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41例

合集下载

核磁共振对于椎管肿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核磁共振对于椎管肿瘤的诊断价值研究

核磁共振对于椎管肿瘤的诊断价值研究发布时间:2023-04-26T04:11:03.507Z 来源:《健康世界》2023年2期作者:杜金骏谢超玛依拉·夏侃* [导读] 目的:探讨在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MRI)检查的应用效果。

杜金骏谢超玛依拉·夏侃* 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邮编:830001。

通讯作者:玛依拉·夏侃【摘要】目的:探讨在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中采用核磁共振(MRI)检查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椎管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MRI检查,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诊断标准,分析MRI检查结果,总结不同类型肿瘤及成像特点。

结果:MRI检查总检出率为97.14%,有1例星形细胞瘤、转移瘤漏检,漏检率2.86%,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采用核磁共振诊断椎管肿瘤具有较高检查准确率,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椎管肿瘤;核磁共振检查;检查结果;成像特点;诊断价值椎管肿瘤也被称之为脊髓肿瘤,是一种中枢系统性肿瘤,椎管内肿瘤包括原发性与继发性肿瘤,相较之下原发性椎管内肿瘤发生率较高,主要存在于脊髓、神经根、血管、硬脊膜和周围椎管周围的脂肪中,若治疗不及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加重神经系统的恶化,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显著下降,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1]。

核磁共振(MRI)是临床诊断椎管肿瘤的主要手段,与常规CT检查相比分辨率更高,无创且操作简便,能够准确判断肿瘤类型与性质,为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本次研究主要探讨在椎管肿瘤的临床诊断中采用MRI检查的应用效果并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到2022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椎管肿瘤患者,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及均值23-80(51.52±3.54)岁,首发症状:45例肢体麻木,21例根痛,18例肌肉萎缩,24例运动障碍,7例呼吸困难。

腰腿痛为首发症状的腰骶段椎管内肿瘤41例分析

腰腿痛为首发症状的腰骶段椎管内肿瘤41例分析
维普资讯
54 ・ 4 交通 医 学 20 0 2年 第 1 6卷 第 5期

腰 腿 痛 为首 发 症状 的腰骶 段椎 管 内肿瘤 4 1例 分 析
江 苏省 国 营淮 海 农 场 医  ̄ ( 2 3 4 24 5 )
摘要
单 海
盐城 市第 一 人 民 医 院
病史 2 9个 月 , 均 9个 月 。一 侧 顽 固 性 腰 腿 痛 l ~1 平 8 例, 两侧腰 腿痛 7例 , 尾部 胀 痛 伴 鞍 区麻 木 、 骶 两便 无 力
3例 , 腰痛伴 双下 肢麻木 2例 , 尾 部 疼痛 伴 双侧 下肢 下 骶
腱反射 减弱 2例 , 腰部疼 痛伴 男性性 功能 障碍 2例 , 下 两
肿瘤 中神 经纤 维瘤 所 占 比例 最 高 , 一 般 资 料 报 道“ ; 同 ) 椎体 丰富 的血运 与椎静 脉 系统 的特 点 , 腰 骶椎 易发 生 为
骨 转 移 瘤 提 供 了一 定 的 解 剖 学 基 础 , 以 下 腰 椎 与 上 骶 尤
椎 骨 多见 。骨组 织的破 坏与塌 陷使椎 管与椎 间孔容 积 缩
4 例 中手术 治疗 3 1 3例 , 未手术 8例 , 病检 : 经纤维 神 瘤1 7例 , 膜瘤 4例 , 质瘤 2例 , 肪 瘤 2例 , 脊 胶 脂 皮样 囊 肿2 , 例 脊柱 骨转移 瘤 6例 。 随访 3 月 ~1 个 0年 , 检 良性 肿瘤 2 病 5例 中 , 1 除 例 两便 失禁 伴“ 步” 1 足下 垂外余恢 复满 意 。 鸭 ,例
王世 余
报 告 4 例 腰 骶 段 椎 管 内肿 瘤 , 床 上 常 以腰 腿痛 为 首 发 症 状 , 体 运 动 、 觉 与 括 约 肌 功 能 障 碍 相 对 出现 1 临 躯 感

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庄浪县人民医院放射科王明苏仲生神经源性肿瘤的发病率位居椎管内肿瘤的第一位[1]。

其中绝大部分为良性,以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最多见,其次为脊膜瘤,少见的有脂肪瘤,畸胎瘤和表皮样囊肿。

本文收集26例经手术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以探讨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水平,并对其它髓外硬膜下肿瘤作以鉴别诊断。

1资料与方法本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41岁。

均经手术或病理证实。

临床症状为颈部或腰背部疼痛,伴双侧或单侧肩臂部麻木及两侧或一侧下肢肌力减退。

所有病人均经GE OPTIMA 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行MRI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

