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_青年必读书_再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 迅 研 究

鲁迅青年必读书!再释

杨华丽

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在鲁迅的杂文大厦中,实属不起眼的砖块,但由于其关乎着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态度,故而成了所有试图全面解读鲁迅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结&。如若仔细考究那些赞同与反对的意见,我们会发现:有些反对的理由并没有越出鲁迅当年批驳过的范畴,而有些赞同的理由却建基于误读鲁迅的基础上。前此,笔者已对赞同鲁迅及其青年必读书!一文者的诸多缺失进行过论析,∋现对当年以及后来的%骂者&们的观点进行观照,并将鲁迅的主张置于当时其他学者的反应之中,置于鲁迅这一时期思想、文化观点的系统之中来进行读解,以期更清楚地理解它。

回应%青年必读书十部&征求的,另有77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尽管孙伏园开设该栏目的本意是想让刚创刊的京报副刊!%更多样化一些&,(但事实上,这个栏目不仅加强了学术界人士和青年之间的联系,而且引发了以鲁迅与遗老遗少们为中心的一场文化论争。

在正式发布学者们开列的书单之前,京报副刊!已发表了汪震等人讨论%二大征求&的七封书信,对这一活动的正负面意义以及对%青年&%必读&%书&等关键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2月11日至鲁迅的答卷发表,京报副刊!依次发表了梁任公、徐志摩、潘家洵、马幼渔、江绍原、朱我农等九人所选的书目,期间就出现了李霁初)、田瑞璐∗、朱大枏+对胡适之、梁任公、周作人等所开书目的批评与不满,也有喜旺木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增加近世史知识的建议,等。

1925年2月21日,京报副刊!刊出了鲁迅的%青年必读书&答卷。对比读其他学者与鲁迅这份%惊世骇俗&的答卷可以发现:形式上,鲁迅将%青年必读书十部&栏名称里的%十部&字样删掉了,内容栏里只填入了寥寥14个字,而在他人经常忽略不计的%附注&栏里,他却慎重地写下了他的%经验&。内容上,鲁迅未如胡适之、梁任公等那样在%青年必读书&栏里开列来自古今中外的十部书名,而是填入了%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此其一;其次,在附注栏里,鲁迅%趁这机会&,立足于%实人生&的建设,立足于对更能%行&而不是更能%言&的青年的培养要求,%略说&了他对中国书、外国书的观感,并提出了%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一%匪夷所思&并自此遭受误解的观点。鲁迅答卷发表次日,署名%平平&的读者就在其致记者的信中,认为鲁迅和江绍原回答%不曾想到&或者%w anted&都是%太便宜的方法&,和另外一批

100

鲁迅青年必读书!再释

专门家所开列的书单一起,都表征着%青年必读书十部&的征求%多半是失败了&。−此后,鲁迅收到了%一大捆&%署名和匿名的豪杰之士的骂信&,这些骂信有些当时即刊发于京报副刊!,更多的则被鲁迅%塞在书架下&。.

所有的骂信,都已被尽数收入青年必读书/一九二五年#京报副刊∃%二大征求&资料汇编!一书。细读此书,我们可以考究出当年诸多骂者的面相。

从该书所录京报副刊!%二大征求&论争资料来看,直接驳斥鲁迅青年必读书!的文章共计9篇。其中,发表于京报副刊!的仅有柯柏森的偏见的经验!和熊以谦的奇哉!所谓鲁迅先生的话!,其他的原为鲁迅藏稿,原件存于鲁迅博物馆,后被收入鲁迅研究资料!第22辑。值得注意的是,京报副刊!所刊的两篇文章,正是鲁迅曾著文驳斥过的对象:回答柯柏森的是聊答%00&!1,回答熊以谦的则是报%奇哉所谓00&!2。此外,对赵雪阳所提及的一位学者的观点,鲁迅在这是这么一个意思! 中作出了回答。换言之,在鲁迅眼里,柯柏森、熊以谦以及赵雪阳笔下的那位学者是这次论争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人物。

事实的确如此。以柯柏森为代表的一些人士,将鲁迅的%经验&称为%偏见的经验&, 说%鲁迅先生过于崇拜外国书&,%真是偏见的经验&,并将其留学经历与主张多读外国书歪曲联系起来,以%00&暗示鲁迅卖国,或者称鲁迅为%洋奴&、%一个奴00而已&,让鲁迅%先搬到外国去& !,尽显其丑化、歪曲之本领。以熊以谦为代表的一些人士,则抓住鲁迅%少读∀∀∀或者竟不∀∀∀看中国书&进行批驳,为中国书打抱不平:他们%奇怪&于%素负学者声名,引起青年瞻仰的鲁迅先生说出这样浅薄无知识的话来了&,诋毁鲁迅不解中国书,%糟蹋了中国书&, ∀说%鲁迅先生的话太说匆忙一点,有误一班青年,有误中国& #。赵雪阳笔下那位学者,对其学生所发的议论是:%他们弟兄(自然连周二先生也在内了)读的中国书非常得多00中国书好的很多,如今他们偏不让人家读,而自家读得那么多,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种观点将鲁迅(及其二弟)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与其所倡观点扭结起来,并对其提倡的意图进行主观的、不无暗示意味的歪曲性臆测。如果说第一类人偏重于对鲁迅%多看外国书&的主张进行批驳,将%多看外国书&与崇洋媚外甚至卖国等联系起来,多有人身攻击的话,那么,第二类人则站在卫道的立场上,偏重于对鲁迅%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这半句话进行曲解,认为不读中国书就类乎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第三类人,则不理解鲁迅读中国书后劝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的良苦用心。考察其后驳斥鲁迅者及其观点,其实均不出这三种类型∀∀∀指斥鲁迅崇洋媚外者,其观点的承袭自不必说;将鲁迅视为%文化断裂&的罪魁祸首,认为鲁迅%变态抵抗&文化经典 %,其实就是对当年指斥鲁迅%武断&地%糟蹋&、%冤枉&了%中国书&这一旧话的重提;对第三种观点的发展者,在1926年即有写作雨天的书!的朱光潜,在1933年有庄子!与文选!之争中的施蛰存,以及那些以其褊狭之心度鲁迅之腹的论者等。

