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世荣主要学术思想阐释

合集下载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儿科文献】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

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不断充实发展。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我国儿科医学起源很早,4000年前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了20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龋”(龋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婡妃之子头部生病。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癎”、“婴儿瘛”的记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以及泄泻、喘鸣等病证的诊断及预后。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一时期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并记录为儿科最早的医案。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活幼口议》版本、作者考与学术思想评析

《活幼口议》版本、作者考与学术思想评析

鞭: 臻 鞭 鬻 搿 瓣 鹫 埘董 薯 蛰 警

《 活幼 口议》 版本 、 作者考与学术思想评析
陈 玉 鹏
( 上 海 中医药大 学 , 上海 2 0 1 2 0 3 ; 福建 中医药大 学 , 福建福 州 3 5 0 1 2 2 )
指导: 严 世 芸


《 活 幼 口议 》 为成 书 于元 时 期 重要 的一 部 儿 科 专 著 。 作 者 演 山省 翁 , 约 为 南 宋 晚年 到 元 代早 期 生活 在 江 南 一
史・ 列传 第 五 十 九》 记载 , 李实“ 景泰初 , 为 礼 科 给 事 中 … …是 年 十月 进 右 都 御 史 , 巡抚湖广 , 五 年 召还 ” , 序言时间为“ 景 泰
四年” . 则该 抄本应作于 1 4 5 3年 , 而版本源 流则应早 于 1 4 4 9 年, 比明嘉 靖 本 早 , 惜 此 本 残损 程 度 较 大 , 且卷数残缺。
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俑 者 是 近 代 日本学 者 丹 波 元 胤 , 他 在 日抄 本 《 活 幼 口议 》 后
跋及《 中 国 医籍 考 》 中, 称该书为“ 元・ 曾世 荣 撰 ” , 此 后 诸 多 学
书馆 藏 有 手抄 本 1 册, 不分 卷 。
明嘉 靖 本 为 现 存 较 早 刊 本 ,缺 卷 一及 卷 二 部 分 内容 , 所 幸 缺 文 由范 行 准 抄 补 , 故 尚 称 完 整 。卷 首 有 书林 静 斋 叶 一 兰 序. 序 中 言及 作 者 称 “ 省翁” 。 日本 抄 本 与 明 本 相 较 , 有数处大段 文字脱漏 , 计 为 卷 三 “ 议明道” 一节 、 卷 七 自“ 心部所 主” 至卷末 、 卷 十 三 自“ 益 神 定 志丸” 至卷未三段 , 且抄 本全 文俗 字 、 异体字 、 别字较 多 , 阅 读

惊风学说源流学术争鸣

惊风学说源流学术争鸣

惊风学说源流学术争鸣【摘要在探究大量中医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将历代医家就惊风学说的学术观点和医疗经验全面系统地进行探究和整理,较完整地反映了惊风学说的源流和争鸣,有利于中医儿科学术的提升和发展,并有效地指导临床应用。

【惊风学说;学术争鸣;源流;小儿惊风的治法和方药自惊风立名之后,宋《太平圣惠方》所列急慢惊风的治法方药多有混淆,以金石重坠及祛风之剂为主。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首倡摘要:“急慢惊阴阳异证,切宜辨而治之,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

”同时指出“世间俗方,多不分别,误小儿甚多”。

不过从《小儿药证直诀》所列30余首治惊风方剂来看,仍未脱世俗之见,其中金石脑麝、朱砂水银、牵牛全蝎之类重坠、窜烈、峻下之品甚多,因此后世医家怀疑是否为钱乙用药之本意。

钱乙用药以柔润著称,在对急惊阳盛之证的治疗上,主张用利惊丸,“以除其痰热,不可和巴豆及温药大下”。

闫孝忠在《闫氏小儿方论》中对钱乙的惊风之论有所补充,他说摘要:“治小儿惊风,痰热坚癖,能不用水银、轻粉则便,如不得已用之,仅去痰即止,盖肠胃易伤,亦损口齿。

”治急惊风,“当其搐势渐减时,和镇心治热药一、二服,候惊势已定,须臾以药下其痰势,心神安宁即愈”。

治慢惊风,“凡小儿吐泻,当温补之。

每用理中丸以温其中,以五苓散导其逆,连和数服,兼用异功散等温药调理之。

……若已虚损,宜和附子理中丸,研金液丹末,煎生姜米饮调灌之,惟多服乃效”。

金液丹即硫黄一味,温肾回阳。

宋·刘昉《幼幼新书》首次较为具体论述了慢脾风的证治方药,认为慢脾风的治疗以醒脾、健脾、去涎熄风为原则,常用方剂如玉诀醒脾散、手彬银白散、郑愈醒脾散等。

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认为惊风不惟热极生风,“寒暑燥湿之极亦能生风”,“痰涎壅闭而作搐”,治疗提出“当去痰涎,次固元气”,先服芎竭散,并用手法去寒痰冷涎,次服没珠膏,后服益真汤,助服前朴散。