扫描方式:平扫采用矢状位SE脉冲序列T1WI TR/TE 360/10.8ms,T2WI TR/TE 2925/102ms;横轴位T1WI TR/TE 580/12ms,T2WI TR/TE ,2800/105ms;冠状位T1WI TR/TE 110/5.4ms;层厚4mm,层距1mm。

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剂量为0.1mmol/kg体质量。

2 结果神经鞘瘤共19例,均为单发,11例位于髓外硬膜下,5例硬膜内外联合受累,3例位于硬膜外。

其信号特点为长T1长T2者12例,等T1长T2 5例,混合T2 2例;其中6例伴有囊变。

共同特点为病变均呈椭圆形,轮廓清楚,边界光滑,多偏于一侧,脊髓受压变形;有13例肿瘤侧蛛网膜下隙增宽,对侧变窄;有9例可见肿瘤穿过椎间孔向外生长,呈哑铃状。

15例做增强扫描,其中呈环状强化11例,不均匀强化4例。

单发神经纤维瘤7例,有1例伴有神经纤维瘤病;硬膜内外受累2例;其信号特点与神经鞘瘤类似,以长T1、长T2信号改变多见;同时伴有囊变3例;增强扫描6例,呈均匀或环状强化。

3 讨论3.1 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优势[2],目前被认为是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定位及定性诊断最准确的影像学方法;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好发于中年人,可发生于椎管内任何节段,以胸段常见;大多数病灶位于髓外硬膜下;属良性病变,发生恶变的机率较低。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效果分析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效果分析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的椎管肿瘤患者共56例,回顾性分析其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资料。

结果:经核磁共振检查,血管母细胞瘤占1.8%,星形细胞瘤占25.0%,神经鞘瘤占3.6%,转移瘤占17.9%,脊膜瘤占19.6%,室管膜瘤占14.3%,神经纤维瘤占10.7%,脂肪瘤占7.1%。

临床病理诊断与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相符,肿瘤类型符合率为100%。

结论:核磁共振检查应用于椎管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且操作简便,准确性高。

关键词:核磁共振;椎管肿瘤;诊断效果椎管肿瘤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肿瘤,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目前,核磁共振成像是临床上诊断椎管肿瘤的首选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本次研究对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56例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4年8月-2015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椎管肿瘤患者共56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36.54±4.23)岁。

1.2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同时在患者手术中进行临床病理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如下:采用SIEMENS Symphoy1.5T及Verio3.0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对患者进行全面扫描检查,采用T1WI、T2WI及STIR等进行扫描。

经过扫描后,针对病灶区域进行重点扫描,以患者的具体病情为依据确定造影剂的相应剂量,对患者椎管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信号特点等进行扫描,待扫描结束后,经专家会诊对患者椎管肿瘤的具体性质进行确定。

病理检查方法如下:术中对患者的活体病理切片进行临床检查。

1.3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经过核磁共振检查后,所有患者中,血管母细胞瘤患者1例(1.8%),星形细胞瘤患者14例(25.0%),神经鞘瘤患者2例(3.6%),转移瘤患者10例(17.9%),脊膜瘤患者11例(19.6%),室管膜瘤患者8例(14.3%),神经纤维瘤患者6例(10.7%),脂肪瘤患者4例(7.1%)。

