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故事化的多种手段

合集下载

纪录片叙事的故事化、大众化、精细化

纪录片叙事的故事化、大众化、精细化
认 为他 们 “ 有 色 眼镜 ” 记 录 从心灵深处唤醒人们对爱情的怀 戴 ): 拍 成 什 么 样 ,几分 几 秒应 该 进 什 么 画 面 ,解说 词 多少 字 ,解 说 词
生活真实 ,引发人们的反思。作 念 ,也 加 深 了 观 众 对 文 化 匮乏 年
者巧妙地 对比两个阶层的生活状 代 的深思 。整个纪录片叙事风格 之间留 白需要多少秒,都有规可 态 ,揭露严重的贫富悬殊 问题 。 朴素而 又浪 漫,跌 宕而 又流畅 。 循 。对 于镜 头语 言 , 舌尖 上 的 作为一种 电视语言 ,解说在 主持人与表现对象融为一体 ,创 中国》也有精细的严格要求。比
画 面或 情 形 则 借 助 于 电 脑特 技 表 音 乐 是 那 么 舒 缓 、悠 扬 ,让 人 心
以找到 自己情感生活的影子。纪 面 , 们在 技 术 上 无 所 不 用其 极 , 他
人串联 , 并与故事情节严密吻合 。 拍 、水下摄影 、高速摄影 、红外 亲吻 自己孩子 ,还有大批独角鲸
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解说词会 实 现 了叙 事 与 审 美 的 结合 。
三 、制作 追求精 细化
除了唯美的画面 ,音乐也成
纪录片能够吸引观众 ,不仅 为 纪 录 片 制 作 的 重 要 元 素 。 生 在于精彩的故事 ,通俗简洁的解 命 中的配乐恰如其分地表现了 说 ,还在于它具有令人震撼的画 用 语 言 和 画 面 无 法 表 述 的 情 感 ,
。 。…


工 。作者 用真实的镜头表现贫富 移事往 , 我今天站在这努力想象 ,
方人比较重个体 ,擅 长讲单个故
悬殊之 大 ,有些画面在 国内媒体 也没法感受三十多年前年轻情侣 事 ,中国人较 重体 系 ) ,国外纪 很难看到 ,令人震撼 。这就是纪 们内心压抑着的涌动着的激情 。 录片制作 已经形成了成熟的流水 ” 录片所要达到的效果 ( 也许人们 紧扣故事 内容的主持 ( 也是解说 ) 线 。 景 色拍 成 什 么样 ,人 的 表 情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尺度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I. 概要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视听媒介,其叙事手法对于观众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纪录片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作品开始尝试将故事化手法融入其中,以提高观众的观影体验和传播效果。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纪录片,成功地运用了故事化手法,使得观众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对纪录片故事化手法的尺度进行研究,以期为纪录片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A.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的重要性和影响在当今社会,纪录片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介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纪录片故事化手法则是纪录片创作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它能够有效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提高纪录片的观赏价值和传播力。

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这部纪录片通过运用丰富的故事化手法,成功地将中国的美食文化呈现给全球观众,成为了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首先纪录片故事化手法能够使纪录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观众的代入感。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通过讲述各地美食背后的故事,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中国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这种手法不仅有助于观众对纪录片内容产生共鸣,还能够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使他们更愿意去了解和探索背后的文化内涵。

其次纪录片故事化手法有助于打破传统纪录片的枯燥性,提高其观赏性和娱乐性。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通过对各种美食的细腻描绘和生动叙述,使得观众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够品味到美食带来的愉悦。

这种手法使得纪录片不再仅仅是一个单调的信息传递工具,而是成为了一个兼具教育意义和娱乐价值的视听盛宴。

此外纪录片故事化手法还能够提高纪录片的传播力,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通过对美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独特视角的呈现,使得这部作品在国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充分说明了故事化手法在纪录片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它能够使纪录片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传播,从而实现更广泛的影响力。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

纪录片创作十种方式(一)作者:冷冶夫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08年第01期自从电视纪录片走入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其他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

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创作有了一定的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且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独立制片人和DV爱好者。

虽然他们中有不少人还不是“科班出身”,一些DV爱好者的作品也还显得稚嫩,但他们酷爱纪录片这块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收获着、享受着……一位资深的国际纪录片专家在了解了中国纪录片创作队伍的情况后感叹道:“中国人的这种热情和欲望(指纪录片创作)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无法做到的。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纪录片创作已经或者即将具备跻身世界纪录片创作前列的实力。

我们应当清楚地看到:中国纪录片仍然需要理论上的驾驭、创作上的争鸣和实践中的突围。

特别是面对整个世界,中国纪录片眼下不缺乏热情和勇气,缺乏的是清醒的发展路线,以及由这条发展路线引发出来的理智、秩序和“到位”的创作方式。

纪录片创作方式之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是纪录片的“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

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

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运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

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纪录片故事化创作有这样几种不同形态:1. 画面语言直接叙述故事。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在人物纪录片的创作中,故事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一个好的人物纪录片不仅仅是对人物生平的简单叙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来吸引观众,让他们感同身受,被人物的魅力所吸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中,如何讲述好一个人物的故事。

第一部分:人物的出身和背景介绍在人物纪录片中,第一部分通常是对人物的出身和背景做一番介绍。

这一部分可以通过讲述人物从小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等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一个生动饱满的形象。

假设我们要拍摄一部关于一位成功企业家的人物纪录片,我们可以通过讲述他从小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长大,如何在艰难的环境下努力读书,如何在读书的过程中锻炼了坚韧不拔的性格等,从而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这个人物。

通过展示人物的出身和背景,也可以引起观众的共鸣,让他们更容易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联系。

第二部分:人物的奋斗历程和成就展示在人物纪录片的第二部分,通常会讲述人物的奋斗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这一部分可以通过人物的亲友、同事等的采访,以及相关的影像资料等来展示人物在事业上的努力和付出,以及取得的成就。

