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空间结构
北京市中心体系职能类别及空间结构分析
B i g cnm c n c lee p et n p v eig aetet lh t tu e i e cnmcg blao a s sm oat ei 'eoo i ad oi vl m n ad m r e in'i g, s bi h s t oB in it oo i l aztns t pr n j s n s ad o i o B j sm o a s e a sf jgnh e o i i tu ii t .
文章编号 :0 6 4 1 (0 0) — 14 0 10 - 3 12 1 0 0 8 — 1 - 4
1 京 市城 市 中心体 系概 述 北 念、 游。 旅 《 京城 市总 体 规 划 (04年 一 0 0年 )提 出 , 北 京 市域 范 围 北 20 22 》 在 2 . 关村 高 新 科技 园区 。中关村 高 新 科 技 园 区南 起 西外 大街 , 4中 内, 构建“ 两轴一两带一 多中心” 的城市空 间结构。“ 两轴” 指沿长安 北 至五环路 , 西起 京密引水渠 , 东至八 达岭高速 路, 总占地 面积约 街 的 东西 轴 和传 统 中轴 线 的南 北 轴 ;两 带 ”指 包 括 通 州 、 顺 义 、 “ 亦 7 平 方公 里 , 中国科 教 智 力 资 源 的密 集 区 。整 个 中 ,E 包括 一 个 5 是 b 庄、 怀柔、 密云、 平谷的东部发展 带和包括大兴、 山、 房 昌平 、 延庆 、 门 核 心区和两条主要轴线。辐射区包括 一环 两线 , 一环是指环市区的 头沟的“ 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 。“ 指在市域范 围内建设 多个服 务全 工业因区, 包括上地信息产业基地 、 西三旗高新建材工业开发 区、 昌 国、 面向世界的城 市职能中心, 提高城市 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 平科技 园区及望京高新技术开发区、 仙桥 电子城 、 酒 亦庄北 京经济 包括 中关村高科技 园区、 奥林 匹克 中心区、 中央商务区( B 、 C D)海淀 技术开发 园及丰台科技 图区等 ;两线 即沿八达岭高速公路 向沙河、 山后 地 区科 技创 新 中 心 、 义现 代 制 造 业 基 地 、 州 综 合服 务 中心 、 昌平 、 口方 向辐 射 和 沿 京 密公 路 向顺 义 、 柔 、 云方 向辐 射 。 顺 通 南 怀 密 亦庄 高 新 技术 产 业 发展 中心 和 石景 山综 合服 务 中心 等 。 25长 安街 政 治 文 化核 心 区。 长 安 街 政 治 文化 核 心 区 由 金融 街 . 2 北京 中心体 系各中心区职能及空间结构分析 金融中心区、 王府井和 西单为主的商业 中心区、 以及政务 中心 区三 21中央商务 区( B o北京中央商务区( B 位于朝 阳区 , . C D) C D) 西 大职能 中心区组成。其中金 融街南起复兴门内大街 , 北至阜成 门内 起东大桥路、 东至 西大望路 , 南起通惠河、 北至 朝阳路 , 占地 约 39 大街 , . 9 西至西二环 , 东至太平桥 大街 , 分为南 区、 北区和中心区 3个 平 方 公里 。在 C D 的外 侧 多 安 排居 住 建 筑 , 适 应 区域 整 体发 展 的 区域 , B 为 规划 用 地 面积 约 13公 顷 。 0 动态需要 , 在居住区和核心商务区之间设置多种功能包括 写字楼和 2 . 6西单商业中心区。西单商业 区南起宣武门 , 北至灵境胡 同, 住 宅 酒店 等 设施 的 混合 区 , 中间 穿 插 以 四个 主 题 公 园 、 个 主题 广 覆 盖 西 单 十 字路 口 , 一 南北 长 10 60米 , 西 宽 5 0米 , 东 0 占地 约 8 O公 场及沿主要街道 的绿化带环境景观 系统。 顷。 随着经济 的发展 , 西单商业 区的主要职能 由过去传统的商业、 餐 该商务区的主要的商务设施沿东三环路 、 建国f ̄ 大街两侧布 饮业逐渐转变为以商业 为主 , -1 1" 餐饮、 乐、 娱 健身、 文化、 旅游、 金融、 饭 置, 确定 位 于 “ 十字 ” 金 东北 角面 积 约 3 顷 的地 区 为 C D 的核 心 店 、 0公 B 电信 、 地 产等 多业 并 举 的泛 商 业 业 态结 构 。 单 商业 区 西单 大 房 西 区。超高层建筑集 中于东三环路两侧布置 ,主体 建筑 的高度均在 街为轴线 , 空间上呈非直线型布置 , 西单商场、 华威大厦 、 华南大厦 、 10米 以上 , 分商务建镜高度在 10 3 0米 之间 , 要的标志性 广州大厦、 0 部 5  ̄0 主 高登大厦、 民族大世界 、 西单国际大厦、 中银大厦、 太运大 建 筑 沿 宽敞 的东 - g路 两 侧成 序 列 展 开 ,产 生 一种 强烈 的震 撼 力 , 厦 国际 电力大厦 、 -r , 北京图书大厦、 首都 时代广场 、 西单文化广场等 使 东三 环 路 成 为展 示 C D形 象 的 一个 窗 口。 国 贸桥 东北 角 是 C D 一批 新 建 改扩建建筑与原有的民航 大厦 、 京电报大楼、 B B 北 民族文化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城乡区位与城乡内部空间结构-2023年高考地理总复习
2.城乡空间结构
乡村的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
农业用地
一般布局在村落 的周围,便于村 民就近从事农业 生产活动。
公共服务设施
常位于乡村中心 位置
住宅
(居住用地)
乡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包括村落及周边的农业用地,村落是乡村 人口主要聚居的地方。分化简单。
城市的土地利用及空间结构
类型: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
★城乡区位与城乡内部空间结构 ★城镇化与大都市发展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考察方向与核心素养
以示意图、坐标图等为载体,考查城乡内部空间结 构及其影响因素。(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考情
本部分考点实质是新课标施行以来新教材新增的核 心概念。在复习过程中,“城镇内部空间”主要体现出 城镇内部的“土地利用”及“功能区”,而“乡村内部 空间”可以理解为乡村的“土地利用”及“功能区”。 高考中,本部分内容经常与其他人文地理活动一同呈现, 近几年各地高考均涉及到本考点内容。
1.东伦敦科技城形成的区位条件是(D)
A.靠近市场、地价低廉
B.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C.资本雄厚、原料充足
D.政策支持、人才集中
考点探究1