浅析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浅析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
2 . 1结果 根据 核磁 共振 对 于 5 0人 的检测 的 结果 显示 : 由于 椎 管肿瘤 而 导致 的肢 体 的麻 木行动 困难 主 要有 1 6人、 由于 椎管肿 瘤 而导 致 了
在运 动 卜 有 阻碍 的有 1 0 人 、由于椎 管肿 瘤导 致 的根痛 主要 有 8人 、 由于 椎管 肿瘤 而 导致 了肌 肉的萎缩 的 问题 的主要 有 7 人 、由于椎管 肿瘤 而 导致 了在 头 的位置 上有 问题 的主 要有 5 人 ,由于椎 管肿 瘤而 导致 了在正 常 的呼吸 上有 困难 的主 要有 4人 。 2 . 2肿瘤 的分 析 根据 肿 瘤生 长的位置 不 同我们 主要 可 以讲肿 瘤分 为 三大类 : 第一 ,位 于脊髓 之 外硬模 之外 的肿瘤 : 主要只 有 由于病 变转移 的瘤 子和 由于脂 肪而导 致的 瘤子组 成 的。这 种瘤子 在检 查 的时候发 现在 核磁 共振 的检 查过 程 中发现 了有形 状不 是非常 规则 的肿 瘤 的影 子 ,并且 庄脂肪 的检查过程 中没有 办法准 确的掌 握其排列 的顺序 ; 第 二 ,脊髓 之外 的硬 膜之 下 的肿瘤 : 主 要 包含神 经瘤 以及 神经 的纤维 瘤再 加上 由于 脊膜 的病变 而产 生的肿 瘤 。 这些 瘤 都容 易导致 脊髓 所 受 的 力过 大导致 的变形 ,并 且逐渐 的发生 移位 的现 象 。 在 进 行核 磁共 振 的扫描 的过 程 中发现 了脊柱之 间的空 隙变 大 , 瘤 体 的 病 变 导致 了 隙变 得不 是非 常 的平均 。 第三 ,脊髓 之 内的 肿瘤 :主 要包括 在 脊髓 的 内部 的不规 则形状 的细 胞瘤 以及 在室 内 的血管 的肿 瘤还 有在 血管 上 附着 的肿瘤 。 这种 肿 瘤 主 要表 现 的是 血管 扩 张 并且 不 断 的增 粗 并且 出现 了 界 限的 不 明显等 问题 。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应用分析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的临床应用分析
【关键字】椎管肿瘤;临床诊断;核磁共振;CT;髓外硬膜
近几年来,我国肿瘤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临床将椎管肿瘤依据其病灶部位可分髓内肿瘤、椎体肿瘤、髓外肿瘤[1]。一般来说,椎管肿瘤发病后,因椎管中肿瘤逐步生长长大,压迫到脊髓神经,不仅压迫到血管,且对神经功能有一定影响,进而出现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头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虽临床较为常见椎管肿瘤,但此疾病早期阶段确诊难度较大,传统影像学方式所获得的诊断效果已不太理想。随着医学技术逐步改进,核磁共振成像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且诊断效果较好。已有研究报告明确指出[2],核磁共振诊断椎管肿瘤优势较大。现纳入80例椎管肿瘤患者讨论此点: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所有数据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对研究数据进行分类,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X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肿瘤类型
两组项目资料数据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核磁共振与CT检查结果
术中将各患者活体病理切片送往病理检查,分析病理检查结果评估CT及核磁共振检查准确性。
1.3指标判定
本研究中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均由影像学科室工作经验丰富的2名医生负责,若发生意见分歧则由其商讨确定,比较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对肿瘤性质和类型的判定,并与病理检查比较,总结核磁共振检查各类型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肿瘤成像的特征。
3.讨论
近期有诸多学者在相关研究报告中指出[2],核磁共振已经成为椎管肿瘤诊断的最佳方法,这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与常规CT诊断方法相比较,核磁共振在对椎管肿瘤诊断中能够从矢状位、冠状位、轴位等多方向实施诊断,从而能够更好地明确病变所处位置,实现对病变的定位。有报告称[3],室管膜瘤发病率可达髓内肿瘤60%左右,且高发于腰骶段位置,易出现黏液变化,部分病灶发生囊变。本研究中分析结果显示,核磁共振检查准确率高于CT检查,且P<0.05。提示,在诊断椎管肿瘤时,核磁共振更具应用价值。通过分析椎管肿瘤患者核磁共振检查影像资料,星形细胞瘤患者脊髓增粗症状较为明显,且境界模糊。发生此状况的原因为星形细胞癌变来源于其本身,长时间浸润生长,则会连接附近组织,导致影像学检查时,边界模糊[4]。所以,临床诊断此疾病时多根据此特征判定。室管膜瘤图像呈结节状强化或斑片状强化,但边界清晰,可与星形细胞癌的特征称成对比,临床区分难度较低。综上,临床诊断椎管肿瘤疾病时可采用核磁共振方式,此方式判定椎管肿瘤性质和类型相对准备,临床诊断价值高。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价值

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价值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90期185投稿邮箱:zuixinyixue@·医学影像·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价值刘芳(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200)0 引言椎管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根据肿瘤的具体病发部位可以将椎管肿瘤分为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内肿瘤和髓外硬膜外肿瘤三种;由于椎管肿瘤早期并无典型的临床表现,因此,椎管肿瘤的早期诊断率较低,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1]。

在以往的临床诊断中,常见的椎管肿瘤诊断方式是CT 扫描检查,但CT 扫描检查的检出率不高,且难以对疾病进行定位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椎管肿瘤在临床上的诊断率,本文对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的89例椎管肿瘤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进行检查的诊断结果作简要分析,并与常规CT 扫描检查结果进行对比。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从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所有椎管肿瘤患者当中随机选取自愿参与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的其中89例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的观察与分析对象,在本次选取的89例患者当中,男47例,女42例,年龄在19-78岁,平均(47.64±5.82)岁;本次临床试验研究在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学会的支持下完成。

