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湿暍病

合集下载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七版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七版

暑邪致病有伤暑、中暑之别:

伤暑——凡起病缓慢,病情轻者

中暑——发病急聚,病情重者。
一、痉病 (一)病因病机 (二)主要脉症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 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 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 汗已,其脉如蛇。(7)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 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11)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 栝:原作“括”,下同。
条文11
提示:本条论柔痉的证治。 分析: 太阳病,其证备-发热恶寒头痛汗出等
身体强,几几然-项背强急,太阳经脉拘挛。 脉反沉迟-津液不足
病机:太阳表虚,阴津不足 治法:解肌祛风,润燥缓急 方药:栝萎桂枝汤 桂枝汤祛风解肌,栝萎根清热生津润燥缓急。
关于瓜蒌根
福建龙角市花云洲,根据祖传验方栝萎根煎治疗前列腺增生 12例,获得满意疗效。
治疗方法:栝奏根煎组方:栝萎根(即天花粉)30~60g、 白芷9g、续断9g、杜仲9g。病情稳固者应加重括萎根主之。 上方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2—3次服完,5天为1疗程。
条文12
病机:太阳表实,阴津不足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 麻黄与桂枝汤相合,辛温发散,开泄太阳之邪,葛
根解肌升津,疏通经隧。
1.痉病包括现代哪些疾病? 外感热病-流脑、乙脑、小儿惊风 内伤杂病及妇人产后、初生小儿、外科破伤风,羊
癫风等 2.痉病的病机病因沿革: 内经: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仲景:外感风寒,内伤津液 现在:阴血不足,肝筋失养 3.上两方的现代运用:

3痉湿喝病

3痉湿喝病

第19条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 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 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 鼻中则愈。
名词
湿家:常患久患湿病的人,这里在于指明患者的体 质是素体阳虚。
提要
本条论述寒湿在于头中的证治
分析
症状: 身疼发热――素有寒湿,感受寒湿,侵入肌表,闭郁表 气不流通。 面黄――湿郁于上,此面黄在病机上与“黄疸”不同。
第14条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 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 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名词 湿痹:素有内湿,招致外湿,湿邪不仅流入 关节,而且内合于脾,形成内外合邪 之证。以脉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 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主证。 但:只,仅的意思。 烦:谓疼痛而烦扰不宁。
提要
本条论述内湿外湿相合湿痹的证候和治法。
麻黄加术汤
病机 寒湿在表
麻杏薏甘汤
风湿在表,有化热倾向
身烦疼较剧,重着不移,疼势 较轻,呈走串性, 主证 恶寒较重,无汗 发热较著,朝轻暮重
治法 辛温解表,散寒祛湿
药物
辛凉清宣,解表祛湿
麻杏草(桂枝,白术) 麻杏草(薏苡仁)
第22条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 防己黄芪汤主之。
名词
▲下有陈寒:指病人下焦有寒已久。
湿病证治规律
1 病因病机 * 外湿为主因多挟风寒
*外湿与内湿相互影响发病 * 湿邪痹阻阳气为湿病总病机 2 辨证述要 *湿病本证 *湿病变证 *湿病类证 3 治疗特点 *微发汗 *利小便 *助阳气
第25条
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 细芤迟。
名词
暍病:即伤暑,由于夏季感受暑邪引起,以发热 自汗,烦渴溺赤,少气脉虚为主症。每易 兼寒挟湿,形成虚实挟杂之候。 口开:此指暑热内扰,气逆张口作喘 主症:颈项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 兼症:外感,如恶寒,发热。 《金匮》所论以津液不足,筋脉失养,外感风寒而致。 《内经》中对痉病的病因,是以外邪立论,认为乃由外 邪侵袭,壅阻经络而成。如《素问 · 至真要大论》 中“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 属于风”等。 《金匮》提出伤亡津液亦可致痉的病因学说, 成为后世内伤致痉的理论基础。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病脉证治要点总结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病脉证治要点总结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病脉证治要点总结1. 痉病鉴别诊断:栝楼桂枝汤证脉沉细迟,汗出,不恶寒,身体强;葛根汤证脉细沉,无汗,口噤不得语、恶寒;大承气汤证恶热,角弓反张,脉沉细。