1.D 由材料“后来得到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可知,东伦敦科技城的形成受政策支持的影响巨大; 由材料“邻近的多所大学不断提供人才”可知,东伦敦科技城的形成与人才集中关系密切,故D项正 确
城市区位因素
区位因素 气候
分析
水热条件良好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 热带地区城市建在气候相对凉爽的高山高原上
举例
我国东部城市 巴西利亚
地形平坦,地势较高的沿海(河、湖)平原地带
地形
自
地形有可能会限制城市发展
长江沿岸城市 兰州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与世界级城市的比较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及其与世界级城市的比较当前,北京人口拥挤、产业过度集聚等“大城市病”日益突显。
诸多学者将北京作为一个整体对象在宏观尺度上研究其空间结构,并比较与东京、纽约、伦敦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空间结构差异,进而分析北京大城市病产生的原因。
然而对北京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具体问题以及与世界级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具体差异研究不足。
本文在北京建成区范围内重点研究其内部的常住人口、产业的空间分布结构,并基于可获得的东京、伦敦与纽约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相关数据,比较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空间结构差异,为北京人口疏解、行业布局优化、用地合理配置、缓解“大城市病”提供针对性建议。
首先基于空间尺度效应,提出降尺度、变阈值提取城市建成区的新方法,进而利用GF-2遥感数据提取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的建成区。
其次,分析北京建成区街道单元的常住人口分布,构建街道单元的常住人口数量与居住建筑体积的关系模型,模拟北京建成区百米格网的常住人口分布;利用点密度指标生成常住人口点密度分布图,分析北京精细尺度的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结构。
第三,利用电子地图兴趣点大数据,模拟北京建成区主要行业的点密度分布,分析主要行业的空间分布结构。
第四,结合生成的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点密度与行业点密度数据,利用偏离度指数分析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与主要行业空间分布的偏离度。
第五,基于东京、伦敦与纽约小地域尺度的人口普查数据,模拟其百米格网的常住人口分布,比较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精细尺度的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结构差异;基于土地覆盖分类数据,利用景观格局相关指数比较北京与三大世界级城市的用地结构差异。
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呈现为“M”型的空间分布结构,距离城市中心1-3千米、5-10千米的环带为常住人口集聚的峰值区域,常住人口数量分别为314.1万人、532.1万人,距离城市中心10千米范围内的常住人口共1077.3万,超过北京建成区常住总人口的80%;北京建成区常住人口密度的空间差异大,四环以外的部分区域常住人口点密度低于5000人/平方千米,四环以内的部分区域常住人口点密度超过2.5万人/平方千米。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终稿)
北京城中轴线发展历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①包书月张宝秀②摘要:本文阐述了北京城中轴线的起源和发展历程,阐明借助北京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契机,中轴线得以向北延伸,2003年编制的“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方案”又将中轴线向南延伸到了南苑。
本文将北京城中轴线分为三部分,即北中轴线、传统中轴线、南中轴线,它们的发展对北京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北京应打破现有的单中心发展空间形态,依托中轴线、发展多中心,进而也使交通打破多层次环状结构、发展网络新格局。
关键词:北京,城市,中轴线,空间结构一、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城市轴线的定义是:组织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
通过轴线可以把城市空间布局组成一个有秩序的整体。
王建国认为,城市轴线通常是指一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起空间结构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③。
北京旧城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故宫,向北直达景山山顶,最后在钟鼓楼北结束,纵贯北京城南北,全长7.8km,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④;成亮说,城市轴线是一种历史性的城市空间组织与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所以它对由古到今的城市形态和城市肌理发展起到很重要的影响⑤。
中轴线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格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提出,北京将发展“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其中“两轴”中的“一轴”就是指北京传统中轴线。
二、北京城中轴线的发展历程(一)元、明、清三代北京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建设北京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自古以来是我国北方的军事重地。
