头补充君主所授之词命。

《吕相绝秦》就是一篇记录魏相代表晋厉公出使秦国指谪秦穆公背信弃义的典型外交抗议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一部少有的完整而可靠的记录文献,其中记录了孔子所述郑国外交辞令的制作过程,要经过拟搞、讨论、修饰、润色的工序(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说明先秦诸子对公牍撰写十分重视。

秦并六国后,规定了公文体制,改命为制,改令为诏,改书为奏、议。

焚书以后,以吏为师传授法令文牍,公文从此趋向繁多的分类。

汉代继承和发展了秦代的公文体制,在秦代把书分为奏、议的基础上,又定为章、奏、表、议四种。

据《文心雕龙》记载,章用于对皇帝的感谢恩典,奏用于弹劾揭发,表用于陈述下情,议用于讨论不同意见。

古代文书制度

古代文书制度

古代文书制度篇一:清代特有的文书制度清代特有的文书制度谈朱批奏折缴回与录副制度第一历史档案馆孔未名奏折的产生首先源于统治者专制政治的需要。

康熙帝于1661年2月17日即位,年仅八岁。

一个八岁的孩子作为国君是很荒唐的,他要在辅政大臣的左右下发号施令,对重大事件不可能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因此也谈不上建立某些制度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即位之初基本上沿袭旧制。

但是,康熙帝终究是清一代很有作为的皇帝。

在他二十多岁时平定了三藩之乱,统了台湾,扫清了准噶尔的叛乱。

边疆与内地都相对稳定,为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

圣祖非常勤政,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御门听政”,几十年如一日。

那时康熙帝深居皇宫大院,有一套行政班子助理政务。

尽管其在位期间曾多次巡幸四方,但毕竟不可能了解到更多、更全面的民间真情及地方吏治等情况,加之有些官员对一些重要事件私自作主处理,不向皇帝报告,对皇权的稳固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于是在他统治的中叶,派一些亲信去各地密探,以折子的形式报告给他。

这些人的品级并不高,却身负着皇帝的嘱托,为主子提供各地的情报。

如:包衣出身的李煦、曹寅等,他们的身份仅仅是朝廷派往江南承办皇室及官员所需的绫罗绸缎的织造官。

但他们有具折密奏的权力,他们在职期间为康熙帝提供了大量的江南地方情报。

其次,是当时的文书制度的弊端引发了文书工作的改革,出现了奏折。

例如:清初的通本上达时,由通政使司收交到内阁通览后进行票签(即处理意见)、贴黄等手续才可送到皇帝面前。

这样文件运转程序复杂,时间长,且过目人也多,造成了行文迟缓,不易保密。

久而久之,行政效率低下,不利于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当奏折这一文书形式出现后,立即以其保密、迅捷、灵活的特点逐渐取代了题本、奏本而成为清朝独有的一种官文书了。

奏折初始称密折。

密折之密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密折必须由具折人亲自缮写,不得假手他人。

为此康熙帝屡谕臣工,如:康熙四十八年七月,江南织造李煦上的请安折后朱批“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不可以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奏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

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

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

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简论我国古代的公文保密制度一、从公文之外进展保密公文保密制度自夏朝之后,开场渐渐的开展,在商朝设立守藏史,他们的主要职责专门负责保管政府公务文书和典册,除了他们其别人无权查看,到了周朝取代商朝以后,也继承了商朝的公文保密传统,将文书正本于天府,天府用如今话来说就是最早的中央档案馆,天府也是最早的官府档案馆。

《周礼》记载:“天府掌祖庙之守藏与禁令。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的动乱时期,这一时期的公文保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展,各个诸侯国采取了多种措施防止公文泄密,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文书上以玺印封缄,并在传递过程中使用“封泥”。

在接到公文的时候要查看印玺以及泥封是否完好,来判断公文在传递的过程中是否被别人窥测等。

到了秦汉时期,公文出现了泥封,《旧汉仪》记载:“天子信玺皆以武都紫泥封”,当时的公文主要是竹简,上奏的官员要仔细将竹简捆好,并在上面糊上泥团,在泥上印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让泥变得干硬。

