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杆菌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方案
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方案实验原理:1、大肠杆菌的性质:大肠杆菌是G--无芽孢直杆菌,在大多数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是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为红色短杆菌。
三糖铁琼脂上的反应为斜面和底部都变黄,产气,不产生硫化氢。
生化特性为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不发酵蔗糖。
MR试验,吲哚试验为阳性,VP试验为阴性,不产生H2S,不能利用枸椽酸盐。
半固体中沿穿刺线向四周生长。
2、沙门氏杆菌的性质:沙门氏杆菌是G-直杆菌。
在麦康凯平板上为细小半透明、圆形、无色小菌落,三糖铁斜面下层变黄色,上层仍为红色,穿刺处为变黑产生H2S。
能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能利用枸椽酸盐,不发酵乳糖不利用蔗糖肌醇,MR阳性,VP阴性,不产吲哚,不分解尿素。
实验材料:含有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猪肝脏、培养基(琼脂平板培养基、三糖铁琼脂斜面培养基、麦康凯琼脂、生化培养基、SC)、器械(剪刀、记号笔、接种环、酒精灯、显微镜、试管、玻片、培养皿)、药品(消毒酒精、结晶紫、碘液、酸酒精、品红、松柏油)实验内容及操作程序:一、培养基制备:制备普通琼脂培养基、麦康凯平板、SC增菌培养基、生化培养基,制备方法见附1.二、标本制备:(1)取新鲜猪肝脏一小块,火焰表面消毒。
(2)用浸过消毒液的剪刀剪开一个小口于消过毒的猪肝脏。
(3)用接种环在剪开的肝脏小口沾取肝脏液,分别画线于麦康凯培养基和接种于SC中,37°C恒温培养24小时。
三、细菌分离培养:(1)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麦康凯平板。
挑选麦康凯平板上的凸起光滑湿润的粉红菌落染色镜检,看是否为红色短杆菌,若是,即疑似为大肠杆菌,则取其接种于另一麦康凯平板,37°C 恒温培养24小时。
(2)取出培养了24小时的SC增菌培养基,染色镜检,看是否有疑似沙门氏菌,有则取其中细菌画线接种于麦康凯平板上,37°C恒温培养24小时。
四、细菌的鉴定纯化:(1)检查疑似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是否长满了粉红色菌落,染色镜检。
沙门氏菌危害评估报告
宁城县中蒙医院SOP文件沙门氏菌危害评估报告一.危害程度分类沙门氏杆菌,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其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为Ⅱ级)属中性致病性微生物、是人类伤寒的致病菌,沙门氏菌属由考夫曼沙门氏菌、萨拉姆沙门氏菌、亚利桑那沙门氏菌、豪顿沙门氏菌、邦戈尔沙门氏五个亚属组成,2000个血清变型。
临床样本的沙门氏菌分离培养,药物敏感性实验,生化鉴定、免疫学实验、涂片镜检等活动均在本实验室进行。
二.背景资料沙门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短小,无芽胞,无荚膜,周鞭毛,有菌毛,能运动。
本菌为兼性厌氧菌,最适生长温度37度,最适PH6.8-7.8,在营养琼脂生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粗糙型菌落,在自然条件下,沙门氏菌广泛存在,尤其不干净的、变质的食物,人食用后易引起肠热症,沙门氏菌对理化的抵抗力较其他肠杆菌科细菌低,1%碳酸15-30分钟和加热56-60度,10分钟既能被杀死,对酸较敏感。
沙门氏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侵袭力和内毒素、肠毒素,个别菌株能产生外毒素。
肠热症、胃肠炎(食物中毒)、败血症等疾病主要为食入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所引起,要求在实验室内不得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储存食品和饮料,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严禁添标签,按要求洗手,沙门氏菌的天然宿主主要为人和其他动物,病人为主要传染源。
一般市县传染病医院均能治疗。
三.实验室实验活动及其危险性与预防措施用显微镜观察培养物,粪便等样品时,避免用于直接接触、在沙门氏菌的传代药物敏感实验、生化分型等操作时,严格操作规程,在工作台面放置浸有消毒剂的布,使用后将其高压灭菌,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拟手取的防护措施有,标本的操作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尽可能采用塑料器皿1在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将其高压灭菌或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2 为了避免转移物质洒落,微生物接种环的直径应为2~3mm 并完全封闭,手柄的长度应小于6cm以减小振动,或者采用一次性灭菌棉签。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己发现1800种以上。
除可感染人外,还可感染很多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爬行类、鱼、两栖类及昆虫。