在刚才提到的企业家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亲友、同事等的采访来展示他为了创业付出的努力,挫折和困难等。

并且通过相关影像资料展示他创办公司的场景,公司的发展历程等,从而呈现出他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

这一部分的呈现有助于让观众更加了解人物的故事,同时也能够引起观众对人物的尊敬和敬佩之情。

第三部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生活在企业家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通过他的亲友、同事等的讲述,以及相关的影像资料来展示他的性格特点,比如他的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对员工的关怀等等。

同时也可以通过人物本人的讲述来展示他的情感生活,比如他是一个爱家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丈夫、父亲等等。

这一部分的呈现有助于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人物,同时也能够引起观众对人物的共鸣和情感上的联系。

第四部分:人物的影响力和意义。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电影形式,通过对真实事件和人物的记录,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和现象。

相比于传统的故事电影,纪录片在受众中的受欢迎程度一直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纪录片常常被认为是既没有精彩剧情,又没有明星演员的“无聊”电影形式。

为了改变这种困境,一些纪录片导演开始尝试将人物纪录片进行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是以某个人物为主角,展示他们生活、经历和成长的纪录片。

在过去,人物纪录片更像是传记式的记录,主要展示某个人物的成就和荣誉。

导演们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访谈和电影剪辑,呈现出一个个独立的故事。

这种形式并不能很好地吸引观众,因为观众对于这些人物的兴趣并不高。

为了增加人物纪录片的故事性,一些导演开始运用电影技巧,将纪录片拍摄得更加有趣和吸引人。

他们不仅仅注重记录某个人物的成就,还会探索他们在现实中的困惑和挑战。

导演们通过设置冲突和转折,给人物故事带来了更强的戏剧性。

观众不再只是看到一个传记记录,而是可以在电影中体验到一个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有时,为了创造更好的故事,导演们会将多个人物故事串联在一起。

通过展示这些人物之间的联系和交互,人物纪录片的整体故事性和观赏性都得到了提高。

观众可以通过这些人物之间的互动,更深入地了解某个特定主题或社会问题。

在创作人物纪录片时,导演们也会在拍摄风格上下功夫。

他们可能会选择一种特定的拍摄手法和剪辑方式,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有时候,他们会使用一些虚构元素,比如再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做一些艺术性的夸张和变形。

这样一来,人物纪录片就能借助电影语言来展现故事,使整个电影更富有创意和表现力。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不仅给观众提供了更好的观影体验,也有助于纪录片在市场上的推广和传播。

当观众对一个人物的故事感到被吸引时,他们会更加愿意去了解这个人物背后的故事和现象。

通过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不再是普通观众的“无聊”选择,而成为了一种值得期待和追寻的电影形式。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有趣的观影体验。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

纪录片的十大创作方式一、强化故事性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好看” 是纪录片的“核”。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讲故事”。

那么故事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笔者认为,故事是由矛盾构成的。

我们在选材或者拍摄的时候,首先要看所拍摄的题材中有没有矛盾,能不能形成矛盾,创作中是否拍到矛盾或有故事化因素的情节细节。

作者还要在后期的剪辑中,不妨使用设置悬念、人物铺垫、交叉叙事、加快节奏等故事片创作手法,以加强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在真实纪录的基础上,纪录片故事的叙事方式与故事片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悬念、细节、铺垫、重复、高潮等,这不仅是故事片的专利,也可以在纪录片中派上用场。

一般说来,打击犯罪纪录片的收视率会高于普通纪录片,如《中华之剑》、《潜伏行动》曾经引起收视冲击波,画面故事中的未知元素构成了视觉的悬念。

在纪录片的创作中,我们不管使用上述哪一种创作形式,纪录片都不应该是严肃的政治论文和哲学讲义,它应该是供人们观赏沟通的艺术品。

而艺术品的主要价值就是好看。

事实上,我们今天看到的纪录片中,已经大大加强了节目的故事性。

象长纪录片《毛毛告状》、《伴》等,不仅片中有故事、矛盾,还有人物冲突。

近日评出的第四届《中华荟萃》纪录片奖中,获得一等奖的《草台帮的头家》《简洁人生》、《马明山的故事》等节目都是故事性强、可视性强的作品。

去年获得中国纪录片大奖的《陈小梅进城》、《纸殇》、《阮奶奶征婚》等,更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典范。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 的地方。

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

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后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方式探析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方式探析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方式探析作者:来源:《电影中国》2013年第03期一个美国民谣歌手(罗德里格兹)在底特律,于上世纪70年代发行了两张唱片,其中一张只卖出了6张;两位南非的音乐发烧友,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寻找这位没有在自己故乡、却在南非家喻户晓、唱片发行量超过50万张的罗德里格兹;一位瑞典导演马里克·本杰鲁尔,花费6年时间跟踪拍摄了南非音乐人寻找美国民谣歌手的纪录片;2013年2月,这位瑞典导演制作的纪录片获第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片名是《寻找小糖人》。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音乐发烧友,辗转寻找民谣歌手罗德里格兹的故事。

罗德里格兹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默默无闻,但他的唱片在南非却产生重大影响。

这种影响罗德里格兹毫不知情。

《寻找小糖人》以其叙事结构的跌宕起伏,画面表现的生动细腻,题材选择的独具慧眼,故事本身的历史厚重,成为多重影像元素纪实的经典之作。

但是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成为这部纪录片最为耀眼之处。

一、绝对态势:纪录片故事化在传统的纪录片创作观念中,真实性被看作是最重要的原则,也被认为是制作出一部成功纪录片的法宝。

而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创作者和研究人员都认为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真实性和故事化叙述不可兼得。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创作手法不断进步,故事化叙事已经成为影片创作的主流方式。