元·张从正《儒门事亲》也主张先用吐涎之药,后服清凉坠涎之品。

periodical__gszy__gszy2009__0903pdf__090304

periodical__gszy__gszy2009__0903pdf__090304

1养胎护胎,优生优育 胎儿期保健,我国古代称之为“养胎护胎“胎养胎 教”,历来认为这是儿童保健的第一步。先天之本,是一生的 根基,胎儿保健,对于后天体质强弱、智力高下、疾病寿天, 有着深远的影响。胎儿期间,母体与胎儿息息相关,正如《格 致余论・慈幼论》所说:“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 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所以,胎儿的强弱,禀受 于父母,胎儿期保健,必须依靠胎前及妊娠期孕妇的保健来 实现。我国汉代《大戴礼记・保傅:》关于‘‘文王胎教”的记载, 表明早在商周时期已有做好胎养胎教能使小儿健康聪慧长
万方数据
自两 一‘盖20D9年第22卷第3期G删H如w删矿嘲2DD9
科学方面造诣很深,并有不少创新。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主要著作有《活幼心书》和《活幼 口议》等传世。他的学术思想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指导有深
刻的意义。
yDf.22Ⅳo?
3哺育小儿,饥饱有度 曾世荣十分重视小儿疾病预防,他强调:“与其病后求 良药,不若病前能自防。’,f电认为小儿吃得过饱或穿得过暖, 非徒无益,反而有害,足以成为致病因素。有的父母只要听 到孩子啼哭,便误以为是饥渴所致,遂遽哺之以乳食,强之 以杂味,不亦多乎!有数岁者,娇惜太过,不问生冷甘肥,听 其贪食,岂能知足!爱之实以害之,遂伤脾胃,不吐则泻,或 成疳积浮肿,传作异证,此则得于太饱之故。有的父母,唯恐 孩子受寒,有遇清朝薄暮,偶见阴晦,便加以厚衣重衾,或近 于红炉烈焰,又且拘之怀抱,唯恐受冷。及长成者,所爱亦复 如是,遂致积温成热,热极生风,面赤唇红,惊掣烦躁,变证 多出,此乃失于太暖之散。“这种饱食厚衣的方法,名日“爱 之,其实害之。” 4继承前人,论治惊风 曾氏对多种儿科疾病症候分类治法做了精炼翔实而具 有指导意义的论述,对急惊风有较详细论述。惊风是小儿时 期常见的一种重急病证,临床以昏迷、抽搐为特征,又称“抽 风”。在古代属四大儿科要证之一,由于来势急暴,变化迅 速,因此也是一种“恶候”。早在《诸病源候论》中就有惊候的 记载,至《太平圣惠方》首见惊风之病名,并有急、慢性之分。 该书指出:“夫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 邪所乘,干于心络所致也。心者,神之所舍,主于血脉,若熟 盛则血乱,血乱则气并于血,气血相并,又被风邪所搏,故惊 而不安也,其候偏身壮热,痰涎壅滞,四肢拘急,筋脉抽瘛, 项背强直,牙关紧急是也。”书中对急惊风的症候有详尽的 描述,对其病因病机也有较深刻的认识。嗣后,钱乙《小儿药 证直诀・脉证治法》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本着五脏之论,以 “心主惊、肝主风”为惊风的发病基础,进一步指出急惊风的 病位在心肝,慢惊风的病位在脾胃,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 合温补”的治疗原则,对急慢惊风从阴阳属性、病理转归及 治疗原则诸方面,作出了创见性的论述,规范了后世对于急 慢惊风的分类辨证。曾氏在此基础上将急惊风归纳为“痰” “热“惊”风”四证及“抽”搦“‘颤“掣”反”引“窜” “视√\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报龙丸、 镇惊丸等治疗惊风,沿用至今。 5四句七言,传诵医理 医学知识的普及需要多种途径,四句七言歌诀就有助 于医学知识的普及。曾氏将小几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四句 七言歌诀,以便初学者理解和记诵,对儿科学知识的普及应 用起到了促进作用。如抱龙丸,曾氏言:“抱龙星麝竺雄黄, 加入辰砂痰热尝,琥珀抱龙星草枳,苓淮参竺箔朱香,牛黄 抱龙星辰蝎,苓竺腰黄珀麝僵,明眼三方凭选择,急惊风发 保平康。”字句简练,易于传诵。 6规范职场,大医精诚 曾氏强调,热爱幼儿,把患儿当作自己的儿孙看待。曾 世荣78岁时曾为自己的画像题诗说:“涉历风波老此身,业 医惟务体诸仁,幼吾幼及人之幼,一念融为四海春。”这是他 一生热爱幼儿的真实写照。廉公亮在《活幼心书》序文中说: “育溪曾德显,儒家者流,明小方脉,幼幼之心,不啻父母仁 人之用心也。俾后人亦能推此心以及人及物,则活幼之心为 无穷也。”另外,曾氏对患儿不分贵贱贫富,全都一视同仁:

儿科中医-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儿科中医-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32
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 明确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体质特点 • “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 • “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用药注意点 • 按六气病因论述小儿温病,与叶桂的卫气营血学说相辅相成
33
明清时期痘疹专著
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记载用“稀痘方”;《 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
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 20卷,共论证200余种。其中记载了小儿外科、 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 伤科病证70余种,为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作出 了重大贡献。
26
明代名医万全,字密斋,有《育婴家秘》4 卷、《幼科发挥》2卷、《痘疹心法》23卷、《 片玉心书》5卷、《片玉痘疹》13卷等
张从正善用攻下法治疗热病,为小儿热病运用 “上病下取”法提供了范例;
李杲喜用温补,重视调理脾胃,对后世儿科脾 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 养阴法见长。
24
元代名医曾世荣从医60年,编著《活幼心 书》3卷、《活幼口议》20卷。
其学术特点:
一是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为全面;
17
⑤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钱乙创立了异 功散、地黄丸、白术散等名方,临床用药以成药 为主,在《小儿药证直诀》135方中,丸剂71方、 散剂45方、膏剂6方、外用7方,汤剂仅6方。
18
学术观点的对立
寒凉派 山东省东平县董汲撰《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总结了用寒凉法治疗麻、痘、斑、疹的经验 私淑钱乙,钱乙为《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写序
40
中医儿科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在剂型改革方面研制出了一批新剂型 儿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指南研究

齐世荣先生史学思想述评

齐世荣先生史学思想述评

齐世荣先生史学思想述评作者:徐蓝《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2日11版)齐世荣先生是我的业师,我学术成长的每一步都浸透着他的心血。

如今恩师驾鹤西去,弟子悲痛万分!齐先生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世界史大家,中国世界史学界的领军人物,对中国世界史学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现整理先生的重要史学思想,作为对先生的永久怀念。

限于篇幅,仅从三个方面予以介绍。

一、世界通史与世界现代史齐先生长期从事世界历史的教学与研究,虽着重于世界现代史和现代国际关系史,但对世界通史、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也颇有造诣。

在多年的治学实践中,他对世界史和世界现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看法。

先生认为,世界史是古老的历史学中的一门自成体系的、独立的分支学科。

这门学科在我国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建立起来的。

先生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人类历史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最终走向全球一体化的过程。

与此相适应,历史学也是先有国别史、地区史,然后才有世界史。

人类进入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日益密切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而欧洲由于其二战后的整体衰落,“欧洲中心论”的世界史体系也开始面临严重挑战,因此直到此时,撰写世界史才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先生还认为,尽管世界史作为历史学中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中外史学家对它的研究对象、范围、意义等只是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但还是达成了一些共识:世界历史本身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研究世界历史,应运用全球观点(或称世界全局观点)去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全球观点去看待某一地区、国家、民族在整个世界史中的地位;世界史的主要内容应是那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运动和世界各地的相互关系;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的历史,将会导致灾难;撰写世界史可以有多种范式或角度。

世界现代史是齐世荣先生的专攻对象。

他认为,现代指的是大约从20世纪初到今天的这段时间。

中西医临床儿科学第一章绪论

中西医临床儿科学第一章绪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特点:崭新时期 儿科古代四大证现状:痧、痘、惊、疳 多种重证的中医治疗现状:新生儿破伤风、乙脑、麻疹、小儿麻痹症、重证肺炎、病毒性肺炎、痢疾、急慢性肝炎、肾炎、哮喘、秋季腹泻等。
医学教学方面:
整理500多种古医籍
编写《中医儿科学》教材
成立中医院校,招收各层次学生
01.
02.
03.
重点医家:孙思邈—《千金方》60卷
“少小婴孺方”2卷列于卷首
小儿疾病分门别类:九门
《备急千金要方》列方325首,《千金翼方》载方75首,共列方400首----是我国最早的小儿杂病著作。
宋、金、元时期(公元10~14世纪)
01
特点:成立期
02
北宋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最早痘疹专著
南宋刘肪《幼幼新书》40卷,宋代最大的儿科巨著。最早记载小儿虎口三关查看指纹的方法
03
重点医家:儿科之圣—宋•钱乙。其学术经验代表作《小儿药证直诀》(系门人阎孝忠编辑撰成) 8点贡献: 1)对“变蒸论”的独特理解; 2)诊病6种脉; 3)创立五脏证治法则; 4)重视望诊,“面上症”、“目内症”; 5)对出疹性疾病的描述; 6)指出惊痫、急慢惊风的不同; 7)把“疳”列为脾胃病; 8)善于化裁古方
解剖结构的直观化
诊断技术的现代化
用药途径的直接化
危重急救的速效化
预防保健的规范化
三、西医儿科学的优势
复习思考题
简述西医儿科学的优势
第三小节
第三节 中西医儿科临床结合的切入点
01
02
03
04
05
病证结合,辨病病证
病因结合,审因求治
病机结合,阻截病势
机理互释,凭变立法