纳入标准:本次选取的89例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椎管肿瘤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椎管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次临床试验研究知情且签署了相关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的患者;合并精神疾病和意识障碍的患者[2]。

1.2 方法1.2.1 常规CT 扫描检查:先对这89例患者采用常规CT 检查的方法进行诊断,具体的CT 扫描操作方法为:采用多层螺旋CT 扫描仪对患者的椎管和周边位置进行扫描,CT 扫描时主要以横断位置为主;然后在CT 平扫的基础上,通过静脉注射增强对比剂进行CT 增强扫描,扫描仪横断位置和矢状位、冠状位为主,扫描的层厚为5 mm ,扫描时的间距为1.5-3.0 mm 。

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应用价值分析

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应用价值分析

2014.10临床研究45临床上椎管肿瘤属于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缺乏典型表现,早期诊断率较低,误诊率高,采取传统的影像学技术对椎管肿瘤进行诊断的准确性较低。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医疗水平的提高,诸多先进影像技术在临床诊断工作中被广泛应用,核磁共振为现阶段临床应用效果十分理想的一种影像学诊断手段[1]。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椎管肿瘤患者的术前核磁共振诊断资料展开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椎管肿瘤患者,抽取其中的36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21例,女15例,年龄16-78岁,平均(39.5±12.7)岁,患者临床表现为肢体麻木者23例,运动障碍者14例,根痛12例,呼吸困难2例,肌肉萎缩2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将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针对患者术前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术后病理结果等展开回顾性分析,对核磁共振诊断结果进行准确性评价。

1.2.2 检查方法所需仪器为我院现有核磁共振仪,对36例患者行矢状面T1WI 、T2WI 、横断位结合冠状面、STIR 、T2WI/STIR 扫描,对肿瘤的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应用价值分析刘燕萍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中医医院放射科 云南省普洱市 676200【摘 要】目的:对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抽取在2008年3月-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椎管肿瘤患者36例,术前均接受了核磁共振检测,术后对核磁共振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核磁共振检查确诊为脊膜瘤者7例,转移瘤7例,星形细胞瘤7例,神经鞘瘤7例,室管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2例,脂肪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术后全部经病理结果得到证实,准确率为100%。

椎管肿瘤的MRI表现剖析

椎管肿瘤的MRI表现剖析
• 受累脊髓弥漫增粗,病灶边界欠清,肿瘤 在T1上呈等或稍低信号,在T2上呈高信号, 发生出血、坏死、囊变时,肿瘤信号不均 匀,急性脊髓出血在T1上呈高信号,坏死、 囊变的信号表现与脊髓空洞类似,增强扫 描肿瘤实性部分强化,并可清楚显示肿瘤 边界。
室管膜瘤VS星形细胞瘤
• 室管膜瘤多位于圆锥及马尾神经,而75% 的星形细胞瘤位于颈、胸段脊髓;室管膜 瘤累及范围一般较小,而星形细胞瘤累及 范围广泛;室管膜瘤占据整个脊髓横径, 且肿瘤边界较清楚,髓内囊变不易发现, 肿瘤两端囊变常见,而星形细胞瘤多呈偏 心性生长,常位于脊髓偏侧和后部,肿瘤 边界不清楚,囊变、出血的机会较室管膜 瘤少。
血母VS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
• 后两种肿瘤瘤体的囊变区均较小,而结节 较大,增强扫描实性部分的强化不均匀, 而且强化程度不及血母明显,瘤体内看不 到流空血管。
髓外硬膜下肿瘤
• 一. 神经源性肿瘤 • 1.神经鞘瘤(雪旺细胞瘤)1429350 邵桂 林 1343737 冯云 • 好发于20-60岁,男性略多;腰段略多,颈 胸段次之,肿瘤多呈孤立结节状,有完整 包膜,常与1~2个脊神经根相连,与脊髓无 明显相连,多伴有脊髓水肿软化,肿瘤内 可有囊变、坏死和脂肪变性,肿瘤可从硬 模囊向椎间孔方向生长,使相应椎间孔扩 大,延及硬模内外的肿瘤常呈哑铃状。
神经纤维瘤的MRI表现
• T1:低或中等信号,T2:中或高等信号, 增强:显著强化,平扫T2可见“靶征”, 即病灶中心胶原纤维组织呈低信号,周边 粘液基质成分呈环形高信号-----特征性表现。
• 3.脊膜瘤 (1448496 张存芬) • 多见于中年女性,以单发多见,肿瘤基底 较宽,与硬脊膜粘连较紧,好发于中上胸 段脊髓(占80%),其次为颈段(占 15%),而腰段少见。