用故事化叙述方式讲述真实的故事,把人或者物放在故事中表现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公认的影像艺术表现手法。

美国著名电视制作人唐·休伊特曾说:影像世界就应该给观众讲一个故事。

也正是这种影像制作理念极大地影响了纪录片的创作和生产。

“讲故事”本是口语化传播的一种表达方式,以其生动、亲切、人际交流零距离而备受人们喜爱。

怎样将影像制作中,尤其是注重真实的纪录片中注入“故事”的元素,成为近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目前纪录片拍摄的实践过程中,故事化叙事方式也不断得到体现,当代部分纪录片导演已经很注重运用这种影像表达方法。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是一种将真实事实与戏剧手法相结合的创作方式。

通过为真
实人物增加个人经历、情感冲突和故事情节,以生动、具有感染力的方式讲述人物的故事,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纳这些人物。

故事化创作的核心是将人物的经历和情感融入到一个故事框架中。

选取一个真实的人
物作为主角,了解他们的背景、经历和个性特点。

通过深入了解人物的生活以及所处的背
景环境,找到一个适合的故事线索,让人物的故事更加有趣和引人入胜。

人物的故事可以从他们的童年或青少年时期开始,通过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困境和
挑战,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故事化创作可以通过加入一些戏剧性的元素,如冲突、反转、悬疑等,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让故事更有张力。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需要注意平衡真实性和艺术性。

一方面,故事应该尽可能忠
实于真实事件的经过,不能夸大或歪曲事实。

为了增加戏剧性和观赏性,可以适当地添加
一些戏剧元素,但不能违背真实的事实。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不仅是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人物的故事
传递一种情感和信息。

通过创造一个有趣和感人的故事,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背景、挣扎和成长,从而产生共鸣和思考。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还可以通过剪辑和音乐的运用来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剪辑可
以用来调整故事的节奏和张力,通过切换不同场景和角度来引起观众的兴趣。

音乐则可以
通过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氛围来加强故事的感染力。

《2024年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范文

《2024年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范文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形式,其叙事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变革。

其中,故事化叙事作为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在电视纪录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特点、优势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特点1. 情节化:故事化叙事将纪录片中的内容以情节为主线进行组织,通过情节的起伏、转折和冲突,使观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 人物塑造:故事化叙事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手段,使观众对人物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3. 视觉表现:通过画面、音效、配乐等手段,使故事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

三、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优势1. 增强观众的观影体验:故事化叙事通过情节、人物塑造和视觉表现等手段,使纪录片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2. 扩大受众范围:故事化叙事更符合大众的审美习惯和娱乐需求,从而扩大了电视纪录片的受众范围。

3. 传播价值观念:通过讲述具有社会价值和思想内涵的故事,传递社会价值观和文化信息,达到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的作用。

四、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在实践中的应用1. 题材选择:选择具有故事性和情节性的题材,如人物传记、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为故事化叙事提供良好的基础。

2. 人物塑造: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通过采访、观察、记录等手段,深入了解人物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3. 情节设计:设计合理的情节和冲突,使故事更加紧凑、有趣,同时保持真实性和客观性。

4. 视觉表现:运用画面、音效、配乐等手段,增强故事的视觉表现力,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故事的情感和氛围。

五、结论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是一种新的叙事方式,它通过情节化、人物塑造和视觉表现等手段,使纪录片更加生动、有趣,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和方法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和方法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和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娱乐观念的不断升级,电视纪录片的观众群体不断扩大,而纯粹的内容表达方式已不足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

面对如此变幻无常的市场需求,电视纪录片必须不断创新,将故事化元素引入其中。

故事化是指将内容和故事情节相结合,让电视纪录片更加生动、引人入胜。

故事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提高观众的关注度、深度挖掘素材、构建品牌形象。

首先,故事化可以提高观众的关注度。

随着电视台数量的不断增加和选择的广泛性,观众对于纪录片的观看要求也逐渐提高。

如何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成为了电视纪录片制作的最大难题之一。

故事化的方式能够使得故事更加真实、感人、悬念丰富,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力,从而吸引观众进一步关注内容,对故事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其次,故事化能够深度挖掘素材。

电视纪录片是通过镜头呈现真实事件、事物、人物的影像资料,因此紧密结合故事情节形成有机的整体是非常重要的。

构建故事情节,就是对影像素材进行定位、筛选、剪辑、叙事表现等过程。

这些手段能够让受众更好的理解和感受电视纪录片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人物情感。

故事化的方式有效提高了故事的可读性和生动性,让故事显得生动、鲜活、感人,让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更快的回顾、更加深刻的理解影像资料,从而做到更好的理解纪录片中的社会人文真相,更加深入的参与到传播过程当中。

最后,故事化可以构建品牌形象。

通过故事化的传播方式,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容易形成较为固定的受众群体。

这也就是品牌形象,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员需要牢记这一点,提高制作质量,注重传播效果,做到精心设计、落到实处,让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故事化的方法主要有:个人化叙事、制造情境、营造悬念、加入人物对话、运用试问式引导观众等。

个人化叙事,侧重于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表现。

利用人物本身特性,让他们成为情节展开的关键,通过人物的故事情节引导观众进入整体故事。

制造情境,采用巧妙的角度和特效处理,来表现故事情节实现的场景和场景的氛围,让故事场景更加生动形象。

以纪录片《望长城》为例浅析纪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文献综述

以纪录片《望长城》为例浅析纪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选题意义纪录片在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渐摆脱了单纯记录的窠臼,注重故事性和吸引力越来越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故事性的纪录片当作媒体播放的主要形式,强调记录的故事化和叙事的情节性,将矛盾的展示和悬念的设置作为纪录片展示事件的创新性手法,增强了记录片的叙事性和感染力。

