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研究解读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满18岁的青少年在法律上犯下的违法行为。
青少年犯罪的存在对社会和家庭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和治理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涉及到社会、家庭、学校以及个人心理等多个方面因素。
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混乱,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产生不满和反抗的心理,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家庭因素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不良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不善、父母的冷漠和忽视等都会使青少年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偏差,最终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
学校教育的失败、社会文化的传播等也都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导致犯罪。
心理因素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往往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规范,对风险和后果的认识不足,加之叛逆心理的作用,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犯罪行为。
青少年在这一阶段往往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就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风险和后果的认识,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除了心理因素外,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少年犯罪多发生在辍学或就业困难的青少年群体中,这些青少年往往缺乏良好的社会援助和支持,他们感到自己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化的状况,从而产生逃避现实或反抗社会的心理倾向。
提高青少年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认同感,是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途径。
针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我们应该采取综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对风险和后果的认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校园暴力、毒品犯罪等新型领域。
2、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手段暴力化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放纵,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使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学业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通过逃学、作弊等不良行为来逃避压力,进而发展为犯罪。
(2)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欺凌,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3)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应对能力。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一)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介绍
•青少年犯罪现象的增加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内容和相关因素。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1.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
–家庭暴力和冲突对青少年的影响。
–父母监管和情感支持对青少年的作用。
–家庭教育方式和青少年犯罪倾向之间的关联。
2.社会经济因素
–贫困和社会不平等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缺乏对青少年的影响。
3.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
–自尊、自信和自我控制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倾向之间的关系。
–青少年的冲动行为和寻求刺激导致犯罪行为可能性增加。
4.同伴关系
–同伴压力和同伴效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青少年加入帮派和犯罪集团的原因及其影响。
5.媒体和互联网
–媒体暴力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网络犯罪之间的关系。
6.社会支持和干预措施
–社区支持和参与对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作用。
–青少年矫正措施和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结论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心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研究内容可以为制定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社会、家庭、个体和同伴因素都需要被综合考虑来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犯罪心理。
有关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报告
有关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报告青少年犯罪研究报告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问题中的重要方面。
年轻人是国家的未来,因此理解和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本报告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后果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关系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表明,缺乏父母关爱、家庭暴力、贫困和不良家庭环境都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
缺乏学校的支持和资源、不良的学校氛围和欺凌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年轻人的行为也有重要影响。
失业率高、贫困、社会不公正等问题都可能使青少年感到无望和无助,从而诱发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后果1. 个人影响青少年犯罪对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不良记录会给他们的教育和就业带来困难,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摆脱犯罪生活。
2. 社会影响青少年犯罪对社会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犯罪行为导致社会治安恶化,增加了公共负担,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三、解决青少年犯罪的方法1. 加强家庭支持鼓励和支持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2. 教育改革加强学校的教育资源和质量,提供包容和有益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3. 社会支持提供就业机会、改善社区环境、加强社会服务等措施,帮助那些容易陷入犯罪的青少年重新融入社会。
4. 制定和执行有效法律政策加强法律监管和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以防止和打击青少年犯罪行为。
结论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社会问题。
它涉及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多个层面的因素。
只有通过综合的途径,包括家庭支持、教育改革、社会支持和有效的法律政策,我们才能为年轻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并为他们的未来提供更好的机会。
