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荣主要学术思想阐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世荣主要学术思想阐释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介绍了元代医家曾世荣的儿科学术思想。他重视四诊合参,尤强调望诊,并精研脉证,对五软、惊风、癫痫等疾病的诊疗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处方用药灵活,因人、因地制宜,并且强调优生优育、预防保健,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曾世荣;学术思想;儿科
曾世荣(约1252—1332年),字德显,号育溪,湖南衡阳烝西人,元代儿科医家。曾世荣幼年习儒,后从世医刘思道习医多年,颇有领悟,渐精于儿科并知名于时,审证处方,每有独到之处,为人仁笃,重义轻利,深为时人所敬重。曾氏曾将刘思道的方论、诗诀等遗著详加编次,删增补缺,又旁求当时明医论述,并汇集自己平时的论证与方剂,于至元31年(1294年)撰成《活幼心书》3卷,刊行于世。另著有《活幼口议》20卷,论述儿科医理。
曾世荣从医60余年,尤精于儿科。其对小儿基础理论研究颇深,如对小儿生理病理、护养保育、面部望诊、指纹诊、脉诊等均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证候分类治法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
义的概括。
1 重视优生优育
曾世荣详细论述了环境、情志、饮食、起居、生育年龄和药物等与优生的关系。《活幼口议》曰:“夫人立室安家,求嗣必纯,纳妇种子,在贤且德,然而妇乃贤淑,夫又质良,生男不肖者有之,非夫妇之失情,人伦失序,事有不备者,良由公始不能善血阝胚胎之气,妯娌不与矜顾护爱之理,气胎涵养,宜在冲和。冲和者,同其天地之宽量,应乎四时之运行,妊娠之间,怀育之次,但常令孕妇乐以忘忧,不作怖畏,亦无恐惧,饮食有常,起居自若,此乃以顺其中而全其神,以和其气而益其脉,是与调而助之,扶而补之,何患胎气不安,生子不伟。”由此可见,家人对孕妇要多方加以爱护和关照,无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要作出妥善安排,孕妇本身要做到起居饮食有规律,视听言行有所讲究,情志乐观稳定,不可忧愁烦恼和恐惧,这样才能保证所生子女聪明健康。否则“致胎中受病”,举例如下。
(1)胎病作热。“儿在胎中,母多惊悸,或因食热毒之物,降生之后,儿多虚痰气急短满,眼目眵泪,神困呵欠,不发伸舒,呃呃作声,大小便不利……皆由胎中受热”所致。
(2)胎气蕴热。“儿在胎中,母多恚怒,郁闷之情不散,又因胎气燥湿,儿作艰难……令儿食即呕吐,眼不定蓆,神不安稳,闻晌即掣,苦不解蕴,毒热相干,久作无辜,成疾害生。”
(3)胎病风热。“儿在胎中,母常喜食动风之物,热毒流传,致儿受之,隐在经络,则手足拳挛,注入血脉,则肌体枯槁,其儿眼常喜扇,
血不荫心,神不守舍,怯人恂物,视作定目。”
(4)胎病惊热。“儿在胎中,母因惊悸,惊气入胎,胎儿当受之,降生之后,其儿精神不爽,颜色虚白,初则温温有热,其后颊赤饶惊,物动即恐,声响即悸。”
(5)胎病结热。“儿在胎中,母失调理,恣纵饮食,不加将护,蕴热颇久,乃至降生,热气隐蔽,传入于里,遂作闭结,其结由热极得之,大便不通利,冲心腹胀,脐突撮口。”
(6)胎病卫热。“儿在胎中,母伤和气,饥饱劳役,神疲力倦多矣,其有不劳役者,即有忧愁思虑,役乎其中,动之真气,攻之虚邪,于乱神魄,流入胎脏,儿乃受之,既生之后,儿当昏困,腹急气鹿,重则喘急,睡思不稳,狂啼烦哭,肌肉不滋,亦生疮痍,热发早晚,精神少具。”
(7)胎病潮热。“儿在胎中,母曾发作子疟,或是因患瘴气,母或饮酒无厌,或是冒风伤暑,热入经络,有伤荣卫,母虽分娩,以脱其难,儿袭其气,阴阳不解,初生嫩弱,血气不和,热作潮来。”
曾世荣对于上述妊娠妇女由于内伤七情、饮食不宜、外感六淫等导致婴儿发热的论述,时至今日仍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2 望诊要精观形气