曾世荣儿科望诊经验浅析

曾世荣儿科望诊经验浅析
1 观形气
性 的寒 热 虚实 关 系密切 ,观察 患 儿 的动静 姿 态 异常 , 可 以判 断病性 的阴 阳、寒热 、虚 实 。《 幼 口议 》卷 四 活 议 初 生牙 儿证 候 二十六 篇 中有 一 十八 证 为通 过 察看 患 儿 姿态 来 分辨 疾病 ,如 议 夜啼 ,云 :啼而 不 哭 是烦 , 哭 而 不啼 是躁 。若儿 啼哭 ,胸膛仰 突 ,首反 张 ,喜 灯 者 ,心 经 有热 。若 儿 啼哭 ,头 低 身 曲 ,眼 闭肚 紧 者 , 脏 腑 留寒 。又 如议 急惊 风 证候 ,首次 详述 惊 风 八候 概 念 ,即搐 、搦 、掣 、颤 、反 、引 、窜 、视 八种 病 理 姿 态 。对 临床惊 风 的诊 治有 重要 意 义 ,得 到后世 医家 的
徐金星
关 键词 : 曾世 荣;名 医 经验 ; 中医诊 断学 ; 中医 儿科学 ;望 诊 d i 036 /i n17-7 9 0 1 3 0 o:1.9 9 .s.622 7 . 1. . 7 js 2 20 文章 编号 : 17.79 (0 1 2 -0 80 622 7 2 1)・30 1—2
◎健 E现 哼 D MMI EOS DD代 IEC CRE IT NA N
脏双源 C T提示 :冠脉一支狭 窄 6 %,现 感胸背 闷痛 , 5 心悸气 短 ,咽 间若堵 , 口不 苦 ,夜寐 一般 ,大便溏 ,舌 淡暗苔 薄 白,脉弦细 ,间呈歇 止之象 。心气虚 为本 ,痰 瘀痹 阻心脉 ,遂 使冠脉狭 窄 ,而血行 不畅 ,则 心失所养 而搏击 失序 ,拟 益气养心 ,豁 痰化瘀 ,佐 以疏肝 解郁 以 畅通 心脉 。白参 lg O ,瓜蒌皮 lg O ,柴胡 l g 郁金 lg O, O, 九香 虫 5 , g 五灵脂 lg 三七 参 5 , O, g 琥珀 5 , g 甘松 lg O, 丹参 2 g 0 ,炙远志 6 ,桂枝 8 ,炙甘 草 lg g g O ,清半夏 lg O ,薤 白 1g 2 。3月 2 5日 2诊 :上方 从心肝论 治 ,药 后咽堵 及胸 闷痛 减轻 ,仍 有心悸气 短之感 ,但 脉弦细 , 匀齐 ,舌淡苔薄 。上方加龙 骨 3 g 0 ,黄芪 2 g 0 ,5剂 。4 月 6日 3诊 :药 后相安 ,一周 内心悸 只发一次 ,短时 即 止 ,无 胸 闷,夜寐 安,大便转 正常脉之无序 关乎五脏 ,资始 于 肾,资生 于脾 ,治节于肺 ,约束 于肝 ,统辖于 心,然 恒 以 肾为关键 。故宜作相应 更易 。再拟 原法 出入 ,白参 lg O ,瓜蒌皮 lg O ,柴 胡 lg O ,郁金 lg O ,九香 虫 5 ,茯 g

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复习重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儿科复习重点

简史1. * 据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有小儿医的时期是:A. 春秋战国至两汉B. 秦至两汉C. 隋唐D. 唐朝E. 宋朝2. 我国最早记载婴儿病的医书是:A. 《内经》B. 《千金方》C. 《颅囟经》D.《小儿药证直诀》E.《诸病源候论》3. * 我国古代文献记载最早的小儿医是:A. 巫方B. 巢元方C. 孙思邈D. 钱乙E. 扁鹊4. 我国什么时候对小儿疾病的认识和防治已有医案记载:A. 春秋B. 战国C. 秦汉D. 隋唐E. 宋元5. * 相传我国第一部儿科著作是:A. 《小儿药证直诀》B.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C. 《颅囟经》D.《幼幼新书》E.《小儿病源方论》6. * 我国最早专篇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著作是:A. 《小儿药证直诀》B. 《颅囟经》C. 《小儿用药本草》D.《诸病源候论》E.《备急千金要方》7. * 首创小儿五脏辨证法则,并对惊风和癫痫作出明确鉴别的医家是:A. 万全B. 陈飞霞C. 王肯堂D. 钱乙E. 夏禹铸8. * 我国第一部论述小儿麻、痘、斑、疹的专著是:A. 《小儿痘疹方论》B. 《小儿斑疹备急方论》C. 《小儿痘疹袖金方论》D.《博集稀痘方论》E.《幼幼新书》9. 小儿痘疹用温补方药的创始人是:A. 钱乙B. 董汲C. 陈文中D. 刘锡E. 曾世荣10. * 汇集宋代以前的儿科学术成就,为当时世界上内容最完备的儿科专著是:A. 《幼幼新书》B. 《活幼心书》C. 《活幼心法》D.《全幼心鉴》E.《幼科发挥》11. 明确指出新生儿脐风撮口与成人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的蓍作是:A. 《幼幼新书》B.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C. 《活幼心书》D.《小儿病源方论》E.《幼科指南》12. 薛铠、薛已父子所著的儿科专书是:A. 《保婴撮要》B. 《婴童百问》C. 《育婴家秘》D.《幼科要略》E.《证治准绳.幼科》13. * 我国的“人痘接种法”起于:A. 唐代B. 宋代C. 元代D. 明代E. 清代1. A 2.A 3.E 4.C 5.C 6.E 7.D 8. B 9. C 10. A 11. B 12. A 13. D多选题1. * 我国古代儿科四大要证指的是:A. 麻疹B. 天花C. 水痘D. 惊风E. 疳证2. 明代万全的儿科著作是:A. 《育婴家秘》B. 《幼科发挥》C. 《片玉心书》D.《保婴摄要》E.《全幼心鉴》3. * 钱乙创制的著名方剂是:A. 异功散B. 七味白术散C. 六味地黄丸D. 扶元散E. 牡蛎散4. 元代医家曾世荣的著作是:A. 《全幼心鉴》B. 《活幼便览》C. 《活幼口议》D.《活幼心书》E.《活幼心法》5. * 关于惊风,钱乙提出的治疗大法是:A. 疗惊必先豁痰B. 急惊用凉泻C. 慢惊用温补D. 治惊首重胃气E. 急惊先当定搐1. ABDE2. ABC3. ABC4. CD5. BC五、简答题1. * 钱乙与吴鞠通对小儿体质特点分别提出了哪些著名论点?3. * 陈飞霞是如何概括小儿患病后指纹的变化?六、论述题1. * 钱乙的主要学术观点和学术成就有哪些?2. * 万全有何主要著作,试述其主要学术思想?4. *《幼幼新书》的作者是谁?有什么主要学术成就?五、简答题1. 答:钱乙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曾世荣对儿科学的贡献