59例椎管内肿瘤的核磁共振分析

59例椎管内肿瘤的核磁共振分析

59例椎管内肿瘤的核磁共振分析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对椎管内肿瘤的诊断效果。

方法:搜集本院2008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5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对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及手术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59例患者经核磁共振定位诊断准确率为88.14%,定性诊断准确率为72.88%。

定位诊断率与定性诊断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磁共振是目前对椎管内肿瘤进行检查的最好方法,能有效的对其发病部位及性质进行诊断;诊断率主要取决于信号的强弱、强化特征。

标签:椎管内肿瘤;核磁共振;手术病理核磁共振是目前对椎管内肿瘤进行诊断的最好方法,如医师的技术成熟,其对椎管内肿瘤的定位诊断率能达97%以上,定性诊断率也能达到70%以上[1]。

椎管内肿瘤是一类特殊性的疾病,其早期症状轻、体征不典型,如缺乏有效的检查方法,极容易造成误诊,给患者带去一定的精神及经济压力。

2008年5月-2012年6月本院共收治经核磁共振及术后病理两种方式进行检查的患者59例,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搜集本院2008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5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肿瘤患者的病历资料。

其中男29例,女27例,年龄13~68岁,平均(41.3±4.6)岁。

其中以疼痛为首发症状的23例;以感觉障碍为首发症状的17例;以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19例;以括约肌功能异常为主的19例。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所有患者都经核磁共振检查及手术治疗,对椎管内肿瘤核磁共振的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核磁共振对椎管内肿瘤检查的阳性情况。

1.2.2 检查方法本组所有患者均行核磁共振检查。

检查的仪器为飞利浦0.5T 超导磁共振成像仪。

常规行矢状位T1加权像(WI)TSE 400/11 ms,FA 90度,T2(WI)TSE3500/120 ms,FA 90度;横断位T2(WI)TSE 3 500/120 ms,层厚4 mm;部分加扫冠状位及抑脂序列(STIR)。

腰椎椎管肿瘤mri诊断标准

腰椎椎管肿瘤mri诊断标准

椎管内肿瘤首选MRI检查,既可定位又可定性,尤其在定位诊断上,MRI具有独特的优势。

椎管内肿瘤的定位诊断,按肿瘤的发生部位,椎管内肿瘤可分为:
1、髓内肿瘤:脊髓增粗,伴有囊性变及病变部位上下端脊髓空洞形成,蛛网膜下腔变窄、消失,硬膜外间隙变形是髓内肿瘤的特征;
2、髓外硬膜下肿瘤:“硬膜下征”表现为病侧蛛网膜下腔增宽,脊髓受压向健侧移位是髓外硬膜下肿瘤的共同特征;
3、硬膜外肿瘤:提示硬膜外病变的主要依据是“硬膜外征”,即肿瘤与脊髓之间T1WI可见低信号裂隙,此为硬脊膜影像及受压变窄的蛛网膜下腔。

肿瘤侧椎管内脂肪中断。

局部硬脊膜增厚。

可伴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

探究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

探究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

探究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中的临床诊断和应用价值。

方法66例椎管肿瘤患者,对患者分别实施常规CT检查、核磁共振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核磁共振检查对椎管肿瘤诊断的准确率93.9%(62/66)高于常规CT检查的80.3%(53/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相对于常规CT诊断方法,诊断结果更加可靠,可作为椎管肿瘤诊断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核磁共振;椎管肿瘤;临床诊断;应用价值肿瘤现已经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典型的医学难题。

椎管肿瘤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发生在不同部位,如髓外硬膜内肿瘤、髓内肿瘤、髓外硬膜外肿瘤等,其中以髓外硬膜内肿瘤以及髓外硬膜外肿瘤较为常见。

早期有效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在椎管肿瘤诊断中除了依据症状表现外,各类影像资料对于椎管肿瘤的诊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研究结合本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66例椎管肿瘤患者,探究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收治的66例椎管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术后病理证实。

所有患者中男40例,女26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61.2±8.2)岁。

其中13例星形细胞瘤、8例脂肪瘤、14例神经纤维瘤、12例神经鞘瘤、10例血管母细胞瘤、9例室管膜瘤。

就诊时10例患者主诉存在运动障碍、23例主诉存在肢体麻木感。

所有患者存在完整的诊断、治疗资料,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均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CT检查:按照常规CT诊断仪器操作方法对患者实施检查,扫描椎管以及周边位置,主要以横断位置扫描为主,在CT平扫的基础上,部分患者通过静脉注射增强对比剂实施椎管造影CT增强扫描,记录病灶大小、形态、位置等信息。

磁共振成像诊断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磁共振成像诊断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