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深入研究和解决方案的不断改进,我们有望阻止和减轻青少年犯罪带来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背后涉及到复杂的心理因素。
,对于理解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心理因素、影响因素、预防措施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青少年犯罪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青少年犯罪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犯罪的行为。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其犯罪行为一般被认定为青少年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种类繁多,包括盗窃、抢劫、伤人、吸毒等各种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涉及到法律、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综合考量。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是导致其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包括个体心理特征、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个体心理特征是指青少年个体的心理特点,包括自我认知、情绪控制、行为决策等方面。
家庭环境是指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
社会环境是指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包括同伴关系、社会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心理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三、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导致其犯罪的外部原因。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经济因素、法律制度等多个方面。
社会文化是指社会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行为规范的影响,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期望等方面。
经济因素是指经济条件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包括贫困、失业等方面。
法律制度是指法律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规范和制约,包括法律教育、法律惩罚等方面。
这些影响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展。
四、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体预防、家庭预防、社会预防等多个方面。
个体预防是指通过心理教育、行为矫正等方式,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自我控制能力。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内容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是对青少年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科。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具有犯罪责任并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征和影响因素,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1.1 家庭环境:家庭对青少年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中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如果家庭环境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和教导,青少年容易产生挫折感和自卑心理,从而倾向于犯罪行为。
1.2 同伴影响: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同伴关系对他们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如果同伴中存在犯罪行为或者利用青少年进行违法活动的人,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其影响而产生犯罪倾向。
1.3 学校环境:学校是青少年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
学校对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学校环境不良,缺乏规范和秩序,青少年容易受到消极影响,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征青少年犯罪具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青少年犯罪特征:2.1 冲动性:青少年因为大脑发育尚未成熟,冲动性较强。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2.2 自我认同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自我认同建立的关键时期。
如果青少年无法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挫折感,从而对社会产生敌意,表现为犯罪行为。
2.3 社会适应问题:青少年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等。
如果他们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可能会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来解决问题。
三、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因素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理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因素:3.1 心理健康问题: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如情绪不稳定、自卑、攻击性等。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和希望,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却日益严重。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后果以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影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难题。
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涉案人员越来越年轻化。
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巨大伤害,还给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为了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采取了相应措施,然而效果并不明显。
二、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
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心理健康问题、道德观念缺失等;家庭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暴力等;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变化、不良文化影响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
三、青少年犯罪后果讨论青少年犯罪的后果是严重且多方面的。
首先,犯罪行为会给个人带来长期的身心伤害,甚至影响其未来发展。
其次,家庭关系也会受到巨大冲击,家人间相互信任和理解程度降低。
最后,青少年犯罪对社会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加剧社会矛盾、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等。
四、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对策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应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以下解决对策:1、个人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自尊、自信和自律意识。
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自觉远离犯罪行为。
2、家庭方面:家长要孩子的成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注重言传身教。