感叹于这些论调的复现,我们禁不住感慨于鲁迅的先见之明∀∀∀他的聊答%00&!、报%奇哉所谓00&!、这是这么一个意思!,事实上对那三种人已经进行了入木三分的驳斥:鲁迅选来作答的观点或做为备考的文章,也具有如此重要的典型意义!

101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0年第4期

当年驳斥鲁迅及其青年必读书!的论调不时复现,提醒我们理解此时期乃至整个鲁迅的任务远未完成。笔者认为,我们无需为鲁迅强为辩护,摆出捍卫他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姿态,而应将鲁迅的言论置于192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处于低潮期的背景下,置于当时其他学者的反应中,置于鲁迅这一时期思想文化观点的系统里来读解。

首先,在这次征求活动中,鲁迅其实并不孤独,支持或者应和他的观点的,有学者,也有普通青年。青年方面,注意到当时糟糕的社会氛围对青年的压迫,以赵雪阳为代表,他说:%这几年以来,各种反动的思想,影响于青年,实在不堪设想&,因此他理解鲁迅那份答卷,认为那是鲁迅%试过的此路不通行&后的%宣告&。 &学者方面,俞平伯因发现%青年&和%必读书&这两个关键词的含混而交%白卷& ∋;江绍原因发现%十部左右的书&之于给中国青年%最低限度的必需智识&的荒谬,而填写了%w an ted&(即%缺&) ();徐志摩因明了青年必读书开列者的口味存在事实上的不同,而对孙伏园说:%你这次征求的意思当作探问各家书呆子读书的口味倒是很有趣的,至于于青年人实际的念书我怕这忙帮不了多少& ( 00如果说这些学者与鲁迅的共鸣点在于对%青年必读书&的各个关键词的类似理解,那么周作人与钱玄同的反应则着眼于中国古书固有的痼疾之于青年必然的危害。以钱玄同为例,他对中国古书之害的表达,从1918年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到他1923年7月9日致周作人的信中重提%烧毁中国书&,直到青年与古书!(1925年3月4日)更直接地说:%近来看见京报副刊!中知识阶级所开列3青年必读书400想把青年骗进3十绝阵4去的触目皆是。这实在是青年们的不幸。& (

此外,鲁迅在%青年必读书&事件中所发表的观点,并非哗众取宠,而是他对中国旧文化、旧传统一以贯之的反叛的表现之一。鲁迅的这种反叛和警惕,从1919年他在致好友许寿裳的信中说%少年可读之书,中国绝少& (!,一直到1929年,他在其译作近代美术史潮论!卷首中对少读中国书的坚持,都历历可见。并且,鲁迅的这种主张,在他与遗老遗少们的论争中体现得非常鲜明。故而,鲁迅的%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经历痛苦的阅读体验之后,本着对改变沉寂现状的%活人&、%勇猛的闯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勇士的呼唤,本着对建立一个崭新的%人&国的热望,而发出的真诚的声音。

∋杨华丽误读鲁迅:赞者的缺失∀∀∀鲁迅%青年必读

书&阅读札记!,山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孙伏园鲁迅和当年北京的几个副刊!,见孙氏兄弟

谈鲁迅!第65页,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李霁初必读书的疑问!,原载1925年2月18日京

报副刊!,参见王世家编青年必读书/一九二五年

#京报副刊∃%二大征求&资料汇编!,新星出版社2006

年版。

∗+,− ! ∀ # ∋ () ( 参见王世家编青年必读书/

一九二五年#京报副刊∃%二大征求&资料汇编!第

201∀202、205∀206、212、216、233、230、236、240、53、

17、13页。

.鲁迅华盖集/题记!,鲁迅全集!第3卷第4页,人

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 ∃ &鲁迅聊答%00&!,鲁迅全集!第7卷第

258∀259、262∀265、274∀275、275、276页。

%陶东风文化经典在百年中国的命运!,文艺理论研

究!1995年第3期。

(钱玄同青年与古书!,钱玄同文集!第2卷第145

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鲁迅190116 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1卷第369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

102

鲁迅青年必读书!再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