磁共振成像诊断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王瑞举【摘要】目的研究应用磁共振成像诊断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患者53例,对其磁共振影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患者通过磁共振成像(MRI)共检查出51例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均为椎管内生长,其中,椎间孔未扩大但神经根有加粗6例、椎间孔有扩大31例和椎间孔及神经根均没有变化14例;肿瘤边缘光滑规整28例、边缘不光滑规整17例和病灶内信号均匀6例.42例病灶处T1加权图像为等长信号,9例为短信号;9例T2加权图像为等长信号,42例为短信号.病灶处出现囊变13例、出现斑片状坏死9例、出现斑点状坏死10例和没有出现囊变及坏死19例.通过增强扫描的病例有37例,其中,信号明显为不均匀强化20例、均匀强化17例.MRI神经纤维瘤的诊断准确率为90.91%(10/11),MRI神经鞘瘤的诊断准确率为87.50%(7/8),MRI节细胞神经瘤、畸胎瘤、成神经细胞瘤和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2/2)、100.00%(1/1)、100.00%(2/2)和100.00%(3/3);MRI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准确率为92.59%(25/27),略低于病理诊断的100.00%(27/2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于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能够为临床制定肿瘤切除手术方案提供正确的诊断信息.【期刊名称】《中国医学工程》【年(卷),期】2018(026)006【总页数】3页(P83-85)【关键词】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磁共振成像【作者】王瑞举【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郑州 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椎管内肿瘤,其发病率约为25%~30%,主要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表皮样囊肿、畸胎瘤、成神经细胞瘤及节细胞神经瘤等,其中高发的肿瘤为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1]。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诊断
张通;朱月莉;王国华;王欣;孙景金
【期刊名称】《中华放射学杂志》
【年(卷),期】2007(22)1
【摘要】目的评价MRI在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

结果神经鞘瘤21例,均为单发,其信号特点为长T1、长T212例,等T1、长T26例,长T1、混合T23例;其中4例伴囊变;在17例强化病灶中,呈环状强化15例,不均匀强化2例。

神经纤维瘤47例,单发41例,多发6例,其信号特点与神经鞘瘤相似,以长T1、长T2改变为多见;有囊变11例;增强扫描32例,呈均匀强化或环状强化;5例可见椎弓根骨质局限性吸收、破坏。

结论MRI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总页数】2页(P8-9)
【作者】张通;朱月莉;王国华;王欣;孙景金
【作者单位】青岛市市立医院放射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817.4
【相关文献】
1.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鉴别诊断研究 [J], 侯香平
2.术前MRI诊断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50例分析 [J], 徐志明;胡春洪
3.磁显葡胺在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MRI诊断中的应用 [J], 刘进才;陈克敏
4.用MRI检查对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进行鉴别诊断的效果分析 [J], 裴晴
5.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分析 [J], 苏晋生;刘小维;牛汝朴;杜崇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摘要】目的分析椎管内脊膜瘤的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椎管内脊膜瘤表现。

结果 9例肿瘤中,胸段7例,颈段2例,T1WI为等信号、T2WI 呈稍低信号6例,另外3例T1WI及T2WI呈等低信号,增强扫描6例肿瘤呈中等程度均一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

结论脊膜瘤易发生于胸椎,T1WI及T2WI多呈等信号,钙化常见,中等程度、均匀强化是脊膜瘤的特征。

【关键词】脊椎椎管脊膜瘤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Q954.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083-02脊膜瘤相对少见,MRI对其定位诊断准确可靠,定性诊断准确率越来越高。

笔者通过对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膜瘤的MRI分析,并与椎管内其他肿瘤的鉴别分析,以期提高脊膜瘤MRI定位、定性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椎管内脊膜瘤。

男2例,女7例;年龄31~73岁,平均年龄50.4岁;病程2个月~3年。

临床表现痛觉减退5例,双下肢麻木无力7例,双下肢肌肉萎缩4例,跛行1例,麻木1例,病理征阳性8例。

1.2 MRI检查方法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RI检查。

使用COLOURFUL 0.35T磁共振扫描仪,患者仰卧,选用脊柱表面线圈,矩阵224×192,层厚4mm,层间距1 mm,常规扫描包括T1WI像(TR 400 ms,TE 18 ms)、T2WI像(TR 3500 ms,TE 118 ms)获取矢位像,T2WI(TR 3500 ms,TE 120ms)获取轴位,同时行T1WI像矢位、冠位和轴位增强扫描,经肘静脉推注GD-DTPA15ml。