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时,应及时沟通,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此外,家长还应与学校、社区保持密切,共同孩子的成长。
3、社会方面: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关爱和支持,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娱乐场所,减少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青少年犯罪行为,形成对犯罪行为的强大威慑。
此外,应加强社会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提高他们对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认识。
五、总结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在现代社会,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热点话题。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本文将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期探讨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及类型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了某种违法行为并构成犯罪。
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常见的有盗窃、抢劫、故意杀人等。
据统计,未成年人犯罪以盗窃、抢劫、故意伤害和贩卖毒品等为主要类型。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危害不容忽视。
首先在法律上,未成年人犯罪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利,损害了社会的法制形象和尊严。
其次,未成年人犯罪的人在其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会受到严重的社会道德压力,无法融入社会。
最终,未成年人犯罪不仅影响其本人的人生,也影响到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非常复杂。
一方面,这些未成年的人通常来自社会底层、家庭困难或缺乏父母呵护,缺乏健康的成长环境。
另一方面,无法理解刑法法律规定的严重性,甚至抱着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的心态犯罪,这些行为均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对措施为了防止和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相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加强家庭建设,提高家长抚养子女的意识和素养,使未成年人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其次,学校和社会等机构应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发展和成长的机会,帮助他们了解社会和法律,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危险的能力。
此外,应该加强媒体宣传教育,使未成年人知道犯罪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协力合作,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防治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为社会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对青少年个体、家庭和社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社会心理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角度出发,探讨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预防策略。
一、原因分析1.社会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经济地位不稳定、低收入家庭、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逃避现实、追求刺激的心理倾向。
家庭暴力、家庭不和谐以及家庭成员缺席也是引发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社会因素。
2.心理因素青少年犯罪行为与个体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青少年的成长阶段充满了身份认同、自我价值感和同伴关系等心理问题。
在追求自我价值和获得同伴认同的过程中,一些青少年可能倾向挑战社会规范,采取违法犯罪的方式来获得自我满足感和刺激。
二、影响因素分析1.同伴影响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犯罪行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犯罪行为有关的同伴群体往往会加强青少年对犯罪行为的接受度,并鼓励他们参与其中。
这种同伴影响使得青少年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更具冲动性,并容易受到负面行为的影响。
2.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塑造个体行为和价值观的重要因素。
对于青少年犯罪行为来说,宽松教育、缺乏监督和规范、家庭冲突和家庭破裂等问题都会导致青少年对道德观念的淡漠和违法行为的产生。
相反,良好的家庭教育、明确的规范和监督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抵制外界诱惑,形成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
三、预防策略探讨1.社会教育和宣传通过社会教育和宣传,向青少年普及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提高他们对合法行为的认同感和责任意识。
同时,加强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提高家长、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和照顾青少年。
2.加强同伴关系培养在同伴关系的培养中,引导青少年选择积极、正面的朋友圈子,帮助他们建立稳定友好的同龄交往关系。
此外,倡导同伴之间的互助和支持,提高青少年对非法行为的抵制能力。
青少年犯罪行为探究及预防对策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探究及预防对策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青少年犯罪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处单纯、幼稚、易受影响的阶段,同时也正处于自我认知、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
在这个特殊的阶段,不良的环境、家庭、学校和社会影响,都可能导致青少年陷入犯罪的漩涡中。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表现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因侵占、诈骗、偷盗、伤害、强奸、抢劫等行为而被治安管理机关或刑事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的行为。
从犯罪形式上来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偷盗: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同时在某些情况下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深刻认识,这就导致了一些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商店和社会场所等地偷盗。
2、伤害: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薄弱,情感化倾向较强,一些因情感、亲友、理念等原因,会有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包括殴打、损坏财物等。
3、故意杀伤、强奸等严重犯罪:这类都是罕见而又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包括于斯等近年来的著名案件。
这些犯罪行为多数由个人行为引起,但也存在于团伙的犯罪行为中。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目前认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身因素: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其个体因素有关。
包括:年龄、性别、犯罪现场、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
男性多于女性,犯罪现场以市区为主,经济状况不好的青少年更容易沦为犯罪分子。