沙门氏菌病是公共卫生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畜共患病之一,人畜感染后可呈无症状带菌状态,也可表现为有临床症状的致死疾,它可能加重病态或死亡率,或者降低动物的繁殖生产力。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对人和动物都致病,这些统称为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目前已经发现1800种以上,按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型。
其中与人类疾病有关的主要有甲组的副伤寒甲杆菌,乙组的副伤寒乙杆菌和鼠伤寒杆菌,丙组的副伤寒丙杆菌和猪霍乱杆菌,丁组的伤寒和肠炎杆菌。
此菌可引起禽伤寒、鸡白痢、猪霍乱、鼠伤寒沙门氏菌病、猪副伤寒、马流产沙门氏菌病等疾病。
致病性最强的是猪霍乱沙门氏菌(Salmonella cholerae),其次是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
感染沙门氏菌或食用被带菌者粪便污染的食品,可使人发生食物中毒。
据统计在世界各国的种类细菌性食物中毒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常列榜首。
,近日美国多地暴发疑似由生鸡肉引发的沙门氏菌疫情,至少42%患者已入院治疗。
数据显示,已有18个州的278人感染具有耐药性的海德堡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肠道细菌科,包括那些引起食物中毒、导致肠胃炎、伤寒和副伤寒的细菌。
能引起食物传播性疾病,近年来,已经成为最常见的食物中毒原因。
肠炎沙门氏菌感染通常源于奶制品、禽产品和肉产品;鸡肉和鸡蛋尤其是高风险食品。
沙门氏菌感染的症状通常是肠胃出现问题,包括恶心、腹部绞痛、呕吐和腹泻,一般最多持续7天。
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如果不及时服用抗生素类药品,沙门氏菌感染将导致生命危险。
沙门氏菌菌落形态特征
沙门氏菌菌落形态特征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肠道致病菌,能导致人和动物的沙门氏菌感染(salmonellosis)。
沙门氏菌包括多个不同的菌株,表现出不同的菌落形态特征。
以下是常见沙门氏菌的菌落形态特征的描述:1.菌落外观沙门氏菌的菌落颜色通常为白色、乳白色或淡黄色。
菌落表面光滑,不透明。
随着菌落的生长,它们逐渐扩大并形成不规则边缘。
有些菌株会产生粘液性物质,使菌落表面呈现闪亮或黏滑的外观。
2.菌落直径沙门氏菌的菌落直径通常在1-3毫米之间。
沙门氏菌的菌落大小通常与菌株的毒力有关,毒力较强的菌株通常会形成较大的菌落。
3.菌落形状沙门氏菌的菌落形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圆形:菌落边缘规则,呈现出类似的圆形形状。
-不规则:菌落边缘不规则,没有明确的形状。
-纺锤形:菌落呈现出细长的纺锤形状。
-半月形:菌落的一侧呈现出弧形,类似于月牙形状。
4.菌落质地沙门氏菌的菌落质地通常是中等到粘滑的。
一些菌株会产生黏液性物质,使菌落表面更加黏滑。
除了以上特征,沙门氏菌的菌落还可能表现为发红、发黄或发绿等不同的颜色。
这些变化通常是由于沙门氏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和色素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菌落形态特征仅能初步判断沙门氏菌的存在,对于具体的鉴定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检测手段,如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血清学分析等。
总结起来,沙门氏菌的菌落形态特征主要包括菌落外观、直径、形状和质地等。
这些特征对于初步鉴定沙门氏菌的存在非常有帮助,但在具体鉴定和分类方面,还需要借助其他的实验和检测手段。
沙门氏菌形态特征
沙门氏菌形态特征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引起了许多食物中毒和肠道感染的疾病。
沙门氏菌的形态特征包括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和芽孢形态。
沙门氏菌的菌落形态通常呈现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直径约为2-5毫米。
菌落表面光滑,呈乳白色或灰白色,边缘清晰。
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且能够在37摄氏度下生长。
沙门氏菌的细胞形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
细胞形态为短杆状或长杆状,大小约为0.5-1.5微米宽,1.5-5微米长。
细胞表面光滑,不具有胶囊或鞭毛。
沙门氏菌的细胞壁主要由多糖、脂质和蛋白质组成,细胞膜中含有许多蛋白质通道和转运蛋白,用于物质的吸收和排出。
沙门氏菌的芽孢形态是其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休眠状态。
芽孢是菌体内的一种厚壁结构,可以保护菌体在恶劣环境中的存活。
沙门氏菌的芽孢形态为椭圆形或圆柱形,大小约为0.5-1微米宽,1.5-3微米长。
芽孢通常在菌落老化或营养不足时形成,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对人体和动物造成感染。
总结起来,沙门氏菌的形态特征包括菌落形态、细胞形态和芽孢形态。
菌落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细胞为短杆状或长杆状,芽孢为椭圆形或圆柱形。
了解沙门氏菌的形态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防控这种病原菌,避免食物中毒和肠道感染的发生。
沙门氏杆菌是什么