eg:磨牙,除凉虫证外,须考虑痉病的葛根汤和大承气汤证。

2. 总结:临床上见肌肉强直,牙关紧咬,独头动摇,角弓反张,张不开嘴,就要想到痉病。

加脉沉细有力就可确诊为痉病。

3. 湿病的特点:湿家都有身体疼痛,且在阴雨天加重。

(不具备此证就不是湿病)4. 湿病方证鉴别要点:第一,脉有力,日晡所剧者,麻杏薏甘汤。

第二,脉有力,日晡所不剧者,麻黄加术汤。

第三,脉浮无力,身重汗出恶风者,特别是身重,用防己黄芪汤,第四,脉无力,近之则痛剧者,甘草附子汤。

第五,脉无力,近之不痛剧,大便干着,白术附子汤;大便不干者,桂枝附子汤。

5.湿病特殊症状:第一,如虫行皮中,防己黄芪汤。

第二,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甘草附子汤。

6. 暍病就是暑病,中暑的特点:身重而疼痛。

7. 暍病诊断要点:初次得病时在暑伏天;每到暑伏天病情加重;脉大无力,口渴乏力。

8. 暍病总结:清暑益气汤应用指征:脉虚大弦数;舌苔薄白;伴随症状多见心烦,口渴,疲乏无力。

若首次发病时间在暑伏天,且疾病到了暑伏天加重者考虑暑病。

湿暍病病脉证治1. 痉病鉴别诊断:栝楼桂枝汤证脉沉细迟,汗出,不恶寒,身体强;葛根汤证脉细沉,无汗,口噤不得语、恶寒;大承气汤证恶热,角弓反张,脉沉细。

eg:磨牙,除凉虫证外,须考虑痉病的葛根汤和大承气汤证。

2. 总结:临床上见肌肉强直,牙关紧咬,独头动摇,角弓反张,张不开嘴,就要想到痉病。

加脉沉细有力就可确诊为痉病。

3. 湿病的特点:湿家都有身体疼痛,且在阴雨天加重。

(不具备此证就不是湿病)4. 湿病方证鉴别要点:第一,脉有力,日晡所剧者,麻杏薏甘汤。

第二,脉有力,日晡所不剧者,麻黄加术汤。

第三,脉浮无力,身重汗出恶风者,特别是身重,用防己黄芪汤,第四,脉无力,近之则痛剧者,甘草附子汤。

痉湿喝病

痉湿喝病

头痛鼻塞而烦――多得之于晓行雾中,令雾之湿气蒙蔽
头面清窍。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湿邪并未传里。―阴性症状★
此阴性症状目的在于明确内湿与外湿的鉴别要点
第20条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 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提要
本条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治疗禁忌。
分析
●本条叙证过简,当以方测证。 1.主证: 身烦疼,沉重。
第23条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 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名词
▲身痹:此处指身体麻木。 ▲冒状:此处指瞑眩、头晕眼花。这是服药后 的反应。
爬一样的感觉。
▲差:通“瘥”,病愈的意思。
提要
本条论述风湿(表)气虚的证治。
(此表虚与桂枝汤中风表虚证有区别吗?)
分析
1.病因病机:表虚不固-素体表虚
风寒湿伤阳致虚
复感风湿
之邪
2.治法:微汗――益气固表,祛风化湿
★本有汗出之证――其治法应以微汗者为何?
成因:表虚不固,风湿乘虚外袭
风 湿 表 虚 证 治
【辨治要领与思路】
1.本证的辨证要点是身烦疼,据方测证当有无汗症状。 2.本方系麻黄汤加白术。原方白术用至四两,故重用白 术是应用本方的要点之一。
第21条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 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 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 甘草汤。
名词
▲日晡所:晡(bu),申时,即下午3-5时。 所,不定之词,表约数。日晡所,指下午3 -5时左右。 ▲久伤取冷:即过度贪凉。
3.治法:微汗――轻清宣化,解表祛湿(轻-剂量,清-热) 4.方药:麻杏薏甘汤――麻黄汤中薏苡易桂枝 麻黄半两,甘草一两取微汗祛湿。 麻黄:辛温 辛凉、轻清 薏仁:甘凉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风湿病的发汗方法
风但在者盖之医解疼风 十湿微,,发病云,痛湿 八俱微若此其不此值,相 去似去风汗愈可天法搏 也欲风气,者发阴当, 。出湿去汗,汗雨汗一 汗者湿大何,不出身 者,气出也汗止而尽 , ? , ( )
归纳
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 + 值天阴雨不止
湿邪难除
正治 —— 微微汗出 —— 令阳气内蒸, 营卫畅行而风湿俱去 误治 —— 汗大出 —— 但风气去湿气在
鼻湿无自塞面湿 中,病能而黄家 则故,饮烦而病 愈鼻病食。喘身 。塞在,其,疼 ,头腹脉头发 十内中中大痛热 九药寒和,鼻, ( )
提要:本条论述寒湿在上的证治。
身疼发热、面黄而喘 ——外感寒湿,阳气被郁 头痛鼻塞而烦,脉大 湿家病 ——寒湿在上,气机不利。 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 ——里气和 ——病在头中寒湿 ——宣肺利气,散寒祛湿 ——纳药鼻中
术得麻黄可并行表里之湿,下趋水道(喻嘉言)
治疗禁忌:慎不可火攻之
药后注意:覆取微似汗
煎法注意:先煮是为了防其过于升散,另 沫能令人烦,故去
白术
《本草经》:术主风寒湿痹与止汗。 《别录》说:能除皮间风水结肿。 仲景时代苍白术不分,直至南北朝 《本经集注》才有苍白之别。因苍术去 湿力较强,故现代一般用苍术代白术。
痉病的常见证状: 一般症状:项背强急,口噤,角弓反张,抽搐 少见症状:头摇身摆,咬牙齿,磨牙,颤动, 异舌,眼睑动,手足蠕动,手舞足动
弦夫 九,痉 直脉 上, 下按 行之 。紧 如
( )
痉病主脉
提要:本条论述痉病的主脉。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 ——紧:状如转索,紧张有力。 弦:如张弓弦。 紧如弦,《玉函经》《脉经》皆为“而”,而如互 通。紧如弦即紧急弦劲有力,重按不减。 直上下行——自寸至尺皆见此脉。 病机:热邪伤阴,筋脉强急痉挛。

痉湿暍篇名词解释

痉湿暍篇名词解释

痉湿暍篇名词解释
1.刚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恶寒,无汗为主症的疾病。

2.柔痉:是外感痉病的一种以头项强急,口噤,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汗出而不恶寒为主症的疾病。