2、家庭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的不良状态可能导致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包括:父母离异、家庭暴力、家长管教方式不当等。
3、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青少年精神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方式和质量不良,也会影响到青少年的正常成长。
4、社会因素:青少年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如环境污染,失业和低收入,社会空气质量不好等因素。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由于青少年犯罪的危害性较大,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加强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
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完整
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完整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且复杂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根源和成因,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本文将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分析。
1. 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和特征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参与的违反国家刑法的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在性质和动机上与成年人犯罪有一定的差异。
青少年犯罪案件通常涉及的犯罪类型包括盗窃、抢劫、敲诈勒索、强奸、伤害、贩毒等。
2. 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及成因2.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是塑造青少年行为和价值观的重要社会化环境。
研究表明,家庭不稳定、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缺失、亲子关系紊乱等因素与青少年犯罪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缺少家庭教育和监管、缺乏家庭支持和情感凝聚力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
2.2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学校的教育质量、组织管理、师生关系等因素对青少年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学业压力、学校暴力、欺凌等学校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参与犯罪活动。
2.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也起着重要作用。
贫困、社会不公平、失业率上升、社会价值观的蔓延以及犯罪行为的呈现和宣扬都会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不良影响。
3. 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预防与干预措施3.1 家庭教育和家庭支持通过加强父母子女沟通、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加强青少年的家庭支持,可以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心和归属感,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3.2 学校教育和校园安全学校要加强校风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防止学生参与犯罪行为。
3.3 社会环境建设和法律意识教育加强社会的公共安全意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通过加强社会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树立法律意识,明确社会规范,增强抵制犯罪的能力。
4. 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国家对青少年犯罪问题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来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干预。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摘要: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定义、原因和后果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预防和解决青少年犯罪的策略,旨在为社会提供有效的解决途径。
【引言】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
这对于社会治理、公共安全、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原因,寻找解决途径变得尤为重要。
【第一部分:定义与范围】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参与违法犯罪行为,包括但不限于抢劫、盗窃、故意伤害、贩毒等。
青少年犯罪行为违背了社会规范和价值,严重威胁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第二部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犯罪等都可能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
2.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压力、失业问题、社会不公平现象等都可能使青少年产生挫折感和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3.学校环境:学校教育质量不高、同龄人影响、校园暴力等都可能使青少年迷失自我、走上犯罪道路。
4.个人因素:青少年个人特质、个人行为问题、心理问题等都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第三部分:青少年犯罪的后果】青少年犯罪的后果严重而长远。
青少年犯罪会严重威胁社会安全和公共秩序。
青少年犯罪会对青少年本人造成伤害,破坏了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未来发展。
青少年犯罪也会对家庭、学校和社区造成一系列问题。
【第四部分:预防与解决青少年犯罪的策略】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预防和解决策略:1.加强家庭教育,推动健康家庭关系,提升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方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行为道德观念。
2.改善社会环境,缓解经济压力,提供就业机会,减少社会不公平现象,为青少年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机会。
3.加强学校教育,改善教育质量,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开展特色活动,引导青少年正确的行为方式。
青少年犯罪研究解读
青少年犯罪研究解读青少年犯罪一直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青少年犯罪率逐年攀升,引发了公众的担忧。
本文将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研究解读,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背景因素:家庭环境、教育、社会情境等都对青少年的行为产生影响。
家庭矛盾、父母离异、父母缺席等不良家庭因素会增加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教育水平低、就业机会少、社会支持不足等社会情境因素也会推动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2. 心理因素:青少年常常面临认同困境、自我价值感不足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
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自控力差等心理因素也可能成为他们犯罪的动机。
3. 同伴影响:同伴的影响在青少年中是非常强大的。
如果青少年交往的同伴中有犯罪倾向,他们更容易受到影响而参与犯罪行为。
同伴关系的变化、社交网络的扩大等因素会增加这种影响的程度。
二、青少年犯罪的影响青少年犯罪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体层面,还涉及到社会和家庭的多个方面。
1. 个体层面:青少年犯罪可能导致犯罪者自身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问题。
他们可能遭受到暴力、滥用药物、艾滋病等问题的困扰,犯罪记录也会对他们的未来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2. 家庭层面:家庭是一个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要环节。