随后将奏章送上去比方送给皇帝,然后皇帝要自验査,假如看见封泥完好,没有被奸人私自偷拆阅览,才可敲掉泥封壳御览。

特别是在1995年陕西西安北郊相家巷村一处发现了2000多枚秦代封泥,封泥上的钤印显示,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各类官员都使用泥封的方法传递机密公文。

但是有一个问题,这种泥封在运输的过程中也难免破损,毕竟泥封容易破裂,于是在西汉出现了“斗检封”,“检”就是一块竹、木板,在其中间挖出上小下大的覆斗状空间以包容封泥,两边穿孔打通以穿过系绳,封装时将封检和文牍按照一定的规那么捆绑在一起,系扣结在封斗处,封泥厚度与封检齐平,再钤以印戳。

覆斗状保证了封泥不会脱落,封检保证了封泥不会意外损坏,进步了机密文书封装的稳定性。

此外西汉还出现了一种皂囊重封”的封装方式,皂囊是一种双层口袋,黑布面、白布里。

“皂囊重封”是指皇帝先对书简进展玺封,放入黑色布袋后,由尚书令或是御史中丞在布袋外再用自己的印在外面加封,实现了双重加密。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

我国历代公文体制、名称、用途简介为了让写作爱好者较系统地了解我国历史上公牍的种类、用途及其演变情况,现以近人徐望之《公牍通论》中所列九十余种从三代到清末民初的公文体制为基础,参照明代吴讷《文章辩体序说》和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中有关同一体裁的介绍,并征引近人许同莘《公牍学史》一书中的有关论述以及《辞源》和其他史籍中的资料,相互补充,撮为此篇,共介绍古代公文一百余种。

其中可能有疏漏讹误或注释不解切之处,尚祈不吝指正。

一、春秋战国以前的公文体制典常。

是记述的古代帝王法文书,如《尚书》中的《尧典》、《舜典》。

臣下为君主就国家大事进行策划谋议的文件。

如《尚书》中的《大禹谟》、《皋陶谟》。

是国君教导臣下的文辞。

始见于《尚书?盘庚》:“予告汝训汝”。

孔安国《尚书序》解释曰:“教导之文曰训”。

有时以下戒上也可用训,如伊尹对太甲所云,也称《伊训》。

教告众民,昭告诸候,禁戒、受命之辞。

如《尚书》有《汤浩》、《大诰》、《酒诰》,汉唐时代还偶尔使用,宋代则用为授予官职的文书。

宣誓文辞,如出师告祭天地,登坛誓师和征讨敌人的檄文。

《尚书》有《甘誓》、《汤誓》、《牧誓》。

是命官之辞,大曰命,小曰令。

王言同称命,有的用以命官,如《尚书》中的《说命》;有的用以封爵,如《尚书》中的《微子之命、《蔡仲之命》;有的用以饬职,如《尚书?毕命》;有的用以赏赐,如《尚书?文候之命》。

秦并天下,改命为制。

小于命,始见于《尚书?同命》:“发号施令”。

上古只有帝王对臣下的言词称为令,秦代以后王太子诸候王对下属都称为令。

始见于《尚书?尧典》“敬敷五教”,韦昭《国语》注:“五教,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秦制,王候所下达的文书称为教,大臣也可以使用,汉代薛宣以条教著称,《汉书》曾录存其《下贼曹橼教》是一篇体贴下属的教令。

隋代公候封郡县者,亦用教。

用木板写的文书。

《仪礼?聘礼》篇:“不及百名书于言”。

如果写在竹简上,就称为方策。

《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古代文书管理制度

古代文书管理制度

古代文书管理制度古代文书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书的起草。

古代文书管理制度规定了文书的形式、格式、内容、风格等要求,要求文书起草人员在起草文书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规定,确保文书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古代文书多采用篆书、隶书等字体,文字简练、清晰,语言通俗、准确,以便于传达信息和记录事实。

二、文书的核对。

古代文书管理制度规定了文书的核对程序和责任,对于涉及国家重要机密的文书,必须由多人核对,确保文书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古代国家设立了专门的文书核对机构和人员,负责对文书的内容、格式、时间、地点等进行核对,以确保文书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三、文书的存档。

