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_青年必读书_再释
高一语文必修1期中测试题
![高一语文必修1期中测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e8129a4a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66.png)
高一语文必修1期中测试题高一语文必修1期中测试题高一语文必修1期中测试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日前美国《洛杉矶时报》的一那么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使用拼音发手机短信及电脑打字正在取代拥有数千年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记得如何用笔书写汉字。
”显然“提笔忘字”不是个别现象,否那么也不会吸引国内诸多媒体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
虽然如今用得着手写的地方越来越少,但在偶尔出现需要的时候,如写个便条,填个表格,答个试卷等等,“提笔忘字”却并非偶尔。
此时,人们的解决之道颇为典型:不再去翻新华字典,而是掏出手机按几个按键,用拼音打出忘了的字,“键盘依赖症”,就是这样活灵敏现。
其实自从选择了现代化开展之路,汉字手写被更为高效和标准的键盘输入替代就是必然结果。
御牛耕地,烧火做饭,这些中国人千百年来赖以糊口吃饭的根本技能,都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存和生活技能的更新换代,是人类文明逐渐进步的伴随现象,这是消费力不断上升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对于汉字书写的淡忘,却绝对是中华文化——至少是传统文化的衰退。
相对于其他生存和生活技能,汉字书写还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传承作用,因为中国文化之精华所在就寄托在汉字字形和书写汉字的手脑配合之中,这是汉字区别于其他字母类文字的地方,也是____地区力主要把繁体汉字申报为世界遗产的原因之一。
倘假设大部分中国人都不再会手书汉字,将是以汉字为根底的中国文化的重大缺失。
作家王蒙曾言:“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华与汉字原形,我们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
”可是,防止称为“新文盲”的目的绝不是一纸政令或者法律法规所能达成的,今天的人们虽然偶尔还会发出“原来你写的一手好字啊”这样的惊叹,但根本上人们已经淡忘隽秀字体所带来的荣光,因为,写一手好字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实际作用,比方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找到更好的对象;因为,写一手好字并不能与如今的办公自动化“无缝衔接”,这是实用的选择,所以政府不能要求人们从高效低碳的无纸化自动办公环境中返回,也不可能要求人们在打字更高效的场合必须使用手写,就像曾经的清朝,每年的木兰秋闱可以保证八旗子弟不忘骑射,但是并不能提升哪怕是保持军队战斗力。
鲁迅的作品分类
![鲁迅的作品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2497ff0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e6.png)
鲁迅的作品分类
鲁迅的作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其中,《呐喊》收录了鲁迅在1918年至1922年间所写的小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14篇小说;《彷徨》则收录了鲁迅在1924年至1925年间所写的小说,包括《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等11篇小说;《故事新编》则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主的小说集,包括《补天》、《奔月》、《铸剑》等15篇小说。
2.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等。
其中,《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的10篇散文,包括《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野草》则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和散文,包括《题辞》、《死火重温》等。
. 诗歌集:《呐喊》、《彷徨》等。
其中,《呐喊》和《彷徨》是鲁迅的小说集,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诗歌,如《死火重温》、《影的告别》等。
4.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
其中,《热风》收录了鲁迅在1925年所写的杂文,包括《文学和出汗》、《论辩的魂灵》等;《华盖集》则收录了鲁迅在1926年至1927年间所写的杂文包括《咬文嚼字》、《青年必读书》等。
5. 翻译作品:鲁迅翻译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如《唐·吉诃德》、《静静的顿河》等。
以上是鲁迅的作品分类,不同分类之间有时会有重叠和交叉,具体划分可能因不同的版本和分类标准而有所不同。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e0079bfa172ded630b1cb6d4.png)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徐子营摘要: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资源,是那样的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诠释,发掘与理解,实际上鲁迅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既因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获得了他的拥戴者的推崇;也因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对于我们这些远离鲁迅时代的人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客观而深入的认识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关键词:传统文化转折时期逆反批判时代特征正文: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资源是那样的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诠释、发掘与理解,实际上鲁迅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既因为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获得了他的拥戴者的推崇;也因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近百年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之中,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最为深刻,攻打最为猛烈的人之一。