家庭成员可能因为青少年的犯罪行为而面临社会压力和心理困扰。
父母对孩子的责任感和关爱程度也会受到影响。
3. 社会层面: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秩序和安全产生直接威胁。
犯罪行为可能导致社区犯罪率上升,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青少年犯罪的社会成本也包括了来自于司法系统的开支,如警察力量、司法程序和监狱等。
三、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社会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 家庭和教育干预:重视家庭环境的建设和家庭教育的作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资源支持。
鼓励学校和社区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课程和项目,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影响研究报告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影响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青少年犯罪对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包括破坏社会安定、挫败青少年的未来发展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改革方案,旨在减少青少年犯罪并恢复社会秩序。
引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受害人造成了伤害,而且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
正因如此,了解青少年犯罪现象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任务。
本报告通过研究青少年犯罪与社会影响的相关文献和数据,旨在为了解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1.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与特点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在13岁至18岁之间的青少年实施的违法行为。
根据我国公安部的统计数据,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有所上升,犯罪类型主要包括盗窃、抢劫和故意伤害等。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不成熟的思维能力、易受外界负面影响、较高的冲动性和对未来consequences 的漠视。
2. 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的影响青少年犯罪对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 社会安定的破坏青少年犯罪的增加会导致社会安定受到威胁。
公共秩序的瓦解将给社会带来混乱和不安全感,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2.2 青少年的未来发展受挫青少年犯罪行为不仅会给受害人带来伤害,同时也会对犯罪者自身的未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犯罪记录可能导致青少年受到拘留、惩罚或转入少管所等,这将大大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就业机会。
2.3 社会道德观的水平下降青少年犯罪行为会影响到社会的道德观念,使更多的青少年产生犯罪冲动,从而进一步加剧犯罪的扩大化趋势。
3. 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策略为了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应该综合运用教育、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种手段,采取以下策略:3.1 强化法律意识教育学校和社会机构应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教育,提高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认知,让他们明白违法行为对自己和社会的危害,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青少年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希望,如果青少年犯罪得不到重视和及时的处理,将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本文将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章青少年犯罪概况青少年犯罪是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员犯罪行为。
据统计,全球青少年犯罪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其中,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占比最高。
而在中国,青少年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且犯罪类型也趋于复杂。
与此同时,犯罪手段也不断更新,网络犯罪、侵犯隐私等信息化犯罪现象也开始涌现。
第二章青少年犯罪成因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就社会因素而言,首先是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学校,家庭教育的质量对青少年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是社会教育问题。
不良的社会风气、追求物质与享乐心态的培植,以及文化软实力弱化等因素,都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诱因。
再者是校园教育问题,学校是青少年的第二个家。
优质教育资源的匮乏、不完善的课程设置和管理机制等问题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另一方面,青少年个体因素也是其犯罪行为的重要成因。
例如,受父母关注程度低,交友圈子狭窄,求知欲和批判思维不足,心理健康问题等,都可能引导青少年走向犯罪的深渊。
第三章青少年犯罪预防与治理青少年犯罪的治理首先是要进行预防。
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多方联合,围绕青少年的家庭教育、校园教育和社会教育,全社会都应该加大投入。
对学校应加强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建立全面培养人才的教育体制及学科建设,提升学校综合治理能力。
对于家长,应该在家庭中要加强亲子沟通,并确立合理家庭规矩和关心关爱的氛围。
对于社会,应从制度层面,强化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制度。
此外,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对青少年进行科学有效的网络教育,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再者,对于已经犯罪的青少年,应进行及时的矫治。
在矫治治疗过程中,应该不仅只是对少年的犯罪行为进行制裁,还应该对少年进行综合化的矫治,为其提供教育、工作等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以便早日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度剖析和探讨当前社会中的青少年犯罪问题,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案例的梳理分析,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整合研究,全面展现青少年犯罪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其发展趋势。
研究的核心焦点集中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动因、家庭环境影响、学校教育缺失、社会文化因素及法律制度层面的挑战等多个维度。
同时,本文还将探究预防与治理青少年犯罪的有效策略与措施,力求从源头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并提出针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建议。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切实保障青少年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社会问题,在我国亦呈现出一定的严峻性与复杂性。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虽整体上保持相对稳定,但涉及网络诈骗、校园欺凌、毒品滥用等新型犯罪形式的案例呈上升趋势,凸显出青少年犯罪形态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的特点。
从地域分布上看,青少年犯罪不仅存在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匮乏与家庭监管缺失可能加剧青少年步入歧途的风险。