2 结果9例均为单发病变4例为圆形,5例为卵圆形。

病变最大约3 cm×2 cm×2 cm,最小约0.3cm×0.3 cm×0.3 cm,平均2 cm×3 cm×3 cm。

椎管内常见肿瘤的MRI诊断共49页文档

椎管内常见肿瘤的MRI诊断共49页文档
椎管内常见肿瘤的MRI诊断
41、实际上,我们想要的不是针对犯 罪的法 律,而 是针对 疯狂的 法律。 ——马 克·吐温 42、法律的力量应当跟随着公民,就 像影子 跟随着 身体一 样。— —贝卡 利亚 43、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 步。— —杰弗 逊 44、人类受制于法律,法律受制于情 理。— —托·富 勒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4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保证每一个人 自由发 挥自己 的才能 ,而不 是为了 束缚他 的才能 。—— 罗伯斯 庇尔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42例椎管肿瘤的MRI诊断分析

42例椎管肿瘤的MRI诊断分析

42例椎管肿瘤的MRI诊断分析
方俊标;邱士军;李楚池;胡创武;许素玉;陈育珠
【期刊名称】《广东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7)6
【摘要】目的探讨MRI对椎管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椎管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42例肿瘤中,髓内肿瘤13例,其中星形细胞瘤7例,室管膜瘤5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髓外硬膜下肿瘤18例,其中神经源性肿瘤10例,脊膜瘤8例;髓外硬膜外肿瘤11例,其中转移瘤8例,脂肪瘤3例.结论MRI空间对比度好,可以直接任意扫描且无创伤性,并结合增强扫描,对椎管肿瘤能作出准确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是目前椎管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总页数】3页(P661-663)
【作者】方俊标;邱士军;李楚池;胡创武;许素玉;陈育珠
【作者单位】广东省普宁市华侨医院影像中心,广东普宁,515300;广东省普宁市华侨医院影像中心,广东普宁,515300;广东省普宁市华侨医院影像中心,广东普
宁,515300;广东省普宁市华侨医院影像中心,广东普宁,515300;广东省普宁市华侨医院影像中心,广东普宁,515300;广东省普宁市华侨医院影像中心,广东普
宁,51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2
【相关文献】
1.MRI和螺旋CT诊断椎管肿瘤的效果比较 [J], 崔慎栋;林德政
2.核磁共振对40例椎管肿瘤诊断分析的临床价值探究 [J], 富时清
3.MRI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J], 任龙;廖歆;刘宁川
4.MRI在椎管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J], 王薇
5.核磁共振对椎管肿瘤诊断分析的临床价值 [J], 范伟雄; 于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磁共振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41例
目的:提高核磁共振技术在神经源性肿瘤定位和诊断中的精确率,并对MRI在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疾病诊断中的作用进行评价。

方法:回顾并总结分析41例经过手术和病理证实的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结果与表现。

结果:41例中神经鞘瘤为24例,神经纤维瘤13例,其中单发12例,1例为多发。

成神经细胞瘤1例和节细胞瘤3例。

长T1、长T2共23例。

41例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有囊变4例。

结论:MRI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与定位具有重要的价值,具有临床上不可替代的作用。

标签:椎管;神经纤维瘤;核磁共振;神经鞘瘤;成神经细胞瘤;节细胞瘤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占据椎管内肿瘤的比例达20~35%,是最常见的椎管内肿瘤[1-3]。

椎管内肿瘤最常见的是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4-6]。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基本都属于良性肿瘤,其发病率是椎管内各类肿瘤中最高的[7, 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总共分析了我院1998~2009年收治的41例神经源性肿瘤病人,其中男23例,女18例。

年龄范围分布在6到63岁之间,平均年龄是38岁。

所有病例均经过病理的及手术方法进行过证实。

1.2检查方法
使用GE 0.25T磁共振机。

所有病例都采取GE0.25T MR扫描仪行平扫及GD-DTPA增强扫描,表面线圈。

扫描具体的方式为:平扫为矢状位SE序列T1WI TR/TE 471/10.6ms,T2 WI TR/TE 2875/110ms;横轴位T1WI TR/TE 580/11ms,T2WI TR/TE 2780/112ms;冠状位T1WI TR/TE 108/5.6ms。

间隔和层厚为5mm,层距为2mm,矩阵为256×256。

各例均进行横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的扫描。

增强扫描用扎喷酸葡胺做造影剂,剂量定为每千克体重0.1毫摩尔。

1.3影像分析
采用双盲法由三名副主任医师对影像学进行阅片诊断:病变的观察应该包括病变发生的部位、病变信号的强度、占位效应和在进行过增强扫描后病变强化的程度与形态。