和同时代的一些先驱相比,也很明显。
比如胡适,也是从反传统入手,主张建设新文化,但态度比较中和;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批判“非人”文学,也一度表现为坚决,但很快就由于传统结上了“气”;梁实秋更是直接批评“五四”新文学的激进、浪漫,失去基本规矩。
相比之下,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确是最深刻,攻打最为猛烈的。
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去世几十年了,但他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有些至今仍然缠绕和警示着我们。
据说,英国人宁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这是形容一种文化象征的重要性,英国人乃至很多的西方人已经把莎士比亚这样的经典当作民族精神的依持,当作生生不息的解读各种基本文化命题的精神源泉。
鲁迅先生对于我们民族的现代文化,也有着类似于莎士比亚之于西方文化的经典价值,而且鲁迅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思考,其影响价值是更为现实的。
现在网上和报刊上不时能看到颠覆鲁迅的议论,有的学者也对鲁迅持否定性的批评态度。
因此对于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的认识上我们每个人应当做到客观而且深入。
1925年“青年必读书”事件中鲁迅对“国学”的态度透视
![1925年“青年必读书”事件中鲁迅对“国学”的态度透视](https://img.taocdn.com/s3/m/2c8d0fba102de2bd9705880b.png)
1925年“青年必读书”事件中鲁迅对“国学”的态度透视作者:尚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9期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当代大学生鲁迅作品阅读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510320011)。
摘要:在鲁迅解读史上,“青年必读书”事实上成了所有试图解读鲁迅对待传统文化態度的研究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本文以周作人在《古书可读否的问题》一文里提到的“通”为切入点,将“青年必读书”置于1925年的时代语境之中来进行解读,本文认为,鲁迅在文中所说的“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是综合考虑古书的痼疾、青年的不“通”以及现实情况的严峻三方面的结果。
关键词:青年必读书;鲁迅;周作人;“通”;国学作者简介:尚洁(1994-),女,汉族,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9-0-031925年1月4日,《京报副刊》刊出了由编辑孙伏园执笔的《一九二五新年本刊之二大征求青年爱读书十部青年必读书十部说明》,引起了轩然大波。
关于“青年必读书”共收到78份答卷,其中,鲁迅的回答引起了一系列论争。
鲁迅“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1]的言论成了学者们研究鲁迅“国学”观的关键,数十年间众说纷纭,甚至对鲁迅本人产生了诸多误解。
而本文以其兄弟周作人在《古书可读否的问题》一文里提到的“通”为切入点,从古书的痼疾、青年的不“通”以及现实情况的严峻三方面来解读鲁迅“国学”观产生的缘由。
一众所周知,鲁迅虽然反对“整理国故”,但是自己一直致力于“国学”方面的整理和研究。
鲁迅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浸润,国学功底极为深厚,但是在批判传统方面不遗余力,以致在“青年必读书”答卷中写出“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2]。
与鲁迅生活、教育背景最相似的莫过于周作人,我们通过周作人在1925年时的表现来看,他在关于“国学”、关于读书方面的很多观点是和鲁迅相一致的。
【渝粤题库】陕西师范大学209019鲁迅研究作业(专升本)
![【渝粤题库】陕西师范大学209019鲁迅研究作业(专升本)](https://img.taocdn.com/s3/m/90f0451e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45.png)
【渝粤题库】陕西师范⼤学209019鲁迅研究作业(专升本)《鲁迅研究》作业⼀、填空题1、鲁迅的三⼤⽂化遗产是————、————和————。
2、鲁迅的第⼀篇⼩说,是1918年发表于《新青年》第4卷第5号的————。
3、鲁迅的著名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他的散⽂集————。
4、赵太爷、鲁四⽼爷等⼈物,分别出⾃鲁迅的⼩说————和————。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为孺⼦⽜”,出⾃鲁迅的旧体诗————。
6、鲁迅的⽣平⼤致可分为四个时期,它们分别是————、————、————和————。
7、鲁迅⽣前的第⼀个杂⽂集是————,最后⼀个杂⽂集是————。
8、鲁迅的⼩说《故乡》,出⾃他的⼩说集————。
9、史涓⽣、吕纬甫、魏连⽎等⼈物,分别出⾃鲁迅的⼩说————、————和————。
10、“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荐轩辕”,出⾃鲁迅的旧体诗————。
11、所谓的“周⽒三兄弟”分别为————、————和————。
12、鲁迅的⼩说《祝福》,出⾃他的⼩说集————。
13、请填写出《阿Q正传》中的⼏个重要⼈物———、————、————、————。
14、鲁迅散⽂,有两种表述⽅式,⼀是————,⼀是————。
15、“瑶瑟凝尘清怨绝,可怜⽆⼥耀⾼丘”,出⾃鲁迅的旧体诗————。
16、鲁迅晚年,参加了⼀些政治性的组织,这些组织有————、————和————。
17、“宴之敖”是鲁迅历史⼩说————中的⼈物。
18、鲁迅⼀⽣曾经任教过的⼤学有————、————和———。
19、“⼼事浩茫连⼴宇,于⽆声处听惊雷”,出⾃鲁迅的旧体诗————。
20、鲁迅的散⽂集主要有————和————。
⼆、单选题1、提出著名的"铁屋⼦”⽐喻的是鲁迅的( )A《我怎么做起⼩说来》 B《呐喊·⾃序》 C《灯下漫笔》 D《坟·后记》2、鲁迅曾把我国⼆三⼗年代的各种⽂学主张归结为四⼤派,他⾃⼰属于( )A 为艺术⽽艺术派B 为⼈⽣⽽艺术派C 英美绅⼠派D 旧式消闲派3、曾著有《庄⼦与鲁迅》的是( )A 唐弢B 冯雪峰 C郭沫若 D胡风4、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梦》属于( )A 杂⽂B ⽩话诗C ⼩说D 旧体诗5、1908年,鲁迅和周作⼈合译了欧美的⼀些短篇⼩说,次年结成集⼦,名为( )A《域外⼩说集》 B《呐喊》 C《彷徨》 D《故事新编》6、“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关于汉字改革的争论