沙门氏杆菌是什么大家对沙门氏杆菌也许不会很了解,但是这个细菌在我们生活中却扮演者很大的角色。
今天就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沙门氏杆菌包括的内容以及如何去防范和它的危害性,我们生活中不长提到的这种毛病是因为它特别微小,一般情况下我们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可是他的危害却是致命的.人们要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沙门氏杆菌的范围沙门氏菌病又称副伤寒,为幼狐和禽类常发的疾病。
幼狐感染本为急性经过,发热,下痢,体重迅速减轻,脾脏显著增大,肝脏发生病变异地方性流行。
主要包括猪沙门氏菌病、马沙门氏菌病、牛沙门氏菌病、羊沙门氏菌病、禽沙门氏菌病等等。
二、沙门氏杆菌的病原本病菌为且短杆菌,长一至三微米,两端钝圆,不形成荚膜和芽孢,具有鞭毛,有运动性,为革兰氏阴性菌。
本菌在变通培养基中能生长,为需氧兼厌氧性菌。
在肉汤培养基中变混浊,而后沉淀,在琼脂培养基上二十四小时后生成光滑、微隆起、圆形、半透明的灰白色小菌落。
沙门氏菌能发酵葡萄糖、单奶糖、甘露醇、山梨醇、麦芽糖、产酸产气。
不能发酵乳糖和蔗糖,因此,从此可与其他肠道菌相区别。
本菌能抵抗力较强,六十摄氏度经一小时,七十摄氏度经二十分钟,七十五摄氏度经五分钟死亡。
三、该疾病的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八至二十天,平均十四天;人工感染的潜伏期为二至五天。
急性经过的病狐,表现拒食,先兴奋后沉郁,体温升高到四十一至四十二摄氏度,轻微波动于整个病期,只有在死前体温才有所下降,大多数,病狐躺卧于小室内,走动时多拱腰,两眼流泪,笼子缓缓移动。
发生下痢、呕吐,在昏迷状态下死亡。
一般需五至十小时或延长至二至三天死亡。
亚急性经过后病狐,主要表现胃肠机能高度紊乱,体温升高至四十至四十一摄氏度,精神沉郁,呼吸浅表频数,食欲丧失。
病狐被毛蓬乱无光,眼窝下陷无神,有时出现化脓性结膜炎。
少数病例有粘液鼻漏或咳嗽。
病狐很快消瘦,下痢,个别的有呕吐。
粪便变为液状或水样,混有大量胶状粘液,个别混有血液,四肢软弱无力,特别是后肢常呈海豹式拖地,起立时后肢不支,时停时蹲,似睡状。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及鉴定要点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属于肠杆菌科。
它是一种引起人和动物肠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体。
沙门氏菌有两个主要的亚种:Salmonella enterica和Salmonella bongori,其中Salmonellaenterica是最常见的感染人类的菌株。
首先,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杆状形态,通常为直杆状。
它是兼性厌氧菌,可以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生长。
沙门氏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科,因此具有外膜、细胞壁和细胞膜等典型的细胞结构。
其次,沙门氏菌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在不同的生境中存活和繁殖。
它可以在动物消化系统中生长,因此通过食物、水源或其他途径传播给人类。
沙门氏菌还可以在动物皮肤、血液等环境中存活一段时间。
沙门氏菌还能产生多种毒性产物,包括细胞毛、猪流感毒素、产碱酯酶、核磷酸腺苷酸二磷酸酶等。
这些毒性产物能够破坏宿主细胞的完整性,导致宿主感染。
另外,沙门氏菌还具有抗药性。
由于长期暴露于抗生素的压力下,沙门氏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加。
它能够产生多种抗生素抗性基因,如β内酰胺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四环素酰移酶等。
鉴定沙门氏菌的主要要点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形态学鉴定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
沙门氏菌的菌落形态多呈灰白色或深红色。
菌体形态为短杆状或长杆状。
生理生化特性包括对营养源的利用和代谢产物的生成。
沙门氏菌可以利用葡萄糖、果糖等碳源进行发酵,并产生气体。
它能够降解胆红素,产生硫代硫酸盐和亚硝酸盐,以及耐久表型的产生。
分子生物学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利用PCR技术针对沙门氏菌特异性基因进行检测。
这些特异性基因包括invA基因、hilA基因等。
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沙门氏菌。
总体而言,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致病能力。
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可以准确鉴定沙门氏菌。
猪沙门氏杆菌病
2021年第03期仔猪副伤寒主要由沙门氏杆菌属中的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仔猪多发的一种传染病。
仔猪副伤寒的病理特征为大肠坏死性炎症,有的在肺部出现卡他性或干酪性炎症。
1病原病原主要是猪霍乱沙门氏杆菌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
沙门氏杆菌是肠杆菌属的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两端钝圆的杆菌。
菌体抗原存在于菌体的表面,具有毒性,沙门氏杆菌的菌型很多,危害人畜的菌型有几十种。