曾世荣对儿科学的贡献

对 惊风进行 了细化 , 将急惊风 归纳为 “ 痰 ‘ ” 惊” 风” 热 ‘ “ 四证及 “ ‘ 抽 ‘ ~颤~掣 ‘ 搦 反 (】 ‘ “ ” 弓 窜”视 八候 , 出镇 提 惊、 截风、 退热、 化痰治法 , 立琥珀报龙九、 镇惊丸等治疗惊风 。另外, 用四言七 句歌诀推 广医学知识 , 应 强调对 惠儿无 论贵贱贫富, 一视同仁 , 可见其 学术思想对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心传授其术 。 刘思道的五世祖刘茂先是一位儿科名医 , 曾经 师承宋徽宗时期享有“ 活幼宗师 ” 之称 号的戴克臣, 深得戴
氏真传 。 曾世 荣 因 而 继承 发 扬 了戴 、 二 家 的学 说 , 在 儿 刘 故
离脂肪酸增加而加重胰 岛损伤。 脂毒、 糖毒导致胰岛素分泌 由代偿性增多到减少 , 导致脂肪 、 白合成减 少, 蛋 出现消瘦 乏力等。 此外感受外邪如感染风疹病毒、 柯萨奇 B 病毒等,
[ ] 梁真 , 桦. 4 程 脂毒 性与 2 型糖尿病 [ ]国外 医学: J. 内科 学分
册 , 04 3 () 5- 2 0 ,1 2 : 0 5. 3

~ 讨~
[ 】 潘善余. 5 从毒辨 治糖尿病探析 [ 】 中华 中医药学刊,0 7 2 J. 20,5
(): 8 9 1 3 -3 .
() 2 4 2 4 4:5-6.
并发症的产 生; 多脂质在 肾小球 、 过 肾小管 内沉积 , 促进系
膜 细 胞 增 生 和 蛋 白尿 形 成 及 肾脏 损 害E]心 肌 细 胞 过 多脂 : 质 沉 积 , 导 心肌 纤 维 变 性 和 心肌 细 胞 凋 亡 ; 毒 对 血流 动 诱 脂
关键词 曾世荣; 儿科; 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2 9 R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4 6 5 (09 0— 0 6 0 1 0— 8 2 2 0 ) 3 0 0— 3 0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第一章儿科学基础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儿科学,是在中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她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汇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形成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包括中医儿科学基础和各类病证防治,以应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认识儿童的特点,研究防病治病措施,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作为本学科的中心任务。

在历史上,中医儿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现代社会,在相关学科进步的氛围中和国家社会的关心下,中医儿科学在学术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儿童保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学习中医儿科学,首先有必要了解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熟悉著名儿科学家的学术思想、成就及其著作。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中医儿科学起源期(远古~隋唐)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对发掘出的40多个“北京人”个体的分析统计,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4岁。

因此,可以说,人类早期从偶然发现到有意识应用的原始医学积累,相当部分属于儿科学的范畴。

现存古籍有记载的我国第一位儿科专科医师是扁鹊,时在战国时期,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据医学史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现已发现的我国最古医书,成书早于《黄帝内经》。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婴儿病间(痫)方”,用雷尾(雷丸)药浴治疗,又记载了“婴儿瘛”的病证。

《黄帝内经》有不少有关小儿的记载。

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七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戴思恭《推求师意·小儿门》述评

戴思恭《推求师意·小儿门》述评

2020年第6期•书刊述评•戴思恭《推求师意•小儿门》述评浙江省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武义,321200)程志源摘要:本文采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对《推求师意•小儿门》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该书《小儿门》先述根据小儿脉象、指纹颜色、皮肤温度判断所主病证的方法;其次,分别论述蛔虫、丹瘤、脱肛脱囊、木舌、解颅、夜啼、斑疹、惊、疳9种儿科病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或方药,其中对夜啼、斑疹、惊、疳4种病证的论述尤为详尽;最后,对变蒸学说及其异常情况的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推求师意•小儿门》在继承朱丹溪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引用《诸病源候论》《小儿药证直诀》等的学术观点,对小儿诊法、常见儿科病证的理法方药、变蒸■理论进行了归纳和完善,使丹溪学派的儿科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了升华。

关键词:戴思恭丹溪学派推求师意小儿门述评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20)06-0076-03Narrative and Comments on the Pediatric Section of DAI Sigong s TuiQiu ShiYiCHENG Zhiyuan(First People z s Hospital of Wuyi,Wuyi321200,China)Abstract:Using the Philology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main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uiQiu ShiYi,and comments.The pediatrics section of the book first describes the method of judging the main disease syndromes in children's pulse,fingerprint color,and skin temperature;secondly,the etiology,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or prescription of nine kinds of pediatric diseases such as round w orms,children's skin infections or ascariasis,hemangiomas,anal prolapse,hernia,swelling of the tongue,hydrocephalus,night crying,rash,convulsions and malnutrition were discussed.Among them,the discussion on the four diseases of night crying,rash,convulsions and malnutrition is particularly detailed;finally,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views o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z 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laws and their abnormal conditions.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ZHU Danxi z s academic thought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the pediatrics section of TuiQiu ShiYi quoted academic views such as Zhubing Yuanhou Lun and Xiao'er Yaozheng Zhi Jue.The methods of diagnosis of pediatric diseases,pathology,treatment of common pediatric diseases,prescriptions,and the theory of c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ere summarized and improved,and the academic thinking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pediatrics in Danxi School were sublimated.Keywords:DAI Sigong;Danxi School;TuiQiu ShiYi;the pediatrics section;Narrative and Comments丹溪学派戴思恭(1324-1405年),字原礼,号肃斋,世居浦江九灵山下(现属诸暨市马剑镇马剑村)。