![关于汉字改革的争论](https://img.taocdn.com/s3/m/5edec1d480eb6294dd886cd6.png)
1.钱玄同(1887—1939):“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字”,“汉字的罪恶,如难识、难写、妨碍教育的普及、知识的传播”,“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须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字,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 1918年钱玄同首先在《新青年》上发难,在这篇《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中。
2.陈独秀(1879—1942):“强烈地主张废除汉字,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3.吴玉章(1878-1966):“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经变成统治阶级压迫劳苦群众工具之一,实为广大人民识字的障碍,已不适应现在的时代。
”,“为了根本解决文字改革问题,使汉字走上世界共同的拼音方向。
”4.鲁迅(1881~1936):“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终将废去,盖人存5. 瞿秋白(1899.1-1935):“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必须罗马化,就是改用罗马字母,要根本废除汉字。
汉字是十分困难的符号,聪明的人都至少要十年八年的死功夫……要写真正的白话文,就一定要废除汉字,采用罗马字母……,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6.蔡元培(1929─1930):“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7.胡适态度稍显温和一些,认为一切都得慢慢来,先把汉字变成白话文,再谈消灭汉字,因为文言文里有太多的单音节词,“决不能变成拼音文字”(现在的越南语看上去便像是被雨水冲散了的法文,像是拉丁版的方块字,既不流畅,也不美观)。
胡适持此主张,虽是权宜之计,但他的白话文运动让汉字这个“象形文字的残根余孽”能爬出中世纪的茅坑,多少算是救了汉字。
所以才有今日汉字与拼音同生共气的机会,这大概是迄今为止最经典的“中体西用”的案例了。
8.傅斯年曾批评汉字说:「汉字起源是极野蛮,形状是极奇异,认识是极不便,应用极不经济,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鲁迅对“四库”评价的转向: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鲁迅对“四库”评价的转向: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https://img.taocdn.com/s3/m/40b568f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1b.png)
鲁迅对“四库”评价的转向: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骆耀军【摘要】仔细研读鲁迅著作、书信发现,以1934年为界,鲁迅对《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的批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向,从最初的古籍善本上的学理探讨转向寓“古”讽“今”的批评.批评《四库全书》由最初从学术研究的立场注意其是“钦定”,后期受国民政府文网禁令的影响而放大为“满清暗杀中国著作”的态度,同时鲁迅中国小说研究、古籍序跋等文字和论述又充满了《四库全书总目》的风格.距乾隆四库开馆仅百余年时间,鲁迅等学者对“四库”书籍,顾宪成、袁宏道等明清士人评价的反转,站在现在的角度来反思民国时期以及接下来文学史、思想史上的批评或认同变化,是值得深挖的.【期刊名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00)003【总页数】6页(P123-128)【关键词】鲁迅;《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转向【作者】骆耀军【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23;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系,加拿大蒙特利尔H3A3R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97鲁迅与《四库全书》的关系,从任教育部科长时为让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入藏京师图书馆而积极奔走始,到《鲁迅全集》中众多提及《四库全书》的记载,都呈现出二者有着极深的关系。
李希泌、崔石岗等学人有文章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论述,*参看李希泌的《鲁迅与图书馆(1912-1919)》(《国家图书馆学刊》,1979年第1期,第92-98页)和崔石岗的《鲁迅与<四库全书>》(《图书馆建设》,1997年第6期,第69-70页)等文章。
提出的“鲁迅对《四库全书》基本上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1]“有理有据地对四库馆臣根据清朝统治的需要抽毁删改古籍文献的行为提出严厉的批评”[2]等论断已为大家接受的一般认识。
实际上,仔细研读鲁迅著作,他对《四库全书》以及《四库全书总目》的态度,自1934年民国政府成立图书杂志检查处后*民国政府此时期的图书杂志禁毁史料可以参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5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对于鲁迅创作的“钻网”策略,包子衍《文化“围剿”的阶段性与鲁迅反“围剿”战术的演变》(《鲁迅研究动态》,1987年第12期,第31-39页)、杨华丽《国民党治下的文网与鲁迅的钻网术——以1933-1935年为核心》(《鲁迅研究月刊》,2013年第12期,第44-57页)等文章有严谨扎实的考证,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
[对于鲁迅“少读中国书”意见的理解] 关于鲁迅的手抄报要多字少图的
![[对于鲁迅“少读中国书”意见的理解] 关于鲁迅的手抄报要多字少图的](https://img.taocdn.com/s3/m/b3a55bda4a7302768f99392f.png)
《[对于鲁迅“少读中国书”意见的理解] 关于鲁迅的手抄报要多字少图的》摘要:看看报章上的论坛,“反改革”的空气浓厚透顶了,满本的“祖传”、“老例”、“国粹”等等,都想来堆在道路上,将所有的人家完全活埋下去,鲁迅明确地肯定古文化的“裨助”作用,同时,也明确地指出它的“束缚”作用,但是,对于那些不具备“警戒力”的人们,鲁迅则指出他们终究被旧传统所“束缚”,所俘虏我们以往的鲁迅研究是有成果的,这对于帮助我们正确理解鲁迅博大精深的思想是很有裨益的。