青少年犯罪群体的低龄化趋势也日渐明显,一些年龄较小的未成年人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而参与违法犯罪活动。
在犯罪特点方面,青少年犯罪行为往往带有冲动性和模仿性,受同伴压力及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较大。
青少年犯罪案件中,非预谋性犯罪比例较高,反映出青少年在情绪控制、道德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尚待成熟。
再者,不少青少年犯罪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逆反心理等,这些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们走向犯罪道路。
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表现为多元化、复杂化,并且与社会变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网络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
有效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源头抓起,综合运用教育引导、法治宣传、心理干预等多种手段,构建全面的青少年犯罪防控体系。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
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综述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给个人、家庭、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和不良影响。
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建设和谐社会。
一、青少年犯罪的定义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规定的年龄内犯下的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包括盗窃、抢劫、故意杀人、贩毒、无证驾驶等多种形式。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因素家庭是构成个人的最初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育、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青少年家庭不和睦、亲子关系不良、缺乏父母教育,容易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和反社会行为。
2、教育因素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教育能够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自我控制和社会适应能力。
如果教育不到位、缺乏关爱和指导,青少年的行为容易偏离正轨。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是青少年行为的重要背景,包括经济、文化、政治、法律等方面的因素。
在社会不平等的情况下,贫困和社会阶层的限制会给青少年社会适应带来困难,增加犯罪的风险。
4、心理因素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犯罪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如自卑、孤独、挫折感等都容易引起青少年犯罪行为。
心理因素还涉及到青少年的道德和认知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差、思想认识混乱会导致不良行为的发生。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了解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是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家庭教育家庭应该加强亲子关系,提高家庭教育的作用,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学校教育学校应该改进课程设计,注重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法律素养和心理健康。
3、社会支持社会各部门和机构应该积极参与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和帮助,让青少年有更多的选择和发展机会。
4、心理疏导针对青少年的不同的心理问题,制定专业的心理疏导方案,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难题,避免不良行为的发生。
青少年犯罪的法律问题研究
青少年犯罪的法律问题研究青少年犯罪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发展,青少年犯罪数量逐年增加,给社会安全和风气带来了严重威胁。
如何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迫切需要对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法律保护、刑罚和社会教育等方面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法律问题。
首先,法律保护是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法律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充分的保护,以确保他们的正当权益。
首先,在刑法上,对于一些轻微的青少年犯罪行为,可以采取缓刑、社区服务等非监禁刑罚,以避免对青少年造成长期不良影响。
其次,在治安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的未成年人犯罪保护机制,对于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要保护其隐私权,避免过度曝光影响其正常成长。
此外,应该建立健全举报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及时报告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护。
其次,刑罚制度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十分重要。
传统上,法律普遍采取与成年人一样的刑罚标准对待青少年犯罪,但这种做法有时会使青少年深陷犯罪歧途。
因此,建议针对青少年犯罪制定特殊的刑罚标准,兼顾保护未成年人及公共安全的双重目标。
首先,可以采取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办法,如犯罪行为需要进行教育教导,帮助他们认识错误,增强法律意识。
其次,对于严重犯罪行为,可以采取临时监护、收容教育等刑罚,以期通过教育改造使其重新回归社会。
这样的刑罚制度既能保护青少年的权益,又能防止重罪青少年随意逍遥法外。
此外,社会教育也是有效解决青少年犯罪的重要途径。
通过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可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首先,学校应加强法律教育,让学生了解法律规范和法治精神,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社会组织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帮扶和关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还可以通过举办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的法律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解决。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公共研究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公共研究青少年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
,旨在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影响以及预防措施,为社会提供有效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从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入手,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影响,最后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期为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青少年犯罪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犯罪的行为。
根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是指未成年人触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
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定义涉及到未成年人的年龄、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法律规定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概念。