2结果与分析
2.1神经鞘瘤
41例中神经鞘瘤为24例,其中男13例,女11例,均为单发。

位于颈段有9例,腰段6例,胸段9例。

24例神经鞘瘤中髓外硬膜外发病3例,硬膜下17例,硬膜内外联合共4例。

不规则形的有6例,圆形或类圆形的18例,并且位置多不在中间,界限清晰,具有明显的轮廓。

同时发现脊髓具有位移和受到挤压变形现象。

24例中有13例表现为长T1、长T2,4例表现为等T1、等T2,等T1、長T2有5例。

另外,还有2例表现为长T1、混杂T2。

所有病例均有增强扫描。

在增强扫描中有12例均匀的显著强化,占总比例的50%,4例不均匀增化,1例轻度强化,环化增强的有7例。

2.2神经纤维瘤
41个病例中神经纤维瘤13例,其中单发12例,1例为多发。

神经纤维瘤和
神经鞘瘤的MR信号特点基本类同,13例中有10例表现为长T1、长T2。

神经纤维瘤13例中伴囊变的有4例,占总比例的30.8%。

增强扫描显示均匀强化7例,环状强化5例。

2.3成神经细胞瘤
成神经细胞瘤1例,位于颈段与胸段二者交界的位置。

扫描信号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环状强化。

2.4节细胞瘤
在41个病例中节细胞瘤3例,位置均定为在胸段椎管内,并且从椎管内长到椎管外部,呈现出长条状肿块。

表现为等T1、长T2的信号,均匀强化。

3讨论
在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进行定位时主要采用CT、普通X线以及骨髓造影技术,但是要实现对其定性诊断难度很大。

MRI作为一种最方便、最安全的影像诊断方式,因其具有多序列、多方位成像、清晰显示软组织结构、直接获得原生三维断面成像、对人体无电离辐射损伤等一系列优点而成为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定位诊断中广泛采用的影像学方法[9-12]。

3.1神经源性肿瘤与脊膜瘤
椎管内发生的常见肿瘤有神经源性肿瘤和脊膜瘤,二中肿瘤有某些相似的特征特性,因此在MRI诊断中必须进行仔细鉴别。

一般来讲,前者的发病率较后者会低。

脊膜瘤一般形态小,呈现圆形或者椭圆形,容易有钙化现象,增强扫描时为均匀强化[13, 14]。

脊膜瘤一般在女性中发病较多,不会出现囊变或坏死的现象,也很少会向椎间孔生长。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通过CT、MRI增强扫描等影像学的诊断分析,可以被准确的定位甚至定性诊断,在临床病例分析及诊断治疗方面意义重大。

3.2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是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重要组分,均属于外胚叶结构,并且二者在MRI的表现方面容易被混淆[4, 5]。

首先是神经鞘瘤常常单发而神经纤维瘤易多发[15-17]。

增强扫描时神经鞘瘤多表现为环状增强,而后者常常表现为均匀强化。

神经鞘瘤早期周围强化,并且后期通常会有显著的神经移位,而神经纤维瘤起源的神经会由于肿瘤的吞没而消失。

另外,神经鞘瘤的主要成分是鞘细胞,而神经纤维瘤的主要细胞属于神经纤维细胞。

虽然二中细胞均是由许旺氏细胞而来,但是二者在形态学上有明显的区别:鞘细胞排列紧密,形态上表现为杆状或者梭状,而后者却呈现散布的网状细胞排布。

3.3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椎管内的神经源性肿瘤基本上都有完整的包膜包裹,主要定位在硬膜下或者髓外,并且与椎管的结构边界明显,生长速度不快。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多表现出低密度包块影,仅仅极少数的肿块密度会超过脊髓。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多分布于硬膜的内侧和外侧,并会引起侧椎间孔的增大,同时肿瘤也可能顺椎间孔延伸出现哑铃型生长状态。

另外,硬膜外肿瘤可以损伤该区的正常脂肪形态,造成蛛网膜下端缝隙对的狭窄甚至完全堵塞[18]。

这也是对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一种鉴别诊断参考病例。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与畸胎瘤的诊断鉴别:后者属于不常出现的三胚层先天性的异位肿瘤。

核磁共振表现出的形态是棒状或者类圆形,同时常常伴随脊柱裂、脊髓低位或者是脊髓纵裂现象。

脂肪瘤与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鉴别:前者多在椎管的后侧面,并且常
出现与颈胸段。

观察脂肪瘤形态多表现出清晰的边界、基本没有囊变。

脂肪瘤病人可有脊髓低位或者腰骶部皮下的脂肪瘤。

MRI显示出T1WI和T2WI高信号,而脂肪抑制序列扫描之后其信号不见。

参考文献
[1]苏晋生, 刘小维, 牛汝朴, 杜崇禧. 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MRI分析. 医学影像杂志; 1998. 1-4.
[2]徐志明, 胡春洪. 术前MRI诊断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50例分析.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9. 641-644.
[3]张韶亮, 韩冬伟. 26例椎管内神经源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当代医学; 2009. 66-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