特别是经过近几年来的“拨乱反正”,鲁迅的本来形象正得到恢复,人们对鲁迅思想的认识正在深化。
然而,至今在对鲁迅的一些著名观点、著名意见的理解与评价上,仍然存在着不少分歧。
这种分歧的形成,除了这些持不同意见的论者自身的观点、爱好的差异之外,在我们看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论者(包括并非研究鲁迅、也未写关于鲁迅的文章,口头上随便谈谈的论者)还是上了被鲁迅称之为“摘句家”的当。
他们没有通读,或者没有认真通读过鲁迅的全部著作,往往根据几篇文章,甚至“摘句家”几句引语及摘取者的“解释”和附会,便弄得迷离惝恍,造成了种种误解。
譬如,鲁迅“少读中国书”的意见,就是一个纷争已久的问题。
这桩公案发生于一九二五年二月十日。
当时鲁迅应《京报副刊》之请而写的关于《青年必读书》的附注中说: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这一意见发表出来后,立即引起社会上的强烈反响,于是鲁迅“很收到些赞同和嘲骂的信”(《华盖集・通讯》)。
在当时,自然谈不上什么对鲁迅发表这种意见的历史背景不了解的问题,这种“赞同和嘲骂”,反映了当时对旧文化两种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不能不首先交代一番那时的“历史背景”。
作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动,一九二二年前后,思想文化界出现了一股复古思潮,象胡适这样的“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在“五四”运动高潮一过,便立即向右转。
他在五四运动的当年――一九一九年就提出了“整理国故”、“踱进研究室”的主张。
中国现代文学史题库
![中国现代文学史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c92842f09e3143323968935a.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题库.txtゅ你不用一上线看见莪在线,就急着隐身,放心。
莪不会去缠你。
说好的不离不弃现在反而自己却做不到╮中国现代文学史题库一、填空:(147题)1、梁启超在《》中提出诗界革命“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第二要新语句,而须以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1、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文,提出了文章改良应从“八事”入手。
2、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文,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3、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文,同年2月陈独秀又发表了一文,两文的发表,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开始。
4、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是最早应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需要而诞生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批判刊物。
其主编是。
5、《新青年》原名是,创刊于年,其主编是_______。
6、《新青年》于1915年在创刊,其两大旗帜是和。
7、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8、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是。
9、1918年底到1919年初,周作人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和,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他的“人道主义”文学理论,为新文学的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10、林纾写了和两篇文言小说,用影射的手法攻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倡导者。
11、五四以后,由于旧文学阵营不甘心失败,于是在20年代初期出现了和这两个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学阵营展开了进攻。
12、“学衡派”的代表人物是、、。
13、“甲寅派”的代表人物是。
14、“学衡派”在对新文化和新文学阵营进攻时,打的口号是。
15、“甲寅派”的代表人物章士钊的主张是。
16、鲁迅与“现代评论”派展开了长久的论战,其杂文后来大都收入了和两本集子里。
17、新文学与旧文学的斗争中,钱玄同猛烈抨击旧文学,指斥它们一味拟古的骈文、散文为“”和“”,后来这便成了五四时期新文学阵营抨击旧文学的流行用语。
18、1912年以后涌现出大量的新文学社团,其中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两个文学社团是和。
19、文学研究会于年在成立。
鲁迅的传统与反传统——从青年必读书事件说开去
![鲁迅的传统与反传统——从青年必读书事件说开去](https://img.taocdn.com/s3/m/ee728fc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ce.png)
Lu Xun's " Tradition" and " Anti-tradition"——Talking about It from "Youth Must Read Books"
作者: 冯跃华[1];陈瑾[2]
作者机构: [1]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2]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陕西咸阳250022
出版物刊名: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35-341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4期
主题词: 鲁迅;"青年必读书";传统;启蒙
摘要: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启蒙"语境中的鲁迅往往被视为"反传统"的代表.随着"后启蒙"时代的到来,鲁迅对"传统"的怀恋情愫开始被发掘,鲁迅的"传统"与"反传统"达成微妙的平衡.事实上,作为"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历史中间物",鲁迅在情感结构与文化心理上固然无法摆脱"传统"的影响,但鲁迅的理性不允许鲁迅做出妥协.为此,鲁迅不惜在语言上进行极端言说,在逻辑上进行整体断裂,这恐怕是鲁迅在"青年必读书"事件中认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的缘由所在.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言论不仅是策略性的考量,同样源于鲁迅的生命体验、现实的力量驱使以及他对时代的体认.。