古代文书管理制度规定了文书的存档机构和存档程序,要求对于各类文书要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归档和保管,确保文书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古代国家设立了专门的文书存档机构和人员,负责对文书进行分类、整理、编号、标签等工作,以便于查阅和管理。

四、文书的流转。

古代文书管理制度规定了文书的流转程序和流转权限,对于需要流转的文书,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传递和传阅,确保文书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古代国家设立了专门的文书流转机构和人员,负责对文书的传递和传阅进行监控和管理,以确保文书不被泄露和篡改。

五、文书的销毁。

古代文书管理制度规定了文书的销毁程序和销毁标准,对于已经失效或不再需要的文书,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销毁,确保文书不会被滥用或泄露。

古代国家设立了专门的文书销毁机构和人员,负责对文书进行筛选、分类、销毁等工作,以确保文书管理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古代文书管理制度是古代国家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保证国家政务和社会秩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古代国家的治理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支持,也为后人了解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考。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古代文书管理制度中汲取经验和启示,提升文书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古代文书制度

古代文书制度
大体上表、笺一类是臣下对皇帝歌功颂德的贺章,题、奏、揭贴是关于政务的请示报告。在清代,“大小公事, 皆用题本,用印具题”,而对于“不便宣漏于本章者”即用奏折(《清会典事例》卷十三),所以奏折的重要程度 在题本之上。但是在奏折中也有“请安折”之类毫无实际内容、只、兼管之分,但都由政权机关的机要部门负责。
文书形式
在封建时代,皇帝的诏令是国家最重要的公文形式。
凡军国要事、法律命令、赏赐封赠、刑罚惩戒、田赋徭役、天文历法等一切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和重要事务, 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诏令一类的文书来进行处理。
皇帝诏令类文书有:制、诏、策、敕、册、诰、旨、令、谕等。各种名称的文书在使用上各个朝代是不同的。 唐代发布政令的常用文书是敕;宋代是御札和敕牒;元代是圣旨;明代是诏书和敕谕;清代是上谕和寄信。“寄信” 是清代特有的一种机密文书,由军机处封发,内容涉及“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通称“廷寄”。
以中央机关为例,秦和西汉由丞相府处理文书工作;东汉由尚书台主管;唐、宋由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及 枢密院分掌;明、清由内阁、通政使司、六科、六部执掌,清代还创设军机处、奏事处等机构,承办廷寄和接收 奏折。
工作制度
中国古代文书工作制度的内容主要有拟制誊写、签押用印判署、票拟、贴黄(摘写提要)、登记立卷、移交 和管理、投递驿传、照刷磨勘文卷(复核监督)、保密等。
保密制度
历代统治者都特别重视保守公文的机密,采取许多防范措施。
明代的“密旨”、“密疏”都要在御前封出或开拆;清代的奏折不许“与人参酌”或互相传看。如有泄密则 属严重犯罪,处重刑。唐律对“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漏泄于蕃国使者,加一 等”(《唐律疏议·职制》)。对泄漏军机者特别严惩,明律规定:“凡闻知朝廷及总兵将军调兵讨袭外蕃,及 收捕反逆贼徒机密大事,而辄漏泄于敌人者斩;若边将报到军情大事而漏泄者杖一百,徒三年”(《明律集解》 卷3),清律也有相同条款。

清代文书工作制度包括(3篇)

清代文书工作制度包括(3篇)

第1篇清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文书工作在政府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清代文书工作制度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将从清代文书工作的机构设置、职能分工、流程管理、格式规范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清代文书工作机构设置1.内阁清代内阁是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内阁中书、侍读学士、侍读等官员负责文书工作。

内阁设有内阁学士、内阁侍读学士、内阁侍读等职位,负责处理各类奏折、题本、奏章等文书。

2.六部六部是清代中央政府的六大部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设有尚书、侍郎等官员,负责本部门的文书工作。

六部下设各司,司内设有主事、员外郎等官员,具体负责文书处理。

3.地方官府地方官府分为省、道、府、州、县五级,各级官府设有文书房,负责本级的文书工作。

文书房内设有文书官、文书吏等职位,负责文书的收发、登记、存档等工作。

二、清代文书工作职能分工1.内阁内阁负责处理国家大事,具体职能包括:(1)收发各类奏折、题本、奏章等文书;(2)起草、审阅、批改各类文书;(3)传达皇帝的圣旨、谕旨;(4)编纂各类官方文书,如会典、史书等。