中国古代城市从发展过程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按统治要求平地新建的城市,一般有整体的规划,有明确的轴线,布局方正规则;另一类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依靠经济发展自发形成的,一般布局不够方正规则。
北京城市的发展属于前者。
北京城中轴线开始于元朝。
北京都市区多中心空间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
的分散 化程度 有限。同时,城 市规 划对就业次 中
心 的 形 成 有 引 导 作 用 ,但 效 果 并 不 十 分 显 著 。 目 前 北 京 都 市 区的 多 中心 空间 结 构 ,与 北 京城 市 总 体 规 划 中提 出的 市 域 内分 散 集 团的 空间 布 局 仍 有
差 距 ,主 要 是 远 郊 区就 业 次 中 心 的 发 育 相 对 缓 慢 。研 究 发现 ,地 区服 务业 比 重 的 上 升 会 显 著 增
拙1 堕 i Q
撇 }
釜 【 l
蚕 】
B e i j i n g ’ S e c o n o my , t h e g r o wt h o f s e r v i c e i n d u s t r i e s
ma y be t he i m po r t a n t me c ha ni s m f or t he f o r ma t i on
me t r o p o l i t a n a r e a i S s t i l 1 l i mi t e d i n s p a t i a l s c a l e Me a n wh i l e ,t h e s pa t i a l s c h e me p l a n n e d i n t he
KE YW ORDS: p o l y c e n t r i c ; e mp l o y me n t s u b — c e n t e r s ;
u r b a n s p a t i a l s t r u c t u r e ; B e i j i n g me t r o p o l i t a n a r e a
l a n n i r l g S t u d i e s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创造品牌。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年)
感谢观看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年)
北京市地方性法规
01 发展目标
03 人口规模
目录
02 发展阶段 04 空间布局
05 城镇结构
07 城市环境
目录
06 交通规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北京历史上有过6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大调整。上一次城市规划是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时限设计为 1991年-2010年。然而,离到期还有6年时间的今天,北京城市发展已经超出了当初设计的速度,朝着更为快速、 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城镇结构
中心城—新城—镇
在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北京计划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 构,其中重点发展东部3个新城。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其范围包 括原规划中心城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为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 具有相对独立性。新城共规划了11个,分别是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 门头沟。其中,北京重点发展的3个新城分别是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亦庄,这3个新城将成为中心城 人口和职能疏解及新的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3个新城将共同构筑中心城的反磁力系统。
人口规模
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到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 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将占到450万人左右。
根据规划,到2020年,北京市城镇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比例90%左右,城镇人口 预计每年增加0.6%到0.8%。据介绍,2003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456万。在此基础上,采用生态及水资源承载力法、 就业岗位需求预测法、综合增长率法等七种方法测算的基础上,规划提出202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规划应控制在 1800万人左右。
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研究
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成为各大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分布特征。
根据统计数据,北京市的土地利用强度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趋势。
城市中心区域的土地利用强度较高,主要集中在商业、办公、住宅等功能区域;而城市外围地区的土地利用强度较低,主要以农业、生态用地为主。
这种分布特征与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交通、产业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其次,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城市规划的因素,城市规划的目标、原则和政策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是交通因素,交通网络的建设和交通拥堵程度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有着重要影响。