我国对纪实手法的重视和运用已成为故事片发展的前沿趋势,中国文献纪录片20年的题材流变中,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许多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纪录片展示着主流意识形态。

其中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纪录片《望长城》以创新的主持方式、精彩的故事讲述和生动的同期声制作创造了中国纪录片的新典范,被誉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望长城》改变了过去国内纪录片多以宣传、说教为主的拍摄方式,将“画面+解说+音乐”的叙事方式改为主持人带领观众去感受真实场景,采用同期声的制作方式,注重对长城两岸受人情冷暖、人间真谛故事的讲述和渲染,以长城成为载体,展示了长城两边的真实生活,将《望长城》的故事性凸显了出来,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效果,对我国的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以《望长城》为例探究电视纪录片的故事化手段,对于进一步认识纪录片故事化的不同手段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关于纪录片故事化现象的研究和探讨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之一,专家学者们首先论述了纪录片故事化的优势和原因。

王惟红在《对纪录片栏目故事化现象的透视和反思》(《中国电视》2008 第6期)中探究了近年来我国纪录片出现故事化现象的深层原因,认为读者的多元化接受期待和市场的竞争是造成纪录片故事化的主要原因。

关于纪录片故事化的表现手法和制做策略,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之一。

孙剑英在《谈纪录片如何成功运用“故事化”创作手法》(《西部广播电视》2007 第1期)中认为随着信息时代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多元化”需求,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将创新的思维追求题材和表现手法的艺术“多样化”,用情节的吸引力来事先纪录片的故事化。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纪录片类型,它要讲述的是一个人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这就要求创作者在拍摄中要注重故事化的表现方式,让观众通过观看一段生动的故事,来了解这个人物的思想、情感、成长和奋斗历程。

首先,故事化的创作可以通过人物的独特性来实现。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拍摄中要挖掘人物的独特性和故事性,让观众产生代入感和共鸣感。

例如,人物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朋友圈子等等都可以成为故事化的创意来源。

其次,故事化的创作可以通过结构上的设计来实现。

合理的故事结构可以带头领导观众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跨越,让观众获得全面的印象和快速的理解。

例如,常见的故事结构可以是回溯叙事、时间卡点、交错叙事等,这些结构可以让人物叙事更具戏剧化和吸引力。

最后,故事化的创作可以通过情感表达来实现。

人物的故事中往往伴随着情感变化的过程,例如失落、迷茫、困惑、奋发等等。

这些情感可以成为故事锤炼的切入点之一,通过音乐、色彩、镜头语言等方式表达出来,让观众更加贴近人物的内心。

总之,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对于讲述一个人物历程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故事化的形式可以让观众获得更多的记忆点和理解方式,从而切实理解人物的成长历程和与众不同之处。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和方法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和方法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和方法电视纪录片是指通过摄像机记录和展示真实事件、人物及其活动的一种电视节目形式。

在电视纪录片中,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真实的事件和人物,往往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增强观看的体验。

在电视纪录片中,故事化的必要性和方法非常重要。

故事化可以帮助提高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将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示出来,能够更好地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更加愿意继续观看并参与其中。

故事化还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所呈现的内容,将抽象的概念和信息转化为具体的情节和角色,使之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故事化可以赋予电视纪录片更好的情感共鸣和影响力。

通过真实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能够更好地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引起他们的思考和反思。

故事化不仅是一种娱乐手法,更是一种有效的传播和沟通工具。

通过故事化的呈现,能够更好地传达纪录片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和价值观,使之更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

故事化还能为电视纪录片提供更好的组织和结构。

纪录片往往涉及大量的真实材料和信息,如何将这些材料有机地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且有条理的故事,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通过故事化的手法,可以给予这些材料一个逻辑性和连贯性的结构,使整个故事更容易理解和跟随。

故事化还可以帮助纪录片制作者更好地拍摄和编辑材料,从而提高整体的质量和观赏性。

在故事化方法方面,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要选择一个有足够吸引力和张力的故事主题。

故事主题是故事化的基础,关系到纪录片的整体质量和观众的兴趣。

一个好的故事主题应该具有冲突和张力,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故事主题要有足够的资料和素材作为支撑,能够在纪录片中得到完整的呈现。

要注重故事结构的安排和体裁的选择。

在故事结构方面,可以采用线性、非线性或混合的方式,根据故事的特点和需要进行选择。

体裁的选择也非常重要,不同的体裁能够带来不同的观看体验和效果。

要根据故事的性质和目的选择适合的体裁,如传记、纪实、探索等,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和方法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和方法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和方法电视纪录片通常以客观记录事实为目的,而故事化则强调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篇章化处理,通过更具戏剧性的表现手法来吸引和引导观众的注意。

故事化可以赋予纪录片更多的情感和时空感,使得观看的过程更具有吸引力和娱乐性。

本文将探讨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和方法。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能够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纪录片的兴趣可能相对较低,观看纪录片也容易显得枯燥乏味。

而通过故事化的处理,将事件和人物进行情节化组织,能够增加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故事化也能够帮助纪录片传达信息和思想更加有效。

通过故事化的手法,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和观点变得更具体和生动,更容易被观众理解和接受。

故事化能够通过人物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发生原因和背后的价值观。

故事化的处理在传递信息和思想时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那么,如何进行电视纪录片的故事化呢?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通过人物叙事来增强故事性。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他们的经历和成长故事来展示事件的发展和影响。

人物的情感和目标冲突可以成为故事发展的驱动力,也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关注。

通过时间轴的编排来构建故事节奏。

将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组织,通过快速剪辑和跳跃式叙事来突出关键时刻和情节的发展,从而增加故事的紧凑感和悬疑感。

音乐和声音的运用也是故事化不可忽视的元素。

通过合适的音乐和声音效果来烘托气氛、营造情感和加强故事的表现力,能够让观众更好地投入到故事当中。

场景的选择和构图也能够增强故事性。

通过精心选择的场景和构图,能够为故事增添视觉上的吸引力和戏剧性。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能够提升观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更有效地传达信息和思想。