沙门氏杆菌对干燥、阳光、盐腌等因素抵抗力强,在这种环境下存活数周或数月之久,在水中能存活21d ,在土壤和粪便中能存活10个月左右,但对湿热、消毒剂敏感,抵抗力弱,60℃20min 内就能将其杀死,一般的消毒药就能将其迅速杀死。
2流行病学仔猪副伤寒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猪和带菌猪。
病原菌存在于病猪的内脏、淋巴结、消化道和带菌猪的胆囊内,病菌随粪便排到外部环境,经消化道散布、传染。
带菌传染源包括其他动物和人的粪便等。
猪采食了被病原菌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不表现症状的可能成为隐性和带菌者。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但主要侵害1~4月龄的小猪。
仔猪副伤寒常以继发的形式发生,常继发于猪瘟,小猪的饲养管理、卫生条件对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
小猪断乳过早、突然换料、饲料营养成分配制不合理、调运时长途运输、气候异常都是本病发生的诱导因素,尤其阴雨冷湿的季节多发。
3临床症状患病小猪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下痢持久,排粪便呈灰白色或黄绿色,粪便恶臭,有时带有血液、肠道坏死组织和纤维状物质。
病程14~21d 或更长些,最后因机体衰竭而死亡,致死率达成25%~50%,耐过的小猪多数成为僵猪。
急性型在小猪断乳前后突然发病迅速死亡,有的表现出腹痛,排淡黄恶臭稀粪,并见结膜炎,精神不振或厌食,体温达41℃,有的耳和胸腹部皮肤变蓝紫色或有出血斑,病程4d 内。
最常见的慢性型病猪,初期症状表现不明显,后逐渐消瘦、怕冷、贫血、生长停滞、体温升高,眼有结膜炎或脓性分泌物,精神萎靡,周期性下痢,粪便呈淡黄色或黄褐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和假膜,有的皮肤有痂状湿疹,有的慢性肺炎伴有咳嗽,死前皮肤有紫斑,病程长达数周。
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①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炊具、食具必 须经常清洗、消毒,生熟食要分容器,切割 时要分刀、分板。食用时要煮熟煮透。不喝 生水。 ②注意食品的加工管理。对牲畜的屠宰 要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屠宰过程要遵守卫生 操作规程,以避免肠道细菌污染肉类。在肉 类、牛奶等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必须注 意清洁、消毒。
预防沙门氏菌感染
(1)控制传染源
①对急性期病人应予隔离,恢复期病人 或慢性带菌者应暂时调离饮食或幼托工作。 ②饲养的家禽、家畜应注意避免沙门氏 菌感染,饲料也不能受该菌污染。 ③妥善处理病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保护 水源。 ④不进食病畜、病禽的肉及内脏等。
预防沙门氏菌感染
(2)切断传播途径
沙门氏菌感染的表现有何特点?
(3)败血症型: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中,沙门氏菌感染引起 败血症的机会不到10%,而艾滋病(AIDS)可高达45%。败血 症型患者约有1/3~1/2有肝硬化、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 淋巴瘤或新生物等原发病,预后较差。本型以长期发热为主 要特征,体温可高达40℃以上,呈不规则热(弛张热或间歇 热),伴反复寒战、出汗、头痛、恶心、厌食、体重下降, 部分患者有胃肠炎症状,偶见脾肿大,约1/4患者在病程中 出现局部感染病灶,以骨关节最常见,且可累及多关节,迁 延不愈,形成瘘管。新生儿、婴儿的脑膜易受侵犯,病死率 可高达80%以上,其他尚有支气管肺炎、肺脓肿、胸膜炎、 脓胸、心包炎、心内膜炎、肾盂肾炎等。 (4)局部化脓性感染: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好发于缝线 处、骨折处、组织器官移植处、动脉粥样硬化斑处以及有肿 瘤处等原先有病变,或活力不强的部位。本型无胃肠炎或全 身症状,仅有脓肿形成,并呈慢性化倾向,需靠病原菌检查 以明确诊断。
沙门氏菌经口进入人体,其后果与机体抵抗力、吞 噬细菌的数量、血清型及其侵袭力有关。 正常情况下,胃内酸度及饮食潴留时间、肠蠕动、 覆盖粘膜上皮细胞的肠粘液与正常的肠道菌群等, 构成人体的非特异性屏障功能。例如,肠粘膜所含 糖蛋白、糖脂可阻止沙门氏菌吸附,肠菌产生的短 链脂肪酸可抑制沙门氏菌生长。而暴饮暴食、酗酒、 胃切除术后及服用抗酸剂、抗蠕动药、抗微生物药 均增加人体对沙门氏菌的易感性。
沙门氏杆菌要小心这些反应症状
沙门氏杆菌要小心这些反应症状现在很多人的身体抵抗力比较差,经常会被无缘无故的细菌侵犯,一旦出现细菌滋生后果不堪设想,需要尽快的到医院做合理的检查和治疗,这样才能保证不会被细菌所侵害,在人们感染沙门氏杆菌后,会出现头痛脑热,身体体质不正常,感觉到有乏力的现象,这是最明显的症状,需要尽快到医院进行诊断。
★性状/沙门氏杆菌★(一)形态与染色大小0.6-1.0×2-3um,无芽胞,一般有鞭毛,无荚膜,多数有菌毛,革兰氏阴性杆菌。
★(二)培养特性兼性厌氧菌,在普通琼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S 型菌落。
在肠道杆菌选择性培养基上形成无色菌落。
★(三)生化反应不发酵乳糖和蔗糖不产生吲哚,不分解尿素,VP试验阴性,大多产生硫化氢。
发酵葡萄糖、麦芽糖和甘露醇,除伤寒杆菌产酸不产气外,其他沙门氏菌均产酸产气。
★(四)抗原构造与分类主要有O和H两种抗原。
少数菌具有表面抗原,功能与大肠杆菌的K抗原相似,一般认为与毒力有关,故称Vi抗原。
★1.O抗原:为脂多糖,性质稳定。
能耐100℃达数小时,不被乙醇或0.1%石炭酸破坏。
决定O型原特异性的是脂多糖中的多糖侧链部分,以1、2、3等阿拉伯数字表示。