再次是产业分布的因素,不同产业的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有着直接影响。
此外,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因素也对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产生一定影响。
最后,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市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这需要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上进行优化,加强土地利用的管理和监管。
同时,还需要加强交通规划和建设,提高交通网络的便捷性,减少交通拥堵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不同产业的均衡发展,避免过度集中和过度扩张。
综上所述,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土地利用的强度和空间结构,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
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
其范围是上版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加上回龙观与北苑北地区,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
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镇是建制镇的简称,是推动北京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重点镇和一般镇。
第二节次区域的划分与发展策略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为统筹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区域的现状发展特征、资源禀赋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划定次区域,通过对次区域的限制条件、开发强度、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分类指导,实施分区域的城市发展策略。
次区域的划分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划分四个次区域,并进一步划定管制区。
(1)中心城次区域:即中心城的规划范围(不含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2)东部次区域:包括通州、顺义、亦庄以及怀柔、密云、平谷等的平原地区。
(3)西部次区域:包括大兴(除亦庄地区以外地区)、房山山前平原、丰台河西地区、门头沟山前平原、海淀山后地区和昌平(不包括回龙观、北苑北地区)的山前平原、延庆平原以及石景山五环路以西地区。
北京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北京圈层式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心圈层:北京的中心圈层主要包括故宫、天安门广场等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
这一区域集中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商业设施,以及大量的人口和交通流量。
2. 功能圈层:从中心圈层向外,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功能分区。
例如,第一圈层以政务功能为主,包括国家政府机关、重要的外交机构等;第二圈层则以商业功能为主,包括CBD、金融街等;第三圈层则以居住功能为主,是大量居民的居住区。
3. 交通圈层:在功能圈层的基础上,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还表现为明显的交通圈层。
城市的主要交通干线和交通枢纽都集中在中心圈层和第一圈层,随着离中心圈层的距离增加,交通设施逐渐减少,交通压力也相应减小。
4. 生态圈层:在城市的边缘,北京设置了生态圈层,这个圈层主要是为了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防止城市的“摊大饼”式发展。
这个圈层内主要是绿地、公园等生态设施,为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北京的圈层式城市空间结构特点表现为中心圈层的密集、功能圈层的分化和边缘圈层的生态保护。
这种结构特点既保证了城市的高效运行,又兼顾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年》财联社29 日讯,9 月29 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 年控制在2300 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 年减到2860 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 年减到2760 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 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2000~2010年北京都市区外来人口的空间结构研究
2 0 0 0~ 2 0 1 0年 北 蔡 嘉斌 贺梦 晨 ( 首都 师范 大学 资 源环 境与 旅游 学院, 北京, 1 0 0 0 4 8 )
2 0 0 0— 2 0 1 0年北 京 市县 区 尺度 上 的总人 口变 动 , 认
代 以来 的北京 人 口聚落 形 态 结 构 与 功 能 , 强 调 流 动 人 口聚落 打破 了城 市 均 质 的社 会 版 图 。同 时 , 顾
为北京 市进 入 城市 化 新 阶 段 , 人 口增 长 主要 来 自常
基金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4 1 0 7 1 1 1 2) ; 国 家 级 大 学 生 创 新 创业 训 练 基 金 项 目 ( 2 0 1 2 1 0 0 2 8 0 8 7 ) 。
+ 通 信作者 : 王茂军( 1 9 7 3一) , 男, 山东费县人 , 博士, 教 授 。 研 究方 向 : 城市地理。E m a i l : ma o j u n w@y e a h . n e t .