3.几几然:本指小鸟羽毛未盛,伸颈欲飞而不能飞的样子。

此指病人身体强直,不能俯仰转侧自如,“几”,(sh殊),也有的读作(jin 今)。

4.中暍:即夏季之伤暑,外感暑热之邪,多有挟湿。

5.疮家:久患疮疡或金刃创伤不愈的病人。

6.湿家:久患湿病的人,意指素体脾运不健之人,易招外湿致病。

7.湿痹:痹,闭也。

指湿邪留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8.火攻:指烧针,艾灸,熨,熏一类外治法。

9.日晡所:日晡,为申时(下午三时至五时)。

日晡所,即指午后,或傍晚时分。

10.取冷:贪凉的意思。

11.卧不着席:指手足向后伸仰,卧时腰背不能着席,即角弓反张的样子。

12.齿介齿:齿介(xi械)。

齿介齿是指上下牙齿相摩切磋有声。

13.虫行皮中:指服用防己黄芪汤后,病人的皮肤出现犹如虫爬样的异常感觉,它是方药得效的标志。

14.食顷:指服药时间而言,大约吃一顿饭的功夫。

15.冒状:指瞑眩.头晕眼花。

这是服药后的反应。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2

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2

(3)加减:
喘者,加麻黄半两-宣肺定喘; 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柔肝和胃; 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温阳平冲; 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温振肾阳.
(4)药理:
防己-除湿祛风. 黄芪-固表补虚,以利湿. 白术,甘草-健脾去湿.
(五)风湿兼阳虚 Ⅰ.表阳虚 [条文](23): [提要]风湿表阳虚证治. [释义] 1.病机:风湿相搏,经络失调,表阳虚. 2.证候分析:
湿痹之候 大便反快-脾虚湿胜,"湿胜则濡泻" 侧重内湿
3.治则:但当利其小便-里湿去,阳气通, 湿痹自解.
4.辨释: (1)辨内外湿邪:
①外湿引动内湿:先关节疼痛,恶寒发热,继则泄 泻,小便不利(治宜微汗祛湿). ②内湿招致外湿:先泄泻,小便不利,后关节疼烦, 微寒热(治宜利其小便).
周禹载:"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本条病位侧重于里,为内湿招致外湿,故 治以利小便,可予五苓散.
(四)风湿兼表气虚 [条文](22): [提要]风湿表气虚证治. 1.病机:风湿在表,卫气不固. 2.证候分析: 脉浮-风 风湿外袭,经脉痹阻. 身重-湿 汗出恶风-卫气不固,肌腠空虚.
3.治法:益气除湿. 4.方药:防己黄芪汤. (1)服法:温服,良久再服. (2)药后观察:服后当如虫行皮中(卫 阳振奋,风湿欲解之兆),从腰下如冰, 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 差.
(1)药理: 麻黄汤-发汗散寒 白术-祛湿.
喻昌:"用麻黄取微汗以散表寒,用白术健 脾以行里湿,而麻黄得术,则虽发汗不至多 汗;术得麻黄,并可行表里之湿下趋水道, 又两相维持也."
(2)药后观察:覆取微似汗.
(三)风湿在表 [条文](21): [提要]风湿在表证治. [释义] 1.病机:风湿相搏,滞留肌表. 2.证候分析: (1)病因: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提要]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及治禁
2021/10/10
20
身烦疼——寒主收引,寒邪为病痛势剧烈 寒湿在表——恶寒发热、身重、骨节疼痛
治法:微汗祛湿 方药:麻黄加术汤
2021/10/10
21
麻黄汤:发汗散寒 白术:除湿
喻昌:麻黄得术,则虽发汗,不至多汗; 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
2021/10/10
2021/10/10
24
[原文21]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 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 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提要] 论述风湿在表的证治和成因
2021/10/10
25
一身尽疼,发热——风湿侵袭,滞留肌表, 邪正相争
日晡所剧——风湿相搏,欲将化热,日晡阳 明主旺助其燥热,使发热加剧
桂枝四钱 附子钱半 甘草两钱
大枣六枚 生姜三钱
一日二服,三日举动如常。继服平调 之剂痊愈。
2021/10/10
41
大便坚,小便自利:湿不在里,仍留于肌表 药后:风邪已去,寒湿未尽,转侧未便 治法:祛湿温经 方药:白术附子汤(表阳虚湿偏胜)
2021/10/10
42
白术、附子:温经复阳逐湿 姜枣:调和营卫
风湿在表 风湿在表 风湿在表而俱盛
而风偏胜 而湿偏胜
表里阳气皆虚
表阳已虚 表阳已虚
温经助阳 阳
祛风化湿
祛湿温经
温里阳,助表 祛风湿
2021/概念 2、湿病治法:微汗法 3、证治 表实 寒湿在表——麻黄加术汤 风湿在表——麻杏苡甘汤
2021/10/10
51
风湿表气虚——防己黄芪汤 风湿表阳虚 风重者——桂枝附子汤 湿重者——白术附子汤 风湿表里阳虚——甘草附子汤 寒湿在上轻证——纳药鼻中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通用课件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通用课件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痉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不自主抽搐、肌肉强直、口噤不 开等;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困重、乏力、食欲不振等 ;暍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口渴、心烦、气短等。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舌象、脉象等体征,以及发病季 节、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诊断。其中,痉病和湿病的诊断 标准较为明确,而暍病的诊断标准则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后才 能确定。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痉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外感风、寒、热等邪气,内伤情志、饮食等因素;湿病的 病因主要为外感湿邪,内伤脾胃虚弱;暍病的病因主要为暑热邪气。
发病机制
痉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有关;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脾虚 湿盛、水液代谢失常有关;暍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暑热邪气内侵、耗伤气阴有 关。
治疗方法研究
现代医学针对痉湿暍病的 治疗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 ,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 疗和手术治疗等。
中医药研究进展
病因病机研究
中医药对痉湿暍病的病因 病机进行了深入研究,认 为该病与外感六淫、内伤 七情等多种因素有关。
辨证论治研究
中医药针对痉湿暍病的辨 证论治进行了大量研究, 提出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方 案。
05
典型病例分享
病例一:中药治疗痉病案例
总结词
中药治疗痉病案例
详细描述
患者男性,45岁,因反复发作性四肢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不清10年,加重1周入院。诊断为“痉病”。采用中 药治疗,以平肝熄风、活血通络为原则,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1个月后,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抽搐次数减 少,未再出现意识不清。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 于降低室内温度和湿度。
避免过度劳累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以免身体抵抗力下降。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第二(原文+译文)