例如乙型副伤寒杆菌有4、5、12三个。
鼠伤寒杆菌有1、4、5、12四个;猪霍乱杆菌有6、7二个。
其中有些O抗原是几种菌所共有,如4、5为乙型副伤寒杆菌和鼠伤寒杆菌共有,将具有共同O抗原沙门氏菌归为一组,这样可将沙门杆氏菌属分为A-Z、O51-O63、O65-O67共有42组。
中国已发现26个菌组、161个血清型。
使人类致病的沙门氏杆菌大多属于A-E组。
O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lgM抗体。
★2.H抗原:为蛋白质,对热不稳定,60℃经15分钟或乙醇处理被破坏。
具有鞭毛的细菌经甲醇液固定后,其O抗原全部被H抗原遮盖,而不能与相应抗O抗体反应。
H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多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和空间构型。
沙门氏杆菌的H抗原有两种,称为第1相和第2相。
沙门氏杆菌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沙门氏菌病是由沙门氏菌属种的一种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禽类的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总称。
由鸡白痢沙门氏菌所引起的称为鸡白痢,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成为禽伤寒,本病主要经卵传递消化道、呼吸道和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亦可感染。
2-3周的雏鸡发病率、死亡率最高。
1、鸡白痢表现精神萎顿,绒毛松乱,两翅下垂缩头颈,闭眼昏睡,不愿走动,拥挤在一起。
病初,食欲减少,而后停食,多数出现软嗉囊症状,同时腹泻排稀薄如白色浆糊状粪便,致肛门周围被粪便污染,有的因粪便干结封住肛门周围由于肛门周围炎症引起疼痛,故常发出尖锐的叫声最后因呼吸困难及心力衰竭而死亡。
死亡率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七十,个别鸡会出现关节炎,瘸摊现象。
病理变化:一周以内的病雏鸡可以看见脐环愈合不良,一周以上肝脏会出现肿大、在肝脏表面有雪花样坏死灶;肺脏会出现黄色结节;心脏有灰白色肉芽肿;有时盲肠还会出现柱状“肠心”。
另外,病鸡可能还会出现肾脏肿大、苍白关节肿大的现象。
2、禽伤寒潜伏期一般为4-5天。
本病常发生于中鸡、成年鸡和火鸡。
在年龄较大的鸡和成年鸡,急性经过者突然停食、精神萎顿、排黄绿色稀粪、羽毛松乱、冠和肉髯苍白而皱缩。
体温上升1 -3℃,病鸡可迅速死亡,但通常在5-10天死亡。
病死率在雏鸡与成年鸡都有差异,一般为10-50%或更高些。
雏鸡和雏鸭发病时,其症状与鸡白痢相似。
病理变化:最急性病例大多无明显病变或很轻微。
发病雏鸡最常见是肝脏肿大成铜绿色,有栗粒大灰白色或浅黄色坏死,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脾肿大并常有坏死灶心包积液有时会出现粘联。
肺脏和肌胃也会出现灰白色坏死灶。
3、禽副伤寒表现嗜眠呆立、垂头闭眼、两翅下垂、羽毛松乱、显著厌食、饮水增加、水样下痢、肛门粘有粪便,怕冷而靠近热源处或相互拥挤。
病程约1-4天。
雏鸭感染本病常见颤抖、喘息及眼睑肿胀等症状,常猝然倒地而死故有“猝倒病”之称。
雏鸡一般出壳感染后数天发病死亡。
病理变化:肝脏肿大,呈古铜色,表面散布点状或条纹状出血或灰白色坏死灶,肺部坏死胆囊肿大,脾脏肿大表面有斑点坏死灶,心包炎气囊炎,鼻窦炎,肠炎,盲肠出现栓子样病理变化。
肉牛牛沙门氏杆菌诊断及鉴别诊断
07
结论与展望
诊断与鉴别诊断的重要性总结
准确诊断
对于肉牛牛沙门氏杆菌的感染,准确的诊断是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的关键,可以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减少经济损失。
早期识别
通过有效的诊断方法,可以早期识别感染病例,迅速采取隔离和防 控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保护动物健康
正确的诊断有助于保护肉牛的健康,提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03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急性感染的临床表现
01
02
03
04
高热
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0-41℃ ,呈现持续高热。
食欲不振
感染沙门氏菌的肉牛会出现食 欲不振,甚至厌食的症状。
腹泻
病牛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 如水,有时带有血液和黏液。
呼吸困难
部分病牛会出现呼吸急促、困 难的症状,肺部听诊有罗音。
慢性感染的临床表现
推广应用新技术
积极推广和应用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 ,提高养殖业防控牛沙门氏杆菌感染 的能力和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肉牛牛沙门氏杆菌诊 断及鉴别诊断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引言 •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特征 •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诊断方法 • 鉴别诊断 • 防控措施与治疗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肉牛牛沙门氏杆菌概述
01
02
03
定义
肉牛牛沙门氏杆菌是由沙 门氏菌引起的一种细菌性 感染病。