而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人物叙事、时间轴的编排、音乐和声音的运用以及场景的选择和构图等手法来进行故事化处理。

通过这些方法,能够让纪录片更具有吸引力和娱乐性,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探析

纪录片故事化手法探析
④ 转引 白刘杰 : 《 知情权与信息公 开法 》.清华 大学
出版社2 0 年版 ,第 1 05 页 ⑤ 史安斌 : 《 危机 传播与新 闻发 布》 ,南方 口报 出版 社2 0 年版 ,第 19 04 3 页
效 沟通 ,因而迅速赢得 国际国内舆论 的 2 0 S R l 3)”的 阶段 性成果 ,同时也是 0 9 Q S 7

个 富有价值和感染力 的选题 ,其本身
当时正在热播的 电视剧 《 华烟云 》。 京
2 0 年 ,中 国 青 年 报 曾做 过 一 个 调 查 : 09
“ 故事”之风 ,并逐渐 蔓延开来 。不 就 已具备了故事 的雏形 。看一 个选题是 讲
论是 中央台还是地方 台的专题节 目,大 否 富有价值 ,一个重要标 准就 是 :看它
还是在观众 中都 空前一致地成为 备受关 的 技 巧 和 手 法
传 统 观 念 认 为 ,纪 录片 只 能 是对 现 的因素便是讲 一个 好故事 。而真正要讲 深层次思考 的故 事意义。其 中,矛盾 冲 实 的 真 实 纪 录 , 与故 事 性 无 关 。我 国 早 好 一 个 故 事 ,则 离 不 开 以下 几 个 环 节 的 突 和 兴 奋 点 即 是 故 事 的 重 要 特 征 和 优 期 的 纪 录 片 创 作 ,最 大 的 问 题 就 是 缺 失 恰当把握 和有效配合。

致好评 。
目前 ,我 国正 处 于 社会 转 型 时 期 ,
2 0 — 0 年度 安徽省 哲学社会科 学规划项 0921 O 目 … 风险社会 ’视域 中安徽 ‘ 媒介形象 ’
⑥ 张国庆 : 《 公共行 政学 》,北京 大学 出版社2 0 年 09
版 ,第 16 5 页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研究引言电视纪录片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形式,通过对真实事件、人物和地点的记录,向观众展现丰富多样的故事。

然而,随着观众对内容的需求不断增长,纪录片制作者们开始运用故事化叙事手法来增加节目的吸引力和观赏性。

本文将深入探讨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研究。

一、故事化叙事的定义故事化叙事是指将事实和真实事件通过叙事的手法进行组织和呈现,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

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故事化叙事更加注重情节的张力、角色的设置和发展,以及故事结构的合理安排。

二、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意义1. 吸引广大观众在信息时代,观众面临着大量碎片化的信息。

故事化叙事可以为观众提供一个连贯的、有情节冲突的故事,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留住他们。

2. 增强故事的可理解性和记忆性故事化叙事通过将真实事件和人物以故事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可以增强观众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观众通过故事中角色的情感体验、冲突和发展,更容易理解并记住被呈现的内容。

3. 传递信息和价值观故事化叙事不仅仅是为了吸引观众,也是为了在故事中传递信息和价值观。

通过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纪录片制作者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反思。

三、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手法1. 人物角色的设定与发展故事化叙事在纪录片中经常要设置主角和配角,通过展示他们的成长和变化来吸引观众的关注。

主角和配角的选择、人物性格、心路历程等都是制作者必须考虑的要素。

2. 故事情节的构建和发展故事化叙事的核心是故事情节的构建和发展。

制作者需要考虑故事的起承转合,通过设置冲突点、高潮和结局等要素,增加观众的紧张感和观看欲望。

3. 叙事的呈现方式和手段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可以运用多种叙事手段和方式。

例如,通过插叙、镜头切换、音乐、解说词等手法,制造情绪、渲染氛围,使观众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四、电视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挑战1. 保持真实性和客观性故事化叙事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传统的纪录片对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要求。

谈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方式

谈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方式

2021.03纪录片要求以现实素材为基础来布局谋篇,以现在正在发生的事件为拍摄对象,反映现实生活,发表个人观点,也就是创作者要做出一定的艺术处理,达到理想的艺术追求。

叙事不是故事的一种静态反映过程,而是讲述者通过故事文本与观众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交流过程。

纪录片创作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故事化、戏剧化叙述的倾向,作者在创作中也喜欢用故事来表现。

因此纪录片应是一种叙事艺术。

一、欲望对象是纪录片的核心特质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定义欲望对象是“观众欲望投射的对象是观众关怀、期待、注视的对象,是观众爱与恨、同情或仰慕的对象,是观众欣赏兴趣的直接因素”。

在欲望对象中,必须有观众的梦想、审美、价值在里面或是观众的一种白日梦,即实现自己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梦想。

通过镜头录制的形象认识自我、关照自我、意识自我,使自己看自己、自己认识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

对纪录片而言,这些人物具有什么特征才能更充分地体现纪录片的故事化呢?1.纪录片的人物必须具有人情味,必须具有一定的伦理特征人情味就是人的行为引起的兴味,使观众产生感情认同的因素之一。

它来源于观众对他人行为的天然的好奇心,这些行为中包括他们的问题、他们的反应和使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如《壁画后面的故事》中教师刘玉安对陶先勇的关怀,老师可以放手不管,可是他却一直在坚持,经历从期盼到努力到失望,再期盼到再努力,一直到最后期望彻底破灭,他的行为也得到伦理的认同,得到观众的赞扬。