《金匮要略》之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此篇主要论述痉、湿、暍三种疾病的病症和脉象。

三者都是因感受外邪而致,都与太阳表证有关,因而合为一篇进行论述。

【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无汗的症状,反而怕冷的,称为刚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

【译文】太阳病,出现发热、出汗的症状,反而不怕冷的,属于柔痉。

【原文】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

【译文】太阳病,发热,脉象沉细的,属于因正气不足而致的痉病,比较难以医治。

【原文】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痓。

【译文】太阳病,如果发汗过多,可能会导致痉病。

【原文】夫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

【译文】风邪为患,误用攻下法,则会损伤津液导致痉病;如果再使用发汗的方法,则会让患者的筋脉出现拘挛症状。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

【译文】平素患有疮肿的病人,即便身体疼痛,也不要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误用发汗法则会伤其津液,导致痉病发生。

【原文】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痓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浛。

【译文】病人身上发热、两脚发冷,头颈部位强直转动不灵活,怕冷,时常头部发热,脸颊和两眼发红,只有头部不由自主地摇动,忽然紧咬牙关不能张口,腰背强直,背部角弓反张,这就是痉病。

如果用汗法发汗,外寒与汗湿相合入侵体内,会使体表更加虚弱,肌体更怕寒冷。

误用汗法之后,脉象不直而曲,如同蛇行一般。

【原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痓。

【译文】患上痉病的人,突然出现腹部胀大,这是疾病将要被治愈的征象,脉象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如果脉象沉伏,则为痉病。

【原文】夫痓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译文】痉病的脉象,切脉时如弦一样紧,当上下移行诊断。

痉湿暍病参考PPT

痉湿暍病参考PPT
15
痉湿暍病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 可与大承气汤。(13) ❖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积实五枚 (炙) 芒硝三合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 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 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16
痉湿暍病
1、阳明痉病以里热盛实为特征。高热、胸腹满胀, 内热耗津,经脉失养。内热无向上趋势,治疗则 用急下邪热,而保存阴液的方法。
痉湿暍病
❖ 伤寒外感,表现为恶寒发热的症状全身一致;
❖ 而痉病则表现为身热足寒,时头热,面赤目赤; 并且有抽搐现象:颈项强急,独头动摇,卒口噤, 背反张者。
❖ 再者,痉病发汗后,易于感受寒湿,症状见恶寒 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说明属于虚证。发汗 表不解,徒伤津液。
❖ 脉象无变化(紧弦),但腹部胀大,说明内部脏
2、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龂齿,是阳 明热盛抽搐的特征。
3、治法:泻热攻下,保存津液 4、方剂:大承气汤方
17
痉湿暍病
❖ 痉病由津液不足体质者,感受外邪引起。 ❖ 鸡爪风由血虚不能濡养经脉。 ❖ 婴儿四六风由毒邪损害引起。 ❖ 产后风由血虚不能濡养加之毒邪损害引起。
18
痉湿暍病
1、湿病以恶寒发热、或不发热、全身肌肉疼痛、 关节红肿、热、疼烦、身重、脉象沉细为特征。
❖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也。(15)
22
痉湿暍病
1、湿痹:湿为有形,产生实邪痹阻不通的病理。
2、湿病:素体脾虚不健运,有内湿停留;易招致 外湿,湿性易留关节,形成内外合邪之证。以脉 沉而细,关节疼痛而烦,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 主。
痉湿暍病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主讲 牟惠琴1痉湿暍病1、痉病是以人体津液虚少,外感风寒而出现四肢 痉挛抽搐的一种疾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感冒高