2.六部六部负责各自领域的行政事务,具体职能包括:(1)处理本部门的日常文书工作;(2)起草、审阅、批改各类文书;(3)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4)向下级部门下达指令。

3.地方官府地方官府负责本地区的行政事务,具体职能包括:(1)处理本地区的日常文书工作;(2)起草、审阅、批改各类文书;(3)向上级部门汇报工作;(4)向下级部门下达指令。

三、清代文书工作流程管理1.收文文书官接到文书后,需对文书进行登记、分类、编号,然后按照规定程序呈送相关部门或官员。

2.发文各部门或官员在处理完文书后,需按照规定格式撰写文书,然后呈送文书官进行登记、分类、编号,最后由文书官发送给相关部门或官员。

3.批阅文书官收到文书后,需对文书进行审阅,对不符合规定或需要修改的文书进行批改,然后转交给相关部门或官员。

古代公文处理

古代公文处理

中国古代的文书处理杨树森(原载《秘书工作》2007年第8期,发表时题为“古人是怎样处理公文的”)摘要:本文系统介绍中国古代的文书处理工作。

全文分三个部分:1.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书工作;2.中国古代主管文书处理的官职和机构;3.中国古代公文办理的重要制度(介绍七种)。

关键词:中国秘书史;公文;文书处理;文书工作制度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书工作我国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早在4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公务文书和文书工作。

根据传说,黄帝以前的部落首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等,大多以语言来发布指令,所谓“无制令而民从”(《淮南子·氾论训》), “自五帝(黄帝为五帝之首)始有书契”(《后汉书·祭祀志》) 。

随着公务文书的出现,也就产生了管理它的工作人员——史官,汉字的发明者仓颉据传说就是黄帝的史官。

夏代,随着国家机器的出现,一切公共事务的管理也就成为国家行为,公务文书也就成了国家管理的重要工具。

据《吕氏春秋·先识》等书记载,夏朝末年,夏桀荒淫残暴,掌管文书档案的“太史令终古”取出宫藏的“图法”展示给夏桀看,对桀哭谏。

然而夏桀仍执迷不悟,终古只得携“图法” 投归了商汤。

这一则记载告诉我们:夏政权已设置了像“终古”这样的秘书官员,并已把文书档案工作视为自己的重要业务。

在我国最早的公务文书汇编《尚书》中,也收录有夏代的一篇公文《甘誓》,记载的是夏代开国帝王启在讨伐有扈氏时对将士发布的战前动员令。

从以上材料看,夏代应该已经有了比较正规的文书工作。

二、中国古代主管文书处理的官职和机构公务文书一旦出现,就成为秘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因此历代政权都设有掌管文书的官职,秦汉后还设立了专门处理文书的机构。

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以及夏、商、周三代,掌管文书的官职是史官。

“史”字的本义就是“掌管文书”。

出现于商代末年、成型于西周的太史寥,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综合性秘书机构,内有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五史”,其中内史又叫“作册”,是掌管公文起草的文字秘书,而御史又称“柱下史”,是保管文书档案的秘书。