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和感悟(通用10篇)
![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和感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56d7ae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b3.png)
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和感悟(通用10篇)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和感悟篇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中学生必读书目。
我在今天读完了这本书,鲁迅的作品是很独特的。
仿佛在给讲故事一样,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华丽的好词佳句,却更能吸引读者。
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
“朝花夕拾”指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的作者回忆少年时代的往事,也犹如清晨开放的花到傍晚才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又一种风韵。
《朝花夕拾》不是为少年儿童写的,但却写了很多少年儿童的事。
其中有一篇《五猖会》,描写了鲁迅儿时要去看难逢的盛大五猖会,兴奋得不得了。
了。
正要出发,父亲却命令他背书“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一盆冷水把他的兴致全浇灭了。
待他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兴兴陪他出门了,鲁迅回忆道:“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我看到这些文字,都感同身受,佩服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忌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散文集,篇幅很短,却具体生动地凸显了当时中国的风习和社会情况,如家庭怎样教育子女,孩子读什么书,旧的书塾和新的学堂是怎样的,留学日本受到的歧视和正直的老师对他的关爱,乃至革命风气等等。
《二十四孝图》中“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这是出于儿童的心理;在《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的评析,今天读来,依然精辟却不失生气。
朝花夕拾的读书心得和感悟篇2拿起那本书架角落的《朝花夕拾》,显然上面已经有了细尘,我轻轻擦拭一番。
当我现在第二次翻开这本散文集的时候,依旧与开始那回一样,不一会儿就深深地沉浸在鲁迅先生的生平回忆里……谈起作者鲁迅先生,熟悉之感便涌上心头,他是我在很久以前就十分崇拜的一位大文豪——“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初中生散文精选书籍
![初中生散文精选书籍](https://img.taocdn.com/s3/m/f9a0a029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4c.png)
初中生散文精选书籍初中生散文精选书籍1. 《朝花夕拾》- 鲁迅: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所著的散文集,其中包括了他对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一些重要经历和感受的回忆。
通过这本书,初中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
2. 《文化苦旅》- 余秋雨:这本书是余秋雨先生所著的一部文化散文集,其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状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文明的探讨。
这本书可以帮助初中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中国文化和历史。
3. 《背影》- 朱自清:这本书是朱自清先生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描写了他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
通过这本书,初中生可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家庭的温暖。
4. 《林清玄散文集》- 林清玄:这本书是林清玄先生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描写了他对自然、人生和禅宗的感悟。
通过这本书,初中生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和人生的真谛。
5. 《张晓风散文集》- 张晓风:这本书是张晓风先生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描写了她对生活、亲情和爱情的感受。
通过这本书,初中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爱情的纯真。
6. 《三毛散文集》- 三毛:这本书是三毛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描写了她对自由、爱情和生活的感受。
通过这本书,初中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由的可贵。
7. 《汪曾祺散文集》- 汪曾祺:这本书是汪曾祺先生所著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描写了他对生活、文化和历史的感受。
通过这本书,初中生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博大和历史的厚重。
初中生散文精选书籍推荐1、《做人与做事》卢勤接力出版社2、《30天环游中国》郑平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3、《草房子》曹文轩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4、《第三军团》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5、《巫师的沉船》班马21世纪出版社6、《糊涂大头鬼》管家琪浙江少儿出版社7、《木偶奇遇记》(意)卡洛.科洛迪着,杨建民译上海科技教育版社8、《格列佛游记》(英)乔纳森.斯威夫特着,杨吴成译人教、译林版9、《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英)柯南道尔,丁锦华译,远流公司1988年10、《顽皮捣蛋鬼》(德)威廉。
鲁迅有关于读书读到的见解他认为
![鲁迅有关于读书读到的见解他认为](https://img.taocdn.com/s3/m/a482aea0fe4733687f21aa89.png)