2.让主要人物处在一种变动与变化之中这种人物的变动与变化,让观众陷入一种前途未卜的冲突中,只有这样才会使观众参与其中,关心人物的命运变化。

如《最后的山神》中,孟京福是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位萨满,最后即意味着他处在急变的时代中,与郭宝林这样的定居族人之间的代际差别。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冬天来的时候又一位鄂伦春族的老人去世了,他的去世使得孟京福伤心,一棵画有山神的树被砍伐,使得孟京福神伤。

他如何寻找文化中的身份,也就深深牵动着观众的心。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可以将真实事件和人物生活进行加工和再现,通过故事化的手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更加生动地呈现出人物的形象和故事。

故事化的创作首先需要选择一个真实的人物作为主角,这个人物应该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吸引力,他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经历应该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接下来,创作者需要搜集这个人物生活的相关信息和素材,包括他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职业经历、家庭情况等等。

通过搜集和整理这些信息,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成长环境。

在故事化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人物的不同阶段和重大事件来进行分段叙事。

通过时间线的安排和叙述方式的选择,能够更好地展示人物的成长和变化。

可以使用倒叙、顺叙、跳跃等非线性叙事的手法,来增加故事的紧凑度和观赏性。

创作者还可以运用插叙、flashback等手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通过设置一些关键场景和关键对话来突出人物的心理冲突和情感危机,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人物的亲友和他们之间的互动,也能够增加故事的情感张力和吸引力。

在创作过程中,还可以运用声音、画面、音乐等元素来增强情感的表达和故事的感染力。

通过音效的处理和音乐的选用,能够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情感状态和氛围。

画面的拍摄和剪辑也要精心设计,通过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心情。

故事化的创作还需要注重结构的安排和语言的表达。

整个纪录片应该具备一个清晰的主题和逻辑,通过适当的引子和承接,将观众引入到人物的世界中。

要注重故事的节奏和转折,通过起承转合的安排,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产生更强的观赏欲望。

在语言的表达上,要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简洁性,以便更好地传递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意义。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需要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和代表性的人物作为主角,通过故事化的手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搜集相关信息和素材,并运用叙事技巧和艺术手法来增加故事的生动性和观赏性。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和方法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和方法

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和方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视纪录片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对于许多人来说,传统的纪录片形式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往往难以引起观众的兴趣。

为了提高纪录片的观赏性和吸引力,故事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技巧。

本文将探讨电视纪录片故事化的必要性以及实现故事化的方法。

一、故事化的必要性1.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传统的纪录片形式往往过于枯燥,缺乏吸引力,观众很难持续关注。

而通过故事化处理,可以将事实和事件通过有趣的故事情节进行整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容易沉浸其中。

2. 增强观众的情感共鸣故事化的处理方式能够让观众更容易与纪录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故事,产生共鸣,这样可以更好地传达观点、教育观众。

3. 提升纪录片的观赏性故事化的处理方式能够提升纪录片的观赏性,让观众更加享受并且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所观看到的内容。

二、故事化的方法1. 选择合适的题材选择一个能够通过故事化处理能够更好诠释的主题或者题材非常重要,不同的题材适合不同的故事处理方式。

2. 设置主题在进行故事化处理之前,需要明确设置一个主题,故事线索可以紧扣着主题展开,这样不仅有助于纪录片的整体结构,也能更好地传达想要表达的观点和信息。

3. 设置主要人物/角色选定主要人物或者角色也是故事化处理的重要步骤。

可以将观众的视角聚焦在这些人物身上,通过他们的故事来展现整个事件或者主题。

4. 编排故事情节在选择好主题和人物之后,需要对故事情节进行编排,将事件和信息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进行整合,使得观众更容易记忆和理解所呈现的内容。

5. 运用影视语言除了文字叙述之外,运用影视语言也是故事化处理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镜头语言,音乐氛围,画面效果等来加强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6. 引导观众思考在故事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观众思考的方式来加深故事的内涵和观点,使得纪录片更具有表现力和启发性。

故事化处理是提高纪录片吸引力和观赏性的重要手段。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人物纪录片是以真实人物为主题,通过记录和展现他们的生活经历、故事和成就来传播信息和价值观念的一种影视创作形式。

而故事化创作则是在纪录片中通过讲述人物的故事,运用叙事手法、情节构建和剧情发展等元素来提高观众的情感参与和情绪共鸣,从而更好地传递主题和内容。

一、人物的成长与转变
人物纪录片通常都选取一位或者多位主角,通过记录和展示他们的故事来传递信息和价值观念。

故事化创作可以通过叙事手法和情节构建来打造人物的成长和转变。

可以通过记录人物的背景和起点,展示他们所遭遇的困难和挫折,以及他们如何逐渐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等。

这样的叙事方式既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也能更好地传递人物的成长和转变的主题和信息。

二、人物的悲喜剧情
三、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交流
人物纪录片通过记录和展示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以及他们与家人、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交流。

故事化创作可以通过叙事手法和情节设计来更好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参与。

可以通过情节冲突和人物关系的展现来表达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以及他们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这样的叙事方式既能提高观众的情感参与,也能更好地传递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四、人物的情节冲突和发展
人物纪录片中的情节冲突和发展是观众关注和参与的重点。

故事化创作可以通过情节构建和剧情发展来提高观众对人物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可以通过引入一系列的故事事件和戏剧化的冲突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节发展和内心变化。

这样的叙事方式既能提高观众的观赏体验,也能更好地传递人物的故事和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故事化的多种手段记实性是纪录片的基本特性,然而今天的纪实性却成了许多故事片追求的风格;故事性是故事片的基本特性之一,而今天的故事性却成了纪录片必不可少的特性。

“故事”对于故事片来说是虚构的,但“故事”对于纪录片来说却是真实的,它来源于被纪录的真实故事本身和编导的创作。

现在的观众已经不会满足于对“故事”或者“真实”单一的索取了,他们内心呼唤两者的兼得。

新时期的纪录片在真实性的基础上正逐渐走向故事化。

故事是“文艺作品中用来表现主题的情节”,它具备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对于纪录片来说,故事化只是手段,纪实才是目的。