第八讲__古代公文

第八讲__古代公文

凡官吏泄密国家机密,不论是否有意,若造成后果,均追究刑 事责任。私拆公文,系私拆王命文书,杖八十;私拆官府一般公文, 杖六十;如被拆阅者系机密件,则按泄密罪论处。
从以上公文种类及其处理程序可以看出, 其一,传统社会,公文是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其处理过程就 是决策和执行的过程; 其二,宰相机构一般是公文处理的中枢,上奏皇帝的公文。一 般经宰相提出初步处理意见;皇帝的王命,一般也要由宰相机构负 责拟制、副署后下发,表明宰相在行政运作中具有枢纽地位,一旦 宰相机构不再具有这两种公文处理权,就说明其失去了行政大权;
策书是用来命封、诔益、罢免诸侯王及三公的命令性 文书。 戒书是皇帝对新任的刺吏、太宗以及边疆军事将领进 行训导所使用的一种指示教导性文书。
二是大臣向皇帝所行的上行专用公文
章是受封赠的大臣向皇帝谢恩的公文。文章开头要写 “稽日上书谢恩陈事”。
表是大臣向皇帝陈述政事、建议衰情的报告性文书。 奏是大臣对政事有所陈述、批评、建议以及对某官进 行弹劾时所使用的一种陈述文书。
驳议是大臣向皇帝陈述不同政见的一种论辩性文书。
4、秦至清公文格式规范化
首先关于称谓和书写的规定。
其次关于公文用纸的规定。 再次关于用印规定。 最后关于其他行文格式的规定
二、公文处理程序
公文是体现发文机关意图、用于处理行政业务的。每种公 文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和一定的处理程序。这个过程就是行 政决策形成到执行的过程。历代因其行政机构设置不同, 行政运作程序也就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公文的处理程 序也就不同。
汉初沿秦制,但随着内外朝的出现,尚书台成 为行政中枢,上奏的各种奏章,虽仍经外朝丞相 府呈报,但尚书台以收发奏章,进而有权拆阅, 再进一步代皇帝批示奏章,从而具有了行政大权。

古代公文收发文管理制度

古代公文收发文管理制度

古代公文收发文管理制度公文收发文是国家政务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其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政务工作的高效运转和国家治理的有效实施。

古代公文收发文管理制度更是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对今天的政务管理体系仍具有借鉴意义。

一、收文管理制度古代收文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公文的登记、传抄、保管和签发等流程。

在古代社会,由于通信技术的不发达,古代政府对公文的收发管理尤为重视,具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1.公文登记古代政府收文的第一步是进行登记,目的是记录公文的重要信息,方便后续的传阅和查阅。

在古代,公文登记通常由专门的文案官或者秘书官负责,他们要求对收到的每一份公文进行详细的登记,包括发文机关、标题、发文日期、主要内容等。

这些登记信息会记录在册,以备后续使用。

2.公文传抄古代政府收到的公文通常需要传抄,以便上级机关或者其他相关部门了解其内容。

传抄的方式通常是由文案官将原始公文抄写一份,然后送交给相关负责人签署确认。

在传抄过程中,负责人有权对公文内容进行修改或者补充,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3.公文保管古代政府对收到的公文有着严格的保管制度。

收文之后,公文要由专门的文案官或档案管理员进行保管,采取严密的措施,以免丢失或泄露。

古代政府通常会建立专门的档案库,将各类公文按照不同的类别和时间进行分类保管,以方便后续参阅和使用。

4.公文签发古代政府的公文需要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领导进行签发,以确保其合法性和权威性。

签发公文的过程通常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审批,包括文案官、行政官和政府领导等。

签发的公文通常会盖有相应的公章或者领导签名,以确保其真实性和权威性。

二、发文管理制度古代政府的发文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公文的起草、审批、发送和归档等环节,以确保公文的准确和及时传达。