引言
由于 政 治 制度 、 历史背景 、 户 籍 政 策 等不 同 , 国 外 并没 有 国 内的“ 外 来人 口” 概念 , 但 在 世 界 范 围 内 也 发生 规模 宏 大 的人 口大迁 移 … , 其 对 人 口迁 移 的 研 究 已经 非 常 详 尽 。最 初 关 注 人 口迁 移 最 重 要 的
【 摘要 】 采用第五次 、 第六次人 1 3 ' 普查数据 , 以街道为最 小行政 单元 , 结合常住人 1 3 ' 数据 , 综合使 用空间 自相 关、 人 口重心、 密度
模型等 方法 , 探 讨 了北 京都 市 区 外 来 人 口在 2 0 0 0— 2 0 1 0年 空 间 结 构 机 理 及 演 变特 征 。 结 果 表 明 : ( 1 ) 北京都 市区外来人 1 3 ' 在
北京市中心体系职能类别及空间结构分析
北京市中心体系职能类别及空间结构分析作者:孟银娥来源:《价值工程》2010年第04期摘要:北京作為中国的首都,发展和建设商务中心区,是首都经济功能扩展的必然需要,对于推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北京城市形象,确立北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北京市城市中心体系从职能类别和空间结构两方面进行了概述。
Abstract:As the capital of China,developing and constructing business center,Beijing is the essential city to extend the economic functions. To promote Beijing'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Beijing's image,to establishthe status of Beijing i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status is important.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ity center system from the functional category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关键词:北京;中心系统;职能类别;空间结构Key words:Beijing;center system;functional categories;spatial structure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84-011 北京市城市中心体系概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
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自1949年以来,北京的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市中心的转移早期的北京城区以天安门广场、故宫、前门等为中心,这些地方被认为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符号。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心逐渐向东南方向转移,到了今天的CBD区域和朝阳区核心区。
2. 城市规模的扩大北京的城市规模在过去几十年中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在1949年以前,北京城市的面积只有40多平方公里;到2015年,城市的面积已经达到16808平方公里。
城市的规模扩大主要是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新建区的建设。
3. 城市道路的扩展随着人口和车辆的增加,北京的道路网络也在不断扩展。
目前,北京的主要道路经过了改造与扩建,其长度已经超过了10,000公里。
除了城市主干道之外,还有高速公路、快速路以及轨道交通网络,这些道路的建设和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和便利性。
4. 城市职能区的调整在北京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功能对于城市结构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针对城市的不同需求和发展需求,北京的城市结构不断地进行了调整。
例如,将城市中心的商业区转移到了东城和朝阳区、将高端产业区建设在了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
5. 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结构的变化相关的因素之一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北京城市的年龄结构与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大量的年轻人涌入了城市,为北京的城市化过程注入了新的力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
总之,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过程。
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人口增长,城市规模的扩大等。
这些变化影响了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从而构成了全新的城市面貌。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_2035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
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12、高水平建设三城一区,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突破怀柔科学城,搞活未来科学城,加强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