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发热、腹泻 、食欲减退等。
体重下降
病牛食欲不振,长期摄入营养 不足,导致体重明显下降。
贫血
慢性感染过程中,病菌对红细 胞的破坏导致贫血,黏膜苍白 。
关节炎
沙门氏菌的致病机理及其对策
沙门氏菌的致病机理及其对策沙门氏菌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致命的病原体。
它可以从家禽、陆王鱼和爬行动物中传播,当人食用已受污染的食物或者饮用受污染的水后就会感染。
一旦感染,人体的某些器官如肠道、淋巴和血液等会受到严重伤害,导致出现多种症状。
因此,沙门氏菌的致病机理及其对策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学者的重点关注之一。
其实,沙门氏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在肠道、淋巴和血液中广泛存在。
人类往往通过食用未经消毒的肉、水果、蔬菜和饮用污染的水而被感染。
当沙门氏菌进入人体后,首先会从口腔进入到小肠。
此时,细菌会将自身黏附到肠粘膜上,并开始分泌肠毒素。
这些肠毒素会刺激肠黏膜的神经,导致肠道痉挛,出现腹泻以及腹痛等症状。
如果感染严重,沙门氏菌还可能传播到人体其他组织器官,如肝脏、脾脏和淋巴系统等,导致严重的败血症、炎症和死亡等。
面对如此危险的病原体,我们该如何防范和抵抗呢?针对沙门氏菌的有效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卫生和消毒工作。
因为沙门氏菌可以通过食品、饮水、手部传递等途径传染,因此,我们首先要注意做好个人卫生保护。
同时,加强食品、饮水以及生活用具的消毒工作,保证人们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饮食上减少沙门氏菌的摄入。
我们应尽量避免食用没有经过烹饪或消毒处理的肉类、蔬菜和水果等食品,特别是避免生吃食物。
此外,食品加工时必须要注意卫生,使用新鲜、干净的生鲜食品,防止污染。
三、使用抗生素治疗。
沙门氏菌感染确诊后,医生会根据情况开具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轻微的沙门氏菌感染可以自行痊愈,所以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
同时,需要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防止菌株产生抗药性。
四、疫苗预防。
疫苗预防是另一种非常有效的沙门氏菌感染对策。
可以通过接种人用口服弱毒沙门氏菌活疫苗来预防食物性沙门氏菌感染,特别是对于一些人口密集的地区和人员,疫苗预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防范策略。
总之,沙门氏菌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病原体,其致病机理和传播途径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研究沙门氏菌的意义
研究沙门氏菌的意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沙门氏菌是一种能够引起人和动物中的食物中毒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尤其是在动物的肠道和排泄物中。
由于其对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威胁,研究沙门氏菌的意义十分重大。
研究沙门氏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
通过研究沙门氏菌的生长环境、生长条件和传播方式,可以更好地预防其在食品中的污染和传播。
了解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也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防控措施,保障公众的健康。
研究沙门氏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诊断和治疗沙门氏菌感染。
沙门氏菌感染主要通过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引起,症状包括腹泻、发烧、呕吐等。
了解沙门氏菌的病原机理和毒力因子,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沙门氏菌感染,提高治疗效果。
研究沙门氏菌还可以帮助我们改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
沙门氏菌是一种嗜热菌,能够在适宜的温度下快速繁殖,因此容易在食品中引起污染。
通过研究沙门氏菌的生长条件和生物学特性,可以为食品生产企业提供更准确的食品安全标准,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
研究沙门氏菌的检测方法也可以帮助食品检测机构更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沙门氏菌,预防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
研究沙门氏菌的意义重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传播途径,预防感染事件的发生,还可以提高沙门氏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改善食品安全标准和检测方法,保障公众的健康和食品安全。
我们应该加大对沙门氏菌的研究和监测力度,提高对其的认识和防控水平,共同维护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
第二篇示例: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可以引起许多人类和动物疾病。