1.公文起草古代政府发文的起草通常由文案官、秘书官或专门的法制机构负责。

起草公文时,要求严谨,确保语言通畅、内容清晰、表述准确。

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公文,还需要经过多次修改和审定,以确保其严谨和权威。

宋代的邮驿制度一瞥

宋代的邮驿制度一瞥

宋代的邮驿制度一瞥
一、宋代邮驿的“速度与激情”
嘿,小伙伴们!咱们今天来聊聊宋代的邮驿制度。

先来说说这速度,那可是相当厉害!宋代的邮驿传递速度可不一般。

当时有规定,普通公文每天要走 180 里,要是加急的话,能达到 300 里甚至 500 里呢!想象一下,骑马的邮差风驰电掣,只为把消息快速送达。

这可真是充满了“速度与激情”啊!
二、邮驿人员的“酸甜苦辣”
再讲讲那些邮驿人员。

他们的日子可不轻松,风里来雨里去的。

有时候遇上恶劣天气,那也得咬着牙赶路。

而且责任重大,要是耽误了重要公文的传递,那可是要受罚的。

不过呢,他们也有自己的小福利,比如能拿到一些补贴啥的。

这就像咱们平时学习,有辛苦的时候,但也有点小甜头。

三、邮驿设施的“豪华与简陋”
宋代的邮驿设施也是五花八门。

有的地方驿站修得那叫一个豪华,房间干净整洁,还有好吃好喝的招待。

但有的地方就比较简陋啦,可能就是几间破房子。

这差距,就像咱们学校里的不同宿舍,有条件好的,也有条件一般的。

四、邮驿管理的“规矩多多”
宋代对邮驿的管理那是规矩一套一套的。

什么登记啦、审核啦,可严格了。

要是有人想浑水摸鱼,利用邮驿办私事,那可没门!一旦被发现,惩罚可不轻。

这就好比咱们学校的纪律,谁违反了都得受处分。

宋代的邮驿制度既有高效的一面,也有各种不容易。

咱们了解了这些,是不是感觉挺有意思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公文制度一瞥
先秦时代,公文开始仅仅只有诰、誓、命等简单几种,只限于君主施政的需要,到西周王朝统治过程中,产生了几种应用文书、盟约文书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公文成为传达政策、法令等重要工具,在制作中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其特点有三方面:一是有周密的制作过程。

为了适应诸侯之间激烈交锋,各国都注意公文质量。

孔子曾经说过,郑国制作一篇文件要经过四道手续:“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可见古人制作一篇公文时的严肃认真精神。

二是有年月日的使用。

从殷商时期开始,公文就有了记载年月日的制度,记年称为“祀”或“司”等,记月采用界乎年月之间的“祀季”的记法,记日用天干地支配成六十甲子。

公文有了年月日的使用,就更能发挥其行政效力,便于保管与整理。

三是规定了签名和加印的制度。

表示制作公文的人和记录公文的人要对文件负责。

到了战国时期各国间来往公文或上级下发的命令都要加盖印记。

公文上加盖官印,显示着公文的权威和信用。

唐宋时期,统治者很重视公文制作的准确性。

唐太宗曾多次告诫负责起草和审查诏书的官员,如遇文字上有“稳便,皆须执论”,如果有错乱,就会导致“万人之大弊”,是“亡国之政”。

唐代规定书写公文不得脱剥文字,或写错字,更不
能私自改动辞句,否则,要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

宋代则规定,如遇公文必须改动时,须在改动处加盖印章。

这就大大提高了公文的准确性。

唐宋时代还建立了公文编号制,有了编号,便于收文机关查对和管理。

元、明、清时代的公文制度。

元代的中书省拥有很大权力,它不仅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处,而且各种大小机务,必经中书省才能向皇帝呈报。

当时,蒙古族在中原建立政权以后,基本上沿承了前代各项文书制度。

元代的各种表章奏文书应用较少,元代的圣旨、令旨、懿旨都分为白话和文言两种,白话是蒙古语翻译而来的。

考试大收集整理
明初承袭元制。

后来,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废掉了中书省,改设中书科,置中书舍人。

明代的中书舍人品级很低,职权较小,仅仅负责缮写各种诰敕文书的事情。

宫廷中另设诰敕房和制敕房。

诰敕房又称东诰敕房,掌管办理文官诰敕和外国文书等事宜。

制敕房又称西诰敕房,掌管制、诰、诏、册等一些重要机密文书。

明代还设通政使司为中央机关的总收文机关,负责接收内外奏章、敷奏、封驳等文书。

通政使司是全国各种衙门向皇帝呈报公文的总枢纽。

明代部院等中央衙门都设有司务厅,专管文件的收发和催办。

地方各级官府也有经历、典史、主簿等吏员负责承办各种文函。

明代皇帝下行分文的种类和名称与前代大体相同。

臣僚上奏文收增添了“题”和“揭贴”。

“题”又称“题本”,为明代“奏本”,
主要用于应循例奏报、奏贺、认罪、陈情、申诉等项例行公事。

把“题本”与“奏本”区别开来,对迅速处理“急切机务”有重要作用。

“揭贴”专用于密奏和奉旨对答之事。

纵观自秦至清两千多年来公文制作制度,可以看出历代王朝对文书制作,还是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

在皇权至上的时代,各朝各代丞相、宰相及内阁中的最高长官,最主要的一项是参与机谋,参与诏令文书起草、审议和传达。

丞相以下掌文辞翰墨的秘书官员,通过文书制作以代言,可左右政务,因而有特有的尊贵性。

学习和研究古代文书制度的沿革,认识它衍变的规律及其特点,并加以借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