王敏淑教授学术思想探讨及临证心得

王敏淑教授学术思想探讨及临证心得
( 文校 对 :王治 华 本 收稿 日期 :腑 的病理 变化 。以 目诊为 例 , 同为 眼泡浮 肿 , 小婴儿 目赤而 闭 ,眼泡 浮肿 为胎 热 ; 大 儿眼 泡浮 肿 、足 冷肚腹 热 甚则 考虑 陈积 所 伤 ,两脸 微 红 ,发热痰 喘 即为外感 风 寒 ,眼泡 早晨 突 浮 ,过午 稍消 为水肿 。 目直似 怒 、睛 露不 活为惊风 八候之 表现 。 目慢 神 昏,入睡 扬睛 为慢 惊 风 。 目生眵屎 , 白睛微 黄 为肝 疳 。又 如察 舌 ,即有 重舌 、木 舌 、鹅 口、弄舌 、 舒舌 等 区别 。又 有耳 鼻等 苗 窍诊法 ,不一 而足 ,显示 了 曾氏丰富 的望诊经 验 。
王敏淑教 授学术思想探讨及 临证 心得 ※
高颜 华 王改仙 周 铭
摘要:基于河北省第三批 中医药师承工作的开展,总结并初步领会王敏淑老师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如:灵活用药、综合辨证、证与症相 结合的一整套 自己独特的诊疗思路与方法活用、妙用对药、组药,善用经方、效方,喜用清热、益气、活血化瘀大法,提高 自己的临证水平,
※基金项 目:河北 省第 三批名 老中医药专家师承项 目
作者 单位 :河北 省保定市中医院 ( 保定 0 1 0 7 0 0)
病 之要诀,在 明白气血 ,无论外 感 内伤……所伤者无非 气血 ” 。王老师认为 “ 久病及络 ,久病必瘀 ”故 临床 中多 应用 活血化瘀药物 治疗 多种疾病 ,尤其疑难杂症取得显 著疗 效。另在诊疗过程 中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注意吸取 现代 中医药研究的先进成果 ,辅助 先进 的化验 、功能检 查 ,形成 了中西医结合 、灵活用 药、综合辨证、证与症 相 结合 的一整套 自己独特 的诊疗 思路与方法,王老师对 病人 “ 问其贵贱贫富 ,长幼妍 蚩”一 律平等相待 的医 不 德风 范,均使我 受益 匪浅。 1 师源

中医文献——精选推荐

中医文献——精选推荐

中医⽂献2019-07-28仲景对脉学的贡献王东⽣,李聚⽣,殷⽂学"⽣病起于过⽤"探析范薇,杨剑《黄帝内经》与《希⽒⽂集》的粗略⽐较于薇,Yu Wei《内经》医学⽓象理论琐谈许柏泉,Xu Boquan《太平惠民和剂局⽅》成书考略章健,李洪涛中医神志学说的⽂献研究李滨论仲景的⾎室证治黄海《⾦匮要略》妇⼈病三篇的逻辑学⽅法探讨邓⾼丕徐灵胎外科学术思想探要李古松浅析《外科精要》的学术贡献刘青林,吴积华,刘天骥论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分类研究对仲景运⽤桂枝汤加减浅析蔡善政,郑侠《医学衷中参西录》⾎证⽤药经验探要段海涛,唐学游张锡纯运⽤⽩芍⼼法浅析崔连有中国宫廷美容发展简史试论⽩居易诗歌的医药学思想张英强健脾胃法在治疗植物状态中的运⽤袁婉丽,胡节惠中医药⽂献计算机检索培训多媒体教学实践曾展鹏,张美,朱世哲黄元御及其医学成就蔡锡英,柳少逸我国中药材农药残留污染现状与对策南宋医家陈⽂中⼉科特⾊赵艳,郭君双罗志瑜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经验钟⼒炜,章家福针药并⽤排痰治喘阮伟蓉我国近代中西医汇通史周明忻,Zhou Minxin《岭南中医》读后靳⼠英近百年中医妇科主要⽂献评述刘兰林,黄安宁加拿⼤哥伦⽐亚省中医药发展状况⼀瞥益⽓通络验案三则赵静验案三则蒋萍,周宁太⼄神针流传考王雪苔,Wang Xuetai中药郁⾦的现代研究概况汪机学术思想及临床思维探析顾植⼭,Gu Zhishan原发性⾻质疏松症病因病机探析《⾦匮要略》黄芪七⽅浅析李古松,Li Gusong《武威汉代医简》的⽤字特点李具双,Li Jushuang元代⼉科医家曾世荣的学术贡献任现志孔伯华芳⾹透窍学术特⾊浅识周旭⽣温阳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与思考《谦斋医学讲稿》学术思想探讨杨⾬⽥,郑雪君,杨悦娅论⾦元时期学风的转变薛益明,周晓红杨志⼀《胃病研究》的学术思想初探焦丽杰王肯堂《证治准绳》对呼吸困难的论治梁润英,宋建平,⾼华明赵府居敬堂本《灵枢经》校刻特点胡春⾬,赵允南,张沁园腰背经⽳与脊神经关系的解剖观察郭⼤畅,GUO Dachang经筋论治脑卒中后痉挛状态岳增辉,刘伍⽴三版《中医各家学说·喉科学说》若⼲问题之商榷黄兆强活婴福幼⼋⼗载-⼉科泰⽃董廷瑶王霞芳,Wang Xiafang哈医药的现状与发展⽅向董廷瑶⼉科临证"九要"浅识陈家树,Chen Jiashu董廷瑶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经验倪菊秀,徐秋琼董廷瑶治疗⼩⼉肾病综合征经验林洁医案四则夏近宜推拿作⽤原理的现代研究董廷瑶治疗⼩⼉癫痫经验王霞芳,林洁董廷瑶验⽅⼆则邓嘉成董廷瑶治疗⼩⼉急性肾炎的经验董幼祺⼋段锦简史包来发,Bao Laifa《伤寒论》⼦⽬考钱超尘,Qian Chaocheng俄藏敦煌钟乳散⽅释读考证张如青,ZHANG Ruqing全国各地出⼟的秦汉以前医药⽂化资源(续⼀) 马继兴《格致余论》等⽂献对痛风的认识张⽟萍,Zhang Yuping论王清任医学理论体系源于解剖学刘⽟玮,温武兵⼼悸理论源流初探汤晓龙袁枚与《随园⾷单》万少菊,Wan Shaoju古代中医⽂献中对肝硬化的认识张应⽂,张琴中国古代修炼术述略⾦芷君,Jing Zhijun古代中医对眩晕病证的机理探析⽅⼒⾏中医学第⼆次创业1949年以前岭南医家医案整理研究⽅法探讨李⽲,刘⼩斌,赖⽂,贺⼩英《黄帝内经》痿证考王丽慧《诸病源候论》外感热病析程磐基,张再良,刘俊贫⾎的中医治疗浅议中西医认识和治疗乳腺⼩叶增⽣从马王堆医帛书到《灵枢·经脉》看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发展李海峰九种抄本推拿古籍述要程东旗,刘培⽣,程英《素问·⽓厥论》中脏腑寒热相移次序解读顾植⼭,Gu Zhishan谈中医药⽂献的整理研究和学术的继承与发展范晓艳从⽓功源流考看社会性集体练功之弊端王耀试论⽓功偏差的临床诊断与辨证分型肖斌,Xiao Bin王翘楚治不寐学术思想初探许良,Xu Liang钱伯⽂医案(续完)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与探讨⽅东⾏,Fang Dongxing全国各地出⼟的秦汉以前医药⽂化资源马继兴,Ma Jixing中医养⽣学⽂献整理研究盛康毅,Sheng Kangyi北宋校正医书局对《千⾦要⽅》改动评析曾凤《黄帝内经太素》与《黄帝泰素》的关系研究徐春波循证医学与中医药临床⽂献研究李洁,Li Jie现代中医论治失眠症的临床思路述评吴九伟"伏⽕"正诂孙孝忠《黄帝内经太素》论天⼈合⼀与⼈体内环境费国斌少腹逐瘀汤治疗输卵管阻塞不通不孕症⼩⼉⿇疹的中医论治从医籍中的"台"字看古今⾳变范开珍,谭庆刚《灵枢》"濇渗"当作"沍燥"考范登脉"太冲脉"初探许慧红,Xu Huihong《太平圣惠⽅》从肝论治⾻关节疼痛的探讨肖林榕释"不" 叶光祖浅谈中医整体思想优势《齐民要术》中的药⽤植物学知识张炯炯,Zhang Jiongjiong促进古籍⽂献与临床医学的交融--编写《中医临床⽂献学》的⼏点思考余瀛鳌,Yu Ying'ao 电⼦版中医古籍的⽂献学考察沈澍农,Sheng Shunong愈⾻丹治疗椎间盘突出《内经》⾏为医学观拾零温潜法治不寐三家医案述评招萼华中医辨证治疗⼥性尿道综合征40例袁顺兴⽅宝华治疗⽩⾎病医案⼆则朱美华钱伯⽂医案(续⼀)药粥疗法简史包来发,Bao Laifa流⾏楚地民间的⼀个中医学派简介宋⾦元时期医案发展的成就和特点陶御风温阳法治疗消渴病的古今⽂献研究徐学功,蔡永敏黄卷青灯风⾬兼程张仁祝《中医⽂献杂志》创刊⼆⼗周年宋⽴⼈发遑古义推陈致新王庆其《伤寒论》397法的真实内容与统计⽅法钱超尘郑梅涧⼿写本《灵药秘⽅》的初步研究郑⽇新对中医治法若⼲特性的认识叶显纯全国各地出⼟的秦汉以前医药⽂化资源(续四) 马继兴王朝奉⽅论考略杜勇⼆陈汤及其类⽅的化裁与应⽤李滨《活幼⼝议》作者考李国菁,潘远根从“妄下雌黄”谈古书的“⼊潢”与“灭误” 杨⾦萍医经中“脉搏”⽤法考李具双李东垣善⽤升散药探讨张俐敏,陈⽂莉孙思邈对⿇风病的临床实践安贺军浅谈中医胎养中的静道观陈丽霞,徐发彬《名医类案》涌吐法评述陈淑霞《医贯·咳嗽论》析焦庆华⽟屏风散防治“⾮典”机理探讨唐国顺试论中医的实证问题提⾼⼉童单纯性⾎尿疗效的思路与⽅法董飞侠近10年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浅议抑郁症的中医归属冯⽂林,梅晓云《中医诊断学》表实证概念及称谓的商榷崔连有黄吉赓诊治痰饮咳嗽经验朱砚萍,黄吉赓杜顺福外⽤⼤黄的经验林茵绿,杜顺福中医药对不孕症相关受体影响的研究现状清代虚劳专家吴澄与《不居集》岳旭东正视否定中医药学的思潮新中国中医⽂献整理研究⼯作简要回顾张灿玾《西溪书屋夜话录》浅绎(续⼀) 彭景星,彭慕斌疏肝活⾎汤治疗抑郁症引起的慢性失眠症徐建剔络散治疗脑动脉硬化性眩晕黄国毅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历史著名医学家】元代--曾世荣