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十万未成年人因犯罪行为被处理,其中涉及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多种犯罪类型。
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主要包括年龄偏低、犯罪动机复杂、犯罪手段多样等,给社会治安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
家庭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家庭教育不善、家庭关系紧张等都会导致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环境、社会价值观念等,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会导致一些青少年选择犯罪。
个人因素主要指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和行为,如性格缺陷、行为问题等。
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主要包括对未成年人自身的伤害、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等,给社会治安和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四、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家庭应该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育儿技能,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社会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关爱,提供更多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摘要: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研究清楚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从而找到预防措施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以及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分为宏观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微观因素包括个体、学校、家庭等影响因素。
本文重点分析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从家庭的结构与功能、氛围、父母的示范作用以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最后,根据这些因素给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开展家庭教育咨询;二是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是进行教育引导的先决条件,环境对人的道德观念、行为模式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三是树立良好的家长形象,为子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家庭因素;预防措施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一)概念青少年犯罪是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
我国刑法并没有明确规定青少年犯罪的概念,也未对青少年作出明确的年龄划分,而是作出了刑事责任年龄的相关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十四到十六周岁,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抢劫、强奸、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八类犯罪负刑事责任;十六周岁以上,承担完全刑事责任,但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我们所使用的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社会学、犯罪学的角度提出的。
在犯罪学中,青少年这个词指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的人。
这个概念包括了少年和青年两个年龄阶段的人。
在学术界,关于青少年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
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指14-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违反刑法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以我国刑法规定的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14周岁为起点。
广义的青少年犯罪是指10-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违法行为,并不仅仅是违反刑法的行为,还包括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条理和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
在我国的司法统计上,青少年犯罪包括14—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和18-25周岁的青年人犯罪。
本文采用这样的观点,青少年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少年实施的犯罪行为,包括了少年和青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
(二)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宏观因素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诸多,可分为两种类型: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宏观因素主要包括:1、政治法律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方针政策的巩固、国际政治思潮等因素都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产生影响。
2、经济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下贫富不均,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落差驱动。
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状况,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压力驱动。
3、文化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异质文化的冲突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文化因素。
我国文化冲突在时间和空间上主要分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以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
异质文化的冲突容易导致价值观念的不确定化,进而产生家庭功能的失调、学校教育偏颇,青少年亚文化的贫困以及社会主体文化的内在分裂等方面的问题。
4、社会因素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引起的人口大规模流动,使得不同价值观常处于对立的冲撞中,流动青少年脱离了原有非主流文化(相对于当前生活场所文化)的成长背景和生活轨迹,原有的价值观念失去规范,新的生活秩序和价值观念尚未形成,加之城市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外在刺激与诱惑容易造成流动青少年心理失衡(流动青少年在就学、就业等方面仍然存在客观的限制),同时青少年从“熟人社会”进入了“陌生社会”,相应犯罪行为的社会监督力量削弱,犯罪机会增加。
二、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因素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微观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学校因素以及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首属环境,也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对青少年人格的塑造具有奠基作用,家庭的作用表现在对其他外部因素影响的强化或削弱作用上。
家庭因素对于青少年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家庭的结构与功能、氛围、父母的示范作用以及家庭的教育方式等方面。
(一)家庭结构与功能我国在传统社会中,家庭作为一种经济单位,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生产工作中,家庭以父权制度下的主干家庭作为基本结构,家庭关系相对简单和稳定。