痉湿暍病ppt课件

痉湿暍病ppt课件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Jing , Humidity and Ye Disease)
痉病邪在筋脉,是由外感风寒、津液不足、筋脉 失养所致的,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 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湿病邪在肌肉关节,是由于感受外湿并兼夹风寒 引起的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暍病即伤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 为主症的疾病。
身烦疼,是身体疼痛剧烈兼烦扰之象,由阳为湿遏所致。 配伍特点:麻黄加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
术得麻黄,并行表里之湿。 麻黄加术汤重用白术是应用本方要点之一,本方不仅适合 于寒湿的病情,而且亦是湿病微微出汗的具体方法。 治禁:禁火攻。
编辑版ppt
13
湿病证治——风湿在表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 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 汤。(二十一)
瓜蒂,就是甜瓜的蒂。瓜蒂要在瓜青的时候,还没 成熟的时候才有效。
瓜蒂汤能除身面、四肢、周身的水气。但目前临床 用瓜蒂汤治疗中暑较为少见。
可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薷饮发汗。
编辑版ppt
26
总结
一、痉病: 1.概念
痉病邪在筋脉,以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至角弓 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病因病机: 内因:素体津液不足或输布不利; 外因:外感风寒或误治伤亡津液。
服桂枝附子汤后,风邪已去,寒湿未尽。身体尚疼,转 侧未便,故用白术附子汤痹”),甚则头晕眼花(“三服都尽,其人如 冒状”)症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 除故耳。”这是服药后的反应,不必惊慌。
编辑版ppt
18
桂枝附子汤与白术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重用桂枝祛风;附子温经通阳,为 表阳虚而风寒湿盛而设;甘草,姜、枣调和营卫, 以治表虚。

金匮要略-痉、湿、暍 病脉证治第二

金匮要略-痉、湿、暍 病脉证治第二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一、概述(一)痉病主症: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则脚弓反张等病因:津液不足外感风寒病位:病在筋脉(二)湿病主症:骨节疼痛、发热、身重病因:感受外湿(挟风寒)病位:肌肉、关节(三)暍病主症:发热、自汗、烦渴、溺赤、少气、脉虚病因:感受暑邪(多挟湿)病位:太阳之表二、痉病(一)痉病的分类与脉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1)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柔痉。

(2)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7)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9)痉病的分类刚痉:发热无汗,反恶寒者柔痉:发热汗出,而不恶寒痉病的脉症身热、恶寒:风寒外来,卫表被郁时头热,面赤目赤:邪郁化热,阳热上蒸头动摇、颈项强急、口噤、背反张:邪阻经络,热伤津液,筋脉失养足寒:经脉不畅,阳气不得下行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脉弦而紧,从寸到尺皆见(二)痉病的证治柔痉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11)刚痉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12)阳明痉病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13)表证表虚者——柔痉多为风邪偏盛,以汗出恶风为特点——栝楼桂枝汤表实者——刚痉为寒邪偏盛,以无汗恶寒为特征——葛根汤里证阳明热盛成痉其特征除痉的症状外,伴有高热、烦渴、腹胀、便秘等里热炽盛表现——大承气汤(三)治疗痉病的注意事项(1)无论汗下,总要照顾津液。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4)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6)(2)熟悉痉病发生的内、外因,及早预防。

对于有津伤现象或病史者,当其外感风寒出现太阳表证尚未发痉之前,宜及早解表生津,防止发痉。

三、湿病(一)湿病的治法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不可令如水流漓。”——手足俱周,遍身汗出。
(2)汗出方法:“覆取微似汗。”“温服,有微
汗,避风。”“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3)汗出时间:1时辰(2小时)
(二)利小便
【原文】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 〘解析〙 太阳病——示证: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痛 病因:感受湿邪,首犯太阳 关节疼痛——湿流关节,痹着阳气,不通则痛 外湿 而烦 因痛而烦扰不宁 与“繁”字通,为痛之甚之意 脉沉而细(缓)者——湿邪趋于里,湿滞营卫 此名湿痹——内外合邪
痉湿暍病脉证治 第 二
概 述
一、合篇意义
病因:均由感受外邪(风、寒、湿、暑)诱发 证候:初起皆可见太阳表证
辨证与治法:类于《伤寒论》
二、概念:
1.痉病:以颈项强急、卒口噤、背反张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2.湿病(外湿):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病位:肌肉、关节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风湿相搏——病因:外感风湿。
病机:大邪中表,湿伤于下,湿流关节。 一身尽疼痛——主症:肌肉关节疼痛。 病机:卫外之阳气痹阻。 法当汗出而解——治法:“其在表者,汗而发之。” 汗之病不愈者,何也——问题 〖原因〗 1. 气候因素:“值天阴雨不止”——外湿重 2.汗不得法:“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 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风去湿存
〖功效〗益气除湿 〖加减法〗喘者+麻黄——宣肺平喘; 胃中不和+芍药——通血痹,利水湿,缓急止痛;
气上冲+桂枝——平冲降逆; 下有陈寒+细辛——温散痼寒 重视药后反应及护理 当如虫行皮中——卫阳振奋,风湿欲解之征 从腰下如冰——湿盛身重且冷 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李今庸讲痉湿暍,痉病、湿病、暍病...

李今庸讲痉湿暍,痉病、湿病、暍病...