鲁迅有关于读书读到的见解他认为篇一:鲁迅读书观浅析鲁迅的读书观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说:“说到读书,似乎是很明白的事,只要拿书来读就是了,但是并不这样简单。
”的确如鲁迅先生所言,读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除了针砭时弊,揭露国民性之外,鲁迅先生在许多文章和通信中对读书问题的阐述发人深思,体现出其独到的读书馆,如今我们重读他关于读书的这些观点,仍然感觉亲切而撼人心魄。
无功利读书,热爱并使之成为习惯关于读书者的类型,鲁迅先生在《读书杂谈》中概括为职业性读书和嗜好性读书两大类:“所谓职业性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不翻翻书,就有些危险的就是。
我想在座的诸君之中一定有些这样的经验,有的不喜欢算学,有的不喜欢博物,然而不得不学,否则,就不能毕业,不能升学,和将来的生计便有妨碍了。
我自己也这样,因为做教员,有时即非看不喜欢看的书不可,要不这样,怕不久便会与饭碗有妨。
”嗜好性读书者“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即将读书氛围功利性读书和纯粹读书两类,从他的的表述中,很明显看出其倾向于第二类——远离利害关系,可以得到“深厚的趣味”的纯粹读书,这才是读书的真谛。
他还在这篇文章里,对这类读书进行了一个绝妙的比喻,他说“我想,嗜好的读书,该如爱打牌的一样,天天打,夜夜打,连续的去打,有时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来之后还是打。
诸君要知道真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赢钱,而在有趣。
牌有怎样的有趣呢,我是外行,不大明白。
但听得爱赌的人说,它妙在一张一张的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
我想,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
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
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一计及,便等于意在赢钱的博徒了,这在博徒之中,也算是下品。
” 将嗜好读书比喻成打牌,不可谓不妙。
这样的比喻虽然略带戏谑的调子,但却是栩栩如生。
他在这里强调的是读书本身的内在趣味,而不是外在的目的和效果。
鲁迅《华盖集》杂文集:《青年必读书》
![鲁迅《华盖集》杂文集:《青年必读书》](https://img.taocdn.com/s3/m/1a4eda3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0.png)
鲁迅《华盖集》杂文集:《青年必读书》鲁迅《华盖集》杂文集:《青年必读书》引导语:鲁迅先生的《华盖集》记录的不仅是鲁迅对传统文化时代风潮的独立意见,更是其被误解受攻讦时(所谓运交华盖也)的内心独白。
下面是一篇《青年必读书》原文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青年必读书〔1〕——应《京报副刊》〔2〕的征求青年必读书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附注但我要珍这机会,略说自己的经验,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
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
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二月十日【注解】〔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一日《京报副刊》。
一九二五年一月间,《京报副刊》刊出启事,征求“青年爱读书”和“青年必读书”各十部的书目。
本文是作者应约对后一项所作的答复。
它发表后,曾有人在报上进行攻击。
对此问题,后来作者又写了《聊答“……”》、《报(奇哉所谓……〉》等文(收入《集外集拾遗》);可参看。
〔2〕《京报副刊》《京报》的一种副刊,孙伏园编辑,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创刊。
《京报》,邵飘萍(振青)创办的具有进步色彩的报纸,一九一八年十月创刊于北京,一九二六年四月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查封。
鲁迅《华盖集》笔记读鲁迅的杂文,总会有一种复杂的奇妙的体验。
有时候真觉得他真好勇斗狠,陈源他们说了几句不中听的“闲话”,他就揪着不放絮絮叨叨好一阵子。
有时候却觉得他好情真意切,论时事说青年语多肯綮,偏激处偏有一种可爱之处,让人坐立不安,却又欲罢不能。
期中考试监考时读完了《华盖集》,当然有些散篇早些时候也是读过,却不似这般一气读完的酣畅。
这些文字都是鲁迅1925年时的杂篇散稿,一年尽头,集结成书,他自己也称写这些无聊的东西,所获得的“乃是自己的灵魂的荒凉与粗糙”,爱之乃是“因为这是我转辗而生活于风沙中的瘢痕”(书前言)。
重温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寄语
![重温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寄语](https://img.taocdn.com/s3/m/149808f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fd.png)
重温鲁迅先生对青年的寄语如今,每一个五四青年节,似乎都没有了往年的热闹,没有了欢声笑语,更多的是从容与坚毅,宁静与祥和。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华民族的一次巨大考验,也是对中国青年的一次历练。
中国宝贵的年轻人,本来就轻,来自青年,跨越中年和老年,最终会写成大写的中国人。
青年的成长,需要时代的造就,更需要精神的引领。
从五四以来,鲁迅先生的慧语箴言依然振聋发聩……1、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2、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
只有这两条路。
哪一条好,是明明白白的。
——《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会讲》3、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
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
……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无声的中国》4、所以我想,在青年,须是有不平而不悲观,常抗战而亦自卫,倘荆棘非践不可,固然不得不践,但若无须必践,即不必随便去践,这就是我之所以主张‘壕堑战’的原因,其实也无非想多留下几个战士,以得更多的战绩。
——《两地书》5、杀人者在毁坏世界,救人者在修补它,而炮灰资格的诸公,却总在恭维杀人者。
——《拿破仑与隋那》6、从来如此,便对么?7.面膜戴太久了,脸上会长出来,然后你就想摘下来,除非伤到筋骨。
8、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9、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战士和苍蝇》10、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记念刘和珍君》11、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