13、重点实施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和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等新产业,全力打造北京创造品牌。
我国现代城市七大空间结构
我国现代城市七大空间结构
集中块状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中空间结构最为紧凑的一种类型。就形成特征而言,其多是在平原地形条件下,城市新辟用地围绕着原有中心,向周围较为紧凑、均衡地不断扩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具体到每一城市,则其发展基础、背景和历程往往又各不相同。典型城市:沈阳、北京、石家庄、无锡。
是我国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结构布局形式。其主要是将从中心区调整出来或新开工建设的工业项目,在大城市外围地区进行集中布置,以形成新的小型城市发展中心,并多具有较明显的疏散城市工业和人口、控制城市连片扩大的规划色彩。此外,也有部分城市,由于能将卫星城的建设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而不强求一般性的工业疏导,因而其效果更为突出(这种情形有时可从一城多镇结构类型城市发展而来)。典型城市:上海、南京。结构较为紧凑的类型。其形成机理与上述集中块状结构类城市大体相同,只是由于受到若干自然条件(河流、山丘、湖泊等)或特定交通(铁路、公路、河道等)的深刻影响,而在城市向各个方向的扩展上表现出特定的不均等性。在某种情况下,其与集中块状结构城市可相互转化。典型城市:盐城、南昌、柳州、合肥。
连片带状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形成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在河谷地带受狭长用地条件限制,同时往往还迭加有沿河谷带状分布的交通线(铁路、公路或河道等)的影响;在滨海地带受带状海岸平原地形条件影响;在平原地区受带状交通影响,并往往也具有其它一些特定条件影响(如历史因素或规划思想等)。此外,若从带状发展的方向看,则其大多数表现为向两侧延伸,也有少数城市只向一侧伸延(或退延)。典型城市:兰州、青岛、深圳和洛阳。带卫星城的大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市空间结构分析
这次的北京之行让我收获颇多,特别是城市规划展上的北京总体规划让我眼前一亮,不禁仔细阅读起来。
提起北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一环二环直至六环,很明显,这种“单中心”“摊大饼”的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社会、环境问题。
在最近的总体规划(2004——2020)中,北京做出了巨大的空间结构调整,启用“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模式,希望能疏解北京市中心的人口压力,通过调整部分职能和实施旧城的有机更新,积极引导人口向边缘集团和新城转移。
然而,在2011年的今天看来,这套总体规划并不成功。
在上个月召开的“北京市人口与产业发展规律及规划对策问题研究”专家研讨会上,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透露就说,2013年北京市将重新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局给出的理由是:总体规划到2020年实现的两大最主要指标——人口总量和人均GDP已经突破。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2万人,提前十年突破了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总体规划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的目标,2009年已经达到。
但是我想除了人口规模的突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也已经突破才造成今日的重新编制。
对于这样的事情,对于规划者来说实在值得深思,那么,首先来看看当前的北京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的空间结构。
现在的“两轴两带多中心”模式,对北京市的空间布局做了大的调整,改变原来“单中心”均质发展的状况,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来解决中心城过度聚集带来的诸多问题。
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旨在完善传统城市中轴线与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保障首都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发挥。
两带:指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疏导新北京产业发展方向;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
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在“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
中心城是北京政治、文化等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
新城是在原有卫星城基础上,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具有相对独立性。
规划新城11个,分别为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
2001年提出的北京“单中心+环线”的城市结构,使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市中心区内,不但使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陷于被动,还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由此看来,04年的“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已经进步了许多。