李今庸讲痉湿暍,痉病、湿病、暍病...金匮要略讲解 / 概述概述本篇论述了痉病、湿病、暍病三种疾病。

痉病以“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等为主要证候,脉象沉紧弦直。

如表实无汗者为刚痉,治以葛根汤;表虚有汗者为柔痉,治以栝蒌桂枝汤。

如表证已罢,风燥盛极,则以大承气汤急下存阴为治。

湿病的主要证候为“骨节疼烦”或“一身尽痛,发热”,“小便不利”等,治疗原则取”微微似欲汗”,表实无汗者,以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等方为治;表虚汗出者,以防己黄耆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方为治。

暍病乃伤暑邪而成,其主要证候为发热恶寒,汗出而渴,小便已洒洒然毛耸,身重,小有劳即热而喘喝,治以清热益气生津,用白虎加人参汤;其挟水湿为病而致一身见肿者,以一物瓜蒂汤行湿为治。

条目一、太阳病(1),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2)。

〔讲解〕本条是讨论刚痉的证候,当结合本篇第七条上半条读。

(1)太阳病:人身之表为太阳所主,太阳是人体外表的屏障,以抵御外邪,固护人体。

如果邪气侵袭人体,则太阳首当其冲。

(2)发热无汗,……刚痉:邪气外束,阳气奋而抗邪,邪正相争,故发热;邪气束表,毛窍闭塞不通,故无汗;恶寒,说明外寒阻滞,阳气不通于表。

“反”字是衍文,当删去。

上述证候是为刚痉之病,无汗是其特征。

〔临证意义〕刚痉之病,除了所述的发热无汗,恶寒以外,临床上还包括头身疼痛证;既名“痉”,则当有项背强急,口噤不开,甚则角弓反张等证候,是为邪气干忤经络,筋脉不利所致。

二、太阳病(1),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2)。

〔讲解〕本条讨论了柔痉的证候,也当结合本篇第七条上半条读。

(1)太阳病:是为外在之邪气犯于太阳之经所致。

(2)发热汗出,……柔痉:经气与邪气相争,则发热;风邪外感,卫伤表虚,腠理疏松,则汗出、恶寒。

“不”字为衍文,当删。

上述之证候是为柔痉之病,汗出是其特征。

〔临证意义〕同第一条一样,除了条文所述的证候以外,临床上还有头项强痛,身疼腰疼,口噤,角弓反张等证。

中医痉湿暍病篇

中医痉湿暍病篇

❖ 【重点难点提示】
1.痉病邪入阳明的辨证和治方。
2.大承气汤的方义和应用。
❖ 【知识点精析】
1.太阳表邪内传,郁于阳明,热盛灼伤津液,经 脉失养,故出现痉病证状:如口噤,卧不着席,脚 挛急,齘齿等。故用大承气汤泻热通腑,急下存阴。
2.“可与”有斟酌之意,说明痉病阴液已伤,急 下存阴,尤当慎重。
❖ (五)预后 ❖ 【原文】
❖ (三)证治
1. 头中寒湿 ❖ 【原文】
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 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 鼻塞,内药鼻中则愈。《脉经》云:病人喘,而无 湿家病以下至而喘十一字。(19) ❖ 【重点难点提示】
1.寒湿在上的证候。 2.寒湿在上的治法。
❖ 【知识点精析】 1.寒湿之邪在上,湿郁肌表,卫阳不宣,则见身 疼、发热、面黄;肺气通于表且合于鼻,表阳不宣 则肺气不利而上逆,则见鼻塞、喘。 2.“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是本条 与湿痹的鉴别点。湿痹“脉沉而细”“大便反快”, 本病脉大、腹中和无病、能食,说明病邪尚未入里, 病邪在上。 3.根据治病因势利导的原则,治疗可用祛寒宣湿 的药物纳入鼻中,开宣上焦肺窍,肺窍畅通,肺气 通利,则病邪可解。这也是仲景治疗湿病的又一法 则。
❖ 【重点难点提示】 1.刚痉的辨证和治疗。 2.葛根汤的方解及应用。
❖ 【知识点精析】 1.太阳病表实无汗,是由寒束肌表,卫气闭塞 所致。无汗而小便少,是表气郁闭,通调失常, 里之津液亦伤。卫气闭塞则邪不外达,小便少则 邪不下行,逆而上冲,故有气上冲胸,口噤不得 语等症状。以上症状是发痉之先兆,所以说“欲 作刚痉”与下条相对而言,有入阳明之势。 2.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桂枝汤与麻 黄相合辛温发散,解太阳表邪;葛根解肌生津, 舒缓筋脉。

痉湿谒第二

痉湿谒第二

祛风除湿
风湿在表 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 温经助阳
表阳虚
脉浮虚而涩
祛风除湿
寒湿在表 上证加大便坚、小便自利 温经助阳
表阳虚
除湿散寒
风寒湿俱盛 骨节疼烦掣痛、不能屈伸、 温经扶阳 表里阳虚 近之痛剧、汗出短气、小 散寒祛风
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 除湿 身微肿
【治禁】
1.禁攻下(16) 2.禁大汗、宜微汗(18) 3.禁火攻(20)
【按语】
1.微汗是一切汗法的原则。
2.“微汗”是指服用发汗剂后汗出程度,非指药 力而言。
二、 利小便 【原文】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
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 利其小便。(14)
【解析
湿 湿 关节疼痛—湿流关节,痹阻不通
方剂
麻黄加术 汤
麻杏苡甘 汤
防己黄芪 汤
桂枝附子 汤
白术附子 汤
甘草附子 汤
性质 表 实 证
表 虚 证
表里 阳虚
病因病机 脉证
治法
寒湿在表 身烦痛、重着、恶寒、无 解表散寒