【历史著名医学家】元代--曾世荣

【历史著名医学家】元代--曾世荣曾世荣(1252~1332年),字德显,号育溪,又号演山翁,衡州路(今衡阳市)人,为元代著名儿科医家。

生于南宋理宗淳佑十二年(1253年)以前,卒于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

幼习举业,及长,从世医刘思道学医,以幼科知名于时。

曾将其师所遗方论、诗诀等详加编次,又集平时论证和方剂,合成《活幼心书》三卷(1294年),《活幼口论》二十卷传世。

著有儿科著作《活幼口议》、《活幼心书》,刊于1294年。

卷上将儿科疾病编成歌赋75首,便于习诵。

卷中本论,将儿科病证分别立论43篇(附补遗8篇),对小儿诸病的特点,发病规律、治疗原则等论述颇详,并介绍了作者的临床心得;卷下信效方,载有治疗小儿疾病的各种方剂230首,其中有不少方剂为曾世荣所独创,选录切于实用的儿科验方。

现有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及其他近代刊本。

《活幼口议》20卷,是曾世荣行医60余年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对于小儿生理病理、平素乳保鞠养、初生儿证候、小儿伤寒、小儿形证诀歌、小儿面部气色、胎中受病、治诸病杂方及前人方书等均有详细的论述。

对小儿保育、审脉、辨证、用药等提出新的见解。

《活幼心书》3卷,上卷"决证诗赋"75篇,以诗歌形式择要论述了儿科病证,便于记诵;中卷"明本论"43篇,专论儿科疾病的证治;下卷"信效方",共载丸、散、膏、丹等验方230首。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在临证时强调应四诊结合,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个方面,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又决定了儿科望诊的重要性。

曾世荣在其著作中充分强调了儿科望诊,《活幼口议》中说:"凡理婴孩先看面部,定气察色最为要也,良由内有疾而形于外,是以本位与地位一体。

"同时在望诊之中他认为要"精观形气"、"细察盈亏"。

并对"观形气"作了论述,认为"形者面色也,气者神色也",指出"观形气"主要观察小儿面部气色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曾世荣儿科学术思想阐释

曾世荣儿科学术思想阐释

曾世荣儿科学术思想阐释
张静
【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年(卷),期】2009(1)1
【摘要】元代儿科医家曾世荣,著有<活幼心书><活幼口议>.其对小儿基础理论知之甚详,如小儿生理病理、护养保育、面部望诊、指纹诊、脉诊等,均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证候分类治法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
【总页数】5页(P63-67)
【作者】张静
【作者单位】510700,广州,广州市黄埔中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
【相关文献】
1.曾世荣对儿科学的贡献 [J], 张振尊
2.曾世荣儿科望诊经验浅析 [J], 徐金星;马斯风
3.元代儿科医家曾世荣的学术贡献 [J], 任现志
4.曾世荣在儿科领域的创见 [J], 周一谋
5.曾世荣主要学术思想阐释 [J], 张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曾世荣的创新精神与高尚医德