《话说长江》、《望长城》、《毛泽东》使纪录片的内容由无情节的“事”变为被采访者“说的故事”,再由“说的故事”变为“看到的故事”。

许多人物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女特警雷敏》、《舟舟的世界》、《四姐》、《英与白》,人文纪录片《沙与海》、《龙脊》,以及事件纪录片《潜伏行动》、《村民的选择》等都充溢着表现人物命运和事件历程的故事。

我们相信缺少了故事性的纪录片一定空洞无味,难称佳作。

故事化的纪录片具备许多影视剧的元素,使观众爱看,这种取长补短的做法一直在不断的发展着,我们不妨从创作的角度入手,一起探讨将纪录片故事化的多种手段。

选故事即在纪录片创作题材的选择上把“有故事”的人物事物放在首位。

大千世界,无可不拍。

我们面对今天丰富多彩的社会,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表现。

纪录片的制作周期之长是其他影视作品无可匹敌的,一旦我们对拍摄的题材、对象做出了选择,就只能义无返顾地前进。

《龙脊》、《女特警雷敏》、《平衡》等都有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的前期摄制,这些都是成功的作品,也可以说创作者为他们付出的时间和代价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但同样有许多编导跟了几个月乃至更长时间的作品出不来“东西”,常听到许多人说“跟错人了,不出活”说白了就是自己选择的人物事物没有故事。

制作一部纪录片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创作者宝贵的时间,如果在开始阶段就出现选材失误,怎么能对得起这些钱和时间呢?其实,拍纪录片跟文学创作一样,选材是成功的一半,“有故事”的人或事会使一部作品事半功倍。

冷冶夫老师在创作女特警系列纪录片时就遵循了选材至上的原则。

女特警题材前无所有,当冷冶夫得知武警四川总队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队伍时,便萌发了创作的意念,但是并不急于下手,而是先在观察与了解中摸清这支队伍的情况。

女子特警队有40多人,每个人都是巾帼英雄,可重点纪录的人物却只能有一个,冷老师在部队住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其中有个叫雷敏的女兵不但训练刻苦,而且“活泼好动,潇洒大方、不躇镜头”,于是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的雷敏便成了主要纪录的对象。

在拍摄中雷敏没有因为摄象机的存在而受任何束缚,相反却情感丰富、畅所欲言。

由于雷敏是连队里的“活跃分子”,因此所有发生的故事都和她有关,这使前期拍摄的素材内容丰富、充满故事,后期自然得心应手,出精品也就容易得多了。

拍故事即在纪录片前期的拍摄中去寻找和挖掘故事。

这里有一个“抓故事”的前提,就是不干涉不影响事件的自然发展。

具备了这一原则的纪录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

因为纪录片编导是作为创作者的身份出现的,而不是被摄事物的参与者。

即使是《望长城》那样具有强烈“我在场”意识的纪录片,编导也决不会去无中生有地指使被摄群体去“演”故事。

有时候摄象机的客观存在会使被摄事物产生某种变化(如有些人会变得非常礼貌,不说实话等等),这种情况是非主观的,但也要尽量避免,否则会影响那些即将出现的故事。

有了好的题材,抓故事就全靠编导的睿智和耐心了。

《平衡》是一部长达100多分钟的纪录作品,该片以三年的时间伴随着这支保护野生动物的“西部牦牛队”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千难万险,终于赢得了关于生命与捍卫生命之间的历史实证,让我们仿佛亲历了一个生命(奇卡.扎巴多杰)在生死面前的音容气息,甚至于可贵的人格魅力。

中国的纪录片能像《平衡》这样沉得住气的还不是很多,这需要编导有一颗持久的恒心。

除了长时间的完整纪录,纪录片还有两个为“抓故事”服务的地方,那就是环境和细节。

环境是“周围的情况和条件”,任何人或事物都有其特定的生存和存在环境。

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而性格又决定了人物命运。

环境又是故事滋生的温床、是故事发展的摇篮、是故事结局的必然。

从环境中构建故事的框架,可以达到营造氛围的目的,给发生着的事物以合理的背景,使人加深对片子含义的理解。

在《龙脊》中,那美不胜收的山光水色,那幽雅齐整的碧绿梯田,那氤氲的山岚雾霭,那天空中漂浮的云团,小寨的古朴优雅,绿油油的禾苗,亮晶晶的蜘蛛,嗷嗷待哺的燕子,这些一再出现的空镜头,它们除了交代自然环境和在全片中起到抒情、间隔的作用以外,把它们放在《龙脊》的生命主题中,它们就不仅仅是风光是美,更是作者对龙脊人、对生命的理解和审美关照。

美丽的环境造就了龙脊人乐观向上、顽强执着的人生态度。

发生在这样环境中的故事,即使是“大雨滂沱、石梅珍得病、四十几户人家断炊、井妹没钱上学”也丝毫不见悲情色彩。

应该说,是《龙脊》的环境造就了编导对龙脊人生命意志隐喻。

细节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细节的地方往往是最出“故事”的。

细节作为情节的一部分也直接参与故事,换句话说,细节是被“放大了”的小故事,纪录片留给人印象最深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

日本获国际大奖的《小鸭子》里,编导在公园内野鸭成长迁移的过程中捕捉了这群野鸭中最小最弱的一只并用两个细节扣住观众心弦:一是当鸭群纷纷离开池塘,只剩最后一只最小的不能飞,它几次想条跳过最一个石阶,却一次一次总是失败,它并不灰心,再跳,再跳……直至跳了十几次,才成功。