曾世荣十分重视四诊,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儿科望诊的重要性,故在强调四诊合参的同时,尤重望诊。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面,小儿病情的虚实,不应仅看外表的肥瘦,而应把形态和气色结合起来,辨别疾病的虚实。他在《活幼口
议》中充分强调了这一点:“凡理婴孩先看面部,定气察色最为要也,良由内有疾而形于外,是以本位与地位一体。”同时在望诊中,认为“要精观形气”、“细察盈亏”,并指出“观形气”主要观察小儿面部气色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活幼口议》对小儿望诊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分别从“五脏五色本立”、“分定五位所属”、“五脏伏敌喜伤”、“面中气色忽现”、“五脏分部定位”等方面论述。其中“五脏五色本立”叙述了五脏所主五色及五行生克、五位生本相临、五脏胜伏相交等内容。“五脏伏敌喜伤”则运用五行生克关系叙述了五脏伏敌喜伤及所主疾病。此外,形体之外重视气色,曾世荣认为“小儿虚实有非系肥瘦,而系乎气色”。他认为望诊不应只限于外部形态,而应重视气色。这主要是因为小儿“有肥而气怯,瘦而气壮,气怯则色必嫩,其为虚可知矣;气壮则色必盛,其为实可知矣”。
3 精研脉证,提出三部五脉说,归纳小儿指纹十三种脉形
曾世荣精研脉证并以脉统证。对小儿脉诊很有研究,提出了“三部五脉”说。即:“小儿三部,面看气色为一部,虎口纹脉为二部,寸口一指为三部;五脉者,上按额前,下诊太冲,并前三部,谓之五脉。”此外,在《活幼心书》中写道:“叔和《脉经》曰:孩儿三岁至五岁,呼吸须将八至看,乃以八至为平。及观张氏《脉诀》云:小儿常脉只多大人二至为平。余尝指下审之,果一息六至为平,若七至八至乃是数脉,主发热作惊。由此而论,则脉之微妙,不可不察,学者当审而切之,庶无错误。”可见曾世荣通过临床实践,认为一息六至是平脉,八至为数脉,实为发热作惊之病脉,从而纠正了自晋·王叔和的《脉
经》以来认为孩童脉搏一息八至为平脉的讹误,发展了儿科脉诊,对后世脉学的研究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无疑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曾世荣在重视小儿望诊和强调以脉统证的同时,对小儿指纹进行认真的研究。其在前人指纹诊法的基础上,对小儿食指络脉形态进行拓展,将其归纳为13种脉形,即“流珠形”、“环珠形”、“长珠形”、“来蛇形”、“去蛇形”、“弓反里形”、“弓反外形”、“枪形”、“鱼骨形”、“水字形”、“针形”、“透关射指面”、“透关射甲”,且附有脉形图,进一步扩大了小儿食指络脉的主病范围。
4 提出五软病名,阐发脑与神的关系
五软系指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护导致脾肾不足、气血亏虚,出现头项、手足、肌肉和口痿软无力的病证。俗称“软瘫”,为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障碍的疾患,多见于五、六岁以内的幼儿。肌软则患儿全身肌肉或部分肌肉痿弱无力;头项软则不能抬头,或抬之不高、抬之不久;口软则虚舌出,或啜食咀嚼无力;手软则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脚软则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
关于五软的病名,宋代以前的医书未见专题论述,多数医家将其纳入“胎弱”、“胎怯”或“迟证”等疾病中综合论述。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五软”的名称,并具体指出“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与“胎弱”、“胎怯”和“迟证”等疾病加以区分。其病因多为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又因母血海久冷,用药强补而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好色贪酒,气体虚弱;或年事已迈,而后生子;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堕胎药不去而竟成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