论曾世荣的创新精神与高尚医德

论曾世荣的创新精神与高尚医德
周一谋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
【年(卷),期】1997(18)5
【摘要】论曾世荣的创新精神与高尚医德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周一谋曾世荣,字德显,号育溪,别号省翁,湖南衡州(今衡阳市)人,元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大约生于南宋淳十二年(1252),死于元代至元三年(1332)以后,享年80多岁。

少年时跟从乡先生李月...
【总页数】2页(P277-278)
【作者】周一谋
【作者单位】湖南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92
【相关文献】
1.论曾世荣及其高尚医德 [J], 周一谋
2.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全面打造龙江百姓满意放心医院--大庆市振明肛肠医院典型工作发展纪实 [J], 战相林;胡锐成
3.论曾世荣的学术成就与高尚医德 [J], 周一谋
4.医术精湛垂青史医德高尚永留芳 [J], 黄艳仪;陈淑敏
5.医德高尚的名医朱丹溪 [J], 杨吉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世荣主要学术思想阐释(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介绍了元代医家曾世荣的儿科学术思想。

他重视四诊合参,尤强调望诊,并精研脉证,对五软、惊风、癫痫等疾病的诊疗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处方用药灵活,因人、因地制宜,并且强调优生优育、预防保健,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曾世荣;学术思想;儿科曾世荣(约1252—1332年),字德显,号育溪,湖南衡阳烝西人,元代儿科医家。

曾世荣幼年习儒,后从世医刘思道习医多年,颇有领悟,渐精于儿科并知名于时,审证处方,每有独到之处,为人仁笃,重义轻利,深为时人所敬重。

曾氏曾将刘思道的方论、诗诀等遗著详加编次,删增补缺,又旁求当时明医论述,并汇集自己平时的论证与方剂,于至元31年(1294年)撰成《活幼心书》3卷,刊行于世。

另著有《活幼口议》20卷,论述儿科医理。

曾世荣从医60余年,尤精于儿科。

其对小儿基础理论研究颇深,如对小儿生理病理、护养保育、面部望诊、指纹诊、脉诊等均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证候分类治法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

1 重视优生优育曾世荣详细论述了环境、情志、饮食、起居、生育年龄和药物等与优生的关系。

《活幼口议》曰:“夫人立室安家,求嗣必纯,纳妇种子,在贤且德,然而妇乃贤淑,夫又质良,生男不肖者有之,非夫妇之失情,人伦失序,事有不备者,良由公始不能善血阝胚胎之气,妯娌不与矜顾护爱之理,气胎涵养,宜在冲和。

冲和者,同其天地之宽量,应乎四时之运行,妊娠之间,怀育之次,但常令孕妇乐以忘忧,不作怖畏,亦无恐惧,饮食有常,起居自若,此乃以顺其中而全其神,以和其气而益其脉,是与调而助之,扶而补之,何患胎气不安,生子不伟。

”由此可见,家人对孕妇要多方加以爱护和关照,无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要作出妥善安排,孕妇本身要做到起居饮食有规律,视听言行有所讲究,情志乐观稳定,不可忧愁烦恼和恐惧,这样才能保证所生子女聪明健康。

否则“致胎中受病”,举例如下。

(1)胎病作热。

“儿在胎中,母多惊悸,或因食热毒之物,降生之后,儿多虚痰气急短满,眼目眵泪,神困呵欠,不发伸舒,呃呃作声,大小便不利……皆由胎中受热”所致。

(2)胎气蕴热。

“儿在胎中,母多恚怒,郁闷之情不散,又因胎气燥湿,儿作艰难……令儿食即呕吐,眼不定蓆,神不安稳,闻晌即掣,苦不解蕴,毒热相干,久作无辜,成疾害生。

”(3)胎病风热。

“儿在胎中,母常喜食动风之物,热毒流传,致儿受之,隐在经络,则手足拳挛,注入血脉,则肌体枯槁,其儿眼常喜扇,血不荫心,神不守舍,怯人恂物,视作定目。

”(4)胎病惊热。

“儿在胎中,母因惊悸,惊气入胎,胎儿当受之,降生之后,其儿精神不爽,颜色虚白,初则温温有热,其后颊赤饶惊,物动即恐,声响即悸。

”(5)胎病结热。

“儿在胎中,母失调理,恣纵饮食,不加将护,蕴热颇久,乃至降生,热气隐蔽,传入于里,遂作闭结,其结由热极得之,大便不通利,冲心腹胀,脐突撮口。

”(6)胎病卫热。

“儿在胎中,母伤和气,饥饱劳役,神疲力倦多矣,其有不劳役者,即有忧愁思虑,役乎其中,动之真气,攻之虚邪,于乱神魄,流入胎脏,儿乃受之,既生之后,儿当昏困,腹急气鹿,重则喘急,睡思不稳,狂啼烦哭,肌肉不滋,亦生疮痍,热发早晚,精神少具。

”(7)胎病潮热。

“儿在胎中,母曾发作子疟,或是因患瘴气,母或饮酒无厌,或是冒风伤暑,热入经络,有伤荣卫,母虽分娩,以脱其难,儿袭其气,阴阳不解,初生嫩弱,血气不和,热作潮来。

”曾世荣对于上述妊娠妇女由于内伤七情、饮食不宜、外感六淫等导致婴儿发热的论述,时至今日仍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2 望诊要精观形气曾世荣十分重视四诊,认为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决定了儿科望诊的重要性,故在强调四诊合参的同时,尤重望诊。

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面,小儿病情的虚实,不应仅看外表的肥瘦,而应把形态和气色结合起来,辨别疾病的虚实。

他在《活幼口议》中充分强调了这一点:“凡理婴孩先看面部,定气察色最为要也,良由内有疾而形于外,是以本位与地位一体。

”同时在望诊中,认为“要精观形气”、“细察盈亏”,并指出“观形气”主要观察小儿面部气色和精神状态两个方面。

《活幼口议》对小儿望诊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论述,分别从“五脏五色本立”、“分定五位所属”、“五脏伏敌喜伤”、“面中气色忽现”、“五脏分部定位”等方面论述。