老北京的城市空间布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以莫斯科为蓝本确定的,呈“单中心”、“同心圆”
式向外扩展。
在北京发展初期,从交通运行效率和城市组织方式来看,这种模式有一定的优点。
随着北京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空间格局越来越难以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制约首都的可持续发展。
北京“同心圆”式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使政治、商业、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城市核心功能都集中在中心城区内。
调整后的城市空间布局,“东部发展带”为怀柔、密云,重点发展顺义、通州、亦庄,东南和廊坊、天津,与区域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应主要承接新时期的人口产业需求,通过把城市的一些功能从市中心转移出来,让一些新的成长点在东部发展带进行培育。
“西部生态带”主要是考虑了北京的“人居环境”,“西部生态带”与北京的西部山区相联系,既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又联系了延庆、昌平、沙河、门城、良乡、黄村等,应实现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调整改造,各级城镇主要发展高新技术、高教园区等环保型产业,为北京建成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奠定基础。
这一版总体规划旨在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解决中心城过度聚集所带来的诸多问题。
同时,通过构筑新的城市空间结构,充分发挥中心城、新城和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保障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
”可惜,规划的美好蓝图并未实现,最优的“结构”——多中心,今日未能显现,相反,在过去六年中,被总体规划认为存在严重弊端的单中心城市结构,被进一步强化。
在我看来,北京城中心区人口依旧不断聚集,周围新城并未发挥其疏解人口压力的作用,反而还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有城无业,潮汐式交通,白天空城,晚上卧城。
目前新城发展还是走的老城发展的老路,摊大饼式的蔓延。
此次的空间结构调整未能达到预期目标,我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城市人口预测不准。
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之一是城市人口预测,城市
建设用地,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数量规模都要依靠人口来确定。
此次北京到2020年预测人口1800万,但到2010年就已经突破这个数值,让人不禁对城市规划的严肃性、科学性有怀疑。
有的城市总体规划,并不考虑预测方法的适用性,选取的目的性很强,有的甚至是先确定人口规模多大,再采取可用的方法进行推导,预测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不规范,规范人口规模和城市化水平预测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存在空白。
2、“多中心”大部分在中心区,反而起到聚集人口的作用。
“多中心”包括两类,第一类分布在中心城区,如中关村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CBD等,基本上都是特色产业功能区,主要是优化中心城区经济功能的空间布局,并不承担疏解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的作用。
第二类分布在中心城区以外,如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等,这类“中心”从理论上说应该发挥疏解城市功能的作用。
但在实际中,第一类“多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了中心城区的地位和影响力,第二类“多中心”建设相对缓慢,疏解中心城区城市功能的作用没有能有效发挥,城市空间结构矛盾更加突出。
3、周边新城功能不完善。
举个例子:通州出现“睡城”这样的问题跟建设模式有关系。
当时修八通线,就是因为地铁沿着长安街往东贯穿,比较容易操作,并没有跟通州在整个城市里起什么作用联系起来。
建起来以后把通州和中心城的距离缩短了。
老百姓在那里容易买
房子,所以就大规模地建设房地产,光有住宅,没有别的。
要真正起到吸引人口的作用,新城必须做到:职住平衡,服务均衡,交通均衡。
(1)职住平衡。
在通州,尽管北京市在那里安排了一个“最高端的商务中心区”,但在中心城各大商务区的同构竞争中,通州的这一处,更像是“资本的城市化”场所,并没有多少企业、资本愿意流通过来。
新城建设职能过于单一,大部分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提供工作岗位少之又少。
城市中心区房价高,不少外来打工者选择在新城居住,每天去中心区上班。
这样新城不仅吸引了更多人群,加大了市中心交通、服务设施压力。
“中心城”与“新城”落差较大。
新城目前在发展水平、承担的城市职能、对资源尤其是人才、信息等高端资源的吸引能力等方面,都与中心城差距过大。
(2)服务均衡。
新城建设缺乏基础服务设施。
而中心区医疗、体育、教育、文化设施过于集中,无法平衡。
(3)交通均衡。
事实证明,单摆式的卧城是行不通的。
工作与居住距离太远,使得交通问题严峻。
结语: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应注重以政治与文化职能,重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将经济职能向“京津翼”城镇体系上转移,疏解中心区人口。
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做好前期研究报告,合理分析人口、用地规模。
深入思考空间结构是否可行,不要未来蓝图很好,但实施起来却又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