除湿
风湿在表 一身尽痛、发热、朝轻暮 轻清宣化
阳气被郁 重
解表除湿
风湿在表 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或 益气固表
卫外不固 腰以下肿
轻清宣化 解表祛湿
身疼烦而重着、辛温散寒 无汗、恶寒 除湿
4 风湿兼表虚 【原文】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 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22)
【解析】
脉浮——主表为风 风湿伤于肌表
主 身重——湿胜之征
症 汗出 素体表虚、腠理疏松、卫气不固
恶风
病机:风湿在表,表虚证
治法:益气固表、祛风除湿
方药 :防己黄芪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表里阳虚 2.表里阳虚 原文二十四) (原文二十四)论述风湿表里阳气俱虚的证 治。 病机:表里阳气皆虚, 病机:表里阳气皆虚,风湿两盛 治则:温经助阳, 治则:温经助阳,祛风化湿 方药: 方药: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甘草+桂枝--祛风邪而助心阳 甘草+桂枝--祛风邪而助心阳 -桂枝+白术、附子---助表里之阳以化湿 桂枝+白术、附子--助表里之阳以化湿
葛根——升布津液而润筋脉 升布津液而润筋脉 葛根 麻黄、桂枝——发散寒邪 麻黄、桂枝 发散寒邪 芍药、甘草——益营阴,并制麻黄发汗之猛 益营阴, 芍药、甘草 益营阴 调和营卫以祛散表寒。 姜、枣——调和营卫以祛散表寒。 调和营卫以祛散表寒
痉病
(原文十三)论述痉病邪入阳明,热盛动 原文十三)论述痉病邪入阳明, 风的证治。 风的证治。 病机:邪入阳明, 病机:邪入阳明,热盛动风 治则:通腑泄热, 治则:通腑泄热,急下存阴 方药: 方药:大承气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解表宣肺 麻黄 解表宣肺 杏仁----宣降肺气 杏仁 宣降肺气 薏苡仁----健脾利湿 薏苡仁 健脾利湿
湿病
(二)表虚证 (原文二十二)论述风湿表虚的证治。 原文二十二)论述风湿表虚的证治。 病机: 病机:风湿表虚 治则: 治则:益气除湿 方药: 方药: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
湿病
三、证治
(一)表实证 (原文十九)论述寒湿伤于头的证治。 原文十九)论述寒湿伤于头的证治。 病机:头中寒湿, 病机:头中寒湿,肺气失宣 治则:宣泄上焦寒湿, 治则:宣泄上焦寒湿,通利肺气 方药:(未载) :(未载 方药:(未载)
湿病
(原文二十)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禁忌。 原文二十)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和禁忌。 病机: 病机:寒湿在表 治则: 治则:散寒除湿 方药: 方药:麻黄加术汤
痉病
四、证治
(原文十一)论述柔痉的证治。 原文十一)论述柔痉的证治。 病机:邪犯肌表, 病机:邪犯肌表,筋脉强直 治则:解表散邪, 治则:解表散邪,生津养筋 方药: 方药: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滋养津液 栝蒌根 滋养津液 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表邪 桂枝汤 调和营卫以解表邪
痉病
(原文十二)论述欲作刚痉的证治。 原文十二)论述欲作刚痉的证治。 病机:寒邪束表,筋脉挛急 病机:寒邪束表, 治则:解表散邪, 治则:解表散邪,滋润筋脉 方药: 方药:葛根汤
概说
病名含义: 病名含义:
痉----以项背强直,口噤不开,甚至角 ----以项背强直,口噤不开, 以项背强直 弓反张为主症的疾病。 弓反张为主症的疾病。 ----以发热身重 以发热身重, 湿----以发热身重,骨节疼烦为主症的 疾病。 疾病。 ----以发热自汗 烦渴, 以发热自汗, 暍----以发热自汗,烦渴,少气脉虚为 主症的疾病。 主症的疾病。
启发:痉病病变不在胃腑,而存筋脉, 启发:痉病病变不在胃腑,而存筋脉,本不宜用 大承气汤,但因里热太甚。痉病本不能用下法, 大承气汤,但因里热太甚。痉病本不能用下法, 但燥热已极,需泄阳明实热,以救其阴。 但燥热已极,需泄阳明实热,以救其阴。
湿病
病位:肌肉、 病位:肌肉、关节 症状:发热身重、 症状:发热身重、骨节疼痛 病机:感受外湿,或兼风兼寒, 病机:感受外湿,或兼风兼寒,侵犯 肌表,流注关节。 肌表,流注关节。
发热恶寒或不恶寒
柔痉
汗出
痉病
(原文七)论述痉病外感趋于化热传里的 原文七) 证候及误汗后的变证。 证候及误汗后的变证。 (原文九)论述痉病的主脉。 原文九)论述痉病的主脉。 脉象:似绞索之紧,若弓弦之劲, 脉象:似绞索之紧,若弓弦之劲,直上 直下。 直下。
痉病
三、预后
(原文三)从脉象论述痉病的预后。 原文三)从脉象论述痉病的预后。 (原文十、八)论述痉病的预后及转归。 原文十、 论述痉病的预后及转归。