研究沙门氏菌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病原体及其感染机制,从而制定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研究沙门氏菌可以帮助我们预防与食品相关的感染。
沙门氏菌最常通过食物传播,引起食物中毒。
了解沙门氏菌如何在食物上生长和传播,以及如何有效地杀灭它们,对于确保食品安全至关重要。
沙门氏菌的相变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沙门氏菌的相变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类革兰氏阴性杆菌,被广泛认为是食物中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之一。
它引起了沙门氏菌感染或称为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的食物中毒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沙门氏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包括食物、水源和接触感染等。
这个病原菌也可以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腹泻、发热、腹痛和恶心等症状。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沙门氏菌的相变位,即菌体发生形态转变的特定位置。
相变位在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和病原性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相变位对沙门氏菌的生存和传播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沙门氏菌的病原机制,为预防和控制沙门氏菌感染提供理论基础。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沙门氏菌的基本特征,包括其形态、生长条件和生命周期等。
然后,我们将探讨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探究其在食物链中的传播路径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感染途径。
最后,我们将重点讨论沙门氏菌的病原性,即该细菌如何引发感染并导致人体疾病。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揭示沙门氏菌相变位在该病原菌的生存和传播中的重要性。
深入了解相变位的意义和影响将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为控制和预防沙门氏菌感染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如下编写: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概述沙门氏菌的基本特征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包括沙门氏菌的基本特征、传播途径和病原性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将详细介绍沙门氏菌的基本特征,包括其形态、生长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其次,将详述沙门氏菌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物和水源污染、接触传播等多种方式;最后,将阐述沙门氏菌的病原性,包括引发的胃肠道疾病、伤寒和副伤寒等。
结论部分将对沙门氏菌的相变位的意义进行探讨,以及相变位对沙门氏菌生存的影响进行分析。
同时,也将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促进对沙门氏菌相变位的更深入理解和防控措施的改进。
沙门氏菌ppt课件
哪里会存在沙门氏菌
• 乳类及其制品如冰淇淋、袋装熟 食等也会受到沙门氏菌的污染。
Slide 11
哪里会存在沙门氏菌
• 以上各种动物源性食物是引起沙 门氏菌感染的最常见媒介物。
• 以动物脏器为原料的某些生物制 剂,如酶、激素、胆盐、食用染 料等偶尔也会引起感染。
• 发展中国家常常有水源污染造成 的暴发流行,污水灌溉、生熟不 分是散发或家庭集团内流行最常 见的原因。
•需氧及兼性厌氧菌。
•三糖铁琼脂斜面:斜面为红色, 底部变黑并产气
•最佳生长温度为35℃~37℃,最 佳pH值为6.5~7.5。
•形成中等大小、圆形、表面光滑、 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其 菌落特征亦与大肠杆菌相似(无粪 臭味)
芽胞
荚膜
鞭毛和菌 毛动力源自菌落乳糖、 蔗糖和 水杨酸
葡萄糖 和甘露
醇
吲哚、 尿素
身边的小生物Salmonella
TÜ V SÜ D
Slide 1
身边的小生物-Salmonella
1 沙门氏菌是什么 2 哪里会存在沙门氏菌 3 沙门氏菌的分类 4 传播途径 5 沙门氏菌预防的措施 6 食品中的沙门氏菌检测
Slide 2
沙门氏菌是什么
Salmonella •属于肠杆菌科的。因美国病理学 家D.E.沙门于1884年发现本属菌中 的猪霍乱杆菌而得名。 •本属菌是一群抗原构造和生物学 性状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菌型 繁多,已发现有2000种以上的血清 型。能使人和少数温血动物致病。
•环境污染 食品在加工、运输、出售过程中往 往被沙门氏菌污染。沙门氏菌在粪 便、土壤、食品、水中可生存5个 月至2年之久。
•传播问题 恢复期患者和无症状的带菌者也是 常见的传染源。
猪沙门氏杆菌病防治技术