其中“五脏五色本立”叙述了五脏所主五色及五行生克、五位生本相临、五脏胜伏相交等内容。

“五脏伏敌喜伤”则运用五行生克关系叙述了五脏伏敌喜伤及所主疾病。

此外,形体之外重视气色,曾世荣认为“小儿虚实有非系肥瘦,而系乎气色”。

他认为望诊不应只限于外部形态,而应重视气色。

这主要是因为小儿“有肥而气怯,瘦而气壮,气怯则色必嫩,其为虚可知矣;气壮则色必盛,其为实可知矣”。

3 精研脉证,提出三部五脉说,归纳小儿指纹十三种脉形曾世荣精研脉证并以脉统证。

对小儿脉诊很有研究,提出了“三部五脉”说。

即:“小儿三部,面看气色为一部,虎口纹脉为二部,寸口一指为三部;五脉者,上按额前,下诊太冲,并前三部,谓之五脉。

”此外,在《活幼心书》中写道:“叔和《脉经》曰:孩儿三岁至五岁,呼吸须将八至看,乃以八至为平。

及观张氏《脉诀》云:小儿常脉只多大人二至为平。

余尝指下审之,果一息六至为平,若七至八至乃是数脉,主发热作惊。

由此而论,则脉之微妙,不可不察,学者当审而切之,庶无错误。

”可见曾世荣通过临床实践,认为一息六至是平脉,八至为数脉,实为发热作惊之病脉,从而纠正了自晋·王叔和的《脉经》以来认为孩童脉搏一息八至为平脉的讹误,发展了儿科脉诊,对后世脉学的研究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无疑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曾世荣在重视小儿望诊和强调以脉统证的同时,对小儿指纹进行认真的研究。

其在前人指纹诊法的基础上,对小儿食指络脉形态进行拓展,将其归纳为13种脉形,即“流珠形”、“环珠形”、“长珠形”、“来蛇形”、“去蛇形”、“弓反里形”、“弓反外形”、“枪形”、“鱼骨形”、“水字形”、“针形”、“透关射指面”、“透关射甲”,且附有脉形图,进一步扩大了小儿食指络脉的主病范围。

4 提出五软病名,阐发脑与神的关系五软系指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护导致脾肾不足、气血亏虚,出现头项、手足、肌肉和口痿软无力的病证。

俗称“软瘫”,为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障碍的疾患,多见于五、六岁以内的幼儿。

肌软则患儿全身肌肉或部分肌肉痿弱无力;头项软则不能抬头,或抬之不高、抬之不久;口软则虚舌出,或啜食咀嚼无力;手软则不能握举,或握之不紧;脚软则不能立、不能行,或立之不久,行之不远。

关于五软的病名,宋代以前的医书未见专题论述,多数医家将其纳入“胎弱”、“胎怯”或“迟证”等疾病中综合论述。

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五软”的名称,并具体指出“头、项、手、足、身软,是名五软”,与“胎弱”、“胎怯”和“迟证”等疾病加以区分。

其病因多为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又因母血海久冷,用药强补而孕者;有受胎而母多疾者;或其父好色贪酒,气体虚弱;或年事已迈,而后生子;有日月不足而生者;或服堕胎药不去而竟成孕者,徒尔耗伤真气,苟或有生,比如诸阴浅土之草,虽有发生,而畅茂者少,又如培植树木,动摇其根,而成者鲜矣。

由是论之,婴孩怯弱,不耐寒暑,纵使成人,亦多有疾,爰自降生之后,精髓不足,筋骨痿弱,肌肉虚瘦,神色昏慢,才为六淫所侵便致头项手足身软。

治疗上强调健脾补肾复元,并以调元散治疗。

后世医家对“五迟”、“五软”的研究无不是从曾世荣学术思想中得到启发。

曾世荣对小儿颅囟及脑很重视。

《颅囟经》中虽有“太乙元真,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的记载,但语言较晦涩。

曾世荣在《活幼口议》中进一步阐发:“颅囟者,乃精神之门户也,关窍之橐龠也,上下贯通,百会相通,七孔应透,五脏所籍,泥丸之宫,魂魄之穴……”将头、脑、神三者的关系阐述清楚。

宋向元解释“泥丸”即脑,这样曾世荣的认识要早于李时珍“脑为元神之府”近300年,并清楚地认识到肾与脑髓的关系,正如其解释解颅的原因时所谓:“肾气不足,肾主骨而脑为髓海,肾气不足则脑髓不满,故不全也。

”x【摘要】介绍了元代医家曾世荣的儿科学术思想。

他重视四诊合参,尤强调望诊,并精研脉证,对五软、惊风、癫痫等疾病的诊疗提出自己独特见解,处方用药灵活,因人、因地制宜,并且强调优生优育、预防保健,对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曾世荣;学术思想;儿科曾世荣(约1252—1332年),字德显,号育溪,湖南衡阳烝西人,元代儿科医家。

曾世荣幼年习儒,后从世医刘思道习医多年,颇有领悟,渐精于儿科并知名于时,审证处方,每有独到之处,为人仁笃,重义轻利,深为时人所敬重。

曾氏曾将刘思道的方论、诗诀等遗著详加编次,删增补缺,又旁求当时明医论述,并汇集自己平时的论证与方剂,于至元31年(1294年)撰成《活幼心书》3卷,刊行于世。

另著有《活幼口议》20卷,论述儿科医理。

曾世荣从医60余年,尤精于儿科。

其对小儿基础理论研究颇深,如对小儿生理病理、护养保育、面部望诊、指纹诊、脉诊等均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对多种儿科常见病的证候分类治法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概括。

1 重视优生优育曾世荣详细论述了环境、情志、饮食、起居、生育年龄和药物等与优生的关系。

《活幼口议》曰:“夫人立室安家,求嗣必纯,纳妇种子,在贤且德,然而妇乃贤淑,夫又质良,生男不肖者有之,非夫妇之失情,人伦失序,事有不备者,良由公始不能善血阝胚胎之气,妯娌不与矜顾护爱之理,气胎涵养,宜在冲和。

冲和者,同其天地之宽量,应乎四时之运行,妊娠之间,怀育之次,但常令孕妇乐以忘忧,不作怖畏,亦无恐惧,饮食有常,起居自若,此乃以顺其中而全其神,以和其气而益其脉,是与调而助之,扶而补之,何患胎气不安,生子不伟。

”由此可见,家人对孕妇要多方加以爱护和关照,无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均要作出妥善安排,孕妇本身要做到起居饮食有规律,视听言行有所讲究,情志乐观稳定,不可忧愁烦恼和恐惧,这样才能保证所生子女聪明健康。

否则“致胎中受病”,举例如下。

(1)胎病作热。

“儿在胎中,母多惊悸,或因食热毒之物,降生之后,儿多虚痰气急短满,眼目眵泪,神困呵欠,不发伸舒,呃呃作声,大小便不利……皆由胎中受热”所致。

(2)胎气蕴热。

“儿在胎中,母多恚怒,郁闷之情不散,又因胎气燥湿,儿作艰难……令儿食即呕吐,眼不定蓆,神不安稳,闻晌即掣,苦不解蕴,毒热相干,久作无辜,成疾害生。

”(3)胎病风热。

“儿在胎中,母常喜食动风之物,热毒流传,致儿受之,隐在经络,则手足拳挛,注入血脉,则肌体枯槁,其儿眼常喜扇,血不荫心,神不守舍,怯人恂物,视作定目。

”(4)胎病惊热。

“儿在胎中,母因惊悸,惊气入胎,胎儿当受之,降生之后,其儿精神不爽,颜色虚白,初则温温有热,其后颊赤饶惊,物动即恐,声响即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