青年必读书书目推荐
![青年必读书书目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09b689286137ee06eef918ad.png)
青年必念书书目介绍——书名列表处世与涵养《曾国藩家信》《中国人》《菜根谭》《人与永久》《论人生》《蒙田漫笔》《道德箴言录》《我生活的故事》《富兰克林自传》《钢铁是如何炼成的》《人性的短处》《语言的打破》中国文学《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选》《古文观止》《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儒林外史》《鲁迅选集》《家》《骆驼祥子》《子夜》《雷雨》《围城》《平庸的世界》《红岩》《雍正皇帝》《胡雪岩全传》《毛泽东诗词选》《文化苦旅》外国文学《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神曲》《堂吉诃德》《莎士比亚戏剧集》《鲁滨逊飘流记》《骄横与成见》《大卫·科波菲尔》《简·爱》《吼叫山庄》《少年维特之烦忧》《城堡》《生命中不可以蒙受之轻》《红与黑》《凄惨世界》《欧也妮·葛朗台》《茶花女》《追想似水年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静静的顿河》《永诀了,武器》《吵闹与骚乱》《第二十二条军规》《飘》《百年孤单》中国历史《史记》《资治通鉴》《"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历史《全世界通史》《第三帝国的兴亡》中国哲学《易经》《老子》《论语》《庄子》《孟子》《韩非子》《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评》《小逻辑》《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存在与虚无》《西方哲学史》《苏菲的世界》心理《释梦》美学《文艺心理学》《美学漫步》《美的历程》经济学《资本论》《就业、利息和钱币通论》《新人口论》《将来之路》《股票操作学》《经营管理全集》法学《道德形而上学,法论》《中国宪法教程》政治学《社会契约论》《君王论》《共产党宣言》《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宗教《圣经》《漫话圣经》《金刚经说什么》《佛教知识答问》军事学《孙子兵法》《战争辩》人物列传《毛泽东传》《邓小平传》《甘地自传》《拿破仑传》《丘吉尔传》《华盛顿传》《林肯传》《领袖们》《哈默自传》《艾科卡自传》《贝多芬传》《雨果传》《卓别林自传》《梵高传》《居里夫人》科学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史》《狭义和广义相对论浅说》《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分析鲁迅为何不提倡看中国书
![分析鲁迅为何不提倡看中国书](https://img.taocdn.com/s3/m/c01427cc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e.png)
分析鲁迅为何不提倡看中国书
鲁迅在《青年必读书》中强调“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
他提的这里面的中国书,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我们还是根据当时社会情况判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不乏进步书刊,但是那为统治者所不悦,是要遭查禁的,就说《红楼梦》在当时难逃恶运,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有人借阅有人传抄,所借阅者又不归还,致后三十回手稿散佚,《儒林外史》也是进步的,这不能主导社会的主流意识,只有考八股文……才是正道,传统社会的妇道,礼节,孝道往往是害人的,李敖的书为什么遭国民党查禁,其后传播越来越快,越来越远,首先他是位历史学家,收藏资枓证据的本领非常强大,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我爱真理,能经历史沉淀的书就是他的思想进步性,鲁迅这么说,自然是站在民主,自由,进步,科学的立场来说的,鲁迅《我之节烈观》就大胆地批判中国伪道德,伪经书,伪科学,表彰女子节烈的槽粕文化。
【分析鲁迅为何不提倡看中国书】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 迅 研 究鲁迅青年必读书!再释杨华丽青年必读书∀∀∀应#京报副刊∃的征求!,在鲁迅的杂文大厦中,实属不起眼的砖块,但由于其关乎着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态度,故而成了所有试图全面解读鲁迅者必须面对的一个%结&。
如若仔细考究那些赞同与反对的意见,我们会发现:有些反对的理由并没有越出鲁迅当年批驳过的范畴,而有些赞同的理由却建基于误读鲁迅的基础上。
前此,笔者已对赞同鲁迅及其青年必读书!一文者的诸多缺失进行过论析,∋现对当年以及后来的%骂者&们的观点进行观照,并将鲁迅的主张置于当时其他学者的反应之中,置于鲁迅这一时期思想、文化观点的系统之中来进行读解,以期更清楚地理解它。
一回应%青年必读书十部&征求的,另有77位海内外知名学者。
尽管孙伏园开设该栏目的本意是想让刚创刊的京报副刊!%更多样化一些&,(但事实上,这个栏目不仅加强了学术界人士和青年之间的联系,而且引发了以鲁迅与遗老遗少们为中心的一场文化论争。
在正式发布学者们开列的书单之前,京报副刊!已发表了汪震等人讨论%二大征求&的七封书信,对这一活动的正负面意义以及对%青年&%必读&%书&等关键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2月11日至鲁迅的答卷发表,京报副刊!依次发表了梁任公、徐志摩、潘家洵、马幼渔、江绍原、朱我农等九人所选的书目,期间就出现了李霁初)、田瑞璐∗、朱大枏+对胡适之、梁任公、周作人等所开书目的批评与不满,也有喜旺木从自己的角度提出增加近世史知识的建议,等。
1925年2月21日,京报副刊!刊出了鲁迅的%青年必读书&答卷。
对比读其他学者与鲁迅这份%惊世骇俗&的答卷可以发现:形式上,鲁迅将%青年必读书十部&栏名称里的%十部&字样删掉了,内容栏里只填入了寥寥14个字,而在他人经常忽略不计的%附注&栏里,他却慎重地写下了他的%经验&。
内容上,鲁迅未如胡适之、梁任公等那样在%青年必读书&栏里开列来自古今中外的十部书名,而是填入了%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此其一;其次,在附注栏里,鲁迅%趁这机会&,立足于%实人生&的建设,立足于对更能%行&而不是更能%言&的青年的培养要求,%略说&了他对中国书、外国书的观感,并提出了%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一%匪夷所思&并自此遭受误解的观点。
鲁迅答卷发表次日,署名%平平&的读者就在其致记者的信中,认为鲁迅和江绍原回答%不曾想到&或者%w anted&都是%太便宜的方法&,和另外一批100鲁迅青年必读书!再释专门家所开列的书单一起,都表征着%青年必读书十部&的征求%多半是失败了&。
−此后,鲁迅收到了%一大捆&%署名和匿名的豪杰之士的骂信&,这些骂信有些当时即刊发于京报副刊!,更多的则被鲁迅%塞在书架下&。