猪沙门氏杆菌病防治技术猪沙门氏杆菌病是一种由沙门氏杆菌所引起的猪的常见致病微生物,是继禽流感之后,世界上第二大传染猪疾病,也是对猪生产经济造成严重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猪沙门氏杆菌病,我国重视发挥人工免疫技术的作用,并在现行体系下建立了针对猪沙门氏杆菌病的预防技术体系和控制体系,从而对猪沙门氏杆菌病的流行和传播特性做出了科学的判断和控制,为防治猪沙门氏杆菌病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一是强化猪单位的兽医责任和保健责任,各级畜牧机构加强对牧场猪场等的生产条件和卫生状况的控制,加强动物药品贮存检查、疫苗接种及动物监管,充分发挥疫病追踪及查验等技术措施,有效降低猪沙门氏杆菌病的发生率。
二是重视猪沙门氏杆菌病的免疫措施。
针对各种抗病原的补种,在规律的免疫计划和合理的疫苗协调下,加强复种和分级补种,改善抵抗力水平,对猪沙门氏杆菌病的发生有显著的预防作用。
三是做好入场检疫措施,控制免疫生物的运输和移动,加强屠宰现场卫生和病死猪绝缘处理,其看家猪出入不健全,应在进场前接种疫苗,以加强疫病隔离,减少猪群内部的疫病传播。
四是机构的管理办法和宣传技术,严格对技术人员的技术素养要求,熟悉防治猪沙门氏杆菌病的办法,并掌握现有的预防措施和防控措施;并采取及时有效的宣传教育措施,使牧场人员知道猪沙门氏杆菌病的危害以及正确的防治知识,从而做到常规保护。
本文首先对猪沙门氏杆菌病进行了阐述,然后介绍了针对此疾病的预防技术和控制措施,包括强化兽医责任,加强病原疫苗的接种,加强入场检疫措施,以及机构管理和宣传技术的运用,以及其他有效的防治措施。
经过以上各领域的认真努力,可以减少猪沙门氏杆菌病的传播,从而减轻对猪生产带来的经济损失。
沙门氏杆菌食物中毒的途径、症状及防治
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是一种能够引起肠道感染,即沙门氏菌病的常见、多发且危害较大的细菌。
一般沙门氏杆菌有很多是为了纪念发现者或依发现地点而命名。
普遍认为美国先驱DanielE.Salmon在1885年发现了第一株沙门氏杆菌。
迄今为止,人类已发现的沙门氏杆菌有两千余种菌株。
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资料显示,沙门氏杆菌常见的菌株有鼠伤寒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和肠炎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爪哇沙门氏菌(Salmonella javiana)则排名第五。
2009年,超过4万例沙门氏杆菌感染病例(即没十万个人中有13.6人患病)被上报至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但自1996年以来,这一数据基本维持在此水平。
全球来看,由沙门氏杆菌导致的伤寒依然普遍,粗略估计每年有一千两百万至三千三百万人被感染。
另外,在发展中国家沙门氏杆菌的爆发往往致死率较高,能够对抗生素产生抗性的菌株引起的死亡率则更高。
大多数情况下,受沙门氏杆菌污染的食物是沙门氏杆菌的主要污染源,有相关研究证实87%的确证病例都是由污染食物引起的,而动物性食品极易成为沙门氏杆菌食品中毒原因食品中的主要食品。
如病死牲畜肉、肉皮冻、熟内脏、猪头肉、冷荤拼盘、卤肉等。
因为这类食品,一般营养丰富,水分较多,含盐量少,酸碱度接近中性,其结构和物理性状也都利于细菌生長。
由于沙门氏杆菌具有不分解蛋白质和不产生靛基质的生物特性,当沙门氏杆菌污染了肉类制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时,其制品的感官性状通常不会改变,因此有些人在食用这类熟肉制品前不再加热灭菌,结果食用后引起中毒。
沙门氏杆菌存在范围极广,它在水果、蔬菜上都有存在,而最为常见污染源是豆芽。
因为豆芽的生长环境是温暖高湿的,这正是沙门氏杆菌存活的适宜条件。
研究表明,沙门氏杆菌食物中毒临床潜伏期为18天,有15%的人会去寻求医疗救助,另有的人表现为类关节炎症状,甚至中毒六个月也仍未被确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細菌窩藏在哪裏?(選自「讀者文摘2006九月號」)
沙門氏桿菌
多數存在於野生及飼養的動物(家禽、豬、牛等)身上,以及未經煮熟的蛋及蛋類製品裏。
病徵: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燒;老人或小孩感染此類細菌,病況會更為嚴重。
李斯特菌
土壤、飼料、水、泥、青貯飼料(牧草貯存在無氧或幾乎無氧的環境下,利用乳酸菌醱酵作用,製成的飼料)及一些食物當中,都有它的蹤跡。
源頭是一些受感染的野生及飼養哺乳類動物、禽鳥及人類帶菌者。
一些未經加工或受污染的牛奶、軟乳酪(芝士)、蔬菜、沙拉、冷切肉及佐食冷盤,都是李斯特菌藏身之處。
孕婦及免疫力受損的人,應避免食用。
病徵:發熱、頭痛、嘔吐、腹瀉。
初生嬰兒、老人及免疫力受損者如受感染,嚴重者可罹患腦膜炎、敗血病;孕婦則可能導致胎兒夭折、早產。
金黃葡萄球菌
它可在人類皮膚、毛髮、鼻腔、咽喉及傷口裏被發現;一些須用手處理,但其後不經加熱或翻炒的食物,較易被污染。
病徵:急性嘔吐、腹痛、腹瀉,偶爾會出現虛脫。
諾羅病毒(諾沃克類病毒)
諾羅病毒可存在於遭污染的海水裏,並靠海水或貝類等水產動物傳播。
生吃或食用未經徹底煮熟的貝類等水產食物,容易受感染。
病徵:噁心、嘔吐、腹瀉、腹部痙攣。
仙人掌桿菌(臘樣芽胞桿菌)
存在於土壤和自然環境的有機體內;剩飯、肉類製品及蔬菜,均可能有仙人掌桿菌。
病徵:噁心、嘔吐、腹瀉、腹痛。
腸炎弧菌(副溶血性弧菌)
常見於生食或未煮熟的海產、貝類等或海產製品,以及一般醃製食品。
病徵:腹痛、腹瀉、噁心、嘔吐、發燒。
埃希氏大腸桿菌O157:H7
經由水及食物傳播,再感染人體。
人類飲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用未熟透的食物,
便有機會遭到感染。
病徵:嚴重腹瀉、便血、發燒、腹痛、嘔吐,病情嚴重者會感染腎衰竭併發症。
它能分泌出烈性毒素,令人嚴重染病,甚至死亡。