麻黄加术汤
麻黄汤----散寒解表 加术 麻黄汤 散寒解表--加术 发汗不致太过 散寒解表 除湿--麻黄汤 湿病解表, 术----除湿 麻黄汤 湿病解表,微微汗出 除湿
湿病
(原文二十一)论述风湿在表的证治和成因。 原文二十一)论述风湿在表的证治和成因。 病机: 病机:风湿在表 治则:解表除湿, 治则:解表除湿,宣利肺气 方药: 方药: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湿病
二、治法
(原文十八)论述风湿病发汗的方法及其 原文十八) 与外界气候的关系。 与外界气候的关系。 风湿郁于肌表—流注关节 气血运行不 风湿郁于肌表 流注关节—气血运行不 流注关节 畅—一身尽疼痛 一身尽疼痛 微汗--阳气内蒸--营卫畅行---阳气内蒸--营卫畅行--风湿缓缓 微汗--阳气内蒸--营卫畅行--风湿缓缓 排泄
白虎人参汤
白虎汤——清解暑热 清解暑热 白虎汤 人参——益气生津 人参 益气生津
暍病
(原文二十七)论述了暍病挟湿的证治。 原文二十七)论述了暍病挟湿的证治。 病机: 病机:暑邪挟湿 治则: 治则:散湿清暑 方药:一物瓜蒂汤 方药: 瓜蒂——味苦性甘,宣散水湿,兼清热 味苦性甘,宣散水湿, 瓜蒂 味苦性甘
桂枝附子汤
桂枝---辛温, 桂枝---辛温,祛在表之邪 ---辛温 附子---辛热, ---辛热 附子---辛热,逐在经之寒湿 ---调和营卫 草、姜、枣---调和营卫
湿病
病机: 病机:风邪去而寒湿未除 治则: 治则:温经祛湿 方药: 方药:白术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上方去桂枝之祛风 加白术以去湿
湿病
暍病
一、辨证
(原文二十五)论述中暍的主要脉证及其 原文二十五) 误治的变证。 误治的变证。
暍病
பைடு நூலகம்二、证治
(原文二十六)论述了暑入阳明,热邪偏 原文二十六)论述了暑入阳明, 盛的证治。 盛的证治。 病机:热入阳明, 病机:热入阳明,津气两伤 治则:清热祛暑, 治则:清热祛暑,益气生津 方药: 方药:白虎人参汤
湿病
一、辨证
(原文十四)论述湿痹的脉证与治法。 原文十四)论述湿痹的脉证与治法。 外感—风湿流注关节 阳气被郁 外感 风湿流注关节—阳气被郁 气血 风湿流注关节 阳气被郁—气血 运行不畅—关节疼烦 运行不畅 关节疼烦 利小便--内郁之湿邪从小便而去---内郁之湿邪从小便而去--关节 利小便--内郁之湿邪从小便而去--关节 疼痛缓解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金匮教研室 关彤
教学目标
1.掌握痉、湿、暍三病的含义。 1.掌握痉、 暍三病的含义。 掌握痉 2.掌握刚痉、柔痉的症候。 2.掌握刚痉、柔痉的症候。 掌握刚痉 3.掌握痉病的治法和方药。 3.掌握痉病的治法和方药。 掌握痉病的治法和方药 4.掌握湿病的治法。 4.掌握湿病的治法。 掌握湿病的治法 5.掌握湿病的证型和治疗方药。 5.掌握湿病的证型和治疗方药。 掌握湿病的证型和治疗方药 6.背诵原文1 6.背诵原文1、2、11、12、13、14、21、22。 背诵原文 11、12、13、14、21、22。
谢谢!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刚痉、柔痉的区别,及证治。 1.试述刚痉、柔痉的区别,及证治。 试述刚痉 2.试述湿病的治法并加以分析。 2.试述湿病的治法并加以分析。 试述湿病的治法并加以分析 3.风湿在表与风湿兼表虚的主证、治则、 3.风湿在表与风湿兼表虚的主证、治则、方 风湿在表与风湿兼表虚的主证 药分别如何? 药分别如何? 4.风湿兼阳虚证如何辨治? 4.风湿兼阳虚证如何辨治? 风湿兼阳虚证如何辨治
合篇的意义: 合篇的意义:
痉病
一、成因
(原文四)论述太阳病过汗致痉。 原文四)论述太阳病过汗致痉。 发汗太过” 伤津耗液——筋脉肌肉 “发汗太过”——伤津耗液 伤津耗液 筋脉肌肉 失于荣养——筋脉拘急挛缩 筋脉拘急挛缩——痉病 失于荣养 筋脉拘急挛缩 痉病 (原文五)论述外感风病误用下法及汗法而 原文五) 成痉病。 成痉病。
防己、白术 祛风化湿 防己、白术----祛风化湿 黄芪----益气固表 益气固表, 黄芪 益气固表,行肌表之水气 姜、草、枣----调和营卫 调和营卫
湿病
(三)表里阳虚证 1.表阳虚 1.表阳虚 原文二十三)论述风湿兼表阳虚的证治。 (原文二十三)论述风湿兼表阳虚的证治。 病机: 病机:表阳虚而风寒湿逗留肌表 治则:温经散寒,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化湿 方药: 方药:桂枝附子汤
痉病
(原文六)论述疮家兼表证的治禁及误治 原文六) 成痉。 成痉。
痉病
二、辨证
(原文一、二)论述刚痉、柔痉的证候。 原文一、 论述刚痉、柔痉的证候。 内因: 内因:经络筋脉津血不足 外因: 外因:外邪侵袭 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刚痉与柔痉鉴别要点
刚痉 病位 病机 症候 鉴别 感寒 发热恶寒 无汗 太阳经 受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