.二所有的骂信,都已被尽数收入青年必读书/一九二五年#京报副刊∃%二大征求&资料汇编!一书。
细读此书,我们可以考究出当年诸多骂者的面相。
从该书所录京报副刊!%二大征求&论争资料来看,直接驳斥鲁迅青年必读书!的文章共计9篇。
其中,发表于京报副刊!的仅有柯柏森的偏见的经验!和熊以谦的奇哉!所谓鲁迅先生的话!,其他的原为鲁迅藏稿,原件存于鲁迅博物馆,后被收入鲁迅研究资料!第22辑。
值得注意的是,京报副刊!所刊的两篇文章,正是鲁迅曾著文驳斥过的对象:回答柯柏森的是聊答%00&!1,回答熊以谦的则是报%奇哉所谓00&!2。
此外,对赵雪阳所提及的一位学者的观点,鲁迅在这是这么一个意思! 中作出了回答。
换言之,在鲁迅眼里,柯柏森、熊以谦以及赵雪阳笔下的那位学者是这次论争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人物。
事实的确如此。
以柯柏森为代表的一些人士,将鲁迅的%经验&称为%偏见的经验&, 说%鲁迅先生过于崇拜外国书&,%真是偏见的经验&,并将其留学经历与主张多读外国书歪曲联系起来,以%00&暗示鲁迅卖国,或者称鲁迅为%洋奴&、%一个奴00而已&,让鲁迅%先搬到外国去& !,尽显其丑化、歪曲之本领。
以熊以谦为代表的一些人士,则抓住鲁迅%少读∀∀∀或者竟不∀∀∀看中国书&进行批驳,为中国书打抱不平:他们%奇怪&于%素负学者声名,引起青年瞻仰的鲁迅先生说出这样浅薄无知识的话来了&,诋毁鲁迅不解中国书,%糟蹋了中国书&, ∀说%鲁迅先生的话太说匆忙一点,有误一班青年,有误中国& #。
赵雪阳笔下那位学者,对其学生所发的议论是:%他们弟兄(自然连周二先生也在内了)读的中国书非常得多00中国书好的很多,如今他们偏不让人家读,而自家读得那么多,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种观点将鲁迅(及其二弟)自身的古典文学修养与其所倡观点扭结起来,并对其提倡的意图进行主观的、不无暗示意味的歪曲性臆测。
如果说第一类人偏重于对鲁迅%多看外国书&的主张进行批驳,将%多看外国书&与崇洋媚外甚至卖国等联系起来,多有人身攻击的话,那么,第二类人则站在卫道的立场上,偏重于对鲁迅%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这半句话进行曲解,认为不读中国书就类乎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第三类人,则不理解鲁迅读中国书后劝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的良苦用心。
考察其后驳斥鲁迅者及其观点,其实均不出这三种类型∀∀∀指斥鲁迅崇洋媚外者,其观点的承袭自不必说;将鲁迅视为%文化断裂&的罪魁祸首,认为鲁迅%变态抵抗&文化经典 %,其实就是对当年指斥鲁迅%武断&地%糟蹋&、%冤枉&了%中国书&这一旧话的重提;对第三种观点的发展者,在1926年即有写作雨天的书!的朱光潜,在1933年有庄子!与文选!之争中的施蛰存,以及那些以其褊狭之心度鲁迅之腹的论者等。
感叹于这些论调的复现,我们禁不住感慨于鲁迅的先见之明∀∀∀他的聊答%00&!、报%奇哉所谓00&!、这是这么一个意思!,事实上对那三种人已经进行了入木三分的驳斥:鲁迅选来作答的观点或做为备考的文章,也具有如此重要的典型意义!101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0年第4期三当年驳斥鲁迅及其青年必读书!的论调不时复现,提醒我们理解此时期乃至整个鲁迅的任务远未完成。
笔者认为,我们无需为鲁迅强为辩护,摆出捍卫他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姿态,而应将鲁迅的言论置于192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处于低潮期的背景下,置于当时其他学者的反应中,置于鲁迅这一时期思想文化观点的系统里来读解。
首先,在这次征求活动中,鲁迅其实并不孤独,支持或者应和他的观点的,有学者,也有普通青年。
青年方面,注意到当时糟糕的社会氛围对青年的压迫,以赵雪阳为代表,他说:%这几年以来,各种反动的思想,影响于青年,实在不堪设想&,因此他理解鲁迅那份答卷,认为那是鲁迅%试过的此路不通行&后的%宣告&。
&学者方面,俞平伯因发现%青年&和%必读书&这两个关键词的含混而交%白卷& ∋;江绍原因发现%十部左右的书&之于给中国青年%最低限度的必需智识&的荒谬,而填写了%w an ted&(即%缺&) ();徐志摩因明了青年必读书开列者的口味存在事实上的不同,而对孙伏园说:%你这次征求的意思当作探问各家书呆子读书的口味倒是很有趣的,至于于青年人实际的念书我怕这忙帮不了多少& ( 00如果说这些学者与鲁迅的共鸣点在于对%青年必读书&的各个关键词的类似理解,那么周作人与钱玄同的反应则着眼于中国古书固有的痼疾之于青年必然的危害。
以钱玄同为例,他对中国古书之害的表达,从1918年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到他1923年7月9日致周作人的信中重提%烧毁中国书&,直到青年与古书!(1925年3月4日)更直接地说:%近来看见京报副刊!中知识阶级所开列3青年必读书400想把青年骗进3十绝阵4去的触目皆是。
这实在是青年们的不幸。
& (此外,鲁迅在%青年必读书&事件中所发表的观点,并非哗众取宠,而是他对中国旧文化、旧传统一以贯之的反叛的表现之一。
鲁迅的这种反叛和警惕,从1919年他在致好友许寿裳的信中说%少年可读之书,中国绝少& (!,一直到1929年,他在其译作近代美术史潮论!卷首中对少读中国书的坚持,都历历可见。
并且,鲁迅的这种主张,在他与遗老遗少们的论争中体现得非常鲜明。
故而,鲁迅的%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经历痛苦的阅读体验之后,本着对改变沉寂现状的%活人&、%勇猛的闯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勇士的呼唤,本着对建立一个崭新的%人&国的热望,而发出的真诚的声音。
∋杨华丽误读鲁迅:赞者的缺失∀∀∀鲁迅%青年必读书&阅读札记!,山西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孙伏园鲁迅和当年北京的几个副刊!,见孙氏兄弟谈鲁迅!第65页,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李霁初必读书的疑问!,原载1925年2月18日京报副刊!,参见王世家编青年必读书/一九二五年#京报副刊∃%二大征求&资料汇编!,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
∗+,− ! ∀ # ∋ () ( 参见王世家编青年必读书/一九二五年#京报副刊∃%二大征求&资料汇编!第201∀202、205∀206、212、216、233、230、236、240、53、17、13页。
.鲁迅华盖集/题记!,鲁迅全集!第3卷第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2 ∃ &鲁迅聊答%00&!,鲁迅全集!第7卷第258∀259、262∀265、274∀275、275、276页。
%陶东风文化经典在百年中国的命运!,文艺理论研究!1995年第3期。
(钱玄同青年与古书!,钱玄同文集!第2卷第14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鲁迅190116 致许寿裳!,鲁迅全集!第11卷第369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102鲁迅青年必读书!再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