随着现代家庭的发展变迁,传统的家庭模式受到冲击,家庭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家庭日益取代大家族、城市双职工家庭普遍、夫妻分居两地增多、部分家庭因历史原因(文革等)受到创伤等现象在客观上造成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弱化现代家庭中,情感要素变为家庭追求的第一需要,家庭成为了和社会相对隔离的个人和生活场所,家庭出现了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最终导致家庭结构瓦解、家庭功能弱化等问题,家庭结构、家庭伦理、家庭教育等方面出现了危机。
家庭结构自然解组(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和人为解组(父母离异)导致的家庭结构残缺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
针对青少年犯罪的实证调查大都显示犯罪青少年中来自残缺家庭的比例较大。
离异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价值观念和社会交往等方面而在两种家庭结构残缺的类别中,人为解组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更大、更深远,相应的在青少年犯罪方面的作用也更大。
对于家庭变迁的另外一种形式——家庭重组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当中的重要因素,因为重组家庭中缺少家庭教育必备的人际关系,因而容易产生畸形的教育而使青少年偏废。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家庭生产功能、家庭消费功能、家庭娱乐功能、家庭生育功能、家庭情感功能、家庭宗教功能、家庭教育功能的异化和失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较大,家庭成员间松散甚至敌对的关系是家庭缺乏内聚力和控制力的表现,犯罪青少年的家庭氛围多表现为家庭困难、结构不全、缺乏沟通、亲情隔闻、教育缺损、情感矛盾、亲密度低等,父母教育则体现出教育内容偏差,教育方法不当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父母过度保护、过度偏爱、消极表率、拒绝否定、严厉惩罚等方面。
(二)家庭氛围家庭气氛是家庭成员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营造的一种家庭氛围。
家庭气氛紧张是青少年形成犯罪心理的直接原因。
美国学者Abrahamsen 于1944 年提出了家庭紧张(family tension)对犯罪行为的作用,他发现犯罪少年家庭比非犯罪少年家庭存在着更普遍的不健康的情绪气氛,即家庭紧张。
青少年罪犯的双亲感情失和、争斗不断以及他们与父母间关系紧张的比重远高于父母离婚的概率。
这类家庭紧张对儿童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儿童得不到关注和照料,情感需要和欲望得不到满足,从而抑制了儿童的成熟。
儿童情绪的不成熟和被忽视构成了反社会行为或犯罪行为的基础。
敌对、仇视、争吵会使青少年感到不安全和不满。
长期的家庭紧张会削弱家庭的凝聚力并影响家长营造教育青少年的氛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国内唐正芬引入系统家庭动力学概念研究其与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性,采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该自评量表包括四个纬度,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疾病观念。
研究结果表明,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为个体提供了良好的人际条件,使家庭成员在遇到困难时有良好的求助环境和支持系统,有助于个体较多采用求助、解决问题的应付方式,而较少采用自责回避的应付方式,家庭动力学特征直接或间接通过应付方式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易感性。
(三)父母的示范作用父母仅重“言教”,口头上遵循正确的准则,但自己行为倾向上所示范的都与社会公认的准则不协调,行为不端,生活不检点,结果“言教”败于“身教”,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教师”。
家长及家庭成员的各种违反道德、违法乱纪的不良行为,都会对青少年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使他们对社会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产生怀疑,使正常的规则内化过程遭遇障碍而出现偏离。
西方学者对于父母行为不良与子女犯罪关系的专门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犯罪青少年的父母自身都有犯罪行为。
英国教育家尼尔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
”大卫法林顿在经过对365名青少年犯罪进行调查研究后指出:“父亲没犯过罪的孩子有犯罪史的仅占8.4%,而父亲犯过罪的孩子犯罪的比例高达37%。
同时,母亲犯了罪,小孩犯罪的比例则更高……”。
1992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对8个省市青少年违法犯罪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查。
调查按照社会学抽样方法进行,样本取自监狱、少年犯管教所、劳动教养所、工读学校,共2000多人。
调查的结果显示,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家庭成员有违法犯罪记录的占20.5%,其中正服刑的占10.7%。
在家庭成员有违法犯罪记录的青少年中,约有50%的人认为,犯罪家庭成员对他们有意识地传授犯罪,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亲属犯罪后的处境又会使他们产生自卑、自暴自弃和无所谓的心理。
可见父母的不良行为与子女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四)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家庭教育能力、教育水平和教育态度及其方式方法等方面。
教育能力、教育水平和教育态度。
家庭教育能力主要决定于家庭教育投资、可用于教育的时间、父母的文化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低,认识社会事物的能力也就低,难以给予子女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父母也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他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言传身教,使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能够被其子女内化。
家庭素质高低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然这里所指的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但由于父母的教育态度、方式、方法存在问题,往往使家庭教育的效果违背家长的初衷,从而使家庭子女社会道德感的形成一开始就存在缺陷,以致影响青少年日后的违法犯罪。
教育方式、方法不当是造成家庭教育失败的主要方面:1娇惯溺爱。
娇惯溺爱对家庭子女无原则地、过分地迁就溺爱,使子女养成娇横、任性、自我中心等不良个性品质,造成这些子女社会适应困难。
2简单粗暴,这种教育方法使子女缺乏得到科学教育的机会,经常会受到莫名的责骂甚至体罚,它也最能反映出家庭教育的低下和无能。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体罚的唯一功效在于只能暂时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使其成为在家长或其他权威人物面前老实而背后放任的表里不一的人;同时一味地体罚,只会疏远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增加孩子的孤独感和判离性。
在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中生长的孩子,心灵会遭受创伤,倍感家庭的冷漠,甚至产生恐惧心理,被迫到家庭以外寻求同情与温暖,有时因此被坏人引诱而违法犯罪。
另外,父母的简单粗暴还会使子女从中学习、模仿暴力,容易使他们变成一个冷酷的、残忍的、好打斗的人。
一些暴力犯罪案件中的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就是在父母的暴力性管教下离家出走,进而走上犯罪道路的。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常常情绪不稳、残暴、缺少同情心,具有反社会倾向。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措施(一)开展家庭教育咨询。
马卡连柯曾指出:我们应当组织家庭教育,而作为国家教育代表者的学校,应该是这种组织的基础。
因此学校应与家庭配合起来。
聘请一些专家及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成功经验的家长进行指导,给家长提供咨询,使父母充分认识正确科学地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必要性,掌握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为教育子女,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在理论上、方法上提供帮助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