这个细节在展示过程中,观众绷紧了神经,心也随着小鸭子的起跳而跳动。

第二个细节是当鸭群长大,欲离开皇家公园时,所有的小鸭均挥舞着翅膀直冲云霄,惟独那只最小的鸭子试飞了一次又一次,毫不气馁的小鸭直至第八次才稳稳地升空与伙伴们会合。

这一细节是鸭子故事的终结,也给了观众巨大的心灵冲击与感情洗礼。

剪故事纪录客体对象的“原生形态”,反映事物的“纯真面貌”,是许多纪录片作者遵循的创作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但任何理论一旦走向极端,就会带来偏见,就会束缚自己的手脚。

纪录片如果一味排斥创作主体的作用和其他表现手段的介入,就会流于“自然主义”,使故事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这样的作品必然成为生活事件的堆砌或流水帐,节奏拖沓,气氛沉闷,缺乏审美价值,最终也必然会违背作者的初衷。

现在许多编导把“长镜头、同期声、跟踪拍摄”奉为至尊,笔者曾看过一部纪录下岗职工生活的纪录片,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主人公来到老朋友的家,问讯工作着落。

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编导将“主人公进入小区、拐弯、上楼、直到见面打招呼”这个毫无意义的过程,处理成了一个近两分钟的长镜头,而整个片子的长度却仅有二十分钟。

纪实手法确实为纪录片带来了一些生机,但是大量长镜头的使用会使纪录片节奏拖沓;长镜头中信息量的多少并不与镜头的长度成正比;同期声受采访对象语言表达能力的制约,在信息传达的数量和质量上效果还远不及解说,于是出现口齿不清、节奏混乱等情形。

纪录片要想更多地体现出故事性,必须在编辑上下工夫,这主要对片子宏观结构脉络的把握和展现细部的一些蒙太奇处理。

大型文献纪录片《毛泽东》的《到中流击水》这一集,编导创造性地将主席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游泳画面编在一起,在说到主席游泳姿势时解说词写道:“毛泽东游泳一贯随心所欲,想怎么游就怎么游,这大概是因为他太熟悉水的特性,驾轻就熟地掌握了水的规律,所以他显得那样的自由自在。

”画面与解说词的配合是如此之完美,没有一句激昂的言语,完全依据真实平静的纪录素材编辑出的情节,然而观众已经能够理解和领会到编导者深谙的道理。

蒙太奇的主要任务是发现镜头或片段的恰当次序,并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

获亚广联大奖的《沙与海》就采用了格里菲斯首创的“平行蒙太奇”手法,把生活在沙漠和海岛上的两户人家剪辑在一起,来表现一个“人与自然”的主题。

刘泽远女儿从沙丘上奔跑和趴着玩鞋的场景,本是偶然拍到的——当时的摄像师本来正在拍沙暴过后死去的骆驼,当编导突然发现小女孩走来时,凭着职业的第六感,果断地让摄像师掉转镜头跟拍小女孩。

后来,这一组镜头成了全片中最具意境、最打动人心的一幕,就是因为编导发现了它的“恰当次序”,即安排在就要外嫁的姐姐接受记者采访而陷入沉思的镜头之后。

这两段本来互不关联的画面通过蒙太奇对接,形成了巨大的感情冲击,昭示着小姑娘和她姐姐之间命运的相似和沿袭,产生了戏剧性效果。

这种蒙太奇的力量,就在于它把观众的情绪和理智纳入了创作过程之中,使观众不得不通过作者在创造形象时所经历的同一条道路。

纪录片故事化还有其它一些方法。

搬演重现: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做法,但其实在国外早以屡见不鲜。

纪录片有许多流派,对于搬演重现有人赞同,也有很多人强烈反对。

依我的观点,对于种种手段和形式,不妨采用“拿来主义”的作法,只要能将纪录片故事化,使得观众爱看,不妨大胆尝试。

美国纪录片《蓝色警戒》就是一部由真人讲述,画面由演员扮演重现当时情景的案件纪录片,扣人心弦的情节画面令人目不转睛。

现在Discovery(探索)频道的刑侦类纪录片倍受中国观众欢迎,原因就是大量搬演重现的使用,在收视率颇高的《酒吧纵火案》一期中,搬演和重现的画面占到了90%以上。

在这类作品中,“故事性”已经取代“纪实性”的地位成为了纪录片的首要特性,而喜欢这类片子的观众似乎也并不在乎画面是真实的还是扮演导拍的,他们的心中只有两个字:好看。

这类纪录片与影视剧结合得最好,也是纪录片故事化的先锋。

补拍摆拍:俗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种曾一度被学术界痛骂、在纪录片创作中“不得以而为之”的做法,今天也该抬抬头了。

如果说影视剧中导演意图的实现得靠分镜本,那么今天的纪录片编导是不是脑中也该有一个“分镜本”呢?许多人在拍片子时都只忙于过程的纪录,而忽略了后期剪辑的需要,至使素材的许多地方场面少,画面单一,使剪完的成片缺乏一种故事性逻辑,影响了观赏价值。

记得我在拍摄一部案件纪录片时,当中有这样一个场面:刑侦队得到线人报告后,立即组织干警上车出发,进行抓捕。

由于时间紧迫,我和另一位摄像没有分工好,都只拍了一个“干警们一拥而出,汽车前进”的长镜头。

事后,我找来当天行动的人和车,尝试着补拍了这样几个镜头:干警们持枪装弹的全景和手装弹的特写,一名干警手开车门的中近景,四个不同干警的关车门的镜头(砰),司机扭动汽车钥匙的特写,车尾部排气的特写,将这些镜头与前面拍的长镜头交*剪辑到一起,节奏明快、场面紧张刺激,十分好看。

其实在不影响纪录片故事真实性的前提下,对一些情节性不强的地方不妨使用这种类似电视剧的拍摄和剪辑方法,有助于提高片子的收视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